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第1篇

1.适合高年级的综合性课程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区域性、战略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与此相关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文化等方面,其中还有许多技术与工程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课程强调综合性和区域思维,基本都安排在高年级学习。因为规划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接触最多的是城市小范围的建筑和规划设计,因此,对于涉及研究大范围区域问题的课程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可以让学生从小范围的城市设计逐步过渡到大范围的区域研究,逐步学会宏观、综合、系统的区域思维方法。

2.难以进行真实的区域规划实践规划实践是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所有空间规划设计专业教学的特色之一。由于区域规划研究的对象“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要素繁多而且复杂,编制规划通常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只有几十个教学时数,学校的教学实践经费又极为有限,学生实地实习时间也有限,所以“区域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实习,多数都只能在校内“假题真做”,进行专题性或概念性的实践教学。

二、案例教学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从“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需要出发,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更应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规划理论课基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更加直观明了。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国外的案例,如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大伦敦规划、巴黎城市地区规划、莫斯科城市地区规划等。国内的案例可选择多种类型,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案例,如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规划;中西部的规划案例,如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成渝经济特区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教师通过介绍案例,可以拓宽学生区域视野,加深学生对区域差异的认识。通过典型、真实案例分析,学生能对地区情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加深对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理解,并对现实问题产生兴趣。案例剖析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桥梁,既可以深化扩展教学内容,又可以弥补教科书中的不足。

2.案例讨论区域规划的案例讨论适合规划理论部分,可以和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各地区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预先阅读材料,充分准备。可用案例如大珠三角规划、广州市战略规划、三旧改造、厦深高铁对区域经济作用、某市创意产业园区评价等,选择其中之一,组织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案例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言,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案例讨论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在讨论前要精心筛选案例、提出主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防止跑题。教师还应总结点评,理清有关的概念,阐述争论中有关的理论和知识,把握好案例讨论最后一个环节。

3.案例模拟实践“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限于本科生的教学时数与经济能力,基本上是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真题假做”是案例模拟化的教学方法,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本地的市、县或镇,作为区域分析和规划的具体对象。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规划需要的相关资料。区域规划的“真题假做”要求学生多画图,从区位图开始,到现状图、空间结构图,最后画出总体规划图,用图说话,让学生经历整个规划流程。限于现状认识及资料的有限性,学生的规划方案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概念性的表现。通过实践,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结论

第2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第3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第4篇

一、思想培养

人的行为必然源于思想,思想对行为具有限定性,这种限定受经历、经验等因素影响。学生阶段,生活阅历较少,个体行为经验较少,易于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此阶段是进行差异教学思想理论、差异教学行为培养的最佳时期。课题组以选修课的方式,选定《差异教学论》(华国栋著)作为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将教学分为几个适宜的模块:

(一) 讲授模块

一些专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章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如《学生的差异与差异教学》、《学生差异测查》、《目标课程计划》等章节。

(二)自学模块

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学生通过自学或者互助能够学会,教师则通过一定的方式测查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如《辅导训练及课外活动》、《同学间合作互助》等章节。

(三)研讨模块

一些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联系密切而又能体现差异教学特点,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如《开发每个学生潜能》、《超长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育》等章节。

(四)检验模块

采取答辩、撰写论文、试卷测查等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差异教学的特点、意义、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能够主动接受差异教学思想。

二、行为培养

学生虽然接受了差异教学思想,而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也并非易事。具有了差异教学的思想,但不一定就必然导致正确的教学行为,为此课题组采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差异教学行为:

(一) 见习体验

到中小学观察任课教师、班主任是否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是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将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资源开发利用。

(二)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到职业学院、职业中专学生中做问卷调查。

(三)访谈

学生到自己熟悉的学校做访谈 ,了解中小学教师是否实施差异教学。

通过见习调查,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适宜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会毁掉学生。

三、策略和方法培养

学生具备差异教学的思想、养成差异教学的行为,还需具有差异教学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差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课题组采取四种举措:

(一) 课堂学习研讨

课题组通过《差异教学策略与方法》系列讲座,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学生从理论层面进行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差异教学能力培养。

(二)观摩优秀教师录像课、随班就读现场课

观摩优秀教师及随班就读现场课,让学生去感悟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观摩研究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既关注全体学生又照顾个体差异学生,如何运用差异教学的策略方法。

(三)分析教学案例

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哪些教学环节运用了差异教学策略方法,运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经过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学生对差异教学策略方法反复咀嚼,细细消化。

(四)学生设计教学案例

学生设计教学案例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胸中要有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及方法。

(五)教学实践

分为两个环节:

1、 模拟课堂训练

以实习小组模拟课堂演练,把教学案例转化为教学实际,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帮助,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教学实施教案。

2、 教学实习

学生直接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和方法去进行实战教学,将掌握的差异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我们曾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没有学过差异教学知识的学生,对差异教学知之甚少,粗浅的理解为差异教学就是单个辅导学生;而学过差异教学的学生,对差异教学理论、思想、作用、价值、策略方法等都很清楚,而且认为差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是未来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实现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公平的有效途径。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材料;案例教学

一、引言

信息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基石,在现代材料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和应用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信息材料的涵盖非常广泛,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显示整个信息链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材料。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信息材料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一流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纷纷将信息材料类型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包含多门课程,如《功能材料》、《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形成了内容联系紧密的系列课程,占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信息材料紧贴信息技术,其学习过程中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教学主线必然要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器件密切结合。传统的信息材料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以材料的基础理论的讲授为主,教学主线多围绕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传统主线,与信息技术器件应用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性”、“研究性”、“探讨性”、“创新性”不够突出。

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信息材料课程主要是适应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结合各自的科研特色所开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多贴近各自科研实际和科研项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有《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和《Speci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Photon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课程,哈佛大学开设有《A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nic Materials for Engineers》、奥克兰大学开设有《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课程等。

国外案例教学的历史悠久。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萌发了原始形态的案例,产生了案例教学的雏形。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问答式"教学法,就带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特点,这是案例教学的萌芽。19世纪后期,哈佛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以法院判例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考试是以假设的判例作为考试题目。这被认为是现代案例教学的开始。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案例教学。自此之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开始了近代对案例教学的研究。

在国外,信息材料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在开设《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时,便在授课中采用了以电、光、磁特定电子器件的应用提出问题,从材料的结构分析问题,最终以材料的性能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便是案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典型代表。奥克兰大学和哈佛大学都在教学课时中设置大量研讨课程,就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研讨,从中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效果明显,而且国外大学在科研中成果突出,可借鉴的案例众多,促使国外各大学纷纷建设信息材料教学案例体系,用于辅助课程教学,成果显著。

国内的信息材料课程多在上世纪末才开始开设。如清华大学开设《电子材料导论》研究生课程,北京邮电大学开设《电子材料》研究生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功能材料学》研究生课程等。国内各高校案例教学的推广较晚。国内最早的案例教学是在工商管理MBA教育中开展的。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使得案例教学的功效日益为我国教育界所认同,近年来逐步纳入许多高校的教改计划,在许多学科教学中渐渐频繁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的“新宠”。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材料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且各学校信息材料课程多为门数较少,相互关联较弱,在案例教学引入时,往往只有较少的1-2个案例,作为课程的辅助部分,其案例教学的涵盖面太少,不成体系,效果并不明显。

三、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我国信息材料课程体系、课程案例教学、可采用的案例,较之国外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信息材料课程不成体系、相互间联系不够密切、案例数目过少、没有系统的案例库。因此,在进行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时,明确教学案例需要同时为涉及信息材料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多门课程提供支撑,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等,建成可同时为多门课程提供案例教学素材的案例库。

在案例设计时,突出面向应用面向实践特色。信息材料的突出特色有以下两点:一是和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器件的发展息息相关。二是和授课高校的科研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在信息材料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必须突出面向应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素材案例必须是最新并已经应用,在工业和生活中可见的技术及器件,此外应当结合本校科研实际,借助本校已有的科研条件,设计实践案例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制备和表征信息材料,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

四、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设计

(一)案例教学主线

围绕信息技术“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显示信息链”主线,以每个信息链环节中涉及的典型器件为案例,再围绕材料的成分设计、制备工艺、应用特点、发展前景构建典型案例,形成案例体系,为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服务。

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中所涉及的各种器件及其所用材料展开,因此按照信“信息链”主线组织案例教学体系是较好的教学模式。具体案例建设实例如围绕信息获取材料,建设红外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量子肼探测材料与器件、热探测材料与器件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处理材料,建设半导体二极管集成电路材料、光子/声子晶体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存储,建设铁氧体磁粉硬盘存储材料、硒碲化合物光盘存储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传递材料,建设铝绞线电缆通信材料、石英光纤通信材料教学案例;围绕信息显示材料,建设电场发射显示材料、等离子激发显示材料、有机电子发光显示材料、液晶受光显示材料教学案例。每个案例按照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器件-应用”展开研讨式或者实验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

(二)案例教学体系结构

信息材料系列课程,如《材料物理》、《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既有共叉教学内容,又根据授课目的各有侧重和区分,这是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固有特点。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既要争取同一案例素材可以为多门课程所用,又要针对各门课程,进行同一案例素材的特色建设。如半导体材料作为信息材料基石,典型半导体材料器件,如单晶硅p-n结,在《信息材料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三门课程中都可以作为案例分析教学,但可根据课程特色,在同一个案例中分析教学侧重不同,按照侧重点为材料导电基本原理、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材料性能特点和材料器件应用特点细化建设案例,将之建设成为可以选择不同侧重点为不同课程服务。应当具体分析,明确可为多门课程服务的共性案例和为专门课程服务的特色案例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案例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应根据根据服务课程的体系结构设定。

(三)实践案例设置及比重

教学案例组成要素可分为三个:基础知识讲解、案例解析或研讨、案例实践。三者相互联系,只有三个要素各自在教学案例中所占权重合理,案例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有的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多以课堂授课、课堂研讨为主,不能很好的适应面向应用,注重工程实际的特点。因此,在案例教学体系设计中需要针对性重点开展实践案例建设。结合授课院校的现有科研条件、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硬件条件和外部支撑条件(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平台、各类重点实验室等),选取材料制备和应用难度较小的典型材料案例,如电介质材料及电容的制备、磁性材料的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等,作为实践教学案例进行建设,分析实践环节中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和应用的联系评价四个环节在实践案例中的权重及相互关系,让学生自主研讨、设计材料成分、制备材料和简单器件、考核材料和器件性能、分析总结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案例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思维和面向应用的能力。实践案例在教学案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30%。

五、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办法

信息材料案例教学体系建设宜采用学习借鉴-结合科研-特色建设-研讨和实践结合的具体做法。第一,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案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奥克兰大学等学校信息材料教学案例,学习其组织形式、案例分析手段、教学目的和效果评价手段;第二,在进行案例建设前明确结合科研项目及科研方向指导思想,依托现有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第三,建设过程中,结合高校自身信息材料系列课程的教学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科特色,突出教学案例体系特色建设;第四,在案例建设中,合理分配课堂研讨案例教学和动手实践案例教学的比例,重点建设实践案例教学,使案例体系更加符合面向应用需求。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信息材料系列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不成体系,效果不好。本文针对信息材料系列课程,论述了可同时服务多门课程的教学案例体系的设计基本思路、案例体系主线设计、体系结构设计、实践环节设置和建设办法。该教学案例体系可为多门信息材料课程教学服务,有助于强化课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1]丁育林. 案例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D].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许丹.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行为分析[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6): 113-117。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 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 &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 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 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 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 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第7篇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第8篇

一、本学期工作计划的总体思路围绕县教育工作实施进行,确实做好:落实一个目标——质量提升,抓好一条主线——课程改革,瞄准两个中心——常规教学和校本教研。

工作要点措施:

一、继续开展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稳步推进课程改革。

1、组织数学教师进一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新课程标准指导数学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努力使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

2、结合新课程的成功经验,组织进行新课程教材教法研讨会,交流课程实施经验,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和问题确保新旧教材与教法的过度与融合。

二、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职员工师专业成长。

1、本学期继续把校本教研放在工作首位,继续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形式,开展一条龙教研活动。本学期将侧重于教师说课能力的提高,要突出设计意图和自己独特的教学环节,不必拘泥于形式的面面俱到。

2、开展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确立课程意识,设计意识和学生发展意识。实行主讲人主讲,同组人质疑,商讨共同研究,有所突破,进而完善,形成共赏制度。

3、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专题研究活动,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帮助每位老师每学期整理出至少2篇高水平的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

三、切实做好数学常规教研工作。

1、切实做好五认真工作(备课、上课、批改、考试、辅导)。在教学设计中,制定出合理的可以度量或检验的学习目标,科学严谨地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节和最佳方法。

2、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三至五年级)。

3、任课老师本学期要求制作1——2个有质量的教学课件,搜集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资料,完成2篇教学论文。

4、重视教学反思。要求每节课后有反思,每一阶段内容结束后有阶段反思,反思 要认真记载课堂的真情实感,典型体会特别是对一些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思考,质疑以及因此而引发出来的灵感,所采取的策略。

四、加强数学组教学评价研究,客观评价数学教学质量。

1、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命脉,加强教学评价研究,一是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为了激励、肯定教师的工作。对数学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度切实做好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

数学教研工作安排

九月份

第一周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升教学理念。

第二周 学习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各年级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第三周 校本教研进行定期课程理念数学研讨。

第四周 参加教研室举办的校本教研与综合实践活动及有关讲座 。

十月份

第二周 听课评课说课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第三周 同上周安排。

第四周 做好常规生教学检查,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检查, 毕业班质量提升测评。

十一月份

第一周 开展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效率的评比活动。

第二周 组织复习,进行其中考试,每班定额5——10名学生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第三周 积极准备参加县组织的常规教学现场会。

第四周 进一步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各科课程标准,并参加教师过关达标活动。

第五周 毕业班月考。

十二月份

第一至二周 开展学科示范课,公开课,说课评课活动优化课堂模式,总结交流课改经验。

第三至四周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看名师光碟。对照自己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理念,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月份

第9篇

[摘 要]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任务驱动,提供问题,以交流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在工程设计中对预应力的应用和研究能力。案例库的开发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库的开发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分类整理、编制成库等三个主要过程。而在“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中,我们在前期先对各种不同的桥型,不同的预应力实现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完成后,按照连续梁桥、刚构桥、连续-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六种桥型进行信息的分类整理;最后在这基础上编制成案例教学库,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添加、丰富。案例教学库的建立不H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料和依据,而且在建立案例教学库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们对信息归纳的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案例教学;案例库建设;能力;提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31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39- 03

0 引 言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案例营造一个包含所需传授内容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通过老师对情景的描述与学生对其的讨论,达到对相关内容认知的目的,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特性,符合开放教育教学的规律,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选择之一。编写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准备。通过建设案例资源库,一方面可以为案例的开发与编制建立规范化的标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化的分类、评价等活动,提高教学案例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案例资源的共享奠定基础,构建开放性的应用平台,提高案例资源的使用效率。

1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总体而言,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于其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案例教学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存在明显的滞后。从全国情况来看,至今尚未出现可以面向各培养单位开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案例资源数据库;各省的情况也差不多,许多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案往往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高校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已经有一些高校或专业领域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组织开发与编制以及筹资购买等措施,积累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案例。但是,由于受到实施案例教学所必然产生的教学改革阻力以及案例资源需要持续更新、案例库建设需要完善的配套体系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处境。总体而言,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案例零散,采编水平不高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中,尽管有些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开展案例教学,甚至构建和开发一些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但是,其使用的教学案例却往往处于零散状态,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标准化。这些案例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基于个人的喜好或者专业特长来开发和制作,而较少组建学科团队或专门的开发团队来开展,这使得案例的开发工作不仅较为随意,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难以保证案例的质量,同时也很难持续进行。这必然导致统一、规范的案例资源库很难建立,案例的质量、层次也参差不齐,出现诸如原创性案例数量偏少、案例分析深度不够、案例出现内容不全(如缺少案例使用说明,或者虽然有案例使用说明,但指导性很差)等问题。

1.2 案例来源渠道过窄,实践性不强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改编类案例,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媒体上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对其进行组织和加工而成;二是采编类案例,这一类型的案例一般需要由任课教师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或者去企业实地调研、访谈,结合企业的背景和相关资料编写而成。由于采编类案例涉及到企业层面,需要高校或者任课教师跟企业之间开展一些沟通与协调,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对于案例的采编认识不到位,不愿意将公司的有关信息和问题公之于众,对于涉及技术革新的项目更是闭口不谈,这使得案例的采集面十分狭小,任课教师只能更多地依赖改编类案例来开展案例教学实践。而改编类案例最大的缺陷就是其信息来源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即使编排成了案例的形式,但其实践性效果却大打折扣。而且,由于高校目前一般都尚未建立配套的案例采编激励机制和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任课教师开展案例编制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案例的开发工作。

1.3 案例私有化明显,案例库共享性差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不仅缺乏案例教学资源,即使对现有的案例成果也缺乏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由于现有的教学案例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基于个人的兴趣或者需要而开发完成,因而,无形之中已经成为了某些任课教师个人专属的教学资源,基本不具有共享性。即使有些任课教师同意共享其案例教学资源,由于这些案例被打上深深地个人印记,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其他教师不了解案例开发的背景及其使用的各种限制条件,因而,这些案例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校内是如此,高校间更不必说了。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办的时间都不长,高校间尚未形成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机制,也没有形成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案例教学的局面,这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

1.4 案例库资源推广力度弱,案例使用率低

近年来,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案例教学法虽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距离普及和推广的层面仍有不小的距离。这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跟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对案例教学方式以及案例库资源共享的推广力度弱也有一定关系。至今为止,在有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与规范文件中,尚未有一份明确提及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尽管有个别的文件已经开始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案例教学工作,但对于案例教学工作如何实施,是否是培养工作所必需的培养方式以及如何配备案例教学开展的基础设施等等,相关文件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正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基本要求和统一规范,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是否采用案例教学完全靠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案例的编制与采集也主要是个人行为,即使有个别的专业领域开发或购买了规范化的案例库,这些案例资源库的使用率往往也比较低。同时,各高校以及各专业领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没有建立开放性的案例资源库共享平台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使用率低下的状况。

2 “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课程中案例库的建设

2.1 信息收集

建立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这是花费时间最长,最为辛苦的一个过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过程。信息的数量是否足够,决定着案例教学内容是否有深度;信息的正确与否,则决定着案例教学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在本课程的信息收集中,首先可以在万方、维普、知网等各大信息资源网站搜寻硕博士论文、期刊、专利等等,同时可以适当的查找一些图片、视频信息。

当然,信息的收集也是有目的性的,而不是盲目的在信息的大海里捞针。就如“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而言,首先,预应力的使用出现于国外,并且在国外发展的比较快。而国内对这一技术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在近几年才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因此,我们需要首先查找多一些国外的文献,再结合一些国内的信息,才能将这部分的理论完善其起来。其次,预应力在不同的桥梁中的使用形式、施工方法也都不同,所以我们也得先确定几种主要的桥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找。再次,预应力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工程建筑之中,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有不同的设计形式、设计方法和施工过程。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工程经验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单薄的理论知识所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寻找一些其他建筑作为辅助分析,比如预应力钢结构是如何在建筑中应用的,斜拉桥的模型如何应用到大跨度建筑结构中的等等。

初步的信息收集完成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应的实地考察、调研。古人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毕竟光靠纸面的信息还是显得有点抽象,调研中直观的感受可以使学生们认识的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可以在每一类桥型中选取几座有代表性的桥进行调研,做好相关的记录,调研报告也是我们案例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2.2 信息整理

信息收集完整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也就是将相应的信息放入相应的版块的过程。就如我们这个课程而言,可以按照连续梁桥、刚构桥、连续-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六种桥型进行分类整理。

2.3 编制成库

完成以上两项工作后,最后就是编制成库的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案例库以论文形式汇编成册,作为案例教学的相关教材。第二部分就是建立相应的网上案例教学库。我们主要运用相应软件建立本课程的案例资源库,以方便查找。而案例库的内容也会在本课程教学的进行下不断丰富。最终,我们要建成一下5个模块。

2.3.1 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库中的内容主要是由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组成,其中的每个案例都是相对完整的事件,一般都包括以下要素:教学目的与用途(适用的课程、对象,教学目标)、案例标题、案例背景(教师需要掌握的案例进展性、背景性信息)、主题内容(对案例主题内容的描述)、结尾(提出问题或自然淡出)、相关附件(与案例相关的图表、附录等)、启发思考题(提示学生思考方向)、分析思路(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理论依据与分析(分析该案例所需要的相关理论,以及具体分析)、关键要点(案例分析中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等)、教学建议(案例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和时间安排等)。每个案例在数据库中都分别归入相应的类别,这些案例下载后稍加整合就可以直接应用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

2.3.2 案例素材库

案例素材库是由一定数量的与知识应用相关的典型事件或者生产实践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组成,@些素材可能以文本记录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视频或图像的形式呈现,部分素材还可能是经过二次加工处理后的模拟片段。

素材库的作用主要是为任课教师开发教学案例提供基本素材,一般并不直接应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案例素材库一般应设计成完全开放式的,只要符合基本要求的案例素材都可以加入到数据库中。

2.3.3 案例教学精品课程库

案例教学精品课程库由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教学课程构成,其典型特征就是其中的课程都能够较好地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来开展。这一资源库的素材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优秀课程评选,凡是评选出的优秀实践教学课程均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纳入到案例教学精品课程库中。本资源库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推动实践教学案例资源库的普及,提高案例库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建立开放在线案例教学精品课程,也可以为任课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案例教学的机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

2.3.4 教师在线学习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关键。当前,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参与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案例教学师资培训工作。在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教师在线学习平台,组织相关学习材料,精选课程教学案例,尤其是那些记录并分析案例开发进程的教学案例,按照一定标准开发成适合教师分散学习的形式。通过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都能了解和理解案例教学的实质内涵和操作方式,准确把握其特点和基本要求,掌握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培养条件,积极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实施案例教学并不断完善提高。

2.3.5 学生在线学习平台

学习是一项多方位的活动,对实践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毕竟有限,而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这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开发学生在线学习平台,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了解生产实践的机会是必要的。该平台在案例教学库开发与建设的基础上运行,通过数据检索与重组技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可以远程在线学习的案例基础模块。这在一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案例库的使用效率。

3 结 语

案例库的开发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库的开发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分类整理、编制成库等三个主要过程。而在“现代桥梁预应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中,我们在前期先对各种不同的桥型,不同的预应力实现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信息收集完成后,按照连续梁桥、刚构桥、连续-刚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六种桥型进行信息的分类整理;最后在这基础上编制成案例教学库,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添加、丰富。案例教学库的建立不仅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料和依据,而且在建立案例教学库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们对信息归纳的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应密,张乐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6-171.

[2]梁君. 教学案例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科教文汇旬刊,2012(3):35-36.

第10篇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第11篇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第12篇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第13篇

【关键词】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66-0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小学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为研究对象,具有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网站构建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认真践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研究教育教学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运动,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面对的共同命题,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英国通过重新构建有效学校运动,来生产“有效教师”,提高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且颁布了全国性的教师教学标准框架,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标准加以明确。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强调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或进行模拟课堂实践,学生缺少必要的教学体验,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

为了尽量避免步入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误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建设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理念。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色。在课时分配上,明确规定了教学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为“32(16+16)”,在32个课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16个课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量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群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载体和桥梁,要把“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必须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为我们明确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还为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确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地位。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采用了组建课程群的策略,设置了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以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朗读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板书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技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名师教学风格、“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案例评析等为辅拓展性课程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构成了先修后续、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课程是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强化,同属一个课程体系。尽管它们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实践证明,课程群的建设对构建师范生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综合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一支“实践取向”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纵观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不难发现,一方面,相当部分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教师教育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习惯用大量时间来讲授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自己主宰课堂,不愿意交出主动权,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师院校教师自身对基础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不了解,他们对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操作指导通常局限于宏观和中观层面,无法亲自操作具体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直观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范例,严重地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弊端,真正把“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我们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策略:

1.采用“双师”制,努力提升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利用每年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轮流安排课程主讲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调研或任教,了解和熟悉基层学校的教学情况,指导实践基地学校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尝试执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2.密切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关系,把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请进大学课堂,让他们加盟我们的教学团队,现身说法,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力量。

3.开设“名师工作坊”。把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特级教师和研究专家集中到“名师工作坊”中,聘请他们担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开讲座,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下快速地成长。

四、大力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必须努力打破“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师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1.在教学理论学习环节,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个人自学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老师点讲精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观摩分析教学案例―小组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呈现教学设计―反思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的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反思中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的“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3.形成了以“课前训练常态化、‘五课’活动程序化、微格教学制度化、教学实践研究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为抓手的“五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方法体系。

(1)课前训练常态化。把每次课或每节课前面的5~10分钟时间作为课前训练的规定时间。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全班同学按5~7人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进行试讲。然后,推荐一个代表作为候选人,课前由老师或学习委员抽签决定1~2名同学上课,时间为3~5分钟。完成教学后进行反思互评和老师点评。各小组每次推选的候选人必须不同,力争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2)“五课”活动程序化。“五课”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五项教学专业活动,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给学生开设了“‘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拓展性强化性课程。具体做法是:老师按照教学常规的先后顺序对学生进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活动介绍,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每介绍完一个活动板块的内容,就让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操作。

备课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教材、不同学段、不同板块的备课内容,学生个人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说课环节,先在学习小组中进行,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上课环节,代表要求按设计的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听课环节,全体同学要对上课代表的模拟课堂进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笔记能力;评课环节,先由上课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实施与教学预设之间有什么问题。再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课,提出修改建议。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经过有序的“五课”活动的系统训练后,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微格教学制度化。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技术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微格教学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培训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微格教学操作过程是:第一步,学生以3~5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微格教学设计,书写教学方案。第二步,进行微格教学实践。各个学习小组到微格教室模拟上课,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第三步,小组成员一起对录像材料中呈现的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寻找得失,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以上各个操作环节中,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的示范材料。

由于微格教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单一,授课时间短,操作灵活,学习小组人数少,便于控制和训练,教师指导有针对性,师范生易掌握,容易保证质量。目前,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我们依托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已经把微格教学训练制度化,微格教学成了师范生训练教学技能必须运用的方法,每年还定期举行微格教学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学实践研究化。教学研究是为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的研究。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必须是基于每一个教师具体案例的研究。”因此,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在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渗透教学研究的意识,为他们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由于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就为学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文字案例时,事先就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研究论题:“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资源的作用”等,让学生养成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5)考核评价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既要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学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核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评内容的多元化。平时成绩占30%。考评内容包括:案例实况记录、课堂听课笔记、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案例集锦、微格教学、课程小论文、教学评价等。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主要考评基本的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之外,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课程团队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均要参加考核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三是考评地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地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中心”,拓展旁及图书馆、微格教室、学生宿舍和实践基地。四是考评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有口试、模拟课堂和教学实践等方式。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提高了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

五、创建“实践导向”的优质开放的课程共享资源网

创建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课程优质资源网,是提高师范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策略。

201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荣登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拟立项建设课程名单,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目前,该课程已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作为一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开辟创建了“实践导向”的课程共享资源网。网站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课程主体内容的基本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思考练习、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等。这些基本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本条件。

2.丰富多样的课程拓展资源。按照“五课”活动的内容板块,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评析;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评价;基础教育学校前沿性的教学改革信息、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相关的课程网站等优质课程资源。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实践取向”基本理念,发挥了“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的作用。

3.与教育实习基地链接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教学在线的构建,为师范生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开辟了窗口,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交流的平台,为师范生与高校教师,师范生与小学语文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动和共享。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的理念,有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认真贯彻“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单纯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师范生搭建一座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桥梁,切实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德瓦埃特・爱伦.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项目(教高函[2009]18号)

第14篇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

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

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

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

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

第四,开展学习竞赛;

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

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第15篇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 十一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第四,开展学习竞赛;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