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范文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林业实用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甘肃省林业

主办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林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0960

国内刊号:62-1059/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

英文名称: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省林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52-1091/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

芬兰林业管理的启示

1满足林主需求

芬兰通过TAPIO机构使得国家的各项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等能够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到林户,给予具体而细致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得政策、法规不至于悬于空中,落实不到基层,也使得科学研究成果不至于束之高阁。而我国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在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数据调查、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林地林木权属管理和利用等;科技服务部门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指南和评审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些项目在申报立项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是从科技服务人员的意愿、兴趣出发,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重复调查林地和设置实验样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科技服务项目对生产单位和林农的指导作用有限。

2建立林主组织

芬兰约有114个林业管理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区域林主联盟和林主中央联盟。这些民间组织机构承担私有林80%以上的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建议和服务,确保了林主利益在国家、地区和当地各个层次上得到保护。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广大林农成为林地的经营主体和林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实施者。我国在林农合作组织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6-7]。林农合作组织在参与生态维护、区域林业决策、山区林区扶贫和公共产品供给等多功能的管理地位将逐渐显现[8]。但是,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发展能力普遍不强、经营规模较小、松散型合作较多、机构设置流于形式、内部运作不规范、辐射范围较窄等问题[9]。

3科研服务生产

芬兰林业科研课题是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立项。科研人员对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关注,常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同企业和林场主座谈,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计划和目标,寻求经费支持,争取早日立项。林主则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问题,直接向科研单位提出研究要求,科研单位应邀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应用到生产领域,研究成果显著的,可以向全国推广。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了林业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而我国由于现存体制、政策导向等原因,“重科研、轻推广,重论文、轻实效”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科研选题多来自科研人员的想法,导致研究项目和获得的技术成果理论性强,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进而影响到林业科技持续发展、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和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加强我国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1强化森林管理和科技服务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国应在集体林区,加强各地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的共享。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森林资源部门应充分听取科技服务部门和林地经营者的意见,应用适合当地的树种、植被配置、培育技术和利用方式,增强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技服务部门在申报科技项目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前,要基于森林资源部门的林地土壤、水分、植被等基础数据,尽量满足林农对树种选择、林地管理、科学利用、价值评估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优势森林资源生产潜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致富能力。

2鼓励民间建立林农合作组织

各级林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体林区的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是政策引导、建立规范、提供样板。在政策引导上,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财政、税收、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消除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兼顾林业企业、林农大户和小农户利益,为促进民间林农合作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建立规范上,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林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集体林区林地分散、林相多样、营林技术欠缺等现实情况,从合作组织的机构形式、章程内容、正常运转、纠纷处置等方面制定法规、部门规章和实施办法,同时鼓励民间林农合作组织也要在运行过程中,积极联合重组,增强抵御经营林业风险的能力,探索和建立完整的运作规章制度。在提供样板上,将比较成熟、运行规范、效益明显的林业合作组织树立为样板,认真总结和广泛宣传这些合作组织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市场开拓、利益分配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做法。通过召开现场会、报纸、电视、广播、光盘、书籍等形式,向各地的林业合作组织进行推荐,提升各个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发挥其在林农增收致富能力上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 经济 )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 发展 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 工业 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 (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法律 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 现代 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 历史 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 教育 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 发展 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 企业 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 科学 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 经济 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 现代 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第5篇

关键词:吉林省;林业资源;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国家与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地保护、生态建设,也更加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达43.4%,部分地区甚至达70%以上,也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林木产品的生产基地,但其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经济效益却存在较多问题。

1 吉林省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超额采伐 目前,全国大多林区经营森林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思,缺少规划性的采伐,引起水土大面积流失,降低了地方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

1.2 林业资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逐年采伐,相关部门或盈利企业在补充树苗育种方面未能因地制宜,按照需求给予补充,导致林地资源质量下降,而相关依据林地而生长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也在不断减少,造成大多数林业资源质量急剧

下降。

1.3 林业资源管理不健全 林业资源管理集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由于大多数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森林产权不清晰,易引起纷争,同时科学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管理者对林业资源的了解半知

不解。

1.4 缺乏管理的执法人员 林业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执法人员,只有加强建立执法队伍,才能加强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建设。仅依靠资源管理技术,不能对违法人员执行相应惩罚,故建立执法队伍,可与管理技术体系结合,更好的管理林业

资源。

2 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欠缺对采伐限额的规划管理,大规模的滥伐树伤林;缺少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使得相关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落后,不能及时监督,及时上报恶意事件,导致林业资源的丢失和浪费;执法队伍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基层执法队伍不足,需要及时给以补充,完善执法体系建设;林业经营者对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并且相关林业资源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大多企业专研政策漏洞,违法违纪;林业人才培养不足,林业科研能力落后,相关技术引进不足,并且基层科研技术推广存在较大困难;林业资源项目建设由于地方经济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阻碍。

3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 限制采伐,避免林业资源过度采伐,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并在采伐后,适时补充树种,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因地制宜,根据环境气候,栽培相应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减少林业资源流失。

3.2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 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保证林业资源的开采更加有序。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可引进相关林业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相关资源数据库,如代码库、地理空间数据库、专业模块数据库等,收集相关林业资源信息,实现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化,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加强林业资源监督体系建设,并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对毁林开荒和乱战林地的行为进行严惩,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3 创新对林业企业的管理 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后,落实对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创新林业资源管理股份,要求林业经营单位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森林采伐限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科学编制林业经营方案,实行分类经营,并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3.4 重视林业资源相关知识宣传 一是加强宣传,并要求相关宣传部门,定期定点到基层宣传林业资源管理及保护等知识,提高民众意识。二是抓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试点经验、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进典型,对破坏林改和森林资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三是建立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林业资源的宣传,并在要求基层乡村干部配合宣传林业资源保护。四是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的宣传报道工作,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土地沙化治理情况等。五是抓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报道工作,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5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林业人才培养,重视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并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建设及管理林业。同时依托产学研、林科教,通过鼓励合作、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

3.6 加强林业先进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乡镇林业推广体系,大力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站,健全科学管理方式,落实县镇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科技推广经费,逐步提高推广服务机构和工作条件。引起林业先进技术,落实到各基层林业管理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同时重视林业科学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的实用技术推广智能。加快林业信息中心建设,创新服务方法,建立专项咨询服务人才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

3.7 落实林业资源项目 认证研究林业政策,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建立相关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林业项目管理落实到位。林业资源管理中主要项目有农防造林改造工程;提高生态草产业化水平,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扩大采育林建设规模,开展中幼林抚育工程;启动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根据这些项目,建设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实现生态绿色森林产业。

3.8 加强防火管理 首先要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通过电视、广播与新闻广告等方式宣传,加强其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其次,在林区必须设置各类宣传口号、防火警示牌等,不断向林区群众灌输森林防火安全意识。第三,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启动零报告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第四,加强森林巡查,护林人员必须每天定时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情,减少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1] 孙建.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 林业经济. 2008(01)

[2] 杨长峰. 东北国有林区林产工业产业重构及其投融资问题[J]. 绿色财会. 2007(07)

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保护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周期很长,使得部分企业不能保证自主经营的模式,并且也不能实现自负盈亏的效果,比如林业企业。目前林业企业的现状是需要实施技术创新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其长期处于研发处于停滞阶段,需要开发的设备需要更换,购置和重组需要的经费数量非常巨大,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并且,创新技术的实验需要时间,其周期相对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试制容易造成很大的失误,一旦失败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林业企业分布区域分散、规模不大的特点,所筹集的资金很有限,并且行政区的划分林业区域具有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天然原因,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进行存在障碍,适用范围局限。项目风险大,银行不愿意在这些项目上投款。完全改成市场化形式的筹集资金的可能性不大。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林业是一项绿化事业,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效益,林业企业从其可能从事的任何生物技术性基础研究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其生态、社会效益相比,都是无足轻重的。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其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利润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2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分类的政策

支持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林业基础理论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有着较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对林业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却较低,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这些研究却缺少激励作用,除非有游离于企业之外且成本较低的技术创新资金(如政府补贴)注入。否则,林业企业对这些基础性研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应用性研究是指林业实用技术、商品林攻关技术等对林业企业具有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减少运营成本、扩大市场容量、取得较大利润的技术研究。政府对这两类的研究应起怎样的支持?不论哪一类研究,政府的支持都应放在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上。而政府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措施,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林业企业进行资助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3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4%,低于其他行业。这不仅是由林业周期长的特点和长期以来国家在林业政策方面的偏差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林业科研管理体制所造成的。科研与推广缺少必然的联系,因为经费投入就给到鉴定,合同指标就定到鉴定。拥有林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项目立项及其立项评价、经费预算管理等,还是停留在鉴定阶段,还没有彻底地涉及到项目的推广应用阶段,那么技术创新人员还是追求成果的项目数量、发表的论文数及科研成果奖项。由于林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大,生态、社会效益长期得不到补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林业技术创新的经费还要政府支持。技术创新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行为,“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不重视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体系就是一个不完整体系。再者,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无偿使用,也是阻碍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4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散

支持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报废、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过程包括从创新构思的产生到创新实现,直至创新成果投放市场及改进创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及其逻辑关系。具体地说,技术创新过程是新产品的营销或新工艺的首次商业应用所涉及的技术、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活动等风险。当然,可以把风险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如分为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等。不管技术创新的客体风险和技术创新过程风险,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风险,最终都要落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上。包括林业企业、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或其他出资职工和提供林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的政府部门。

4.1由于林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巨大生态、社会效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投入上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4.2促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保险制度的形成。由于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保险,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保险。

4.3对“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个人、企业的所得部分应免征所得税。同时,真正贯彻落实现行税法中关于技术创新得的税收优惠政策。

4.4为了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企业之间、林业企业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供求联络,政府应在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之间搭建信息桥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创新设备、新产品市场前景等信息,以减少技术交易成本。

5做好林业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保护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叶冬青;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大叶冬青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芽苗移栽、苗期管理、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大叶冬青更好地应用于园林绿化提供参考。

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菜、菠萝树、大叶茶、苦灯茶,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形优美,状似广玉兰;叶、花、果色相变化丰富,萌动的幼芽及新叶呈紫红色,正常生长的叶片为青绿色,老叶呈墨绿色,5月花为黄色,秋季果实由黄色变为橘红色,挂果期长,十分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极好的生态景观树种。其适应性强,较耐寒、耐阴,萌蘖性强,生长较快,病虫害少,是城市理想的第3代绿化树种。同时,其叶、芽可制作苦丁茶,是优良的保健药用树种;木材可作细工原料;树皮可提烤胶等,发展前景很好。大叶冬青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沟坑旁阴湿处、山坡竹林内及灌木丛中,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黑色,粗糙,枝条粗壮,平滑无毛,幼枝有棱。叶厚革质,长椭圆形,长8~20cm,宽4.5~7.5cm,顶端锐尖,基部楔形,主脉在表面凹陷,在背面显著隆起;叶柄粗壮,长约1.5cm,聚伞花序密集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内,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1~3朵;花瓣椭圆形,基部连合,长约为萼裂片的3倍,果实球形,红色或褐色,分核4。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大叶冬青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暖湿润土壤,适生凉爽环境、深厚疏松的土壤。幼龄喜荫蔽,需一定的侧方遮阳,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苗期生长较慢。一般3年后进入速生阶段,树高年增长量可达50~110cm。1年中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7~8月,二次抽梢的特性为采嫩叶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条件。因当年生苗耐寒性较差,冬季需防-4~-3℃的低温;二年生苗木能适应-7~-5℃的自然低温;五年生幼树能适应-10℃的低温。

2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因大叶冬青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种子需用湿沙贮存1.0~1.5年,并进行变温处理。用40℃的温水浸泡12h,置于5℃低温下处理24h;再用40℃的温水浸泡10h,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泡8~10h,置于沙床内催芽。经3个月左右,种子陆续萌动、露白后播种。此法可使种子提前9~12个月发芽,发芽率达60%左右。

2.2芽苗移栽

幼苗高1.5cm,出现真叶时,移入塑料袋营养钵中,排入苗床。株距6cm,行距12cm,塑料袋口径5cm,钵高10~12cm。幼苗移入后怕高温日灼和干旱,要及时用75%遮阳度的网搭设遮阳棚,以遮阳保湿。

2.3苗期管理

主要是在幼苗生长旺期施肥。4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0.3%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和茎木质化;7~8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尿素液1次。苗木生长后期,每隔5~7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0.2%~0.3%的硫酸钾溶液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越冬抗寒性。秋后增施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后期适当缩短遮阳时间,从9月上旬起,逐步揭除遮阳网,增加光照。

2.4定植管理

(1)绿化大苗栽培。根据本品种喜侧方荫蔽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金丝垂柳J842、黄山栾树、光皮树等阔叶树进行异龄混交复合配置,形成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的稳定的树种群落。落叶树行距2~3m,株距1.8~2.5m;行间种植大叶冬青,株行距均为0.4~0.5m。成活后视生长状况和绿化要求施肥管理。

(2)叶用园栽培。用二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m左右,行距1.0~1.2m,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m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叶制茶。因要取叶制茶,栽培过程要增施有机肥(腐熟的饼肥、鸡粪等),严禁偏施氮肥,尽量少施化肥,以达到无公害要求。2.5病虫害防治

大叶冬青病虫害虽少,但绝不是无需防治。无论是绿化还是制茶,都应提倡综合防治,强调保护环境。一是精修细剪,及时除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通过合理调整树体及树间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消灭害虫,利用天敌,采用人工饲养投放、引进等措施,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控制害虫数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四是必要时可以使用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五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关键时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等,但在制茶采叶前20d禁止使用。六是改进喷药技术,注意适时喷药,减少施药次数和浓度,做到能兼治的不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若防治1次有效,可不再多次喷药。

参考文献

[1]万光忠.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7(1):26.

[2]邓修衍,徐世云.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4(8):5.

第8篇

【摘要】山区学校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用的生物学技术,了解本地山区生物的物种结构和生态环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业成绩,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生物学

一、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

山区学校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是学校充分利用地处山区、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势,组织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丰富多彩、内容充实、趣味性强的课外实践活动,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能够充分拓展他们的知识范畴,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动力能力

生物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及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猿.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生物课外活动为学生发现和培养爱好、特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去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的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为理想和志向,为生物科学培养后备人才。

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提高学业成绩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体验,是课堂教学所学到知识的有效补充,有助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课本知识、技能用于课外活动实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学生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多样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机动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过程有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员.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某种兴趣小组活动,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

圆.包容发展的原则。在活动中,既要保证兴趣小组的活动顺利进行,又要兼顾各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参与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学有所成。

猿.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通过活动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科学实用技术,学生走上社会后,可为当地的农林业生产服务。

三、山区学校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们当地山区的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本校学生知识水平不高,师资水平有限和实验室条件简陋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山区学校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可以选择以下主要内容:

员.开展农林业方面的课外活动。诸如开展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观赏林木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特种动物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物防治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农业、林业、水果业等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农林业生产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适应农村生活的能力。

圆.开展生物学简易实验活动。诸如开展生根粉在花木扦插中的作用、空中压条繁殖技术、果树嫁接繁殖技术、蜜柚等水果的异地培植技术、优质山茶品种引种技术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猿.开展当地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诸如开展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农作物害虫防治、农作物益虫的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小论文的撰写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调查方式和方法,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源.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开展粮食产量问题、耕地弃耕问题调查,蜜柚合作社、综合型农庄、生态园的参观,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参观和调查等活动,促使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农林业结构,增进对家乡的感情。

四、本校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情况

我校地处梅州大埔山区,属丘陵地区,海拔600多米,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动植物尤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学校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爱好,我们分别成立了植物分类、花卉栽培、果树栽培、标本制作、环境调查、山茶引种、蜜柚管理、花木幼苗培植等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多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利用学校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查本地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撰写调查报告,开展课题研究,为村民的农作物、水果等种植提供参考意见。

2.指导学生对常见植物进行分类。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兴趣小组的成员逐一辨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碰到不认识的花草,教师则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然后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标识牌。

3.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活动,既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又陶冶了师生的情操,还让学生学习到了基本的花木栽培技术。指导老师还组织学生学习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亲自动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花木栽培和繁殖要领;结合花木栽培进行野生花木的种植试验,较成功的有野生山兰花、野生香樟树、女贞子等植物的移植。

4.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如结合植物激素的教学内容,对生长素的作用通过花木扦插试验进行验证;结合动物变态发育的教学内容进行蟾蜍变态发育全过程的观察等等。

5.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水稻、蔬菜、蜜柚、枇杷等作物的种植水平,调查农业人口、耕地利用、粮食产量等情况,向村委提出发展农村经济的合理化建议。多年来,学校的生物学兴趣小组向村委和村民提供了诸如蜜柚、枇杷种植和管理,原始森林稀有树种的保护,毛竹如何合理砍伐,山茶对土壤的基本要求等多项建议。

第9篇

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是福建省2010—2011年为民办实事项日之一l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具体承担了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体系构建和实施运作,创造了多体相互协作的模式,与福建省农业、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福建农林大学、广电局、J一播影视集、长威公刊等密切配合,资源共享,实现农村实片J技术远程培训教学与管理的最优化。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培训结合农时农事,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利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培训系统、瑞福特远程会议系统和电视直播,每川10l_{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远程培训的主会场大规模地传播农、林、牧、副、渔、加一[和农村政策等相关课,授课的内容f富、课件栩栩如生、图文并茂、图像和质清晰,授课专家f『J与农民面对面地传授实用技术矢¨、时解答技术难题。企省涉及市、县、乡近1400个视频分会场、15331个行政村的农民及丛层农技人员,通过络、电视、视频传送同‘时间异地多•收看。火规模的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使干家万户的农依靠科技增收敛富”。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大规模地培养新型农民探索出一条新途,并为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远程培洲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策略提供了实例与启示。

2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远程培训是在科技信息技术断发腱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培训形式,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弥补r传统远程培训的欠缺,网络视频互动功能为参训肖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条件,可以营造教师和参训者面对面交流的虚拟课堂环境。基f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远程培训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大幅度地提高了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范同、时效和参训者的数量。参加农业科技远程培训者大多数是农民,参训农民不受年龄、文化知识水平、号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农民不论智力高低、学习背景、学习动力,都有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机会,解决了农民由于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参加课堂面对面授课的问题。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大规模地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出现参训农民在获取农业知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以及在理解和用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的现象,此,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就得尤为必要,后续学习支持服务能给农民提供延伸的学爿质保障。

3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有的概念,也仃学者将此表述为学生支持服务、学生学)J艾持服务。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的戴维•西沃特(DavidSeward)在德刚哈根远程教学大学发表了论著《远程学列系统对学牛的持续关注》,首次提出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即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应该为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持续的关心、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则,学生会遇到种种刚难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导致学生的流失。此后,英国学者凯依(KayeA)和鲁姆勃尔(GrevileRumble)主编的《远程高等教育》书,以及戴维•西沃特、爱尔羔学者德斯蒙德•基史(DesmondKeegan)和瑞典学者博瑞•霍姆们格(Hohnberg)3位权威专家主编的《远教育:吲际展望》一书,都开辟号章来论述“学习支持服务”。戴维•西沃特、A•凯依、约翰•A•巴斯、博瑞•霍姆伯格、奥蒙德•辛普森、德斯蒙德•基更等国外学先后对奠定支持服务论基础和理论发展有着问程度的贞献。._fJ闲著名学者丁兴富教授最关外“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将其引入国内并出版J,相关系列译著、论文。在其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的比较研究》和编著的《远教育学》以及《远程教育研究》中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功能和I特征等做了详细、深入地论述。丁兴富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F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陋】J’。

4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农业科技远程培训”与“远程教育”有所区别,“远程教育”注重于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而“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则注重于培养参训者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远程教育”强调理论性,“远程培训”强调实践性。“远程教育”的周期长,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教育的影响及效果;而“远程培训”则不然,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往往是根据农时农事开展培训的,其周期短,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见到成效。鉴于“农业科技远程培训”与“远程教育”有所区别,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也应有所不同,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是在远程培训后为参训者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针对远程培训参训者的个体差异和远程参训者的特征及需求,从实际出发,明确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制定独特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方案,从而保证后续学习支持服务能有效运行,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开放性、灵活性和丰富性等特点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可分为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和非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4.1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有关认知、智能和知识等方面的后续支持服务,注重咨询、答疑、辅导等,帮助远程培训参训者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农业科学技术。远程培训参训者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由于他们的年龄、学历、经历等的差异,其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时间等都存在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他们的认知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悬殊较大。利用现代网络的先进技术优势,开发建立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个性化、人本化,以满足远程参训者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优质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4.1.1建立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依据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参训者的特征,设计开发多功能、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努力为参训者提供完善的咨询、答疑、辅导、沟通等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尽量满足不同参训者的网上学习需求,营造一个有助于远程培训参训者课后仍然还可以自主学习的环境。远程培训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超强互动等特征,能够传播海量即时信息。利用平台的特征优势,开辟培训辅导、网络咨询和网络留言专栏,动态呈现当前远程培训的相关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还应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复习资料,方便参训者在网络上查阅;提供视频下载和上传农民应用新技术时遇到的难题及专家解答,方便参训者在网络上咨询。在每期远程培训后,及时将远程培训的授课内容、PPT课件和互动问题解答录像及相关信息上传到远程培训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供远程培训参训者课后复习、学习和实时下载,并将所有课堂授课录像按农时、农事进行分类,供参训者随时点击查询和学习。借助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远程培训参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福建省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同时,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远程视频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农村实用技术视频服务中心,建立了3个农业科技服务平台:远程培训网络辅助平台、远程培训电子邮箱辅助平台和手机短信交流辅助平台,为远程参训者农民提供网上答疑、双向视频交互、E—mail、短信等信息服务,对农民的求助信息、咨询信息或反馈信息给予及时、有效的答复,为农民提供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农民在远程培训后或在生产实践中遇到难题时,都可以通过远程培训这3个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与专家联系,实现远程互动咨询。

4.1.2利用农村现代远程培i)4I系统多媒体视频、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应急视频会商系统等媒介可以为实现远程教学行为的重新整合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专家与参训者异地多点即时双向互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具有视频直播、回看、点播、图文资讯浏览、便民资讯收集等功能,可以为不能及时参加现场直播培训的农民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福建省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时,创造性地应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此系统是依托省电信ITV视讯传输平台,建有乡(镇)远程教育接收站933个、行政村接收点14426个、农户接收点2912个,拓展培训功能,增强培训效果J。系统可以及时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扩大农村实用技术的辐射范围。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农民群众可以结合当地的农时农事,选择自己想学的农村实用技术,可随时点播收看授课和咨询的录像内容,使农民解除了因农忙而耽误收看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现场直播的后顾之忧。

4.1.3开展区域特色农业远程辅助培训福建省地域广阔,存在各种地貌和多种多样的区域性气候,区域农业种植、养殖业的差异性较大,生产结构呈多元化。福建省在办好面向全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同时,考虑到地区性的差异,及时为农民提供区域特色农业远程培训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按福建省自然、地理、气候、农作物生长等条件,将一个省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区域,与各区域的科技局或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利用当地的远程传播设备、远程应急会商视频系统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培训视频系统,在各区域联合开展小范围的区域农村实用技术远程辅助培训,使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内容更进一步地与当地的农时农事、生产实际相适应,突出当地特色,帮助当地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难题。

4.1.4提供多层次、多进程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1)田间地头实地诊断。福建省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和区域特色农业远程辅助培训之后,对于农民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平台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那些更加适合于面授的内容,及时组织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或专业合作社技术员深入农户辅导农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根据不同区域农民群众的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利用移动无线转播设备或在设有网络覆盖的田问地头进行现场培训,专家在田间地头实地诊断,进行现场示范演示,帮助农民理解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

(2)个别辅导。发挥当地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员的作用,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个性化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参训者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随时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与当地专家联系,专家对远程培训参训者进行个别辅导,在辅导过程中了解参训者的特点与技术弱点,针对远程培训参训者的能力和个体差异,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帮助参训者理解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努力实现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个别化。让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员通过对远程培训参训者进行导学、助学、促学等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成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掌握实用技术的良师益友。

4.2非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

非学科性后续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帮助㈣,即在情感和组织学习等方面为参训者提供支持服务,主要是发展参训者的一般性学习技能、培养参训者接受远程培训的能力和获取农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等。

4.2.1培养学习能力此项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的重点是提高远程培训参训者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提高参训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同年龄阶段参训者的信息素质是不平衡的,他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对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他们中的多数人对新媒体接受能力明显较强,对于手机、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工具能够运用自如,但其中一部分农民的信息意识却较弱。信息意识是指农民对信息做出的自觉能动反映,包括信息重要性意识、信息获取意识、接收新信息意识、信息利用意识等。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对农民主动参加远程培训、主动利用现有信息设备获取农业科技知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在通过各种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中、老年农民的信息获取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熟悉并能运用与远程培训相关的信息技术;了解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基本模式和操作方法等,使其具备基本的信息设备的操作技能。加强培养远程培训参训者农民的信息设备操作技能有助于农民能更好地在远程培训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后续咨询和学习,以便能较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

(2)提高参训者的自控能力。远程培训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如果参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当缺乏外部的有效控制机制时,或参训者遇到各种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时,参训者就很容易会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远程培训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对参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应及时为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心理疏导支持服务,培养和增强参训者的自我控制、自主学习意识。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参训者的内部归因和效能感,使参训者在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动力是参训者个体促使其学习的驱动过程,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力和兴趣是属于远程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心理疏导支持服务对远程培训参训者具有引发、维持、导向作用,能够增强参训者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与毅力。自我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生理能量的发挥程度,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保证学习成功的必备条件。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参训者在学习中就会提高积极性和自主性,以较强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增强学习信心,促使其持续长久地学习。心理疏导支持服务应以驱动远程培训参训者自身的学习动力为目标,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因素产生效应,使那些因为各种困难而产生放弃学习念头的远程培训参训者重新振作起来。远程培训参训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我控制心理素质,才能在“以参训者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远程培训学习中获得成功。

(3)提高参训者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远程培训集教育、电脑、传播、网络、视频于一体并相互结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是一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参训者能否充分利用远程培训的开放性、交互性等优点,与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具有沟通与协作能力的参训者通过网上交互式学习,相互协作,可以获得了比独自学习更大的学习效果。“独自学习”与“自主学习”是两种概念,“独自学习”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学习,而后者“自主学习”具有沟通与协作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已经成为远程培训参训者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学会沟通与协作可避免完全独立学习而导致的孤独感,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提高自主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促进远程培训参训者的主动沟通与参与意识,培养参训者能够主动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当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通过答疑电话、BBS论坛、聊天工具、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双向交流或与专业合作社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彼此鼓励,拓宽思路,激活思维。通过沟通与协作,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互交流学习信息和资料,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

4.2.2开发智能型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开发

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平台,建立一个经济适用、功能强大、应用灵活的后续学习支持服务模型,为不同层次的远程培训参训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辅导和个性化服务。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平台应设有学习资源支持、信息支持、师资支持、导学支持、督学支持、管理支持等栏目;参训者数据库中应设有远程培训参训者的基本信息库,以及参训者的知识结构库、认知能力评价库、学习历史库和学习绩效库。远程培训参训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完成个人信息注册,登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个性化学习,进行课程复习和咨洵等。不同层次的远程培训参训者需要的帮助信息是不同的,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可以通过参训者的知识结构库、认知能力评价库、学习历史库和学习绩效库,自动分析登录参训者的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参训者呈现出不同的页面,依据参训者的不同认知水平,自动给予区别,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智能辅导答疑子系统会自动评价诊断不同层次的问题信息,白适应地提供深度不同的答案和差别化的反馈信息;智能辅导训练子系统会自动指出参训者的弱势、长处,并给出改进学习的建议,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课件,使不同层次的参训者得到合适的知识与技能训练。通过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不同层次的远程培训参训者都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服务响应。指导教师可以在智能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系统中观察了解远程培训参训者的整体学习情况,跟踪参训者的学习过程,通过接口程序与参训者互通信息,及时给出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根据参训者的学习情况及时更新、调整辅导资料,改进学习支持服务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远程培训参训者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实现个性化支持服务。

第10篇

论文摘要:数学是林业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该文分析了林业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状况、心理基本特征及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从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和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动力的时策。

林业职业学校主要担负培养林业职业人才的任务。林业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目标是:(1)义务教育后数学教育的继续;(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3)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基础;(4)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实用技术课打好数学基础。

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具体功能包括:一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二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研究数学学习动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要实现数学教学的“两服务”功能,首先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及其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以便提出动力因素研究的相应对策。

一、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

(一)数学课在职业学校的地位

数学课在林业职业学校是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相比,其地位明显薄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数学教学在林业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明确、不科学。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大纲中要求数学教学“达到相当于普高的水平”,求全、求高、求难;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数学仅仅是一种运算工具。随着林业职业学校加强实习实训,数学教学出现了课时少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的学风普遍较差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笔者对我校三个园林班的135位学生(其中122位男生,13位女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学习的调查。调查显示,80%的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其中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浓、程度较好的有41人,占30.37%;兴趣、程度都一般的有47人,占34.81%;没兴趣、程度差的有47人,占34.82%。这些学生中,在小学阶段就不喜欢数学的占27.5%,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没兴趣的占72.5%。在课堂教学中,说话、打手机、睡觉、看小说等情况时有发生。几乎所有的中职数学教学都存在数学考试成绩差的现状。

(三)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

大多数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对就读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模糊、大概的层面,教师对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缺乏诊断。这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数学知识与专业课所需知识的脱节。

二、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初中刚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第二部分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第三部分是在社会上已工作了几年、想来学校学习两年得到一个稳定工作的,第四部分是在职职工。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乐趣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70%初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30%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而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的学生只有10%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准备继续上林业技术学院,这类学生一般与老师相处得较融洽,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实用型

这部分学生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园林实用技术。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职职工属于这种类型,“既能学好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这对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三)焦虑型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在数学学习中,这部分学生由于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所以常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产生焦虑的情绪。

(四)厌倦型

林业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进校就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这也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

(五)畏惧型

这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屡考屡败”,丧失信心,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六)自卑型

自卑型的学生主要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类学生中,90%以上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质,但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使他们在沮丧、消沉中选择了放弃。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

(七)自闭型

自闭型的学生从外部表现来看与自卑型的学生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为沉默。但是从内部动机来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自闭型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潜在的动力,只是这一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被数学的传统逻辑所束缚,学习缺乏热情和灵性,拘谨保守。他们在学习中大都表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缺乏自学、讨论交流的学习能力。

(八)自满型

自满型的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数学学习上有自满型心态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多。自满型的学生会给人一种心理健康、乐观开朗的错觉,但他们的这种心态却影响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态,对数学学习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林业职校都面临着生源少、生源不足这样一个问题,从而造成了林业职校学生基础差、质量低的先天性不足。从初中教育进入林业职业教育,学生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增多和程度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化学、物理等,这些课程中的理论 大多数为学生体验过、感知过,学生或多或少有点兴趣。而林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如园林专业的“园林测量”、“园林设计基础”、“园林机械”,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基础原理”,食品专业的“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制图”等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面对这样的挑战,职校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慢慢减弱。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是由学生的“我要学”所引发的。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有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林业职校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消极对待学习。就读职校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习氛围,不良的学习氛围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林业职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学习的惰性大、依赖性强。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总是想方设法作弊;实践操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职校后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在林业职校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涨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等先进有效的学习方式无法在他们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实现。

(四)学生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造成学生在行为上不能自律、情绪上不能自控、学习上不能自觉。林业职校学生的不良心态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体验过学习的快乐,上了初中刚开始也很有兴趣,可后来他们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林业职校学生在自我认知中,认为自己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这类学生都与教师存在情感问题,这也成为学习的主要障碍。

(五)学校自身存在一些管理问题

林业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造成职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毕业分配无视或忽视学生在校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合作精神。这些不公平造成了学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学习有什么用”的想法。这给任课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在品德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价、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增强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1.明确中职教育多层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的目标

我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出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即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实施课程改革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设置应围绕社会的需要,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应重组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从2005年起,我校根据职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对基础课的具体要求,对数学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等项目进行改革,优化数学教学内容。笔者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将专业课与数学建模”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我校园林班试用,受到好评。

3.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

我校在教学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例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学科成绩和个性指标,采取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打通课程之间、课堂与社会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在中职学校要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教学阵地,盘活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数学建模课外小组”活动。

数学建模的很多问题需要做社会调查,需要到各大园林公司、花卉市场及周边市、县等园林绿化公司和酒厂、食品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可以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4.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建立和完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改变“以一纸定成绩”的考查手段,用多种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例如增加课堂表现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考勤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等。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淡化期末考核。在考试形式上,视专业不同可灵活采用开卷、闭卷等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视专业不同可减少定义、定理的考查,加大与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5.贯彻“素质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同志提出,将就业的实现从开发岗位转到提高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上。具体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经过培养培训以后,能够具备根据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而自主实施创业、岗位转换的核心职业能力。林业职业学校倡导将“素质就业”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

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结合林业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寻求数学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由、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

2.拓宽原有的知识体系,寻求数学与专业的自然接轨

林业职业学校的课程专业性较强,数学教师应打破数学与专业学科的界限,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数学教材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接轨,关键在于找准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近几年,我们通过数学建模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的交叉点,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利用率,使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互相促进,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辅助数学教学,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引导学生抓住变化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采取“谈话法”、开设“心理学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形式,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了解心理知识。要注重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成就感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修正心理误区,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和发展潜力,理性地评价自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树立“素质就业”的理念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实际,相结合

1 课前精心准备,掌握充足材料

依据大纲精神,生物教学应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一方面走访当地的养殖、种植户,虚心向他们学习实用技术,初步掌握了冬季蔬菜塑料大棚的管理,肉鸡、蛋鸡、猪等的饲养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实用菌栽培、果树嫁接、果树修剪等多项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去医院、防疫站收集有关传染病、保健等方面资料,并把媒体对SARS、禽流感、甲流、艾滋病、流感等的报道整理成册。第三将小学语文、科学等课程中涉及的生物知识进行摘录……将所收集的知识整理,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编,这样,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与案例,在教学工作中即可适时有效地提取应用。

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1引入新课时 在讲新课之前,先把每章节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提取,并设计成问题形式上课时提出来。例,在讲“矿质代谢”时,为什么种植小麦、玉米时,需要多施一些磷肥,种大白菜、菠菜时,需多施一些氮肥,种植甘薯、马铃薯时需多施一些钾肥?在讲“遗传与变异”时,提出一个小孩在五个月大时被人贩子拐卖,当警方解救时,孩子已经五岁,面对这可爱的小孩,面对这么多丢失孩子的夫妻,警方该如何为孩子找到真正的父母?(答: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手段这么神,那原理是什么?在讲“生殖”时,拿一张图片,向学生介绍一株结着几个品种的果实的“奇特”的果树。等等。这就是说,在讲每个章节内容时,都会提出一个或几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带着这种疑问和渴望明白其中道理的愿望去听课,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从一开始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把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以问题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拔以使学生获得答案后,在大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更容易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原理、概念。

2.2课堂巩固时 在学完每章节后,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准备几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知识来解答。例,在研究“水分代谢”后,可提这样一系列问题:“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出现烧苗现象?”“当你感觉口渴时,吃了一些冰激淋,结果越吃越渴。为什么?”“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易腐烂?”“输液时,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用蒸馏水替代行不行?”等等,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引起他们激烈的辩论及认真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学以致用,学生有成就感,探索的兴趣会更浓。

2.3课后留作业时 在讲完每章节后,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外,还可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并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书写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精神。

3 开设选修课、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技能

近几年,我开设了《小学教学中的生物知识》、《青少年生理健康教育》、《种植、养殖技术》、《传染病的预防》等多门选修课,在选修课中,系统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介绍了很多意外事故出现时的应急措施。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成立过“标本制作”、“果树嫁接技术”、“意外情况处理方法”等课外活动小组,为我校学术实验室制作标本约二百多份,有些还做为资料捐助给小学;2009年参加吕梁市林业局组织的核桃树嫁接比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等好成绩。总之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动手掌握技术,培养他们的科技能力。

4 建立实习基地,训练学生技能

第12篇

论文摘要:为提高造林学教学质黄,首先进行了教学条件建设,重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考试标准化建设,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

造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最新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可靠、较全面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综合实习。近几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与教师开展的科研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走出校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刀真枪的作,严格要求,加大压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13篇

论文摘要 板栗疫病是一种弱寄生菌,从伤口侵入感染。根据这一特性,采取土肥水管理 、整形修剪、树干涂白、刮涂病斑等综合防治措施,对板栗疫病的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增强了树势,控制了疫病发展,减少了林农经济损失。

板栗疫病又称板栗干枯病、溃疡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苗木、结果树都可受到侵染,轻的导致栗林成活率下降、结果量降低,重的则使造林失败或整片栗林绝收。

板栗疫病为害主干及树枝的树皮,引起烂皮或溃疡,造成枝条甚至全株枯死。病菌只能由各种伤口(鸟兽及昆虫伤、机械伤、嫁接口、日灼、冻伤等)侵入。栗疫病菌为弱寄生菌,它的发生与影响树势的各种条件密切相关。阴坡、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环境及经营管理强度高、栗树生长旺盛、抗病能力强则发病少,反之发病率就高。遭受冻害的树易受病菌感染。由于害虫为害造成伤口,而且降低树势,促使板栗疫病严重发生,成年树较幼树发病率高。幼树或枝条嫁接的接口周围易发生疫情,致使嫁接失败。

宁陕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兴建板栗园,对实生栗进行嫁接改造,面积达1.4万公顷,板栗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随着面积的增大,由于对栗园管理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增多,栗树衰弱,在嫁接部位发生蛀干害虫,同时伴随着板栗疫病的大面积发生。板栗疫病作为一种世界检疫性病害,没有一种见效快、防治彻底的好方法。笔者经过多年试验示范,表明在山地栽植的板栗以综合防治为好。从2003年至今,笔者将综合防治板栗疫病作为治疗该病的防治方案,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疫病基本得到了控制,板栗总产量逐年上升。现将板栗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

适地适树是防治板栗疫病的根本途径。先用优良抗病的品种对板栗林进行改造,苗木调运要严格执行检疫,对调 入的枝条与植株用18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浸泡后再用,以免病害扩散蔓延。

2土肥水管理

(1)入冬前进行1次松土,每株施入农家肥1.5~2.5kg或菜油饼1.0~1.5kg,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为来年板栗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并对树根培土,培成锥形,开春扒开,减少幼林发生冻害机会;同时喷1次200倍液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保护树木越冬。

(2)早春松土1次,从干基向外由浅到深进行翻土,以不伤害板栗树的根为准。结合翻土每株施尿素或复合肥250~500g,或菜油饼肥1.0~1.5kg,或农家肥2.5~3.5kg,促进根系生长和树木营养供给,增强树势。

3加强抚育管理

(1)杜绝草荒,实行林粮间作,林下种植苜蓿,于6月中旬追1次速效氮肥250g/株。禁止人畜入林毁坏,开春后除草2次。

(2)在树木进入休眠期全面清除枯死的植株和枝干,枯死的植株连根刨起,并在穴内施上生石灰消毒,剪除已枯死的和部分枝干上病斑较大的枝条及生长不良的弱枝。剪除的病、弱枝带出栗园,集中销毁,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3)进行嫁接或大田改造时注意接口处的保护。

4药剂治理

(1)刮除主干及大枝条上的病斑,剪除小病枝。病斑刮除要彻底,深度达木质部,刮下的树皮和剪下的枯死枝集中烧毁。伤口处用2%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10%碱水涂刷。为防止嫁接后疫情发生,嫁接口处及时涂药。

(2)用敌克松500倍液进行全面喷洒,每隔15d喷1次,连喷3次。敌克松对板栗疫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3)早春板栗发芽前,打1次2~3°Bé的石硫合剂;发芽后,再打1次0.5°Bé石硫合剂,保护伤口不被侵染,减少发病机率。

(4)在板栗的整个生长期,一旦发现有害虫为害嫩梢、叶,立即用嗅青菊酯进行防治,保护叶、枝少受伤害。

(5)其他害虫的防治主要以蛀干害虫为主,采取冬春砸卵、树干涂白、夏季树干打孔、放入磷化铝片、用黄泥或者蓑料堵孔等措施。

总之,在综合防治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1)要做到施好肥,时间在根系生长的3个高蜂期,特别是入冬前施好有机肥(菜油饼),其肥力可以保持2~3年左右,对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树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做好秋季树干涂白,主要是石硫合剂。

(3)做好整形修剪去除病弱枝、枯死枝并集中销毁,均衡树势,减少病菌传播。

(4)刮除病斑,伤口处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10%碱水涂刷。

(5)减少其他病虫危害,特别是蛀干害虫,一旦发生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第14篇

论文摘要 从培养料准备、播种、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春季双孢菇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6~32℃,子实体形成的温度6~22℃,最适温度14~16℃。春季生产双孢菇一般在日光温室中栽培,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培养料配方

按1 m2栽培面积计算,培养料的配方为:①麦草30 kg,鸡粪25 kg,尿素0.5 kg,石膏2 kg,过磷酸钙1 kg,石灰0.8 kg,pH值8.2~8.4。②麦草34 kg,干猪粪8 kg,干牛粪10 kg,过磷酸钙0.5 kg,石膏1 kg,石灰0.7 kg,pH值8.2~8.4。

2 培养料发酵

春季温度低,可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在堆料前7 d,把晒干的粪用水拌湿,100 kg的干粪中拌入110 kg水堆成堆(高1 m、宽2 m左右),3~4 d翻堆1次。堆温55℃左右。粪预堆后,氨气蒸发,臭味减少,初步培养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类群,粪肥疏松,病虫得以初步消除,为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在堆料前2~3 d,草要预湿。将麦草切成5~20 cm长的小段,小麦茎秆较硬,蜡质较多,必须压扁后再预湿,可用水浸泡24 h,也可在建堆后用水淋2~3 d,每天淋3~4次,中间翻堆1次,含水量以手握麦草用力拧滴5~6滴水为宜。原料经预湿后,即可建堆发酵:在堆料时,先在堆料场上铺1层厚30 cm、宽2.5 m的干草,草上铺1层3 cm左右的粪。粪草要铺平,撒上石膏、过磷酸钙、石灰,依次类推,至第4层时开始添加尿素,并浇水,这样1层草1层粪共铺4~6层,堆四边,使上下基本垂直,料堆需用薄膜覆盖,底部用木排垫空。堆料的第2天下午要测量50 cm以内的温度。正常堆料的第2~3 d,料温会升至70℃左右,若达不到,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建堆后6~7 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待料温分别达到70℃时连续翻堆3次。检查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为正好。这时继续建堆发酵,料温达到60~65℃时,保持8 h,然后降温至50℃,维持3~4 d。检查有无残存的氨气和害虫。氨味重用甲醛中和,若有虫喷0.5%的敌敌畏溶液灭虫。料温降至25~28℃时,即可铺料播种,整个发酵过程约需25~30 d。

3 播种

在3月上、中旬,选用适宜加工出口的F50、F60等品种,铺料播种前先在室内做畦,畦以南北向为宜,宽1 m,深10~15 cm。铺料前2 d,对菇房消毒2次,先用0.3%敌敌畏溶液喷洒1次,密闭1昼夜,再用1 kg甲醛和0.5 k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消毒结束后,铺料前1 d通风,并进行翻架。播种前检查室温和料温。室温20℃以下,料温要稳定在28℃以下,播种的所有用具必须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播种采用混播加条播相结合的方法,播量为每100 kg料播菌种0.8~1 L,播完后将料面压实,并盖1层地膜。

4 出菇管理

控温保湿,促使菌种尽快定植,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25~26℃为宜。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若温度超过28℃,采取夜间通风的方法,降低温度,若温度过低,可在晴天揭开温室草帘提高室温,但料面应覆盖黑色地膜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料面。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0 d左右菌丝即可基本长满培养料。覆土材料与蘑菇产量密切相关。理想的覆土材料应是团粒结构好、孔隙多、保水力强、持水率高、酸碱度适中、病虫杂菌少的土壤。最好采用泥炭土,也可用草炭土。用前应消毒,覆土厚度3~3.5 cm。覆土厚度要均匀一致,平整,便于管理。覆土后2 d内按每平方米5 kg左右的水,分4~5次喷到土层中,使土层上下均匀潮湿,达到饱和。室温维持在21~22℃,料温24~26℃。覆土后6~7 d,菌丝长到接近覆土表面时进行耙平,即将覆土层均匀翻1遍。双孢菇从播种到出菇,在适宜的条件下,需35~40 d,一般可收4~5潮菇,持续采收40~50 d。出菇期应保持13~17℃,若超过20℃应通风降温。同时,保持室内较高的相对湿度,可采用菌床、地面、空间喷水的方法提高室内湿度,菇体生长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采菇期控制在90%左右。出菇期若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将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影响出菇。因此,要适时通风,早春气温低,要选择无风晴好天气的中午前后通风换气,晚春气温升高,要在早、晚和夜间通风,同时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5 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1.5 cm时可分级采收。采收时,用中指、食指、拇指轻捏菌盖,稍加旋转即可采下。每次采收后,应及时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和其他残留物,采菇留下的空洞要用湿润的覆土填平,然后进入下潮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文辉. 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 青海科技,2007,14(2):50-52.

[2] 刘君昂,李琳,周国英. 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

[3] 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 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4] 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 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 

第15篇

论文摘要从培养料准备、播种、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春季双孢菇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6~32℃,子实体形成的温度6~22℃,最适温度14~16℃。春季生产双孢菇一般在日光温室中栽培,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培养料配方

按1m2栽培面积计算,培养料的配方为:①麦草30kg,鸡粪25kg,尿素0.5kg,石膏2kg,过磷酸钙1kg,石灰0.8kg,pH值8.2~8.4。②麦草34kg,干猪粪8kg,干牛粪10kg,过磷酸钙0.5kg,石膏1kg,石灰0.7kg,pH值8.2~8.4。

2培养料发酵

春季温度低,可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在堆料前7d,把晒干的粪用水拌湿,100kg的干粪中拌入110kg水堆成堆(高1m、宽2m左右),3~4d翻堆1次。堆温55℃左右。粪预堆后,氨气蒸发,臭味减少,初步培养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类群,粪肥疏松,病虫得以初步消除,为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在堆料前2~3d,草要预湿。将麦草切成5~20cm长的小段,小麦茎秆较硬,蜡质较多,必须压扁后再预湿,可用水浸泡24h,也可在建堆后用水淋2~3d,每天淋3~4次,中间翻堆1次,含水量以手握麦草用力拧滴5~6滴水为宜。原料经预湿后,即可建堆发酵:在堆料时,先在堆料场上铺1层厚30cm、宽2.5m的干草,草上铺1层3cm左右的粪。粪草要铺平,撒上石膏、过磷酸钙、石灰,依次类推,至第4层时开始添加尿素,并浇水,这样1层草1层粪共铺4~6层,堆四边,使上下基本垂直,料堆需用薄膜覆盖,底部用木排垫空。堆料的第2天下午要测量50cm以内的温度。正常堆料的第2~3d,料温会升至70℃左右,若达不到,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建堆后6~7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待料温分别达到70℃时连续翻堆3次。检查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为正好。这时继续建堆发酵,料温达到60~65℃时,保持8h,然后降温至50℃,维持3~4d。检查有无残存的氨气和害虫。氨味重用甲醛中和,若有虫喷0.5%的敌敌畏溶液灭虫。料温降至25~28℃时,即可铺料播种,整个发酵过程约需25~30d。

3播种

在3月上、中旬,选用适宜加工出口的F50、F60等品种,铺料播种前先在室内做畦,畦以南北向为宜,宽1m,深10~15cm。铺料前2d,对菇房消毒2次,先用0.3%敌敌畏溶液喷洒1次,密闭1昼夜,再用1kg甲醛和0.5k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消毒结束后,铺料前1d通风,并进行翻架。播种前检查室温和料温。室温20℃以下,料温要稳定在28℃以下,播种的所有用具必须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播种采用混播加条播相结合的方法,播量为每100kg料播菌种0.8~1L,播完后将料面压实,并盖1层地膜。

4出菇管理

控温保湿,促使菌种尽快定植,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25~26℃为宜。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若温度超过28℃,采取夜间通风的方法,降低温度,若温度过低,可在晴天揭开温室草帘提高室温,但料面应覆盖黑色地膜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料面。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0d左右菌丝即可基本长满培养料。覆土材料与蘑菇产量密切相关。理想的覆土材料应是团粒结构好、孔隙多、保水力强、持水率高、酸碱度适中、病虫杂菌少的土壤。最好采用泥炭土,也可用草炭土。用前应消毒,覆土厚度3~3.5cm。覆土厚度要均匀一致,平整,便于管理。覆土后2d内按每平方米5kg左右的水,分4~5次喷到土层中,使土层上下均匀潮湿,达到饱和。室温维持在21~22℃,料温24~26℃。覆土后6~7d,菌丝长到接近覆土表面时进行耙平,即将覆土层均匀翻1遍。双孢菇从播种到出菇,在适宜的条件下,需35~40d,一般可收4~5潮菇,持续采收40~50d。出菇期应保持13~17℃,若超过20℃应通风降温。同时,保持室内较高的相对湿度,可采用菌床、地面、空间喷水的方法提高室内湿度,菇体生长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采菇期控制在90%左右。出菇期若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将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影响出菇。因此,要适时通风,早春气温低,要选择无风晴好天气的中午前后通风换气,晚春气温升高,要在早、晚和夜间通风,同时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5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1.5cm时可分级采收。采收时,用中指、食指、拇指轻捏菌盖,稍加旋转即可采下。每次采收后,应及时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和其他残留物,采菇留下的空洞要用湿润的覆土填平,然后进入下潮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文辉.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科技,2007,14(2):50-52.

[2]刘君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3]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4]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