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学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新知的动力。兴趣带有情感色彩,它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对新事物总是充满遐想,总是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新知识。数学这门学科本身较抽象、单调,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厌倦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学得更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放在第一位,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性,设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积极搞好课堂引入,在课程开始时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把学生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兴趣保障的环境下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设计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稍加思考后,就会立即回答:“1/4、1/5、3/4、2/5……”此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1/4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方法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积极思考并操作起来。之后,大家积极展示、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三、注重练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
(一)多方面练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上好动,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持续注意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进行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曾经学习过的公式、定律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温故知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练习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计算规律
多练虽然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如果教师只是注重练习数量,有时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练习也要有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题型,也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题型,还可以用不同题型设计计算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学生既能提高计算能力,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题的规律,既能够提高计算准确率、节省计算时间,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主要是以教师上面讲解、学生下面记背的方式为主,纯粹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学习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枯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有助于良好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通过这一类的活动,学生既能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4分之1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思考,体会什么是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会使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就会增强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
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当语言描述准确时,思维也就严密了。
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休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一、注重联系现实原型,对概念作解释。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与实物作比较,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1)注意概念的引出
例如:怎样用数表示前进3米?后退3米?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温度计、杆称这些实物,引出数轴这个概念;由对不同实物的分类,引出同类项概念等。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出定义。
(3)注意概念的多角度说明
因为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因此要从多角度各方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垂线”这个概念,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和实物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二、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1)讲清概念的意义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
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
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3)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再如:“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直角”与“90°”之间的关系,“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最简分式”与“最简根式”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注重实际应用概念,对概念进行升华。
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就是用于实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掌握概念,升华概念。概念的获得是由个别到一般,概念的应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1)多角度考察分析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
②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
③如果Y=(m+3)X+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
④如果Y=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
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一定会理解。
(2)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做比较训练。
例如学生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后,可做以下练习: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四条边相等,并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四个角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⑤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⑦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⑧有三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⑨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⑩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对相似概念一定要抓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它们的判定方法和相互关系。
(3)对个别概念,要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
例如“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概念。可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教学时设计下列练习,让学生体会增根的概念:
①分式方程的根是。
②如果分式方程有增根,则增根一定是。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教学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判断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学校的概念课教学研讨中,笔者教授了七年级下《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课,探讨了概念课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谈谈她对概念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注意概念的引入
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新概念课,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要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帮助学生去体会概念的形成、发展和概括的过程。此外,概念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平常的教学实际来看,对概念课的教学产生干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心理抑制。教师方面,会因为概念单调枯燥而教得死板乏味;而学生方面,又因为不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缺乏接受新概念的心理准备而产生对新概念的心理抑制。要解决师生对概念课的心理抑制问题,可加强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方法。由于形成准确概念的先决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密切联系数学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模型,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的比较分析,在具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生的概念学习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概括又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掌握概念,从而由概念所引申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就无法被学生掌握;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评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能实现思维的“缩减”或“浓缩”,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无从体现。学生掌握概念,只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制约,要实现概括,学生必须能对相应的一类具体事例的各种属性进行分化,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再概括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类化,即把概括而得到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既是一个概念的运用过程,又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过程;然后,还要把新获得的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即要建立起新概念与已掌握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概括的高级阶段。从上所述可知,对概念的具体例证进行分化是概括的前提,而把概念类化,使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又成为概念学习深化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对具体例证进行分化和类化当成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掌握分化和类化的技能技巧,从而逐渐学会自己分析材料、比较属性,并概括出本质属性,以逐步培养起概括能力。另外,数学概括能力中,很重要的是发现关系的能力,即发现概念的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运用变式,寻求概念的本质
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句话,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变式是概念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过程中,为排除一些由具体对象本身的非本质属性带来的干扰而提出来的。一旦变更具体对象,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联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而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概念就是通过对变式进行比较,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建立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变式不仅可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概念的应用中使用。因此,我们既可以变更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也可以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既可以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也可以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总之,就是要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变的是事物的物理性质、空间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事物在数或形方面的本质属性。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亲自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使学生所掌握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避免把非本质属性当成本质属性。
变式的运用要注意为教学目的服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变式的依据,即利用知识的相互联系,可以有系统地获得概念的各种变式。另外,变式的运用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而这种理解又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时候运用变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时就运用变式,将会使学生不能理解变式的目的,变式的复杂性会干扰学生的概念理解思路,先入为主而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四、精心设置课堂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概念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再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多次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概念的学习,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概念的题目,让学生在多次的课堂、课外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 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竞赛中,紧张积极的学习
四年级数学实验小论文摘要: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肤浅的体会。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教学兴趣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转换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生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一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
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当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就是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对数学兴趣。
四、猜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数学小论文1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二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数学小论文2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数学小论文3你有遇到过不会做的题目吗?可不今天我就遇到一个题不会了,这个问题是:一个挂钟一天一共敲了多少下?这个钟整点是几时它就敲几下,每半点时只敲一下。这个时钟现在在我们身边很少见,现大家都用上手机、电子时钟,很少见到这能讲话的钟。
当我遇到这题时,考虑到一天有24小时,先写的算式是:整点时敲---1+2+3+4+5+6+7+8+9+10+11+12=78(下);一天整点敲---78*2=156(下),因每天有24小时,以上才算12小时整的敲响数,所以在此要乘2才能算出一天所敲响的数;题中所讲每半点敲1下,可算出12*1=12(下)12*2=24(下);一天所敲响----156+24=180(下)
妈妈见我写的算式后对我说:“不光有这个方法,还有一简单的算法。”于是我开动小脑筋,还是想不出比此更简单的方法,无奈之下我只以能求助妈妈。
妈妈对我讲简单的方法从这12个小小数字中找规律:1、2、3、4、5、6、7、8、9、10、11、12,在此这12个数字帮它们找朋友,每两个数字为一组,每组得数一样多。在妈妈的提醒下我想到:这六组朋友:第一组--1+12=13、第二组—2+11=13、第三组—3+10=13……第六组—6+7=13。每12个数中有6个13个,一天整天中还有个12时,可列出:(6*13)*2=156(下)①;每半点敲一下,一天中有24小时,可得出:24*1=24(下)②。一整天时钟敲多少下,用①+②=156+24=180(下)。
首次我完成的结果虽然与在妈妈的提醒下完成的结果一样,但是两个的方法后者较简单速度也快。通过这题目,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时,有最笨拙的方法也有简单的方法,只要你能找到规律,相信自己,一定行!只要你敢于思考、静心对待问题,新的方法总能出现的。
数学小论文4今天,我遇到两道数学题,并得到了一些窍门。
第一题:幼儿园买进大小两种毛巾各40条,共用58。8元。大毛巾比小毛巾的2倍多0.12元。这两种毛巾各多少元?其实,这道题还是较简单的。只要用解方程就行了。先算出大小毛巾的价钱,在计算,不一会,我就做完了。
乔布斯水果店原来将一批苹果按100%的利润(即利润是成本的100%)定价出售,由于定价过高,无人购买。后来不得不按38%的利润重新定价,这样售出了其中的40%。此时,因害怕剩余水果腐烂变质,不得不再次降价,售出了剩余的全部水果。结果,实际获得的总利润是原定利润的30.2%,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定价的62.5%。第二次降价的利润是:(1.302-40%×1.38-0.6)÷(1-40%)=25%,价格是原定价的(1+25%)÷(1+100%)=62.5%。接着道题要把这批苹果看成1,价格也看成1,这批苹果总共分两次卖,第一次卖了0.4,第二次卖了0.6。总的利润是30.2%,总的售出价格就是1.302,第一次卖了40%×1.38,1.302-40%×1.38就是第二次卖出的总货款。再减掉二次的成本60%,就得到第二次多卖出的钱。利润就是销售价比成本价多出来的钱再除以成本,所以用这个钱除以第二次的成本1-40%,就等于第二次降价后的利润,这时候需要注意,原来的定价应该是(1+100%),所以用(1+25%)÷(1+100%)相除就等于所要答案。
五年级关于数学小论文【一】我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并非都需要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许多种,我先说出其中的五种。第一种,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第三种,十位、个位相加既不不等于10既,也不相同,没有任何规律。第四种,个位相加等于10,但是十位数字不相同。第五种,十位相加等于10,但是个位数字不相同。第六种当然,我并非知道所有种类,但是也略知皮毛,至少是可以写出前三中的简便方法来的。
我列几题来看:第一题,8684=多少。86和84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是第一种情况。可以这样计算:8+1=9,89=72,末尾46=24,89的结果是积的百位和千位,46的结果是积的十位和个位。这题的积是7224。第二题,3452,属于第三种,可以将它乘法变加法,三步完成,第一步,24=8,个位相乘,积的末尾为8。第二步用45+32=26,交叉相乘加起来,写6进2。第三步,十位相乘35=15,15加进的2,等于17,这题的积是1768。第三题,6848,属于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用64=24,24+8=32,积的千位和百位是3和2。最后末尾相乘,88=64,十位和个位是6和4,这题的积是3264。
当然还有一种指算法。我就不多说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看了我的方法,你们觉得是我的好,还是数学报上老土的方法好。
五年级关于数学小论文【二】今天,妈妈要去买灯泡。到了超市,发现超市里有两种灯泡:一种是节能灯泡,一种是普通灯泡。节能灯泡虽然开200小时只需要用一度电,比普通灯泡一度电多用170个小时,但是它一个要5元,;普通灯泡一个只要1元,比节能灯泡便宜4元,但是它30个小时就要用一度电。
妈妈问我:考考你,如果我要买一个灯泡回家,买哪种的灯泡最划算?
我思索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说:可以这样算:
51=5305=150(小时)200小时150小时
还可以这样算:
51=52005=40(小时)30小时40小时
由这几步可得出结论,节能灯泡省钱。
妈妈又问我:很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算?
我又想了一会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以用我这学期才学的百分数来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这样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节能灯泡便宜。。
我和妈妈买了比较划算的节能灯泡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五年级关于数学小论文【三】生活处处有数学,今天我来到超市,验证了这一真理。通过比较,我还发现有的东西套装卖比单个买更贵一点。
我来到有火腿肠的架子上,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火腿肠,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我犹豫了。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共是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套装比散装更贵。
一、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1、更新备课形式
(1)更新备课观念:在备课过程中,以前我总是要思考:把什么教给学生?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从不同的?而现在我换一种思维方式,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我把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升华教学心得”等教学设计。把焦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学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我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梯形》一课,我设计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理念。教师不用去教从而引出梯形的常规辅助线添法。学生接受起来觉得很自然,通过动手实践,比单纯地做数学题有效的多。而且是自己得到的,会灵活掌握。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从而使学生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
(2)改变备课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种形式:首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基本要求“一小节”或“一单元”一活动,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即事先确定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内容,由备课组长(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讲求实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因此,还需要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分为三步:一学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研讨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做法,选择和设计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学模型、图表、演示教具的准备和制作)。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状况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二单元备课:分析研究本单元、章节的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三课时备课: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注意点等、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内容、板书设计、教后感(提倡)。过程设计;为达到教学目的,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及实施程序,安排好老师的双边活动。培养能力的具体作法。教具使用的说明。板书的设计方案。.练习课有.练习目标、练习重点、.课前准备、课堂练习,练习题要有针对性,比较精炼,有层次,有坡度,数量适当,保持一定的密度。复习课要有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时,要复习、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指出缺陷、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重点的内容等。复习作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作业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讲解,要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根据复习作业的错误重点分析。从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测验、课外辅导、与学生交谈、答疑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改进专教法。比如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尝试这种形式的备课,常常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自己的教学很有裨益。
(3)重新设置例题:有效的数学例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①创设情境性例题。创设“情境”例题,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编制情境例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则时,设置这样一道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旁有一售货中心,规定售货中心向南为正,向北为负,某人家住售货中心南210米处,该人有事外出,需经过售货中心办一件事,现此人先向南走450米完成一件事后再折转准备北行730米做事,问此人能经过售货中心办事吗?此人走完730米后最后位置在售货中心的哪一侧?由学生通过议论、列式计算,在兴趣中顿悟有理数的加减法则。②设置实验性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③设置开放性例题。变封闭题目为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他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设置猜想性例题,培养学生联接知识的能力,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⑤设置规律性例题。为了使学生在解题时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联想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规律型”的题目正是考察学生以上这些能力。由于“规律型”题目的规律性和普通性,我们教师在举这样的例题应注意归纳综合,俗语说:“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宗”。这话用在数学上正好反映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例如,二次函数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抛物线y=ax(ɑ≠0)中ɑ、b、c的符号,要求判断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抛物线与轴交点的位置,对称轴在轴的左侧还是右侧,抛物线与χ轴有无交点,并画出草图,象这样的问题,要先归纳综合它的规律性:(1)ɑ>0开口向上;ɑ<0开口向下。(2)C>0与轴交点在χ轴上方;C<0在χ轴下方;C=0交于原点。(3)对称轴为直线χ,ɑ、b同号在轴的左侧;ɑ、b异号在轴的右侧;b=0对称轴为轴。(4)=0与χ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0两个交点;<0无交点。规律型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我们在规律型例题教学中,必须善于采用比较、分析、⑥设置应用性例题。尽力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坚持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情景。当然这并不是意味要学生深入到工地、田野等地方去上数学课,而是多设计一些问题情景,例如从物理、化学等相邻学科中选择一些应用题,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应用意识,并从中领会数学的威力。例如有关收益的问题:银行的利息、国库券的收益率、所得税的计算等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问题,不但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更新课堂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特别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尽力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探讨,发现规律,从而掌握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创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反思的意识;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的选用教学方法;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暂时形成的不利兴奋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来,使课堂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正常。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要注意关心、鼓励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生更要体现出耐心。
(2)更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但语言、概念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当学生理解之后,及时运用层层深入、步步抽象的语言、概念加以引导,(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表达其理解,总结、概括其升华之认识的语言、概念)。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集图、文、声、影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给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①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②可以提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条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从基础知识出发,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定量的练习、适时的检测和恰当的评价,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学习的思维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③有利于实行双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难一一沟通,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实行双向教学。在所学知识内容上,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变为具体,复杂变为简单,化难为易。有时用很多语言难以说清的问题,通过微机很快就能揭示出其实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1、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并配合小组竞赛,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很投入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分层提问,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课堂小结让学生不仅参与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与一身等等。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课堂参与率。
(1)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为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预留发展的空间.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如《圆锥侧面积》一课,我设计了由学生先预习,然后试着针对圆锥侧面积的推导方法提出疑惑的问题一环节。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为什么要把扇形面积公式中的弧长用2πR表示”“能否把它转化成其他图形推导它的侧面积公式?”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从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体现和主体参与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而教师应该做的则是恰当地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地去探索、解决问题。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也不急于让部分理解力强的同学马上作出回答,而是进一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图形,从而推导出扇形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推导结论竟然和数学家发现的规律相同,他们激动,他们高兴,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每一节课都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了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并深感成功的喜悦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兴趣和学习欲望。可见,适时引导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2)引入同伴合作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仅需要独立探索,还要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学习互补,同时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如“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因没有去过银行,对利息、利率等相关概念不理解。便首先开展了学生独立探索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课下不同形式的调查,写出了各式各样的调查报告后,又利用课上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组内和同伴交流调查情况,在交流中不仅了解储蓄的意义和储蓄的多种方式,以及怎样选择存储的方法最合理,即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并且在组长的带领下,研究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寻找到了利率问题的等量关系。最后出示例题,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较复杂的利率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交流,不仅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同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
课堂情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交织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学生一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潜意识的显现,属于感情的东西。学生的课堂情绪受到学生内外部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影响学生课堂情绪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指来自教师情绪的影响。我的方法是一要让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要让学生能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配合教师调控自己学习的消极心理。三要让学生都各进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四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为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高涨的情绪
在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对方,产生共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如何,对于学生能否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能起到沟通师生的感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2)教师要热爱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互相好感,互相尊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3)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羞耻心。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使他们产生自负和抗拒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一位学生,特别自尊,一次由于摘眼镜而迟了一步做数学练习,受到教师的呵斥,双方僵持,一直到班主任出面才解围。以后,这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路下滑。可见学生的自尊心是学习的源动力。
(4)注意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对于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很重要,而学生的情绪状态往往决定着课堂气氛。所以,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使学生在良好情绪状态中学习,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态度都与思维有关,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所以教学中应让师生思维得到暴露,信息得到交流,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将数学教学作为“思维过程”来进行。一对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引发大多数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不是很困惑的表情;二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并且提出的问题与见解要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三是让学生把经过猜想、探索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思维素材,去努力探索,再去进行新的思维。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评价,师生之间要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还要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和其他媒体之间的有效交流。课堂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即能构建师生、生生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课堂上要有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
关键词:函数;对应;映射;数形结合
1要把握函数的实质
17世纪初期,笛卡尔在引入变量概念之后,就有了函数的思想,把函数一词用作数学术语的是莱布尼兹,欧拉在1734年首次用f(x)作为函数符号。关于函数概念有“变量说”、“对应说”、“集合说”等。变量说的定义是:设x、y是两个变量,如果当变量x在实数的某一范围内变化时,变量y按一定规律随x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称x为自变量,变量y叫变量x的函数,记作y=f(x)。初中教材中的定义为:如果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并且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函数的定义域,和x的值对应的y的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函数的值域。它的优点是自然、形像和直观、通俗地描述了变化,它致命的弊端就是对函数的实质——对应缺少充分地刻画,以致不能明确函数是x、y双方变化的总体,却把y定义成x的函数,这与函数是反映变量间的关系相悖,究竟函数是指f,还是f(x),还是y=f(x)?使学生不易区别三者的关系。
迪里赫莱(P.G.Dirichlet)注意到了“对应关系”,于1837年提出:对于在某一区间上的每一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叫x的一个函数。19世纪70年代集合论问世后,明确把集合到集合的单值对应称为映射,并把:“一切非空集合到数集的映射称为函数”,函数是映射概念的推广。对应说的优点有:①它抓住了函数的实质——对应,是一种对应法则。②它以集合为基础,更具普遍性。③它将抽像的知识以模型并赋予生活化,比如:某班每一位同学与身高(实数)的对应;某班同学在某次测试的成绩的对应;全校学生与某天早上吃的馒头数的对应等都是函数。函数由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共同刻划,它们相互独立,缺一不可。这样很明确的指出了函数的实质。
对于集合说是考虑到集合是数学中一个最原始的概念,而函数的定义里的“对应”却是一个外加的形式,,似乎不是集合语言,1914年豪斯道夫(F.Hausdorff)采用了纯集合论形式的定义:如果集合fС{(x,y)|x∈A,y∈B}且满足条件,对于每一个x∈A,若(x,y1)∈f,(x,y2)∈f,则y1=y2,这时就称集合f为A到B的一个函数。这里f为直积A×B={(x,y)|x∈A,y∈B}的一个特殊子集,而序偶(x,y)又是用集合定义的:(x,y)={{x},{x,y}}.定义过于形式化,它舍弃了函数关系生动的直观,既看不出对应法则的形式,更没有解析式,不但不易为中学生理解,而且在推导中也不便使用,如此完全化的数学语言只能在计算机中应用。
2加强数形结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像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7—12年级所研究的函数主要是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对每一类函数都是利用其图像来研究其性质的,作图在教学中显得无比重要。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做到学生心中有形,函数图像就相当于佛教教徒心中各种各样的佛像,只要心中有形,函数性质就比较直观,处理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函数观念和数形结合在数列及平面几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函数y=log0.5|x2-x-12|单调区间,令t=|x2-x-12|=|(x-?)2-12.25|,t=0时,x=-3或x=4,知t函数的图像是变形后的抛物线,其对称轴为x=?与x轴的交点是x=-3或x=4并开口向上,其x∈(-3,4)的部分由x轴下方翻转到x轴上方,再考虑对数函数性质即可。又如:判定方程3x2+6x=1x的实数根的个数,该方程实根个数就是两个函数y=3x2+6x与y=1/x图像的交点个数,作出图像交点个数便一目了然。
3将映射概念下放
就前面三种函数概念而言,能提示函数实质的只有“对应说”,如果在初中阶段把“变量说”的定义替换成“对应说”的定义,可有以下优点:⑴体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也显示出时代信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准备。⑵凸显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⑶变抽像内容形像化,替换后学生会感到函数概念不再那么抽像难懂,好像伸手会触摸到一样,身边到处都有函数。学生就会感到函数不再那么可怕,它无非是一种映射。只需将集合论的初步知识下放一些即可,学生完全能够接受,因为从小学第一学段就已接触到集合的表示方法,第二学段已接触到集合的运算,没有必要作过多担心。以前有人提出将概率知识下放的观点,当时不也有人得出反对意见吗?可现在不也下放到了小学吗?如果能下放到初中,就使得知识体系更完备,衔接更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学生就不会提出“到底什么是函数?”这样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一)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个正三角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再来看正四边形,它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正五边形呢?它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是54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六边形,它可以分成4个三角形,内角和是72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2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3个正四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七边形,它可以分成5个三角形,内角和是90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900/7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铺满地面.
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
我们不但可以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我们还可以用两种、三种等更多的图形组合起来铺满地面.
例如: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正三角形和六方形、正方形和正八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八边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实际上,有许多图案往往是用不规则的基本图形拼成的.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二)1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用于直角三角形中的相关计算
3有利于你记住余弦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着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股2=弦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
即:
c=(a2+b2)(1/2)
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X,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三)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小论文500字(四)今天,我遇到两道数学题,并得到了一些窍门。
第一题:幼儿园买进大小两种毛巾各40条,共用58。8元。大毛巾比小毛巾的2倍多0.12元。这两种毛巾各多少元?其实,这道题还是较简单的。只要用解方程就行了。先算出大小毛巾的价钱,在计算,不一会,我就做完了。
乔布斯水果店原来将一批苹果按100%的利润(即利润是成本的100%)定价出售,由于定价过高,无人购买。后来不得不按38%的利润重新定价,这样售出了其中的40%。此时,因害怕剩余水果腐烂变质,不得不再次降价,售出了剩余的全部水果。结果,实际获得的总利润是原定利润的30.2%,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定价的62.5%。第二次降价的利润是:(1.302-40%×1.38-0.6)÷(1-40%)=25%,价格是原定价的(1+25%)÷(1+100%)=62.5%。接着道题要把这批苹果看成1,价格也看成1,这批苹果总共分两次卖,第一次卖了0.4,第二次卖了0.6。总的利润是30.2%,总的售出价格就是1.302,第一次卖了40%×1.38,1.302-40%×1.38就是第二次卖出的总货款。再减掉二次的成本60%,就得到第二次多卖出的钱。利润就是销售价比成本价多出来的钱再除以成本,所以用这个钱除以第二次的成本1-40%,就等于第二次降价后的利润,这时候需要注意,原来的定价应该是(1+100%),所以用(1+25%)÷(1+100%)相除就等于所要答案。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30元,小客车15,小轿车10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比是5:6,小客车与小轿车数量比是4:11,收取小轿车通行费比大客车多210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解题思路:先把两个比换算成同样的比例,这样三个之间就可以作比较。小轿车比大轿车多出210元,车子的数量比是33:10,实际上收费比是3:1,这样形成的差33×1-10×3=3,210除以3就等于每个配给的量是70辆。就是5:6=10:12,4:11=12:33,30:10=3:1,33×1-10×3=3,210÷3=70(辆);大客车:70×30÷30=70(辆),小客车:70×6÷5=84(辆),小轿车:84×11÷4=231(辆)。
不要担心题目有多难,无论什么数学题总会有答案的,数学就是这么简单,就要看你逻辑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否强。希望你们也爱上数学!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充分运用插图等形式,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的生活运用数学语言提出问题,诸如做饭买菜、做游戏、乘车、买东西、爬山、植树等等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素材,让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有趣味,学有收获。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材中配有一张学生熟悉的校园学生活动图,我利用多媒体放大这张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这张图中找出相应的角,并形成角的概念。对于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从房屋、家具、操场等实物中对角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图画中,教学楼的四角,足球场地角、教学楼匾上的直角很容易找到。其次,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的直角也容易被学生找到,到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图画中找出除直角外的角还有哪些,让学生把隐藏在图画中的其他角也找出来,经过学生仔细观察和一番交流,能找出剪刀、大表上的锐角和钝角,连单杠双杠、足球网等里面不易找出的角也能找出来。从学生熟知的直角再过渡到锐角、钝角,符合学生从生活中认知的规律,又因为这些内容是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来的,因此不但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而且也容易让学生形成抽象的角的概念。学完之后让学生再到学校操场上找出各类的角,学生的兴趣高涨,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运用农村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尽管很好,但有些素材农村学生接触得少或者没有接触过,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教材的素材,大胆利用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学习表内乘法,我就利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像8的乘法口诀,我就以农村小畦种菜为例,一个小畦中,宽可以种八棵西红柿,长可以种十棵西红柿,让学生画出示意图编写8的乘法口诀。又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素材:菜园内有20个成熟的冬瓜,妈妈摘走了5个,还剩几个?学习“长度单位”时,除了运用教材上的素材认识长度单位外,我还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小树之间的距离,单杠的长度和高度,小学生的身高,还让学生到家里测量家里诸如玉米等粮食,大葱等蔬菜的长度,还让学生对文具、玩具、粮食蔬菜的长度,还有身高、旗杆、房屋等高度的比较,充分认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不同,避免农村学生出现小明身高106米,房子高3厘米的常识性错误。
三、让生活情境再现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运用农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必然能够激发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疑问开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来说,用从现实生活来的问题导入必然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习的注意力便会更集中,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更好。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进位加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菜园里西红柿熟了,小明家收了35千克西红柿,小红家收了27千克西红柿,他们两家共收了多少千克西红柿呢?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又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小明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25只小鸡,小红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17只小鸡,谁买的多?多几只呢?您能帮他们算一算吗?”再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我用学生熟知的游戏导入:同学们,弹琉璃球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小明、小红、小丽三个小朋友玩完弹琉璃球游戏后,小明说:“我手里有12个琉璃球。”小红说:“我手里的琉璃球比小明少3个。”小丽说:“我有15个琉璃球。”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他们三个共有多少琉璃球吗?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教学内容农村生活化
农村生活中包含了好多数学知识,深入挖掘农村低年级熟知的农村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像上一个琉璃球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三人自由结合,自主进行实地演练,说出各自的琉璃球数进行验算。
(三)练习生活化
学会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了数学知识,我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绝不是让学生只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学习了“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桌子沙发的长度,家庭成员的身高,估计家里房子的高度等,还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有没有好的办法等。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虽然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多,但我们要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现实的魅力。例如,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到集市上调查各种蔬菜的价格,用小数记录下来,然后帮妈妈找到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还要帮妈妈算好账,做妈妈的好帮手。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复习了小数的写法,还巩固了小数比较方法;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比较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勤快节约的习惯。
五、结语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引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做游戏,也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启发学生乐于学、喜欢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练记忆“7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来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师生对口令、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说得数,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来进行对口令练习,这样教师不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全部学生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积极思考、分析和探索,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计算题的练习,如“小明去水果店购物,发现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其中一个人买了389框,第二个人买了163框,第三个人买了237框,问该水果店总共卖出多少框?”,该题型主要采用加法运算,从题型可以得出该水果店总共运来389+163+237=789框,一般情况下,学生将从左到右进行加法运算,但是,若学生不注意,则容易造成计算出错,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出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针对该题型,学生可以采取直接计算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整百数的计算方式来进行计算,即利用加括号的方式来求出结果,如“389+(163+237)=389+400=789框”,通过数学符号的转化,也可以实现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策略,因此,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变式练习
分析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应用题和解决问题都是用文字来叙述的,但是,应用题提供的是现成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思维从解答问题的列式开始计算问题结果,然而,解决问题主要是突出学生思维的拓展,即以图画的形式或生活中的实例来获取数学信息,根据看到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因此,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应注重数学的变式练习,例如“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都在折千纸鹤,小明说:我折了456只千纸鹤,小云说:我折的比小明多72只,小丽说:我折的比小云少43只,问小云和小丽分别折了多少只千纸鹤?”,通过变式的提问,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例子,学生首先需要利用加法来计算小云折的千纸鹤,即“456+72=528只”,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后,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小丽的计算,即采用减法公式:“528-43=485只”,最终分别求出小云和小丽的计算结果。
四、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总所周知,数学中的理论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相联系,例如关于生活中购物的计算,如“小明妈妈到超市去购物,小明妈妈身上有20元钱,其中,超市每包饼干3元钱,若小明妈妈需要购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实例,由于这些实例是学生生活中都能遇到的,这样就可以将数学解决问题的抽象知识实际化,使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就要求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应提出学生熟悉的、能理解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将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中的相关概念与生活实例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使数学问题简单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与感悟和发现,从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求知欲和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在引入概念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直观教具)或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的、具有引力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注意和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准备一个透时杯子,里面盛半杯清水,让学生观察实验。学生发现:放进一块小石头,水面升高一些,取出小石块,水面隆低到原处;再放一块大一些石头,水面比第一次升高多一些……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经过思维的深化很快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小的物体占空间小,大的物体占空间大。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的体积。”
二、抽象概括,建立概念
抽象概括是人脑对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感性向理性转化的桥梁,也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飞跃的纽带。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准确地把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概念,如:“教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依法贴出红花的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感性上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什么意思,并知识可以用乘法算,接着增加相同加数的个数,个数越多,算式越长,长的算式学生会感到计算麻烦,而用乘法计算就比较简便,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求几个机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建立了乘法的概念。
三、运用比较法,理解概念。
任何数学概念都有一定的适合范围,而一个概念常常写一些相关概念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要重视概念的运用范围,把相近概念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把握住每个概念的和外延,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如,学生常常“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两个概念的从属关系,从而把握住“整除”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