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

两型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两型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两型教育论文

第1篇

教育投入不变或减少、教育产出量却在增大,则教育效率就高;教育投入多而产出少,则教育效率就低,教育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消耗获得最大社会效率[4],追求优质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普遍目标,农村家长因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其社会身份地位低,更渴望其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从而实现向上流动,彻底改变其数代人相对卑贱的社会地位。但农村家长因为工作环境和家庭经济基础所限,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就近上学,以减少家庭教育开支,保障孩子安全。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他们也期望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就近入学可以体验到受教育的方便舒适和快捷,获取知识、追求更好则是人之本性。农村学生因地缘身份地位所限更渴望获得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获得更高、更快和更好发展,以改变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公正平等和公正平等发展是现代公共制度价值取向和理性方式,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是平等分享社会资源、确保成员共同发展,而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是受教育者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陕西靖边县宁条梁镇西塘村小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较好,但学生照旧流失到附近学校硬件设施不好的张伙场小学。张伙场小学地理位置偏僻,校舍也一般,由于其教学质量好而学生趋之若鹜,吸引了周边、山西等省份的大批学生[5]。

在一个充满竞争意味的社会,在一个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接受教育,极易出现学业和升学失败的现象。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农村孩子升学和学业失败更容易归结为主流社会的排斥,由此导致情绪不良的人格特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平等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教育质量,可能是减少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伤害,促使这类人群获得积极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谋取教育效率是农村经济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发展农村教育的初始动力与目标[6]。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更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平衡发展。政府行政部门也期望尽可能发挥农村教育投资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率,以有限财政投入获取最大教育效益和最快发展。在教育财力不足情况下,他们更期望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的教育效率,以呈现自己执政的公正与平等。影响教育效率的直接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场地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教师、教育场地及设施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则教育效率就低;如果教师、教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而学生数量多,教育效率则相应高。没有一定数量的场地设施和学生,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就不能取得基本教育效率。基础教育阶段,衡量教育效率高低的标准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人才数量。因此,发展农村教育需要蓄积学生数量,保证班级基本人数,提高学生输出量。

从质量与效率演进的历程看,在古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人的教育需求低迷的情况下,重复演绎着低质量、低效率的教育方式。近代农业技术化时期开始追寻教育质量与效率。由于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环境,所以,对低层次、简单操作性人才数量需求剧增,催生了农村地区低层次、低效率的教育发展。而现代农业生产寻求的不仅是人才数量,还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现代农村社会的人们在追寻教育数量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统合质量、效率、数量是现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性方式。统筹教育质量与效率是合乎农村地区各类学生发展目标,合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方式,也是合乎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当前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与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的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失调问题表现在教育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方面。但从实践领域看,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学校场地的质量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适应性上。在教育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优秀教师数量是形成农村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形成农村教育效率的关键要素。没有一定数额优秀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是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也就没有更好的教育质量。而没有一流师资队伍做基础,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工作生活条件简陋,教师津贴待遇与城镇过于悬殊,教师组织中极少有人主动愿意向该地区流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层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持以维持与无奈的态度,导致越基层的学校其教师人数越缺,非专业性代课教师和老教师越多,结构性教师质量问题越严重。笔者在2010年对宁夏五所村级小学调查中发现,各学校70%以上教师年龄超过了40岁,部分行政村学校只有少数几名数十年没有更换过知识结构的老教师,而非专业性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乡村。85%以上乡村学校没有一名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也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由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而又要教三、五门课程,无法精细备课的教师很多,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却相应地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而越是乡镇级及以上学校教师数量越多,职称、学历水平高的教师越多,代课门类少而专业化高的教师越多,教学质量相应高,但其工作内容少、工作量小、使用效率低。

学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核心。但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数量质量差异明显,由教师质量差距拉动的各学校学生质量数量差距随之显现。因政府部门沿袭了近代工业革命效率至上理念并积极推动了撤并学校运动,不同层级学校间学生数量质量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性。1998~2003年五年间,陕西某地区乡镇学生增加30256人,增加率46.07%;农村学生减少139188人,减少率27.90%。1998~2008年十年间,该地区城镇学生增加52104人,增加率79.33%;农村学生减少334399人,减少率67.02%[7]。部分行政村的优质生源逐渐流动到乡镇中心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优秀学生流动到城市学校,从而使部分乡村学校变成了一二十个弱势学生的学习阵地,部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倾力投资建成的新学校变成了“空巢”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换来了教育零质量、零效率,乡镇学校却变成了大班额教学。据了解,近年来西部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学校平均班额都发展到了60人左右,有些学校班额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以上,而不少城镇学校70%的学生都源于农村。按照国际班级规模指数发展趋势,正常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长期执行的标准是45人左右[8]。班级规模低于标准指数将影响教育效率,高于标准数值则会影响教育质量。#p#分页标题#e#

农村地区不同层级学校班额量的变化必然影响其效率变化,更影响其质量变化。农村基层学校因学生人数少、班额小有助于增加个别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却大大降低了其师生比和农村基层学校的教育投资效率。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人数多、班额扩大大大节约了师资力量、节约了教育成本,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却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上的相应提高。班额扩大以后,教师要用更多时间和精力维持教学秩序,用于具体内容和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时间相应减少。有关调研发现,班级规模增长与学生成绩呈负相关[9],也有研究表明,撤点并校、扩大班额后,被动移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性明显降低[10]。因此,学生数量非秩序性增多或减小不仅影响每个学校自身质量效率的协调发展,也推动了不同学校教育效率的失调发展。办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既是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农村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本身存在数量质量、使用效率间的平衡问题,乡镇学校教学设施条件普遍好于村级学校。近年来一些由新农村建设建成的农村基层学校因撤并合校和学生离去,变成了空荡荡的校园和教室,教学设施、场地利用率和教育投资效率降低到了最低,而农村乡镇以上学校因学生不断流入、人满为患和场地设施过度使用,教育投资效率有了充分提高,但因为越来越无法保证每个人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其教学质量下滑也是在所难免。一般而言,有多大场地就应当容纳相应数量学生,有多少学生就应当按比例匹配教师,才能促成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协调发展。但农村地区层次高、场地大的乡镇学校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些超越了其承受能力,造成其教育投资效率提高的同时质量也难免下降。层次低、场地小的村级学校因容留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至于远远达不到正常班级和教学规模,造成教育投资效率持续下滑。因此,协调同一学校和不同学校师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师生数量与其场地设施硬件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合理性方式。

第2篇

(一)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新课标体育要求突显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应贯行新课标要求,由传统体育教学学生被动去学向新课标主动去学转变,打破传统教学中强制方式或说教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二)由“竞技”向“健身”转变

如今体育以由竞技化面向全民化、全面化,体现出既重视健身,又重视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调节身心,培养学生尊师重道、严于律已、明礼守信的高尚道德情操。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体育意志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三)由“共性”向“个性”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时不顾学生的潜能差异,简单进行单向灌输,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效果都很难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新体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应研究学生个体潜能差异,保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特长,因材施教。

二、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养成方法

综上所述,在贯行现有课标理念下,体育教学应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层次进行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才能符合课表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一)培养学生进取意识行为习惯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记住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为标准;必要时让学生重复教师要求,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在学生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在运动阶段,看谁掌握的好,动作质量更高,谁的技巧更成熟、动作更优美。在每一个过程中,找出最佳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要求学生之间进行互比,共同促进进步,这样学生有了良好的进取意识,整个教学效果就会明显上升,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既定目标。

(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掌握程序进行理解联系,进而发挥他们的自主锻炼意识。比如,学生掌握了篮球投篮的各种方法之后,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对各种方法的理解进行练习,教师督促指导。同时在课中准备及整理部分,让学生轮流带领其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进行独立锻炼和提高的实践和机会,要放得开手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自觉培养体育自主锻炼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第3篇

材料与方法

1实验鱼

实验用中华鲟、西伯利亚鲟幼鱼均为2008年11月人工繁殖的20月龄幼鱼,暂养于循环养殖系统的水缸(2000L)中。暂养期间,水温和溶氧分别为(28±0.4)℃和(7.3±0.1)mg/L(均值±标准误)。取12尾中华鲟(体长57.86cm±4.66cm)和11尾西伯利亚鲟(682cm±09cm)比较与游泳相关的侧视形态。

2形态采集

自制与鲟鱼体型契合的鱼体固定支架将实验鱼固定,以使侧面轮廓线位于同一平面,消除视角误差。利用固定于正上方5m处的SonyH20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拍摄背景为1m×1m蓝色聚苯乙烯薄板。实验过程中所有的实验鱼均用适量丁香油轻微麻醉,拍摄左侧面。

3主成分分析

利用tpsDig2软件数字化标定样本上13个标记点(图1)。连接代表性标记点,得到11条线段作为形态特征度量,包括头长1,头长2,头高,体高1,体高2,体高3,尾柄高,尾柄长1,尾柄长2,背鳍前缘长,尾鳍上叶长。通过标记点坐标和比例尺计算出所有形态特征度量实际长度,通过采用Burnaby法标准化所有度量,以消除异速生长带来的影响[13],对标准化的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概括形态差异。通过11个形态特征度量在选取出的主成分中的载荷说明主成分代表的形态特征。用HotellingT2检验比较各主成分中两种鲟鱼之间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显著,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5.0中进行。

4相对扭曲分析

利用tpsDig2软件数字化标定样本上26个标记点(图2)。其中,轮廓上22个标记点(图2中空心点)包含了12个结构标记点(2、3、7、9、10、14、15、17、18、20、21和22),8个曲线拐点和2个极端点(5和19)。因为鲟鱼躯干较为修长柔软,样本在摆放拍摄时可能出现轻微的非自然弯曲,所以设置标记点23-26作为内部标记点(图2中实心点)来拟合三次曲线矫正非自然因素导致的躯干弯曲,且在矫正后由tpsUtil软件删除以不影响后续计算[14]。一些标记点(4,5,6和19)在样本间配对时的同源性较低,使用tpsUtil软件将其设置为准标记点,它们能够在平行于相邻标记点之间的方向上滑动[15]。随后通过广义普鲁克分析对齐标记点布局,以最小化所有样本配对标记点间距离平方之和[16-17]。通过相对扭曲分析比较对齐后的所有样本[18],相对扭曲(RW)将映射在薄板样条上以可视化结果[19]。相对扭曲分析是整个形状空间中样本间所有形态变化(包括均质和非均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通过tpsRelw软件输出所有样本的相对扭曲可视化结果,并用HotellingT2检验比较种间相对扭曲得分的差异,P<0.05视为差异显著,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5.0中进行。

结果

1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表明,11个主成分全面概括了中华鲟、西伯利亚鲟的侧视形态差异(表1)。其中,前4个主成分(PC)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对方差的累计解释率达到88.46%。11个形态特征度量在前4个主成分中较高的载荷(大于0.6)说明了各主成分所代表的形态特征并能概括所有样本间侧视形态特征度量的差异。PC1代表头部大小、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高度和长度、背鳍前缘长度以及尾鳍上叶长度。除尾鳍上叶长度与PC1得分成负相关外,其他的形态特征大小均与PC1成正相关;PC2和PC4代表体高;而PC3无明显表征对象(表2)。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的前四个主成分得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单指标分析说明,两种鲟鱼的PC1具有显著性差异,而PC2(P=0.812)、PC3(P=0.481)和PC4(P=0.731)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

2相对扭曲分析

相对扭曲分析表明,前三个相对扭曲共解释了731%的种间形态差异。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在前三个相对扭曲中具有显著差异(HotellingT2检验,F3,19=119.830,P<0.001),其中单指标分析说明两种鲟鱼仅在RW1上具有显著差异(P<0.001;图4),而在RW2(P=0.409)和RW3(P=0.891)中均无显著差异。RW1中最小值样本(西伯利亚鲟)和最大值样本(中华鲟)在薄板样条上的映射(图5)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

讨论

1形态测量方法比较

国内外学者都曾采用桁架网络法分析硬骨鱼的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并指出Hubbs&La-gler[20]所提出的类似于本研究中的形态测量方法存在形态特征度量分布不均、同源性不高等缺陷[21-23]。本研究中标记点的选择尽量满足了同源性要求,仅设置了体高这一唯一无同源性度量。虽然桁架网络法克服了诸多传统形态测量中的缺陷,但是并不适用于鲟鱼的形态研究。因为鲟鱼的体长较长,躯干腹背向刚性差,所以如果采用桁架网络法一些跨度过大的度量会因为躯干的弯曲而出现较大误差。所以迄今为止对鲟鱼形态的多元分析都未采用该方法[9,24]。鱼类形态学家也曾同时使用传统多元分析法(或桁架网络法)和几何形态测量法[25-27]。本实验中相对扭曲分析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几何形态测量法,不仅能够可视化分析结果,而且在数据获取、分析效力及拓展应用上都比传统多元分析法具有更多优势。几何形态测量保存和分析了样本形状的几何信息。标记点2-D或3-D坐标作为形态数据的获取途径可以记录标记点间的几何关系,同样也可计算出距离。样本几何信息参与计算甚至有助于判断因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躯干弯曲[26]。本实验中内部标记点拟合的函数有效的避免了这些因素对分析的影响。在获取数据时,几何方法仅需要鱼类样本在麻醉时拍摄的图像即可。滑动准标记点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缺少同源标记时对鲟鱼轮廓分析的困难。几何方法无需预先设定测量变量,而多元分析法中为了体现最佳统计效力或使形态分析结果更好地配合其他应用,往往需要先确定需要测量的度量。几何方法可通过全面覆盖样本的标记点布局直接说明形状的最大变化方向,指出结果描述中应强调的变化。这不仅能引导将来研究中对变量的选择,也更有利于鱼类形态相关的探索性研究。比如探索与栖息地、摄食方式相关的形态特征来解释鱼类的适应辐射与多样性[28-30],以及探索与游泳行为相关的形态特征来解释鱼类在形态功能上的进化。

第4篇

1.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音乐本身的美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这最初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进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5篇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第6篇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有效对策

小军在幼儿园里非常特别,相对于同学来说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突然打其他小朋友,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同龄伙伴,不爱学习,甚至还常喜欢搞破坏、拆卸东西,做恶作剧,等等。他的妈妈为了改正他的这些不良行为,采取了很多的教育手段,但是都没有达到效果。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小军在三岁时,被开水严重烫伤,医药费用差不多用光了家里全部财产。而他的父亲不务正业,经常不归家,即使偶尔回来也从不管小军。孩子基本上由母亲一人抚养,由于妈妈没有工作,再加上身体不好,孩子因此就缺少管教,认为“没有人能管我”,形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学期总目标:通过创设“老师的小帮手”机会,渐渐加强小军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的耐心、上进心;在活动中,正确处理孩子玩闹过程中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积极表扬他的优点,肯定他的长处,使小军成为受同学们欢迎的好榜样、好朋友;通过家长交流、取得家园教育一致,并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第一阶段目标、措施:

(1)目标:增强小军的自控能力。

(2)措施:通过教育观察,在课内课外班级活动中观察小军的一举一动,表扬他的优点,适当劝说他的缺点。第二阶段目标、措施:

(1)目标:通过让小军表现自己优秀的方面,有目的地树立他在同学心目中的榜样地位,让同学亲近他、接纳他。

(2)措施:不在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

一、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问题学生”多有这样的“成长”历程:因多种原因,如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挖鼻孔、随手抹鼻涕、吮手指、不爱刷牙漱口、让家长追着喂饭、贪吃、爱吃零食、挑食偏食、经常剩饭、撒饭、边吃边玩、坐姿不正、不肯独睡、不爱收拾房间、过分讲究穿着打扮。

(2)言行方面的不良习惯:上课做小动作、一心二用、做事没长性、磨蹭、任性、不愿意做家务劳动、懒得走路、说谎、推诿、不受动脑、集体告状。

(3)幼儿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依赖性强、没有主见、不爱惜物品、怕生、对人冷淡、不关心长辈、不会分享。

(4)幼儿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习惯:不宽容、没礼貌、不遵守公共秩序、爱插嘴抢话、捉弄人、爱吵架、侵犯他人。

二、相关有效对策

(1)客观全面地观察幼儿,找出其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教育孩子,最主要的便是因材施教,有些孩子攻击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其各种家庭因素、环境因素而引起的内心叛逆,或者其并没有认识到他的不当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也有可能是在电视或者身边大人身上学到的不良习惯,每一种原因引发的其攻击行为,应该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2)尊重儿童的身心,对待孩子要保持公平态度。孩子犯错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候可能只是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如果老师保持一颗公平公正又充满温柔、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才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那么孩子犯错的几率就会降低。

(3)相信孩子,给予儿童积极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示如果教师给予孩子积极的期望,那么由于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尊重与信任,便主动向其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对儿童提出的期望应是具体的,并且应该表达出来。比如,老师们常说:“我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成为好孩子。”那么,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这就应该具体化,加入一些形容词,比如“遵守纪律”“上课不说话”等,来对“好孩子”进行界定。

(4)树立良好的榜样,鼓励孩子向榜样学习。教师是引导孩子发展方向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一个好的行为将会引领孩子朝着阳光方向发展,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教师、学习教师。如果教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污秽之词或者暴力动作,孩子们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从而增强幼儿间的攻击行为。

(5)给予正确而明确的提示、指导。有时候,孩子犯错误,行为举止不妥,可能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他们的举动是不雅的,是会给其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的,他们只是在效仿别人,身边的哥哥姐姐、老师、家长、同学等等。因此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提示和指导同学等等。因此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提示和指导,能够避免他们的错误行为,甚至走入歧途。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写作教学方面,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说理写作、公民写作,俞发亮先生的新著《走近议论文——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回望》就是其中一部力作。该书聚焦于议论文这一说理写作的重要文体,致力于研究议论文写作测试这一非常具体的问题。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纵向的“历史”钩沉。不管人们对高考的看法如何不同,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高考写作深刻地影响着中学写作教学,因此,研究中学写作教学就不能不研究高考作文。20年来,俞老师一直参与福建省高考阅卷并主持作文评卷工作,这一经历成为他写作教学研究极其宝贵的资源。本书第一章即对1977年以来30年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做了较为全面的爬梳与反思,这使得本书具有一种别样的“景深”。30年的高考写作是一段注定无法回避的历史,是当下写作教学的基因,它深刻影响着当下写作教学的样式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二、反思性的“元”研究:对议论文争议之“争议”。“元”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它跳出争议作文之外,以理性的标准反思人们对高考争议作文的“争议”。俞老师在众多的争议中遴选出与议论文写作有关的问题:议论文文体特征,满分作文,说真话、写真事,论据真实,议论文的逻辑性……通过对这些争议的讨论分析,引导读者隐隐窥见人们对中学写作教学若干本质问题的认识正在发生着缓慢却较为深刻的变化。

三、横向的“域外”借镜。国外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对成熟,俞老师参考美国SAT作文考试命题与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标准需要改进与完善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培养批判精神、开展批判性阅读、高考测试以论述类作文写作为主、高中开设形式逻辑课程等。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以及“元”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得俞老师的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中有些建议或可再做商榷,但他的研究态度、方法及广阔的视阈却使得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理依据。本书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特征,即注重从课程与教学层面结合展开议论文写作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 契约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关注的焦点在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对于公允价值的质疑,首先要明确会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目的以及计量的经济后果。本文基于契约理论视角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分析其内在经济逻辑。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

会计计量属性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是完成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关键。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财务报告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类会计计量属性。IASC(1995)在IAS 32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FASB于2006年9月对公允价值作出了定义: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退出价格)。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定位。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传统的“交易会计”思想向“价值会计”转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价值会计”注重决策的有用性,反映特定时点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和经营成果(任世驰、李继阳,2010);而“交易会计”计量模式以受托责任观为目标,注重实际发生的交易数据。基于“价值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讲究结果的相关性和公允性,注重未来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事项和情况,而传统“交易会计”历史成本计量注重结果的可靠性,强调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和情况。鉴于以上分析,公允价值强调“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财务报表核心,而历史成本注重“收入费用观”,以损益表为重。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就信息论角度而言,通过各种会计计量方式生成的财务报表主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Ball&Brown(1968)通过事件研究法进行资本市场分析,发现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计量方式越科学,提供的信息就越准确。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是最科学的会计计量方法,理论界争论颇多。Barth(1994)对1992、1993年按FAS 107号披露的银行资产与负债关于公允价值的增量信息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理论逻辑分析。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必须充分掌握投资对象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等信息。企业外部投资者获取投资决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财务报表的披露,决策有用性目标被具体化为充分披露目标,即财务报告应当向使用者充分披露决策有用的信息。公允价值计量能否更科学、准确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资产和经营成果情况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公允价值是动态计量方式,在活跃市场中,采用公开报价进行资产定价是理想的选择;在企业持有可抵消市场风险的资产和负债时,可采用市场中间价确定;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没有现行出价,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以最近交易日的价格确定。当市场不活跃时,往往采用估值技术估计(例如:市价法、重置成本法、收益法),或者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对于初始取得或源生的(相当于购买)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以交易价格确定。鉴于以上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资产的价值。这也是理论界不认可的地方,采用估值技术会引起很多不确定性。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估值的多样性和模糊性进行盈余管理,尤其是金融工具方面,通过计提和转回减值损失操作盈余信息,从某种程度上大大削弱了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质量。

二、会计稳健性的逻辑基础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受到了学术界的更多争议,会计稳健性问题也更受关注。Bliss(1924)将早期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为“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从这个定义出发,会计稳健性对利润表现出谨慎态度,对损失的确认比较宽容,可能会低估了企业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把会计稳健性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映,以确保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考虑。此定义更具有指导意义,把风险因素纳入到了会计计量中。Basu(1997)将其定义为: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有更严格的可证实性。对定义进行分析可知,会计稳健性对于利得与损失、收入与费用、资产与负债的非对称性处理,系统地造成了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远低于其市场价值,其披露的会计信息与实际经济实质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稳健性程度越高,偏差就越明显。在不同国家,会计稳健性的程度会随着国家间的法律、经济和政治等制度环境的差异而不同(Ball et a.l,2003)。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债务契约和报酬契约(Watts,2003),尤其是债务契约。对于债权人而言,收益通过事前的契约条款约定,那么风险越低,债权人的投资收益的效用就越大,但债务人的目标与债权人是不一致的。债务人的债务成本在签订契约时就固定了,债务人的最大收益,就是要投资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项目,这样债务人和债权人就存在冲突问题。在理性人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债权人事前在契约条款中要求更高回报,也会造成债务人融资成本上升。因此,企业会计稳健性强度越高,债务人的融资成本越低(Ahmed,2002)。会计稳健性的代表计量方式就是历史成本法,其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把全部或绝大部分项目都按历史成本计量并纳入财务报表,做到客观、具备可验证性,但有面向过去的缺陷,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时期,过度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在现在或者未来的价值。过度的稳健性会损害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稳健的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实质之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该偏差的幅度反映了稳健性的强度。

三、关于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分析

从实务和理论上分析,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模式的选择往往受到企业所处会计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生成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满足债权人、股东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可预测,缔约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冲突难以彻底消除,纯粹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难以满足决策的需要。在日益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推动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演化是必然过程。为实现会计的信息传递功能和治理功能,达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有机协调的目的,会计务必提供具有相关性、透明度、如实反映(可靠性)和公允性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全部或绝大部分项目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纳入财务报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决策有用的信息。但仍有很多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在经济萧条时期造成了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制造了资产泡沫。

四、我国的情况与对策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有支持的声音,也有质疑的声音。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是时代的产物,更能提供透明、准确的信息;反对者质疑目前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同时在信息不对称下,还加剧了冲突,增加了经济泡沫。会计稳健性降低了债务投资者或中小投资者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其过度关注历史的交易事项,难以满足现在多变的会计环境决策的需要。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我国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审计监督和金融监督。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下,管理者出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可能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易变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行盈余管理。在这样的动机下,管理层披露的财务信息有可能会失真,误导信息利益相关者。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应加强审计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大财务舞弊的惩罚力度。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导向的混合会计计量模式。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契约冲突下,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增加市场泡沫;完全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又难以满足现代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需要。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与欧美国家迥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会计处理制度。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发达,监督制度尚不完善,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作用比较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建议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导向,引导企业积极增加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度使用公允价值导致信息失真、增加泡沫,在制度设置方面增强会计稳健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S

参考文献:

[1]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

[2]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

[3]张金若,辛清泉,童一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性质及其后果[J].会计研究,2013,(8).

[4]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

[5]陈昌明,王邱.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导致的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探讨[J].商业会计,2015,(1).

[6]Ball R,P 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1968,6(2).

第9篇

关键词:车轮外倾角;转向行驶;稳定性;鞍结分叉

中图分类号:U461.6+1文献标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1.02.003

Study on Effects of the Front Wheel Camber Angle on Vehicle Steering Stability in Critical Situations Based on Bifurcation Theory

Xiao Huaiyang,Wei Daogao,Jiang Yins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 Auto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wheel camber angle on vehicle steering stability in critical situations,a two-degree-of-freedom vehicle handling mathematical model was built with taking camber angl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model was simulated in the yaw rate and sideslip angle domain by using numerical analysis. The response of saddle-node with varying camber angles was obtain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s the camber angle is increased to 4o,the stability domain is decreased to 50% and the handling quality declines as well. This finding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ctive control of vehicle camber angle.

Key words: camber angle;steering stability;saddle-node bifurcation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车辆速度得到提高,而车辆经常处在各种高速、急转,且地面附着能力较差的工况中,这就使汽车极限操纵稳定性的研究非常重要。经典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使用轮胎线性侧偏力,仅仅是在线性范围内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已经不能适应汽车的发展。与一般的定侧偏刚度的轮胎线性侧向力相比,以魔术公式为代表的非线性轮胎模型更能反映真实的车辆受力情况,而非线性分析方法更能深刻全面地解释车辆的动力学行为。近10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日益增多。目前,国内外关于车辆操纵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对车辆稳定行驶的临界速度、车辆动力学系统的平衡点和分岔以及系统的稳定区域等进行研究。文献[1]使用魔术公式,建立了二自由度非线性操纵稳定性模型,从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车辆转向行驶失稳属于鞍结分叉,得到了不同前轮转角下相图中的稳定区域以及鞍结点位置。文献[2]建立了4轮转向操纵稳定性模型,对车辆的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前后轮转角关系对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但都未考虑车轮定位对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除去控制系统外,车辆的稳定性由地面提供的力来保障,地面力又是通过车轮传递到车辆的,而车轮的定位参数又与力的传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车轮的定位与操纵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车辆前轮初始外倾角在-1o~1o之间,后轮外倾角基本为0o。在汽车高速行驶工况中,由于侧倾、外倾、载荷转移等因素,车轮的外倾角会急剧增大,而且当汽车车速较高时,由于轮胎拖距的减小甚至为负值,前轮外倾角产生的侧向力更易使车辆失稳。本文考虑车轮外倾角所产生的外倾侧向力,引用文献[1]中低附着路面得到的魔术公式研究在高速、低附着的极限工况下由车轮外倾角对于车辆转向行驶稳定区域的影响。

1 车辆转向行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如图1所示,将车辆转向行驶力学模型简化为2自由度平面模型,并在文献[1]的基础上考虑车轮外倾角,建立横向、横摆二自由度车辆转向行驶微分方程为

根据图1,假设车辆向左转向,前轮会产生正的外倾角,而一般车辆后轮外倾角基本不变,令后轮外倾角为零。这里我们主要假设车轮左转向,外倾角为正或-1º,横摆角速度为正的情况(右转向时,数学上结果相反,但物理意义与左转向相同)。设外倾刚度为。

轮胎模型选用H.B.Pacejka的魔术公式,考虑到魔术公式的复杂性,与用不考虑外倾侧向力的简化魔术公式表达:

式中:为车辆质心侧偏角;为车辆横摆角速度,为车轮外倾角;m(=1 500 kg)为车辆质量;(=20 m/s)为车辆行驶速度;Iz(=3 000 kgm2)为车辆横摆转动惯量;(=1.2 m)为车辆前轴距;(=1.3 m)为车辆后轴距 ;、为前后轮侧偏角。魔术公式中各参数由低附着路面得到。轮胎侧偏特性如图2所示,其中:

2 车辆转向行驶稳定性数值分析

运用以上建立的车辆转向行驶运动微分方程进行数值计算,设=0º,令车轮转角在[-0.06,0.06]范围内取值,以车辆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为横纵坐标,得到车辆转向行驶相图(图3、图4)。

图3中,当前轮转角在区间[-0.06,-0.017]与[0.017,0.06]中时,相平面内存在一个不稳定的鞍点。当在区间[-0.015,0.015]中时,相平面内存在两个不稳定的鞍点和一个稳定的结点。当等于-0.016 rad与0.016 rad时,平面内存在1个由鞍点与结点结合成的不稳定平衡点与1个鞍点。

图3与图4的内容在文献[1]中已经从理论和数值方法两个方面得到。现令车轮外倾角分别取-1º、1º、2º、3º、4º,取前轮转角=0.005 rad,得到系统相平面图(图5)。

为了更加清楚地反映车轮外倾角对于鞍、结点跃进行为的影响,我们从相图中提取出鞍、结点,如图6所示。

因为外倾刚度k取5 000 N/rad,取区间[-1,4],此时外倾侧向力对应于正的前轮转角及小范围的负转角,因此对于图6主要是在转角范围[-0.01,0.06]区间上分析。当转角为正时,对应正的横摆角速度,负的横摆角速度失去了现实中的物理意义,因此图6中右下角的鞍点可以不予考虑,我们应主要关注结点与左上角的鞍点。

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的增大,同一转角下结点不断向鞍点逼近,说明了大的外倾角更容易导致结点演变为鞍点,更容易导致车辆转向失稳。稳定的结点随着车轮转角的微小增加,更容易转化成不稳定的鞍点,任何微小的正方向侧向力更容易导致车辆由稳定状态变为非稳定状态,而稳定转角范围变得更小,微小的转角增量将会导致车辆由稳定状态变为非稳定状态。

图6中的结论从图7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同一个转角=0.005对应3个平衡点,这3个平衡点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点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4º外倾角分岔图结点与上鞍点之间的距离最小 。

表1给出了前轮转角=0.01 rad时稳定结点与具有正横摆角速度的鞍点的坐标,表2给出了不同外倾角下的车辆稳定转角范围与分叉点。

值得提出的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前轮常有摆振发生。在极限工况下,车轮的稳定转角范围远远小于一般工况,摆振的幅值虽然很小,但摆振的存在仍有可能会导致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失稳。当车辆前轮外倾角较大,并同时发生摆振时,会大大加重车辆失稳的可能性;负的外倾角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大稳定转角范围,抑制由摆振这一导致车辆转向失稳的因素。

3 结论

(1)0º外倾角与4º外倾角相比可以把车辆的稳定转角范围减小50%以上,而与-1º外倾角相比更是缩小了65%。而负的前轮外倾角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为车辆转向提供额外的稳定力,提高转角稳定范围。

(2)本文获得了车轮外倾角在极限工况下对于车辆转向的稳定性的影响的结论,可以为车轮外倾角的主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ONO E,HOSOE S,TUAN H D,et al. Bifurcation in Vehicle Dynamics and Robust Front Wheel Steering Control[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1998,6(3):412-420.

LIAW D C,CHIANG H H,LEE T T. Elucidating Vehicle Lateral Dynamics Using a Bifurcation Analy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07,8(2):195-207.

刘丽.车辆三自由度平面运动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及控制策略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10.

Liu Li. 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Strategy Evaluation on the Stability of Vehicle 3-DOF Planar Motion[D]. 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0. (in Chinese)

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Yu zhisheng.Theory of Vehicles[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2000. (in Chinese)

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Liu Yanzhu,Chen Liqun. Nonlinear Vibration [M]. Beijing: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 (in Chinese)

安部正人.汽车运动与操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ABE M. Vehicle Handling Dynamics [M].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1998. (in Chinese)

魏道高.汽车前轮定位参数研究与展望[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27(12):1594-1598

第10篇

关键词 隐性知识;职教师范生;知识管理;障碍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56-05

一、问题的提出

“隐性知识”由英国学者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指从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述,难以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1]。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及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在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培养中,隐性知识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运用。现有师范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大量具有缄默性、情景性、个体性、实践性等特点的隐性教育知识的存在,将师范教育视为一种系统化显性教育知识的外显传递、掌握和应用过程。

职教类师范生是师范生中的特殊和重要群体。基于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特点,职教师范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师范生的师范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经验。因此,对于职教预备师资的师范生来说,隐性知识有其独特特点和地位,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职业学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期,对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对知识管理的新需求,也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职教师范生培养质量。因此,本研究拟从隐性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结合职教师范生的成长环境,系统考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并着重分析其障碍点,以期为提高职教师范生的知识管理意识和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参考索妤[2]编制的教师隐性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和张瑶[3]编制的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并进行精炼与改编。从知识管理流程角度,将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分为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均设置3个题目。问卷共15个题目,每个题目均描述一个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日常表现或态度,如“我喜欢通过与同学交流获取教学经验”,请师范生判断该描述与自身现状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定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分数越高代表职教师范生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力越强。

研究选取全国八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进行调查。受调查师范生共467人,年龄在17~26岁。其中,男生164人,女生303人,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8、120、124和95人。

(一)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取现状

在隐性知识获取上,设置的3个项目分别考察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获取的态度和获取途径。表1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获取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1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平均得分为3.91,表明对隐性知识价值比较肯定;在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上,学生得分为2.6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与同学交流获取经验上得分3.73,表明该途径采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上,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862,p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现状

在隐性知识存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方式和途径。表2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存储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2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在采取有效方式存储隐性知识方面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平均分为3.55分;在参加教育讲座并做笔记方面,学生得分为2.8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团队合作中积累隐性知识上得分为3.78,表明该途径使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存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5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t=2.487,p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现状

在隐性知识分享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方式与影响因素。表3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分享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3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意愿较强,平均分为4.00;在影响隐性知识分享的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学习满意度和同学信任度会影响分享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78和4.0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分享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7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四年级(t=2.365,p

(四)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运用现状

在隐性知识运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运用的态度。表4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运用上的表现差异。

表4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均在4分左右,表明整体来说,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评价较高。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运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0上,一、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650,p

(五)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现状

在隐性知识创新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的表现与影响因素。表5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创新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5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创新在创作教育论文上表现中等,得分为3.07。在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和谐人际关系或学校激励机制会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平均分分别为4.23和3.8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创新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3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一、二年级(t=2.214,p

整体来看,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师范生充分肯定了教育隐性知识的价值。在有关隐性知识意义的题目上,职教师范生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平均分为3.98分。在当前师范生的培养中,大多只重视教育显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传授,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提炼。本调查显示了隐性知识在对于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建议各类职业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隐性知识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其积累、提炼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表现存在差异。在隐性知识意义和人际沟通相关的项目上,低年级学生的评价高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可能出于热情和感性,更多地肯定隐性知识的价值,也积极评价合作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在隐性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积累上,高年级学生给出更高评价。这显示出高年级学生更加理性和务实,在以理论学习和深入思考为主要途径的理论提升中表现出更大优势。三是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项目均得到了学生更积极的肯定。师范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分享往往是通过交流讨论、观察模仿、实践体验等人际互动活动实现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活动平台,也创设了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因此,学校应多为师范生创设相互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机会,促进隐性知识在团队中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分析与对策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来看,隐性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本调查显示,师范生在上述环节中的表现有优有劣,整体来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与理论学习和专业思考相关的维度上,师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因此,下面专门对本研究中学生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及3分左右的项目进行分析。这些项目也反映出学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障碍点。

(一)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2“我研究过教学名师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属于隐性知识获取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66,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一。对教学名师生活史和成长史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隐性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自身特殊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其生活史是教育隐性知识建构的基本素材。吴文胜指出,研究教师生活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职业成长的承诺与动力,推动个人对发展新方向与策略的探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教师专业信念及方法的形成,了解教师个性我、社会我和专业我,促进自我超越[4]。

从教学名师生活、成长史研究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说明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师范教育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有所增强。教师应结合师范课程教育,向学生传递对教师名师生活和成长史研究的意义,并传授相关的研究策略。如吴文胜提出,生活史思考的五个维度包括:梳理人生阅历、回顾成长经历、认知关键事件、反思价值取向、重塑专业自我。而刘京京和申国昌则倡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结构[5]。横向方面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等内容,纵向方面则包括教师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历程。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应倡导师范生多阅读教育名家的传记类书籍,主动研究教学名师的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这种研究有助于师范生对自身职业成长历程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刻理解和完整认知真实、生动的教育历程,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价值感和责任意识。

(二)参加专家讲座并做笔记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5“我经常参加专家教育讲座并做笔记”属于隐性知识存储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86,反映出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剧。师范生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好扩展和更新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知识型、学习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而专家教育讲座则是帮助师范生拓展教育眼界、增长前沿知识的重要途径。周晓霞,陈虹漩认为,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能够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6]。专家教育讲座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教育视野,促进教育隐性经验的生成。而在讲座中做笔记则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记笔记时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下讲座内容,而是需要依据讲座的类型、内容、特点和自身需求,主动对讲座中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积极建构。

从参加教育讲座和做笔记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更多,相应能够获得更多参加教育讲座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由于高年级学生体验了教育讲座的收获,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根据周晓霞等的研究,当前高校讲座的不足表现在:讲座质量参差不齐;讲座计划性和导向不强;讲座“上座率”高低不均衡;讲座宣传不到位;讲座面临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冲击和“90后”新生代的挑战等[7]。为使师范生通过听专业教育讲座和做笔记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讲座;优化讲座质量以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教育讲座的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教育讲座文化等。在为师范生提供数量多、质量优的专家教育讲座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鼓励学生多写“体会式”和“反思性”笔记。

(三)创作教育论文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13“我能运用隐性知识创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属于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3.07,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三。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对隐性知识的独立反思和理论钻研层面,而教育论文创作的不足正是这个方面的体现。学生虽然有很多实践活动机会去感受和体验隐性知识,但在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和表达上还存在欠缺。按照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观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基于隐性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组织、融合和提升,进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包含了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交替转换的“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社会化”等四个阶段[8]。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阶段,教育论文创作可视为这个阶段的外部表现。而本调查显示,这正是师范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褚远辉和辉进宇指出,教育论文的内容是记载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于交流教育科研成果、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9]。因此,论文的撰写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教育活动以及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之上,既反映出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从创作教育论文的年级差异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师范生经历了师范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对教育活动有更多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育理论知识上较低年级学生也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大多接受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更擅长于教育论文的创作和撰写。撰写教育论文,有助于师范生透过教育现象分析教育本质和规律,进而生成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新一轮教育隐性知识。借鉴桂建生的观点,建议师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教育论文的创作,以促进对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获取。其一是对教育实践和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把握;其二是加强对教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其三是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教育原理或理论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10]。

总之,职教教师的特殊性和专业化发展对知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隐性知识的有效生成、积累和构建,可以促进职教师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和完善教育知识体系。对上述三个项目所反映出障碍点的分析表明,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的理论积累、钻研和提升上主动性不高,行为频次较低。相对而言,师范生更愿意在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分享和运用隐性知识。而在研究成长史、听讲座、写论文等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独立完成、潜心钻研的学习途径上,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师范生则明显表现出不足。因此在隐性知识管理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以“静”的方式去学习,着力提升在体验之余的独立思索,行动之后的自我反思,实践之上的理论积累。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张瑶.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吴文胜.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来自生活史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4):48-51.

[5]刘京京,申国昌.学校教育生活史:教育历史的形象再现[J].教育学术月刊,2013(8):21-24.

[6]周晓霞,陈虹漩.校园讲座与大字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434.

[7]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战下高校讲座的境遇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2013(8):55-57.

[8][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创造知识的企业[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物理,素质教育

 

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这里,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比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也很灵活,记忆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l、利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驱使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人有了某种需要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以下的需要和动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学家的故事来诱发其“羡慕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远景性动机”。

(2)、利用“交往动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常常都会在班级中同别人交往,或与一些教师交往。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交往,让后进生多与优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励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后进生的交往。物理后进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自卑感强,虽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优生或老师交往,如果优生或老师又都不愿与其交往.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就会导致后进生之间互相交往来满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来得到“归属感”和“群体感”。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后进生交往,多关心和鼓励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其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们。学生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帮助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离就缩短了,交谈起来内容的真实性就提高了,老师的话他们就乐意听,布置的任务就乐意去完成,这样,就可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转化物理后进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点。

(3)、利用”成就动机”。由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平时测验”的难度适当减小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适当满足其“成就动机”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时使学生清楚地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怎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个内容时,向学生讲明,这是在电器生产和维修中“根据电路图纸生产电器或维修电器”的基础,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让学生明确航天、航空工程、人造卫星等就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师上好每一堂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既备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备好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引入新课又自然,讲解正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气自然而又抑扬顿挫、板书工整、教法新颖、教态自然、信息反馈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好,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愧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如果教师随心所欲地“应付式”讲课,那么即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持续多久。可见,在教与学这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很关键。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型式的更换和教学方法的变换与优选。教学型式较多,比如;直观型、实践型、探索型等。教学方法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等。新型教学法常见的有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图解分析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重复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用某种教学型式、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确利用检查评定,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范文论文的格式。

在考试检查方面实行“因材施考”。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较好:首先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其分为甲(优生、中等生)和乙(后进生)两组,考试时使用同一套试卷,但内容分“必做题”、“选做题甲”、“选做题乙”,甲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甲”;乙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乙”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但选做题不计入总分,用以作为测试优生智力情况和观察后进生进步的情况。这样“分层次”地“因材施考”,让学生“对号入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使多数学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机会,为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鼓励或奖励,通过带积极意义的评定,能很好地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下降的学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评或责备,应帮助其查找原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安慰、鼓励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

中学生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优势,多做一些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好演示实验,能做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讲“局部短路”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不易理解“电流不流经被短路的用电器而直接从短路线上流过”,有的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老师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如图所示。将K闭合、K1­断开,灯L­­­1和L2都发光,再将K1闭合,LA熄灭、LB更亮。这样说明了“电流是从断路开关上流过而几乎不通过灯LA”。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搞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出墙报、办黑板报、举行物理学史讲座、

举行物理游艺会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情感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和蔼可亲动态的对待学生生,给学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感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着面孔、暗藏怒气地上课,就会使学生“感染”上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情绪不良,学习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对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绪不正常,则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师而引起的,就要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交换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避免学生因对老师的不满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师就要教学生“转移注意”、“交换情境”,从多角度考虑,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使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情感。还要让学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情绪的易动性”,培养稳定的良好情感。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坚强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坚韧不拔,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然而有的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学习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够强,一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利用物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补讲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成长的故事,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的科研精神。还可以请班上品学皆优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他自己是如何对待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为意志薄弱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可多创造一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影响学生物理成绩好坏的因素固然是复杂的,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希望能引起物理同仁们的足够重视,并把它贯穿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去,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第12篇

当前,从音乐教育论文的总体情况来说,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相对薄弱一些,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显得不足,这同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够了解实证性音乐教育研究、不够熟悉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有关。因此,重视和加强定量与实证研究,不仅具有音乐教育实践意义,同时也是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作者就某种音乐教育现象,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在收集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音乐教育调查报告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其中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根据调查对象的数量,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可以分为概况调查和专题调查。在音乐教育研究中,专题调查是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形式。

一、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收集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精心设计的书面调查项目或问题,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它是音乐教育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信息面宽、效率高和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等特点。问卷法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封闭式问卷是在列出调查项目的同时,提供若干供选择的答案,主要用于被调查对象预期反应较难准确把握的场合;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主要适用于广泛了解及深入调查的场合,其特点是具有弹性,收集的信息丰富、生动,易收到非预期的又具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中,问卷调查法常常用于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教师音乐教学和科研、进修的各种情况,学生音乐学习以及对音乐教学的意见与要求,等等。

问卷的设计应包括题目、导语或说明、问题、结语和被调查人信息几个部分。一般来说,问卷的题目就是研究的课题,在问卷上标明课题可以让调查对象明确调查者的意图,如“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等。导语和说明部分是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填写问卷的方法等,为了获得调查对象的支持与合作,最好采用书信形式,用语应诚恳、亲切、简明。问题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是作者根据想要获得的材料而设计的问答题。结语主要是对调查对象的致谢语,有时也可省略。

2.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通过访问谈话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灵活、简便、易行,缺点是用时较多,而访谈者能否有效调控访谈情境、与被访者进行良好沟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访谈效果。

访谈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拟订访谈方案(访谈目的、对象、顺序、问题等),约见访谈对象(事先书信或电话联系被访者,约定访谈内容和时间、地点等),实施访谈调查(从适宜话题切入,注意言辞的亲和性和可接受性,耐心听取被访者的谈话,并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应对被访者表示谢意,努力留下良好印象,以备需要时再次进行补充访谈。除此之外,也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机会即兴进行访谈调查,比如在会议上听取了某方面音乐教育专题后,随即与报告人、发言者进行询问、交流式访谈;或在观摩了某堂音乐课后,马上和授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现场对话、互动式访谈,都可能了解到访谈者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第一手调查材料。

3.会议调查法

会议调查法是通过会议座谈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省时省力,获得的信息和材料也比较可靠。不足之处是由于多人同时参与,如果会议调控不力,容易偏离主题,影响调查质量。

运用会议的方式进行调查,其要点是:会前需准备好调查提纲,并提前发给参会人员;调查会人数要适宜,太多不利于充分发言;邀请的参会者应是对调查内容比较熟悉的人;会议由调查者亲自主持,态度应诚恳、热情,并善于调控会议,做好记录。

二、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语言描述的形式揭示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目的是对调查对象做概念、性质和程度上的界定与说明。定性分析法具有关注事物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而且灵活性较强的特点。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处理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更能体现学科特征及属性,因此,该方法被大量的使用。但分析者应该注意把握好分析的尺度,尽量淡化主观色彩,把描述建立在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客观基础上。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数值形式以及数学、统计方式反映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点是对调查对象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并判断出它的价值;关注被调查对象的可测性:分析过程具有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往往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因此效率较高,客观性强。

一般。定量分析过程遵循着这样几个步骤:第一,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类;第二,描述数据分布的形态和特征;第三,检验和鉴别分析的结果;第四,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的处理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因此,不要在运用一种方法时贬低和排斥另一种方法。其实,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

撰写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在收集和分析音乐教育调查材料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文本的过程。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可包括下列三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方法等。首先,要阐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研究想解决什么问题;其次,应交代调查的对象有哪些,调查的内容和问题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调查方法与手段。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的前言:“在高中课改中,音乐鉴赏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效率,已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基本原理,在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并在省内几所重点中学联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以找出影响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相关因素,提出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建议。”此外,也可先说明调查研究的缘起,然后再分别阐述调查目的、对象、内容 及方法。

2.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重点部分,一般由三项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统计内容与方法说明,即调查了哪些内容和采用了什么方法。二是调查数据的整理,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核心,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中,围绕“影响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若干因素”这个调查主题,分项列出“学校音乐氛围”、“学习者个性”、“学习者兴趣”、“学习者习惯”、“学习者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因素对音乐鉴赏学习效率影响的调查数据,并分别运用表格和文字加以呈示和描述。三是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是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或结合定性方法作出具体分析的部分。在数据的基础上作出有效地分析,关系到调查报告的质量,影响着调查报告的结论。

3.调查结论与建议

这一部分是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提炼,最后形成调查结论和提出建议。撰写调查结论与建议应注意运用音乐教育理论联系音乐教学实践的原则,要建立在有理有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对局部和细节的分析越具体,提炼越细致,效果就越好。具体写法上一般是先写结论,后写建议,这种方法写起来比较清晰,有条理;但也可将二者综合在·起来写,比如分别提出若干项建议,而以数据分析的结论作为建议的理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建议(可以作为小标题)得到了强化和突出。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是作者为了检验某种音乐教育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后,在获得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数据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验证性的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较之其他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局限性,更易获得科学的结论,因此经常被研究者所采用。

一、音乐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说

音乐教育实验研究首先要确立课题的理论假说,因为理论假说是建构音乐教育措施与音乐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是一种假定性解释,这是音乐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前提。音乐教育的理论假说应包括该假说要解决的音乐教育问题和支撑该假说的主要理论,以及该假说能够解释的相关音乐教育事实。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是以欣赏为主导、唱歌和演奏乐器并重、音乐常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贯穿其中的音乐教学新体系。其理论基础体现为音乐教育目的及音乐教育手段两个方面:从目的来看,基础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一种音乐教育,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是普通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对于完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从手段的角度来说,‘欣赏’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进行音乐教育最有力的手段,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它是音乐教育的中心”’理论假说的产生既可从音乐教育实践的观察、感受、积累中获得,也可从音乐教育理论出发,通过思辨的方式,推理、演绎得出。总之,它是实验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符合逻辑的推断与假想。

二、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要点

一般说来,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具有周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任务、范围、对象、时间、步骤、测量方法等等,要深思熟虑,多方研讨和修正。2.选择明确的实验形式和方法,包括单组、等组和循环等形式,应反复推敲和比较,确定最合适的方式。3.确定适宜的实验对象,这一点至关重要,对象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比如不能选择具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儿童去代表一般情况,不应使各实验组教师的基本条件(专业素质、教学经验及责任心等)过于悬殊。如果选用成绩最好的学生编成实验班,由最有经验的教师任教,加上给以最好的物质条件,那么这种实验的结果就没有代表性,不能代表全体,无推广价值。4.善于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全部条件,以便观察实验因子所产生的作用。5.对自变量的操作、控制过程要详尽地记录,对因变量的观测要事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的检测要准确、无误、可靠,反复核对结论。6.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出实验实施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把现象分析上升到本质分析,形成理论性结论。

值得实验者注意的是,实验手段的科学与规范是课题成功的重要保证。有了优化的实验课题而缺乏科学规范的实验手段,实验也不会卓有成效,科学结论就不易得出。此外,慎重地处理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实验结论,努力保持实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都是一个好的音乐教育实验所应具备的。

三、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写作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具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该项实验研究所确立的理论假说,二是该项实验研究实施对象、方法、过程、结果的有效数据和全部记录。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这种实证性的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实验课题的缘起,介绍有关背景情况,以及实验目的、意义、对象等。写法上应简明扼要,例如:“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其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就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许多教改经验和模式都是‘技能型’的,带有较明显的专业教育痕迹,而真正美育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尚未被充分认识,缺少一条较好的改革途径。为此,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音乐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方法,就成为‘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方向和旨归。”

2.概念界定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课题概念的内涵进行说明和界定,具体阐释实验的理论假说。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含义是什么?什么是“以欣赏为中心”?怎样理解“欣赏性”原则?实验者都要给以具体的解释和阐述。

3.实验方法和过程

这一部分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阐述某项音乐教育实验的具体过程和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条件、方法与数量,实验分组的原则、类型,实验因子的描述,自变量的调控,以及对无关变量的处理等。这部分内容是对某项音乐教育理论假说的实证部分,应尽可能写得详细、具体和充分。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把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检测后用图表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做相关说明,同时辅以能代表实验结果、能体现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典型实例,以表达该项实验获得的结果。

5.结论与问题

这是实验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把实验现象上升到本质认识,从而得出关于某种音乐教育假说的科学理论;二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解答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指出实验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写作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育论文作为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形式,其写作方法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这就是说,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应该建立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其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因此“调查性”就成为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第一属性。调查者应牢记:调查是报告的基础,如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话,那么没有调查也就没有报告。就文字分量而言,应该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就调查报告所用时间而言,调查者要把主要时间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在“调查”上下足工夫后再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第13篇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二、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三、结语

第14篇

一、师德立足高,寓德于教。

我坚持“爱是教育的工具,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从心眼里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反过来“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我尽力做到“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循循善诱;关心疾苦时是慈母——无微不至;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犯错误时是医生——治病救人”。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上,去关怀和体贴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远离“误区”,用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重视对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我以身示范,高标准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响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我从来就说到做到,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无论是学生范了什么错误,我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学生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关爱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感化学生,直到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为止。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师行为的《六条禁令》,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也尊重我,拥护我,反应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常对学生讲:“我不是警察,你们也不是小偷”、“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也对学生讲:“我这人严如师,亲如兄,爱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坚持每天收看新闻,了解科技动态消息,利用每晚读报时间,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业精于勤”,强化业务能力。

“人活到老学到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的一个终身信念。在这五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我都积极报名参加,紧抓不放。五年来,我一共参加过学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达20余次;20xx年,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巫山“电子说课”听课活动 ;20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庆市开明中学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20xx年5月,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云中听课活动”;20xx年10月,我又去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还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份)》,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为全校教师举办了题为《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20xx年暑假)的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提高我的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还阅读了《重庆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研究指导》等书籍,对提高我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余的时间,我还挤出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杂志,每天定时阅读,向那些“名家”拜师学艺,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xx年3月,我还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学习。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天定时上网学习,查阅学习资料,了解课程信息,听网络课件。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学思想。

三、立足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为响应“二十一世的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一号召,我常在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写好反思记录,这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五年来,我教过两届毕业班,每次毕业教学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培养了李倩倩、蒋彬彬、刘春梅等十多名优秀学生升入奉中,有张德志、匡东梅等十二名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等级奖。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峡杯”数学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李倩倩同学以满分120(全县仅有三个)的好成绩荣获一等奖。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阶段,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承担起了校级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20xx年我又主动加入了我校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并担任主研员。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常规教研活动,我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经常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们切磋,不耻下问,一道总结,形成经验。20xx年秋,我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批准立项,组织部分老师正在实施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以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编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为纲,试图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思维程序,推动我校的数学教学。

四、奖励频频,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近五年的努力工作,细心总结,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主管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2003——20xx年度教研科研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20xx年秋、20xx年春和20xx年春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20xx年10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已进行培训);

20xx年12月主持主研的《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成功揭题并荣获县教改成果二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分层教学的原则及做法》荣获《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优秀作品奖,同年该文发表在《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丛书》(重庆市教委编,南方民族出版社出版,ISBN7—5367—2390—3/G·458);

20xx年10月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方法》被选编入县经验交流论文集;

20xx年12月撰写的论文《实行校务公开,促进学校长足健康发展》获县工运理论研讨论文三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依法治校是学校长足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宝》被选编入《奉节县依法治校工作经验论文选编》一书中;

20xx年6月撰写的教案《矩形的性质》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xx年3月撰写的论文《英语创新教学的几点体会》获市级优秀奖;

20xx年5月撰写的教案《函数的奇偶性》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99年12月在“三峡杯”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一等奖;

20xx年5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4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三等奖;

20xx年4月在县说课竞赛中获数学学科三等奖;

20xx年6月在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6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第15篇

下文是教学论文的三种类型及其写作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方法型教学论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对于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师教学论文,因为它最实用,学了马上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最容易写的也是方法型教学论文,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学论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何使介绍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导性,这是写作方法型教学论文的关键所在。

 

二、观点型教学论文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观点型教学论文是直接阐明作者观点的,常常用这样的句子形式作为标题《要……》《……是……》《应该(必须)……》等。例如《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该简单扼要》。观点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根据现状提出观点

观点总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罗列一些现象,陈述一二个具体事实,然后从现象和事实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来。这里的现象和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观点必须是旗帜鲜明的,不要含糊其辞,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或极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师最近通过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将要使用的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写了篇教学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建立于两种教材的比较,由于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吸引人,用耸人听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2.摆出依据分析观点

光有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论证,才会使观点站立起来,才能为读者接受。这一部分就是论证观点。论证通常有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就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作为佐证;事实依据就是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一般而言,依据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例如上文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作者就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A.课内分量明显增加;B.课外阅读要求提高;C.课文理解难度加大;文本内涵丰富多元;E.知识分布松散无序。对这些依据,作者自然都作了详细分析,或举例说明,或用统计数字,或运用对比等。这一部分是此类文章的重点,它的篇幅应该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结论指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