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科技实践论文范文

小学科技实践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科技实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科技实践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学;实践课教学;探讨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实现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关键是要深化教学体制的改革,改革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的教学。

一、加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等会计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与技能且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教学体制的改革,改革教学计划,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就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而言,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一)会计实践教学是高校会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高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因为,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应用性强。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若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不可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不可缺少。

(二)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就不可能正确处理相关的会计事项。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处理各种交易或事项的实践经验及专业技能。而这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通过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所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是实现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针对会计学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应用能力、运作能力专业素质。从国外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来看,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通常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他们通常是双重身份,既是高校的教授,又是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或注册舞弊审计师,有着丰富的会计、审计实践经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引进大量的会计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充实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可以促进会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机制的完善,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才。

二、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近年虽然有些高校开始重视会计实践课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会计实践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学计划中会计实践教学所占有的学时数比例很小,甚至达不到10%;有的虽然开设了实践课,但所用的软件比较落后,操作时相当困难,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与实践脱节;有的甚至没有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固定性,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磨砺,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然的结果。

(二)会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

尽管有些高校已开始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数会计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落实。如会计模拟实验大多是手工操作,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实验教材更新滞后,与现实相差太远,特别是与新准则有关的职业判断、资产减值等内容均未及时反应在教材中;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时缺乏引导性和权威性;模拟实验项目单一,仅限于《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而且只涉及到生产制造业,其他行业尚未涉及。又如,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缓慢,造成实习基地少且覆盖面较窄,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会计实践教学硬件投入不足,力度不够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模拟实验设备和设施还不健全,硬件配备不足,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如计算机及网络配置等设备还不理想,会计软件的开发还不能满足会计实验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会计实验项目缺乏层次性、综合性,模拟经济现象的现实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收等方面的内容尚待进一步挖掘。另外,高校与校外各单位尤其是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不足,没有建立长期的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基地,使得会计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三、高校会计实践课教学的思考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要发展,教育必先行。要赶上国际会计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要实现会计教育目标、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加快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提高对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由此可见,会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不应是只会说不会做、高谈阔论的“上不挨天(理论水平不高)、下不着地(动手能力又差)”的务虚者,而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实践技能、会动手操作的实用性人才。为此,首先必须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从思想上、组织上高度重视,措施上要加大投入,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完善会计模拟实验机制

会计模拟实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动态会计模拟环境,要求学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对模拟对象所发生的一切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最终提供该模拟对象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模拟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仿佛置身于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可以直观地、系统地了解会计工作程序和会计处理过程,并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解决具体的会计问题,它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与技能、提高会计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加快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完善模拟实验机制势在必行。

1.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建设。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应紧密结合新的会计准则和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能够反映新环境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和新的会计问题,模拟实验的内容应丰富多彩,案例应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尽量涵盖各行各业的会计事项,可配套建设《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多种模拟实验教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还应编制《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教材,重点反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环境、交易或事项,模拟程度应尽量符合当前的经济实际,并随时加以更新。2.加快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会计专业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会计准则发生变动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因此,应注重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会计实践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的磨练,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工作第一线,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高校会计实践课程教学的积极、健康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模拟实验条件。高校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各项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设备和设施,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与保养,及时更新会计软件和杀毒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和相关信心的流失。

(三)加强校企结缘,拓宽社会实践教学之路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实验室,而应该走出校们、走向社会、走到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加强校企结缘,拓宽社会实践教学之路,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学了就用、学了会用、学了能用;在用中学、在用中锻炼、在用中提高、在用中发展。”

1.建立稳固的社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应与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选择那些符合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高校教学要求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并签订正式的实习协议或合同。实习基地的选择首先应遵循多元化、层次化。如本地与外地相结合、学习基地应涵盖企业集团、大、中、小型企业等多个层次的单位。其次,实践基地应跨领域设置。如制造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农业、建筑业、金融业一级行政事业单位等都应有相应的实习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与国际知名公司、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会计实践教学走上国际化道路。

学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会计实务、资产评估、税务、审计与验资等相关事项,也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会计环境之中,参与实习单位的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会计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2.强化社会实践的监督与管理。高校应对社会实践实行全方位监督与管理,在实施社会实践之前,学校应拟定实习计划及实施方案,选派专业指导教师,确定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必须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与知识点的结合有“缝隙”时,应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指导教师应了解实习单位是否履行实习协议,是否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学生是否到岗、履行岗位情况等。通过沟通,可以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达到学习的要求和目的。在实习结束时,应进行实结与汇报,对于毕业实习,还应进行实习答辩,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论课程学科建设的规律性.《课程教材教法》2007,(3).

第2篇

(一)现状分析

1.实践场地种类

一个学科、专业或者课程会涉及到许多知识,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展示给学生,依靠有限的几个实验室、实训室,是存在着明显局限性的,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场地无法全方面地实现所有知识的实践,只能从特定的几个角度或情境下实现理论知识的检验。

2.实践场地容量不足

由于经费有限,在高校中存在着多学科、多专业共用实践场地的情况,使得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不能充分领悟教学精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学校把实践场地拓展到企业中,大大丰富了实践场地的层次,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限制,常常无法长期接待大批量学生实践学习;或者因为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核心机密,企业实践就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3.实践器材缺乏、陈旧

高校实验室、实训室的建立一般都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采购,在教具器材更新方面存在许多不便,在非重点科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中依旧存在着许多器材短缺、陈旧的现象,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4.实践细节展示不清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在25-50左右,甚至更多,教师在实践教学时展示操作细节不可逆,学生由于人数、距离、角度等原因,常常出现看不清、记不住的情况。

(二)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

1.以检验基础知识为主,以实践前沿知识为辅

受到实验器材、耗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考虑满足基础教学,前沿知识的实践只能限制在很小范围的教学小组内。

2.以课堂内实践为主,学生自主实践较少

占人数最多的本科、高职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在正常教学计划内开出。如果有个别学生希望加深印象,或者熟悉流程,常常无法单独申请使用实验室、实训室;只有研究生、博士生才有可能享受这一待遇。

3.以常规教学班级为主,小组独立实践较少

高校开出实践教学基本都严格遵循教学计划,以常规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一个班级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教师无法同时监控所有的小组,容易忽略一些错误的操作细节。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教师使用微课这一新兴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应注意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的长处。

(一)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

虽然微课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微课有着鲜明的特点:主题突出,精悍短小,择时学习,应用面广,互交性好。将微课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可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不同于普通课程,展示实践教学的微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展示细节

实践教学涉及许多操作细节,在微课中可以使用多机位拍摄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操作细节。操作细节的多角度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操作要领,这也是微课应用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2.强调流程

实践教学注重每个操作步骤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微课以其精悍短小的篇幅可以快速展示操作流程,并按照流程依次展开教学。

3.增加情境

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学习情境、仿真操作是非常有限的,微课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把采集来的不同情境,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甚至动画的形式,充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对专题的理解也更为到位。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微型原则

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微课精悍短小的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小专题进行,只求将该问题讲解清楚即可,杜绝大而全。

2.良好互交性原则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是次要的。学习也符合该定律,80%的知识来自于非正式学习。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对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频繁使用,导致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改变,让微课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微课时,需要考虑如何让其具备良好的互交性,让微课顺利进入人们的非正式学习。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细化微课知识点、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在以上环节中,教师普遍认为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在遵循微课在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以及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提出可供大家参考的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四)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要点

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微课制作、实践教学组织的两方面特点。

1.选择恰当的课程或专题

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考虑从学科专业中选择核心或者基础课程作为微课开发的对象。在选择课程或专题的时候,要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的特点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认知特点,并非什么课程、什么专题都适合制作成为微课。

2.明确教学目标

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体型上看,微课都属于一种短小精悍型的教学手段,这一前提就限制教师不能往微课里填充过多的知识,微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倾向于“就事论事”,1-2个教学目标是微课正常的承受范围。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理清教学思路。

3.重构教学内容

微课与一门完整的课程教学不同,它仅针对某个专题或知识点,并且授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以内,所以我们在设计微课教学时需要根据微课的特点重构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其更为凝练简洁,尽量做到字字珠玑。

4.清晰明确的标题微课需要上传至网络,选择一个能够直接揭示主题的标题,能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微课。微课标题要清晰明确,要突出2-3个体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要符合网络搜索习惯。

5.简单交代清楚教学背景

微课教学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视频或者动画,学生可以选择在任意时段内学习它;不同的微课之间不存在先学谁后学谁的先后关系,甚至还可以重复学习。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应该考虑将教学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让学习者明白学习该专题、知识的意义所在,或者对于该专业、该课程学习的作用。考虑到微课本身的时间长度较短,建议教学背景的阐述尽量控制在1分钟以内。

6.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要注重实效,形式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课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录制的教学视频,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视频。在重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图片、视频、动画、声音之间的合理组合,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文字表述要精简,最好不要出现大段文字;二是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讲解到什么内容就出现什么内容的图片;三是图片选择具有典型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四是视频注重展示细节,操作流程清晰;五是动画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其趣味性要为教学服务;六是讲解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中。

7.教学评价要科学、全面

微课一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考虑到这一特点,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进去,让学生学完之后知道用什么标准衡量所学。

三、《货物组托作业》微课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仓储管理》中“货物组托作业”这一重要知识作为设计对象,尝试设计一个微课。

(一)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设计微课程时候明确遵循了所总结出的微课程的原则,但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在确定微课程的学习目标之前,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首先,学习需要分析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学习者综合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学习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学习者能力素质、他们的学习风格和他们更更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关系。例如,“货物组托作业”的学习对象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因为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基础,而货物组托作业是仓库管理中常见的一个基本工作内容,作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货物组托作业”这一知识点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次,学习需求分析还需要站在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如果一个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很好地传授,那么将其制作成微课的现实意义就不是很大。只有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使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来弥补。“货物组托作业”在教学时,涉及到一些演示,微课能以视频的形式把这些细节充分展示出来,有效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第三,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生对所学内容需要达到三微目标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可以成为微课教学目标分析的依据。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到哪些要求,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完成课程设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货物组托作业”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具备最大限度提高托盘利用率的能力,具备设计托盘码放方式的能力,掌握提高目测估方能力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分析

微课的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背景的设计、实践步骤的解析和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在设计微课时,要突出现场教学不易演示的部分,这些内容可以在微课中重点分解讲授。微课相对独立,学生在学习微课时不一定按照课程进度来学习,特别是微课上传到网络后,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因此在微课正式开始讲授前应该交代教学背景。在教学背景中,主要阐述该微课知识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或者交代学习该知识点的主要意义。例如:可以在微课开头交代货物组托的教学背景,货物组托是仓库管理中必然会遇到的作业内容,经过组托的货物就完成了集装化,提高了货物的活性,使得货物的搬运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货物跨区域流通的速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它特别重视实践操作步骤或流程,因此在设计微课时,要对实践步骤进行充分的解析。这个解析不能干巴巴地讲述,微课教学要将知识视觉化,因此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以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经验的有意义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经验和技能之间产生刺激。要积极利用问题、音乐、图片、游戏、角色扮演等等的方法来创建有趣的学习情境,甚至拍摄真实的实践情境,通过这些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事实上也是实践内容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物组托操作步骤可以分解为五个步骤:判断货物和托盘规格、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计算承重、计算码放层数、按照组托六个基本要求组托。实践教学步骤的解析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可以一套步骤配合一种学习情境,也可以不同步骤选择不同学习情境。

(三)视觉效果分析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形式存在的教学形式,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甚至手机等;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微课,例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视频制作方法。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不仅可以采用教师授课视频,也可以将图表、文字、动画、电子黑板等糅合进来。在制作时,要注意不同视觉形式的搭配。以“货物组托作业”微课视频制作为例,可以考虑选择视频拍摄的方式,将货物组托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制作视频,制作时完全按照实践操作的步骤安排先后顺序:先采用PPT演示,把“货物组托的方式”用表格的形式将两种组托方式进行对比说明;接着用电子黑板的形式分别举例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承重”“码放层数”等内容;然后把“货物组托的要求”以动画方式演示;接着采用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演示“组托的技巧”;最后使用图片把“组托容易出现的问题”演示出来。

(四)学习资源分析

微课的产生并不是源于教师之间的微课竞赛,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许多教师认为制作完微课视频就等于完成了所有工作,事实上,如果想让学生真正能从微课中获得完整的教学,还需要加上自测评价标准和拓展知识等内容甚至作业、试题库。目前流行的各种微课比赛主要限于微课视频本身,如果想让微课真正地靠近学生,必须要提供以上这些学习资源。

四、总结

第3篇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该教材具有下列优点:实现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实验项目与药品生产和药学服务相结合,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与学生双证书技能鉴定考核相衔接,强调职业性;结合我校实践教学条件及仪器设备实际情况编写,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体现实用性;增设了开放设计性和新技术应用实践内容,体现开放性与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我们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授课课时比例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0.7调整为1∶1,加重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了实践教学要求。同时,我们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多以老师讲解、学生操作、报告批阅三步为主的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实行基本操作规范化实践训练,如量取、过滤操作训练,仪器、设备操作和制剂单元操作实验等内容都通过老师操作示范、多媒体图片回放和实验过程检查等多种手段达到基本操作规范化的目标要求。对开放设计性实验,我们采取以项目为导向的训练模式:“目标———检索———设计———探究———验证———分析———再验证”。这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实训方法,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与自主设计的兴趣。例如以下实验。1.复方碘溶液的制备实验。作为第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是从简单的实验条件开放设计入手,即碘化钾溶解所允许的最大加水量及搅拌方式对碘化钾溶解速度及制剂质量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会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查方法,熟悉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工艺流程的基础上,感受到同一药物,同样量的溶剂,由于搅拌方法不同,溶解速度明显不同。同一种助溶剂,由于溶解加水量不同,就可以影响制剂质量,从而进一步开发自主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2.软膏剂的制备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复方酮康唑软膏的基质处方和制备条件,通过实验结果产品外观性状观察,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乳膏处方及制备条件对乳膏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兴趣与思路,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阿司匹林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实验。不仅让学生自行设计阿司匹林片的生产处方和制备工艺,还要通过全面的产品质量检查,优选产品处方和生产工艺条件,从而进行再验证实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固体制剂的基本单元操作和片剂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及质量评价技术、检验分析方法紧密结合,使学生制剂生产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兴趣与思路,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老师指导下参加部分课题研究工作,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到药品生产企业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聘请行业专家讲课,进行讲座培训,拓宽学生思维等等。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学生进行药剂学实验的兴趣和主体意识,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由让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实验效果明显提升,实验优秀率提高20%以上。

第4篇

从20世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目前的教育界普遍认为,建构主义代表了当代教育的“范式转变”。从理论层面上来,建构主义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知识、学习、教学的本质,由此导致了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深刻变化。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和过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将知识简单地单向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自身知识,并且这种建构过程是他人所无法代替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旧遵循“师道尊严”理念的缩影,其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单向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线,目的体现在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属于知识型教学。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纯属注入式教学,整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接收器,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缺少内化的机会,更没有搭建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学生难以得到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整堂课没有师生互动,课题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学习激情了。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语文等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到目前已经有10年了,安徽省从2005年开始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到现在也已经有6年了,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相对于旧课程和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体系改革,也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小学语文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建构体系,变“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生逐步培养起其创新性思维方式。

一、建构基于快乐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应该也是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目的就是希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情趣、激励和赏识教育来达到这一目标。

1.充满情趣,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努力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恰当地运用激励,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语文。对于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让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提出合乎情理的问题,那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已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了。然后可以接着引导学生来慢慢解决问题,并多运用表扬等正激励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老师应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确保“学生无错”原则;本着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并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自尊。正如皮亚杰所认为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多采用激励性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等等。

3.充分运用赏识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赏识能使学生心智开启,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因此,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以俯下身来的心态看学生,耐心地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正如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包容心和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分享每一位学生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建构基于平等对话的语文新课堂平台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新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实施新课改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因此,首先就要建立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充分运用对话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生生之间的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书本的相互理解与思想交流,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而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按照小学语文新课改的理念来审视,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进入对话状态的主要由学生与书本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所构成,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挖掘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1.学生-书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学生-书本对话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本的阅读和理解。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学生阅读课本这种对话形态,强调学生在课文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情境参与意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课本所表达意义之间进行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2.老师-学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获取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指的是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对话。它需要师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深处的交流和认识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需要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课堂和课下的师生对话,不是老师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应该怎么、怎么?”而是应该不断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3.学生-学生对话,互动交往,使其在交往中不断进步。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通过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式、问答式和辩论式的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境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且学生之间的对话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达到密切同学之间的感情的目的。

三、建构基于开放的语文新课改学习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普遍、永恒的知识,任何知识都具有个体性、社会性、情境性和相对性。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学习是学生的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按照小学语文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开放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具体体现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开放性。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要能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体系,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和延伸策略。

1.开放的教学空间,以延伸学习时空,使学生时时刻刻可以学习语文。突破传统教学封闭的教学时空,不再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而是建立开放的教学时空。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课表计划中规定的语文课堂时空向课前延伸。例如,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公布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在课堂上与课本、教师和同学对话,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其次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改变传统封闭式教学把问题仅仅解决在课内,提倡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从而加深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开放的教学形式,以创新型学习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学习语文课。老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并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建构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综合采用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和茶馆式教学形式。通过学生质疑,然后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并尝试进行彼此讨论,再在小组交流,达到解疑目的。或者通过教师出示讨论题目,让学生定向收集和组织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并开展全班交流。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辩论式,即通过学生学习新材料,确定出讨论题目,然后分组做准备,各组展开辩论,最后师生相互进行小结。还可以借鉴茶馆式,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材,课堂上利用一段时间七嘴八舌谈见解,由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这些教学形式各具特色,开放多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灵活使用。

3.开放的教学内容,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让学习内容丰富多彩。语文课程中的教材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而生活的周围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老师要发现和利用好包括教科书、课外书在内的有字之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只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并进一步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更应该重视“无字之书”的作用。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校特色,开发出适合自身的课程,以全面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书店、字典、互联网搜索引擎等资源,为上好语文课准备详实的资料。

4.开放的师生角色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断领悟知识。小学语文新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努力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成为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监督者、考核者和评判者,逐步让学生走上前台,成为教学中的“主角”和“红花”,自己则甘当“配角”和“绿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问题、去动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书本,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并能能让学生在自主读好课本基础上尝试提出问题,自己找寻外部支持帮助解决,或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这些都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和自我学习。

四、总结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化课堂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化教学因其较强的实践性、灵动性为众多高校思政教师提倡与践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则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的实践活动,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灵动性强,形式丰富,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等等,这些参与性极强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授课教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当前,实践化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面临着某些困境和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

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实践活动的本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存在以下几方面客观原因: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堂教学有待规范。在大部分高校中,实践课堂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感兴趣及有责任压力者会较投入,反之则使自己成为旁观者。二是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学生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被洗脑”,对课程表现一种抗拒的态度,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性。三是大学生对自身的主体意识价值认识不到位。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刚及成年,他们在思维上趋向独立自主,对自身的现实中主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有了突出自我、投入社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依赖他人,特别是在大学前的教育长期处于被动和服从状态,认为学校教师是主体,自己是客体,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因此,难以找到主人翁的感觉,在课堂上也就难以表现出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运行机制尚待健全和规范

机制的规范和保障是任何一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以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可是在落实中却遇到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首先在于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实践化课堂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指导。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是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和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化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被众多高校所认同,也组织开展了一些举措,但也仅限于此,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实施规范和保障机制,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教学的开展达不到教学的实际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如人意。

其次在于实践化课堂教学管理有待规范。一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大班教学方式使授课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难以对每个学生做到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少部分学生本来积极性就不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往往采取置身事外的消极态度。二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尚缺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问题,各教师各行其是,没有形成严密的计划方案,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内容没有得到合理安排,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课堂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被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学校各级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高校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设备设施、场地、音响、电脑设备这些辅助工具,音像资料、图书资料、信息资料等等更新补充工作也不够及时。课堂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2.3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化课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度”难以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强调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性,另一方面则不能冲淡理论内容的教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也是简单的;拒绝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愚蠢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较好达到两者兼顾,是众多授课教师纠结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化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组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内容组织的缺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难以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内容的过于抽象或过于形式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花费多过的精力去讲解,减少了学生课堂实践锻炼的机会,达不到原有的目标;有些内容过于繁琐且针对性不强,不够简明的理论内容给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相当的难度,出现了学生既不愿意学习理论更不愿意投入课堂实践的状况。

二是在于教师自身现场实践指导技术有待提高。学生是实践化课堂的主体,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主体将不容易把握在课程中的思路及方向。在实践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会随时出现,容易偏离课堂教学中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化解问题,做到及时的、有效的引导,是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尚需加强的素质。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实效的对策

3.1 着实抓紧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作力度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虚化的应对

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课时少、时间不固定、内容随意、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有些高校推行思想政治实践课暑期教学,这种安排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由于经费、管理、师资等环节的缺失,造成教学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1.教学内容任意,形式随心所欲,学校考核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理应在时间、资金、制度、基地等方面予以保障,并形成长效机制。然而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不重视,对此类型实践课更存在应付心理,使得实践课成为“三无”课程:无真正具体领导机构、无充足经费的保障、无健全的基地实施。加之实践课无具体考核监督、评估检撕妥芙崽岣叩幕制,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任课教师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经验缺乏。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有限,“双师型”教师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是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双肩挑,由于课时、经费等无保证,“全心全意去指导和监督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就成了一句口号。由于许多教师只重视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毫无积极性,也不愿意花过多精力提高实践水平,因此,所安排的实践教学主题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背景,布置、指导、评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极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制约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学生重理轻文,对与理工科实际脱节的实践课存在应付心理。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学、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思想政治实践课内容又不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反差。而且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实践课大多被安排在校内或假期,这样局限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以及对社会的深入了解,结果使学生对此类课更加敷衍。

二、采取切合理工科学生实际的措施,提高和改善教学虚化的问题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构建。根据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按照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做一体化进行构建,加大人力、资金投入,建立奖惩机制,组建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对“双肩挑”的教师加大业务指导。针对理工科高校学生思想、心理、专业等特点制订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教学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层面上的融合,最终使学生学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从行动上深入社会生活。

2.完善教学考核体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运用一切教学方法教出理工科思想政治实践课的特色。完善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它能调动起教师积极性,激发其运用一切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符合理工科特点,满足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树立起责任感和时代意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自我完善。

3.发挥理工科学生自身优势,强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的基本原则,注意挖掘专业教育本身蕴含的丰富人文教育资源。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才会得到提高。要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实践课开展,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磨练意志、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7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更加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我国的实践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数量不等,教师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少,思政课属于全校性质的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做实践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需要多个教师一起合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他们学习”变成“他们要学习”,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对其重视程度还是不高。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学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时间和精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校并没有给实践教学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少、硬件匮乏。

3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虽然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实践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实验专业课老师其实践知识比较缺乏,无法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只能止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通过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具体专业实验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克服大学思政课教师做重复教学的“炒冷饭”现象。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习政治理论课,重在应付考试。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将中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重在思考和运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拓宽思路。

3.2探索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社会实践,不能一直把视阈放在校外,忽视了校内。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微电影、读书报告会、心理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教学既有学生个体发挥,也有需要团队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环节的调整。评价一样事物、一种理论是否有用,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功利,而是要注重精神修养。从短期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直接功效性视乎不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丰厚涵养、提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人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3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与平台

现在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大学生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学载体。

多媒体教学毋庸置疑是思政课里最最基础、最广泛的教学载体。但是我们不应局限在多媒体教学中,应与时俱进拓宽教学载体。依托网络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运用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更新迅速、操作简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度和广度,它是一种学生认可、喜欢和受益的教学形式。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 实践性问题

一、问题提出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提升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化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如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将成为一个时期内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及发展趋势。中职学校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创新与发展实施可持续性模块化课程改革,构建按需培养体系呢?本文就两年来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教学大纲及按需培养体系的实践性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优化学校乃至区域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环境,改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盲目随意性现状,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提升学生运动的能力和岗前适应能力,实现按社会的需要构建人材培养体系将是一非常有利于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事情。

二、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实践性问题的讨论

(一)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结构及按需培养体系的实践内涵

1. 课程模块

由《体育与健康》模块式培养目标及方案,《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校本参考教材(电子版),《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法,《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课件或模块式教案(电子版)构成。

2.教学监督与效果评价模块

由学生运动成绩量化标准、学生《岗前体能等级标准》、医务监督及运动处方构成。

3. 管理模块

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信息的更新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信息的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信息平台的维护、《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及教学资料分析统计上报等日常管理构成。

(二)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大纲模块比例分配问题的讨论

注:拓展模块文、理科教学时数的安排:第一学期14学时,第二学期14学时,第三学期18学时,第四学期20学时。

(3)选修模块。选修模块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含①田径:有氧运动、无氧运动。②球类:羽毛球、乒乓球、足球。③体育休闲:体育舞蹈、健美操。④武术:武术少年拳、武术初级套路、(一、二年级总课时12课时,分布在各学期进行)。

(三)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的认知与实践

何谓《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就体育基本理论而言,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其基本思想实质是围绕健康和体能素质,实施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按学生个体的需要,以模块的方式、方法、方案进行同步式一体化或非同步式个体化及小群体施以情景、启发、讨论、合作、发现、研究式的教与学,以此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改善学生健康及体能状况,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以健壮的体魄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增强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能力的适应性。这种集聚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为一体全新的模块理念,使得当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富有朝气。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灵活多变、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因体能不足而引发的对未来工作岗位不适应性问题。

三、结语

历时两年的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的研究,在即将结题时恰逢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办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如果说《教育发展纲要》的出台为当前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的话,那么,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全体同仁,将以此为契机,更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内容,更加努力探索模块化教学方式,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其以强健的体魄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陈龙,刘秋良.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及模块化教学培养体系构想的研究.新闻天地,2009,(63).

[2]刘秋良,曹万江,曹云,陈龙,黄小江.湘南郴州中职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第的研究.中国科技教育,2009,(07).

[3]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实践问题的理论探讨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37).

[4]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袁利长,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评价方法、手段与途径的研究.考试周刊,2009,(48).

[5]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袁利长,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学生岗前体能量化及等级标准.的研究.考试周刊,2009,(49).

第9篇

关键词:以校为本; 依托教研; 形成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准备阶段――让理念在探索中形成

1.进行师资培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不断探究中寻找研究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学习方式上,采取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既注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的核心指导作用,又重视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实行协同指导。在培训目标上,重点促进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个别指导、网上培训及案例示范等。其中有几点做法收效良好:(1)创立“金小论坛”;(2)开设“教师沙龙”;(3)印发“综合简报”。

2.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成立了三个组: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为牵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以教导主任、班主任及骨干教师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以及以教科室和总务处为主要负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小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随堂抽检结合定期月检,自查、互查结合校查,还制定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建立了常态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采取理论学习、课题汇谈、观摩研讨、案例交流和课例分析等形式,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分享实践经验、探讨实施策略、反思存在问题。

3.提供时间保证

我们调整了三至六年级的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正式课表,每周课时二节。根据我校实际,我们还另外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弹性时间:双休日的时间,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时间。“少年警校活动”,“科技航模队”,雏鹰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少年警校夏令营”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少年警校特色和科技特色现已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大亮点。

二、实施阶段――策略在实践中闪光

课题组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课程内容的确定

充分利用资源包,先后完成了校本课程,征集汇编了《综合实践活动参考案例集》,开发学生生活热点、社会焦点课题。

2.课程科学管理的探究

关键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专题活动与学科生成相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每月安排一次,分“启动阶段”、“实践活动”及“汇报延伸”三大块。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来组织,以避免内容组织的随意性。其主要课型分“参观访问型”、交往合作型、感受体验型以及社会调查和研究型;生活体验型、生活服务型等。

3.实践活动的开展

3.1举行子课题研讨活动。2012年3月15日,我校举行了“十二五”苏州市级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子课题立项交流会。根据课题计划要求,结合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组及时组织学校各综合实践课程任课教师以及各班主任教师从本专业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建立研究子课题。综合组和各班主任分别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成功个案及教学的整改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交流。此次活动,课题组还组织学校教科研骨干对子课题进行了评议,批准立项了5个子课题组。

3.2举行学期课题汇报活动。2012年6月12日,课题组陈建红组长组织召开了课题汇报会。总结了一学期来本课题取得的成绩,查找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3举行校级课题研讨活动。2013年5月10日,金港中心小学举行了苏州市级教科立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研讨活动,四位综合实践老师分别上四节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评议。课题组长陈建红校长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课题进行了阶段总结,对本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3.4举行市级综合实践研讨活动。2013年6月8日张家港市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市教研员陈丽丽老师和来自全市36所学校的老师们参加了活动,来自金港中心小学、中兴小学、常阴沙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老师上了4节研讨课。课后,陈丽丽老师组织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本次活动的开展,为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三、收获阶段――成果在实践中生成

1.学校变化――特色显现

学校的科技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凸显了它的特色与活力,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课题《科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教师变化――教改创新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综合实践论文及案例有60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24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

3.学生变化――感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学生视野开阔了,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增加了,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的小制作、绘画作品在市、省以及全国级的比赛中屡获大奖,达87人次。在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中有379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课题开发――提升内涵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1-0080-05

The Building of “Allway Practice Teaching” Cultivation Modelfor Train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FANG Ailian, CHEN Liang,CHEN Hong,QIN ZengBao

(Department of P.E, 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 273100, Zhejian g China)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ma rket economy, the training of P.E. college majors is facing some problems, suchas inadequate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nflexible training model, which lead to t he deficiency of student’s ability. The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by building th e “all-way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he idea includes creating and optimizing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founding teaching skill “practice field”, achievi ng the inosculate of “implicit learning” and “external learning”, exploitingmulti-intelligent by multi-channel and perfecting educational quality monitorin g and evaluating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t proposes the steps of implementati on of this model.

Key words: training of P.E. majors; Allway Practice Teaching; cultiv ation model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体育教育(师范)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 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 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尽管在现行的培养目标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步呈现出课程结构优化,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特点。但在对10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的体育教 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依然存在着培养目标和模式数年不变,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呆板, 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等诸多问题。这些人才培养中的弊端加上体育 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基础较差等原因,导致不少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既不能满足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也造成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脱节。有学者[7]对 体育教育 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现状进行调查并排序,发现专项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赛组织与裁 判能力位于前三位,而知识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排名 靠后,这反映出该专业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特别是与教师职业相关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方面相对欠缺,尤其是教学能力欠缺。这些能力上的缺陷无疑将成为该专业毕业生快速步入 社会,谋求理想职业的绊脚石。对此,笔者试图构建以“全程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人才 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突出体育专业学生的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对其能力上的劣 势加以补偿,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1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实意义

1.1 素质教育依然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对21世纪挑战,全面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真正内涵的有效途 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特长和潜能,使之能够更好掌握知识和获 得技能,懂得如何思维,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 才[6]。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成绩普遍较低,文化基础差;入学后又因 专业技能 训练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往往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 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结果是 相当数量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但对包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人文社会 科学知识却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在就业择业时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语言表达不畅、教态与教 法组织不良、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等劣势。这些不足,使该专业学生往往会给人一种“头脑简 单,四肢发达”的主观偏见,不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1.2 市场经济要求学生更快的融入社会浪潮之中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社会分工的普遍化和商 品交易的市场化。在人才的使用上,市场经济打破对口培养,对口分配的格局,人才竞争和 竞争上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应真正 理解高等院校教育 “质量”的本质内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界定是:“产品 、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它相关方面要求的能力。”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 教育培养活动应该是一种教育服务,人才培养的固有特性是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 要,使顾客和提供服务的高等学校相互沟通,最终就产生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育教育专业质 量标准,也产生了该专业的市场培养目标。面对市场经济下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 对本科毕业生需求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届毕业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角色转 化慢,适应过程长。因此,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既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教 育教学基本技能,又要增强其面对竞争和教师职业的自信心,不断培养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能 力所必需的知觉和信念。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渴望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体育师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 我国基础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在这次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行为、新的课程评价观念的出现,强烈冲击着现有的体育教师教 育培养体系。首先,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成了身体运动和健康 两条主线,融合了包括体育、生理、心理、卫生健康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领域,因此,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体育师资;其次,新课程要求不仅使学生 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在不断体 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再次,新课程提出的积极地、因地制 宜地利用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弹性和地方特色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期望;最后,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并将人文教育融入课程之中。这样,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又将如何改革,无疑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需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然而,实践 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见、创立、创新来源于实践,“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现实意 义便在于此。

2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及其构架依据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 、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它是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实践内容落实到1-8个学期的每门课程,在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 教学中侧重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并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 ,教学训练与竞赛强化相结合” 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多角 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 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理论模型(图1)。

就实践教学形式而言:从分布在各课程内的微格教学实践到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强化实践 ,再到综合性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改变毕业前的一次性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为“全程性 实践”。

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从课程单项实践裁判考级实践外出观摩优质课体育基本功 、体育教师基本功考核教育见习以公共体育学生为对象的校内实习专业教育实习。集 “行为规范、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多项裁判工作实践,教师基本功实践,班主任工作实践 ,社会体育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实践,人文素质检验”等内容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重 视课堂教学实践到重视综合的体育教师基本功、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实践,扩大了实践教学环 节的内涵。

就实践教学平台而言:从以各课程为实践平台到以社区、乡镇、企业、校内公共体育课 、中小学等实践基地为实践平台,拓展了实践平台的外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就实践教学的时间而言:从每生课程内的3-15分钟实践到全堂课教学实践,从原半学期 左右的实践到一个学期的实践,增加了实践的时间。

实践内容具体安排见下表1。

“智力生态环境”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告诉 我 们,人类在独立思考、创造思维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很弱的,当客观世界和科学发展需要长时 间等待一个新思想产生的时候,通常需要在外部刺激下,使它实际产生。一个重大的突破要 有环境,新思想的产生也好,学术水平的突破也好,重大贡献也好,不仅靠钱、人,还要营 造一个氛围,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叫“外部刺激”,我们称之为“智力生态环境”。

早在1937年 7月撰写的《实践论》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阐 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 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 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 要的飞跃。并深刻地指出,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现代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立体化。所谓立体化就是教学要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境界化、 整体化,并带有开放性和较强的综合性。

爱因斯坦关于“智力生态环境”的论述和的《实践论》及现代教育的特点无不为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的营造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境界化,开放 型,综合性,全程性。

学生只有“掌握了比较深厚宽广的基础知识,有了比较深入的实践锻炼,经过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将知识“内化”成做人和做事 的基本心理品质,才能有敏锐的观察、深刻的判断、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勇敢的创造精神,才 能得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市场经济和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对人才的要求。

3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3.1 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同 时,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因此,构建和优化与“全程实践教学” 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无疑对该模式的实施具有先导作用。

第一,创新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课程内容。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 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增大学校课程设置自由度”;“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 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这为创 新“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条件和依据。因此,本着“少而精、新 而实、薄而通”的原则,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小型化、专题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文 理渗透,注重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和形成 学生自信心为主的教学效能感培养的课程。

第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顺序。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过分强调各 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缺乏相互间的渗透和衔接,缺少优化统筹,课程庞大琐碎,教学效率低 下。一方面不同课程中往往涉及较多相似内容,另一方面某些课程间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特 点,如果各科任课教师只注重课程讲授的纵向深入,忽视了课程与课程之间、专项与专项之 间的横向联系,无疑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优化实践教学 内容的课程顺序,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炼出各学科课程中与实践能力有关的课 程内容;二是,依据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规律以及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提炼 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进行优化,使之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行,帮助学生将课程目标 不断再现、巩固、反馈,最终“内化”为教师技能。

3.2 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考试方式和学习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考试做准备,不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 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对此,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 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我们不能只看到情景或是环境,也不能只看到个人,真正起作用的 是人们和环境的相互协调,所以只把重点放在孤立的方面是破坏互动,是抹杀情境对认知和 行为的作用。由此而构建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事实和规则的云集,而是一种动态 的建构与组织,同时还应该是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并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3 ]。

依据“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所主要从事职业的特点,笔者 认为应在该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努力构建教学技能的“实践场”,即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设 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或环境。同时,鉴于体育运动所普遍具有的室外性和团体性特点 ,在创设“实践场”时,应同样考虑“实践共同体”的构建,这种实践共同体并不意味着一 定要同时存在,而是由一个明确定义可以确认的小组共同参与,在确定的任务要求下,将学 生按照规格置于不同的团队之中,加强彼此间的学习,共同分享实践学习过程的乐趣,以便 增强学生的角色感和任务的真实感。因此,“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 生毕业后快速角色融入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不是一时的、短暂的,而是贯串于大学四年的 培养体系中。每个学期、每个阶段都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群体制定出适当的任务要求,鼓励并 督促他们合作性的按时完成,使其在毕业时基本具备了协调自身行为组织体育教育、教学的 能力。

3.3 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论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的往复循环的 过程。由于体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在运动技能教学的某些领域,如情景多变、紧 张应激、事物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确等学习情景中,传统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感知不 强的劣势便表现出来,此时,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具优势。学生在尚未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时,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情景的复杂感知,同时又无意识的将这些感知加以运用,可以对 日后进行的有目的的、受意识控制的外显学习创造机会[4]。

在实践课教学或参与社会体育工作中,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轮流带操试教或分组准备 计划与部署落实实施,培养学生策划开展专业工作的基本意识和方法,并在工作中注意善于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具体的实践再进行案例分析加 深印象,总结提高,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实践、讲评分析,不失为加强内隐学习的有效途 径。相关理论学习后,某些理论还处于独立状态,至少是独立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之外,这时 加强实践便成为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看,理论对实践具有 指导作用,同时实践又会反过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并提高对理论认识的“内化”。相对于 任何一种单一性的理论,实践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并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4 多渠道开发学生多种智能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 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 认识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 同等重要性。并且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 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有重要作用[5]。“多元智能理论”同时认为 ,因为每 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 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教育和指导必须以智能 发展的轨迹为基本依据,以准确地了解学习者的智能状态为先决条件,明确评价在教育中所 扮演的中心角色,从而制定出特定发展阶段的培养策略,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利。而我们所传 承的西方智商测试和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单纯依赖用纸笔的标准化 考试来区分学生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甚至预言他们的未来发展和贡献是片面的 。这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 导致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 好,而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这实质是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

现代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立体化,这种立体化要求教学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境界化、整 体化,并带有开放性和较强的综合性。这种开放化、立体化的教育特点为有效开发学生各种 智能提供了环境保证。以此为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应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 ,不但要“扬长”,还要“避短”。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一专多能”,“一专” 体现在过硬的专项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上,“多能”则要求发展各种适应现代人才需求的相 关素质。所以,“全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既应包括通过各项比赛所建立的专项和 教学的促进性评价,也应包括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各种逻辑、人际关系、自我认 识等智能下的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多重培养体系。

3.5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力量上的分配,常常与考试中将要出现的各种知识的题目和性质 成正比。检测内容、评价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 、学习的重点和学习力量的分配。如果评价的标准和检测的内容能有效地反映学校或教学大 纲对学生的要求并体现特定学科有代表性的内容,那么,学生受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的 倾向便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向这些标准的努力中,在对这些内容的掌握中,逐步 向特定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迈进。因此,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与体育教师教育“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首先,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 体系和学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除考试外,定期在各年级组织不同专项、教师技能 、文化素质的测试、比赛、沙龙;最后,在对各类评价做出科学判断,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 生和任课教师,使学生产生适当的焦虑并演化为努力的动因,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根据获得的信息修正、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

4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为了营造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促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 事的基本心理品质,且具备比较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勇敢的创 造精神,笔者制定了“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和实施步骤。

4.1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保障,强化实践教学地位1)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30学分,保证了各课程都包含25 %的实践教学课时。2) 在各课程组充分研讨、达成共识、确定本课程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的基本内容之基础上,拟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 力培养》作为各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并从培养时间的阶段性和空间结构的层 次性两个维度建立“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3) 将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 践教学”培养模式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行为。会同校教务处,形成体育院(系)与学校 教务处共管,体育院(系)技术和基础部门及各课程组老师共抓,举全院(系)、全校之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课内外一体化,落实实践教学任务

4.2.1 实践教学融入课堂第1-4学期:实践类课程内实习。例如,在课内学生自带准备活动方面,由任课教师提 出课堂教学内容后,要求带队学生对该专项该堂课相关的技术动作进行系统分析,不但要认 真考虑相关肌肉运动特点和能量供应特点,还要“挖空心思”地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准备活动 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并最终实施。

第1-5学期:裁判工作实践。一是利用术科教学组织课内教学比赛,让学生轮流进行裁 判实习;二是利用校内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篮、排、足球赛等各单项比赛,组织并指导 学生制定竞赛规则、编排秩序册及临场执法;三是学校联系本地、市体育局、教育局,派遣 学生组织执法各部门系统及中小学比赛;四是各运动项目裁判员考级实习辅导。

第5-6学期:《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教学类课程 课内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把学生分组,将部分难度较浅的内容实行组间分配,根 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写准备教案,课前由任课教师审阅、修改,再由学生实施讲解,教 师课后简单小结并给予评分,计入考评。

4.2.2 走出学校,步入教育实际第5学期:外出观模优质课。要求学生到中小学观摩优秀教师教学,让学生熟悉中学教 材、教学大纲,熟悉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与体育教师一起进行体育教学、训 练等。

第6学期:教育见习。

第7学期:教育实习。利用本学期一半以上的时间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实习 内容是全面地、独立地承担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7、8学期:毕业论文习作。

4.2.3 强化各类技能考核第3学期:体育各运动项目基本功大赛和文化基础知识大赛(英语、计算机、三笔字等)。

第7学期:面对全校公体学生进行两周试教,组织体育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包括:教 师着装、精神面貌、教态、队列、口令、口哨、基本徒手操、广播体操、课堂常规等。

每年在院(系)内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娱比赛(包括辩论赛、演讲赛、迎新、新年晚会、 卡拉OK比赛等);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文体表演,鼓励学生创建各种俱乐部(如 轮滑、健美操、跆拳道等),并将其列入评奖、评优及入党参考条件。

5 结 论

1) 虽然在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呈现 出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特点,但却存在实践教学不足,培养 方式呆板等诸多缺陷,导致学生综合能力的畸重畸轻。面对素质教育、知识经济、市场经济 的诸多挑战,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 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旨在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 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3) 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认为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思 路包括: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实现学生“内隐 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多渠道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 五个方面。

4) 体育院(系)可以依据学校的办学实际状况,在学校和学院(系)各部门的共同支持下 ,构建贯串大学本科4年的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并从政策依据、实施 步骤、评价体系、实施保障等方面加以落实。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基 本出发点,将学生不同素质的培养分阶段、按步骤、循序渐进地实施在各个学期、各个阶段 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M].国发[2007]14号文件.200 7,5,18.

[2]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 体育科技,2003,39(11):1-6.

[3] JEAN LAVE, ETIENNS WENGER.Situlted Lc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 pation[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98-100.

[4] REBER, 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Journal of VerbalLearning&Verbal Behavior, 1997, 77:317-327.

[5] [美]加德纳.王成全译.多元智能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

[6] 陈磊,等.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

[7] 陈兴胜,方世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对社会需求策略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2006,40(4):104-106.

[8] 胡建国,黄彩虹,阳艺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7,41(10):68-71.

[9] 于振峰,王晨宇,胡法信,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3):67-69.

[10] 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7.

[11] 粟丽.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及教学体系的创新[J].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2003,27(5):109-113.

[12] 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26( 1):60-63.

[13] 黄双成.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7):961-963.

第11篇

论文摘要:继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之后,高师音乐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但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群体,对本次课改明显表现出认识、理解不到位,甚至有些漠然。本文试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起,重点阐述当前高校音乐学教师关于教学素养与执教能力的构建等方面的思考,以引起高校音乐学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践行和适应课改要求。

2001年7月,随着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新课标》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时期全世界所关注的本国民族文化传承及立足于全球视野的多元文化观等重新阐述了音乐课的课程性质与价值和基本理念等,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创新教育。《新课标》开始实施后,全国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标》的不适应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对这次课改的普遍漠然。正如郭声健教授提到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对轰轰烈烈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说无动于衷,至少可以说反应相当迟钝,以为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事情,与高师音乐教育关系不大,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005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由王耀华和王安国两位教授牵头、在众多音乐教育界的专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至此,高校音乐学课改也徐徐拉开了帷幕。

一、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高校音乐学教师的一分子,笔者觉得这次课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新课标)已经从音乐课的课程性质及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和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而《课程方案》是因(新课标)而制定,从某种程度来说整个学科己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高校音乐学教师是《课程方案》的直接实施者,是(新课标)的间接实施者,所以,课改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功将取决于他(她)们。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认为教师是法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原因是:“第一,有知识、才华和智慧的老师会有学术魅力,对学生有感召力。第二,这样的老师都会渴望学术环境的改善,他们人多了就容易建立学术的和学术共同体。第三,这样的老师在实践中也总是更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动力,尽管他不高喊改革的口号,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改造现有的教学体制和科研体制。第四,这样的老师由于关心学术,往往更具有学术独立性和知识追求,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由于心无旁鹜,也因此更容易有公心。”笔者觉得苏力教授所说的这几点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颇能说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地位。高校音乐学教师是此次课改的终端,肩负着课改第一线的教学任务,决定着课改的成败,所以无论是涉及到课改课程与否,所有的高校音乐学教师都应在课改背景下对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努力增强自己在课改新时期的教学素养和执教能力,增强自己提升课改品质的科研能力和动力。

二、高校音乐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构建

(一)对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音乐教育的多数从业者都处于一种自然教学的状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是绝对需要的。这个专业的持续性的需要,就是从哲学上阐明专业所处的地位及发展方向,并提供一个共同的基准点,以便产生新的思想和不同意见。”他还提到:“准备进入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非常有必要培养起一份对自己所选领域的重要性的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每做一次选择,就是运用一个信条。音乐教师和其他所有的专业工作者一样,每天都要做出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基于一个应当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决定。这些决定的优劣,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本质的理解如何。理解得越深,则教师的选择就越连贯、越集中、越有效。”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经历了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到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再到实践论的哲学观的变迁口作为一个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明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要性,主动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变迁及时代成因,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树立自己的专业信念,做到知己之所为,知己之为何为,知己之所为为何,才能在课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学习和思考

当前主要流行的音乐教学观有活动性音乐教学观、研究性音乐教学观、建构性音乐教学观、生成性音乐教学观和创新性音乐教学观等。综合看来这几种音乐教学观都是从强调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关音乐教育的观念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融合,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从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更多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色彩。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应该对这些观念勤于学习月_多加思考,比如每一种音乐教学观与其他的音乐教学观相比的不同之处、自身的优势、所需要创设的情境、所需要提供的教学器具及其所更加适合的教学内容等,在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中实践这些音乐教育观,并给学生做适时的、点到为止的讲解,也好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的音乐教育课程时能更好的触类旁通。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1、不断学习民族音乐传统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宝库,可以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供汲取不尽的营养。魏煌教授曾说:“综观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无论其教育观如何表述,无论其怎样注重吸取外来文化,无论怎样进行改革甚至革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和立足点。”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客观上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衰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当前的高师音乐学教师大多只是窥冰山之一角,这是一个群体性的普遍缺失。正如郑莉教授所说:“在当今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但目前担负培养相关师资重任的全国各高师类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广泛普及的瓶颈。”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学教师具有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热爱传统音乐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音乐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唯其如此,我们才有资格与世界音乐对话,才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才能让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世界所尊重。

2、学习和借鉴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内特尔认为,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事一种对我们某些人来说是新的使命:“让学生对音乐做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的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这种学习动机不是去解决国家和种族之间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或降格于提供一种娱乐,无知地把它们纳入西方的规范。更确切的讲,我们必 须进行世界音乐的教学。因为这些音乐存在,学习它们将无限拓宽对我们音乐和我们文化二者的理解”。多元文化观是当今世界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它的成因很复杂,关乎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化、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的发展等。总 的来说,多元文化观更体现了对人及其所代表文化的客观尊重和平等意识,对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笔者曾有幸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余人豪等几位教授的世界音乐课,其中一节课从我国新疆民间音乐开始,讲到中东的民间音乐,再进一步讲到欧洲的民间音乐。那种相似又相异的音乐,那种音乐随着地域渐渐演变的感觉让所有听课的人都受到了不小的震撼,第一次正面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全球视野以及音乐的地缘亲属关系。对世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正是多元文化观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文化发展的脚步,加强对世界音乐的学习,用多元文化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3、了解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首先是观念。“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即音乐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一种形式,它所研究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关心的是音乐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种观念给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是研究方法。音乐学教师可以借鉴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考察。结合音乐学固有的采风活动,以音乐人类学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如主位、客位、局外人、局内人等)去进行课题研究,带来的也将是更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成果。如内特尔所说音乐人类学让他:一是使他有机会听到了完全陌生的,意想不到的音乐音响和感受到完全不熟悉的音乐观念的经历;其二,使他学会了如何看待世界各种文化以及聆听各种音乐,而没有任何现成的价值判断:其三,学到了把握一种音乐文化的切入点,如何综合的完整的理解一种音乐文化;其四,用一种圈外人的观察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音乐文化。总之,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给广大音乐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广大音乐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范围及内容的扩充带来了可能,相信也会对课改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如管建华教授所说:“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所以,它不但重要,而且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教学直接有赖于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因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

三、高校音乐学教师执教能力的构建

(一)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的界定

《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界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分两个层面: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技能层面;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则是教学能力提升层面。两个层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是实现《新课标》的保证。如果对培养目标做更深层次的把握,则要提到王耀华教授所说的三型、三性:“在当今,为了适应‘宽口径’、‘应用型’的需要,应当提倡‘三型’;为了坚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又必须突出‘三性’。所谓‘三型’,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所谓‘三性’则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当然,王耀华教授剖析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讨论课程设置,而我们作为音乐学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则应思考如何让我们所承担的具体课程来为培养目标服务,从而把《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二)切合课程方案的渗透性教学

课程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方案的内容,高校音乐学教师除承担自己对应的必修课外,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和所研究的课题开设选修课和地方性特色课程。每个教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中,都可以依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求和多元音乐文化观在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上进行一定的渗透性教学。例如:在进行手风琴教学时,可以在不同的级别上将中外曲目穿插,并且结合研究性学习观等,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不同曲目所代表的国别、族别背景文化,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生成背景与其音乐文化风格的对照联系。如:《西班牙斗牛舞》所对应的西班牙音乐文化;《查尔达什》所对应的吉普塞人的音乐文化;《黑眼睛》所对应的俄罗斯音乐文化等。在音乐史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外、古今音乐史实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式教学,适时、适度的穿历史、文学、音乐美学等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出史学教育的丰富内涵。例如笔者在讲《中国音乐史》中远古创乐神话伏曦创琴、瑟;女蜗创簧,伏曦原为人首蛇身时,学生都觉得荒诞不羁,感到很好笑,于是我就借鉴了拉法格关于神话阐析的观点:“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所谓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自然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此时,学生一下就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显得若有所思,明显受到了这段话的触动。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民族民间音乐课无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价值和作用,除了正常具备的资料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歌赛原生态组的影像资料等,还可以随时关注中央音乐台的相关节目,搜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筹措经费,带领学生外出采风,逐步了解和熟悉我们优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其它的课程也可依此类推,从而实现《课程方案》的单科课程教学最优化。

(三)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自强之星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一)我叫XXX,是东北电力大学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072班的学生。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信念:困难压不倒坚毅;自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决不是赢得怜悯的借口,更不会成为自卑的原因,而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基石。面对困境,挺直腰杆,坚定地迈出脚步,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一、自立、自强我先行

我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家中有父亲、母亲、姐姐、弟弟还有我。父亲身体不好,由于一场车祸失去了部分的劳动能力,家中的重担都落到了母亲和年幼的弟弟两个人的肩上。多病的父亲现在也只能靠吃药来维持,岁月不饶人,现在母亲的身体也是不怎么好,这更给贫困的家里雪上加霜。

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打到我上进的信心。因为我曾经这样告诫过自己:“人,可以输在命运的起跑线上,但是不能输在命运的转折点上。”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坚信:拼搏奋斗是我唯一的选择和出路。16岁的我在参加完中考之后,就在西安找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虽然一个月只有400元,但我还是欣然 。因为我对自己说:高中的学费要自己解决。在工作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当晚上睡下的时候两只腿是麻的,是痛的;同时自己也默默的哭过。但是这些我从来不告诉父母,因为我知道他们比我更苦更累。高中寒暑假的时候,我在同一家商店里工作。每年的暑假都赶上村民们给玉米施肥,于是就帮着老板卖化肥。一百斤的肥料一天下来要帮别人抬40多袋,高三那年由于腰部用力过猛造成肌肉拉伤,到现在我的腰还时常会痛;寒假的时候又赶上过春节,这是要帮老板收拾货柜,商店里没有暖气,一天下来两只手冻的像是胡萝卜。

由于从小就立志要上大学,特别是父亲的车祸更是激励了我上大学的信念。经过三年高中的艰苦奋战,我没有辜负父母亲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我考上了大学,是东北电力大学,是我们村第二个大学生,姐姐是第一个大学生。因为我一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一切。作为家中的一员,我有责任为家庭“分忧解难”,现在虽不能说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应该为家庭分担一部分费用,至少是我上大学的部分费用。也正是因为家庭这样的环境,锻造了我以后的人生,我相信物质的匮乏并不代表精神的沦丧。我从大一第二期就产生了自己挣钱上大学的念头。在学校里我到处打听大学生赚钱的渠道,看海报,读信息。在大一下半学期经过联系我加入了东北电力的家教社团。经过社团工作人员的介绍我没有花一分钱就找到了一份家教。我很认真的对待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由于当时是在冬天而且家长要求每天晚上去上课,每天下午放学之后我急急忙忙去晚上回来。但是有时因为时间比较晚,回来的时候没有公车,自己就冒着严寒回来。尽管这样每一天我都很开心。因为自己可以赚钱了。大一因为助学金和自己的工资以及奖学金,我没有向家里要生活费。大二也是那样过来的,但是大学里并不只是学习还要锻炼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大二的时候经过学校领导的帮助我本着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目标,在大二上班学期学习了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参加了勤工助学,在勤工助学期间我学会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假期的时候我主动找工作(在超市里面做促销员;在餐厅里面做服务员)。

二、全面发展是目标

我做了这么多兼职,并没有舍本逐末,因为我知道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由于自己的兼职要花掉自己大部分的学习时间,然而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以及取得较好的成绩,每天我抓住自己的空闲时间学习,早上六点的时候就起床,很早的来到自习室学习,晚上10点多的时候从自习室回来,夏天的时候我会拿着凳子在走廊里看书,冬天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小台灯学习。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我要求自己必须掌握,课后每一类型习题必须会做。在复习的时候我经常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正所谓有付出就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上游,先后获得:

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 1次

国家励志奖学金 1次

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1次

东北电力大学自强奖学金 1次

特困生二等奖学金 1次

大学“优秀团员”

东北三省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

理学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理学院首届“自强之星”

理学院“社会实践杰出个人奖”

幸运能在大二就参加党校的学习并顺利的通过了考试。于20**年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 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使我在学习的同时也了解了党和国家的很多相关理论知识。并在20**年的10月份被确定为计划发展对象,并且现在处于预备党员阶段。

在生活上,我尽量的节省每一分不应该花的钱,因为我知道它来得不容易,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挣钱的不容易,也才会格外珍惜。

三、自立、自强永于心

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我都将会坚强起来!在做人,学习,工作等方面,不怕艰难,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险阻,做一个真正的“自强之星”! 坚信会在以后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且永久不败,是很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自己要相信自己必胜!

“奋斗过不论成败,我心泰然处之;拼搏过不论进退,我自昂首向前。努力交织光辉岁月,自信汇成七彩人生。”这是我的生活信念。

“磨难教会我自强;自强使我自信”——这是我的体会!

自强之星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二)不甘落后 不甘落后的我

如果说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那么里面记录的就是酸甜苦辣的百姓故事,冷暖人间真情,它们用爱心书写着人生的轨迹,用笔记录下那最美好的瞬间,而生命的开始就好像一个车轮按照自己的轨迹不断向前方驶进,而且生命的形成与发展就象一孩子的成长过程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的阅历有所丰富,如果说老天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那么大地则给予了你阳光,给予你智慧的太阳之神,更是让你在自强中不断地成长,成为一名国家真正的栋梁之才,社会的一个技手,成为一个蒸蒸日上有理想有文化的大学生,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但是我和姐姐的同时出生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四口之家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养活我和姐姐,父亲母亲每天都早出晚归,赚取我和姐姐的奶粉钱,不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当头日照的夏季父亲母亲很少休息,他们把省下来的钱,为我和姐姐补充营养,而他们自己从来舍不得吃着吃那,那时的我就想,长大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我带回小学时代无忧无虑,纯真可爱的时光,正当我和所有的孩子在一起享受这同一片蓝天,同样的惊涛骇浪,正当我憧憬这美好的梦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这时我被查出患淋巴性肿瘤必须马上住院摘除,否则将会有生命危险,对于我来说这无一不打击了我,对未来的一切幻想肯定是不会实现了,但另一个问题,我一但住院面对昂贵的医院费,我的父母能承担的起吗?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脑中闪现,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别担心,安心养病,钱的问题我们会去解决,在此后的日子里,父母于起了两份工作白天累了一天了,晚上到医院,还要照顾病踏上的我,当时别提心理有多摸不是滋味了,但我又是幸运的,这次手术非常成功,肿瘤是良性的,这时我可以出院了,回到我心心向往的校园,回到我充满温馨的家中,感到无比的亲切,但是我毕竟耽误了一年半的课程,刚上学,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是我并没有灰心,这样我开始慢慢地学习来,一点点的开始,就这样,我从班级的后十名走向了班级的前十名,当我看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成绩,心里很高兴,因为看到自己丰收的硕果结的那样结实,为自己下学期继续努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主任老师让我尝试着让我担任班级的班干部,就这样,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去迎接新的黎明,就这样我慢慢的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茁壮成长,慢慢的崭露头角,在全年级全市举办的优秀特困生评比中,我以绝对的优势获得市级优秀特困生称号,渐渐的,我从一个傻呆呆的小姑娘,慢慢的长成一名共青团员积极分子,回首一路的艰辛,仿佛就在昨天发生过一样,但是好景不长,妈妈下岗了,爸爸患上了腰脱,对于我来说只有用我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我的父母,爸爸还在每天坚持的上下班,而且母亲则选择替别人打工,来赚去微薄的收入,我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让我考上理想的大学,物质上的丰衣足食并不能让我感觉到快乐,精神上的充裕才是我最想要的,回首一年半的时光,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熟悉,在班主任韩老师的细心照顾下,我顺利地进入学生会锻炼自己的才干,使自己更加完善,一次二等奖学金,二次一等奖学金。在我系举办的七项基本功大赛儿童故事比赛中获第一名,寒暑假的实践论文获一等奖。诗歌朗诵比赛一等奖,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二等奖等一系列荣誉。而这些荣誉的背后,渗透着无数老师对我的恩德,是她门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姑娘长成一个有思想有抱负,不甘与落后,不甘于失败的女孩,从班级中一名小小的推普委走到今天团支部书记的背后,这一切的变化,都在改变我人生的轨迹,在这里只要你肯付出辛勤的汗水,一定会有回报,家境的贫寒,使我认识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努力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而我的愿望就是三声本能够考取沈师大,我知道这是一条十分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不后悔,因为在梦想的羽翼中,进行展翅高飞,飞向我理想的彼岸,在最后的一年半中,我还要继续努力,想着自己的目标发起冲击,让理想的航帆飘在朝阳的上空。

当第一缕阳光升起的时候,当春天的脚步即将离近的时候,睁开眼界,重着广阔的无边无垠的大海,我的内心汹涌而又激荡,因为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向一个又一个高点发起冲击,你才会立于不败,才会站在巨人的肩头,我喜欢学习,因为它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同样我也因有我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而自豪,因为正是他们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感染了我,我相信,我梦想就会实现,让我们手牵手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启航,向着自己的未来发起冲击,让梦与理想一起腾飞!

自强之星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三)我叫xxx,女,今年13岁,是小学六年级(3)班的班长。在学校,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从不迟到、早退、旷课,学习认真、刻苦,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多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奖,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从一年级至今一直担任班长,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每学期都能获得前三名;对班务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在老师、班主任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校、班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在学生里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尊师守纪、积极进步

我在小学就读的这六年中,能模范地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认真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我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与不良习惯划清界线。同时我能做到上课前预习好,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及复习好功课,受到各任科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刻苦勤奋、成绩喜人

小学六年来,我就以“勤奋务实,永争第一”作为自己的座佑铭。现实生活中,我也以此来鞭策自己,学习态度严肃认真,学习目的明确。每个学期,我都能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周密地安排时间,从不偏科。虽然取得的了如此喜人的成绩,但是我从不骄傲,反而更加刻苦、认真;即使有失败,我也不气馁,努力奋斗,争取下次能考好。六年来,我从不迟到、早退、旷课,从来没有缺交过一次作业,持之以恒。我还经常说:“我的未来在于明天,而我的明天又在于今天的努力奋斗。”

三、带领全班、共同进步

我不仅学习认真刻苦,而且还热心地帮助同学。我认为“一花独放不会香,百花齐放香满园”。因此,当同学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会耐心地讲解给他们听,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解题的方法和学习的技巧,希望大家都能共同进步。

四、做好助手、展现能力

虽然我学习刻苦、勤奋,但是我绝对不会忘记自己是班里的“领头”。我总是会把班级的各项劳动任务和各种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出色地扮演好班主任的助手角色,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五、关心班级、爱护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