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感悟论文范文

艺术感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感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感悟论文

第1篇

情感表现主要是指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引发的内心反应,例如喜欢、憎恨、高兴、伤心等情绪的表现。简单而言,是用身体表现出来的内心反应。

(一)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灵魂舞蹈艺术就是用身体来表现心理反应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反应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情感表现,舞蹈艺术也是情感表现的高度集中,是由肢体动作来表达表演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肢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而情感表现则是舞蹈艺术的灵魂。缺少灵魂的舞蹈,在完美的技巧也无法感动观众的心。

(二)情感表现要贯穿与舞蹈的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之中在舞蹈艺术中,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是骨架,情感表现是血肉。没有血肉的舞蹈,是没有办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打动不了观众的心。但是,没有骨架的舞蹈,就不足以称之为舞蹈。所以在一支好的舞蹈中,既要有肢体动作和技术技巧的烘托,也要有情感表现充斥其中,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一流的舞者,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共鸣。

二、概述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强,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应该是由粗到细、由内到外地引发真实的表演,而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只有将称之为舞蹈艺术灵魂的情感表现融入到舞蹈中,才能使舞蹈更加的生动,更加的精妙绝伦。

(一)缺乏情感表现的虚假表演成功的舞蹈表演,必定是表演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领悟了舞蹈的角色和感受生活后的表演,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怎么去表演、炫技以及吸引观众。舞蹈只有有了情感表现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壳,才能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真实共鸣。所以,真正的舞蹈表演应该是情感在内,表演在外,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的舞蹈表演者,只是注重自己表情与眼神,甚至是每一块肌肉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忽略了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重要作用。其实,一支优秀的舞蹈,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二者应该是均衡的,如果一个舞者过分注重肢体动作和技能技巧,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面部表情僵硬、麻木,会给观众一种虚假的感觉,那么这样的舞蹈就是缺乏灵魂的空壳,观众也会一看就忘,无法深刻的打动观众的心,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

(二)真实感情表现的表演舞蹈艺术是人们真实感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强烈的激发人们的情绪。一个表演者编制舞蹈首先应该是感受内心,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编制出一支深入观众内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感动了全国观众,它体现了艺术美和人性美,更体现了作为残疾人艺术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1位聋哑舞蹈表演者将内心的真善美用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表演者的坚强,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引发了观众与表演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三)情感表现和夸张手法的结合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是将人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舞蹈中的动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将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加工和美化后,并结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现的需求。舞蹈中的动作服务于舞蹈情感的表现。例如在《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动作,在表演中结合夸张的手法,将梁红玉受伤的感受真实的表达了出来,随着表演者的表演,观众如身同感受,心情随着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创作中,要讲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生活,同时又要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艺术,就是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并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一定的修饰。

三、阐述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故事性、抒情性,还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须要有浓厚的情感表现。一支能够感动观众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内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如果一支舞只有娴熟的舞蹈技术技巧,不带任何的情感表现,那就不能表现舞蹈是一门艺术;如果一个表演者的表演夸张不实,只会给观众带去虚假的感受,更遑论打动观众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实情感表现的舞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艺术,才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现才能成为可看可观的经典之作。

四、结语

第2篇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强,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应该是由粗到细、由内到外地引发真实的表演,而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只有将称之为舞蹈艺术灵魂的情感表现融入到舞蹈中,才能使舞蹈更加的生动,更加的精妙绝伦。

(一)缺乏情感表现的虚假表演成功的舞蹈表演,必定是表演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领悟了舞蹈的角色和感受生活后的表演,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怎么去表演、炫技以及吸引观众。舞蹈只有有了情感表现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壳,才能引发观众对舞蹈表现内容的真实共鸣。所以,真正的舞蹈表演应该是情感在内,表演在外,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的舞蹈表演者,只是注重自己表情与眼神,甚至是每一块肌肉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忽略了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重要作用。其实,一支优秀的舞蹈,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二者应该是均衡的,如果一个舞者过分注重肢体动作和技能技巧,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面部表情僵硬、麻木,会给观众一种虚假的感觉,那么这样的舞蹈就是缺乏灵魂的空壳,观众也会一看就忘,无法深刻的打动观众的心,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

(二)真实感情表现的表演舞蹈艺术是人们真实感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强烈的激发人们的情绪。一个表演者编制舞蹈首先应该是感受内心,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编制出一支深入观众内心的舞蹈。例如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感动了全国观众,它体现了艺术美和人性美,更体现了作为残疾人艺术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1位聋哑舞蹈表演者将内心的真善美用肢体动作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表演者的坚强,真实情感的流露打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引发了观众与表演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三)情感表现和夸张手法的结合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是将人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是舞蹈中的动作是利用了一些手法将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加工和美化后,并结合了舞蹈中情感表现的需求。舞蹈中的动作服务于舞蹈情感的表现。例如在《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表演者的一系列动作,在表演中结合夸张的手法,将梁红玉受伤的感受真实的表达了出来,随着表演者的表演,观众如身同感受,心情随着舞蹈表演起伏不定。在舞蹈的创作中,要讲求似像非像,表演者的情感表现是来自于生活,同时又要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加工,使之更加的深刻、典型、普遍。完美的舞蹈艺术,就是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并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一定的修饰[2]。

二、阐述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故事性、抒情性,还是人物形象性的舞蹈表演都必须要有浓厚的情感表现。一支能够感动观众的舞蹈,就要求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并且是美的有内涵的感受。所以,舞蹈表演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如果一支舞只有娴熟的舞蹈技术技巧,不带任何的情感表现,那就不能表现舞蹈是一门艺术;如果一个表演者的表演夸张不实,只会给观众带去虚假的感受,更遑论打动观众的心。所以,只有有了真实情感表现的舞蹈才能称得上是舞蹈艺术,才能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世界,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源泉和灵魂,舞蹈中有了情感表现才能成为可看可观的经典之作。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一物数卖;司法解释三;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什么是一物数卖

一物数卖,是指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数个买卖合同,分别出售给数个买受人的行为。一物数卖主要有三种物权变动模式: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我国《物权法》明确以债权形式主义为物权变动模式,规定了物权变动原因与结果区分原则。

二、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相关规定评析

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12年3月31日第1545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合同法司法解释三)。其中,第九条针对动产,第十条针对特殊动产对一物数卖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

这两条分列出不同的情况,较详细的规定了动产和特殊动产一物数卖问题的处理方式,可以说为我国成文法的完善又增添了一抹新绿,但是笔者认为这两条规定并不周全,背离了一些民法原则。

(一)该规定违背了债的平等原则。

传统民法认为债权属于相对权,并不具有排他效力。因此数个债权,不论其发生先后,均以同等地位并存,没有谁优先于谁之说。当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各债权人按债务比例受偿。这一理论是民法最为基础的理论,但是这两条规定对这一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就第九条第二项来说,如果买受人均未受领交付,那么各买受人都没有取得物权,各买受人的债权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债权转化为物权的权利。但该项明确规定先支付价款的买受人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这就打破了债的平等原则,剥夺了其他买受人将债权转化为物权的权利。

(二)该规定违背了私法自治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涵为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传统观念认为一物数卖不仅违法,而且不道德,应该给一物数卖出卖人严厉的惩罚。但是这种传统观念并没有全面的看待事物,而且也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一物数卖虽然破坏了交易秩序,妨碍了交易安全,损害了买受人的合法权益,但另一方面,在交易活动中追求利益最大化乃是买卖的应有之义,它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经济分析法学派认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且稀缺的,因此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用。所以,如果一方当事人能在违约中得到比实际履行更多的经济利益,则应该鼓励这种违约,因为这种违约是有效率的。

效率违约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比较常见。笔者认为,法律可以不鼓励这种违约行为,但也不应在法律层面对民事主体的道德水准要求过高。在知道违约的后果之后,若行为人依然愿意实施违约行为并承担违约后果,那么违约就不该再是一种被打压的行为,而是行为人的一项权利,这种权利是在私法自治环境下民事主体所应享有的。

就这两条司法解释来讲,不仅各买受人都应有将自己的债权转化为物权的权利,出卖人也有权利决定将物实际交付给谁,有权利决定违反与谁的约定。只有双方自愿完成交付,债权才真正转化为物权。但该规定剥夺了出卖人选择交付对象的权利,能造成出卖人承担更多的违约责任。例如,出卖人先后将一物出卖与三个买受人,价款以及支付顺序为1000、2000、3000元。根据规定,出卖人需要与出价1000元的买受人完成交付,并对后两位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显然,出卖人出于利己考虑,会与出价3000元的买受人完成交付,并承担出价1000、2000元买受人的违约责任。所以该规定非常不利于出卖人,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违背。笔者认为要对出卖人一物数卖的行为进行惩罚,可克以更高的违约金,而这种剥夺出卖人选择权利的方式并不可取。

三、第三人侵犯债权

总体来讲,在一物数卖问题上,买受人可主张出卖人违约,依据合同法行使撤销权,或者主张出卖人与其他买受人的合同无效。虽然救济方式较多,但是不排除以上方式都不能弥补买受人的损失。那么前买受人能不能以侵犯债权为由,让后买受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就涉及到侵犯债权能否构成侵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债权与物权的主要区别在于物权是绝对权,而债权是相对权,只能对抗特定的主体。基于债权的相对性特征,要求第三人侵害债权承担民事责任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第三人侵害债权完全不进行规制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也不合理。

日本学者我妻荣教授从理论上对债权的相对性提出质疑。他认为物权作为绝对权,要求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都有不侵犯权利人物权的义务。而对于债权来讲,债权人对债务人请求给付或受领给付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义务不侵犯债权人向债务人请求给付或受领给付的义务。但是他也承认物权的绝对性是绝对的,而债权的绝对性不是绝对的。但债权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利,若受到第三人的侵犯而不予过问的话,债权将失去作为权利的基本性质。

就第三人侵犯债权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台湾的当前立法有明确规定:“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者,应付损害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这种规定是合理的。该规定既限制了债权的绝对性,也让债权作为一种实际权力得到应有的保护。对债权的侵犯,归责原则应该限定在故意上,而不包括过失。因此,笔者认为后买受人与出卖人订立买卖合同,受让标的物的所有权,如果是出于故意以悖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者,应付损害赔偿责任。我们应该引入这种制度,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第4篇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心心.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刻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5(4):213-125.

[3]李春颖.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50-51.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124-126.

[5]鲍晓媛.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8):132-133.

[7]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1):1001-1002.

[8]陆晶.“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音乐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艺海,2013(8):155-156.

[10]许育燕.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北方音乐,2014(15):94-95.

[11]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7).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杨妍,赵雪晖.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92-93.

[2]吴珊珊.独立学院古筝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153-154.

[3]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05).

[4]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第5篇

1医学研究生加强论文写作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3]。

第6篇

1医学研究生加强论文写作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3]。

第7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大,地方本科院校实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之一。然而由于建校时间短、文化沉淀少,这些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封闭化、单一、趋同化等突出问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侧重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多元复合型的人才。

英美文学是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专业知识课程,正濒临边缘化窘境。不仅如此,久远、零散的文学作品因其实用性、及时性差,对当今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历史跨度大,文学作品众多与文学课的课时大幅削减的矛盾非常突出,这在大部头的小说教学上尤其明显。有些经典作品,尤其是英国文学重头戏的诗歌,因其比较高的难度和深度,曲高和寡。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主要目标依然指向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同时,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这是因为一方面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老师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改革现存的评估方法,将终结性评估改为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力求使评估方法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吸引到了英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他们课程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竞争潜势和协作精神,使学生最终成为英国文学教学的主体。一卷定最终学科成绩的期末考试急需平时成绩来充实,并且也能使之促进教学。

1.seminar的开展

每一个学生在每一门专业课上都应该有至少做一次seminar的机会。所选课题可以是已学内容上的任何兴趣点。英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去解词析句,因此学生们对诗歌的学习与理解往往局限在对表面的理解,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文诗歌的兴趣。让学生自主体味到欣赏诗歌的乐趣,感悟收获的快乐,是英诗课堂教学成功的主旨,也是真正有助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奖赏性阅读能力的关键。在seminar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欣赏诗歌、感悟人生的能力的确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为了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同一个主题的诗歌整合在一起学习,深化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在seminar过程中,引导学生分别理解诗歌主题,体会诗人不同心境和诗歌意境,让学生在品读中体验、整合中悟情,可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性阅读能力。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味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思考、感悟的收获和快乐,真正领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从学生自读后的“感受” 入手,谈体会,说理解,是诗歌学习的一把钥匙。在诗歌学习的seminar过程中,学生间彼此交流,相互碰撞,加上老师的巧引点播,可以使课堂较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提升,同时也体现读者与作者间的相互贴近与理解。

seminar过程中评价要共同参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

因此通过seminar学生提高自身鉴赏性阅读能力,学生首先会占有大量相关资料,并且在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过程中提高了信息素养。其次,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可以提够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英国文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单元测验知识竞赛化

在文学课程开设的第一学期,单元测验还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因为他们学习热情比较高,集体荣誉感还比较强,而且所学知识还处于储备阶段,所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比较适合。在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既做出题老师,比赛评委和竞赛选手。学生自己出题,那他自己就必须把相关知识铭记在心;其次,自己作裁判,养成了他们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最后,做竞赛选手,知识竞赛成了他们所学知识的练兵场,展示自己的舞台,并且学生在竞赛中感受都彼此间的差距,成为下一单元学习的动力。

3.阅读论文的撰写

作品阅读与写作练习相结合也是不错的办法。文学课教学内容以作品的阅读为主,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课程大纲,课前布置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通过讨论分析作品,使学生得到文学体验。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不仅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而且要求学生写一定数量的论文,从而提高其笔头表达能力。在课程大纲中列出了论文内容要求及完成时间,如学生每十周至少要写三篇:短论文(short essay),长论文(long essay)及研究项目报告(report of research project)。短论文字数1000,长论文2000,项目报告为1000。短论文依据课上讨论的作品,就作品某一方面的文学特色进行分析、评论;长论文要求分析课上没有直接讨论的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把课上学的文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如果说短论文及长论文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那么,研究项目则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求学习小组内学生共同协商,每人负责项目的不同方面。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seminar,知识竞赛,阅读论文写作等形式,都极具操作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学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了他们课程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竞争潜势和协作精神,使学生最终成为文学教学的主体。同时又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特色,为英美文学评估方法多样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构建[J];学理论;2011年21期

[2]张雪梅;大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第8篇

一、阐述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

文章是考生自己笔耕的结果,因此谈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见解和对题目的理解尤为可贵。以优秀作文《直面挫折》为例,文章的道理论证很有见地:“人们在受到打击、伤害、失败和挫折时,很自然地会灰心,情绪低落。然而这一时不佳的情绪,它真的可以左右你的信念吗?不。失落的情绪可以被调整,因为人拥有许许多多直面挫折的方法,从而变得像山一样坚定。”这是第一层论述,先从情绪上阐述对于挫折引起的失落情绪我们是可以克服的。克服了失落情绪以后怎么办呢?作者接着上升到第二个层面,把人放到生存环境里谈:“当一个人在逆境中,不管几多沉浮,几多磨难,仍能将自己的灵魂置于高处与命运抗争或与命运和解,相视一笑,前怨尽消,重新踏上征途,直至成功,这才是真的可贵。”由于这两个层面还不足以把道理说透彻,所以作者接着再一次把直面挫折上升到生命的角度,谈在生命中遇到挫折怎么办。最后回扣论点,结尾点题:“善于面对挫折,善于承受,方成大器。”这篇文章的论述,完全是考生个人的见解,反而让阅卷老师感到如同面对面听该生条分缕析一样,感受到层层深入的逻辑之美。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在强调考生要写出真情实感,此文的说理部分,就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在比较中彰显说理的力度

对于一个论点来说,界定核心词的概念很重要。核心词也会有很多相类似的近义词,虽然它们看起来很接近,但是其中细小的差别恰恰就是核心词的独特性所在。如对“繁荣”与“繁盛”进行比较论述:“繁华不是繁盛。繁华犹如烟花,以它那热烈的美,在广阔无边的黑色天幕下兀自盛开,无数闪亮的色彩交相辉映。乍一看,煞是热闹,但是在这浮华热闹的背后是什么?是孤寂,是在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中一闪而过的孤寂。因为当最后一缕烟花消散于黑暗中,夜一下子又恢复了宁静,宁静得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而繁盛则更像是星星,在热闹的天空中不言不语。但我们无意当中一抬头,就会发现原来静谧无言的星星竟是如此之繁盛。此刻,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它们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某种信念――一种比太阳更为灿烂的永恒。”这样一比较,繁荣背后的空虚和繁盛之后的灿烂清清楚楚地表达了出来,概念上也界定得很清楚。

三、运用比喻进行说理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

第10篇

论文内容摘要:高等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经历了从教材理论传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两个阶段,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艺术理论教学必然面临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论与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文献集成阅读体系,增强学术性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从而促进专业学习与创作。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国家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三维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现阶段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上,引入各艺术门类艺术大师的经典文献著作,建设开发教材之外的阅读课本,以指导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人文素养。这一平台的内容可以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影视、戏剧、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随笔、感想等体裁不拘,构建一个可资阅读和借鉴的书面经验体系,如同一个现身说法的艺术家文库,使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积累与感悟所凝结成的文字,短时间内结合课堂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素养与基调,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感悟艺术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这个集成读本体系可以以文献的遴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文献及时进行教学与反馈,然后再补充更新,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核心文献为主体的人文艺术集成读本。文库的编排收纳按时代序列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三种类别展开,力争内容丰富、涵盖多样。具体来说,第一大构成部分是古典诗、词、文、琴、画论文献的精选、节选,以及白话文译本的选择、构建,然后围绕“意境”“意蕴”有关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谢赫《古画品录》等,例如曹丕论及文字,“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又如嵇康论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琴赋》) 

第二构成部分,选择近现代的曲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如梅兰芳论艺术、吴冠中论抽象美、傅抱石论中国画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影响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戏曲大师梅兰芳的文字举例,“我虽然很早认识白石先生,但跟他学画却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记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来闲谈,白石先生一见面就说:‘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白石先生笑着说:‘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他的小虫画得那样细致生动,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纸外的样子。但是,他下笔准确的程度是惊人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段文字选自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节细致生动地记录了他与陈师曾、金拱北、陈半丁、齐白石等画家的交往与学画的经历。这适合美术类青年学子沉心静气地体会戏曲与国画界的颠峰人物相互促进的往事,深入体会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专业创作。 

另外,在同一艺术门类之中,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我们也可举例介绍给学生,“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主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吴冠中以精到的语言、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学子,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东西方相融,这种毕生的体会,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将会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选择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理论、新媒介理论、艺术设计理论方面有独到体会和个人成就的文选构建,介绍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例如,“当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使者带着他们固有的文化标准来中国选择现代艺术时,中国的‘细腰国际主义者’们由于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泛表演’经验,就会坦然说出:‘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来。’足够地暗示了自家手艺的无所不能。换句话说,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们(中国),我就给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当代的一些艺术现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中正平稳的教材语言与富有语言特色、剑走偏锋的文献个案配合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又可以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技巧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思维与语言技能双向提高的作用。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华构建,随后完成近现代选文的构建,然后完成当代的选文构建及课堂运用。经过完整的教学周期的应用与反馈,最后统筹定稿,成为日后教学的有力辅助文库,并扩大范围推广。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从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论、画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领域艺术家著作中采撷、精选、过滤和搭配,比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课后阅读要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许姬传.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口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活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现就此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艺术课程”如何与“生活世界”相得益彰,相互联系?我们说,书本知识是人类长期总结、实践而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学生学习知识,也主要以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毕业论文,生活世界。但是,有选择就有舍弃,有总结就有丢失。书本知识所舍弃的是什么呢?正是现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那些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东西。而艺术课程正是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等特点。这些就只能结合生活世界、将艺术课程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1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的主题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艺术教育主题,只要留心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就能很容易寻找到合适的艺术活动主题。毕业论文,生活世界。从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主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活动,某一节日,某一生活场景,某一情感为主题起点,由此扩展开成主题网络,如“剪纸艺术”、“书法艺术”、“民间歌舞”等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二是以某一艺术要素为主线,到大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寻找形成主题网络,如以“对称”为主线可以扩展出“建筑中的对称”、“绘画作品中的对称”、“生命世界中的对称”、“音乐作品中的对称”等艺术主题。

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艺术教育主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留心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富含艺术韵味的场景、事物以及学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其次,以不同艺术门类的角度对其进行联想、设计初步的艺术教育主题;再次,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教育计划的安排调整主题。如,以“爱”这一情感表现为主题,可以扩展出“以爱为主题”的美术和音乐作品欣赏活动,绘画:我爱小动物;散文:共伞;表演:我们都是一家人等艺术主题。

2 将学生艺术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

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发展的。毕业论文,生活世界。因此,学生艺术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一日生活之中。

2.1积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感性经验

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积累感性经验,寻找艺术要素,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嫩芽,秋天落叶,各种花卉的颜色,树木的造型;美妙的小溪流水声和宛转的小鸟鸣叫声;社会生活中的建筑造型,节日的街头,人和动物优美流畅的动作等蕴藏美。毕业论文,生活世界。教师可以组织寻找“生活中的画”、“大自然中的节奏”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摆脱日常知觉的局限,使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性质和艺术原理产生敏感,激发其艺术感悟能力。

2.2加强生活中艺术环境的创设

2.2.1营造积极鼓励的精神环境

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并时时激发学生的情趣,情感。学生期,孩子们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幻想奇特,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象中,创造的萌芽也正若隐若现。因此,我们成人应以赞赏的态度及时捕捉到这些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耐心科学的引导,力求在精神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能自由思索,大胆想象。

2.2.2创设丰富自主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学生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创设“小小艺术活动角”,放置中西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中国民间工艺品及学生自已制作的作品等供学生欣赏,还可以放置各种绘画用具和废旧物品等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艺术创作。在创设这一角落时教师要注意中西艺术作品兼容、各种艺术门类作品兼容、成人艺术作品和学生艺术作品兼容,还要经常更换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3 发挥艺术教育在各领域相互渗透中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是指“处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这间起中间联系作用的环节”。“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不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经过一定的中介而互相联系着。艺术是学生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教育中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毕业论文,生活世界。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中有美,语言中有韵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生活世界。

4 学生艺术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生活的逻辑

学生的生活是一个感觉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创造的生活,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直觉的,充满情感的,因而在进行学生艺术教育时,首先要做到整体化的艺术教育,不能割裂各艺术领域之间的联系而应该使艺术活动成为不同艺术类型的共同审美要素之间进行互为感受、互为理解、互为表现、互为创造的过程;不能限制他们、轻易呵斥或盲目否定,而应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一起用他们眼光来理解艺术,允许他们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

总之,学生艺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更优雅,更精细的感情和感觉,培养学生更丰富,更广泛的理解能力,通过艺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连接使学生能够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美化生活;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拓展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乐趣。艺术教育是人生的教育,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回归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让个体以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是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本位。

第12篇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体现出了大气、阳刚之美,用笔古朴、线条飘逸。大气磅礴、阳刚之美是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王天民先生书法艺术作品中的这一特点是显著的。如其创作的作品《大浪淘沙》中,四个大字用大笔挥洒,线条挺拔,刚劲有力。“大”字有经天纬地之感,“浪”字如波涛翻滚之势,“淘”字的三点水如沙粒急速流淌,“沙”字的主笔即一撇俨如湍急的江河一泻千里。特别是“大”与“沙”两字前后呼应,大有包揽宇宙之气势。《男儿当自强》作品中用古朴凝重的篆书,飘洒的草书线条,表现出了男子汉的精神气质。

在王天民先生创作的长卷、立轴、对联和小品书法作品中,都能清楚地看到他非常注重书法古朴、飘逸的美学思想,即在每一个字和整幅作品中力求把大篆、汉隶、章草和魏碑、今草行书书法的古朴、稚拙的用笔、气势和这些字体的结构美、线条的韵味等糅合起来,力追古意。使其书法艺术既古朴、雄浑、凝重,又不失活泼、飘逸、流动之美感。

王天民先生的《清如水》、《山水情》、《心经》、《庐山谣》等作品,无论是字的本身结体、用笔用墨,还是题款、钤印等章法、布局方面的处理,都很清楚地体现出了他率真的性格与追求雅趣的品质。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特点与风格的产生是与他的刻苦钻研、渊博的学识、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忠厚、正直的品格,以及豁达、率真的性格密切相连的。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与他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深入研究了文艺学、哲学、美学、宗教学、书画艺术理论,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艺术修养。他先后发表了几十篇美学、艺术学、书画艺术方面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经常参加国内外书画艺术研讨会。他的《艺术概论》浓缩了他在文艺学、哲学、美学、文化学、书画艺术等方面研究的精华。因此,在天民先生的书画艺术作品中不仅有坚实的传统书法功底,而且是他渊博学识的显现。他常说:“只有进入传统才能进入现代,丢弃传统就等于丢弃现代”。书法艺术要有“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书法艺术的象征性表现为宇宙万象的大我和个体的小我之联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应该在“中西方美学思想比较中寻找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语汇”,“中国的书法艺术,特别是现代书法艺术是开放的,各种书体可以杂交在一起”,学习时“各种书体都要领会,要通晓百家,百花酿蜜”。“各种书体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各种书体的语境中理解感悟。比如甲骨文、金文的学习,必须进入那种时代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它们的审美价值,敬畏神灵是那时代的语境。因此,不了解那时代的语境就无法解读那时代书体的审美价值”等。所以,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也才使得他研读临习篆书、汉隶、魏碑等传统书法艺术时,通过书法的能指符号,深入地感悟、理解它们的所指,以至把握住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也因此他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书法艺术既要刻苦自学,又要善于求师访友。同时要把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用艺术实践体会、理解、感悟艺术理论。尤其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艺术要广泛、深入地研究哲学、美学、文化学、宗教学、训诂学、民俗学等,才能真正把握住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精神所在。

王天民先生的书法艺术特点与风格的形成与他忠厚、正直的品格和豁达、开朗、率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天民先生自幼秉承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艰苦的童年生活炼铸了他自强不息、坚毅正直的人品,心胸宽广、开朗、率真的天性孕育了他与人为善的处事作风。“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大气磅礴,天真淡雅的风格,即是他的人格、性情的真实写照。正如先生所说:“书法作为纯审美的艺术语言,一定要有自我抒情性。书法艺术创造最终是情感表现”。但这种情感“既是‘天人合一’的情感表现,艺术家个体瞬息万变的情绪表现,又是为人为事的包容、理解、宽容、融合的情感表现”,即是他的心声。

尤其可贵的是置身于多年来书法、绘画艺术等浮躁的话语中,天民先生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不为名利所动,不去沽名钓誉地炒作自己。正如先生教学时所说:“艺术家的心应该是一片净土,真正的书法艺术创作要排除名利的诱惑,不是说完全否定名利,但我们的艺术并不是最终追求名和利,最终追求名和利是到不了高层次的”。书法艺术“单靠炒是不行的,炒只是暂时的,要让艺术本身来说话。酒香不怕巷子深”。朴素简单的话语给予学生以谆谆教诲,寄予后辈以殷切的希望。

第13篇

[论文摘要】透过表层的爱情主题,在四首叙事诗整体的背后潜藏着这样的感悟:生命是痛苦的历程,终极的追求通向的是虚无.体现为从追求与痛苦到幻灭与绝望两个层次阶段。接近于后来他所接受的存在主义的 哲学 观念,是诗人早期生活经历在心灵上的投影。在此,我尝试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来挖掘这些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 

鲁迅先生曾赞誉冯至是“

月光把他俩的箫声 

溶在无边的夜色之中; 

深闺与深山的情意, 

乱纷纷织在一起。 

第14篇

【关键词】隶书;波画;意象;山川;俯仰

文字是先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的,“《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汉字起源与八卦有直接关系,许慎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i创造符号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易也者,象也。”《周易》的八卦就是象的组合,如“卦象图理”八卦通过阴阳二爻的变易组合,代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

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同时写出的字形要像某某物这才生动形象,蔡邕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草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形势的产生根源于自然,自然之形态是启发书家创作灵感之源泉,要每见万类,悉数象之。隶书中的波画也是相当富有象形特征,造化之生成来源于万物的变动,其屈伸飞动之姿是受虫鱼鸟兽的影响,如波画起笔如蚕头,收笔如雁尾。

1、波画与龙

龙是华夏子孙根深蒂固的形象。钟繇《隶势》云:“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成公绥《隶书体》:“或若龙盘游,蜿蜒轩翥。卫恒《古文势》云:“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宋玉《神女赋》云:“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李善注“毛苌诗传曰:婉,美貌。”用游龙在云里翱翔之姿来形容神女步行之态,突出神女身姿的曲线美,这与书势中用“龙”意象形容曲线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波画一波三折特富有曲线美。

丛文俊《书法史鉴》云:“篆,指类于图案纹饰的字形体态,……排列有序;引,指线条的粗细匀一,用笔直曲引书有如画线。”而横波画,蔡邕《篆势》云:“横鳞,竖勒之规。”ii横波画也有鳞状即波浪形,龙鳞排列是有规律的,而篆引也有秩序排列,用龙鳞来形容篆书的整齐排列的静态美。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众色炫耀,照烂龙鳞。”是用龙鳞的光彩来喻云梦土地色彩的丰富性,耀人眼目。由此可见横波画是特有动态、秩序、曲线美。龙之意象在赋和书势形容中都在运用,只是赋中多用龙来作静态描写,而书势中却偏于动态描写如强调书法线条的弯曲度,而用于静态描写是强调章法的秩序感。

2、波画与燕

索靖《草书势》云:“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索靖所描写的草书为章草,而章草是从隶书因快速书写而成,但保留隶书特有的特征即波画。用“玄熊对踞于山岳”形容章草线条的雄强,粗重而蕴含劲力,索靖的《出师颂》也突出雄强之气。差池是参差不齐,用群燕飞舞之姿来形容章草章法的错落有致,章草其结体侧,大小不同。

飞白书也多为飞动之势,飞白书是从隶书转化而来的,其笔也为曲势,保留隶书特有的波画,丛文俊云:“其体创自蔡邕,本为‘八分之轻者’,即枯笔隶书;后来便施于篆楷行草。其字体势飞动,兼具笔法的枯白之美,故名。”iii刘劭《飞白书势铭》云:“韩卢接飞,宋鹊游逝。”对白书,“宋鹊游逝”也是用来形容飞白书的飞动之势,“差池燕起,振迅鸿归。”

3、波画与自然山川意象

波画之运笔轨迹一波而三折犹如水波一样流畅,“S”线条舒展流畅、韵律感强。波画如云纹其形态丰富、生动,如“S”云纹线条延伸在上下左右并勾勒出欢快的节奏,赋予线条生命力,显出大气、和谐的韵律美。追其源是受云的影响,云,《说文》:“山川气也。”云气与仙山犹如孪生子,人们赋予其神的光环,在仙境中富于代表性的是“云气”,汉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源,宇宙因气应运而生。故如云纹般的波画广泛运用于隶书装饰中,成为隶书最为漂亮的一画。

波画如水波一样优美。宋玉《神女赋》云:“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李善注:“流波,目视貌。言举目延视,精若水波将成澜也。”iv用水波成澜的态势来形容看帷幕的气势。杨雄《羽猎赋》云:“涣若天星之罗,浩如涛水之波。”由此可见,汉赋是特别借助于水波来描述事物,而在隶书中其特有的波画之美,水波是汉代文化艺术用来抒情达意的媒体。山川江河意象在书法还是文学中都是用来形容波动优美的气势。

4、波画俯仰之势

在古代书论中,“势”是相当重要的书法术语,它贯穿于历代书论的始终。丛文俊云:“唐以前的‘势’具有‘形而上’的特点,唐以后的‘势’具有‘形而下’的特点。”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看来形而下的特点更接近于自然事物的特征,而形而上则是自然事物的意象。

崔瑗《草书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又云:“旁点邪附,似蜩螗枝。”崔瑗在此处所论的是章草,章草是从隶书演化而来,保留有隶书的波画特征,如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等,波画是有俯仰之势。

俯与仰在波画中是先抑后扬。一俯是受命,一仰是趾高气扬、驰骋疆场。俯仰(低昂回翔)观隐藏的美学思想,曾于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则旷达,毅则严重。严重则处事沉着,可以托负重任;旷达则风度闲雅,可以寄托百里之命。波画中的毅可看作是蚕头,弘可看作是波画的雁尾。波画是凝重美与飞动美的统一体。波画其气势飞动,含蓄蕴藉。形神飞动,气韵流转。

综上所述,波画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如听风、看云、观水、飞天等等。水波特有的韵律美对很多书家都有刺激作用,如黄庭坚“观长年荡浆而书法大进”,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书法大进,雷太简闻江涛澎湃之声而悟出书法特有的波动、气势美而有书写的欲望,雷太简《江声帖》云:“近刺雅州,昼卧郡阁,因闻平羌江瀑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掀高下,蹶逐奔走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邃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出笔下矣!”由此可见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其艺术养料会连绵不断地为艺术家所感悟从而创造出精品。

注释:

i 许慎.说文解字叙[A].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

ii 蔡邕.九势[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

iii 丛文俊.书法史鉴[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8.

iv 萧统著,(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88.

【参考文献】

[1]丛文俊.书法史鉴――古人眼中的书法和我们的认识[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第15篇

1、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瓶颈探析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

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渗透

4、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教学思考和感悟

5、中职中药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6、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7、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UI设计中的应用

8、计算机生成兵力行为建模发展现状

9、智慧档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10、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性

1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探讨

12、计算机科学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病毒及其防范措施毕业论文

1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认识

15、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6、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工业中应用的实践与认识

17、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

18、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9、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

20、计算机服务器虚拟化关键技术探析

21、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

23、慕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4、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25、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26、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

27、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在校园网络的实践思考

28、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优化策略

29、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对策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