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化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校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能够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部分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缺乏健全的机制规范和资金条件、管理较片面、没有刚性的要求,造成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创新,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的讲述,轻视教学实践,不敢提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师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更新教育理念,为教师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构建平台;完善制度,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学校更要注重从细节做起,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素质水平高的管理团队,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营体制,并促进其良好的运行。只有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才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才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思想上做到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从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抓好落实,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好的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着巨变,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职业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辅导,主要内容包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等方面的自觉意识;传授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情绪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总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人格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之余,还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进步,促使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化革命,快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飞跃的主要推动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深入探索和客观遵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律,科学发挥这门工具技术的实用价值和攻关效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基础,借助现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形成的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形象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它借助声音、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的教学课件平台,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运行独立、过程互动、内容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对专业知识、学术困惑、科研难题、生活困扰等进行交流、解答和讨论,进而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沟通效率。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能力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入门教育有关键性作用。一旦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尤其要重视初中化学入门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感受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了解初中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对学习初中化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乐于通过学习课堂上的内容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学生对学习初中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
二、现在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素材库
教师在教学前要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搜集有关素材,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制定合适的教学课件。通过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课件的制作,为初中化学教学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内容丰富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促进教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与讲课内容相关的自然、生活、社会等情景,让学生在最接近真实情景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应用各个器官了解化学本质、认识化学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化学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方式播放一些声形具备的录像,激发学生对奇妙化学世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从而对化学知识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
(2)突破难点在初中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传统方法无法讲解和学习的难题。如果用电脑模拟,则反而会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比如,讲解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氧化汞的分解微观过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设计模拟动画,让同学们在模拟动画形象生动的展示中,清楚地看到分子、原子等微观颗粒分离、组合、变抽象等直观画面无法表达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考
为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让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更合理充分的作用应该注意一些应用问题。
1.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师应该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是信息传递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教学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一些化学实验室不能完全被电脑模拟实验取代。
2.把握质量与容量的关系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还存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无论在教材的选择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上都缺乏创新意识,这就使美术课堂缺乏活跃的氛围。小学生的课堂实践是按照固定的形式开展的,长此以往会严重束缚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设备不够健全,导致教学手段落后一些学校没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美术教学方面,这就导致美术课堂没有完善的教学环境,同时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以教材中的范例为学习道具,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完并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成为当下基础美术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受固有教学模式影响,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固有教育模式的束缚,即使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科目,但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思想依旧是一些教师的主流教学观念,这就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同时,固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课堂中心的,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开展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这就使美术课堂毫无生趣可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途径
1.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明确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并为其创造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完美融入小学基础美术教学,就要求美术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创建美术课堂情境,从而提升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2.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只有不断丰富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才能突破以往美术课堂教学的局限,将现代绘画艺术融入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丰富绘画的具体内容,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小学美术教师要想更好地将现代绘画艺术的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现代绘画艺术要有深刻的认识及见解,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为提高自身专业美术功底而持续“充电”,真正掌握现代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完成美术课的基本教学任务。第二,小学美术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并关心学生,从而激发小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从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思想保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质量差。许多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应做到:
(1)在备课方面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2)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合理,与课程内容契合度要高;
(3)还要协调相关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安排好使用时间。所以,为避免一系列的麻烦,部分教师不选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虽然变换了教学手段,但更多是为了节省时间,省了手写教案的力气。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学校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或认识不够,学校没有引进需要的媒体或引进了相关设备但没有充分利用,教师使用先进教学媒体的意识淡薄,媒体操作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现在掌握计算机的情况来看,对基本知识也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软件来制作课件的教师不到50%,多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已经意识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就把这些原因归结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不完善,导致教学质量未达到预期效果。以上的问题都反映出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缺乏。因此,中医院校应该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优化。
2中医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作用的对策
2.1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现
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教育技术是对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另外,它注重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中医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应当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中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度定位,不能看成是中医教学改革的唯一方法,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衡量教学改革的成绩。应当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多种模式,以期更好地发展中医教育。
2.2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学中的优势及局限性现
代教育技术在中医教学的许多环节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比如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宜理解的问题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和记忆,学习热情也会提高。如针灸教学中,对穴位的定位及刺入的深度,可以利用动画演示,从穴位的定位到穴位皮下的解剖组织,让学生顿时有了清晰的概念,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的。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比,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网络信息等素材融入教学当中,增加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将中药的图片、药物采摘及炮制过程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中医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脉诊,许多概念及手法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不同的脉形波形图展示在课件当中,使学生直接从视觉角度看到脉象,从现代血液流变学理解不同脉象的形成机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远程开放性教学,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操作与多媒体教学系统互动,该系统把现有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将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学以及现场控制操作等整合在一起,能够使现有的设备有效的互动,打破了常规的播放幻灯片,有效地改善了教学。另外,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在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当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随时给相关学科的老师留言。学生在课余时间就可以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养成主动学习及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临床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但临床教学中最核心的临床经验难以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所传授,大多数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认为其节奏适中,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反而难以实施。例如讲解过去的病例时,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重复过去的治疗过程存在较大的困难,只能模拟或记录少量病例,更多的病例只能通过语言表达完成,对教学内容难以消化,也削弱其对知识的探索性及创新性。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大量用图片会无形中将中医的概念固化为图片本身,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或产生偏差。如使用腧穴的人体解剖图,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腧穴就是人体的这个部位,但腧穴并非只是一个部位这样简单,还含有气血的多少、运行的方向、人体的生理病理知识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学生使用图片记忆的过程中会弱化,甚至丢失。因此在中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其与中医教学各环节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使用,必然会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
1.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着。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2.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先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电脑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3.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
3.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整个教学过程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4 参考文献
1956年国家颁布了6套教学大纲,由于大纲在教学内容、结构、功能上存在着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国家决定重建《大纲》,借此推动教学思想,向素质教育真正转移。随着大纲的退位,以及2000年底我国中学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标准》,开始在全国各个试验区进行试行,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制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这些文件与大纲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之相应的课堂教学也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众多专家学者也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上海是教改的前沿阵地,对教学历来非常重视,笔者以一线体育教师的立场,从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教材体系、教学手段、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如何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推进教改,实现教学现代化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研究方法
2.1咨询法
向从事一线体育教师了解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切身体体会,履行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手段、措施等。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的文献报道,了解目前国内外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其发展趋势。
3.结果与分析
3.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生命和基础,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应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把握学校体育发展方向,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2002年9月,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新课标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又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相一致。
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另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应将“两纲”教育(即“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渗透其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公民人格,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3.2了解学科性质,完善教材体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材的选择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大作用,它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制约作用,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尤为关键。《课程标准》主要强调课程目标的统领作用,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教师有了很大的自,但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权利,很多教师却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去行使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下学科的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我们可以理解为(1)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2)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3)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4)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5)小学和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教材内容上,选择尽可能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要求,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另外也多考虑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挖掘体育教材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加强德育教育。
(2)在教材纲要体系上,合理安排基础教材与拓展内容课时比重,重视发展学生体能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开发高质轻负的娱乐性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内容,建立起实效性强,符合实际的教材体系。
(3)在教材结构上,增加体育基础知识、基础运动技能的比重及授课时数,并使基础知识内容系统化。
(4)在教材建设上,各学校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各自特点,合理开发校本教材,以增加教材的多样性、适应性,从而加快教材建设的步伐和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彰显学校特色。
另外,课本和学生也是教师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协作性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教材体系,完善教材构建。
3.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育目的途径,也直接作用于教学的效果。在访谈中有一个高一女生耐力跑的教学案例:整个单元教学分别采用了加减跑、多点折返跑、越野跑、定时跑、定距跑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单元教学总结时发现,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生对耐力素质训练的畏惧心理,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见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
(1)将以往的“灌”转化为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讲解、示范、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合作讨论等方法之外,教学手段应还应与时俱进向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人格化的方向转变,使之符合不同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例如,现在常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学习
“挺身式跳远”一节时,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制作课件演示技术特点或者通过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又如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景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情趣,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
(3)科学实行“拿来主义”,将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进行整合;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教法;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3.4建立合理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在某些领域学生的知识面可能要远大于教师,正如杜威所说:“教师应该是一个集团的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教深的知识,教成熟的经验……”(杜威《思维与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因此笔者认为现今乃至今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主导者”,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伙伴,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的良好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之一,也是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准确把握“主导者”和“主体性”的尺度,不盲目抬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或者肆意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把教师“授业”与“解惑”降低为指导、帮助、关心、服务、参与、提供、策划、甚至是助手,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要教师的主导性真正发挥得好,学生得主体性就必然得到充分的体现,反之,亦然。
3.5提供平台,不断学习,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能力
归根结底,现代化教育需要一批具有一定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教师来实现,因此人是关键。笔者认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能力的途径有几点:
(1)目前广大的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来源体育师范院校,因此加强现有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把培养目标确定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上,加强中学实践教学与高校实施教学的紧密衔接,使得高校毕业生学习掌握知识能学以致用,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级各类的体育教师培训计划,使其经常接触、接受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努力开拓视野,提高现有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
(3)积极倡导和切实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使体育教师能即使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方向。
3.6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体育教学后勤保障
教育设施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物质保证的要素,又是教育发展性的要素。近年来,上海地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学校具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室内运动场馆等,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可能在一些郊区学校教学设施还不够理想。在那些教学条件差的学校,一方面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装备;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也要自己动手,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各种体育器材;而教学设施好的学校,体育教师也要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7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教材内容不同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学生的运动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即时、动态地了解学生,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客观地评价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热爱体育运动,逐步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意识。
4.结论与建议
转变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思想观念、教学目标、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化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彻底改革,上海的中学体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5.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7.(2).36
[2]牟先涛.如何创设有价值的体育教学情境.中国学校体育.2007.(2).70
[3]毛振明,赖天德,陆颖.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兼对“学生是上帝”等说法的质疑.中国学校体育.2007.(2).26
[4]杨小林.关于学校体育教学现代的思考.广西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115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 现代化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4-01
我国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阶段,而教育则是加快转型发展的基石。高度重视推进全市的教育现代化,因此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需要从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转变,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和要求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达到较高水平的体现,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教育现代化要实现以下目标,首先是最基础的教育普及化,应该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其次是个性化教育,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又要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创新型人才;再次,是教育的信息化和国家化,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符合当下信息经济时代的趋势;最后,是教育的创新性,鼓励创新型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可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各项工作的统率和导引。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者应该树立以下三大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切实的转变教学观念。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注意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作为交往主体共同存在的,没有学生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没有与学生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教学,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将学生看成相互交往的教学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共同开展教学过程,完成教学。
2.平等性原则
既然将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主体,就要树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的思想,只有价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规范中平等交往,由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学习、交往,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教与学的义务,从观念上转变教师强于学生,或者学生地位低于教师的错误认识,相互尊重、相互承认。
3.交互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主动学习,内化教育,达到自身与学生的自我构建,教师不是学生绝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教育资源为交往的中介。
三、提升教师素质
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迎接挑战并且抓住机遇使自身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现代化教育中的必然要求。
1.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拓自身的知识网络。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要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多读书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线尴尬场面,提高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感。
2.提升教学能力
在语文现代化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且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和教材都要加深理解,以便因势导利的进行教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语文老师,必须学会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化的语文教学强调的不是集体化教育,而是充分重视个性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存在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认知方式、情感类型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应该充分重视他们的个性,要谨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智慧、陶冶学生的品行,并且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教学形式的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推动教学硬件的更新,多媒体几乎在所有城市小学的教师配备齐全,学校也有了微机室,这些新设备让直观教学原则更好的得到实施。现代化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更好的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生动的图像和声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大大的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并且极大的提高了备课所需要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也节约了板书的时间。
除了要熟练掌握幻灯片和FLASH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之外,对于其他教学形式也要进行更新,如教室座位的安排、上课的模式等,也要进行转变。创新语文教学形式,要鼓励学生培养不同的思维形式,对事物要充满想象空间,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形成独创性作品。尽量引导学生充分的想象,引导他们热爱想象所带来的美好,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学生进行严重超越现实基础的幻想,使他们“求异”的创新活动往返运动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并且告诉学生,想象和联想应该从事物的本质特点出发,同中求异,不能为了“求异”而脱离现实,幻想如果脱离现实就是空想。
五、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小学教育一直存在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形式,教材的编撰有时候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做不到与时俱进、符合时展的潮流。但是,如何从落后的教材,解读出具有人文性强、教育价值高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现代教育的目标,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科学知识,小学语文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实现人文性价值的重要途径。
除了要求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引导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准备更多的拓展内容,拓展素材应该具有较强的人文、科学和生活等方面的,适合小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小说、期刊或杂志等。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正在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人文素养,现代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正是要以这些目标为己任。
参考文献:
[1]饶杰腾. 语文学科教育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景阳主编. 语文教学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田本娜. 外国教育思想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凸现技术能够以新的、更具成效的方式来支持内容的表征和操作,并常常对学科本质带来基础性的变革。
2.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
是体现用具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来改变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使得TPK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技术层面看,要求技术为教育教学的目的而设计和应用,其操作和应用流程又必须符合教学法的原理;体现教与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符合教与学的规律。从教学层面看,要求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师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技术在教学功能上的可供性和限制性,并生成整合技术运用的学科教与学的境脉和方式,从而指导帮助技术能根据具体的教学途径更具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从广大教师和学生看,则要求树立现代信息化教与学的意识,彻底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应用技术去教学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是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基础。它超越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个要素的形式,存在于三个要素间的动态交互(transactional)关系中。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改变,另两个要素就需要同步进行改变来予以整合。例如:剑桥语音识别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课内课外随时随处可进行朗读和说的实践机会,教学就能把课堂上T—S和T—Ss的交互方式更多地让位于技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开口实践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无法逾越的教学限制,同时,这样的改变又给教师带来“怎么才能了解每个学生读和说的情况呢?”这一问题。于是技术又得改变和完善评价反馈方式,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与分析。这就是技术和学科教与学的整合过程。从该例子还可见,在现代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通常是新的技术出现会迫使大家去改变基础教育教学并共同重建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所以美国在“2010~2020变革美国教育”战略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技术增强学习”。TPCK知识框架能引领学科课程内容及其资源、教学与学习的途径或方式、数字化教育技术开发及其应用等三者有机的整合,并在整合过程中不停顿地、动态地相互促进、发展和变革,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充分使用数字化技术;能以丰富、多元的技术更有效地呈现学科课程及实践内容,以及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能用符合现代学习特征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践行即满足多元化群体,又满足每位个性需要的教与学,实现教学与学习的高效性。同时也使技术能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目的性、体现现代教育教学途径、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能有更多教育技术的创新。在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中,TPCK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研修并努力在教学中去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站在现代教师专业化的维度,以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视野。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21世纪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现代化的语言教学之路。没有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一、要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
语文观即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看法。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现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观是不全面的,进而也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思维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一种,它具有工具的共同特点: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掌握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然而语文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却常常被忽视。把讲知识当目的,阅读课上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
要想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痼疾,就必须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认识,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强化语文训练,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这是语文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是以为学生的全部语文知识和能力,都是由教科书提供的,都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于是编教科书就要面面俱到,讲起课来,也就滔滔不绝。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切从头讲起,在课堂上大量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或是越俎代庖,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攻克新知,使得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枯竭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重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要求语文老师摆正课内学习语文与课外学习语文的关系:课内学习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向导和示范,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酵母,课外学习则应成为课内学习的应用与发挥。
知识经济社会在对人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语文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二、要着力于提高人才的语言素质
关于教育思想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人才观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人才观方面也应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工具型向现代化的能力型、通才型、智能型、创造型和国际型转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语言素质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言素质,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基于以上论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观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语文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近及远的转变 现在在校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意识,不能有近视行为。不能只顾眼前,甚至急功近利地瞄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
2.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上,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要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彻底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现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强化效率观念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高质、高效的社会,不讲速度、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要切实使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型、创新教法、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认知因素和情意发展的最佳结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
2.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抓好双基训练,增强训练实效
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切实加强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目的、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要讲求实在,符合实际,注重实效。
3.摆正知与能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不仅反映在对知识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切实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潮流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即指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现阶段常用的有幻灯、录音、唱机、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这是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它与目前在教学上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然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一般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大脑等记录、储存教育信息,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自然声光传输、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
(二)回顾教育发展史可以了解到:由于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社会往往随时把最新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为教育服务。因此,教学手段历来是随着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的。
(三)现代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迫切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之服务。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的极大发展,信息传递、储存的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发展。在过去赖以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即语言、文字之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系列新的成就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电磁波,人类由此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电视、激光、光导纤维、电子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以及人造卫星来传递信息。它传递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这种新的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已深入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无所不在,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需要大规模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智力发达以及能迅速选取、处理、利用信息的现代化人才,这个任务单靠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新的任务必然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这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作用、意义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设备电气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这样的特点使它的使用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教学的可能性。形声化的教材使教材更具体直观化,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表现手法借助电、光、形、声的神奇配合,可以丰富多样。具体有六个“化”:大小互化、虚实互化、快慢互化、远近互化、动静互化、繁简互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表现手法还会不断地翻新,为教学提供得心应手的服务手段。
(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发挥其十分特殊、十分显著的作用。
1.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人类第一信号系统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结合使用,从而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最佳服务。这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它比较直观,能引起学生兴趣,更起作用的是能大大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促进记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经常是音画同步刺激学生的,因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
这种完整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带有决定性意义,它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极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获得了众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和实践需要。同时,它能通过电影、电视、录音等手段,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语言学习的楷模,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意义有两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1.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新型信息传递手段学习语言,符合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对文化教育的新需求,即未来文化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强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人在文化教育活动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主体性要求。
2.让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语言,更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新型信息传递手段之运用既顺应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主体性的要求,自然也就最充分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它冲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语言实践无限地延伸至一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个天地中,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决定要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条件决定自己独特的实践方式、实践内容。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明显地表现为: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感染力,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丰富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人才成长。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
(一)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按其在传输、调节教育信息中的地位、作用可分为:
视觉媒体:幻灯;
听觉媒体:录音、唱片;
视听媒体:电影、电视;
视听综合训练媒体:语言实验室。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则。强调这些原则,目的是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也就是人与机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用,提高教学效率。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事先要认真考虑: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手段,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克服盲目性。不能为运用而运用,或是单纯为引起兴趣而运用,那样只会节外生枝,喧宾夺主,破坏语文教学。
2.研究人机最佳功能分配方案,使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浑为一体,共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3.要与听、说、读、写语言训练有机结合,成为语言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4.事先充分准备,使用时干脆利索。事先准备应包括:(1)设计好使用时机;(2)选择好最有针对性的软件资料;(3)准备好硬件设备(录音机、唱机等设备),经过检查,确保使用。有了充分的事先准备,在课上才能干脆利索地适时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之产生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果事先准备不足,临时使用拖泥带水,手忙脚乱,硬件设备出故障,软件资料颠来倒去,那么非但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作用,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语言训练的进行,使得事倍功半。
(三)常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之具体运用
1.幻灯
幻灯能借助画面提供大量色彩鲜明而真实的事物图像,以此再现课文场景,展示写作实物,增强语文教学直观性,为学生提供思维、表达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代替板书演示,节省课时,增大信息传递量。由于幻灯可以自由控制映现时间,画面可以停留,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解,还可以利用其多种表现手法(如卷动片、复合片、抽动旋转片等)来进行语言训练的分解与合成。
幻灯有价廉、易行的特点。它的硬件设备无论是透射式幻灯、反射式幻灯还是投影式幻灯,价格都较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硬件设备低廉,而且容易操作使用。它的软件资料(幻灯片)也较便宜,容易制作,这个特点使幻灯机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幻灯的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会动,二是它没有声音。但只要与教师语言、学生活动紧密配合,或与录音等手段协同使用,仍可发挥最佳效用。
幻灯的运用范围较广,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始、课中、课终,教学、考核都可使用。
2.唱片
唱片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提供朗读规范,大大促进朗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听、说能力。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朗读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向语言、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吸收,大大增强学生的语感。而唱片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有效手段。
3.录音
在将无声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提供朗读规范方面,录音和唱片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录音使用起来比唱片方便,它可以依教学需要或长或短,或停或放。另外,其设备早已普及,易于长时间保存。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录音不像唱片那样只能单向传递信息,只能向学生提供信息,却无法记录和传递学生的反馈信息,录音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朗读、说话的广阔天地,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可以提供学生语言的反馈信息。因此录音不仅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信息,也能为教师教学语言提供信息,它是在语文教学中可供使用的最充分最易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中预习、学新课、复习检查各阶段和听、说、读、写各种训练中,还可以为教师的备课、进修、提高教学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
4.电影
电影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又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5.电视
除与电影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外,由于比电影使用简便、迅速的特点,电视在语文教学中能收到比电影更迅速、更灵活、更能适应差异的使用效果,而且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反馈检验,发挥其极好的作用。
除专门为教学制作的电视外,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及电视节目的日趋丰富,我们可以在日常电视节目中大量借用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6.语言实验室
语言实验室是一种用一整套现代化信息传递手段装备起来进行语言教学和研究的教室。它往往综合装有上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再辅之以电子计算机,这使得它让学生获得最多的听、说训练。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素质和语言活动能力,特别是它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全体学生在教师控制下同时独立学习的机会。
根据设备装配的多寡及功能,语言实验室又可分为听音型、听说型、听说对比型、视听型等各种类型。国外已有把语言实验室与一般教室合而为一的,即在一般教室上方备有隔音听力座。各边的屏风,需要时落下来,便是语言实验室,不用时升起,又成为一般教室。
对于语文教学,语言实验室能提供特别有力的条件和作用:(1)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最标准的语言规范,以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语言学习;(2)提供更多的在教师指导控制下的语言实践机会;(3)由于是在教师指导控制下学生独立的语言实践,所以既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又能锻炼学生自理、自主、自裁的能力;(4)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语言实践的指导、示范,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语音和其他语言实践中的差错,取得更好的语言教学效果;(5)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
(四)全新课型举隅
由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可以突破原有教学的形式,设计出全新的课型来。
1.影评式语文教学
运用以课文为基础摄制的电影、电视为软件,让学生处于改编和导演地位上,启发他们认真研读原文,仔细观摩影(视)片,展开评论,把影视作品与原著相比较,有哪些是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特点,对原著进行了补充或立体化的;哪些是违背了原作,改得有损原作精神的。这种类型的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的自信心、创造力,往往可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2.背景式教学
选择有某方面特色的课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绘画、摄影、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手法,或大自然、或科技相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背景,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训练,往往能收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予广大教师广阔的创造天地,可以也必将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新课型来。新课型对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都将是个极大的突破,能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中的软件资料制作与选择。软件资料指幻灯片、唱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计算机磁盘等。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效果好,要能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得好,一个重要的关键是要选择、制作好针对性强、质量好、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软件资料。除各地电教馆、唱片公司、有声读物公司等专业部门提供一些外,在目前条件下,教师自行设计的软件资料一般更切合教学实践,能取得较佳教学效果。对于专业部门提供的软件资料,教师事先必须进行严格地选择,一定要事先全部看过、听过、再根据教学需要确定选用的部分和配合的时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之运用必须具备四方面条件:
1.从领导到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使用的效果、作用、意义有正确认识;
2.备有常用的硬件设备;
3.备有并不断补充、更新配合教学的软件资料;
4.教师、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要有一支人数不多,但热心为教师服务的专职管理队伍。
内容摘要: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第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妈妈水开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区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读《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课本剧”。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春》一课,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如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教读文学作品,适当地放映有关影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历史教学中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知识
【案例1】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包含着深刻的蕴意,在传承中可以让学生懂得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特征。春节贴春联、帖门神、放爆竹是一种民间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并有期盼吉祥祝福之意。
问题:
1.对联即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学生对对联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可以通过读对联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
2.中国民间的除夕夜大多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为什么放鞭炮?它包含有哪些知识?如“辞旧”的关门放爆竹有什么寓义?“开门爆竹”又有什么含义?正月初一至初五为什么一直放,而过了初五,初六就停止放爆竹,这是为什么?亚运会里的焰火里含有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每年端午节来临,不论城乡,家家准备着粽子、雄黄酒、端午草和菖蒲等。划龙舟既是一种有纪念性的活动,又是一种体育活动,现在国内还专门有划龙舟比赛项目。它有着深刻的寓义。
问题:
1.煮粽子、蛋时为什么要加车前草、猪牙草、戚戚草、艾叶和当年的新麦穗,有的地方还用煮蛋的汤水来洗澡,这是什么原因?
2.端午节喝雄黄酒、门窗上挂上菖蒲,这有什么科学道理?
3.请简述划龙舟的含义。
【案例3】“拦街福”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此俗在清初盛行。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和各种文娱活动,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各方游客云集。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为温州地方性民间传统节日。
问题:
过去的“拦街福”活动与现在的“拦街福”活动形式不同。现在的活动丰富多了,除了保留传统的项目外,增加了小吃、儿童玩具、餐馆名菜推介、书籍、木偶类的工艺品等。那么,“拦街福”“变味”利弊如何?请说出理由。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深层次了解,使学生对各个节日的寓意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剔除其中的消极意义,弘扬积极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其文化艺术功能得以传承。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价值
1.促使民间文化的回归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和细节都传递和教授给学生,而是把其中精华的、有价值的进行传授,以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一切民间文化的演变都是嵌入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这种演变既包括原生地随着政治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结构因素历时性变迁导致的变化,也包含着共时性传播至异地后受当地状况制约而发生的“本土化”衍生。而民间文化各地的习俗也会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教师要把这些知识设计成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架起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世界融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2.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保护民间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既要学习汉语,又要学习本民族的语言。现在许多城市的孩子平时与家长交流都用普通话,长大之后,有的听得懂当地的方言,但不会说。于是,有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为了保护这些方言文化的传承,利用广播、电视专门设置栏目和频道,用方言播放节目,既照顾当地老年人看不懂、听不懂普通话之苦,又能影响年少孩子学习当地方言。就连外来人员在本地区工作也能通过媒体学习方言。作为学校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是华夏子孙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民间实例,灵活地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准确地找到与学生契合的兴趣点,更好地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3.对乡土文化活动的创新
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民间文化是历史文化,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生活和情感归属的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电视还没有普及,电影业发展也滞后,只是家家通广播。于是乡村的鼓词、南戏成了当地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影视业的普及,作为温州地区的鼓词、南戏一度走向低谷。要使该活动有一定的生命力、影响力,就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人们喜欢的内容。所以,大多地区在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时,选择了“先继承、后创新”的路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多向互补的多种文化的交融汇合,使传统文化显得更具有生命力。历史的变迁,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反思和创新。笔者去年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听了一堂《侵略与反抗――话剧〈茶馆〉》,先用一组图片(外来船舰、吸大烟者、中国港口的沦陷),配以低沉的音乐来营造出一种教学氛围。学生自编自演,不仅把握住历史事件和文化知识,可贵的是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换为一种崭新的曲艺课。于是作为中国传统的话剧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同样,温州的地方戏、鼓词是本地节日不可或缺的节目。如果在教学中,也把温州鼓词的琴、快板拿过来在课堂中传授,一定会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注重节日文化的提升
人类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和“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联系就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如果没有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影响、作用和制约,也就不存在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要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用什么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精神培育呢?僵化的历史与抽象的泛泛空谈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关键是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拥有一个丰富的、健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品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关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育学生的批判精神。美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育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如拦街福里的猜谜语、成语接龙都是品位较高的项目,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感悟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项目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知识,在收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怀。
5.包容教育的民间文化表达
历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有目的的“教”与“学”的活动,建构对社会中的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认识,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并最终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该坚持时代性,培养全球视野,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全面体现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史学遗产,有益于人生修养,其中所蕴含的众多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人生智慧与人生经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好、开发好当地有效资源,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意义。上海世博会引来众多的游客来参观,就是100多个国家不同文化的吸引。由此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不逊于科技。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世界因多元而丰富,因多元而有生机,历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样性而丰富美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想方设法营造环境,让学生从历史演变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在历史学习中吸取经验,在历史的传承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对历史的尊敬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对历史的感悟中区分是非善恶。
传承本土文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2] 谯伟.论中学历史教育的时代性和全球意识.教学与管理,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