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版权危机论文范文

版权危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版权危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版权危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引言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这种商务活动新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并喜爱网上购物,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人们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问题,因此,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和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与实现,其安全性也同样是其发展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当着重研究。

1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1.1校园电子商务的概念。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园内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

1.2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具有客户群稳定、网络环境优良、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良好、服务性大于盈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校园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校园商务活动相比,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有: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交易成本较低。

2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内容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校园网络安全和校园支付交易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校园支付交易安全的内容涉及传统校园商务活动在校园网应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如网上交易信息、网上支付以及配送服务等。

2.2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同样来自网络安全威胁与交易安全威胁。然而,网络安全与交易安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是基础,是交易安全的保障。校园网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它也面临许许多多的安全威胁,比如:身份窃取、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数据窃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交易否认、数据流分析、旁路控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不规范使用和恶意破坏等。校园网的开放性也使得基于它的交易活动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网上交易面临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信息泄露、篡改信息、假冒和交易抵赖。信息泄露是非法用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或截获交易信息致使信息的机密性遭到破坏;篡改信息是非法用户对交易信息插入、删除或修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假冒是非法用户冒充合法交易者以伪造交易信息;交易抵赖是交易双方一方或否认交易行为,交易抵赖也是校园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2.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安全需求。

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交易对象的身份真实性、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可否认性。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可以提高其安全需求。

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3.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根据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应用系统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再结合的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总结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安全体系结构中,人文环境层包括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及校园电子商务特有的校园信息文化,它们综合构成了校园电子商务建设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层包括校园网、虚拟专网VPN和认证中心;逻辑实体层包括校园一卡通、支付网关、认证服务器和交易服务器;安全机制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应用系统层即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配送服务等。

针对上述安全体系结构,具体的方案有:

(1)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校园电子商务参与者们的信息文化知识与素养、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电子商务人文环境,防止人为恶意攻击和破坏。

(2)建立良好网上支付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或校园电子帐户作为网上支付的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学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3)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以为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安全认证的功能。

(4)组织物流配送团队。校园师生居住地点相对集中,一般来说就在学校内部或校园附近,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就可以解决物流配送问题,而不需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物流配送团队就可以准确及时的完成配送服务。

3.2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有:

(1)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技术来实现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以解决访问控制问题,使只有授权的校园合法用户才能对校园网的资源进行访问,防止来自外部互联网对内部网络的破坏。

(2)病毒防治技术。在任何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校园网虽然是局域网,可是免不了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因此,加强病毒防治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3)VPN技术。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如果能利用VPN技术建立校园一卡通专网就能大大提高校园信息安全、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有效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易于维护和改进。

3.3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校园电子商务中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可以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来解决,例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安全协议技术等。通过数据加密,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通过采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时间戳和数字证书等安全机制来解决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问题;通过安全协议方法,建立安全信息传输通道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1)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的机密,主要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而解密密钥不公开。

(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网上交易支付的前提,负责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在校园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认证可以通过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来进行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

(3)安全协议技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较成熟和实用的安全协议是SET和SSL协议。通过对SSL与SET两种协议的比较和校园电子商务的需求分析,校园电子商务更适合采用SSL协议。SSL位于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能够更好地封装应用层数据,不用改变位于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对用户是透明的。而且SSL只需要通过一次“握手”过程就可以建立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一条安全通信通道,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

3.4基于一卡通的校园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使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校园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可以增强校园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可以避免或降低了使用银行卡支付所出现的卡号被盗的风险等。同时,使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校园电子支付载体的安全保障有:

(1)校园网是一个内部网络,它自身已经屏蔽了绝大多数来自公网的黑客攻击及病毒入侵,由于有防火墙及反病毒软件等安全防范设施,来自外部网络人员的破坏可能性很小。同时,校园一卡通中心有着良好的安全机制,使得使用校园一卡通在校内进行网上支付被盗取账号密码等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超级秘书网

(2)校园一卡通具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对参与交易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各方的交易活动受到统一的审计和监控,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保证网上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校园网络管理中对不同角色的用户享有不同级别的授权,使其网上活动受到其身份的限制,有效防止一些恶意事情的发生。同时,由于校内人员身份单一,多为学生,交易中一旦发生纠纷,身份容易确认,纠纷就容易解决。

4结束语。

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是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电子商务,它极大的方便了校园内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可是与此同时,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校园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让师生能够方便可靠的进行校园在线交易和网上支付,是当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要着重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安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坚争,赵雯,杨立钒。电子商务安全与电子支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刘克强。电子交易与支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第2篇

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是各种纷争和矛盾的核心所在。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不明,将令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的合法利益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严重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妨碍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地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和公共管理带来诸多的难题。

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是指其房地产权。房地产权包含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两方面的财产权利。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物权立法的缺位,社会忽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共有财产的确定和权利边界经常处于含糊不清的尴尬状态。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到底属于谁?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人们似乎无法直接找到答案,其产权归属似乎仍处于混沌状态。

对于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的认识,现行有以下几种通说:一是合同确定论。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由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置业者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约定,依合同约定确定其产权归属。二是推定归属论。当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置业者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对小区停车位产权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推定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属于买方置业者共有,或由房地产开发商所有。三是销售成本收益归属论。当房地产开发商未将小区停车位建设成本及利润计入其计划的房屋销售收益时,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属于房地产开发商,反之,其产权属于买方置业者共有。四是登记凭证确权论。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依买卖合同约定,经房地产登记机关登记确权,由房地产权证持有者所有;否则,其产权处于不明状态。本人认为,上述的登记凭证确权论相对恰当,登记凭证确权论中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依买卖合同约定,经房地产权登记机关登记确权,由房地产权证持者所有”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登记凭证确权论中“否则,其产权处于不明状态”的认识有失偏颇,其忽视了我国现行房地产登记制度的现实和缺陷,以致认识上出现以偏概全的状况。

以上所述的四种不同认识均不能全面、恰当、准确地解答有关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的问题。

本人试图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分析和研究有关房地产权法律制度的特征、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存在形式、商品房住宅小区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与房地产权的产权登记等过程,从所有权(物权)法和债权法两个角度,分析土地使用权与上盖建筑物、附属物之间的法律关系,计入建筑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和不计入建筑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与土地使用权之间的法律关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讨和研究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房地产权的归属。

一、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房地产法律制度的形式、房地产权的内涵和特征。

1、房地产法律制度的形式。

在目前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关房地产行业的法律规范构成了现行的房地产法律制度。房地产的法律制度涵盖了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开发和转让、房地产行业行政管理五大方面的内容,其各方面的内容都有可能涉及到房地产权这个重要问题。

2、房地产权法律制度的具体内涵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第四十一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第四十八条规定:房地产抵押,应当凭土地使用权证书、房屋所有权证书办理。第五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第六十条规定:以出让或者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在依法取得的房地产开发用地上建成房屋的,应当凭土地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核实并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房地产转让或者变更时,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房地产变更登记,并凭变更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经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更换或者更改土地使用权证书。第六十二条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由一个部门负责房产管理和土地管理工作的,可以制作、颁发统一的房地产权证书,依照本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将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和变更,分别载入房地产权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土地上盖的建筑物、附属物同时转让。第二十四条规定: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所有权或者共有人,享有该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移,但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动产转让的除外。第二十五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转让,应当按规定办理过户登记。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分割转让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并依规定办理过户登记。

2003年9月1日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业主依法享有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处分。

建设部的《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房屋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并对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唯一合法凭证。第六条规定:房屋权属登记应当遵循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第三十一条规定:房屋权属证书包括《房屋所有权证》、《房屋共有权证》、《房屋他项权证》或者《房地产权证》、《房地产共有权证》、《房地产他项权证》。

《广东省城镇房地产权登记条例》第四条规定:依法核准登记的房地产受法律保护。房地产证是房地产权利人依法经营、使用或者处分该房地产的凭证。

《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第五条规定:房地产建筑物、附属物转让时,该建筑物、附属物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移,不得分割。

第3篇

Victor F Weisskopf(September 19,1908-April 22,2002)生于奥地利,是一位美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曾随海森伯、薛定谔、泡利和玻尔做博士后工作。二战期间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之后反对核武器扩散。战后他加入了麻省理工(MIT)物理系,并成为系主任。在那里,他被他的朋友们亲昵地称为ViKi,并以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政治家双重身份被大家所敬重。

1974年10月17、18号,MIT为Victor举行了一个庆祝会,与会者们选了自己觉得能引起Viki兴趣的论题进行演讲。编者从中选了一部分论题进行整理,于1976年发表为“美国物理协会会议第28期会刊”,本书是这一会刊的再版。庆祝会的辉煌与本书各位作者杰出的地位不仅反应了他一生对现代物理的重要贡献:线性变化理论、标量场的量子化、量子电动力学、核反应、壳模型的建立、强子的结构;也反应了他作为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理事长、MIT物理学院院长、高能物理顾问委员会主席、公共场合自然科学的代言人对社会与物理界所起的作用。

本书共有11章:1.James Killian的开场白;2.Hans Bethe的能源问题,其中的分析可以延用至今,“去年,中东一桶油要3美元,今年大概要10美元甚至更多”,现在,当然,一桶油大概要花费100美元;3.Julian Schwinger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无模式看法,这场会议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发生在理论物理因为夸克而发生的转化阶段,本章与第6章分别代表了这之前与这之后两个阶段;4.E.M.Purcell的低雷诺数下的生活,他教人们怎么在粘稠的液体下游泳;5.T.D.Lee的高密度物质的一种新的可能存在形态;6.Murray GellMann的夸克、轻子与玻色子的世界;7.Ben R.Mottelson的角动量对原子核的作用;8.S.M.Ulam的对数学家有用的物理,数学家都是从公理家推出定理,但物理学家不是这样的,他们试图从定理(观察现象)中推出公理(自然法则);9.Max Delbruck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发现DNA的,他觉得亚里士多德的物理简直是一个大灾难,但是生物想法―一代传向下一代是定好的―直指DNA;10.W.K.H.Panofsky的军备控制谈判的可行性;11.David Hawkins的第三种文化,本章的重点在进化与伦理。

本书内容广泛,深入浅出,许多演讲对于我们理解夸克前与夸克后时代各方所持的观点有很大帮助,不仅适合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们作为课外书阅读,也适合于物理学研究人员阅读,甚至于对军事、人文等学科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也会觉得本书很有意思。

第4篇

关键词: 开放存取 OA期刊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一、OA概述

开放存取(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OA),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出版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开放存取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对其全文进行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建立链接,允许将其编入索引,允许作为数据在软件中使用,或者其他合法使用,除了需要上网外,没有任何的费用产生,无法律和技术方面的存取障碍。开放存取有两种实现方式:OA期刊和OA仓储。OA期刊提倡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无限制地访问论文全文,并以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证其质量,作者或机构付费的运作模式保证其经费来源。与自行存档不同的是,OA期刊提交的论文必须经由同行评审,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OA期刊不再利用版权限制获取和使用所的文献,而是利用版权和其他工具来确保文献可永久公开获取。OA期刊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力,是开放存取的主要实现途径。

二、OA期刊的产生是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物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出版进入学术期刊市场,作为学术期刊收藏与提供者的图书馆则面临着资金增长缓慢甚至削减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由于资金缺乏只能取消部分期刊的订购,出现了所谓的“学术期刊”危机。据ARL(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调查,其会员馆在期刊上的费用在1986―2003年期间提高了260%,但订阅的期刊总数只比1986年增长了14%[1]。电子期刊的出现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由于出版商对其访问和利用的严格控制使得许多用户无法利用,而且购买的数据库只能以租赁的方式取得电子期刊特定时段的使用权,一旦停止付费将一无所有,昂贵的使用费用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给图书馆带来很大压力。OA期刊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文献载体形式的日趋多样化,以及数据库和数字化的文献产品,极大丰富了用户的信息获取途经和交流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OA期刊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OA期刊在网络上以数字形式进行传播,这种基于网络的交流渠道可以提供即时的学术信息,使作者、编辑、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既方便又不需要额外成本,而OA出版物往往被多个数据库收录或被多个网站链接,读者对同一文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互联网上检索和免费使用,大大方便学术交流与传播。

三、OA期刊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注入了活力

对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及充分共享是OA期刊与传统期刊的主要区别,对图书馆来说,OA期刊的出现,无疑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缓解了图书馆经费紧张的局面。

近年来,学术期刊价格急剧上涨,图书馆可获得的期刊资源越来越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期刊采访费用一般占图书馆全年整体支出费用的30%左右。2000年后,我国平均期刊价格涨幅约为86%,而高校图书馆期刊订购费用的涨幅与20世纪90年代同期相比只增加了9%[2],OA期刊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费用,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作者付费”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维持OA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目前作为OA期刊的两大出版机构,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BMC(Biomed Central)就主要采用这种形式维持期刊出版的基本费用[3]。但图书馆利用OA期刊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其中还涉及资源开发的人力成本和系统成本等因素,因此,在何种程度上利用OA期刊要根据各馆实际情况而定。

2.丰富了馆藏,拓展了信息来源。

OA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学术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图书馆馆藏期刊体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大大丰富了图书馆馆藏。OA期刊有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障其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OA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这些期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高质量的OA期刊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可与传统出版模式下的论文质量相媲美。另外,OA期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由于文献经费的限制,图书馆往往没有能力系统建立学校新办学科与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OA期刊中的相关专业期刊则正好可以多快好省地拓展这方面的图书馆馆藏。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一套OA期刊的选取办法,有选择性地对这一类型资源进行系统的采集、组织及开发。

此外,OA期刊的共享理念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对于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图书馆应本着开放共享的思想将自己纳入到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中。

四、利用OA期刊推动信息资源建设

1.改变馆藏观念,建设包含OA资源的合理馆藏体系。

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已不单是拥有权和使用权的抉择,而是将不同的馆藏发展模式做适当的搭配来建立馆藏,提供服务[4]。OA期刊以严格的同行评审保证其质量,并以作者或机构付费的方式保证其经费来源,用户可以免费无限制地在线获取OA期刊,消除了价格和许可障碍,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即时共享。OA期刊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调整馆藏发展策略,把OA资源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即“拥有”和“存取”都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OA对图书馆而言,并非是完全免费的,而是图书馆将部分书刊经费转移到人力费及设备费,尤其是在信息人员及设备上[5]。因此,图书馆要善于运用丰富的OA资源,以多重馆藏发展模式规划电子资源,让图书馆在有限的预算之下,建立最适当的电子馆藏。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OA期刊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OA资源数量大、种类繁多,且处于一个分散的状态,给研究人员利用带来很大不便,如何将零散无序的OA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使其真正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正如专家所说,OA资源固然不需要付费,但要使OA资源变成自己的馆藏必须加大投入,特别是设备投入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上,使其掌握OA资源的分布情况,搜集策略、开发技术,利用专业特长加强OA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将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开放资源的网址,较稳定的电子期刊的链接或引导,按本校学科设置开辟网上“开放资源”专栏,并建立相应链接提供给用户使用,还可以直接把网上的OA期刊作为馆藏信息资源编入本馆馆藏目录,图书馆主页不仅要成为引导读者利用本馆馆藏的窗口,而且要成为介绍开放资源的窗口。

3.利用OPAC深刻揭示OA期刊资源。

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揭示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的窗口,是图书馆自建的规模最大的数字化资源,也是读者最熟悉和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工具之一。读者通过OPAC统一的检索界面,可以检索到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利用OPAC深层揭示OA期刊,可以提高OA期刊的利用率,而图书馆OPAC系统是集成、整合、利用OA期刊资源的理想平台。利用OPAC提示网络信息资源这一做法在发达国家图书馆已经较为普遍,尤其是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一般都选择装入本馆的OPAC供读者检索利用。另外,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都有通过OPAC和其它数字化资源联结的功能,如:INNOPAC、HORIZON、UNICOM、江苏汇文等[6]。因此,用户通过OPAC查找馆藏文献时,也能查找和利用到包含大量OA期刊资源在内的虚拟馆藏资源。

4.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

OA期刊在互联网上的分布极为分散,资源的集中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商业性学术期刊,大量的OA期刊分布于不同国家、不同网址的各个网站中。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身份认证和数据格式,用户无法一次获取所需信息资源,这为OA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便于用户检索,提高OA期刊利用率,必须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如TRS(信息检索系统)、CNKI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一站式检索系统等,建立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OA期刊引导和检索的导航系统,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将搜集到的OA期刊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显示检索结果。

5.加强OA资源宣传,提高读者认知度。

开放存取的实质是使科学自由化,实现科学信息的共享与利用,这也恰恰为高校图书馆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必将是开放存取运动的先导和有力推动者。然而,从目前OA资源的发展来看,其利用现状并不乐观,用户开放存取意识淡薄,主动提交自己科研成果的意识不强是制约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图书馆应在其网站上建立揭示OA资源的网页,详细推介OA资源,对OA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等作详细介绍,让读者接受开放存取理念,严格遵守开放存取规则。开设OA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培训读者利用开放存取模型发表作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使公众共享,并允许免费查询。广大图书馆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发技术,提升自我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帮助用户利用网络开放资源。

总之,OA期刊对促进科学信息自由、广泛传播、加快学术交流、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免费共享,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开放存取模式下的期刊资源建设,巩固提高其在高校中的信息中心地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龚雪琴,胡德华,罗爱静.开放存取期刊的产生背景及其现状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17-19.

[2]刘清,郭玉强.OA期刊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52-55.

[3]刘畅,肖希明.开放存取期刊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5-8.

[4]詹丽萍.电子资源与图书馆馆藏发展[M].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5.

[5]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的经济学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48-51.

第5篇

论文摘要 随着信息传播数字化的推进,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侵权因所涉范围广、关系复杂演变为社会热点难题,其中,商业网站因管制相对空缺,是转载侵权的“重灾区”。本文选取争议较多的商业网站转载纸媒新闻作品现象为切入点,多角度探析转载乱象、失范致侵权的原因,并对寻求“破茧之路”提出一点意见,以小见大,为深入研究做抛砖引玉之用。

论文关键词 商业网站 转载失范 纸媒 版权危机化解

自2006年国内纸媒诉商业网站第一案——《新京报》状告TOM网未经授权转载其25000余篇稿件、图片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转载版权纠纷不断升温。相比网络媒体快、广、微的传播优势,报业因载体、受众范围、传播途径受限、难以提供开放的讨论平台等自身因素,在占领市场的角逐中处于弱势。2008年6月,中国版权协会在的《报纸与网络版权调研报告》中称,报业经营整体性下滑已成不争事实,而网络媒体长期廉价甚至零成本转载纸媒的原创新闻作品是促使报业萎缩的重要因素。

一、商业网站的定义及特征

2005年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将国内登载新闻信息的网站分为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两种,其中,“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如新浪网、腾讯网等为商业网站。学界对于商业网站无统一定义,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是:进行商业经营的互联网络。

综合各家观点,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盈利性,区别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网站,其核心是在非政府背景下,依托公司化管理吸引网民点击阅读,从而获取由流量、广告、收费手机报及其它服务带来的收益;(2)无新闻采访权,具限制性的登载权。只有具备“必要的场所、设备和资金”、相应“专职新闻编辑人员”和健全“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条件的商业网站才能获得登载新闻网站时政性新闻信息的权利,且必须注明新闻信息来源且不得歪曲原信息内容。(3)信息整合性,通过对转载咨询的再加工达到盈利性的目标,但与新闻网站相比,编辑队伍专业化不够,审核程序较简略,因而新闻侵权的现象时常发生。

二、商业网站转载侵权现象

(一)转载纸媒新闻作品须支付报酬

新闻作品满足独创性、可复制性、可感知性等三个成为作品的条件,除时事新闻外均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2006年前,尽管法律未对网络媒体转载纸媒作出直接规定,但当时的《著作权法》将报刊间相互转载视为法定许可情形,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外不须取得其同意,只需按照25元/千字的标准支付报酬即可,且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业报刊等还可适当降低。而2000年《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又将新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归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故间接规定了转载付费。2006年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这部专门规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政法规在整合前法规定的基础上,于第二条明确要求: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他人作品的,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须支付报酬。由此推之,商业网站转载纸媒应遵照规定支付报酬。

(二)转载侵权现象归纳

通过《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的文意可将转载定义为:已公开发表的作品被其它媒体再次传播、的现象。《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将侵犯著作权罪最高刑定为七年,在世界范围内属较严厉的规定,但网络媒体屡禁不止,非法转载纸媒新闻作品的行为、方式、方法层出不穷,但透过现象,本质上都是以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形式表现:(1)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指未经法律或权利人的授权许可非法转载纸媒新闻作品的行为;(2)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对作品进行缩减、删节,歪曲作品内容、原意,“标题党”行为等;(3)侵犯署名权,转载未标明作者姓名、原文出处;(4)侵犯修改权,未经授权随意对作品内容进行改动;(5)侵犯获得报酬的权利,指转载或行使复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翻译权等未支付合理报酬等。现实操作中,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侵犯署名权、获得报酬权等有重叠,亟待法律的进一步规范。

三、转载乱象原因分析

部分学者将商业网站长期的“拿来主义”推向其“无新闻采访权,具限制性的登载权”的特性上,转载纸媒成为必然途径,且商业网站出于盈利性的本质驱动,转载乱象、侵权变成情有可原,故因通过赋予商业网站采访权来遏制该问题。这种观点存在逻辑错误,商业网站不能自采新闻,只能转载纸媒或新闻网站的原创信息,但不等于可不按规定转载;且现阶段大多数网络媒体自身硬件不达标——技术人员缺乏、内部管理混乱,外部立法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保证信息传播真实、可靠,提高网络媒体可信度,采取限制商业网站采访权属权宜之计。目前,商业网站转载纸媒失范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部分条文规定模糊、操作性弱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规定,转载“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不需征得权利人许可,不需支付报酬,但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如何界定,模糊不详,导致现实操作难的问题。法律界一般遵照《细则》第五条对“时事新闻”的界定:“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新闻界在此基础上做广义理解,不排除含有议论、抒情式的报道。两方理解冲突的另一面是对于时事新闻界定的理论犹疑,随之而来的现实司法乱象也给群众的认知造成了困扰,如“北京地铁瀑布”照片引发的版权争议等实例就反映了现实窘境——转载方很可能因缺乏法律背景知识,没能判断出转载信息是时事新闻而惹上官司。

(二)维权难问题助长“乱”转气焰

权利人维权意识不到位,取证、诉讼环节、赔偿机制等各环节的制度设置漏洞导致维权难,间接助长了非法转载的现象:一是依托网络能达到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影响范围广等效果,部分纸媒望借此“东风”扩大自身影响力,而部分著作权人维权意识较薄弱,甚至以被网络媒体的转载率、点击量作为评定作品优劣的风向标,助长了非法转载的气焰;二是“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程序规定,加之我国域名登记不完全、不准确的现实,使处于信息劣势的维权者常遇取证难问题;三是个体诉讼成本高,侵权惩罚较低。在现实物价下,个体权益受损者诉讼耗费的时间、精力、费用等折算起来远超出了胜诉取得的稿酬。不仅如此,失范转载数量大、范围广,若缺乏专业机构的支持,零散的个体很难孤立承担。

(三)付费机制空缺使维护获得报酬权成本高

实际操作中,在无法定授权的许可下,转载一方想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需经大海捞针式的寻找、等待,尤其是在海量转载的情形下,因寻找权利人成本过高,一般不被考虑;另一方面,如果仅凭著作权人个人协商、定价、签协议,再经邮寄、汇款等约定形式收取报酬,那么,转载方越多,著作权人获取报酬的成本将越高。转载方支付费用与权利人获取费用均存在高成本的现象,侧面反映了现行付费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四、版权危机的化解

新“旧”媒体间冲突的实质是社会公共利益与著作权人私权利的博弈,而解决问题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因而要兼顾版权保护与传播效率的平衡。商业网站转载新闻作品是信息传播、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牵涉到社会公共利益,但处于信息产业金字塔底层的纸媒,承载着提供大部分原创新闻作品的义务,非法转载使著作权人的创作积极性受打击,若不进行有效规制,将危及“上层建筑”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从立法、实务两方面提供版权危机化解的途径,有益于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接轨过程中的双赢。

(一)提高侵权赔偿额度,鼓励权利人维权

2013年,国务院对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进行了修改,将“一刀切”式的十万元赔偿额度作了区分式的规定:以非法经营额5万元为临界点,向上处非法经营额1-5倍的罚款;向下或无非法经营额的,据情节轻重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一改变对缓解因侵权惩罚力度低,诉讼成本高带来的维权失衡问题有所帮助,利于鼓励权利受到侵犯者积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与此同时,也扭转了以往违法获利高于侵权惩罚的局面,对非法转载者有警示作用。

(二)用集体管理组织填补付费机制空缺,破个人维权难问题

效仿、推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音乐著作权协会等集体管理组织的运作模式,由权利人与集体管理组织签订协议将相应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赋予组织代为行使、管控,集体管理组织相扮演“中介机构”的角色,代替权利人与商业网站或互联网行业协会等商量付酬标准、方式和违约监督机制、惩罚措施,对侵权者进行通知、协商或采取诉讼手段维护权益。这样既降低了权利人寻酬的成本,使得个人维权难问题迎刃而解,也方便商业网站取得授权,对于新闻作品的广泛传播将是一个利好的信号。但在此种模式下,集体管理组织能管控的会员、作品数量等将直接影响到与商业网站或互联网行业协会等谈判、签订协议的进程和结果。

(三)商业网站强化内部审核,寻三赢路径

商业网站经营者应意识到对网络媒体的规范化管理是大势所趋,要顺应“平衡著作权人、社会公众、网络服务提供者三者间利益”的立法趋势,加大内部审核力度,引进先进技术、科学方法细化审核环节,积极探寻与纸媒间的良性合作机制,如通过向纸媒发出格式条款,对于不同意转载的,及时撤下;在规定时间内未回复者视为默示同意。此外,时事新闻的界定、应否支付报酬等仍是学界热议的话题,立法时机尚不成熟,有待商业网站的自身判断,因而转载时要谨慎,并学会灵活运用“通知与删除”规则、“避风港”规则等维护自身权益。

第6篇

儿童文学呼唤杰作 周晴

时尚杂志的危机与转型 尹晓冬

一场永远新鲜的马拉松接力赛 李霞

耕作在《国际象棋小世界》 李昂

直面挑战的《上海译报》 任玲

古代出版商的读者服务意识 施勇勤

编辑应坚持写作 许宇鹏,陈吉平

策划精品图书的方法 马根娣

图文类图书版式设计刍议 应黎声

科技类图书中自然科学名词的规范化应用 何剑秋

引文审读『盲区及灭错对策 罗时嘉

科技论文编辑规范与习惯用法的协调 陈智

图书宣传要突出个性和创意 陈增爵

高校学报编辑应增强学术规范意识 畅引婷

重提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 吴劲薇,沈志宏

青春类杂志的办刊特色与不足 孔明珠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论女性期刊定位 贺强

少儿报刊开展创新教育之我见 吕江虹

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规范化问题 熊春茹

著录英文参考文献应注意的两类问题 倪东鸿

《汉语主题词表》存在问题分析 刘春林

实践最好从踏实开始--读《清华精神九十年》 汪家熔

关于新版《柳如是别传》的校订 陈福康

网上图书宣传在美国 王蕾

国家地理学会与《国家地理》杂志 员荣亮

几宗出版业民事案的办案启示 余震琪

委托作品内涵及版权归属 岳楠

难忘徐迟 陆潜

文化使者在上海伴侣相依的英美--李约瑟与鲁桂珍·聂华苓与安格尔 陆潜

以后的出版研究(下) 张志强

鸳鸯蝴蝶派与中国近代出版 王建辉

《书目答问》传世百年三论 徐雁

我国近代地图出版业的文化贡献 李明杰

总目录

创新、品位和压力--获奖编辑的追求 群明

蝴蝶效应和青蛙效应--中国出版重整格局 陈纪宁

老树春深更著花--《唐诗三百首》图文本成功的启示 高克勤

难道我们只能做"羊"?--浅谈经济期刊如何应对WTO 牛国锋,牛瑾

创造出版业的基因多样化优势 刘杨

向世界贡献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家--中国出版人肩负的使命 王联合

编辑的知本与知本的激活 杨晓鸣,沈国明

期刊发展的大趋势 欧阳志刚

编辑意识、策划意识、主体意识 杨闯

突破"围城"天地宽 陈儒林

拓展品牌营销的空间 朱胜龙

编辑逆向思维四步曲 何其捷

畅销书、长销书、版权交易 向洪

中华书局的成功经营之道 吴永贵

小图书大策划 张丽珍

可读性和必读性 杨青

两部巨著中的一点美中不足 陈福康

从《革命烈士遗文大典》谈思想政治读物 徐保卫

当"巨石轰然坠落"时 孙欢

"防火墙"与"桥头堡" 孙梅

可敬的韦老太 吴道弘

大学出版与出版大学 贺圣遂

论出版集团的跨媒体经营 陈可

高校学报如何与国际期刊接轨 吴成福

出版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江翠平

论期刊主编决策活动 吴成福

甘霖洒大地--任大霖与儿童文学编辑出版工作 周晴

品牌·读者·五度 徐锦江

"双校论"小结韵言 孙培镜

出版时尚化种种 楚山孤

平面媒体错位传播现象透视 刘玉清

新闻类周刊的现状与发展 陈亦骏

学生刊不必争抢同一块奶酪 李凌芳

版面设计的加法与减法 王天真

关于上海"出版工作室"的调研报告 舒途,逸青

战争考验传媒--伊拉克战争报道回眸 赵晓兰

第7篇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

据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突尼斯通过的《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样板版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解释,民间文学艺术通常是指在某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创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与科学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摘自: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法律制度

自20 世纪60 年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提上议程。中国期刊《伯尔尼公约》第15 条第4 款规定了各成员国在书面通知《伯尔尼公约》总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给不知作者、未出版的,而又确信于本公约成员国之作者的那一部分作品提供法律保护。虽没有明确提出民间文学艺术,而是当做一类特殊作品。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突尼斯样板版权法》中专门规定了关于本国民间创作的作品的保护条款。1982 年,又正式通过《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性特别条款》。实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给《伯尔尼公约》第15 条加标题时,已明文加上民间文学艺术。

三、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间文学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这些民间文学艺术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艺术面临巨大的危机。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出现断层。虽然近几年我国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但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危机。肩负着传承责任的继承人们,有很多都舍弃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选择了科技替代物。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缺失法律保护。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专门法律法规。1990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6 条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中国最权威学术直至2010 年第二次修正,我国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还是这一条,体现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滞后性。这也直接导致了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纠纷,如《乌苏里船歌》纠纷、王洛宾民歌署名纠纷等。海量论文每日更新此外,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利用危机,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我国的民间文学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获得了高达5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但美国电影公司不但没有支付给中国任何相关费用,反而指责中国对该片盗版。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措施

( 一) 进一步提高群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意识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宣传保护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意识。地方政府可以在可持续基础上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艺术,如通过举办展览会、创立旅游文化等方式,将该区域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推广、固定,建立相关机制激励老一辈艺术家传艺,小一辈学艺,将宝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下来,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到保护工作中来。

( 二)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提出了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但缺乏具体详细的专门规定。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知识产权法和专门法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即在知识产权法中添加对民间文学艺术的防御性保护规定,排除其他主体以各种方式取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积极保护,明确保护对象,细化保护内容,当然要注意民间文学艺术所独有的特性。在保护对象方面,将《著作权法》的作品扩展到表达形式。许多民间文学艺术因自身特性无法成为作品,如民族宗教仪式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和情感,应当予以保护。在主体方面,建立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类型。教你如何写论文中国知网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特征表明其由一个群体创造而非个人,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引用制度,可以更好的实现保护; 而对于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收集者、编纂者和传播者,在其尊重原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具有的一定的创造性予以保护。

第8篇

论文关键词 印度软件业 知识产权 司法维护

一、司法维护之框架设计

(一)设计原则

为实现大国梦想,印度在21世纪以来,将科技战略的核心定位为重点赶超,以谋求能在印度国情的基础上,实现重点领域突破。知识产权就是重点领域之一,印度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专利制度,将产品专利保护制度引入并涵盖所有技术领域。为了使国内法的规定符合TRIPs的相关要求,印度政府修改本国的专利制度,并于2005年1月1日实施于食品、药品等相关领域。

总体而言,印度是通过立法为保障,依靠司法力量、行政力量与民间力量的三方配合与互动来构建其知识产权司法维护之框架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实现保护的基本保障,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与民间团体之紧密配合与互动是实现保护的基本手段。

(二)设计内容

目前,印度主要的知识产权法有:“《电影法》、《版权法》、《书籍出版与登记法》、《商标法》、《专利法》、《电子商务支持法》、《商品地理标志(登记与保护)法》、《外观设计法》等。此外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如《版权法条例》、《外观设计法条例》、《商品地理标志(登记与保护)法条例》、《专利法条例》等。印度参加的国际条约包括《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伯尔尼公约》等”。

二、司法维护之机构设置

(一)印度专利管理机构

印度专利机构主要是指印度专利局,它隶属于印度商工部工业政策及促进司,是印度专利、设计及商标管理总局的一个职能部门。自2009年机构改革以后,其下设置五个职能部门:即受理、电子数据处理以及初审部,档案管理与信息传播部,专利总务部,审查与授权部,公报部。印度专利局总部设在加尔各答,另外还在钦奈、新德里及孟买设立了三个专利分局。专利案件的一切相关事宜均由专利局负责受理。

(二)印度商标管理机构

印度商标机构主要是指印度商标注册局,它隶属于印度商工部工业政策及促进司,是印度专利、设计及商标管理总局的一个职能部门。总部设在孟买,并在阿哈迈德巴德、加尔各答、钦奈及新德里等四个城市设有分局。商标的申请、注册、续展、修订和撤销等事务均由商标注册局负责受理。

(三)印度地理标示管理机构

印度地理标示管理机构主要是印度地理标识注册局,它隶属于印度商工部工业政策及促进司,是印度专利、设计及商标管理总局的一个职能部门。地理标识注册局设于钦奈,产品的地理标识注册事务由其负责管理。

(四)印度专利服务机构

印度专利服务机构主要是印度专利服务中心,它隶属于印度工商部工业政策促进司,是印度专利、设计及商标管理总局的一个职能部门。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向公众提供包括各国的专利说明书及其他相关专利文献在内的专利信息服务。

(五)印度版权管理机构

印度版权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指印度版权局与版权委员会。版权局于1958年在首都新德里组建而成,印度的版权登记注册、发放版权证书等事务由其主管。印度版权委员会隶属与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教育司,印度版权案件行政申诉、发放版权强制许可证由其主管。

三、司法维护之执行路径

(一)司法宣传

为了让执法官员能得到相应的培训并且给学术界充足的资料,印度政府主持编写了知识产权法手册,免费发放给一线执法官员和出席各种知识产权的学术会议的学者。印度还指定国家警察学院定期举行知识产权法培训,主要面向警察和海关官员。并且,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理论研究,鼓励各级教育系统进行知识产权的学习,不断充实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队伍。定期组织研讨会、论坛,以提高社会各相关利益方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例如,印度专利局定期举办讲座,由技术官员专门讲授专利的相关知识。专门成立版权实施顾问委员会,对印度的版权保护进行定期评估,找出成绩与不足,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的建议。该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讨论版权执法及打击盗版的具体事宜”。

(二)司法检查

印度政府把司法检查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来做,政府组织人员定期检查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工作,并把具体执法责任落实到具体官员个人身上。相关责任部门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确保执法程序统一性,使用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标识。政府制定了专利和商标执法的具体操作程序,要求一线执法官员严格遵守,全国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使用统一的标识。政府为了加强知识产权组织及产权人与执法机关的联系,以及为了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专门指定一名省级政府官员进行政府和知识产权组织及产权人之间的协调工作,及时检查,及时反馈意见。

(三)司法监督

印度政府为了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关的执法效率和执法力度,强化司法监督的力量,不断更新执法设施和装备,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资金和司法监督的投入。印度目前正在实施“知识产权办公现代化工程”。该工程计划在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及钦奈四个城市按照国际化标准分别建造配备现代化设施和设备的知识产权办公大楼,将专利、设计、商标及地理标识等四个领域的管理机构整合在一幢大楼办公,强化监督的程序,提高监督的效率。并且,印度政府还将一些民间行业管理社团纳入到司法监督的程序和内容中来,增加民间监督的力量,使得政府更为有效的应对监督的风险。

四、司法维护之程序救济

(一)申请令状

就印度的程序救济来看,首先表现在令状申请上。当权利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为了防止侵害方损毁证据,可以申请搜查令,对侵害方的住所进行突击搜查。而且,为了防止侵害方逃避法律责任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权利人可以申请临时性禁令,即印度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中间禁令”,申请采取扣押、冻结、封存等临时措施,保证在法院判决之前不破坏现状。

(二)主张诉求

印度程序救济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诉求主张的多元化,当权利人权益受到损害时,权利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害,也可以要求返还利润。也就是说,权利人不仅可以就已经遭受的损害要求损害人进行赔偿。如果在特定情况下,侵权人对自己的活动已经构成侵权并不知情,该不知情的状况不能作为免责的理由,侵权人应当将所得利润返还给权利人,或者向权利人支付法定赔偿金额。

当然,如果侵权行为比较严重,权利人可以提起相关的刑事诉讼程序,并提出相关的诉求。根据印度法律规定,“法庭可以命令侵权人将侵权产品的复印件及用于侵权的工具交给被侵权人”。刑事处罚包括直接没收侵权产品,并可处5万至20万卢比的罚金以及6个月以上三年以下监禁。

(三)特别程序

印度诉讼程序中,还有一项特殊的程序,即根据印度法律,在侵权案件调查中副调查官以上的警官可以无需搜查证直接对侵权人住所实施突击搜查,并且没收侵权产品及用于侵权的工具。因此,当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警官启动这项程序,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申诉程序

印度民事诉讼法中,专门对于知识产权案件的处理,制定了申诉程序,并根据法律规定于2003年成立了印度知识产权申诉委员会。专利、商标及设计等案件的申诉由其负责受理。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及中央政府指定的其他成员共同组成。委员会在钦奈、阿哈迈德巴德、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五地设有申诉庭,每个申诉庭由一位法官和一位技术官员组成。对于知识产权案件的判决和其他处理结果,当事人可以向该专门委员会提起申诉,这是保护当事人权益的最后司法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对中国的启示

(一)平衡国际义务与国家利益

印度政府高瞻远瞩,顺应新时代科技发展浪潮的要求,积极修改与完善本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将本国的经济发展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去。但是,印度始终坚持在履行国际诺言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印度坚持不保护“小专利”,而是用较高的标准来对专利的创造性进行要求,这实际上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维护国家利益。而且,印度对本国的传统知识进行积极保护、主动出击的方针,如果他国对印度的传统知识进行不恰当的专利权授予,印度政府会对那些进行保护行动的NGO或个人给予资助,甚至会以政府的名义出面,利用无效宣告等制度要求对这种不恰当的专利权授予进行撤销。

(二)形成积极的行业环境

对印度的软件企业而言,行业协会的约束是必须遵守的。印度软件产业联盟出台了一系列打击盗版的举措,其中包括大力降低软件的价格。软件业员工的从业经历十分重要,在跳槽时,如果没有原单位的服务介绍信,其就业声誉会遭到普遍怀疑;如果有员工被列入企业的黑名单,那他将永远不可能在软件行业进行就业。

第9篇

该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国际上主要金融市场的法律与监管”,在这部分介绍了美国的证券法,美国的国际银行法,银行与证券领域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欧洲单一金融市场,欧洲货币体系和汇率体系,欧洲货币联盟和日本银行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金融工具和离岸市场业务”。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欧元存款和银行存款,国际支付系统,跨国的资产冻结,欧洲债券和全球债券,国际资产证券化,国际股票市场的竞争,国际清算结算系统,国际期货与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国际掉期和离岸互助基金等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国际新兴金融市场”。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的项目融资、新兴市场国家的民营化与机构投资者、亚洲货币危机。

从内容来看,书中收录了两位教授的有关论文,选摘了其他著名教授的有关论文和著名著作中的片断,还引用了一些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原文,严格说来,本书是作者“半写半编”而成的。由于本书的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复杂,每部分都请最好的专家来写,请最有名的权威来支持。这种既突出重点,又体现合作的方法,使本书内容的每个部分都是最好的,全书也是最好的。

这两位法学教授在分析国际金融法的时候,不是就有关法律条文或判例进行介绍,而是从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用统计数字和图表向读者展现国际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然后进行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分析,再转入各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分析、国际机构的政策分析,最后才落实到各国的有关法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条约。这种风格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同美国法学院着重案例教学和司法技术研究不同,在曾经创立了案例教学法的美国哈佛法学院里,这两位教授居然不用案例分析,却用经济统计的数字来分析,以引起读者对国际金融宏观的兴趣。

维仑斯教授进入法学院之前,是经济学教授,而斯卡特教授则是欧美“30人小组”的专家之一。这个小组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著名的经济专家,斯卡特教授作为法学专家参加这个小组可见他的经济学功底之深厚。

第10篇

关键词:融资方式;华谊集团;中影集团;金融贷款

一、电影融资渠道介绍

我国电影业主要使用的电影融资方式有八种:金融贷款、版权预售、政府出资、电影基金、间接赞助、个人融资、广告投入、风险投资、以及海内外企业投资等。论文百事通随着电影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香港、美国、日本、韩国、英国、荷兰、加拿大地区的资金也逐步进入中国制片领域。而随着这些资金的逐步进入,单一的资金制作的影片比例已经越来越小,混合资金运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电影融资的主要形式。

二、案例分析

(一)广告投入的代表——华谊集团。

华谊公司与冯小刚合作的多部电影,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等将广告投入这一融资渠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以新片《非诚勿扰》为例,影片5000万投资里有一大半是来源于广告收入。(另有招行的独家贷款。)在过去的几年中,华谊兄弟保持100%增长率,占据了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从2000年至今,华谊兄弟先后获得来自太合集团、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机构的资金总计4亿多元,这些资金保证了华谊兄弟能够持续不断地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2009年,华谊兄弟正式上市成为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认为,“华谊”兄弟的上市将为国有公司的新一轮发展带来契机。“

(二)海内外企业投资代表——中影集团。

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集团把我国的国营制片厂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仅08年一年,中影集团发行的影片票房总收入高达27亿元,占全国票房总产值67%。中影集团以独家、联合、、协助等不同形式发行了国产影片150部,共产出票房19.5亿元,比07年狂增10亿元,全年8部过亿影片中影集团参与。从08年的《赤壁》到09年的《建国大业》,有了中影集团在背后做力盾,影片吸引到许多国内外的影视公司融资。拿《赤壁》为例,总投资额8000万美元的影片投资方包括中国电影集团、美国狮门山制作公司、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橙天智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大春秋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日本AVEX、韩国Show-box等11家单位。该片采取“主打中国文化、集合亚洲资源、全球营销”的制作模式,涵盖了国有、民营、社会、境外等多种渠道的资金,影片上映不到一周内地票房即突破1.5亿元,创造了新的记录,同时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地上映后均位居首周票房榜之首。

此外,以《建国大业》、《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投名状》、《面纱》、《玉战士》、《风云2》为代表的一批影片,就吸引了美国、芬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制片公司。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打好全球营销的王牌,中影集团自然稳坐我国电影业的龙头宝座。

(三)银行金融贷款。

在金融贷款这一融资渠道方面,目前已有招行、交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介入文化产业融资市场。北京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气氛活跃主要与大环境有关,目前北京市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获得商业银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的企业,按照项目贷款利息总额的50%---100%给予贷款贴息支持,这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一亿元的电视剧打包贷款,共14部456集电视剧,包括张纪中的《兵圣》、胡玫的《望族》、康洪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为控制风险,北京银行与华谊兄弟约定,银行贷款不能超过其投资总额50%。08年,北京银行还为《画皮》提供了1000万元版权质押贷款。在这个项目上,北京银行不仅在贷前对借款人提出严格的用款计划、还款措施,采取了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等有效的担保措施,贷中、贷后还采取了十分严格的监管措施。截至2008年9月末,北京银行累计审批通过文化创意企业贷款46笔,8.53亿元。《长江七号》、《赤壁》、《深海寻人》、《白银帝国》、《爱情呼叫转移》等影片都获得了北京银行的融资支持。新晨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消息,一些新的融资模式也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香港国际影视展及HA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影视展以及电影投资会,以外,亚洲电影节及韩国釜山PPP计划、东京影展及东京国际映画节、中国台北金马影展等也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

三、发展中国电影投融资体系的建议

客观上说,我国电影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国家已经明文提出一定要发展好中国电影。这也给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政治气候。

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电影业应继续在投融资的体系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我国的电影投融资模式的建立。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对它们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此来完善我国投融资体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成本昂贵的胶片电影已经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增长的对电影的需求量,发展好数字化电影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也是我国电影业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此外,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如果能开发好农村电影市场,吸引7亿的农村观影群,这将大大加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第11篇

修订《著作权法》意义重大 许嘉璐

要更加重视知识财产保护 宋木文

关于修改现行著作权法的思考 沈仁干

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国家版权局1999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科学引文索引》与中国科技期刊 许昌泰,潘伯荣,黄良田

中国科技期刊上网的形势与思考 王利群,赵军平

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齐淑娟,马继红,康延兴

科技期刊网络版的特点及其可行性 刘振民,李菡

从电子出版物引发的思考 齐淑娟,郭华

试谈科技期刊的“装帧设计” 张勇

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原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

关于期刊竞争的讲话 张伯海,王树林

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展望 李志坚

编后记

数字地球的研究及其应用 赵永平,承继成

扬长抑短 强陕兴华 步宝亮,毛祖德

发挥农业科技编辑作用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翟惠平

紧跟市场、服务企业、办好中国彩管第一刊 段诚

浅议知识经济环境下高校学报的传播功能 高东娟,郭华

学术性期刊如何适应新世纪的新形势——谈《应用力学学报》的办刊 许庆余,王焕雪

降低科技期刊时滞的方法及其计算 谷松

浅谈高校学报的发行 田玉玲

浅谈科技期刊的精品意识 白建华

地学文献中常见量和单位的正误辨析 兰斌明,刘洪涛

关于审稿队伍数据库的建设 李维东

对科技期刊校对工作的几点体会 刘淑娟,戚文艳

科技期刊论文外文字母批注的一般规则 齐淑娟,高东娟

中国科技信息所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名次在陕西出版的科技期刊档次拉开种数减少

发扬爱国精神 继承民族文化——读《岳阳楼记》的启发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1999年首届理事会会议纪要

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庞景安,张玉华,马峥

网络著作权:尘埃落定会有时——“网络著作权研讨会”综述 宋慧献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薛澜

科技期刊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一)——建站准备与网站规划 赵大良,荆树蓉,葛赵青

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 李宏建,王敏

互联网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黄永场,张晓玲

一个期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实践 黄永场

以专门性和实用性为特色 房根祥,李玲莉

市场经济中技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兼谈对《工业催化》的发展设想 房根祥

抓住机遇走向世界,推动家畜生态学的发展 唐西蕙

新形势下办好纺织科技期刊的思路与实践 阎磊,张新元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科技期刊的变化与发展 范琳,陈琳

树立危机意识 办好科技期刊 陈红娟

试论信息领域中计量单位的规范化 荆树蓉,赵大良

科技期刊主要编排标准的学习和讨论 杨家密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 李小兰

自我雕琢综合素质的光辉 刘春芳

培养编辑的“边际能力” 李君会

论编辑校对质量控制 刘炳琪,窦延玲,南红梅,唐西蕙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俞志根

用CorelDRAW处理科技期刊插图 张国庆,王勇

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前景 郭云杰

加入WTO后的期刊出版 汪时美

加强编辑部内部管理提高科技期刊质量 南红梅,潘新社,刘枫

合并高校期刊管理探讨--对长沙理工大学期刊管理的思考 陈金伟

期刊编辑应了解条码知识 罗承丽,肖红,朱健利

积极实践"三贴近",努力防止"一稿多投" 俞志根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创期刊改革发展新局面 施启龙,李泓家

以质量求生存在创新中发展--浅析《电讯技术》办刊经验 赵勇

第12篇

日前,《文汇报》刊载了白烨先生的《冷眼打量“媒体时代”》(2007年1月27日)一文,对“媒体时代”的诸多弊端提出了虽不猛烈但也严厉的批评。然而,白烨先生本人却正是利用媒体的高手,在他所从事的文学评论和图书出版策划事业领域,无时不有媒体的幽灵在徘徊。而今天他为何要用“冷眼”打量之?

据我所知,白烨先生是互联网媒体“口水战”阵地上的伤病员,刚从火线上下来,依然心有余悸,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对“媒体时代”横加伐挞,其言论的公信力恐怕就要打折扣了。白烨指责媒体在“顾彬访谈”事件上弄虚作假,并称“至少这种强势的媒体报道,把人们对于文学、文坛的印象改变了,扭曲了,使得人们从他们的描述中看到了一个由种种事件构成的多事的甚至是戏剧化的文学与文坛,那个由许多实力派作家的潜心创作和大量各类作品构成的高雅文学和主流文坛,在一定程度上由媒体以他们的方式裹挟了,遮蔽了,成为退居于后台的和藏匿于媒体背后的隐形文化存在。”试问:文学难道不是依靠媒体传播的文化产品吗?它不也在传播的平台上公之于众吗?白烨先生所介入策划的贝拉的小说《9・11生死婚礼》,不是也通过媒体消息的吗?其造势恐怕不亚于“顾彬事件”吧?究竟是谁“裹挟了”和“遮蔽了”它呢?一个小小的流言,就使得白烨所称那些“实力派”作家制造出来的所谓“高雅文学”、“主流文坛”土崩瓦解了,这还有何“实力”可言?这样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文学,还有什么“实力”面对严酷的现实?还有什么“实力”去介入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顾彬的“垃圾说”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对当下文学的基本判断。即使顾彬没有这样说过,也会有别的人以另一种方式说出来。也许,在白烨看来,还有《9・11生死婚礼》这样的作品不是垃圾。白烨在评论文章中认为,这个“虚构”的自传体小说“表现和揭示人类全部价值”,而那位身份可疑的作者贝拉,“一定是一个潜在的写情的高手乃至是圣手”,而且“她是独树一帜的,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但这部小说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只要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下读者评论,就会一目了然。

不错,互联网媒体确实有许多杂乱无章的消息,但白烨所怒斥的“社会文化生活种种乱象的策源地”,用在他自己所制造的虚假新闻上却更恰如其分。他本人正是虚假炒作的始作俑者。关于《9・11生死婚礼》被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以102万美元买断版权的说法,被指为虚假消息,对此,白烨先生本人至今尚未作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把公众看作是群氓,以为公众就可以随随便便被任何一个流言所“裹挟”,正出于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白烨先生才会跟图书出版商联手搞出“贝拉事件”。

毫无疑问,随着公共媒体的不断开放,各种各样的言论都会出现,有时甚至是白烨所称的“种种无序、无德又无良的现象”。但在我看来,这种种言论的混乱和失范,决非源于公共媒体的开放性,相反,而是公共媒体的封闭、垄断和禁锢所造成的。长期以来的话语权利的不平等,普通公众表达欲长期被压抑,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话语平民的怨愤,提供了相对通畅的渠道。尽管多数“粉丝”无非是起起哄而已,但这起哄的背后,却潜伏着更加严重的公共心理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在我看来,并非对公共媒体言论的钳制,相反,应该更大限度地开放言论空间。

白烨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因为自己的“好心没好报”而感到委屈,他的朋友也因此而为他抱不平。诗人赵丽华也一样。然而,真正触怒网民的并非那些无聊的诗歌,而是与无聊诗歌紧密相连的“国家一级诗人”等权力象征。网民所针对的,乃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权力。身份符号的光鲜和诗歌作品的平庸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成为赵丽华们被喜剧化的真正根源。所谓“代际冲突”背后,是更加深层的话语平民与话语权贵之间的冲突。

第13篇

论文摘要: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提升中国的文化力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文化语境和必然发展趋势,当然也是我国所处的现实文化语境和面临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在目前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等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文化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契机的同时,又会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严重冲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的文化战略试图以“美国化”来代替全球化,用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来“重塑”整个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通过文化全球化,向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施加影响,加紧对我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渗透。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中,我们为曾经创造过的灿烂文化而骄傲,又为晚清以来所遭受的屈辱历史而痛心。尽管我们理智地认识到,全球化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但由于西方国家在强大经济实力带来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和排他性使我们在对外开放吸取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担心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存在的根基,从而导致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文化软实力”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基本要素,即软实力中的文化因素。本文使用文化软实力的狭义内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于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文化软实力是构成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提升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综合国力的标志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外交力量、文化力量都是综合国力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取代意识形态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很大程度上,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便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相比国内积极关注质量提升的硬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对照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滞后性正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力随着硬实力的增强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提升中国的文化力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一、中国传统文化非现代化的困境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浓厚的思想积淀与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稳定而成熟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主题、思维方式乃至价值系统,从而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否定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正在实现或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于其普世性不足,需要作学理上的系统化、跨文化转化,挖掘提炼其普世价值。庞中英教授指出:“不要把发展中国的软力量局限在所谓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我们的‘软力量’资源并不很丰富,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许多不符合世界现代文明进步方向的糟粕性。

思维方式问题是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文化发展过程来看,西方文化中那种重视逻辑分析来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得很不充分。中国古代传统的整体直观思维只是一种素朴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和模糊性。尽管有中国文人在竭力发掘“东方思维方式”的优势,但它很难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这正是造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方法论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乏,给民族带来的负向后果早已显现。

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民本”、“人本”思想原本是异常丰富的。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民主传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禁锢,民主思想精华几近淹没殆尽了。比起西方,中国的古代封建制度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系统的惯性显得特别大,走向民主的道路也格外漫长。另外,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集体主义主张对个体采取压抑手段,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主题之一,其所推崇的家族观念和家国同构观,对中国政治结构负向影响深远。

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力量非常强大,以至于社会可以不靠武力、不靠宗教,乃至不靠法律而维系两千年一以“大一统”局面。重视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崇尚道德使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温文尔雅”的美誉。但是,把人世的伦理道德原则绝对化则贬低了真理的意义,影响了自然界的科学探讨,妨碍了科技的发展。这种道德至上意识的结果使中国文化带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僵化性,而现代文化已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至上的观念,妨碍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非此即彼、非破即立、两极对立的简单的二元思维,没有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既妨碍了对传统文化较为冷静的反省和扬弃,又妨碍了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使文化建设方向不明、方式不适,使得中国近代以来没有认真地组织一个完整系统的文化建设过程,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远未完成,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西方强势文化殖民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困境

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本应加强了那些本土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权力,世界从根本上应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但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讲的那样:“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尤其是对相对落后的中国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成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体,常式选择是无奈地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因此国内许多学者担心美国文化扩张是美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进行英语文化殖民化过程。

文化殖民化的手段主要有:将突破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阵地作为实施经济援助或市场准人的条件之一,从而使得应当双向的文化交流变成单方面的文化植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规则,中国将逐步开放信息产业、资讯、影视乃至传媒等领域,这将对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防线造成致命冲击,而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由于自身还有巫待完善之处,其影响力有所下降。具体说,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巫待转变。在文化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传播形式化、八股化的倾向仍然存在,面对美国及西方媒体对受众的争夺,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传播力不容乐观,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意识形态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困境

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强大的文化力量。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可或缺的品质,因为这种品质将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并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要素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构成。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最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的产生,这种危机的产生与西方中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过程直接相关。“一个民族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向下继续保持身份上或文化上的认同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fal。民族认同不仅仅有一种抵抗优势文化挤压的心理功能,更能为民族的发展方向和生活原则提供正当性依据。从人类历史的经验中得知,以文化认同为根基的民族国家往往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而生存下来。因此,建构文化认同,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层面审视文化认同的建构问题也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这种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能够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统一”意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将统一的理念深深融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21世纪初,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因素,但是文化实力的成长未能与经济腾飞同步,这也是导致文化安全隐忧的原因之一。当今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中国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不可抗拒地传递,会使国民无意识中逐渐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这将动摇民族和国家存在的根基。有些学者强调影视作品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影和电视常常被视为美国大众文化的核心。以电影《花木兰》(1999年)为例,迪士尼巧妙地改造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形象,把她塑造成好莱坞语境中的“女英雄”推向全球,当世界认识“花木兰”时,这一本属于东方文化资源的女性形象已经成为传播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有的人把麦当劳、可口可乐和迪斯尼乐园等看成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罗布·克罗斯教授指出:“对法国人来说,可口可乐成为体现在美国大众文化全球传递中放荡不羁本性的象征。在法国人发起的这场运动中,这种软饮料转化成被宣称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战略的偶像。法国人甚至给这种战略起了个名字:可口可乐殖民主义。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西方霸权主义的挑战,“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ThecoreCrisis)是自性危机”,“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e-ness )。中国维护政治主权与文化主权时必须有一种危机感,以文化自身的力量形成一种反制能力,以此提升民族文化认同。

四、经济贸易顺差大国与文化贸易逆差大国不均衡的困境

中国的快速增长可能使它被视为世界能与美国相提并论的经济体。世界银行1993年就宣布,“中华经济区”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增长极”。世界银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估计,到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的中国早以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其贸易顺差已达2万亿美元。然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新产品出口能力很弱。这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领域存在逆差较大。以2003年为例,当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等领域的版权出口为1 427种,而版权进口15 555种,出口数量不及进口数量的1/10。近年来,这一比例虽有降低,但核心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格局并未改变。二是文化产品出口总量少,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低。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47.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9 601亿美元的0.49%。由此看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面对中国经济过热的增长数据,“文化赤字”现象越发凸显。有人考虑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令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忧心忡忡,如果中国文化也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向全世界输出,或许会如同中国的经济一样对许多国家造成巨大的威胁,有可能会遭到他国的抑制甚至破坏中国的发展。但面对中国严重的“文化赤字”现象,有必要对文化软实力予以高度重视。当然中国是要防止过度的释放,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自己的民族性格一样都需要彰显,这样更有利于中国在其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与长远。据普华永道公司的调查统计:2004年世界广义内容产业的市场总规模为13 000乙美元,其中美国占42.5%,达5 529亿美元,位居第一;欧洲、中东、南部非洲合计占33.9%,达4 395亿美元;亚洲及太平洋国家合计占19%,为2 468亿美元,中国人口占22 %,但中文信息量只有全球总量的4%。中国文化产业能力的低下直接反映出国家利益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所要遭受的巨大风险,这种情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使得中国在文化交流上总体处于守势。

第14篇

关键词:信息资源;电子印本;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0.省略上也有为数不少的后印本存在。

研究者究竟愿意以预印本还是后印本的形式公开,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文化和传统。比如在理论物理领域,特别是高能物理,普遍流行预印本。而对于实验物理学家,乃至生命科学家,则更习惯使用后印本。随着电子预印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些大型数据库商和出版机构合作也开始提供电子预印本(待刊论文)服务,如SDOL、Blackwell、SpringLink等数据库,只不过它们不是开放获取的,需要购买数据库使用权。

二、电子印本的类型、特点及功能

(一)电子印本的类型

电子印本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类型以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包含书籍中的部分章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报告和研究手稿等。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电子印本系统:(1)电子印本资源搜索系统, 有大量的电子印本文献索引, 类似搜索引擎;(2)电子印本资源导航,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电子印本资源系统的信息,类似学科信息门户;(3)电子印本资源系统,提供电子印本的存取服务,是真正的电子印本资源所在。

电子印本系统的创建者多为研究性组织和公益机构(如大学、研究所、图书馆等),他们是学术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此外,一些政府和商业机构也积极参与创建。目前电子印本的学科范围以理工科最多,文史哲最少。

(二)电子印本的特点

1. 时效性强,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许多学术文献若按照传统出版模式, 从投稿到正式出版通常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电子预印本系统改变了这种模式,即使是阶段性学术成果都可以随时,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学术研究效率,这正是电子预印本信息资源区别于其他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在。

2. 学术性强,类型多样。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开放特性使其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但它不同于非正式的论坛(BBS)与新闻组, 上传到电子预印本系统的论文都是来自学术机构,他们是高质量的学术原创论文,囊括了一般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灰色文献、项目报告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已成为数字化文献的重要来源。

3. 被引用率高。2001年Steve Lawrence在Nature上撰文,通过分析来自数字书目与图书馆项目 [2] 的119 924篇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会议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网上文献更容易被他人引用,为使研究成果影响最大化、冗余最小化、加快科学的进步,作者与出版者都应致力于文献的方便获取。电子预印本论文水平逐渐被学术界认可,权威期刊的文章都将其作为引文来源。

4. 费用低,几乎都可开放获取。区别于商业数据库提供的学术文献,电子预印本费用低廉,几乎都可开放获取。特别是对不在商业数据库允许范围(如校园网内)的用户,以及经费不多和规模不大的文献机构,该类信息资源更受青睐。

5. 质量良莠不齐。电子预印本大多是有质量控制过程的,而且一些学会、协会、国际组织、基金和热心开放获取运动的学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开放获取的各个领域,并积极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开放获取的发展,一些学术论文也像纸本出版物一样有着严格的评审或同行评议进行质量控制。 但是,由于电子预印本的开放特性,尽管在存储和等环节采取了不少质量控制措施,一些电子预印本的质量还是不高,电子预印本整体来看质量良莠不齐,目前还处于数量增长阶段。

6. 其他特性。(1)处愿性:作者自愿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网络、E-mail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目录或数据库中,文责自负;(2)交互性:有些系统允许对论文进行评论和交流;(3)多载体性:作者可发表到正式的刊物或其他形式载体上;(4)共享性:任何人在尊重作者版权的基础上都可合理使用。

(三)电子印本的功能

1.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科学交流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过程,而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由于其固有的一些优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青睐,利用预印本进行非正式交流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如科学家将论文手稿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之前会将论文预印本以各种方式分发给其他同行以获取宝贵的意见;会议主办机构在会议召开之前,也会将会议论文预印本事先分发给与会代表;等等。这些年,作为预印本交流平台的电子印本文库在交流的范围和交流的透明化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满足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需求。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对科学发展优先权的确认,电子印本文库的开放交流机制使得科学家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业内学者所知晓,并且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佐证科学发展的优先。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其次来自于论文更大范围的传播及被引用。网络环境下,科学家乐于将文章放到网上公开供他人获取,以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3. 有效地保存科研智力产出。科研机构是智力产出的主要机构,有责任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保存。机构电子印本文库以机构为最小单位,在政策制定和运行模式的选择方面更为灵活;另外,学科电子印本文库除了反映最新学术文章外,还对“历史性资料”进行保存,这是日常研究工作赖以进行的基础,学科电子印本文库较好地勾勒出研究变化发展的轨迹,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证。

4. 改革传统的学术交流。由于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垄断,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现了“学术交流危机”。而电子印本文库的所有资源均可通过网络免费地被浏览、获取。科学家可以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再次掌握交流上的主动权。另外,高质量的学术资源是学术交流的基础,是电子印本文库改革传统交流模式的客观条件。

5.省略

网络地址:http:///(美国主站点);http://cn.省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镜像站点)。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始建于1991年8月,由Dr. Ginsparg发起,旨在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2001年后转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维护和管理。arXiv是最早的预印本库,目前世界各地有17个镜像站点,涉及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54万多篇(每年增加几万篇)。在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它们早已替代传统的研究期刊,有检索和浏览功能。全文文献有多种格式(例如PS、PDF、DVI等),需要安装相应的全文浏览器才能阅读,还提供RSS feeds订阅最新文章。

(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即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

1. 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prep.istic.省略或http://prep.nstl.省略。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收录的预印本内容主要是国内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一般只限于学术性文章。科技新闻和政策性文章等非学术性内容不在收录范围之内。系统的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除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其他每一个大类再细分为二级子类,如自然科学又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系统实现了用户自由提交、检索、浏览预印本文章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注册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电子稿,并在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改动情况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

2. 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sindap.istic.省略。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两国的科研人员自己的文章和使用预印本资源,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SINDAP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17个开放获取系统(以预印本为主,也包含个别开放获取仓储)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或其他资料)。目前,SINDAP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80万条,其检索页面比较简单,除了提供逻辑组配以及标题、作者、摘要等字段的检索入口外,还有信息来源的选择,如可选择仅检索“有全文的数据资源”,或从17个预印本系统中任选若干个。

(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网络地址:http://paper.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每日更新,可为在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从2006年8月起,已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纸本学术期刊出版,所刊文章应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对在线论文进行同行专家评审后,所评出的优秀论文作为本期刊的主要稿源,电子形式与纸本形式互相促进。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提供了丰富的浏览模式。可按照首发论文、同行评议、首发精品、优秀学者、名家推荐、学者自荐、科技期刊、博士论坛、专题论文、热度视界、多维论文等类别浏览论文。比较有特色的是同行评议的论文可以看到学科专家的评语。

(四)奇迹文库之奇迹论文预印本

网络地址:http://省略/eprint/。奇迹文库是由一群中国年轻的科学、 教育与技术工作者效仿等模式创办的非赢利性质的网络服务,主要收录中文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或其章节)的预印本以及幻灯片、报告、书章节等,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可使用分类浏览的方法或用关键词查询的方法查找所需资料。可以开放申请目录的编辑员。

(五)E-Print Network

网络地址:http://osti.省略/。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经济学学术论文库)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立的可以公开访问的网站,致力于促进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从而促进经济学研究。目前数据量超过28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学的研究手稿、期刊文章、图书以及应用软件等资源,此外还包括5200多个专家的联系方式和出版著作,以及8000多个组织(经济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组织)信息等特色信息资源。其中,研究手稿可免费访问全文;期刊可检索和浏览到论文题录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商业期刊则需要订购权限。与RePEc相关的网站有IDEAS(http://ideas.省略/,财经研究网站)。

(七)CogPrints

网络地址:http:///。CogPrints(Cognitive Sciences Eprint Archive,认知科学电子预印本网站)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及计算机科学系建立,提供有关认知学方面的文章,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学的领域,以及若干计算机科学的内容,部分生物学、医学的特定领域、人类学的部分内容,以及物理学、社会学与数学中与认知相关的部分。信息资源类型既包括已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的后印本,也包括未正式出版、未经评审的预印本。系统有简单检索、多途径的高级检索以及按学科主题或年代的浏览功能。还提供RSS的订阅服务。

(八)SSRN预印本库

网络地址:http://papers.省略/。SSRN(社会科学研究网)电子图书馆涉及财经、会计、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利用率高。目前有14万多篇可供免费下载的研究手稿全文, 另外还提供17万多篇论文的摘要信息以及近9万名作者的信息。

(九)PhilSci Archive

网络地址:http://philsci-archive.pitt.edu/。PhilSci Archive(科学哲学库)是一个科学哲学的学科预印本库,由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匹得堡大学的科学哲学中心和图书馆合作创办,主要收录科学哲学相关主题的预印本文献。

(十)CETH

网络地址:http://ceth.rutgers.edu。CETH(Center for Electronic Texts in the Humanities,即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是1991年由美国Rutgers与Princeton两所大学共同建立的,从事人文学方面的电子资源整理工作。它所收集的电子文件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手稿、口传文件抄本等,还有各机构人文学电子文件中心的网站列表。

四、结语

要想更好地使用电子印本,从建设者方面说,要依赖于整个科学交流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机构乃至国家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对资源共享的理念进行宣传,进行技术支持,排除技术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子印本的大范围运用;充足的资金保证也是电子印本得以有效使用的条件之一。从使用者方面说,要想更好地利用电子印本,就需要多方面了解相关学科的电子印本库,清楚各个印本库的侧重和各自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熟练上传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下载所需的科研成果,使之更有效地为自己服务。

总之,目前电子印本系统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读者重视。它加快了各学科领域知识的传播速度,而出版过程反而只是一种形式。越来越多的电子印本资源被正式期刊论文录用和引用。作为一种可行的传播方式,它与传统期刊和其他新的交流方式多维地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佳鸣,谭瑛. E-print在生物医学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65-67.

[2]冯艳花. 基于OAI的电子预印本资源共享[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4):425-427.

第15篇

【摘 要 题】数字图书馆论坛

【关 键 词】Google在线图书馆计划/图书馆/出版商/版权

【正 文】

1 Google在线图书馆计划的背景

2003年10月,著名网上图书零售商亚马逊推出基于图书全文的“书内搜索”服务,引起巨大反响。 Google快速反应,于12月推出Google Print试用版,与出版社合作,索引图书的封面、简介、作者传记或内容梗概上节选而得的摘要。当时只是一种书摘搜索,与亚马逊的全文搜索差距较大。随着与出版社合作范围与内容的扩大,Google开始索引图书全文[1]。

我们知道,Google的使命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使之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取和利用,但是,在版图书占所有图书的比例显然是不足的,Google只有借助于图书馆庞大的文献资源才能完成这个似乎遥远的使命,故而Google的战略目光早就瞄向了大学图书馆。在与五大图书馆经过了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商讨,并且在密歇根大学做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图书无损快速扫描试验后,Google终于2004年12月14日在加州推出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数字化计划。 Google将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合作,将这些著名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扫描制作成电子版放到网上,使全世界用户都可以在线查询和使用这些文献,Google将拥有海量图书的数字化图像和文本,由信息的搜索者一跃成为信息的拥有者,走向其组织全世界信息的终极目标。该计划打造的网上图书馆是Google Print的延伸,称为:Google Scholar[2]。

Google这一举动立即震惊了世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有人把这一创举与人类印刷术的发明相提并论,认为这将在全世界掀起一场信息化革命,是指尖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主管Paul Leclere更认为是“自古腾堡以来信息发行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事件之一”[2]。业内普遍认为,合作计划不仅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加速了科研成果的推广,而且还能降低图书管理费用、节省人力资源、方便阅读及跨学科的研究,有益于全世界的知识交流。然而,也有专家认为,这一计划在颠覆人类现有搜索模式与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将引发众多如知识产权、文化习惯等冲突性问题。计划耗费10多年时间的图书数字化,对 Google来说,究竟是一次良机,还是一次危机?Google能否取得成功?

2 Google在线图书馆计划的信息源及版权策略

2.1 图书馆[3]

已经与Google合作的五家图书馆,都是大型学术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整个计划预计扫描5000万册藏书:纽约公共图书馆2000万册(稀有或公共领域图书)、哈佛大学图书馆1500万册(无版权图书)、斯坦福大学图书馆800万册、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的700万册和牛津大学图书馆1900年以前的750万册藏书,其中包括中世纪(14至17世纪)的珍贵书籍、美国内战时期(1861至1865年)的稀有书籍和达尔文等名人手稿。扫描时,对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藏采用运输方式,在复制中心扫描后送回图书馆。对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将采用远程扫描方式进行数字化转换[4]。

2.2 出版商[5]

出版商通过向Google提交自己拥有版权的图书,即可以Google为免费平台,增大图书的能见度,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增加网站流量,同时还可以与 Google分享用户点击广告带来的利润。Google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出版商账户系统和客户端软件来实现这一目标,出版商通过这个系统可随时监控自己的图书所处的状态。并对自己的图书的访问权限作出调整。目前,Google仅接收拥有ISBN并且合法的图书,不接受期刊杂志等,另外,其也准备由英语扩展到其它语言。Google按照上载图书的多少将出版商分为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不过功能上没有区别。出版商能够自由地进行上载、设置权限、请求删除等操作。

未来得及参与的出版商也可登录Google出版商站点,得到许可后,向Google公司寄出图书资料, Google公司将其进行数字化扫描后放到Google Print上,读者即可检索到最迅捷的文献信息;图书著者也可向Google公司寄出其有ISBN号的著作,待扫描完成后,出版商和图书著者可免费下载其数字化文献并与Google共享广告收入。此种合作方式能使Google向读者及时提供社会最新出版的电子版图书和最新颖的数字化信息[6]。

2.3 版权策略

可以看出,Google并不否认数字化图书的版权仍归著作权人所有,其所起的作用只是通过信息组织来引导用户到达该数字资源。Google是以图片的方式显示图书内容页,并且屏蔽掉打印、复制、剪切、保存等功能实现版权保护,同时账户系统还保证出版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其显示页面的比例。关于图书馆的版权图书,Google目前采取的是先扫描图书,然后再处理版权问题的做法,也就是说。当有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数字化后,可以联系作者获得支配权。当版权受到侵害时,受害方即可通过Google的专门邮箱来处理版权纠纷。这个邮箱也受理虚假版权侵害的控诉[5]。

3 Google在线图书馆计划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2]

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Google在线图书馆计划对图书馆的影响利大于弊,其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降低技术障碍,大大促进图书馆数字化进程

参与馆先前都有自己的数字化计划,如密歇根大学每年5000册的数字化率,纽约公共图书馆被评为“2004年最佳免费参考网站”的联机图片库,都有不俗的成绩。但若按这些速度进行数字化工作,数百万册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完成将变得遥遥无期。借助于 Google雄厚的资本及无损快速扫描技术,在数年内实现馆藏全数字化的梦想,无疑是Google与参与馆双赢的局面。

和那些独立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不同,与Google合作建立起来的数字化馆藏,可以经由Google访问,同时,参与馆对这些数字化馆藏拥有自己的“复本”,把它与本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为本地提供更全面的服务。牛津大学称,经过此次计划,基于自身无与伦比实体馆藏的“虚拟图书馆”建设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3.2 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知识存储与传播中心的社会责任,促进广泛的知识共享

目前,向公众免费提供信息,实现学术信息的自由获取或开放存取,一直是图书馆和学术界追求的目标,Google计划恰恰与之相吻合。斯坦福大学一直致力于信息共享,从1995年起,High Wire出版社通过联机合作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向学术界免费提供近百万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全文,并获得“非赢利性出版服务奖”。此次与Google合作,斯坦福大学视之为“一个提供公众利益的机会”“使之让全世界读者可免费获取”。牛津大学认为,图书的电子可获得“不仅服务牛津的研究与学术,而且服务于全世界渴望知识与信息的人们,这符合Thomas Bodley爵士在1602年创建图书馆的目标”。哈佛校长Lawrence H. Summers说,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用户广泛分享馆藏是哈佛人的骄傲,哈佛图书馆馆藏是属于全世界的资源。

3.3 符合网络环境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可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数字化信息资源

数字化并非目的,如果没有读者的需求为依托,数字化将无法长期维持。Wittenberg进行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调查全美1233名学生研究习惯,结论是电子资源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尤其是本科生。对很多人来说,没有联机的信息是不存在的,提供信息的网络检索在今天尤为必要。Google计划正是看到这个需求,要把丰富的馆藏资源搬上网络,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Paul LeClure认为,网络信息存取将扩充图书馆馆藏而不是取代原有的物理馆藏。图书馆员将在新的层面承担保存文献的社会职能。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线图书馆计划也不例外。它在给图书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有人担心由Google所生产的信息海洋将泯灭图书馆藏书特色。如果Google将所有数字化内容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图书馆馆藏是否会失去意义?诚然,图书馆需要重新考虑其基于印刷文献宝库的历史使命。加州数字图书馆馆长Deniel Greenstein说,图书馆将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管理印刷馆藏,其未来使命将用更多精力收集信息,使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利用信息。也有人认为Google智能搜索、语义分析等信息技术会使图书馆编目、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面临被取代的威胁。笔者认为,凭借图书情报工作者在信息组织及检索服务方面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Google的图书搜索计划短时间内是取代不了我们的。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我们应尽快改变观念,辩证地分析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竞争意识,在行业内引入竞争机制,突出各自的特色与重点,从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以形成可以和Google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被取代的命运,长久地发展下去。

4 Google在线图书馆计划给出版商带来的影响

事情的发展原本很顺利,当2004年10月Google其图书搜索引擎时,整个出版界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是乐见其成甚至积极参与的,但到了12月,当 Google再次其“图书馆印刷计划”时,出版商们就慌了神,并开始极力反对。

Goosle也曾试图寻找妥协之道。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在2005年7月1日的一次会议上答应妥协,承诺暂停扫描图书。并要求出版商在11月1日之前,向 Google提出不愿意被扫描的图书清单,就好像网站管理员可以选择自己的网页不被Goosle链接。而对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的成员们来说,自己的版权作品被扫描,而且被存储在像 Google这样具有巨大传播能力的网络巨头的服务器里,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他们害怕Google总有一天会将存储在自己服务器内的这些内容公开,就像当初承诺只是提供所有书籍的很少一部分内容和相关介绍,如今却开始提供无版权图书的全本一样。在相互猜疑和角力中,双方终于都失去了耐心。2005年10月 19日,五大出版业巨头——McGraw Hill、Pearson教育、西蒙&舒斯特、企鹅集团和John Wiley & Sons指控 Google公司侵犯版权,要求法院禁止Google继续扫描受版权保护的书籍。而Google也不再理会出版商协会,在11月1日恢复了对图书的大规模扫描,并且加紧了图书搜索引擎的全球推广[7,8]。

同样是图书搜索,为何出版商的态度在“图书扫描计划”出炉前后如此截然不同?

原因很简单,Google此前的图书搜索计划是将出版社所提供的书本进行部分页面的扫描,让读者可以在进行图书搜索之后,浏览自己想要寻找的书籍的某些内容以及相关馆藏和购买信息,出版商们则可以借助Google的传播威力卖出更多书籍。但当Google绕开图书出版商,转而与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五所图书馆合作,计划将他们的上百万册印刷图书转换成数字文件并收录进Google Print数据库,供人们在网上查询之后,假若尚在版权保护期内的图书可以在Google上被免费全文查阅,这对以售书为生的出版社来说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出版商当然坐不住了。不过这对于公众而言的确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更多的免费书籍资源,更方便的书籍购买、内容信息的获取。

显然,他们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图书扫描的许可如何获得上。Google希望由图书出版商提供一张禁止扫描的清单,清单以外的图书能够被扫描,而来自图书出版商的意见,则是所有的版权书籍在进行扫描之前都要获得授权。显然前者对Google非常有利,但图书出版商就要面临极大的风险:Google将可以轻易扫描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被列上禁止名单的书籍。若选择后者,因数以千万计的图书获得授权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Google海量数字图书馆计划将变得遥遥无期。

5 Google在线图书馆计划对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原则的挑战

一边是公众要求更多的免费方便资源,社会要求更快更通畅的知识传递,而另一边是商业企业要求通过某种程度的权力保留来保证自身利益,网上网下的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分歧再次显现出来。

美国法律允许图书馆为保存而复制文献,但有人认为Google是一个商业机构,不能拥有图书馆的特权,对于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转换也不属于合理使用范围。英国物理学会电子发展战略负责人Terry Hubert说,如果将文献数字化,必须与学术团体和出版商对话,在没有获得权利拥有者许可的情况下,绝对不能将拥有版权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数字转换。哈佛大学图书馆出版和交流部主任Pelter Kosewski说,Google将在法律许可下处理版权作品。哈佛与Google合作的第一计划是将4万种馆藏图书转换为数字形式,其余1500万卷文献的数字化还需要不断解决版权问题。Google发言人说,这项计划将尊重版权拥有者的权利,对于联线使用版权作品的规则将进一步细化。目前出版商对这项图书馆计划多持怀疑和观望态度[6]。

所谓合理使用原则是著作权法用以平衡著作权人与公众利益关系、著作权垄断权与信息分享关系的原则。符合合理使用原则的必要条件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合理使用的内容必须是少量和适当的。就是否盈利来说,Google斥资巨大建设数字图书馆不可能单纯为了社会福利,背后隐藏的树立品牌的商业目的显而易见。 从这个角度说,Google扫描复制版权图书的行为不再合理使用范围之内;就内容是否少量和适当来说,Google在线图书搜索服务限制了查看方式,多数情况下只能让用户阅读到整个文档的一小部分。但在版权保护技术方面存在漏洞,用户只需在最后一页找到一个生僻词进行全文搜索,Google就会显示接下来的几页,如此反复,就可以将书浏览完毕。用户通过截屏、文字识别后仍可获得电子原文。可见,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对Google提出了严峻挑战[9]。

但是,目前按照Google提供的浏览方式查考图书内容无需付费,也就是说Google没有谋利,这又是适合合理使用原则的。这与“背后隐藏的商业目的”是个悖论,如此看来,究竟是谁错了?幽默地说,都是互联网惹的祸。合理使用原则能否防止互联网而继续有效?互联网世界已经到了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合理使用原则的含义和界限的时候了[9]。

6 文化及数字市场的抢夺

6.1 欧洲数字图书馆联盟[3]

Google的网上图书馆计划刚起步,就引发了不同语言的文化防御。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Jean Noel Heanneney说:“任何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了前面的旧有模式,还附加了新的价值观。”他认为,Google数字化选择标准完全以英美思想为主导,以英语为基础,这样将使互联网上英语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因此他呼吁欧盟应该形成与 Google相抗衡的欧洲项目。牛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五所参与该项目的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决不限于英语文献。因此不存在英语控制互联网的问题。斯坦弗大学图书馆馆长也表示在数字化转换馆藏中有大量非英语文献,尤其是欧洲罗马拼音字母语言。

尽管如此,2005年3月16日晚,法国总统希拉克依然向欧盟所有成员国提议,欧洲各国图书馆资源必须在最大范围内、以最快速度在网上被人们共享,加速数字化欧洲图书馆的建设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为此,他已要求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文化部研究数字化欧洲图书馆建设所需的一切条件,并将在几周后向欧盟国家提出合作实施这一工程。显然,此举意在与美国Google搜索引擎公司全力打造的全球最大网上图书馆抗衡。

面对Google的文化进攻,法国的反应是值得称赞的。美式思想形态通过大众文化侵袭到了全世界,而网络也许是最后的战场。但是,与财大气粗、技术挂帅的Google相比,法国要想启动法语图书数字化,甚至引导欧洲图书的数字化,谈何容易。在这方面,我们中国文化该如何办?是被美国文化的大浪淹没,还是奋起直追,有所作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10]。

6.2 微软数字图书馆挑战Google[11]

Google在搜索引擎领域中具有突出地位,在 Google进入网上图书馆领域后,对其他搜索引擎公司的发展自然是一个冲击,Yahoo、Microsoft等竞争对手必将做出反应,他们将在传统网页资源之外寻求新的信息资源,以便扩大自己的索引范围。

于是,当Google数字图书馆正因版权问题停滞不前时,微软突然宣布将联合雅虎、Internet Archive也发起一个类似的图书馆计划,与大英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计划将该图书馆2500万页的图书数字化,这相当于10万本图书的容量。微软公司表示,此次数字图书馆计划将首先选用那些公共领域和版权明确的图书和纸制印刷品进行扫描,然后将内容放到互联网上供人们检索。鉴于Google遭到的版权纠纷,微软特别为此成立了一个名为“开放内容联盟”(Open Content Alliance),用来解决版权争议问题。

“开源内容联盟”的宗旨是向包括各大搜索引擎在内的互联网社会提供数字化的图书、学术论文、音像资料。参加这个非赢利计划的成员还包括ADOBE公司、惠普、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互联网档案库”以及O'REILLY媒体公司。其中雅虎的角色是提供联盟网站上的内容搜索。不过,这个联盟和Google的线上图书馆计划有所区别,首先它的图书内容向所有网站开放,因此包括Google、微软MSN这样的搜索引擎也可以将其纳入索引库中。此外,“开源内容联盟”将只会扫描版权过期的图书、出版社和作者明确授权的图书,这个政策受到了Google项目众多抨击者的赞赏。

目前微软已经为联盟中大约15万本图书支付了 500万美元的版权费,雅虎也表示将支付大约2万本图书的版权费,据悉,微软数字图书馆将采用按页数收费、在线订阅、出售、广告等商业模式运营。公司希望在对手Google因版权问题一筹莫展时,抓住良机。不过,也有人并不看好,因为手头富裕的Google很容易摆平版权纠纷。

7 结束语

虽然图书全文的数字化工作已在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公司开展多年,但他们都有相当的封闭性,既不免费,也不能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甚至还需要安装各自的浏览器才能阅读图书全文,相当不完善。相对而言,对国内汉语文献来说,目前既没有类似古腾堡计划等大规模的免费全文图书计划,也没有Google的数字化计划,数字化图书不过是图书馆购买的一种数字资源,对大量更习惯于网络搜索的用户影响有限。有以往Google各项服务从英语开始试行,逐步向其他语种推行的先例,若干年后Google大规模数字化汉语学术文献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大型图书馆多年积累的丰富馆藏,对于任何意图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企业都具有吸引力。即使不是Google,或许也会有其他企业效仿Google模式进行汉语文献的数字化工作。未雨绸缪,应对可能存在的挑战,对国内图书馆也是很有必要的[2]。

Google能否化解风险,顺利推动图书数字化工程?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依然相信,迎接Google更多的将是机遇。一方面,图书馆迫切需要数字化馆藏,出版商则需要更多的市场推广,而Google能够免费为之提供服务,必然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方面,网民对可靠性更高的出版物有着强劲的需求,他们更期待一个强大的资源整合工具的出现。全球化数字图书馆是未来网络发展的方向,Google已经起步,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先机。只要它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劣势,消除周围的各种威胁,抓住外部机遇,就很有可能取得长足发展。Google数字图书馆的未来怎样,我们拭目以待[5]!

【参考文献】

[1] Google回应亚马逊A9服务图书搜索引擎.[2005-07- 06]. adgoogle. cn/ssyqyj/gxw68. htm

[2] 胡小菁.Google图书馆合作计划的背景、目的与分析.图书馆杂志,2006(5)

[3] 本刊记者.网上图书馆:Google的创新和挑战.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

[4] 黄宗忠.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关于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筹建的评价与对策.图书情报知识,2005(10)

[5] 鄢凡.Google Print模式及发展前景初探.现代情报,2005 (8)

[6] 晏磊.关于Google图书扫描方案的思考.新世纪图书馆, 2005(2)

[7] 美出版巨头联手状告Google侵权 数字图书馆计划遭遇红灯.[2005-11-02]. media. people. com. cn/GB/40606/ 3789107. html

[8]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受重挫 美国欧洲均碰壁.[2005- 07-06].tech. tom. corn/1121/1499/200561-210168. html

[9] 张久珍.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考量合理使用原则.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