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化论文范文

信息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核心竟争力是企业针对特定的环境,根据自身的能力要素特点,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竟争中保持优势。信息时代使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有形界限,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同时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致使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信息和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战略,而且也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1企业的杨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竟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它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竟争优势的保障,而且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川。

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如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的效用等,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竟争主动权,给企业带来竟争优势。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因此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延展性核心竟争力可以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以维系整个企业的运行发展。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可使企业在原有竟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竟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1.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来自多个方面,可能是决策层的战田备现划,也可能是业务过程的某个环节,比如研发、制造、营销等;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经营出来的,就是生产制造、营销和研发等各环节的契合。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战略谋划和模式革新,当某种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被复制,其本身就能创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发展的历史不同,管理者的经验和偏好不同,更为主要的是员工在技能、经验、认知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企业管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成为企业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是无法模仿的。因此这种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和方法,对现存的业务或管理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革新。它是企业打造其核心竟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仓嘶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才能使企业在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短时期内不被超越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协调展开。同时要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要有敏锐的观察捕捉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保持企业的竟争优势。

2信息时代对企业杨心竞争力的影响

2.1信息时代的特点

工业时代的特点是物质性,所有产品者提以实物形式生产销售并使用,企业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当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后,这种竟争优势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而随着信息在企业资源以及企业价值增殖中越来越重要,工业时代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现在12世纪的信息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互联网遍及世界各地,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时代的特点是:公司的规模大小与其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Itnernte的世界中,大公司可以变的很小,小公司可以变的很大。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能获取的最大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预测,迅速且另人难以置信。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获取其所需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变幻莫测。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地试验,投资和计划,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和区域局限性的打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企业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组织经营,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把那些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成千上万的人,打破了营销的地区壁垒,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扩大了企业的辐射范围。新的时代特点导致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更多,企业必须正视在信息时代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和消失的现实,也必须更加注重信息化对于企业核心竟争力关键作用。信息技术正在从产品的信息含量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迫使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2.2信息化对企业杨合竟争力的关键作用

创新离不开信息化在企业创新中,信息化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例如在体制创新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支持,不仅做不到产权清晰,更做不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岗位责任的确定和岗位责任的监督,也无法实现资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在技术创新中,如果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就不能进行企业产品和工艺的研发。而在管理创新中,企业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去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如果没有从研发到制造,从客户到供应,从财务、资金到产品库存的信息支持是无法实现业务重组和管理模式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化改进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核心竟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产品、服务、技术、营销、管理等各个层面。企业信息化为这些要素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中间商的竟争,逐步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以往的以产品和服务设计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管理和营销为中心的竞争;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竟争。信息化扩大了竞争领域。互联网技术打破区域局限性,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竟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减少出错率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化。据统计,在设计、规划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使出错率从手工设计、规划时的5%降低到现在的1%,其工效提高6一8倍,投资至少节省2%一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一1/2。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信息化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注支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竟争力的增强。信息化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3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当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3.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要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一定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因此要建立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竟争力体系结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指的是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等的信息化。首先要在企业业务流程中消除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在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流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并对流程中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描述,并形成制度。规范业务,并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梳理业务流程,删除流程中不必要和冗余的环节,然后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使信息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流动起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传递流畅,实现业务数据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从决策层、管理层到业务层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因为正确的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从企业管理业务层到决策层的信息传递,包括业务层和管理层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决策层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人力资源和创新理念贯穿体系在竞争力体系中,有两个因素是始终贯穿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就是人力资源和创新,这是因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竟争力,人才是根本。因此要尽快建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引人和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还具备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渗透到体系的每个流程中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

创新是信息化企业杨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就是提高企业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因此创新理念应核渗透到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这是因为企业只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而没有认清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和背景。所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化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色,设计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才能为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奠定一个良好而且重要的基础。

不要重技术而轻管理。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软件技术的重要性,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米部门负责的项目,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但是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管理理念。’信息化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打破部门壁垒的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尤其需要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才能进行下去。

第2篇

【摘要】高校房产产权档案管理是高校房产管理部门在房产权属登记、产权转移、房屋变更等房产权属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房产历史记录,是房产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载和重要依据。随着计算机在高校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如何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房产档案管理相结合,提高房产档案的利用价值,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房产产权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的内容

1.房地产平面图

房地产平面图是一种反映房屋、土地现状的专业图。房地产平面图是由测绘专业人员按国家规定的房产测量规范、标准和程序勘测和绘制出反映城市房屋和土地的分布、占有、使用等方面情况的专用性图纸。

2.房地产有关证明和文件

有关证明文件是城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在房地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权属转移、变更等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3.房地产卡片

房地产卡片是对房地产权利人的情况、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状况以及产权来源等情况扼要摘录而制作的一种卡片。它按房地产产籍地号(丘号)顺序,以一处房屋坐落中的每幢房屋为单位而填制的。

4.房地产登记簿册

房地产簿册是房地产权属登记、发证中根据工作需要而分类编制的各种表册的总称。房地产产籍资料的各项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并应及时进行异动管理。

二、房地产权属档案的特点

1.专业性

权属档案产生于房地产专业部门。权属档案是专业性材料。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特别是权属登记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形成的档案材料专业性强。权属档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一般公文有明显的区别,内容上反映房地权属状况和房地位置和面积大小,文件名称采用房地产专业术语多,形式上,结构规范,多为表格式、填写式。

2.动态性

权属档案的动态性是权属档案最显著的特点。权属档案形成后,房地产权属和房地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产权人的变化,房屋的损坏倒塌,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房屋的买卖、交换、继承、赠与、分析等权属转移不断发生,房屋的拆除、翻改、扩建日趋频繁,土地分割、合并等房地变更又不可避免。因而房地产权属处于不断转移和变更之中,具有极强的动态性。目前,权属档案因产权变更引起异动的每年约有20%。随着产权人的变化、房屋现状的变更,权属档案体系中的图、档、卡、册必须作相应更改,档案目录甚至于档案材料要作动态注记,档案必须及时补充新材料,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产权的动态性,使权属档案成为“活”档案。

3.真实性

权属档案是产权沿革的历史记录,这种记录必须与实际相符,记载的产权人,产权范围必须清楚,能在产权审核和排解产权纠纷中起凭证和参考作用。真实性是权属档案的生命,也是发挥档案的现实效用的基础和前提。

4.完整性

权属档案的完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结合,二是图、档结合。

5.价值性

房地产属于不动产,价值高,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权属档案属于财产档案。6.法律性

由记载房屋所有权归属的凭证材料组成的权属档案,具有法律效力,是房地产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确认房屋产权、处理房地产纠纷的重要依据。鉴于上述特点,特别是权属档案的专业性和动态性,表明权属档案应由房地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并单独进行保管。权属档案不宜与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其他门类档案相混淆。

三、高校房产权属档案管理的现状

我校档案管理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纸质文件、图纸的状态。房产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档案整理、编写卷宗、存储入库、备查立卷等。许多档案资料处于长期闲置的状态,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更没有很好的利用。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比较保守,习惯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来处理文本信息、处理房产档案信息。这是因为房产管理人员多数不是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培训,对档案知识和技能不熟,只是对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类、建档,而没有及时准确完整的进行更新;而且管理人员经常变动也造成档案管理资料的保存不连续不持久,使房产档案残缺、间断,一些数据丢失,导致房产档案失去了历史资料的功能和用途。

四、高校房产权属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住房由原来的福利分配逐渐向社会化、商品化转变。房屋产权的变动情况越来越复杂,房屋的买卖、继承、赠与等行为都使房屋产权发生变化。房产档案应该全面、及时地反映房屋产权变化的过程。房产档案作为房屋产权变动的原始记录,必须随着房屋及房屋所有权人的变动而变动。但是因为房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变更速度慢,房产档案的查询和使用都很不方便。针对以上情况,建立一套符合学校特点,又方便快捷的房屋档案管理软件来提高管理效率是房产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房产管理信息化就是就是要把房屋的有关数据、信息、图纸等存储到计算机里,建立房屋信息数据库,存储各种形式的图形和属性数据,把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以有效的数据组织方法联系起来,对数据的变动及时的更新,以方便于查询和数据整理。

系统以数据库中的房屋的区位、权益、实物等数据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料的归档和查询。为了方便查询、统计可以把数据分成公有住房管理、房改售房管理、办公用房管理、商服用房管理等几个模块。这几个模块下还可以设定文件、编辑数据、工具、系统管理、打印等小模块。文件模块是对表格的操作、编辑模块完成常规的编辑、工具模块提供绘制所需的工具。系统管理模块是对数据的备份和恢复进行管理。为了能够方便查询,保证数据的即时性,有必要建立一个平时用的工作库,各种数据的修改、输入、计算、统计都在这个库里进行。

第3篇

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指的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及相关外设设备。软件系统指的是财务业务相关软件和财政业务综合系统的平台。财政业务综合平台由相关业务流程的业务系统构成,包括如下几个模块: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用款计划编审系统、财政资金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等,这些业务系统基本上涵盖了资金预算、日常结算业务、决算等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工作。②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本身要求数据集成化程度高,而在财务会计部门,由于其部门性质的特殊性,几乎包罗了企业所有的数据,因此它的数据纷繁复杂,从而要求集成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各种数据,不仅真实准确及时,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功能子系统平台之间必须能够实现良好的数据交互,系统间能实现很好的无缝连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能够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一致性。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其他业务部门紧密结合,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部门作为输送“血液”—资金的环节,需要和其他部门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不是简单地处理财务数据本身。在开发系统软件的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财务部门自身处理的财务会计数据,还要面向流程中的其他业务单位或相关业务部门。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障碍,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和剖析,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终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体制问题,二是技术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体制问题分析。

(1)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正处于紧锣密鼓之中,取得的成绩也令人鼓舞,但是其自身存在的固有弊端不容忽视,比如上下级之间关系复杂、多头管理,实施主体多,导致管理层次复杂,流程紊乱,业务标准也难统一。

(2)信息化制度建设不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上的存在诸多缺陷,这也导致财务信息化工作在制度上缺少足够支持和帮助。因此从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3)缺乏承上启下的规划。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划分和岗位设置上的特点,导致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从中央至地方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管理部门。但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却缺少上级主管部门对相应归口管理单位的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各单位、各部门的数据交互与集成存在着诸多困难,诸如数据多样性、接口难以统一、数据传输困难等。

(4)缺少上级对下级的监控技术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系统中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和制度设计,只有这样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才能在充足、有效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监管和控制。但是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正是缺少这样一个系统的、可控的信息来源平台,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来自基层单位的财务信息及其质量都无法判断其有效性,尤其是当基层单位处于某种目的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意加工时更是如此。②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技术问题分析。

(1)技术手段落后。在现代管理理念中随着大量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已经发生了革命的变化。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领域,由于自身机制问题对先进技术尤其是现代管理理念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信息化实施程度严重地参差不齐。许多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没有部署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单位即使上了系统,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然而财务软件的使用不仅仅是使用会计记账软件,更重要的是利用软件使现代管理理念在单位管理和部门决策中得到体现,从而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财务信息化软件的实施往往流于形式,管理理念及其方式的改革在现有条件下也无法实施。

(2)从业人员技能素质不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一支具备一般性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还需要了解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甚至工程方面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队伍。而对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这种既熟悉财务业务,又掌握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方面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匮乏的。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会计岗位年纪较大的人员,虽然熟悉财务知识,却几乎不了解信息化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导致软件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需求无法向系统开发商准确提出。另一方面,普通的计算机学科的信息化从业人员也很难掌握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在知识结构上的高要求导致了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3)财务软件安全存在隐患。现有的各类财务软件,尤其是国产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数据处理过慢、系统稳定性不高经常死机、兼容性不足等缺陷,甚至出现数据错乱、丢失以及相互干扰等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财务管理软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财务软件功能越完备、计算越快速精确、操作越简单方便、安全性越高、网络兼容性越好,就能排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从而加快信息化进程。④

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化制度。现代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可以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尤其在财务管理领域的改革,建立与现代管理制度相匹配的会计组织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切实落实会计管理的一体化,有效实施集中核算,规范化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得到强化。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包含着评审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施的一种手段。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将更好地在组织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消除经营管理与会计核算中的漏洞。

2.将信息化建设规划化、制度化。从系统理论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来自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级别,无论是数据情况还是单位组织结构或地位都非常复杂。必须充分考虑大至国家,小至一个具体的行部门、单位的不同业务流程以及功能诉求,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的传输问题,包括自下而上的财务信息共享,以及自上而下的财务信息采集。从目前整个系统的实施现状来看,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及其模块不统一,因此必须对子系统的数据接口提出规范性要求,只有接口统一了才能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3.提高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素质近年来得到很大提高,有很多“高、精、尖”人士走上了公务员岗位,为我国行政职能的提高和升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岗位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岗位职责的要求。为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充分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对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上岗条件和后续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从而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与信息系统的发展相适应。

4.深化和提高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信息量非常巨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基础,来获取有效、准确的财务信息。但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另一面就是安全问题有很大的隐患。无论是网络安全问题,还是软件本身的bug都会给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并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更新。⑤

第4篇

1.信息化促使企业观念文化的创新

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下,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以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更新企业目标,不断与时俱进,在新的条件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变革的心态迎接挑战,不能一味保守不前。在信息化冲击下,员工的观念也要紧紧跟随企业的发展步伐,信息化可能造成一些员公关系的疏散,还可能使员工一时不能接受企业转变理念后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依靠自身智慧化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地培训员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只有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以“不变”应“万变”。

2.信息化促使企业制度文化的提升

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比较层级化,信息的传达速度较慢,要经过太多的层级。而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产品的全球化扩散速度加快,信息时代经济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快速反应的基础上,否则便无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求员工能对公司的任务指令有极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利用现有条件或自主创造条件,独立处理工作职责范围以内的问题。因此,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和用人制度的透明化。企业领导转变观念,适当下方权力,给基层人员更大的施展能力的空间。

3.信息化促使企业器物文化的改善

第5篇

论文提要: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信息资源随之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质,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信息化的内涵、信息资源的性质及信息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知识性、中介性、可转化性、可再生性和无限应用性。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固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由于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从网络架到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匿名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密的。这种先天的技术弱点导致网络易受攻击。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易扩散性。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因特网的普及而迅速扩大。由于因特网的庞大系统,造成了病毒极易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危害。

三是信息安全中的智能性、隐蔽性特点。传统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使用物理手段造成的破坏行为,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技术对抗,对信息的破坏、窃取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而且这样的破坏甚至攻击也是“无形”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受任何损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给侦破和定罪带来困难。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二、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3、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4、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5、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造成以上问题的相关因素在于: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三、相关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1、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超级秘书网

2、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在高技术环境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应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5、加强国际防范,创造良好的安全外部环境。由于网络与生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等特征,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要保证信息安全,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和转化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法律规范,防范来自世界各地的黑客入侵,加强信息网络安全。

第6篇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二.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M系统,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填写访问客户的情况,购买意向信息和客户的详细档案,客户服务的情况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客户信息不应该人员的更替而遭受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PDM系统,可以更好地贯彻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中规定的规范的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户购买产品是追求其使用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用CIMS制造的就购买。不少CIMS示范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陷入了困境。因此,企业在考虑信息化方案时,应该着重考虑性能价格比,没有必要都搞大投入,动辄上千万。

3.企业选型必须注重实用,避免贪大求全。

不少企业在选型过程中,片面追求先进性。实际上,一些按照美国的国际化巨型企业作为样板开发的软件是不可能直接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例如,某国外大型PDM软件的原型为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与其外部供应商进行物流供应的问题。而而我国最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恐怕也只有那家企业的百分之几,这种软件的过程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实施成功的概率很小。

企业必须警惕一些概念性的炒作。一些新的名词,实际上没有新的含义,只是一些软件企业将其系列软件打包销售的一种手段。

一些软件产品的功能存在着交叉。例如,一些国外大公司开发的PDM软件,或者PLM软件,与ERP系统在管理思想上有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以产品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企业为核心。这两种软件从功能上相互交叉,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因此,能否集成,如何集成是需要深思的。

信息产业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生命周期很短。有的技术一年前还是先进的,一年后就落后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从分析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先进性。国产的CAD/CAPP/CAM/PDM系统和ERP等系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4.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整体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大型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达到的目标、任务分解的步骤、里程碑,成本计划等进行计划。而分布实施就是按照这个总体的计划进行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过程,由于信息化工程的内容庞杂,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是十分常见的。

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整体的分析和计划,就可能造成许多局部最优解,而得不到整体最优解;分布实施也是必要的,它使得企业可以适应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同时避免一次性的较大投资。在总体规划时,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而在分布实施过程中,则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然需要保证应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

5.如何看待服务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买产品可以理解,而买服务难以理解的阶段。实际上,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可以说是三分产品,七分服务。光买产品不买服务,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制造业企业的个性很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咨询服务来诊断清楚问题,通过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来解决软件的实用化问题。

四.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软件企业应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软件产品,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CAPP和财务软件方面,形成了以国产软件为主的格局。

但是,要应对国际上规模比国产软件企业大得多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还必须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比较大的波动,一个不错的新产品开发出来,销售额会上来,但下一个版本或者产品跟不上,又会造成比较大的滑坡。

研究工作包括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深入制造业企业,研究制造业企业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获取准确的、有代表性的需求,找出共性,然后结合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企业提供既实用,又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产品。软件企业应注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形成发展的后劲。软件企业应注意产品的独创性,切忌盲目跟踪国外产品、模仿国外产品,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工程特色,真正开发出符合其目标客户需求的软件。

在软件开发方面,必须大力引进软件工程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软件需求管理和配置管理。

在销售方面,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由单元应用转向集成应用,客户已经从购买软件产品转变为购买解决方案,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更多地增加应用工程师和项目实施队伍,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2.应处理好产品与项目,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形态复杂、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管理者的特色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需求的个性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需要解决方案的“量身定制”。因此,软件企业需要提供的是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

对于制造业软件企业而言,如果以项目的形式,为每个企业都进行开发,一方面开发成本很高,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很大,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必须考虑软件的开放性和柔性,同时尽量把开发工作控制在有限的水平。

对于制造业企业,也必须充分将企业实际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纯粹让软件来适应自己可能已经落后的管理模式,尽量推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软件产品,降低使用成本。

3.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实现多赢

制造业软件市场属于一个专业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的竞争策略应该是以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为主。然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软件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竞争局面,同样是提供一个制造业企业的解决方案,报价差距非常大。由于软件是零边际成本,有的小企业为了短期的生存和发展,掀起了一轮有一轮的价格战。而他们的低价位往往是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常常在连企业的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忙报价。

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有至少以下恶果:

1)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损失最为惨重,甚至退出市场。

2)影响了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的形象,使不少客户认为国产软件是质次价低。

3)造成许多制造业企业只注重考虑价格,而不是考虑软件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失败而告终。

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某些地方采取购买本地的软件就给予资金扶持,购买外地软件就不给扶持的不平等政策;有些军工行业至今还采用行政方式统一采购,指定品牌等方式。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背道而驰的,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应用效果。

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供应链、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增值的过程。只有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把竞争与竞合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第7篇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作为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为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财政部将“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将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实质是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完成管理会计等内容。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云计算是一种集灵活、高效、低成本、节能等优势于一体的全新计算模式,将它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结合,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和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灵活性,是未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云计算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结合具有以下优势:

(一)降低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成本

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支付高昂的信息化软件安装、维护费用,并耗费大量的企业人力成本。将云计算应用于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可按照自身需求向云计算的服务供应商购买软件服务,按使用量付费,不必为机房、服务器、存储硬盘和处理器等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另外,软件的安装、系统的维护均可由服务供应商解决,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成本。

(二)实现内部协同:企业内部管理更加高效

管理会计要发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职能,一切都要以信息为依据。如果没有信息化作支撑,财务会计等相关信息就很难应用于管理会计。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世界,收集、分析好这些数据,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必须借助云计算平台。如中兴通讯等企业建立的全球财务管理体系,通过使用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建立“战略决策支持、业务支持与核算共享服务”三方协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和业务高度协同,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还规避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促进了企业会计工作从核算会计逐步向管理会计转型,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高效。

(三)实现外部协同:经济活动主体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

传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下,各经济活动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很难同外部机构产生协同效应。众所周知,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仅只依赖企业经济活动这一种来源,还需要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机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相关企业等其他来源。云计算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具备广泛的接入功能,将大大改变信息传递方式、提升信息传递速度,使信息在经济活动主体间传递更加便捷。云计算使网上报税、银行对账、审计、交易、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成为可能,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附加价值,更有利于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开展与管理会计职能相关的工作。

(四)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

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给会计人员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快捷地获取信息数据和计算信息数据,使大部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等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融资分析、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等领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此外,软件服务供应商的专业团队保障系统安全性、全方位负责操作培训、软件升级、故障解决等服务事项,企业不再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等进行维护和管理。云计算带来的这些变化,将使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将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应注意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信息安全性、服务供应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企业会计部门职能和机构变更、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挑战等。

(一)信息安全性

目前,我国近85%的企业不愿将公司的会计信息放在公共云上,主要考虑因素是信息安全性。信息技术再发达,网络、云端和用户端依然会受到各种安全风险和威胁。会计信息在用户端与云端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第三方截取而丢失,甚至被非法使用和恶意篡改;存放在云端的会计信息也可能泄露、丢失或被篡改。这些信息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全面保证信息安全性是云计算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前提。

(二)服务供应商

客户以云计算方式使用会计软件生成的电子会计资料归客户所有,服务供应商应当在技术上保证客户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对软件服务供应商有很大的依赖性,服务供应商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应用成效。如果服务供应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无法满足企业会计的需求,不仅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融资等产生破坏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三)会计人员职业能力

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初级人才供过于求、中级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严重紧缺的不合理结构。从业人员中,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占据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近300万。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能否满足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求,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四)企业会计部门职能和机构变更

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将大下提高,大多数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将由核算会计转型至管理会计,企业精细化管理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随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会计部门面临着职能和内部机构的变更。

(五)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挑战

云计算下企业的数据和资源不再存放于终端(本地计算机),而进入云端(互联网的数据中心),这对资产确认的“存在性”认定等传统会计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匿名性,使传统会计业务确认、计量和报告需要提供合法、有效的会计凭证的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四、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路径优化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部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公司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而且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实际运用中很难满足企业需求。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于2013年11月在上海举行,中国云计算安全政策与法律工作组在会上了《中国云计算安全政策与法律蓝皮书(2013)》,为规划国家云计算战略提出法律改革框架,为企业发展云计算服务疏理法律遵从模式。笔者认为,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传统会计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有必要在《会计法》中针对“云计算下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规制”等云计算内容进行增补;有必要结合云计算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对有关企业会计的规则中的“收入区分与确认”、“成本计量与配比”、“数据或资源等资产确认”等进行适当调整;建议在即将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加入利用云计算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

(二)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

云计算一方面能够加快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也对云计算软件服务供应商提出了高要求。尽管服务供应商一般都能提供较高的数据安全机制,但并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绝对安全。会计信息在用户端、信息传输的网络通道、云端,在存储时、传输时、使用时都有可能面临安全威胁。因此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也是消除企业安全顾虑、全面推进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的重要途径。服务供应商要从网络、设备等方面下功夫保障会计信息安全:一方面要研发高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另一方面要从日常维护、软件升级等服务方面保障会计信息资料安全、完整。大多数的安全风险是人为引起,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重点在用户方面,应加强对用户的审计监控,及时处理因为用户操作不当或蓄意为之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安全事故。

(三)鼓励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在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鼓励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SSC)是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变、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一条有效路径。SSC自20世纪80年代推出以来,迅速获得企业和用户的青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运营管理中。世界财富500强中有超过85%的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SSC。当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也建立了SSC,如中兴通讯、中国电信、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已经实施财务共享。SSC通过实现财务制度标准化、财务人员集中化、财务管理流程化和网络化等,建立了高效低成本的运作流程,使更多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决策支持,促进企业的管理会计有效发展。财政部于2013年1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明确提出: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服务供应商的协调与合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企业信息化规划,先行建立SSC,再逐步引入至云计算平台下,从而带动本地区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第8篇

首先,要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适应,如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这些管理制度同样也是构成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是会计档案的生命线,可以通过权限管理、加强密码设置、安装正版防毒工具等有效措施,使系统内部的数据得到安全保护。其次,对会计档案资料实行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共同管理的制度,将两者同步归档,既对纸质文件照常整理归档,又对电子文件中的相应的会计信息数据录入存档,起到资源共享,共同互补的作用。最后,建立严格的会计档案使用权限管理制度,既要防止内部人员对外泄密,也要防止外部人员向内窃取。

(二)从基础做起,加强日常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会计档案因存储量大,可以通过计算机硬盘或刻录光盘等将会计数据储存。但电子的会计档案资料易复制、易更改。而纸质的会计档案数据,字迹容易鉴定,有直观可视性,这就决定了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远比纸质会计档案要提升许多。同时,会计档案有别于其他文书类档案,具有法律凭证的性质,是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全部真实记录。因此,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尤为重要。首先,对电子设备和防病毒软件时时进行更新与维护。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攻击力也越来越强,使得会计信息的重要数据容易被破坏。其次,定期对会计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建议对数据进行双重备份,并存放在不同的地点,以防止意外灾害给整个财务信息化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最后,注意电子档案的存放方式。由于会计电子档案对周围环境要求苛刻,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防水、防火、防尘、防磁,这就体现了电子档案管理的脆弱性。如果存放不当,就有可能造成会计档案信息的销磁或者数据的丢失,所以应远离磁场,严密保管。

(三)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9篇

(一)城建档案信息技术有待提高。同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城建档案软件和技术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科技水平不高。由于计算机型号不同、系统软件各异导致各地的城建档案馆所应有的软件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和互用,城建档案的主管部门还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用于数据交换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同时,由于现行的档案信息整理、分类、著录等还没有统一化、科学化,信息软件防范网络风险的功能不强,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有待规范。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声像档案的保管方面,许多档案馆对已经处理过的数字化电子文件不重视,使得电子文件因空气、温度等影响而受损。同时,由于城建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但是这种信息化的档案恰恰是被束之高阁,而并没有真正实现与网络对接,转变为“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城建档案信息的方式与高质量的城建档案信息产品”。这些管理方面的漏洞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压力。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有待投入。城建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要相应的计算机、存储、输入输出等设备,因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往往超出通常城建档案部门所能承担的范围,再加上有的地方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导致档案主管部门的拨款不足或是不能及时到位,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或是不能有效开展信息化建设。

(四)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人。因此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现代化网络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但从目前看,许多地方的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城建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尽管有的档案馆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每年城建档案馆接收入馆的档案数量激增,由于目前的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在档案业务指导、查询、利用等工作量已经饱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档案的信息化工作。

二、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开发城建档案信息化软件。在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积极开发适用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技术,建立安全稳定的信息软件系统。在进行信息化处理过程中,要把安全、稳定和保密放在第一位,确保归档的数据和信息不被破坏和损毁。对于档案,要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一律不得与网络连接;对于非文件,即使在网上查询,也要采取身份确认、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既防止别人盗用信息又可以有效地防范计算机病毒侵入造成数据破坏,确保软件系统和和数据的安全。

(二)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实践中,首先要不断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规范体系,建立管理、业务、技术三个层面的操作标准与规范,尽快制定《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操作规范》、《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保障细则》等规章制度,为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保护知识产权与保障用户公平使用的办法。再次,要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评估来推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的落实。

(三)加大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各地城建档案馆和主管部门要在设备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改善城建档案工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工作人员待遇、经费使用等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解决工作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10篇

2012年4月28日,江苏省档案局印发了《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各市档案局、省级机关各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贯彻执行。如今,江苏省法院系统已全面迈入档案数字化进程中,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亦紧跟步伐,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吴中法院获得了江苏省第一批档案五星级称号,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复查。为更好发挥档案资源服务审判、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吴中法院于2012年全面启动档案数字化工作。一方面对库藏的历史档案集中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数据库以备连网。截至2014年底,该院共扫描各类档案186492卷、314546册,对库藏所有经济、执行、行政卷宗和自2001年始所有民事、刑事卷宗进行了数字化扫描,顺利完成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在办案件实现“即收即扫”同步数字化,以备办案过程中的查询利用和共享。扫描公司特派专员进驻档案科,书记员整理材料完成后直接交付扫描专员进行信息化处理,以保证信息档案的即时性,借查阅卷宗均实现电子化。该院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党组重视。吴中法院党组高度重视档案数字化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方案,部署工作。在人案矛盾突出、办公经费偏紧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充实档案科力量,拨出专款,优先保障数字化扫描工作。二是有序推进。精心挑选实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具有相应保密资质的公司负责具体扫描工作,并督促该公司严格按文件要求备案;及时安排工作场地,安装现场监控系统,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签订协议,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工作过程中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确保扫描档案完整清晰,挂接及时有效,实体及电子档案安全。三是齐心协力。档案科在坚持做好日常查档、归档工作的同时,强化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扫描公司开展工作,每天从库房调档、归档数百卷,并加派专员每日值班。法院网络部门积极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扩大数据库容量,以保障档案数据的挂接。正是在如此条件下,吴中法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才得以迅速发展。

二、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档案保存和管理,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三大优势。第一,提高查询便捷度。档案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数字化资源存储于硬盘、光盘等数字储存介质上,其优势在于不易遗失损毁,复制、转移及查询方便快捷,大大保障了档案的安全度和使用便捷度。第二,提高档案利用率。法院档案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诉讼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把档案管理纳入局域网建设总体格局中,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占用,既便于管理,又能够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从而扩大档案利用率,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第三,降低空间占用率。现在各级法院档案室均或多或少面临着库藏档案“爆满”的问题,随着微缩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运用,档案信息的储存量大幅提高,存储密度大大高于纸质档案,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易操作。但在法院档案信息化实际操作中,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法院干警“重纸质轻数据”的思想仍然存在。一些法院干警对数字化的档案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一些工作年限长、年龄较大的干警,对于翻阅传统纸质档案的工作模式已然习惯,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接受度较低,有些甚至不熟悉计算机操作,仍旧要求借阅纸质档案,造成电子档案的“有而无用”。其次,档案管理软件本身开发尚不完善。应用于档案管理的软件还不成熟,其稳定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软件自身的程序问题造成档案的丢失、重号状况时有发生。再次,数据在不同系统中转录易出现差错。法院的数字化档案是在多个平台上产生,以江苏省法院采用的办公系统为例,档案数据由信息管理系统转入档案管理系统,或由办公管理系统转入档案管理系统,需要二次加工,再次录入难免出现一定比例的人为误差,不能完全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专业数字化公司对法院工作缺乏了解。由于“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法院诉讼档案的扫描工作,大多由相关专业公司派驻员工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些员工精通数字化扫描工作,但对法院本身的工作全无了解,对纸质诉讼档案的形式及内容亦无基本概念,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诉讼档案数字化的错误率。

三、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强档案工作与使用人员的培训。一方面,根据信息化档案管理使用的新技术、新软件的特点,对法院档案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对外聘的数字化专业公司人员进行法院档案基本内容、构成方面的培训。此外,要抓好档案的安全教育和维护教育工作,使档案调用人员在接受便捷的信息化档案服务的同时,树立档案安全负责的意识,已有扫描电子档的诉讼档案,均不再以实体借阅形式对外借卷,尽量降低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第二,建立健全安全防范体系。积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照片修复技术,电子信息回复技术,计算机录音处理技术等,为档案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切实落实异地备份制度,对有多套档案或档案复制件的,确保异地存放至少一套,以防重大灾害或事故对档案造成毁灭性损失。第三,加强财力和人力支持。要将法院档案信息化纳入法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从诉讼信息集成、服务审判一线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拨放一定资金专门用于档案安全维护,用以更新先进的档案保密系统,增加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备。

第11篇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电子文件信息就是多媒体信息的本质含义,是指通过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的信息。计算机系统中包含两种及以上的多媒体信息时,我们称之为多媒体系统。多媒体技术包含媒介和媒体两种要素,可以改变档案信息管理的陈旧性,实现完全的、开放性的计算机管理。

(二)多媒体技术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当前,档案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档案种类和类型的增加,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方法以及传播形式与途径已经呈现落后的状态,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多媒体技术拥有信息储存量大、形象直观以及传播渠道广等优点,可以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带来很大的便利,为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手段,发挥档案信息的最大价值,对于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难题

(一)档案信息传输中的知识产权

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是档案建设的最终目的。然而,网络传输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虽然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输格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为数字化产品带来了侵权的风险。档案是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受到版权保护的。社会的发展让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知识产权,所以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务必要注重对著作权的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馆藏档案的著作权和所有权人,作品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之前必须取得著作人的授权,否则未经著作权所有人同意任意使用档案便属于侵权行为。

(二)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原则

只有制定和实施档案管理的工作规范和标准才能切实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是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目的的现实需要。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必须坚持管理规范化的原则,按照相关的标准对档案进行保管、传送、使用等工作。加强人员的素质建设,实现部门、岗位与个人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避免出现档案保管不完整、不规范及其价值被浪费的情况。

(三)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有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制度不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乏有效的安全技术,健全的管理体制等,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不便。而随着设备和技术软件的发展,从事黑客等网络不法事业的相关组织技术也在进步,档案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概念是动态的,不能以绝对的目光来看待档案的安全性,应该时刻保持警醒,不断的升级网络技术、完善管理体制、更新管理办法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稳定的前行。

三、多媒体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一)建立档案信息库

以现有馆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在建立档案信息库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关准备:构建一个档案管理的多媒体平台。建设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以及数字化处理和数字化信息输出子系统,完善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使档案的加工、传输和利用等流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再独立分散;对于媒体之间工作时间进行控制,需要同步的媒体工作进行同步控制。系统应该满足操作界面的生成、数据库的管理以及添加交互功能的要求,并支持不同应用系统和软件的运行,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还需要对数字化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不同的档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不一样的管理措施,避免一体化带来的资源浪费,提高数据库存储和处理信息数据的工作效率,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

(二)信息系统的检索程序编制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首要要求就是目录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目录数据库能够实现档案资源在数据库中的条理性,是整个数据库建设的基本。首先,要建设一个目录信息的仓库,完善相关的目录数据、专题目录数据以及各类资料文献的目录数据的输入、媒体制作和检索体系,实现准确快速的查找信息数据。其次,建立档案的著录标引和机读目录系统。其中档案的著录标引检索自动化是档案自动化管理的核心,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要求很高。要实现档案的著录标引检索自动化,首先要输入大量的数据,以档案著录表现出相关信息数据的主旨和参考价值,注明档案的出处与来源,保管现状等。同时对档案的特性做出分类、选择和登入,为管理人员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使用户的查找也更加轻松。建立机读目录可以实现用户在计算机上的检索。将著录的条目信息按照规范标准录入到系统数据库当中,以特定的模型为连线将它们组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的集合,为档案目录的数据管理提供相关技术基础。

四、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战略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面对巨大的“信息鸿沟”谈“赶超”和“跨越”是不现实的,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步走。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信息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放弃——跨越论”者关注的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放弃转移型战略。20世纪5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80年代以后,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笔者认为:“坚守——慢步论”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放弃——跨越论”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笔者的观点是: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实现工业化进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应用为主导;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教育先行,用“头脑”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处理好现代化的大都市与落后的广大农村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体追赶,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发动机。我们把这一战略概括为“应用主导、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

“坚守传统产业,慢步或停步信息产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度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产值达到8220亿美元。我国信息产业2000年销售收入5800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约合700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占世界软件市场的份额不到1%,而印度的同一比率超过了16%。经济学家胡鞍钢计算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差距。目前,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与西方7国相差5.6~8.12倍,到2015年可能缩小为3~5倍。二是知识与信息差距。我国与西方7国相比,1997年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相差32~90倍,互联网普及宰相差143~1761倍。另一方面,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后发优势,探讨实现信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我国实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以下条件:(1)后发成本优势。我国能够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超越一些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和技术,享受“后发优势”。作为后来者,我们不需要花费巨资来从事研究与开发,大大减少开发过程的风险成本,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大量资源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网络技术为后来者开辟子“新大陆”并大大降低了后继者的进入成本。可以利用先行者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后来者来说,重要性不亚于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此外,国际贸易不仅使后来者扩大了销售市场,促进了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后发者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吸引先行者的资本和技术,从而有利于克服要素“瓶颈”。(2)后来者没有结构惯性。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完整而且联系密切,具有强大的惯性,进行结构调整,成本过大。我们可以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3)信息产业容易跨越。信息产业历史不长,具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双重属性。互联网的历史更短,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差距不大,至多落后10至15年。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至3倍。“九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是总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4)信息市场潜力大。我国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到2000年,全国信息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比90年代初扩大了8倍。我国彩电、微型计算机、移动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的产业规模日渐壮大。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达1亿户,电视网络已成为世界第一,固定电话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这也会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从根本上提升相关产业的素质。(5)信息设施有较好的基础。在过去的5年中,全国通信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目前我国通信网已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长途传输、电话交换以及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正在向新一代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推进。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现已经达到100多个,遍及金融、海关、财税、外贸等各个部门与行业,区域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上网企业迅速增加,网上交易额逐步增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媒体等各种信息产业形态已经起步。公用信息网已覆盖全国230多个城市,全国互联网已有近1万个站点,网上信息源及应用数据库达到4400多个。(6)有民间资本支撑和局部技术优势。我国有10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可为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撑。尽管我们国家在总体上,经济科技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但在计算机、系统集成、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数字程控交换、光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为实施技术跨越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有可能利用“胜者全得”的规律,即技术上领先一步,有可能占领该领域的大部分市场。(7)有一批创新主体和示范工程。有7万家具有机制优势和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创新主体和载体。我国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金桥、金卡、金税、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均已开通运行。(8)有市场体制支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改革,特别是一系列有利于发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创新,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将会被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出来,所有这些都为激励和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把上述跨越式发展的潜在因素变成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技术跨越是不可能的。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

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4)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例如,石英是生产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变成信息装置——硅片,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大脑”,点石成金。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远未走完,如果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会使工业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

推进信息化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二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或称应用: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使先人能轻松地辨别方向,卫星定位系统让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够轻松找到航线;笔墨纸张的发明让居住在异地的人们有了书信的交流,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从无声变成有声,视音频技术的运用又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轻松和有趣;算盘改变了人们结绳记算的方式,电脑则使得每秒上亿次运算轻松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1)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信息生产力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2)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

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年度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

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

第13篇

任何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每一个角色的协作。财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的使命就是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服务。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财务管控也要随之而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控模式也要不断在探索中成长。财务管控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对财务环境的共同打造,企业领导要持续重视财务管理体系变革与创新的公司治理机制,打造实施与财务管理制度相匹配的内部环境。房地产企业要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财务集中管控、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全面成本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财务管控模式。内部财务管控机制的创新决不是财务专业议题,而必须纳入公司内部治理体系中,为此在实施过程中,董事长要亲自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专题部署,总经理亲自做财务战略实施工作的动员报告,成立由总经理任组长的财务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

2重视制度体系的建设

房地产企业要制定一系列制度细则,将普通财会岗位的工作到总会计师的职责,一一落在了纸面上。将管理会计的思维方法和企业战略的承接,通过制度规范的形式,传递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制度再好,也需执行。人就是执行中最重要的动因。因此,用人同样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控体系建设的重点。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难以推进有效的财务管控体系,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数量尤其是素质不达标,因此企业要将会计师队伍建成财务集中管控的抓手,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强、勇于变革创新的财会人员团队,对财务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批次业务辅导,实现财务人员持证上岗,为企业财务工作规范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建立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效能。财务集中管控系统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的支持,这样才能帮助管理会计得以迅速成长,持续前行。

3加强预算管控

任何一笔资金进入房地产企业,就有了两条“出路”。一条是购买原材料,进入日常生产系统,也就是进入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某个生产部门的一个分项之中,通过生产工序的流转,最后卖出产品获得收益,完成了业务上的一个资金循环。另一条是进入了投资系统,在资本市场上经财务人员运作,获得理财收益,完成了财务上的另一个资金循环。无论哪一条出路都需要企业财务部门的参与,为此企业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将外部投资、内部投资、筹资预算、收益分配预算等的资金全部纳入集团财务管控之中,从而对确保集团资金链安全、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房地产企业要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加强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管控力度,确保成本可控再控,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这个平台,使用总会计师组织体系这一有效手段,在财会政策制度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和会计信息报告体系建成的基础上,用财务监督检查体系有力地保障了财会集中管控系统的实施,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坚实地支撑财务集中管控系统的落地。紧紧围绕着企业战略制定的财务战略,通过资金管理和风险管控注入了企业全身,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接进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再通过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到各级人员的工作之中。无论资金管理还是风险管控,无论全面预算管理还是工作考核评价,都要通过制度和人实实在在地进行信息传递和监督检查,才能知道企业这个有机体到底在运行中有了什么样的症状?不断变化的环境到底给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哪些地方被阻滞了?哪些地方在活跃?哪些地方需要破旧立新?哪些地方需要深入推进?……这些信息的反馈和收集是会计信息报告体系的工作。而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保障,则是财务监督检查体系的职责。为此要建设高效的财务组织体系,确保财务管控体系的能够有效贯彻实施。

4信息化提高财务管控水平

财务信息化要求房地产企业内部搭建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数据管理的原则实施部署。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时,必须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在企业内部施行同一套财务制度,使企业各单位产生统一标准的财务基础数据。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运作当中,作为传统信息之一的会计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依然是核心信息,其相关数据种类和规模迅猛增长,会计与财务的理念、功能、模式和方式方法正在发生一场颠覆性的变革,集中、共享、服务的财务共享模式满足了集团管控的新趋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一发展已久、但信息化手段并不成熟的管理模式逐步开始受到了新兴技术带来的体验冲击。财务管控系统要求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支撑前提条件下,把整个公司的财务进一步进行专业化的细分,实现数据标准化以及要素精确化,大到企业之间的合同,小到出差的发票,对每一个财务要素进行标准化制定,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实现企业财务凭证无纸化,任何财务单据都要直接进入财务管控系统中,实现财务服务、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三中心合一。随着财务管控系统的逐步开发与完善,系统会根据既定逻辑,即时的预测财务风险,让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信息化财务管控体系的构建对于总会计师的职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意义上,总会计师的专长是保持财务记录清晰准确、保证符合法规要求。但是由于财务管控系统的信息化,使得公司的全部财务数据能够保存在云端,实现大数据分析。深藏在企业后端系统中的数据走上了前台,这将使企业在制定业务战略时发挥重要作用。财务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编制报表和静态分析等工作,总会计师要更深入的了解企业预算的使用与分配,以向其他部门提供深度信息,为他们创造价值。随着管控系统的信息化,这些统一集中起来的财务数据能够为企业的关键决策者提供实时的、有战略意义的洞见。不仅是总会计师,传统的财会人员也将面临着挑战,数据标准化的发展,使得原始数据在信息系统平台中自动生成企业所需的财务数据或其他管理数据成为可能。传统财会人员将成为名符其实的“bookkeeper”(簿记员)。正如机器人抢了传统工人的饭碗一样,财务管控的信息化会抢了会计的饭碗,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趋势。

5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

第14篇

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电子信息作品进行复制行为,除了所谓“暂时复制”,还有应用计算机本身“复制”功能进行操作以及应用下载软件执行下载程序等方式。用计算机“复制”功能操作,一般很难予以控制,不论是因特网服务商还是电子信息化作品作者本人,均无法得知进行复制操作的行为人是否有权复制,更无法得知其复制行为是否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个人欣赏、使用或学习等“合理使用”的情形。这样,给对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有人认为,应由因特网服务商履行实质审查的义务,防止自己的用户非法复制。理由是因特网服务商从版权人处获得许可发行其作品,后服务商又与用户签订因特网服务协议,本着我国民法理论及《民法通则》中阐述的权利的行使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因特网服务商应保证其用户不损害版权人的合法权益。从法理上看,这种做法确实有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行。这种做法意味着服务商承担了更多的审查、监督义务,作为平等主体的用户完全可以拒绝非行政主体的服务商对自己的资质和实体权利予以调查了解。由此,等于把服务商置于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可能面临版权人一方主张版权权利,一方面又可能面对用户的拒绝而致使审查不能。“两面不讨好”的角色是绝对不利于因特网服务的发展的。

其实,“双赢”的方法还是有的。近些年火爆异常的bbs(网络论坛)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发。在论坛上,各版主为了防止网民们散布非法言论以及从事一些其他不法行为,会采用屏蔽技术对非法信息及不法言论进行屏蔽遮盖,以维护网络文明。各因特网服务商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可以在与用户的服务协议条款中约定,如果用户进行违法活动或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民事行为,服务商可直接将相关内容予以屏蔽;或者版权人要求任何复制其作品内容的行为均需得到其许可,则服务商亦可采取屏蔽的办法对该类作品予以保护,待用户征得许可后再单独对该用户撤销屏蔽。二、“侵权”与“合理使用”的区分认定问题

合理使用的问题其实就是由复制权问题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涉及复制权问题时,最困难的环节就在于区分复制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特别是对电子信息化作品而言,行为主体、主观意图及损害结果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合理使用”与“侵权”之间的差别往往微乎其微。讨论“合理使用”问题,实际上讨论的就是“侵权”的认定问题。

针对“因特网服务商是否应对其用户进行非善意复制行为负责”的问题,曾有人指出,网络服务商应当因其用户从事非善意复制行为而代为承担责任。主要理由是用户的侵权行为是通过因特网服务商的设备实现的,服务商和用户有业务关系,最可能了解用户的身份和行为,进而阻止侵权行为;而且,相对于版权人而言,对于防止及遏制侵害处于有利地位;无人为因特网付钱,但用户为服务商的中介商的中介服务付钱,无人管理互联网,但服务商可以管理自己的仿网络系统。然而,笔者并不赞同这种由服务商承担替代责任的观点。服务商承担替代责任,就意味着服务上的行为侵权。而在我国民法对一般侵权行为认定的四个构成要件中,可以看出,其实服务商并没有违法行为存在。违法行为是“复制”,版权人主张权利是因非法复制行为而引起,实施这一行为的主体是用户而不是服务商,只有用户的行为才满足侵权行为四大构成要件。在我国民法理论及实践当中,只有存在雇佣关系或监护关系才可能出现承担替代责任的情况。显然,这里不存在雇佣关系和监护关系,法律无法因一种服务协议而确定一方应为另一方承担替代责任,尽管可能设立追偿制度以尽量地挽回服务商的经济损失,但于合同义务,于版权侵权之债的相对性来看,对服务商都是显失公平的。

笔者建议,可以设立由服务商与直接侵权人及用户承担共同责任的制度。总体说来,即在因特网服务商获取足够的信息去推断一个用户探询版权侵权存在时,如果原告能够证明侵权存在,服务商没有查询或推断没有侵权时,因特网服务商将承担共同责任。这样,服务商就会有动力去积极地查询其网络,削减侵权的可能性。一般地,如果调查结果表明用户侵犯版权成立,服务商会中止服务。如果服务商经查证无法确认侵权是否成立,例如不知道用户的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那么应当认为,只要服务商做出了形式审查行为,并且有合理理由证明其确实无法确认侵权行为是否成立,即可免除其责任。

综上所述,在某一用户正在进行侵权时或根据当时的情况服务商应当知晓该用户正在侵权,而服务商没有积极地履行形式审查义务并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时,该服务商就应当与该直接侵权人一起承担共同责任。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对“合理使用”和“侵权”加以区分以便认定。首先,何为“主观过错”?用户在网页上浏览,由此而产生的“暂时复制”不算过错。但用户在浏览之后将网页上的内容复制并固定到计算机或其他载体上就存在过错了。如何判断用户的“主观过错”是否存在?联系上文阐述的服务商形式审查义务,服务商可以在提供服务时在用户浏览完准备进行“复制”或“下载”操作时,对用户进行讯问,如“请确认该用户已获授权以便复制或下载该作品”。这种询问就可以视为服务商形式审查义务的履行。倘若用户欺骗服务商称其已获授权许可,则一旦涉及侵权纠纷时,服务商即可以“已审查用户是否适格”为由抗辩于请求服务商承担共同责任的主张。其次,就“违法行为”的认定而言,真正的违法行为时用户的复制与下载行为,要认定服务商的共同侵权责任,就只能在服务商没有履行形式审查义务时才能认定,也就是说,对于版权权利人来说,直接导致其权利受损的是用户进行了未经许可的复制或下载行为,而服务商则是因未尽形式审查义务而导致这一违法行为直接产生,故应承担共同责任。因此,在服务商未予审查时,其怠于审查的行为和用户进行复制或下载一并构成了“违法行为”。服务商对用户行为进行审查直接决定了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是否将会受到损害,即损害事实是否会形成。所以,可以认为服务商的形式审查行为直接影响着违法行为与受损事实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晓青.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研究.冯晓青知识产权网,2007-3-1.

[2]刘剑文.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邓灵斌.国家信息化视野中知识产权研究的新视角——《国家信息化与知识产权——后TRIPs时期国际版权制度研究读后》[J].图书馆杂志,2006,(1)

[4]段维.试论电子商务涉及的版权问题[J].出版科学,2004,(4).

[5]梁清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第15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愈加强烈,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加强其广度和深度。为了顺应医疗改革的深化,医院档案管理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和拓展信息技术的潜能,建立起高效、完整、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完成信息资料间的数字化转换,建立起方便高效的检索工具,从而缩短信息资源二次加工时间,提高信息时效性;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最新科技技术接轨,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备份和拷贝多份信息资料,方便资料在各个部门间的传输,提高信息的使用率。这些对于医院完善临床、科研、教学资料,拓宽医院服务范围,提升医院社会影响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医院在其日常行政工作及医疗事务中产生出数量庞大的电子文件,社会及病患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越来越大。就大部分医院而言,病患自进入医院开始挂号起就被纳入到计算机管理模式中,建立起电子病历档案,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医院的管理模式,让患者体会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医院提供电子病历档案,可以免除病患及其家属往返医院办理业务的不便,节约了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种利用网络即可办理病患病历档案业务的创举,大大造福了路途遥远或行动不便的病患及其家属。因此,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医院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顺应民众对于医院服务的需求。

二、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众所周知,医院档案包括了病历、财务、人事、基建等各个方面的医院管理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部分医院由于受重视医疗这一观念的束缚,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对其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足。虽然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医院医疗和管理工作之中,然而由于医院决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往往在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工作中缺乏前瞻性,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档案管理方式及技术落后很多医院虽然较为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到了对档案系统化处理、采用标准的管理软件、实现统一归档、制定和实施统一规范和管理制度等,但往往这些工作都浮在表面上,仅仅做到了对档案的管理,而没有真正的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目前,医院在其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多部门管理的局面,各科室分别管理属于自己业务范畴的档案。而各部门由于工作方式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导致其在管理职责上分工模糊、管理及政策多元化,从而导致难以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除此之外,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专门的医院档案管理软件更是尤为欠缺,很多管理软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兼容性和扩张性较差,无法做到与医院信息系统有效对接,更无法满足处理快速增长的档案及充分高效利用信息的需求,急需更新升级。

(三)档案信息利用率较低由于受技术限制,有些档案信息无法实现联网,这就大大限制了医院信息共享。与此同时,部分档案资料存放时间过长,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和文件,增加了查找、更新和维护的难度,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档案利用不充分、信息采集不全面的情况。比方说,某些档案只包含某一时间点或是某一特定时间段之间的信息,缺乏全面性。而且在信息采集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重复采集的现象,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多数医院而言,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较为匮乏,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或是从其他部门调入,这导致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档案管理培训,缺乏过硬的理论知识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他们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其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够科学规范,容易导致人为错误。此外,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较强的管理意识,没有按照规定对于某些文件资料进行适当的归档及移交等,对于重要档案资料没有做到专人专管,从而导致资料的遗失,降低了保存价值。

三、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一)医院提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要想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获得医院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广大医护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医院不断更新自身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理念,才能确保这项工作更快更好的向前推进。医院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选拔并指派具有专门知识的领导重点负责档案信息化管理这项工作,做到在业务上有重点。同时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应当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并着力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和检查当中。医院各级人员也应当仔细学习和了解《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让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好的服务医院工作。

(二)转变服务方式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利用信息来服务整个医院建设,因此优化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将原先封闭的信息资源对外开放,促进医院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构建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从而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由此可见,医院必须转变档案信息化管理服务方式,加强对信息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三)加强设施建设和系统开发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电子整理",即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对档案的分类、编目、排序、检索和归档保存等,从而使信息的查询和应用更为便利。加强医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首先要从夯实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做起,在硬件设施方面要做到合理配置、存放保养得当,做好温度、湿度及防火防盗方面的有效控制。在软件设施方面应选用国家鉴定的正版软件,通过二次开发建立适合本医院使用的管理软件,同时可以实现档案管理软件与医院办公软件之间的联通,将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整体信息化工作体系之中,形成一体化的共享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