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商管理毕业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1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9-30.
[2]常睿.本科生导师制内涵解读及运行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5,2(1):45-48.
[3]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180-181.
[责任编辑:杨玉洁]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质量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的总体检验,也是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全面考察,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写作态度模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有必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从选题、收集整理资料、构思、写作、修改等诸多环节,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立场观点、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撰写结果产生直接影响。高职论文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而应该突出其实用性。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定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 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论文指导工作,可以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因为作为指导教师,必须对某些相关的课题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写作全过程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这就会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教师拓展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过程。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劳动型的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因此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采取应付态度,大量摘抄网上资料拼凑成篇;也有的学生忙于“考证”、找工作,无暇、无心于论文写作,草率应付,不按规定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不予理会。
2 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第一,论文选题盲目。不少学生选题时随意性较大,不知道如何选题,题目或过大,或太偏,导致论文写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资料缺乏无法继续,再换题目又来不及,只好勉强成文。另一方面是对课题展开容量把握不准,导致一些论文不得不拼凑字数,材料与中心脱节。第二,材料与论点牵强附会,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生论文大量堆积材料,字数达标但中心思想不突出;有些文章很散,文章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表述也没有条理;有的论文段落划分生硬,甚至一整页文字也不分段,读起来毫无意思。第三,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论文写作中能做到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大多数的,但也有少数文章存在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误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毕业答辩时,即使面对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有些文章写的还算不错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流畅、清楚地陈述观点、回答提问,经常言不及意,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3 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样做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既要完成实习任务,又要忙于联系工作,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面试等,毕业论文的选题、材料收集、写作显得很仓促。第二,时间限制影响毕业论文的指导。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不能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得不到及时指导。指导教师一般只能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进行论文修改方面的指导,也只能就事论事,很难作深入指导。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
1 开设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和文献检索课。鉴于学生对如何写作不甚了解,所以,开设撰写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就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开设此类讲座的高职院校并不多。此类讲座应主要向毕业生系统阐述毕业论文的概念、作用、意义以及如何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写作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高职院校至少应在第五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如果客观条件与师资力量允许的话,应该将此课列为必修课或限选课,使毕业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网络文献检索知识,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根据笔者的论文指导经验,以及从相关文献中得到的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实际的信息利用能力,以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
2 教师可对毕业论文进行命题。高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并没有对所学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鲜有到图书馆阅读相关学术期刊的意识与习惯。由于不了解所学学科的研究现状与知识前沿,因此,很难提出新颖的、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在选题时,很多学生费尽了心思,而选定的题目往往不甚理想,或重复前人的题目,或偏离专业,或根本没有研究与实用价值。由教师给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命题或是给出命题范围,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可谓“一箭双雕”。首先,教师命题可以使学生拨开选题的层层迷雾,直接对教师所给的命题范围进行调查研究,找到自己在此领域中所感兴趣的具体题目,大大降低学生选题的盲目性,从而激发他们写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给学生提出的命题范围一定要紧密联系自己的科研方向,并且应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学术性,突出实用性。这样,教师指导论文时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辅导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同时,也会从学生的论文中汲取养分用于自己的研究,推动自身教学科研的进步,可谓“教学相长”。再次,选择了统一命题范围的学生可以结成小组,对所选命题进行讨论。若干同学共同交流,彼此定能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同时,交流还可以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将每个人找到的相关材料放在一起,一个学生想找但没有找到的材料也许被另一个同学找到了,反之亦然。
3 实行毕业论文公开答辩制度,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实行毕业论文公开答辩制度,能加大论文通过的难度,促使学生重视论文写作,端正写作态度。同时,公开答辩也增加了透明度,为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提供了一个公开监督的机会,严格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通过对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定,避免人情分和高成绩低水平的现象。此外,组织对论文质量的抽查,决不让不合格论文蒙混过关。对学生论文应予以存档保留,以备查询和以后的教学工作需要。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
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
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
1.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
3.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4.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
2.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
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
4.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湖南“四化两型”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1)和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1998. 11
[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赵晓军(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雷公塘14号: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邮编:421008
关键词:中西;工商管理专业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延伸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工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类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的关注。高校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输送经营管理、企业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高校都有开设,但是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多方面与西方国家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在本文中,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国家与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二、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与联系
1.人才培养。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和西方国家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对培养对象而言,也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招收学生而言,主要分为在高考时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或者是本科人员,还有就是一些在职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工商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的人群。而针对我们现在的高中生而言,面对着高考的压力,在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现今的就业方向,许多高中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学科都会涉及到,更主要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所以,促使更多的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而在西方国家,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了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领域,也就是大部分人读工商管理专业就是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称为MBA学位,而读得此专业的人都是一些有着不错工作和较高经济来源的人群,相比那些没有基础的人,他们有更多工作上的经验,他们攻读MBA,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工商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另外,中西方的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区别。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设定上过于空洞,缺乏具体的目标导向。而国外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设置统一的管理模式,且培养目标规范、有一定的指导性。比如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工商管理高校,其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毕业生要对销售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并对顾客进行销售,这样的专业课程设计将课程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计划,也是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规划。
2.课程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管理相结合的课程,涉及的专业课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与应用、统计学等多方面,而且各个学科下面又分为不同的学科类别。就目前我国的高校而言,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较多,远远高出于国外的院校,而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所以只能是学到各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我国高校的众多学科相比,国外的高等院校采用修学分的方式来完成学业。比如美国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毕业需修满45个学分,每科5个学分,需要学生自主选择15门课程,这个学科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较高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比我国高校要求每门学科都要学习要好的多,通过修学分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轻松的掌握学科知识,当然修学分的期限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2到3年内修满相应的学科学分。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别,我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过多的是注重本专业的学习,一般的专业课程占到总科目的70%以上,一些选修的科目经常被舍弃或者是被本专业的学科占用,而在国外工商管理的高校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美国学校的选修课占总课时的1/3还要多,法国院校的选修课比重更是达到了60%以上,这也是造成我国工商管理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差,而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学生知识面广,具有创新思维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模式。中西方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课堂上,多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一个课堂多数都是40多人的课堂,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教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3]。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国外的高校当中,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这样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很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西方国家的院校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上,国内高校强调学生进行相关工商管理学科的论文撰写,而国外的毕业论文,教师更注重学生亲自到公司去实践,将工作心得与感悟做成毕业报表或者是针对一个企业项目进行管理设计,将最终的设计成果作为毕业成绩,这样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不过,相对于西方院校实行让学生去公司实习的做法,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我国高校的毕业学生在毕业之时也有许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锻炼的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就业前景。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由于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较多,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数量又是有限的,所以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问题持续存在[4]。在国内,一般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可能会进入企业做一些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总监等这样的职位,但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与本专业不符的职位,所以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很难应用到。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当中,更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在西方国家由于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又有很强的知识面和管理能力,所以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来为企业服务。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涵盖众多学科的一个专业,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不同的情况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需要将这些优缺点进行整合,使中国学生不仅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更能提高工商管理的能力。作为高中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后,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做准备。
作者:王琛 单位:西安市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田翎君.浅析中西方工商管理专业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06):167-168.
[2]王坤,蒋国平.应用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比较——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4,03(01):68-71.
英国研究者Pool和Sewell认为: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一般技能、情商、工作与生活的经验、生涯发展的学习这5个方面构成了就业能力的基础。[4]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16项技能(阅读、写作、计算、听、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考、自尊、动力、目标设定、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技能、团队工作能力、协调能力、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认为就业能力包括3个构成要素(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团队技能)[5];美国劳工部必须技能秘书委员会(SCANS)将就业能力概括为3大基础(基本技能、思考技能、个人品质),5大能力(资源统筹能力、人际能力、交往能力、信息获取及使用能力、系统处理)。[6]国内研究人员刘丽玲、吴娇通过调研发现: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后有较大提高的能力首先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规划和组织能力;其次是信息技术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正直诚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7]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价值链模型[8],笔者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链模型(图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实际调查研究,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个人特质,包括责任心、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学修养等;二是团队技能,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三是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说服能力、倾听能力、理解能力等;四是专业能力,包括完成本专业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五是创新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效能等。
二、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主要就业能力分析
(一)毕业生主要就业区域分析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班共有毕业生72人,其中非云南省生源毕业生7人,云南省生源毕业生65人。外省的7名毕业生中有2人在云南省就业,其余5人在云南省外就业;云南省生源65人中有1人在云南省外就业;也就是说该班有66人在云南省就业,占毕业生人数的91.7%。未来两届毕业生的生源情况和2012届毕业生的情况基本类似,经调查,学生的就业区域意愿也与2012届毕业生基本相近。(二)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类型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曲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已经全部就业,其中66名在云南省内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如表1所示。(三)毕业生需要的主要就业能力调研结果1.调研说明根据表1的统计,选取(表中序号4-10项)对就业能力调研具有典型意义的53名毕业生所在单位作为调研对象进行研究,排除不太典型或者不太方便调研的各项。笔者以毕业生班主任的身份对53名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距离曲靖比较近的单位采取的是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比较远的单位一般采取的是电话访谈的形式,对于不方便接听电话的单位采取的是调研问卷的形式。本次调研的具体对象是毕业生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毕业生的上级主管等对毕业生所在岗位能力要求比较了解的人。2.调研结果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发现,曲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按照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加权后排序如下:沟通能力、团队技能、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这个调研结果符合现实情况。用人单位对具体能力重视程度的加权排序前10项如下: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态度、责任心、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这10种能力都包含在本文构建的就业能力链模型中。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麦可思2012年6月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3年后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其中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和实践环节。[9]结合曲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师资匮乏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缺乏专业的工商管理教学教师。一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建设时间比较短,加之MBA毕业生一般习惯选择在企业就业、学校进人机制不够灵活等原因,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较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二是“双师型”教师缺乏。很多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本身就是长期在学校工作的理论型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在教学中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基本是照葫芦画瓢。加之扩招带来的师生比严重失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基本没有时间参加进修或者企业顶岗实践。(二)实践教学体系凌乱目前,虽然经过多次教学改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也设置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这个体系不够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为了实践而实践,与理论联系不够紧密;很多课程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是各门课程的实践内容彼此孤立,缺乏联系,教师在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时也没有充分沟通,存在同一知识点实践教学内容重复的情况,比如在统计学中开展市场调研问卷的实践教学,在市场调研与预测中也进行相同或者相近内容的实践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招聘与录用两门课程中都开设模拟招聘的实践教学活动。(三)实践教学硬件匮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百业待兴,各个专业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科、实验室建设。一般情况下学校更愿意把钱投在比较容易出效益的工科实验室或者理科实验室,能够投在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基本设施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的实验室都是多个实验项目共用一间教室;工商管理电子模拟实验的软件只有几套,而且跟其他专业合用一间机房,没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教学硬件设施极度匮乏。(四)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形式单调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到底应该安排多少课时才合适,并无一个明确的标准。一些学校也提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不应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受教师组织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没有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实践教学的课时远远不够,而且现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多采用的是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单调的实践教学形式。
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用“名师出高徒”来形容教学队伍和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的关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第一要务。鉴于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匮乏的情况,笔者建议这些院校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建设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一种方式是“走出去”,就是选派合适的教师到其他学校进修,到企业参加顶岗挂职锻炼,鼓励在职教师创业,再辅以科学的分配政策作为支撑,通过这些方式锻炼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一种方式是“请进来”,在引进新教师的时候,不要在学位上设置过多的障碍,多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对口人才,或者直接从企业里引进有意向进高校工作的人才;也可以通过课程引入制度邀请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到学校担任授课教师,补充现有教师队伍。(二)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先进实验室的支撑,实践教学举步维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按照一些发达地区高校的标准建设模拟实验室,才有可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一般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建设以下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商务谈判全景仿真实训室、物流实验室、招聘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金融与证券实验室等。(三)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每门课程拿出几个课时做几次案例教学,也不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些企业,而是应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实践形式,取决于通过实践要锻炼和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举办班级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可以组织学生到市区进行科普知识义讲;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可以举办各种征文比赛,可以组织班级编写班级杂志,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撰写工作等。(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身就不够完善,很多学校将精力主要放在了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却没有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大部分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估非常粗略,这也导致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成为了一个难题。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面很宽,从大学一年级开学的军训开始到大四撰写毕业论文结束,时间跨度很大;实践项目分布零碎而广泛,比如大部分的专业课程都设置了五、六个到十几个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些都导致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非常困难。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需要花大力气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五)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实践教学虽然很重要,但是从就业能力链模型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在安排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时要注意与理论课课时协调一致,不能出现一种相关的理论课还没有开设就安排与其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比如在学生还没有开设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情况下就组织学生去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五、结语
一、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和各种模拟活动等手段完成。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为保证学习者在这一基础环节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科学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首先,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始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专业课教师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并制定一套能较为完整细致地体现新思路、新方法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再次,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最后,为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格实施,要拟定科学的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学院要提供相应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重要章节结束后,应当适时穿插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可采用分析性案例讨论和调研性案例讨论两种主要形式:(1)分析性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各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其中角色扮演法是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它在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内容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部分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重要角色,参与具体决策,其他同学评价分析等完成案例情节。在分析性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专题片和教学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完资料片后,针对片中的实例展开讨论,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践的感受。(2)调研性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教学要求,选择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工商管理示范作用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一些反例,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在调查前由教师拟定调查专题,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及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完成调查任务后,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讨论分析企业成功的原因。调研性案例讨论需要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和社会,掌握一手资料。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在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技巧。
2.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并使学生的实际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如管理学、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活动等形式得到提升。
不同于案例教学,模拟活动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讲授完毕后进行。就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模拟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
第一,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ERP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企业管理全过程模拟实验等。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建立一个能满足各个专业课程实验要求的综合模拟实验室,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设计仿真环境,供学生学习、操作。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第二,专业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进行专业设计。可以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设计的范围限定在工商管理专业要求的范围之内,提供仿真的背景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设计。为方便学生选题,可以提供参考选题,如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调查企业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成本与投资收益分析;员工队伍建设(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营销策划或商业计划;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广告策划方案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各项管理职能的研究等。
3.撰写论文
第一,学年论文。从我院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和能力来看,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论文基本要求和要素不了解;二是不会选题和搜集材料,不会使用文献资料;三是文章结构以及基本的撰写方法欠缺。这造成每年的论文指导工作非常困难,效果不佳。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所致。
学年论文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它集中表明了学生在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点、基本理论或见解,是学生各种能力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学年论文可以依专业论文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实施,也可以依据能体现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来进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年论文适合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进行,通常每学年进行一次为宜,也可以根据情况只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进行一次。学生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论文撰写技巧以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期工程。
第二,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已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来阐述。
这一环节的工作重点和程序应当是:(1)根据专业设计要求,指导学生选题;(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3)为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4)在学生大量阅读和收集资料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选题、细化写作提纲;(5)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严格按时间进度进行写作,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校外实践
1.实践基地
在充分调研省内工商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省内企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环境,选择的企业应当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及新兴服务性企业等各种类型。
2.社会调查实践及其他管理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去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调查实践可以由各个专业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调查工作。调查完成后,应当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
在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其他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以学校为依托,在校内实施的活动;也可以积极从事各种校外兼职工作,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就读期间以各种形式自主创业。
3.实习
实习可分为见习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类。见习性实习是在学习专业课期间,结合课程学习内容,深入企业,深入社会进行的专题实践训练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及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以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论教学以讲授理论为主,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
(二)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应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攀升,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增,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关注的又一大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以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掌握技能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到企业就业。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因而,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必须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沿袭学术型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没有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不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学时安排上,实践教学学时明显偏少,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普遍较低。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目前,虽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本科生教育的单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改革,但是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和思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完全衔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课程较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鉴于社会和教育部对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宣传和引导,各高校都已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基本建设等耗用的资金较大,人均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国外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大多在任教的同时也兼职于企业做咨询顾问,对工商管理的现实环境与实际问题了解较多,也更加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但是,高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必然缺乏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五)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基于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规定,各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大多数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的,难以稳定。为增加就业的砝码,相当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取得各种证书,对毕业实习不感兴趣。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综合性改革。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校外实习、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一套“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认知能力。实验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基础课程实验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各部分理论内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分析、判断事物,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校外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做好铺垫。专业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打下基础。毕业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相关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知识与才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通过对家乡或某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调动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学科竞赛将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剖析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所学全部理论,集中探讨某一层面的具体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实例分析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本科专业,自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跨越校内专业模拟实验到学生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再到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程中,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果,无法准确分辨某项管理工作运用了什么知识。此外,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不能仅指望通过一门或几门实验课程的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北京物资学院提倡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采用案例教学等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方式。
(二)建立先进的教学实验室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主要利用实验室进行各种实践模拟。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利用的实验室包括:ERP沙盘实验室、SAP实验室、用友实验室、金蝶实验室、苹果实验室、汽车营销4S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另外,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平台建设,购置了SAP、微软、苹果、用友、金蝶等知名厂商的应用软件课程,帮助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丰富学生课余实践活动
北京物资学院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市场营销大赛等等。此外,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做实习生。
(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北京物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比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简称“商道”)、全国商业模拟挑战赛(简称“尖峰时刻”)、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简称GMC)、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行动计划等。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的学生中有多人在全国及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五)培养双向型教师队伍
北京物资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另外,还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授,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
(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北京物资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与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等几家单位签订了协议,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实践,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根据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协商,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延长了校外实习的时间,专业认识实习延长至6周,专业实习延长至10周,毕业实习延长至12周。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2.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有关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
(1)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就业岗位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取较高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 职业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然而,从就业市场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 一)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特别是对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大,但从应聘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较差,有的大学毕业生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从基层做起,一部分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学生也因为缺乏工商管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二) 学习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后,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评价机制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而忽视考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不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就业后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 三) 应用能力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差,实验、实训不到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从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 四) 创新能力低。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现代化管理,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比较高的创新素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新办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管理创新。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供给不足,但是有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五) 缺乏实践经历。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 一) 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 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 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 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 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 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 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 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关键词]工商管理;大学生就业意向;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52-03
[作者简介]李晓华(1976-),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兰青(1966-),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何文静(1977-),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而且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就越有信心。所以,在困难的情境中,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可能降低甚至干脆放弃他们的努力;相反,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会加倍努力迎接挑战,面对消极反馈时更加努力,积极性也更高。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于三本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教育成本较高、就业体系不尽合理,其毕业生找工作时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人需求、情感体验、行为表现等方面处于矛盾交织状态时,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而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会使人心理失去平衡,最终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心理障碍。提升自我效能感因其对职业决策、求职与就业的重要影响而成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要课程。通过调查分析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意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旨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并推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参考了文献《大学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自我职业选择测验量表(SDS)的修订及大学生职业选择特点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问卷。问卷包括30个项目,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相关问题,如性别、自身状况、家庭收入、社会实践经验等。问卷经检验,其信度有效,符合本研究的测试要求。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其中包含10 个项目,采用4 级记分,11~20 分表示自信心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心不足,需要找出自己的优点,学会欣赏自己;21~30分表示有自信心;31~40分表示自信心非常高,但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不要盲目自信。该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87,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82。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经过认真筛选,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91%,其中男生95人,比例为47.5%,女生105人,比例为52.5%。
(三)数据处理
1.结果与分析
(1)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学历层次方面有显著差异,本科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高于专科生,男生在问题解决上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本科生在制定计划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专科生。有社会实践经历或兼职经历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没有参加的学生。
(2)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意向特点
首先,从毕业去向上看,71.4%的学生选择“工作”,18.8%的学生选择“考研”,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3.6%的学生选择“出国”,4.2%的学生暂时没有任何打算。其次,从就业行业来看,仅有38.5%的学生期望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有30%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及想要从事何种性质的工作。从就业地域来看,期望在“大中等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达到68.7%,仅有12.2% 的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回县城工作。最后,从薪酬期望来看,78% 的学生期望就业后最初的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选择高薪酬在3000~4000元之间的学生占5.2%,说明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在对自己的薪酬标准方面比较理智,没有好高骛远。而在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里面,有45%的学生看重收入,更多的学生在择业时看重就业的行业、地域、社会声望,有比较成熟和理性的想法。
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就业意向的关系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就业意向中的薪资标准、就业地域和就业渠道有较高的相关,且根据回归分析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其期望的薪资标准、就业地域和就业渠道。
(1)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就业地域选择的关系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在就业地域上有显著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相对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较高,会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并对公司的性质和规模有一定的要求。 而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要求也比较低,更多的会依赖于父母或亲友,选择在家附近,或去一些中小城市发展。
(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薪资标准的关系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在薪资标准上有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学生对自己的薪资期望较低,反之,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对自己的薪资标准要求相对较高,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完成事情的能力很强,给自己设定目标也很高,因此对薪酬标准要求也较高。对工作能否满足自己对声望、地位、工资、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等的需要有更多的期待。
(3)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就业渠道的关系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在期望的就业渠道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过实习、兼职工作等亲身职业经历的学生在就业时自我效能感较高,能主动出击找工作,并有创业的相关想法。这类学生通过老师、学长、媒体、就业推介会等信息来掌握就业渠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反之,自我效能感较低者就业时则倾向于家庭安排、组织推荐,主动性不强,表现出不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欠缺,想法比较保守,在就业的渠道上面临有限的选择。
三、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现状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决策时自我效能感不足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目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职业决策时,职业规划目标模糊,对专业和职场欠缺了解,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自我认知不清,因此,在做职业决策时缺乏主见,盲目从众。很多学生在就业前把主要精力用于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在求职时不充分考虑入职的匹配,而一味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高薪职业,并将其作为就业“成功”的参考标准。大部分学生偏向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并以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导致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给就业设置了障碍。
(二)求职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较低
1.就业认知悲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自信心不足。黄一岚等人(2013)的调查显示,有75.8%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罗清萍(2012)的调查表明,有57.3%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选“焦虑,很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所占比例达到44.2%,有的学生则选择“考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压力。由此可见,一部分学生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自信,持一种逃避的态度。
2.焦虑情绪明显。班杜拉认为,面对应激源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抑郁的程度等身心反应。由于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处于择业期的毕业生心理尤为敏感,在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之前或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其焦虑情绪更加明显,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周围的学生,进而使不安弥漫校园。当自尊受到伤害时,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同时,由于毕业生社会阅历欠缺,防御机制薄弱,在求职被拒时,挫折感持续时间会很久,使得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情绪明显。其次,由于专业的原因,很多毕业生觉得对口工作难找,自我定位不清,对前景迷茫。当受挫时,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萎靡不振、焦虑烦躁,一旦不能及时缓解,就易出现意志消沉、逃避现实等状况,严重影响顺利就业。
3.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普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而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名校毕业生的对比中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先打起了退堂鼓,不战而败。还有的毕业生缺乏自信,自我认知较低,认为自己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很多毕业生开始依赖家长和亲朋好友,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他人来决定,或听天由命。有些毕业生甚至连就业面试也要父母或同学陪伴,对于工作单位的选择,更是缺乏独立决断的勇气。
(三)入职后自我效能感欠缺
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对角色转换心理准备不足,自我效能感降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由于对工作单位不熟悉,对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了解不足,对工作流程不适应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往往表现出学生心态和畏缩行为,无法以自己现有的能力、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造成工作效果不理想,从而招致上司的不满和同事的误解,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四、提升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和策略
(一)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高校可引导大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据各自基础和兴趣设定并分解职业目标,鼓励他们为实现既定目标设计多条路径,同时有计划地加以执行。教师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予以积极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分析行为的得失,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成功的经验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引导学生悦纳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容易将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概念,将自己视为没有价值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目标的执着都很缺乏。高校辅导员应鼓励这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明确就业的具体想法和目标,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摒弃完美主义,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开发自己的潜能,帮助他们达成愿望或并形成动力,将目标或愿望灌输至潜意识中,作为一种信念来支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三)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观察、谈话或应用问卷测验,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尝试模拟招聘、团队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有成败体验。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保持永不退缩、追求卓越的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并对就业有更合理的自我归因,最终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积极强化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足的意识;若学生将成功归于外因,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缺乏或外因,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积极的归因方式,以增强学生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和成功的期望与动机,维持努力的行为;把失败归因于身心状况、自身努力等不稳定、可控的原因,以维持较高的自我价值感,避免无助、畏难等消极情绪情感的产生,使个人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四)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以社会需要为目标,让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加综合和实践课程的份量,提高实验室及模拟场地的利用率,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扩大实践教学资源。教师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导者,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应在教学教研中不断学习,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素养。作为学生,应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更积极的投入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中。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各个层面的社团组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尽可能参加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工作,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行科研创新,如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学以致用和创造价值的成就感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晶,张素芬,颜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2).
[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80-81.
[3]曹新美,曾泽鑫,温义媛.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9-131.
[4]苗天峰.大学生择业心态的变化及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李广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研究与探索, 2004(35):26-28.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为企业等各类组织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这些人才应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等各类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计划、生产、人力资源、财务、营销和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实践性较强;另外,管理又是一门“人”的学问,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技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还认为,管理涉及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管理是实践和应用。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2011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年下半年将有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以及700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LaTrobe)大学的商业管理(旅游管理)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LeisureStudies)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4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
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末三个阶段做了以下实践教学的探索。
1.课程前阶段
超市经营管理课程定于2009年9月开始。为了让学生对超市的管理工作有切身的认识,笔者在2009年的上半年多次与学校附近大型超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希望超市能够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机会;鉴于各超市的用人需求额度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在暑假假期(课程前)就进入超市实习。学生通过岗位应聘、岗前培训、超市管理工作实训等一系列实习经历,深入接触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获得了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好这一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另外,在处理繁杂的超市经营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锻炼了自身吃苦耐劳的能力。
2.课程中阶段
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时,笔者除认真备课外,还经常结合学生作为消费者所接触的超市服务案例来阐述课本的超市管理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容易。此外,还给学生布置针对中山市各大超市实地调查的实践作业。在这一实习作业中,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先期与各大超市的管理人员密切联系,详加说明,再对学生做好分组及相关安排,与学生一起讨论超市调查问卷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各组学生完成调查工作后,学生按组上交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到超市一线,仔细观察人、机、商品、服务等具体业务活动,让所有学生能走出校门,到社会现实中去锻炼。特别是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调查统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大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判断力、分析能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