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装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模糊性;服装设计;审美追求
1、前言
非物质社会,在一切转瞬即逝、欲望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需要更混杂、更虚幻、更强烈、更另类的刺激与惊喜,服装物品的精神审美功能则更加为服装艺术所强调,而模糊理论在服装中的设计来表达出设计者创新的理念和穿着者的个性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当下的流行时尚特征是边界的消失,各种新与旧、男与女、老与少、藏与露、世俗与崇高、边缘与主流等等都彼此交合互渗,混杂共生,失去了既往的边界,一切都在打破重组、更新,一切又都彼此混合,接近雷同,迫使一切重新定义。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成为时尚的象征。①
2、服装的审美与时尚
追求时尚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对时尚的解释为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时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服装设计中,设计的各种手法理念都嫁接于时尚,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那种虚拟、混合的不明性质和新鲜、神秘的意趣。设计师通过对时尚和大众审美趣味的正确把握将有利于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从而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类审美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诞生和自身的发展而相继产生发展的。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服装的审美包括服装本身、服装着装状态、受众的理解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活动的意识包含在人们对服饰的选择、试穿和评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从而得出审美的结果。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本身是无法精确的控制、分析。②审美心理是各个要素是综合,互相交织的过程,审美要素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基本要素。这些因素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意识的情感因素自身具有模糊的特性,而且这些心理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黑格尔曾经说过:“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因此,人们审美时的心理现象是高度整合综合模糊运用的过程,具有“模糊性”的特点。③
审美受制于客观因素,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时尚,审美时尚是一种给追随者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时尚。人类审美共通感的存在,使“时尚”成为人们竞相摹仿、追逐的消费浪潮。④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时尚,这样的服装也包容了群体的审美心理,它体现了着民众的审美倾向。
3、服饰审美中的理解模糊
服装审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服装以其神秘的、朦胧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艺术特质传达着视觉张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审美受到审美者文化素养、经济、年龄、受教育程度、、习俗、价值观、感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感知服装美是重要的,它依赖于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态度。审美个体有差异,使人对服装兴趣的大小,对服装美的注意程度和对服装行为所抱有的审美期望不同,所以,对服装感知的程度也不同,产生的想象和情感以及对服装的理解就不一样,美的感受程度也就不一样。审美过程其实就是服装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服装是具有想象力的,是供人欣赏的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非说教,人能够最大可能地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服装作品的“二度”创作。人的内心世界是及其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也是丰富多样性的,审美在模糊不定中彰显多种可能,这使服装设计作品得到多维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本文的理解,审美理解需要的不是一种复制态度,而是一种生产性态度,一个开放性过程,我们要从心底出发理解服装审美。审美理解具有无限多样性,其包含“解释性循环”:根据细节来理解整体,又必须根据整体来理解细节。审美理解过程就是在服装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不断地往返过程。审美理解的关键步骤是“视界融合”。⑤服装设计作品除了承载服装设计师本人的思想理念,还应该更多地在欣赏群体中获得“再生”。因此说,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接受者的审美理解有者模糊的难以表达的一面。超级秘书网
4、服装的产品意境生成
随着人类生存需求的发展和对世界不断的感知,在人类的意识中,已不再是仅仅靠知觉来认识和表达世界了,而是用心、用意识去感悟和理解世界,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表现心灵,进而阐述世界和事物的规律,这样服装设计中意境的生成尤为重要。服装意境的创造与表达始终与社会经济、消费群体的审美标准密不可分,消费者根据设计师创造的赋予情调的形态语言和赋予意味的着装表现及特定的衣着情节所传达的信息,加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浮现相应的景,感受设计师所抒发的情,从而领悟到设计师追求的艺术境界,服装设计的意境由此形成。意境包含主体的品格、个性以及审美感情、心态、理解、想象和趣味等多种主观因素,并形成一种综合形态,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犷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这些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以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满足和快乐。意象的生成是审美的关键。模糊性的开放性、暗喻性是意境本身产生货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之所在。在设计中追求审美意境,以其模糊性创造的模糊美吸引观者的良好途径。吴亮认为“如果他过于理智,过于自觉,他就断不能即兴地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⑥
5、结论
服装是极具流行性和时间性的产品,它们不时被淘汰翻新,并不时地受时尚、受众的审美理解、产品所表达的意境等的影响,使之演变得更具个性与时代感,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风采,这也是服装设计的审美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唐玉宏,《艺术审美创造和模糊性思维》,文艺论坛
[2]/view/169606.htm
[3]张会锋,《论图形设计的模糊性》:〔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贺阳,《鞋子的时尚审美》,时尚研究,2005
课程服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直观体现,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风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在我国与世界逐渐接轨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也慢慢渗入我国,尤其是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迅速受到我国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产生了服装设计这一课程。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必要前提。服装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且服装设计的知识涉及面较广,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较弱,所以,服装设计课程的这些特点成为服装设计课程中老师教学的最大的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新的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高效地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2.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都不断的建立起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在逐渐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促进了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社会信息不断反馈回来,显示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只重视艺术而忽视了技术,只重视纸面效果却忽略了服装设计的内涵本质等。目前存在很多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初期的教学是聘请一些绘画艺术的美术专业老师来担任服装设计教学这一责任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技术上,而服装设计的的本质和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却未被更多地关注到,导致学生只学到了画,在裁剪技术方面却没有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就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了,这样很难使服装设计的创意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观,服装的制图、剪裁、技术和缝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逐步增加,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偏重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对服装设计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抓住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如何让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的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不能充分结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服装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普通服装上,而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还比较欠缺。
3.服装设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敏锐感受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时尚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服装内涵的理解,在学习服装结构和工艺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服装的美感,充分体现服装的功能和意义,能够用得体的穿着效果来反映穿着者的审美水平,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设计观念。
3.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出美。教师应该从艺术、时尚和审美三个不同的角度人手,增强学生的对美认知能力。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艺术,它包括视觉方面、造型结构方面等,在表现服装的设计意义的时候,还应强调服装中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和美感。学生应该学会解读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了解服装中各种色彩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设计出色彩效应比较艺术的服装。此外,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要多观察、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去大自然中写生,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对美的认知。
3.3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结合
进行教学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的设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服装的结构表现在于缝制的过程,缝制是把服装设计从立体表现到平面,再把服装从平面表现到立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只会设计服装的纸面效果,而不能将这种纸面的结构关系变现为或者转化为立体的服装时,设计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不能算作学会设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缝制工艺,特别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高的水平。此外,教师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而应该把服装造型和结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4.总结
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服装造型属于立体构成范畴,服装设计也就是运用美的形式法则有机地组合点、线、面、体,形成完美造形的过程。点、线、面、体既是独立的因素,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1.1、点
点在空间中起着标明位置的作用,具有注目、突出诱导视线的性格。点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及形态以及聚散变化都会引起人的不同视觉感受。
1.11、点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时,可产生扩张、集中感。
1.12、点在空间的一侧时,可产生不稳定的游移感。
1.13、点的竖直排列能产生直向拉伸的苗条感。
1.14、较多数目、大小不等的点作渐变的排列可产生立体感和视错感。
1.15、大小不同的点有秩序的排列可产生节奏韵律感。
在服装中小至钮扣、面料的圆点图案,大至装饰品都可被视为一个可被感知的点,我们了解了点的一些特性后,在服装设计中恰当地运用点的功能,富有创意地改变点的位置、数量、排列形式、色彩以及材质某一特征,就会产生出奇不意的艺术效果。
1.2、线
点的轨迹称为线,它在空间中起着联贯的作用。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它具有长度、粗细、位置以及方向上的变化。不同特征的线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例如水平线平静安定,曲线柔和圆润,斜向直线具有方向感。同时通过改变线的长度可产生深度感,而改变线的粗细又产生明暗效果等等。在服装中线条可表现为外轮廓造型线、剪缉线、省道线、褶裥线、装饰线以及面料线条图案等等。服装的形态美的构成,无处不显露出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3、面
线的移动形迹构成了面。面具有二维空间的性质,有平面和曲面之分。面又可根据线构成的形态分为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以及不规则偶然形等等。不同形态的面又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感,偶然形具有随意活泼之感等等。面与面的分割组合,以及面与面的重叠和旋转会形成新的面,面的分割有以下几种分割方式:直面分割、横面分割、斜面分割、角面分割。
在服装中轮廓及结构线和装饰线对服装的不同分割产生了不同形状的面,同时面的分割组合、重叠、交叉所呈现的平面又会产生出不同形状的面,面的形状千变万化。同时面的分割组合、重叠、交叉所呈现的布局又丰富多彩。它们之间的比例对比、机理变化和色彩配置,以及装饰手段的不同应用能产生风格迥异的服装艺术效果。
1.4、体
体是由面与面的组合而构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的概念。不同形态的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也将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
体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的基础要素,设计者要树立起完整的立体形态概念。一方面服装的设计要符合人体的形态以及运动时人体的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体的创意性设计也能使服装别具风格。
2、基本法则
服装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通过鉴赏和创造服装的外观形式组逐步发展了一些与其他艺术门类相通的形式法则,这些法则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其主要有比例、平衡、视错、强调、变化与统一的协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比例
比例是相互关系的定则,体现各事物间长度与面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数量比值。对于服装来讲比例也就是服装各部分尺寸之间的对比关系。
比例是也是服装设计的重要法则。服装的外观要给人美的感受,组成服装外观美的各要素均应具有良好的比例。例如裙长与整体服装长度的关系;贴袋装饰的面积大小与整件服装大小的对比关系等等。服装设计的比例是会变化的,既要尊重人们固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经验,又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2、平衡
在一个交点上,双方不同量,不同形但相互保持均衡的状态称为平衡。其表现为对称式的平衡和非对称性平衡两种形式。
对称的平衡为相反的双方之面积、大小、质料在保持相等状态下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应用于服装中可表现出一种严谨、端庄、安定的风格,在一些军服、制服的设计中常常加以使用。为了打破对称式平衡的呆板与严肃,追求活泼、新奇的着装情趣,不对称平衡则更多地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这种平衡关系是以不失重心为原则的,追求静中有动,以获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2.3、节奏
节奏是一种有。在视觉艺术中点、线、面、体以一定的间隔、方向按规律排列,并由于连续反复之运动也就产生了节奏。这种重复变化的形式有三种,有规律的重复、无规律的重复和等级性的重复。这三种韵律的旋律和节奏不同,在视觉感受上也各有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服装风格,巧妙应用以取得独特的韵律美感。
2.4、视错
由于光的折射及物体的反射关系或由于人的视角不同、距离方向不同以及人的视觉器官感受能力的差异等原因会造成视觉上的错误判断,这种现象称为视错。
将视错的认识运用于服装设计中,可以弥补或修补整体缺陷。例如利用增加服装中的竖条结构线或图案来掩盖较胖的体型。视错在服装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视错规律进行综合设计,能充分发挥造型的优势。
2.5、强调
服装须有强调才能生动而引人注目。所谓强调因素是整体中最醒目的部分,它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有“特异”效能,具有吸引人视觉的强大优势,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服装设计中可加以强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位置方向的强调,材质机理的强调,量感的强调等等,通过强调能使服装更具魅力。
2.6、变化与统一的协调
变化与统一是构成服装形式美诸多法则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变化是指相异的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对比和差异的感觉,变化具有多样性和运动感的特征,而差异和变化通过相互关联、呼应、衬托达到整体关系的协调,使相互间的对立从属于有秩序的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了统一,具有同一性和秩序感。变化与统一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在服装设计中既要追求款式、色彩的变化多端,又要防止各因素杂乱堆积缺乏统一性。在追求秩序美感的统一风格时,也要防止缺乏变化引起的呆板单调的感觉,因此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并保持变化与统一的适度,才能使服装设计日臻完美。
3、服装设计的特性
3.1、服装设计与人体的关系
服装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造形的,通常被人们称为是"人的第二层皮肤"。服装设计要依赖人体穿着和展示才能得到完成,同时设计还要受到人体结构的限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因此服装设计的起点应该是人,终点仍然是人,人是服装设计紧紧围绕的核心。
服装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应密切结合人体的型态特征,利用外型设计和内在结构的设计强调人体优美造型,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人体美,展示服装与人体完美结合的整体魅力。
纵然服装款式千变万化,然而最终还要受到人体的局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体态骨骼不尽相同,服装在人体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中的形态也有所区别,因此只有深切地观察、分析、了解人体的结构以及人体在运动中的特征,才能利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服装艺术得到充分的发挥。
3.2、服装设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社会政治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个时期内人们的着装心理与方式,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时代的着装特征。发达的经济和开放的政治使人们着意于服饰的精美华丽与多样化的风格。在我国古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在政治与经济上一度达到鼎盛状态,那一时期女性的服饰材质考究,装饰繁多,造型开放,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着装风格。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使服装的需求市场日益扩大,从而促使了服装设计推陈出新,新鲜的设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服装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生产水平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工业利用艺术创造的成果成为传播文化的渠道,新型服装材料的开发以及制作工艺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服装设计的表现活力。
3.3、服装设计与文化及艺术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服装的影响是巨大而无所不在的。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一下东西方民族的着装风格,看得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下,在着装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总体来说东方的服装较为保守、含蓄、严谨、雅致,而西方的服装则较追求创新、奔放、大胆、随意。服装设计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服装造型、色彩等选择上采取相应的变化。同时随着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加,服装设计中也应吸取它国它民族的精华,形成自身独特的服饰风格。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设计水平。并且从中激发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积累有关服装资料,它们将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更多的知识把服装设计的工艺与技术相结合,使服装设计走向辉煌,从而诠释服装设计的真义。
参考文献
1.鲁闽编著:《服装设计基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6第一版
2.刘元风编著:《服装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第一版
3.李当岐编著:《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第一版
4.袁仄等编著:《服装设计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6第一版
色块拼接是指在服装设计中,将不同色块,不同风格材质的面料拼凑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服饰造型艺术。通过将不同面料的色块拼凑在一起,或者将不同单色的面料拼凑在一起,对称或是非对称、抽象或是写实,都是根据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服饰应用的性能将拼接设计运用在服饰的各个部位,既是创新,更是对原服饰元素的扩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款式、面料和色彩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色彩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要求,而采用色块拼接设计,在现有服装面料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进,可恨好的满足人们对现有服装改进的需求。同时,在拼接过程中所形成的色彩碰撞与款式结构所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将拼接的美展现在各个方面,使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时尚风景线。
2色块拼接中的色彩运用
亮丽的色彩总是有足够的存在感,而色块拼接更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无论是明亮的色彩对撞,还是永恒的黑白经典色,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冲突的美感,巧妙地营造出极具复古的色彩氛围。互补色拼接、同类色拼接及对比色拼接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最常用的色彩运用方法。
(1)互补色拼接。互补色的搭配是色相中距离最远、对比最强烈的色彩。例如,红绿、黄紫、蓝橙,其色调变化多端、丰富多彩,这种搭配效果如同熊熊烈火般燃烧的“激情”,能够激发出强烈的色彩感。运用强对比的互补色搭配虽然很具有冒险性,但互补色的调和又是美感度很高的配色。在互补色的搭配中,要遵循“对比中见调和”的用色原则,否则互补色搭配得好,有明朗、活跃、华丽等感觉;反之,颜色会相互排斥,令人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在服装配色中,凡是两色面积相近时,则其对比效果强烈,如果将其中一色面积缩小时,统一感就会增强;如果将补色中的一方或双方降低纯度或提高明度,双方的色彩对比都会减弱;为了避免补色的直接冲突,达到最大化的视觉满足,还可在色环上选择邻近互补色,使互补色的双方在对立中达到统一。
(2)同类色拼接。同类色拼接是指利用一种色相在面料上明暗深浅的不同变化来进行的拼接,常以颜色本身的明度、纯度的不断变化来表现出搭配色彩之间的关系。例如,红色系有暗红—深红—鲜红—浅红—淡红。这类服装比较容易达到整体协调统一的效果。运用同类色系的拼接是十分谨慎稳妥的做法,但有时会有单调感,如果添加少许相邻或对比色系,就可体现出活跃感和强度。另外,在同一色系中,为了使得色彩变化丰富,还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服装材质肌理的差异性,造成对比感。
(3)对比色拼接。蓝红、黄红、橙绿等,对比效果强烈、鲜明,具有饱和、华丽、活跃的特点,易使人兴奋、激动、达到新奇效果。从而得出对比色的配色是色相差较大的配色,形成色相的较强对比。单从色彩混合的角度考虑,把对比色拼接在一起,会给人强烈的排斥感。但是,近年来设计师大胆摒弃安全却平庸的同色系法则,以较高的明度和色彩饱和度对比深肤色的内敛印象,将对比色面料拼接起来带给人一种活泼、开朗的感觉。但是对比色的拼接关键是要处理好拼接色的比例,较难把握。如果色彩拼接得恰到好处,就会使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使人兴奋。否则如果各拼接色的比例处理不好,就会传达给人一种俗气的感觉。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颜色对比拼接时不能忽略层次感。
3服装设计中色块拼接的展现手法
服装整体风格的塑造与设计中色块拼接的形式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设计师可以采用纯度较高的对比色拼接来表达热情奔放的热带风情;也可通过色彩度较低的同类色拼接来体现服装典雅质朴的格调。但在服装色彩的拼接设计中拼接的色彩不宜过多,而且在色彩的拼接中不仅要注意其个性,也要照顾其共性,即流行色,流行的东西是大众的东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服装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分离式拼接与不可分离式拼接的展现手法。可分离式拼接与不可分离式拼接是色块拼接最常见的手法。可分离式拼接让服装更具灵巧性,多边性。可分离式拼接不但能够达到一衣多用的效果,还方便拆洗,方便对衣服整理更换,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所设计服装不同的位置可以进行拼接和分合,按照自己的意愿穿着。一般常见的几种是挂钩连接、纽扣连接和拉链连接。例如,袖口的拼接设计,领口拼接设计等,可以让服装呈现多样性。由于相同面料的不可分离式拼接是最简单有效的拼接方式,可以批量生产,在市面上的一些拼接设计服饰基本都采用了不可分离拼接的手法。所以不可分离拼接在拼接设计中占大多数,这种拼接手法可随时创新多变、款式独特新颖等优点,不但丰富了视觉感官,还能营造出时尚多变的风格造型。
(2)大色块拼接、小色块拼接、大小不同色块结合的展现手法。和谐的大色块色彩搭配简洁而特别是亮色系的搭配非常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用大色块拼接法不失为巧妙吸晴的捷径。而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只要保持大面积的色块而衣着简洁的方法,会非常抢眼而不过分繁复凌乱。小色块拼接,给原本呆板的服装带来活力,对服装整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细节的同时又没有大色块拼接的大胆与夸张。大小色块的拼接是设计师自定的千变万化的拼接色彩,不同大小色块抽让你的着装犹如抽象画作般迷人儿充满艺术气息。变化丰富、时尚大胆
(3)两个色块拼接、多色块拼接的展现手法。在服饰色彩搭配中,以不同色块的激情碰撞,打造出不同春季的生动活泼与缤纷炫目。两个色块的拼接一般以高彩度系列或高对比系列的色彩拼接,引领潮流大势。无论是粉,黄暖色之间的碰撞,还是红,蓝对比色的拼接,都以超高的饱和度,高调登场,直击人心。两个以上的色块,随着不同的颜色的拼接,演绎着不同的视觉效果,而同样的,一个几何图案,也随着颜色的不同,各有各的魅力风采。就因为这样强大的变身能力与可利用空间,设计大师们对它爱不释手,每年都赋予它新的时尚与关注点,所谓创意无限,变化无穷。
(4)自由拼接的展现手法。服装设计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同样色块拼接也可以根据设计师对服装的理解自由拼接。这类服装主要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很强的个性,它不受运动机能和服装实用性的限制,更多考虑的审美性和时装性。
4结语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人自古就有“大”情怀。含蓄、内在、返璞归真,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观念。将传统元素瓷器裂纹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也应该重视大朴不雕、大巧若拙、大音希声的文化情怀。纹样造型、工艺手法都是为了最终的服装效果而服务,过分地注重、表现装饰手法本身,就会失掉文化元素原有的光彩。
2瓷器裂纹在服装设计中的设计方法
2.1具象表达
直接移用是指将瓷器裂纹直接移用在服装设计中,结合服装的整体风格、设计主题,搭配合适的色彩,它是最容易掌握,也是最常见的设计方法。将瓷器裂纹直接印染在真丝上衣上,搭配飘逸的水蓝色雪纺长裙,展现出女性纯净自然、天然去雕饰的美丽。但采用直接移用的方法进行设计时,容易出现套用纹样,设计死板的情况。在服装设计中,除了直接移用外,也可以在掌握瓷器裂纹形貌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设计,即变化形的设计方法。瓷器裂纹的形的变化元素有点、线、面的形状和大小。
2.1.2.1变化形的种类服装设计中瓷器裂纹变化形主要有两类:
①保留与舍弃。保留与舍弃,是指在裂纹元素中选取一个方面进行保留,其他方面进行挤压、重叠、夸张、分离、拆解等变化。就是在服装面料图案中保留了瓷器裂纹线,挤压面的变形设计,凌错、重叠的部分更多。则是保留了裂纹的块面感,将裂纹线进行分离、规整,在面中填补新的纹路。
②象形变换。它是模仿瓷器裂纹的形貌的变换设计。将裂纹线的人形、X形、K形等进行扭曲、装饰,赋予新的形象内容。将裂纹线进行不同的装饰变化与扭曲变形,象形变换后,更具藤曼缠绕的野性美。则表现出繁花似锦的装饰美。象形变换可以使瓷器裂纹更贴近服装整体的设计主题与风格,联想丰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1.2.2变化形的接合方式瓷器裂纹是由单个形接合成为整体的纹样,更容易体现出次序美、节奏美。在服装设计的应用中,针对这一特点,除了变化形以外,还有变化接合排列方式的设计方法,排列接合方式分为有序排列接合与无序排列接合:
①有序排列接合。它是指裂纹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有秩序的排列接合,是从理性出发的接合方式。如平均排列接合、渐变排列接合和按比例排列接合。如图6为相同纹形形状、大小进行均等接合的平均排列接合,体现出服装的简洁、庄重。渐变排列接合,是指将单个裂纹按照大小、深浅、疏密等变化进行接合排列。通过从上到下以此增大裂纹面积,改变疏密形成节奏美,设计而成的晚礼服,纯净高贵,自然典雅。按比例排列,是利用裂纹单个元素之间的间隔比例来营造出视觉张力,创造出来的图案造型秩序感、节奏感强。比例排列接合常用到几何学相关研究理论,例如三角形、矩形、正多边形的黄金比例,斐波那契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调和数列等比例模式以及无理数根号矩形的原理得出的比例模式等等。按比例排列接合,实际上就是按照这些具有规律性及特殊艺术特色的比例模式将瓷器裂纹进行排列接合,及按照“数比美”排列接合。
②无序排列接合。它是指从感性出发的无规则自由接合。依照形式美法则的自由接合,没有比例意识,风格奔放、热情,随意性比较强。无序排列接合方式的裂纹纹样注重激情、玩味,无法预料纹样走向,带有张力,有独特的视觉审美。如图8为瓷器裂纹无序结合的设计方法设计而得的服装,丰富混杂了设计师的情感因素与设计契机。优秀设计作品中的无序排列结合需要较好的感性表达与审美情趣,无论偶然迸发,还是反复修改,都需要日积月累的艺术素养。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弄巧成拙,杂乱无章,表现不出作品的美学性。
2.2抽象表达
瓷器裂纹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对裂纹形的应用与变化,还要将瓷器裂纹的意蕴美融入其中。“意”的表达不同于“形”,是用简单代替复杂,与相关的一些材料、工艺手法或独特的服装造型相结合,象征似的表达,即是一种抽象表达。抽象表达不同于具象,更倾向于情感的表达。在设计中,虚化减弱裂纹元素的一些形态特征,着重表达瓷器裂纹在服装中的设计意蕴,或者提炼出瓷器裂纹美学性的一个点,作为灵感来源或表现手法,结合现代服装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前者沿用瓷器裂纹的风格感受,为2014年春夏巴黎时装周中关于瓷器裂纹“意”的延伸与联想的服装设计。其中GiambattistaValli的女装设计中,写意的点、虚化的线、界限模糊的面、大面积透视与黑色的简单色彩关系是抓住了裂纹元素自然随性的特点,进行意的延伸设计。而PedroLourenco的设计则表现了瓷器裂纹的纯净天然,纹路如水似画的感受,没有刻意得表现裂纹的形态,它更贴近现代生活时尚前卫的风格,只是把瓷器裂纹的某一个视觉特点作为表现形式。另外,MashaMa的设计结合了服装色彩与造型,着重运用了裂纹分割而产生的非平衡的视觉张力,从而使服装更添光彩,现代前卫感十足。在实际的设计中,前期构思的时候,就要抓准设计主题与风格,元素灵感都是为了最终设计的服装而服务,确定风格后,找出切入点,将主题风格贯穿到整个设计中去,不要拘泥于一种设计表现手法,也不要过分追求形或意的界限,从而本末倒置,或者导致设计出的作品杂乱毫无表现力。
3瓷器裂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工艺实现方法
将瓷器裂纹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工艺实现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环。工艺美是技术和艺术的美学融合。在这里将瓷器裂纹在服装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工艺手法,分为平面效果的工艺实现手法与立体效果的工艺实现手法。
3.1瓷器裂纹平面效果的工艺实现方法
平面效果的工艺实现方法有印花、蜡染、扎染、绣花、提花。印花得到的裂纹效果基本能够达到设计图的纹样造型和色彩,对设计限制相对较少,适用性比较大,一般不会破坏服装面料本身的风格和手感,批量生产的成本相对较低,在实际市场中运用得较多。蜡染和扎染,属于传统手工艺。蜡染效果的裂纹深浅不一,纹路粗细浓淡也不相同,有些地方深邃,有些地方若隐若现,虚实相生,变化自然,有独特的传统韵味,常用在一些民族风的现代服装设计中。扎染,利用线、绳捆扎在染液中煮染,跟蜡染的效果有相似之处,但是借助捆扎的外力煮染,同时具有晕染和裂纹的肌理效果。提花、绣花是在织造过程中形成裂纹效果的织纹面料,在平面的视觉感受下有一定的凹凸触感和不同于平布印染的光泽效果,应用也比较广泛。
3.2瓷器裂纹立体效果的工艺实现方法
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服装面料工艺的实现也更加多样化,肌理效果更加丰富,结合瓷器裂纹的特点,可以采用叠加、镂空、编织、物理、皱褶等方法,来实现立体效果。立体效果的瓷器裂纹更有层次感、空间感,视觉效果也更加丰富。叠加,即在面料的表面缝制裂纹线或粘合裂纹面的工艺手法。可以根据服装的设计效果做不同风格的叠加处理,如在薄透的面料上,沿设计纹路粘合遮挡的面辅料,既可以产生裂纹的效果,又满足了遮体的功能增加了服装的可穿性。镂空,通过一些切割雕刻、腐蚀加工的方法处理服装面料,实现瓷器裂纹的效果。瓷器裂纹最初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就常采用镂空的加工手法。在服装设计中,镂空工艺的瓷器裂纹效果,面料较为硬挺,风格偏向建筑风格。编织的方法很多,手工编织、机器编织都可以产生不同风格的裂纹效果。可以用条状的面料、绳、线进行编织,也可以直接在织制面料时,将瓷器裂纹作为花型图案编织出来,比如蕾丝、刺绣的效果。皱褶也可以产生有立体美感的瓷器裂纹效果。皱褶改变了面料的光泽、质感,使面料跟具备动感与层次感,与瓷器裂纹的丰富生命力美感相吻合,二者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添光彩。
4结束语
国内铜氨丝的应用主要在民族传统服饰及高级定制方面。用铜氨丝面料所作的旗袍,价格要低于真丝旗袍,但其手感并不逊色于真丝旗袍,且铜氨丝面料染色后经光漫反射,色彩更加鲜艳纯正,光泽柔和。目前我国浙江地区旗袍专卖店多有铜氨丝面料服饰出售。且随着民族风的刮起,全国各地区民族风服饰迅速走红,从中高档品牌的服装面料来看多为棉、麻,服装增色的地方也会用一些丝质面料,给服装整体设计增彩,提高服装档次。铜氨丝面料在定制上多用于礼服,常采用进口铜氨丝面料,铜氨丝面料进行染色刺绣后的图案在灯光下形成丰富的层次、光泽感和肌理,显得异常华贵。加上铜氨丝面料环保、对身体无害且与现在潮流走向符合,颇受服装设计师喜爱。
2.铜氨丝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分析
2.1铜氨丝面料的特性
铜氨丝纤维“AsahikaseiCupro”(在中国注册商标为“宾霸”)属于人造丝的范畴当中,是用上等的木浆、棉短绒浆粕为原料,溶解在由铜四氨氢氧化物{Cu(NH3)4COH2}组成的铜络合盐溶液的铜氨溶液中制成纺丝溶液,经混和过滤和脱泡后纺丝。以水为凝固浴,水法成形是在“漏斗纺丝”。然后通过酸浴将纤维素完全再生,再水洗、上油、干燥而成铜氨人造丝。它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态原材料,融合了天然纤维的优点和化学纤维的功能。铜氨丝面料能迅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吸水性最高能保持到30%,同时可快速将水分再次挥发到空气中去,不会产生闷湿感。
2.2铜氨丝面料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方向
由于该面料不易产生静电,以此作为服饰的裙衬,不会出现裹腿、跟身的尴尬;缝合效果也比其他里料更显平整、自然。柔软而不易产生静电的特性使铜氨丝面料具有独特的柔软度,在服装设计中与面料结合,可以产生衣裙下摆轻盈飘逸的效果。氨丝产品的色彩及其光泽也比较符合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单纤细度在多种常用纤维素纤维中,铜氨丝较细。光泽效果同样规格的复丝中铜氨丝有较多的纤维根数,对光线有较强的漫反射作用,尤其是铜氨丝染色后经过光的漫反射,色彩更加鲜艳纯正,光泽柔和。铜氨丝纤维具有优异的染色和显色性,可以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铜氨纤维还具有良好的爽滑性和抗静电性,可与任何材料复合,制成各种高档丝织和针织物,拓展了新质感的表现领域。铜氨丝面料洗涤后不易残留洗涤剂,对肌肤的摩擦刺激少,可以很好地呵护肌肤,铜氨丝还具有卓越的吸放湿性,一年四季都能保持衣服内舒适的湿度和温度,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纸样设计的来源
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经常光顾服装市场的主要是青年女性群体,她们是有着敏锐的时尚感和中收入的矛盾体,并受潮流的影响,我们将对铜氨丝面料的进行图案、肌理、立体切割等工艺处理。并同时考虑结构的设计是否能运用到服装。
3.2设计定位
(1)用途定位:防晒服;丝巾;旗袍等较为高档的织物;高端个人定制服饰。(2)目标人群定位:青年女性群体及拥有一定收入的中年女性。(3)风格定位:时尚优雅,活力、成熟并重。
3.3设计构思
3.3.1对面料的构思
将铜氨丝纤维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并且加上不同风格的图案处理,与任何材料复合,制成各种高档丝织和针织物,与不同织物混用增加铜氨丝面料的肌理和立体感。
3.3.2对服装的构思
根据时代潮流,结合学习平构.立构.色构对服装进行设计,使服装更能体现曲线美,弥补体态的不足。
3.3.3对色彩的构思
铜氨丝纤维具有优异的染色和显色性,可以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尤其是铜氨丝染色后经过光的漫反射,色彩更加鲜艳纯正,光泽柔和。对于青年女性我们在色彩的构思上准备了艳丽和素雅的两套色系。
3.3.4对工艺的构思
在工作室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手工制作,按照人体结构点和美学需求绘制出服装效果图,根据效果图制出样板,对样板进行试穿和调整,并对制作出来的服装进行细节加工。
3.4表现方式
本方案的设计图主要是手绘体现,通过软件MarvelousDesigner4Portable进行3D模拟,然后再制作服装。
4.总结
1循环利用的设计
思路服装常常与普通消费品在使用价值方面尚有所区别,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服装并不是使用价值趋于零时才被报废,往往是因为过时或者不合身而被抛弃,这种服装占废旧服装的大部分,虽然定性为废品,但依然存在较多使用空间,因此可以从设计角度进行循环利用,开发、挖掘其剩余价值,进行创新再设计,延伸其生命周期。对废旧服装进行再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材料的循环再设计大多数的情况下,废旧服装其构成服装面料的材料本身的性状并没有发生改变。循环利用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将艺术设计造型方法和创新的思想运用在这些废弃的材料上,重新定位它们的使用功能,例如采用拼接、打破、解构等手段赋予它们新的形态,为这些废弃纺织品带来二次生命,为其提供一条创新环保的道路。
(2)功能的循环再设计在大多数废弃服装中,它的局部细节,如口袋、腰封等部分都可以拿来利用。循环利用的设计思路是在发挥服装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留式再设计,通过设计、开发多种组合方式,构成可以适应各种形态的多样化的产品。
(3)设计思想的循环再设计设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服装产品因为是易耗品,因此对环境的意义不可小觑,在设计中设计师应当以减量、再生、环保、高效和尽可能长使用寿命为主导设计思想。由于设计的问题与环境的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设计师在面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须对传统设计观念提出新的思考和再认识,在设计时除考虑产品外观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是否是以自然为本的设计。
2统一技术标准统一
技术标准是指产品从纺织品原材料的选择时即开始标准规范操作,在原材料加工成纺织品,继而加工成服装产品或床上用品时,贯穿整个加工链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相比现在使用的行业标准,更加深入、详细和连贯,其具有的整体系统性,将相关的行业能更加逻辑化、科学化地构建在一起,从行业链上对各级产品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战略性实现绿色、环保和高效、低损耗的生态产业链。
3分类、分级模型
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基础上,建立行业内部的分类、分级模型。例如,服装加工业,可以根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内部承上启下的行业分类、分级模型,可以以标准的形式对产品进行定性模型的描述和建议,这对上下游的产业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
二研究方案与设计实验
目前从美国、英国等地的经验来看,废旧纺织品服装的主要走向是二手服装市场。有些国家,例如德国和日本,致力于高科技的废旧服装材料的技术研究,组织化纤公司开发涤纶的化学降解技术———涤纶废旧服装循环利用体系;法国,废旧纺织品利用再生技术生产高价值的产业用纺织品,用途广泛;现在很多国家和政府、企业都设立相应组织,资助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技术创新、市场开发。例如跨国品牌H&M,长期坚持以旧换新的品牌服务,不仅有利环保事业,也提高和带动了品牌形象和市场销售,担负起环保意识的宣扬和普及的公益使命。
1结合企业形象的循环利用的设计思路
H&M在营销中致力于环保思想的普及和宣传,H&M将循环再设计贯穿在它的每一个商业操作中,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销售与售后服务:材料的循环再设计、功能的循环再设计、设计思想的循环再设计等各方面均有杰出表现,在它全球的分店中,均设有回收废旧服装的业务内容,消费者只要携带报废的服装,无论有没有品牌,是否是该品牌的产品,均可以换取8折的消费优惠。由于H&M是成衣性质,是低廉的快速消费品,因此H&M在循环再利用中的设计思路非常接近实际和大众生活,企业充分利用废旧服饰的残余价值,主要方面是材料和服饰功能的价值,努力延长其使用寿命,或者加工成家庭用的软材料用具用品,H&M的产品结构、款式均极为普通和简单,设计过程、使用指导以及再利用、再回收生产中,均体现了绿色环保的思想和理念。
2系统下的分类
分级标准的制定H&M品牌并未建立详细的分类、分级标准,这里我们建立模拟的服装循环框架示意图,其中分类、分级标准贯穿在服装的微循环产业框架中,结合服装的生产标准(GB标准),对产品流通的不同环节做宏观的构思和设计(如图1所示)。服装产品的循环过程,包括新产品到废旧产品的流通过程和废旧产品回归新产品的过程。无论是哪种过程,框架中都建立了分级、分类标准。在行业内部,这可以使用同一个标准。而相关行业,例如纺织业和服装业,各自内部的标准可以略有不同,但均需参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协调和整合,形成行业之间的重要衔接和相互影响的必然关联关系。五级分类标准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材料名称、品质、再生性能、环保性能、循环方向等,作为技术性指导文件,标准需要尊重国家标准的制定,并兼顾其他行业的操作与需求:
(1)一级标准:全天然珍贵资源材料(丝、麻、棉、毛),混纺(棉/麻30/70),可再生、可降解(不建议)、绿色环保等级(优)、可制再生棉;
(2)二级标准:含天然珍贵资源材料(丝、麻、棉、毛),混纺(棉/化纤70/30),可再生、可降解(不建议)、绿色环保等级(良)、可提取制再生棉;
(3)三级标准:含天然珍贵资源材料(丝、麻、棉、毛),混纺(棉/化纤30/70),可再生、可降解(不建议)、绿色环保等级(中)、可提取制再生棉;
(4)四级标准:合成材料,聚酯,不可降解、绿色环保等级(较低)、不可再生;
(5)五级标准:合成材料,混纺(聚酯/粘胶30/70),不可降解、绿色环保等级(低)、不可再生;五级分类标准级别越高,化纤成分越多,回收和循环处理中,难度越大,对环境破坏越大,五级标准作为技术型指导文件,可以以标的的形式出现在服饰产品中,例如衣服的洗水唛,当这件服饰报废时,洗水唛中的指标和成分内容将引导这件废旧服装的合理去向,避免了后续工作的低效和重复。五级分类标准仅是一个构想模型,分类、分级标准可以在具体实践中设计的更加详细和精准。
三效能分析与比较
以H&M生产的一件T恤为例,当它被使用2年报废后,还存有部分使用价值,循环再利用可以将它引入以下几个途径。
(1)二手服装市场
(2)家用抹布、拖把
(3)送入工厂经过撕裂和粉碎,加入其他材料制成工业用非制造布、再生纸张
(4)掩埋或焚烧是现代科技发达国家2013年的废旧服装的处理去向,约有90%的废旧服装进入循环利用的渠道。进入二手服装市场的废旧服装,无须对其成分性能进行过多的界定和规范,在其再次使用后仍将面临彻底报废的分解过程,因此,绝大多数真正意义上的废旧服装面临的是两种结果:分解再生和掩埋处理,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和分类分级模型,可以从最基本的纤维材料开始进行有效管理,当产品彻底报废时,高效地引导废旧材料进入再生或填埋环节,形成行业的循环生产链,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资源的效用和生态环境。
四结论
舞台服装可通过优美的款式来塑造演员角色的形象美感,通过服装的色彩来营造舞台良好的氛围,以及通过面料和精湛的工艺来展现艺术的美感。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阐述,以期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推动舞台服装设计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二、舞台服装设计的美学艺术
1.舞台服装款式可以塑造角色的形象美感
塑造舞台上的人物,一般比较注重外部形象,适合表演者的服装不仅可以让演员获得更多的自信,还可增加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服装设计需满足舞台的人物形象要求,结构和款式是较为关键的因素,一般舞台服装设计可采用以下对比方式:收紧对比、窄宽对比、长短对比、不对称和对称对比等;服装结构设计采用长短、松紧不同等方式;服装设计的风格可采用如下表现手法:现代和古代、写意和写实等表现手法,使角色特点得到充分展示。部分舞台服装用夸张的表现方式来进行设计,实现与时尚接轨,其能进一步提升演员的表演力及形象。设计师在设计的前期,应认识到导演在塑造人物时的思想,如导演一贯的指导风格、历史背景、情绪中涵盖的音乐元素、任务角色具有的特征以及任务演员自身特点等方面。在舞台服装的设计中,所涉及的主题包括服装是否与剧情相符、是否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现代与传统是否具有明显的划分以及繁杂或是简约设计风格是否确定等。为了设计出比较好的舞台效果,设计师应深层次了解和掌握以上主题元素。
2.舞台服装色彩可营造舞台的气氛
舞台服装是舞台表演者重要的语言表达符号,舞台演员可借助繁杂的服装张显不同角色的表演,设计师应对重点掌控服装的颜色。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服装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来展现舞台演员的喜好、性格以及审美情趣,可进一步依靠色彩不同的搭配来展现人们的修养与情感。另外,还应和人物性格所处环境匹配,而且还应兼顾美观和舞台功能的需要,舞台的色彩其决定性作用的是灯光和布景,服饰是细节,舞台主题、色彩风格都可通过服装来体现,服装作为一种流动式色彩板块,能很好的营造气氛。以舞台作为特色的表现手法,颜色搭配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变化来决定,如冷色调的赈灾晚会;暖色调的国庆晚会,两种主题采用的基调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舞台服装色彩的饱和度以及明暗度都是为了舞台画面背景而服务的。
3.舞台服装应选择合适的面料
舞台服装面料在选择上也较为讲究,一般选择吸收光源能力较强的面料,一般以棉、麻、丝、缎为面料。并要求结合不同的工艺来进行选择,也可以把材料进行二度的制作,以达到展现更多材质肌理的目的。为了满足舞台的演员角色表演的目的需求,面料选材具有相当高的要求,材料的厚薄、轻重、密透、光亚、垂挺、软硬以及弹性的高低等都是面料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它们必须依靠服装来展现效果、表演方式以及角色动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台负责的材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金属、塑料制品以及丝织品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材料。
4.审美基础是精湛的工艺技巧
服装工艺的划分主要包括制作和裁剪,精湛的裁剪手法能创造出合身的服装进而展现出更加自如的形体美。每一种舞台艺术的表现过程都无法离开服装的辅助表现,舞台人物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动作、音乐唱歌等的不相同的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塑造主角特征。另外,角色的性格和特色是通过把舞台服装当成是一种外表的符号来展示的,这起到有效塑造人物的作用。设计师在设计时应把握好分割线与结构设计,舞蹈服装增加舒适感必须兼顾运动和表演两个方面,舞蹈艺术作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舞台上,对服装的舒适度显得更加注重。舞剧是集时间、空间以及综合因素为一体具有动态性的艺术的表演,舞剧演员一般通过夸大肢体的动作来展现任务的特征。在舞台上服装设计中用得较多的还有立体裁剪方法和平面裁剪方法,设计师在裁剪时都是将人体结构排在第一位的,需贴近人体的不同部位进行裁剪,并尽量做到准确和细致。实用性较强的服装一般缝制工艺的手法和结构设计都是固定的,舞台服装应打破这种束缚,为设计出与演员气质和身体相协调且符合舞台需要的服装,应注重裁剪手法,缝制工艺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以求不断创新,推动舞台服装艺术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芭蕾舞,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通过舞蹈、音乐和舞台布景、服装,表现戏剧情节故事;或者没有故事内容,只以舞蹈作为手段从视觉上解释音乐。芭蕾舞出现于15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与此同时,芭蕾舞服装也随之产生。此后,随着芭蕾舞内容、题材和舞蹈技术的改变,芭蕾服饰也随之经历了数次变革。最早出现的芭蕾舞也称作“宴会芭蕾”,结合了意大利宫廷祭神舞蹈和民间游戏,演出将歌、舞、剧结合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服装设计实践魏世兴(中央芭蕾舞团,北京100050)在一起在宫廷宴会中上演。那个时期的芭蕾舞服装设计得繁琐夸张,相当奢华。17世纪,意大利的“宴会芭蕾”被带到了法国,在法王路易十四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称之为“宫廷芭蕾”,芭蕾舞剧由于都是由宫廷组织,优秀的舞者均是法国皇室成员,芭蕾舞服装多带有浓厚的“巴洛克”风格,服装风格异常华丽,装饰细节比较多,剪裁、缝制固然精致,但更重视衣服表面的装饰效果。由于早期的芭蕾舞服装十分注重奢华和细节,给人一种隆重夸张的感觉,但缺少了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限制了表演者的自由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芭蕾舞的发展。
18世纪,芭蕾舞服装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法国大革命之后,出现了“浪漫芭蕾”。在这个时期,芭蕾舞服装确定了沿用至今的经典款式——紧身胸衣加钟形薄纱舞裙,裙子的长度可以短到小腿的中间位置,整件舞衣用多层纯白的绸布与薄纱重叠制成,质地柔软飘逸。舞蹈者还要穿上紧身的底裤,配浅红连袜裤,服饰朝着轻薄化发展,便于演员展现大跳、打脚等舞姿。如《仙女》中,首演玛丽•塔里奥尼身穿的舞裙,它的上半身为露颈的紧身胸衣,短而夸张的泡泡袖,胸前佩戴一朵小花,下半身的裙子像一朵倒置的、半盛开的花朵,长度到脚踝以上、膝盖以下,背上装点着白纱制成的小翅膀,整件舞衣质地柔软、飘逸,成为“浪漫芭蕾”时期的典型舞裙。“白色纱裙”的形式对后世的芭蕾服装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芭蕾舞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推动了芭蕾舞的革新和发展。到了1880年,芭蕾舞裙继续缩短,开始出整条腿,称为芭蕾短裙(tutu),在十九世纪成为芭蕾舞的标准裙。20世纪,芭蕾舞进入了“现代芭蕾”时期,芭蕾舞服装的样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舍弃了过去那些古典传统款式中隆重的装饰,服装设计形式也多采用艺术化和功能性强的服饰。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服装的束缚越来越小,服装设计着力体现表演者的舞蹈线条和身体曲线。1912年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编导的《牧神午后》出现在芭蕾舞台上,牧神穿着画有彩色斑点的紧身上衣,头上戴着两只弯角,而女神则身着宽松薄纱上衣,画着粉红眼线,这种服饰打破了当时芭蕾固有的形式,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后不久上演的《春之祭》更是引来了激烈的争论——祭祀舞蹈时男演员都穿着宽松的黑色长裤,上身,女演员则穿着透明的丝质吊带长裙。这些充满争议的芭蕾作品使得芭蕾服装的设计有了更大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的服装与造型历经多次变革,如今,芭蕾服装在设计时多会以历史背景为前提,融入不同时期的不同元素,也会依据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服饰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
2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服装设计
2.1《红色娘子军》的服装设计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央芭蕾舞团几十年来的保留剧目,也是最早的具有中国特色芭蕾舞剧的典范,它为传统的芭蕾舞服装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红色娘子军》结合了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人的欣赏角度、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史无前例地将有中国特色的军装搬上了舞台。剧中,娘子军战士一律身着军装式上衣、短裤、绑腿,展现了典型的形象,再加上齐耳的短发、带红星的军帽,使演员们显得精干利落,同时也折射出故事发生地海南炎热的地域特征,既符合现实生活中海南人的生活习惯,又为芭蕾舞腿部、脚部的技术运用创造了条件,可谓一举两得。剧中各色人物的服装也都具有独特的年代和身份特点,比如反面角色南霸天、老四、南太太,设计师从服装的面料选择到款式设计都有意体现出每个角色身份的不同:带有光泽的真丝缎,印有吉祥图案的织锦缎,长衫马褂,这些都是那个时期典型的土豪劣绅形象。在群舞舞段的设计上,设计者借用民族舞的服装特点,与芭蕾舞大胆结合。比如第二场的“五寸刀舞”,肥大的蓝色长裤,红色背心外面配上白色的扎腰短衫,形象地刻画了海南赤卫队员火热的革命斗志;第三场中的“黎族舞”,选用海南特有的少数民族——黎族的服装样式,在其特色服饰中加上巧妙的补丁设计,充分表现了海南地区黎族姑娘被压迫的境况;第四场中的“斗笠舞”,用粗糙、朴实的面料和简单的中式造型设计,表现了父老乡亲慰问,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热烈场面。此外,男女主演的服装也具有独特的人物特点,女主演琼花开场被恶霸地主南霸天鞭打时,服装是带有伤痕、破洞的,袖口和裤脚参差不齐,男主演洪常青在“就义”时,为表现受伤被俘、慷慨就义,服装也都是破破烂烂、布满血迹的,这与传统的芭蕾舞服装风格很不同。众所周知,传统的西方芭蕾舞剧模式,主人公多是王子与公主的形象,芭蕾舞服装也讲究精致、华丽,并且能够很好地展现演员自身的形体条件,但是娘子军的服装打破了传统。这种朴实、保守、具有年代特点的服装却十分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也拉近了芭蕾舞这种西洋“舶来”艺术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2.2《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服装设计2001年,中央芭蕾舞团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舞台,该剧除了用“足尖上的艺术”展示凄婉的戏剧情节外,在舞蹈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民族舞、现代舞和京剧手法。服装设计上,处处体现着中国元素。故事发生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讲述了妻妾成群的“老爷”与其3个姨太太以及姨太太与昔日恋人之间畸形、曲折的关系。为准确营造故事的历史环境,设计时大胆使用了具有年代特点的旗袍作为女演员的舞台服装。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能够体现出中国女性的端庄、秀丽,这在芭蕾舞剧表演上绝对是一次新鲜尝试。为了不妨碍演员形态多变的舞蹈动作,在制作过程中,所有旗袍都在必要部分进行了特殊处理,并包裹紧身的袖子,这样可以清楚地欣赏到演员的手臂动作,裙摆的高开衩和褶纱处理方便演员的舞蹈动作。演出中,旗袍的设计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力,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男群舞演员则身着形似中国古代铠甲的家丁服装,每次出场时都能烘托出一种严肃、威严的气氛。舞剧中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原汁原味的京剧,打扮得花团锦簇、全身披挂的京剧演员在前面表演武打场面,唱念俱全,穿着绣有传统花卉图案戏袍的芭蕾舞演员在后面迈方步、掷着水袖,这在舞台的声、色效果上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极富震撼力。此外,每个角色的服装都有各自的色彩,每种色彩都表现着角色独特的人物性格。老爷的三套服装均为黑色,是权力和封建势力的象征,胸前的文字图案,简单明了的表现了剧情的发展——迎娶时,胸前绣有“”字的喜袍,做寿时穿的绣有“寿”字的寿袍,还有当捉住大胆越轨的三太太时穿着绣有代表愤怒图案的怒袍。女主演的服装一直是中国人喜欢的红色,抢眼的红色即代表人物的身份,也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从上花轿、做寿时喜庆的红,到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相会时,充满热情、喜悦的红,再到结尾时被家丁乱棍杖毙残忍的、血腥的红,虽都是红色,但是不同的红色服装代表了不同的剧情发展。可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传统意义上的芭蕾做了多种突破,整个演出的服装充满了浓厚的东方情韵,在保留传统芭蕾元素的同时,将中国京剧、中式特色服装与当代芭蕾进行了完美结合,是一部极具观赏性并有着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典舞剧。
3结语
1.1材质使用单一,缺乏层次感
目前市场上毛呢类服装中很少出现不同材质的拼接,多数都是同一款面料用于整身服装,大致可分为百分百羊毛或毛与化纤混纺面料,这与近2年服装中多出现的使用不同材质的拼接设计相比略显滞后,究其原因在于毛呢面料本身呢面丰满,毛羽较多,与其他材质比如皮革、棉、化纤等搭配使用时往往整体不和谐,面料的厚薄、光泽度的不同都给拼接设计造成了困难。
1.2款式受面料特点的制约,缺少变通
毛呢服装的款式设计主要集中为西装套装款以及大衣款,翻驳领、插袋、套裙、西裤这些职业装类服装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使设计者在设计这类服装时不可做太多款式上的变动,不同品牌的毛呢类服装只能在自家的版型上下功夫,通过成熟的样板设计,博得消费者的认可。
1.3颜色搭配过于简单,缺乏视觉亮点
通观目前市场上的毛呢服装,颜色多为同色或条格类,即套装中上下身衣服颜色几乎完全一致,这与毛呢面料的染色工艺有关,过于复杂的印花或颜色鲜艳的彩色系染色在毛呢面料上的附着效果并不好。这种设计不会出差错,但同时使整套服装少了些生气,比较死板。单一黑色毛呢服装效果见图1。既然毛呢类服装款式的变化很局限,不如棉织物、丝织物那样设计时可以天马行空,而且毛呢面料由于质地、厚度的特点,也不能进行抽褶、破洞、拉丝等面料二次再造的外观改造,所以在原有毛织物服装的基础上,适当的利用局部装饰如珠绣这类装饰工艺进行点缀,不仅可以简单直接地增加服装的艺术感,而且能够丰富服装的细节设计,这就将原本略显沉闷的服装风格有了另一番时尚的味道。在传统毛呢服装的设计及销售中,毛呢服装的价值一直以面料中毛含量及版型2个要素来决定,通过加入珠绣装饰工艺,使得原本普通的服装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服装的附加值。目前市面上少量毛织物也会加入简单珠绣工艺,这是因为其制作方法简便,通常可手工制作,但目前这类设计产品的珠绣珠子颜色不丰富,珠绣的图案、形态较单一。绣珠有着更多的新型材料,更多变的组合方式,合理的利用这样的工艺手段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丰富服装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
2珠绣工艺对毛呢类服装效果的改良表现
2.1装饰点缀效果
这是珠绣工艺在毛呢服装中使用能达到的最直接的效果。在很多服装设计类书中都提到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是要做到“点、线、面”的统一,毛呢类服装本身色泽单一,都以大面积的色块出现在服装中,点与线的体现几乎没有,但珠片的加入大大丰富了毛呢服装的层次,很容易通过各种珠片的组合形式来表现“点与线”,市场上珠片的常见材质有珍珠、亚克力、金属等,颜色、大小、形状更是花样繁多,设计者在选用时可以根据服装的颜色、风格特点选择合适的珠片,进行各式各样的形态组合来丰富毛呢服装的色彩层次,点、线、面的设计就非常容易形成。同时对于毛呢类服装而言,毛呢面料已然体现出自身所具备的色泽柔和、表面滑糯、手感柔软的优良特点,再加入各种类型的珠片材质,必将赋予本来正统的毛呢服装各种“性格表情”和效果,极大的增加了毛呢服装的视觉层次。将各种颜色形状的珠片进行组合绣于毛呢服装的整体或任何局部,珠绣在前胸、袖片的应用见图2,珠绣设计用于肩部见图3。不论是零散的珠片点缀,还是完全对称的几何类规则图形,或是创意类图案,颜色的整体化、多样化都可以使本来沉闷的套装很容易吸引旁人的眼球,可使普通的套装呈现一种活泼的气氛,使服装摆脱普通毛呢套装的固有特点,具有明显的设计感,使原本的服装更具风采,不仅能渲染出艺术气氛,更能提高服装的审美品格。
2.2利用醒目识别度高的图案形式
毛呢服装由于款式的局限性,设计师无法在造型上做大尺度的变化,最近毛呢服装的款式流行点多局限在夸张的翻驳领以及长而宽大的下摆,但这一类型的设计对穿着者的身材要求很高,高挑而苗条的女性才能很好的穿出这类毛呢服装的风采。所以在保留原有款式设计的基础上利用珠绣工艺改变面料的固有外观花样或利用珠绣形成具有高识别度的流行图案元素,使外观简洁、普通的服装立刻具有个性化设计特点,第一眼抓住观众眼球,引导视线快速集中。在珠绣工艺的体现中,图案的选择尤为重要,是整个珠绣的设计灵魂。它往往最能够直接的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所以设计师对于图案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设计主题,又要极富创意,具有风格鲜明,易识别的特点,这样才能使人印象深刻,为之惊叹,起到美化服装的作用,有时候流行的重点往往就是某种图案元素。在2014—2015的时装上,皮草和动物图案引领了风尚,花卉图案延续着势不可挡的流行趋势,依旧繁花似锦。整身珠绣工艺形成的动物纹样循环见图4,给简单的黑色上衣增添了时尚感和设计点;应用花卉图案纹样配合几何图形形式的普通款套装见图5,形成门襟处完整的一片珠绣效果,使本来很普通的一件无领无袖套装裙体现了高端大气的感觉。这些都是利用图案组合形式的设计方法“以点带面”,使服装效果有个性而不突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利用珠绣图案组合弥补矫正着装效果
服装的造型款式在设计时往往要考虑着装者的体态特征,通过A、X、H型等基本廓形的设计,起到从视觉上矫正,遮盖人体某些不足的作用,隐藏着装者过胖、过瘦、臀部过大、胸部过小等特殊体型。珠片图案也具有这种矫正效果,它可以通过自身装饰部位或色彩对比造成一种“幻视或幻差”的效果,以调节穿着者形体的某些缺憾或衣服本身的不平衡不完整感。最常见的办法就是将服装的内外轮廓线通过珠绣的形式突出于服装表面,使廓形更加清晰。因为毛呢服装的特点通常是“单色”设计,款式简单大气,造型中包含的公主线、刀背缝、腰线等分割线以及领子外口弧线、门襟、衣摆等外部轮廓线都隐匿在了服装面料中,通过在轮廓线上的珠绣装饰设计更加突显服装的廓型和结构细节,从视觉上服装层次更加丰富,增加了立体效果。在领口、门襟、腰线及所有的底摆处全做珠绣的设计见图6,能够突显服装的领形、腰线和外部轮廓线,使一套古板的全白“X”廓形西装套裙顿时活泼了许多。同样,在领口、袖口、腰线处的多颜色多材质珠绣装饰见图7,使服装的分割线非常明显,给秋冬季服装中常见的“单色”款注入了新的活力。
3结语
1.1演员
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演员是服装的承载主体,通过表演展示服装设计的水平。对于戏剧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来说,不同演员的演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决定不同演员艺术风格和特点的要素主要包括外在形象、气质、性格等等外在因素,也包括艺术修养、文化水平等内在因素。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需要根据不同演员的这些特点来设计适合的服装,服装的风格、款式和面料等等既要符合演员的个人特质,又要符合剧本中的人物角色特点,这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导演
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导演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导演要对舞台表演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把控,既要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分配不同角色的戏份,又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指导道具、布景和服装等艺术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会根据戏剧剧本的内容以及自身对于戏剧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来制定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服装设计师需要根据导演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来相应地进行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导演提出的服装设计模式和方案未必得到全部的贯彻和执行,但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在充分尊重导演的艺术设计和构想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确保服装设计作品能够完全符合戏剧表演的需要,实现艺术的高度融合。
1.3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的需要也是决定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演员除了要保持静态的状态以外,还需要大量的表演动作来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形象。为了达到艺术表演的效果和要求,演员必须要穿戴合适的服装,这就对舞台表演服装的材料、款式、裁剪等等都相应地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一些对于动作要求较高的戏剧舞台作品,例如杂技、武术表演等等,服装设计师都要充分考虑到表演过程中演员的各种需要。因此,近年来许多服装设计师都广泛采用了涤纶等耐磨、高弹力材料作为服装设计材料。
1.4技术因素
在戏剧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除了演员的因素以外,灯光、道具、布景等技术因素也会对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灯光的明暗、数量、布置等灯光技术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物服装艺术效果的展示。例如在相对昏暗的舞台环境下,演员身穿红色、高反光度的服装,配合追光灯,能够产生出十分鲜明的视觉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说,在为戏剧演员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服装设计师还要综合考虑到舞台表演的各种技术性因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和方法,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2、对于提高服装设计水平的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当代国内戏剧服装设计水平,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做法。
2.1服装设计师要进一步提高剧本文本阅读分析能力
剧本文本是编剧艺术构思的外在体现。服装设计师通过对剧本文本的细读和分析,要得到文本以外的深层次信息,这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编剧的艺术构思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国内出现了一批新生代的戏剧作家,这部分作家的创作思维较为先进和新潮,这就给服装设计师的文本分析阅读能力提出了挑战。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要对戏剧剧本的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获取更多指导服装设计的信息和线索。
2.2服装设计师要参与戏剧表演全过程
1实验的方法
穿服装的实验者时,为保证实验对象的相似性,日本名古屋学艺大学的10名健康年轻女子被招募参与实验。其年龄在20~22岁之间,身高在160~165cm之间,BMI(人体质量指数)在21~23之间。实验前,所有被试者均身体健康视力正常,要求与目的将告知被测量者,并获得其同意。对于运动和呼吸情况下人体测量以及服装设计来讲,了解运动和呼吸状态下的人体尺寸变化是最为重要的,它是服装设计的基础,因此,在测量人体运动和呼吸时躯干各主要部位尺寸数据的变化。实验时穿用的服装有无领、长袖、没里子的前开门并且前边结扣的夹克衫,根据松紧带的伸缩率做成了3种型号,准备的服装规格尺寸分别为S、M、L,背心的上面穿着夹克衫,为了做成符合穿着要求的服装设计,就需要相应的测量值,根据人体动作适应性的功能的特点,动态人体尺寸测量主要包括运动过程测量(如关节运动角、运动灵活性和运动轨迹测量等),动作范围大小测量,形体变化测量。同时有几种动作,手臂位于体干的侧面,前屈、后伸,旋内,旋外等运动都会引起服装的牵引。躯干部运动包括躯体前倾、挺胸、抱胸、两上肢,外侧举90°、180°、前侧举90°、180°、双臂内收75°、后倾60°等6种动作。这几种动作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和呼吸要求,考虑到当人体的姿态在发生改变时,肌肉和脂肪堆积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的问题。同时还有脱掉夹克衫进行一连串的相同动作的测试,另外,为了除出夹克衫穿着顺序的效果而进行了随机测试。动作前后的脑波测定(睁眼、闭眼),进行动作后的唾液浓度的测试,关于脑波的测定,使用了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脑波计,测定之前,项目设定大约有30秒左右简单暗算的紧张感,为了能够得到理想的相关数据,其中9名实验者安静的时候,α波的出现率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了评价,唾液浓度的测定,使用了日本渡辺公司生产的酵素分析装置[唾液浓度显示器],取得唾液浓度(KIU/L)数据作为了压力度的指标。另外,脑波和唾液浓度评价是通过只穿着背心前和后的实验服3套的测定,考虑到前后的差分习惯的效果排除,并且,为了对记录实验状况和解析时为采取的补助办法,实验者的正面和后方进行了数码相机进行的跟踪拍摄。官能评价是在实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进行的,[穿着容易]、[触摸感觉]、[重量]、[对身体的容易熟悉程度]、[便于活动]、[综合评价]的5个阶段进行评价,通过得到的相关数据,服装全体以及条件分别与各种评价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累进行统计计算的同时,评价的项目中作为穿着条件(面料的质量)的要因,1元配置的分散统计也进行了计算。
2实验结果与分析
官能评价的结果,其中[便于活动]的相关数字是最高,其次是[重量]、[综合评价]、[穿着容易]、[触摸感觉]、[对身体的容易熟悉程度]中得到了0.809、0.760、0.731、0.714的相关数据,从老年人多数的提问项目之间,提取的相关数据来看,[便于活动]的相关数字最高,[综合评价]的统计结果比年轻人的[便于活动]的0.760还要高,认可老年人[触摸感觉]、[对身体的容易熟悉程度]的统计结果的倾向比较明显,通过分散分析的结果,看到的全部提问项目中,穿衣条件(不同材质的面料)的有意差已经频繁出现,穿着者对于[便于活动]的评价的平均值,与各种不同材质面料的伸缩性的大小和顺序不一致,个人的穿着服装的顺序70%左右的伸缩性的顺序一致,老年人保持在10%左右的事实得到了确认。考虑到实验用的服装舒适性,关于二套实验用服装之间的序列,脑波和官能评价的一致率出现的比较高,[重量]和[便于活动]一致率也是达到了48%左右,脑波和不同材质面料的伸缩性的顺序一致率达到了44%左右,唾液浓度和官能评价的序列一致率达到了30%以上,[综合评价]也是达到了40%的高数字,唾液浓度和不同材质面料的伸缩性的顺序一致率达到了40%左右。关于脑波、唾液浓度、官能评价的3个实验方法,3套实验用服装的序列全部一致,穿着实验者中8例就有4例完全一致的结果,相对于年轻人来说,相关数据的统计结果没有得到认可。
作者:杨燕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一)影像技术的跨界研究
将图像打印在布料上的这种技术兴起以后,走在前列的荷兰、奥地利、日本和美国,由于技术尚不够成熟,一时未能全面推广,国内现阶段也只限于通过纺织品转印这种技术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170多年前“利用了一个黑暗的屋子的一堵墙上的孔,将外面的景物投射到了平面上”的这种传统拍摄照片方式相结合,将会在服装领域中开创全新的影像技术模式。
(二)服装面料研究
相纸是最为传统的显影材质。在服装设计中面料就相当于相纸一样,属于影像技术的根基。根据质地均匀且不易变形的纤维纸基、增加洁白度的薄层氧化钡、阻止冲洗相纸时化学液体进入纸基的树脂层、感光乳剂层以及相纸表面保护层的这五层相纸构造的原理,选择能够承载影像技术实施的面料就显得极为重要。依据市场考察以及对面料的特殊要求,材质的选用应具备以下特性:
1.经纬纱线细密,布面上没有纤维过于稀疏造成的洞眼(窟窿多的面料会造成化学药剂的渗漏,不适合制作)。
2.布面平整,带有清晰的粗纹理肌理,纺织过程中由于接线过多造成的线头疙瘩越少越好。
3.具有高纯度的面料材质,且纤维含量越高,变形程度越小。
4.酸碱度适中,在面料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化学物质加以漂洗等,如果化学物质残留过度,就会导致酸性或碱性过高,会使药剂在保存过程中的损毁加速。
5.色泽自然最佳,在新型面料完成之前必然会涂刷底料,所以材质本身的颜色应对显影的影响不大。在选购过程中,最好不采用过分白或颜色不自然的面料,很可能是加工过程不规范导致化学试剂使用过度造成的结果。
(三)工艺流程研究
用现代与传统暗房工艺的流程在面料上“拍摄”独一无二的画面,让人们大为赞叹。首先是将新型面料“曝光”,形成看不到的影像或“潜影”。再于黑暗中将不同的显影药品涂抹于面料上,使其在普通光线下持久显示更真实的影像。然后去除上面没有感光的乳剂后,进行清洗和干燥。最后是印相即有图案的面料装在立式投影机中,用放大镜头在新型布料上形成影像。因面料颜色、材质不同的特性,制出的成衣主要有两大区别。浅色面料可按正常工艺流程进行,然而深色面料因有易变色的局限性,所以,在最终印相的过程中放张可以反复使用的隔离纸,成像后取出即可。
二、影像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
在影像技术迅猛发展更新的今天,把传统工艺保留并延续在影像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与之前不同的成像载体和新兴的影像技术相结合方式运用在服装领域中,将会呈现一个全新的影像视觉效果。
(一)多元化的技术手段
随着保留传统工艺并延续影像手法的技术革新,影像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它解决了制作工艺粗劣、对小批量个性化服装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满足了人们对服装带有独具一格特性的需求。也可以在质地松软的皮革、无机物或变化多端、成分复杂的有机物上显影。技术的完善对材质有了更多更好的兼容。
(二)新颖的显影材质
一是新型面料的生产解决了传统影像技术只适用于表层是聚酯纤维及棉质含量极高衣服的现象。这不仅可以对化纤服装进行“拍摄”成像,还可选用亚麻布、涤纶等材质的面料服装。其次,不会出现类似用专用打印机经过高温熨压后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情况,如白色会变黄。制作完成后深色面料品质稳定,药剂与纤维完美融合会使图样的色泽与原来相同。再次,增加了布料的通气性和柔软程度,延长了使用寿命。最后,既提高了图案的色彩真实性,又使韧性更强,并富有强烈的层次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横向拉扯导致图案出现小细纹的可能性。
(三)完善的工艺流程
市面上常见的纺织品转印技术工艺流程主要按照深、浅色面料分两大类型,一般采用含有胶质的转印纸或特殊升华材料生产服装。但现代与传统暗房的制作流程大大克服了国内印刷设备缺陷的问题,例如颜色多了不会化色,细线变粗、漏色等现象均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蓝点、红点等问题,材质本身有纹理也能够有清晰的人物类、风景类等细腻图样出现。
(四)独特的显影效果
照片冲洗后即为固有的影像,而面料上显影效果是随材质的软硬程度或曝光时间长短变化。若整件衣服中从衣身到袖口部分的柔软程度逐渐递增,在制作过程中曝光时间也较短,则图样会出现渐变的效果。在定影过程中面料发生平面转动也能达到如幻影般的不清晰图案。或者,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喜好量身定制不同图案效果的新型面料,从而裁剪出各种廓形的个性化服装。经过以上的分析及考量,在传统影像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是通过进一步对影像技术、面料材质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新型布料的纹理赋予服装的深度和立体感是普通纸张无法实现的。尝试投射影像在布料上经过“曝光”后显影成像,最终根据不同的服装设计手法进一步完善裁剪,这就像一件珍贵的原创艺术品。
三、结语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引导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经过课堂听讲、课后思考、小组研讨、课堂练习、课后制作等环节掌握课程内容,通过将理论版块与关联的实践版块交错进行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服用纺织品和系列服装的系统设计能力。我们将近十五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积极探讨的“主题式教学”实践贯穿到课程全过程中。
二、课程改革方案规划
“服装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庞杂的课程内容中有相互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版块。“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也是“基于内容向导教学观念的最常见模式之一”,与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关系紧密。与20世纪年美国著名教育家莫里逊所提出的以“既强调学生的兴趣,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为特点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亦有关联。按照主题式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理论模块:服装概论、服装设计的形式语言、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及其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流、服装设计方法论。四个实践单元:人体采寸与服装驳样、服装的零部件绘图练习、服装制图练习、服装系列设计实践。根据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服用纺织品与服装风格的关系,服用纺织品在服装系列设计中的运用,重视纺织品和服装系统设计观念的培养。在学生领会服装风格感度的基础上,通过手绘平面服装结构图和借助面料、纤维设计小样来表达服装的系列设计。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教学,开辟了课程微博的互动平台,由教师向学生参考书目、学术论文资料、专业期刊名称、行业网站链接等自学信息以及进行不受时间限制的远程单独辅导。
三、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
围绕提高学生的服用纺织品和系列服装的系统设计能力这一目标,将理论版块的四个模块和实践版块的四个模块教学环节交叉布局,逐步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对服装及服装设计的了解只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并且已经留下了不严谨、不全面的印象,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及时纠正。以理论知识指导动手实践,以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从局部到整体的启动规范的业务训练。各模块具体主题教学如下:
(一)服装概论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服装的起源、相关学术概念、商品品种分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及衣生活的内涵。了解人体体型的分类及测量,成衣的号型。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出发点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人体的采寸和服装的驳样
通过讲解与实践,让学生掌握人体各关键控制部位的定位和测量,能给简单款式服装的驳样,画出按1∶5比例缩小的纸样图。学生可以相互在身体上练习正确的采寸方法;由于“服装驳样”较为复杂,教师在演示实验之后留下课后作业,鼓励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课后练习,待教师批改后作为期末成绩的加分项。
(三)服装设计的形式语言
掌握服装的廓型分类、造型特征和结构要素,并且能分析和鉴赏服装的主要风格感度类型、领会由色彩、材质、造型和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服装风格转变以及服装与着装者的协调性。
(四)服装的零部件绘图练习
临摹各种款式的衣领、袖子、口袋的结构图,再根据实物参照绘制服装零部件,掌握各种款式的衣领、袖子、口袋的制图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衣领、袖子和口袋式样的设计,用铅笔素稿表达。
(五)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及其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流
通过对服装史上经典款式和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大师代表作品的观摩、鉴赏,了解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服装设计的风格特征艺术源流。
(六)服装制图练习
通过对大量优秀服装设计作品的平面结构图临摹练习,掌握不同款式服装成衣产品的结构图绘制,学会通过笔触来表达各种肌理的材质、各种制作工艺。
(七)服装设计方法论
学会如何获取服用面料的流行情报、感知服装流行趋势预测、做好市场调研、领会服装设计流程、服装生产基本知识。对服装的整个生产流程有总体认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设计流程的制订与实施。
(八)服装系列设计
在掌握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合理正确地将某一设计灵感源表达于有系列感的服装设计中。要求借助面料小样或纤维设计,展现服用纺织品在色彩、质感、纹样、肌理效果、材质拼接、二次造型方面与服装设计的搭配协调性。
四、成绩评价体系与课业成果展示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本课程曾以服装结构图的表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教师认为这种模式对于艺工结合培养体制下的工科学生并不是最合理的。手绘技法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度提升是制约完整表达设计思想的瓶颈,学生很有可能因此丧失自信心和兴趣。经过教学改革,建立起兼顾业务水平和学习过程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即出勤、课堂表现及课外自学占总成绩30%,专题研讨评价占总成绩20%,大作业服装系列设计实践占总成绩50%,另有服装驳样选作练习可获得上限为10%的红利分数。课程结束时,将每位同学的大作业与第一堂课上所交的“初始印象”(在第一堂课的说课阶段,即用15min的时间,让每位同学用一段文字概括自己对服装设计自发性的理解以及一幅简笔画表达自己最喜欢的着装风格,并署名)进行比对,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课外自学的投入状况。服装风格感度专题研讨评价由各个小组依据教师所建议的几项考察规则互评,教师负责核算分数。课程结束以后,将服装系列设计实践作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静态展示,并邀请“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基地”企业专家前来参观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
关键词:模糊性;服装设计;审美追求
1、前言
非物质社会,在一切转瞬即逝、欲望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需要更混杂、更虚幻、更强烈、更另类的刺激与惊喜,服装物品的精神审美功能则更加为服装艺术所强调,而模糊理论在服装中的设计来表达出设计者创新的理念和穿着者的个性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当下的流行时尚特征是边界的消失,各种新与旧、男与女、老与少、藏与露、世俗与崇高、边缘与主流等等都彼此交合互渗,混杂共生,失去了既往的边界,一切都在打破重组、更新,一切又都彼此混合,接近雷同,迫使一切重新定义。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成为时尚的象征。①
2、服装的审美与时尚
追求时尚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对时尚的解释为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时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服装设计中,设计的各种手法理念都嫁接于时尚,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那种虚拟、混合的不明性质和新鲜、神秘的意趣。设计师通过对时尚和大众审美趣味的正确把握将有利于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从而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类审美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诞生和自身的发展而相继产生发展的。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服装的审美包括服装本身、服装着装状态、受众的理解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活动的意识包含在人们对服饰的选择、试穿和评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从而得出审美的结果。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本身是无法精确的控制、分析。②审美心理是各个要素是综合,互相交织的过程,审美要素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基本要素。这些因素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意识的情感因素自身具有模糊的特性,而且这些心理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黑格尔曾经说过:“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因此,人们审美时的心理现象是高度整合综合模糊运用的过程,具有“模糊性”的特点。③
审美受制于客观因素,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时尚,审美时尚是一种给追随者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时尚。人类审美共通感的存在,使“时尚”成为人们竞相摹仿、追逐的消费浪潮。④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时尚,这样的服装也包容了群体的审美心理,它体现了着民众的审美倾向。
3、服饰审美中的理解模糊
服装审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服装以其神秘的、朦胧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艺术特质传达着视觉张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审美受到审美者文化素养、经济、年龄、受教育程度、、习俗、价值观、感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感知服装美是重要的,它依赖于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态度。审美个体有差异,使人对服装兴趣的大小,对服装美的注意程度和对服装行为所抱有的审美期望不同,所以,对服装感知的程度也不同,产生的想象和情感以及对服装的理解就不一样,美的感受程度也就不一样。审美过程其实就是服装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服装是具有想象力的,是供人欣赏的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非说教,人能够最大可能地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服装作品的“二度”创作。人的内心世界是及其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也是丰富多样性的,审美在模糊不定中彰显多种可能,这使服装设计作品得到多维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本文的理解,审美理解需要的不是一种复制态度,而是一种生产性态度,一个开放性过程,我们要从心底出发理解服装审美。审美理解具有无限多样性,其包含“解释性循环”:根据细节来理解整体,又必须根据整体来理解细节。审美理解过程就是在服装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不断地往返过程。审美理解的关键步骤是“视界融合”。⑤服装设计作品除了承载服装设计师本人的思想理念,还应该更多地在欣赏群体中获得“再生”。因此说,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接受者的审美理解有者模糊的难以表达的一面。超级秘书网
4、服装的产品意境生成
随着人类生存需求的发展和对世界不断的感知,在人类的意识中,已不再是仅仅靠知觉来认识和表达世界了,而是用心、用意识去感悟和理解世界,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表现心灵,进而阐述世界和事物的规律,这样服装设计中意境的生成尤为重要。服装意境的创造与表达始终与社会经济、消费群体的审美标准密不可分,消费者根据设计师创造的赋予情调的形态语言和赋予意味的着装表现及特定的衣着情节所传达的信息,加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浮现相应的景,感受设计师所抒发的情,从而领悟到设计师追求的艺术境界,服装设计的意境由此形成。意境包含主体的品格、个性以及审美感情、心态、理解、想象和趣味等多种主观因素,并形成一种综合形态,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犷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这些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以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满足和快乐。意象的生成是审美的关键。模糊性的开放性、暗喻性是意境本身产生货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之所在。在设计中追求审美意境,以其模糊性创造的模糊美吸引观者的良好途径。吴亮认为“如果他过于理智,过于自觉,他就断不能即兴地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⑥
5、结论
服装是极具流行性和时间性的产品,它们不时被淘汰翻新,并不时地受时尚、受众的审美理解、产品所表达的意境等的影响,使之演变得更具个性与时代感,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风采,这也是服装设计的审美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唐玉宏,《艺术审美创造和模糊性思维》,文艺论坛
[2]/view/169606.htm
[3]张会锋,《论图形设计的模糊性》:〔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贺阳,《鞋子的时尚审美》,时尚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