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自动化电气专业论文范文

自动化电气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自动化电气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自动化电气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号召,及时了解并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扬州地区电气类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调研。通过调研,找准了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总结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

[2]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4]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第2篇

在电气控制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严格分开,虽然教学相对集中,但是这种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做好知识的衔接。将课堂直接设立实验室展开教学,可以做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交替,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主动探索精神被激发起来,提高了学生对于电气控制和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兴趣。

2建立电气控制和自动化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电气控制和自动化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知识的抽象性很高。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要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较为困难。那么,就可以考虑调整教学方法。鉴于中职学校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专业适用性人才,中职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实习环境,并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以专业技术的学习为主,可以进人到企业中一边实际操作一边学习,将理论知识恰当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对于理论知识中的不足予以补充。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教师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企业也可以对于前来实习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评价,以优先选择更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3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电气控制和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专业技能上亦是如此。比如,在可编程控制器和微处理器技术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就是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微电子控制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就是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人到技术知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配合教师,以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并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可以组织专业知识竞赛,并以设计发明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充分地运用于技术小发明中,不断地思考,深人地探索,试图以推陈出新的方式获得胜利。而技能竞赛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的,也是为了社会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4互动教学法实施

将互动教学法应用于“PLC控制系统安装及调试”的课程教学中。这个课程所涉及到内容包括PLC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维护。考虑到电气控制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在教学中要将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对于工作任务的调配,首先是接受控制任务,对于被控制的对象予以分析,经过分配系统的输人(输出)处理之后,将系统的二次接线图绘制出来,然后就进人到控制程序的编写、系统的接线安装和调试以及验收环节。在实施互动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建立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基础上的。通过师生之间采取各种形式的互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包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准备工作以及演示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展开的。学生在课堂情境的感染力下,就会去模仿,并以自己的方式练习。在整个的互动教学中,所强调的不仅是工作任务完成结果,更为强调完成任务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模仿教师演示,教师要负责指导工作,以使学生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操作,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5结论

第3篇

这种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的举措,适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竞争意识,对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凭借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为社会奉献了他们应有的贡献。但还应该看到,实行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对广东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而言,前面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点,但并不突出,该系专业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环节,珍惜每一次给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甚至自己出钱找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专业多年来一直缺乏实验条件,建设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去生产单位也只能参观不能动手实践,这成了制约专业实训开展的主要原因。

3解决办法

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目前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方法和体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这个专业特点是危险性较大,所以必须有安全责任到位的意识,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3.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这学期该校有3周的专业实训就采取了这个办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作为该校的合作学校,原因有三个,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华南地区该专业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拥有一名院士和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二是费用较低,不出省路费节约,住宿在对方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用也低廉,对方学校收的实训费也在该校预算之内;三是地处广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利用实训间隙走访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因为从该校多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珠三角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在对方学校安排了电气工程的三个实训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的过程实训、电能计量和校核、综合自动化动态模拟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广东海洋大学均没有实训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亲自动手体验电力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工作,实训结束后都表示这次实训真正是实训,不虚此行。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高校 电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On Industry-School- Research Combination Mode of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I Ji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college Industry-School-Research mode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ke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research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school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ways.

Key words industry-school-research combination; college;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①高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发源地。如何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经济层面,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种是为教育服务,通过产学研与学术的培养、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才。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以电气工程领域为对象,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该专业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好的电气分析、电气设计、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电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样一所重点大学,重点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活动,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促进科技发展。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了较多广泛且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与实践,尤其在电类领域的合作,效果较为显著。通过合作,实现了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助推了经济发展。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市开展风电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为例,自合作以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无锡市党政代表团先后两次访问学校,并就政产学研合作事宜与学校的领导深入交流。而且,学校党委书记崔锐捷、校长朱荻等校领导也多次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走访无锡市惠山区,实地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合作模式,推动政产学研合作。②

2 电气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思考及具体做法

电气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正是由于社会大量的需求,不言而喻,电气专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对该个专业领域,乃至我国国民经济领域的发展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被企事业单位所需求,需要我们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因此,产学研的结合,为高校的学生培养、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1 产和研的结合

企业有较好的生产能力,但科技含量低,科学研究创新不够,如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把高校的知识资源和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转化,技术上进行创新。而作为高校,是服务发展的主体,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整合和流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搞科研的目的也是为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产学研结合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建立良好的互动,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工程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才能适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让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走上社会,被企业所需求。电气工程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能够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等实际生产问题。

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在科研管理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成果转移渠道不畅。很多企业拿着大量资金寻找科技创新成果,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又转移不出去,导致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科技资源分散,浪费精力、物力和人力。(2)科研人员考核制度不利于成果转化。当前,高校普遍采用职称和职务等级发放科研津贴的,而职称职务的获得,主要是看权威性期刊的数量、申请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专利情况等,对于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问题很少重视,致使高校老师很多科技项目申请后,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与社会需求脱节,大部分科研成果很多是只申请了专利,或者发表了论文的水平上,实际应用产出的效果不高。另一方面,当前部分教授评职称前,发论文,申报项目,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职称评定后,科研动力不足,研究成果停滞不前,更多的是享受这个教授待遇,从而导致研究资源流失。(3)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完善,重视不够。高校由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整体实力提升等众多因素影响,学校科技部和老师的关注点在于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申报上面,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973、863等重大项目课题、各项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而对真正获得的科技成果,如何将其转化投入不够,重视不足。

因此,在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同时,更应该要结合学科、科研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支持和引导作用,要进一步搭建平台,发挥政府的作用,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四力强强联合,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做出贡献。

2.2 学和研的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信息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电气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的电气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首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当中。从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培养来看,学生实行“导师制”,对于优秀的学生,从大学开始就跟随导师做相应的课程设计,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仅能够很早,而且将课题研究有延续性,能更好地做出科研成果,培养科研能力。第二,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科技创新比赛,老师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以及研究生课题,有80%的题目与产学研基地的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有部分学生直接参加教师承担的课题。通过多种渠道,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实际工程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完成自己学业任务的同时,培养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产和学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方向。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③

电气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保持和加强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因材施教,引入各类培养机制,如结合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一是和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另一种则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科研方向,制定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模式及课程体系。如开设专门的“卓越工程师”班,单独组织学生完成一门企业课程授课,一次企业参观实习,一次“工程技术讲座”。除此之外,每年暑假,我校的电气专业与陕西航空电气有限公司、陕西西航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许继集团、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开展合作,这些企业每年为电气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提供合作科研项目。

3 总结

电气工程专业行业属于高精尖端行业领域,尖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它的社会需求较广,而培养这样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校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让学生、教师有良性发展,才能促进电气学科的发展,而外部则需要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产学研的结合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高校科研管理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资助编号:NR2013029;项目负责人:李洁)成果之一

注释

①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6):1-6.

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文力(1974-),男,河南孟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何琳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470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5-03

近年来,由于隶属机制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改变过去单一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调整设立了“管工结合、文理并重、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于2001年筹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后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一步细分,于2008年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从而引起了对电气专业原有的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新的思考。本文主要介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特点,讨论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电气技术”四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是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新专业之一。[1]新专业的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做法,强调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由上述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体现以“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理念,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强电又要懂弱电,既搞硬件也搞软件,既掌握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亦了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应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及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动化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

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

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4.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一级学科

基础课 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双语)、电磁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专业技术讲座

二级学科

限选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机设计及优化、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器学

跨二级学科

选修课 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动力部分、供配电技术、电力市场基础、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检测技术及仪表、传感器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微特电机、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双语)、可视化程序、EDA技术(双语)、工业组态技术;科技论文写作

跨专业

选修课 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双语)

实践教学

环节 金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调查、认识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选)、PLC课程设计(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选)、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选)、电力拖动课程设计(选);电气专业制作实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电机学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2.课程内容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 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

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

(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电力工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学方针的转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此发展契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电气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今后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电气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仍需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2]华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2):34-37.

[3]黄文力,张丹.构建和谐电力系统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3):53-55.

第6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丁洁(1984-),女,江苏丹阳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吴冬梅(1983-),女,河北承德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69-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迄今为止,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高校教育培养计划均已制定,并开始实施。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目前主要针对本科生,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为国家工程科技服务的高素质工程师。[1]

在科技、信息等领域全球化的今天,电气专业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及交叉性,涉及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以及物联网等学科的交叉优势,宽口径培养学生。

电气工程教育除了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还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非工程技术人才。[2-5]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以培养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电气专业英语作为专业基础课,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实施,需重新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电气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区别

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不同,大学英语是教育部对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要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电气专业英语教学则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英语水平为目标,以就业及学业深造现状为方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气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专业素质,涉及电气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英语论文撰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演讲报告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电气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专业发展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二、电气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对专业英语在专业基础课中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计划按部就班,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电气专业英语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兴趣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将学士学位与四六级成绩挂钩,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也常以四六级证书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将四六级分数作为学生英语水平认定和人才筛选的标准之一。在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多数学生以考过、考好四六级为学习目标,将精力都放在如何能够考过、考好四六级,而忽视了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加之专业英语长句复杂,构词繁杂,使得学生更加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电气专业是宽口径工科专业,本专业的专业英语学了需要基础的英语综合能力外,还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一方面需要对专业课知识有较好的学习和认知,另一方面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以对电气专业知识有相对全面的认识。而多数学生很少有阅读专业文献的机会,导致学生在面对专业英语文献时往往语义明白,语法也清楚,但就是不知所云。学生们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专业英语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专业教学效率低

专业英语的特殊性要求专业英语教师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英语基础,更需要具有“专业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需要专业和英语都过硬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而现状是专业英语教师往往是专业知识过硬,而英语水平不足以支撑其专业英语教学,导致专业英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课教学,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没有益处。

4.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

(1)专业英语设置为专业考查课而不是专业考试课,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如一般考试课程。

(2)多数高校没有固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导致专业英语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3)专业英语安排的课时较少,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甚至半个学期的课程,大部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浓厚兴趣才是学好专业英语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讲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培养学生兴趣的专业英语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选一些与电气专业相关的题目,按课题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积极发动学生查阅相关英文文献,提交一段英文文章或摘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平台。给各学习小组派发学习任务,要求将已看懂的英文期刊论文或英文图书章节加以提炼,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用英语加以口头报告。这种方式能加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3)增加多媒体教学,精选一些电气发展相关的外文声像资料穿插于课堂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合理设置教学进度安排,加大专业英语教学学时比重

专业英语教学安排应兼顾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大一进行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大都在学生英语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和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目前专业英语大都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或开始找工作,或开始准备考研,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精力都会受到影响,且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时间间隔较大,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因此,专业英语教学应适当提前,在大二开设专业课时辅以专业英语教学,这样能充分利用学生对新鲜课程的好奇,以及大二学生的好学,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应加大专业英语教学学时的比重,目前多数学校专业英语都采用一学期30学时的课程安排,教学周期较短,无法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形成良好的影响。将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到两学期共60学时,并注意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可以使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形成互相促进的局面。

3.精选的教学内容

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选择非常重要。电气专业是宽口径工科专业,学习的专业课程较多,包括电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拖动等。从全球信息化发展来看,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了解也非常必要。

4.规范的考评制度

专业英语需要注重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不能简单体现在期末的一张试卷上,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教学重点在平时,考试也要关注教学过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因此,专业英语的学生考评可进行如下改进:

(1)平时成绩中除了学生出勤外,还应包括课堂中学生的PPT汇报情况,各学习小组对专业外文资料的调研情况等。

(2)期中考查学生的专业外文撰写能力,主要为一段中文文献的翻译能力。

(3)期末考试重点放在阅读和翻译,而不是语法、词汇等。

5.建立专业英语教学与外企的联合教学机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各高校已切实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合教学,制定了校企联合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可充分参与到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尤其是外企中,结合外企的先进电气设备以及优秀工程师资源,进行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以外企为课堂,邀请优秀国际工程师给学生介绍先进仪器的功能原理、操作方法等,以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2)采用Seminar讨论形式,以教师和优秀国际工程师作为主持,选择本专业发展的若干个方向,激发学生专业英语讨论热情。

此外,现每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都会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加拿大参加项目交流和学习,[6]这种本科生境外短期交流学习以及参与项目的培养模式将极大提高卓越工程师的综合能力,但目前该项目仅限于部分高校,因此,还需加大本科生境外交流项目的范围。

四、结束语

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和双语教学的实施进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题,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英语水平为目标,以就业及学业深造现状为方向,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素质。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认为应充分利用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更合理有效的教学尝试,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王海泉,王东云,马薇.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管理工程师,2011,(4):77-77.

[3]吴皓,马庆,马新艺.电气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60-162.

[4]罗志勇,蒋畅江,王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8):34-34.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第8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2014年4月18日.

第9篇

电气专业人士还经常需要查询各类电学资料,而很多资料都是冗余的,如何快速地在茫茫资料群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的确也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此外,他们还经常需要进行电学相关公式演算,而这类公式计算通常都是相似的,只是输入及输出不同而已,因此他们仍然需要进行着重复的劳动。对电气专业人士日常涉及到的一些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便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1.日常工作繁杂,重复劳动过多电气专业人士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重复地去使用各种不同仪器,输入或读取各种数据,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每天重复着类似的劳动,极有可能会磨损一些人的意志,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2.电学设备使用不便,功能不强电气专业人士经常使用的电学设备,如万用表、示波器等,体积上非常庞大,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在使用时需要配置各类数据及参数,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同样,这些设备的在功能上局限性非常大,输入及输出数据均需要人们进行手动操作,不能实现自动执行的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也需要人们手动进行,不能实现流水操作。3.查找资料不方便,花费时间太多电气专业人士的日常工作当中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来源于书籍,论文和网络。而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这些资料在一些地方出现过,而再去那里查找时发现已经找不到当初想要的东西了,这样就会事倍功半。手动去查找资料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样对于存储资料也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4.电学计算重复性大,数据处理需手动电学公式本身非常之多,而电气专业人士FI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部分电学公式的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与电学设备类似,对于这些公式的输入和输出经常需要手动进行,很多时候只是几个数据的不同根本不需要再进行重复计算,这样的重复劳动显然意义不大。想要对获得的各类数据进行处理时,也需要手动进行分析,没有一套自动化工具帮助他们实现这样的功能。5.各类工具较分散,不利于联合使用电气专业人士通常还会用到各类工具,如计算器、定时器、资料夹等,但通常这些工具都分散在各个地方,如果想一起使用会非常不便。6.设备人机交互较差,不符合时代潮流很多电学仪器设备的人机交互并没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它们仍然与最初的设计差异不大。随着信息化大潮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已经作了人性化的改善,人们也慢慢适应了这类变化,这样旧式的电学设备的人机交互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了。人们需要一种人机交互性好,满足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工具的出现。总之,正是由于电气专业人士面临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与之相关的各类需求也就应运而生了,而电气专业PDA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电气专业PDA是集万用表、示波器、资料查询、公式计算、定时器、计算器、在线数据更新、收藏夹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掌上设备。该设备是在最新的硬件设备上搭建,使用现代化开发工具对软件进行开发,在便携性、易用性、稳定性、人机界面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优势,体现出了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通过使用该设备将会改善电气专业人士的R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因此将提升他们的生活效率。

电气专业PDA的研究现状

分别是通用PDA和专用PDA。通用PDA是为大众需求所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大众,所以其针对性不是很强。专用PDA是为特定用户所定制,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专业人士,其针对性相对较强,特色也非常明显。电气专业PDA属于专用PDA,它主要服务于电气专业人士。如果想在通用PDA当中脱颖而出的确相当困难,毕竟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数量众多,相关经验也非常丰富,而在电气专业PDA这种专业PDA方向中的专业人员相对少了许多,同时该课题也比较罕见的,但是实实在在有大量的需求存在。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我相信电气专业PDA这个课题的意义巨大。当然,本人所能做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功能需要通过与特定用户之间不断的交流来增强和完善。2011年初诺基亚公司正式宣布与微软公司合作,准备使用微软的WindowsPhone7手机,而这款手机的内核仍然是WinCE。虽然目前Android操作系统的势头正猛,但WinCE操作系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WinCE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由于WinCE有微软的强大人力和物力支持,肯定会有长足的发展的。近年來,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运行于硬件之上的软件的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特别是嵌入式软件的JP发速度远比不上通用计算机中软件的发展速度。随着嵌入式系统硬件环境的不断发展,大量运行其上的应用需求便随之而来,这样一来嵌入式软件将成为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嵌入式系统的重中之重。1.3嵌入式系统简介嵌入式系统[2]本身概念就相对比较模糊,其实嵌入式系统就分布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嵌入式系统的存在。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许多产品就属于嵌入式系统的范畴,像电视机、电梯、一卡通、门禁卡、收银机、汽车、手机、KTV系统等。嵌入式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相关技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新技术。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同样也-3-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计算机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对于如何定义嵌入式系统,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模糊的问题,在各类书籍和参考资料中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并没有一种让所有人都非常认同的定义。现选用一个比较常用的版本来定义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在计算机相关技术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在软件和硬件上均可以实现定制,适用于对成本、资源、功能、功耗等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式系统将硬件和软件融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特定用户的特定应用需求。1.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可以辅助和控制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正常运行。与通用计算机类似,嵌入式微处理器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元素,不过在体系结构方面,嵌入式微处理器一般采用RISC结构,而通用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一般采用CISC结构。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功能强、性价比高等优点,目前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有PowerPC、MIPS和ARM等。

硬件硬件设备

课题中的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都要运行在特定的硬件设备当中。与通用计算机不同,嵌入式系统所使用的硬件是资源受限的。考虑到特定的应用需求,需要采用特定的硬件设备来支持相关的应用开发及使用。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应该是可以移植,可以定制的操作系统,只需要保留与特定应用相关的功能以及系统使用时必需的功能即可。与通用计算机不同,通用计算机中可能会包含许多极少使用的功能,并且想要对此实现定制基本上不可能。然体积上变小了,在使用功能上并没有受到影响。本课题所用的WinCE就是一款优秀的、实时的、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嵌入式应用程序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核心,一切都为最终的应用服务。与通用计算机不同,在嵌入式系统中并不严格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不要求其在功能设计或实现上过于复杂,这样有利于资源利用及成本控制。本课题主要目的就是设计一个PDA应用程序。嵌入式系统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应用性强嵌入式系统是与特定的应用需求联系起来的,没有特定的应用需求就不可能也不应该设计相应的嵌入式系统。像我们常见的嵌入式系统,如一卡通系统就是应学校或公司的实际使用需求而产生的一类嵌入式系统。这类嵌入式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无需复杂的硬件设备,配置一些相关的应用程序,最终将大量的用户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都记录在数据库当中即可。2.智能化强嵌入式系统是应具体应用而生,而具体应用一般就是那些手工操作或不能自动执行的工作。而嵌入式系统作为专门解决此类问题的工具,必然要在这方面尽可能取代人的作用,许多工作只需要我们手动设定一些条件,嵌入式系统就可以帮助我们自动执行一系列复杂和重复的工作。智能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展示将使我们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3.性价比高嵌入式系统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不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方面都需要我们尽可能地降低系统的幵发周期,这样带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系统的幵发成本会显著下降,因此系统的性价比就会显著提升。由于性价比较高,也就为嵌入式系统的下一步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将进一步推动嵌入式系统的快速发展。4.差异性大不同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初衷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各类嵌入式系统的最终产品也将会有巨大差异。如果想对各类嵌入式系统做替换性使用,几乎不可能。不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方面都会限制我们的这种不现实的想法。正是由于各类嵌入式系统的巨大差异,才会让嵌入式系统有了百花齐放的精彩,也因此为嵌入式系统本身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论文的主要内容

总体设计部分,对本课题的特点、功能等做必要介绍。接着论文对课题中的硬件设计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对项目所使用的典型硬件,如何对存储功能进行扩展,如何选择数据采集器,如何选择无线通讯设备等做具体介绍。这一部分是课题的基础。接下来介绍如何对WinCE操作系统进行定制和移植。定制是嵌入式系统学习和开发过程中相当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操作系统进行定制可以使最终的内核镜像压缩程度达到最大值,使操作系统更加适合在嵌入式设备当中运行。移植过程包括了如何配置目标设备与主机之间的连接及二者之间如何进行数据交互等详细细节。接着论文介绍软件设计部分,该部分是课题的核心。课题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电气专业PDA的应用程序设计,主要侧重的就是其中的软件设计。课题要求设计一个电气相关的PDA,该设备服务于电气专业人士,同时它应该能够提供电气相关的基本功能,包括资料查询、公式计算等。在软件设计部分,课题采用模块化设计,尽可能降低各个模块之间的稱合度,使每个模块尽可能独立幵来。最后论文对整个课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课题中的不足及改进可行性。本章小结本章对整个课题做了简要介绍,分别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及论文主要内容做了概要性介绍。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电气专业PDA”课题是个专业的、前沿的、值得研究的课题。上一章已经对课题做了概要性描述,为了加深读者对于该课题的进一步了解,在对课题进行详细描述之前,本章将从总体上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流程进行述。

万用表功能系统

万用表功能主要完成对常用电学相关数据(比如电阻、电流、电压等)的测量。对于电学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可以以统一界面或单独界面显示出来。系统的万用表功能尽可能模拟真实万用表功能,在普通万用表功能基础上可以扩展出一些额外功能,比如可以对感兴趣的数据进行存储以便下次访问,当然也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定时自动保存。示波器功能示波器功能主要完成对电学相关数据的波形显示,用户可以使用万用表功能来获得到电学相关数据,不过这些数据都是实时数据,而在示波器中可以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过程,可以将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用户可以在示波器中实现对数据的波形显示图形的实现保存,保存后的图片可以方便用户下次查看。资料查询功能资料查询主要完成对电学资料的查询,用户选择不同的主题和资料名称可以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电学相关资料。当然,用户也可以在某处输入自己记住的名词或一些概念,系统通过模糊查询得到感兴趣的资料。用户使用模糊查询所查到的条目可能会比较多,这时还需要用户仔细S别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公式计算功能公式计算功能主要完成对相关电学公式的处理工作,该功能可以对常用电学公式进行选择并输入相应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公式计算功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基本版,一个是增强版。在基本版中,用户只能进行标准单位之间的运算,并且可供选择的计算公式也比较少,在基本版中统一的公式处理界面,界面显得比较車一,不够人性化,但是却很方便。而增强版是在基本版上添加了许多实用的功能,对于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户界面进行处理,也较为人性化。增强版中可选的公式非常多,可以处理各类电学相关需求。增强版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式分别使用不同的用户界面,大大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他辅助功能在辅助功能模块,选择了一些用户常用的工具浓缩在其中,包括定时器功能,计算器功能,收藏夹功能,资料在线更新功能等。整个系统是一个大系统的客户端,系统未登陆到服务器时只是单独的一个客户端,登陆服务器后可以获得更多的最新消息及最新的数据支持。帮助功能帮助功能较简单,对于电气专业PDA用户感兴趣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通过阅读帮助,可以帮助用户更加合理地使用该PDA完成日常事务处理。

第10篇

电力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工业生产中的交流调速、直流调速、感应加热、焊接、电解、电镀等;交通运输业的电力机车、轻轨、地铁、电动汽车等;电力行业的高压直流输电、无功补偿、电力滤波等;电子装置用的开关电源、UPS电源等;风光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跟踪、并网离网逆变器等;航空航天、核反应、家用电器等诸多领域都有电力电子技术的身影。显而易见,学好“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对电气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是多么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所学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加,必然导致各门课程的学时数不断压缩。如前所述,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电力电子产品及电力电子装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所含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原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二本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根据笔者所在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专业的招生与就业、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实验设施及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类的各专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电气专业传统的“发电、输电、用电”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强电和弱电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诸多学科相互交集的学科,是由基础课到专业课过渡的桥梁和纽带,是强电和弱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修改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体现出电气专业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协调”的主导思想,加大教学力度,要意识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

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

任课教师要选择一本合适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作为主教材,再参考其他的辅助教材,取长补短,主讲教师应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及丰富的电力电子工程实践经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的内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工程实际的应用,要体现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技术,也要体现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基础课到专业课平稳过渡的桥梁,使教材内容更符合二本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主教材中除重点讲授交流变直流、直流变交流、直流变直流、交流变交流四大类基本变流电路及它们的组合之外,还要联系当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情况,注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及其他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注重主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保护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还应该适当介绍SVC、SVG、高压直流输电、开关电源、UPS电源、感应加热电源、光伏逆变器等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就业要求。

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避免一人堂和填鸭式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课堂教学中需要绘制大量的电路图和波形图,以及诸多公式推导及各种参数计算等。由于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又多,仅仅依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所以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并非完全取消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方式,二者应该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各有各的长处。对于复杂的电路及波形的绘制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容并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以flas的方式显示电力电子器件的开通和关断过程、过电流和过电压的产生过程、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等,使学生感到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对于简单电路的分析以及例题习题的讲解,还是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显得更简单便捷,更具亲和力,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总之,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互联网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改革实验教学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原有的电力电子实验室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引进近几年内较为先进的电力电子实验设备,对原有的验内容和实验计划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尽量减少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理论教学情况组织实验教学。

我院现有的电力电子综合实验室可开出多种实验,囊括了AC/DC、DC/AC/、AC/AC、DC/DC四大电力变换所需的实验,如整流及有源逆变实验、交流调压及交流调功实验、直流斩波实验、无源逆变变实验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增设了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也使电力电子课程的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对教学时间的不足起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作用;同时,在我院的大学生电子挑战杯大赛中,部分学生的竞赛题目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提高了学生的电力电子技能。另外,我院每个学期举行教师实践技能大赛,有相当一部分竞赛题目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电力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

将Matlab仿真软件引进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Matlab仿真软件是各院校普遍开出的课程,将Matlab仿真软件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在课堂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丰富友好的图形界面,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避免了教师画电路图、波形图的繁琐及时间的浪费;将Matlab仿真软件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相结合,是原有的实验操作的有益补充,同时又具备原有实验装置不具备的优点,如解决设备费用高、实验所花时间长、危险性大的缺点。而利用仿真教学工具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既不担心元器件损坏,也没有任何危险,学生完全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在任何地点的计算机上自行完成电力电子电路的仿真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真实性实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训效果。

课程设计环节的改革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后,在课程教学的后期,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由主讲教师布置该课程的设计任务,为避免雷同,每人一题,主要以电力电子技术的四大电力变换为核心,结合工程实际,根据给出的技术参数和技术指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总体方案、主电路图、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并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较简单的题目,要求制作电路板和元器件焊接,并使用实验室的仪器和工具进行调试;较复杂的题目要求用实验室的实验设备验证或进行matlab仿真,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环节的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补充,同时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就业及将来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

为了提高电气专业学生的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近几年来,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除了到发电厂、变电所参观实习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电力电子装置的厂家实习;有时也请电力电子产品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除了发电厂、变电所、继电保护、电气照明等传统设计题目外,许多教师在本科毕业设计中也增加了许多有关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设计课目,如感应加热电源、大功率开关电源、UPS电源、光伏逆变并网系统、SVC、SVG、高压直流输电等方面的题目。有些设计题目还获得了省级或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第11篇

论文摘要 结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感性认识学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综合提高阶段。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反映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 前言

由于我国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许多优秀的仿真软件、前沿学科的研究论文、高性能的仪器仪表以及大量的电气专业优秀教材都来自国外,这使得专业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水平,又要重点培养精通学科专业,具备精深专业外语能力的特殊人才,唯有如此,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适应社会需要。

2 三段式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专业英语课程无论是教材编制、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师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1],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针对上述问题,以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为例,笔者谈谈专业英语三段式教学的改革探讨与实践。

2.1 感性认识学习阶段

感性认识学习阶段概念的提出,是在教学改革讨论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得到的,此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内容枯燥,词汇和表达习惯脱离特定环境,一般费解,遗忘率高[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播放一些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先进技术等方面的英文短片,之后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达到“听”“说”能力同时提高的目的。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外企进行参观,增加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这样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感性认识阶段的目的。

2.2 理论学习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多数学生对专业英语产生一定的兴趣。在第二阶段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能力的培养。此阶段授课课文以精讲较易理解的概述性科普文章为主,引导学生熟悉专业英语的语法和词汇特点。

学习课文时,首先引领学生了解整篇课文的脉络,而后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阶段,教师应用母语将新出现的专业词汇、短语、句子和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此阶段切忌急躁,课堂上应注意提问尽可能多的学生,同时加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增强其学习信心,加强师生互动,切忌满堂灌。

2.3 综合提高阶段

有了前阶段的学习,综合提高阶段的难度可适当提高,其专业性更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此阶段应补充专业知识,在讲解相关段落时宜先回忆相关知识,并打破学科限制。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资料,可先对资料内容进行整体介绍,然后教师针对文章的关键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利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找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灵活多样,积极营造活跃、充实的互动课堂。如可结合专业知识开展课堂讨论、辩论、学生尝试教学、研讨等课堂形式,将提问、对话、讨论、交流等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可选择最新的“BBC”“VOA”以及“China Daily”中与电气相关的新闻及短评,其中部分可采用原声朗读。这些短文通俗易懂,学生兴趣浓厚,可让其自学而后用英语发表简单的评论。此时教师主要起组织作用,指出回答问题中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其阅读、收听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专业理念的能力。

3 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撰写毕业论文中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益也得到提高。总之,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建于2002年,目前每届招收三个班,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并得到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2011年8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正式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首批试点专业批准。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卓越培养工作,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国电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等电气专业对口企业的专家进行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电气工程师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另外,对首批参加卓越培养的试点院校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效加以吸收和改进,探索并建立适应南京工业大学电气专业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和实施措施。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思路

本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树立了〃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后备工程师为追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华盛顿协议》和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为参照,以校企合作培养为手段,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培育〃高工级教授”师资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未来优秀工程师。

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学校结合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了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在坚持人才培养总体方向的前提下,面向国民经济和学科发展前沿的重大需求制定了近期的人才培养战略:将“通才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给“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学生按本科需求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本科阶段校内外实践环节累计不少于1年。达到本科毕业标准,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时在本科生中进行遴选,对一部分具有科研能力、创新素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原4年大学培养过程转变为"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校内外实践环节学习累计远超过1年。如此长时间的实习要求建设校内外固定的实习基地,并确定实习导师,以确保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

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挑选和电气专业相关、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公司,建立多个校外卓越工程师培养实习基地,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实习场地安排、住宿环境的建设、校外导师的培训、校外实习管理条例的制定等多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合作企业的开放度,进一步加大对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支持力度,建立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项基金用于完善企业培养的运行和保障,达到校企双赢,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2.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卓越工程师培养实习基地,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前即开始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安排本专业研究生共同参与,逐步建设并完善本专业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体系,最终形成校内导师带队,高年级带低年级,研究生带本科生,逐步使低年级学生由协作变为主动创新,顺利迅速地成长起来,使每个学生都经历团队中的各个角色,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

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已有课程进行整合,重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1.课程整合原则

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体系的变革。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的合理性和课程授课学时分布的合理性;结合学校、学院和本专业已有的教学、科研基础,对现有课程、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充分利用及整合;注意授课知识结构满足社会、行业与企业的要求,加强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设置

在第一学期新增了“电气工程概论”课程,从整体上将本专业知识予以纲要性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全面、清晰的宏观认识,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有充分的时间对本学科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可以在后续专业方向的选择中做好充足的准备,自主进行方向选择。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将主要专业课程的相同或相近部分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在第5学期增设〃电气工程基础”该新增课程安排为80学时,作为所有专业课程的先导课。后续再开设若千少量学时的专业必修、限选课程。另外,结合当前专业发展趋势新增相关任选课程,使新的课程体系能够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满足内容的先进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3.实践体系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重要求,一方面安排了"工程法规”〃电气工程预算"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行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另一方面,整合后的课程体系中保留了大量的校内实践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结合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的锻炼,力争使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第四学年的企业实习无缝接轨其中毕业设计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在企业完成,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设计也可在企业内完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上,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大力鼓励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积极尝试和推广CDIO、PBL、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适时教学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

课程建设方面,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设计课、研究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以及理论教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后团队设计与开发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替代部分作业或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成果、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环节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本专业部分课程采用阶段性工程作业的成绩或多人协同完成实际工程任务的表现评价等更灵活的方式代替以往的一次性试卷考核方式。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有卓越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使学生获得最全面的知识。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开展“高工级教授”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45]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工程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选派一批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工作1〜2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九制订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教师到企业兼职。不断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并设置准入门槛。同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相互取长补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敫并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

六、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相对过多,选修课相对较少,人文社科知识缺失,一些非工程能力如团队合作、环保理念、领导力等等素养缺乏,这些都是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亟需加以改进。

2.企业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

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对口的企业包括发输配供用电的各个环节、某些环节的电力企业,如供电企业,由于其生产工作责任重大,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长时间实习,即使接收了也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差事。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违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衷。因此,一方面要合理选取实习企业,同时也需要国家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实习规范与制度提高企业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

3.学生长期实习的安全问题

以往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等,由于时间比较短,一般由学校教师带队,组织学生集体行动,期间的安全问题一般由带队教师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有长达一年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安全责任由谁负责、如何负责亟需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使企业单位打消顾虑,接受实习学生,也让高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不用畏手畏脚。

4.企业与高校的衔接问题

各个企业工程侧重点不同,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亦有所不同,而企业一般也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各自优势、使二者交互衔接需要探讨。

七、结束语

第13篇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石油石化行业电气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课程无法对一些具有石油特色的重要研究热点进行深入介绍,限制了课程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体现精品课程示范作用,解决“电力电子技术”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促进各课程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各课程的内容较为松散,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提纲,这与“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山东省电气专业特色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专业课程之间衔接难题、整合各方向的研究领域、切实落实具有“油味”特色的专业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电力电子技术”由于其自身跨学科、宽领域的特点,恰恰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接口和桥梁。因此,作为一门立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如何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在促进各专业课程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突出作为石油院校的课程特色,是本教学改革项目的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内容。

2.改革现有教学手段和内容,解决有限学时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匹配的问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各种变流电路为主线,对电路的波形分析与相位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问题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方面,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课堂教学结合课后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目前,学校仅采用挂件结构的实验台或实验箱来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会积极去思考和创新,也找不到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样一来,如果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甚至出现异常现象,学生就会第一时间找老师要答案,不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总之,为切实落实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必须提升自身的学科定位,利用课程优势强化作为特色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研究方案

1.打破课程壁垒,强化作为特色专业的桥梁作用电气工程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时期,传统孤立授课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专业课程,涉及到多个电气工程学科课程的知识。利用这个优势,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各课程的桥梁是非常合适的。以“电力电子技术”变流技术作为切合点,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理论、“电力工程”的柔性输电、智能电网等学科理论紧密结合,消除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弱电控制强电”思想的共通,从而将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油味”特色石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是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必须了解石油工业生产对电气技术的需求,能够将电气技术与石油技术很好地结合,为石油工业生产服务。目前,“电力电子技术”中与石油石化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还不够深入,如何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培养合格的电气化人才,需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下功夫。例如,可以增加电驱动钻机、潜油电泵变流电流拓扑的分析和简单故障诊断,使课程更贴近现场,突出“油味”特色。

3.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突出设计与创新采用“感知、学习、应用、总结、提高”五层次教学模式,在“感知”模块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在“学习”模块中,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应用”模块中,通过实际电路的搭建和实验调试,使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在“总结”模块中,将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把对理论的片面认识变成全面掌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提高”模块中,将任务驱动式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完全融合,使学生明确岗位对电力电子技术能力的要求,并具备对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撰写科研报告或者调研报告在本课程教学的前期,向学生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调研报告,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进行撰写。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优秀网络资源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去查阅相关的中英文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电力电子发展的动态前沿,因而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互动教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涉及到很多电路图和波形图,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授课。各种电路图和波形图可用多媒体制作,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全部波形展现到学生面前,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讲课的方式生动活泼,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结束语

第14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化;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living modern architectural goal and office environment become, electrical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s, to achieve the intelligent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lectrical and automation background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system.

Key words: electrical automation;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中国分类号:TU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1电气自动化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智能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各种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气自动化的繁荣。“自动化”一词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随之电机电力等产品相继产生,直至60年代,自动化控制理论的开始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过程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使自动化的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电气专业的自动化技术成为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产物,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日臻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无论从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提升,促使现代建筑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90年代起,中国的智能建筑迅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基本都采用了智能化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智能楼宇走向智能家居,智能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满足和迎合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消费品位及消费理念,现代建筑需要不断提高建筑内涵,势必要引入电气自动化的成分以及智能化建筑,特别是数字电子化科技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界的主流方向。

2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现代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SAS)及其相应的布线系统。

2.1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通信自动化系统为智能建筑内的用户提供高速、全面、安全可靠的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服务,满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并能适应楼外电信部门的通信网向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宽带化及个人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系统主要由两大系统组成: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和有线电视网(CATV )。随着4C技术的不断推广,现在智能建筑通信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电视电话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ed System,简称PDS)是智能化办公室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是一种集成化通用传输系统。它是将所有语音、数据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为办公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支持将来语音、数据、图文、多媒体等综合应用,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六部分组成。

电话通讯系统通常有两种方式: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和虚拟电话网系统。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由程控电话交换机、配线架、中继进线组成。电视通讯系统应用最广的还是闭路电视系统,主要由接收信号源、前端设备、干线传输系统、用户分配网络四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智能建筑中的主干网络,将智能大厦的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设备、网络外部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形成互联互通,结构合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办公的软硬件环境,更好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2.2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控制方法、对楼宇内的机电设备或系统进行自动集中控制管理,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而构成的综合系统。系统通过集中监测和控制来提高现代建筑的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维护及营运成本。 它包括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楼宇自控系统中基本采用的是集散控制方式和分布控制方式,即用分布在现场被控设备处的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DDC)完成被控设备的实时检测和控制任务,克服了计算机集中控制带来的危险性高度集中的不足和常规仪表控制功能单一的局限性,实现多种控制及管理功能。

2.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进而实现办公自动化处理的系统。它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系统集成主要包括运行坏境集成和技术集成。

2.4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CCTV) 一种图像通信系统,它综合了传感技术、监控摄像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组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监控的高智能化的处理系统。智能建筑中闭路电视的应用,可以保护人身安全,节省时间和费用,提高效率,实现实时指挥和调度,处理和保存信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摄像部分、控制部分、传输部分、显示与记录四大部分所组成。

2.5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SAS)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当火灾发生后,联动启动各种消防设备,以达到报警及扑灭火灾的综合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主机主板、回路卡、手动控制盘、多线制控制盘、直流不间断电源、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消防电话系统、CRT系统、机箱。

3 结束语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共享和高效显得尤为重要,智能化系统在现代建筑的应用,成就了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使人们的生活和办公环境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智能化小区的内涵也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电气,IEC标准,质量管理,文件管理

 

1.设计

1.1设计标准

10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是我们设计的第一条万吨级水泥生产线项目,业主也相当重视此工程,专门聘请了国际知名咨询公司DCPL对本项目的设计及现场质量进行控制。针对电气专业,咨询公司参照的是IEC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因此在设计和工程施工上必须满足上述标准,否则咨询公司不会批准设计图纸。

1.2高压供电系统

高压供电系统采用两路33kV电缆进线至总降,两台2.5 MVA 33/6.6kV主变压器一次侧采用封闭式电缆进线,二次6.6kV侧采用封闭母线桥与中压进线柜连接。变压器室采用半敞开式,便于变压器的散热,并节省了土建费用。同时变压器一二次侧均采用封闭式接线,避免了由于厂区灰尘多影响变压器瓷瓶、母线的绝缘性能。主变压器采用油浸自然冷却方式(ONAN),设计时已综合考虑了变压器室的朝向,现布置为东南朝向,仅在上午有2-3h要晒到太阳。当地8月份50℃左右气温为年气温最高月份,日产量持续在额定产量10000t,主变压器油温最高为92℃,设置的变压器油温跳闸值为130℃,在环境酷热的条件下主变压器也无须再采用风冷方式(ONAF)。中压柜采用KYN28中置柜,断路器采用ABB VD4真空断路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采用施耐德Sepam系列,4200 kW生料磨磨主电机及5000kW循环风机采用Sepam M87电机差动保护装置。

1.3低压供电系统

各电气室电源均由总降引来,电气室配电变压器油采用耐高温油油浸自然冷却方式(ONAN),变压器室同样采用半敞开式。在8月全线达到产量额定情况下,没有一台变压器因为油温高报警。低压配电柜(MCC马达控制中心)采用抽屉式,便于设备的维护与调试。MCC柜采用3P+PE(3相铜母排+PE铜母排)方式给电动机及其他3相用电负荷(就地控制箱、照明电源、辅助电源)配电,避免了以往工程中零(N线)地(PE线)的混乱状况。照明电源及辅助电源(仪表电源等)采用独立的干式变压器进行配电,避免由于大功率电机启动对照明电源及辅助电源的干扰,同时便于分别考核生产设备与照明设备的电耗。

应急电源考虑有1l00kW的柴油发电机,提供窑辅传、高温风机辅传、蓖冷机高温段3台冷却风机、燃烧器应急风机、照明等应急负荷在全厂停电故障J清况下的应急电源,确保设备安全。在2007年6月一次当地区域变电站故障造成全厂停电,柴油发电机在短时间内启动起来,所有应急设备均运转,在紧急情况下确保了设备的安全。每个电气室PLC柜及中控室DCS操作系统均提供有UPS电源(不间断电源)。每个电气室的照明电源都从不同配电变压器电源引有联络电源,作为本电气室配电变压器故障时的事故照明电源。

1.4 控制系统

本项目的DCS(集散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PCS7,CPU采用S7-400,DCS网络采用环网。在中控室设有4个操作站,一个工程师站,两个服务器(双冗余);各电气室设现场站(现场PLC柜),内设CPU、通讯模块、电源模块、I/O模块。

电机控制采用中控优先方式,所有控制信号进PLC柜(包括现场启/停按钮信号),设备的启停均由中控控制,这样即使是现场单机启动设备都可以实现设备的保护连锁,中控对设备无论在现场启动还是中控启动的状态都一目了然。采用中控优先方式相关费用会有增加(电缆、模块等费用),但提高了设备运行的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仪表中的温度、压力变送器、料位计、料位开关均采用西门子系列产品,针对固体料位(配料库、均化库等)采用雷达式料位计,针对液体水位仪(循环水池等)采用超声波式水位仪。预热器气体分析仪采用西克麦哈克产品(两个高温气体分析仪用在烟室及分解炉、两个低温气体分析仪用在C1筒出口)。由于窑三次风管布置在窑筒体正上方,因此窑筒体3个墩子两侧都有钢结构支架,妨碍了窑筒体扫描仪的工作。为了能完整地监视全窑筒体温度,我们采用了两个窑筒体扫描仪相互对三个支架的阴影部分进行补偿,使得操作员在中控室能在没有阴影的情况下观察全窑体表面真实温度,这对于窑的保护相当重要。窑头罩及蓖冷机采用了带温度测量功能的高温工业电视,操作员在中控室监视画面的同时,也能分辨出不同火焰区的温度情况,有利于更好地操控水泥熟料生产。

2.设备安装及调试

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包括电气设备的检查安装、电缆敷设及检查连接、相关电气设备试验。电气设备安装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在设备安装及调试中,我们积极与业主和咨询公司沟通,对于他们在检查现场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会积极响应。

2.1电气设备的检查安装

所有电气设备(高低玉配电柜、变压器、PLC柜等)在安装前均要求进行外观检查,同时作好盘柜(变压器)基础的安装记录,校验基础的水平度及不直度(要求<lmm/m),然后进行设备安装并作好盘柜(变压器)的安装记录,检查盘柜的垂直度、水平偏差、盘间间隙等。

2.2电统教设及检查连接

现场照明线路主回路基本都采用电缆,只是在主回路至灯具段采用常规的BV电线,这样既使照明线路敷设在桥架中美观,又使线路在高温环境中不易老化。电缆连接至电机及现场控制箱均使用与电缆规格配套的锁紧头,完成对电缆的固定及设备的密封,这样的安装方式比较安全,现场看起来也非常整齐。国内一般未采取这种方式,因此现场对电机接线盒及现场控制箱作了大量改造。

2.3调试

中压柜微机综合保护装置Sepam在以往工程设计中采用过,但没有在现场调试使用过。经过大家对设备及资料的大量研究,工程师熟练掌握了Sepam的保护设定及调试,能够根据设备要求完成各项试验(包括相过流、速断、零序动作的电流试验,变压器保护温度、压力、瓦斯在Sepam上信号校验等),同时能够根据现场跳闸信息及时分析出故障原因。例如2号生料磨主电机(P=4200kW,Ie=423A)在今年2月由于其他原因更换了电机侧差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此后磨机启动时经常报差动故障跳闸,但只要启动起来后就没有问题。当时根据这个现象对主电机、液体启动柜、电缆均进行了检查,一直没有查出故障原因。后来在查对灰钾叨故障信息记录时发现:差动故障总在启动2-3s时间内报警;故障相不固定,有时A相,有时B相。根据此信息我们判定肯定是更换的电流互感器有问题,检查时果然发现电流互感器的级次在订货时被弄错,造成设备在启动瞬间启动电流在824A左右时电机侧及中压柜侧差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磁饱和度不一样,从而产生差动电流。

参考文献:

[1]廖智,刘眉. 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配套设计[J].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07, (03) .

[2]严伟文. 浅谈我国水泥工业电气自动化[J]. 科技资讯, 2008,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