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环境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

第1篇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含义

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环境成本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往往是从其各自特定的立足点或目标出发,得到的环境成本定义也各不相同。蒋洪强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引起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防治措施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认为,环境成本是“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笔者认为,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特点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可以发现环境成本具有以下特征:1.多样性。企业环境成本可能出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其产生动因具有多样性。2.不均衡性。环境成本的不均衡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生时点的不均衡性,环境成本项目支出不像其他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或直接人工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其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不可预见性,例如:当企业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危害可能会在某一时点突然爆发;也有可能在环保部门的检查中因环境问题的影响受到罚款等。3.滞后性。由于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承受、容纳能力,同时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有时其形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潜在的,这使得环境成本具有时滞性,其大小及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完全掌握清楚。4.增长性。一方面,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日益加大,环境支出也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规的纷纷出台,对企业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也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三)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1.实现环境、社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环境向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自然资源,同时企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影响着环境质量。为此,企业必须承担起为环境负责的义务,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手段。合理准确地核算环境成本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确认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对其进行计量,形成成本报告,从而进行严格控制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企业施行环境成本控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理,整个企业的成本自然就随环境成本的降低而降低。3.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的需要。对于环境成本核算及控制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目前,在本课题领域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对过度使用和破坏的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计量,致使人们对自己的活动和消费行为难以明确责任,环境费用的外部性十分严重。因此,进行环境成本研究,有助于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并为完善环境成本理论提供参考。

二、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关键,只有准确的确认企业的环境成本才能正确的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从而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按照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观点,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总之,不管环境成本是否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只要它们能对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利益有所贡献,则可以将其视为企业所支付的一种代价,进行资本化处理。同时,如果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来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例如: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成本等,这些成本并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但是由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计量同时还应特别遵循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计量环境成本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即企业坚持双赢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齐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同时企业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由于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活动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这就要求环境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不仅要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同时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过程中,应辅以其它的计量单位,适当考虑使用实物或与自然环境相关指标的计量尺度形式。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为了使利益相关人或信息需求者详细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企业还需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披露,才能使其做出有关环境信息的正确决策,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由于环境成本信息中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并存,定量信息中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并存,所以可以将环境成本信息划分为货币性信息、非货币性信息以及记述性信息三类。货币性信息的核算是重点。只有货币信息核算才能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相联系并统一起来。企业只有在环境保护和获得盈利相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够持久地坚持进行环境保护活动。

三、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不是终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延伸。即环境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其具体措施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与绿色营销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环境资源和环境属性,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少到最小,最终设计出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产品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二)绿色制造

传统制造活动是在其过程的末端对污染排放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环境法规的正常排放标准要求,减少罚款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环境成本控制战略,并且投入大,费时费力。绿色制造是指对高效、清洁制造方法的开发及应用,以达到绿色设计的目标要求,即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将废物减量化、循环利用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因此,相对于末端治理,绿色制造是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成本的战略性选择。在绿色制造中,绿色采用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持有“生态”的观念,尤其是对某些食品企业来说,每一种添加剂或催化剂原料都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人身心造成伤害,而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造成大量的运输包装费,还有储存保管和处置成本。因此改进采购活动可以达到减少相关环境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达到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和整个社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融入并贯彻绿色理念,灵活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对产品和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进行的一系列策划和方案实施的过程。绿色营销的关键在于合理制定绿色价格。由于绿色产品比同类普通产品投入大,研发困难,对生产和销售过程要求严格,在“环境消费付费”和“排污者付费”原则受到政府和公众广泛承认的前提下,绿色产品的价格一般比同类普通产品价格要高一些。但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物料耗用从而降低成本与价格,使绿色产品价格从长远看呈下降趋势。因此,应根据绿色产品价格的特点,综合考虑当前与中长期的产品成本趋势、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定价。

【参考文献】

[1]高山.环境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82-84.

[2]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109.

[3]王燕祥,李超.环境成本计算的有效方法——作业成本法[J].环境保护,2003(6):19-21.

[4]李顺兴,郑风英,邓南圣.面向产品系统的环境管理工具:生命周期评价[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7(3):78-83.

第2篇

企业统计应服务于企业管理,具备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位一体的统计整体职能。当前企业内部统计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经营者对企业统计活动意识淡薄。经营者通常看重经济利益,仅关注企业最终的统计资料,很少用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主要是为政府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对企业来说属“无效”劳动,重会计轻统计现象仍存在。为了统计报表账面“好看”,拼凑统计数据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依然存在。

2.企业经营统计的服务主体有偏差。企业统计工作从总体上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通常从事规定模式的重复工作,或不按照国家统计法规编制统计报表,或凭经验、凭感觉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随意测算,上报的数据偏离实际。企业统计职能尚未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

3.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单一。当前,企业统计主要注重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采用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竞争对手的运行过程和状态,经营者难以对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

4.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以工业企业为例,目前,国家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中,月度表B203和B204等相关表基本上局限于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和财务状况,以满足国家和上级统计报表为目的,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不相适应,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也比较少,与现有指标体系及管理、决策需求有所脱节,难以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经济综合效益和管理评价。

5.缺乏高素质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师。统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综合运用全新的模式对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进行处理分析的数据分析师供不应求。能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如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回归预测与残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对应分析(最优尺度分析)、bootstrap技术等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战略分析的人才更加难得。

二、企业统计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素

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与新经济相适应,企业统计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四大要素:1.统计观念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并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2.统计方法创新。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从侧重于简单的定性、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从深层次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变动规律。

3.统计技术创新。特别要加强对系统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统计分析、网络通讯等应用软件开发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统一规范标准,逐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统计应用软件体系,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直观地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4.统计指标创新。运用杜邦法及目标预算管理来优化各项管理绩效KPI指标,运用各车间统计、设备点检统计、QC统计七大手法等图表来支持或考评部门工作绩效,形成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运用为一体的统计管理模式,构建一整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三、以企业统计创新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新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适应新经济的新要求,企业统计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从报告型统计创新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将企业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等经营战略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合力,确定并形成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模式和目标,以服务企业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1.企业统计创新的流程设想。企业统计流程:统计设计—数据采集—表格汇编—统计分析—提交管理层—评价判断—反馈修正。统计执行理念:先统计,再标准,后管理。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通过不同层面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通过平衡计分卡展开各类KPI管理指标(见图2),从平衡计分卡四维角度,以财务数据为中心,各部门围绕产能、质量、成本与现场管理关健控点,通过人才、客户、研发、生产、销售、采购、品质、信息等各模块,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运营数据进行战略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控制不良行为,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从企业的经营决策超前分析到目标管理与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3.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服务企业战略决策。通过定性分析内外部环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如企业资产信用评估数据分析、企业兼并收购破产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经营数据分析和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未来还可采用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媒介分析、信用分析、网站流量分析、财务分析和客户分析等数学模型来支持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精益化。

四、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统计管理水平

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在依托电子化信息系统来获取企业经营所需数据,比如ERP、BI、MES以及PIMS模型等系统。实现企业统计管理创新,应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采用集中管理为主的新型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模式,将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结合。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把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经营环节,搜集到最广泛最直接的一手资料。通过管理技术手段,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全新的、兼容性好的统计信息集成系统,从动态的数据采集到汇总、上报、查询、分析、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数据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将业务数据加工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并逐步演变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提供者。

2.建立协调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微观经济数据库为中心,以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为基础的集成系统。应加强企业统计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协调统一,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管理方式,衔接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消除一个指标多头采集带来的数据差异,推动数据内部共享。

3.提升统计分析水平。统计信息化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要以新的信息存储、传输、处理技术为平台,实现统计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换,利用互联网技术构造虚拟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提升统计分析水平来服务企业管理。

五、结论

第3篇

(1)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新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经济类型,它包含了网络经济与信息经济。建筑在此背景下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技术,通过数字化模式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效果。

(2)管理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原先的那种财务管理模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很多建筑企业都改变了那种纵向的、层级化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而采用了一种扁平化组织结构。它可以减少企业层级,发挥出民主化管理的作用。

(3)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各种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大。建筑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务管理风险。因此,建筑企业要想在此背景下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二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实行的是一种新型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还没有达到新经济的财务管理要求,无法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2)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实施都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即使制定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实际执行的力度严重不足,监督管理无法收获应有的效果。一些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预算,导致了一些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质量的提高与业绩改善。

(3)财务控制基础不够强大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控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现金管理等几个方面。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的存货数量偏多,从而影响了资金周转速度,还有些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过多而造成了不少的坏账和呆账。有些建筑企业还不够重视材料管理,从而影响了质量,造成资源浪费。

(4)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不清晰

建筑企业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职权不清晰,很多部门有权无责,从而导致了权力滥用。也有些部门是无权有责,但这只能形成一种无人负责的场景,很多责任由于缺乏权力而难以落实到位。此外,一些建筑企业还缺乏责任追究制,容易导致资产流失,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路径

(1)树立起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很多建筑企业应该把财务管理重点由传统的物资资本管理转向知识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这就需要建筑企业以人为本,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仅设定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更应该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出发,制定一个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让智力资本能够积极参与到利润分配当中来。这是因为在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其所遭遇的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各种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针对自己生产周期长的行业特点,树立起货币时间价值的观念,确保企业利润与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坚持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方向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应该实施信息化、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作为特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并以财务管理作为基本目标,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这就可以让建筑企业在最快的速度以内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基于此来做出一些适当的财务决策。应该来说,现代化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网络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成性与信息共享性特征,还采取了一种柔性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事实上,建筑企业通过采取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并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与控制,最终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让建筑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控制行为。它要求建筑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相关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努力实现企业制定的既定财务战略目标。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实施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工作,协调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矛盾与冲突,对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综合性考虑,在企业内部实施综合且全面的预算管理。建筑企业的这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应该是一种动态实时的预算控制与流程控制,这样,就可以让建筑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处于一种长期有效的控制状态之下。此外,由于建筑企业流动性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实施会计委派制,落实各项审计与监督制度,让企业的财务监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建筑企业还需要加强财务控制,防止各种财务危机的发生。

(4)进一步明晰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

第4篇

1.1组织结构

(1)环境管理工作须由企业管理层负总责,并成立专门环保科室或将环保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到其他科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队伍由企业管理层、环保设施运维和环境监测等人员组成,需保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成员,岗位流动率不大于每年20%。

(2)环境管理队伍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环保工作计划,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控产生污染的生产设施、治污设施及存在环境安全隐患设施的运转情况,监督各环保操作岗位工作,组织培训职工环保知识,接受政府环境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等。

1.2管理制度

1.2.1人员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设定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环境管理目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与拟采取的措施。规定环保管理队伍的总体职责以及运行维护治污设施、环境监测等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具体责任。设置具体工作岗位并确定相应责任人。明确环境管理岗位任职资格和标准。

(2)岗位培训制。制定岗位培训年度计划并实施。结合清洁生产审核、电镀行业整治等管理要求,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了解公司环保情况、岗位职责、环保设施设备操作规定,掌握环保事故应急、环境风险防范等知识,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技能。建立职工环保教育管理档案,规定环保考核不合格的职工不得上岗。

(3)岗位激励制。建立绩效考核、奖惩标准,对违反环境管理制度造成环境污染的,视情节轻重扣减奖金,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责;对成绩突出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做到因岗选才,职权一致,责任清楚,奖罚分明。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岗位定级、提高待遇、树立典型等形式,提高环境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满足人员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环境管理队伍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

1.2.2污染物监测制度掌握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律,根据生产情况和污染物特性,在关键环节、主要排放口和敏感地带,设计监测项目与频次,落实质量控制和响应反馈途径。可由企业自行监测一般性监测指标,频次不少于每周一次。自建治污设施的,应配备专职环保监测人员,并委托中介机构定期进行比对监测。按规范加强在线监测,运行维护好设施,及时分析数据。

1.2.3环保台账制度建立企业环保管理台账,规范环境监管档案。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三废”排放监测、处置和减排,各种安全和消防设施定期检查,以及环境监管部门检查情况台账。如实记录设施运维、药剂消耗、监测数据,危险废物种类、贮存和处置数量、流向等信息,同时载明记录及核实人员,全程监管“三废”。

1.2.4应急预案制度编制切实可行、简洁明了、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到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做好记录,分析发现的问题,补充和完善预案,提高员工应急处置和周边企业员工应急响应的能力。

1.2.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的内部机制,加强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制定和实施污染控制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氰化物等有害物质的使用,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再资源化,不断探索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环保及安全的清洁生产途径。

2监管部门环境管理制度

2.1监督检查制度

制定例行检查制度和方案,对项目合法性、环保制度执行、环保设施运行和维护、污染物达标排放、在线监控及自行监测、危险废物贮存和处置、环保台账规范化管理、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排污申报、排污收费、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进行日常检查。

2.2监督监测制度

形成企业自测、在线检测、监督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开展季度性监督监测。开展电镀集中区周边地表水、环境空气和土壤质量状况季度或年度监测。

2.3行业整治制度

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角度加强电镀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设立电镀集中区准入门槛[4],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推行废水处理市场化运作,实行危化品集中配送。行业整治应坚持服务和监管相结合,起点要高,措施切实可行,内容涵盖装备和治污设施提升改造、环境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提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再完善等方面。

2.4人员培训制度

每年组织电镀企业环境管理人员进行一次业务集中培训与考核,考察其对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环境应急制度的掌握程度,检验其对污染治理设施操作及运行维护的熟练程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对企业的年度评估报告中。

2.5联合监管和公众参与制度

建立环保、经信、卫生、安监、公安等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形成部门合力。利用互联网公开电镀企业日常监管与污染物排放监测等数据,充分发挥媒体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2.6环境审计制度

借助行政手段,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企业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清洁生产审核等效果,敦促企业加强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2.7环境保险制度

根据电镀企业现有条件指导其购买相应的环境保险品种,以降低经营压力,减轻环境污染事故后果,并保护受害者权益。

2.8年度评估和奖惩制度

开展年度评估,分析环保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日常监管和考核结果,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对评估不合格的企业,一年内不得享受绿色信贷和财政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对优秀企业,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在绿色信贷、资金补助、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先;将通不过清洁生产审核或行业整治的企业列入淘汰范围。

3结语

随研究和应用不断进步,电镀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短板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1)对环境管理制度不够重视。许多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不到位,沦为摆设和形象工程。

(2)环境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低下。环保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设备运行管理方式粗放,污染防治效果差。

(3)污染治理技术不过关。环境管理人员对污染防治技术了解不够,引进治污设备时重廉价、轻质量,委托的污染治理单位技术能力差甚至完全不具备环保设计承包资质。

第5篇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等。在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中,环境要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是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影响外部控制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法律规范、思想意识。在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对经营者监管弱化、运行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所以,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应优化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内部环境的优化,则必须靠企业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引导来完成;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是由政府通过体制改革、法制完善、道德教育等来进行。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措施:

一、政府要做到加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证交易和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多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和调控等,以优化经济环境。要加强法律建设,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并不断完善制度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优化法律环境。提倡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一系列好的道德。

二、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良好的组织必须以执行工作计划为使命,并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它是合理划分权力与责任的前提;企业如果能适当地注意实体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方式,就可明确界定资、权、利,强化控制环境。

三、董事会应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时,根据职务分离的原则,规模较大企业的高层次的组织机构一般为董事会、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董事会一直很受重视,董事的挑选极为严格,一般由懂技术、懂管理、有才能的人担任。而在我们的很多企业中,虽然有董事会,但往往是虚设,没有办事机构,董事长通常由企业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其他成员大多由企业内部人员兼任。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因此,搞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使其真正发挥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作用,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并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

四、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经营者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经营者的决策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因此,经营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只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在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下,他们不惜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而尽量夸大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2)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者的行为。(3)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提高制度执行者的素质。

五、要使企业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

如果执行内部控制的人员忽视制度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串通舞弊,就可能导致设计健全的内部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内部控制系统所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物色精明强干、训练有素和具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2)采用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经营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利润计划及责任会计等规划报告系统、,采用制定及完善会计系统的政策或控制措施,采用有助于调查偏差期望值原因并予纠正的纠正程序或措施等。(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工作轮换,以发挥人才的潜力。(4)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促使制度执行者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六、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6篇

1.1预防为主、科学规划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必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其中要重点加强预防,立足于长远,从整体利益出发,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企业必须在履行国家环境政策、制度与方针的基础上,分析企业自身特点,设定一个环保发展计划,这其中既包括近期计划又包括未来5~10年的长远规划,长远规划中应该覆盖未来环保工作目标、技术水准、人员素质以及关键项目等多项内容,以及资金投入计划,年度、季度计划等等。并这一长远计划的实施途径给出科学合理的说明与论证,这样才能保证环保工作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方针地循序渐进式地进行。

1.2加大审核与监督力度

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中一些上规模的经济项目要同对应的环保项目同步建立并实施,然而,对于一些小型项目则忽视了这一问题,这不利于企业环保工作的长期开展,对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2.1做好污染核算分析与审计工作

明确污染的关键环节,重点针对这些环节采取措施,拒绝使用高污染、高能耗型材料,转向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切实从源头上做好污染防治与环保工作。

1.2.2提出使用闭录循环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阶段最佳的环保工艺技术,不仅能够节省原料,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污染,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1.2.3优选适应性的环保工艺和技术。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产品类型、经济实力、国家政策规定等来选择适应性的环保技术或工艺,本着低投资、高效、节能的原则展开生产。

2创建合理的考核监督制度

健全完善的指标考核机制是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必须形成健全的环保指标,并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监督等方法来促进环保工作的科学有序地开展。

2.1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指标

企业环保指标的制定要重点覆盖以下方面:污物排放量指标、污染物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浓度、生产设备的环保标准、资源的利用率。其中企业排污总量要控制在国家环保规定的标准,集团分支企业排污总量则要在企业排污总量之内。其中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指标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项目、发展情况等来确定,具体从以下方面来确定:水体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率、工业三废的再利用率等等,进行全面考虑、综合衡量。

2.2加强环保考核管理

必须切实按照环保指标来进行环保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保考核指标的制定更有意义。可以说环保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他需要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间自上而下的通力合作,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与监督,而且要尊重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有目标、有层次地贯彻执行,实现环保考核的目标。

2.2.1做好环保部门的考核。

企业环保考核工作的开展应该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也就是要先从专属职能部门入手,只有环保专业职能部门的工作达标,才能确保其他部门、责任人的工作达标。

2.2.2在做好环保职能部门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考核

形成从部门到车间再到班组的责任人环保工作考核与监督,使各方责任人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意识,自觉带动部门员工开展环保工作。

2.2.3将环保考核纳入奖惩机制。

为了达到环保激励的效果,企业应该加强环保考核奖惩管理,使企业各部门、各个岗位员工都形成积极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环保工作,能够切实履行各项规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扩大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环保工作环境。

3扩大宣传、强化思想教育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是企业的行为,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意识,而且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面向社会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重点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积极利用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一些制度、措施,设定企业无烟日、关灯一小时等节能环保工作项目,或者通过其他类型的大型活动,例如:文艺演出、电视演讲、环保正文、板报橱窗宣传等等来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弘扬企业自身的环保文化,打造出一条合理的环保工作道路。

4结语

第7篇

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互联网与分散在市场中的客户接触,并将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企业系统平台结合起来,并将之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将以更为深层次的方式改变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风格经济正逐步促进一种新型的商务秩序的形成。随着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初期的阶层型转变成为水平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方式层面,从传统的从上之下的垂直结构,例如从董事长到班长的方式,逐步向水平型的开放式结构发展,而与信息传递方式直接相关的管理组织结构也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向矩阵结构转变。之前发挥自上而下的中层结构开始消亡,高层决策与领导层能够与基层的项目执行层进行直接的沟通,而且基层项目执行人员也能够根据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

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企业运作管理创新

2.1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

与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销售管理工作已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营的信息网络沟通渠道纵横交错。这种信息的沟通结构与方式使得企业能够通过考虑多个客户的需要来实现企业的利润诉求,最终获得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客户效用最大化的基本营销策略。交互式的网络营销方式也让客户直接参与到整个营销活动中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营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以体现,使得客户在整个经营与销售网络中的主动性得到强化,企业与客户能够进行实时的直接交流。基于如上特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该利用电子商务的该类特点,做好与客户的网络信息沟通,提高信息传递的整体质量。

2.2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

物流是企业得以经营和发展的基本渠道,在管理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将电子商务作为基本的依托,采取集约化的方式尽量减少企业自身的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产品的运转周期,减少由此而带来的沉淀资金的增加,提高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同时,要做好物流管理的技术化工作,现代物流技术对于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十分重要,通过合理使用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自动分拣系统、电子定货及货物信息沟通技术等为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第8篇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他的管理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让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就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配置过程。三是企业管理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进行的。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改变了企业管理的思想、原理、方法。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优化措施

互联网作为信息和管理技术的完美结合,对如今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就最为直接与深远。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管理优化。包括: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方面的优化。

1.管理理念的优化

知识与信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管理理念也将会随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进行不断的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且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优化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管理观念上不断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进行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未来学家的深邃眼光较早地洞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并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另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而且已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如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说明企业的管理观念的优化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2.管理模式的优化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方式应该改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再是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方面的管理,而是知识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的经营环境中,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与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再不断的缩小。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他的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对于企业管理者,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通过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了,也就是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逐渐向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

3.企业物流管理的优化

第9篇

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精细化管理是指在环保监督经济化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统一领导和基础部门配合下,运用网络对大环境下“环境评价、监测、评估和验收,水、气、声、渣、环境风险”等进行精细化管理,该模式是一种新的环保管理机制和手段,可全部实现网上上报、评审、审批、验收、异地协查等费时工作,若资料齐全,3分钟可受理完毕,实现上报、组织专家技术评审只需3个工作日,1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或验收,大大节省企业办事时间和成本。通过网络精细化管理,为企业快速提供亟需服务,创建一个政企协和的发展环境。第一,建立环境基础数据实时监测制度,成立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由环保厅、环保局、企业安环科三级组成,由企业安环科成立实施组,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布设环境基础数据实施采样点,对规模以上企业所有重点污染物全部自动采样,对中小企业总量控制污染物实施自动采样,其他主要污染物定期报各市县环保局备案录入系统。第二,加强环保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成立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利用厅、局、企业各级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培训活动,如信息系统大练兵、数据质量比赶超,统计分析大比拼,结果输出大交流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三,将企业环保系统纳入系统中管理,既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又要吸纳企业职工的“能工巧匠”,让企业职工树立“我为环保,环保为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工作方法

宁夏鼎兴环境工程评估咨询中心在多年的企业环保工作基础上,依托全区的环保资源,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企业环保管理为主导,以“基础数据”为核心,依托环保系统网络平台,逐步形成以环保、企业两级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分布式数据库,该数据库可实现与省、市县同步联网,迅速采集和完善环境基础数据,提高了企业环保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时监测可自动将信息快速高效地传递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环保公共服务和其他民生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规范管理实现环境保护与国土开发、水土保持等数据对接,通过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与其他民生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快捷有效的定量、定,使领导及时了解环保形势,将有助于稳定环境质量,发展环保事业,提高政府环保管理和服务水平。

2.1信息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本、技术评估流程、行政审批进程、环保批复全过程实施信息公开,对环评文本实现全文公示,技术评估登记、评审、结论全过程公开,行政审批受理、评审、审批进程公开,环保批复全文公示。

2.2公众参与制度按照公共参与管理办法,以环保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要求评价单位在接受环评委托7日内,对所承担的环评工作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日,在完成环境评价报告后,对环评问题、污染防治措施及环评结论进行第二次公示,在公示期间以发放公众参与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项目周边的公众征求意见及建议,对不采纳的公众意见向环保部门进行说明。

2.3环保台账制度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开发建设项目立项批复、环评报告、行政审批申请、总量申请、专家意见、评估意见、环保批复建立环保电子台账,定期对环保台账进行跟踪调查,动态完善,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3环保运行机制

为保证环保的顺利进行,实现“高、精、效”的环保思路,环保开展了“政府主导、环保搭台、部门配合、奖罚结合、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这样干部能带头,企业能上线,职工传帮带,环境改善快。宁夏地区企业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根深蒂固,监管部门以罚代管、以企代监。致使企业及职工不理解、抵触甚至粗暴妨碍环保人员正常工作,为寻找企业经济与环保和谐发展的契机,宁夏环保厅从经济发展角度研究环保问题,采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开展环保工作,达到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目的,促进了我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企业发展

企业在发展中各项管理活动增多,必然会生成非常多的企业文书档案,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项信息记录的保存与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不管是企业还是机关单位,均构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趋势也加强。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方法比起传统文书档案管理存储数量增大,档案信息浏览与查询更加便捷,档案储存时间更长,但是依然受到以下因素限制,出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仍面临挑战。

一、大数据环境与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

(一)大数据概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以及网络行为日渐增多的背景下,作为一种信息记录与数据保存下来的内容就是大数据,其中不仅包含了生产信息、数据,还包括其他涉及企业发展的隐私。在网络逐渐普及下,大数据应用日渐普遍,储存容量不断增大,期间会产生非常多的难以加工与应用的数据,为应用与管理带来难度。在数据容量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很多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文件检索、下载、加工、复制等方法应用这些数据,使数据复杂与繁琐程度进一步增大,为管理带来了阻碍。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获取也更加有难度,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最先获得了这些信息,谁就获得了发展机会,增加了抢占市场的筹码,对于数据资产的保护任何企业都没有懈怠过。大数据获取不仅体现在数据源获得上,更体现在借助这些数据源,对真正有价值的数据进一步发掘,增加数据潜在价值。当前,网络应用体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

(二)企业文书档案与信息化管理概述。企业文书系统地记录了企业成立到发展期间各项经营与管理活动,比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外事管理等,都是企业有显著价值的资源,通常,文书信息由企业专门部门负责,包括对文书的收集、整理、排列以及转送、开发、处理等。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信息技术下会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其内在的服务价值。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企业文书档案以纸质为主,其中记录着各项文字信息,录入信息的过程较为漫长,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需要付出一定劳动,如果信息量庞大,容易出现录入错误等,查询信息时也较为困难。但是大数据下企业文书档案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应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技术可以有效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管理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处理,且不改变档案中的信息内容,更加利于保存、查询等,这就是电子档案价值的体现,也是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企业文书档案网络化管理。经过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转换后,还需要对数字化档案进行管理,依据互联网可以进行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修改与添加,使电子档案更加细化、具体,用户查询更加方便,体现了档案网络化管理的便捷性。企业文书档案利用功能很多,包括网络检索、借阅、归档、复制、分类等。

三、大数据环境中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利用

企业文书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体现了生产与经营的价值,比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成果等,为企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是企业发展成果的体现。由此,企业文书档案参考价值也很显著,实施档案化管理,可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档案资源服务。企业发展中还能对文书档案进行重建,依据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功能的服务,也是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服务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借助不同地域下的网络可供用户随时下载、查询,使用户对企业文化、产品等的了解更加全面、细致,还能对某个文书档案进行跟踪服务,体现开放式服务的优势。

四、结语

总之,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在企业生产日益增多的前提下,人力、物力成本会逐渐提高,由此,信息化档案的应用可节省成本与资源,为用户在查询、应用、下载档案信息中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库俊平.大数据环境中企业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及利用[J].创新科技,2013(9):50-51.

[2]江鸿.探析大数据环境中企业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投资,2016(4):144.

第11篇

在企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企业法律顾问就是“打官司”。其实这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片面的理解,正如有些企业那样,聘请法律顾问只是为了“打官司”,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法律顾问在非诉讼领域控制法律风险的作用。我认为,除了必要的诉讼业务外,作为企业法律顾问应以企业的非诉讼业务为工作中心,以控制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成本为工作重点。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是北方重要盐业基地,以盐、卤水化工、精细化工、进出口贸易等多元化经营生产,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合资、合作项目的开展,给公司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司虽然在市场中有了更多、更充分的经营自,随之而来的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法律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法律顾问就是企业运行的“安全员”,他追求的是如何规避、减少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这就要求法律顾问提前介入,事前防范,才能充分体现其管理职能,使企业在法律和政策准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快的发展。

一、企业法律顾问的执业原则、工作方针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依法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

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原则:一是依法执业原则;二是为本企业服务原则;三是以管理为主原则。依法执业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履行职责最基本的要求,为本企业服务是企业法律顾问的立身之本,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管理为主原则则是从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性质决定的。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管理,包括承担有关企业管理职责和直接承办有关法律事务;另一类是间接的服务性工作,即通过建议、咨询、宣传等为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法律服务。第一类工作应当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但由于企业法律顾问称谓中有“顾问”二字,容易使人误认为企业法律顾问只是一个咨询、服务的角色,忽视了其管理职能。在企业实现依法经营的管理链条中,企业法律顾问所承担的直接管理工作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除了对企业法律事务所承担的直接管理职责外,企业法律顾问提出的意见、参与研究、进行审核等工作实质上已进入管理环节,是某些事项必须的、不应跨越的程序。

要实现以管理为主,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工作方针。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基本上分为“事前防范性”、“事中控制型”和“事后补救型”三类。“事前防范型”从宏观上是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发展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立防范法律风险机制,规范法律工作制度;从微观上是指企业在开展具体经营活动前,依法论证和决策,降低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顾问的任务就是协助企业负责人搞好法制建设,依法参与决策,分析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事中控制型”是针对企业具体经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管理,发现问题,采取应对措施,预防纠纷发生。“事后补救型”是在出现法律问题和纠纷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理,化解法律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三种工作类型中,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应通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参与经营决策及经营活动,承办具体法律事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应强化管理职能,实施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以更好的维护企业利益。

二、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范围

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服务企业的执业范围有:

1.就企业的重大决策向决策者提出法律论证意见;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草拟、修改、审查合同和有关法律文书;

3.参与经济合同及有关项目的谈判、签约、资信调查;

4.为企业重大项目对外出具法律意见书;

5.接受法定代表人委托诉讼和非诉讼业务;

6.企业办理有关公司投资、公司设立、改制、收购、转让、重组、分立、合并、变更、国有资产剥离、招投标、清算等法律事务;

7.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法律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处理行政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劳资关系管理、内部承包管理等法律事务;

8.对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培训;

9.办理企业其他必要的法律事务。

坚持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原则和职业操守,坚持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保守企业秘密,为法律顾问行为负责,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企业法律顾问实现管理职能转换的途径

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的规定,聘用企业法律顾问有明确条件和程序,虽然按照企业法律顾问执业原则、工作方针、自身价值都决定了企业法律顾问应有的管理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法律顾问执业的管理职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履行,因此,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推进企业法律顾问管理职能的前提,将从过去的以办理诉讼为主,拓展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转换。从单纯抓法律法规的学习到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经营管理的转换,真正实现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关键在于:

1.加强企业内在法律需求,领导重视是职能转换的关键

企业负责人将依法治企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领导重视,直接决定了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力度,企业做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内在的法律需求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正在不断增长,一个企业如果法律部门的工作处于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与法律顾问找事做、等活干的状态,这样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实际上是反映了领导把握企业内在法律需求的力度不同,充分体现了领导的重视程度,引发法律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企业领导应加大对法律部门和人员的充分授权,还要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保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工作措施在企业得到稳固开展。

2.开展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抓紧制度落实是根本保障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核心,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施行,不仅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也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了内部制度环境,特别是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贯彻执行,不仅要明确企业法律顾问与其他相关部门,在参加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责权限,与其它监督部门的职权相匹配,而且要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改变让你知道,就让你知道,不让你知道,也没有办法的尴尬局面,为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重在形成机制,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发生。

3.探索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是重要标志

公司实行总法律顾问试点单位以来,公司总经济师担任总法律顾问,法律机构和队伍建设已提到重要位置,为达到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避免法律部门游离管理之外,改变以往只有发生诉讼才安排由法律部门牵头处理的局面,用法律思维审视管理问题,用管理的语言表述法律问题,才能使部门有效的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顾问提出法律意见既能说“不”,也要善于说“可”,为经营活动提出一条既不违法又可行的途径,会在法律框架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部门及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法律顾问的任用标准,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实行法律顾问聘任制,使法律顾问真正成为用得上、信得过、融得进、且实效的管理人才。

4.实现企业法律顾问专业过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实践证明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只有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取得工作实效,才能在企业赢得地位。在2004―2008年间,由于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纠纷案件多发,虽然为企业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但由于没有做到提前介入、关口前移,企业法律顾问整天忙于处理纠纷案件。只有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不仅保障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还有效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因此,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专业地位,应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分级制度,不仅是对专业人员水平的认可,也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开展经营管理工作负责,更是有效规范法律风险发生的根本保证。

第12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会计教育; 复合型人才; 课程

我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以环境教育为本。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无疑将给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环境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各高校中只有少数几所开设了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名称如“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教学内容,较少或根本不涉及环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将环境会计的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传统的会计、审计类课程中。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独立、系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或专门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指导。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前提假设、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披露内容等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政府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来给予指导和规范。

其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师资队伍和配套教材。环境会计是一门由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学科。开展环境会计教学工作,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专业(财务会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目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师资队伍还不健全,配套的市场教材也较少。

其三,大学环境会计的教学目的尚不明确。在那些已单独开设环境会计系列课程的高校中,开设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接触前沿理论知识,教学的实践目标尚不明确。

二、西方国家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先进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相对国内较为成熟,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其讲授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开设独立的环境会计、环境管理方面的课程,名称如“环境会计”、“政府、商业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过程”、“环境会计高级专题研究”等;方式二,不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但在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一些课程中设置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当前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大学所占比重较大,但第一种方式将环境会计作为独立会计课程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美、英大学会计系讲授的环境会计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会计概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评估方法:(2)企业环境政策概述;(3)企业环境发展和监控系统的构建;(4)企业经营对环境影响的评估:(5)公司环境审计与评估。

第二,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垃圾处理、污染及资产废置的会计问题;(2)环境问题预算与绩效评估;(3)环境投资评估;(4)与环境有关的研发、预测和设计会计;(5)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研究;(6)企业并购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环境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2)独立的环境财务报告研究;(3)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及会计差错更正问题;(4)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与承诺的会计处理问题;(5)与环境有关的借款、所有者权益及保险问题;(6)审计报告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研究;(7)与环境有关的资产(如存货、土地等)价值评估问题。

三、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大学先进的环境会计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沿着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论和实务应用,从融入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讲授到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再到形成专业体系的这一条主线,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笔者从五个方面设想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初、中期发展趋势目标:普及环境会计教育,并在各高校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同时也给各高校新开设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制定相关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教学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知识和技能,全面理解会计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养,使其具备理解并参与制定公司环境事务战略的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授课对象

高等院校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各硕士专业的所有学生。

(三)课程体系设置

依照教学培养目标,高校可以考虑先开设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案例和环境审计四门课程。

1.环境财务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54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会计目标、假设、原则、对象、内容、职责等基础性理论,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进行基本会计处理、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与评价,能应用环境会计基本程序、方法进行环境经济管理。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会计》,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肖序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环境会计研究》,孟凡利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许家林、王昌锐等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李静江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环境管理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定义、作用和意义,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和方法应用,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要求学生熟悉和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环境会计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能在实务工作中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事务战略。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郭晓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环境会计与管理》,【英】罗伯・格瑞、【英】简・贝宾顿著,王立彦、耿建新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成本管理论》,林万祥、肖序著,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 Draf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环境管理案例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通过系统介绍国际著名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来总结、归纳国际著名企业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一些经验。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国外的一些优秀环境管理案例和他们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世界资源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环境审计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审计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审计标准、依据、对象、内容、目标、职责、证据等,环境报告审核和测试基本方法等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环境审计的程序、方法,分析企业环境影响个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审计》,陈正兴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环境审计论》,蔡春等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课方式

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应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等多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五)课程考核和评分方式

课程考核由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两种方式相结合。课程论文可采用小组论文(报告)考核方式,由5~6人组成一个论文(报告)小组,由小组成员在现有给定论题(如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基础上讨论并重新拟定题目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必须围绕给定的论题。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文字不少于5 000字,段落分明,论证有理,结论明了,格式符合规范。课程最终个人成绩将结合个人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论文成绩(占50%)和闭卷书面考试成绩(占30%)综合给定。

四、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策略

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导航者,政府在推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起着关键性的导航作用

首先,政府应在各行各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将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应尽快出台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指南,通过国家政府职能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适度的强制约束,不断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导向,促进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对高校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推动、引导各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大力开展。

(二)企业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应侧重提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推进环境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市场决定了环境会计教育”(孟焰、李晓梅,2008)。应增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事业相关人员的环境会计素质,从而引导企业绿色经营并提高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增加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对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需求方的角度推进我国高校加速开展环境会计教育。

(三)高校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应不断重视环境会计教育

我国高校应对环境会计教育加大投入和建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环境会计教育培养方案。考虑到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仍缺乏硬、软件配套基础,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先通过将环境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到现有的会计课程中进行渗透式传授,以这种渗透式教学作为过渡形式。随着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实务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环境会计制度指南的出台和广泛实施,我国高校就更有基础和能力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逐步实现环境会计普及教育,并向环境会计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形成专业的环境会计教育教学体系靠拢。

【参考文献】

[1] 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袁皓.社会伦理和经济利益双重驱动下的环境会计教育――对美、英两国环境会计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6(1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