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实习论文范文

审计实习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实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审计实习论文

第1篇

审计模式是审计目标、范围和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它回答了审计应从哪里下手、怎样着手进行审计以及进行审计的时间等。随着的,审计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根据审计切入点的不同,审计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账项导向模式、制度导向模式与风险导向模式。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适应不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与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编制与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能在源头上把握被审计单位发生舞弊及错误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又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风险导向模式、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以及改良风险导向模式。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所谓传统风险导向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了的制度导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导向模式中引入了风险测试,提出了从风险点切入的审计策略,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测试,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制度导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从交易项目报表测试综合成审计结论的审计方向,而且其固定风险的量化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不是相对客观的量化方式。

(二)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

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从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出发,自上而下地理解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并且从战略风险评估,业绩计量等方面来评价审计风险。该审计模式从上讲,比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更为,但它更多的职能体现在逻辑思维上。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审计模式给注册会计师迁就管理层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偏向于做出有利于管理层的判断,甚至会为某些独立性较差的注册会计师有意减少实质性测试提供冠冕堂皇的借口。

(三)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摈弃了无利害关系假说,它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假设的基础上,要求注册会计师牢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为包括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服务的具有专业性及公共性的服务机构,应秉承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宗旨,在计划和执行审计时,不做任何预先判断,只有在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才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结论。同时,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重新考虑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便利性,重新构建了审计风险模型,将原来的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起点定位在围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计划审计程序,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密切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前提和先导。

二、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分析

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何种审计模式上的?有人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上的,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风险导向模式上的。笔者认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首先,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使用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内部控制的构成采用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分法,并沿用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两种测试方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由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至少是建立在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上述的分析中可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本身就是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而来的,当然会具有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不能因为旧的审计准则体系具有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某些特征而认定它就是建立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其次,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虽然对审计风险及其三要素做了概念性的解释,并给出了风险模型,对其评估也做了指导性的描述,但是基本上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对如何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如何予以量化,如何将量化的检查风险于审计实务中等,都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这些都符合我们前面所述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特点。

最后,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下的具体审计准则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程序,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部分思想。比如《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独立审计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方式及程度,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总之,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无论从其整体的审计思想还是从其具体审计准则而言都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将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基础归结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恰当而又中肯。

三、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48项新制定或修订的独立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下面用一个简要的图表来概括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框架。

我国新建立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基于何种审计模式下的呢?由上面的框架中可知“注册师审计准则”下将“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单列一组,这充分表明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基于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计划审计工作》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第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制定的总体审计策略中应该考虑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包括初步识别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等。第十条特别强调在总体审计策略中要说明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成员及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等并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风险评估程序的完成情况对上述内容予以调整。第十九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员工作的指导、监督与复核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等因素。

从中可以发现,新准则体系中对风险的强调开始集中于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摈弃了原来的固定风险概念,这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第一,从制定本准则的目的来看。准则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制定本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从准则规定的具体审计程序上看。准则在第六条列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审计程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第七条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扩大询问对象,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信息。第十一条提醒注册会计师要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的经验是否有助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识别潜在错报的类型,考虑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后,该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时必须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误相联系,并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发生的可能性。准则特别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要求注册会计师及时将其注意到的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适当级别的管理层或治理层。

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准则中,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要素作了明确规定,指明了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也由原来的三要素论扩展为五要素论。这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类。

纵观整个准则,与旧的审计准则相比较,该准则的可操作性更强、对风险评估程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工作的指导性也更强。这也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可操作性特点。

(三)《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风险应实施的程序》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第2篇

一、独立审计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独立审计市场是指在独立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其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审计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买卖“审计服务”的产品市场,与一般的产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交易“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行为。但审计服务还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价值高,审计服务直接影响广大社会相关利害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识别。审计服务的商品在形式上是审计报告,不允许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大多数公众很难通过外部形式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三是审计产品形式上的需求者与实质上的需求者不同。一般商品的供需双方关系明确而单一,审计服务的委托方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董事会,尽管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仅仅表明目前大股东的意愿,而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是社会公众,这种双重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一定会对事务所施加某种压力。

二、独立审计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政府作为最大的审计信息需求主体,但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从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最早的是1980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财政部、证监会陆续颁布的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法定的要求。《公司法》、《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其它报告;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有关监管政策和上市规则中都将审计意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等。

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进行了脱钩改制,审计市场的地区分割开始被打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着主要的股权,这些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公司便更倾向于选择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还欠发达完善,国有股份所有者“缺位”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审计市场上存在着没有委托人的契约人。公司的权利掌握在人管理当局手中,因此,审计服务的需求表现为一种形式。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监管机构,只要能符合或满足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避免被摘牌,获得配股资格等。对企业来讲,取得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关键,审计质量成为次要因素,因为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的变量,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相反,若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可能会降低那些自身质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企业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我国的审计需求是形式上的审计需求者,管理当局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只不过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信息向公众传达公司的财务信息。这部分需求者(其实是管理当局)迫于无奈,为了应付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接受审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审计需求及审计产品质量的高低却与其无关;管理当局关注的是审计费用,往往根据审计价格的高低,而不是根据质量、信誉、规模等会计师事务所的内在价值选择供给方,且质量对需求的弹性小于价格对需求的弹性。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在IPO市场,还是在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均缺乏对高独立性产生自愿性需求的制度环境。这就从根本上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保持独立性的内在经济动机。由于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上市公司中由于我国特有的股本结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绝对控股权,社会公众股的投票权形同虚设,其利益没有制度保障,管理当局很难有自愿聘请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动机。在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当局既是被审客户又是审计服务的需求者,掌握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支付审计费用的主动权,这种被扭曲了的审计关系造成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淡漠。如果公司存在刻意粉饰报表的现象,公司管理当局自然是不愿意被社会公众了解,因此管理当局存在着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另外,管理当局拥有聘任和解聘注册会计师的权力,同时还是审计费用的支付者,因此审计合谋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发生。

(三)社会公众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是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更关注审计的质量,这源于对资本市场中相关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广大的社会公众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相关者们虽然并不承担审计费用,但为了转嫁或降低自身资产保值增值风险,往往会对审计质量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表明: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其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债权人为保证所贷出款项的安全收回,必须对贷款企业财务状况准确把握。而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独立鉴证,能够最好地满足债权人的这一需求。但从我国的股权结构中可以发现,个人股占整个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的比例还不到30%。股东的股权一般都比较少,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相差太远,基本上没有个人成为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成员。因此,个人股股东没有能力去监督上市公司的行为,只能成为“搭便车”者。这部分投资者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没有投票权和表决权和股票市场较高的换手率。据统计,我国的换手率一般在200%,如果考虑到流通股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30%,我国的换手率将达到700%-1000%,是美国67%的15倍。极高的换手率说明个人股股东大部分在投资股票时是做短线操作,甚至直接把股市当作赌场,根本就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谈不上对上公司的信息进行监督。现实中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是资本市场中现实或潜在的资金提供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由于这一部分人为数众多,各自独立地提出审计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通常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的机构(如被审计单位股东大会、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等)代为提出审计服务需求,并代为约束和评判审计服务的质量。因此,在一个有效的审计市场中,应尽可能保证审计服务需求者与其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目标的一致性。

三、独立审计市场强化的政策建议

(一)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减少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行为,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管制效率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渐向独立管制模式过渡。我国审计市场建立之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创造市场需求,并直接创造或间接调节审计供给。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市场化的效率,但这种行政干预下的市场,缺乏对独立审计的自发需求,审计供求主体之间缺乏正常的供需关系,低价竞争大量存在,审计市场难以正常的成长。近年来虽然审计市场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分干预依然存在,审计供求关系依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自愿性需求市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改进我国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保护股东权益,倡导股东积极主义”,即规定公司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应具有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审计中应该保持事务所和审计人员聘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使得股东大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管理当局掌握了聘请主审事务所的所有权力,管理当局有权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工作条件和审计收费水平,在不满意时还能以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鉴于上市公司中由于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过小,董事会和监事会所起的制衡作用就显得太弱,由此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管理层谈判时力量单薄。建议在上市公司中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支付审计费的数额、审计工作的程序等重要事项,以减轻客户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的“权力来源”,切实增强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

(三)大力推进开产权制度改革由于几乎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加之我国上市公司持有股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和监事会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管理当局的作用,实际上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完善的公司机制才真正是外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根本制度保障。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有赖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有赖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与各方面的完善。客户是否真正需要独立性高的事务所,取决于管理当局有无向所有股东提供可信财务信息的动机。我国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管理当局很少有动机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事务所,而是聘请“独立性低”、“容易配合”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满足其目的。我国国有股和法人股几乎都是控股的大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不同。这些股票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没有动机通过提高其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使其财富最大化;正因为不能流通几乎不用担心失去控股权。然而社会公众股股东具有需要高独立性、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强烈动机。因此,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降低或削减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应扩大社会公众持股份额,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特征,这是奠定形成有效权力制衡的产权基础,也是最终可以使公司股东中的众多中小股东,可以通过行使表决权来参与对公司的控制(包括对独立审计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立和完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使股权(产权)真正流动起来的方法。正是由于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与参与,才使“高独立性”的自愿需求市场所需的产权基础得以确立,自愿需求高质量的审计市场才能够被培育起来。

(四)积极引导普通投资者,提高素质提高普通投资者的素质,培养其投资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积极扶持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如养老金基金、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有能力也有激励去关心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治理状况,如有能力广泛收集信息并派人员参加股东大会等;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QFII)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同时让境外法人股减持,实现境外股全流通;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成为真正的投资场所,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

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化肥深施的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近年来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笔者阐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1化肥深施技术的主要形式

1.1深施底肥用施肥整地机或在铧式犁和水田耕整机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装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时将化肥深施到土层中。

1.2播种同时深施肥利用配有施肥装置的机引播种机,同步完成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将化肥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肥与种子之间有3~5cm厚度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化肥烧伤种子。

1.3深施追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期,使用机械、半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化肥深施技术的优点

2.1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可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对提高115%和35%。大面积应用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钾等肥深施还可以减少风蚀的损失,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麦、玉米能增产225~675kg/hm2,棉花(皮棉)可增产75~120kg/hm2,大豆可增产225~375kg/hm2,平均增产幅度在5%~15%。

3化肥深施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底肥深施

3.1.1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cm,地表无可见的颗粒。

3.1.2边耕翻边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业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挥发损失,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许多地方习惯称此法为犁沟施肥。边耕翻边施底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cm,肥带宽度3~5cm,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3.2种肥深施种肥须在播种的同时深施,可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肥箱和排肥装置来完成。对机具的要求是不仅能较严格地按农艺要求保证肥、种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cm以上)的土壤隔离层,既满足作物苗期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种混合出现的烧种、烧苗现象。应用该项技术对田块土壤处理要求较高,应保证土壤耕深一致,无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虚实得当。按施肥和种子的位置,有侧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称肥、种分层)两种形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3.2.1侧位深施种肥。肥施于种子的侧下方,小麦种肥一般在种子的侧、下方各2.5~4cm,玉米种肥施深一般在5.5cm,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3.2.2正位深施种肥。种肥施于种床正下方,肥层同种子之间土壤隔离层在3cm以上,并要种、肥深浅一致,肥条均匀连续,肥带宽度略大于播种宽度。要注意,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据肥料品种、施用量等,决定种与肥的距离;防止种、肥过近造成烧种烧苗。

3.3追肥深施按农艺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业机具,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业,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追肥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对作物后期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如伤根、伤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点为基准)应为6~10cm。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的10~20cm之间(视作物品种定),肥带宽度大于3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参考文献

[1]何立德,马汉平,郑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对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产效应[J].农技服务,2007,24(7):48.

[3]陕建伟.化肥深施节肥增益[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8):32-33.

第4篇

(一)审计服务市场需求不足

我国的审计并非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的最大需求者是政府部门。并且,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为中小非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迫于政府监管机构的压力而委托事务所审核其财务报表,从而引起审计服务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些事务所为了求生存,谋利润,以降低审计收费来吸引客户,有的甚至同企业经营者共同粉饰财务报表,出具虚假审计财务报告。

(二)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制度不完善

2006年2月15日我国出台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在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审计目标、一般原则、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对追究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的相关规定较为完善,而对其民事责任承担方法、损失赔偿的范围及计算方法,则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且政府相关部门对其监督和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互查措施流于形式。由于对审计违规惩治力度不够,监管措施不到位,使得审计人员忽视违反法律法规会带来的后果,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具虚假财务报表。

(三)审计三方关系失衡

审计三方关系包括第一关系人,即审计主体(审计机构或人员);第二关系人,即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财产经营者);第三关系人,即审计委托者(财产所有者)。审计三方关系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即第二关系人(审计客体),大部分为中小非上市企业,这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往往由一人或几人创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即审计客体与审计委托者一致。审计三方关系变为两方关系,独立的、客观公正的审计也将不复存在。

(四)注册会计师缺乏必要的职业判断

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两极化现象。一部分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员,知识结构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一部分是刚毕业,工作经验严重不足。且事务所不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虽然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但后续教育的缺少,使得先前的工作经验并不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提供合理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而部分注册会计师因缺少必要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并不能弥补该漏洞,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五)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以及所负的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作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它要求注册会计师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不一,事务所内部激励机制不合理,内部章程不完善,审计人员工作涣散,无责任心,甚至有些事务所因为将工资与审核数量挂钩,促使了一些注册会计师为了金钱迎合被审计单位,与其串通作弊。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应对建议

(一)创造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拓展业务范围。

明确市场定位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审核财务报表重要性的灌输,而不是简单地硬性规定,使中小型企业经营者真正意识到审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主动地寻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报表。相应地增大了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压力下以降低收费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来招揽客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除了一般地审计业务外,还可增加税务服务业务、会计服务业务。私营或小型企业的账务处理情况混乱,事务所可为私营企业或小型企业提供记账、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单处理等业务。这样既为事务所提供了其他业务收入,又借助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减少了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现在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纳税义务和权利,关注自己的纳税负担是否合理、合法,是否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事务所可为企业提供税收筹划服务,办理企业的各种税务工作等。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拓宽业务范围时,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合理利用人才,以一项业务为主体,其他业务为副体,办出自身特色,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

(二)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我国相关法律应出台对审计违规的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承担方法,加大惩罚力度。从国家审计署到地方各级财政审计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管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政府也须意识到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要重视小型事务所的发展,加强对其的监管与督促。各级财政审计机关应真正落实不定时地抽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状况的举措,并将抽查情况公布,增加监管的透明度。此外,还可充分发挥民间监督的作用,使其同政府监管力量共同形成社会监督压力,并鼓励社会公众向监管机关提供违规审计的线索。

(三)重构审计三方关系

在审计三方关系失衡的状态下,需要新增一个审计关系人,即第三关系人,即审计委托者。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不存在,更没有公司监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也不是上市企业,没有预期的使用者。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的最大需求者是政府部门,因此笔者认为:可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下成立一个组织作为审计委托者,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可以该组织作为审计委托人,寻求事务所审核其财务报表,对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组织作为预期使用者可鉴定这份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性。这样既重新构造了审计三方关系人,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组织也可起到监管作用,减少事务所同企业勾结、粉饰财务报表、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

(四)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

事务所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新准则颁布或法律法规有变动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知识,尽快将新准则运用到工作当中,但是鉴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本身资金缺乏,存在着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困扰。因此笔者认为:事务所可与某个学校签定协议书,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最新的准则、法律法规;学校可派实习生到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实务操作,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扎下坚实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过程中积累经验,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适正确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审计成本。如在新准则中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新审计模型将企业经营风险纳入整个审计体系,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成本。审计人员在采用审计模型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具体确定审计模型。对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可采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降低审计成本,又能保证审计质量。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第5篇

通过对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深入研究,我们将Webservices技术集成到智能Agent架构中,提出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简称WSCAS)。本文其余部分如下:第二部分阐述计算机审计系统(CAS)、面向服务构架(SOA)以及本文研究动机;第三部分提出WSCAS的体系架构,包括基于Agents的Webservices系统结构、多智能体Agents的交互等;第四部分开发一个WSCAS系统原型;第五部分对WSCAS系统原型进行讨论;最后对全文进行小结,并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计算机审计系统(CAS)。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使用,尤其是ERP系统的实施,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核算越来越依赖于复杂而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纸质财务账簿转变为数据库中的电子数据(或称电子账);同时,资本市场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以加强内部控制和企业管理增值为目的的内部审计、以财务真实性和公允性鉴证为目的的社会审计,还是以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查为目的的国家审计,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信息化的冲击与挑战。审计师必须运用IT技术手段,掌握数字化审计证据收集方法,才能胜任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定义1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也称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和审计知识,在被审计单位现场或者通过远程网络,对被审计单位与财政财务收支和管理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电子账目或财务数据库数据进行审计。现代审计的范围正逐步延伸,跨越了财务模块,计算机审计对象已经发展为面向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审计,是对整个企业应用的业务数据审计。定义2计算机审计系统(CAS):计算机审计系统是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能够完成特定审计功能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总称。计算机审计系统作为审计辅助工具,可以完成审计数据采集、整理、计算、统计、查询和报表生成等工作,为审计人员实施各种审计检查和收集审计证据提供帮助。

(二)面向服务构架(SOA)。面向服务构架(简称SOA)是一种软件架构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软件即服务,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每一个业务功能单元封装成服务。SOA将这些服务从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出来,进行组件化封装,不同的服务之间通过标准接口相互调用。作为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基本元素,服务可以被描述、、发现及绑定,其平台是独立的、自治的,并且可以用XML编程的大型分布式互操作应用系统。图1说明了Web服务能够执行面向服务架构的模型。图1描述了Web服务的基本组成。该架构由三个参与者和三个基本操作构成。三个参与者即服务提供者(Serviceprovider)、服务请求者(Servicerequester)和服务(Servicebroker);三个基本操作即服务(Publish)、服务查找(Find)和服务绑定(Bind)。

(三)研究动机。计算机审计系统解决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疑点管理、审计底稿撰写、审计报告生成等难题,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致力于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审计中,并开始探索新的计算机审计模式。廖志芳等提出了联网审计实际的三种审计组网模式,即集中式、分布式以及点到点式组网模式[2]。李世新在对XBRL和Web服务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XBRL和Web服务的网络化审计取证模式[3]。李湘蓉在研究了网络环境中计算机审计系统应具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计算机审计系统[4]。还有学者论述了计算机审计模式及风险防范[512]。一些学者对Internet环境下的审计系统进行了研究,Chen和Sun通过对面向服务架构环境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内部控制持续审计模型,称为协同持续性审计模型,通过对企业资源计划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组件进行封装,软件提供商可以为企业提供模式匹配服务来实时转换业务交易数据[13]。Ye和He运用Web服务的一系列组件,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持续审计业务流程模型,用于提供有关特定业务的鉴证[14]。Internet环境下的动态信息系统具有共享资源的多样性,无统一控制的“真”分布性,基础平台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设备和软件的多重异构性,节点的高度自治性,链接方式的动态开放性,网络连接的多样性,使用方式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实体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我们认为在新的动态企业信息环境下,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和计算机审计系统。

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WSCAS)体系结构

(一)系统体系结构。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WSCAS)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复杂的审计任务由大量解决问题的Agent承担,每一个智能Agent只能解决特指的某一类问题,关注特定任务的完成。用Webservices封装的Agent,一个服务可能涉及一个或多个Agent,这些不同功能的Agent协力合作并提供特定的服务。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不同的Agent不必在同一地点或属于同一公司。通过对其他Agent知识和能力的理解,这些Agent能够突破固有的智能范围,协同工作实现目标。图2是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WSCAS)体系结构。由于系统具有开放性,可以不断地向系统中加入新的Agent,从而使得系统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适应性不断提高。也就是说,除了WSCAS提供的服务,其他个人和公司也可以提供审计项目管理服务、审计数据采集整理服务、审计数据分析服务、审计抽样服务、审计文档管理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计算机审计服务。通过标准的通讯协议,每一个Webservices封装的Agent可以自由选择访问其他服务。

(二)智能Agent交互。如下页图3所示,WSCAS交互系统由外部实体和审计组件两部分组成。外部实体向系统提供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和模型。根据《审计法》规定,被审计单位接到审计通知书后,要向审计小组提供审计范围内以及特定时间段审计所需要的完整数据。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不但包括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上一次审计的结论等相关数据。被审计单位模型包括审计所需的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系统模型,这些模型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判断审计疑点的依据。审计组件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审计数据分析模块、审计抽样模块和审计文档管理模块。

数据采集是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提取指定范围、指定内容的业务数据并收集到审计系统中。用IT技术对电子账进行审计有两个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审计人员采集电子账中的电子数据,包括电子账套中的数据和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二是分析审查采集到的电子数据。数据采集是对电子账数据进行实质性审查工作的第一步。数据采集是否全面、准确、客观将直接影响计算机审计的结果。若采集的数据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状况,那么审计人员即使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也无法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增加审计风险。因此数据采集在整个计算机审计过程中至关重要。数据采集的信息可以分为三类:被审计单位信息采集、财务数据采集、业务数据采集。

一是被审计单位信息采集Agent。审计业务的开展与被审计单位的企业规模、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以及相关的行业法规制度等密切相关,在审计准备阶段和审计实施阶段的初期,审计人员必须首先获得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开展审计工作,被审计单位信息采集Agent负责此类信息点采集。二是财务数据采集Agent。财务数据采集主要采集以下两种数据:财务备份账套数据和财务数据库数据。财务账套数据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经过加密后的备份电子数据,其格式不是标准的数据库格式,而是会计信息系统以其独特的方式备份数据。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账套数据文件的格式不同,所以WSCAS提供不同的财务账套数据采集Agent作为智能数据采集接口,完成财务备份账套数据的采集工作。财务数据库数据是保存在标准数据库中的会计数据,数据文件以标准的数据库文件格式保存,系统为各种数据库提供了相应的数据采集Agent,财务数据库中有许多表,其中和审计相关的主要数据库表为会计期间定义表、会计科目表、会计科目的设置表、凭证表等。通过数据采集Agent接口采集数据,审计人员要清楚数据库,数据库表,字段的结构、属性和含义,这样才能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三是业务数据采集Agent。由于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审计对象不再局限于财务数据,还包括许多业务数据的审计,如社会保障审计、高速公路收费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这些数据保存在业务数据库中,由业务数据采集Agent作为智能的采集接口,采集业务数据。

数据采集的目的是为审计分析做准备。审计数据分析是通过运用审计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进而形成审计结论。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方法有:账表分析;数据查询;数据挖掘;联机处理;审计分析工具;审计疑点管理等。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一是账表分析Agent。审计人员将采集到的财务备份数据还原成电子账,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基础资料的检查和分析,找出审计线索,得出审计结论。账表分析Agent的主要功能包括总账审查、科目明细账审查、辅助账审查、会计科目审查、凭证审查、未记账凭证审查、日记账审查、报表审查等。二是数据查询分析Agent。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经验,按照一定的审计分析模型,对从数据库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发现审计线索,达到审计目的。数据查询分析Agent主要的查询分析方法有数值统计、重号分析、断号分析、分类分析、数据分层分析、时间分层分析等。三是数据挖掘Agent。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各种格式的业务数据急剧增长,只靠审计人员的人工阅读或简单的审计数据检索无法及时发现不同层次的审计线索。数据挖掘Agent能够从被审计单位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审计结论有价值的审计线索,以及能被审计人员所理解“知识”的数据处理过程。四是联机处理Agent。联机分析处理是与数据仓库密切相关的一种决策支持工具,联机处理Agent能够使审计人员从多角度对审计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对审计数据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对审计决策的支持和多维分析。五是审计分析工具Agent。除了上述一般审计分析方法外,WSCAS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专用的审计分析工具平台,审计人员不但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审计分析工具,还可以不断充实新的审计分析服务。审计分析工具Agent可以进行单科目金额分析、对方科目分析、坏账准备计算、营业税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算、图表数据分析等,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审计疑点。六是审计疑点管理Agent。审计疑点管理Agent可以存储、管理并逐项落实审计分析中发现的审计疑点。

审计抽样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审计抽样是一种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量化控制审计风险、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审计技术方法。特别是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审计对象数量庞大且经验判断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采用审计抽样技术审计效果显著。具体应用如下:一是抽样管理Agent。抽样管理Agent可以管理审计抽样全过程的信息,包括总体表中的数据管理、抽样方法的选择、样本表中的数据管理等。二是抽样审核Agent。抽样审核Agent对审计抽样的样本信息在审计现场进行审计核对,并将审核的结果输入系统中,输出生成抽样审核结果表供审计人员使用。三是抽样评价Agent。抽样评价Agent根据样本数据的审核结果,推断总体审计数据的情况。

审计文档管理是计算机审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过程中的文档主要有审计底稿、审计日记、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台账等。具体应用如下:一是审计底稿Agent。审计底稿Agent记录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问题,对审计日记、审计证据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描述,汇总审计报告、审计台账等审计资料。二是审计日记Agent。审计日记Agent记录审计人员当天的审计过程,内容涉及审计分工、审计事项、审计实施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以及其他一些需要记录的情况等。三是审计证据Agent。审计证据Agent负责建立、管理和汇总审计证据。四是审计报告Agent。审计报告Agent以审计底稿为素材,生成报告提纲并形成审计小组的审计报告初稿。五是审计台账Agent。对照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文书的结论,对每篇审计底稿的问题和金额进行确认,系统根据确认后的结果,由审计台账Agent自动汇总问题和处理处罚数据,生成审计台账,最终生成的审计台账参与审计报表的汇总。

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WSCAS)的原型开发

本文将移动Agent技术和Webservices技术结合,集成两者优势,克服各自局限性,构建面向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如图4开放Internet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服务的集成架构。为了实现系统中审计服务的统一调用,我们将各种业务逻辑封装为服务,提供标准、统一的服务接口,从而实现技术对外界透明。本文使用了Java技术开发系统功能模型,描述模型的架构和元素。

系统评价

为了验证本文所论述方法的有效性,阐明基于Web服务是如何集成工作并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目标,我们用一个案例来描述服务的协同操作过程(具体见下页图5)。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首先要明确审计任务,组成计算机审计小组,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计算机审计方案,确定计算机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实施步骤、审计安排、审计方式、人员分工以及需要运用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审计实施注意事项等,利用WSCAS开展基于Web服务的计算机审计工作。

(1)审计项目管理Service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小组通过系统的审计项目管理服务,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项目通知书。

(2)被审计单位信息Service以服务的形式向系统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信息,提供给审计小组。

(3)审计数据采集Service采集被审计单位审计数据。被审计单位信息Service按照审计小组的审计要求,将审计通知书中说明的指定时间段、指定范围的审计数据进行服务封装、注册和,提供给审计数据采集Service。审计数据采集Service首先对采集到的审计数据进行数据验证,确认采集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这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来源繁杂,采集来的审计数据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不能直接进行审计数据分析,需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数据转换和数据清理。数据转换是将采集来的原始数据转换成审计人员容易识别的数据格式和名称,主要包括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有效装载到WSCAS系统中,明确数据字典,标识出每张表、每个字段的含义及其关系;数据清理是整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清除存在明显错误的数据,如缺失的数据、不完整的数据、不准确的数据、不一致的数据以及重复的记录等。

(4)审计数据分析Service。以审计数据采集Service输出的中间表作为审计分析的基础进行审计分析。在审计分析中,审计人员根据相关的业务处理逻辑、业务数据的勾稽关系、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审计经验等,建立审计分析模型,用账表核对、指标分析、账表勾稽关系模型、业务逻辑分析模型、法律法规分析模型以及审计经验模型等方法进行总体审计数据分析,然后审计数据分析Service对审计数据进行复算、检查、核对和判断,发现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

(5)审计数据抽样Service。在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水平确定审计抽样的样本量。审计数据抽样Service选取样本并审查,评价抽样结果,并返回到审计数据分析Service。

(6)在审计数据分析和审计数据抽样过程中,审计人员记录当天审计过程、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等,将这些情况提交到审计文档管理Service,形成审计日记。

(7)在审计数据分析过程中,审计数据分析Service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审计疑点,发送到审计文档管理Service,审计文档管理Service负责落实审计疑点,若证实确是问题,则将该疑点作为审计证据。

(8)审计文档管理Service编制审计报告初稿,和被审计单位沟通,生成审计报告正式稿,形成审计意见。

(9)审计文档管理Service向审计项目小组提交、归档审计文档资料。

第6篇

1 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仍处在探索与建设的时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及质量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常常无法收到有效的结果。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1 审计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繁重,特别是在政府换届期间,各部门的人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得不应对集中下达的众多审计任务,这就很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另外,从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无法达到行业性质的需求。被审对象往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此从事审计工作要具有很高的要求与政策性,从审人员往往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其政策水平。我国从审专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能够全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要点、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的专职人员更为紧缺,在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审计评价无法切中要害,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要求,未能提供高水平的审计评价等现象。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的知识层次、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敬业精神均亟待提升。

1.2 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上级部门、监管部门及人事部门考察与任命干部提供科学的评价根据。然而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从审人员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微观经济效益,对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确定却十分困难;能够准确地认定干部任期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效益地却难以作出准确评价;能够全面地认定干部任期的当前经济效益,对于长远经济效益却不易作出客观的评定。无法有效全面地对党政干部工作期间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估,往往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降低。

1.3 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对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大多集中于总量监督和结构监督两个方面,而忽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应赋予绩效分析和评价的新内容。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对被审对象的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所遵循的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别,难以实现统一标准。首先,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不够全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有审计体系仅仅要求从审人员对经济指标、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廉洁自律等内容监督,局限于经济责任的内容,然而,对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制度未作规定。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执行力强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次,工作绩效信息往往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使得信息的准确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需要对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4 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绩效审计的一些思路和理念,有一些部门和领域开展的也还不错,但两者在结合上还有瑕疵。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任期所处部门经营管理和经济情况的许多领域,牵扯到的事务繁多,涵盖范围广阔。然而,现有审计体系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范围较小,仅对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提出了审计要求,而对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查处,审计揭示和探讨的问题缺乏广度,应涉及单位业绩成效的管理,甚至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部门任务的定位等更加有深度的问题。

从审人员应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应对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克服审计评价标准不一的困难,以实现对审计目标全面、广泛的绩效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组应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结构制度,以满足审计项目要求。然而,我国从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一,从审人员缺乏良好的社会科学教育,调查或评价工作经验较少,对被审计政治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其二,虽然我国开展审计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但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就账查账工作,很少涉及绩效审计工作,缺少绩效审从审经验,这也是影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及二者结合的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要求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可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服务,且有利于精神文明公平公正建设,使得领导干部更加关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的绩效审计,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遏制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类不良的社会现象。

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责任主体部的金融活动和效益的评估,对我们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问题。绩效审计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准则,采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监督其财政收支和相关经济行为的效益,通过有效的分析提炼,进一步监督及评估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给出改进意见,提高效益。

另外,绩效审计的开展是制衡领导干部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它是对经济、效率、效果的一个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3 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改善途径

3.1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新常态下,新生事物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去解决,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十分重要。必须要按部就班有计划,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及时的领导干部审计,避免出现审计调查解决问题的审计工作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一些财政金融的收入和支出都少的部门,或者没有金融资源配置和行政审批机关权力的部门,一些质量问题较少的行业,开展专项审计就可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相关的范围之内的授权审核,通过现有的审计可以更清晰地验证,具体授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的领导干部和检查、评估、宣传,在任期间可以安排特别审计调查。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机构,让熟悉审计政策,有一定级别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发展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

3.2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拟定和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和纪律检查和监督以及组织和人事部门必须在协作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方案的制定,研究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法规的定义,来保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公正性。经济责任的范围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责任的领导干部是非常不同的。负责定义和评价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政府部门的本质差异,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评估标准来确定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这样做只要根据评价评分量化方法,可以确定本次审计评价更准确,直接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此外,需要设置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使用国有资产和金融资本。

3.3 让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领导干部有一个制约,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问题,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让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干部的手段,就要加入绩效这个东西,有了绩效,才能真正让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否则,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走形式,无法发挥它的全部作用。

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措施,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领导职务,再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形成之后,领导和组织和人事部门审计结果来参考和评估,决定是否对其继续任用,当然这在现行体制内还是一个假设。但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去思考,如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责任尚不清楚或不研究不作为,没有约束的行为,一律不认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也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之前任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干部任命前系统结合。对于在表面背后产生的经济财务收支不平衡和无效率的经济责任问题,应该全面地分析,得出问题的原因,谁的孩子谁抱走,属于主管机关部门负责的,属于所属单位单位负责的,负责前任领导应当负责的,都应该有一笔清楚的账,不可以笼统地归咎于当前一任的领导。

第7篇

关键词:独立性审计收费市场完善

一、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内部因素

(一)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影响。

1.审计委托关系。民间审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物。如果说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第一委托关系的话,那么所有者与注册会计师构成第二委托关系。注册会计师和经营者共同处于人的位置,因而容易产生共谋。除有共谋的可能之外,我国的审计委托关系还存在失衡。根据我国的审计准则,审计业务的委托人是股份公司股东大会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但实际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使得财产经营者取代了财产所有者,审计实际委托人变为公司董事会甚至管理者;二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我国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的均值为58.9%,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另一项表明,我国每家上市公司平均拥有外部董事仅3.2人,平均内部人控制度为67%,内部人控制度超过50%的占样本总数的78%。这些足以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使选聘制度失去意义。

另外,我国现行的民间审计收费制度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审计费,从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对被审计单位形成经济依赖。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完全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其所需要的报告。

2.非审计服务对独立性的影响。提供审计服务一直都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业务,竞争也最为激烈,可是近几年该服务的边际利润和所占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会计师事务所从非审计服务中取得的收入和利润却不断提高,这就使会计师事务所乐于接受和提供非审计服务。当非审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超过一定限度以后,人们就会认为注册会计师更注重非审计服务,外界的相关利益者会担心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机会而忽略甚至是纵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的错误与舞弊。因此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损害。

3.审计市场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方面的影响。我国审计市场的现状是供大于求,审计市场处于买方市场,因此,作为供应方的注册会计师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规模较小、资金不雄厚的会计师事务所,经济上对客户的依赖性更大,在面临生存的竞争压力时,为了争取客户很容易被客户的管理当局收买,致使其难以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二)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影响。

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不断增多,关系越来越密切,从而可能为了避免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产生不利影响而放弃应坚持的原则。另外,从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内部来看,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和审计知识的掌握比较充分,而对其他知识比较缺乏,由于缺乏一些专业知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不得不依赖被审计单位的指导和协助,这种依赖必然会削弱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同样是一个理性经济个体只要是理性经济个体,就必定要使其个人效用达到最大。注册会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个体,也必然要使其个人利益达到最大。要实现此“目标”,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人财富最大化,亦即对个人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人现值量最大化;二是与未来的现金流人现值量相关的风险最小化。许多文章在分析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时,将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欠缺作为一个主要原因;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每一次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在充分权衡了其个人收益与风险之后做出的选择。

我国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并未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需强制执行的执业最低标准,在执业的过程中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全凭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自觉行为,当注册会计师面临诱惑时,很难再按职业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了。

(三)我国的审计市场还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

在美国,审计行业被认为具备典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特征,但在我国,无论从行业集中程度来看,还是从收费水平、人均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来看,审计市场还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能提供有偿审计服务的事务所很多,但接受审计服务的客户相对稳定,因而出现“低价揽客行为”和“削价竞争行为”等非正常情况。“低价揽客行为”是审计人员在初次审计聘约签订时愿以低于初次审计成本的审计收费获取审计聘约的初次签订权,以期望取得客户的长期合同,而初次审计少收的审计费用将在以后的业务中得到补偿。“削价竞争行为”是事务所之间为了争夺客户而进行削减收费价格的无序价格竞争。这两种行为都可能导致审计人员独立性的丧失,审计人员有可能屈从于客户的压力,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不能自行执业,审计服务由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直接进行。目前事务所已基本完成脱钩改制工作,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中介组织,但事务所的格局呈现小、散、乱的局面,许多小事务所还处于生存阶段,承接业务时必需考虑成本与效益问题。审计收费是注册会计师生存的重要来源,也是导致会计事务所竞争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事务所通过竞争可以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另一方面竞争又使事务所以降低审计收费来取得审计业务,因为低收入比没有收入强。由于审计市场是供方市场,使打折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过低的收费影响到审计程序执行完善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使注册会计师无法收取到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其所发表的审计意见。

二、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宏观环境因素

1.证券市场和政府方面的影响。

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致使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比较轻视。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投机成分很浓,缺乏对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需求。新股发行和定价方式使一级市场的证券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使得本应关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公众股股东无暇关心是谁提供了审计服务。因而上市公司没有聘请“独立性高”的事务所的压力,反而需要“独立性低”的审计服务。不少股民认为只要买到发行的新股就会有高额报酬,至于该公司有没有真正达到发行新股的条件、在审计中被出具什么类型的审计报告等并不重要,这就相对降低了审计风险。对已经上市的公司而言由于股权集中,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往往是国有股和法人股掌握着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众股股东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因而上市公司管理者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保持独立性的内在动机。

由于我国公司发行新股的成本较低,而取得上市资格就意味着拥有几乎无偿向社会公众筹资的机会,因此地方政府会为所属的争取这种宝贵的资格。在这种环境下,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博弈的不单是企业还有政府,加上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宏观上规范市场秩序,在短期内不能给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所以在政府看来不能与上市公司相提并论,有的政府可能通过一些渠道授意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和验资的过程中提出有利于企业的意见。

2.企业方面的影响

经营者的权力过大与现行社会审计的委托制度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从理论上讲,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经营管理者对公司进行经营,注册会计师是接受股东的委托对经营者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审计报告将信息提供给委托者。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管理者将公司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集于一身,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总经理本人就是董事长或董事会重要成员,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尽管聘用、更换会计事务所在形式上由股东大会决定,但实质上与大股东决定并区别,经营管理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者的聘用、审计费用的多少等事项,会计事务所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带来的未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共谋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损失的概率很小,会计事务在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审计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严重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3.监督机制和法规方面的影响。

外部质量控制机制方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财政部下属的行政部门,由于其行政事务繁多且专职人员不足,因而很难对我国目前的四千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方面,我国已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但是,从目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构成及总体的执业环境来看,仅仅通过行业自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根据《刑法》的规定,中介机构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需达到“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但何为“情节严重”法律没有做出规定,这就为量刑的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缓解空间,也为有效执行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各民事处罚的方式也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重于对个人的处罚,即使案情十分严重、作假手段十分恶劣,也没有对主要当事人进行刑事处罚。在现行制度下,造假被发现的几率很小,从收益与风险相比的巨大差异来看,注册会计师有赌博的心态,因此造假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二)信息不对称是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的另一外部原因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及产生的知识分工使绝大多数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日益不对称,加之审计业务的高度专业性,外界很难评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是否保持了应有的独立性。较小的外界压力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易于受到利益的诱惑,丧失应有的独立性。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审计收费,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1、限定审计委托主体

审计委托入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这种现象,在中外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己、解决的办法是要将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严格区分,使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人士脱离关系,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使其免受管理当局的左右。可供选择的是:

(1)对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来割断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的联系)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是由公司董事组成的一个公司内部机构,该委员会主要负责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并支付审计公费。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处理与独立审计人员的关系,改善内部审计控制,并建立适当的政策来禁止公司雇员违反职业道德和法_律的活动。审计委员会应当有绝对的权利来聘用独立审计人员孰_确定审计费用和解雇审计人员。另外,审计委员会应当与独立审计人员保持单独联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有关审计报告,并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向公司提供的全部服务。通过轮换审计委员会主席或许能增强审计委员会自身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提出或批准公司独立会计师的聘用和解雇。

(2).对于非股份有限公司,可由政府部门组织成立一个“审计委派处”,由该处负责委托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进行审计,并由该处向企业收取审计公费,转付给执行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我国的非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常与企业管理当局串通,丧失独立性。为了解决这个,我们必须为广大企业找一个“虚拟所有者”审计委派处这个“虚拟所有者”只是代行所有者对财产的监督职能。具体的操作过程是二年终审计委派处根据各企业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按一定的收费标准向企业收取审计公费,然后由它委托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审计之后由审计委派处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公费。审计委派处同时负责将企业经审计的会计报表连同审计报告公布于众,为广大公众传递真实的会计、审计信息。

2、确保审计收费的数额

(1)从短期来看,各地注协应监督各会计师事务所遵循最低收费标准,严禁各事务所搞不正当的低价竞争,使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脱离开与企业的关联,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下,事务所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不实行最低限价将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难以生存和。具体事例就是1998年发生的海南省会计师事务所收费全部放开,在一段时间的运作后,海南省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与改制前相比减少了一半,但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同时期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年度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扩业务量相对有了增加,但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刚刚改制完成,承受不规范会计市场环境能力差,再加上压价无序竞争,会计师事务所总体收费水平普遍降低。与此相匹配的是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难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质量难以提高,风险加大。可行的做法是,各省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可采取全行业集体签约的形式,协议制定本地区执业收费最低限价,并相互监督,确保所达成的协议顺利执行。监督的方式可以是由行业协会不定期召集会计师事务所开会,讨论行业中的重大问题,通报最低限价的执行情况;也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举报的方式相互监督,如果有确实违反了最低限价的,在全行业内通报。

(2).从长远来看,必须进行供需调整,使供需达到平衡,由市场自主决定价格。这个市场有别于一般市场,它的供给要素——注册会计师是社会监督体系的主力军。对这一市场不宜让其完全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在供过于求时,靠供方压价竞争,要素流失,求得平衡。这样会使注册会计师职业不稳定,特别是在目前市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流失的要素不是劣等的,反而可能是优等的,因此政府应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失衡问题。应建议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通过作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惟一途径;严格控制新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审批;组织专门人员不间断地确定各时期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规模。

(二)、改革事务所“挂靠”体制,进一步规范事务所管理体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仍应注意到脱钩改制之后尚存的一些问题,即“挂靠”体制的惯性,中注协乃至全社会都应积极地采取措施,改正问题,修正错误,使脱钩改制工作真正地进行下去,使事务所真正独立于挂靠单位,注册会计师能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可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完善行业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地位

目前,我国关于合伙经济组织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深圳有《深圳经济特区合伙条例》,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此为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管部门可通过采取提请修订、补充、完善《注册会计师法》或制定并出台更具有操作性的《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等办法,就合伙会计师事务所性质、地位、组织框架、运作模式、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等做出符合国情的相应规定,以完善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运作。

(二)、逐步扩大注册会计师执业市场的规模,提高企业自觉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自觉性

一方面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及地律的规定,确保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市场,减少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督促企业按规定选择事务所进行审计,使之逐渐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同时,对于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企业,一经查出,应追究法律责任,绝不姑息纵容。

加大对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监督力度,针对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检查机关应采取措施,加大监督力度,促使事务所提高业务质量,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事务所出具的报告的可信度。利用改制的有利条件,促进事务所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加强对合伙人的,提高合伙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合伙人认真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自觉抵制违法行为。

(三)、扩展管理咨询业务,增强事务所的竞争力从而增强其独立性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管理咨询业务己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然而,同时提供审计和管理咨询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种种不利的,但我们不可以因为这个原因而将管理咨询业务排除在外。我们惟有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这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两种:

(一)、在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内下设两个部,一个是审计部,另一个是管理咨询部

审计部只负责审计工作,其内部人员属于从事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部只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其内部人员属于从事非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部与管理咨询部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组织关系上应是完全独立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同一注朋会计师既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又为这一客户提供审计服务,可以有效地减少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对审计独立性造成的损害,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将事务所人为地分为审计部和管理咨询部,但这两大部门同样还是隶属于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相互之间的联系、业务协商是不可避免的。

(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将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分开,分别设立审计事务所和管理咨询事务所

审计事务所仅从事审计业务;管理咨询事务所仅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讲是十分的。可以将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严格地合理分开。但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较难运作。原因有二:一是现有事务所己经形成了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共存的局面,较难将管理咨询业务从事务所中分离出来:二是各公司基本上已适应由一家事务所为其既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又提供审计服务的现状,一旦将二者分开,它们不得不找两家事务所分别从事审计与管理咨询,增加了它们工作的复杂性,将招致它们的不满。

(四)、通过限制政府权利介入以及完善外部市场环境来消除外部影响因素

(一)解决权力细分市场问题

权力细分市场最大的弊端是助长了事务所的贿赂和出具不实报告的行为,最终损害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现在问题是如何制约权力,使权力在推动市场的同时不干预市场,也就是说在不该权力介入的地方权力要退出市场。一些人将希望寄予中注协,希望其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际上,中注协在这方面己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要形成强有力的制约,还需依靠更高的权力机构和立法形式来综合加以解决,即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法律。

(二)解决政府直接干预问题

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进行干预的这种现状急待于改善。首先,我们可寄希望于中国证监会希望它能加大监管力度,减少各地政府部门干涉上市公司的权力;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即以法制权,就目前来说这项措施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在我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的权力是相当大的,有时可能会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

(五)、通过建立健全民事赔偿制度来完善法制

当注册会计师因偏移独立性给社会公众带来损失时,法律上规定应由相应的违规者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这是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而限制注册会计师偏移独立性的必要法律制度保证。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中,强调的是行政责任,而对如何处理虚假会计信息中的民事责任问题、民事赔偿的主体和客体问题以及赔偿判决程序问题等几乎没有涉及,法律制度的残缺,是导致当前注册会计师屡屡违规的关键因素。因此,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追究涉案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是促使注册会计师自觉恪守审计独立性的强有力的法律措施。

首先应完善民事赔偿实体规范。正确划分民事责任主体,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与助理人员所负法律责任的界限,委托方与其他相关所负法律责任的界限,公司、董事会、与经理之间所负法律的界限。完善处罚方式,对公司造假造成的法律责任,除追究涉案注册会计师与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外,不能以对公司的处罚代替对犯错的董事和经理的处罚。其次,应建立和完善民事赔偿责任。在民事赔偿机制的管辖权限界定方面,从民事赔偿诉讼的专业性、技术型和节约司法成本考虑,可以通过指定管辖或专属管辖来确定由特定的法院受理民事赔偿案件。允许投资者单独、通过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或公共基金组织等机构代表广大投资者或实行律师的方式进行民事赔偿诉讼。

四、结论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问题己经困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十几年,已经根深蒂固,绝不是仅靠几项措施就可以彻底解决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方面己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问题仍然存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广大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机构不懈的努力方能实现,这有待于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惟有这样,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才能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才能真正提高审计质量,才能敢于打开国门迎接挑战。

主要:

1李君.论审计独立性.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李君,李若山.浅议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及对策.审计与实践,1998;5

第8篇

注册会计师审计应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与基础;审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是获取社会公众相信审计人员实质上独立的根本保障。审计人员实质与形式上独立的整合,并通过审计团体形式上的独立将注册会计师职业展现于社会公众面前。公众利益和公众预期与信任,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具有重要意义,从公众视角审视形式上的独立,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繁荣。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公众视角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关于独立性的内容被普通接受的观点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前任主席托马斯·G·希金斯提出的,他认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的独立性,实际上有两种:事实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职业界重实质轻形式。在业内人士看来,事实上的独立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适用,涉及形式上的独立性的规章所能带来的好处都是微不足道的。直到193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审理一州际袜厂诉讼案后要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职业道德准则中,强调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不得有任何形式上的利害关系时人们才开始重视形式上的独立性。尽管从论述中我们看到了审计形式上独立重要性的提高,但笔者认为,在越来越强调人性沟通和信息交互的社会里,仅仅将形式上的独立与实质上的独立相提并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上升一个高度。理由是: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要实质性地发挥其职能,为社会公众认可并接受是至关重要的。注册会计师职业之所以存在,在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够合理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确定已审会计报表及其他信息的可靠程度。如果社会公众根本不相信注册会计师群体,就不会相信他们的鉴证工作。独立性正为注册会计师群体获取社会公众的这种信任提供了合理保障,然而大多数公众不可能深入注册会计师群体内部了解实质上的独立,只能从形式上窥探独立性之一斑,因此形式上的独立是沟通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间的纽带。

(二)以顾客为中心建立需求拉动型的产销模式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将顾客满意的管理哲学引入审计独立性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地位的提高及营销策略的开展。为收集审计证据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如同实业企业的生产,社会公众作为审计报告的直接使用者如同顾客,注册会计师职业必须象对待上帝一样以不可动摇的抱负运用自身的知识为社会公众服务。

(三)为公众利益服务是社会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要求,这除了暗示注册会计师职业维护公众利益的承诺之外,还强调公众在注册会计师职业中的利益。不仅如此,它还作为基本原则列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体系,这意味着在公众利益与注册会计师自身利益冲突时应以公众利益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四)为公众利益服务是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判断实现的。独立性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公众利益的被保护程度。然而实质上的独立表现为判断上的不偏不倚,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无形和难以度量的,连注册会计师自身都很难讲清,社会公众就更难把握了,形式上的独立则是有形和可以观察的。事实上社会公众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探求审计实质上是否独立,只能直观地了解注册会计师形式上的独立,进而确定是否信任他们的审计意见。换句话说,形式上的独立才是形成公众信任的决定因素,同时还应注意到,由于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所处角度以及专业知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审计独立性的认识上也有差别(见附表)。

从附表中不难看出,当形式上的独立与实质上的独立不相一致时,注册会计师评价的依据是实质上的独立而社会公众则更多考虑形式上的独立。

以上笔者从不同侧面分析了社会公众在注册会计师职业中的重要地位。公众利益是其宗旨而公众期望是其内在动力。确定公众视角虽然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重构,但此文的主旨在于倡导一种新的思路,从公众的角度开展形象策略,以期注册会计师职业地位的提高。

二、从公众视角重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观

完整的独立观应具备三个要素:谁需要独立、如何保持独立、向谁独立。由于向谁独立很明确且对公众的理解没有影响,笔者暂不作讨论。前两要素的简单组合形成独立性的四个方面:审计团体形式上的独立性、审计团体实质上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性。除了对独立性的内容重构外,笔者的意图还在于从公众视角对其重要程度排序。(一)审计团体的独立性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性,这是公众关注的首要因素。审计团体本身不具备判断思维的能力因而基本无实质上独立之说(笔者认为审计团体实质上的独立其实是全体审计人员形式和实质上独立的整合)。审计团体的独立性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审计团体形式上的独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乃至行业协会拥有自主经营、行业管理的权力而不依附外界权力或利益上的支持,我国事务所的脱钩改制正是审计团体形式上独立的完善,这使事务所长期依赖行政权力开展业务的状况得以改变;二是指注册会计师作为一门职业应有的声誉,表现为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普遍印象和一般评价,是深层次的形式独立。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印象并非来自对注册会计师及其职业的认知,而是更多形成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应。部分公众可能了解某些注册会计师并予以高度评价,但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当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依赖不熟知的注册会计师工作时,起支配作用的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一般看法。可见塑造长期良好的职业形象对获取公众信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审计团体形式上独立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实现该目标而且作为独立性的最表层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认知的起点。

(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包括审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性两方面。前者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利益以及其它形式上的特殊关系,后者强调审计人员在执业中保持超然的态度。

审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尽管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该审计人员工作的直接评价,但笔者认为,相对公众来说审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退居其次,实质上的独立才是关注的对象。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论述,笔者的观点归纳如下:

(一)笔者提出从公众视角重构审计独立性在于倡导注册会计师职业营销策略的改变,事实上就是一种实现注册会计师职业与社会公众融通的公关策略。

(二)笔者强调形式上独立的重要性并不否认实质上独立的基础地位,更不是对形式上独立的一味拨高,而是基于形式上的独立是社会公众能直接触及的表层信息并构成了社会公众认知审计独立性的起点这一事实。由于公众利益和公众预期与信任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从公众视角审视形式上的独立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繁荣。

第9篇

一、原因

(一)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通

审计系统由于受编制、人事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质的制约,人员的录用、提拔、调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人员流动性小。虽然政府再三强调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逢进必考,但现实的大环境,人事部门也难于做到严把进人关。近两年我局所进人员,基本上是乡镇领导换届安排,部分关系人员照顾性进来的,实际能胜任审计工作人员难于“走进来”,而非专业人员,相对来说又难于“走出去”。审计人员提拔、输出的极少,由审计岗位走向领导岗位的更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自行消化状态,干部成长渠道窄。由此严重影响了审计干部向健康、向上方发展,从而影响了审计事业的推进。

(二)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过大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年龄偏大点的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搞审计多年有经验、有方法,同时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当天和尚撞天钟,完成任务就行了。而年轻刚进来的审计人员,大多凭关系进审计局,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整天讨好领导,在理念和实践上无长进,形成一种“工作干好干坏无区别,干多干少无所谓”的不正确认识,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基层审计机关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有关制度未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尚未建立健全符合现阶段审计发展的审计管理、审计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缺乏切合实际的考核激励制度,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性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三)学习教育不够重视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业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且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40~50人员,加上每年要完成的审计单位(项目)众多(如我局去年审计的单位(项目)73个,其中年度计划51个,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22个,今年又达74个,这还不包含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项目),项目一个接一个,加之审计的程序及其繁琐,案卷整理过于繁杂,审计决定执行难度较大,审计人员长年累月奔波于审计一线,天天忙于查账、写审计报告、执行审计决定、整理审计案卷,任务的日趋繁重,及主观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基层审计人员在学习上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静不下心、沉不下心去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过份强调“忙”,更谈不上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导致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升,运用绩效理念,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无所适从。

二、对策及建议

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迫切需要。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及广大审计人员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提高认识、完善机制体制及制度、加强学习教育、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入手,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

(一)优化人员结构

一是立足当前实际,从现有人力资源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由于受机构编制制约,短时间内难以通过招录人员、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充实审计力量,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根据审计队伍实际情况,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沟通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育审计人才,促使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严把审计进人关,用好有限的人员编制,招录急需人才。根据审计机关工作性质及专业特点,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及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录用方式将审计队伍中知识结构严重缺位的、审计工作急需的人才引进到审计队伍中,确保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三是逐步建立审计专家库。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才缺口,很难配齐所需的各类人才,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因结合审计实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审计需要的审计专家库。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等的方式,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争取政府支持,确保审计经费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审计署关于机构改革中加强市、县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建设几点意见的通知》([2000]86号)精神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应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列入同级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据此,审计机关应主动争取政府支持,财政年度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职能和工作成本,确保审计机关的经费,以提高审计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维护审计人员廉洁审计,依法审计形象,推动我县审计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三)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针对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及基层审计工作特点,建立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并针对审计发展形势需要及制度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等,及时科学地调整考核内容,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例如我局2005年制定出台的内部管理考核办法,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审计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将业绩与审计人员完成项目质量、成果运用、审计创新等相挂钩,量化考核指标。并逐年进行修订完善,不断细化考核项目。通过近年来内部考核办法的实施及修订完善,我局在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我局又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及审计转型的要求,对考核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工作成效将不再只针对查出多少违规金额,上缴多少财政金额,而是重点关注有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等方面。

(四)强化学习教育

针对目前基层审计干部专业结构状况,要使广大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更新的新时期,就审计人员本身而言,学习是防止思想僵化,保持不断创新,持续进步的基础。就审计机关而言,加强培训,促使审计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学习和教育,是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全体审计人员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效果,切忌走过场,使广大审计人员能真正从扩大审计人员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出发,培养审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潜力、有钻研的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积极培养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审计应用上的困难及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其次,基层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审计发展形势及审计人员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情况,制定中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训内容上,应基本涵盖宏观经济、法律、审计业务、计算机、基建等知识,不断拓宽学习覆盖面。培训方式上,应注重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培训,如按照领导、骨干、一般等不同层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可根据审计实践需求,采取委培、代培、抽调基层人员参加上级审计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上,应考虑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防止只重形势不重效果,走过场的培训,减少“作报告”、“谈体会”等枯燥单一形式的培训,注重采取新颖、互动的培训方法,采取审计实务的操作演示、审计业务的经验交流等培训方法。如我局从今年起,每月第一星期周一各业务组长互相交流审计实施情况,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

(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1.重视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编制质量。

一是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情况、领导及分工、单位主要职能、下属单位情况、纪委等有关单位掌握的情况,以往审计情况,以及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掌握重大事项如工程建设、大笔资金征管用、资产处置情况等。二是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重点内容等编制审计方案,重点项目应开展审计方案论证,审计组长及时根据审计方案论证会形成的意见,完善审计方案。

2.遵守规范,鼓励创新,提高审计报告撰写质量。

审计报告是一种专业性极强、权威性高的行政公文,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较好的理论修养。从某种角度说,审计报告是检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一是重视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二是突出反映审计重点;三是结构严谨,文字精练,通俗易懂。审计结果文书要抓住项目的主要问题,讲深讲透,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解决实质问题,达到实际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使得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九五”期末的2000年中国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约为42.8%,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比重约为12.6%,二者之和约占GDP的55%。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50%,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占到了GDP的大半江山。GDP总量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市场机制的运行也起了先导作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机制在民营经济中体现的最充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吸收就业的主渠道。

然而民营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仍有许多不规范的行为,非常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民营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得到有利的控制,企业就会变的更强大,如果失控就会变的越来越弱,当然如果没有内部控制,企业就会大乱,甚至倒闭。因此,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健全完善并且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中,民营企业往往会忽略内部审计的建设,最终使得所建立的内部控制难以得到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美国著名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Michaelhammer)曾说过:“内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一种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的达至预期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师的使命将从简单的‘我们实施审计’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工作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目前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近十几年,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亟待加强。

一、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内部审计目标决定的,而不同的企业审计目标也不同,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受企业内部自身的特点影响。一般认为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服务,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以往民营企业大多都将主要经历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和监督上,而不是对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由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点和定位都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模、投资主体等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更高的要求。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变单一的监督职能,增强服务职能,将内审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管理审计上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和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监督工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一般是评价和监督等服务,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的内部机构职能,还有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为经营管理提供咨询的功能。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是:相对外部人员产权非常清晰,但在企业内部的产权很模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具有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民营企业内部的产权清晰了,才能更有效的治理企业。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筹资、投资管理,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监督,把审计结论报告给管理层,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在民营企业内部要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使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为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咨询,建立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内审凭借自己的特有工作性质,采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构建

1.科学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和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内部审计与民营企业特性的结合。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民营企业这个大集体中,有可能会出现某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道德约束,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如果没有内部审计人员监督可能会弄虚作假,虚增业绩,转移企业财产。另外民营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的标准,能否真正增加企业价值,需要一个相当独立的机构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每个部门和个人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的。因此民营企业非常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首先要考虑其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要求,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主要有三种情况:

(1)由董事会的领导。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高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在不受管理层影响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但是内部审计结果不直接向企业管理层报告,管理人员在根据审计结果改进内部控制方面要迟缓些。

(2)由总经理领导。与前一种形式刚好相反,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其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但内部审计工作有时会受到管理层的制约。

(3)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与前两种形式相比,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独立性和权威性、改进内部控制方面都比较差,不利于其监督与评价职能的发挥。

民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特点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功能。在民营企业无论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都应该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负责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监督和控制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越独立、越有权威,其工作效率越高。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笔者建议民营企业应把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大的民营企业,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需聘用职业经理人,审计机构应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对规模小的民营企业,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都比较灵活,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设立在股东大会的领导下,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接受本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并对本单位的管理者负责。但应接受内部审计协会的业务指导,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遵守《我国内部审计条例》和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重点

(1)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并强化其管理审计。首先是保证民营企业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使一切生产流程按照规范运行;其次是把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经营活动的情况及时、准确的报告给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随时调整内部控制。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先做好财务审计工作,才能帮助管理人员,提高组织机构运行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在审计产品时不仅应该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并且按ISO9000的标准审计企业产品的质量。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包括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质量达到一定标准。要求企业所有员工齐心协力,对每个工作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方式、质量检查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ISO9000的标准所以内部审计应严格按ISO9000的标准做好质量审计工作,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才会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3)民营企业为了长期获得最大利益,必须进行战略审计,并且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民营企业目前正在由家族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转化,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民营企业家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准确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经营环境,创新能力也不是很强。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非常艰难,当出现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错误时,很可能出现企业现金短缺,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所以民营企业目前非常需要战略性内部审计,评估企业长期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评估企业的业务性质、产品市场占有率、管理模式、企业形象等战略性问题,帮助企业防范长期市场风险,获得长远利益。

(4)要做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好以下辅助工作: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敬业爱岗精神,更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等,并且审计人员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在必要的情况下,审计机构可以在外部聘用相关的专业人士协助审计工作。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审计财务,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太注重审计企业的投资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管理层必须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最后,改善同审计对象的关系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由于以往的审计理念是对审计对象的监督,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往往造成审计对象与审计主体的对立。实践证明,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审计人员为审计对象提供咨询和建议。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善于为审计对象出谋划策,为其在节约成本、改善管理程序、方法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孟复胡德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程晓陵汤颖梅: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企业管理,2005.11

[3]刘宏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04

[4]刘世谨张继勋: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南京: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06

第11篇

夯实工作开始之前要提前清理渠床中可能存在的垃圾,其中包括淤泥、暗管砖石、腐殖土和树根等杂质要清楚彻底,以免影响夯实效果;之后再根据渠道的实际情况确定渠坡需要夯实的厚度,夯实部位从渠底角的部位向岸堤内侧进行延伸,它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控制在1.5米左右,达到堤顶部的位置夯实厚度要达到1米上下,总体形状呈现一个斜梯的走势。③回填夯实的施工方式可以选择分层夯实的施工办法,每层中需要铺土的厚度不可以超过30厘米,对铺土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平整还要颗粒匀称。因为渠道的土质基本都是粉细砂和砂壤土,所以在施工前必须要对需要夯实的土壤进行含水量检测,只有含水量符合标准要求,方能进行施工。如果土壤是干燥土壤,则需要通过洒水等方式加强土壤中的含水量。如果土壤比较湿润,则需要通过换土或者排水的方式减少土壤中的含水量,确保土壤符合要求标准。④渠道夯实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对渠坡部位进行完善。为防止夯实后的渠道因为天气过于干燥或者雨水冲刷和认为的践踏等因素导致渠道起尘甚至遭到严重破坏,工作人员最好在砼现浇开始之前的一天开始对渠道的修整工作。在对渠坡进行修整的过程中要对工程和坡表面的光滑度进行严格的操控。可以选择人工进行挂线精削的方式,如果在削坡过程中过度削坡,就必须禁止使用浮上回填的方式,必须选择和现浇标号一样的砼填孕,渠底和内边坡在平整度的误差允许出现在±0.5厘米的范围内。

水利渠道的防渗施工只有按照标准的流程作业,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想使水利渠道发挥运输水资源的作用,就必须提高水利渠道防渗工作的质量。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水资源渗漏量的大小,好的施工质量可以确保优化水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对水资源进行利用。防渗渠道的工作流程大致是:1.清理工作:夯实工作完成之后要对渠道内及两侧进行清理,如果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现渠道出现裂缝,一定要小心施工,先将裂缝内的垃圾清理干净,才能进行灌浆工作。2.辅料工作:辅料工作就是在每一个渠道的位置要均匀地铺设混凝土,一般都是根据伸缩缝的实际要求进行分块浇筑作业,在渠道的底部和渠坡位置可以使用跳仓进行浇筑作业。在衬砌工程作业当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作业,就是按照“先渠底、再渠坡、最后压顶”的工作流程,这种工作流程有利于加强渠道的稳定性和抗渗性。3.振捣操作:在对渠道进行振捣过程中要把握好振捣的频率和时间,已达到最好的振捣效果。4.收面工作:收面工作是通过浇筑原浆,是渠道的结构性更加的紧密,保证渠道便面的混凝土保持光滑性,通常收面工作反复进行两到三次,确保效果良好。5.养护工作:养护渠道混凝土的工作主要是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确保混凝土的湿度。6.拆模工作:一定要在确定混凝在初凝的转台下进行人工拆模,整个过程要细致,避免对混凝土造成损伤。渠道在全部完工后的10之15天内不可以通水。

总而言之,水利渠道施工中的防渗技术在渠道建设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水利工程的基础环节,必须要设计、施工、验收三个方面都严格把关。另外渠道防渗工作的施工技术和衬砌材料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渠道施工过程中要着重注意每一道工序的用材用料,是否按照规范和图纸要求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渠道工程的防渗效果达到最好。水利工程建设属于我国的公共事业建设,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是群众,只有建设好水利工程,确保水利工程保质保量完成,才能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祖国的稳定发展做贡献。

本文作者:徐开麒工作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调水指挥部

第12篇

(一)信息化系统自身固有的风险

在信息化系统的环境下,审计过程是借助于计算机及信息化技术,这将其与以往的纸质媒介、手工作业区别开来。纸质化的手工财务信息很容易追根溯源,获得一些原始的审计信息依据。而在引入信息化系统之后,财务信息被计算机汇总整合,方便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同时抹去了原有可探寻的线索痕迹,在便利了审计人员获得审计数据的同时加大了审计数据泄露、盗取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很难被察觉和快速排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数据很容易被修改、删除、外漏,必然会导致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信息化操作下相关人员业务生疏的风险

在信息化审计条件下,面对更加严格的审计要求和更加专业的审计操作,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熟练掌握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对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电脑操作等具备相关业务水平。这种复合型的素质需求无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要求,而当某一部分专业技能出现缺失,就会极大影响审计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检查风险

在信息化系统审计下,传统检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系统化内部控制的审查与处理。这主要因为检查方法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端口,这使得原先有迹可循、直观可视的会计核算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忽略某一环节的检测,从而不能实现对企业整体性的把握。

(四)利用计算机舞弊带来的风险

计算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方便了那些别有用心之徒。对比传统审计舞弊行为,信息化系统下利用计算机舞弊更加具有隐藏性,破坏性也更大。企业的审计往往需要依附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一旦计算机失控,就相当于从企业内部打开了缺口,更加难以控制。

(五)审计数据采集及内控制度上潜在的风险

传统审计过程不需要考虑审计数据采集的线索路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立即返回源头查缺补漏。而在信息系统下,数据采集往往自动化,这就导致了责任承担的缺位,也给企业的内控制度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二、信息化视角下国有企业规避审计潜在风险的对策

(一)及时更新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避免系统落后的风险

企业信息化系统软件的及时更新成为企业紧跟时代大潮、避免被信息化淘汰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想保证本企业内部审计的计算机系统能够获得及时的更新,就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需要本企业培养或引进专门的技术人才。无论何时,人才都是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只要建立起一套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那么不论是在企业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时更新方面,还是在遭受黑客攻击、发生意外情况、系统重建等问题时,都能够第一时间的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维护企业计算机系统的良好运行。二是要加强与专业软件研发公司的联系,从而在第一时间获取行业内的最新信息。一旦出现本企业内部队伍无法应对的局面,也可以及时获得外援支持,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面对变化多端的审计风险所必须的投入。之所以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再培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审计队伍的组成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则受限于如今复杂多变的审计大背景。在我国,具备丰富经验、在各企业担任要职的审计骨干往往年龄偏大,这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审计队伍已经趋向于老龄化。这样的审计队伍构成在面对审计信息化系统革新的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大批极富传统手工审计经验的审计人才对信息化系统审计不够熟练。另外,计算机系统的更新换代、审计软件的不断创新、审计内容的日益复杂等都使得审计工作需要学习型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组织审计队伍集体培训学习有利于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经验的传承与发扬。在培训中,审计人员可以借此提升在会计处理、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提高。总之,在系统化审计的宏观背景下,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大型集团化企业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转变审计人员的原有手工思维,在知识层面上更新换代,适应信息化审计的要求。

(三)采用适当审计方法避免检查风险

传统审计作业中,审计人员需要对纸质资料的数据采集与调取查阅相关审计资料,对某些信息进行反复的核查与计算,并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而在信息化系统审计背景下,一旦还将审计方法割裂开来,单独程序单独使用,往往不能满足当今审计的需要。在信息化系统中,原先的审计方法有些已经滞后,而一些新的审计方法的采用则超越了原先的审计程序流程。例如,在目前审计背景下,对系统操作员的权限设定已经成为了审计工作的重点,一旦权限设定不明,就会发生授权混乱的局面,审查工作也就不可能有效进行,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日常现金流等资金管理上出现巨大漏洞,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加大对利用计算机舞弊行为的审查与惩处力度

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行为是计算机系统所独有的风险类型。一旦出现审计人员或其他相关犯罪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进行计算机舞弊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时,就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埋下巨大隐患。加强对计算机舞弊行为的审查和惩处,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教导,加深审计队伍对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另一方面则需要企业构建内部监督体系,企业可不定期地采用传统审计形式与系统化审计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可聘请无利益相关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定期对企业的计算机系统或审计系统进行测查,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中注重对系统日志的留存备份等,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健全和完善审计规章,强化企业制度规定

审计工作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审计规章的指引,企业内部也需要据此强化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规定。在信息化审计革新的背景下,政府颁布的审计技术规范可能随时改变。大型集团企业要在国家的审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本身的审计制度和相关规定。企业可在政府重大审计理论政策时,组织业务精英进行学习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将其一并与政府文件下发到下属公司单位。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加大对内部制度规定的执行力度,从而从制度源头上保证企业的向心力与一致性。

三、结语

第13篇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具有认定、评价和指引三项职能。认定职能表现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对受托人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过程或结果进行核实,并予以认定,认定职能是一切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审计建议的基础与前提。评价职能表现在审计人对受托人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行为和结果的评价,具体来讲是对受托人某些方面管理活动的过程、结果与既定目标、决策等一系列标准的符合性进行评价。指引职能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其表现在审计人员针对管理层涉及单位局部甚至整体的显现与潜在的管理负偏差,提出纠正和预防等改进管理的建议。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幅度越来越大,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以快速的反应和独立的立场,向管理层提供基于客观事实的描述和建议,以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甚至避免错误和舞弊的发生。(1)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它从属于本单位的最高领导,是为本单位服务的。(2)随着单位实力的增强,业务的扩大,规模的不断增强,单位需要监督检查和验证的对象越来越多,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一切活动都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符合市场经济的相关准则,内部审计是单位使自己的一切经济活动符合法制经济要求进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步入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水平,以现代化管理理念去解决单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性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缺乏充足的权力制约。从现实情况看单位赋予内部审计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赋予权限,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实现不了应有的效果,出现了内部审计空有其名并无实际内容的现象。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结构不合理。目前的内部审计直接由单位负责人着手管理的较少,很多是由行政事业单位总会计师担当,有些甚至由财务经理担任,这种管理机制,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职能的发挥,从而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效果。

2、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审计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

(1)从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基础职能方面分析,如内部审计的决策与目标、职能、任务和作用等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并与现实情况相符合的理论体系,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离的现象。

(2)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务理论方面分析,如经济效益审计、真实合法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理论知识也落后于实际运营情况,管理审计理论也尚未形成一套与实际运行相融合的体系,可操作性较弱。

(3)我国对内部审计的立法也相对落后,除审计署关于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的暂行规定之外,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迫切需要法律规范。

3、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单位的内部审计仅限于单位财务会计审计方面,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没有同单位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可能只局限于财务领域,而是应扩展到单位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

4、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队伍自身建设不够规范

(1)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当前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人员转行,缺乏经济、管理、法律等高素质人员,且内部审计人员因为没有再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导致总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不适应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学历、专业等严格的限制,很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较低,缺乏必要的审计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现代化审计方法更是难以掌握,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执业效率降低,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发挥。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对策

1、政府职能机构应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自律管理,提高自身免疫力,定期进行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要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关键。只有自身免疫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这也是快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竞争力和更好面对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树立强化“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大处罚不法行为的力度和提高处罚的额度,营造良好的单位氛围。

2、行政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和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内部审计机构是行政事业单位自己给自己“诊断病情”的机构。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系统来讲内部审计能够实质性的减缩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差距,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高层领导和职员进行激励提供合理的评价标准;做到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3、确定统一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

较之企业审计而言,评价标准难是一直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开展的技术因素。目前尚未建立起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评价标准和体系,使不同审计机构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尺度不一,存在极大风险。与风险管理的配套制度如其它科室建立的风险管理的要求等环境未形成。需要建立起三层次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第一层次是共性标准;第二层次是行业分类标准;第三层次是项目补充标准。三层标准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时,就衡量的评价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以保证审计人员选择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

4、审计人员应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账户着手,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购销和经营状况。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执行审计时,可以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账户入手,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具体情况,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购销状况、经营活动的审计。具体是针对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状况、经营活动的资金分布为切入点,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往来情况。通过对这些资金的流动来寻找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

5、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要合理应用审计资源,从对待问题消极的监督和评价职能转向积极、及时提出其实可行的建议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效率;从认识上限于“查错防弊”,转变为以效益审计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中来,为其出谋划策;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跟踪审计,使内部审计贯穿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来,清除内部审计死角,重点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家婆”的功能。

6、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将综合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尽快培训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重视和加强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内审人员自身也应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但要熟悉财务会计和审计业务,又要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善于和别人交流。在个别审计项目实施前,可聘请专家对某领域的审计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实际审计中如有问题随时与专家沟通,以避免由于业务知识的缺乏而影响审计结论。

总之,内部审计应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过程,主要为内部控制服务,目的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因素,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与管理起到再控制的作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化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置于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中予以认识和重视,抓好行政事业单位规章制度建设,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执行空间,以避免架空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唐予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理论突破与修订建议[J];上海会计;2006年03期

【2】马颖;风险管理与政府治理一体化概念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6年08期

【3】车正红;对内部控制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经济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成本。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管理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

,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第15篇

1.领导层缺乏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视

审计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整体息化建设的进度。目前从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数量、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等方面看,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些无疑是影响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因素。这与领导对内部的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息息相关。我们不难看到,现在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也在积极争取向信息化靠拢,向高科技靠近,向信息化靠齐。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计划表中罗列种种改进事项,实际改进并不明显。

2.审计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

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是一方面,但是其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存在问题。目前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在其工作单位中重视程度、地位在逐渐提高,毋庸置疑的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内部审计工作由不被重视和理解、认知,到取得一些成绩,被人们逐渐认同。但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着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思进取的思想,对新生事物缺乏能动性、主动性、参与性,甚至产生畏惧心理。面对信息化的今天,面对信息化的趋势,部分审计人员仍是对信息化技术推广和应用无所作为,缺少学习无止,不惧挑战的勇气,缺少自觉性、紧迫感、危机感。作为内审人员,应该正确面对新生事物,让信息化服务与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3.审计工作信息不足效率低

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未能与其财务等部门建立网络连接,造成内部审计不能及时、全面地收集财务等审计需知悉的相关信息;一些部门还可能存在以种种借口阻挠或拖沓限制内部审计部门调取其数据,或是内审工作占有信息不完整,自身信息开发利用不够深入,造成内审工作占有有效信息不足,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可以看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所采用审计软件兼容性,无法采集到审计工作所需的数据,造成了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差,阻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江苏省公安厅在审计信息化和全省范围公安审计推行效果很好,内审工作信息化网络已经建立,无论是内审人员素质还是信息化软件都全面改进,适应其部门发展。针对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普及审计信息化理论知识

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必须要改进审计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审计的科技含量。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操作方法,而且要了解计算机的原理和知识,能够对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目前审计信息化无完善信息化系统,仅仅局限在审计手段上替代手工审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难以全面的发展。审计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经验,为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经验支持。

2.加强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开展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信息化发展和成败的关键,虽然计算机在处理数据的速度和数量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但是计算机不可能代替人来进行审计专业判断。目前我国的状况是,审计人员大多数熟悉手工审计技术与方法,缺乏计算机审计的技能与知识,计算机人员又缺乏审计原理与实践经验,所以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审计信息化操作、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3.统一信息化软件数据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