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金预算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全面预算包含了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财务预算三方面的内容。企业在确定预算目标之前,首先应该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确定企业使命,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中长期预算,确定年度预算目标,通过制定运行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管理的规划、沟通、控制和激励等功能,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搭建预算管理体系,应先明确三个关键因素:组织构架、预算科目和计划周期。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应包括:管理循环体系、组织和调控体系、业绩考评体系。
二、针对不同生命周期及管控方式选择预算管理模式
(一)基于生命周期的预算模式选择
1.初创期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初创期的经营风险较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和现金支出,现金流为负数,投资风险较大。此时的预算应该以资本预算为起点,新产品的开发和和相关的投入都需慎重决策。此时的企业需从资本的需要量方面规划投资项目的总支出。实际工作中,此种模式可应用于工程项目总预算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新项目预算规划时,应要求项目编制资金总预算,根据业主要求的施工进度及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测算项目的整体现金流及资金的回收期,在投标前期进行预算数据测算时,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是否参与投标。在中标之后进行项目实施测算时,企业可根据筹资的方式和可承受的风险,确定合理的资金支持总额。
2.增长期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增长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以及价格的接受度,经营风险依然较大,同时面临现金流的不稳定带来的财务风险。此时的企业战略重点在市场营销,开发市场以及提高市场占有率。处于增长期的企业,应该采用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此时的预算管理重点应放在健全机制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向。实际工作中,此种模式可应用于工程项目的月度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正常施工的项目时,可要求项目在总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月度业务预算及资金预算,根据月度施工进度要求编制资金需求预算,合理规划月度项目资金的收支。
3.成熟期企业的预算管路模式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一般现金流为正数,并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企业风险主要来自持续经营风险和成本方面,成本控制是这个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此时的企业应该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实际工作中,此种模式可应用于集团企业管理机构的日常费用预算管理,预算指标可采用零基预算方法计算,或在往年的预算指标基础上适当调整采用增量预算的方式,下达年度预算指标。月度或者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整体压缩控制管理机构的费用。
4.衰退期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衰退期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份额下降、潜在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带来的现金流量闲置,财务风险较大。监控现金的有效收回和确保有效利用,成为此时预算管理的重点,此时的预算管理应该以现金流量为起点,以防止自由现金流量被滥用为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此种模式可运用于建筑施工企业临近完工的项目预算管理。在此期间,应严格执行资金预算考核,控制资金流出,加强项目的结算和催收清欠工作,加快资金回收力度。
(二)基于集团管理控制方式的预算模式选择
1.战略规划型(集权型)企业集团预算模式战略规划型的企业集团业务关联度较强,总部应采用统一采购营销、统一对外融资的企业战略。此时的预算管理模式应采用集权化,注重提高总部的协调功能和财务规划功能,利用母子公司及各子公司的业务协同性,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益,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集权预算管理模式要求预算导向必须符合母公司的发展战略,总部应具有对子公司的预算控制权、投资决策权和资源规划权。子公司只具备预算执行权。这种预算管理模式的重点是强调预算的全程规划和控制,同时体现财务与非财务预算管理的统一。
2.财务控制型(分权型)企业集团预算模式财务控制型企业集团的业务关联度不高,协同效益较差。总部主要从事资本运作,更关注子公司的业绩表现。此时的预算管理模式特征表现为以制定业绩目标为起点,以预算监控为手段,以考核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为重点的分权式预算模式。在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下,集团总部只强调预算指标的完成,关注子公司利润完成的真实性,根据子公司的收益率决定是否追加投资,子公司拥有更多的经营决策权,可根据集团的预算目标编制自身的预算,制定经营战略进行独立运作。
3.战略控制型(折中型)企业集团预算模式战略控制型企业集团既关注战略目标导向和过程控制,又关注预算结果。集团总部作为战略策划者,制定战略目标和决定资本分配权,按照整体最优化为原则分配资源。各子公司结合集团总部的预算大纲自行编制预算,最终的预算审批权和业绩评估权在集团总部。此时的预算管理模式整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具备了资源规划和结果控制相结合的特征。这种预算管理模式被大部分企业集团采用。
三、搭建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资金管理体系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集团应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通过年度预算进行总额控制,根据子公司编制的月度资金预算和三个月滚动预算进行综合平衡。通过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加速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延期应付账款的支付,控制存货资金的占用,协调现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矛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将物资集中采购体系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降低采购成本
集团公司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应利用集团的资金优势,提高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议价能力,减少采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各子公司或项目部根据现场施工需要提交采购预算,公司整体平衡预算,进行集中采购。
(三)将成本控制指标通过预算进行分解,带来降本增效的效果
通过加大费用预算控制,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及若干成本责任中心,将费用预算执行纳入绩效考核目标,降低日常可控成本费用。在投资决策前,进行必要的项目测算及可行性论证,编制投资预算。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预算严格控制资金支出,降低企业未来成本。
(四)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一)资金使用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需要对资金管理进行强化,以便将资金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虽然各个企业已经对资金使用计划以及各项费用的开支计划进行了制定,但是很多企业却没有严格依据计划来实施,这样计划就无法得到落实,或者是有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存在于计划和实际执行中,企业只能够进行盲目的资金管理,制约到了资金作用的发挥。特别是企业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并且调整了组织结构,那么就有较大的矛盾存在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需求和多级法人资金分散之间,对于企业掌握资金变动情况,上级公司无法及时的了解和掌握,无法对零散资金有效调度,对于企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二)采用了较为落后的资金管理手段
很多企业依然将落后的资金管理手段给应用过来,这样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集团型企业,有着较多的分公司,并且在较为广泛的区域内分布,因为采用了落后的资金管理手段,而对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了影响。有着较多的分子公司,无法统一管理资金,这样资金管理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分公司如果出现了资金短缺问题,其他单位无法给与及时援助,只能借助于银行贷款,那么企业整体的财务费用就会得到增加。
(三)资金流动偏重于事后反映
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下,资金管理主要是事后核算资金活动,主要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员希望能够对企业的收入、成本以及利润等实时跟踪和分析。我们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收入和利润,资金的耗费则是体现在成本费用方面,那么在资金管理中,就需要全面控制,有效结合事前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以及事后核算等内容。
二、改善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的资金效益
众所周知,创造新的利益是企业资金运行的主要目的,那么在企业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企业资金效益不断的提升,部分项目,虽然有着较大的获利,但是需要占用较长时间的资金,并且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那么从资金效益方面来进行分析,选择的项目应该具有较小的获利,但是有着较高的资金流动性,这样企业投资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保证,各种比较大的财务风险不会出现,并且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也可以得到保证,会促使企业更好的运转。
(二)对企业资金的预算管理进行强化
在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是首先要进行的,这个环节比较的重要。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情况,来对资金预算管理方案初步的制定,然后评估预算管理方案,这样企业资金管理计划就形成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逐级落实资金预算管理计划,各个部门需要严格执行资金预算,避免有超支现象出现,如果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向企业高层上报,获得批准之后,财务部门方可以划拨资金,并且细心的报关相关的票据。最后财务管理部门来分析企业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对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
(三)对结算中心进行成立,对集中式管理进行强化
企业对结算中心进行成立,可以促使企业的资金合力得到强化,可以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企业的资金。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结算中心需要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结算中心管理企业全部的资金,对资金管理账户统一设置,这样企业方可以明确认识企业总的资金状况,以便合理利用资金。另外一个方面,要避免出现各种舞弊贪污等违法行为,要通过结算中心来进行企业中各项经济活动的收支,各个部门在对各种结算业务进行办理时,需要将相应的票据给提供出来,结算中心严格依据这些票据来划拨资金,避免浪费资金,同时,企业的资金管理也可以得到强化。
(四)要大力监督企业资金
在资金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那么就需要将多种方式应用到资金管理中,以便更好的监督资金使用。可以将会计委派制给应用过来,对于一些大集团公司,总部可以将会计委派给分公司,他们除了担任会计之外,还需要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给发挥出来,要事前控制企业资金。其次是要对内部审计进行强化,企业结合具体情况,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构建,并且对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有效监督企业的会计工作,审核企业的各项投资决策,更好的监督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这样企业资金的使用程序就可以得到规范。
三、结束语
财务产权部作为公司资金管理的执行部门,要求实行公司全方位、全面的资金统一集中管理,遵循“当月挂账,次月付款”的原则,以各部门为中心,当月月底提报各部门次月资金使用计划。财务产权部根据实际业务的需求,在保证公司人员工资、银行贷款、税费支出等硬性款项支付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公司资金,实现公司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合理使用,达到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公司核心调控力,实现提高公司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2坚持两个集中原则
2.1资金存放的集中根据集团总公司内控管理的要求,公司资金管理可实行收支两条线,一是开设资金收入独立核算账户,主要包括电费收入资金;二是在公司所在地开设资金支付基本账户,主要包括支付煤款、材料款、税费缴纳等对公结算的支付业务;三是在财务产权部设置POS刷卡机,用于公司对个人支付的业务,如支付员工办公、差旅、招待费等零星支出。
2.2管理职能的集中公司的收入账户统一由集团监管,资金使用的权限由集团审批,这样做一是有利于集团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了解所属单位资金存量和流向,随时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二是有利于集团公司统一金融机构协调贷款规模及利率水平,降低资金成本。
3资金运算与管理的方法
公司在资金运算和管理方面,可以选择重点优化资金计划支付平台的功能,并且开发了员工报销平台。例如岱海发电公司在SAP系统上线的同时,编制月度资金收支预算,有计划调配资金,实现资金的统一筹划、总体平衡、全面监控的流程,通过资金支付计划的编制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运作优势,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资金风险。
3.1主要原则
(1)资金支付平台与员工报销平台的职能划分。支付平台是作为资金计划、审批、支付的操作平台,而报销平台是费用审核、挂账个人支付平台。支付平台与报销平台的区分原则上是报销,平台主要对员工个人进行支付,而资金支付平台是对供应商进行支付的平台。
(2)资金计划的充分及必要性。资金支付必须以资金计划为依据进行支付申请创建,资金计划可作为资金支付的预算。创建资金支付申请时如果没有资金计划,需要先追加资金计划。
3.2资金计划流程
(1)计划提报时间点。资金计划按月提报,各业务部门每月25日前将本部门excel版的资金计划提报至财务产权部,财务部将各部门资金计划分类详细汇总,然后召开月度资金平衡会,会议由财务产权部牵头,根据公司资金存量、周转期间、贷款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平衡汇总,并听取各部门反馈的意见,最终出具公司下月资金计划。
(2)计划提报依据。计划提报主要依据系统内的应付账款行项目及应付暂估行项目;应付账款在系统中的生成源于前端业务部门的相应操作完成。首先物资部/经营计划部在货到、组织验收完成及工程进度确认的基础上完成了材料入库或服务确认,在材料入库和服务确认的基础上物资部/经营计划部进行了三单匹配(采购订单、入库单、发票),并连同收据一同交给财务人员进行应付账款入账的账务处理。因此应付账款的生成,体现了供应商货到/服务确认、验收完成、收到发票、收到收据,视同付款条件具备,可以在下月进行支付。
(3)计划提报项目及涉及部门。SAP系统中根据京能集团财务管理部的要求,设立明细的支付大类及小类,每项支付计划填报时都需要选择相应的类别。这些支付项目涉及的部门包括经营计划部、安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工作部、财务产权部、燃料供应部、物资管理部等,因此需要每月各部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系统中编制下月计划或交由其他部门代为进行计划编制。
(4)计划审批流程。资金计划审批流程如下:各部门提报部门负责人审核财务会计审核财务负责人审核总会计师审核财务会计汇总平衡集团会计审核集团预算处主任审核,完成审批后,计划生效,可以进行相应支付。
(5)以前月度及年度的应付账款处理。对于以前月度及年度的应付账款,需要财务部提供清单,然后各部门进行清理,对于无须付款的应付账款需要列出并交由财务部做账务处理,对于需要支付的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往后月度中制订计划并进行支付。
3.3资金支付流程
(1)正常支付流程。正常支付时选择系统中当月的支付计划,完善付款信息后提交审批。审批流程为:各部门提报财务会计审核使用部门负责人审核打印付款申请单财务负责人审核总会计师审核分管领导审核总经理审核,流程完成后交由财务进行付款处理。
(2)紧急支付流程。紧急支付流程应用于需紧急付款而公司领导出差无法进入系统审批的情况。具体流程为,提交支付申请时选择紧急付款流程,审批节点为各部门提报财务会计审核,使用部门负责人审核财务负责人审核,在得到相关领导口头或邮件等批示后跳过不在公司的领导,打印付款申请单交至财务进行付款,待相关领导回厂后对付款申请单进行补签字。
(3)付款申请单打印。付款申请单的打印在使用部门负责人审核完成后将SAP系统内的付款单打印出来,后续审批流程将由各节点审批人员签字审批,这样做可以大大缩短审批流程的时间,提高资金支付效率。
4借助资金支付平台实现资金管理功能
4.1实现资金的实时监控在ERP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实时对全公司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所引起的资金流动进行监控,合理的筹集和使用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保证了资金良性循环。加强资金的统一结算,及时掌控公司整体资金状况,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了全公司的正常运转。充分利用财务与其他业务之间数据信息的互通,提高管理效率,使资金贯穿于整个公司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利用ERP及时更新的数据,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有限发挥财务监管机制,使企业风险降到最低。
4.2实现资金预算管理机制通过ERP系统进一步使资金预算体系建立和完善,实现了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有效地实现了资金预算和平衡功能,根据分部门、分项目的资金预算,实现整个公司内部的资金预算平衡。克服了以前较差的支付习惯,在ERP上线以前,公司慢慢养成了见款即付的支付习惯,使资金计划形同虚设,ERP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没有提报预算计划就不会生成付款单,进而无法进行资金支付,从而使公司的资金预算管理从申报、审批、支付实现了系统的完整闭环管理。
4.3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产权部根据次月的资金需求度,根据现有的存量资金合理分配和调用,在保证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将闲置资金安排提前偿还利率较高的银行贷款,合理调配贷款规模,进而节约财务费用,或将闲置资金存入通知存款账户,充分利用金融利率的优惠政策,取得较高的利息收入,提高公司盈利水平。集团通过资金上的整体调度,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调剂余缺,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极大程度上解决了集团公司普遍存在的资金闲置浪费的现象。
4.4实现了资金信息查询、预测、分析和报告功能借助ERP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各单位账户信息,通过系统进行全面的资金信息查询、资金状况分析、预测和报告等,在公司资金计划平衡汇总完后,可以查询各个账户的资金余额、历史使用情况和存贷差额等信息。通过资金预测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资金的盈余或缺口,并进行相应的筹资和投资管理;通过资金占用成本的计算和分析以及与资金预算计划的对比分析,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全公司的资金使用状况。
1.金融风险预算理论的形成。
造成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头寸大小、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等。其中,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同时市场波动的随机性也相对较大,给金融风险投资增加了困难,因此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需要事先确定风险目标,同时利用相关的量化措施,降低实际风险与风险目标之间的差异。
2.金融风险预算内容。
通过风险预算,主要是为投资方案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明确投资方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管理。另外,风险预算并不是一层不变等,需要根据投资进程、实际情况等及时的进行调整。具体来说,风险投资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投资方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2)合理分配投资风险预算;(3)对风险预算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4)合理调节风险预算给投资带来的损失以及收益。相对于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可以将风险预算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首先确定投资方是否愿意以及有无能力承受风险,然后进行投资风险的分配,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作为投资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投资风险预算工作对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投资成功与否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做好投资风险预算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二、投资管理中金融预算理论的应用
金融预算理论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投资方案的风险程度。
对与投资风险程度测算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风险预算误差跟踪。在投资管理过程中,除了对风险进行跟踪管理外,还需要对投资业绩进行归因,同时加强全过程风险管理。从投资形式上,可以将金融投资分为主动式投资以及被动式指数投资。在被动式指数投资中,选择新的买进可标中的证券,为投资成本管理提供便利。但是由于这种证券买进方式不是复制,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导致风险预算与实际风险产生误差,由于这种误差形式主要以超额收益为主,所以也叫跟踪误差;如果投资形式为主动式,就应该实现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同时预期风险,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风险。同样的,在市场波动因素的影响下,也会产生跟踪误差,进行主动式投资,就是为了主动消除这种误差,保证投资的收益性。(2)VAR模型预测,其中VAR指的是在投资过程中某阶段的最大损失,但是由于市场波动的随意性以及不确定性,VAR值一般很难确定,这就穾利用参数法、历史法、蒙特拉罗模拟法、模型法等。(3)有时,针对具体的风险或事件,可以采用压力测试的方式,利用不同压力情境,亦或者是通过压力组合测试的方式,对不利事件影响进行测试以及预防。
2.风险配置。
对投资风险的配置涉及到投资者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是投资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风险管理方面来说,资产配置忽视了市场波动对投资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进行风险配置正好能够弥补资产配置的不足,从这一方面也可以将风险预算当做资产配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配置与资产配置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目标却极为相似,风险配置主要采用的手段是将风险在资产、不同组合之间相互转换;资产配置是将资金在不同资产、组合间进行转换。
3.选择投资基准。
投资基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投资的成败,具体的实施步骤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确定投资目标收益率;其次需要结合投资意向,选择一组意向资产,对其投资风险以及收益特征进行分析;再次,确定资产投资风险的边界;随后,根据确定的风险边界,选择最佳投资组合;最后,进行资产战略性转换,以与标的指数偏离的形式为佳。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投资方也能够选择被动式指数投资,但是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同时投资收益确定也相对困难,因此可以将投资基准作为投资风险管理的核心。当市场给投资带来负收益时,投资者应该对收益进行仔细的识别,并采用有效的套期策略,保证套期策略能够反映投资风险,这同样与风险投资基准有直接的关系。
4.风险分解。
在对投资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根据管理的形式能够将其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主动投资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主动偏离投资基准,目标是获取比市场平均收益水平更高的收益。但同样的偏离投资基准会给投资带来额外的风险,也被成为主动式风险;被动投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主动风险,但是与主动投资相比获得收益的机会相对较低。现在的金融投资活动中,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被动管理中的稳定、风险低等优点,同时保留主动管理中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对投资风险的有效规避。此外,作为投资方,无论是金融机构或个人,都需要具备误差跟踪以及业绩归因的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投资风险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同时,投资基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投资风险管理的作用也非常大,因此需要投资方在选择投资基金管理人前,根据投资方需要承担的风险、投资规模等等确定基金管理人员的数量、风险资产的分配等等。
三、结语
(一)在财政预算资金编制时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的编制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1.与财务管理脱节。由于财务管理体系在事业单位的缺乏,对于如何分配和使用资金过于随意,使得预算出来的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2.与资产管理脱节。事业单位的资产一般都是用财政资金购置的,缺少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国家受到不小的经济损失;
3.与预算执行脱节。有些部门和人员随意挪用预算资金,缺少应有的严肃性;
4.与决算编制脱节。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的预算和决算的编制都只是向上级部门汇报,无关单位的利益得失,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上下级办事时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
(二)在执行财政预算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资金的使用虽然是建立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和不严密性,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支出控制不严格,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在事业单位执行财政预算时的难度较大,如有些单位领导没有按照预算安排的规定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地批条子,开口子,致使预算资金经常发生变化,预算执行不严密。导致各部门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不真实,而且对于支出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的执行中,经常会出现超标准、超范围、超预算的现象。这样就可能会导致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出现严重脱节,极大地削弱了财政预算资金编制的作用,给某些不守规矩的工作人员投机作案创造了机会,从而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在财政预算监督上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单位,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意识比较薄弱,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监督了。而且在现行体制下预算部门和财政部门间的一些交易信息出现不对等的现状,使得财政部门无法掌握资金的最终去向和用途。同时又缺少严格有效的财政预算监督体制,支出去的资金很难受到有效的控制,完全弱化了执行预算的严肃性。更严重的是有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明确的财政预算工作重点,对预算的监督还不够重视,出现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外流,浪费的现象,导致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在当今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所接触到的经济工作活动日趋复杂化,这就对财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实际上在这些事业单位任职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文字功底、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等综合素质还不够高,以及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安于现状,对专业技能培训的忽视,致使这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的经验积累,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做出来的预算工作也是模糊不清、缺乏理论经验的。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的编制改革
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资金管理方式,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尽量消除挪用、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因此,事业单位在编制财政资金预算时必须搜集大量的资料,并对特殊情况进行调研,保障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有详细的记录。还要提高资金预算编制的质量,严格遵守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让财政资金预算编制在时间控制上得以保证。当有特殊情况时,要对其采取周密的管理措施,来保证社会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要想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执行力度,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预算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下的各项标准。同时还要对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各部门的财政预算都要细致规划,通过以资金的绩效来衡量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通过对本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来分析总结,作出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统一核算和管理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各项收支,严格执行国家已经规定好的费用标准和范围,从而为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分配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执行力度。
(三)完善财政资金预算的监督体系
首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财政预算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只要有部门使用了财政资金就有义务对其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就有利于保证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其次,强化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跟踪监察,对财政资金的申报、拨付和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管,必要时还要作详细的调查,保证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构建财政资金日常检查机制。以后定期的、经常性的监察;最后,要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的审计管理,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责任意识,从而确保能够准确的反映审计的结果。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其一,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专业技能的机会,不断更新和提高业务能力素质,保障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其二,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其三,强化财管人员的责任心的培养,坚持实事求是、廉洁自律的原则,严格遵守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后,事业单位还要加大力度建设一支较为强大的会计队伍,不断提高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增强自身认知建设,在工作中认真审核、互相监督,从而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1.缺乏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资金管理的基础,是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和评价。实施科学的预算管理,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具有计划性、科学性、效率性和合理性。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在自己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制约了资金的科学使用。首先是事业单位对资金预算的前期准备工作缺乏计划,造成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详细、具体,没有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这将导致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拨款、上年度结余没有纳入年初预算,预算外资金未纳入部门预算当中,事业单位预算严重超支等问题。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存在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监督和内部控制,造成财政资金被挪用、挤占,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发生和违法乱纪行为,影响资金使用效益。最后,缺乏对预算管理结果的评价,财政资金在使用之后,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造成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得不到科学评价和反馈,不利于持续性的事业单位资金管理。
2.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问题严重
事业单位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在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事业单位习惯于争投资、争项目,盲目追求资产的最大化,在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过程中,重复购置或者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严重的资产浪费,许多固定资产多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的状态,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往往受到个人动机影响,造成盲目的投资和资产购置,脱离单位实际使用情况,不利于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最大限度的为单位争取财政资金,造成严重的财政资金冗余、沉淀和浪费,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方式,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利于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造成巨大的浪费。
3.缺乏高效的内部外考核评价机制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尚未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专门设置,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制约了内部审计对财政资金管理的监督效率的发挥。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权限范围受到了限制,影响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内部审计开展,不利于高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另外,内部审计大多处于事后监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严重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给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带来诸多不足。就外部监督而言,外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多重视对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的事后审计和监督,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和资金控制水平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检查,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制约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保值增值和运营增效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事业单位提供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益,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多渠道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加以控制,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保证财政资金高效使用,有效实现财政资金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使用和管理。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单位的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制定自身的资金使用制度和条例,建立完善的资金审批制度,合理的控制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支出和固定资产购置等经费支出。另外,应当树立科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明确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和运行目标,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在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保证下,在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的支持下,事业单位才能够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问责制度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等我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注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运营增效,激活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应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筹集效率,降低资金的筹集成本。其次,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的监管,避免出现盲目采购和资产闲置的问题。再次,应该规范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审批程序,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人员实施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流动管理,避免专项资金遭到滥用和挪用的行为,实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集中核算,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避免造成资金沉淀和资金冗余。另外,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履行资金管理问责制度,保证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都得到高效稳定的监督和制约,对资金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开展责任问责制度,明确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的权责利,加强彼此监督制约,促进资金合理高效使用。
3.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在资金预算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目的,制定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结合上年度预算管理的问题和收支明细,制定本年度的资金预算管理。充分的考虑资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的、充分的预算编制计划。对专项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建立专门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事先科学的分析和审核,为预算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另外,应该提升单位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加强预算控制,并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检验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益。
4.改进资金内外部监督审计方法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资金 集中管理
电力企业的公共性使得其经营的目标不单单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还包括为人们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能源支持,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进行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如何科学地对资金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将资金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来分析这些问题。
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清晰
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传统的资金管理在内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资金管理平台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资金总体出现缺口,贷款拖欠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出现严重的浪费情况,这对于企业的管理是不利的。同时,有一些子公司出现资金沉淀的情况,造成资金整体分配不合理,资金周转不能良性运行。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欠款;另一方面,资金沉积,资金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让企业承担了较多的还款压力,影响了资金的合理布局。
(二)资金管理方式不健全
电力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资金管理系统,普遍存在企业出现多个账户的现象,造成资金在管理中出现较大的随意性,相互之间进行“走账”,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风险,造成企业资金虚增,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受到接收的信息完整度不高的影响,造成盲目投资,对于财务信息的把握程度不足,搞不清楚企业具体的资金情况,对于企业科学决策造成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资金监督力度不足
一些电力企业对资金的监控力度不到位,导致擅自挪用和转移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在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应的资金管理流程,也制定了相应的资金监管制度,但是对于现金这项流动性较大的资产,在监督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掌握企业财务资金的全部情况,造成监督力度不足。而且,企业在内部没有形成长效的制约机制,导致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造成监督管理不健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提升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方法分析
(一)加强资金的内部控制
要想不断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体系,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现阶段较为松散的资金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资金结算制度,将公司名下多个账户进行注销,统一由基本户进行结算,并通过资金结算系统进行资金的日盘日结,加强对资金的掌控。同时,加强结算部门的职能建设,结算部门需要清晰地了解资金的流向,对于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进行监督,从源头上建立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机制,理论上杜绝出现挪用资金的情况,从而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二)重视预算的作用
预算是对资金进行控制的重要途径,加强预算管理可以提升资金管理的有效性,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资金的流向。如果出现实际资金与预算偏差太大的情况,需要及时查找原因,便于对资金流向进行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确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生产、经营和投资作出更加科学的规划。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将电力企业生产各环节中的资金收入与支出纳入预算管理中,提升电力企业科学决策水平。
(三)提升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使用网络信息化的资金管理方法,引进财务软件,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流程,简化工作步骤,促使企业不断转变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将科学化的财务软件应用到资金管理中,将各个子公司的日常资金情况进行汇总,方便监督部门的检查核对。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效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监督手段,实现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推动现代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语
对电力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是实现企业收益的重要途径,推动企业管理工作的展开,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财务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和控制,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行,调剂余缺、盘活沉淀,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本运营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为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伟.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8).
[2] 刘思宇.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方略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107-108.
论文关键词:ERP,企业,预算
一、企业预算管理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开始,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至今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即:生产
(一)生产技术财务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阶段的核心是生产计划。技术计划是对生产计划的保证,而财务计划是主产计划的附属品,生产和技术计划确定以后,产品、材料和人力的价格和数量也是
(二)目标利润—目标
在这一管理阶段,企业根据内部单位的经营状况,核定其收入、费用等指标,确定经营目标利润。在计划期开始之前签订经济责任状,到年终时,若管理责任人所负责的企业完成了责任书中明确的利润和成本指标,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将针对未完
(三)初步全面预算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开始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推广,预算管理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也从经营
二、当前预算管理中
(一)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不集成,不能方便地存储和获取。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的周期较长,预算涉及的内容广、部门多、预算指标之间的钩稽关系复杂,致使预算编制工作往往被简化为一种在过去基础上的外推和追加的过程,常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无法将历史
(二)缺乏 IT 环境的支持,预算执行和实时控制难度更大,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不能得到实时动态的实际数据,无法按照各部门、各个岗位、乃至个人的具体预算标准进行实
(三)对于预算的事后分析,一方面是收集信息费时费力,不仅需要编制许多分析报表,而且需要进行大量计算才
(四)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是薄弱环节,监督和考核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对预
三、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
(一)以财务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是ERP中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预算分门别类、有层次地表达,包括销售、生产、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等,这些企业的总目标,通过预算被分解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ERP上就是“事先计划”;其次,计划一经确定,就进入了实施阶段,管理上的重心转入控制,即设法使经济活
(二) ERP系统的基本框架与预算管理很相似。ERP系统将企业的基本流程联结在一起,各种资料通过会计、制造或材料管理系统,ERP系统可以自动记录、执行计划并产生报表财务管理论文,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内部资源运转的信息。ERP系统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能有效地即时整合,通过延伸的升级系统,可以联结
四、预算管理与ERP系统
(一)实现了企业经济业务、预算、会计控制与计算机的有机融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各项经济收支及资源耗费业务是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预算是各项经济业务在执行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导向,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事中、事后的核算反映以及与预算目标的比较分析,发挥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间接监控作用。因此,具体经济业务、预算、会计控制成为企业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信息流转的时滞、管理执行人员观念的分歧等原因使得各职能部门在预算控制、业务执行和会计核算这三个环节很难协调一致。例如,预算编制严重滞后,在经济业
(二)使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得到真正实现。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融合,使得预算管理不再简单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而成为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是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成为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起点。没有充足的预算余额,相关业务在申请环节即不可以获准通过,相应的管理行为也不会发生;其次,预算己成为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为了将企业发展战略在具体执行的层面上加以落实,将预算分别分为中长期、年度和月度预算,使得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功能“自动”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基本要求,而日常的内部控制工作只集中在财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事后控制只会加大财务部门的压力,不仅难以实现业务控制的目标,而且还人为地给企业财务上作带来很多矛盾,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企业业务目标的达成有赖于以下三个内控层次的贯彻落实:第一,以条文形式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制度、目标、职责分工和各种行为规范,它构成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层次;第二,建立操作性强的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办事程序,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加以落实,形成程序控制层次;第三,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审核及处理,它构成了对经济业务的结果控制层次。实际上,如果前两个层次的控制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监控的压力将大为减轻,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可以得到充分
(四)实现了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如何有效地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加以统一是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棘手难题,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的实现“单轨制”核算的问题。长期以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轨制”运行带来的巨大的核算工作量,也制约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层次和范围。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融合这种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基本上可以实现“单轨制”核算。首先,预算管理是业务处理的核心和导向。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核算是以预算为前提,细化分解后的预算项目与明细的会计科目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预算编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预算才能流转下去,任何可能的超支必须经过预算调整后才能进行,预算控制将深入到企业几乎所有可能的经济业务,对各责任中心的考核也是依据对预算执行的分析进行的。总之,以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为中心,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都围绕着它进行,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在IT环境下,原始信息一经输入即可充分共享,使财务会计流程与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有机融合,即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业务相关部门的员工负责录入业务信息,当信息进入系统后,立即存储在指定的数据库,在业务流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执行、审批信息以及流转结束后形成的核算信息也相应地在数据库予以记录,满足对外公布信息和内部管理相关要求,从而在信息共享方面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一。
的保证。通过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对企业的各种业务从政策法规、权限金额、标准流程、部门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且将这些规定固化在软件程序中,解决了制度控制的问题核心期刊目录。对于企业的大多数业务,它们要受到预算的事前控制,在业务执行的过程中,申请的业务若超出预算,业务就无法继续流转,而立即被驳回;预算的调整也决不再是领导者同意即可,而要经历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多级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各项业务要依据权限金额,经主办部门、会办部门、总会计师或分管副经理、经理和财务部门的审核审批,绝对不可能跳越任何一个环节,从而可以避免越权处理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程序控制的问题。这种分层的控制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自然会树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观念,会自觉地提高自身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内部控制的认识,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开,此外,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每一业务环节都要受到预算信息的引导和制约,它成为经济业务能否顺利流转的重要标准;最后,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评成为协调企业各方关系的重要手段。整个预算管理过程是涉及企业各部门、各项具体业务的全面管理过程,它使得企业各部门职能协调行使,企业内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有机统一、合理作用,减少了因各部门工作不协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损失。综上所述,预算己不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方法,而是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管理流程再造和组织关系调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务核算时预算才能编制出来,完全丧失了预算事前控制的作用;而会计核算只是经济业务执行结果的反映财务管理论文,信息流转的空间障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监控作用。强化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效地协调这三个环节的职能活动,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融合不仅能有效协调业务、预算、会计三大职能,而且把这三大职能有机地整合于计算机软件系统中,成为具有互相配合、协调和组织功能的新型管理模式。概而言之,两者的融合将预算、具体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了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职能部门整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的融合优势
外部信息,使企业内外部信息相互调节,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及时的整合效益。相比而言,ERP系统不仅用于预算的编制过程,同时也将每日运营资源予以及时汇总整理,使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以便于拟定适应竞争发展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动按计划进行。ERP能在“事中”实时监控整个过程。控制过程包括经济活动状态的计量、实际状态和标准的比较,以及两者差异的确定和分析,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等。预算是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当实际状态和预算有了较大差异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通过ERP软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消除了企业原先各种的“信息孤岛”,形成了一个集成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完全以市场为驱动、以主生产计划为起点的信息系统,其实质就是使企业信息化。
融合基础
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是每季度或半年一次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控制基本上是事后控制。
能得出实际发生额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收集的不足会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
时控制。无法进行预算的及时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存在着信息难以集成与共享,不支持预算跟踪,协调性弱等,难以有效的做到“事中控制”等问题。
资料加总、存取和及时运用,对企业现有资料进行整合,信息之间是孤立的,难以融合应用,不能有效的对历史资料交互融合,预算编制只能对资金进行交换分配,缺乏建设性和发展性,使预算失去原有的实质内涵。因而无法动态及时地取得需要的数据,实现“事先计划”的思想。
存在的问题
成果延伸到经营过程,对强化企业管理,确保主要经营目标的实现,保证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阶段
成的部分相应扣减该单位的工资总额。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推动了企业效益的提高,但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管理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注重的主要是总体的利润指标,而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质量等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成本管理阶段
确定的,只要通过财务核算,成本和利润就可以确定。由于生产经营成果与职工没有直接厉害关系,因此存在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计划管理阶段
技术财务计划模式、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和目前初具规模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模式的演进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晓红,赵永强,朱霞.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第七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1
[3]谢松林.企业经营与财务概论.中国出版社,2000
[4]程控、革扬.MRPⅡ/ERP 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王玟.数字会说话—ERP 中的财务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曾垂壁、李慧敏.集成化ERP 管理模式,科研管理1999(5)
[7]胡小龙、华中生.ERP 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华东经济管理,2001(6)
[8]王旗林.ERP 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10)
[9]罗扬.关于我国企业选择ERP 系统的思考,商业研究,2001(6)
[10]秦荪涛.现代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构建研究,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1)
[1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论文关键词:生命周期,内部控制,要点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等的一个管理过程。它是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控制方法,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预防和处理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也要随着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沿着生命周期的轨迹不断发生变化,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遵从特定的行为模式。企业应随着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不断调整内部控制,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在初创期,客户不稳定,销量少,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很高,随时都在为生存而战,许多决策史无前例,企业总在危机中徘徊,灵活性和适应力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力,以随时抓住市场机会,及时化解危机。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发展企业管理论文,业务活动少,资金短缺,迫使企业内部无明确的分工和制度,这样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管理方面都使企业更加灵活,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浪费大量时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会超过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不但浪费资金,而且丢弃了灵活性和适应力,会使初创期的企业大伤元气。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暂时不建立。如果企业急需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可以通过更小的成本从企业外部咨询取得。
但是,初创期的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授权批准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在初创期,创业者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能否度过创业期,成功进入成长期,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业者的智慧和魄力。企业刚刚建立,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非常脆弱,随时会陷入危机。因此,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应尽快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使创业者掌握控制权,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行为。企业内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 、程序和责任。另外,初创期的企业,要先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规定凭证取得、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等程序、方法和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按要求编制、投递和保管会计报告。
二、企业成长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进入成长期,产品已为市场接受,但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仍然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风险主要与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否保持并增长有关,战略目标是确立和巩固市场竞争地位。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适合采用成长型战略,即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导向,致力于使企业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增长。成长期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包括资产的规模和人员的规模,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组织机构,引入责任结构和规章制度。为此,企业在成长期初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在成长期末期基本建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完善授权批准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管理论文,创业者开始逐渐授权。企业在初创期领导独占了有关营销、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力,职权是个人化的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得过于复杂,个人有限的精力难以应对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成长超出了创业者能够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求创业者在适当时机准确无误地授权,创业者要开始划分责任,逐渐淡化个人职权。企业必须要注意授权之前,要完善相应的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在缺乏控制制度下,创业者试图授权的结果就是过渡分权,最终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使企业无序运营。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成长期的企业规模增大,业务增多,应该逐渐完善信息系统,以保证企业正确搜集、识别、交流各种摘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迅速高效。
(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进入成长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稳固,应从主要关注外部市场转向开始关注企业内部。为了管理好大规模的资产和人员,企业需要重新确定各种职能和责任,探索创建政策、规章、标准和制度,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和存货控制。
(四)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
三、企业成熟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企业的巅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具有较高、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大量的销售收入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使企业现金富裕且比较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进入成熟期比较困难,留住成熟期更加困难。企业最高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长成熟期。企业在成熟期适合采用稳定型战略,即企业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状,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为企业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的修整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快发展。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对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剪和完善,以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企业在成长期制定的某些内部控制制度,有些经过检验标明是无效的,有些已不适应变化的企业,有些尚不够明晰,因此,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修剪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论文,清理与企业效能无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整合为能起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企业衰退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小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原有的产品已在市场上逐渐萎缩,不能持续地给企业带来盈利,销量、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企业衰退是由于企业未能及时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可以使企业达到可持续的理想结果。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销量下降,被市场淘汰,可以通过外部整合,重新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市场范围,激发创新精神。企业不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内部缺乏协调,企业分裂,失去稳定状态。为了使企业内部重新统一,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合,以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和控制方法进行调整,适应企业战略要求,以创建支持企业成功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标杆瞄准。如果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只采用内部标准,各责任中心为了不低于预算,尽量定低预算目标。因为目标定得越低,就越容易完成。预算即不是企业真实能力的反应,也不是真正市场机会的反应。解决方法是在预算标准中引入标杆瞄准,从企业外部建立标准,使预算管理目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先进水平比较,以消除内部标准的低效。
参考文献
[1]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8,116,366,393
论文关键词:财务部门,绩效考核,设计
一 、企业财务部门绩
财务部门是每个企业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兴衰
(一)财务部门绩效
(1) 资金运作
资金运作能力是企业财务部门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融资、投资规划与决策,
(2) 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部门需要进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票据管理、报表管理等基本
(3) 风险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尤为常见。其中很大一部分风险都可以通过财务部门的合
(4)战略执行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执行部门,能否很好的执
(5) 塑造良好财务形
公司的财务形象是公司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良
(二) 财务部门绩效
(1) 差异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目标、具体做法、相关
(2) 可控性
对财务部门绩效考核计划、执行结果及其所产生的影响都应该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要保证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的
(3) 层次性
财务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有差异的。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目标就是企业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都必须要执行
二、对财务部门绩效
(一)财务部门绩效
1 准备工作
在对财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之前,
(1)明确绩效考核目的,
首先是衡量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绩效,找出工作中的改进点,进行系统的工作改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能力,促
(2)分析财务部门绩效工作,
在对于财务部门绩效工作的分析、优化绩效考核流程
(3)构建财务部门绩效
建立财务部门绩效考
表3-1 财务部门绩效考
通用指标
(20%)
办公费用
劳动纪律
环境卫生
文件、会议精神及处领导指示的传达与落实
执行力提升
考核数据质量
管理提升
关键指标
(50%)
资金运作管理
财务管理
经济活动分析报表
预算管理
费用管理
会计凭证与财务报表
会计核算和财经纪律执行
税务筹划
投资融资合理性设计与评估
临时任务
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通用指标(占总权重的20%)
指标
标准
分值
考核摘要求向使用部门提交相关资料
提交相关资料每拖延1日扣3分,内容错误1处扣1分。
企管科
10
与公司内部及集团内部单位业务开展有序,联系通顺
工作协作差,联系不彻底,关联部门、单位不满意1次扣5分。
企管科
考核数据质量
5
按时准确地提供分工内考核使用的相关数据
每延误1日扣3分,提供的数据每错误1处扣2分。
企管科、审计科
管理提升
10
每月初5日前提出有见地的工作创新或合理化建议
每延后1日扣2分,每一季度至少采用1项,否则扣5分,合理化建议得到公司采用或者工作创新效果佳的,超过2项的,每超过一项加5分。
企管科
5
组织员工参加公司学习培训,不缺席或迟到早退
无正当理由缺席1人次扣2分,无故迟到或早退1人次扣2分,培训考试不合格的每人次扣5分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人
针对财务部门的工作特点,结合以往工作经验,重点运用特尔斐法,通过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和确定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现行的合理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考核:资金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活
表3-3 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 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特定指标(占总权重的50%)
指标
标准
分值
计划和要求
评分标准
数据搜集部门
资金运作管理
2
严格按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办理收退转付款票据等业务
未按规定程序办理资金的收、退、转和付款业务,未经公司领导签批同意擅自收取,1次(笔)扣3分,错误1笔扣6分。
绩效考核小组
10
及时足额的组织资金,并且要有效的控制降低筹资成本
要保证合理科学降低筹资成本,每环比降低10%加5分,每环比增加5%,扣8分,筹集资金不利,影响企业使用的每次扣10分
绩效考核小组
10
对于闲置资金要合理利用,科学的进行资金的保值增值
对于闲置资金运用合理,获得高于同期市场利率的加5分,而由于金融环境变化使资金贬值的每次扣5分
绩效考核小组
4
按规定前向有关部门报送资金预算和使用情况说明
延迟1日扣2分,错误一处扣2分
企管部
10
现金安全管理到位,安全措施得当,完善紧急情况预案
抽查到安全隐患的每次扣8分
绩效考核小组
财务管理
2
每月5日前提交上月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延迟1日扣2分,错误一处扣2分
企管部
2
每季度首月10日前提交上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延迟1日扣2分,错误一处扣2分
企管部
2
对超五千元以上的单项活动或工程要没有预算审批不予报销或付账
没有预算或审批手续付款的一项扣4分
绩效考核小组
2
对报销发票严格审理,不得出现违规或假发票
发现报销一张不合规定的票据扣4分
绩效考核小组
4
严格执行住宿、交通等报销标准和补助的标准
实际报销或补助金额较标准偏低1次扣2分,实际报销或补助金额较标准偏高1次扣2分。
绩效考核小组
2
报销的品类和相关手续符合管理规定
超规定的品类范围报销1次扣2分,手续不全给予报销1起扣2分
绩效考核小组
2
复核相关部门提交的各类需开票的单据和票据无误
票据或单据存在错误,经过认真复核可发现而未能发现,发生1笔扣2分。
绩效考核小组
2
依据各种开票信息,准确开具相关发票
自身原因导致发票错误1笔扣3分,开票错误造成欠款的,每笔扣3分。
绩效考核小组
2
发票开妥后财务管理论文,当日通知相关部门领取。
每拖延1日扣1分,造成严重后果扣2分
绩效考核小组
4
按规定编制和报送各种报表
财务报表4日前报出,每拖延1日扣1分,财务报表数据出现错误,1笔扣2分。
绩效考核小组
2
无特殊原因,凭证、报表及税务资料20号前归档
每晚1天每项扣1分,资料丢失1份扣2分。
绩效考核小组
4
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科目错误1处扣2分,核算错误1处扣2分。
绩效考核小组
4
遵守会计制度或财经纪律,依法开展会计工作
违反会计制度或公司规定等1次扣2分,上级、审计等部门检查发现1项违纪扣2
企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不同,财务部门的工作也应随着企业工作的重点的不同而突出自身的工作重点,集中有限的精力做好重点的一件或不多的几件事情。如在对于某化工企业的调研中,公司的财务部门
三、财务部门绩效考核
(一)考核指标定性与
在绩效考核的发展中,考核主体越来越重视考核指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考核指标既要在定性的角度给予财务部门整体绩效的评判,又要用具体的考核数据来
(二) 多种绩效考核
由于企业发展的状况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职能不断扩展,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其绩效考核体系比较庞大且相对复杂,一种绩效考核方法是难以完成
(三) 多主体参与、
财务部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它与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外界相关主体联系密切,这要求对于财务部门绩效考核要
(四)多方面改进、
随着财务部门战略作用的日益凸显,企业必然对财务部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对于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最终落脚点即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改进,通过绩效考核以后财务部门的多方面工作改进,进一步改进财务部门的工作绩效,提高财务部门整体的资本运作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更提高企业资本运作这一战略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性进步。
整体性进步
吸引更多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财务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吸收不同的意见,听不同的声音,以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多部门协作
对于财务部门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的。因此,对于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将不再单单使用一种方法,亦不会单单基于一种理论,而是多种理论与方法的结合。
方法相结合
作为科学考核的基础,使定性的绩效考核有更稳固的理论依据,定量的绩效考核会呈现出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从而使整体绩效考核更有说服力。
定量紧密结合
应注意的问题
当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做好某子公司的上市工作,以及集团公司财务核算的一体化建立等,这样在这一年度对于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将重点考核这两件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比重将占总权重的30%。
分。
绩效考核小组
税务筹划
14
通过享受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给公司节约了资金
合理运用税务筹划方法,为企业环比节约资金10%以上的加10分
绩效考核小组
投资融资合理性设计与评估
10
对于企业每项投资、和融资决策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评估
对于公司投资、融资设计、评估出现偏差,造成企业损失的,每项扣8分
绩效考核小组
临时任务
4
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性、阶段性任务
(一)缺少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多数酒店从经营初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算指标,也不下达消耗定额,或者制定的成本预算指标很笼统,成本管理粗放,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另外,还有很多酒店企业没有制定采购成本预算、餐饮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餐饮成本率、每间客房消耗定额、各部门的物料消耗定额等,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和利润预算表了。
(二)成本管理意识落后。
1.缺乏成本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方式粗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酒店仅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定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即对客服务过程中,而对供应及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酒店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2.创新思维缺乏,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充分贯彻实施。酒店行业成本控制仍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和阐述层次,未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框架,基层员工对成本管理的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三)成本管理对象片面。
多数酒店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只是把材料费、人工费等有形的、短期的成本项目确定为其成本管理的对象,而对时间成本、信誉成本等无形的、长期的项目缺乏考虑,导致成本管理对象的残缺化和片面化,忽视潜在的损失。
(四)成本管理的人员素质降低。
酒店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人员,其对成本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酒店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对企酒店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
二、解决酒店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酒店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突破将传统成本管理局限在微观层面下的现状,把重心转向酒店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对内部物资流程、外部采购模式、服务产品定位、财务运作模式、竞争对手及市场环境等的成本分析,有利于酒店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酒店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酒店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酒店整体经济效益。
(二)更新成本观念,合理设置机构。
采购部门与库房应直属财务部,财务部又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这样便于财务总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及时调整采购的品种及其比重,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这样做会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调查确认,对任何一项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实行货比三家,最后由财务总监统筹决定。
第二,有利于调控餐饮成本率。餐饮成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格的变化关系密切,如果餐饮成本率发生异常,财务部就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一是分析存货周转率是否有异常、库存数量是否科学;二是分析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减少采购品种和数量,从而将采购价格和餐饮成本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三)制定成本预算,明确对象和内容。
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量化表现。只有对每一项成本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指标,并且对此进行考核,成本控制才有了现实意义。制定成本预算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针对性、执行性、挑战性等等原则,若指标过于苛刻,实践中便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若指标订立的过于宽松,很容易实现,那也失去了控制的意义。
(四)建立科学、细化的成本考核指标。
可以参考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结合本酒店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科学、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五)调动酒店员工积极性,提高人员素质。
酒店的成本管理是需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的。优秀的员工是服务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应发挥员工参与管理和主观能动性,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敬业精神,激励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一)缺少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多数酒店从经营初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算指标,也不下达消耗定额,或者制定的成本预算指标很笼统,成本管理粗放,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另外,还有很多酒店企业没有制定采购成本预算、餐饮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餐饮成本率、每间客房消耗定额、各部门的物料消耗定额等,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和利润预算表了。
(二)成本管理意识落后。
1.缺乏成本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方式粗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酒店仅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定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即对客服务过程中,而对供应及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酒店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2.创新思维缺乏,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充分贯彻实施。酒店行业成本控制仍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和阐述层次,未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框架,基层员工对成本管理的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三)成本管理对象片面。
多数酒店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只是把材料费、人工费等有形的、短期的成本项目确定为其成本管理的对象,而对时间成本、信誉成本等无形的、长期的项目缺乏考虑,导致成本管理对象的残缺化和片面化,忽视潜在的损失。
(四)成本管理的人员素质降低。
酒店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人员,其对成本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酒店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对企酒店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
二、解决酒店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酒店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突破将传统成本管理局限在微观层面下的现状,把重心转向酒店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对内部物资流程、外部采购模式、服务产品定位、财务运作模式、竞争对手及市场环境等的成本分析,有利于酒店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酒店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酒店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酒店整体经济效益。
(二)更新成本观念,合理设置机构。
采购部门与库房应直属财务部,财务部又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这样便于财务总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及时调整采购的品种及其比重,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这样做会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调查确认,对任何一项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实行货比三家,最后由财务总监统筹决定。
第二,有利于调控餐饮成本率。餐饮成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格的变化关系密切,如果餐饮成本率发生异常,财务部就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一是分析存货周转率是否有异常、库存数量是否科学;二是分析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减少采购品种和数量,从而将采购价格和餐饮成本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三)制定成本预算,明确对象和内容。
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量化表现。只有对每一项成本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指标,并且对此进行考核,成本控制才有了现实意义。制定成本预算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针对性、执行性、挑战性等等原则,若指标过于苛刻,实践中便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若指标订立的过于宽松,很容易实现,那也失去了控制的意义。
(四)建立科学、细化的成本考核指标。
可以参考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结合本酒店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科学、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五)调动酒店员工积极性,提高人员素质。
酒店的成本管理是需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的。优秀的员工是服务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应发挥员工参与管理和主观能动性,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敬业精神,激励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完全推向市场,部分事业单位由国家赋予了一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政府新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建立,政府经济职能的“市场化”倾向加强,作为完善政府职能的辅助部门———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正从单纯的“公益性”向“综合性”逐渐改变,其市场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其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以及取得资金的来源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滞后且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痕迹。财务管理相对单调与简单的常规做法与其实际发展的复杂性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二、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财务管理难度加大。
完全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已经脱离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范畴。而尚未被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仍保留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即,财政低层次的保障,允许事业单位开展一些收费或者经营服务,甚至有些事业单位成立下属企业进行经营,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样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财政拨入资金、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多渠道,使得资金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2·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的是预算绩效考核,强调的是预算管理,从而使得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财政是一种大包大揽的财政,政府统揽一切,财政通过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缺乏足够的自主决策权,它只是政府目标的执行工具,无需对资金使用产生的效益负责,财务管理相对简单,主要就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经营收入和有权进行相应的投资,无疑也会参与到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管理。但是,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围绕的仍然是预算资金的使用,一方面给事业单位开了创收的口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真正按照企业模式运作,迫使各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的是预算执行,而非经济效益,很少考虑行政成本,成本核算粗放,也使其很少进行相关的财务决策,导致资金效益显然低下。
3·财政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是改革的必然要求。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在税收和非税收入定位不明确,仍有一些单位出现自收自支的现象,事业单位的部分资金尤其是经营性收入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
4·资金来源多渠道,综合预算编制不完善。
由于预算编制是从基层由下而上进行编制,编制上的不科学性使得一些事业单位人为地将有些经营性资金不纳入预算管理,游离预算管理之外从而可能引发小金库。
5·事业单位人员经费、部分业务运行。
经费不足,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规范。
在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国家只从政策上给予保障,财政预算经费如人员经费、部分业务项目经费等是严重不足的,从预算的角度上看,得先保证人员经费的支出,经费的不足,导致资金的滥用,有些单位因没有或者经营性收入不足,从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用项目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发放人员津补贴。
6·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由于事业单位未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有效划分,事业单位的经营创收正是利用了这部分资源进行科技服务,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国有资产的构成来看是不均衡的,资产的购置者、使用和维护者不一致,势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也造成成本费用支出的不合理。
7·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岗位权责弱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实现工具弱化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主动财务管理意识,再加上财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从而使得本应发挥财务控制和监督职能的财务机构基本上作为一个会计核算单位或报账机构存在。其主要表现有:①财务人员没有参加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②财务控制流于形式,如一些财务人员仅仅从会计的角度对发票、报销单等资金划拨手续进行审批,而没有按照相关合同或文件对支出金额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核对;③财务人员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整理、提炼和加工,有些单位甚至全年都没有编制过基本的财务报表,其直接后果就是既不能为相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又没有及时掌握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三、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财务管理的建议。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市场主体的相互独立和产权清晰,在新公共财政与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改革浪潮中,为了适应与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了政府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势必要强化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的“市场化”地位,让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和谐与融洽。因而,加强自身的“市场化”地位也成为了改善作为完善政府职能而存在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加强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地位,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刀切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很难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发展,我们应该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其“市场化”地位。
1·继续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确定不同的市场主体地位。
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历史特殊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浪潮中,有加强“市场化”的趋势。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需要关注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所以,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从而确立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
具体来说,准政府类型和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重点在资金使用上而非其资金盈利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关注的重点除了资金使用以外还有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及盈利;纯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就应当与市场中的企业定位一致,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盈利最大化,但其前提条件是其追逐盈利的过程中不能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2·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财务决策权。
对于准政府类和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其主要定位还是在于其政府职能的实现,无需关注财政资金的盈利性,需要的相关信息比较少,所以可以仍然适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对于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而言,企业的市场地位需要更加全面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来支持其财务决策的做出,因此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体制,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相对比较复杂,既要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又要兼顾社会资金的盈利性,单纯的用某一单一的会计核算体制都难以满足其财务要求。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两种:①严格区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途径,对于公益性的资金使用,沿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体制,而对于经营性资金使用,引入权责发生制。
②对于难以具体区分资金使用的,在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基础上,再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一遍,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从只注重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转到对单位全部资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
1·加强综合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各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单位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各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也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不得“坐收”、“坐支”。
2·深化和完善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对财政数据进行分析,加强财政与经济联系的分析,同时完善和利用各部门的财务软件系统对预算外、经营性资金全面剖析、把握资金的走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提高预、决算分析水平,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3·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变动和纠纷的调处,尽可能地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区分开来,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大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外部监督事业单位虽然是作为政府职能的辅助部门存在,但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同样存在“委托—”关系。事业单位目标利益函数和政府的职能目标函数是存在差异的,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这种目标差异矛盾就变的更为明显与尖锐。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更助长了事业单位财务“机会主义”
行为,从而阻挠了政府职能目标的实现。
因此,适当的财务公开就像是引入一个有效的外部监督,一方面,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事业单位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是改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状况的必要前提,但是光有这个前提是远远不够的,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也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一方面,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要让投资风险、筹资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收益等基本财务意思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对已有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及新进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把关,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国贤。服务型政府的预算框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11.
[2]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j].注册会计师与审计,2008(9):30~31.
[3]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j]财会通讯,2007(7):20.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完全推向市场,部分事业单位由国家赋予了一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政府新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建立,政府经济职能的“市场化”倾向加强,作为完善政府职能的辅助部门———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正从单纯的“公益性”向“综合性”逐渐改变,其市场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其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以及取得资金的来源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滞后且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痕迹。财务管理相对单调与简单的常规做法与其实际发展的复杂性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二、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财务管理难度加大。
完全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已经脱离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范畴。而尚未被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仍保留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即,财政低层次的保障,允许事业单位开展一些收费或者经营服务,甚至有些事业单位成立下属企业进行经营,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样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财政拨入资金、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多渠道,使得资金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2、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的是预算绩效考核,强调的是预算管理,从而使得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财政是一种大包大揽的财政,政府统揽一切,财政通过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来源与使用缺乏足够的自主决策权,它只是政府目标的执行工具,无需对资金使用产生的效益负责,财务管理相对简单,主要就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经营收入和有权进行相应的投资,无疑也会参与到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预算管理。但是,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围绕的仍然是预算资金的使用,一方面给事业单位开了创收的口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真正按照企业模式运作,迫使各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的是预算执行,而非经济效益,很少考虑行政成本,成本核算粗放,也使其很少进行相关的财务决策,导致资金效益显然低下。
3、财政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是改革的必然要求。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在税收和非税收入定位不明确,仍有一些单位出现自收自支的现象,事业单位的部分资金尤其是经营性收入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
4、资金来源多渠道,综合预算编制不完善。
由于预算编制是从基层由下而上进行编制,编制上的不科学性使得一些事业单位人为地将有些经营性资金不纳入预算管理,游离预算管理之外从而可能引发小金库。
5、事业单位人员经费、部分业务运行。经费不足,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规范。
在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国家只从政策上给予保障,财政预算经费如人员经费、部分业务项目经费等是严重不足的,从预算的角度上看,得先保证人员经费的支出,经费的不足,导致资金的滥用,有些单位因没有或者经营性收入不足,从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用项目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发放人员津补贴。
6、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由于事业单位未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有效划分,事业单位的经营创收正是利用了这部分资源进行科技服务,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国有资产的构成来看是不均衡的,资产的购置者、使用和维护者不一致,势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也造成成本费用支出的不合理。HtTp://
7、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岗位权责弱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实现工具弱化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主动财务管理意识,再加上财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从而使得本应发挥财务控制和监督职能的财务机构基本上作为一个会计核算单位或报账机构存在。其主要表现有:①财务人员没有参加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②财务控制流于形式,如一些财务人员仅仅从会计的角度对发票、报销单等资金划拨手续进行审批,而没有按照相关合同或文件对支出金额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核对;③财务人员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整理、提炼和加工,有些单位甚至全年都没有编制过基本的财务报表,其直接后果就是既不能为相关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又没有及时掌握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三、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财务管理的建议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市场主体的相互独立和产权清晰,在新公共财政与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改革浪潮中,为了适应与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了政府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势必要强化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的“市场化”地位,让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和谐与融洽。因而,加强自身的“市场化”地位也成为了改善作为完善政府职能而存在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加强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地位,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刀切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很难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发展,我们应该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其“市场化”地位。
1、继续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确定不同的市场主体地位。
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历史特殊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浪潮中,有加强“市场化”的趋势。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需要关注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所以,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完善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从而确立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
具体来说,准政府类型和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重点在资金使用上而非其资金盈利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关注的重点除了资金使用以外还有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及盈利;纯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就应当与市场中的企业定位一致,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盈利最大化,但其前提条件是其追逐盈利的过程中不能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2、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财务决策权。
对于准政府类和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其主要定位还是在于其政府职能的实现,无需关注财政资金的盈利性,需要的相关信息比较少,所以可以仍然适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对于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而言,企业的市场地位需要更加全面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来支持其财务决策的做出,因此应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体制,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相对比较复杂,既要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又要兼顾社会资金的盈利性,单纯的用某一单一的会计核算体制都难以满足其财务要求。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两种:①严格区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途径,对于公益性的资金使用,沿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体制,而对于经营性资金使用,引入权责发生制。
②对于难以具体区分资金使用的,在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基础上,再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一遍,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从只注重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转到对单位全部资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
1、加强综合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各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单位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各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也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不得“坐收”、“坐支”。
2、深化和完善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对财政数据进行分析,加强财政与经济联系的分析,同时完善和利用各部门的财务软件系统对预算外、经营性资金全面剖析、把握资金的走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提高预、决算分析水平,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
3、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变动和纠纷的调处,尽可能地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区分开来,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大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外部监督事业单位虽然是作为政府职能的辅助部门存在,但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同样存在“委托—”关系。事业单位目标利益函数和政府的职能目标函数是存在差异的,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这种目标差异矛盾就变的更为明显与尖锐。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更助长了事业单位财务“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阻挠了政府职能目标的实现。因此,适当的财务公开就像是引入一个有效的外部监督,一方面,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事业单位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是改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状况的必要前提,但是光有这个前提是远远不够的,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也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一方面,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要让投资风险、筹资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收益等基本财务意思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对已有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及新进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把关,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国贤,服务型政府的预算框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11.
[2]冯永梅,王泽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变革[J].注册会计师与审计,2008(9):30~31.
[3]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J]财会通讯,2007(7):20.
摘 要 近些年来,高校的科研队伍不断的加强,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研经费的增多,就必然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在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中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收费不科学、流失严重
在高校科经费的收费方面并不科学,直接导致了高校资产的流失。由于高校对科研成果的管理需要一定的费用,国家对科研成果也会收取一定的税金等等,高校会直接向科研人员进行收取或者代收。有些科研人员为了不缴纳这些费用,会想各种办法去应对,例如科研人员自己争取得到的科研支持经费转移到校外单位,或者科研人员在校外自己接手科研项目,不入学校账户,却依然使用学校的科研设备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高校额无形资产流失,增加科研成本的同时还不能给高校带来科研成果的利益。
2.对科研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1)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购置的固定资产来看,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虽然在购买时有按照正常的固定资产购入程序入账登记,但是入库的时候缺乏正规专业的验收,而且使用的时候基本都是由课题负责人进行使用,也是由他们来进行保管和日常管理,等到科研项目完成后,这些固定资产没有统一收回管理,渐渐的就丢失或者损坏,导致科研固定资产利用率很低,流失率很高。
(2)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无形资产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科研过程,科研的过程就需要一笔可观的科研经费,形成后还需要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保护,例如对专利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对论文进行公开发表等等。很多高校因为科研经费的预算不足或者对这些无形资产的重视没达到一定的程度,对这些已经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实施有效保护,就导致无形资产的浪费或者这些无形资产被盗取的情况。
3.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不合理
高校的预算编制一般是通过对上一年预算的执行分析,然后再对下一年的财政支出做重新的预算。预算管理中的预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负面影响。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进行的预算,并不是每项预算都一定能执行完,通过预算监督,这些没执行完的预算,财政到年末还是会收回,这些未执行完的预算势必影响到下一年的预算支出,有可能还会减少对下一年预算的财政支出。这样,高校会因为担心影响下一年的科研经费的缩减,所以,在未进行年末财政结算的时候,会增加各种不管是有需要还是根本不需要的业务增加科研经费,向本年度的预算贴近,这样就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
此外,科研项目经费的财政拨付不够及时。科研经费的财政拨付需要高校提供经费开支的项目申请,需要做很多前期调查工作,例如项目的可行性、项目所能带来的效益等等的调查。这些准备需要大量财力支持,而这些是需要高校现行垫付的。在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下,对高校的财政拨付都是实拨资金,高校进行垫付的时候,可以通过各账户间进行调整,保证资金周转。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就没办法进行各账户间的资金调整,一方面需要资金的项目没办法进行垫付,暂时不需要资金的项目又囤积资金,在年度预算结算的时候暂时未使用完的资金又被收归国库。这影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4.科研经费的监管体制不足
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的这种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高校在对外部的监督管理方面不够完善,而且在跟高校外部的合作主体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财政、审计、资助主体、资助项目等等。其次,从内部条件来看,高校内部的监督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费管理跟项目管理不能有效配合。经费不能及时补给项目,或者项目对经费的需求过多。其二,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内部各部门相对分散独立,信息不对称,而且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有限,资源共享不足,同时也不能够达到统一全方位的监督。科研的经费监管机制第三个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如何使用科研经费不足上。就现在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跟经费的审核批准都未分开,没有经过专业或者缺乏实践的分析就审批的经费使用,这就有可能导致项目经费分配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出现一些不法的使用情况。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1.完善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合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制度,将每个部门需要承担的职责跟责任进行划分,每个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付诸行动。从项目负责人角度出发,项目负责人应该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办理各项入账以及支出登记跟手续,并且接受相关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跟检查,承担对科研经费合法有效使用的责任,以防科研经费的流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的保护,防止科研成果的流失,这就需要规范对科研成果的收费制度,以及对科研人员的监督,坚决打击科研人员进行校外的私人的科研行为。对那些规范的对高校科研有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制度,对那些有损高校科研成果以及对高校科研成果造成流失的科研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制度等等,来达到对科研成果的保护。
2.加强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
从设备的购置方面,要做好预算调查,调查清楚是否已经购置有此设备,或者购置的设备使用度多高,能否达到一定的预期效益,调查清楚后才可以将需要购置的设备加入预算内,这样就能很大程度的节约科研经费。当然,在购置回设备后,还需要对设备进行严格的入库验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保管养护跟调度,使得科研设备能够共享跟得到妥善保管,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另外,还需要提高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将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只有这样,高校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才能有依有据的被有价值的引用,而且高校的科研无形资产会越来越多,被外引用的也会越来越多,将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当中,更加有利于对高校科研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和管理。
3.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
科研经费的监管机制要顺利有效的实施下去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预算,这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所在。要合理制定项目预算,首先政府方面要对科研成本有着更为合理清晰的概念,这样才能未预算体系建立合理的标准跟依据。其次,在预算方面,要本着对本年预算执行的前提下同时为下一年预算编制提供重要合理依据,实行绩效预算。再者,对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进行培养的同时,要将科研工作人员与财务人员进行独立,再统一。独立完成各自工作,在统一进行信息整合,参与预算,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预算执行。所谓的预算执行,就是依据制定好的预算,进行科研项目的执行,经费的拨付以及经费拨付的监督管理。要执行预算,必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在国家有关规定下,结合项目经费的使用,在进行监督,确保经费的使用合理、合法。另一种方法,是实行科研合同制,以合同的形式来进行科研活动,通过合同的约束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确保预算的执行。
4.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要加强高校对外部合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财务部、审计署以及项目资助部门的协作。财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的基础知识教育工作,也要明确科研项目的经费开支范围跟标准,使得高校科研项目有标准可依,同时也方便了财务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核算以及监督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从内部条件来看,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以及对内部科研经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就需要将高效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跟经费审批工作进行独立执行。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部门负责提供项目所需要的经费标准以及范围,而经费审批的工作则交给专门的审批部门,这样,经过双重的把关,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投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科研经费的滥用。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对科研经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其道德素养,用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促使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梁冠杰.刍议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