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行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体制;民营化
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而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股份制银行则是国有银行之外最具实力的“第二梯队”,股份制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资产增长率、人均利润率、资产收益率、不良资产率等主要经营指标都领先于国内同业水平,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经营活力和发展潜力。但是从银行市场结构上看,无论是存款、贷款还是资产额度上,国有商业银行都牢牢地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市场集中度上,除利润指标外,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都超过了70%的水平。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规模相对过大,市场结构垄断程度太高。
股份制银行难敌国有商业银行的原因何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关键在哪里?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市场主体原因分析
我国银行业改革是从两个方面着手的: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另一方面则是从体制外因素开始的。目的是随着体制外因素的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和带动传统体制的变革,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发展的。但是,这些银行并没有成长为能与国有商业银行抗衡的力量,主要的原因如下:
1.国有银行的传统垄断优势。国有银行曾占据完全垄断的地位,拥有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良好的客户基础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客户资源,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政府的有关项目也都向国有商业银行倾斜。例如部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内部文件,指定预算资金只能存在国有银行;央行和财政部对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不良资产处置政策扶持等,股份制银行都无从获得。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规模小,资本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规模效应,在经营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如果现有的各种限制还继续实行,股份制银行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就将突出。
2.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在推进企业化、市场化改革方面有长足发展,开始有了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风险观念,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身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方式,树立了为客户服务的宗旨。例如:为吸引居民存款,国有银行扩大服务范围,大多已经变成了“金融超市”,其业务包括了银证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保险、代售基金、代收电费、代收话费、住房贷款与汽车消费贷款等。
3.国家信用优势。4大国有商业银行背后是国家信用作为基础,谢平(2002)研究发现,工、农、中、建在我国是典型的寡头垄断,他们同属于一个“父亲”,他们的竞争是兄弟之间的竞争。由于在实质上是国家最终为银行的经营成果承担责任,因此存款人不必担心4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而贷款的资金是部分来源于存款的,这就造成了4大银行存的越多,贷款越多,不良资产越多的循环。而股份制银行要凭借自身的信用开拓市场,难度就大了许多,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股份制银行无法享有国有银行的国家信誉担保。
4.金融产品同质化。在我国分业经营的政策下,各个银行间的产品同质性很强,加上利率尚未市场化,中间业务收费未全面推行,银行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空间非常狭窄。在这一背景下,股份制银行在经营理念上也没有大的突破,依然把“存款立行”作为经营的重点,没有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大多采用了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的营销方式,使得体制的优势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综上所述,目前的银行市场结构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整个银行业的面貌,加入WTO后,虽然引进的外资银行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历史长、信誉比较高的大银行,他们的管理、金融产品的设计等等都十分先进,但是由于受到种种限制以及外资银行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短时间内对4大商业银行造成的威胁并不大;但4大银行的改革是迫切的,不仅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效率和资源配置都将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技术模仿与制度创新
1.对经济发展而言,重要的是制度结构。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产权的基本观点可以表述为: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产权制度决定了经济组织的类型和形式,也决定了该组织经济效率的高低;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制度,一种产权形式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核心在于该产权制度安排能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实现产出的最大化。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出复杂且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因此,私有产权的明确界定为求解最优体制奠定了制度基础。国有产权名义上为全民所有,而实际的产权主体是政府。中央政府是国有产权的真正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委托的管理方式。
2.技术模仿优势难以持久有效。杨小凯(2002)指出,经济发展中的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因为制度改革比模仿技术更痛苦,更触痛既得利益,更多模仿技术的空间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缓。这种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的策略,短期效果不差,但长期代价极高。4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借鉴了发达国家银行的运作模式,并在一定时期内效果显著,但由于没有好的体制加以保障,这种技术模仿所带来的优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能在本质上解决银行家的激励和约束问题。
3.体制再造可以为技术模仿提供更优化的平台和条件。制度创新和技术模仿并不是对立的,制度的创新可以为技术的模仿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技术的模仿又对体制的再造产生要求,发生作用,促使制度的优化。当然,制度创新解决的是银行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产权制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体制再造更为迫切也更为重要,它是银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
三、国有银行改革关键——民营化
1.民营化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营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主流(张新,2001)。世界银行金融市场发展局从1998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世界上107个国家的调查显示,2000年末,国有银行在全球银行资产中仅为30%,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北美和澳洲,国有银行比重低于10%。
欧阳卫民、李茂生等(2002)研究证明,外资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一般以私人资本为主,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而国有银行的所有者虚位,对经理人的监督形式化和弱化,造成了较高的“内部人交易”的道德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竞争力现状不如人意,机制能力不强,制度改革不到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2.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再造具有积极的意义。产权不改变,产权主体缺位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产权主体缺位,使得委托关系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产权不改变,国有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分离,国有银行必然会受到政府的垄断性保护以及政策性负担的约束;如果没有触动产权制度的改革,体制再造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产权代表的利益是银行的最终目标,而产权的不同形式,也就决定了不同产权下寻求各自利益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交易效率的不同。
在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下,国家是唯一出资人,资金来源单一,致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能达到国际标准;而且,这种产权占有具有不可转让性以及经营责任的无限性,这一方面使国有商业银行有效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和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不可能,职业银行家选择机制的产生不可能;另一方面,也使银行的金融风险完全集中于国家,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可能形成的危害性。另外,目前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的比率不到30%,因此造成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
3.上市不是民营化的必然选择。目前轻改制、重上市的风气很盛,很多人以为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或国有法人控股银行只要能够多少吸收一些中小股东成功上市,就能够改善银行的经营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事实上,如果仅仅着眼于融入补充资本金,这种预期是不现实的。许多国有控股企业在包装上市以后,虽然得到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原有企业并没有经过实质的改造,新的企业制度没有建立,机制也并未得到改变。
应把商业银行改制(产权重构)放到优先于上市融资的地位,为了促进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实质性转变,当务之急是依赖民营化实现公司化,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吴敬琏(2002)强调:改造银行业就要着眼于根治制度缺陷。国有银行上市不能沿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老办法,把国有企业中的优质资产剥离出去上市,然后让存续的劣质资产公司控制上市公司。应在剥离核心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后整体上市。而且,上市银行要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在组建股份公司时要吸收足够的民营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加。
4.民营化过程中的注意点。在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化的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严格选择股东。非国有股东和外资股东的引入,一方面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促使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内有效制衡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银行技术。但是,也应防止借入股国有商业银行“方便融资”(国内企业)和控制我国金融市场(外国资本)两种现象的发生;二是严格监管。美国法律规定,在一家商业银行持股超过10%要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民营化必须加强监管,特别是对单个股东在商业银行的股份进行监管,其目的是不能让一家股东对银行有过大的掌控权,因为那样不利于管理层把商业银行当作一个健康的公众企业来管理。
参考文献:
1.唐旭等.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电子商务也随着这股潮流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浙江省诸暨市的不少纺织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作用,总体来说诸暨市的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还处在初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诸暨市纺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希望对诸暨市的纺织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诸暨市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1.1诸暨市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诸暨与绍兴、萧山、义乌、富阳等8个县(市)接壤,交通相当便利,民营经济发达,其中袜业、织布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是中国的袜业之都,像大唐的袜业城、洁丽雅毛巾、太子龙服饰、步森衬衫都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企业。截至2010年底,诸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8万多家,其中上规模的纺织企业978家,行业从业人员90余万人。2010年,纺织产业实现的产值占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42.58%;实现利润696323万元,占诸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45.1%;出口创汇173174万美元,占诸暨市出口总额的48.97%。
1.2诸暨市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
就目前来看,诸暨多数纺织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都有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想法,上网用户越来越多,比较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官网,而且都比较专业,信息涵盖量也大,也适当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比如诸暨袜业网、洁丽雅官网,都是比较系统的电子商务网站。近几年,诸暨纺织电子商务网站上,企业的数量有增无减,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且幅度一年比一年高,到目前为止,许多诸暨的中小纺织企业选择加入阿里巴巴诚信通,试图借助阿里巴巴这个中国最大的B2B平台来帮助自己带来更多的业务。2009年8月诸暨市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滨江新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诸暨特色产业集群专市,借此整合诸暨市的企业资源并进行统一推广,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诸暨市搏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袜业网()是诸暨市全力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公司与阿里巴巴支付宝公司签定绍兴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将支付宝引进中国袜业网,消费者在中国袜业网上买袜子将可实现在线支付,该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大唐袜业从实体市场模式迈向现代商务市场模式,给中国袜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给全市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一场变革。
2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
诸暨许多纺织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以家族制为主,企业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性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些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就非常薄弱,企业领导自身未受过高等教育,信息化意识不强,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很少,网络基础设施也非常陈旧,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再加上诸暨很多纺织企业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根本不了解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许多企业管理者单方面觉得在网上搜索供货信息就以为是电子商务的全部,或有些企业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基础却没有跟上,这些错误认识和落后的观念影响了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很多中小纺织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开展有所顾忌
诸暨绝大多数纺织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一些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可谓少之甚少,加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会有所顾忌。首先建站尤其做好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网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而且需要定期维护更新,又需要费用;其次,网站的宣传又是一个需要下血本的环节,对于很多不景气的诸暨纺织小企业来说,都望而生畏;最后,高额的物流成本也使得开展电子商务对于诸暨的纺织企业来说举步维艰。但是企业在做这些工作后并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当企业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电子商务网站的过程中,会发现网站的信息更充实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在量变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质变的一天,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了赚钱,而是要不断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积累自身的经验。
3网站功能单一,响应速度慢
由于在诸暨纺织行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是大多数企业极少进行实质的网上交易,绝大多数诸暨纺织企业的网站都是以展示企业形象为主,只有个别企业真正进行网上交易,总体来看诸暨的纺织企业以传统的交易为主。诸暨市纺织企业的网站虽然很多,几乎有点规模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即使没有自己的网站也会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有自己的店铺,但是纵观诸暨的电子商务网站几乎建设都流于形式,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网站很多都是由企业与IT公司合作创建,一方面网站功能非常单一,网站几乎都没有在线交流功能和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有些纺织企业干脆把网站维护和更新的权利都交给IT公司,很多信息由于缺乏更新导致信息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有些企业在与IT公司解除协议之后,IT公司就不帮企业网站续费,所以很多企业也成为了实质的空壳网站。
4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不健全
诸暨很多纺织品出口企业已经接触过了第一代电子商务平台,但是效果却不好。因为它们只是一个分类广告平台,以企业推广为核心目的,供应商花了大量时间金钱打广告做竞价,却只能眼巴巴等待生意找上门。网上进行交易时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络诚信问题突出,曾经有人专门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人都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息被窃取。因此,诸暨纺织企业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成为阻止诸暨纺织电子商务发展一大障碍。
20世纪60年代企业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到70年代竞争的主要因素转变为质量,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的主要因素就变成了时间。这里说的因素主要是指交货期和响应周期。用户不但要求广大厂家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这就对生产制造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要么自己做、要么让其合作伙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做物流业务。
尽管海尔在“三个转移”的思路中提出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产业方向,但是,海尔目前仍然是一个制造企业,因此,海尔不能像有些国外的跨国公司那样,把生产和分销全部外包出去。如果海尔也将自己的生产部分外包出去,那么,海尔将可以省去在物流方面的大量投入,比如海尔为了其整个物流系统的顺利运作所建立的仓库、立体库和各个物流结点设施,以及为了公司物流网络的效率而搭建的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而且在平时的实际作业当中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投入都是相当巨大的。那么,海尔为什么不向发达国家的制造商那样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合作,由物流公司合作来承担起物流业务呢?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尚未成熟。
无论是第三方物流,还是第四方物流,在中国发展尚需时日。我国的物流是近几年才热起来的,物流被社会所重视并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的时间并不长,还无法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而海尔这样一个以国际化经营为战略方针的大企业,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坐等第三方物流发展起来之后才进行物流业务,所以自己做物流就成为一种必然,或者说是出于无奈。
2、物流外包一个度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物流,还是现代供应链条件下的系统性的物流运作,物流外包总是有限度的,不能认为物流外包无所不能,它总有能够外包的部分和不能够外包给别人来做的部分。如果物流无限延伸就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比如,从采购计划就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新产品开发等商业秘密。尤其是在中国目前信用制度并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上的商业机密性的信息是不能轻易告诉其合作伙伴的,这可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海尔的物流是从源头做起、从采购做起,因此,出于商业考虑,海尔自己做物流无可厚非。
3、海尔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没有公司能完成。
企业外部物流可以外包,但是企业内部的物流也可以外包吗?显然,在目前条件下是不现实的,首先是没有哪个企业有能力为海尔做物流。以用于国际市场的国际采购为例,由于外贸和外汇制度,中间环节必然产生关税,这样,就会占用更多的资金,加大成本。即使不是,国内的供应商能够独立完成国际采购和物流,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易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从道理上讲,作为制造企业,海尔应当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行专业化的合作、专业化的经营。但是,事实上很可能是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或者愿意承担海尔所要求的物流。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一看海尔已经建设的物流设施,单就其独自投资的自动化立体库就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国内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按照海尔的标准为海尔做物流服务。
4、海尔自身发展物流的需要。
中国的大型企业和在中国本地化的外国知名企业不同,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拥有物流方面的人才和经验,一些国内的物流企业也是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教授下才发展起来的(比如宝供物流)。而国内的企业,包括海尔也不例外,在发展物流之前,是没有物流人才和经验。如果海尔自己不做物流,那么,海尔的物流就会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停留在概念上,就不会培养人才和积累经验,不论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物流都谈不上。购买物流作为一种产品、服务或者解决方案和其他事物没有什么不同,企业作为购买者或者用户首先必须真正了解物流,如果海尔的物流只停留在企业领导的口头上、书面上,那么,就是社会上的其他企业可以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了,海尔也没有能力购买和享用。
现在,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向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消费倾向,企业建立快速的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就很重要,与之相适应的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产成品及时地送达到消费者等等物流作业活动的效率,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着企业的命运。为了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转变,海尔一直在进行企业流程再造,要把整个企业网全放在服务业的角度来处理业务,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切以订单为根据,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如果海尔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还坚持以前的物流作业方式,不以现代的物流观念来建立海尔物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企业乃至社会上的物流资源,就必然会影响其物流运作的效率,最终影响其发展。
那么,海尔自己做物流就一定能成功吗?当然我们一时还无法给这个问题下一个永恒性的结论,这要依据海尔物流在实际运作中对企业的贡献来判断,时间的检验才是最终的标准。但在海尔强化企业物流作业以后的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仅以采购这一方面来看,在整合以前,各事业部都是自己采购,物流部成立以后施行集团统一采购,直接效果是降低了集团对外采购成本,间接效果是择优采购带来了零部件产品质量的整体提高,库存减少。其中,零部件仓库存放面积就减少了32万平方米,相当于减少了43个足球场的面积;每年减少仓库租赁费用5200多万元。同时,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从1998年的2200多家减少到1999年不到900家,国际化供货方的比例为71.3%,其中有50多家供应商是世界500强企业。与此同时,集团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1999年为118天,2000年为91天,2001年为79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海尔做物流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就像上面所讲的外界环境提供给海尔可利用的物流资源并不能一下子达到海尔的要求,但同时还有其他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海尔在这一问题上的决策。在此,让我们来对海而做一个SWOT分析,看一看海尔在物流领域发展的态势。
海尔进军物流行业SWOT分析
优势:
1、海尔的品牌效应
2、全国范围内有较完善的网络
3、海尔物流业务规模大
4、企业资金实力雄厚
5、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6、企业成功运作的管理经验
劣势:
1、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前期投入巨大
2、企业旧的作业流程不利于新形势下的物流业务的运作
机会:
1、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还不成熟,发展空间巨大,易形成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2、在商业资本逐渐复苏的情况下,掌握流通就成为企业控制市场的关键
3、以物流来强化海尔的品牌,更能强化企业在家电领域的竞争力和地位
4、以公司国际化战略为目标发展物流,为企业进一步战略实施创造条件
5、国家相关单位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优惠机会:
6、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还不成熟,发展空间巨大,易形成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7、在商业资本逐渐复苏的情况下,掌握流通就成为企业控制市场的关键
8、以物流来强化海尔的品牌,更能强化企业在家电领域的竞争力和地位
9、以公司国际化战略为目标发展物流,为企业进一步战略实施创造条件国家相关单位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优惠
10、依托大的知名企业的有利条件,积极地引进专业物流人才,给他们充分施展的空间,加快企业物流的发展
12、成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或者成立海尔物流子公司,实施物流运作,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促进物流业务尽快成熟
威胁:
1、国外家电厂商在进入我国市场的同时带来了相应的成熟的物流服务,海尔刚刚进入这一领域困难大
2、家电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进军物流势必使企业战线拉长,影响海尔在家电领域的投入
3、与相关的国外物流企业合作,积极培养自己的物流特色,以高起点、严要求来树立自己的品牌
4、首先要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做好定位,避免兵力过于分散,在物流业务上集中突破,重点培养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进军物流行业已成为海尔进一步发展并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面对家电市场厂家的疯狂降价,家电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快要降到极点,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增加利润的办法和途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想要增加盈利,不外乎是增加销售量,就是说挣得多一点;要么就是减少支出,就是节约一点,降低成本。在激烈的行竞争情况下,要想让销售额大幅度增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相关的费用开支也会比初期增加不少,也就是所谓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成熟,企业采取诸如广告、价格战之类的营销策略会逐步地变成童话,而企业运作的成本就成为各家竞相追逐的焦点。而且成本完全是企业自己的内部事务,其来源和出处比较清楚,是可以加以控制的;但销售所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市场终端,这个环节企业是无法控制的,所以相对来讲降低成本就显得更为容易一些,成为企业的首选。因此关注物流、进军物流就成为必然。
载药纳米微粒的靶向性及控释作用
所谓纳米药物指的是纳米级别的用来防治或者辅助治疗的药物,纳米药物具有轻松通过体内生理屏障的显著优点,纳米级别药物与传统的宏观药物在其分布、吸收以及代谢和排泄等角度与传统的宏观药物截然不同。
1纳米级别的药物能够跨越体内各种屏障
如果我们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来制备纳米药物,可以有效的穿透生物膜的并透过血脑屏障,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大脑内部对疾病进行治疗。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载体和抗体能够大幅度提高穿透人造膜和天然膜的能力,并蓄积在小肠,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显著改善。
2纳米药物的控释作用
所谓纳米药物的控释作用指的是载有药物的纳米微粒在其控释的过程中能够显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囊壁的溶解及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均可使囊心物质向外扩散。鉴于上面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控释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囊材使载药纳米微粒在局部滞留并达到有效浓度,这样做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用药的疗效,还不会给全身带来不良毒性。对于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和监控的疾病,起作用和功效是十分显著的。因此,纳米控释给兽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纳米药物的靶向性
目前,抗球虫药物以及抗菌药物在畜牧业的养殖中被普遍使用,泛滥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也尤为明显,从而直接导致目前很多禽畜的主流病原体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等早已经对大多数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受性,甚至有些病菌已经产生了多重的耐受性,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纳米载药技术来进行有效解决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先将兽药进行纳米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其溶解率、靶向作用同时得到控制其释放的效果。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能够在不换药的前提下就解决了药物残留问题;另一方面,采用纳米技术,可以研制出具有广谱、高效、无毒、无副作用的新型兽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因大量使用兽药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纳米技术在家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人们对于健康家畜的定义,无外乎生长快、瘦肉率、耗料低、胴体品质好等要求,但是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育种时间。如果我们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相关的改变,即对DNA链上的碱基序列做相应改变,就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而且可以获得我们需要新品种。DNA上的核苷酸序列是纳米级的,所以要用到纳米技术。例如我国科学家已经用STM以及AFM等纳米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分离,并写出了“DNA”三个字母,标志着人类在纳米技术对生物分子操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可以通过纳米技术,对分子级别的事物进行操作,以探寻生命的奥秘,定向地对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以获得所需性状的生物体。这在生物育种上是有极大的作用的,可以很好的对动物的品种进行改良,同时,通过分子探针,还可以在遗传物质上对生物的病情进行探测,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遗传育种上,纳米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纳米技术与畜禽产品质量
药效的提高和用药量的减少,是添加纳米材料的药物的巨大作用,这样可以解决药物残留的问题.浙大饲料研究所研究出的一种纳米微粒,采用天然的硅酸盐材料,可以吸附黄曲霉素、重金属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降低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1我国计量行业及计量技术机构现状
总体来讲,我国的计量行业还很落后,自1986年计量法颁布以来所有的计量工作基本都是由国家设立的计量检定机构开展的。我国计量检定机构共有4级:国家级计量检定机构;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县级计量检定机构。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抚顺市共有市级计量检定机构1个,县级计量检定机构3个。计量工作有成本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县级计量检定机构由于客户少收入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使其很难独立运行,很多时候要依赖于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上没有有资质的第三方校准机构,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又承担了抚顺市境内大量工业企业的计量校准工作。从技术上来看,计量校准还没被基层的工作人员正确的认识,很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甚至检定机构的技术人员都认为当检定某项不合格时,为了获得有效的证书才进行校准,而对校准证书中给出的不确定度也没有基本概念,很难想象一个计量员不懂不确定度的企业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当企业了解了校准的意义并能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寻求相关服务时,企业的生产质量才能够提高。
2辽宁省计量体系及技术机构改革的探讨
2014年新版的《计量法》已经明确了校准行为的法律地位,并允许市场上出现第三方的校准机构,然而在垄断多年的计量行业,其他资本的介入相对困难,改革需从内部进行。以辽宁省为例,应像上述所说那些发达国家的计量技术机构转变,明确各级计量检定机构的职能和设置,准确拆分省级及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变县级计量检定机构为市级计量检定机构的派出单位。开展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由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构成。派出机构负责本县内量大面广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落实情况,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制定检定周期,实施强制检定,履行政府委托的相关任务,省级计量检定机构向市级计量检定机构开展计量标准的强制检定,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负责一些精确度高、技术含量高的强制检定。除开展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现有计量检定机构拆分后剩余部分成立校准集团,实施企业化管理,集团以省级计量技术机构为核心,各市成立校准集团分公司,分区域负责各市场的校准工作。校准市场也可适当的招商引资,在辽宁省内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改革需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要提高企业及相关部门对计量行业的正确认识,在基层推广校准服务,加强计量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普及校准和不确定度的概念,提高测量水平;其次要做好计量检定机构人员的思想工作,计量检定机构都是事业单位,而对其拆分和成立集团公司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脱离事业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强机构改革的宣传,提高计量检定机构工作人员的认识,顺应改革工作;最后要制定倾斜政策,激发校准机构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校准机构的资源配置予以倾斜,配置高素质人才并去老龄化,使其在市场中有强大的竞争力。机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应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走。同时要看准时机,大胆创新,抢占市场先机,尽早完善计量行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铺好基石。
作者:李淼 单位:抚顺市计量测试所
关键词:婚庆行业;竞争;营销对策
1广州的婚庆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述
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批发基地,为婚纱礼服、床上用品等婚庆产品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创业环境好,原材料集中,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为全国最大的婚纱礼服生产基地,这些是广州婚庆市场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同时毗邻港澳,南靠东南亚,资讯发达,交通便利,能及时掌握潮流脉搏,使广州市婚庆行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左右逢源。但是,广州的婚庆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
2广州市婚庆行业的营销对策
(1)产品创新,转换经营理念。
婚庆行业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来说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它有着良好的前景。正因为存在如此优势的行业前景,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和投资者涌向婚庆行业,以求从中分一杯羹。所以,对于每一个婚庆服务经营者和广州整体婚庆行业,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把创新产品和经营理念作为唯一的出路来考虑了。
过去传统单一分割的婚庆产品和服务必然会逐步被市场淘汰。新型的服务需要在婚庆服务过程中提供从结婚典礼策划到婚车、司仪、摄像到喜品,再到婚宴、蜜月旅行安排等“一站式”全方位的婚庆礼仪服务,积极开拓婚庆产品种类,以中西式结合,新旧互补的理念,为新人提供度身定制婚庆仪式策划,为其提供各式婚庆礼仪选择。只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降低单位成本,增加利润。
(2)服务创新,拓宽市场。
引进新式婚庆服务,创新婚庆产品,也能打开年轻一代的婚庆市场。例如,西式婚礼以美丽浪漫著称,吸引了不少中高层消费者的目光。广州现时越来越多的新人更加重视婚礼仪式,他们也开始选择教堂婚礼、宣誓交换戒指等西方仪式。(3)打造规模优势,明确产品定位。
目前广州婚纱市场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参差错落的产业布局,百利国际婚庆广场定位为“南中国最大的婚庆产品销售中心”,标志着广东婚庆产业走入品牌新时代。百利(国际)婚庆广场定位于中高档婚庆产品专营,与经营中低档婚庆产品的婚纱一条街形成对比。百利广场亦继承了婚纱一条街的优越资源,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具备了提供一站式的婚庆服务和婚庆购物的实力。广场三楼的民政婚姻登记处为该定位增加了卖点。
(4)推广多样的婚庆文化,进行情感型营销。
婚庆文化是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紧密联系的,各地的传统文化对婚庆礼仪的形式和风格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配合现代年轻人追求新颖及复古的潮流,在婚礼之前先办一场订婚仪式,在爱情的旅程中留下更多的甜蜜回忆。抓住消费者的情感消费需求不断推广新的服务产品,直接体现了“创造需求”的价值。
情感型促销公关活动能大大促进婚庆服务的消费,为新人们度身定做个性化的婚庆模式,成为宣扬时尚健康的婚庆文化的载体。
(5)举行大型促销活动,打造销售声势。
在国内,婚礼的进行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挑个好日子”的观念必然会使新人们挑选完婚日子无法避免产生集中期。另外,现代青年人繁忙的工作和沉重的生活压力也使婚礼这一神圣的过程受到时间段的影响。上述因素也就造成了婚庆产业的淡季旺季分别十分明显。因此把握旺季积极促销也就必不可少。长假不仅是消费黄金周,而且也是每年的婚庆消费旺季,也被誉为结婚的“温馨时节”。可针对旺季进行积极营销,配合大型公关推广活动。
(6)巩固华南产业中心地位,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区域辐射能力,在CEPA的支持下,加强粤港澳三地间的产品、信息、服务的沟通,巩固地域优势,利用已有的婚庆产品销售网络将新式的产品向东南亚、东欧、中南美洲等海外市场扩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介绍中国电力行业规制历程,结合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现阶段改革成果和不足;探讨应打破电力行业垄断局面,形成竞争格局,深化电价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
1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提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重要的二次能源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传统上,电力行业一直被视为自然垄断行业,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国有垄断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对电力行业放松了规制。主要是分解发输配售的一体化结构,在发电和售电环节方式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以扩大竞争范围。在可竞争的环节和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尽量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而在输电和配电领域不仅不放松规制,反而加强了规制。为了解决规制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规制无效率政府实施了价格上限、特许投标等激励性规制手段,以激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价格。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学者认为自然垄断行业是那些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行业,因而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是不稳定的、破坏性的、不适宜竞争。随着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行业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自然垄断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1982年报摩尔、盘扎尔,首次用了范围经济和成本次可加性系统论证了自然垄断行业。所谓的成本次可加性是指一家企业提供整个行业产量的成本低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范围经济就是针对多种产品而言的,如果一家企业生产所以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那么该企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而且电力行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所以在电力行业内不宜引入多家竞争者。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电力行业因为没有竞争压力即容易丧失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又往往利用其垄断者的地位制定垄断价格牟取暴利。政府出于对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效率两方面的考虑,只能对电力行业进行严格的规制,限制潜在企业进入,同时设定一个低于垄断价格的规制价格以平衡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
由于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有关问题研究比较晚我国研究成果比较少。我国电力规制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在对电力行业的规制中还留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持,并且常常以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和法律手段。(2)我国的电力行业还面临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不足的问题,电力的供给必须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电力行业的规制改革既要考虑电力发展的问题,又要考虑提高电力企业效率的问题。对像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和秩序建设构建阶段、电力供应相对不足的国家而言,草率的放松管制会加大经济发展的成本,导致大量混乱和无序的状况。我国的电力行业规制改革本质上是经济转型的一部分。国际上不少国家的电力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向我国这样一个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的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电力规制改革,以前还没有有过。因而改革意义相当重大。
总之,电力行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现状、政府规制水平的不足以及我国面临的经济转型,要求对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背景下就如何进行电力行业的规制改革进行理论探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力行业规制历程和方式、规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规制的经验和教训等问题进行探索。
2我国电力行业改革历程
2.1第一阶段:政企合一、国家垄断经营(1949——1985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为,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机构,中央政府的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即是电力行业有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者;也是行业管理机构,行使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又是电力行业唯一的生产经营者;还是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者,负责投资建设电力项目并取得收益。在此期间,虽然电力行业主管部门多次调整和变更,但是并未脱离政企合一、国家垄断经营的体制框架。
2.2第二阶段:政企合一、发电市场逐步放开(1985——1997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政府的管制政策有所调整,再发电市场引入了许多投资者,结束了发电市场独家经营的局面,但原有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方式以及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并未得到改善。为调动地方、企业、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办电的积极性,缓解日益严重的缺电局面,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并实行了“新电新价”政策。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管制政策的部分调整,试图通过放松发电市场准入及改革上网电价制度,创造发电市场的投资激励机制。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带来了两个积极的结果:一是极大地激发地方政府和外资的投资积极性,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性的严重缺电局面基本得到缓解。二是打破了多年来国家垄断的市场结构。
2.3第三阶段:政企分开、实施深层次体制改革(1998年至今)
此阶段实施的改革开始涉及电力行业的深层次矛盾,重点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适时在五省一市进行以“厂网分离,竞价上网”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为了解决政企合一的体制性弊端,199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1998年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将原电力工业部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到经贸委,着重解决电力行业政企不分问题。经过此阶段的改革,电力行业政企不分的体制性弊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管理体制改革后,国家电力公司仅仅是一个生产厂商,但是依然保持着垂直垄断的格局。原政企合一下垄断体制的“双重矛盾”转变为行业垄断这一主要矛盾,国家电力公司拥有全国46%的发电资产和90%的输电资产。但这种格局没有维持多久,随着新的电力改革方案的出台,这种垄断趋势很快被打破。
2002年,国务院出台《电力改革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我国电力体制将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原则。理顺电价机制是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电价体系划分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首先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对于仍处在垄断经营地位的公司的输、配电价,要在严格的效率原则,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条件下,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最终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销售电价。
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公司重组,成立两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国电力投资)和4家辅业集团公司。2003年3月,电监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管理的转变。
3我国电力改革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
3.1从国家办电到多家办电,形成了多家竞争办电的格局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中介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它能有效地协调政府和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行业协会在行业技术开发、转移政府职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入手,提出了行业协会发展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建设行业协会的对策。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重大决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完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性任务,必须解决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创新的环境,这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1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其独特的发展经历和经济地位。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行,为推进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性的机遇。目前,东北行业协会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1创新型。协会积极开展活动,活跃于社会,能不断适应环境新的变化,捕捉机会,调整自我,开拓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使自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是组织的生命,创新意味着不断打破旧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使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1.1.2维持型。维持型协会活动开展正常,但较少考虑新的发展方向,总是采取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这类协会往往依附于某个政府部门,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在转型期潜藏着被社会淘汰的危机。
1.1.3冬眠型。冬眠型协会较少开展活动,或是因长官意志应景而设,或是负责人年龄、知识结构老化,或是组织涣散,无人过问,使工作长期陷于停顿,实际上已经起不到社团应有的作用。
1.1.4问题型。问题型协会是指那些偏离了协会正确发展方向的少数协会。这类协会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坏。
从总体上来看,行业协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运行质量不高,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不仅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社会广泛关注,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2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协会职能定位不清,出现企业化倾向。
行业协会大都强调它们的宗旨是为会员企业“维权”、“服务”。但不少行业协会对到底如何维权、如何服务,却没有具体的办法,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去做,来赢得会员和社会的肯定,为自己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出现企业化倾向是指行业协会与企业组织形成利益集团,双方各取所需,而社团组织则从企业那里获取不正当的资金来源,寻租设租,导致社团组织的自身腐败,最终形成了“双重俘获”的恶性局面。
1.2.2与政府关系不明确,出现政府化倾向。
行业协会应是民间组织,但目前仍带有较浓的官方色彩,有的被称为“二政府”,政府希望通过行业协会部分转移政府职能,使自己对行业管理的权力得到“合法”延伸,则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实际仍由政府所把持,行业协会缺乏相应的权力。
1.2.3营利与非营利的界限不明。
目前,从事营利性活动是行业协会发展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行收取中介费,谋取小团体利益。二是自立项目标准乱收费,私设小金库。三是费用很少纳入正规的财务管理,有的私设小金库,有的滥发私分。四是有些行业协会利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工作机制尚不规范的空子,通过所谓的“服务”,来为机构本身谋取经济利益。
2行业协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2.1观念上的原因。
行业协会功能缺失,有其观念和认识上的原因,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中介,其具有服务于企业和政府的双重功能。但是行业协会服务于二者的功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主要宗旨和职能是为企业,也就是其会员服务,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也仅仅是服务于行业并最终使构成行业的企业受益。
2.2立法上的原因。
目前,我国有关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直接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发展和有序运作,关于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行业协会的组建、登记、运营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也不完善,而且缺乏监督,导致市场竞争无序、违规违法现象不断。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出台的行业协会管理规范外,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专门规范性文件。
2.3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行业协会体制上的障碍主要涉及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不正常关系。一是管理体制的弊端。首先,我国社团受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成立社团要经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三次实质性审查,会员、财产、发起人及负责人、接受捐助都需要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客观上赋予管理部门过分大的权力,使行业协会自主性受到很大约束。其次,行业协会的划分标准通常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保留着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
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行业协会建设的对策
3.1明确自身职能。
行业协会明确自身的职能,首先必须明确为会员服务的宗旨。行业协会成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会员企业谋利益,满足成员的需要,为了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行业协会需要进行行业内部的价格协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监督会员企业履行行规、行约,会员企业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需要。其次,行业协会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能,即是一定的服务职能,其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作为行业协会成员的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2加快行业协会立法。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有关行业协会的专门法。政府和民间虽然都意识到在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的特殊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立法部门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加紧制定和颁布一些有利于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变由政府依靠权力管理为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
1网络现状
目前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Internet(国际互联网),全球Internet用户超过一亿两千万。网络使用者平均每星期上网的时间为13小时左右,每月有几百万人在Internet上购物。统计数字表明,当前Internet上信息传输总量的72%属于商业信息,而网上的商业信息量也以每年300%—400%的速度递增,商业应用的成功反过来也刺激了Internet的发展。自从Internet涉足商业以来,正以一种爆炸式的速度发展着,它也正在给信息流通业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而且这场重大变革也正在以水漫金山之势席卷着整个中国大陆。信息高速公路已展现在我们眼前。从开放意识到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及生活方式。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1.1网络的优势
众所周知,作为媒体,网络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优势为:
(1)传播速度快
一般广告从创意到印刷需要2—3个月,而Internet网络广告,几小时就可与客户见面。
(2)覆盖范围广
Internet有遍及全球、高购买力的一亿多用户群,且以每月超过10%的速度递增。一个优秀的网站日访问量轻易可达100万人次。
(3)费用效果比低
网络广告的费用只有一般报刊、电视广告费用的1/20—l/50,极具价格优势。
(4)形式生动活泼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广告以图、文、声、等多种形式,将企业的信息展示在用户面前。
(5)灵活的交互方式
除了产品的概括介绍之外,用户还可以有选择的阅读有关详细资料,惜助电子邮件等技术手段,还可以很方便的向厂家请求特殊咨询服务。
(6)便于用户检索
Internet提供极为方便的信息检索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检索。
(7)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网络广告还有助于厂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8)无时间限制
网络广告全天候开放,用户随时可以阅读。
(9)无地域限制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Internet用户都可以看到。(10)更新方便
网络广告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且更新花费很小。
1.2社会发展趋势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环境日趋好转,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而网络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也让企业一天比一天感到竞争的巨大压力,尤其燃气行业的企业家们将面临国外厂家的巨大冲击。此时,中国政府强烈的意识到网络、电子商务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第二次的腾飞,国内的众多企业家都在考虑将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谁的信息流速快,谁的发展速度就快;谁的信息储存量大,谁的无形资产就大。对世纪,人们开始认识到互联网将带给人类一种崭新的生活。信息技术产业正以其迅猛的方式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中国。在这个时刻,燃气行业的同人也应当搭上这列快车,让网络为我们服务,以推动整个燃气事业的发展。
2用户的呼声
2.1选择性
目前我们国内没有这样的一个场所能够为燃气行业用户进行充分的比较与选择,即用户有时不能准确的买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产品。
2.2安全性
用户所购买的产品安全性一定要得到保障。
2.3售后服务问题
每一个用户都希望能够得到厂家通过不同方式而进行的完善的售后服务。
3燃气行业的特点及现状
(1)差异性大,其中包括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及气候条件等都有很大差异。
(2)高新科学技术在燃气行业的生产、经营及运行管理方面运用较少,燃气应用的范围还需进一步开发。
(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了燃气行业的垄断性,它既是优势又是行业发展的障碍。
(4)行业内部信息的交流方式不多,这样导致一些好的企业改革方案、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等不能及时地普及到行业的每个角落。
综上所述,我们燃气行业的各阶层的同仁们都需要有如此一个场所:一个每时每刻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每个人都能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燃气资讯网孕育而生。希望这个网站能为本行业内部的每一个人进行服务,那将是我们的无尚荣耀。
4中国燃气资讯网的现状
中国燃气资讯网www.gasinfo.com.cn已于去年5月18日开通,日前正以“全面、高速、精确”的信息,获取着业内更多人士的信赖。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1注重规范化管理,改善人事档案的利用质量
规范化管理人事档案是保证档案得到充分利用及提高人事档案利用工作质量的关键,为了确保公路行业的人事档案得到规范化管理,则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在收集好档案材料后,应根据档案的内容及用途
严格筛选及鉴别相关材料,及时对材料进行归档处理。在对档案进行审核时要注意清理掉部分无用及重复的材料,及时补充缺少的档案材料,发现档案材料出现涂改或造假问题时应登记及上报。另一方面,要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准确分类,保证人事档案完整齐全。例如,党团材料应包括入党或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及组织推荐信等;学历材料应包括入学通知、学生信息登记表、成绩表及毕业信息登记表等。
(2)为了方便查找及利用人事档案,则应做到严格排序及编目
在排序及编目时可以根据利用要求采用主次关系或时间顺序等排序法,排序后及时编写好目录,保证档案材料目录与具体内容相符。在整理人事档案时,如发现材料存在载体变质、文字不清及字迹模糊等问题,则应及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复制、抄写或打印;如材料规格不符合统一装裱标准,则采用加边、裱糊、折叠或剪切等方法统一规格,以便使档案材料变得整齐美观,方便于装订、保管及利用。如档案中有金属制品,则拆除金属制品后进行归档,以避免档案材料使用寿命受到影响。此外,在整理好档案材料后应装订成卷,将装订孔打在材料左侧,采用统一的卷盒及卷皮,在卷盒上填写相关信息,包括档案号、档案人姓名、出生年月及籍贯等,装订后进行审核校对,无质量问题后方可入库。
2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人事档案利用效率
加快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档案资源的传递及共享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还能够使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1)应积极强化公路行业人事档案专用数据库的研究及开发工作
可以根据公路管理部门对于人事档案的利用要求及国家对于人事档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积极研发公路行业人事档案专用管理系统,并保证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及通用性,避免因各级单位单独设计而导致档案资源无法实现有效传递与共享。在建立专用管理系统时,要注意先将纸质或其他载体的档案材料输入计算机中,以便形成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信息应包括人员基本信息、诚信记录、学习与培训的基本情况、任免奖励、论文、专利及科研成果等,进而将档案材料信息库与人才资源信息库结合在一起,以便通过信息化管理为人才交流、档案材料的综合利用提供合理途径。此外,要注意对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进行更新与完善,保证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利用效能。
(2)在对公路行业的人事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分级管理工作
在研发及建设好信息管理系统后要注意强化系统分级管理,以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应根据公路行业人事档案中各类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要求,严格界定档案资料的保密等级,对于不同的档案利用人员、利用部门及利用单位应在管理系统中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使人事档案利用人员仅能够在被授权范围内查看档案资料,从而保证人事档案可以在公路管理局中的各个部门、上下级管理部门、各个公路管理处之间实现共享。
3完善利用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
利用人事档案的目的在于对档案中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为了有效开发档案资源,则必须注重完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
(1)应明确档案利用范围及方式
例如,对于公路行业中的干部档案,应按照相关规定,除各级组织调动、任免或考察干部及干部个人入党等特殊情况之外,一般不得擅自使用。在利用人事档案时必须严格遵循查阅及借阅规定,保证利用过程的规范性。为了优化人事档案的利用方式,可以将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结合在一起,不但要做好档案材料的查阅及使用工作,同时还应定期对人事档案的变动情况进行登记,在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将变动信息及时录入系统,从而为档案使用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
(2)要注重优化人事档案的利用环境
除了建立档案利用信息系统之外,如条件允许,则可以建立人事档案阅览室,让利用者可以在阅览室中查阅相关的档案资料。经实践证明,设置专门的人事档案资料阅览室不但能够保证公路行业人事档案处于安全状态及保密状态,避免出现损坏、丢失及泄密情况,同时还能够提高档案服务水平。例如,方便于管理人员有效监督与检查档案的使用情况,同时也可以直接指导档案利用人员查阅相关信息及答复咨询者的问题等。此外,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结束语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事实上,按照先将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这几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推出利率互换试点等。这些措施无疑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但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行渐近,国有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如: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2006年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将实施多项对市场影响极为明显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包括: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和建立实施动态调整再贴现利率机制。这便将对企业融资和银行的资本运用产生重大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运作收益低困境可能加剧。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当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当代利率政策理论综述
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古典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派利率决定理论的长期争论,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利率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根本问题。麦金农和肖以及新制度金融学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论证了利率市场化的客观要求。诸多理论的争论和回归,论证了一个核心观点即利率市场化是客观规律。这也为发达国家乃至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相比,中国利率市场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但经过一批批学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并指导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利率的内涵
利率到底是什么?这是在研究利率市场化理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对利率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它包含的范畴实在太广了。从微观来看,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宏观来看,利率是调节资源(资金)配置的重要手段,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枢纽,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这里,我们将利率定义为:对于金融债务(信贷、债权等)所支付的利息占债务本金额的比率,它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也是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具体表现1。正是由于利率隐藏着非常复杂的经济关系,利率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探索和研究的经济领域,也是各国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2.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古典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派利率决定理论的长期争论,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问题。
古典利率理论的理论核心在于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实际利率,并且利率具有自发调节经济失衡的作用。由此可见,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化的利率决定理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的雏形。但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追求收益性的补偿,而利率则是衡量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指标。利率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他决定于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量与现实中的货币存量相等,也就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之时。利率水平的失衡会通过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的选择来自发进行调整。基于对凯恩斯观点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凯恩斯强调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决定的,而货币需求是受政府操纵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或货币扩张(放开货币发行)来扩大投资,影响利率,并把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成为了各国利率管制的理论渊源,世界各国纷纷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经济和金融进行严格管制。但与此同时,他将利率视为纯粹的货币现象,这一点受到了诸多批评。
在凯恩斯之后,他的学生罗伯逊(D.H.Roberson)等人又提出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其将利息视作是借贷资金的代价,因此,利率应当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求来决定。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资和货币的窑藏,而供给主要来源于储蓄、货币供给增加的反窑藏。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达到平衡时,均衡的利率水平也就随之确定。其实质也是强调利率是由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也即利率由市场决定。但是他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却忽略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
为弥补上述缺点,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分析是相对最为成功的一种。IS-LM模型认为,应当以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和货币供给为基础,借鉴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考察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考察收入和利率的相互决定关系。其强调利率由市场决定,另外又要求控制利率上限,便于央行进行控制。
上述传统的利率决定理论贯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背景是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来源于不同阶段的发展的矛盾与问题。虽然最终认为利率由供求关系决定,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虽然,上述理论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但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上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麦金农和肖的利率抑制与利率自由化理论
麦金农和肖是最早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的著作中,他们指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其中利率抑制2是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金融抑制的环境里,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利率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愿望,造成资本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的限制,借款人可以按照很低甚至是负的利率得到贷款。但这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为投资分配储蓄能力。麦金农和肖主张,为了刺激金融增长,应该实行利率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措施。他们认为,利率自由化提高了国内私人部门的储蓄的报酬,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分散持有国内金融资产。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规模,给更多的物质资本投资者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4.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与利率控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成就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很多经济学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8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3。金融约束理论与金融自由化理论针锋相对,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监管的角度强调政府适当控制利率上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金融市场最有可能存在市场失败。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不仅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各部门的经济绩效。
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宏观层面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学术理论,从而指导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开展。
(1)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界定
由于利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自然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李扬认为4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少包括如下四个要点:①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②由于融资活动的多样性,“一步到位”的方案很难找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利率“双轨”并存不可避免。③通过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来促成基准利率形成,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④由市场放任自流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达成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货币当局始终都必须保持对利率的控制权。在市场化条件下,主要表现为拥有足够且有效的市场手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利率走势。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时序与条件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不赞同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稳妥的方案。之所以激进的方式不可取,钱小安认为5,这是因为全面放开利率后可能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冲击:①由于长期存在的资金缺口,投机因素和与其因素的影响会推动资金的需求,从而加大资金缺口。②利率的大幅波动,从而产生对金融资产保值的要求,并出现金融衍生工具,导致投机的出现,投机因素进一步加剧利率的波动。③利率的上升会给国有企业的经营带来困难,社会资金可能从产生领域流向流通领域或虚拟领域。
也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要遵循一个特定的顺序。①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②是国债利率的市场化;③是确立市场化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④是开放贷款利率,紧接着放开存款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的实践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率在市场化实施过程中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利率自由化,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对利率和金融实施管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率管制和对金融机构的管制都要放松,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没什么大的障碍,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开放的时机选择。如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经历了较长时间,从1970年开始到1986年才结束,但在抑制“金融脱媒”6、增强利率敏感性及银行业间竞争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这类国家的利率开放对总体经济产生的震荡较小,成熟的市场能较为迅速地吸收利率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而使利率市场化的正效应较为突显。
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就较为复杂,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由于可能不够完全具备其他的配套改革措施,而使得金融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行变得困难,带来总体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利率自由化之前必须首先培育实施利率自由化的前提条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注重防范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发生。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和改革思路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改革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改革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7。
通过整理几十年来央行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已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了漫长而充分的准备:
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揭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此后我国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1997年以后,我国先后开放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2004年1月1日,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2005年1月31日,央行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同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并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
2006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06年,央行将一如既往地遵循渐进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具体包括: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等等。
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央行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于06年1月24日起允许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同年4月27日央行更是10年来首次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58%调高至5.85%8,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也改善了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联想到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坦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较其他改革慢了一些,央行希望这个过程走得快一点,并且正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朝这个方向发展;而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学会对自己的存贷款价格做出决策。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渐行渐近。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我国在“入世”协议中承诺,利率在三年内逐渐开放,对外资银行在五年内开放全部市场。利率市场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都将面临更为激烈、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也必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
1.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创造良好发展机遇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从粗放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1)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而国外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完善得益于金融的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功不可没。2006年2月,央行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试点“开闸”,其为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工具,也满足了贷款客户债务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冯国勤表示上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于2006年力争突破9。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必将最终促进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以往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预算的软约束,有益于落实商业银行的经营自,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促进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
在利率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预测市场趋势,建立负债组合,提高主动负债比重等,对利率水平做出控制并及时调整,通过差别定价,利用风险补偿机制,获取更多利润;也可以利用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使一些效率低的项目知难而退,从而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能逐渐适应新的金融环境。减少在大批外资金融机构涌入时,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有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将尽,而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率市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时,它又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利率风险使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风险是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带来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和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它是指在某一时期内银行需要重新调整利率的资产与需要重新调整的负债数量不相等,两者存在一定缺口时,银行再吸收存款或再贷款时所蒙受的利率风险。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占了相当的比重,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的暴露部位偏大,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易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的影响。
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益减少的风险;②在短期存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八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是每次调整时各种期限档次间利率变化的幅度不同,总体上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大于贷款利率的降幅,中长期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的降幅大于短期贷款利率的降幅。如最短期的6个月贷款利率由1996年初的10.08%降到2006年4月前的5.04%,降低了50个百分点;最长期的5年期贷款利率从1996年初的15.12%降到2006年4月前的5.76%,降低了62个百分点,不同期限存贷款利率波动的差异,带来了商业银行经营上利率的结构性风险10。
客户选择利率风险。这种风险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的利率风险。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他们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尽管商业银行可以对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设定一定的限制条款,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自己的存款大客户和优质客户,很难采取相应的政策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取款。
根据先前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极有可能上升。那么商业银行必定会遭受利率上升带来的资产收益的损失,这便向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生存压力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贷款利差是其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2001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占比仅为8.5%。利率市场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为增加存款,存款利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同时,为抢夺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却不会有什么显著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这将大大影响商业银行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在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利润构成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成本增加,息差缩小,势必影响经营效益。不仅如此,利率的市场化必将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部分原有储蓄者将不再看重含有低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风看重含有高风险价值的货币或资本市场的收益。传统的存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这些都将是商业银行现有的主营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盈利模式必须调整。
(3)利率市场化加大“逆向选择”风险的产生
利率自由化进程中,利率水平的上升使对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借款人的“逆向选择”。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银行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收益很高)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的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经验表明,随着对任何一类借款人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增加,对贷款合同违约的可能性也增大。有两点原因:①更多的喜欢冒风险的借款人可能出来接受贷款人的出价,而那些不喜欢违约、较安全的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人的队伍;②任何借款人都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因为银行不可能全面地对借款人的行为进行监控),使之更具风险。这就是所谓“逆向风险选择”。由于存在这样的“逆向风险选择”,银行的实际预期收益率11就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利率。尤其是那些预算约束软化的国有企业,当它们在资金的成本和收益性上作权衡时,首先考虑的是收益,而不是成本的大小。如果这种企业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麻烦。
四、就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显露。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及开拓金融创新两大方面入手。
1.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本文先前已指出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利率风险使商行利率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那么,如何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为此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的所面临的风险,利率风险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对利率风险的各种管理技术的应用意味着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各商业银行也应该成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12。西方商业银行利率决策机构大多数为资产管理委员会,其任务包括进行全面的利率敏感性管理;定外部及内部利率;确定总行对分行机构的利率授权。如汇丰银行在其本部和各分行均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集团和各个分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西方银行的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对于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监测、并预测利率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方案,从而大幅度提高组织分析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我国目前有一部分银行已经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可以对利率风险进行适当的管理。但其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与资金计划职能重叠,缺少对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职能。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一部分是利率预测组织,其作用主要是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产业改革及国际国内时事来准确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另一部分是利率风险控制组织,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评价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暴露,确定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缺口管理方法13等对银行资产负债的调换或购买相关金融衍生产品来减少利率风险。
(2)建立合理定价机制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即为使其获得了对存贷款的定价权。然而,经过多年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了利率管制体制下利率的定价机制,这便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的建设,加快存款定价机制、贷款定价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和授权定价机制等的完善。例如,在管理机制上,可以由总行公布或规定适于全行的基准利率,分支机构在总行基准利率基础上,通过受权,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根据各自的成本情况、不同客户的资信差别、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等因素进行确定。在定价策略方面,可以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即实行客户差别定价、服务差别定价、地理差别定价等;在定价方法上,可以采取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法14、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法15、以竞争为导向的定价法16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金融产品的定价目标,即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资金平衡)和市场营销目标(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
2.重视开展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的发展之源。在我国利率严格管制的时代,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因而金融创新的成效甚微。我国开展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将商业银行向前推向了金融创新的舞台。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才能扩大在业内的影响力,进而稳定并扩展其市场份额。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1)金融业务的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必然带来商业银行利差收益的减少。然而从目前来看,存贷款利差收益还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占全部收入的80%以上。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拓展业务经营空间,拓展客户市场领域,不断开掘新的效益增长点,实现经营结构、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以降低利差缩小对经营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减免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①商业银行在保持基本业务稳定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寻求其他的新的金融业务,可积极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要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国内外结算、担保、保险等附加值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利差为主逐步向以赚取服务费为主的方向转移。
②要开拓个人客户市场领域,调整客户结构,调整服务中心。以个人理财为中心的个人金融业务是国际上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如美国花旗、香港恒生等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对全行的利润贡献都在50%左右17。因此可以大力增大零售业务比重,开展汽车消费信贷、资信、按揭等个人金融业务,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利润增长空间。
③要积极创新资产负债业务,改变资产负债相对单一的结构。从资产的运用情况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除了上缴各类存款准备金外,几乎只用于发放贷款与上存资金。从负债来源看,各项存款占到90%以上18。这使得商行在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时缺乏必要的应对手段。为此,国有银行应积极推进资产负债等传统业务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增强筹集应急资金的能力;拓展投资渠道,开发资产可紧急变现的投资产品。如发展票据业务和同业拆借业务,因为以票据为基础的融资利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利率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票据利率体系中的各种利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反映市场利率变化的重要指标。据统计,金融机构间短期资金融通的90%以上是以同业拆借方式进行的,相信同业拆借市场将成为是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重点发展领域。
④要大力发展网上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网上(电子)银行及其相关业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电子商务服务环境等级仅为5.9,世界平均水平为7.5。可见,我国电子金融服务在各方面的发展还相对滞后。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更应加大发展步伐,与国际接轨,完善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上支付系统、网上证券信息服务等业务,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2)金融营销的创新
包括主要业务市场营销的创新、产品营销的创新、服务营销的创新等。要改变传统的金融营销理念,以动态营销取代静态营销,以市场开发取代市场占有,以关系营销取代产品营销等等。加快产品包装和组合营销,努力打造精品名牌,力争以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业务赢得市场和客户。
(3)金融工具的创新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阶段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利率的变动不居,使得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开展金融工具的创新,如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等,以规避利率风险和其他金融风险。
2006年央行为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已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试点“开闸”,同年上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也将力争有所突破,国有商行适时应把握契机,创新金融工具,控制金融风险。
五、结束语
200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继续稳健地向前迈进:长期大额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利率互换试点的“开闸”、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突破等,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渐行渐近并必将最终促进一个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这些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地对外开放,届时中国银行将面临与外国金融机构更激烈的竞争。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够成熟,望能牢牢抓住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契机,深化体制改革,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为中国金融产业的崛起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长江、张波、王一富.《金融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P225-249.
[2]李崇淮、黄宪、江春.《西方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P380-399.
[3]斯蒂格利茨(美).《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P195-237.
[4]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中译本,1998年.
[5]爱德化.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
[6]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1998年.
[7]李扬.《金融改革参考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2003年5月.
[8]钱小安.《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央行官方网站2005年1月31日.
[10]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官方网站2006年2月21日.
[1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2005年.P11-64.
[13]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中国金融出版,2005年.P52-83.
[1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利率实用手册》,2003年.
课题研究的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企业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则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员工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领导者人际关系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
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1、文献综述的格式(包含四部分)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
主题: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总结:对主题进行扼要总结。
参考文献: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3)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1. 设置标题1样式
点击格式样式,在图1的样式对话框中选定标题1,点击更改。
图1:样式对话框
(1) 设置字体:在图2的更改样式对话框中,点击格式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字体。
图2:更改样式对话框
在图3的字体对话框中,将中文字体设为黑体,西文字体设为Arial,字形设为常规,字号设为三号,点击确定按钮。
(2) 设置段落格式:在图2的更改样式对话框中,点击格式按钮,在弹出菜单中点击段落。在图4的段落对话框中,将缩进设为0,特殊格式设为无,行距设为单倍行距,间距段前和段后都为0.5行,大纲级别设为1级,对齐方式设为居中,然后点击确定按钮。
图3:字体对话框
图4:段落对话框
(3) 确认设置结果:
图5:更改样式对话框
以上设置完成后,回到更改样式对话框(图5),选定自动更新和添至模板,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回到图1,点击应用按钮。
2. 设置标题2样式
重复1中的步骤,其不同处在于:在图1中选标题2。
(1) 设置字体:在图3中将字体改为四号,其余完全一样。
(2) 设置段落格式:在图4的段落对话框中,将大纲级别设为2级,对齐方式设为两端,其余完全一样。
(3) 确认设置结果:与1中完全相同。
3. 设置标题3样式
重复1中的步骤,其不同处在于:图1中选标题3。
(1) 设置字体:在图3中将字体改为五号,其余完全一样。
网络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企业品牌。品牌战略已成为众多知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金融机构甚至将公司的热门品牌列为提供贷款的条件,以品牌资产价值而不是资本结构作为其贷款的基础。Kerin&huraman(1998)以美国日用消费品生产公司为样本对象,用数据库收集的市价与账面价值比率作为公司价值替代变量,加上品牌价值的数据,对品牌价值与公司价值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品牌价值与公司价值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品牌价值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具有重要贡献。对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来说,品牌可以形成溢出效应,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提出假设1:品牌价值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从21世纪至今,是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品牌理念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薛可,余明阳,2006)。在这个阶段,企业不再是纯粹的理性“经济人”,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关心社会生活和社会公益上,强调回馈社会,谋求在担负起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市场营销领域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衣凤鹏(2013)[6]认为利益相关者将对社会责任的感知迁移到品牌上,正面的社会责任行为能促进品牌和声誉的提高,而负面社会责任形象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品牌和声誉危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品牌价值有正向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的发展与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投入都是有关联的,企业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结合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单指公益捐赠这类慈善事业,它应当包括了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同时也要防范企业阶段性目标的错位与缺失[7]。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本文基于上交所在2008年提出的“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概念,结合陈玉清和马丽丽(2005)[8]的研究结果,将社会责任分为对政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投资者的责任以及对公众的责任4个维度。企业主动承担对政府的责任有利于获得政府的支持,能使两者关系更加融洽,更容易享受到政策优惠,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企业就能在提高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其次,无论是对于员工还是投资者,如果能从企业获得更多的报酬或利益,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将会提高,投资者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能更好地履行对员工和投资者的责任,企业不仅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来扩展业务,实现更高业绩,也能拥有高积极性高效率的员工来更好完成企业经营目标。此外,张廼英和张海侠(2013)认为企业捐赠可以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公司声誉的评价、消费者响应、顾客忠诚和购买意愿,而企业品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以及由此带来的额外收入。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a:企业对政府贡献对品牌价值有正向影响;假设3b:企业对员工贡献对品牌价值有正向影响;假设3c:企业对投资者贡献对品牌价值有正向影响;假设3d:企业对公众贡献对品牌价值有正向影响。企业之所以进行品牌经营,是为了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品牌增值获利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品牌资产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反映。无论是世界品牌价值量化公式还是我国的量化公式,企业收益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企业的年收入越高,当年的品牌价值也越高。因此提出假设4:品牌价值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基于2013年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采用上市公司2012年底公司的市场增加值(MVA)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公司品牌价值数据来源于2013年于巴黎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在对品牌价值与社会责任两者关系的研究中,首先引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SocialResponsibility)这个虚拟变量,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CSR=1,否则为0。但是在以BV为因变量、CSR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发现CSR对BV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责任的正向影响,参考陈玉清、马丽丽的研究以及上交所2008年提出的每股社会贡献值的计算,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细分为对政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投资者的责任以及对公众的责任4个维度,研究社会责任不同维度对品牌价值的影响。而关于品牌价值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以年营业收入(ARC)作为被解释变量,品牌价值作为解释变量,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控制变量,营业收入增长率(OIGR)作为企业成长性的控制变量,为了消除截面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采用MVA、BV、ARC和数据的对数值进行回归分析。此外,本文根据所分析问题的需要,还引入了资产收益率(ROA)和资产负债率(LAR)作为调节变量。具体指标定义见表1。模型中c为常数项,βi为回归系数,μ为误差项,模型(1)研究品牌价值(BV)与衡量公司价值的指标———市场增加值(MVA)之间的关系;模型(2)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出具是否对品牌价值产生影响;模型(3)是对模型(2)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分析社会责任的不同方面对品牌价值的影响;模型(4)研究品牌价值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描述本文以2013年10月巴黎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的品牌价值数据为基础,收集了2012年底公司股票总市值、公司净资产以及该公司2012年是否社会责任报告等数据。排行榜总共有100个品牌,剔除未上市以及未披露年报公司且合并多品牌公司后,最终得到8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因模型(1)中有7家公司由于市场增加值为负使得MVA无法计算,因此最终有80个公司的数据符合实证分析的要求。模型(3)中有4家纽约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据残缺,因此最终是83家公司数据。相关描述统计如表2:表2中社会责任报告的均值为0.61,说明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很好履行社会责任,但仍有一部分企业过多关心短期收益,未能肩负起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比较员工、投资者、公众责任的平均值,发现投资者责任和员工责任的平均值要比公众责任的大许多,且公众责任较低企业的比例也比较高。这表明大多数企业更加重视投资者责任和员工责任,毕竟投资者为公司带来资金,而员工可以为公司带来绩效。此外,观察市场增加值、品牌价值以及营业收入可以发现,三者各自的中位数和平均值都十分接近,且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大。这一方面说明品牌价值与公司价值、品牌价值与企业绩效之间变化趋势相近,支持了品牌价值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品牌价值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假设;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三者在不同企业之间差距相当大,两极差异尤其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企业规模及成长性不同造成,因此加入相应控制变量是十分正确的。
(三)结果分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中,从统计指标和参数显著性水平可知回归方程式的稳健性还不错,BV和LAR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且ROA在5%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其次,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当低,这说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十分低。此外,一般截面回归通常会遇到异方差问题,从而产生有偏的参数估计量方差,最终导致统计检验结果不正确。本文通过对表中各回归结果进行White检验,检验值的P值很高,因此不拒绝同方差假设,所有模型都不存在异方差。模型(2)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也是显著的,且解释变量相关系数十分低。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对模型(3)进行回归,结果显示除了公众责任一项,其他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方程也通过了异方差检验,且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程度低。模型(4)中,与假设一致,品牌价值与公司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且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从模型(1)和模型(4)的OLS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品牌价值(BV)的系数为0.779和0.282,且系数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说明品牌价值确实与公司价值正相关,符合本文提出的假设。这也证明了企业通过品牌战略来提升公司价值和提高企业绩效的方法是可行的,尤其是在竞争性行业,将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公司立足行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模型(2)是研究品牌价值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CSR)系数是0.976,这也与本文假设一致,企业出具社会责任报告对品牌价值有着正向的影响。模型(3)则是不同维度的责任对品牌价值影响的分析,从OLS回归结果看,政府责任贡献率与品牌价值显著正相关,与假设一致,表明与政府关系良好确实能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创造更多营业额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品牌价值。员工责任贡献与品牌价值显著负相关,这与假设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占比重过大,造成“所有者缺位”,使得国家这一大股东不能很好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控并给企业压力以改善其绩效。就目前而言,股东贡献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绩效,品牌价值也会随之降低(王怀明,宋涛,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