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生物化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课程将多种学科(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和多种技术(生物、仪器操作等)进行了融合,是研究与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相关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1]。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临床检验项目种类层出不穷,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和判断治疗效果时对检验科出具检验结果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因而对大专院校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传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通常授课时间为2学时,需要介绍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临床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任务及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课程内容较枯燥抽象,与实际联系较少,缺乏对全书知识框架和层次的梳理、重难点的强调及学习方法的传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多年教学,作者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生学习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的教学法。
1让学生学习前有法可依
以往的绪论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开篇便直接提出“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临床生物化学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改变,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2]。由于这段概念文字繁多,令学生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加之易与大学二年级学习的“生物化学”概念相混淆,学生反映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若能在绪论教学中借鉴已学相关课程的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正式课程之前有法可依,学生对于绪论乃至后续章节中概念、原理、方法等诸多内容的学习则会更加得心应手。例如,为引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作者在绪论教学中首先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生物化学》课程脉络,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进行梳理(见表1)。《生物化学》主要讲授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的基本元素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与之对应,《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讲授人体内具有特殊意义的蛋白质、糖、脂和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行使的功能、水平变化、检测方法及其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两相比较,便于学生记忆。此外,由于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难免在学习检测技术方法时觉得相关内容过于抽象。作者则指导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将其中某些仪器操作和实验技术的学习心得进行学习,两相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在绪论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
2让学生在思想上有积极性
以往的绪论教学,教师在提出“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后,即开始依次介绍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及临床生物化学在实验室的任务等内容。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大都为理科生,对课程的发展历史不感兴趣,也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此外,由于尚未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室任务理解并不到位,认为其过于抽象。还有某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对化学学习就非常吃力,因而在课程学习伊始便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些不利条件不仅影响了绪论的学习效果,更会严重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效果。若要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积极性,就要在绪论中阐明学习该门课程的必要性。首先,强调本门课程是同一学期另一门全英文专业课程《ASCPI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文内容没能消化理解,那么英文题型的解答就会更加吃力。其次,强调本门课程所学内容也是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项考试是考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考试,也是其取得资格证书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最后,强调学好本门课程即可对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常见疾病(如感冒、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的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及体检报告内容进行自主分析,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令其产生学习动力。
3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侧重点
以往绪论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2学时),只包含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及先进技术等内容。教师若能在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之初的绪论部分就明确课程考核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入门时就有了切入点,也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一方面,作者在绪论的讲解中,会对后续各章节“掌握”“熟悉”和“了解”这三方面内容在期末考试中的所占比例加以说明,以便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所侧重。同时,也要向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总成绩是由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方面量化考核而来,而不仅仅是靠一张期末考卷结果,避免学生单纯背书应付考试。另一方面,还要跟学生交代一下各章节的计划学时数,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安排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到将要学习哪些主要内容,有哪些重难点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如此一来,虽然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但在课程之初自然而然地提出课程的总体要求,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效率更高。
4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保持前沿性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3]的实施和完成,以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4]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都对生物医学类课程的绪论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随着检验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临床检验项目种类层出不穷,同样面临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需要及时更新的问题。以往绪论教学中,依据教材编排内容,在介绍“临床检验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部分会从DNA、RNA和蛋白3个层面将基因芯片[5]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出生疾病干预工程、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自身免疫疾病等,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然而,基于二代测序[6]比对全基因组范围的突变情况从而预测和诊断疾病的技术出现,以其高效性和准确性正逐渐替代基因芯片技术。全新的产前诊断技术,如产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无创性产前诊断[7]、耳聋基因检测[8]、羊水检查[9]等都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10]的飞速发展及日趋成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11-12]也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当今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若能在绪论课中多举上述与课程和生活相关的前沿技术,学生学习起来将更有兴趣。此外,为了适应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在绪论中嵌入教学微课、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布置课后相关论文阅读等,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5及时与学生沟通进行反思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为本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主干课。其属于小班型授课,教师与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并且通过上课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即能了解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课间休息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询问学生的听课感受,了解学生以往相关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对课程所学知识未来的应用,包括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检验师资格考试、相关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等给学生进行铺垫讲解。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方便教师进行绪论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6小结
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自古以来,中医就是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的中华文明的魅力。中国古老的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如有关“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理论,与临床的骨质疏松、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老年性痴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医博大精深的精髓,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而中西结合是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必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在中国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李恩教授具有高深的造诣,他也是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位富有战略思想的中西医结合优秀专家。李恩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由他的五位中西医结合博士、教授总结编写的《李恩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地、全面地总结及论述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领域的著作,该书在大量的理论论证、科学研究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首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完整的医学学科观点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
生于1929年的李恩从小就见证了那个年代中国的贫穷,在旧社会,贫穷和疾病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弟,看着那些因为疾病却无钱医治的人们备受痛苦,李恩便立志学医,后来他考上了河北医学院。1957年毕业后,他留在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工作。虽然学的是西医,但他对中医有着特殊的兴趣,在不断的学习中,特别是通过58年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他认为,中医与西医能形成互补,结合起来将能更大的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一门新的医学学科。从此,为他一步步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辛勤耕耘花开结硕果
1969年,李恩在当时的河北医学院创办肾病研究室,开始正式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工作。他结合临床工作,进行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的研究,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理论,开展了有关骨质疏松、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的临床研究。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一书中,提出并系统论述了“肾――骨――髓――血――脑”一体论假说,发展了中医肾本质内涵,为中医学其他藏象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
中西医结合不是方法学,而是一门“学科”。李恩从学科的要素和本质切入,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中西医结合。李恩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为“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1981年,李恩参与创建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94年5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李恩的《中医肾本质现代研究》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被大会授予“世界传统医学功勋奖”。
作为中西医结合专家,半个世纪来,李恩带领科研团队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在充分运用西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中医学整体、宏观的辨证理论与实践,深入开展针对中医肾本质内涵与现代医学关系的研究。在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李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众多肾脏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肿瘤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恩研制的“抗骨松冲剂”(丹杞颗粒),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由邯郸药厂正式投入生产。通过全国专家鉴定,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体健康却下降了,在李恩教授所研究的领域,如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据李恩教授介绍,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表现为骨矿含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轻微外伤便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在代谢疾病中发病率之首,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男性约为20%左右,60~70岁妇女有1/3患骨质疏松,而80岁以上可高达2/3的人患骨质疏松。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于2008年10月20日的《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中宣布我国骨质疏松发病人数为6944万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的为2 1亿人。二者加起来,有近2.8亿人处于骨质疏松的风险之中。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所致的多种的病症,其严重后果就是骨折,而且是多部位、多次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需长期卧床,带来了许多并发症,死亡率为15%~20%,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和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消耗大量医疗费用。我国每年用于此项医疗费用估计超过100亿人民币,而美国每年为此耗资100~150亿美元。
李恩教授根据骨质疏松分为的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为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为Ⅱ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见于8~14岁青少年,与遗传有关)。近些年来,李恩教授进行补肾中药复方防治骨质疏松课题的研究,曾3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立项,历经20多年的基础
和临床研究,取得各项科研成果,其中“抗骨松”牌丹杞颗粒在于整体调节,为多环节、多靶点,相关集合作用,表现在: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促进钙向骨内转移和骨胶原蛋白的合成,提高骨矿化和增强骨韧性;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钙排出,维持血钙浓度;延缓卵巢功能早衰,促进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平衡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对继发性骨质疏松有标本兼治作用。如肾病、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从肾论治、对原发病和骨质疏松均有辅治疗作用,李恩教授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标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体现了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近些年,李恩教授主要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多项课题,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研究》,于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继往开来谱写新篇章
医学目前正从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过渡,而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实现这一过渡的“桥梁”,然而如何达到尊古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宗?李恩教授认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继承发扬、互相渗透、引进借鉴和本身的自生殖性”,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建立是在中医和西医发展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提高中的结合。
李恩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目前处于从“论证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时期。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需要一批精通中医和西医、又具有人文、哲学、社会学底蕴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1988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支持和鼓励下,李恩教授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西医结合学院一一河北中西医结合学院。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为:“两个基础”(中西医基础分开上),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着讲,对照着讲),以及“先西后中”教学程序。学校为全国基层培养了中西医两法治病的医生两千余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他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全面提高的综合素质。
1997年,时任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的李恩,倡导设立了“生物化学春苗奖”,并拿出国家给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奖励基金,还以由他主编的学术专著作为奖品。2002年,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高校首批“精品课程”。多年来,李恩相继培养硕士26人、博士28人、博士后3人。他说:“培养不出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生命的延续和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寄托在学生身上。青年是人类的未来,我将为了学生而活着”。
徐建兴教授花费毕生的精力,专注于呼吸链酶系结构与功能研究,孜孜不倦地求索,在线粒体基础研究与医学应用的结合上打开了一扇门,引入了新思想,取得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他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科技创新的赞歌。
矢志不移潜心科研
徐建兴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在他热爱的学科领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辛勤探索,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用坚韧和执着坚守着属于他自己的科研阵地,用超常的付出缔造着中国科学界的奇迹。
徐教授1958年考入中国科大生物物理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酶分子生物学研究。1964-1965年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在邹承鲁院士指导下研究细胞色素C氧化酶CO抑制光解动力学。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首批出国学者先后两次赴美留学,回国后相继开展了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中细胞色素b的三项还原动力学、泛醌反应抑制剂的合成与筛选、呼吸链酶系的啦曼光谱研究、细胞色素C抗氧毒研究,呼吸链酶的纯化与晶体培养等课题?
1987年徐建兴再度赴美国留学期间,他针对当时争论了多年的关于Mllche化学渗透学说(1978获得诺贝尔奖)与实验检验之间存在偏差的问题分析了呼吸链研究的历史资料,他发现学术界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生物物理学的角度判断线粒体作为分子热机也应该做“无用功”。Mitche理论只阐述了线粒体如何制造ATP(相当于热机做“有用功”)的问题,而忽略了线粒体会不会和怎样丧失制造ATP能力(相当于热机做“无用功”)的问题。反复思考之后徐建兴脑海里产生了论证这一尚无人过问的理论问题的思路,于是他决定拒绝绿卡的诱惑回国自行开展这一课题研究。
徐建兴教授回国后,将自己的想法向邹承鲁院士做了汇报。邹院士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鼓励他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研究,自己申请资金,自己开展工作,并为他使用实验仪器大开绿灯,成为徐建兴教授能坚持下来并完成此项研究的坚强后盾。
徐建兴教授的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申请科研资金难,因为选择了超前思维的课题很难被评审专家理解。所以很长时问他是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使用别人的基金为别人带学生的方式进行的。在科研基金赤字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不懈。他经过了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设计了多种实验论证手段,最终以极具说服力的实验数据完成了其独创理论的论证,撰写并发表了多篇具有原创性思维的科学论文。
苦心孤诣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建兴教授用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三项重大成果。
第一项是呼吸链酶的结构研究成果:他与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合作完成了猪心呼吸链复合物lI晶体结构2.4埃的解析,在2005年CeIl上该成果是继日本科学家完成牛心呼吸链复合物1V结构解析和美国科学家完成牛心呼吸链复合物…结构解析之后呼吸链酶系晶体结构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标致了我国在国际生物能力学和膜蛋白晶体学领域占有席之地。
第二项是呼吸链功能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生物能学力家普遍关注呼吸链如何传递电子制造能量分子ATP的功能时,徐建兴思考了呼吸链如何受损伤失去制造ATP能力的问题并提出了呼吸链电子漏旁路假说。在论证假说的研究中证明了细胞色素c具有清除线粒体中O2和H2O2的抗氧毒性新功能,发现了细胞色素C通过两条呼吸链电子漏旁路对线粒体中O2,一和H2O2,的水平进行调控的原理,提出了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概念和自由基代谢失调导致病理状态的理论。该理论不仅把Mitc helI理论与实验检验之间存在偏差的来源解释清除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呼吸链电子漏生成的氧毒性分子O2和H2O2,是损伤呼吸链和线粒体的元凶,这为探讨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疲劳、缺血再灌流损伤等与氧毒性有关的重大医学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最近他以呼吸链传递电子制造造ATP为“阳”,以呼吸链漏电产生氧自由基为“阴”,对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了科学的解释,为中西医的互相理解和认同提出了依据。从维护保养呼吸链功能的角度他申报了克服辅酶Q副作用这一瓶颈问题的发明专利。
他的第三项研究成果与呼吸链无关。徐建兴教授针对国际创伤医学领域使用生长因子治疗顽固难愈合溃疡临床研究所面右的种种困境,提出了“天然愈伤分子组合”的概念,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挖掘中药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烂脚、褥疮、口腔溃疡等顽症的特效治疗手段,从中医特色医疗的角度促进了了国际愈伤医学界面临难题的解决。
徐教授的线粒体自由基代谢和自由基代谢失调导致病理状态的理论得到了国际科学家同行很高的评价。
意大利著名线粒体学者GiorgloLanaz说:徐教授和他同事的工作是在国际高水平上对线粒体中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问题以及对细胞凋亡和相应的病理因果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建兴教授在生物科研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赞誉。2008年11月,他在天津召开的国际线粒体学术大会上获得了亚洲线粒体学会(ASMRM)颁发的线粒体研究特殊贡献奖;2009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徐教授国际爱恩斯坦科学成就奖;2009年美国传记研究所授予徐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奖。
【关键词】 针刺;癫痫;研究进展
1 概 念
癫痫,中医称之为“痫病”。常因肝阳内亢、风痰相结,引起脑气不平,经络壅闭,神明失用,故而发病。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日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
2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大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其它病,造成脏腑功能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其病因概括起来有痰、火、惊、气、血和先天等因素。病机的关键在于患者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
3 治疗方法
临床医家多从风、痰、淤、虚等方面,标本同治,治疗癫痫。针刺治疗癫痫的方式众多,以体针、穴位埋线、头皮针最为多见。体针具有操作方便,起效快,辩证灵活等优势,穴位埋线具有疗效持久,医从性佳等优势,而头皮针是近年来使用比较广泛的疗法,作用直接,疗效肯定。
3.1 体针 针刺治疗癫痫疗法众多,但仍以体针疗法为主。笔者选取传统的辩证取穴和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任督脉理论和气街理论,详尽阐述其操作方法和疗效依据。
3.1.1 辩证取穴 本病机理多为风痰闭窍、肝风内动、多脏腑失调。辨证针刺治疗是临床较广泛的针刺选穴方法。如孙氏[1]等取百会透前顶,风池(双侧)透风府,神门(双侧),人中。治疗后,显效10例,占31.2%,有效l8例,占56.2%,无效4例,占12.5%,总有效率达87.4%。韩氏[2]等对肝风内动型取太冲、风池、内关、肝俞;风痰上扰型取风池、太冲、丰隆、大椎;肝肾阴虚型取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心脾两虚型取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心俞、脾俞穴。夜间发作加照海,白昼发作加申脉。治疗四个疗程后痊愈22例,占62.9%;显效12例,占34.3%;无效1例,占2.85%;总有效率为97.15%。焦氏[3]等取双侧风池、曲池、足三里为主穴,配以百会穴、印堂穴。治疗3-4个疗程后痊愈28例,占73.7%;显效9例,占23.7%;无效1例,占2.6%;总有效率为97.4%。
3.1.2 以任督脉为主,结合辩证取穴 督脉为“阳脉之海”,对整个经脉系统有统帅的作用,其主干行于脊里,上达项后进入脑内,上循颠顶,故督脉与脑、脊髓关系密切,督脉之穴有开窍醒脑、熄风化痰、定惊安神之效。邵氏[4]等对121例患者在其癫痫发作期取百会、人中、合谷;间歇期取百会、大椎、风池、筋缩、腰奇。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痰多加丰隆;抽搐不止加涌泉;心烦、失眠加神门;胸闷加内关;纳差加中脘、足三里。连续治疗3-5疗程后发现,近期治愈37例,占30.58%;好转72例,占59.50%;无效12例,占9.92%;总有效率为90.08%。赵氏[5]等以百会、大椎、神庭、膻中、鸠尾、关元为主穴,风痰闭阻者加肝俞、太冲、丰隆;痰火内盛者加肝俞、心俞、行间;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针刺5个疗程后治愈9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李氏[6]等对9例患者采用大椎多层针法,选大椎穴直刺快速进皮,然后分别向上、下、右上、左上4个方向针刺,并可分为深浅两层操作,进行小幅度捻转和提插,出现相应针感后,留针20-30min,每隔5分钟行针1次。治疗9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3例,无效1例。
3.1.3 基于气街理论,结合辩证取穴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而癫痫主要是因为风、气、痰、淤壅塞经络,以致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陈氏[7]等选取人迎、风府、天柱为主穴,痰浊奎盛者配丰隆,肝肾阴虚者配太溪,脾胃虚弱者配足三里。治疗35天后,基本控制12%,显效率为10%,有效率为4%,效差3%,无效率为1%,总有效率为96.7%。
3.2 穴位埋线疗法 本疗法通过穿刺针对人体穴位机械物理刺激和埋线做为异体蛋白生物化学刺激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提高疗效之目的,单纯的针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督脉和脏腑经气,但针刺时间相对短暂,无法在局部形成长时间的刺激,所以穴位埋线更占一定优势。张氏[8]等取主穴:大椎、筋缩、丰隆(双);心俞(左)、肝俞(左)、阳陵泉(双);心俞(右)、肝俞(右)、臂(双)。风火上炎型加胆俞(左或右);风动痰阻型加风池(左或右);瘀血内停型加膈俞(左或右);心脾两虚型加脾俞(左或右);肾元不足型加肾俞(左或右)。3组主穴轮流取用,每次埋线加配穴1个,配穴左右交替。连续治疗3个月后显效率为12%,有效率为10%,无效率为2%,总有效率为93.33%。颜氏[9]等取腰奇、丰隆;癫痫、足三里;合谷、配穴,大发作配鸠尾、涌泉,昼发配申脉,夜发配照海,难治配长强。以人中、筋缩、天柱为主穴加以针刺。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若第1个疗程未愈,4个月以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20例患者中有15例1个月治愈,有5例半年治愈。
3.3 头皮针 头针疗法即运用针刺大脑皮层在头皮上的投射区,而使针感传到相应皮层所支配的肢体、内脏上面而达到治疗目的。杨氏等[10]用运动区、舞蹈震颤区配以针刺内关、水沟、风池、合谷、太冲、百会、四神聪、后溪、申脉,配以三阴交、丰隆、血海。治愈56例,占53.33%;好转41例,占39.05%;无效8例,占7.62%;其总有效率为92.38%;脑电图改善率达78.10%。李氏[11]等选取头部穴位胸腔区、制癫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背部穴位腰奇、长强针刺治疗。临床治愈36.7%,显效率为12.4%,有效率为6.7%,无效率为16.7%,总有效率为83.3%。
4 现代机理研究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针刺治疗抗痫的机制主要与抑制癫痫放电、调整中枢单胺类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调节海马内cAMP与cGMP含量、增加中枢阿片肽的含量、调控相关基因表达、降低海马内NO水平等作用有关。抗癫痫作用还与有关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受体和皮层结构部位有关。
5 结 语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使得癫痫发病日趋频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易引起体重增加,慢性认知、记忆、行为改变,少数可引发严重的肝损害,胰腺炎等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针刺在控制癫痫的发作,减小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减轻癫痫常见并发症状方面具有其一定优势,且疗效较好。但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研究针刺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本文重在阐述目前常用的针刺治疗癫痫的方法,为临床针刺治疗癫痫提供参考依据。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更多学者和研究工作者致力于针刺治疗癫痫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世晓.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癫痫32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32-33.
[2] 韩励兵.辨证针刺癫痫的治疗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200术年会论文,2009:827-829.
[3] 焦宝娟.针刺治疗癫痫3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8):58-59.
[4] 邵素菊.通督健脑针刺法治疗癫痫121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2):96-97.
[5] 赵云雁.针刺任督脉治疗癫痫60例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6,23(4):281.
[6] 李帅.多向大椎多层针法治疗癫痫9例[J].中国厂矿医学,2009,22(2):248.
[7] 陈兴华.气街理论指导针刺治疗癫痛患者的临床观察[J].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74-77.
[8] 张静.穴位埋线疗法为主治疗全身强直-阵挛型癫痫9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8-10.
[9] 颜万全.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癫痫20例[J].中医杂志,2009,S1:220.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 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2-02
药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过程、理化性质、构效关系、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原理、调剂及储存过程的化学变化,以及寻求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又与临床药理学、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五年制大专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对学好药物化学的有关基础学科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知识掌握不好,造成药物化学教学困难;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培养,往往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摆在药化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传统的教学着眼于教师的教,一般采用教学目的(了解、领会、体会、熟悉、应用等词语)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效果,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使得教学目的抽象、笼统、模糊,对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难以起到指导作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师生的双主体”,有利于导教、导学,多采用“说出、归纳”等外显性的动词来描述,便于测量。加涅通过实验证明“教学目标更明确,接受训练人的成绩越好”。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根据布鲁姆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结合药物化学课程特点,在实践中我把认知教学目标简化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归纳四个层次,使教学目标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充分体现出来并应用其中。如在讲授局部时,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知道目标,列举局麻药的结构分类,写出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名称;领会目标,写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理化性质、鉴别试验;应用目标,应用局麻药的构效关系设计一种麻醉作用时间最长/麻醉强度最大的药物;分析归纳目标,分析盐酸普鲁卡因所含的基团与其水解性、易被氧化等性质的关系,归纳出如何进行结构改造以避免水解失效。以上描述将认知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方便教师因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对每个认知领域目标层次不同而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手段先进化,让学生在愉快的视觉、听觉中接受学习
现代教学倡导教学手段先进化,尽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CAI)。CAI的选择与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CAI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1.利用CAI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药物化学内容繁杂,有大量结构复杂的药物结构式需要书写,如吗啡类、三环类、DHP类、四环类、利福霉素类、两性霉素类、甾类药物等,特别是分析药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分析药物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药物制取的反应历程时,往往需要让学生直观认识药物的结构,这时仅用传统的板书不仅浪费的时间,而且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CAI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如在学习DHP类药物时,采用专业的ChemBio 3D等软件绘制、播放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尼莫地平等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彩色图像,就可以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类药物的结构的异同,让学生能快速知道只有硝苯地平无手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总结这一类药物的基本药效结构,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如在学习麻黄碱分子的光学异构体时,就利用了ChemBio 3D软件制作了麻黄碱的四种彩色光学异构体,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快速识记了麻黄碱的赤藓糖性、苏阿糖型的四种构型;如在讲授抗溃疡药时通过展示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法莫替丁四种药物的结构式,分析异同点,归纳出它们结构特征:“芳杂环+四原子链+胍基”。这样就克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药物结构难以观察和无法形容的缺点,使之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药物结构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又有助于教师更专注于知识讲解而不必浪费时间去书写药物的复杂结构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形象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CAI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容量,而且可以拓展学生课外视野。
CAI能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海量信息,使教学能将网上的资料与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结合,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讲授内容,通过小故事、小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药物研究现状、药物发展历程,让课堂焕发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局部时,介绍可卡因的发现史及成瘾性;在学习镇痛药时介绍吗啡的发现史及危害性;在讲授抗肿瘤药物时,介绍喜树碱的发现史及改造史、抗癌先锋―紫杉醇;学习抗疟药时讲授屠呦呦团队在合成青蒿素类药物中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欧洲一系列科学家在合成奎宁所做的成绩;在学习磺胺类药物时介绍百浪多息的发现史及改造史;在学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介绍卡托普利发现史。也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药物发现、改造及其合成史,如查找青霉素、甲氨蝶呤的发现及改造史,在课堂上交流。美国一位儿童病理学家,曾认为儿童白血病是因为叶酸缺乏所引起,因而给患者服用叶酸治疗,然临床实践病情却加重,启发了医生思考,若改用叶酸拮抗剂治疗儿童白血病结果如何呢?于是通过寻找叶酸拮抗剂,终于合成了抗代谢抗肿瘤药――氨蝶呤,临床应用确有疗效。这些药物研究曲折、励志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方法、能力。还可借助名校的网络平台,如中国药科大学尤启东负责药物化学国家精品课程、沈阳药科大学孙铁民药物化学网络视频课程的部分重点章节,指导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解惑。利用网络学习前沿科学,日新月异的科技、药学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把CAI引入药物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药物化学实验部分包括药品的合成、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等。实验过程中,有些实验装置及现象比较复杂,若仅靠教师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因场所有限,学生围观,既耗时又好力,且效果不好;对于有多种合成路线的药品,我们也不可能做到一一实验,碰到涉及剧毒药品的实验,因受实验室条件限制和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也常不安排。这时把CAI引入药物化学实验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可以采用PPT介绍实验的流程、仪器、注意事项;采用视频录像的形式将药物化学实验的完整过程、清晰的现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也可借助校园网建立药物化学教学网站,实现网络CAI,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实验预习,做到实验前胸有成竹,实验时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此外学生还可通过网络论坛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的改进、实验流程设计等,因此将CAI引入实验教学,会极大地提高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此外,要充分利用微课、校园网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特点,打破简单单一的幻灯演示方式,把课件演示、绘图、板书、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有机融合于课堂中;尽量避免“放电影”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和情感需求;尽量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动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样化,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健康成长
传统药物化学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辅以极少量的实验教学,最后“一考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好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教师平时的教学管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创新思维。因此必须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增设课外阅读量、小论文、小探究实验、平时小测、综合训练等评价形式,以综合素质为标准,多角度、全过程衡量学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出勤20%+作业20%+平时表现20%+期末考试40%的多元评价方式,将出勤纳入考核评价,规定旷课节数超过药化授课节数的1/4的学生,不得参与考核评价,必须重修,有力的克服了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作业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平时练习、小论文、小探究实验等;平时表现包含课堂学习状态、实验过程表现、平时小测等。这种考核评价方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克服了“一考定成绩”的现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平时学习(练习、小测、实验等),使上课时睡觉的学生少了,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实验时只看不动手的学生少了,积极参与实验观察记录探索的学生多了,并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化,将整体性教学、交流式教学、对比式教学、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教法有机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在学生学习每章内容前,可利用整体性教学法使每个学生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介绍本章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整章内容的知识框架,在其基础上学习具体内容,并不断回顾其在知识框架中的位置,最后总结。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从全局、整体上分析问题的习惯。如对于形象直观,实用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教材内容,教师可采用“交流式教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自学,查资料并整理答案,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拓展深化、归纳,理清学生学习的思路,强调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需要通过结构分析比较,归纳药物构效关系的内容可以采取对比式教学法,例举同类药物的结构上的异同点,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分析、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海英,梁林,张丽,李灵芝.多媒体技术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6):539-540.
[2]崔建兰,门吉英,毛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12):1891-1892.
[3]李福荣,段桂运,肖玉良.多媒体应用于《药物化学》教学的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7(8): 204-205.
[4]单静静.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07-208.
[5]刘振梅.药物化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08.
[6]弓建红,吴亚,李晓坤.关于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10):159-160
【关键词】 COURAGE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疾病/中医疗法
1977年9月Gruntzig在瑞士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开创了介入性心脏病学的新纪元,至今,全世界接受这种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已有600 000余人[2]。然而,PTCA术后的再狭窄(RS)发生率却达到了30%~50%[3],其再狭窄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另一方面,对于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干预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疗效,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一项由美国Buffalo总医院Willam.E.Boden医生领衔的名为COURAGE(血管重建和强化药物治疗的临床转归)的临床实验研究[4-9] ,历时7年,纳入了美国及加拿大50家医院2 287例患者,其中95%的患者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2/3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冠脉狭窄。纳入患者分为单独优化药物治疗组和优化药物治疗加冠脉介入干预(PCI)组,平均追踪4.6年。试验发现,其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8.5%和19%(P=0.62);2组5年内无心绞痛生存率分别为72%和74%(P=0.35),仅事件发生早期时,优化药物加PCI组心绞痛缓解率较高,而对于合并有心肌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等基础疾病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该临床研究结果在美国心脏学会2007年年会上报道,并全文发表在2007年4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COURAGE临床研究在现代医学心血管领域,尤其是在心脏介入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于当前似乎有滥用趋势的冠脉介入技术提出了一些质疑。在经过许多讨论以后,心血管专家、学者们达成了一些共识:对于发生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患者,PCI治疗是有益的,而对于错过了急性期或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并不推荐首选PCI治疗。那么,COURAGE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领域是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COURAGE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的冠心病研究工作,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现简要叙述如下。
1 PCI并没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COURAGE临床研究表明,优化药物治疗加PCI并没有表现出相对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的优越性。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虽然PCI能迅速改善血运,但它并没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因此,PCI治疗后仍存在发生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可能。也就是说,冠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仍在继续,所以其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这也使得许多心血管专家、学者对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有了信心。然而,中医药治疗是否也可以由此为突破口呢?完全有理由相信的是:将经过设计合理、操作严谨的临床研究检验的中药制剂(无论是单味药物,还是中药复方),应用于冠心病的药物优化治疗当中,可以显示出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以冠心病治疗药物通冠胶囊为例,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通冠胶囊具有改善冠心病介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10] 、心功能指标[11] 、血脂含量和凝血功能[12]、血浆纤维素(FIB)[13]、凝血纤溶系统[14]等作用,能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再狭窄[15],临床应用多年,显示出对胸痹心痛的病人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关急性毒理实验也从实验角度证明了通冠胶囊的安全性[16] 。另有研究显示,通冠胶囊对于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证和血瘀证有更为良好的效果[17] ,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之中[18]。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PCI的治疗中,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推崇日益明显,尽管其存在术后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可能,但许多研究仍显示了药物洗脱支架(尤其是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的良好前景[19-26] ,中药对于PCI术后再狭窄有着较好的作用,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 并非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才是循证医学
COURAGE临床研究是一项设计合理、循证医学强度高的临床研究,得到医学领域普遍的公认。然而,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纳入病例有限,病例全部来源于美国及加拿大,其人群代表性尚有待进一步证实等。尽管如此,其临床意义仍受到世界范围内学者的推崇。这也间接告诉我们,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固然更具说服力,但并非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才是循证医学,只要设计合理、严谨、真实,规模不大的临床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这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目前中国医学界的经济现状,暂时还不可能动辄组织起像国外那样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巨大的临床试验研究。而这一点,在我国的中医药领域更显得突出,中国目前的西医从业人数为100万左右,而中医只有20万左右的现状就可以反映出这种状况。那么,在科研经费并不充裕的前提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应该如何开展起来呢?那就是完善科研思路,使试验设计严谨、合理、真实,这样的临床研究即使规模不大,也是能够具有较高循证医学强度的。
3 没有症状并不一定没有危险
在COURAGE临床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中有一半左右的冠心病发病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这反映出一种状况,即部分冠心病患者可以是没有或者只有轻微症状的,一旦疾病事件发作,便有可能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者死亡,其事件结果较为严重,这可能与患者存在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有关。因此,根据COURAGE临床研究的结果,许多专家提出了注重预防冠心病的观点,强调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早期预防来降低冠心病事件。我国心血管领域专家胡大一教授对于冠心病的预防,提出要从少年到老年,终生进行。少年时开始预防,中年时加强调控,老年时相应调整。还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不一而足。而在这里,我们发现,当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达到一些问题上的共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没有症状,并不一定没有危险,而早期的预防,生活方式的改变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其有异曲同工之意。中医是哲学与医学的统一,其中有许多养生的观点,在许多治疗方法中可以体现。因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冠心病的中西医治疗需要注意优势互补,中医药治疗中许多治则、治法的先进性甚至超过了西医,所以,在冠心病的中西医研究中,既应明确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又要注意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如中医的“治未病”、“心脾相关”等理论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中是有用武之地的,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陈可冀院士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27]的研究成果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4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多层面、多靶点性,PCI可视作一种活血化瘀的手段
PCI治疗的作用点在于心脏局部,而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点在“证”的整体上,因此,PCI可以视作一种活血化瘀的手段,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COURAGE临床研究提示,冠心病PCI治疗与优化药物治疗相比,并无显著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而优化药物治疗与PCI的作用靶点都是较为准确而局限的,这也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所在: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多层面、多靶点性。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内皮功能[28-29],易损斑块[30]、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31]、缺血预适应[32-35]、左室重构[36]、血管重构[37]、血管新生[38]以及微循环[39]等多层面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达到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在中药治疗冠心病领域,关于根据“血瘀”理论对冠心病治疗的文章已有200余篇(其中有50余篇被SCI收录),根据络病理论研制的代表方剂通心络的相关研究论文已有300余篇。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多层面、多靶点的优势已逐渐得到公认,但其作用的靶点所在,以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已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绩。COURAGE临床研究同时给现代医学心血管研究领域和中医药心血管研究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今后对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由于中医学对继承的强调,使得中医药领域对于冠心病的治则、治法在这些年来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中医药的治则、治法所赋予的内容与以前将有所不同。以新的观点和药效来评价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审视近年来冠心病的中医药研究之路,这本身就将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 Gruentzig A R,Myler R K,Hanna E H,et a1.Coronary transluminalangioplasty[J].Circulation,1977,84(suppl II):II.
[2] Woll M G, Moliterno D J,Lincof A M,et a1.Restenosis,an open file[J].Clin Cardiol,1996,19:347.
[3] Castervla P J,Teimtein P S.Prevention of Coronal restenosis[J].Cardiol Rev,1999,7:219.
[4] 陈可冀.Courage临床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启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8):677.
[5] William E Boden,Robert A O’Rourke,Koon K Teo,et al.Optimal medical therapy wit or without PCI for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7,356:1503-1516.
[6] William E Boden, Robert A O Rourke, Koon K Teo, et al.The evolving pattern of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99(2): 208.
[7] Leslee J Shaw, Gary V Heller, Paul Casperson, et al. 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ve study No. 424[J].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2006,13(5): 685.
[8] William E Boden, Robert A O’Rourke, Koon K Teo, et al. Design and rationale of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 Veterans affairs cooperative studies program No. 424[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6, 151(6): 1173.
[9] William S Weintraub, Paul Barnett, Shuo Chen, et al.Economics methods in th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guideline-driven drug evaluation (COURAGE) trial[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6, 151(6): 1180.
[10] 王磊,张敏州,程康林,等.通冠胶囊对冠心病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药材,2007,30(2):247.
[11] 乔志强,张敏州,刘慧,等.通冠胶囊改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心功能指标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J].2006,24(9):1667.
[12] 张敏州,李松,邹旭,等. 通冠胶囊对冠心病介入术后血脂含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2):93.
[13] 李松,张敏州,邹旭,等. 辨证分型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浆FIB及血脂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89.
[14] 张翔炜,张敏州. 通冠胶囊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人术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2):1065.
[15] 祁建勇,张敏州,李健,等. 通冠胶囊对冠脉再狭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医药学刊,2003,21(6):882.
[16] 张敏州,杨广,韩凌. 通冠胶囊的急性毒理实验[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4(9):787.
[17] 李健,张翔炜,张敏州,等. 通冠胶囊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证血瘀证26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05,37(10):33.
[18] 张军,张敏州. 通冠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2):147.
[19] Ochsner F, Lobrinus J, Jeanrenaud X,et al.Right ventricular arrhythmic cardiomyopathy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R355P DES gene mutation[J].Neuromuscular Disorders, 2007, 17(9):879.
[20] Masamichi Takano, Daisuke Murakami, Kyoichi Mizuno, et al. Overlapping hybrid stenting with a sirolimus-eluting stent and a bare metal st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118(1):8.
[21] Maarten J Suttorp , Gerrit J Laarman .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with zotarolimus-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primary stenting of occluded native coronary arteries III (PRISON III) study[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7,154(3):432.
[22] Edward L Hannan, Michael Racz, David R Holmes, et al. A comparison of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peated revascularization for sirolimus-eluting and paclitaxel-eluting coronary stent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7,154(3):545.
[23] Pierfrancesco Agostoni, Paul Vermeersch, Oscar Semeraro, et 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comparison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versus bare metal stent implantation in diseased saphenous vein graf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7, 100(1):52.
[24] John Cosgrave, Gloria Melzi, Simon Corbett, et al. Comparable clinical outcomes with paclitaxel-and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in unrestricted contemporary practi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7, 49(24):2320.
[25] Ryota Sakurai, Junya Ako, Ali H M Hassan,et al. Neointimal progression and luminal narrowing in sirolimus-eluting stent treatment for bare metal in-stent restenosis: A quantitative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7,154(2):361.
[26] Imad Sheiban, Emanuele Meliga, Claudio Moretti, et al.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of treatment of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ith sirolimus-eluting stent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7, 100(3):431.
[27] 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摘要: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及机理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3.
[28] 雷燕,陈可冀,柯元南,等.愈心痛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580.
[29] 刘红旭,邓新荣,金玫,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及中药治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585.
[30]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等.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93-107.
[31] 李格,史载祥,贾海忠,等.大蒜素防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生物化学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2):11.
[32] 张卫军,史载祥,王蓓蓓,等.大蒜素模拟心肌缺血预处理作用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3):140.
[33] 梁日欣,廖福龙,韩东.川芎嗪预处理对麻醉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2):11.
[34] 李春杰,曹洪欣,陈治水,等.中药预处理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 38.
[35] 高秀梅,张伯礼,商洪才,等.复方丹参滴丸对缺血预适应大鼠心肌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J].中草药,2003,34(10):933.
[36] 王硕仁.心室重构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5:15-39.
[37] 王承龙,刘彤.中医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78.
上海龙华医院坚持不懈地走“名医、名科、名院”发展之路,迄今名医荟萃、人才辈出。2001年,医院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堪称全国中医界学习典范。如今,上海龙华医院由31位名老中医所带领的工作室,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掌舵领航、薪火传承,160余名中青年名中医崭露头角。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所“研究型中医院”,上海龙华医院陆续培养出28支龙医团队、28位龙医学者、280名龙医团队成员,如春笋般涌现的新生力量正在接过“继承、发展、创新”的接力棒,逐步承担起医院医疗、科研、教学、转化、推广的重任。可以自豪地讲,上海龙华医院不仅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更是钻研出一大批原创性中医临床科研成果。目前,上海龙华医院成为全国唯一承担两个重点研究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一期建设,顺利进入二期建设。
经过几代学术带头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上海龙华医院在中医骨伤科、中医肿瘤、中医外科、中医肾病、中医脾胃病、中医呼吸病等领域均取得重大创新,相继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时至今日,上海龙华医院走出了一条“国内领先、亚洲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并在探索如何建设现代化研究型中医院的发展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以说,不忘中医文化之本的“龙医人”带着浓厚的“中药味”,在不断变换的时代中传承着历史赋予的重任。
展望未来,上海龙华医院将进一步围绕“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出成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临床研究为根本,强化临床科研规范化,培养高水平人才与队伍,基地与医院相互依托,不断完善学科与基地联动发展机制,为实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总体建设目标继续努力。
中西结合 医研融汇
现如今,提及老中医,难免给人一种“玄之又玄”的错觉:望闻问切,把脉开诊,之乎者也,写方抓药。
全自动多色分析流式细胞仪系统、多功能全自动样本制备工作站、荧光倒置显微镜、病理图像分析仪、冰冻切片机、Micro-CT图像采集与分析工作站、Ⅰ期临床试验病房、GCP研究平台、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走进上海龙华医院,各类实验室,各种各样的进口实验设备可谓琳琅满目、种类齐全。让人不禁心生疑惑,这难道是中医院吗?
不错,这是一所现代化的研究型中医院。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中医通常根据经验诊治,不作试验、缺乏数据、鲜有分析,全凭个体经验感觉。正是在这种所谓“黑箱理论”的影响下,困于难以找到符合现代循证医学框架的理论根据,传统中医一直饱受欧美发达国家医学界的诟病。上海龙华医院一改久有的“经验”体系,引进现代化、国际化研究模式,与西方国家采用同样的试验标准、同样的临床设计方案、同样的检测方法,参照“循证医学”要求,不断填补与夯实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循证证据。
具体而言,中医治疗恶性肿瘤,被誉为是继西医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法宝”之外的“第四把利剑”。但是长期以来中医多采用以攻邪为主的“攻法治疗”,治疗效果不甚显著。令人赞叹的是,上海龙华医院肿瘤科刘嘉湘教授突破了这一理论瓶颈,以现代科学方法不断丰富“扶正治癌”法则,成为中医治疗肿瘤“铸剑师”中的佼佼者。而“铸剑征途”耗费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年华。
历经多年临床实践与探索研究,1972年,刘嘉湘教授提出“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以及防治肿瘤放、化疗毒性反应的中医诊治体系。创始之初,他遭受到超出预估的质疑与诋毁。为了得出最准确的试验数据,刘嘉湘严格采用国际科学试验方法。一开始不知道是随机试验好还是队列研究好,他就去咨询统计学专家,得知随机数据更有代表性就坚定选择随机化设计。他严格遵循西医统计学方法执行,将患者随机分组,一组只采用化疗,另一组仅给予中药,第三组既接受化疗又服用中药,方法学规范、严格流程控制,每天护士定时定量备药、发药、监督吃药,谨防患者乱吃药等偏倚因素干扰。最后,数据统计全部由第三方把控。而且,前期动物实验的数据资料齐备。
从“六五”、“七五”、“八五”直至“十一五”,刘嘉湘观察了上千个病例,应用实验肿瘤学、现代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与动物体内外实验研究,统计了大量病患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等硬指标数据。最终论证了由他研发的“扶正中药”――金复康的显著治疗效果。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金复康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5年生存率为11.17%;中药联合化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5年生存率为20.71%,均优于单纯化疗组患者(8.9个月)。
在一系列临床有效病例和经得住考验的循证数据面前,人们不由得口服心服。目前,由他首创的“扶正治癌法”不仅被国内中医、西医学术界广泛接纳,成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主要治则之一,而且获得世界医学重视。至今,这位79岁的抗癌大师仍活跃在临床一线。
除金复康口服液外,刘嘉湘在“扶正治癌”理论基础上研发的肺癌中药治疗新药还包括芪天扶正胶囊,以及中药外贴治疗癌痛的蟾乌巴布膏。临床证据表明,上述扶正中药不仅能够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能力、有显著镇痛效果,有效率高达93%,同时长期用药无成瘾性和毒副作用风险,堪称国内首创并达国际先进水平,被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级中药新药。凭着这些沉甸甸、高含金量的数据分析、实验报告,中药新药“金复康”还喜获素以标准苛刻著称的美国药监界首肯,经美国FDA批准现于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进行Ⅱ期临床试验。一旦通过,我国首个治疗肺癌的中药新药将有望步入国际市场。
交叉协作 佳绩频传
中医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同于传统中医的“固执己见”,在科研上,上海龙华医院历来鼓励龙医人大胆创新,提出“向西医同道学习,强化医院临床科研能力”的宗旨。
在骨伤科王拥军教授头脑中,科学研究也需要战略眼光,要把握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大势;既要具备清醒的自我认识、开放的全球视野、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同时要明白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在世界医学、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的原创性科研意义;以古鉴今,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与医学的内涵,虚心学习并开拓创新之术。他将上述中医科研思想高度浓缩为“取势、明道、优术”六个字。
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眼界大开的王拥军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大展拳脚”,启动一系列改革:建立中医脊柱病、骨代谢疾病以及骨免疫疾病实验室,引进并完善“符合中医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实验室管理技术,将脊柱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芯片检测技术、Micro-CT、RNAi、系统生物学、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模式动物技术等先进科技方法运用于中医药研究。他在国内中医院校率先建立基于表达特异性报导基因克隆细胞株的体外药物筛选平台,以及基于基因敲除、转基因动物的体内药物筛选平台……
不仅如此,上海龙华医院向来注重多学科交叉协作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除与国内高校保持合作外,亦先后与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等5所美国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加拿大温哥华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建立长期稳固的临床与科研合作关系。2005年,上海龙华医院在泰国华侨中医院开设龙华中医肿瘤中心;2007年,再与新加坡义安中医药中心达成协议,长期选派人员开展相关临床任务,实现业务量不断上升同时大力推进了与国外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
近年,上海龙华医院的中医理论创新、中医方法学研究、中药复方研究、证病结合研究能力不断提高,SCI收录学术论文影响因子逐渐提高。通过不懈努力,现已经完成“扶正祛邪法”、“益气化瘀补肾法”、“筋骨平衡法”、“健脾法为主”、“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法”等多项子领域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研究。例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筋骨平衡法”防治慢性筋骨病,“健脾法为主”辨证治疗中晚期胃癌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等。肺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被列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中医诊断疗效标准被纳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颈腰综合征诊疗指南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规范,脊柱侧弯体疗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
5年来,上海龙华医院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3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项,公示19项;形成165个医院制剂,拥有中药新药证书12项,实现成果转化39项,成果推广应用19项。
再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中医三级实验室、卫生部“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百余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级别、项目量和科研经费在上海市同类医院均名列第一……这累累硕果绝非偶然。
作为上海唯一拥有上海市中医外科和中医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两家临床医学中心的中医院,科研一直都是上海龙华医院的重中之重。“以科研为核心带动临床,以临床为基础带动科研创新”,即临床产生的问题由研究所研究,研究所研发的技术、药物再由临床检验。正是得益于此医研融合,上海龙华医院这所中医院才能在与西医院的惨烈竞争中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永葆中医的神奇魅力。
老干扶持 小荷初绽
在上海龙华医院,尊老是一种传统。
硕士生、博士生高级别“徒弟”每日接送“老师傅”上下班,中午帮着打饭,陪同“师傅”前往外地开会调研……事无巨细,凡是和师傅有关的工作,徒弟们全都亲力亲为。点点滴滴,都出自内心的敬重与爱戴。
老中医,愈老愈贵。54年前,黄文东等八位知名老中医齐聚上海龙华医院,将毕生行医所学带来并留在这里。他们对医院精心“呵护”,为医院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学术与人文基石。继第一代“元老”之后,胡建华、姚乃中、邵长荣、王大增、刘嘉湘、施杞、陆德铭等28位第二代名中医渐行成长成熟并挑起大梁。
新生代力量的培养始终是上海龙华医院的核心工作。传统中医,以名医招收弟子的方式得以传承。上海龙华医院不仅一直坚守着“师徒”传承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名中医工作室”。由医院牵头,名老中医公开招收学生,各位学生可自愿报名,经遴选后正式献花鞠躬拜师,一位老中医亲带3?5名学生。每周,工作室的师生要共同门诊2?4次,并一起参与查房,由老师口授心传,确保弟子如愿得偿“真传”。弟子们在抄方子、整理病案、报成果、口授内容整理汇编过程中受益匪浅。名中医刘嘉湘总结提出,有的东西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要多听多看,有时候一两句话却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经验之谈。
“名中医工作室”为上海龙华医院培养了一拨又一拨“名师高徒”,如妇科李祥云教授、学生郑锦,骨伤科施杞教授、学生王拥军,肾内科陈以平教授、学生邓跃毅等。2007年施杞与王拥军师徒二人同时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一时传为美谈。
王拥军对师傅施杞教授满怀感激之情,因为对他而言,施杞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更是如同父亲一般的亲人。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回想当年,王拥军有机会公费出国深造,但必须交纳保证金,施杞“拥军出国,我来担保,不用交押金!”的一句话令王拥军铭记一生。师傅传承给学生的,不单是学术思想,还有一种精神。师傅常说“于仁厚处用心,于熟精处用功。对待患者博爱,对待学术踏实”,这种仁爱、博爱的医德,又何尝不是前辈们留给我们最美好、最珍贵的一剂“良药”。循着师傅的足迹,现今王拥军也已桃李天下,徒弟梁倩倩博士荣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得主,这在上海市中医界尚属首例。
毋庸置疑的是,“名中医工作室”发掘中医古籍经典并融汇新知,为中医继承发展留下了理论精华。数据显示,自工作室创建以来,已然整理医案医话超过万则,临床随诊笔记两万余篇,出版书籍230余种,千余篇,而且收集了大量的宝贵影像资料。刘嘉湘教授的“扶正法治癌”,朱培庭教授的“胆病从肝论治”,邹菊生教授的“眼深部望诊、角膜深层辨证”等,无不成为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的经典之作。
如今,上海龙华医院已从当年的“元老”丰富发展为拥有31个“名中医工作室”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而且“名中医工作室”效应已席卷全国各大中医医疗机构,成为中医传承的不二法门,其中不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市海派中医流传传承研究基地。2012年9月8日,上海龙华医院又率先创立了全国首个以专家姓名冠名的中医流派学术研究中心――“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
再者,上海龙华医院针对年轻人的苗圃计划、龙医团队系列人才培养方案陆续出台。新的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中医复合型人才“六结合培养模式”再次大放异彩。“六结合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医古文与外语结合,医药学与生物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业务技术与组织管理结合。
此外,上海龙华医院“注重人格培养,立身树人”。因为,中医药要发展、要走出国门,更需要优秀的中医科研人员。由此,医院要求学生加强外文文献的阅读和整理,要求在国外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的氛围下,研究所的创新团队佳绩频传。
半亩方溏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施杞教授根据长期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实践,总结出“1+1>2”的人才培养超越模式。“1”是指施杞教授对学生们所做的工作――“引路、铺路、养路”,即引领学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思路,培育弟子们献身中医药事业的高尚情操。他坚持一手抓软件、一手抓硬件,建成了全国一流的中医骨伤科现代研究平台。2012年,施杞教授荣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正是在这些培养模式轨道中,上海龙华医院走出了王拥军、许玲、季光、莫文、李和根、刘胜、张惠勇、梁倩倩、杨燕萍、卞琴、崔学军、李晨光、王琛、王琳、钟逸斐、孙建立等后辈翘楚。
软硬俱佳 云帆沧海
走进国际学界,将中医药发扬光大,雄心勃勃的“龙医人”从没有停下脚步。闭门造车的中医发展模式已让传统中医吃尽了苦头,走不出国门、得不到国际认可。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国际影响就等意味着没有竞争力。作者认定医院必须培养一批不但中医功底厚实而且具备中西医结合实力的复合人才,谈国际影响才不是一句空话。
在施杞教授、王拥军教授的带领下,“前移式培养模式”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实行。近5年,研究所共计投入超过160万元,资助优秀医生、科研骨干、优秀博士研究生出国深造,学成之后再为医院、为研究所、为国家做贡献。截至今日,上海龙华医院先后派出17个博士研究生“好苗子”中,学成期满的12位已满载16个国际级学术奖项悉数“衣锦还乡”。
归功于“有中医内涵的留学博士”,研究所成功申请到3个国家级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这在过去是龙医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目前,这所中国中医药界的首家脊柱病研究所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多所著名高校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携手深化中医药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医药促进脊髓修复与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骨退变性疾病等相关领域研究。
2008年,上海龙华医院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格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同期承担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二大疾病系的研究。2012年,医院成为上海市“重中之重”的“中医药防治慢病(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龙华医院再接再厉、不断奋进,今年又组织申请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意义有三:其一,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以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规范化研究评价为切入点,以高水平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为核心,构建中医药综合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科研协作网络,使临床研究水平达到国际规范化要求,并不断向社区、基层转化。其二,建立国际临床规范化研究技术平台,使之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评价的基地和转化医学中心,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其三,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和技术揭示“扶正治癌”治疗恶性肿瘤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肿瘤学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这是上海龙华医院给自己规划出的三点新坐标,无疑对科研水平、临床水平、国际合作、人才储备、硬件配套再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这里,任何一个决策都经历过规范的“循证分析”考证。医院相关人员负责收集数据,把全国各家同类型医院的政策数据全都汇总起来,共计分析了973例,同时制定出96个参数,十几大项用于政策研究。继而,借助医学科研循证方法,包括科技投资比例、配备专业人员、科技成本效益产出比等医院建设的各核心要素标准都具备科学的政策研究和指标依据。每一项决策都确保了雄图壮志的主观意愿与科学管理理念、手段的客观保障有机和谐。
在合理宏观决策同时,上海龙华医院更强调“精细化管理”,使办公流程更加科技化。通过计划、统筹、决策,通过信息化技术监督执行,行政科研效率大大提高,为民众服务更为便捷。
目前,一幢总面积37245m2的17层综合大楼,一幢规划面积13500m2的10层科研大楼拔地而起,研究型门诊、研究型病房、医技用房、临床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临床科研信息中心等基建蓝图指日可成。
以“肽斗”称誉张翔,是取“泰斗”之譬喻。张翔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学财经,没有为单位理财;他念化工,没有进化工厂工作;他不是水电专业人员,却创造性设计出独特的供水线,既省材节能,又为动力消声;他在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却在人到中年时成为一名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和发明家。在生物肽的研究和应用上,他从破解生命密码入手,所取得的科学成果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遥遥领先于世界,所创造的救人奇迹更是惊叹于世人。
学以致用,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张翔所制造的关于“多能肽”的神话中,不得不提及1976年、两位伟人的先后逝世。伟人的离去,让张翔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也让他开始思考一个新课题。76年以后,他在工作之余,开始阅读研究关于“癌”的资料。自此以后,这个学习式的研究准备工作就再也没有间断过,也从来不为其他人所知。
1982年,张翔带着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追问,正式开始了他在生命科学上的初探和研究。对于张翔来说,从事跨学科研究,一开始他就不是一个迷信科学和专家的人。他认为,只有正确的理论方向,才能解决实践应用上的无差错。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活经验告诉他,人既不能固守本本主义、唯上唯书是从,也不能受行业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个人只有坚持学以致用,咬定青山不放松,并且耐得住寂寞,甚至经受得起家人亲友的不理解、他人的冷嘲热讽,才能把自己认定的事情做下去,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要看自己的智力和努力了。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他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上,曾经挑战过陈景润,2010年6月为之写的论文,还受到了厦门一中校长任勇教授的赞叹和肯定。
基于在数理化上的素养和不辍研学,已经45岁的张翔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了一个新目标,这就是正确认识癌细胞,制服癌细胞。张翔认为,癌细胞也是细胞,只是一个在人体发生形变,并不断复制的不良细胞。为此,他把思考的方向一开始就聚焦在细胞的形成和生长上。他认为,不同的细胞的生成,归根结底是基因的发生和变化,只有基因的改变才可能导致细胞的改变。万事万物的不同,从微观世界上分析皆是基因的不同,基因的变化又是基于基因谱的排列组合与表达。要修理被破坏和改变的基因密码,必须寻找比基因小的东西,才是一个最佳的方向性选择。
张翔的研究不仅基于细胞学说起步,从最初开始他就把思考的基点倒推向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他认为,只有从地球生命起源开始去思考和认知,才是把握问题的关键。带着这种理论认知,张翔把思考的时空一下子从微观世界推进到了宏观的大千世界。在谈到宇宙天体的形成和流转时,张翔说,人类的认知目前极其有限,急需在否定中超越。地球上生命是怎样来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地球上有水、有空气,这是生命之源的根本所在。
揭示肽在生命科学和医药上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
为此,张翔认为,导致生物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存在四个方面:一是细菌致病。这个用杀菌的药物效果很明显。二是病毒致病。病毒的分子比细菌小,艾滋病、甲肝、乙肝、丙肝等都是病毒引起的,中药的解毒疗效比西药好。三是器质性病变。中医最为擅长治疗器质性病变,比如推拿、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四是细胞变化致病。这是由细胞内部变化引起的,更准确地说是基因的变异导致,这就需要从细胞内部的修复上入手。
进入细胞,修复改造基因,这是张翔工作之余默默研究和主攻的方向。基于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和把握,他认为,要想修复变异的细胞,就要有比细胞、基因小得多的一种微小物质穿过细胞壁,还要能够直接进入基因内部,对构成基因的氨基酸链进行自由的“拆解与装配”。这个物质是什么?他思考和研究了很久,认为应该把思想聚集到构成基因更小的精微物质“肽”上,毕竟肽是生成生命端倪的原点。为此,张翔认定,基因的再造必须从肽入手。
1982年,张翔开始着手研究肽的提取和应用,直到1985年才着手应用。这期间,他的爱人卞秀珍一直蒙在鼓里,对丈夫张翔所致力于的一个跨行业的重大发明研究一无所知。待到卞秀珍知道他在业余时间整天沉迷于一种抗癌药物的研发时,作为医院院长的她,第一反应就是坚决制止和极力反对。为此,厦门大学抗癌中心主任王凯华教授还替张翔充当过一回说客,亲自出面劝说卞秀珍,要破除保守观念,大力支持丈夫的研究工作。
事实证明,王凯华教授不但是一个专家学者,而且还是一个包容心极强的人。她对常来咨询交流的张翔一直很支持,很看好他的这个研究方向和大胆尝试,还主动地向张翔提供力所能及的试验条件。她先后为张翔无偿提供400只小白鼠做药理试验,还每月提供300元的试验经费。张翔对肽的提取是纯生物手段,在应用上首先尝试的是口服。至于后来又将这种似药非药的制剂发展到了注射,这还是王凯华教授给出的建议,她认为借助西医的手段,直接进入血液效果会更好一些。
张翔对自己的开创与发明很自信,并于1986年独立成立了厦门北雁肝癌研究所。1989年研制出抗癌和治疗白血病的药物“酸纤维”和“百岁灵”;在应用中,他还发现肽对高血压、哮喘、糖尿病有着特殊的疗效。2004年2月,其研发成果正式在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现在,他所研发的肽的最小分量在86~417之间。事实上,肽在生命科学和医药上,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能起到有病治病、没病预防保健的功效,肽能让人保持和恢复青春活力,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为了更多的人幸福与健康
张翔对肽的应用极其慎重。2003年3月,他把成果送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进行试验,在经过几组对比实验后,才有了对其应用的足够信心。对于临床应用,张翔不是没有最坏的思想准备,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为了更多的人活着、幸福、健康,哪怕自己为之付出生命都没有关系。”他坚信他的成果——三元肽,无论用到病人身上,还是用到正常健康的人身上,最起码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因为肽是一种纯生物制剂,即使是健康的常人使用也会达到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当然,最先的尝试对象还是他自己,他用自己的身体寻找那种奇妙的感觉,而后才在被医院推出来的几个判了“死刑”的病人身上试用。20年前,第一个被治愈的肝癌患者是厦门自来水厂的职工林世杰;第一个被治愈的黄疸型肝炎的患者是厦门童车厂厂长蔡该得;1986年,被医院诊断“肝癌已不可医治”的福建南安县63岁的木匠洪火龙,服用多能肽三个月痊愈。1987年在上海医治无望而归的胃癌手术后复发者漳州市五交化公司经理甘石谷,使用针剂多能肽痊愈;1988年,厦门患者陈玉岛肝脏大面积坏死,经用多能肽治疗,逐步恢复健康。2001年,江苏句容市陈绍平,身患白血病,医院化疗无望,经张翔治疗,患者体内的幼粒细胞消失后康复。2004年,患者蔡玲当时肝部血管瘤已达9厘米,张翔在广州为蔡玲治疗25天,患者便从危难的边沿回转了过来,并恢复了以前的健康和美丽。
1997年1月张翔参加在重庆召开的“中国企业医药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和交流他的论文“神奇的多肽与醋蛋”,此文刊载在《中国企业医药》1996年第四辑一书中。1998年张翔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电化学治癌学术交流会”,并被接纳为国际电化学治癌协会会员。2007年4月23日,《科学导报》第13期(总第1922期)为之发表了题为《张翔应“追封”为“中国第一肽”》一文。如今,小分子活性肽已成为了生物制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在中国,张翔在这方面先行了三十年,并且已经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惊人效果。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肽的研究和应用都没有停止过脚步。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发现多肽生长因子(NGF)的生物化学家StanleyCohen,表彰他为基础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具有广泛重要性的新领域。曾有医学家信心十足地预言,投资健康将有最少6倍的收获,把一切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是健康行业的重任,而多肽类生化保健品的商业化开发将是这个行业的最精彩的篇章。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人类对于多肽的研究和应用将出现一个辉煌的时期,所以说21世纪一定是一个多肽的世界。这对于张翔已经取得的成果来说,不但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还是一个具有相当说服力的佐证。
健康饮食有助于减少致癌因素
单纯就癌症的成因、发展、控制和预防上,张翔在探索和研究中,自有一套见解和理论。张翔认为,人类与癌症的斗争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认识癌症成因的过程。癌的出现,不仅仅是遗传基因或致癌物的作用,更与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所以,他大胆地指出:“饮食是一切癌症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
实验表明,多种肉类蛋白合成的异形蛋白是人体基因癌变的兴奋剂,胃酸分泌不足是促癌物质产生的温床。如今在青少年中,尤其是女孩子易患白血病,都与胃酸分泌不足有直接关系。统计发现,30~55岁属于人们癌症的高发期,原因在于此年龄段的人进食过多,造成胃参与的消化量过大,而胃酸分泌却又严重不足,也不稳定;同时,多种肉食混吃的结果造成了异形蛋白供给过量,这是导致细胞病变的根源。对于癌瘤的出现,张翔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明确:一是遗传基因。由遗传基因所引发的癌症大都发生在35岁以后,这个年龄界限是遗传基因发生异变的大致开始。二是生活方式致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引发肿瘤的因素,特别是不良的饮食嗜好。
在癌症的治疗上,张翔指出,癌症一直到现在还是摆在医学专家面前的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难题。说是陌生,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专家还不认识它、不了解它,所以就不知如何对付它。虽然有些医生偶尔获得几个“成功”的病例,但绝不可以因之而沾沾自喜。毕竟癌症有良性与恶性之分。所以说,对于一个幸存者来说,手术的成功似乎与主刀医生切割范围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也与主治医生用药与化疗的效果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癌细胞的成因,加之施治的又是恶性的癌瘤,治疗手段无论是去分割,还是施用生化手段,恶性癌细胞照样会复制、转移。目前治疗癌瘤手段不外乎两种:一是物理治疗。如手术、电疗、放疗等。二是化学疗法。即药物疗法,如使用中西药物等。其最终的手段和目的都在杀癌细胞,与肿瘤打仗。其结果是好细胞和坏细胞一起杀,最终还是癌细胞占上风,最终亡者都是死于免疫力丧失,癌细胞反扑及无休止的复制和扩散。结局是,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会惨败在癌细胞的肆虐面前。
为此,张翔认为,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在一个生物体的微观世界里存在着三个要素:一是自身基因,这多少与遗传有关;二是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的摄入等。三是促癌物质,这是一个中介,导致生病最关键当属促癌物质。所以,干预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保障健康的关键。为此,他提出,35岁以下的青少年癌瘤患者都是吃出来的;35岁以上1/3是遗传,2/3还是吃出来的。各种动物性肉食在体内所合成的异形蛋白会导致基因活跃而脆弱易变。倘若碰上致癌物质,如常常不经意地摄入了黄曲霉素,就很容易患上肝癌;若是摄入超量的亚硝酸盐,就易患胃癌、食道癌。倘若基因稳定、以惰性状态存在,即使体内存在致癌物质也不会衍生癌细胞。可见,干预生活方式,规避致癌物质、促癌物质,是有效预防癌瘤产生的关键。事实上,防止癌瘤产生,就是破坏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这样就能基本达到预防的目的。
为此,在日常预防上,张翔认为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
1、创造让基因产生惰性的环境。生活中饮酒是可以减少肿瘤发生的,因为酒有杀菌的作用,还能让人体的基因产生惰性。但饮酒不可过量,每次饮用只须酒量的三分之一便可。事实上,人也不可能天天饮酒,否则就是嗜酒了。
2、尽量减少黄曲霉素的伤害。致癌物质防不胜防,有时是没有办法知道霉变发生的。植物油中就可能存在许多黄曲霉素,这个预防虽然难,但烹饪时减少油质的使用,还是可以多少回避一些的。食用醋能够对抗黄曲霉素,所以经常刻意吃点醋,对于减少黄曲霉素的伤害、降低癌变概率是有很大助益的。可事实上醋太酸,人们也不可能顿顿都要吃。
3、减少摄入促癌物质。促癌物质是吃出来的。现代人一餐吃几种肉,大量进食的肉蛋白使胃无法承受,造成胃酸分泌不足,最终合成的异形蛋白导致基因活性增加,于是基因被异化,异形细胞就会大量滋生和复制。要想阻止促癌物质在人体存在,就要少吃肉、只吃一种肉,或避免一餐混吃多种肉,管住了自己的嘴巴,不失是一种最明智的防癌方法。
与癌症打一场真正意义的战争
基因是由众多的肽组成的肽团,正常基因有两个端点A和B,任何一个端点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基因发生形变,于是基因所表达的细胞就会发生异变,最终癌细胞产生,变异细胞再进行不断复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肿瘤。可见,癌症的生成是细胞异变的结果,而细胞异变是基因被改变。为此,张翔认为,若要消除异形细胞,就要从修复基因上入手,让基因变异的端点恢复正常,从而得以使异形细胞还原正常,从而达到阻止癌细胞的复制、转移和扩散。
从事基因修复,在微观世界使变异基因复原,谈何容易啊?张翔在研究中充分认识到,他所从事的基因改造工作是多么的复杂和艰巨。可导致基因改变,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致癌物质的侵入,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二是促癌物质,如摄入的异形蛋白。前者是断键替换,后者则是直接取代。基因在接受新的“物质”而重组后,所表现出的变异细胞,即是癌细胞。基于癌细胞的成因和基因的精微,若要寻找一个比基因还要小的物质,直接进入细胞来修复基因,对细胞进行改造,且能优先替代造成基因异化的肽键。这个答案其实在张翔研究宇宙天体中,思考生命的起源中就已经萌生。
为此,张翔认为,他要与癌症打一场真正意义的战争。
他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实际上都是在跟细菌作斗争,因为细菌时时刻刻都在破坏人体细胞,致人生病。有了战胜各种细菌的药,就能使细菌性疾病得到医治。此外,还有病毒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存在,肝炎、肾炎、性病、艾滋病等疾病,就是病毒的侵扰所致。至于细胞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骨质增生、各种结石等,就远非对付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药所能企及,因为这些药与之根本不对症。
所谓的现代医学,西医对付癌细胞,基本都是手术介入割截、生化消灭,可最终结果是癌细胞的复发、转移、扩散,最终患者还是痛苦地告别了努力拯救他的医生、家人和亲友。对此,张翔的结论是,研究对抗式杀死癌细胞的药物,绝对是犯了治疗细胞性疾病方向性的错误。用研究杀细菌的方法去对付癌细胞,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为此,他研究治疗癌症思路是,对基因加以修复,使其体细胞恢复原状,进而使人体组织得以扶正,治疗中要绝对避免好坏细胞一并杀死。
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临床验证,他找到了一种以生物多能肽为主的神奇物质,这个物质就是他近年施用非常有效的“三元肽”,这是他从病理出发研究药理,最终实现病理与药理统一的巨大成果。“三元肽”的作用机理在于:其超小分子量的物质能够进入基因,在修复介质的帮助下,让基因中的端点A或B得以替换,从而使基因还原正常状态。一旦基因得到修复正常,其正常复制的细胞就不会再出现异形,随之人体免疫功能被调动,对异形细胞(癌细胞)加以排异清除,癌瘤自然会逐渐消失。
张翔说,“三元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研发的,消灭细胞性疾病则是它的重要使命。针对良性肿瘤施治,只需要使用一种药。针对恶性癌瘤治疗,他的药又分为A类药和B类药两种,这里面即包含了中国文化中的阴阳思想,也能对应上化学中的酸碱理论。A类药主要用于治疗肺癌、骨癌、淋巴癌,其它细胞性疾病则用B类药。对于癌瘤这样的疑难病症,张翔的用药显得非常简单。对此,他的观点是,中西医要想在传承中实现帮助更多人的目的,就要勇于在破中求立,在破除自我中创新,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
张翔对他研发的“三元肽”成果很有信心。他介绍说,一般癌症患者、白血病患者用药只需8~10瓶,大约50毫升多能肽浓缩液,四十天左右可大见疗效;心血管、高血压患者用药只需3~6瓶,一个月可见疗效。治疗糖尿病,使用“三元肽”可在11个月左右的时间恢复体内C肽的正常分泌和代谢,从而使患者摆脱药物依赖,从而恢复健康。
用小分子肽解决糖尿病这个社会大问题,是多肽研究领域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医学家一百多年来的孜孜追求,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果,他们中间有19人因此而获得了11项诺贝尔奖。基于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理论和所取得的成就,“三元肽”的出现,不但在治疗和康复上是个奇迹,而且在预防上,还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可以利用在蜂刺毒素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毁灭艾滋病毒,防止艾滋病传播,但又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发现,蜂刺中的化学物质“蜂毒肽”可以刺穿艾滋病毒的保护外层,毁灭艾滋病毒。对此,张翔一直认为,他的“三元肽”还具有增强人体健康机理,延缓人体衰老,益寿永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