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青少年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实践来看,我国博物馆仍然是以说教这种单一的方式作为教育方式,青少年只能作为被动的听众,这显然难以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共鸣,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实际上,随着我国高科技技术的普及,利用3D技术的领域正在不断增多,已经有部分地方的博物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表明,借鉴3D技术让文化生动起来,青少年更加容易被吸引,其教育功能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当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可以引进3D技术,但是,笔者认为,3D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这足以说明,加强博物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时有益的,将青少年由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因此,必须要加强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加强与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新课改政策,但是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却丝毫不敢放松,而由于我国博物馆始终未能在促进青少年美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教师、家长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始终抱着一种保守的态度,认为博物馆对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并无实际益处。因此,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以及家长对博物馆存在的误解,博物馆负责人应当加强与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以及家长认识到博物馆在对培养青少年美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唯有如此,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并受到熏陶才成为可能。
三、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班主任在班集体管理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就有一个是引导者,班主任应该利用班队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如,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等。还可以利用班队课举行“珍爱生命,远离“”争做小律师”等主题班会。同时,还要结合日常的行为规范加强法制教育。
二、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法制教育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的性质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在语文学科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比如,我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一课时,当我们学完了课文,为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保护鸟儿的行为感到赞叹和感激时,我随后播放了一段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口而滥杀无辜的视频,当同学们都为那些人的行为而愤愤不平时,我随机点拨,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规定,像这种滥杀无辜、荼毒生灵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于是学生的表情由愤怒变成了惊讶,从中我感受到他们一定领会到了什么。虽然他们还小,但我想他们小小的心灵一定受到了一丝触动。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不仅能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着一颗法治之心,岂不是现代法治文明的幸事?
三、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开展法制教育
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成长的“摇篮”,如果这个“摇篮”有破缺,便容易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使其滑入违法犯罪之列。有一些父母溺爱子女,无原则地满足他们过分的物质要求,纵容迁就子女的过分行为,使他们执拗任性,胆大妄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孩子学业失败,一些父母转而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结果适得其反,把子女“打”进了违法犯罪之列。一个孩子经常向家里要钱,起初其父母认为这点零用钱家里还供得起,可是时间长了,父母每天给的那点钱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胃口。在孩子的逼迫下,父母再也忍不住将其毒打了一顿,并叫他滚出家门永远别回去。于是,孩子离家出走了。由于没有东西吃,孩子只好去偷,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家庭法制教育首先是家长自身懂法、守法,为孩子做出遵纪守法的表率。其次是家长应采用权威的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既不盲目溺爱,又不使用暴力,而是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因此,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经常与家长联系,对他们错误的行为应给予建议和正确引导,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
四、结合校外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成功。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也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抵消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正面效果。因此,班主任除了要以主要的精力抓好校内教育外,还需要紧密联系校外教育,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一起抓,扎扎实实地把德育工作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要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建立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制度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开展诸如“参观劳教所”、了解“身边的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法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五、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
教育同样也离不开艺术,以往的学校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升学考试,所以青少年的学习内容有很大局限性。青少年主要学的是考试科目,音体美课可上可不上,这就造成了青少年智商高、情商低,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能体会友谊的可贵。
二、艺术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艺术教育关系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相反,青少年又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艺术教育开发青少年智力,陶冶了青少年情操,成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和精神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全面开展积极向上的,面向广大师生的各类技术活动,使青少年们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有一个健康的艺术活动氛围,做好后期等一系列工作,在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上多下功夫,使艺术教育在“以美育人”中起到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提供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内容
艺术教育对每一个青少年都提出了挑战,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造诣。同样的,艺术教育也使一些青少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缓解了学习压力,减少了辍学几率。每个青少年都是天才,只是他更注重哪一方面,学习只是基础,个人的成长、以后的社会生活才是更主要的。教师不要把每个青少年都培养成伟人,他们也不可能都是有成就的人,首先要把他们培养成立足于社会的人,要让青少年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例如:每周的艺术兴趣活动使青少年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定期的艺术社团活动,如书法社、诗歌社、器乐社等不仅能活跃学习氛围,更能增强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学校的艺术节不仅展示了学校艺术教学活动,还展示出科目的教育成果,从而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四、艺术教育的推行并不单纯是音体美教师的个人行为
艺术教育应是全体教师的职责,艺术教育要推行得一帆风顺,必须有社会、学校、教师的一致认可和辅助。艺术教育不怕青少年爱闹、爱叫,所有艺术活动必须持续地保持多样性,只有不断开展活动,才能使它动起来、活起来。那么,艺术活动可能与一些教师有冲突,毕竟其他学科教师更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家长的支持与否决定了活动能不能进行,班主任支持与否决定了能不能正常训练。所以,要协调好各个学科,要协调好各科教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将它艺术活动继续推行。
五、注意培养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
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须培养一个能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须具有懂得形式美的眼睛。”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和讲课,上课做到知识讲解与形象感受相结合;引导与青少年参与相结合;听讲与实练相结合;复习与迁移相结合,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实际讲解学会审美、学会欣赏。艺术教育在人性培养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艺术着重于人的心灵培养,旨在促成人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与审美的人,进而成为身心合一的人,青少年们的判断力、理解力和审美力都需教师用心培养。与此同时,教师要十分重视上好艺术活动课,要制定艺术活动课的长远计划,指派有专长的教师进行辅导。上级领导也在不断强调推行艺术教育,校园现在推行的体育艺术二加一就很好,体现了青少年在成绩好的同时加强体育、艺术特长教育。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