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区管理论文

第1篇

1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困难

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尽管随着《物业管理条例》和《物权法》等有关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物业管理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物业管理行业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中要面临多方主体(业主、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社区管理机构等)的管理体制。当前的物业管理处在社会分层的环境里,物业管理公司正处于矛盾冲突的焦点上,特别是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飞速发展,其他的有关机构则相对比较滞后。有研究表明,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矛盾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开发商、建筑施工企业遗留下来的问题所致。我们常见的问题就有业主在租住期间出现房屋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在业主居住之后开发商所做出的承诺不兑现。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2业主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业主委员会在当今可谓“形同虚设”。由于我国城市小区设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也就成了物业管理中的一大薄弱环节。有人认为,导致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原因是业主委员会运行资费短缺等问题。业主委员会在我国被忽视,无论是以前的《物业管理条例》还是被修改以后的新的《物业管理条例》,都没有明确地对业主委员会做出相关规定,因此业主委员会的权利被架空。当前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它必须以“由业主参与业主委员会的意愿,并作为自检候选人明确表达业主委员会的竞选理念。同时,业主委员会要求作为其成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善于沟通,有足够的协调能力,具备这些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物业管理知识与政治智慧,并且要有坚韧不拔的韧劲。”但是当今社会具备这些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这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的实力,并且阻碍了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也有很多业主认为,业主委员会是一个非盈利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费用应该收支平衡,并且认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不应得到工作酬劳,或者只能拿一些少量的津贴。但事实上,业主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不仅要面临重大的压力和风险,还要承担繁重枯燥的工作,这并不是少量津贴可以弥补的。这些困难导致了业主委员会资金短缺,并且没有运动机制,由此,业主委员会也就“形同虚设”。

3社区委员会所面临的困难

不难看出,社区委员会的前身是原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基本性质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自治过程中,实现自我治理、自我管理,并代表居民向国家表达意见。但事实上,社区委员会在工作的时候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工作,为政府跑腿,并且代表国家向居民传递国家的意志。这就严重地削减了居民对社区委员会的认同感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加重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部分地区为了体现社区自治的性质,地方政府只承担一些社区专职人员的工资,社区经费划拨很不合理,社区委员会只能以自身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来筹集经费,社区委员会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市场化的服务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冲突,这为两者之间的合作留下严重的隐患。当前,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这要求国家以及政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并且促进基层的管理体制的发展。

4结语

第2篇

了解社会工作的人目前仅限于相关的学者和接受专门教育的学生及有限的社会人员。而在台湾和香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就是社区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从我国大多城市的社区管理人员都是大妈大叔这样的鲜有具备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人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有学者调查表明,居委会组成人员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原政府、街道办工作人员和企业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新兴的物业管理公司中工作的人员也主要负责社区硬件系统的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的收付,多是一些技术工人。居委会传统上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基层单位,被人称为政府的嘴和腿,这种管理实质上是控制。在某些新型社区,服务性的物业管理公司填补了居委会的空缺,但管理较为混乱,服务不到位,近年出现了许多物业侵犯业利的事情。Teicher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比其他的行政工作者更能胜任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他说,一个社会行政工作者的成就在于运用知识和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为了针对人们的服务,富有智慧地履行职责和领导机构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经验以及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的结合才能实现。既然是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可以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者的任务是实践、贯彻社会福利机构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探询、发掘社区的社会福利需要,确定服务目标,获取各种资源,指定详细的服务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人员,评价服务的效果等。基层社区管理人员从社会经验看来,他们远远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社会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如果多一些实践经验,基层社区管理人员多一些专业知识,则相得益彰。而且,我国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者,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上,我国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对社区有自上而下的监控能力,虽然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居委会的自治性一直没能得到落实。目前,居委会实际上仍然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执行机构。

二、从居民看来,他们缺乏民主意识

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区管理都具有类似的特征。所以说,我们现在迫切的任务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一方面,我国很多的大中专院校(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其中都会有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接受了长短期社工培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的学生不愿意去社区工作,在我国,这种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不够理想。再者,根据笔者带学生去社区实习的经验,学生并不认为社区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们做的。学生在社区的工作大多是琐碎的杂活,比如录入、整理资料、写黑板报,甚至是打扫卫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有可能的话,提高社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第三,让学生尽快地上手其本职工作。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看好,薪酬较高。密歇根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在1968-1972年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专攻社会行政领域的毕业生未就业率低于3.3%,薪水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资超过14000美元。全美社会工作协会的调查表明,全职的社会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过其他种类的社会工作者,1958年,超过50%的社会工作硕士已经或要申请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职位。问题是,社工行政专业教育这种培养目标是长期的,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对现在的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位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培训社区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社区管理者有了理论并进行反思之后,可以成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广社会工作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使之发动和吸引社会的智力资源。

三、结语

第3篇

新时期社会保障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需要向社区延伸。社区的一项任务是强化社会保障职能,建设一个和谐社区。每个社区街道都要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建立一个提供各方面服务的社会保障机构,做好本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市、区(县)等高一级社会保障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社区解决困难,提高社区街道工作水平,形成一个综合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社保部门可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抽调一部分有社会保障服务经验的同志,作为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最好是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员,以便于开展工作。如果没有多余的人员,可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人员,条件是从事过企业劳资工作,优先考虑下岗失业人员。财政部门解决工作经费。应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社会化服务工作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工作人员能胜任这份很有意义的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保证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网络

在人口老龄化社会,家庭的作用有限,养老功能有所减弱。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快捷的方式管理离退休人员。信息社会的先进技术,使这种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成为可能。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企业退休人员基础信息,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资料库。如果社区有银行、医院等服务网点,要将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与这些网点连接在一起,社区社保服务机构了解离退休人员的情况后,发放有关资金,使他们在社区领取养老金,根据自身情况结算医疗保险费,减少奔波之苦,尽量通过网络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各种待遇,为离退休人员提供方便。离退休人员需要了解某一信息,通过离退休人员数据库很快就能查找出来,并告诉他们;还可以了解离退休人员实际,看他是否该领取养老金;了解离退休人员的实际困难,慰问有困难的离退休人员,救助特困退休人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离退休人员去世后,和离退休人员家属联系,协助他们领取丧葬补助金,有遗属津贴的协助他们领取;开展各类文体和公益活动,组织离退休人员参加,丰富他们的生活。

3明确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内容,找准定位

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比较琐细,主要包括接收离退休人员档案,并妥善保管;离退休人员生存认定;离退休人员与原企业还有一些遗留的问题,需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开展党的活动,组织党员参加。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主要是结算各项社会保险,落实各项待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活动场所,方便他们活动;提供家政服务,方便他们的生活;建立社区诊所,为社区提供医疗及健康咨询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还可提供专项服务,建立养老院。这些组织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讲究社会效益。通过网络提供各项服务,减少管理工作的费用。社区服务的原则是社区收取低廉的费用,提供较好的服务,满足离退休人员的各种需要。国家要出台政策,在工商、税收及其他方面给予社区服务组织一定优惠,健全它们的负担;同时,积极组织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加强宣传,号召社会关注离退休人员,形成全社会尊敬老人的氛围。社区组织在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的同时,要开展一系列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以锻炼离退休同志的身体,使他们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总之,这些活动要有利于身心健康。例如书画比赛。根据老同志的爱好,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有条件的社区可定期举行老年人运动会。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根据离退休职工的人数、分布区域,成立离退休党支部,组织离退休职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4提高离退休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取得了一定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进步,老年人的需求观念也跟着社会的发展而相应改变。这就要求离退休管理服务人员要了解老年人新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并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内容。离退休管理服务人员应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熟悉业务,提高能力,及时更新观念,树立牢固的自信心,增强责任感,这样才能做好离退休管理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培训离退休管理干部,学习新知识,以满足新要求。

第4篇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适宜性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适用性技术规范。而现状是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即使是同一地市也很难有统一实施的技术层面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笔者走访过不同区域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社区的村卫生室),当问及管理高血压的理论依据时答案各异,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2009年12月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制定了基层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基层的国家级实用性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是基层医生培训的材,我国先后制定了1999年版、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但研究表明这些指南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师中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一直不理想。而2009年基层板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明扼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易为广大基层医生掌握和应用。以往国内的临床和相关研究多选用140/90mmHg作为控制达标的标准,根据基层指南,不同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达标应有所区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血压达标获益。因此,全科医师团队在进行社区高血压管理前技术培训均应该以此基层版指南为理论和操作依据,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区域化管理,区域范围内全科医师实施高血压管理的适宜性操作技术的理论依据上也应当是统一的,便于客观评价管理效果。

2高血压患者的发现和血压的测量

随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施行的首诊测血压、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诊断和发现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制度保障,另外、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随机就诊、单位组织的员工年度体检也是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患者的检出需特别注意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至少3次不同日血压测量,均达到诊断标准,方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2005年初,美国心脏学会(AHA)了“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汞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标准”,该法虽有10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然而建议明确指出:血压测量是执行的“最不准确”的测量之一,故全科医师在发现和检出新患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准确获取血压值,研究显示,如果高血压诊断中收缩压从140mmHg调高至141mmHg,将使患病率由25.9%降至13.3%,可见血压值的获取准确与否,哪怕是1mmHg都将极大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和诊断分级,同时也影响了高血压患者治疗决策和疗效判定。因此全科医师应加强对高血压的测量和记录的质控意识,指式或腕式血压计可能不准确,应避免使用,建议使用水银汞柱血压计,并注意定期监测和更换老旧的血压计,对肥胖的测量对象使用加宽加长袖带血压计,应当认识到为血压计配备多种规格的袖带的紧迫性,以尽量减少袖带规格不当带来的血压测值误差,记录血压值时尽可能避免血压值尾数偏好的发生,鼓励动态测压和家庭自测血压,减少白大衣高血压被纳入慢病管理。筛查中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3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群组干预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存在临床与预防分离,管理不连续,患者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得高血压的管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服务项目,高血压是该项目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病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不局限于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各地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组建全科医生团队进行群组干预管理以及实行家庭医师签约制服务是目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一种集高血压诊疗与管理、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为一体的新模式,是对传统的临床药理学、护理、公共卫生等条线分块式的工作模式的梳理和整合,有利于同一管理小组成员就高血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相互支撑,群组干预管理也强调了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使高血压管理由被动变主动,进而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更能体现效率和效益优先。同时这种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随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依从性。为了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控制率,美国的慢病保健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美国高血压控制率已达50%,美国的管理群组由家庭医生、护士、临床药师或其他保健人员组成。我国慢病管理群组大多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及全科医师助理(社区义务社工)组成全科医生团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因此,全科医生团队和患者都是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主体,全科医生在管理高血压患者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依从性,利于管理和干预,管理才能更有效率和效果。但目前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均衡,相当的农村社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仍有村医承担,如何弥合城乡高血压管理中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干预范围,整合资源,形成新型更富成效的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仍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4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治疗

就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而言,90%的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就诊,有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了对高血压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管理率、控制率的相关指标,而社区医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急于达标凸显出的不合理用药、降压过急过快、短期不达标盲目转诊等问题。应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由于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引发的心脑肾等血管事件、让高血压患者最大受益而非一味盲从达标率,是全科医师在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的根本出发点。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慢病管理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全科医师要注意到:在药物干预过程中,无论那一种类型的高血压,无论用什么药物降低血压,低盐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等改变生活方式都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和根本。研究显示,若膳食钠平均减少77mmol/d可使收缩压下降1.9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下降1.1mmHg,长期限制食盐摄入,可使高血压脑卒中死亡下降14%、冠心病死亡下降9%,使血压正常的患者分别下降6%、4%,说服管理对象日控制食盐量在6g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的食盐量约是6g)。通过运动和科学饮食控制体重,力求将体重指数(MBI)控制在24kg/m2以下,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将增加6.5mmHg,血压和体重指数直接相关,体重每减轻1kg,收缩压可降低1.0~2.4mmHg。鼓励高血压患者进行并坚持体力运动,体力活动自然、易行、成本低,已成为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早在1933年,就有人注意到经常运动者的静息血压低于不经常运动者,收缩压约低3mmHg,以后证实,在中度和临界性高血压患者,体力活动科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6~7mmHg,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药的非药物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述高血压相关危险因子调节,高血压基层实用规范和高血压基层版指南都做出了明确描述,是很好的参照,全科医生团队更要对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生活环境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实施门诊、随访时的或群组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现有效地知信行相统一。对于非药物干预不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要本着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及个体化的原则指导患者用药。选择药物干预要综合考虑患者全身及其他情况,比如与患者在服治疗其他病症药物之间互相作用,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应当注意到有些患者同时服用的非常规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比如他汀类贝特类调酯药、硝酸酯类等;针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首选药物之一,与硝酸酯类合用可进一步降低收缩压(SBP)而不降低舒张压(DBP),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多见于年轻肥胖高血压患者,应选择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α受体阻滞剂,除非心率快者一般不选择增加外周阻力的β受体阻滞剂;老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药物经济学和该药能否改善其预后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利尿剂和ACEI均符合合理选择的要求,笔者工作中注意到,有些高龄记忆力差或者自理能力不足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有重复或漏服抗高血压药的风险,选择长效控释药物剂型、固定时间点服药以及取得监护人配合是切实可行的;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同时要重视那些血压达标但脉压增宽的人群,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中,宽脉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于2级及以上的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并伴多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许多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在高血压的随访和治疗过程中,全科医生还应当警惕那些血压明显升高且有症状的患者,极有可能为高血压急症,要加强监测,必要时及时安排转诊,若发现降压后肾功能恶化者要考虑肾动脉狭窄的可能,高血压患者出现胸痛合并无脉要考虑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低钾血症除了考虑是否使用利尿剂以外,还要考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是这类疾病的特点也是诊断依据之一,此外还要留心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有45%合并高血压且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严重临床情况活靶器官损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颈部及腹部有大血管杂音、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需明确诊断等情况的应向上级医院转诊,随访患者中规律药物治疗2~3个月,降压效果不好、血压平稳后再度波动且难以控制、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症状或靶器官损坏、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对于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合并急危重症的患者应现场边做紧急处理边联系转诊。

5关注社区失访漏管的高血压患者

由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流动人口高血压管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突出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号公报指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接近0.4亿人。这部分人口多以青壮年短期居住为主,居留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员流动性大,且管理并未真正纳入政府行为的管理轨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也是按照居住地户籍人口数补助,加上现阶段居民医保异地结算渠道仍不通畅,各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仍不能互联互通,居民健康档案编号如同个人身份证编码,具有唯一性,不可异地重复新建等,这部分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成为高血压管理失访或漏管最主要因素之一,还有不乏因疑虑基层卫生服务服务能力而拒绝全科医生者、特殊职业群体如船民等也是社区高血压漏管或失访的关键因素。因此全科医生更要本着高度重视的职业责任感,关注这些失访或漏管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做到失访不失管,是各级各部门值得关注的问题,全科医生要将此作为问题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争取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尽快实现网络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利用尽可能的通讯方式交代流出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异地管理血压,对于同区域内流动的高血压患者要积极做好慢病档案的迁出、迁入交接。按要求管理好外来人口的高血压患者也是全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6管理好高血压,全科医生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

第5篇

可以看出,“举报处理大厅”受理案件的类型从多到少依次是:人身攻击、骚扰他人、冒充他人以及不实信息等,其中人身攻击类型占总案件的70%左右,除了影响大,明显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外,该类案件中的大部分都是法律、法规很难触及的琐事。“曝光区与案例库”是“处理大厅”的另一组成部分,具体分为:“曝光区”“案例库”和“违规用户公示”。截至2013年8月,曝光区有案例40件、案例库有案例6件、公示的违规用户近2万人左右。这是一种法律场域,和微博中的其他子场域相比,缺少自主性,更容易受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它有两个特征,首先,子场域中存在着权力资本,并且竞争激烈。在普通用户之间、委员和普通用户之间、微博运营商和委员之间都存在博弈,通过这种博弈获取权力,增加符号资本的数量。其次是子场域的自主性要弱于符号权力的文化网络。至少在表面上,法律是本场域特有的建构元素,无论是从场域架构还是从行为依据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如前所述,子场域的这种自主是相对的,它经常会受到权力场域(布尔迪厄又称作元场域)的影响,布尔迪厄还认为,在所有场域中“自主性最强的场域是科学场域,其次是高层次的艺术场域,相形之下,法律场域较少自主性,而自主性程度最低的是政治场域”。

习得法律习性的另一个向度是个体的倾向,也指场域对媒介用户的影响。在微博子场域中,对个体的影响有两条路径:推送路径和抽拉路径。这两种路径适用的主体略有不同,前者适用于微博社区委员会的会员,后者适用于普通的微博用户。上文提到,微博社区管理中心的“举报大厅”里有20多万件案例,对于微博社区管理中心的委员而言,运营商以推送的方式让他们介入案件的审判和投票过程中,具体来说,运营商给每个委员设置了“我的卷宗”或者通过私信的形式把待审判的案件推送到委员手中,这就是所谓的推送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能提高案例审判的质量,缺点是普通用户无法参与。如果说推送模式中普通用户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话,那么抽拉模式,则是用户积极参与的过程。该模式的隐喻在于,案例好比放在抽屉里,而用户则主动去抽拉,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互动,比如转发或评论。笔者统计了新浪“微博管理员”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的131个判例,发现被转发次数最高的达13877次,被转发1000次以上的有16个,500到1000次的有18个,0到500次的有97个。鉴于微博病毒式的传播特征,即便是数百次的转发,知悉该案例的用户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由上可知,微博中法律习性的习得和子场域关系密切。一方面,法律习性的形成受所处场域的调节或制约,法律是建构子场域最重要的元素,而子场域的运作,至少在表面上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因此,假以时日,法律习性会形塑媒介用户,并且会内嵌于其思想之中。另一方面,法律习性也能建构所在场域,它使得法律文化在其中充满意义,尽管权力场域经常破坏这种意义的正当性,不过还是有理由认为,这种符号资本和文化价值对于行动者而言是值得角逐的。

二、培育策略:扩容与分层

相对于整个微博场域而言,微博社区管理中心是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场域,它具有“自治”的性质,并且场域架构、资本来源、惯习和策略等都和微博所形成的大场域有所不同。从法治角度说,如果认为出台、实施法律法规和加大处罚力度是从客观上强制性地约束媒介使用者,那么,“自治”场域的治理策略则试图通过进入行为者的主观世界而实现,是培育惯习的一种尝试,而微博委员会扩容则是惯习培育的外在化过程,即布尔迪厄所说的“策略”。“策略是实践意义上的产物,是对游戏的感觉,是对特别的、由历史性决定了的游戏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童年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而获得的,在卡比尔社会中存在着这一情况,无疑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着这一情况,策略是在儿童的游戏中获得的。……这就预先假定了一种有关创造性的永久的能力,它对于人们适应纷繁复杂、变化多端而又永不雷同的各种处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7]如果把微博场域中的符号权力争夺看做一种游戏,那么策略的目的便是占有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资本,使符号实践者处于一种最有利的位置。在微博建构的符号权力的文化网络中,策略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既反映出该场域中不同行为者拥有的资本状况,又反映出分化情境下的微博中的符号实践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策略最终的指向,决定了微博场域中各种资本的移动方向及资本掌控者在场域中的位置改变之趋势。微博社区委员会是微博管理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类似于布尔迪厄对知识分子的描述,即他们属于支配场域中的被支配一方。

从整个微博场域来说,委员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是与非、对与错享有判断权,然而他们又被排除在权力场域之外,面对权力场域中的掌控者,他们又是被支配的一方。因此,委员会的委员们所拥有的符号权力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权力的主体,二是主体所掌控的符号权力大小。拥有权力的主体处于动态之中,指的是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数量不固定,会因微博规制的政策和思路改变而变化。如为了实现所谓的“全民自治”,2013年7月,新浪微博称计划在年底将社区委员会成员增加到10万人。[8]如何从惯习培育的视域来理解这种扩容?首先还应分析相关背景:2012年5月,在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中,专家委员会入选475人,普通委员会入选4971人。[9]2013年8月,普通委员会成员数量增长到13091人,专家委员会成员增至773人。[10]从2012年5月到2013年12月,微博运营商把社区委员会委员扩充近20倍,而且成员皆对普通微博用户言行的对错拥有判断权。对微博社区管理中心这个小社会而言,这个变化的意义不只是全民自律,更具有后现代社会治理的特征。专家扩容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系统权力异化成无所不在、让人难以逃遁的微观权力。伴随微博委员会扩容至10万人的还有:分层。这种分层在微博社区管理中心中无处不在,集中体现在社区委员会委员之间,还体现在普通用户之间,仿若在犯人的额头上刺字,区分功能一目了然。比如,就整个微博社区而言,从下到上的分层大致如下:违规用户、普通用户(又可称为旁观用户)、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等。紧接着,在各种用户内部又细分成很多等级,诸如以信用积分的正负区分了普通用户和违规用户,以经验值的多少来区分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等,而运营商对微博委员会委员所做的区分具有研究价值。主体享有的符号权力大小也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笔者限定了两个前提:一是在探讨该问题时,对主体的变化予以忽略;二是从委员会委员的“经验值”角度来切入。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对委员的经验值描述如下:“社区委员会晋级经验值是社区委员会成员通过出席判定举报、判定是否正确的行为反映出的积分增减。经验值是社区委员会成员进行等级晋升和获取特权的唯一依据。”

根据经验值之多寡,普通委员被分成10个级别(-1,-2……-10),专家委员则被分为5个等级(-1,-2……-5)。等级不同,所享有的权力大小也不同。笔者认为,所谓经验值,实质是把监控和所享有的符号权力勾连起来,使微博用户积极参与判定举报。对于传统社会而言,这需要极高的成本,而且对用户自身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也有相当要求。在微博场域中,这个监控者同时也是被监控者。通过这种详尽的分层模式,义务被逆转成符号权力。换言之,经验值属于“策略”的范畴,是资本转化的一种手段;而经验值所隐喻的资本转化策略来自规制主体强烈的治理冲动以及微博社区管理中心这个小社会的结构特点等;这也表明在微博的治理实践中,处于场域中优势地位的行为者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法治还是技术控制,成本最低的是“借力打力”“群策群力”,因此,让渡出符号权力网络中的一部分权力成为必然。但是让渡权力的一方又给获得权力的一方设定了复杂的晋级路径,恰如微博中普通委员和专家委员的晋级方式:夹杂着义务、奖励和“特权”的拥有,尽管所谓的“特权”还处于“待推出”状态。那么,实践中微博运营商是如何把义务转化为奖励乃至特权的?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晋级制度》中列举了两种加分和一种减分情形:奖励加分、额外加分和处罚扣分。在该子场域中,用户监督他人的义务被量化成了分值,微博用户如果不参与监督判定,或者错误判定多,就会失去相应的加分可能。反之,用户越是积极主动参与、越是具有相关的法律专业素养、判断的准确率越高,其所获加分就越多,而加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又会获得资本拥有者让渡出来的“特权”。分值和特权之间又如何产生勾连的呢?以普通会员晋级到专家会员的路径为例,《社区委员会晋级制度》中规定,普通会员达到-3级,经验值达到120之后可以申请成为专家会员,两者所享有的权力是不同的,普通会员仅享有“参与用户纠纷类判定”的权力,而专家会员则具有“参与不实信息类判定及上诉类判定”权力以及获得更多“特权”的可能。这种情形可以被看做资本的转化策略。“该模式强调不同类型资本的不同形构、不同类型的资本之间的‘兑换率’。布尔迪厄把社会流动看做资本的投资与转化策略,这样的观点把‘纵向的’运动与‘横向的’运动加以区分。前者指的是在同一场域中向上或向下的运动,而后者指的是跨场域的运动。场域内的纵向运动(比如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包括同一种类型的资本的积累,而场域之间的横向运动则要求资本的再转化”。

把义务量化为分值,而分值又成为普通会员晋升为专家会员的主要依据,这是所谓的“纵向的”资本转化策略。在微博专家委员中也存在“横向的”资本转化行为,指专家委员从传统社会场域跨语境位移到微博场域,其所掌握的资本也相应从此种形式转化成彼种形式。一般来说,微博中的专家委员在现实社会中就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点从微博运营商对专家委员的要求以及第一次招募的专家委员构成情况可以看出来。先来检视“专家委员会报名及审核条件”的相关规定:拟成为专家会员者,“需具有以下任一身份:1.领域专家学者(机构),2.科学及科普人士(机构),3.知名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机构),4.善于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人士”。[13]2012年5月第一次招募的微博专家会员人数为475人,其来源情况是“记者、媒体人士138人,学者、研究人员、教师64人,机构用户57个,领域专家55人,律师44人,医疗卫生人士26人,科普人士14人,公务人员29人,互联网专长人士48人”。[14]上述资料表明,微博管理中的专家委员来源多元化,且在现实社会中拥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资本,尤其是“领域专家学者(机构)”和“知名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机构)”等类型的专家。在475名专家会员中,律师等具有法律专业素养的人士所占比例尚不足1/10,公务员等来自权力场域的人士仅占6%有余,媒体人员所占比例接近30%。这至少表明,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受到大众传播媒介从业者的关注。另外,对微博做出反应的社会阶层多元。

但是在招募专家委员时,法律并未作为一个特别强调的因素而予以凸显,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既然所谓的专家委员并非来源于微博场域中的符号资本拥有最多者,因此,上述400多人在履职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进行资本的转化,把在现实社会中拥有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等转化为适用于微博场域中的资本类型。比如,利用已有的名誉来扩大粉丝数量,扩大在微博场域的影响力,或者利用专业素养来强化人们对其专家身份的认同等。当然这种转化也是双向的,微博专家委员同样可以利用专家委员所形成的文化资本,转化为适用于现实社会的资本类型等。微博运营商和专家委员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微妙,专家委员的招募或除名缺乏一个严谨、合法的程序。因此,存在冲突不可避免。笔者对新浪“微博管理员”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的关于开除社区委员会委员的微博做了统计:其间除名普通会员62人,专家会员45人,前者除名的原因有,“用户不实信息”“人身攻击”或“账号已不存在”等;后者除名的原因有,“人身攻击”“不实信息”,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有27个专家委员是主动辞职。这意味着微博运营商试图借助专家委员所具有的资本来树立微博规制的合法性,不过具体规制策略又不仅仅限于法治,这是两类资本的不对等交换。但是无论如何,该策略至少在表面上改变了法律在微博中滞后、文化冲突、武断和粗暴的形象,它使得微博中的法治从肉体惩罚等暴力运作模式转向为修辞的、嵌入日常微博实践中的权力运作方式。在该场域中,冲突的解决方式被仪式化了,法律是以修辞与互动的面貌呈现的。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社区健康档案;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慢性病又名慢性非传染性病症,它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代名词。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均属于慢性病症[1]。由于此病症的发病人群多以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此类病症具有病程时间长且易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能使其肾脏、心和脑等重要器官受严重威胁,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影响[2]。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是服务设施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患者的病情分类,并予以针对性管理方案,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对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前未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3~81岁,平均(77.6±2.3)岁;病程1~7年,平均(2.7±1.8)年;冠心病15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14例。另选取2013年1月后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患者4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64~82岁,平均(78.5±2.4)岁;病程1~8年,平均(2.9±1.7)年;冠心病14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13例。根据上述所述,把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患者构建健康档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并依照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予以分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前,社区人员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率和服药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和生活方式优良率等进行了解,并通过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正确合理的干预措施,其中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和疾病治疗指导等。同时,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老年群体的活动特点予以充分利用,对活动地点及时间合理选择,并向患者发放治疗及预防宣传手册。对知识水平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采取模拟训练及操作演示等方法对患者实施教育。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设立社区健康宣传板,以画报的形式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等展现出来,这样便于患者阅读。对伴有紧张、焦虑等心理素质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及担忧,对于患者的倾诉要做到细心聆听,时常鼓励安抚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此外,社区医护人员还应做到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的饮食控制及服药情况予以了解,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采取及时处理。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医护人员还要监测患者的疾病指标情况并将其整理成档案,这样能为后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每个月社区医护人员都会对社区居民的心率及血压情况进行检测,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家庭管理方案,同时,没三个月都会对患者的体重、身高及血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估算患者的健康指数,每隔7天对电话随访1次,这样能对患者的病症状况及生活改善情况予以及时了解。

1.3评价标准

实施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对实施前后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生活方式优良率:患者谨遵医嘱,饮食习惯合理化、运动锻炼适当;服药依从良好率:定期复查、药物服用定量定时。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观察患者实施前后的指标改善情况

实施前,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实施后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观察实施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实施前,(74.5±8.1)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实施后,(82.3±11.1)分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经对比,实施前明显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和治疗时常长等,是慢性疾病的主要特点,再加上受外因因素的影响,如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机体抵抗能力较低等,很容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或者是饮食控制不合理及不遵医嘱服药等,从而使治疗效果受影响[3]。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表示,将针对性干预措施落实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从而达到健康管理、延缓及阻碍病症的目的。健康档案管理是一种服务机构,通过对患者病情状况的全面评估,并将其设置成档案,再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的病症的改善,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4]。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健康档案管理,能使患者的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情况得到改善,使其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健康档案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慢性病症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实施,还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过程及病情变化情况的全面掌握,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节省医疗中开支及资源。由于现下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能使其更加完善,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设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实施综合干预;②健全社区健康监测网络,对检测实施计划予以制定;③为每位患者制定一张健康卡,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输入健康档案内,这样便于医护人员的患者信息的提取,避免救治时间受延误。

总而言之,将社区档案管理应用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即能加快患者病症康复,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红球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北门社区

参考文献

[1]陈冬雅,钟雪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健康管理模式后的改善情况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8):192-194.

[2]彭柳媚,胡于俊,周子英.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49-1551.

第7篇

学生社区的功能包含政治、教育、休闲和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主要为学生行使民利提供政治保障;教育功能即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为学生提供及实施教育管理的功能;休闲功能则是通过内各种休闲娱乐形式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经济功能是指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消费等。为了更好更便利地提供政治、经济、教育、休闲娱乐功能,湖南理工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各类学生协会、大学生俱乐部等机构组织。学生社区的特殊功能主要由互动功能、人际影响功能、社会功能、组织和参与功能组成。互动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提高社区归属感,从而使学生之间普遍产生互相帮助的需要和行为;人际影响功能是学生社区本身形成一定的规范以促进人际影响对成员的作用;社会功能即为学生提供各种交往服务社会的功能;组织和参与功能指学生社区往往由许多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组成,尤其是各种志愿机构发挥其组织和参与功能,以使学生社区和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

2.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现状

2.1社区管理理念随高校发展不断变化

管理理念的变化首先体现为人本管理。过去,很多高校对于社区的管理侧重于学生宿舍的维护、水电等安全事故的管理。随着后勤社会化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加强社区的管理、服务及文化建设,从而实现社区全方位育人目的。其次,学生的自主管理不断加强。随着学生参与热情及参与度的日渐高涨,他们的自主管理在学生社区管理中已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是社区管理队伍的完善及创新,例如湖南理工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上进行了新的有效的尝试:学生干部进楼栋、党团建设进楼栋、宣传文化进楼栋,学生辅导员与学生同吃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

2.2从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看,党政合一,多部门共同管理学生社区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的设置较为弹性化,倾向于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院和系下不设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学校根据各种学生事务的职能不同分别设立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甚至设立独立于学校的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在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主要为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学校设立党委、行政领导下的相关处(部)室,学生工作由校一级的分管领导主管,下设学生工作处(部)和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及协调工作。团委主要负责广泛开展各项有益于团员青年健康成长的课外活动。同时,学校还设有各院、系学生工作部门,直接面对学生实行相关管理。例如湖南理工学院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实行“校党委行政为指导,后勤处、学工部为主,团委、组织部、保卫处等全面跟进,学生自治”相结合,在社区管理中,以各楼栋为基础,大力推进党团工作进寝室、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积极营造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并配合后勤等部门做好学生社区相应管理,实现了在学生社区管理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2.3从社区管理内容方面看,社区设施齐全,服务多样

国外高校“住宿学院”学生事务几乎包含了关于学生的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际工作机构具有专门性,如心理咨询中心、健康服务中心、住宿办公室等。相比国外学生社区管理而言,国内高校在具体社区管理内容方面,各高校因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不同管理内容也各有千秋。如湖南理工学院开辟辅导员室、学生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和学生特色活动室等,逐步推行辅导员及党团组织进公寓管理机制,有效开展栋内住宿管理、安保、维修、保洁、服务教育等一系列的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适应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形势需要。

2.4在学生社区文化方面,优化社区文化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第8篇

1.物业管理定位不准,工作无目标

由于山丹马场地处山区和草原,工作场所和生活小区没有严格区分,造成社区的物业单位名称难以确定。历史上挂过三块牌子,由军队时期的“军马场家属区”,到移交央企后的“马场家属区”,又被普遍称作“马场小区”。在目前国有企业体制下,马场社区作为被管理对象,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企业是以保障民生为重,还是以经营效益优先?对此,难以统筹协调,特别是如何做好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的一个难题,目前只能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常常是“茶壶盖不如茶壶多,盖不住冒气的茶壶”,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了。

2.旧有管理思想固化,工作无头绪

社区居民多为离退休老干部、干、老职工,他们曾经是英勇无畏的战士,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牧马人,他们为山丹马场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社、教、文、体、经济等诸多方面,奉献了才智和汗水。面对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在社区物业管理上思想难免守旧、不易适应。普遍存在观点是“企业出钱维持社区正常运转是理所应当的”,即所有公共设施或事务都由“公家”解决。社区的供水、供暖等公共设施维护支出,不夸张地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些看不见的日常支出,在企业预算支出上占去较大的份额。企业有限的现金不能有效用在增加利润的经营策划中,拖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后腿。如何实现政企分开,为企业减负,剥离社会职能,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3.企业自身机制限制,工作无动力

保障物业费的有效收取和保持物业费的合理规模,是保证物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而现实却是拒绝缴纳物业费的现象很常见,特别是部分业主对国家有关政策断章取义,在对文件精神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抵触情绪较强。同时,社区物业管理受山丹马场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局限,累积了许多问题,如: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居民要求;管理办法粗放简单;物业费收取方式缺乏灵活性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物业管理工作动力。

二、突破物业管理困局的探索

近期,一则《驻渝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启动工作会在渝举行》的标题新闻,详细报道了重庆央企“三供一业”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企业包袱试点工作,对于地方央企具有示范作用,为探索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对地理自然环境脆弱,企业经营发展、社会职能履行、人文发展矛盾突出的山丹马场无疑于“一场及时雨”,带来了一线曙光。山丹马场下辖4个农牧企业,10个工(商)矿企业,4个事业单位,分布在9个社区,场区境内土地、煤矿、水力资源丰富;养马业长兴不衰;连片油菜籽是全国最大的种植区;工农业产品在河西地区有一定的份额;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构成山丹马场独居特色的旅游资源;已并行发展为农牧工商联合体。正因为山丹马场的独特资源和特色优势,社区管理脱困的改革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具有区域特点和探索意义。

1.实施分类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深化改革,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合理界定山丹马场及二级企业功能,明确定位,有针对性地调整企业结构。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承担政府战略任务或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可以分为功能性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可以分为竞争性企业。根据不同国有资产布局结构,动态调整国有企业分类,实现山丹马场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山丹马场转型升级。山丹马场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承担公共服务,侧重民生社会效益,归为功能性企业类型,对社区实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化管理,促进山丹马场社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厘清政企职能,推进社区物业管理社会化

坚持以资本为纽带,结合企业功能特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关系国家安全和涉及重要民生的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涉及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的企业及战略产业,国有资本保持相对控股;对其他国有股权可以根据市场竞争和发展情况,按市场规则有序进退。社区物业管理属于民生工程,关系到公共服务和安全,有序推进山丹马场政企分开,剥离山丹马场社区物业管理的社会职能,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既有助于山丹马场轻装上阵,也有助于物业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配套政策,助推山丹马场融入地方发展规划

第9篇

通过公布的有关数据看出,在家庭一年的人均消费中,医疗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体现了在中小城市中,居民就医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发展社区医疗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逐步改善生活质量。

2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医疗现状

2.1医疗设施不完善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作为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单位,应该具备必需的医疗设备,但是很多社区可能具备卫生条件,但是医疗条件却达不到,群众还是会选择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存在的意义。

2.2价格不合理透明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是为社区百姓服务的,应该尊崇“平价”的原则,但是很多服务站却与其他的医疗机构价格不统一,私自抬高价格,但是,反过来,如果按要求实行低价销售,就会因为费用过高而亏损,很难平衡。2.3医务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很多医师并不具备全科知识,但是仍然执行全科的责任,在处理患者的时候,不能熟练自如,使得其在群众的心中,没有树立良好的形象。

3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医疗发展建议

3.1有效优化医疗资源

首先,在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推进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政府应该发挥先锋作用,多方协调,建立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其次,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沟通,明确分工和责任,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为了坚持医疗的公益性,社区医院可以由政府全额拨款,收入和支出分别管理,药品销售实现零差价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所得收入全部上缴国家,再由政府审核将费用支出全部下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其中,要积极发挥医师的作用,挑选全科医师进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并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教育。在山东省,由政府筹办的医院和街道卫生院,以及国有企业的所属医院,全部都转化为社区医疗服务站,都由政府统一管理。在上海,综合性的大型医院主要是治疗疑难杂症,而平常生活中的常见多发疾病,都由社区医疗服务站来完成。这样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不同医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群众得到最经济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3.2强化医疗人员培训

现有的社区医疗服务站中的医疗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医疗知识不健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能称为“全科医师”的寥寥无几。所以,为了加强对医疗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培训,培养能随时上岗的医疗人才,就要建立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在中小城市中,更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将医疗专家请进社区,请进家庭,为医护人员和群众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3.3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基本标准、服务职责和管理方法,并定期对医疗人员进行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医疗系统考核体制。中小城市的政府,还要将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事业,及时落实配套设施和器械。

3.4积极动员社会辅助

由政府牵头,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事业中来,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一些个人诊所,或者是社会团体经营的诊所,他们卫生条件良好,服务态度优秀,并配有完善的医疗设施,这些就可以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且可以享受政府的有关优惠和补助。在苏州,当地政府率先将合作伙伴的方式,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建设中。当地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由有公信力的社会力量来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并同政府、卫生局签订有关的文件和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可以促使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水平不断提高。

4结语

第10篇

MOOCs借助于Udacity、Coursera、Edx三大平台,以其庞大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本国本校,甚至可以选修世界各地专业教师讲授的课程。MOOCs提供的免费资源对所有学习者开放,甚至可以使学习者不用注册就直接参与学习,这就使课程的学习者从原来的几百人上升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人。MOOCs提供的是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包括从课程资源的设置、网上平台的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走证书。MOOCs的证书一般都是电子证书,这是它区别于传统虚拟社区学习的一个亮点,也是不单纯为取得学分而设置的一个特点,为仅仅想通过学习几门甚至一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不是获取学位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机会。基于MOOCs这种在“云端”的学习方式,它给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应该看到MOOCs这种大规模网上学习的优点,建立更加优质的成人高校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模式。

二、虚拟学习社区及其存在的问题

1.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Rheingold,1994)首次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LearningCommunity)的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是个人关系的网络,是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有着共同偏好的社会群体。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晚。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而且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特征;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其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CNKI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国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基本理论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行为的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与各学科结合的应用研究。

2.传统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

虚拟学习社区在成人高校应用的最为广泛,管理模式也相对成熟。它依托高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平台支撑,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群,每门课都有自己独立的BBS论坛等聊天、讨论区域。学生可以在线视频学习,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还可以在线完成作业。随着远程教育学习的不断发展,学习者数量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平台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日益增长的学习者数量以及学习者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一些弊端。(1)学习规模偏小。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门课程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过程再到教学评价等都是一位老师贯穿始终,一位教师无法承担众多学生的多种学习环节,使学生只能局限于一定的人数。在网上教学互动的时候,如果多名学生在网上同时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就不能及时回复每位同学的问题,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传统的网上教学平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分平台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环节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文件,方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教师只能通过打开每位学生的文件来自行统计。这些都是造成学习规模小的重要原因。(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网上学习、网上互动答疑、网上作业等环节,但是多数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拘泥于传统的纸笔考试形式,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加学习讨论等多方面因素,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平时教学的积极性。(3)以教师为中心。现阶段的虚拟学习社区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设课程。教师仍然是课程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方式的主导者,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样抑制了学生主体的学习愿望和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MOOCs平台下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在终身学习等方面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虚拟学习社区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MOOCs平台的出现,正式满足了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需要,使虚拟学习社区呈现出新特点。MOOCs平台使虚拟学习社区的在线学习人数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规模大;基于MOOCs平台,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任何一门课程,甚至不需要注册就可以参加在线学习,开放程度高;MOOCs平台下,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地点,灵活性强。

三、基于MOOCs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成人高校成为了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成人高等教育主要由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及专门的成人高等学校组成。目前,国内设有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首的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52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目前共有注册学生356万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学生来源分布范围广、学习时间不固定、需求多元化等是成人高校的特点。那么,如何在MOOCs基础上建立一种高效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综合MOOCs平台下学习社区管理模式的相关要素、平台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建立了基于MOOCs的虚拟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基于MOOCs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应以平台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团队和评价手段等为辅助工具,在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1.建立团队授课形式

大规模网上在线课程的学习者可达几十万人,仅靠一位老师来负责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每门课程有一个专业的授课团队。在课程开设之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团队商讨,建立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学生前面的“学习社区”。教师的团队授课不仅是为多名学生学习提供了人员保障,教师更能通过团队协作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新型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应该为庞大的学生团队提供好服务,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团队中应有专门负责教学工作、技术支持、作业评价、颁发证书的专职教师,使整个在线学习保持完整,真正方便于学生。

2.建立新型交互式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也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方向。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动机。传统的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于最后的期末考试结果,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也仅仅局限于考勤上,仅将出勤情况纳入最后的结果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MOOCs平台的教学方式,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学习前评价、学习中评价、学习后评价与学生间互评的模式。即在学习开始之前,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每人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书并通过平台传给老师。老师将每份计划书随机的发给5位同学。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每人做一份书面报告。报告交由收到计划书的学习者根据他的学习计划给出相应分数。用这种学生间互评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也是开拓学习思路,增加交流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平台自动生成的教学评价结果数据更加客观的有效的给学生作以评价。同时,数据也是教师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的结果评价不应只局限于学分、学位,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授予学生不同等级的电子证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对象的特点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新的学习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常说的“师主导,生主体”。在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如何基于MOOCs平台,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使用。例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将下次的授课内容提前公布,每位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每位同学再回答3个其他人提出的问题。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不仅能使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终身教育方面提出:重视学历教育,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对于进入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说,都是为了通过两年到三年的学习获得学历学位,以得到职位上的晋升机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习者仅想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花费几年的时间修完全部专业课程。而我国目前成人高等院校还是以提供学历教育为主。这让那些想学习新知识,却又没有花2~3年时间取得学位的人望而却步。通过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就可将这一部分人纳入学习范围中。MOOCs的出现,可满足该人群的需要。学习时间更加灵活、课程内容更加自由、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地点的无限制。同时应为学习者创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取得学分的课程学习,也可以是取得证书的学习,更可以是学科了解式的学习,不为取得任何结果。

四、结论

第11篇

1.1大陆社区物业供给研究

大陆社区一般可分为老旧社区、保障性住房社区、机关单位社区和房地产开发商修建小区四大类。不同类型社区的物业服务供给方式不尽相同。第一类,老旧社区。因为基础设施不能够满足物业供给需求,且低收入人群对于物业服务收费有抵触心理,因此一般没有专门的物业企业为其提供服务,而是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引导居民自治。这种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引导下的物业服务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又可分为公司治理模式(如孔娜娜和陈伟东于2011年对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的一处老旧社区西桥社区的社区自助物业服务站的调研)、工作站式治理模式(如葛红刚在其研究中提到的“社区准物业管理”)。第二类,保障性住房社区(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了维持城市贫困家庭生活质量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物业服务供给仍处于萌芽阶段,政策法规、具体模式还未成熟。针对这类社区的物业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调研有康曦对广州、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的调研;吴鸿根认为,政府应该引入市场化机制公开选聘保障性住房的物业服务企业,并予以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保证参与的物管企业得以盈利。邱必震则建议将住户自营式物业管理引进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体制,实行专业化的物业公司管理与住户自营管理模式兼容的新模式,从而平衡物业服务水平和运行成本。第三类,单位社区,俗称“家属院”,是我国单位制度的副产品,是国家和单位对职工实行福利制度的体现。刘江峰认为当前这类社区主要存在两种物业服务供给类型:一是委托服务型,即企事业单位将物业服务工作委托给专门的物业服务企业;二是自主经营型,即由单位或单位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提供物业服务。余华歆对李家沱社区的4个单位住宅小区进行的调查,吴涛对油田社区进行的调查也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类社区物业服务的现状及困境。第四类,由房地产开发商修建的小区,其物业服务供给者一般是开发商选聘的物业公司,其服务模式较固定,服务水平较为成熟。不过,彭杏芳指出,当前也有不少物业公司是直接从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分离出来的,而未曾实行规范的招标制度;这等同于开发商直接利用自己的物业公司进行垄断式管理,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真正实行“建管分离”。除了不同类型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供给模式研究之外,物业公司的服务外包也是一大研究热点。邓钧认为,物业公司应摒弃“小而全”的模式,通过业务外包降低成本、简化管理。陈凯提出了“物业管理集成服务模式”,即物业公司应外包非核心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业务。

1.2香港社区物业供给研究

香港的社区物业供应实行“双轨制”,即政府供应与市场供应相结合。香港的社区可以分为公屋和私人楼宇两类。公屋由政府进行物业服务供给,主要由房委会执行机构房屋署下辖的房屋管理处具体负责。其特点是管理方式灵活,机构配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同时一些项目常常使用招标或承包等方式交由专业服务公司完成。私人楼宇业主根据特区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建筑物管理条例》成立业主立案法团,法团代表业主执行社区的管理事宜,其职权由法团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执行。业主立案法团还可以通过招标、协议或委托等方式聘请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日常管理,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全体业主缴纳的管理费,其收支账目必须定期公开,接受业主监督。

1.3国外社区物业供给研究

新加坡的社区主要采取共管式物业管理,其所有社区的物业管理统一归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负责。建屋发展局下设36个区办事处,每个区办事处负责管理2~3个小区,每个小区一般有4千到6千住户,这样一来,每个区办事处大约管理住宅1万至1.5万套。新加坡的住宅分为两类:公共住宅和私人住宅。公共住宅物业供给主要由建屋发展局下辖的市镇理事会负责,私人住宅则由业主依法组建的管理理事会负责。市镇理事会和私人住宅管理理事会都通过委托物业管理公司来提供住宅的日常物业服务。政府对私人住宅的物业管理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美国的联邦政府设有专门的物业管理行政机构,各级联邦政府都有房产管理局,职责是制定房地产法规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完成之前必须按照规定选定物业管理机构,制定相关制度。美国部分社区还设置有居民社区协会(ResidentialCommunityAssociations,简称RCA),由政府批准开发商建立,负责提供独户住宅、联排住宅和公寓社区的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是社区居民缴纳的服务费用。美国有超过250000个居民社区协会,带有居民社区协会的社区拥有超过4千万的居民,平均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住在带有该协会的社区里。英国的社区物业供给模式主要分为独立住宅和高层楼房两类。独立式别墅之间的道路、绿地及各种市政管线、设施均由政府部门负责维护管理,业主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物业税;而业主房屋本身的维修管理由其自行选择物业服务公司负责。高层楼房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和标准通过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约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房屋维修、养护、清洁和安保之外,英国的物业管理服务已经拓展到物业功能布局和划分、市场行情调研和预测、物业租售推广、目标客户群认定、工程咨询和监理、通讯及旅行安排、智能系统化服务、专门性社会保障服务等。

2我国城镇社区物业服务状况调查

2.1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

2.1.1问卷调研

首先,我们利用问卷调查业主对社区物业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对相关规定的认知程度等。样本偏重北上广浙苏但不限于北上广浙苏,被试应为有固定收入并对社区物业服务有所接触和了解的人。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93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业主对于物业管理服务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对物业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为中等,对物业费的收取标准较为认同。(如图1)

2.1.2实地调研

随后,我们通过了实地调研的形式,侧重了解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社区物业服务各相关方的具体情况。本次实地调研的31个社区,分布在以北京市、重庆市、浙江省为代表的不同层次城市与县乡。调查样本的选择考虑到了社区档次、社区性质、社区面积、户数和人口数等方面的多样性,尽可能使样本具有均衡性和代表性,照顾到我国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和社区性质。(1)社区面积和社区户数及人口规模调研社区面积以20万平方米以下为主,有19个,占61.3%;20~40万平方米有5个,占18.5%;40万平方米以上有3个,占9.7%。提供了确切的小区户数的30个社区,其社区户数规模多集中在1000~3000户,占66.7%;3000户以上的社区占13.3%;1000户以下的占20%。提供了详尽的人口数据的有24个社区,其人口数绝大多数集中在2000~8000人的规模,占83.3%。2000人以下的和8000人以上的社区各占8.3%。明确给出流动人口数字的14个社区中流动人口占比的差别较大——从近50%到1%不等,大致可分为两档:流动人口多的社区(即社区流动人口占比>10%的)有8个,占57.1%;流动人口少的社区(即社区流动人口占比=<10%的)有6个,占42.9%。(2)社区绿化及公共设施绿化率最高的可达55%,最低的不超过5%,而大多数社区绿化率集中在30%左右。绝大多数提供车位数的社区无法满足业主的停车需求。近一半的社区中每2~3户就有1辆车;绝大多数社区不能满足每辆车都有1个车位,超过一半的社区3户以上才有1个车位,个别社区甚至7辆车抢1个车位;逾四成的社区实际需要增加的车位数超过现有车位数的一倍多。(3)居委会方面各社区均有居委会管辖覆盖。除1家社区居委会有28名工作人员之外,其余社区居委会人数都在5~9人,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有6名成员。居委会面积在200~700平方米之间。除1家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网格化管理的定义不清晰,其他的小区均实现了网格化管理。(4)物业服务单位方面物业人员规模不一,多者可达100人,最少的只有3人。社区物业面积分布在200~600平方米之间,200~300平方米左右的较多。受访的社区均表示有明确的物业收费标准,收费集中在1~2.5元/平方米;其中一些提供了明确的价格,另一些则表示会依照具体合同收费。(5)业主委员会方面有11个社区设立了业主委员会,占样本总量的35.5%。业主委员会人数多集中在5~7人,均有固定的办公地点。11家业主委员会中有10家采用的是民主选举,占91%;剩余1家为自荐。

2.2供给制度比较

我们按大陆常见社区类型,分类研究实地调研的社区的物业服务供给模式。(表1)因保障性住房社区与老旧社区较为相似,将二者合并为老旧社区进行研究。

2.2.1相关方

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主要涉及服务供给方、居委会代表的协调指导方、业主委员会代表的服务消费方(如图2)。居委会全称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其职责是维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物业公司是服务供给方类型之一,是经营性企业法人,它和业主委员会在法律上是委托和被委托关系、是聘用和受聘关系。这三个机构分别在物业管理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服务的任务。调研结果显示,对供给方评测,老旧社区、机关单位社区、开发商建设小区在物业服务人数和收费水平等方面都是依次递增。对协调指导方评测,居委会基本覆盖了各社区,而在各类型社区中的居委会工作人数无明显差异。对服务消费方评测,老旧社区、机关单位社区、开发商建设小区中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的比例依次下降,而业主委员会的人数水平依次提高。开发商建设小区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开发商建设小区的产权关系明确的业主数量较多,可能导致筹备业主委员会的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并且因建成时间相对较晚,很多业主委员会尚未来得及成立。另外,在实地调研访谈中发现,相较于老旧社区和机关单位社区,开发商建设的小区的业主更倾向于成立业主委员会,自治性更强。

2.2.2供给模式

社区物业服务有多种形式的供给模式,但最主要一是产权所有者聘用物业公司直接提供物业服务;二是产权所有者聘用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外包部分物业服务(如治安、清洁、绿化维护等)。统计分析调研记录,在三种社区类型中,后者所占比例都列第一位,前者所占比例都占第二位。甚至超过九成的开发商建设的小区,采用了产权所有者聘用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外包部分服务的模式。这体现了商业化、现代化程度越高,产权关系越明确的社区,采用更经济、更专业的服务外包模式的越多。个别社区还有产权单位和物业公司合作提供物业服务、居民自行提供物业服务等模式。这些模式多是出现在老旧社区和机关单位社区等管理模式和产权关系相对“原始”的社区。老旧社区以普通小区为主,住户多为低收入人群,对于物业服务收费较为抵触,所以可能较少有专门的物业公司为其提供服务,而是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引导居民自行提供物业服务的情况。

2.2.3服务水平

总体而言,由于承担社区物业服务的主体比较复杂,老旧社区的物业服务处于中下水平,业主自发维权比较重要。机关单位社区的物业服务管理较严,收费较低,业主的满意度较高。开发商修建的小区的物业服务供给方一般是开发商选聘的物业公司,其服务模式较固定,服务较成熟。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对物业服务的监督作用体现得最为明显。

2.3存在问题

在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中,在社区物业服务,特别是供给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3.1居委会“双重人”身份存在弊端、职责重叠

妨碍监督居委会的“双重人”身份,使居委会在名义上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实际上却更多地扮演了国家人角色,成了准政府组织。这既不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加重了城市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更削减了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和参与居委会的热情。同时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半商业化的社区居委会往往承担了物业公司的部分责任。这样的职能重叠不但给居委会带来负担,也容易给住户带来困扰和不便。

2.3.2业主委员会定位较模糊

部分访谈对象反映业主委员会存在以下四大问题。(1)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定位不清,由于其身份非法人实体,业主委员会在维权时面临重重阻碍。(2)业主委员会的群众认同度不高。其部分职能和居委会的职能重叠是重要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业主委员会的定位模糊,发展未成型。(3)部分业主委员会成员的素质不够高、利益难协调。(4)部分业主委员会的不恰当作为损害了其威信和形象。因此,对业主委员会明确而合理地定位与分工是改进社区物业服务供给模式的重要方面。

2.3.3人才、服务意识、沟通、物业费等方面难题阻碍物业公司

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物业公司和服务组织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乃至个人时有摩擦发生。对物业公司而言,最大的困难是物业费水平低。这将妨碍物业公司提供更加高质量、有效率的服务。

3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创新

现今的社区物业服务体制中,居委会、物业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三者的职能存在重叠或错位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结构明确、服务高效的物业服务机制。

3.1供给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1.1公共服务属性

社区基本物业服务属于公共服务,在供给上存在着难以计量、计价和分装出售(提供)等难题。这就导致服务的安排者和提供者很难确定它的合理供应量,也无法估计它的成本;服务的消费者(业主个人或住户)在消费时几乎无可选择,只能接受服务安排者和生产者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支付的成本与需求及消费可能没有关系。上述特点决定了政府和社会非政府机构在社区物业服务供给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生产者的提供意愿。

3.1.2供给制度设计

对于政府来说,在现阶段财政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为了改善民生,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如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但是利用财政包揽公共服务不是长久之计,应尽早作好制度设计,应该吸收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来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在考虑制度创新的时候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管理,同时还需要社区业主承担部分责任。西方国家大多依靠市场化供给机制提供社区物业服务。对于在高档社区开展物业服务的物业公司来说,收取物业费一般没有问题,其背后也往往有房地产公司的财力支撑。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其他非高档社区的物业公司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物业费低、收费难,这妨碍了物业公司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服务。

3.1.3实践基础

本次调研显示,目前大陆社区物业服务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机关单位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业主自治组织主导型和物业服务机构主导型等。它体现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缺憾。观察物业服务较好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三者共同开展社区物业服务,并且建立了合作、互相监督的共赢关系。居民委员会是居民委员会监督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及运作,反过来也要接受业委会的监督;居委会和业委会监督物业公司的运作,但也要接受物业公司的监督。

3.2新供给制度模型

常见的容易缺乏的社区资源主要有公共设施设备、空间、车位、安保条件等。所以需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首先,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前提下,需要理顺社区管理部门、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方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同时,需要通过集体干预(或集体行动)来保障其供给。(图3)图3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模型集体干预(行动)的主体就是基层政府组织(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社区内外的企业和志愿组织。干预的形式可以是政府命令(规定居委会、业主自治组织和物业服务机构在社区物业服务方面的权力和职责)、自愿捐助(包括单位捐助、社区捐助、社会组织捐助、业主个人捐助等)或者强制性捐助(如通过法律要求在房屋交易合同中注明:所涉区域房地产购买者必须加入合作组织并支付相应的费用,或通过签订业主公约要求业主承担相应的义务等)。本研究提出的方案同时依靠市场机制和集体干预(或政治过程)来决定生产(提供)多少服务和每个使用者应当支付多少服务费用。此外,由于有些物业服务不是纯共同消费品(如车辆存放、社区医疗、家政服务、某些文化娱乐设施等),容许某种程度的个人消费,故如何分配这样的物业服务,也要同时依靠集体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权决定社区物业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水平的“集体”应当是社区居委会和业主自治组织。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社区居委会应当承担物业服务制度设计的指导者和主导者,以及该制度的协同实施者和监督评估者等多重角色;业主(代表)大会及其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应当是该制度的共同设计者、指导实施者和监督评估者;物业服务机构则是该制度具体实施者和制度设计的参与者;社区内外的利益相关方和志愿组织也是该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参与者。

3.3供给制度策略创新措施

在新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可能来自老旧社区。这类社区缺乏基础设施、业主收入较低,物业服务多为政府提供或居民自治,当物业服务需要收费时会受到业主的抵触。机关单位社区的物业服务由本单位或政府机构提供,物业费收取标准较低,但对收费的物业服务已有思想准备。即使如此,仍可能对几乎翻倍的物业费和物业服务人员不再是本单位人员等改变产生抗拒行为。因此针对上述两类社区,可以在做到位思想宣传工作的同时,考虑政府补偿部分物业费用或对予以配合的业主奖励等方式来帮助业主接受新的制度。开发商建设的小区物业服务较成熟,收费较高、服务人员较多;均设有居委会、业委会来监督物业服务;但是相比其他社区,此类社区更倾向于建立自治性强的业委会。因此,在新制度的推行中,针对此类社区需要加强居委会的建设和管理,物业服务公司、业委会、居委会三者要共同协作,不能有所偏倚。除了上述问题,三类社区的物业服务供给创新具体策略是:社区基本物业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应尝试适用于我国城市社区当前情况和需要的社区基本物业服务的供给制度(模式):市场供给+集体干预。社区基本物业服务的供给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其中,在组织保障方面,提出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基本物业服务供给方面要承担主导和指导监督作用,业主委员会承担。具体而言如下。

3.3.1针对共性问题

3.3.1.1居委会和物业服务需要清楚的职责分工物业服务的提供者需要更公平地向所有居民提供服务,物业服务机构应该承担所有的物业服务,而不应该让居委会或政府组织涉入其中。

3.3.1.2广泛设立业主委员会,完善物业服务供给制度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提出意见,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因此需要在居委会和物业服务机构清楚分工的基础上,设立业委会监督二者的工作,同时更好地帮助业主解决困难。

3.3.1.3物业服务企业独立发展,并实现公平竞争市场化要求在相同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即要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需要用政治、经济的手段去调控多方面的关系,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物业服务机制需要让物业服务机构进入市场,依托市场的力量发展。

3.3.1.4物业服务收费政策要从细制定,对某些群体政府给予一定的补给具体、细致地制定物业服务收费政策,针对经济水平较低的社区,应该设立低标准的物业服务价格,并且应辅以集体干预,例如超出低标准的部分政府给予补给。

3.3.2针对个性问题

3.3.2.1老旧社区要确定物业服务管理模式三类社区中老旧社区是最迫切需要推行新的供给制度的,因此应是政策的重点。征求居民意见以户为单位(一个独立产权单位为一户),采取书面形式进行,公示告知居民专业化物业管理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服务内容和相应收费标准。小区内1/2以上户数居民选择采取专业化物业管理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委托社区居委会在两个月内组织小区居民召开业主大会并成立业主委员会,指导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选择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居民户数达不到总户数1/2以上的小区统一采用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模式,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委托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在两个月内组织建立日常物业管理机制

3.3.2.2机关单位社区要配合完善业主委员会制度由于社区物业服务相对到位,机关单位社区需要业主委员会自发维权的情况较少,很容易忽视业主委员会制度的完善。但是作为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主委员会对于社区物业服务具有一定的作用,机关单位社区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紧跟社区物业服务供给制度的改进步伐。

3.3.2.3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的小区要明确居委会职责在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的小区中,居委会要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又要与业主委员会一起,协助居民进行维权。作为连接物业服务公司和居民的重要桥梁,居委会的责任和工作内容需要进行明确地规范,以便处理具体纠纷时有据可循,提升管理效率,也能尽量避免管理不当的情况发生。

4结论

第12篇

根据访谈的社区数据,沈阳市各社区人口平均约1060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为1340人,外来流动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12.6%。占比最小的社区为0.06%,主要因为该社区内均为高档小区,流动人口很难支付得起高房租;占比最大的社区为52%,主要由于社区处于沈阳繁华商业街区,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大,其中农民工约占流动人口的65%。外来流动人口中男女比例约为2:1,比例最大的社区为4:1;有46.9%的社区表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还有35.9%的社区认为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说明外来流动人口趋于年轻化;有78.7%的社区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学历为初中水平,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近年来流动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近两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越来越多,有4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省外,主要来源地是温州、福建等地,而6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辽宁省的其他地区。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主要在沈阳做生意,并且居住时间较长,而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流动人口中多数是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五爱市场、太原街以及大型劳务市场附近,例如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附近。

二、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以防范式管理为主,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

防范式管理主要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需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将他们真正纳入到社区管理体系中,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目前沈阳市多数社区是以防范式管理为主,但有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的趋势。多数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开具各种证明、信息登记和计划生育三个方面,80%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办理各种证明,62%的社区为其登记信息,68%的社区会对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例如举行计划生育讲座等。具体管理模式的表现有以下三点。

1.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消极管理,外来流动人口也基本不愿参与社区管理。

除了日常事务的管理,如发放证件、收取费用等,社区管理者几乎不与流动人口接触,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依照上级指示进行消极管理。多数社区表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和城市居民并没有差别,但是实际上外来流动人口除了孩子上学或者其他事宜必须要到社区开具一些证明外,基本不会得到社区服务和管理。只有极少数社区的管理者会不定期走访外来流动人口,询问他们的具体需要,绝大部分社区都坐等流动人口找上门来。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外来流动人口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到城市社区管理体系中,在访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部分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带有明显的成见,提到流动人口时是一种抱怨的态度。二是外来流动人口自身的认知原因,多数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并没有从内心里接受城市,在身份认同上始终认为自己是外来居民,进入城市之初就把自己与城市事物之间划了一道鸿沟,部分社区反映流动人口对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信息登记等工作不予理睬,主观上多数流动人口认为来城市工作,挣钱最重要,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客观上也可能是工作繁重,无暇参与社区管理,所以导致社区管理者与流动人口很难见面。第三个原因是社区管理人员不足,所调查社区的平均管理人员15人,除了完成常规工作外,有时候还被借用去支持公安、街道等部门进行治安维护等,导致社区几乎没有闲置人员,很难主动与流动性很大的外来人口长期保持联络。

2.城郊结合部社区管理偏防范式,城市中心社区管理偏人性化。

从调查结果看,外来流动人口较多集中居住于城郊和市内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区。城郊集中居住区是由于城市扩张导致的,城郊结合部房租便宜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租房居住,由于城郊结合部形成社区的时间比较短,居住区面积大,人员混杂,社区管理不够规范,加上片警人数有限,只能有限地进行治安维护,因此对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采取防范式管理;而市中心集中居住区是由于沈阳的几条商业街聚拢了大量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一般与市民混居,有的老旧小区甚至基本都是流动人口租住,城市中心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政府比较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加之市中心社区管理历史比较长,所以一般会主动接触流动人口,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尽量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关心,管理更接近人性化管理模式。

3.对外来流动人口的人性化社区管理趋势逐步显现,但具体人性化管理措施有待提高。

具体表现为有42%的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卫生防疫,免费为外来流动人口检查身体;34%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房屋出租信息;一半的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但是就业信息服务与流动人口就业需求不对位,只有很少数流动人口通过社区提供的信息找到工作,主要因为社区提供的工作一般工资很低,低于摆地摊的收入,有些人宁愿摆地摊也不接受社区介绍的工作,而社区管理者很难掌握类似摆地摊这样的灵活就业人群的信息,更难为其提供服务;还有58%的社区会请外来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活动,但所谓“邀请”并不是每个人都通知到,而是张贴社区活动海报或通知,多数流动人口不会参加社区活动,有的因为没看见活动通知,有的即使看到了,也会觉得自己不是社区真正的一员,活动不是给自己准备的,不去参加。另外,还有34%的社区表示提供权益保障服务,只有12%的社区让外来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

(二)社区没有执法权,管理权能小

访谈的所有社区管理者都认为应该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社区管理,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很难管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外来人口流动性太大,由于工作、房价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换地方居住,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社区管理权能有限,社区没有执法权,它是街道办事处的延伸机构,没有执法权能,不能规定外来流动人口必须到社区登记或者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只是协助街道办事处处理社区居民的日常事务,例如开证明、宣传政策法规以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难事琐事等等,仅仅是为社区居民服务,对于损害社区公共形象的行为只能劝说,别无他法。

(三)有2/3的社区订有外来流动人口管理规章制度,但制度执行不到位

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规章制度主要集中在人员基本信息登记、居住、婚育以及治安几个方面,并且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社区只起到协助的作用。所调查社区中,有2/3的社区制定了对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做到上墙展示,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比如,基本信息登记方面,只有极少数外来流动人口会主动到社区登记,多数社区人员不会主动上门登记,制度难以落实。婚育方面,社区居委会一切依照街道办事处或各区政府的指示工作,各社区居委会只有各区政府制定的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册,其他方面具体措施几乎没有,尽管如此,仍有2/3以上的社区没有相关宣传画册。居住及治安方面,多数社区也仅限于基本防火防盗知识宣传方面。此外,还有34%的社区没有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到社区管理规章制度中,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始终处于一种无管理状态,不利于城市治安稳定,也不利于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影响其城市融入。

(四)多数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在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存在负面评价

74%的社区管理者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给社区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认为他们经常乱扔垃圾,不交卫生费。不少社区管理者认为外来流动人口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中居住区经常会发生下水道堵塞、小区内简易设施破坏,甚至从楼上向楼下扔垃圾等事情,不仅破坏社区环境,而且严重时会危及人身安全;但也有少数社区反映外来流动人口不会破坏社区卫生环境,有的社区外来流动人口自发组成社区环卫队,为社区打扫卫生。对于治安方面,因为流动人口比较庞杂,人员不固定而且没有登记信息,难以追溯,可能会出现小偷小摸的事情。另外,也有少数社区管理者反映流动人口会与本地居民发生纠纷,但是纠纷事件并不常见。

三、相关建议

外来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方面的融入、身份的融入,更应该是思想和文化的融入。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社区管理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速推进人性化管理模式是促进外来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关键

首先,社区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由消极管理变为积极管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剧增,传统的防范式管理已经不适用当今社会。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占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另一部分是外省经商者。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占据多数,他们较老一代农民工更愿意融入城市,可能受户籍制度和对社区管理认识不足的影响,不愿主动配合社区管理;外省经商者多数来自南方,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可能并不适应沈阳市的生活习惯,因为与本地人竞争,更可能受到本地人的排挤。因此,对待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者最迫切的是要转变思想,从内心里接纳流动人口,他们是社区的成员,要真正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积极寻找切入点,关心、帮助、尊重和充分认可他们,为其提供相应服务,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逐渐让流动人口接纳并愿意接受服务管理。其次,不断改善人性化管理具体措施。社区要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他们关心哪些方面信息。要经常走访外来流动人口,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讲解对他们有利的政策法规,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调查他们的就业需求,不盲目提供就业岗位。对此,可以借鉴南方一些较发达地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措施,比如温州乐清县柳市镇,2013年外来流动人口19.8万人,该镇2009年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对外来流动人口采取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和以卡管人的模式,对出租房进行逐户排查登记;通过企业管理流动人口,用工企业要每月上报人口信息;市政府推出了物联网系统,在街头设置刷卡点,流动人口人手一卡,每15天需刷卡一次,卡内包括各种信息,卡与住处、企业、政府等提供的服务相联,如没及时刷卡,社区管理人员会上门联系,这就对流动人口的去向形成了及时动态掌控。最后,采用“塔式管理”创新人性化管理模式。类似于北京的“浙江村”,许多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都有自己的管理组织,他们会参加同乡会或者其他社会团体,社区应该与这些团体组织取得联系,通过发挥团体组织的力量达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流动人口自我管理为主的“塔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发挥流动人口中有影响力的核心成员力量,形成自我管理及约束机制。比如,柳市镇就采取了外地人管外地人的办法,设调解员,政府每月发放固定工资,调解效果良好。因此,社区管理者只要能够对塔尖人员进行激励,长期保持有效沟通,通过他们收集信息,由他们鼓励外来流动人口多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并推选流动人口代表参与社区管理具体事务,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区选举,以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则会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二)放宽社区管理权限,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是激发社区管理者管理动力的根本

我国提倡社区自治管理,但是政府却更多的介入其中,社区居委会是与社区居民直接接触的机构,能够真正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如果社区居委会权能太小,即使社区管理者知道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也无法解决,而街道办事处或者更上一级的政府相关部门远离基层,难以了解实际情况,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处理社区的琐事。政府应将管理权责真正下放,让社区真正实现自治管理,从根本上激发社区管理者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动力,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指导和监督,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三)制定适用于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规章制度是社区管理的保障

现阶段,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仅在信息登记、居住、婚育方面有宣传和展示,各社区应根据本区域内流动人口需求特点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要将制度细化,将规章落到实处。比如了解外来流动人口作息时间,利用休息时间举行社区活动,经常走访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了解他们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建立外来流动人口表彰栏,鼓励外来流动人口为社区做贡献,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渐消除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从而促进外来流动人口快速融入到社区大环境中。

(四)加强环境、治安管理,明确出租屋权责是社区管理的切入点

第13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2年8月一2014年8月社区管理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为(56.37±2.64)岁;平均病程为(8.96±5.3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7例,初中及髙中34例,髙中以上29例。另选该院内科门诊同期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6例,女38例;年龄34 ̄75岁,平均年龄为(57.34±3.01)岁;平均病程为(9.01±5.13)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初中及高中35例,高中以上3丨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中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餐后2h血糖&200mg/dl,空腹血糖身126mg/dl;

②患者行动方便,且不存在任何精神障碍;

③患者了解并同意该次研究。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建立完整的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用药方案、血糖控制情况、饮食结构、遵医行为等。在此基础上,两组患以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内科门诊常规治疗,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对其血糖情况进行监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观察组:对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具体的管理方法如下:

①主动随访。由社区服务站医生主动随访患者,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干预,并且选择恰当的运动疗法予以指导’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有效、长期地控制患者的血糖;

②健康宣教。在社区开展2型糖尿病的知识讲座,给予用药指导,并且介绍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机理和注意事项等,加深患者对2型糖尿病的理解;

③调辇治疗方案,定期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

④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由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上门服务,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反应予以疏导,指导其及时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1.4观察指标

①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

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统计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庆±4表示,采用f检验,对比以尸<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指标情况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FPG、2hPG、HbAlc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C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经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90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7.78%,对照组为25.53%,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病情严重,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K]。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病的发生除了遗传因素外,与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一方面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综合管理措施。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的关键环节在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从而大大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0在该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门诊予以治疗,患者定期复诊,医生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然后对治疗方案予以调整。正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社区中度过。因此,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观察组患者采用社区管理方法予以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①主动随访。社区医生主动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然后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同时又能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避免患者随[意增减药物等,可以提升、冶疗效果。

②健康教育。据相关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差,其中很大原因在于对疾病认识较少。因此,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2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比如治疗方案、用药方法等,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③调整治疗方案。医生定期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然后结合血糖指标实际情况,及时趣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方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U升治疗效果。

第14篇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患病情况分析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和高血压3级的患病人数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高血压老年患者社区管理干预前后治疗情况分析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血压值控制达标和血压测量频率达标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社区管理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关生活习惯分析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过多摄入食盐、过多摄入食油、经常吸烟、情绪精神没有合理控制、经常饮酒、不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和平时运动量偏少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由多种环境与遗传因素诱发的慢性病,其患病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其一旦患病需终身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终生服药。已有的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针对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开展社区健康宣教与加强自我管理,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

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的单纯医院治疗,很难满足血压受到较好控制的需要,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系统的社区管理,从而使患者的治疗意识明显提高,高血压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本研究中,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过多摄入食盐、过多摄入食油、经常吸烟、情绪精神没有合理控制、经常饮酒、不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和平时运动量偏少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和社区管理工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明显改善。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高血压2级和高血压3级的患病人数明显减少,血压值控制达标和血压测量频率达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实施社区管理和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规律治疗,使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第15篇

当今社会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被广大患者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其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向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直接,短期即可容易实现这种想法得以实现。国外最早关于网络医疗网站的报到始于1996年,患者可有偿地进行网络医疗咨询和开具处方。据报道,加拿大在已实施了10年的高血压教育计划(CHEP)基础上推出了CHEP资源共享的电子平台[5]。电子平台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桥梁,患者能利用平台提高自我管理行为的能力,医师通过平台对患者进行包括随访、评估、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诊疗内容。相比传统的诊疗方式,网络远程医疗系统费用低、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易于被患者接受。

2“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及设计依据

网络远程医疗系统管理模式同样可应用于社区糖尿病的管理。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糖尿病网络管理,主要还是通过网络上传检验数值,停留在信息及数据采集阶段,缺少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难以达到为病人提供随时、方便的诊疗要求,较难体现糖尿病病人应进行自我管理,从而达到自主、自助、互助的要求。2013年针对这些不足,结合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我们自行研发了"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运作,一方面,社区糖尿病患者可随时输入血糖及相关信息,即时了解糖尿病病情及健康教育等信息,随后得到来自全科医师的病情评估与诊疗建议;另一方面,同时全科医师也可利用平台对有需求的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指导和随访管理,从网络层面实现了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的依从性提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3“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系统概述

“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系统采用微软VisualStudio为开发平台,以SQLServer为数据库管理平台,以IE浏览器为前端运行环境,在Windowsxp及以上系统均可应用,设计简明,易于操作,便于掌握及推广。系统由糖尿病门诊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和医患互动板块三部分组成,分别设立全科医师和病患两个进入端口,具有诊断、治疗方案推荐、分类分级管理、疗效评估、预约提醒、查询统计打印六大功能。

3.1糖尿病门诊系统

“糖尿病门诊系统”是为后续的“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服务的,其模拟社区糖尿病门诊流程,只需按照常规门诊流程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诉、糖尿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录入系统(如年龄、性别、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臀围等),系统可直接判断该名患者的糖尿病管理类别、等级,并向全科医师提供多项辅助治疗方案。患者就诊一次系统即可自动更新为一条新的记录,并根据其相应的管理级别定期向患者短信或邮件发送复诊提醒。同时系统兼具病史打印功能,可将记录直接打印到就医手册,不影响患者日常就诊的使用。

3.2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

该平台涵盖了目前社区糖尿病管理的全部内容:包括建立患者档案、定期随访、年度评估转组和质量控制几个方面,可以借助软件轻松完成对患者的日常随访,也可计算建卡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血糖控制率等评价指标,对常规工作进行质量评价,完成相关统计报表,减轻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的负担,通过数据形象地进行管理评估。

3.3糖尿病医患互动板块

医患互动版块是前述两大模块服务的进一步延续,也是该平台的大胆尝试。一方面,可以利用平台的“宣教活动”开展网络健康教育:内容涵盖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常见并发症、诊治新进展及常用糖尿病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糖尿病防治知识。另一方面,医患交流平台的开设,意在建立以患者需求为主导的防治病意识,通过答疑解惑的方式,让社区糖尿病患者更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防治当中。

4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