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科通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剧本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剧本式教学属于模拟教学法,隶属于现在国际流行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范畴。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关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应用中对学生快速的掌握技能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什么是行为导向法呢?首先,行为导向的特点是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总的来说,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二、剧本式的课程改革方案
2.1教学内容
这门课程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去介绍整个通信工程专业,由浅入深的介绍当前主流的各种电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CDIO的思想,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专题项目制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专业概论课和四个专业方向专题,共5个部分。
2.2教学过程
除专业概论课外,每个专业方向专题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教师授课。教师从一个本专题典型项目着手,由浅入深的展开专题介绍,让学生对本专题的主要原理、技术和应用有初步认识。第二部分:专题任务设置。在学生对本专题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将一个或几个专题项目以任务形式分解到各个小组,一个专题任务将由多个小组共同协调完成。第三部分:任务的构思(Conceive)和设计(Design)。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部分资料、课外的自主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提交初步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以引导纠正,最终以学生为主完成任务的初步构思和设计。第四部分:任务的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通过组员间的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完成专题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成果评定。
2.3教学形式
具体说“剧本式”的导论课程设置就是在现有的知识环节上,把以前各部分内容,如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固化交换设置成相对应的几个专题,教师在专题开始简单介绍专题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设计好的专题任务的剧本。让学生模拟剧本中的一个角色,最终通过学生的各项表现来进行评价。剧本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剧本的设计。剧本要求设计出特定的环境,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贯穿这种环境,这样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觉得单调枯燥,在此基础上把相关知识糅合进去。这些剧本要让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分工和角色,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和讲解,方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办法。让学生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去主动去了解掌握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消化知识,在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同时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甚至找到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下面对剧本式模式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权且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剧本名称:GSM系统呼叫建立的基本过程宗旨: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环境:两部手机A、B处于不同的小区,A呼叫B,演示呼叫过程中手机信号的流向。人员:学生。场景一:手机B空闲场景二:手机B通话中场景三:手机B已关机
2.4教学评定
本文作者:刘科许洪华工作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
工业无线通信调度工业无线通信中一般采用时分多址(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调度方式,通信调度周期分为多个时隙(TimeSlot,TS),通信节点依次进行数据交互。基于TDMA的多跳通信中,实时性要求更具有挑战。传统的有线通信和点对点通信中需要1个时隙情况,n跳端到端通信至少需要n个时隙,相应地,重传也需要更多时隙。在端到端时隙数约束下,时隙分配成为工业多跳无线通信重要的资源调度方法。工业无线通信中一般采用跳-跳重传方式。网络调度器为每个节点分配固定次数的重传时隙,以超帧形式下载到各个通信节点。如前所述,现有的工业无线系统一般是根据实时性约束等,为每跳平均分配重传时隙。2.2重传提高可靠性原理考虑基于TDMA调度中子链路Li上通信情况。设每个时隙中Li只传输数据报和相应的确认信息。由于确认信息数据帧较短,在数据报传输后立即接收,一般不考虑数据报传输成功而确认信息传输失败情况。此时,子链路Li上通信可以用图1所示的二维马尔可夫链描述[5]。图1子链路通信二维马尔可夫链图1中,Gi表示通信成功状态,qGi和pGi分别表示上一个时隙通信成功时,本次通信成功和失败的概率,Bi表示通信失败状态,qBi和pBi分别表示上一个时隙通信失败时情况。在考虑外界随机干扰的情况下,有qGi=qBi=qi,pGi=pBi=pi=(1-qi),此时,Li上通信情况符合贝努力概型,用di表示分配给Li子链路的时隙数目(包括重传时隙数目),记Ri为其通信成功概率,有:Ri(qi,di)=1-∏dij=1(1-qi)(1)显然,1-qi<1,随着di增加,通信可靠性Ri增大。2.3冗余路由提高可靠性原理为进一步提高链路可靠性,工业无线通信中可以利用邻居节点协作重传,构成冗余路由。图3为典型冗余路由形式。r1为冗余中继,当n0到通信失败时(如无视距路径、n1处持续强干扰、n1故障等),启用n0r1n2路由,以提高端到端可靠性。图2中,L11、L12为主链路中子链路,设其通信成功概率为q1和q2;L11、L12为冗余路由中子链路,设其通信成功概率为q11和q12;设R(n0|n2)表示节点n0到节点n2的通信成功概率,则R(n0|n2)=q1q2+(1-q1)q11q12(2)显然,R(n0|n2)>q1q2,有冗余路由情况提高了链路可靠性。考虑重传时隙时,可由(1)式计算各个子链路通信成功概率,代入(2)式,可计算端到端可靠性。
工业无线通信链路可靠性建模不失一般性,考虑N+1个节点组成的N跳链路,用N=n0,n1….n{}N表示链路节点,其中,n0表示源节点,nN表示目的节点,Li表示节点ni-1和ni之间的子链路,i∈{1,2,…}N。多跳无线通信链路如图3所示。如2.2节所述,由式(1)可以计算多跳链路中每个子链路通信成功概率Ri。对于N跳链路,用D={d0,d1….dN}表示链路时隙分配,用Q={q0,q1….qN}表示各子链路可靠性情况,则整条链路的可靠性表示为:R(Q,D)=∏Ni=1Ri(qi,di)(3)通过工业认知无线电技术可以实时感知通信信道信噪比等,从而获得各子链路通信可靠性情况[6][7]。由于工业现场实时通信周期短,可认为感知的链路可靠性Q在通信周期内不变,此时有:R(D)=∏Ni=1Ri(di)(4)工业无线通信链路可靠性优化工业无线通信链路可靠性优化即是最大化(4)式。考虑工业通信实时性约束,设从源节点n0到目的节点nN允许的最大时延为D个时隙,则最大化通信可靠性表示为:MAXDRs.t.∑Ni=1di{=D(5)式(5)优化问题可以采用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求解方法,从而为每个子链路分配时隙,在D个时隙时间内实现链路端到端可靠性最大化,但一般计算量大,难以应用于现场仪表实时通信中。以下通过转化,寻求易于应用的求解方法。定义3.1:定义子链路增益函数Ki(di)=Ri(di+1)/Ri(di),其含义表示当前子链路Li上分配的时隙数量为di,若再多分配1个时隙,子链路的可靠性增益。引理3.1:Ki(di)是di的减函数。证明:Ki(di)=Ri+(1-Ri)RiRi=2-Ri,同理Ki(di+1)=2-Ri+(1-Ri[)R]i=2-2Ri+R2iKi(di+1)-Ki(di)=Ri(Ri-1)<0命题得证。定理3.1:重传时隙分配过程中,每个时隙分配给Ki(di)最大的子链路,则链路可靠性最大。证明:对于N+1个节点的N跳路由,假设允许的最大时延为D个时隙,那么就有m=D-N个可再分配的重传时隙。考虑Q在通信周期内不变,由式(2)和定义3.1,链路可靠性可表示为:R(D)=∏Ni=1Ri(1)∏Ni=1∏di-1j=1Ri(1)Ki(j)(4)即R(D)=f(Ki(j))链路中各子链路增益函数可有mN个可能的取值,m个重传时隙分配对应m个Ki(j)。重传时隙实际分配中,每个子链路j从1到di递增,而Ki(di)是di的减函数,所以分配中Ki(j)满足递减。分配重传时隙时,取i=argmaxi=1,2…NKi(j),m个重传时隙分配过程对应着依次选取子链路增益函数mN个可能值中前m个最大值的过程,故R(D)=f(Ki(j))最大,命题得证。基于定理3.1,原资源分配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方法进行求解:1)为每一个子链路分配1个时隙作为初始值,既取D(0)=[1,1…1];2)取1个重传时隙进行分配,遍历每个子链路,计算每个子链路的增益函数值Ki(di);3)搜索增益函数值Ki(di)最大的子链路n*,该子链路时隙分配值加1;4)所有重传时隙分配完毕,则输出最终时隙分配结果D=[d1,d2…di];否则转2)步。利用该结果和信道感知情况,应用式(1)可以进一步计算每个子链路的可靠性,根据式(2)可以计算整个链路的可靠性。在工业无线系统中,由网络调度器以超帧形式,下传该结果到链路,从而实现链路优化。3.3有冗余路由情况有冗余路由的多跳无线通信链路如图4所示。图4有冗余路由的多跳无线通信链路通信调度上,主链路仍然基于传统的TDMA,但重传时隙为(D-2N)。当ni节点重传时隙耗尽仍不能成功通信时,启用冗余路由niri+1ni+2,数据从ni传送到ni+2。主链路采用前述方法优化分配时隙,Li1和Li2子链路使用Li+1子链路的时隙向ni+1传送数据,视为2跳链路进行重传时隙优化方法分配。设R(ni|nj)表示节点i到节点j的通信成功概率,可按如下方法求取链路可靠性:R(nN-1|nN)=RLNR(nN-2|nN)=RLN-1R(nN-1|nN)+(1-RLN-1)RLN1RLN2R(nN-3|nN)=RLN-2R(nN-2|nN)+(1-RLN-2)RL(N-2)1RL(N-2)2R(nN-1|nN)……R(n0|nN)=RL1R(n1|nN)+(1-RL1)RL11RL12R(n2|nN)当然,利用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可以在主链路上节点nm(m∈(0,1,…,N-1))发起通信时,nm+1和rm+1同步接收,nm+1接收失败时,由rm+1将数据传送给nm+2;也可以设计为nm+2同时接收nm+1和rm+1数据,采用最大比拟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链路可靠性。这些方案会增加冗余路由节点时隙和能耗开销,对现场节点时钟同步等要求较高,与传统的TD-MA方式兼容也存在困难,在此不作进一步讨论。4数值仿真研究工厂环境无线信道一般近似为瑞利衰落[7]。仿真条件中设链路信道衰落服从瑞利分布,取σ=0.2瑞利序列作为各子链路一次通信失败概率,依次取N=1~19,即选取子链路数目为1~19情况。在Matlab中对平均分配时隙和优化分配时隙情况进行数值仿真。图5为D=3N时1000次数值仿真统计情况。图中可见,优化分配方法较平均分配时隙明显提高链路可靠性。在子链路L5、L10、L15施加干扰(失败概率增加30%)时,优化分配方法仍然有较好的可靠性。图6为N=19时,D=57时(对应平均分配时隙中每子链路3个时隙的典型情况),时隙分配情况统计,可见,优化算法能够将有限的时隙分配给信道质量较差的子链路,具有较好的链路自适应能力,避免形成通信瓶颈;图7中研究算法随重传时隙增加时可靠性情况,在图6基础上增加时隙,优化算法取D=19~95,平均分配取D=19、38、57、72、95(对应0、1、2、3、4次重传),分别进行1000次仿真统计平均。可见,优化分配方案在D=19~72时,即无重传到3次重传都可比较明显提高链路可靠性,覆盖了典型通信情况。在图5仿真条件下,对有冗余路由情况进行数值仿真。图8为1000次数值仿真统计情况,与图5比较,一方面,可图7多跳链路时隙分配统计见有冗余路由的多跳无线通信链路较明显改善了可靠性;另一方面,平均分配时隙、优化分配时隙及对应的有无干扰情况,与图5有类似结论,可见优化方法对有冗余路由情况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链路可靠性。图8有冗余路由的1~19跳链路可靠性仿真
本文在传统的工业无线通信调度模式下,通过优化重传,提高了工业多跳无线通信链路可靠性。应用中,将优化的时隙分配结果以超帧形式下载到各个节点即可,具有应用价值。对无冗余路由情况链路重传优化,实际是对链路进行了时域上优化;对于有冗余路由的多跳链路重传优化,实际是对链路时域和空域资源调度优化。随着工业认知无线电理论和技术发展,以及现场仪表通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诸如频域、码域、功率域等多域资源均可以在通信中得到协同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链路通信可靠性,为工业无线技术应用推广提供基础和空间。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1)农民参与机制
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
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2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
论文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范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
论文基本内容:
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商务应运而生,从而为旅游业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论文可以从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旅游业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情况,重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本要求:
广泛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论文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泛;严格遵守论文格式规范;按规定的进度完成各项任务。
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应完成如下工作:
1、应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查阅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外文原文参考文献至少2篇),于2011年1月15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文献综述和译成中文后不少于2000字的外文译稿,同时提供外文的封面、封底、目录和所翻译的正文的复印件。
2、在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于1月30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开题报告。
3、在同意开题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须在2010~2011第二学期开学注册时(2月19-20日)向指导老师上交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设计)完整初稿。
4、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指导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为止。
5、必须在2011年4月15日之前完成论文定稿(正文不少于8000字,不含附录的字数)。
6、认真准备论文答辩。
三、起止日期及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
2010
年
12
月
2
日 至
2011
年
5
月
14
日
进度安排: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1.1.5之前
确定论文题目、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2
2011.1.6-2011.1.15
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定稿
3
2011.1.16-2011.1.30
完成开题报告定稿
4
2011.1.31-2011.2.20
完成完整的论文初稿
5
2011.2.21-2011.4.15
进行多次的论文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6
2011.3.1-2011.3.10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7
2011.5.14
论文答辩
四、推荐参考文献(理工科专业应在5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8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袁剑君, 陈志辉. 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01).
[2]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3] 李文学. 四川电信与省旅游局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J]. 通信与信息技术 , 2010,(01).
[4] 蔡安宁, 尚正永, 马明栋. 杭州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计算机系统应用 , 2007,(08).
[5]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
[6] 为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做好准备[J]. 信息方略 , 2008,(02)
[7] 汪礼俊, 廖瑾. 移动电子商务:现代生活的新诠释[J]. 上海信息化 , 2010,(05).
关键词:光电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94-02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组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认证工作,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毕业论文是高等工科院校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保证措施,也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最能反映出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近年来,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不够,毕业论文整体呈现出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的趋势,特别是工科毕业论文未能体现出工科特色,有的毕业论文理论性太强,未能抓住工科毕业论文要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背景的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决定毕业论文好坏的关键,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工程性、可行性等方面特点。本文结合江苏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从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谈谈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改革途径,以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推进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一、结合导师科研项目选题,增强毕业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2],科研项目一般包含许多子课题,子课题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它们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可以让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子课题,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系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历,大多为硕士生导师,科研项目来源丰富,有省部级、国家级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与企业进行的合作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飞秒激光诱导超快超高压冲击加载下金属箔材塑性成形机理及方法”、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飞秒激光加工制备光子晶体光伏电池及其抗反性能研究”和企业进行的合作研究项目“用于电力光纤到户的新型弯曲不敏感光纤研究”等项目,这些项目大多面向工程应用和基础研究。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将自身的科研课题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相结合,表一为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近三年毕业论文课题来源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每年大约有29%左右毕业论文课题来自导师自己的科研项目,导师通过毕业论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毕业论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研究生的传帮带,学生从查阅资料到拟定方案,从选择设备、器件到问题的发现及解决这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与硕士生协同研究,他们学到了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和团队协作精神,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结合企业生产工程实践选题,毕业论文内容面向工程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工科类毕业论文内容要想面向工程应用,最好的措施是结合企业工程生产实践选题,采用校企联合指导模式[3]。表一所示,近三年来本专业来自企业生产实践的毕业论文选题有增大的趋势,从2013届的20.7%提高到2015届的36.1%,这主要归功于学生充分利用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通过自己与企业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积极落实学生到有关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企业导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论文题目的拟定,这样拟定的毕业论文题目都能与企业的工程应用相结合。通过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直接参与了具体产品的设计、性能分析、优化到产品试样制作一个系列实践活动,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
结合企业生产工程实践选题也是当前现实的需要。一方面,现在学生就业观也有很大改变,不再都是把国企、外企作为首要就业去向,许多学生也愿意到私营企业去。他们认为到国企、外企很可能不会到研发部门,而到私营企业可以到研发部门从事研发工作,学到很多技术和能力。私营企业很希望学生能到单位去做毕业论文,同时学生也愿意到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通常用人单位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实习费、生活费,以本专业学生去长三角和珠三角实习为例,用人单位一般会给学生每月2500元左右的实习费,基本解决了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用人单位会安排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这样毕业论文完成后,学生和企业之间能进一步地相互了解。学生基本能胜任企业的工作,企业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以后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校内毕业论文题目陈旧的难题。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较多,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面向工程类毕业论文题目难度较大,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使这一方矛盾得以缓解。今年来我校光电类本科毕业论文从企业选题,从激光加工、镜片检测到照明设计和通信光纤结构设计等,丰富了学生的选题范围。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完成工程类毕业论文课题,高校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得到提高,学校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特聘教授,他们定期到学校做学术报告,结合自己成长经验将企业的经营发展、先进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借助专业软件,使设计类毕业论文内容面向工程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涉及的专业软件有CODE V、Rsoft、LightTools、Optiwave、TracePro、Matlab、Labview等。这些专业软件有效地衔接了本专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通过专业软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相比于需要借助于一些大型实验设备来完成的毕业论文,软件设计类起点低,时间上灵活自动,不受场地等物理条件的限制,使学生能更快地完成课题目标。近年来,本专业借助专业设计软件完成的毕业论文内容主要有LED照明灯具的设计,光伏电池表面减发结构设计,光波导结构设计,光子晶体光纤结构设计,相机、手机以及显微镜的镜头设计等。本专业教师在专业软件的使用上经验丰富[4],设计内容有着自己的特色,面向于工程实际应用,因此,也受到本专业学生的青睐。表一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借助于专业软件完成的设计类的毕业论文平均选题率大概在30%左右。
四、结束语
本专业近年来结合导师科研项目、企业生产工程实践和专业设计软件进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总体而言,毕业论文能体现出科学性、创新性、工程性、可行性,但也存在近10%的毕业论文未能体现工科毕业论文要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背景的基本要求,这也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毕业论文课题确定上要克服困难,推进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参考文献:
[1]吕秋丰,李湘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10):241-242.
[2]吴功德,王晓丽,郭瑞雪.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6):253-254.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9—01
项目:重庆邮电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ZDKC2010—7),重庆邮电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提升项目。重庆市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xjg201018)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加强工科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便成为新型通信信息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开设的数学分析[1]课程已相对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以工为主,经管、理等相结合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开设的工科数学分析[2]课程建设则相对滞后,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我校工科数学分析课程于2000年开始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开设,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丰富教学资源为抓手,以改革教学措施为突破,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思路,采取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适度拓展等课程建设实施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紧扣工科专业需求,优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
工科数学分析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高度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的建设我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把学生培养成我国信息通信事业的杰出人才,根据“数学是基础,工学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的教育理念,从在试点班开设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扩大至普通班级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同学,进一步拓展为工科数学分析[3]双语课程。通过研究工科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特点以及数学知识对工科人才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工科专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特点,在制定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校确定了“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科学和通信工程的地位,采取“理工结合”模式,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
(二)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保留精髓,突出特色,适应需求,适度拓展,推进国际化。具体为:
1.保留分析课程的精髓,体现分析课程的本质内涵。
2.突出课程的工科特色,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3.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
4.拓展工科学生的数学视野,打开面向现代数学的窗口。
5.开设工科数学分析双语教学,推进教学的国际化进程。
三、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构建优质立体化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教学资源的构建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改革的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力求从学生数学基础出发,遵循“注重思想方法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1.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2.引入“案例教学”,融入建模思想。
3.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习信心。
(二)整合信息技术,推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和要求,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构建立体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资源。具体为:
1.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近年来团队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先后被多所高校选用。
2.为配合实践性教学及实施教考分离,教学团队编写了相应的习题库和试题库。通过多年来的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研制“工科数学分析CAI”,成果获得重庆市第五届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被多所学校选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通过该教学平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特点,依托学校特色,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了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1.课程习题课教学的宗旨是通过问题讨论、例题演示、案例分析等,以便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应用、运算和论证能力。
2.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在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团队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工科数学分析的课后综合作业(实验)和课程小论文(综合实践、作业、上机)引入到教学中,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布置网络学习作业或实验,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尤其是在过去的2011年,获得了4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 结论
通过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建设,对我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专业外语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之后,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阅读科技英语及本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而开设的。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电子、通信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不断通过国际交流掌握国内外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专业外语的学习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四年来从事通信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经验,谈谈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及建议。
一、当前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工科专业普遍对专业外语教学的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强。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且多为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虽然熟悉专业知识,但是外语水平有限,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对外语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知之甚少。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通信专业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90后”的大学生对于前沿的、实用的知识更有兴趣,而教材的更新速度不可能和专业的研究进展保持同步,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此外,笔者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于专业外语课程授课的主要方法为翻译课文,学生边听边记,或者让学生阅读和翻译课文,教师从旁指正。久而久之,专业外语课变成了精读课、翻译课。
(3)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外语学习不重视、不感兴趣。多数工科专业学生都认为专业外语属于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再加上英语四、六级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专业外语课程采用开卷考试或者写英文论文的方式进行,很多学生认为专业外语不用学,考试翻书、查字典即可,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经验及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专业外语的教学要紧扣专业课的学习,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内蒙古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使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教材,该教材与专业课联系紧密,分为数据通信、通信协议、光纤通信、无线通信、数据通信网络五大部分。外语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先后顺序,选择相应的课文进行讲解。这些课文中不仅有学生在专业课上学过的知识,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比较前沿的新技术,所以课文讲解起来既能让学生有对已经熟悉的知识的认同感,也有对更深入、更前沿的技术的新鲜感。
对于一些在教材上没有而时下又很流行的内容,外语教师需要编写补充教材补充进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笔者在本专业外语教学过程中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英文应用文写作、外文资料检索、专业期刊论文讲读、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专业词汇,也掌握了专业英语写作的技巧,提高了文献检索的能力,同时对本学科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甚至对本学科的杰出学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启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改进以往以教师课堂翻译课文为主的教法。例如,笔者在近两年的专业外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专业英语阅读课与技能培养课相结合的方法。专业英语的阅读课采用精读和泛读配合的授课方法。教师选择每个单元中最有技术代表性的文章作为精读课文,在精读课上由教师为学生解释专业词汇,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句型,对文献做出专业、精准的翻译,带领学生处理课后习题。教师在处理课文的同时注意专业特点,加入对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英文内容的理解。泛读课与精读课配合进行,每次精读课后,教师选择与精读课内容相关的文献作为泛读内容,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然后由教师用英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5-7个问题,学生用英语回答。这种课程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之前在精读课上所学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英语听、说能力。专业英语技能培养课为学生们设计了关于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句型和文章结构特点、翻译标准及学习方法等的介绍内容,关于长句、被动句、否定句等特殊句式翻译方法的讲解内容,以及关于英文科技文章、广告、说明书、信函、通知、合同与协议等应用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内容。技能培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在讲述英文应用文写作时,可以让学生随堂写一则简单的通知或一封短信,并互相传阅,指出写作中的不足。这样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可以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专业外语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无疑是提高专业外语教育水平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相对放松,而且由于没有上课时间的限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也远多于课堂教学。除了必修的内容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学习。在网络课堂上有课堂教学资源以及一些英文短片和学习视频,可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专业外语。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般专业外语课学分不多,且采取考查方式,学生不重视。学生认为考查课老师要求低,容易通过,所以学习没有动力,积极性差。因此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需改革考核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的考核方法,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其中的出勤情况和作业情况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方式,而课堂表现的成绩是根据学生在阅读课上回答问题情况或进行小组学习时的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给出的。将课堂表现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综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献的翻译以及简短的应用文体的写作。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专业教师的培养
专业外语教学师资的整体力量不足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专业外语水平不高及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经验和水平是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的,办学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稳定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以加强对专业外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如组织专业外语教师参加专门的教学研讨、会议交流,为优秀教师提供国外学习的机会等。此外,应鼓励或选派海外归国人员承担专业外语教学任务,他们外语水平高,听说读写流利,可以协助其他教师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水平。
三、结语
笔者根据自己在通信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目前,专业外语作为特殊用途外语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已有所加强,笔者相信经过办学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专业外语的教学状况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Wang Jing, Liu Fuhai, Liu Zengjin. Study on Enhancing Learning Efficiency in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for Un?鄄
dergraduate[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鄄
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153-155.
[2]刘永光,朱靖. 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176-177.
[3]Zhang Dongmei. Curriculum Discourse and Foreign Lan?鄄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 Overseas En?鄄glish, 2012(13):288-289.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5-77.
[5]赵春光.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与人本主义教育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69-70.
1.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选择高校专业前,并没有对相关专业做太多的了解,往往是在父母、老师的劝说或者出于就业及薪酬的考虑选择了所学专业。根据一项调查,在100位在校生中,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占到67%,其中,兴趣成为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的比例仅为33%。而进入高校学习后,很多学生发现所学课程与预期差距较大,尤其认为基础课程枯燥乏味,进而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未能学到应有的专业能力,更不会在步入社会后从事所学专业类工作。
2.高校课程偏理论轻应用,对学生实际应用知识帮助不大学生对学习专业技能兴趣不大的原因,课程内容占很大部分。在基础课程部分,高校教材偏重理论,公式、算法占很大比重,而对理论方法在后续课程乃至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着墨很少,即使介绍了算法在后续学科中的作用,也仅仅是专有名词的堆砌,与现实脱节很大。学生不能有感性的认识,反而更加困惑,也就无从谈起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该理论了。如“随机信号分析”课程中介绍均匀分布实际应用时,提到“由于A/D转换器的字长有限,模拟信号通过A/D转换时,势必要舍弃部分信息,丢失信息后相当于使信号附加了一部分噪声,称为量化噪声。量化噪声分为结尾噪声和舍入噪声,他们都是均匀分布的”,在学习“通信原理”课程之前,学生很可能并不理解该示例的含义,对相关原理也没有直观认识。这种应用介绍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随机信号分布规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考试过后就忘,在未来工作中即使遇到相关问题也回忆不起来它的解决办法。
3.一切以考试为重,忽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工科高等教育中知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也尤为重要。目前工科高校的考试体制以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日常动手能力、课堂反馈考虑较少。这就造成了部分动手能力、自主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能得到公平考察。比较典型的是在研究生报送过程中,一些日常专业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甚至参与了实际应用项目的学生,因为课堂成绩不达标而痛失保送研究生资格。此外考试内容偏向考察上课讲到的概念、计算,对应用以及课堂外的考察基本不涉及。高等教育区别于以往中学教育的一点就是“书七讲八考九”,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超过课本本身的内容,考试也应涉及课程知识的延伸,而目前考试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只关注教师考前的“划重点”以及“突击复习”,并没有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意愿和动力。
4.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课程改革进度缓慢自2010年至今,中国毕业生年均人数接近679万人,2014年更是达到空前的727万人,这其中,近一半为理工科毕业生。可以看出,教育部门迫切希望提高我国基础人群的受教育水平,但教育资源增加的速度却落后于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工科教师待遇不高、师资不足、教师水平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地区受教育人数增加的同时,教育水平却在降低。此外,随着现行高校工科教育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课程改革早已提上日程,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资源配置不合理、课改体系混乱、评价体系陈旧等情况制约了改革进程。同时一线教师缺乏相应培训,教师对课改目标、授课方式了解不深,对创新教学方式信心不足,实际教学趋向保守,教授、考察方式往往以“照本宣科”为主,最终也只能保证学生的能力不低于专业学生普遍水平,应用能力更无从谈起。
二、解决办法
对于以上问题,解决方案应有一个总体目标,就是提高高校工科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企业用人也希望招收不需要太多培养即能投入实际工作的毕业生。针对这一目标,结合以上提出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学习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才能将相关课程学好。因此,高校可以先期介入学生的专业选择中,通过进入高中介绍、招生宣讲等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内容、专业前景、教授方式等,让学生对候选专业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同时,高校可以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作,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提供定制化的专业选择建议。此外,对于已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可先进行专业导论课程学习。这类专业导论课程不是单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着重介绍本专业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应用,多用实际例子,甚至结合实地参观操作,激起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兴趣。如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四本科生每年都要去联通公司大兴培训基地实践学习,内容包括C&C08机、3G、HW3COM和SDH传输,此类学习实用性较强,与本专业关联度很高,但专业知识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类似这种实践学习能在本科阶段早期进行,相信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兴趣。
2.提高课程与实际关联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如何增加工科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可以采用教材章节末尾详细举例本章知识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在课程开始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的方式,随着课程推进逐步利用课堂知识予以解决。问题选用要贴近实际,最好是高校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解答也尽可能用平实的语言,适当减少专业词汇,这样能够便于理解,大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此外,高校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课程,但这类实验课程往往与课堂教学脱节,关联性不强,现实中也存在学生本学期学完理论,下学期进行相关实验课时已将知识忘光的现象。因此,建议将实验课与理论课进行揉合,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进行一系列实验。同时实验内容也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尽量多安排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对实验的考核也要跳出实验报告纸。如果通过通信电路学习能够制作一个无线遥控器,或者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完成一次基于底层报文交互的文字聊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从这些成就中获得了实际应用能力,这对他们未来步入工作岗位是非常有益的。
3.丰富课程考查形式,重视学生素质培养考试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学生的最公平方式,但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多样化,加大平时考察与书本外考察比重。书本专业知识考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调查报告、专业论文、动手制作等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调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考试卷面本身应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许给出的答案并不正确,但如果逻辑缜密或富有创新性,也应给予相应的分数。对于某些学科,可以将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校外活动内容纳入考察范围,对于课堂外获得的成绩予以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英文名称: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山东省聊城市
主办单位:聊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聊城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6634
国内刊号:37-1418/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 理工科;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87-03
2015年,教育部对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了专项评估,通过评估,全面考察了该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和规范性做出评价,促进了该授权点完善自身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位点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1]。
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课堂教学 学位授权点开设有工程硕士政治、工程硕士基础英语、工程硕士专业英语、矩阵代数和随机过程等课程,开设了基础课程以及学科前沿研究和学科专著研读,还包括必修的行业发展前沿讲座和社会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知识结构和理性,从两方面持续改进课程教学:1)健全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做到及时督查、注重交流,看教案、看计划、看作业、看教师教学、看学生作业、看评价标准的落实;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体为学院领导每学年听课、评价不少于40人次,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教研组长、评价人员带头开设示范课,并由全体教师评议。
专业实践课程占6学分,由教师带领、提高查阅专业文献能力,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提高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总结归纳与表达能力。导师设置备选项目,在保证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增加专业限选课,扩大实践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电子、通信、信息综合等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加强实践训练环节。保证电子和通信两个方向实践课程的学时数,强化电子电路设备和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深入的实践开发经验。
工程实践促进教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参加专业实践6个月以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结束后提交“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分散实践由企业导师做出意见,集中实践由企业相关领导做出意见,导师审阅,最终由学科考核领导小组统一评分。考核合格者可获得6个选修学分。
专业实践结束前一周内,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填写并提交《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考核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组成人员及各学位类别(领域)具体考核标准由各学科自定并在考核前一个月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备案。考核小组成员由学科负责人召集,成员必须由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代表组成,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企业)期间的出勤率、专业实践表现和专业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考核小组应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出勤率、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采用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及以上为合格,考核不合格的需重修。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含重修)的研究生,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科研辅助教学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在实施教学研究过程中对症下药,力求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和实践。学位点以海南省海洋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支撑平台,有力地支持了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习、实践和科研工作。
学院与深圳市宝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泰霖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设立两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重视科研成果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使得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日益提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3]。
2 学位点特色
本学位授权点针对我国热带海洋广域海面的电子与通信行业的信息传输需求,以卫星宽带覆盖、海上自组织网络、海洋移动通信网络等中、远距离海洋通信为主要研究背景,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
本学位点注重“海洋通信理论与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面向我国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海权维护等重大现实需求,提供涵盖近海和远海的全海区的经济可靠、灵活高效、业务丰富的通信保障,其实践基础将为我国南海、领海通信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培养的研究生能为我国海洋通信事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本学位授权点区别于其他高校学位授权点的特色和重点研究方向。
学位授权点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应用及就业率稳步提高,但稳定性有待增强,校友和用人单位评价尚有改进空间。从用人单位意见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本学位授权点的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专业技能、任职期望的满意度给予肯定意见,并提出培养意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期望,帮助毕I生在校期间就做好职业规划,以提高求职服务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就业质量。表1为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就业发展情况统计。
3 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岗位适应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质。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使学生既掌握书本知识,又能将所学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梳理本学位授权点建设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中薄弱环节和待改进之处包括:1)学术研究能力有待加强,学术训练范围有待拓展;2)学术创新性训练力度不足;3)学术交流数量、质量不足;4)学术训练数量和质量需要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对本科生阶段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没有完全掌握,因此,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科研训练表现得较为吃力――需要频繁地查找和补充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没有达到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就某一特定科学研究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灵活度。
2)科研中的创新来源于大量的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文献阅读、思考消化和理解,还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本学位授权点的硕士研究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引入和开展双语授课,特别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任课教师。建议其针对所授课程开设专业Seminar,讨论课程涉及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要求每周学生与导师至少沟通一次,汇报研究进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领取下一周的工作任务。
3)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足,要求导师从科研课题经费中支出国际/国内会议的差旅费用,增加发表高水平论文奖金,逐步提高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津贴水平;提高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院讲学的频率。
4)大力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共同指导,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研究项目、课题,积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如产学研项目的联合申报等。
4 提高培养质量的措施
持续改进计划包括: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学习,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学术、科研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加大学术训练经费投入,完善和细化学术创新激励机制。近期采取以下具体改进措施。
搭建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设立各种研究生创新项目 把研究和开发过程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立足学术需求,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研究创新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学科前沿讲座、创新竞赛以及优秀成果奖励、展览等活动,扩大研究生视野,激发创新兴趣,营造科学严谨、研究活跃、学术空气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及获得其他渠道资助的科研项目较多,参与率较高。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研究生通过“助教、助研、助管”等方式参与科研及教学活动。
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论文写作培训 努力开拓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途径,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使研究生感受学术大师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开阔眼界,启发科研灵感,培养良好的学术思想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积极组织研究生内部的学术交流,开设科研讲座,交流科学研究的体会和成果。通过这些活动,研究生不但交流了学术思想,学习了科研方法,而且提高了科研组织能力和科研交流能力,从而促进了科研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展研究工具培训 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对研究工具的应用能力,适应管理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需要,邀请专业团队为研究生培训科学计算实验方法,邀请专业公司培训数学建模工具Mapple、数据处理工具Origin、绘图工具Visio等,聘专业技术培训公司培训仿真工具STK、HLA、Labview、ModelSim等。
整合学校的资源 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硕士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平台,与知名交通企业和研究单位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让研究生在实践中进行科研训练,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使研究生把理论学习与创新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大型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等活动,培养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庆茹,阚连宝,王玉翠,等.高等教育教学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0.
关键词:讨论课;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89-02
一、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重点掌握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分析方法,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络安全、信息论与编码等后续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且理论性、系统性、物理性强,抽象概念多,对数学要求也较高,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授方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满足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通信原理》理论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均适当进行改革。让学生从实际的应用出发,结合理论知识来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高。
“研讨式”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作为德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制度,对于近代德国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该模式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该模式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课时内,由老师进行引导,学生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定期集中讨论,丰富学术观点,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同时通过“研讨”过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既然是研讨,则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可以在“研讨”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对象提出质疑,在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下解决质疑。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内也被广泛使用。对于《通信原理》等工科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二、《通信原理》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该课程内容参照了樊昌信等编著的《通信原理》和由曹志刚等编著的《现代通信原理》这些经典优秀教材。在教授时,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培养方案不断改进,课程设置也进行调整,教学学时不断缩减。而课程中对理论基础要求高,又涉及多门前序课程知识,所以造成要补充通信领域新技术内容较为困难。教学内容都还停留在传统的通信系统原理基础上,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性的引导。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必须通过较好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严重。一般都是先理论,后进行实验。或开展集中的课程设计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做法虽保障学生能有较为集中的实践时间,但也造成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缺乏感性认识。最后在实践环节中,学生感到茫然,只能是形式上完成实践环节,却未能较好的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课堂上不可能有多余时间让学生思考,只能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听课积极性不高。通信原理课程与高等数学概率论、信号与系统等前期课程密切相关,且对数学要求高。部分学生由于前序课程掌握不理想,导致在该课程学习中困难重重,失去信心和兴趣。
课堂上虽辅助使用PPT等多媒体手段,但只有简单图形,对于通信过程中信号的传输,受信道的影响,很难让学生有直观的理解。教授的效率也比较低。往往一个知识点,如随机过程中平稳过程、各态历经性等概念只能单一使用数学形式来描述。
(三)考核方式落后
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高校该课程考核均采用闭卷考试来进行成绩评定。虽然在成绩中一般要求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还是以实际卷面成绩为主。试卷客观题比例过大,未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主观考核,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必须死记硬背,无法贯通理解,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三、《通信原理》理论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要求,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原理》理论教学开展研讨式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研讨课题选择
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数学要求高,以往理论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过程推导,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我校从事该课程教学师资有限,在科研水平上也受到限制,若单独以教师科研课题来用于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也受到限制,改革效果不明显。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对研讨的对象选择,从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出发,由教师根据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学术论文作为研讨的对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研讨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论学习情况来给出相应难度的课题。将课题分为较难、适中、简单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选取2~3篇不同方向的学术论文。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选择较难的课题;知识掌握一般的,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基础理论掌握不太好的,则选择较简单的课题进行研讨。这样进行层次和方向的划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选取适量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讨。也可以兼顾课程教学任务完成进度决定研讨的次数。一般来说,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为期一学期,期间进行2~3次研讨较为合适。研讨次数过少,达不到研讨促进理论学习的效果。研讨次数过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生也难以完成相应研讨任务,或是勉强能理解部分学术论文的意思,不能深入进行研究,对其进行改进创新。
(二)引导学生对研讨课题进行探索
学生在选择了研讨的学术论文后,根据教师传授的学习和查找资料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独立探索。《通信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概念、系统的仿真和分析方法。这些知识在理论教学中很难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而以学术论文作为研讨对象,其作者大部分是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的,在论文中往往涵盖了整个信号传输的过程,多次同类型文献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快的建立系统的概念。而每次研讨内容会跟理论学习内容挂钩,学生独立探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在现有层次上有一定水平提升。
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老师讨论,或与选择了同类课题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研讨式过程学生根据所选课题难度和类型进行分组,定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一般以一周时间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组内成员轮流进行发言,对自己本周内的探索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分享,并对研讨过程进行总结。
(三)研讨内容总结提高
小组讨论中总结的经验由教师负责筛选,选取其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或是研讨内容能帮助学生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理解的,分阶段在大班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分享其学习经验。由理论掌握好的学生精炼理论知识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全部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由研讨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给其他学生传授其学习方法,并且在这些总结过程中,学生起主导作用,决定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则负责提供协助,遇到较模糊的知识点,教师协助学生讲解,或提供查询、学习知识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锻炼其表达能力的机会。
(四)课内研讨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理论课程中所有研讨内容由教师进行归总,以备后续研讨教学中作为参考。以往《通信原理》理论课考试存在客观题占比例大,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等问题。引入研讨式教学后,在理论考试中,增大主观题比例,且主观题的来源于课程学习中的研讨内容。将研讨内容中较新的科学技术作为主观题,考察学生对研讨内容的掌握情况,既与通信专业知识结合,又变相地出现学生可以自定考试题的情况,使得学生学习和研讨过程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课考试改革。
四、结论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外高校已开展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内高校中,研讨式教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在《通信原理》理论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从研讨课题选择、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团队协作总结,最终将研讨环节延伸至课程考核等几个环节进行了探讨。通过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解决了《通信原理》理论课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研讨式教学的开展,使得课堂由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上讲台,甚至决定考试的内容,这是在以往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的考试过程中不曾有的。通过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研讨式教学方法是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尝试,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9).
[2]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一、工程实例教学实践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涉及大量的场论和矢量分析方面的数学知识,覆盖内容较广,且有一定的深度。相对于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分析内容较多,课程理解需要学生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且需要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电磁场问题,因此,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普遍较难理解。然而,该课程讲授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更容易与工程实例结合。以静态场为例,静态场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场,是时变场的特例,在静态场部分的教学中主要做电容和互感的测量实验,多导体的部分电容和互感是静态场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要求学生在掌握部分电容和互感的特性及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应用测试具体参数,对比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是否相吻合。再如麦克斯韦方程组,看似只是一组毫无新意、索然无味的方程,多数同学接触到它都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如果将“电磁隐形衣”“左手电磁材料”“磁悬浮”“无线电力传输”等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到课程教学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对实际工程实例的思考更加深入彻底,甚至有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始研究电磁理论新的应用。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结合
除课堂教学外,根据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定期给学生布置与实际应用相关的作业,可以是科技小论文、工程实例中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分组内部科技小竞赛等,复杂的形式可以是参加校外知名企业的有奖科技竞赛、区域性科技创新能力大赛等。此外,通过讲解电磁场在实际工程中运用的一些案例,以及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电磁应用的广阔性,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避免在学生中形成学习电磁场无用论的观点。
关键词 工科毕业生 职业适应性 现状
在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高等教育涉及的两个市场:教育市场、人才市场的直接相关者。在教育市场中,学生承担自己的部分教育费用,成为高校的“客户”和服务对象。在人才市场中,毕业生成为高校的“产品”,经受着人才市场的评价和考验。我国的工程教育同样面临着这“两个市场”。由此,实施工程教育的高校需要了解其“客户”―毕业生对工作是否满意,能否适应;同时也需要了解其“产品”―毕业生是否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满足工作的需要。职业适应性作为衡量个体与职业和谐程度的指标,其概念与高校需要了解毕业生情况的两个调查面不谋而合。为此,本文拟对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现状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制约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原因,期望能为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建议。
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中国通信四局、中铁七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郑州大学5个单位工的工科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涉及电子通信、机械、能动、电气、土木、水利这6个门类,共涉及工程技术、营销、科研、行政管理、教师及其他6种职业类型。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方面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2.2访谈调查法
走访或电话采访了5家单位的部分毕业生、部门领导及项目合作方,就有关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进行了咨询与调研。
2.3问卷调查法
对河南省5家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33%,符合社会调查研究需要。
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取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从个人对职业的“满足”角度研究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
个人对职业的“满足”属于职业适应“人―环境”互动概念中职业作用于人的方面,在这里主要从工科毕业生对职业条件的适应性、职业人际的适应性及职业心理的适应性来研究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
3.1.1工科毕业生对职业条件的适应性
表1列出了从工科毕业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要素满意度来描述了职业条件的适应性的结果,主要考察了工作岗位社会地位、工资福利、硬件条件、岗位的工作环境、未来发展空间5个指标。
表1显示,被调查对象在对自己职业的各个方面的评价中,对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非常满意”的占8.96%,“满意”的占52.99%,超过50%;对硬件设备条件“非常满意”的占17.91%,“比较满意”的占51.49%,也超过50%,而且在对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和硬件设备条件这两项没有“非常不满意”的被调查对象。而被调查对象对自己工作岗位的工资福利和未来发展空间两项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调查对象不到一半,且对这两项“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被调查对象达到了近20%和17%。由此可以看出,工科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硬件设备条件较为满意,但是对岗位的工资福利和所从事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还不是很满意,尤其是对工资福利。
3.1.2工科毕业生对职业人际的适应性
表3列出了通过工作压力选项,对工科毕业生工作压力的调查结果。
表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对自己工作压力的感受认为压力“不大”的占27.239%,“可以承受”的占54.851%,共占被调查对象的82.090%,占大多数。说明工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但是可以承受,处于较良性的心理状态。
3.2从职业对个人的“满意”的角度研究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
职业对个人的“满意”属于职业适应“人―环境”互动概念中个人在职业中的表现是否满足职业要求的方面。在这里,笔者通过参考相关文献,选择个人在工作岗位奖励表彰的获得情况、工作效率、才智的发挥情况来考察工科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
表4列出了工科毕业生在工作中获得表彰奖励的情况。
表4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在工作岗位中“已获得多次奖励”的占13.433%,“获得过一次奖励”的占49.254%,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得表彰奖励的调查对象占62.687%,超过一半。由于在本研究中选取的对象均为参加工作1-3年的工科毕业生,有的甚至工作不到1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对象已经在工作单位获得表彰奖励,这说明工科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工作表现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获得表彰奖励是个人的工作和表现获得职业“认可”(即“满意”)的标志之一。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工科毕业生自己评价的职业能力适应状况,笔者将工科毕业生在“目前的工作位置上发挥了多少才智”的自我评价情况作了统计。具体结果见表5。
表5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在对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才智的发挥情况中,认为能发挥自己才智的占31.716%,而53.358%的被调查对象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不能确定”。这说明大部分工科毕业生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能否发挥自己的才智不太确定。
个人在工作岗位的工作效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人的工作技能掌握情况,完成任务效率情况,可以间接地反映个人的职业能力适应情况。对工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工作效率的调查结果统计如表6。
表6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和“比较高”的分别占2.985%和53.358%,超过的一半,而认为自己的工作效率“比较低”和“非常低”的被调查对象人数为0。这从一方面来看,可以认为工科毕业生的工作效率较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弱点的时候没有办法完全客观,因此这一情况并不能说明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在了解的被调查对象的工作效率中,认为自己工作效率“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数据较为可靠。而在“一般”这一选项中,可能包含了工作效率比较低的调查对象。
3.3职业综合适应水平
以上从人对职业的适应――“满足”和职业对人的适应――“满意”两个层面对职业适应性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为了直观地看到职业适应的总体情况,笔者将“职业满意度”、“领导作风适应度”、“同事相处融洽度”、“工作压力”、“工作中是否获得奖励”、“工作效率”、“在工作中的才能发挥”7项职业适应度指标,按其取值由低到高分别赋予1、2、3分,对于在问卷中采取5分法的指标,将“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两个极端评价转化为“满意”和“不满意”计分,从而生成一个新的变量:职业综合适应水平。该变量的取值范围在7―21分之间。相应的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笔者对新生成的工科毕业生职业综合适应水平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7。
表7结果显示,有效样本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平均得分为16.14。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工科毕业生职业综合适应水平情况,笔者对被调查对象按照三个等级进行划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见表8。
表7和表8显示,被调查对象的均值为16.03,在职业综合适应水平取值范围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一半多的被调查对象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处于中等级别,由此可以看出,工科毕业生的职业综合适应水平一般。
4结论
工科毕业生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产品”,其步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状况是高校需要跟踪了解的重要信息。研究工程教育和工科毕业生对高等教育来说具有普遍得意义且影响重大。本文提供对工科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统计研究方法,对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工科毕业生职业适应综合水平一般。其中,工科毕业生在单位的人际关系(包括与领导、与同事的关系)较为融洽,工作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但可以承受,处于良性状态;工科毕业生已经有大多数都在工作中获得表彰或奖励,反映出其工作业绩较好,较能满足职业对其的要求。但是,工科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一般,而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才智,发挥才智的程度感到不是很满意。工科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硬件设备条件较为满意,但是对岗位的工资福利和所从事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不很满意。
在研究中,笔者收集了工科毕业生对高校工程教育的意见。经统计,绝大部分的工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工程教育对自己的职业表现是具有影响力,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对其今后的工作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程教育经历对工科毕业生职业人生的重要性。在对工程教育各环节改革建议的统计中,大多数工科毕业生认为学校工程教育中的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就业指导需要进行改革与改进,学校工程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校园文化、考核方法、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完善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胡旦.变革环境下我国公务员职业适应性水平的实证研究[D].山东:济南大学,2007.
[2] 杨蕾,金蕾.毕业生职业适应及其指导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2(12):12-14.
[3] 张代明,刘荣佩,史庆南,等.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测评体系与测评方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56-59.
[4]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5] 罗教讲,罗忠勇.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J].调查报告,2001(5):59-65.
[6] 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1-4.
目前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定位为电子技术科学、通信科学、计算机科学三大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学生需要学习三大学科的主要理论和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多,学生负担重,但学习不够深入,离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国内很多其他工科专业课程设置也有类似问题。通信专业课程设置及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专业课程跨三个学科,学生负担重,学习针对性不强,在厚基础、广知识面与深度学习能力培养之间没有找到一个恰当平衡点;
(2)现有专业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理论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教学,实验的手段是使用原理性实验箱,对各知识点进行验证实验;
(3)通信工程专业现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是各知识点孤立进行,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教学方法;
(4)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有较大距离,学生毕业后不得不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去学习,企业也不得不花费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培训新入职的毕业生。
2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构建创新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认知心理学原理分析,要激发人的认知积极性,必须让学生大胆无负担地学习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1)设计新的培养方案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培养出厚基础具有宽口径发展潜力的特定方向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重点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新的培养方案对专业学科教学内容按方向重新整合,根据企业研究课题和工程案例的需求驱动,选择性的重点讲授有关理论,做到学以致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学而不用,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激励,国内很多工科专业都在做类似课程改革;
(3)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实验室建在教学班上,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到企业去学习,根据工程案例需求,选择性的重点讲授有关理论、技术和方法。
(4)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
(5)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等去学习、去实践的有效机制;
(6)引进企业教师,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宽口径与主研方向有机结合,既加强了基础,又有主攻研究方向,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一个着力点,其关系类似于外语学习的泛读与精读的关系,恰到好处地把握广度与深度,广度学知识,深度炼能力。根据上述思路,按照全面设计、精心实施、注意细节的指导原则,构建了工程型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围绕一个核心:“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来培养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两个层面:学校和企业培养层面;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素质,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计划修订、教学方法、保障体系完善。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措施
3.1人才培养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力争把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能较好适应通信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示范专业。具体目标:
(1)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要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3)在厚基础宽口径前提下,通过整合专业学科方向,使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同步进行,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达到精通水平。
3.2教师职责转变
基于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重点采用以下的工作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上,建立多种评估方式;
(2)建立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之间的互相支持、良性互动;
(3)重视过程化教学,即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重视教学活动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开放式教学,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建构者。
3.3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创新教学模式”分为学校教育阶段与企业培训阶段,采用“3+1模式”,部分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进入江西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点攻读专业型硕士学位。
(1)“3+1模式”培养分为两大块,三年时间是学校教育阶段,一年时间是企业教育阶段;
(2)大三、大四实行小班化教学,实行“公司化”管理,每位学生有固定办公学习、研究场所(研修室),并为每个学习岗位配备电脑、常用工具等实验设备,理论教学和部分实验教学就在研修室内完成;
(3)大三、大四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课程模块组合;
(4)工程实践类课程中一部分在校外企业完成,另一部分在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和研修室内完成;
(5)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习,培养计划中的其他必修课、选修课使用学分置换的解决方式。
3.4教学方法改革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改革,根据课程性质把所有课程分成6大模块:素质教育、工程基础教育、计算机与嵌入式系统开发/信号处理与电子工程教育、射频与微波技术教育、通信技术及通信网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各模块与培养目标紧密衔接,通过课程体系达到相应能力培养;
(2)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建构者;
(3)建立学生学习团队,实现互助学习,组成各年级的学习团队,提高学习效果与效率,设置以团队为基础考核的素质学分(团队能力)。高年级中同方向学习团队带领低年级团队学习;
(4)建立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及校企联合工程实训中心,提升师生工程能力,并重点建设了两个校企联合工程实训中心:“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实训中心”和“软交换与NGN网络工程实训中心”;
(5)实施校企联合科研战略,促进创新培养计划可持续发展,通过“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计划的全面顺利实施,不断的培养出大批量的初级工程师,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局面;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与取得的成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与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建立了“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自2009年以来,江西理工大学开展了下列试点工作:在通信工程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每年招收了一个实验班(20人左右)按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每位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攻专业模块学习,细分的专业研究方向与企业需求的方向紧密结合,完成了该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就具备了为相关企业服务的基本能力。首届实验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学生。
(2)建立了完备的实验中心和实训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已建立了完备的通信电子实验中心,设备投资总额超千万元,通信工程专业所有实验、实习、毕业设计都能在实验中心完成。“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现有设备资源的整合,重点建设了两个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实训中心”和“软交换与NGN网络工程实训中心”。
(3)实验区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和示范作用
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于江西理工大学通信2007-2013级部分学生,取得良好效果。该培养模式正在其他专业中推广,本成果对我国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并提供宝贵参考经验。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新培养模式已得到学生本人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并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等综合评价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①理论基础扎实,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在实验区的带动和示范下,通信专业的学生学习氛围和学习意愿浓厚;②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动手、创新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动手、创新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在校期间各种课内、课外的培训和实训,毕业生均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多名实验区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西理工大学优秀毕业论文;④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社会评价高,通信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本专业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
(4)建立了合作关系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中心
创新实验区在校院两级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学院和专业教研室花大力气与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深圳中兴学院的设备资源与工程师人才资源,江西理工大学通信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就在中兴学院完成。
(5)建立了实验区网站,整理和收集了丰富教学资源
实验区网站:江西理工大学教务处->质量工程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实验区->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层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网站首页:
(6)对通信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对通信专业的“微机原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完成了《嵌入式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材的编写。对通信专业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完成了《信息论与编码》的教材编写。
5结论
关键词: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初旭新(1979-),男,山东莱阳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乔俊飞(1969-),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北京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4-02
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竞争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更加多样化。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化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必然肩负着培养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艰巨使命。国家为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并积极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北京工业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改革、发展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以来,国家拓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改变了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格局,北京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有工程硕士等6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9个,在校工程硕士近3000人。秉承北京工业大学“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服务北京、服务工程”的专业学位教育理念,坚持以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培养为主线,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工科高校又占地方高校的三分之一以上,地方高校承担着很大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因此,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以服务地方求生存
目前,自觉融入区域,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促进大学发展比较流行的高等教育新理念。[2]因此,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围绕落实和深化立足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了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的机制和渠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导,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保障服务地方落到实处。
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行业强强联合、紧密合作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企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领域与北京北一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卫星制造厂、北京京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北人股份公司、北汽福田公司等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协商,针对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了本专业的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2003~2007年连续五年和中国网通集团北京分公司进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双方共同协商,根据行业需要选择课程进行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
二、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析
1.必须重视课程教学
要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忽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工业大学为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学术性,在课程体系坚持“模块化”设置:基础知识模块,体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模块,体现该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必备的基本技能;工程知识模块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体现该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技术;综合素养模块,培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及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提高人文知识素养;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校内实践训练、产学研基地和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
2.加强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效的专业实践形式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强大的创新平台支撑,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工业大学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依托,建立开放式创新人才实践基地,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模式。集中式是指将不同主题创新实验室集中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2000多平米的工程实训平台,下设多个主题实验室,对全校学生开放。工程实训平台体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优秀教师针对辅导等特点。分散式主要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例如,北京工业大学以机电、光学先进制造类优势学科群为中心,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北京市先进制造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等开放性创新实践基地,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外,学校从2008年开始,依托18个一级学科,累计投入千余万元与北京奔驰、北京住总集团技术中心、中国联通、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等大型企业合作建立起北京工业大学校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这些基地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入现代企业实习实践奠定了基础。
3.培养导师的实践能力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方式。
北京工业大学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对导师进行分类聘任与评价,并为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形成制度化,要求所有校内外专业硕士导师既是具有高等人才培养的经验和责任感、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指导的“教师”,又是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即“双师型”导师。在校内指导教师选拔中,对2005年以后进入学校的年轻博士教师,设立工程实践基金及工程项目启动基金,用以支持年青教师深入工厂见习一年,并针对工厂实际,提出并解决具体工程问题。中年指导教师必须作为负责人独立承担并完成过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企业横向课题,课题成果要得到企业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方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资格。校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要求首先由企业推荐,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承担过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工作,并具有人才培养的经验和责任感。填报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导师资格申报书后,由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获得校外联合培养教师的资格。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北京工业大学正逐步建立一支强大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目前已经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498人,校外导师220人,导师中既有具有丰富人才培养经验以及主持过重大工程项目的资深专家教授和大型制造企业的总工程师,又有正在承担和参与多项工程项目的年富力强的骨干教授和企业工程技术骨干,还有已经在工程领域崭露头角、能力得到公认的青年教师和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合理的年龄结构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4.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与行业紧密联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针对一定的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两者结合存在坚实的目标基础。因此,职业资质认证是链接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桥梁,也是工程类人才证明自身水平的标志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工程硕士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认证的合作。通过资质认证的内容了解行业对工程类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通过调研并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通过了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机械工程专业认证评审。同时,我们还与机械工程学会北京设计分会联合成立了北京市机械设计见习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认证培训中心。物流工程领域已获批与ILT开展认证合作,项目管理领域已获批与IPMP开展认证合作。
5.保障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位类型,其学位标准不仅对理论水平及创新性有一定要求,而更突出“工程性”、“实用性”以及是否解决了工程中实际问题或是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因此,全日制专业的学位论文选题最好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工程硕士的选题最好体现工程实际导向,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抽查和评价是北京工业大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建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专家评审库,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施行后评估制度。该专家库有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产学研基地企业导师以及兄弟院校有工程经验的导师等400余人。
三、小结
地方高校承担着很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这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有效落实教学和实践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
[3]郭孝峰,吴志功.论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