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对外汉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外汉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外汉语论文

第1篇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探索,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注重不同文化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他们的身后,是越来越丰富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诞生。我们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我们HSK的考场,走进我们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度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1.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复杂程度远非走路能够相比拟的,因此,我国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追求了教学法的多样性。主要采取了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暗示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教学。最近不少教学工作者,吸取对外汉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博采众长,吸收了外语教学各个流派、方法的优点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教学法”。这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它代替了以往的单一教学法,改革了原有的课堂单调乏味的讲解局面,取得了极大的教学效果。

2.更加注重文化差异及个体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受者广泛,有不同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差异,针对如此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了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如在备课差异性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入门水平、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如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全班大多数学生身上,统一要求,而且在强调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因材施教”,考虑了两端学生的情况,多准备了一些问题,多设计了一些活动,多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有进步,感到愉快。在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指导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及个体性的方法,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3.汉语水平考试体系不断发展

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它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考查考生在各种语言交际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三个部分。目前HSK考试已达到较高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命题、施测、阅卷评分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实现了预测统计分析、试题等值、考试报名、评分和成绩报告等的计算机化。并在此基础上,将推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性HSK考试,这种考试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可靠性(信度)和更高的有效性(效度)。由于随着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为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测试等级得到全球的普遍认可,HSK考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已得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已把它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对外汉语教学教材更加丰富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也越来越丰富,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亦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对外汉语教材的日渐丰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的增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提高,由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没有好的教材,就好比是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也不能上出好的课来,因此教材也可以看作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一大重要表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个体性重视还不够

虽然目前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都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对其个体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2.HSK日渐突出的应试问题

随着参加HSK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HSK考试也越来越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相关人员的重视。有的城市还专门设立了HSK成绩攻关补习班,有些教学单位甚至还出现了“教学为HSK服务”的教学局面。这不免会给人一种应试教育的感觉。这种局面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各个高校或者教学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这样虽然能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使众多留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兴趣,受到损失的也必将是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

3.由于过于产业化带来的课堂管理松散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汉语桥”工程的确立、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中国本土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让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盈利而轻理论总结和研究的问题,如部分学校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为了争取更多的外国留学生生源,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这样做只能使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产业化,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帮助甚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院校显然没有把重心放在真正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升上,过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和短时间内大量灌输技巧方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都普遍存在于各种各类对外汉语教育中,这种畸形的汉语教学方法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上升期的汉语语言教学来说伤害尤其巨大。

4.教材需要更有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关于对外汉语的教材问题,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和海外的汉语教学中都存在十分严峻的情况,大家普遍感受到选不到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教材。当前市面上常见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商主要是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从事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出版社,几乎每年各出版社都有新的教材推出。市场上大部分的教材只是对一些经典教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教材思想和体例的改进。另外,一些教材缺乏综合性和弹性,不能满足短期教学和自学的需要。

5.教师水平需再提高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当前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需求高增长的现状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大和提高成了这项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提供的资料,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有1亿人以上,有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尽管国内教育部门努力做了许多相关工作,但师资缺口仍然很大。而与此同时,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对外汉语教育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外汉语教学状况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状况。

二、解决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把语言考试(HSK)同日常教学结合

HSK虽然是检验汉语水平的考试,但它自身仍有一些不足,不能完全反映汉语水平。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汉语水平考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难度较大的口语测试和高级汉语水平考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口语能力的测试基本上被排除在HSK考试之外。限于诸多原因,HSK考试测试并不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不能为了HSK考试而设立,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这就要求那些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人员应该正确把握HSK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不能让教学成为应试的手段。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视HSK考试,同样要借助考试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HSK与教学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我们可以从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综合课这四种课型的改善来看一下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结合起来。

1.听力课

要改变听力教材与汉语课教材同步的唯一局面,促进听力教材的多样化,在听力课中增加内容,加大专题的训练量,例如当学生学完数字和年月日后,可以在听力上对其进行强化,加快他们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关于地点、人物关系的词语,为他们以后的考试打下基础。对于学习汉语半年以上的留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新闻听力和惯用语听力,由易到难,为学生介绍新新闻体裁、新闻术语,同时可以在每节课上为学生介绍几个常用的惯用语,既不让学生感觉听力课就是单纯的听,枯燥乏味,又能同HSK考试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讲授一些考试时的基本要点和技巧。由于把听力课与HSK考试结合起来,又增加了生活的内容,学生对听力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这正是迎合他们的需要所取得的效果。

2.口语课

通常在系统学习半年的汉语后,留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起步阶段了,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口语进步太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要参加的HSK考试中没有口语考试,因此他们对口语课的重视程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口语课内容,在平时依据教材的条件下,适当穿插一些惯用语的讲解。在考试前几周可以围绕考试经常出现的新闻、通讯类或评论类短文进行话题式口语教学,还可以集中给学生讲一些在考试的听力和阅读的第一部分常出现的口语惯用语,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阅读课

与综合课配套的阅读教材通常文章较长,对于仅学习半年汉语的留学生而言显得有些陈旧。我们应该使用一些新颖的阅读教材,涉及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而HSK考试规定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考试应能综合运用汉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汉语书面材料,能阅读各种题材(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科普、史地、政治、经济等)和体裁(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的文字材料,考生应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既理解单句的意义,也理解上下句之间的逻辑;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等,这样,这类教材就能很好地同HSK考试的阅读接轨。

4.综合课

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有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的训练、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和文化因素教学。留学生系统学习半年汉语之后,已经由语音阶段过渡到语法阶段,这时他们有了参加HSK考试的要求,但他们的语法知识点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课教师应该在考试的前两周系统复习学过的语法知识点,同时有选择地讲解一些没有学到的考试常见的语法点。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举一些HSK考试的例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虽然新教学理念要求体现主体教育,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一改以前的统治对外汉语课堂的局面,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但这并不等于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其实,教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的指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对外汉语课堂要想取得进展,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提高和加强:

1.提高素质,更新观念。

对外汉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而且要置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沿,密切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目标明确,全面具体。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重中之中。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把握方法,新旧互补。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服从多样性的原则,也要具有创新性,这样才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4.优化时间,加快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结构严谨,环节紧凑。

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环节的紧凑性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的连接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切换要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要清楚、明确。课堂教学过程要充满变化,教学环节层层紧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如果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6.巧设活动,落到实处。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项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近,激发兴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这样才能激发不同个体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不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都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为数众多的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实,尤其是缺乏适应时代需求的、符合外国学生学习规律的、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局面,我们更应当把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当作对外汉语教学在21世纪发展的一个最重要任务来对待。

1.准确把握教材编制特点。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必须建立在体现新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即基于网络和网络概念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种总体创新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由专家系统控制的网络智能环境;(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筛选与编写方案;(3)适合教师引导课程(teacher-ledcourse)编写原则;(4)突出个体化教学的特点;(5)基于网络的训练方案。

2.加强教材编制突破创新。

要提高对外汉语教材实用性,关键是要不断突破与创新,一方面要更新观念,不断吸收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要遵循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把握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方向,不能随心所欲地“出新招”“出怪招”。可以从下面几项工作入手:(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发展史的研究;(2)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的调查与评估;(3)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试验,为教材编写提供可靠的数据;(4)更新观念,引进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3.明确教材编制发展趋势。

为了使对外汉语教材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选择作者群体。国家在资金、政策投入的同时,也要制订统一的编写、出版计划,组织一批结构合理的编写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做好国内外市场的调研工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2)选择教材内容。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要新颖、科学、规范和实用。同时要紧密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选择课文内容,要根据读者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心理、不同习俗、不同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仔细推敲,切实编写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应用型教材。(3)选择编辑。编辑要有语言文字的专业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历,以及较强的编辑能力,如此才能使教材具有吸引力和应用能力。(4)作者、专家、编辑相结合。教材的编写、出版和研究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教材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教材制作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教材的出版质量。

(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加快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最主要的学习渠道是教师的传授,教师肩负着在短时间内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能把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技能从而运用于日常交际的重任。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先抓好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而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状况远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发展对外汉语事业。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而满足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共同发展。可以说,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2.改变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局面,增加更多的量化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资格证书考试或能力证书考试的结果,来了解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而研究考试大纲和培训大纲的制订。

3.在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也要向国际化发展

加强面向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培训、面向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基于互联网的汉语教师培训,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师,要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第2篇

邢公畹先生(1914.10–2004.7)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在语言理论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汉台语比较研究等汉藏系语言的比较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邢先生还亲身参与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1953年至1956年,他从执教的南开大学被派往苏联教授汉语,先后任教于莫斯科东方学院、莫斯科大学。(邢公畹,2004)自此而后,邢先生十分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及其研究,并就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今天读来,仍然深受启发。综观邢先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关注特殊的语言现象,主张细化语言描写;强调研究语言的深层结构,重视探寻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提倡本体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不仅重视在课堂上传授“语言”知识,而且重视在语境中的“言语”交流。

二、关注特殊现象,强调细化描写

2.1 关注特殊的语言现象

邢先生(1981)指出,用来分析语言结构的理论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但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用处并不是很明显。指导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与其让他们记住一些抽象的公式,不如让他们记住一些具体的例句。他(1984)十分强调对特殊类型的句子进行细致描写,认为应把它们的特点介绍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汉语的连锁复句就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句型,邢先生先后在三篇文章中以这种句型为例,说明为什么要关注语言中的特殊现象。什么是连锁复句?邢先生(1984)的解释说明极为深入浅出。如:“台湾回归祖国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在这个复句中,第一分句的宾语是第二分句的主语,按照汉语的习惯可以不重复,第二分句和第一分句就构成互相连锁、互相依存的关系。邢先生说,这种复句就是连锁复句,而“他这样冲撞我,我就不能答应”之类的句子,后句必须有主语,则不属于连锁复句(邢公畹,1990a)。邢先生更重视语言事实的举证。他从《鲁迅小说集》《赵树理选集》中搜集了46句连锁复句,并用它们的英译和俄译加以对照。(邢公畹,1984)例如:(1)我先前东边的邻居叫长富,是一个船户。(《鲁迅小说集》)MyformerneighborontheeastsidewascalledChangFu.Hewasaboatman.НашегососедазовутЧанфу;он-лодочник.(2)她有个女儿叫小娥,嫁到离村五里的王家寨。(《赵树理选集》)HerowndaughternamedHsiaoO,wholivedinavillageabouttwomilesaway...ЕероднаядочьСяо-эбылавыданазамужвсоседнееместечкоВанцзячжай,лизапятьотсюда.邢先生(1990a)还从《官话类编》中搜集了141句连锁复句。该书是美国传教士C.W.Mateer所写,1892年初版。这部书系统记录了清末的北京口语,通过该书大体上可以看出当时口语里这种连锁复句的基本面貌,它们显示的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情形。例如:(3)这是会上议定的章程,不能更改。Thisisthesettledpolicyofthesocietyandcannotbechanged.为了提炼连锁复句的特点,邢先生(1984)使用公式进行总结,以符号表达为:NP1+VP+NP2,+VP+NP,=NP2。VP是动词组,NP2是它的宾语;代表一个空位,意义是NP2,但在语法上不等值。所代表的空位不是一般性省略,添补后反而累赘。在调查的语例中,VP为“是”和“有”的句子共占三分之二左右,可知这两个动词易形成“连锁复句”。又因考虑到公式是根据印欧语的情况设计的,并不是全部语言的基本规则,另外,宾语还有使动词的意义具足并依附于动词而存在这样的特点,故把公式修改为N1+V1+N2,+V2(+N3),与N2同指。(邢公畹,1990a)只就连锁复句这样一种句型,邢先生不仅举出了大量语例说明其结构形式,细致描写它的特殊之处,而且用相应的外语译文进行对照,让外国学生更容易了解汉语和英语、俄语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汉语中这种句子的特点。由此可见,为了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帮助,邢先生在研究中更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体现了一个大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良苦用心。

2.2 为教学而强调细化描写

邢先生认为,细化描写不仅是发现搭配规律、深化语法研究的途径,而且是使语言教学取得有效成果的重要手段。在谈到语词搭配的问题时,邢先生指出,不管对词类进行细致的再分类工作有多少困难,为了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语言教学工作者和机器翻译工作者都应该不懈努力。(邢公畹,1978)为了清晰地证明上述意见,邢先生(1978)举例分析,很有说服力。例如,“他读着报,没有听见人叫他”,这句话正确;“他进着门,没有看见小王在门外扫地”,这句话错误。邢先生指出,探究对错的原因应寻找动词小类的意义。深入研究并细分小类就能发现:“读”“写”“吃”“喝”“唱”等动词是“非结束性动词”,后面能加“着”;而“进”“到”“出”“忘”“允许”等动词是“结束性动词”,后面不能加“着”。又如,“我喝了凉水”“冷石头”这些说法可以说;“香蕉喝了凉水”“冷孩子”就不可以说。只有深究下去才能发现能说与不能说的原因:“喝”是指人的行为的词,“冷”是指物的属性的词。只有对各类词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发现词语搭配的规律,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邢先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倾向于精细化,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语法研究上,而且体现在语音教学上。例如,邢先生在教外国学生卷舌音时,强调把卷舌音看作是从元音开始的卷舌过程,即[a]:[ar];[u]:[ur];[]:[r];[]:[r];[o]:[or]。李思敬(1994)在其著作《汉语“儿”[]音史研究》中将[]符号的音值定为[],并指出:“北京地区的‘儿’‘耳’‘饵’‘尔’‘迩’等字的实际音值是先发央元音[],随后再带一个卷舌元音。这个卷舌元音约略相当于[]而略松、略弱。[][]并不同时,不是一个发音动作。[]符号所代表的这些字的实际读音是[]。”邢先生非常赞成这一观点,认为以此指导教学易于取得效果,并据此提出了儿化音的具体教学方法:“欧洲语言里多有[]音,让学生在[]的基础上练习改变为[]。之后再让学生单独发[],但要延长、放松、元音化,用国际音标表示就是[],这样实际就可以得到[]音。得到[]音,就容易学习复合元音[]了。”(邢公畹,1995)由此可见,邢先生不仅对汉语的现象观察得很细致,而且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观察得也很细致,并从细致处着手处理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比鲜明、感受清晰、容易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探究深层结构,把握语言共性

3.1 探究语言的深层结构

人们平常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串能表达意思的包含着语法组织的线性声音序列。邢先生认为,这一线性声音序列体现的是语法学上的结构关系,这是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支持和制约它的是深层的意义结构。(邢公畹,1993a)只要细化语词描写,就能把搭配问题转化成语法问题,搭配规律的发现正是语法研究深化的体现,这一过程也将逐步触及语言的深层意义结构。(邢公畹,1978)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探究语言的深层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为了证明上述观点,邢先生(1993a)举了一个教学中碰到的实例。一个芬兰学生写出过这样的病句:“这个国家的产品,到富裕国出口。”邢先生没有从介词的位置入手去解释这句话的病因,而是着眼于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汉语的不及物动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动位置动词”,“跑”“跳”“走”“飞”“滚”等词都是。以“跑”为例,“到操场上/跑”≠“跑•到/操场上”。因为前句“操场上”放在“到”后,表示“到”的目的地,“到操场上”是介词词组,做“跑”的状语;后句“操场上”放在“跑到”的后面,表示“跑到”的目的地,“到”字轻读,跟动词“跑”构成一种复合动词,病句中的“出口”就是这类动词。从逻辑上讲,一个国家的产品是不会运到别国再出口的,所以正确的说法只能是:“这个国家的产品/出口到/富裕的工业国/。”还有一类不及物动词是“不移动位置动词”,“住”“坐”“站”“躺”“睡”等词都是。介词可出现在这类动词的前后,意思相等,“在天津/住”=“住•在/天津”。邢先生指出,从表面上看,芬兰学生的病句是介词位置问题,实质上却是复杂的汉语动词的不同类属的区别问题,只有从深层的语义特征着眼,才能找到出现毛病的关键。语言深层意义结构上的问题多如牛毛,这种研究越深入,对对外汉语教学越有利。邢先生(1996)还引用贾彦德的观点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贾彦德(1992)指出,语法、语音与外界没有直接联系,只有语义是社会、自然、心理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是交际中说话人或思想者思想的体现。语音、语法都是为语义服务的。邢先生非常赞同这一说法,并指出,语言的深层结构就是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又可以分成表层的和深层的。表层语义结构是指符合语法的义位序列,深层语义结构是指一段共时存在的有组织的思想。同一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思想中义位的标志是各民族语词的音响形象。邢先生(1996)进一步指出,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观察,教学所及只是语义的表层结构,而交际中所触及的却是语义的深层结构;对外汉语教师如能对汉语的深层结构深入理解,在教学上是大有好处的。

3.2 把握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性

邢先生(1996)指出,从语言的深层结构中可以看出,语言之间的普遍性大于差异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对语言之间普遍性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研究了语言的普遍性,才可以实现从宏观上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邢公畹,1990b)语言之间如果没有普遍性,进行外语教学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应该重视人类语言普遍性的研究。(邢公畹,1996)邢先生(1990b)指出,从语言的对比研究中可知语言之间存在共同的语法范畴。现代汉语中有“看、听”与“看到、听到”等对应的动词,马庆株(1985)借用藏语语法的命名,称“看、听”义的动词为自主动词,“看到、听到”义的动词为非自主动词。因为“看、听”等动作受个人意愿支配,可以自己做主;而“看见一个人”不能说我愿意看见,那个人就出现,这类动作不是由自己的意愿做主的。邢先生赞成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曼谷泰语里有“du1(看)、fa2(听)”与“hen1(看到)、jin2(听到)”,英语里有“tolook(看)、tolisten(听)”与“tosee(看到)、tohear(听到)”等,动词的自主和非自主的语义特征能够同样出现在汉、藏、英、泰语里,这正是语言之间存在普遍性的一种体现。邢先生(1993b)还举出了中英文“是”字句可以互译的例证。他从文艺作品及其英译本中搜集了46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通过对比分析,概括为四大类:一是宾语为名词。例如:(4)我们/是/者/。We/are/Marxists/.二是“的”字结构充任主语或宾语。例如:(5)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Themostdeplorable/is/myelderbrother/.三是主宾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同一或类属的关系。例如:(6)那个东西/是/什么价钱/?Whatprice/is/thatarticle/?四是“是”字的主宾语同形,表示“是否可以改变”。例如:(7)忙时候/总是/忙时候。It/was/themiddleoftheharvestseason/and/thenextday/was/aworkday/.(8)失意人/也不会总是/失意人/。Lamedogs/donotremain/lame/forever/.46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虽然用法复杂,但可以实现互译,这正是语言普遍性的表现。邢先生(1993b)指出,虽然各语言社会所建立的传播信息的编码系统及其编排方式和编排原则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必须具有音位系统,语素和语素结构模式是一致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自然”系统里,具有同一的生存和发展目的,这就保证了全人类语言里的“意思”具有普遍性。即使是特色句子,也会呈现出共性语法特征。邢先生所举的例子是“存现句”,他在对比英译、俄译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成句特征。一是单纯存现句,动词多用“有”。例如:(9)/桌上/有/盏•灯/。//Thereis/alamp/onthetable/.//Hастолe/(имеется,есть,находится)/лампа/./二是非单纯存现句,主语是处所助词,名词是施动者,动词为不及物,带“着”,但不表示动作进行,只表示动作产生的状态。例如:(10)/桥脚上/站着/一个•人/。//Someone/wasstanding/atthefootofthebridge/.//Намосту/кто-то/стоял/./三是出现消失句,宾语无定,是施事(或为主体);动词带“了”,为不及物。例如:(11)/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Anotherwoman/camedown/thepath/.//Надорожке/появиласьеще/однаженщина/./邢先生分析其成句特征时着眼于“方位词”在句中的位置,指出“方位词”在汉语中做主语,在俄语中做状语,在英语中则置于句子末尾。虽然三种语言中构成“存现句”的表层结构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影响它们能表达出相当的意义,因为“存现句”在汉、英、俄语里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相同的,即表方位的部分、表存现的谓词部分、表无定的存现主体部分这三大部分的意义必须显示清楚。(邢公畹,1996)邢先生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揭示出语言之间的普遍规律,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语言为体,言语为用

4.1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索绪尔把人类语言活动划分为“语言”和“言语”两方面,邢先生(1993c)认为,这个划分可以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中国哲学上有“体”“用”这对范畴,借而用之,可以说语言为体,言语为用。作为交际的本体是语言,使用这个工具来进行交际的是言语。(邢公畹,1996)语言是社会共有的结构系统,不受个人的意志支配;言语指个人凭借前者所说的话,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邢先生(1993c)指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施之于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教的内容是作为“语言”的汉语,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把作为“语言”的汉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使他们能用汉语说话,自由表达课文之外的自己的意思。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语言到言语的过程。

4.2 “语言”转变成“言语”的“专化作用”

“语言”到“言语”的转化,邢先生称之为“专化作用”。这一术语本是叶斯柏森讲实体词与形容词的差别所在而使用的,被邢先生推演开来,用以说明语言里的句子进入言语时所起的作用。邢先生(1987)定义说,从一个一般性的、公设性的句子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确有所指,能传达一定信息的句子的功能,叫语言的“专化作用”。邢先生(1996)强调,人类之所以有语言之体,就是为了要有言语之用。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必须具有从一般性的意义组合转化为个别的、不可穷尽的言语里的句子的功能。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语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逐渐把汉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设法诱导,加速“专化作用”。而“专化作用”的发生,语境起着重大作用。语境包括对话的时间、处所,词语所指和对话的上下文,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有无共同的历史回忆,是否在同一种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中,对话者的知识水平,对话者当时的情绪,等等。因而,要加速“专化作用”的发生,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具备很高的素养。(邢公畹,1978)

4.3 “语言”“言语”的划分与对外汉语教学

邢先生(1993c)认为,“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对“专化作用”的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会促使我们关注“言语”教学。邢先生指出,正确认识到“语言”是教学内容,“言语”是教学目的,对外汉语教师就必然会关注“言语”教学。邢先生建议道,应该在高年级开设一门“谈话”课,这门课不同于按课文进行教学的“口语”课,而是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自主讲话,教师针对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合汉语规范的句子给予分析帮助。这样的课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汉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语”交际能力,并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还会促使我们重视“语境”作用。认识到语言的专化作用,就会在教学中设法加速它的发生。学生叙述课文时,通常所用的仍是语言里的模式,所以在课堂上要安排一些假设的语境,让学生多开口说自己的想法;还要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汉语实践,在真实的语境中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邢公畹,1987)

五、邢公畹先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自1953年在苏联教授汉语始,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表一系列研究论文止,邢先生与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有着长达四十多年的紧密联系。邢先生凭借语言学家的深厚功力,结合一线教学的体验,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所发表的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典范,是“接地气”的真学问,可以称得上顶“天”立“地”。这些成果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宝贵财富,值得深入学习,并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予以应用,发扬光大。

第3篇

在泰国,一些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赴华留学深造。鉴于此,泰国高校设立了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本土汉语师资为目标。目前设立此专业的学校仅五所,包括华侨崇圣大学、易三仓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皇太后大学和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

上述五所学校均为泰国名校。易三仓大学创建于1969年,它是泰国最著名的私立商业大学,是泰国商业精英人才的摇篮,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6年。皇太后大学创建于1998年,它是泰国著名的学术型大学,具有较雄厚的语言、社会及文化学术研究力量。近年来致力于汉语学习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在泰国皇太后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地位不断提升,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7年。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3年,它是泰国专门培养教师队伍的大学,以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9年。华侨崇圣大学创建于1942年,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1年,它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学推广中心,面向对汉语感兴趣的学习者开放,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汉语人才。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5年,它是泰国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2年。

泰国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时间普遍较晚。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是易三仓大学,设立于2006年。最晚的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立于2012年。鉴于汉语在泰国的快速传播,以及对汉语教育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外汉语硕士专业起步虽晚,但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专业。

二是应泰国“汉语热”的发展而生。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2005年7月,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于2006年《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由此标志着汉语开始走向世界(许琳,2007)。与此同时,中国与泰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泰国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随着汉语学习者人数的迅速增加,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汉语师资缺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泰国五所大学的对外汉语硕士专业应需而生。

三是名校引领学科建设。设此专业的五所高校均为泰国名校。在这五所大学中,师范类院校有2所———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有1所———易三仓大学;综合类文科大学有2所———皇太后大学和华侨崇圣大学。虽然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时间晚,但其优势也是明显的,比如办学起点高,学校硬件设施完善,资金雄厚,学术力量较强,学术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五所高校教学理念新,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与时俱进,管理规范,能够发挥名校效应,引领新型学科的建设。四是部分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易三仓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分别开展了合作培养汉语教育类人才的项目。通过这种中泰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了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中国合作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教师,联手推进汉语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这样的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中国优质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资源,加强泰国本土短缺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尝试。

二、泰国对外汉语硕士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五所高校的目标基本上一致,即致力于培养汉语教育类专门人才,某些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以下内容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德才兼备且擅长汉语教学的教师,以满足社会汉语人才的需求;发掘硕士的潜力,使其在掌握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入学条件

虽然同属一个专业,有同样的培养目标,但五所高校的招收条件不一,有的学校门槛高些,有的学校门槛较低。五所学校招生时HSK等级要求不一致,皇太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达到HSK五级以上标准,易三仓大学则要求学生至少通过HSK五级考试。华侨崇圣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只要求学生通过HSK三、四级考试就可申请攻读研究生,入学条件要求较低。入学条件不严格,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别过大,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的难度就会加大。此外,五所高校由于招生时不限本科专业背景,有些入学者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在两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由于以前专业所限,学习者既要加强语言功底,又要学习专业课程,时间十分有限,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未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招生定位和实际生源存在矛盾。目前泰国教育部门规定,若想担任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中国政府提供的丰厚奖学金,吸引着越来越多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赴华留学。一些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国人希望进入高校任教,但又达不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因此选择了攻读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五所大学的大部分生源均为这一类中国人。而该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这就说明招生定位与实际生源有矛盾。

(三)课程设置

1.本土化强调不够。从五所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比如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文化对比、针对泰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等课程较少,仅有皇太后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重视此类课程。而恰恰是这一类课程有助于培养中泰两国语言文化差异比较的意识,能够帮助未来的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泰国人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发展。

2.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泰国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必修课设有6—7门,选修课设有7—10门。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偏低。虽然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较多,但基本上学生只要选择2—4门课程就可修满学分,课程的整体结构欠合理。在学分设置方面,各校学分不一。易三仓大学设有45学分,皇太后大学设有38学分,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34学分,华侨崇圣大学设有3分,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则设有46学分。从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42.86%,皇太后大学50%,清莱皇家师范大学47.06%,华侨崇圣大学46.15%,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4.78%。从必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汉语语法研究,其他科目不尽相同,皇太后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专题,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开设现代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发展,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高级汉语及现代中国文学。从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16.67%,清莱皇家师范大学17.65%,华侨崇圣大学23.08%,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9.13%。从选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其他科目不尽相同,易三仓大学设有汉语史专题,皇太后大学设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统计学与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设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有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从毕业论文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33.33%,清莱皇家师范大学35.29%,华侨崇圣大学30.77%,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26.09%。五所大学均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语音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汉字教学法,但在五所高校这三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大学将其设为必修课,有的大学设为选修课。汉语教育类课程,如文化类、教育类、方法类等课程缺失,培养重点不突出。

3.重知识、轻技能。五所高校的课程总体上大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五所大学所开设的知识类课程包括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语音教学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关于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却少之又少,只有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了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从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汉语教师,知识类和技能类课程应该并重。

4.忽视教学实习。在五所大学中,易三仓大学、皇太后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与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均要求申请者有教学经验,华侨崇圣大学对此无特别要求,该校的课程设置中设有实习的环节,而其他学校均忽略了实习的环节。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实习与实践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知识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转换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毕业生就不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种种挑战。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正是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尤其重要。

三、思考与启示

在泰国“汉语热”的大环境下,泰国高校有责任培养出更多汉语教师。目前,泰国开设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一所发展为现在的五所,各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毕业人数也将逐年增加。这些毕业生有望成为未来泰国汉语教学的新生力量,充实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由于对外汉语专业设立较晚,经验不足,教学资源有限,难免存在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本土化强调不够的问题,导致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而与此专业相对应的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立于2007年,培养院校已达82所。其目标是培养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和较好的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定位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完备,课程方案科学合理,并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实了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海内外汉语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泰国借鉴。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达成共识,通过以下途径积极推动泰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

(一)制定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各行其是,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划。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招生水平、课程设置及入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层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导。泰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应站在政府的高度,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论证,制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统筹规划,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条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下发泰国各高校。各校参照此指导性培养方案,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可用的教学资源,制定出可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并接受高教委的定期监督和检查。自上而下的统筹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相结合,共同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修订学分,课程设置科学化

针对当前泰国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培养重点不突出、本土特征不明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修订学分,使其科学化、合理化。该专业的三个关键词是“汉语”“教育”“本土”,因此应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的本土化特征。笔者认为,攻读对外汉语专业期间,应至少修满40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实践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中应纳入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语言要素教学(语音、语法、词汇、汉字)、汉泰语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中应包括方法类、教育类、文化类的课程,方法类应包括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教育类应包括针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泰国教育概况,文化类应包括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才艺。实践课应包括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上述三类课程构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能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鉴于泰国五所高校办学经验不丰富,学科建设可用资源有限,应当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让教师“走出去”,与外校教师互通有无,分享教学信息与教学经验,同时把名师“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结语

第4篇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是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

1.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界定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语言;二是个别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反应出课堂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个别教学语言是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也包括了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会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融人到教学活动当中,以便于学生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1.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从使用目的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目的语教学语言和媒介语教学语言。目的语教学语言是最受推崇的教学语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汉语教学中都使用的是汉语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数也使用汉语教学,因此,目的语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媒介语教学语言也是非常普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适应于大多数汉语的初学者,有利于汉语初学者对汉语的学习。

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

2.1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教学语言不仅具有组织功能和负载功能,也承担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功能。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具备了以上教学语言的功能,而且还承担了学生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功能。对外汉语的学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掌握汉语,实现教学目标。

2.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近几年随着“汉语热”而出现的一个新语言,对其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加强汉语变体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强化我们对汉语本体的认识。

2.3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来看,仍存在了诸多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研究,可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

3.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性、受限性和阶段性。

(1)双重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性。

(2)受限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外汉语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语言,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由于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汉语基础较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编制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有受限性特点。

(3)阶段性

对外汉语教学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也具有阶段性。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零起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学语言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在随之调整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阶段性特点。

3.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有:课堂语言、教学用语和交流语言。

(1)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用的语言。课堂语言的主要组成有:导入语、指令语、说明语和结束语。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是是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授学生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其进行示范和解释。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示范主要是领读,解释则是对生字词的发音、语句、语法等进行剖析。

(3)交流语言

交流语言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语言,包括谈话、问答以及讨论等。交流语言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和反馈语言。

第5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自1992年成为独立学科。目前,来华留学生生源范围已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有将近600所高等学校招收留学生,开设对外汉语课程(崔希亮,2010)。在班级编排上,各高校多参照留学生汉语水平,实行小班制混合编排。这种情况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对象多样化、课堂语言复杂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趋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混合小班内,留学生多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少数为母语,至少学过英语。这样,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学生汉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当师生不能用目的语实现交际目的、不能顺利意义协商时,英语作为通用语(Englishaslinguafranca),义不容辞地充当了媒介语的角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大多数把英语当作通用媒介语(王汉卫,2007:111-117)。因此,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对外汉语课堂,汉英两种语言并置使用的语码交替现象成为课堂话语特点之一。

国内外对课堂媒介语早有研究,普遍认为语码交替使交际更有效、更顺畅,它所起的交际作用,是单语所不能及的。国外学者讨论了课堂语言的选择,提出三种原则(Hobbs,Matsuo,andPayne,2010:1)只使用目的语,2)反对只使用目的语,3)中间状态。第二个原则认为,如果没有母语或媒介语的参与,学习者会承受认知加工上的负担。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是否使用英语作为课堂媒介语也是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大量留学生涌入中国学习汉语,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正受到多语言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检验,因此,英语作为通用语的使用是应对在文化和语言上日益趋异的留学生群体的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策略性的使用英语,能起到解释、管理和互动的功能(Wang&Kirk-patrick,2012:1)。研究表明,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对外汉语课堂,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师生会话回合的第三个序列,对教学内容起到解释、翻译、和语篇衔接功能(王召妍、郑新民,2012;王召妍,2013)。国家汉办明文规定,多使用汉语,尽量少使用英语或其他语言作为课堂媒介语。但据笔者观察,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使用英语通用语的切入点、功能和教学效果进行研究,这对对外汉语课堂媒介语的使用及教学方法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本文因此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英语通用语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二)英语通用语对汉语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三)英语通用语的使用是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研究设计

以沿海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短训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进行浸入式课堂观察并录音,获得真实语料,然后自建语料库,以数据为支撑,对英语通用语的使用情况、功能和效果进行描写和统计分析。下面对研究对象、研究工具、语料分类与编码进行描述。(一)研究对象从汉语初级短讯班中,笔者接触到对外汉语教师约30名,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课堂用语大致情况,从中选取了杜、房(化名)两位教师及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杜老师教龄两年,本科和硕士的专业分别为对外汉语、普通语言学,英语为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房老师教龄三年,硕士和博士的专业分别为对外汉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她们所带班级分别是初级2班和5班。授课科目为汉语综合课。教材是《成功之路1:进步篇》(200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个被观察班级共有23名国际留学生,来自墨西哥、俄罗斯、英国、刚果、印尼、日本、韩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十二个国家。他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时间2-20年不等,个别学生英语为母语;汉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来华前学习汉语的时间为3-10个月。(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半结构访谈、刺激回忆法、笔头调查等研究工具,进行语料收集。课堂观察时间为三个月,每班每周观察两节课(每节50分钟),共录音40小时。课堂观察时,写观察日志。课堂观察前后,对师生分别进行半结构访谈。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从教经历和对课堂使用英语的目的和效果的教学认知。课后采用刺激回忆法,边放录音,边让教师回忆课堂上某个节点使用英语的原因和动机。对学生的调查包括笔头信息调查和访谈,内容涉及他们的语言背景,对课堂使用英语的态度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三)语料的转写、分类与编码转写。从三个班的课堂观察录音中抽取16小时(每班8小时)进行语料转写,播放课堂录音,如实把语音转写成文字,主要转写使用英语的课堂片段,以TEXT文档形式保存,以备分析。分类。把转写好的语料进行分类,分三步处理。1.教学内容分类。以会话回合(conversationalexchange)为单位,按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分成词汇、句法和会话三类。2.语码交替分类。整体上讲,英语作为通用的媒介语是嵌入在汉语为主体的目标语之中的,汉英语码交替使用又表现为句际轮换、句内混合两种形式。3.学习者领会(learneruptake)分类。学习者领会是使用英语后学生的即时反应,是判断使用英语通用语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之一(Lyster&Ranta,1997;Slimani,1992)。本文参照Lyster&Ranta(1997)的学习者领会分类标准,将学习者领会概括为吸收(说出正确的语言形式)、修改(学生修改)、重复(重复正确的表达)和认同(做简单的附和反应)等四种。相对于以上四种领会类型,学习者没有理解教师,或没有正确输出,或没有反应,称为没有领会。语码交替、学习者领会编码都统一在会话回合内部,以ConversationExchange47为例。上例子中,VOCExchange47表示会话回合47是词汇教学,编号47。话轮发生顺序是从左到右。ALT,MIX教师语码交替具体形式,REPA,REPE表示学习者由部分修正自己的话语到重复教师话语、正确输出,属于成功领会。

三、教师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的切人点

对师生会话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课堂语言的选择与郭长荔(2012)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对于汉语初学者,教师很好地履行了目的语优先的原则,先汉后英和嵌入英语的汉英语码交替使用方式。分析语料,教师使用英语主要有两种情况:

1.发话话轮引入英语。教师为了预防学生理解障碍,或单独使用目的语不能更好地进行意义协商,以中英交替的方式,在发话话论就对自己的话语进行重述,这种属于说话者表达需要所做的语言上的修补。如例1,大夫中“大”的读音是dai,为了防止学生读成da,教师将英语语码嵌入在汉语句子中,强调读音,并进行语义解释,以避免错误发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确实不知道在“大夫”作医生一义时,“大”的读音是dai。例(1)1T林大夫,你好,林,大(dai)夫,doctor。2Sdafu,daifu?

2.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place),引入英语。即当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一般是教师发话或提问,而学生无应答或不能完全回答问题时,教师主动采取措施,加入英语进行重新解释,创造过量的语言输入,以避免交际障碍,这种情况是针对听者的语言缺陷所做的语言上的修补。如,例(2),例(2)1T你在课堂上表演过吗?2S......3TYouperformedintheclass?4SNo.例(2)中,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来(话轮2),并有较长时间停顿时,教师才引入英语,进行语码轮换,最后学生明白问题内容,才进行回答。总之,教师引入英语的切入点有两个,一是在发话话轮,为了预防学生有理解问题,二是在话轮过渡关联位置,为了解决学生的理解问题。

四、英语通用语的会话调整功能

上节中,两种类型的话语重述被称为会话调整(Gass&Varonis,1985;Larsen-Freeman&Long,1991;Long,1996),即在师生互动中,交际者往往通过增加形式和意义上的协商来解决交流障碍,语言能力强的一方(或教师)常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并在适应对方(语言能力弱的一方)的过程中不断修复自己的话语,达到交际目的,这种协商被称为会话调整。如图1。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当教师或学生出现语言缺陷或交际障碍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英语,中英语码交替使用,帮助话语修正,促进学生的输入理解和语言的正确输出。因此,客观上,对外汉语课堂的英语通用语起到了会话调整的作用。如例2中的话轮3,用英语对话轮1进行重述,学生就顺利回答了老师的问题。Cogo(2009)对英语作为通用语在语言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语言教师利用语码转换作为调整策略,使输入更易于理解,她发现,语码转换对成功的交际具有创造性作用。下面从输入理解和语言输出两方面,分析对外汉语课堂中英语通用语是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五、结果与讨论

本节对英语通用语对汉语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使用AntConc软件,统计学习者领会频次与使用英语进行会话调整的话轮之比;定性分析则结合教师访谈、刺激回忆法、学生访谈和信息调查。

(一)基于学习者领会的英语通用语效果分析

英语通用语是否对汉语教学有促进作用,定量分析主要依据学习者的即时或延时反馈,本文考查前者。前文已将学生反应分成吸收、修改、重复和认同等四类,其中,前三项被认为是语码交替促进了语言输出,四类反应都被认为是语码交替促进输入理解。学习者领会频次与教师的语码交替话轮之比,被认为是验证语码交替的效果的直接量化证据。下面把杜、房两位教师词汇、句法、会话教学回合中学习者领会与语码交替频次之比进行定量统计,见表3。表3显示了杜、房两位教师的词汇、句法及会话教学中,含英语通用语会话调整的会话回合中,学习者领会所占比例,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在315次语码交替的会话调整中,学习者领会205次,成功率为65%。我们认为两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英语作为会话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整体上是有效的,语码交替的两种形式中,汉英语码轮换的效果(77%)比汉英句内混合(59%)效果要更好一些。下面看四类具体学生反应情况,见表4。汉英语码交替是理解性输入的有效教学策略,英语作为课堂媒介语在输入理解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表4显示了学生的四种反应情况,成功领会共205次,其中,吸收69次,修改21次,重复26次,认同89次。四类反应均可视为学生理解了语言输入,吸收、修改和重复三类反应,可看作是语码交替对语言输出作用的结果;而认同,表现为学生理解了教师话语,或与老师答案一致,但还不能被认为是正确语言输出。所以我们认为,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引入英语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理解性输入方面效果明显。

(二)讨论

综上所述,当师生互动中,交际出现停顿、不畅时,教师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以汉英语码轮换或混合的方式进行会话调整,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分述如下:

1.英语通用语的使用,在促进理解输入方面,作用明显。定量数据显示,成功领会在315次,会话调整占65%,而四类反应中,认同所占比例最大。定性数据显示,教师和学生都赞成一定比例的英语介入,促进理解。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原则上不使用学生母语或其他语言作为课堂媒介语,对此,汉语教师是知道的。但访谈得知,受试教师认为英语作为媒介语,在关键的时候,起到较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杜老师说,"有时候他们不懂,我用英语说一下,全明白了。"房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例如,学习"大夫"一词,她用英语单词对应讲解,“林大夫,你好,林,大(dai)夫,doctor。”促进学生理解,效果很好。受试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时间为3-10个月,汉语水平处于初级,有限的语言资源,客观上决定了教师使用语码交替进行教学,如,“还有其它的answer吗?”,当课后用刺激回忆法问及杜老师,为何不说,“还有其它答案吗?”她说“答案”一词,学生没学过,听不懂。学生的访谈记录也证明了,适量使用媒介语,进行会话调整,能促进学生的输入理解。一个日籍学生说,“我希望老师能说简单的英语,那样能帮助我们理解,但不要说太多的英语,我们是来学汉语的。”

2.汉英语码交替的两种形式中,句际轮换比句内混合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可能的原因是,对某一语言项目,用中英文交替呈现,简洁的语言并置,使关键词语义对等,对汉语为初级,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易被理解,易使其做出成功的领会反应,用简单的中英文对译,把语言输入变得可理解,没有干扰项,这是轮换效果明显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语码混合时,中英文夹杂,容易造成输入冗余。输入冗余虽然能在数量上增加输入内容,促进语言学习,但容易造成理解干扰,如果教师话语重构使用的元语言词汇,学生并不熟悉,会造成新的理解问题;或者重构时,表达上逻辑不清,就会造成理解不畅,教师应慎用语码混合。Panova&Lyster(2002)也有相似的论述,即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教师对学习者的话语较隐晦地进行部分或全部重构时,常常反复或重新解释学习者正确或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时,纠正性意图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下常常显得十分模糊,这不太容易引起学习者的修正性反应。

3.汉英语码交替的功能是会话调整,不同教师会话调整的切入点不同。杜老师预设难点,常常在会话的发话话轮就使用英语,她的教学方式是有形式焦点的前摄性形式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提前设定讲授和操练的形式焦点(何莲珍、王敏,2004)。杜老师课前有精心的准备,预设问题,围绕某一词汇内容,准备双语释义,课堂上以意义为中心,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呈现语言形式并对某一语言项目做不同形式的解释,并结合实际语例,对字、词进行汉英语码交替呈现和释疑,所以杜老师的会话调整在词汇教学中效果较好。而房老师会话调整的切入点是在会话过程中,她的教学方式为反应性形式教学。即比较注重语言形式在使用中学得,不预设语言形式目标,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做出的反应,给出即时的调整,注意的焦点是意义协商(何莲珍、王敏,2004)。访谈及课堂观察得知,房老师的语码交替是在会话中根据学生的反应,临时调整语言选择,尽量用学生掌握的中英词汇,进行即时调整,她的会话调整在会话教学中效果教好。

六、结语

第6篇

1、学生对专业实习的动机不足,态度不够端正

根据访谈了解很多同学尤其是校外实习生认为专业实习相当于放假,是放松休闲的好机会,没有意识到专业实习对他们专业提高的重要性,对于实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实习中安排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任务,总是被动的完成,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对外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2、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差异

对外汉语专业是针对留学生汉语教育设置的专业,为了培养汉语传播和中华文化交流的多功能人才,不仅要进行留学生教学还要进行留学生管理。对于一些实习生他们认为听听课就可以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却忽视了留学生的特殊性。新疆各高校的留学生大多以中亚国家为主,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文化等,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在留学生教育中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在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除了提高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在实习中感受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氛围及存在问题。有些同学在实习中缺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真正融入留学生的大家庭。由于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能力不足,不敢站在讲台面对留学生,缺少能够征服学生的信心。

4、专业实习评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实习实行师生互评的管理体系,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够完善。一是对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体系。主要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去评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对学生实习评定的说服力,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为评定优秀实习生形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定不够全面,从学院、教研室及学生组长角度去评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更多的综合学生的意见。

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新疆各高校将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研究探讨专业实力思想教育方案、管理举措,部署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新疆情况制定保证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相关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建立更系统、全面的专业实习工作考评机制,并要求各指导老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实习生。实行指导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在实习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坚守岗位,与实习学校密切配合对实习的每个阶段严格把关,认真实施我院专业实习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各实习点是实习的基本单位,其指导老师在抓教学和班主任实习工作外,关心、负责实习生的思想、生活和团结等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2、明确专业实习目标,加强实习指导和思想教育管理

在组织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对外汉语专业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为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为国家培养跨语言跨文化的人才做出贡献。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加强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目标教育,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疑问解答座谈会、实习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汉语专业认识和实习目标认知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教育。同时加强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技巧和实习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实习生及时了解实习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提高实习动机,端正态度。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并加强责任心培养。一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且突出俄语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二是加强中华才艺技能的培养,设置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中华才艺的培养;三是加强涉外素养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突出涉外能力、外交礼仪、政治素养等方面;四是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安排自信心、责任感、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缺乏信心的胆怯心态和盲目乐观的轻视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认认真真备课,轻轻松松上台讲课;五是在专业实习期间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教育,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4、完善专业实习工作的评价管理体系,加强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7篇

(一)将文化看成一种知识

有知识即有文化。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是,文化知识的讲授主要对中国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民俗知识名胜古迹建设成就和作家作品的介绍来进行。这更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在现在,仍有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课程在沿用这一方式讲解文化。

(二)将文化看成一种交际行为

有的专家把文化看成人的交际行为,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比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见面礼仪问候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文化。比如,中国文化是很谦和的文化,请人吃饭时经常说,“没有什么好饭菜,将就吃吧”,这本是谦虚之词,但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就会真的认为,饭菜很不好,难以下咽。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再比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房子时经常说,“寒舍,请光临”,这也是很谦虚的说法,但外国人可能就会真的认为,他的房子很破。这也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不同。总之,中国人在见面时的问候称赞对方表达谦虚使用委婉语时,有很多特殊之处,就需要教师搞清楚,然后进行讲解。

(三)多样化的文化界定

与上述两种不同的是,还有一种认为,文化是多样化的。主张,对文化的理解不应只看重知识与行为方式的不同,强调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是复杂的多样的,不能靠知识或行为来涵盖。比如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模式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它主张一种跨文化的文化。它突破了将文化的讲解只是放在汉文化的单一方面,强调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强调文化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多种文化的碰撞进行比较,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二、知识文化教授模式

(一)开设专题讲座

知识文化教学模式经常采用比如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汉文化的知识。比如,讲解汉字的历史与现实的专题讲座,比如,讲解汉字与文化的专题讲座等等。当教师在给初学者讲“水”这个字的专题讲座时,可以先讲这个字的象形字,它是象水波纹的形状,后来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水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演讲,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清楚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写这个字时就不容易出错了。除此之外,可以给高年纪的学生讲古典故事,比如讲西游记故事,讲三国故事,限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在给低年级学生讲时,尽量用母语,而对高年级学生讲解时就可以用汉语来讲。另外,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向学生介绍中国清代的皇宫历史与知识,象皇帝可以有七十二嫔妃的习俗,让外国人很新奇。带领学生参观北京的胡同,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多,每个胡同的名字都有一个小故事,北京的胡同文化,记载着北京平民百姓的生活历史,它是老北京文化历史的一个见证。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更加清晰、直观的展现给同学们,将难以用简单语言概括的知识利用视频或图像等方式播放给同学们观看。例如讲解“大观园”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播放陈力唱的《葬花吟》,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讲解中国饮食文化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深入浅出,对中国的饮食进行了详细又清楚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美食的兴趣,由此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热爱。

(三)交际文化训练

交际文化训练模式将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语言和行动的训练使学生自然地领会和掌握文化。这种方式,强调引导的作用,强调对学生通过交际活动,对汉语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间的互动。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各有不同。不熟悉的人往往就说“你好“”你好”,而熟悉的人往往说“你吃饭了吗?“”还没呢”等等。“你干啥去”“我去买根葱”“去公园了吗“”还没去呢”“今天清明,去扫墓了吗“”已经去了。人真多。”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出语境,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交流。比如“上学路上“”初次见面”“久别重逢“”晚饭回来“”去看电影”等等。并让学生表演。并根据学生的会话和表演,适当加以补充和纠正,让学生更清楚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让学生亲自组织一台晚会,让学生通过“联系业务”“聘请导演”“选用演员”“准备台词”“付给报酬”等环节,训练学生能自如地利用中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给导演打电话,和他讲条件要求以及所想给以的报酬等。———“王导,你好,最近有时间吗?”———“怎么/?”———“我们学校想请你给我们导一场晚会。”———“好的”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到汉语沟通的技巧以及涉及到的喊文化知识。教师要及时指点学生,跟有名望的导演沟通时,要尊重他们,不要一开始就谈价钱。要让导演感觉到节目十分需要他,没有他就不行。这样,做到与导演的心灵沟通。

三、多元文化沟通模式

文化是有差异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会产生火花。外国学生在刚接触汉语言文化时,对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是很敏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文化差异,并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文化差异。例如,很多留学生都疑惑,为什么很多中国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要问“你多大了,”“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这样很私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和他们解释,这并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对人很亲切,往往见面就问些私人化的问题,显得很亲切和亲热。而外国人不同。到了中国就要入乡随俗,习惯别人的这种问法。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中国的文化是含蓄的文化,不像西方那样直截了当,比如,在公开场合不会指出朋友的错误。当别人当你家作客时,会谦虚地说,没什么菜,菜做的不好等谦虚的话,在向别人指出不足时,会含蓄地说,“希望如何如何”等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列出表,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区别。讲出,含蓄委婉内敛,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指出中国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年龄来决定与一个人如何相处。因此,初次见面时询问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年龄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知道这样的特点,外国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在中国语言中,还有些敬词谦词,委婉词语等,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汇的方法。询问对方姓名时,要问“贵姓”,对方回答时,要说“免贵姓方”。在众人面前,要表示谦虚,讲话后,往往说,讲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多元文化的操练,可以延伸至课外。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逐课讲解,如果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查资料,掌握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做一有主题的演讲。比如可以设计“中国人的婚俗”的课,可以让学生到各地去调查,让学生通过问卷现场访问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国的婚俗观。可以展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将中国的情况与本国的情况做比较。也可以将中国历史和当代情况做出对比。分析中国婚俗观的历史演变,变迁,然后找出原因。最后,总结出来,拿到课堂进行讨论。可能会出现不同答案,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指出允许出现不同答案。

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语言文字是某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本载体。它既全面储存着该文化的主要信息,又承载着相应社会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念,还传达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学习者进行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能否做好文化传播的工作,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确立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观念,让汉语教学置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

五、结语

第8篇

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常常陷入“对外汉语教学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的误区,而忽视文学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古代文学的学习。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古代文学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首先,古代文学的定位离不开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在199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就明确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因此,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语言类、文化类、教育类等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古代文学则是培养学生文化类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它是培养学生讲授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文学这一媒介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专业基础课。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种语言的教学与交流,更应该是一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对古代文学的定位,应该考虑到这样的专业背景,将其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里去考察。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就不仅仅是传授文学知识,而且还是相关文化知识的融合,应该说是一种文化通识课。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古代文学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但迫于古代文学内容的庞杂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授课,这种陈旧的授课模式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对外汉语专业学科体系和从业后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尝试新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实用化

因为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具有实践操作型的专业,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的纯理论型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古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从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有限的课时量,精简教学内容,按照由点及面的原则,由作品选到文学史,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古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讲授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对外汉语专业没有开设古代文论等文学理论的课程,但是要学好文学史,准确把握和鉴赏古代经典作品,就需要一些文艺理论的支撑。因此在讲解、分析作品之前,可以根据具体对象适度讲一些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以辅助教学。此外,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研究、明清小说、名著选读等专题性的课程,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度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孟子说过:“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的确,提高学生能力水平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事半功倍,使教学重心落到实处。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背诵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比较教学法。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业后会面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跨文化的比较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展文学视野,在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以《儒林外史》教学为例。“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丑恶形象之一,他吝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分析这一人物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然后两相对照,结合具体的生活国度、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得出,四大吝啬鬼贪婪吝啬、自私、寡情,对于金钱的痴迷甚至丧失了人性,是绝对的冷酷无情者。而严监生在形似的表象下与四大吝啬鬼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吝啬,但并不贪婪,克己但并不克人,有时还有着慷慨的一面。对于表达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文学形象,中外文学会采用相似的反映方式,而在相似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人物形象也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选择所面对的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所学的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基本上都包括两个部分:文学史和作品选。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一般都选择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2007年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其中王澧华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也成为一些对外汉语专业的选择。正如许多评论者所说,前者由于容量大、专业性太强,无法解决与对外汉语专业不断被缩减的课时数之间的矛盾,因此并不适合对外汉语专业。后者,是依据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由文体分卷的文学史和与之相辅相成的作品选两部分构成。与前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符合学习者的目标要求,针对性较强。比如在每卷卷首均有简明清晰的绪论,概括文体特点、介绍鉴赏门径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较为适合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编写设想

1.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

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古代文学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通识课。所以教材内容应选取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凸显该时期文学主流。同时,还要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持原有的叙述分析的模式下,适度加入动态的、解释性的、多视角的元素来补充单一的叙述模式。比如: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学科,应放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去考察。在历史分析和作品解读时要吸收国外汉学研究的认识和成果,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发展与影响,补充完善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术动态,从而使教材内容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与当前的学界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活力。

2.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将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力求贯彻“基础宽厚,重点突出”的原则。

古代文学教材内容是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是荟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由于专业需求的不同,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会有所侧重,以突出它的实用性。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不宜介绍过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可以适度增加一些实用性的内容。例如:在教材中直接设立章节或者在附录中介绍讲解春联、挽联、碑文等一些至今沿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写作方法。也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尝试古诗词的简单创作。这样,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学习到最应该了解的文学知识又增强了写作的水平。

3.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谋篇布局的合理和编辑手段的革新。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如何有条理地编排各个章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单纯的文学知识讲述基础之上,在每章节增设专业术语释义、学术动态、阅读文献、思考练习等专题。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习环节的加强,以往的教材通常对练习涉及甚少。然而作为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重要一环,有针对性的练习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要注意编辑手段的多样化,比如古代文学教材的模版可以突破传统模式,由文学史、作品精读本、泛读本等构成并配以教学专用光盘。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外广泛阅读是教师知识的讲授紧密衔接的,只有在前期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才会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所讲述的文学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配以相应的泛读课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学内容的枯燥一直是文学课所面临的通病,如果在教材中配以多媒体光盘,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第9篇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汉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其范围非常广,汉语言教授的主要内容有:1.让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留学生来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有许多外国友人之所以会选择学习汉语,是因为他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是其工作与汉语相关,因此,让其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2.让其学习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及特征。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过程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就一定要了解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理特点等。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因为我国的文化非常广博,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所以,在汉语言的教授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适度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汉语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综合地制订教学计划,实施中国文化的导入。2.当代与传统文化同时教授的原则。[3]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多来自于电影、书本以及多媒体等,与中国人的真实交往很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此,要加大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推广,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与汉语。3.实用性原则。留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汉语,是因为其在学习工作中切实需要,所以,汉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实用性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教材及教学计划选择性地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较大的知识,以利于其对汉语的运用和理解。4.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文化的差异教授。通过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学习,更有利于其理解与学习。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

尽管文化的导入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少地对日常文化以及一些新文化现象

进行实践学习[4]通过了解,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太极拳、古筝、书法、武术等,这些都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但是,我国的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等较少涉及,出现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二)文化导入的方向与实际有偏差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开设了中国地理、历史以及民俗等,这些课程可以说是一些单独学科,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们追求的导入的文化是一种实用的交际文化,这些文化对其日常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文化的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是单调的句法、词汇以及语法等,教学比较机械,对于学生而言,课后也是死记硬背,效果不明显。总之,对文化的导入这一部分在理论上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三、文化导入过程中应采用的方法

(一)完整性与分散性相结合

分散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文化因素的教学分散到一些成语中,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些代表性词汇挑出来加以重点讲解,或者是设置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讲解。[5]等到学生对汉语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系统、完整地对一些中国文化进行讲解,比如我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以及饮食文化等等。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始对汉语言的教授应该视学生的汉语掌握情况而定。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若是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则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授的深度,这样循序渐进,不仅可以使学生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其汉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汉语言的掌握程度逐渐提高,这样更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

(三)导入方式要多样化

第10篇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授课教师只要经过正规的师范院校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以后就可以进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的学历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师的选择方面则对与教师的选择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因为外国留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过程中,他们还需要借助母语的环境来进行相关语法项目与语言点的学习。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通晓一门以上的外语,帮助外国留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的时候,可以运用相应的外语知识来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的协同与指导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为毕竟汉语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还只是第二语言。因为对外汉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海内外各个国家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汉语学习充满了兴奋与欣喜,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从高度的职业自豪感出发,切实履行自己的使命与义务。但是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我们还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一些想通的地方。例如,两者都需要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从起初的拼音的识记,到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另外,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对汉语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语言的学习才会真正实现语言的交流。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外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外国留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可以引导其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一点,将会随着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对位汉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最终称为未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最近的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者主张对外汉语教学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一点是很不科学的,所以从根本上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在,在指导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因材施教,满足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无论从认知心理还是从知识储备等方面都与中小学生相比具有很大的成熟度,虽然在汉语言的相关知识的储备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水平。但是语言的学习能力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合理化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外国留学生在汉语言学习方面的成长需要。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外国留学生在刚刚接触汉语的学习时,是抱有很大的兴趣与信心的,可是由于语言学习本身的难度与乏味,在加之汉语与欧美语言在语言的形式及文法的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从具体的学习问题出发来探究对外汉语学习的思路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促进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外国留学生与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区别,除了表现在年龄的层面,更大的区别体现在母语的不同。在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与国家类别目前已经超过了近几十个国家,这些不同的国家所涉及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大体上,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等,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应该还是英语。很多专家曾经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对其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母语对第二语言影响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母语的正向迁移,或者是母语的负向迁移。顾名思义,在母语的正向迁移的过程中,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起到促进的作用。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对外汉语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汉语的字正腔圆让他们感受到了象形文字背后的巨大的语言魅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会开始发现,汉语的学习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除了与他们的母语不同的语法体系外,汉字的发音让他们不知所措,很多留学生甚至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勇气与信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从外国留学生的具体的母语情景中出发对其语言的学习进行正向的母语迁移是可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的学习效果的。以我们所熟知的英语为例,在具体的拼写与构词方面,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从字母的发音,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拼音与英语的音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渊源与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拼音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分析,让外国留学生在原有的母语基础上,进行汉语的学习与理解,将会取得一个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尝试将汉语的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和英语中的元音与辅音进行一定的对比研究教学,结果发现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学习无论从速度还是效果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当然,以此类推,汉语在具体的语言项目方面,例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以及相关的词性的界定与使用都与英语的语法项目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这种建立在外国留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与语言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符合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从目前的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教育与学术领域的话题。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我们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学习的榜样。前不久,国务院总理在缅甸访问时,曾经发表公开讲话提出,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会在缅甸等国家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进行学习与深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加深彼此的了解,而外国留学生的设置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促进活动。

4.有的放矢,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正如,我们在上文的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与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描述的一样,两者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维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了解它们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才会在今后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的应用水平。具体来说,这里的语言应用水平主要是从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入手。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在中国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与发展需要。考虑到留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并不是局限在中国,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要将目前的汉语具体使用方法与要求进行梳理。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方面近可能的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其汉语的应用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以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对外国留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素质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比较熟悉的在我国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考试的分数很高,可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进入这种不好的境地。虽然同样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要将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培养出来一批具有汉语应用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我们的文化传播,中西交流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反的,我们要避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唯教学考试论,唯证书论等等不良的教学思想。这些思想,已经阻碍了我国中小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明确教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但是,由于时空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很多过往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好处或者效益,所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也应该从时代的变化中进行梳理与变革。

三、结语

第11篇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经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把世界的文化分为两种,分别是“低文化语境”与“高语境文化”,而且通过这个理论对于不同文化作用下人们产生的交际行为的不同[3]。东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高语境文化,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交际行为的特征是比较含蓄有礼,婉转却十分真诚;但是西方文化,代表国家为法国、德国与美国,却是一种低文化语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并没有很高的依赖程度,其交际1行为比较直率而且坦诚,对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更加强调一些,并且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言比较看重,语言的字面含义其实就是本人最大化的含义。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的设计对于西方国家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针对美国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生词操练还是句型操练都应该是以某一语境或者话题为主轴的操练,否则你的课堂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理解起来会略显困难。在汉语当中字面含义很多时候并不是代表着其全部的含义,甚至与真正含义相去甚远,只有对于汉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够对于这儿里面的内在含义领悟。汉语言当中背后的“真正意义”通常会使得学生在进行汉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的准确表达与交际受到影响。语境对于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当中表现出的含义产生的影响很大,例如:“你真厉害”“你真行”“真有你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词汇意义与感彩。对于语言意义的产生,包括语义、句法与语用等相关语言要素这些语言性语境会产生影响,而那些非语言语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场景语境、认知背景语境等相关的语言要素也是会对言语意义产生影响[5]。因此语言与语境这种相互成就、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使用语境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2语境本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2.1语境本体在语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上对于语言环境进行适当利用对于学生进行汉语言学习具有很大助益,对于课程的教学来说,语境对其内容具有完善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对课堂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利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通常把语境分成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三部分,而且在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等四项技能课当中强调对于不同语境要素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在对于汉语言知识的教学当中,一般都进行汉语言知识的使用与掌握教学,还有就是对于语言的上下文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使令动词讲解时,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说“老师让我把窗户打开”,而且要与“昨天我在车上为一位老奶奶让了一个座”进行区别。前一句当中的“让”就是一个使令动词,但是在后面的句子当中“让”就不是了,这样学生能够将语境框架总结出来:主语+使令动词+兼语+谓语[6]。还有在进行趋向动词的讲解过程当中,要表述清楚如何在恰当的场合选择正确的“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进去、进来”这些词,可以说是比较棘手的,要是能够引入比较具体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运动方向判断,朝着自己的时候就是“来”,背对自己的方向就是“去”。所以,进行情境设置是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当中比较高效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多义词的很多具体含义进行解释的过程当中,语境能够有效地消除歧义,把语言展现在具体环境当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其词义与用法,这样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效率会更高,这样才能够进行准确运用。还有,例如在对汉语当中的成语和歇后语的教学当中,“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一些带有我国传统古代文化知识的词语,留学生很难理解到位,这时就需要通过情境创设,设置情境当中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在主人公的语境当中体会这些成语的具体意义,了解成语的典故或者理解词语的深层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

2.2语境本体在语言外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语言外知识的相关教学,就是在背景知识与情景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学习汉语言当中合适、得体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规则。因为一些地点、时间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育客(理观论性)语,20境0与7(相10)关:1参02与+的110交.际者组成的主观语境或是说人际关系语境都会影响语境的应用,语境的构建主要是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当中的交际活动的地点、时间、交际正式程度、交际话题、参与者相互关系等相关的一些比较具体的情景语境的建立当中。例如,在进行年龄的询问的过程当中,要进行语境导向的构建促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对不同年级的人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的询问方式[7]。如果是问小孩子就问“你几岁了?”,如果是问成年人就要问“您多大?”但是在对老人询问年龄的时候就要问“您多大岁数了?”还有“您高寿了?”等等。对于语境的应用还存在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过程当中,在进行语境的构建过程当中语言的学习者对于物质世界的相关认识,对于特定文化的会话原则还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文化知识还有汉语交际规律都虎有更深的理解。文章当中对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而是汉语言当中含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因素的学习,包括语法、汉语词汇、语用系统。汉语词汇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部分词汇在本身的意义之上还存在其他的象征意义与引申义,例如,中国文化当中“白杨树”、“小草”、“竹”、“松”、“梅”等这些植物是象征或者比喻一些人或者人的品质的。在这之外,在比喻小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早晨升起的太阳,在比喻人到暮年时,也会通过晚霞、夕阳等这类词语进行表现,在中秋佳节或是元宵节的时候,一些传统食物起名为月饼与汤圆,都象征着家庭团圆美满[8]。在对于这些比较特殊的词汇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当中,一般需要进行语境的构建,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学生能够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外的汉语言学习过程当中,语境的启发对于学生的汉语言学习十分关键,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彼此见面时,要及时互相问候“你吃了吗?”等等,在谈话当中积极使用成语、俚语等,积极习惯汉文化与传统节日,在中秋、元宵、春节等节日里通过切实的语境,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所在,通过一些俚语的运用,例如“整”、“办”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多义词的运用,灵活掌握汉语言在实际语境当中的应用。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语境教学

教师应该十分清楚通过自己设计的语境,练习什么语言内容,训练什么交际功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所设计的语境要考虑到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要引入真实的交际环境和真实的交际对象,以入门班综合课为例,课文内容是关于爬山的,主要语法是复合趋向补语。教师在操练完语法和课文内容后,就可以用ppt呈现出一张本班学生爬长城的照片,学生根据真实语言环境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生动有趣。这时学生所要表达的是他们真实的经历,而不是老师要他们说的内容。当学生关注的不再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时,便可以自然地使用语言和交际技巧,紧张和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能够提高表达的流利性。要呈现出以学生为主的交际性课堂,教师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动向、在微信圈里了解学生的生活。

4结语

第12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息息相关。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听力是交际的最关键一环,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工具,形成了“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订正答案———教师放录音”的死循环。传统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太过专注听,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的假说,听力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图示和影音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因此也应适当关注视觉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其发挥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改善了听力教学的现状。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辅助作用

首先是教学设施及听力材料的革新。CD光盘盒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录音机———磁带”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在计算机上操作,更加方便重复多次听录音材料,也方便学生课下的自学。另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听力课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地插入一些影音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有效的提高汉语听力课堂效率。其次,PPT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展示生词和给出语境时,PPT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直观易懂,而且更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对初级班的听力词汇教学来说,非常关键。使用并不等于滥用。对比分析了传统听力教学与多媒体听力教学,我们在肯定多媒体教学的上述优势的同时,也提倡秉承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规范有效性、实用性、趣味性等三原则。此外,对PPT、WORD及电子期刊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引起了无纸化教育的新观念。学生利用便携式设备将课件等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上,方便快捷。鉴于教材上有很多写汉字的练习,本人并不建议摒弃纸质听力教材。第三,基于汉语听力教学特点,许多高校都致力于听力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提倡建立对外汉语听网络资源并探讨其管理的实现形式,辅助听力教学和研究。央青(2008)提出建立语言实验室。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在视听结合、听说结合的多维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听力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本人认为,多媒体辅助下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大有裨益。但是,对多媒体的利用对教师备课要求会相对增加,还需要教师合理把握使用时机,避免过度依赖,延误教学计划。同时,对于多媒体应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分心,或者偏离课堂主题,从而对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关于听力教学的新思路

缺乏趣味性一直是汉语听力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听力课以教材的录音材料为主要的学习材料,各年级的汉语听力材料虽然是多以口语对话为主,仍然缺乏一个真切的说话环境。对于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留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因此,学生听材料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被动的听、接收信息的过程,稍显枯燥无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因而不喜欢这门课。近几年,不少高校开设视听说课程。即通过观看和学习影视资料,接触最接近于中国人现实生活的语料,通过可视的影视鉴赏,进行汉语听力教学。当然,这一建议,要求学习者具有丰富的词汇量和很高的汉语水平。而且对于应是材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的语料库和资源库,能有效的收集和筛选相关的材料,方便教师进行选择。同时,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不少研究者建议,用中文歌曲进行听力教学。许多研究者通过选取中文歌曲并对其歌词进行难度梯度排列,选择出具有难度梯度的歌曲,刻录CD并将歌词编成系列教材供教师和学习者使用。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以中文歌曲和中文影视作品鉴赏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为听力教学的改革提供突破点和新方向。虽然其可行性有待验证,但寓教于乐也不失为提高汉语听力教学趣味性的新思路。

第13篇

汉语有庞大的词汇系统,词汇语义丰富、深刻,融合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汉语词汇能够直接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沿革和文化的发展,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指出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因此,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就不仅要了解词汇的具体指称意义,更应着重理解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留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对词汇望文生义而发生误会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该词的文化涵义,没有真正懂得其意思,也就影响了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进行交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那些文化涵义较为深刻的词汇的讲解。而汉语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常与中国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有关,如“拔苗助长”、“画饼充饥”、“滥竽充数”、“对牛弹琴”、“望梅止渴”等等,这些词汇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如果结合历史典故讲解其文化含义,即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便于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词汇。在汉语中还有大量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如中国人常用“红眼病”来表达某人强烈的嫉妒心,“羊肠小道”则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狭窄曲折又险峻的山间小路,又如“拦路虎”比喻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因“虎”在汉语文化中占据着百兽之王的地位,故用其来比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的“龙”、“凤”在汉语中都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2对外汉语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传播,不仅要贯彻在课堂教学上,还应该融汇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涉及到相关内容时,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文化内容来,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生硬,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碰到中国各种节日时,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通过与留学生所在国的传统节日的比较,了解其文化差异,从而加深印象。旅游活动也是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旅游活动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二课堂”。旅游不仅使留学生更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更使其体验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学生在北京游览了古老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壮丽的天坛、雄伟的天安门等等,当留学生看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物,读到旅游景点随处可见的汉字,都在潜移默化地体会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是活生生地读到了一段中国的历史,他们在这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社会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可谓是一种“文化之旅”。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丰富其课余文化生活。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举办的联欢会等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与留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还可以通过汉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美食节”、“运动会”、“中国文化技能比赛”等等,这对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使他们的汉语学习由书本进入到实际,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开阔其视野,增长其见识的同时,更使其直观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

3结语

第14篇

互联网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得以飞速传播发展,汉语词汇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网络语言从发展到渗透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不断缩短,网络新词的出现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因此,外国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形形的网络新词,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这些网络新词,就无法很好的在汉语的语境中进行沟通交流。网络新词的运用不仅仅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和中国当代的很多文化现在有关,如“凡客体”、“淘宝体”在各种媒介上的广泛出现,引起全民模仿的热潮。通过这些现象,可知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从听力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语言的使用必须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之一,也是衡量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人类在孕育时期就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外界的声音,并且做出天性的反映,从研究数据来看,在人类的一般语言生活中,听力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在听力训练时,以为受被动的信息输入、瞬间性的语流、非可视性的声音等众多听力特点的制约,听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众多外国学生的一大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接收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语言的变革也悄然发生,网络新词的大量涌现是语言变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并且网络新词从出现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其速度超出了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听力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中,编入网络新词增加了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在扩充课程设置全面性的同时,也能让外国学生更积极主动的练习听力。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具有趣味的网络成语,通过英语直译过来的粉丝(FANS)、单挑(PK),结合了英语的语言和意义,使得外国学生更轻易的接受汉语的教学。

(二)从口语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网络语言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也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交际中逐步普及,因此在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要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比例逐渐增多,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中也设置相关的课程和练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汉语作为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网络新词在口语的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造成沟通障碍。例如“表”就是“不要”的缩略,不了解网络新词的外国学生就很难用这类词语进行沟通。网络新词具有生动贴切、形象诙谐等特点,能够激发外国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在日常的交际中很难理解网络新词的意义,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注重分段性。

(三)从阅读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

近5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编写中,经历了从结构教材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现如今已更多的加入文化的因素,将结构、功能、文化三种相结合,综合编写课程内容。虽然课程内容的编写不断发展,但许多课程内容的更新依然无法跟上汉语的演化,教材的总体水平仍需提高。将网络新词引进课程内容中,可以很好的增加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运用性,提高外国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汉语运用频率。在语言技能的分类中,听和说主要是接受性技能,注重理解,而说和写则是输出性技能,注重表达。阅读则是注重视觉性,其基本不依赖于听觉或者说,因此阅读部分的课程内容编写应当注重视觉性。在外国学生阅读汉字时,汉字的众多特点能够在书面上直观的展现出来,因此阅读也是汉语能够被外国学生最容易接收、理解的一种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部分课程内同在网络新词的引进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能更直接的被外国学生吸收。

(四)从写作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写作作为语言四项基本职能中最难掌握的一项,是指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想法的笔头表述,囊括了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检验语言水平的综合标准。因此,写作训练在语言的教学中尤为重要。与听、说、读的训练不同,写作的训练主要是提高组织安排语言的能力和提升,以及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写作具有针对性,写作的具体对象为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随意性不同,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应以严谨的书面语言为参照。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比重增多,网络新词教学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但网络新词的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则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网络新词作为新产生的词汇,更新速度快,渗透率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引进网络新词时,往往缺乏针对性,使得教学气氛死板,外国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降低,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问题:1.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系统性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中虽普遍入选,但往往都是将一些保守单一、较为陈旧、与日常的现实生活脱轨是词汇收纳进教材中,较新产生的网络词语很难出现。2.网络新词的选用缺乏实际性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能熟练的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汉语,并能够从事中国的各项社会工作,因此网络新词的学习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设置对外汉语的网络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词汇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的实用性,以运用为主要导向。而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实际性,之是浮于表面。第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网络新词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较为落后,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网络新词的态度不够重视。因为网络新词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一部分教师持有偏见和滞后观念,所以在教学中避重就轻,不够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网络新词在人们的实际交流中所占比例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脚踏实地,不能讲教学局限于简单的汉语规范语言,而是要不断更新词汇系统,及时教授网络新词。

(二)对外汉语中网络新词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15篇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经济学领域的“博弈”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合作的一种理论,包括局中人、策略空间和支付结构三个要素[2]。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首次将博弈理论引入语言研究[3]。受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将博弈理论运用到“言语交际行为”中即为:说话人双方运用语言规则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即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美国哲学家盖尔斯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话语交际应遵循的合作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如果说话的一方违反了上述规则,另一方必然要推断说话人违反规则的言外之意。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家长到学校问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这样回答:“他体育倒是不错的。”很明显,老师违反了会话合作的质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即所答非所问,但是家长可以从中推知老师的言外之意,即孩子的学习不太好。也就是说即使老师从字面上违反了会话准则,但是却也遵循了合作原则,违反准则也是遵循合作原则的一种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合作原则体现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计划措施或是方法技巧,这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4]。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等15种。这些交际策略都反映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理解或表达方面的困难时,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策略手段,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其中一些策略如“回避、简化、造词”等无疑会造成语言的偏误现象。因此教师在对语言交际策略进行鼓励和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其他一些交际策略如“使用交际套语、重复、语义替代、描述等”都是从正面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合作原则。如果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交际策略而违反上述语言规则,那另一方必然能推测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表达或理解遇到困难),从而帮助学习者共同完成对话。因此加强这些合作原则的研究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降低言语交际的难度,提升与人交流的流畅性,从而达到“语言博弈论”所提倡的,使人们可以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持续的有意义的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人于1965年提出。在我国,最早引入语言经济学的,是语用学家何自然,他于1997年出版了《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在书中论述了社会语用与经济的关系,并概述了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核心观点[5]。后来,许其潮将何自然的语言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概括:“一是从等同理论上看,语言就是一种难得的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生产中的投入应视为或相当于一种经济投资,这种投入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资本。所以说,语言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资本。二是从实践论上说,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三是从价值论上说,语言作为人力资本有其价值即经济价值大小之区别。这种经济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承担何种任务、完成何种目标、被何种职业何种部门活动运用及运用程度如何。四是从哲学理论上说,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其他诸多普遍联系的因素。这些普遍关联的因素主要有劳务市场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等。”[6]受到“语言经济学”的影响,人们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其“经济学”效应。如前所述,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而语言本身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在选择二语时考虑的经济因素,从而提升汉语本身的经济价值,影响人们学语的“投资预期效益”。可见,语言的经济价值大小取决于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全世界的人们想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汉语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是对外汉语教学滞后市场需求,很多高校没有投入到兴建孔子学院的队伍中来,使得很多优质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缺乏有效就业,转而进入非对口行业。造成汉语人才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7]然而,“我们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均存在问题”[8]。因此,首先我们应与时俱进,从观念上重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性发展,其次应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培养的对外汉语输出人才的高质量,使得汉语国际推广得到切实有效地实行。最后,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投资力度,不仅体现在建立孔子学院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汉语人才输出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为人力资本输出提供畅通的渠道。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生物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