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土地论文范文

工业土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土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土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79-03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有着飞快的进步,房地产产业和住宅的大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迅猛兴起,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中的基坑开挖不仅越来越深,而且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发敏感;全国30多座城市已建或在建地铁,大冶露天铁矿开采的边坡高度达到800多米,海底隧道、煤矿开采的深度最深达到1000多米。同时,近些年我国工程建设中事故频发,如杭州风情大道地铁基坑倒塌事故、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因此,我国对工程建设场地选址及场地内地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水文与工程地质工作是土木工程建设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结构、桥梁、道路、岩土、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土木工程,具有内涵广泛、支系众多、科目复杂的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对学科全貌充分认识与把握,以期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1] [2]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土建、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国防工程等广泛领域。[3] [4] [5]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对刚进入大学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水文与地质专业对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道路桥梁建设、煤矿资源调查等项目开展初期和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对工程地质自然灾害、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调查。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的恶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如采矿导致的地面沉降、人工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尾矿库对地下水的污染、水库蓄水诱发区域性地震,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故此在各类地质环境评价、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地基基础工程建设等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懂得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知识,而且会科学管理各种工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普遍不足。

水文与工程地质的毕业生,既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可在大型工矿企业、城市、城镇从事给排水、地下水及区域环境评价等方面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也可在有关部门从事飞机场、港口、海岸带海洋环境、铁路、公路、隧道、水库等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

(一)涵盖内容全面

本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和结构概念、建筑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飞机场工程的选址及建设、地下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桥梁工程的类型及施工工艺、道路工程的选线及种类、铁路工程、海口工程、给排水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中的灾害等内容,其中不仅涉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力学内容,还涉及规划、施工及监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刚跨进高等学校大门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发展变化快

土木工程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其领域随相关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三)应用性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基础形式多以桩基础等深基础为主,这不仅要求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的滞后

土木工程建设种类、规模发展日新月异,由于时效性,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土木工程的变化,已淘汰的施工工艺技术甚至还有可能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

(二)课堂教学方式不丰富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工程种类多、工程性很强。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相较于传统的黑板教学而言,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涉及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施工工艺的流程、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过程,学生如不到工地现场则不能很好地掌握关键施工技术,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

(三)教学素材收集难

由于土木工程涉及交通、土建、港口、海洋等方面,其覆盖面相当广泛,要收集各种工程的典型性素材有相当的难度。

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拓学生土木工程的视野、培养学生土木工程的意识、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讲课时可选择生动宏伟的建设场景和案例,如上海中心基坑施工、广州东塔基坑施工、三峡大坝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及世界各地的海底隧道工程等,以此来让学生建立土木工程的整体和发展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质量。同时,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接触生产实际,掌握一些现场施工的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各种如桥梁类型、隧道类型、飞机场形式等可以用静态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工程的直观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以较少的教学时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土木工程概论内容丰富多彩,为避免课程内容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以静态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土木工程的有关概念、理论,这样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间播放一些隧道施工、深基坑维护施工的教学短片,如人工挖孔桩、港珠澳大桥施工录像、广州东塔的施工动画、管桩打入施工过程、双排桩施工过程、锚杆支护施工过程、越江隧道施工动画、边坡加固施工过程。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掌握各种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

(三)穿插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最新发展状况,针对新近的一些深大基坑工程、桥梁工程及土木工程方面的试验平台做专题讲座,如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分析、上海中心深基坑支护工程、港珠澳大桥施工、国内外离心机试验、动态空心圆柱剪切试验等。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近年来淮南新建了一批深基坑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现场技术人员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做讲座,如进行过“搅拌桩维护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拉森板桩维护施工”、“地下空间施工”、“打入桩施工”等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事土木工程的就业方向。

(四)知名人物及实验平台介绍

为增加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对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及针对部分学生今后考研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到各种土木工程时,可穿插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当代知名学者及国内的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介绍。如讲到桥梁工程时,可讲一讲茅以升事迹、卢沟桥事件、国内外知名高校桥梁工程专业的知名学者及同济大学的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讲到地下工程时,可介绍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离心机试验机、动态空心圆柱剪切仪;讲到铁路工程时,可介绍一下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同济大学的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建筑工程时,可说一说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出成就等;讲到土木工程灾害时,可介绍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新近知名土木工程建筑介绍

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变化。因此,在讲授土木工程概论时,应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土木工程建设进展,以增加本课程的时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土木工程材料时,可穿插装修材料的最新发展状况;讲高层建筑时,可介绍国内正在建设的摩天大厦,如上海中心大厦;讲桥梁工程时,可穿插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情况;讲高铁建设工程时,可结合京福高铁来讲;讲水利工程时,可以介绍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如向家坝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三江”水电基地。通过讲解一些知名重大工程建设的情况,可以拉近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之间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六)授课教师的优选与培养

土木工程概论涉及现有的各种工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要选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授课本门课程。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尤其是有一批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不仅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鼓励年轻教师参与相关研究课题中,而且为了掌握土木工程的最新进展,年轻教师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在寒暑假期间,尽量去工地实习、锻炼,掌握现场施工的细节,不断更新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内容。

五、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可起到几点作用:1.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兴趣、效率,激发了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热情。2.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加深理解水文工程地质对各类工程的影响,以及各类工程与水文工程地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3.提高了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保护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的自觉性,能够让学生认识并分析不良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并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 注 释 ]

[1] 傅光耀.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1):25-26.

[2] 王清标,初明祥,胡永强.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5-77.

[3] 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3):12-14.

第2篇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第3篇

      经济工作意见工作意见:集百家聪明谈众家灼见献中肯良策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流动,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经济,既包括政府的财税,又包括就业和收入等题目,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仍是影响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处于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在现有前提下,通过自发活动以及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劳务输出,既能有效地增加农夫收入,为县域经济积累资本,又能促进农村轨制立异,推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对于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的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准确熟悉劳务输出与第一工业的关系当前,农夫增收缓慢、农夫购买力下降、农村消费需求不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夫增收缓慢有诸多原因,至关重要的是农夫的隐性失业题目。季节性出产、农机具推广、农业出产率进步等因素造成并加重了农夫的季节性失业。农夫一年的劳动时间加起来也不外两个月的时间,其余时间就处于失业状态,就业不充分是造成农夫收入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农业出产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增长迟缓,也是造成农夫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通过劳务输出,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资源不足、就业不充分的挫折。一方面,农夫通过外出务工,在城镇工厂或第三工业等新的就业岗位上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相应地获得一定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夫在外埠务工,“借”外部资本、土地、机器等资源要素,使自身劳动转化为价值,突破了本地资源要素限制,实现了充分就业,这对于资源匮乏的欠发达农区的经济发展意义更为深远。乐都县目前正处于一个以加快发展农业工业化、鼎力推进新型产业化和加快城镇化为突破口,促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如何向城镇转移,从业职员如何由第一工业向二三工业转移,是一个必需当真研究并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分要像抓农业工业一样高度正视并当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广辟劳务输出通道。只有农夫减少了,农村人均土地据有量增加了,农业工业规模经营的步伐才会加快;只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转移出去了,非农收入大幅度增加了,农夫的糊口水平才会稳步进步,推进农业工业化、新型产业化和加快农村城镇化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乐都县现有耕地2.417公顷,农业人口24.33万,农夫人均耕地仅0.099公顷。

       硕士论文、理工职称论文、毕业论文、、、,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

第4篇

由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经济研究》编辑部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暨高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 10月30-31号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虞晓芬教授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杰教授、《经济研究》编辑部常务副主编郑宏亮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张永岳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作了“中国货币信贷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主题报告,深入分析了货币政策变动趋势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清华大学水利土木学院副院长、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教授作了“住房价格统计指标体系与住房价格研究”主题报告,对我国住房价格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方法。北京大学不动产鉴定中心主任冯长春教授作了“城市化与房地产”主题报告,围绕城市化的内涵、趋势,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介绍了研究成果。同济大学施建刚教授作了“以房价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分析”的主题报告,描述了住房价格“涨跌”的分析框架,并对住房价格走势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探讨。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作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动态与市场周期走势”的主题演讲,对当前宏观调控中的“限购令”、“房产税”等热点问题做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艾建国教授作了“对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思考”主题报告,对经济适用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南京大学高波教授作了“关于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思考”的主题报告,对开征房产税带来的预期效果,实施难点做了分析。最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虞晓芬院长做了“公共租赁房若干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对公共租赁定位问题、建设管理问题、进入退出机制做了精彩演讲。

本次大会共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100多位学者集聚一堂,对提交的100多篇学术论文作了分组讨论与交流。小组讨论主题包括“房地产与宏观经济”、“房地产价格与波动”、“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房地产学科探讨与其他”。在学术论文研讨之外,大会还对房地产教育与教学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围绕“房地产投资与经营”、“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等课题教学中的经验、问题进行深入、热烈交流。最后,经过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对策

 

特色工业园区是新型的工业园区,它的建设促进了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形成了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是当今许多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和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然而,企业在特色工业园区的集中并不必然产生集聚效应,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即要求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及其协同效应,因而利用产业集群战略来指导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对策,对于提升园区竞争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

我国最先对特色工业园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范晓屏认为: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体系是一个以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产业集聚为基础、以植根性和网络治理为特征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综合体。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产业集聚是园区长期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植根性和网络治理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于植根性的不同层面,特色工业园区的支撑体系由四个要素层面构成最基本的结构。园区或企业的经营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经营所涉及到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知识信息等都要求企业与社会保持高度密切的关联,这使得企业嵌入了社会结构、经济网络和人际关系之中,这种嵌入的程度与内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园区或企业的经营和绩效论文服务。支撑体系的要素结构包括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园内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关系,是整个支撑体系的内核。园区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关联结构,这种特定的植根性所带来的直接与非直接的关系对园区产生整体上的影响。

第二层面:园区企业与所在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产锡,是整个支撑体系的关键,它是围绕特色工业园区这个中心的更大范围的集聚。包括三个因素:一是相关配套产业,其技术的进步性、配套的可及性、成本的控制等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较高的集聚经济性和生产效率。二是供应企业,其供应的多样性、质量的一致性、成本的低廉性、供货的及时性和交易的高效性也向园区企业提供了较高的集聚经济性和生产效率。三是竞争企业,竞争企业在特定关系和工业氛围下的竞合互动也扩大了对市场的利用。

第三层面:企业与区域各种社会经济机构之间的关联,这是更大的区域范围。它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公共服务型因素,如政府各种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等;二是专业交易市场,提供共享的渠道和信息;三是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讯、管道等设施。

第四层面:企业与区域性和国家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关联对策,这主要是社会文化范围,这些众多因素间接影响了园区企业的经济行为,植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四个层面的要素结构示意图:

图1: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支撑要素图

二、特色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1、特色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是大量关联企业在地域上的“扎堆”,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傅亮,2006),因而,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工业园区是政府划出一块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使工业园区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远远高于非工业园区,这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其次,要使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有效发挥,除了前面所述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对策,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而工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政府组建班子,有针对性地按照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工业园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就考虑到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中介机构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交流机会,规范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设立研发机构,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企业联合技术创新,加强工业园区文化建设论文服务。因此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

2、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如果内部各企业间缺少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对策,生产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受到抑制,也没有精力去创新。而且,由于入园企业非集群化以及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以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园、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等。

三、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为产业集聚创造条件

(1)培育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方式

首先,可设法将金融机构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融为一体,以解决目前园区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大,资本市场融资难的问题。其次,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倡导下对策,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最后,可统筹使用专项资金支持特色园区建设。新增工业的市级税收部分和土地出让的交易税费,可按比例提取,以建立用于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廉租厂房建设,以及土地滚动储备、重点产业项目等贷款贴息论文服务。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

高效配置土地资源,首先要严格按照各特色园区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各种项目用地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其次要用好用活政府已经审批的建设用地资源,在确保城市交通、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用地的基础上,重点保证工业项目和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用地,并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和公共事业项目,留存足够的地块备用。再次要从严控制房地产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房地产商圈地空置土地。

(3)大力引进人才,完善创新机制

在引进人才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办法;二是结合产业结构特点,探索建立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工作联系制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专家;三是坚持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的策略对策,形成人才与项目的良性互动;四是采取技术指导、合作研究、咨询服务、学术交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来园区服务。

2、贯彻落实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工业园区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十一五”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工业园区要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条件,重点引进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园区之间错位发展。同时,对地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性强的园区,要以产业链延伸和集聚为定位要求,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按照分区或组团划分,每个分区或组团只确定几个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要予以放弃或及时调整;同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和政策资源,加大产业布局的调控引导力度,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防止产业定位脱离实际,偏离客观。园区应认真贯彻产业定位对策,避免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培训产业集群并以此解决企业植根性不强的问题,打造区域品牌。

3、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业层次

针对解决产业层次低的问题,着重发展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上下游能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资源节约高质高效的产业、生态环保型的产业。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在提高园区效益和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以技术进步转变园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入园产业层次。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相对集中或优先安排能将上游企业的“废料”转化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区,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支持,以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

4、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定期召开“特色工业园区研究交流会”,交流发展经验,实行园区对口支援,从项目布局、投资、招商等方面加大对重点园区的扶持力度;第二,支持园区创新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特色园区的发展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群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对策,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在功能类型上,工业园区可以是以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帽业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中小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企业集群;第三,加大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论文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树立“产业链招商”共识,创新思路,实施集群式发展、产业化招商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的空白点和薄弱点,通过包装,采取组团招商、专业招商等模式,多措并举对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第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全方位更新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等“三个服务体系”,实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

5、加强环保意识,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提高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对策,发展生态循环型示范工业园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一是要尽快制定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实施意见,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指导,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生态工业园区试点,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化。二要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导向机制。严格入园项目管理,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坚决杜绝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的企业。同时,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要利用政策手段,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园区环保建设项目适当进行补助,对环保设施运行好的园区予以奖励。同时,对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园区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from Industrial Clusters

ZHANGH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Science, China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Weinan city, Shanxi province 714000)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is a new typeof industrial pa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depends on the industry connection and gathering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insidethe park, as industrial cluster.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supporting elements of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racteristicindustrial park 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roposed the strategy onspeeding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cluster;strategy

【参考文献】:

[1]范晓屏.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傅亮.南昌工业园区发展集群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7

[3]潘文亮.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调查研究,2008(8)

[4]孔瀛.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6

第6篇

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摘要】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原则藕合互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不同工业型态比较看:传统工业经济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目标体系是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资源状况是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工业经济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全面建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技智力资本;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因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以信息化带动的、依靠科技创新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构建恩施州生态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重点包括建设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中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1.明确生态工业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生态工业化建设,恩施州新型工业化应确立四大目标体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水能、风能和硒铁磷等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既是产业开发,更是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为目标。从产业结构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调整为41:23.5:35.5,但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组成中相对偏低,并且二产内部本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州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目标分别为3%、11.5%、9.5%。从城乡结构看,200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1.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从劳动力就业状况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讲,在二产中所占比重相对偏低,按照成熟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必须占到15%以上。从所有制结构看,200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州总产值的比重为70%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85%以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人均GDP;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强化科技教育为目标。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要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圆满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合理使用现有科技专业人才,合理引进紧缺人才,科学配置各类人才,从而使人才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态需要;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科技强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生态恩施”。2.重点构建“特色资源开发型”工业体系。为实现生态工业目标,要选择循环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州域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__【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梁山县现有农业人口64.7万,17.4万农户,80.3万亩耕地。农民人均耕地1.24亩,户均耕地4.6亩,户均地块4.4块,经营规模小且分散。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目前,已有70多个村在近2 万亩耕地开展了小规模、短期的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机构,土地流转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当事人双方以口头承诺的方式执行,双方不签订书面合同,不到发包方备案,不进行登记等。

二是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在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招商引资的进程中,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乱租、滥占耕地,肆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行为和现象等。

三是违背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强迫农户流转土地。论文格式。个别地方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借口,以所谓“反租倒包”、“以赁带租”等花样,强行“租用”农户承包地,在流转过程中与民争利;或者随意调整承包地,剥夺占用农户土地;在基本农田里植树造林等。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胆的试验、实践、尝试,及时总结成功经验,逐步示范推开。搞活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客观趋势,是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土地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基础,农村土地流转搞活了,土地进行良性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才可能得以实现。

结合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尝试与调查,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保持农业用地性质不变。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极其有限,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对于流转后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决不能挪作它用,否则就有违土地流转的初衷目的和本质要求。

二是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定合同;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不论采用哪种流转形式,都应该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价值规律,坚持有偿流转,实行必要的、双方协商而定的合理经济补偿。

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必须根据客观条件“量体裁衣”,不能盲目进行、拔苗助长,否则势必事与愿违,带来不良后果。

四是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机制创新。

1、完善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加以规范,使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从而达到集约利用、规模经营的目的。制定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的进行。

2、大力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首先,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机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转让价格。第二、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是土地市场化的关键。第三,建立调节机制,防止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以调节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可加强土地转让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实现有序管理。

3、有效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职能。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尤其是农村的土地市场还很落后。因此,一是政府要对土地流转有宏观上的调控。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建立科学的农地资产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逐渐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的管理。二是要建立约束政府行为过度干预的机制。准确定位政府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而不是运用行政手段去调整土地资源,与民争利。论文格式。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有关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使土地流转由自发逐步转向自觉。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转,必须“以人为本”,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4、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第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论文格式。因此,应切实加快乡镇城市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主动地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合理转移。第二,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不尽相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各种可行性方式,更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5、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如缺乏或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因而,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计划生育保险、生产风险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通过法律、生产经营、流转形式、社保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并依靠社会运转体系多个环节加以配合,土地流转定会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要求。

第8篇

【关键字】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P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采煤沉陷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直接关系到矿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矿区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均将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提出发展绿色矿业,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因此,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将成为近些年我国矿山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煤炭资源开采及沉陷现状以及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

1.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自1988年以来,我国煤炭的产量在世界上一直居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中国原煤产量自2000年降至0.999Gt的低谷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加速增长,2002年原煤产量为1.415Gt,2005年突破2.0Gt为2. 113Gt,至2009年我国原煤产量破3. 0Gt。2002~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见图1。

图一 我国煤炭产量变化

2.采煤沉陷区治理技现状分析

(一)农业复垦技术现状分析

采煤沉陷使大面积耕地受到损害,生产力降低甚至无法耕种,保护和恢复耕地是栗煤沉陷区治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探索逐步发展了疏排法、就地取土法、挖深垫浅法和固体废物充填法等农业复垦技术。在我国淮南、淮北、徐州、充州等矿区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原则,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开发了集种植业、渔业、家禽养殖业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将煤矸石、粉煤灰等矿业固体废物作为充填材料进行充填复垦,释放了大量的压占土地,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破解了采煤沉陷区失地群众的居住、就业、后续发展等系列难题,实现了矿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复垦技术现状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主要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理想的工程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综合应用采空区探测技术、采动区地基稳定性评价技术、采空区处理技术及建(构)筑物抗变形等技术,将沉陷区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缓解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瓶颈”的有效途径。在不断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我国采煤沉陷区建筑复垦技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如开滦矿区在开采50年以上的老采空区地面建设了大型工业厂房、在开采30年左右的老采空区地面建设了2~3层楼房、酒店、会议中心等建筑物;焦作市工业聚集区在采煤塌陷区上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建设抗采动变形的框架结构工业厂房14栋,总建筑面积19 37hm2,居民住宅楼34栋,总面积95hm2,建筑采取了基础圈梁、变形缝等挽变形技术措施.所有建筑自投人使用以来一直安全使用。

(三)景观生态复垦技术现状分析

将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理论引进到采煤沉陷区治理中,这一复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恢复采矿受损土地为重点的土地复垦理念,土地复垦更加关注矿区的景观生态协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安徽淮南、河北开滦等矿区将景观生态复垦技术应用于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山市在开滦矿区开采百年的沉陷区范围内,建设了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文化会展、住宅建设、商业购物、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新城区——南湖生态城,城市中央生态公园面积达28km2,其中有11.5km2的湖面面积,18km2的城市森林,引入各类昆虫、鸟类等动物,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在全国树立了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典范。

(四)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分析

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开采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充填开采已成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充填开采经历了由水砂充填、低浓度胶结充填、高浓度胶结充填和膏体泵送充填阶段,目前充填开采有超高水材料充填、膏体充填、固体物充填3种。现阶段充填开采将煤矸石、粉煤灰、劣质土等固体废物作为充填材料,通过泵压或重力作用,经过管道输送到回采工作面,形成以充填体为主的上覆岩层支撑体系,有效控制地表沉陷在建筑物允许值范围内,实现村庄不搬迁,矸石零排放,安全开采“三下”压煤,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充填开采具有充填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制浆与输送工艺简便、充填体强度高等显著优势,目前已在我国河北邢台、山东兖州、黑龙江双鸭山、七台河等矿区试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骨干大中型矿井“三下”压煤量达到14Gt以上,其中建筑物下压煤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60%以上,水体下压煤占28%左右,铁路下压煤占12%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仅从“三下”采出的煤炭约有1Gt,只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7%左右,这些压煤量严重制约着矿区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可采储量的减少及对煤炭资源采出率要求的提高,如何实现绿色开采成为近些年煤炭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充填开采技术已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近些年来将会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应用。

2.合理规划开采布局是减轻甚至是避免开采沉陷损害的必要手段和措施,要充分利用变形规律和地面规划要求有机结合,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开采和治理的脱节。

3.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将逐步枯竭矿井相继关闭,我国煤矿的关闭开始于上个世纪末,自2000年我国集中关闭40个国有煤矿后,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关闭了约300个国有大煤矿。关闭矿井综合生态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其特点是修复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进行集关闭煤矿的塌陷地植被、水环境、工业垃圾堆积为一体的综合生态修复再造,是资源枯竭型矿区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4.随着资源逐步减少,开采难度加大,我国能源重心西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晋陕蒙宁甘等5省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8%,2010年晋陕蒙3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并有逐年增加趋势。西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干旱气候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容量低下,敏感性强而稳定性差,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弱和自然恢复功能差。因此,西部生态脆弱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四.结束语

煤沉陷区治理技术对于我国环境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采煤业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本水 宣以琼 孔一凡 皖北矿区开采沉陷区土地生态环境及其综合治理技术(被引用 2 次)[期刊论文] 《能源环境保护》-2007年1期

[2]王列平 吴志红 严家平 徐良骥 张集矿动态沉陷区灌排系统恢复治理技术[期刊论文] 《煤炭科学技术》ISTICPKU-2008年6期

[3]夏军武 于广云 吴侃 王东权 刘卫群 采动区桥体可靠性分析及抗变形技术研究(被引用 11 次)[期刊论文] 《煤炭学报》ISTICEIPKU-2005年1期

[4]徐良骥 严家平 高永梅 安徽省两淮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被引用 2 次)[期刊论文] 《煤田地质与勘探》ISTICPKU-2007年6期

[5]章立清 于广 云盛平 淮南矿区铁路桥沉陷治理技术研究(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中国煤炭》PKU-2007年8期

[6]胡存亮 煤矿采空区公路路基沉陷病害的治理技术[期刊论文] 《交通标准化》-2007年8期

第9篇

我以后打算继续读研究生就没有找工作,而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房地产开发法律风险及防范》,因此我打算找一家房地产公司实习,以便调查房地产开发的法律风险。正好我的朋友在连云港市苏信房地产评估公司工作,他们的总经理在连云港市众合置业有限公司也有股份,朋友说可以请经理介绍我去连云港市众合置业有限公司实习。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大,由于房地产公司在开发区,距离市区较远,不太方便,而我对房地产估价也比较感兴趣,就最终决定去连云港市苏信房地产评估公司实习一个月,抽时间去连云港市众合置业有限公司做有关毕业论文的调查。

实习工作情况

(一) 公司基本情况

连云港苏信房地产评估公司是江苏苏信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在连云港的分公司。资质级别:全国范围内从事土地评估业务;资质证书号:A200632002。公司业务主要是做土地估价报告和房地产估价报告。其中土地估价报告占大多数。土地用途工业居多,其次是住宅、商业、综合等。估价目的有价格评估、核定资产量、抵押、抵押贷款以及司法鉴定等。有时公司还为委托方提供资产重组的方案。公司的注册估价师都是挂名的,实际业务都由一般人员操作。我到苏

信房地产评估公司的第一天,总经理正好在公司,经朋友介绍,她姓柏,称柏总。她大概三十几岁的样子,说话声音柔和,却置地有声。她问我学什么专业,什么课程,为什么考研换专业等等。我都做了回答。她谈到在这行学什么专业不是很重要,一般刚毕业的都是什么也不会。我回答说毕竟有专业理论基础会容易上手,学的快一些。我说了我的实习想法,她说在这边,我可以跟同事们学下做评估报告,其他时间如果公司比较忙就听副总安排,我如果需要到那家房地产公司调查,她会打电话请那边配合。柏总后来到公司的时间不多,公司事务由徐副总管理,大家都称她徐老师,她有五十岁了。工作精力却比年轻人还旺盛,要求也很严格。公司有一个工作间,六七名员工,一人一个办公格,两个技术人员,四五个市场人员,一名会计。男女比例适当。

(二) 实习日常工作

开始几天,徐副总去美国探亲了不在公司,我就没有被安排任务。不过我仍然每天按时到公司,看一些公司房地产估价方面的书。同事们都比较忙碌,跑市场的经常出去联系业务,通过经验和人脉,打听哪里有项目,主动上门联系。技术人员就用电脑做报告,在他们的空闲,我会请教他们怎么做报告,他们都挺乐于指导,然后我再拿现成的报告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估价方法也就是我们专业学习过的不动产估价课程上杨刚桥教授讲的方法。不过这里就要把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案例中要参照连云港市的基准地价手册。公司业务主要是做土地估价报告和房地产估价报告。其中土地估价报告占大多数。公司做过的报告多了,就有了模板,这样其余报告就好做多了。一般先向委托方搜集齐全项目资料,根据连云港市的土地分等定级情况,在地图上找到评估地块的位置,确定是几级地,然后在基准地价基础上做因素修正。土地用途工业居多,其次是住宅、商业、综合等。估价目的有价格评估、核定资产量、抵押、抵押贷款以及司法鉴定等。其中工业的比较简单,我也是从工业的土地评估报告开始学习。我后来也试着做,基本会做了。我不光跟同事们学习做报告,也会了解估价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等。通过观察和交谈,发现现在房地产估价业务没有以前那么多,估价费用也被压的很低,同事们会抱怨收入提成也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个原因。跑业务的人都辛苦的使出浑身解数找客户,找到后谈价钱也是重头戏。有时办公室,听到他们与客户讨价还价,真佩服他们的谈判技巧。

第10篇

Abstract: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focused on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Then use multi-indicat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and "zero indicate" to assess the envirment impact of Lijiang, analyze land use change of Lijiang environmental impact. Through the results,gave same suggestion and its applying and adjustment.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Key words: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environment influence assessment;multi-indicat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12-02

0 引言

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一项环境保护制度,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科学合理的确定该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对全面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及其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起步较晚,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比较复杂,尤其是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针对区域的空间布局和土地结构进行调整,所以,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成为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鉴此,本文以丽江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零方案”法对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进行评价,期许对相关研究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 数据出处及评价方法

1.1 数据出处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提供了土地数据,丽江市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通过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并与“零方案”进行比较,进而得到本规划方案是否可实施的结论。

零方案,即规划基期方案,也即无行动方案,它体现了区域环境的原始状态,通过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值与零方案之间的比较,若规划的综合环境影响度值大于零方案,那么规划就可以实施。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把对被评价事物多个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来得出对该事物的一个整体评价方法称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一般思路包括:①选择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②明确指标权重;③将指标进行无量化处理;④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合成。

2.1 构建指标体系 考虑到丽江市土地利用特点,确定丽江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指标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A1,第二层次为生态指标B1、环境指标B2和自然资源指标B3,第三层次是具体评价指标C。

2.2 明确指标权重 本文的指标权重是通过参差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来确定的,请对该区域的社会情况和自然环境比较了解的专家进行各项指标重要性的评价,并进行一致性的核对。

构建判断矩阵XnXn。因为影响因素X,对目标层A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采用成对比较,即每次选取两个因素,用0-1数字标度表示其相对重要程度,得出对目标I相对重要性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XnXn,如表2。

其中,决策层I中的不同影响因素用Xi(i=1,2…n)表示,元素Xii=l,Xij=1/Xji。

根据专家对各影响因素Xi相对于目标I的重要性判断,得出矩阵中元素Xij的取值。

2.3 无量纲化指标值 进行无量钢化处理是因为各个指标的单位、数量级和量纲不一样。有益指标(即越大越好)和成本指标(即越小越好),通常同时出现在指标层中,效益指标Xij一般用成本指标的倒数表示。

2.4 各级指标的综合集成 是通过所属下级指标层指标值进行加权运算求得,即指标层指标值和准则层指标值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

3 实例分析

3.1 丽江市概况 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滇西北高原,“三江并流”区域,山峦高耸,峡谷深嵌,江河跌宕,源远流长。海拔高差在四千米以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兼具暖性、暖湿性、温凉性、北亚热带和寒温性等垂直气候带。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市域重点水域得以保护、水质趋稳定;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基本功能基本稳定,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情况优良。

3.2 指标值的确定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各个指标值,是经过筛选、计算、专家评分和提取规划文本中的各项发展和保护目标得出。见下表:

3.3 评价分析过程 本论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结果如下:

以下结果(表8)是对指标层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的。

下述结果(表9)即为对各指标依据其组合权重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的。

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3.4.1 评价结果 由以上数据结果与零方案进行的对比可以得出,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方案可行,并对规划区域的综合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4.2 评价结果分析 针对丽江市规划方案,我们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定量分析得到,丽江市评价体系中准则层——生态(B1)综合值和自然资源(B3)的综合值与零方案相比都有所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丽江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实现了丽江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丽江市的环境状况。这说明了规划的实施对丽江市的环境有正面影响。可是准则层——环境(B2)的综合值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也会相应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长,这将会对丽江市的水和大气环境总体质量带来相对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规划期间,重点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复垦,适度进行土地开发,是不会造成新的土地退化;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在规模和布局上需要进行节约集约布置,要想环境得到有效控制,还需在建筑过程中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实施。

4 结论

本论文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结合了丽江市当地的基本状况,对丽江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该评价在使环境质量和资源供需状况得以改善的前提下,还考虑了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因此它不仅使丽江市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还保证了丽江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

[2]孙达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11篇

复旦大学 范剑勇等

“地方政府干预、土地市场与中国城镇化:来自地级城市的证据”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第695号

土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地方政府在面对工业用地与商业住宅用地两种不同的需求时,实行的是策略性的价格歧视政策。对于工业用地需求而言,其供给土地数量大、价格低,价格普遍接近于其征收成本价,甚至零地价;对于商业住宅用地需求,其减少供给数量以抬高出让价格。

基于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方供地行为的事实考察,将地方政府供地决策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实证检查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不同干预手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外部生产率冲击对不同土地管制水平城市的动态发展影响后发现:

土地市场上的干预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低价供应工业用地的行为促进了城市人口与工资的增长,对房价增长没有稳定的显著影响;相反,减少商业住宅用地供应面积的行为抬高了城市房价水平,但是对人口与工资的增长无显著影响。

同时,外部生产率冲击仅对管制强的城市房价上升有推动作用,对其余两个指标(人口增长与工资增长)均没有稳健地表现出推动作用,其中外部生产率冲击对不同土地管制水平的城市间工资增长影响没有差异,对不同土地管制水平的城市间人口增长影响介于房价增长与工资增长之间,系数值并不稳健。

常住人口增量主要贡献份额的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被动选择可能是产生上述实证结果的主要成因,也是当前土地城市化模式产生的重要机制。

从实践意义看,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应全面看待土地城市化模式,它既有快速带动城市化的系列优点,也有引发社会矛盾尖锐、助长房地产泡沫的潜在风险,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制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利中国农业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 盖庆恩等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经济学(季刊)》第13卷第3期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向外转移是中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提高农户收入等具有显著作用。

基于中国农村固定调查点2004年-2010年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第一,男性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要高于其他类型,与计划经济时代对各劳动力的分配大致相同。

第二,男性劳动力和壮年女性(35岁-45岁)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使农户退出农业的概率提高,耕地流出率增大,而且会降低农户农业产出及其增长率。在当前的政策制度下,主要由于农户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转移已经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负向影响。

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向外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观点 工作时间减少有利于增加雇员幸福感

伦敦大学 Daniel S. Hamermesh等

“劳工立法有利于雇员吗?

工作时间减少后的幸福感”

NBER工作论文第20398号

劳工立法通常被认为有益于某部分特定雇员。围绕这些立法的讨论多是关于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影响。很少有人关心,各项劳工立法所针对的那部分雇员是否真正从他们角度看来而受益。

第12篇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小2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4号宋体)。

1.1××××(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4号宋体)。

1.1.1××××(小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4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论文用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能源化工论文范例欣赏:我国能源化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化工能源的需求增长迅猛,但是各能源化工基地在开采、加工、使用能源和资源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认识、环境、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因此,注重质量与速度,突出和谐发展、环保发展和节约发展,强化技术进步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时展的诉求。

关键词:能源;化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01

在能源开发经济战略的影响下,迄今为止,我国正在并已经建成包括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在内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集聚地,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原材料,以电力、化工、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的基本格局,力求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标,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主导,并严重影响了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能源化工基地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

化工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突出矛盾,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开采,基地的周围生态环境已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土地资源退化及地质灾害频发、空气污染这三个方面。由于资源开采可直接导致土地裂缝、塌陷,可引发陷落地震和冲击地震,同时,损害地表水质量,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该区域的地质生态环境以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此外,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也给人类和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集约化水平低

国际上公认集约化供应能源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我国在技术、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桎梏,实施难度很大,因此,我国目前基本上仍在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仍是困扰我国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三)产业布局不合理

同类产业的开发项目一拥而上,也是我国能源化工基地所面临的困难之一,这不利于产业间的互利发展,影响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榆林地区到2008年上半年,稳步进展的项目共9项,其中8项为电、煤电一体化,一项为石油、天然气,这种重复建设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浪费了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四)企业管理脱节

就企业内部来说,管理体制形同虚设、各项防护治理措施相互脱节、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等问题普遍存在,这种剥离有效科学指导和长远发展计划的具体操作,更多的只是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似一盘散沙,大大降低了能源化工基地的综合效益。

二、我国能源化工基地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环保权责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指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1]一方面,通过对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收费,将环境保护的责任纳入到经济利润当中;另一方面,对企业或个人保护环境或者放弃发展机会的行为给予补偿,能够使资源和环境适度、适量、适宜地开发、利用和建设,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持续共生的目标。

(二)建立高效的能源化工基地监管执法体制

加强资源开采的过程中的动态监控与指导,力图提高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完善基地区域地质、水质以及空气质量的分析报告及存档,进而统筹安排,重点布局,可为资源的开发和节约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建设基地区域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及预警,制定合理的自然灾害防治预案,层层落实灾害防治责任制,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及时治理,如地质塌陷,要做好土地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领衔的高性能、大功率开采和处理技术装备能够实现自动化、集约化生产,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失。以宁波化工区为例,该区建成了48条“钢质长廊”率先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集约化,大大降低了原来汽车运输的成本。

(四)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不同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再利用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力图形成一个能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产业链。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2]其实质就是以共同的原料为基础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协调,它囊括了技术研发、开采处理、市场投放三大环节。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具备了煤炭-电力、煤炭-煤化工等产业链,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尽量将煤炭、电力、建材、化工接合成一整套的生产链,增加煤炭的多重附加值,回收利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能耗降到最低,污染物排放也降到最低点,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处。[3]

随着新一批的能源开发和转化项目的投产,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及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从而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资源、环境、经济三者的和谐共生的长效机制是能源化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巍,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

[2]邵仁丽.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66.

第13篇

关键词:赣南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对策

 

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让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但到目前赣南还有80%以上的农业人口,大量的农业人口守着极其有限的耕地,这要使赣南农民富裕起来是不可能的。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农业人口一般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赣南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众多的农民不能从有限的土地中转移出来,农民奔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论文大全。对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放在战略的高度与抓农业产业化同等位置来对待,以加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

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因势利导,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1.政府支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各级政府不仅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更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顺应农民的意愿,穿针引线,铺路架桥。通过新的体制引导、政策设计,帮助农民在转移中实现更少的盲目,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小的风险,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自发无序向政府组织、规范引导转变。

2.转变观念。要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并在思想上消除对农民就业存在的三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农民不存在就业问题,说到就业,就是指安排城里人就业。二是一些城里人存在对外来农民工的歧视,认为农民工只会与之抢饭碗的思想。三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视作农业就业不充分是暂时现象的观念。因此,我们要走出认识的误区,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破除上述不正确的认识或观念,充分认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实现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转变。各级政府必须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组织和宏观指导,制定规划,完善各项配套的政策措施。论文大全。

3.合理有序的组织输出。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是现阶段农民致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输出一个劳力等于脱贫一户农户。要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大量收集各地真实的劳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定点张贴广告等渠道提供信息,供广大劳务人员选择,主动为农民外出打工架桥铺路。

4.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政府宏观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依据实际制定《赣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以指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的高度,从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考虑和部署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相应的计划和劳动部门要做好农村劳动力实行战略转移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财政、公安和城建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系列问题,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狠抓内因,提高劳动力素质

通过教育与培训,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劳务者的竞争能力,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过程。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解决农村学生失学、辍学问题,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尽快使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其次是加强职业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扩大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职业培训不仅仅局限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符合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更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再次是加强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农民身怀一技之长。为此,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组织,有条件的县、乡(镇)应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引导和中介工作,促进农民转岗就业。

(三)强化外因,深化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农业,增加农业自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调整结构中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培植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对此,(1)各县(市、区)郊区应围绕服务于城市这一目标,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花卉生产等高效农业。(2)赣南各县(市、区)应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把赣南建成东南沿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重点建设一批绿色大米、无公害商品蔬菜、中药材和花卉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形成一批独具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主产区。(3)针对赣南的区位优势应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在把赣南建成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的进程中,使这一新兴产业能够最大幅度的覆盖和幅射到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把广大农户组织和引导到脐橙产业中来;其次,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畜牲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畜牲业生产中,应进一步改良生猪品种,加速发展市场前景好,效益比较高的草食畜禽。论文大全。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各具区域特色的节粮型畜牧业,如于都县确定奶牛生产为“兴县富民”工程,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来抓,崇义的养羊工程和兴国的灰鹅工程,都大念草经,走“种草养畜,以畜补农,靠畜增收”的路子,成为赣南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的经营形式,已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更使畜牧业生产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方面。再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的保证,目前赣南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各地应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和企业不断提高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对应和承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从而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无限的空间。第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是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依靠科技改造乡镇企业。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赣南尤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工业,靠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工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以加大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进一歩促进农村个体经济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对此,要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各级政府应制定宽松、公正的政策,在法律、法规、融资渠道等方面真正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其健康发展,从而大幅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中的就业比重。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家庭作坊,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要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开辟新的就业领域,逐步发展农村市场的中介、经纪人、运输、财务管理、城镇和农村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多方拓展农民就业面。

(四)做大城市,加快城镇化建设

要加速实行多元城镇化战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赣南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原则,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并根据国家多元城镇化战略规划,编制好赣南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各地在制定城镇发展建设规划中,应把吸纳农村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赣南的城镇发展和建设中,要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赣州市建成粤闽湘赣四省边缘的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大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做大做强赣州市,使其成为一个吸呐农村人口的范例。为此要进行广泛的招商引资,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工业企业向中心城市聚集,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中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工农、城乡的交汇点,要积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重点建设一批象南康市唐江镇这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中心小城镇,从而加速赣南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五)积极引导 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由于土地仍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经营,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总量有限,加上农业效益低,许多家庭青壮劳力外出打不能顾及家中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转让土地的愿望强烈。土地流转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也能满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各级政府应顺应农民的意愿,尽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县、乡和村四级土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体系。在坚持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按着“自愿、有偿、合法、规范”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为农民的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和帮助,允许农民承包的土地以反租倒包、转包、入股、租赁和联营等多种方式流转,支持因土地流转释放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或就业,解除其后顾之忧,真正使农民转得出,稳的住,留的下。

参考文献:

1.王德文 蔡昉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

2.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主题》,[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陆益龙:《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估》,[南京]《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4.申端锋:《新农村建设与乡镇体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期[上]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一、引 言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7:1,1983年一度缩小到1.7:1,而后的十几年间,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经济学论文,2007年则达到3.33∶1。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使城市和农村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了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最终会阻碍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诠释,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资源性原因(吴敬琏、温铁军、李朝林等),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源于农民增收困难,而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矛盾是人地关系矛盾,即大量的农民劳动力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二是制度性原因(陈锡文、易秋霖、吴光炳、李伯霞等),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偏向的政策造成的,他们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村财政和税收制度分析了制度的不合理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三是市场性原因(于凤芹、彭腾等),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以及农业投资过少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四是观念性原因(吴碧君、于凤芹等),认为整体上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直接影响了科学种田经济学论文,也不利于寻找其他就业机会,导致农民整体收入增加困难,因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这些结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甚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城乡收入分配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上,还是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描述和预测缺乏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没有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有充分地理解;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传导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等。本文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

二、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分析

(一)测度指标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发展类因素;二是二元化类因素。发展类因素主要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实力、投资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和外商投资情况等方面的指标。二元化类因素则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农村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出结构、城乡投资对比、农业贸易条件以及惠农政策等方面的指标。经过比较、甄选,结合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原则,最终选取15个统计指标作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体系(表1)。

表1 城乡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主要指标及代表符号

主要指标解释

发展因素

CPI

反映物价水平

人均GDP

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一产占GDP比重

二产占GFP比重

三产占GDP比重

财政总收入

反映经济实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反映投资发展水平

进出口占GDP比重

反映外贸依存度

实际使用外资额

反映外商投资情况

二元化影响因素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反映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农村人口比重

反映农村工业化水平

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比

反映城乡投资

工农商品综合比价指数

反映农业贸易条件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东莞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结构,效益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科学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已成为世界发达地区共同面对的问题。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起步早,发展快,工厂多,经济活,土地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针对东莞市土地利用问题,结合本课题开展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年鉴或公报和东莞市人民政府编制的《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三大数据,本课题组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东莞市共有土地总面积2471.70平方公里①。2008年末东莞下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3个村委会和208个居委会。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78.7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35万人土地结构,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48.58万人。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763.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6591元[1]。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采用了典型抽样调查法,从东莞市32个镇街选取了190个生产队(小组)或城镇同级别区域作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样本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访问对象包括生产队长、会计,以及了解实情的其他干部或老村民(居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访问者的年龄以31岁至60岁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至大专为主,年龄和文化程度均呈正态分布,符合调查要求。根据调查,188个有效样本生产队(小组)2009年共有人口605253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共164913人,外地户籍人口共440340人。

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分配情况

(一)建设用地比重大,土地开发程度高,后备资源匮乏

据了解,早在2005年东莞市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已达39.72%,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多;土地利用率高达96.41%,高于全省94.59%的平均水平[2]。而到了2008年,东莞市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已上升到42.30%,达1568122.6亩;农用地已只占土地总面积的46.93%,为1739967亩;未利用地仅占3.15%,为116739.5亩。我们的调查显示,2009年建设用地占所调查生产队(小组)土地总面积比例更高达56.08%,农用地已只占35.70%;未利用地仅占4.84%(见表1)。

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我们的调查数据与国土局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调查时间不一致;二是两者都可能存在人为误差;三是抽样调查与实际情况不可避免的代表性误差。尽管如此,两类数据还是存在一致的结论:即农用地比重偏小,建设用地比重过大,土地开发程度高,而未利用地中绝大部分又为河流水面及难以利用开发的土地,因此土地开发后备资源短缺。

表1 调查区域2009年土地利用与东莞市2008年土地利用情况单位:亩、%

调查所得生产队(小组)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

东莞全市2008年土地利用情况

地类

N

面积和

均值

百分比

地类

面积

百分比

农用地

合计

186

58209.98

312.96

35.70

农用地

合计

1739967

46.93

水田

186

21325.98

114.66

13.08

耕地

210166.2

5.67

旱地

186

13374.70

71.91

8.20

园地

641903

17.31

林地

186

21482.00

115.49

13.18

林地

549865.3

14.83

牧草地

186

712.00

3.83

0.44

牧草地

2437.6

0.07

其它农用地

186

2144.30

11.53

1.32

其它农用地

335594.9

9.05

建设用地

合计

185

90941.05

491.57

56.08

建设用地

合计

1568122.6

42.30

商服用地

185

17856.10

96.52

11.01

居民点与工矿

城市用地

77034.5

2.08

工矿仓储用地

185

12312.10

66.55

7.59

建制镇用地

170505.7

4.60

公用设施用地

185

6927.90

37.45

4.27

农村居民点

254241.9

6.86

公共建筑用地

185

9045.60

48.90

5.58

独立工矿地

823887.1

22.22

住宅用地

185

30395.15

164.30

18.74

特殊用地

20071

0.54

特殊用地

185

377.00

2.04

0.23

小计

1345740.2

36.30

交通运输用地

185

7410.30

40.06

4.57

交通运输地

141244.1

3.81

水利设施用地

185

4271.50

23.09

2.63

水利设施地

81138.3

2.19

未利用地

合计

185

11120.50

60.11

6.86

未利用地

合计

399464.7

10.77

未利用地

185

7849.50

42.43

4.84

未利用土地

116739.5

3.15

其他土地

184

3168.00

17.22

1.96

其他用地

282725.2

7.63

总计

186

163031.83

876.52

100.00

总计

3707554.3

100.00

(二)地均GDP、工农业产值与典型抽样调查稍有出入

从土地产出效益看,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34亿元/万公顷增至2004年的117亿元/万公顷,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376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按照东莞市土地总面积247170公顷计算,地均生产总值为152.25万元/公顷,地均农业总产值0.61万元/公顷,地均工业总产值为71.68万元/公顷。

典型抽样调查显示,190个生产队(小组)平均总产值(GDP)为3418.5万元。平均农业总产值为157.87万元。平均工业总产值为3185.2万元。从土地产出效益来看,样本地均总产值58.50万元/公顷,地均农业总产值为2.70万元/公顷,地均工业总产值为54.51万元/公顷。该数据与《统计公报》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可能是:抽样单位主要处于工业集中度较少的农村地区,因为抽样数据的地均农业产值较高,工业产值较低。

(三)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建设用地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据了解,1996年-2004年东莞建设用地共增长3.03万公顷,由此带来的GDP增长910.19亿元。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0.41万公顷,带来年均GDP增长113.77亿元。东莞市每增加1万公顷的建设用地,将带动276.65亿元的GDP增长,显示出建设用地总量与GDP呈现强正相关关系。

从产业结构与土地结构对比看,自2000年至2009年,东莞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土地结构,第二产业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长明显;与此同时,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显著提高(见表3)。数据表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呈现高度相关关系,其中产业结构变化与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成正方向变动,与农用地结构变化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逐年提升且显著。

表3 农用地、建设用地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关系 单位:%

项目 年份

1996

2005

2006

2007

2008

农用地占总面积百分比

59.37

49.14

47.98

47.23

46.93

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百分比

26.87

39.76

41.12

41.97

42.30

第一产业占GDP百分比

6.9

0.9

0.5

0.4

0.3

第二产业占GDP百分比

55.1

56.7

58.1

56.8

52.8

第三产业占GDP百分比

38.0

42.4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