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血管疾病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护士自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急症抢救频率高,护理难度大、技术性强,监护及救治使用仪器众多、操作复杂,要求心内科护士具备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多的责任心。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许多新技术、新业务、新仪器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普及,又使之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和考核的压力。心内科护士在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自学和深造,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且长期得不到缓解,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女性生理上的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都会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出现一些心理及情绪上的改变,如焦虑、忧郁、烦躁等。随着90后护士逐渐踏入工作岗位,其本身也多为独生子女,石彩秋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护士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护士及国内常模,并且与年龄和护龄呈反比。受到社会上传统“重医轻护”观念的影响,以及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相称、职称晋升困难,使得一部分护士职业认同度不高,产生无价值感。加之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工作中的应激情况时,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和平衡,长期的压力蓄积导致心理健康受损。
1.2工作环境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心内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者常急诊入院,病情危重,对护理配合的要求高;同时患者病情变化多,监测时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迅速,随时准备抢救,使得心内科护士经常处于一种高强度、长时间的持续应激状态。对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不能间断,无法正常交接班常常使护士连续工作;心血管疾病多夜间高发,护士一人值夜班时工作量大,不仅体力消耗巨大,而且精神紧张度非常高,睡眠剥夺又放大了其负面影响,使得心内科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时常是经过紧张、忙碌的抢救仍未挽回患者的生命,加之家属生离死别场面的负性刺激,不可避免地使心内科护士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进而怀疑自身和工作的价值。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深,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心内科患者抢救时紧张忙乱,无法在执行医嘱的同时兼顾记录病情变化,口头医嘱多,增加记录出现错漏的概率,使得护士时刻处于过度谨慎的状态,甚至出现强迫症表现。医院环境及人际关系构成复杂,护士需要协调处理好与同事、上级、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当科室的气氛不融洽,同事之间的配合欠默契时,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压力。而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护士往往成为患者迁怒的对象,承受无端的指责、谩骂乃至人身攻击,长期的紧张甚至惊恐势必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1.3医院管理因素
现在大力提倡的人性化护理和整体护理模式,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床护比不能达标一直是我国医院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在编护士在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做许多非护理性工作,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况。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未能理顺,工作量、风险与收入不成正比,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难免出现心理落差。现今医患关系恶化,出现医患矛盾后新闻导向也多强调患者作为“受害者”一方,院方处于不利的舆论局面,出于宁事息人的考虑处理护患纠纷往往偏袒患者,使得护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难免导致其心理失衡。医院只重经济效益,不关注文化建设,科室内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护士在工作环境中遭遇应激事件时无法得到缓冲和保护,导致负性体验加深,加重心理损害。
2干预措施
2.1注重业务、心理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医院应建立和完善护士培训体系,在护士上岗前培训中,注重对护理操作技术的重点指导和考核,上岗后高年资护士予以帮扶,使年轻护士有一个心理适应和技术提高的过程,以减轻因工作经验缺乏所导致的焦虑感。科室制订政策鼓励护士进行在职学习,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提升学历,同时通过科内讲座、专题讲座等形式互相交流护理经验,形成一种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制订并实施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邀请心理学专家来院讲座;对影响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共性因素,组织护士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相互沟通,探讨应对措施,减轻群体压力;根据年轻护士的心理特点,重点加强对情绪、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讲解,同时建议心理学教育应成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校学习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医院成立护士心理辅导中心,使护士倾诉和宣泄,由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专业心理指导和调适,给予精神支持,减轻护士心理压力。
2.2优化医院管理,建立多元化支持系统
医院应增加护士编制,在严把准入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聘用制护士比例;科学排班,合理调配,如实施APN排班,降低倒夜班的频率,夜班设护士和二线值班,减轻夜班护士的紧张度;减少护士非护理性工作时间,避免其体力过度消耗,圆满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保持最大程度的身心健康。改革绩效制度,奖金分配向一线护士适当倾斜,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积极为其创造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提供晋升的条件,让高年资护士承担一部分护理科研、管理任务,可以使年轻护士有一条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用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心内科护士的自我价值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定期组织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规避执业风险,制订抢救时和临时医嘱的记录规范,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建立专职纠纷解决机构,公平、公正地处理护患纠纷,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医院管理者应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友善的科室氛围,使心内科护士在工作中能得到同事、上下级之间有力的协作与支持,研究结果显示,其可以显著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护士参加一些集体娱乐、休闲活动,增进友谊,舒缓压力;关心护士,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困难,有效提高心内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度。
3总结
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医疗工作者应当首先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其自身认识了解自身患病过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特征,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疗原则,帮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培养起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尽量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减少发病率。
二、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许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做为保健医生,应当经常提醒老年人,使其认识到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十分危险因素,平时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多食瓜果蔬菜,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兔劳累,情绪稳定,消除疲劳,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发病率低。
相当,也不可以配合一些健康有益的运动,但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心血管病老人是不适合的,特别是饱食饭后两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尤其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避免造成血压突然升高的一切运动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脏病发作或脑溢血的发病。也不宜进行“晨练”与“苦练”,可以多选择一些轻柔、缓慢、匀速并带有节奏的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按摩、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时间上以30分钟为好,感觉体力十分好时才可以运动1小时,可降血压、血脂、减体重,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除此之外,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老年患者要格外注意天气的变化,不止是天气寒冷容易发病,气温高、温度大、气温低的天气也容易发病,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中自备一个氧气瓶,身体不适时马上及时吸氧,缓解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常备保心丸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合理有效地配合用药
老年人用药必须十分谨慎,不要自作主张服药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治疗,有效地用药。老年人常常多种疾病并存,做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保健医生来说,也要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给病人用药,如针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的治疗方法可从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考虑使用长效制剂,每日给药一次,殊知:“急则治标,慢则治本”,要嘱咐老年人坚持长期用药,不要经常更换药物,需要换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虽然有些老年人患有多种病症,也不要一次给其开出许多药物,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授能力。在用药上,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尽量使用老年人能够接授又不是价格太昂贵的药品,以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踝部水肿+++++++++
便秘+++++00
头晕+++++或+++
面部潮红+++++++
头痛++++++
心悸或心动过速00+++
皮疹++00
1.外周水肿:见于各类钙拮抗剂,以二氢吡啶类发生率最高。常见于踝部,但亦可发生于手部。常静坐工作的病人容易发生外周水肿,晚间尤为明显。外周水肿与钙拮抗剂扩张血管作用有关。血管扩张致使组织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从而加速血管内液体滤出、组织间液增加,导致外周水肿。
2.便秘:常见于苯烷胺类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甲氧维拉帕米,亦可见于硫氮卓酮。其发生程度与所用剂量成正相关,剂量越大,发生程度亦重。在连续长期使用过程可逐渐减轻。
3.头痛与面部红肿:亦与血管扩张有关,一般均可耐受。在长期用药过程中,经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可逐渐消失。
4.心动过速或心悸:常见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系血管扩张所致的反射性心博加速的临床表现。临床应用较大剂量时易于发生。与b受体阻滞剂合用能控制该类不良反应。另外,大量应用钙拮抗剂,尤其经静脉途径给药时,其固有的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及负性肌力作用可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延缓。血管外周阻力的过度降低还可导致低血压反应。
近年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发现,某些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Verapamil、硝苯吡啶Nifedipine和地尔硫卓Diltazem短期或长期治疗可能使血液动力学及临床预后恶化。鉴于此,本文将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不良反应做一概述,以期引起临床使用中的注意。
1.治疗心力衰竭
钙拮抗剂能扩张全身阻力血管,减轻后负荷,阻滞Ca2+内流入心肌细胞,减少细胞内钙负荷过重,保护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从该理论出发,钙拮抗剂在心力衰竭中治疗应是安全有效的。但Elkayam[1]等做随机、双盲、交叉的前瞻性研究,比较单用硝苯吡啶或与二硝酸异山梨醇酯(ISDN)合用或单用ISDN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提示用ISDN治疗相对稳定的心衰病人加用硝苯吡啶后心衰明显加重,38%病例需增加利尿剂量,32%病例因心衰加重提前中止研究。Packer[2]等研究硝苯吡啶20mg对左心功能不全的血液动力学效应,结果有55.2%(16人)血液动力学恶化,左右心室每博指数下降,平均右心房压升高,1年生存率仅为23%,而心衰未恶化的13人1年生存率为67%(P<0.05),提示硝苯吡啶加重病人心衰程度。
不仅硝苯吡啶有此类报道,据Diltazem多中心的梗死后试验的亚群分析[3]显示,在心室射血分数〈0.40病人中,297例病人21%出现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安慰剂组326例仅12%(P<0.01)。研究结果提示地尔硫卓能加重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程度,其恶化的危险率与心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另据MDPIT[4]试验,对心脏X影像显示有肺淤血的亚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地尔硫卓治疗病人心衰有加重趋势,心脏病死率明显增加。
钙拮抗剂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目前认为[5]主要是由于钙拮抗剂的负性肌力作用。其长期使用抑制心肌,使本已降低的心脏收缩功能进一步下降,血液动力学恶化。另外钙拮抗剂可增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素的活性,激活内源性神经激素系统,尤其是肾素¾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血管紧张素II水平升高,产生缩血管反应和水钠潴留。这亦是造成心衰加重的重要因素。确切机制目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临床研究已表明第一代短效钙拮抗剂在心衰病人中应用常引起心衰加重,预后不佳,建议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时应慎用该类药物。
2.治疗心绞痛
钙拮抗剂能抑制心肌兴奋时Ca2+内流,降低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并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动脉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广泛用于抗心绞痛。但近年有研究表明,钙拮抗剂引起的冠脉扩张只对明显由冠脉痉挛所致心绞痛(如变异型心绞痛,非心率相关的隐匿性心绞痛以及过度通气和部份寒冷诱发的心绞痛)特别有效,若用于其他类型心绞痛治疗则无效甚至有害。
Egstrup[6]报道硝苯吡啶虽能增加正常心肌灌注区血供,但不能改变甚至减少冠脉侧支循环供给区血流,具潜在的促局部供血作用,在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凡冠状侧支循环血流较好的病人,此作用明显,常使心绞痛症状加重。
Muller[7]在一早期研究中就指出,硝苯吡啶在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比长效硝酸酯及普萘洛尔疗效差。根据HoblandInteruiversityNifedipine/MetoprololTrial(HINT)研究,用硝苯吡啶或美托洛尔及合用两药或用安慰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心肌缺血试验,结果表明硝苯吡啶只对已接受b阻滞剂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效,对于未给b阻滞剂治疗患者,硝苯吡啶与美托洛尔联合用药不比美托洛尔单独治疗好。可见,b阻滞剂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方案。但对于不能耐受b阻滞剂患者(尤其是合并呼吸道哮喘患者)可选择使用钙拮抗剂。另外在b阻滞剂基础上联合运用钙拮抗剂可减少副作用发生,对单独使用b阻滞剂无效患者加用硝苯吡啶可能改善症状。目前在已使用b阻滞剂基础上联合使用钙拮抗剂或维拉帕米等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用于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乃为较佳选择。
3.治疗高血压
钙拮抗剂通过阻滞Ca2=进入平滑肌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降低外周动脉阻力使血压下降,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对不能耐受利尿剂及b阻滞剂患者亦有效.
但近年研究对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患者安全性提出质疑.Furberge[8]等收集了16个硝苯吡啶用于冠心病的随机二级预防试验,拟评价硝苯吡啶对死亡率影响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短效硝苯吡啶使冠心病死亡率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对于每天使用30-50mg,60mg及80mg患者,总体死亡率危险度分别为1.06(95%可信限为0.81-1.27),1.18(95%可信限为0.93-1.50),及2.83(95%可信限为1.35-5.93).Pahor[9]等研究结果也很相似.此项研究着重分析各种药治疗高血压的病人的死亡危险,结果维拉帕米在治疗未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率并不比b阻滞剂好,地尔硫卓危险性增高但不显,硝苯吡啶的危险性则明显增高.
硝苯吡啶引起死亡率增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钙阻滞剂交感神经反射性刺激,增加心肌耗氧量,致心律失常;负性变力作用;钙阻滞剂扩张血管作用使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供血分流至较小的冠脉侧支循环血管,至使局部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增加手术病人出血危险等有关.
短效硝苯吡啶的此类副作用能否推及其他类型钙拮抗剂成长效硝苯吡啶,只有大型,前瞻性研究才能证实.目前尚不能下定论.但它告诫临床医生,仍应将利尿剂和(或)b阻滞剂患者,有使用钙拮抗剂\ACEI等其它抗高血压药物指征时,应选择对病人个体最适宜的药物.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临床提示在心血管疾病中使用短效,第一代钙拮抗剂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因此建议临床医生治疗心力衰竭\心绞痛及高血压患者时,应根据病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宜药物,并避免长期使用短效,第一代钙拮抗剂.
参考文献:
1.ElkayamU,AminJetal.A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crossoverstudytocomparetheefficacyandsafetyofchronicnifedipinetherapywiththatofisosorbidedinitrateandtheircombinationinthetreatmentof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Circulation,1990,82(6):1954
2.GrayS,Francis.Calciumchannelblockersandcongestiveheartfailure.Circulation,1991,83(1):36
3.GoldsteinRE,BoccuzziST,etal.Diltizamincreaseslate-onsetcongestiveheartfailureinpostinfarctionpatientswithearlyreductioninejectionfraction.Circulation,1991,83(1):52
4.MiltonPacker.Calciumchannelblockersinchronicheartfailure:therisksof"physiologicallyrational"therapy.Circulation,1990,82(6):2254
5.PackerM.Pathophysiollgicalmechanismsunderlyingtheadverseeffectofcalciumchannel-blockingdrugsinpatientswithchronicheartfailure.Circulation,1989,80(6):59
6.EgstrupK,AndersenPE.Transientmyocardialischemiaduringnifedipinetherapyinstableanginapectoris,anditsrelationtocoronarycollateralflowandcomparisonwithMetoprolol.Am.J.Cardiol,1993,7:177
7.MullerJE,ToflerGH,StonePH,etal.Circadianvariationandtriggersofonsetofacutecardiovasculardisease.Circulation,1989,79(4):733
8.FurbergerCD,PsatyBM,etal.NifedipineDose-Relatedincreaseinmortalityinpatientswithcoranaryheartdisease.Circulation.1995,92(5):1326
关键词:心内科 焦虑抑郁 心理干预
为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障碍,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实施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并进行对照研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入组标准:①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配合调查;②无精神病史;③无听力障碍;④知情同意。年龄21~63岁,平均(51.04±8.56)岁;男41例,女19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21例,高中(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13例;职业:农民16例,工人28例,干部16例;诊断:心律失常12例,高血压18例,冠心病21例,心肌梗死9例。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研究组除此之外,还实施包括健康教育和音乐心理治疗等形式的心理干预。
2.1健康教育
①疾病医学知识教育:根据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口头宣教和指导;②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由专门负责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护士负责实施,主要讲解情绪与病情的关系、负性情绪的调适方法;③科普知识教育:赠送宣传册子、图片,看科普电视。
2.2音乐治疗
病房安装背景音乐治疗系统,由经过音乐治疗培训的心内科主管护师负责实施。其治疗模式是音乐治疗师选择音乐处方,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穿插不同的心理诱导语。
治疗方式是感受式音乐治疗,主要是聆听有缓解疼痛和焦虑抑郁症状作用的轻松、活泼、愉快的乐曲,音乐中穿插诱导语。音乐治疗2次/周, 30min/次。
3.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2.两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自身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SAS、SDS分值改变不明显。
三、讨论
心内科患者易出现恐惧、抑郁、焦虑和绝望等负性情绪。不良情绪可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治疗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重要手段。采取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分析病因,消除疑虑,提高信心,而且帮助患者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关知识的教育,使患者在认知、情绪和态度等方面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及和谐。
论文关键词:利巴韦林及康复新液,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大都为肠道感染引起,Cox Al6型病毒感染多见,近2年来我国以EV71引起流行,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多见4岁以下小儿,夏季多见。年长儿及成人也可感染,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及低热,亦可不发热[1]。因此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非常重要。本文对410例手足口病的治疗经验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20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全年均有发病,疫情期病人较多,但农村患儿多见。年龄2-6岁,男性1220例,女性840例,均为普通病例,部分患儿心肌酶有轻至中度增高,但肌红、肌钙蛋白及心电图均未见异常。无肺炎及颅内病变等并发症。约有1/4患儿伴有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患儿皮疹主要表现在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药学论文,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在口腔内的破溃后成浅溃疡。皮疹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所有病例都有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但不伴腹泻。
1.2治疗方法与转归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特别心率快者,限制活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进食易消化食物。予康复新液含服,炉甘石洗剂中加入利巴韦林外涂皮疹。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0mg/k g),心肌酶高者予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治疗。对发热伴白细胞增高者选用针对G+菌抗生素治疗。疗效标准:(1)显效:用药24-48小时体温不现上升(<38℃),食欲明显好转,皮疹不增加,不出现呼吸、心率增快,血糖、血压瞳孔神志无变化。(2)有效:用药48-72小时内体温不再上升(<38℃),手足口臀部皮疹增多,但不出现呼吸、心率增快,血糖、血压瞳孔神志等异常变化,全身症状稍改善,但食欲仍差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3)无效,符合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诊断标准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结果2060例全部有效,其中显效1708例(5天皮疹消退)。有效352例(7-10天皮疹消退)。
2.讨论
引起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2]。有关资料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变迁。从世界各国报导来看,七十年代前,主要为CoxA16引起,随后EV71型逐渐增多。日本HFMD的流行,经病原学研究证实是由CoxA16及其变异株和EV71型交替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但以某个型为主。CoxA16变异株出现,可能人群中抗体阳性率高,在抗体影响下诱导而成的。我国八十年代以CoxA16为主,1989年从成人HFMD病人分离出EV71型。1998~1999年HFMD流行,各地报导均以EV71型为主,台湾、香港也是如此 。
利巴韦林为一种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药学论文,抑制IMP,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通过2060例手足口病患儿使用利巴韦林及康复新液治疗的临床观察表明,利巴韦林及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对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毒副作用少,费用低廉,同时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减轻住院费用。
康复新是蠊科昆虫美洲大蠊的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富含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作用的多元醇类和肽类(含EGF)、粘糖氨酸、粘糖酸等多种成分,它能有效激活溃疡面的免疫活性细胞(巨噬细胞、多性核白细胞等),快速促进伤面愈合。此细胞又可通过直接吞噬作用和释放自由基来杀灭微生物,或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活性物质来调节炎症和组织再生。巨噬细胞被受调理类作用的酵母多糖刺激时,释放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在细胞内起杀灭微生物的重要作用,故能达到抑菌、抗病毒、修复各类创面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上册):807~808
[2]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3]许朝晖.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39例疗效观察.国院医学卫生报,2007,13(07):64-65
【关键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心血管疾病;检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76-02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在去甲基化后生成S-腺苷蛋氨酸,经酶水解反应获得的产物,正常人每天能产生同型半胱氨酸约为20mmol,有70%-80%以二硫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白蛋白是其主要载体,只有1%作为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1]。随着对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的深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多项研究表明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笔者通过对比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正常体检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血管疾病检测方面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龄56-83例,平均(65.3±8.4)岁,其中冠心病27例,高血压36例,高血脂11例,心绞痛8例;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51-76例,平均(61.7±7.5)岁,排除恶性肿瘤,心、脑、肝、肺、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系统、消化疾病。
1.2检测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2ml,并于1h内进行离心分离血清,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饮食,检测方法为循环酶法,仪器型号:日立7170生化分析仪,同型半胱氨酸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参考范围:3-20μmol/L,轻度升高:20-30μmol/L,中度升高:31-100μmol/L,重度升高:>100μmol/L。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均值为(25.21±4.6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73±3.06)μmol/L(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的急、慢性病变,一般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联系。目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载脂蛋白中apo-A、apo-B等,一些新的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2]。同型半胱氨酸的血清浓度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可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血清水平,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但确切机制并未阐明,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对内皮细胞直接造成损伤,不仅促进细胞内活性氧生成,同时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清除酶活性;②通过增加细胞周期素D、E、A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③血小板NO的合成在同型半胱氨酸影响下,其限速步骤左旋精氨酸转运、NOS活性均受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强;④同型半胱氨酸与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具有协同效应,损伤NO系统而加强LDL氧化;⑤激活凝血因子Ⅻ、Ⅴ,抑制抗凝血因子Ⅲ、Ⅳ活性,干扰硫酸肝素合成,减弱抗凝作用等。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6.03.02
近一时期有观点认为,没有动脉硬化斑块就没有血栓,他汀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上游治疗,而抗血小板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下游,因此在他汀时代,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不再需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了。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在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的他汀时代,抗血小板药物真的不需要了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和争论。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毋容置疑,他汀治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防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血栓的风险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始终,ASCVD的发生发展与血栓密不可分。早在血管内皮损伤和内皮功能不全阶段,就存在着血栓的风险。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追求循证医学的今天,超过10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证明,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约1/9,其中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减低1/3,非致死性卒中的危险减低1/4,血管事件死亡率减1/6[1]。
1血栓的风险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始终
血管内皮的损伤和血栓形成的过程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性作用。血栓虽然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却是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伴发的一种危险。假如没有血栓的发生,心肌梗死会减少90%。常理说,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和进展,高胆固醇血症是其最重要的病理性危险因素,控制胆固醇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确实存在有些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不在常理之中,比如一些年轻的冠心病、早发心肌梗死,患者的胆固醇水平不高,血压和血糖正常,有的仅有吸烟一项危险因素,也没有其他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并不弥漫,但血栓负荷却很严重;有些初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基础血脂指标并没恶化,甚至在使用足量他汀的情况下依然重复发生斑块破裂或血栓事件。这些现象表明促发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绝非仅血脂紊乱一项。一些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在没有发生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前直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现象,早已成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必要性的重要证据。这种现象仍值得我们深思,原因何在?吸烟、血管内皮炎症、遗传、情绪等因素均有可能。如何预防呢?标准剂量的他汀能够有效预防这种心血管突发事件吗?如果标准剂量他汀不能有效控制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强化他汀治疗用于ASCVD一级预防合理吗?依据指南的推荐,强化他汀治疗只适合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二级预防,显然单用标准他汀一级预防疗效有限。然而即使超常规应用强化他汀治疗,也无法替代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及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致病作用。如果说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和发展是必然的,那么斑块何时何地发生破裂却带有偶然性。斑块破裂的危险与斑块性质和形态有关,与其大小和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斑块的破裂是难以防治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阻止和预知的,而且斑块破裂几乎都伴有程度不同的血栓形成。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来说,抗血小板药物既参与阻滞斑块形成的第一道防线,又构成抵抗斑块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协作治疗是合理的,疗效更优[2]。
2他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优越但存在剩余风险
虽然早在九十年代,诸多他汀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证实,但是众所周知,与人们实际预期结果相比,他汀预防治疗ASCVD的临床研究依然存在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瓶颈,预防和治疗的效果一直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们也从没停止寻找其他更理想的治疗药物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他汀治疗用于ASCVD的一级预防,心血管病的剩余风险依然不小,除上述原因外,还与基因和遗传因素有关。2003年,有法国学者发现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成员携带两种NARC_1突变基因中的一种,他们认为这可能就是导致NARC_1蛋白的表达量增高、最终促使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的原因[3]。NARC_1基因和NARC_1蛋白被命名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CSK9)。与近年抗PCSK9治疗的临床研究效果比较,他汀的效果显著不足。可以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和遗传因素限制了他汀一级预防的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基因和血脂紊乱是主动致病因素,而血栓是促发和加重因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虽然无法针对基因达到主动的治疗作用,但可以主动地预防血栓形成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后续影响。
随着IMPROVE_IT研究[4]公布和随后的DYSIS研究(应该是ODYSSEY COMBO Ⅱ研究)[5]发表,人们开始从降脂治疗领域中的3个方面,即抑制胆固醇吸收、阻断胆固醇合成及促进胆固醇分解代谢的途径,探索降低LDL_C的治疗效果。在IMPROVE_IT试验中,非他汀药物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辛伐他汀加用安慰剂治疗更显著降低LDL_C水平(1.3mmol/L比1.8mmol/L),更重要的是,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还显著降低了心血管事件。DYSIS研究显示,PCSK9单克隆抗体治疗比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更显著降低LDL_C水平。由此看来,他汀不仅不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万能药物,而且也不是唯一的有效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他汀从此不再是单兵作战了。
3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的双重作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最早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非他汀时代,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效价比最佳,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在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药物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用于越高危的人群,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绝对获益越大,而出血风险在低、中、高危人群相同[6]。所以,越高危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净效益越明显。因此,多项指南推荐,应基于人群的基础心血管病风险的大小决定是否应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2014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患者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80mg~160mg。2014年ESC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意见书指出,首先要评估患者的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风险>20%可予阿司匹林,10%~20%被视为“潜在适宜人群”可考虑使用,1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为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且伴有至少1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微量白蛋白尿),应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证据级别:C];②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为5%~10%,应根据个体临床情况进行判断[证据级别:E]。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在2016年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指南和声明中指出:推荐低剂量(每日75mg~150mg)阿司匹林用于50~69岁心血管风险增高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及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8,9]。2013年中国抗血小板专家共识指出:心血管疾病七大主要危险因素为:>55岁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凡具备三项危险因素者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75mg~100mg)一级预防。为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建议尽量在空腹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胃肠反应较重时可以暂时停药或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综上,ASCVD的一级预防,他汀药物治疗是基础,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一种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史证明有效的治疗药物或方法,不能因为近年缺少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而被忽略或遗弃。
参考文献
[1]Lauer MS. Aspiri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events[J]. N Engl J Med,2002,346(19):1468-1474.
[2]Kotseva k, Wood D, De bacquer D, et al. EUROASPIRE IV: A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survey on the lifestyle, risk factor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coronary patients from 24 European countries[J]. Eur J Prev Cardiol,2016,23(6):636-648.
[3]Abinfadel M, Varret M, Rabes JP, et al. Mutations in PCSK9 cause autosomal 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J]. Nat Genet,2003,34(2):154-156.
[4]Cannon CP, Blazing MA, Giugliano RP, et al. Ezetimibe Added to Statin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l J Med,2015,372(25):2387-2397.
[5]Cannon CP, Cariou B, Blom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irocumab in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patients with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hypercholesterolaemia on maximally tolerated doses of statins: the ODYSSEY COMBO 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EUR Heart J,2015,36(19):1186-1194.
[6]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Baigent C, Black well L, et al. Aspiri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vascular disease:collaborative meta_analysis D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from randornised trials[J]. Lancet,2009,373(9678):1849-1860.
[7]Buse JB, Ginsberg HN, Bakris GL,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2007,115(1):114-126.
[8]R Casado_Arroyo, F Bayrak, Sarkozy A, et al. Role of ASA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J]. Best Practice&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12,26(2):113-123.
【关键词】 循证医学;心血管疾病;心理行为因素
1 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1992年由Guyatt领导的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教学组首次在JAMA上提出循证医学概念[2],随后由被称为“循证医学之父”的David L Sackett 教授在《怎么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这样定义的,循证医学指的是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当前所能够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3]。这就明确了在临床的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应当和当前系统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患者的自主的权利,通过以患者为对象,查找证据,严格评价,然后再通过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把最好的证据运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中。
2 循证医学的特点及优势
①首先,循证医学的证据主要强调临床的人体试验结果,而传统的医学强调动物实验、实验室的研究。② 其次,在证据的收集上,循证医学强调系统的全面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仅限于时间和条件上,总的来说并不够系统全面。③传统的医学模式并不重视证据的评价,然而循证医学却很强调。④在医疗模式上,传统的医学强调以疾病和医生为中心,而循证医学则强调以患者为中心。⑤对于疗效的判定,传统的医学并不重视患者的最终结局。⑥在临床的治疗中,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的推论以及个人的临床经验,然而,循证医学则更强调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临床证据。⑦传统的医学依据零散的研究报告,并未让患者参与选择,而循证医学更多的是考虑患者的选择权[4]。
3 当前循证医学在与心血管病急诊的应用现状
在近年的研究当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以及其分析结果都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的试验当中,其中,也肯定了有些干预手段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然而,也否定了某些传统无效甚至是有害于患者的干预手段和药物,为某些并没有确切证据的干预手段提出了更深入的研究方向。在临床的实践中,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循证医学也为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式,使得更多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减轻甚至是减除痛苦。
4 方法
制定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按研究方案归档,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成功率以及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内接受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宣传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共256人,接受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的患者250人,利用双盲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25例,实验组患者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急救,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急救方法。经过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后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完成论文病例收集工作,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V13.0医学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5 结果
2010年至2011年两年期间接受社区院前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急诊卫生宣教院前救治方案,普及社区急救知识宣传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共256人,接受跟踪记录心血管病急诊抢救的患者250人,利用双盲法,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25例,实验组患者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急救,急救有效的共有123例,有效率为984%,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2例,发病率1.6%。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急救方法,急救有效的共有65例,有效率为52%,发生心源猝死的患者共55例,发病率为48%。实验组的急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6 结论
从上述结果中,经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心血管病急诊抢救共有125例患者,急救有效的共有123例,有效率为984%,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2例,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为1.6%,证明了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心血管病急诊的抢救成功率。总而言之,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它不仅代表了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现代医学的不断前进的方向。由于心血管患者精神紧张、抑郁、悲哀、焦虑、愤怒形象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时间进行循证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院前提高心理行为干预可降低心源性猝死(SCD)发病率。在临床的治疗当中,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可以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提倡将医生护士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用最正确的诊断、用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个心血管急诊患者。也正因为如此,循证医学在近年的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地发展,并迅速受到广泛的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顾东风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7576.
[2] Guyatt GH, Rennie D Ec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1992,268:24202425.
【论文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60岁)在生理功能及生化反应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对药物的反应及体内过程也发生了改变,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不良反应一般较青壮年表现更为明显[1]。因此,对老年人合理、安全和有效的使用药物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针对老年人的高血压及心脏病用药所注意的问题,浅析如下: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ge growth senior citizen i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biochemistry responded on has ha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refore has also had the change to the medicine response and in vivo process, to the medicine sensitive enhancement, responded not good compares the young adults to display obviously generally.Therefore, to the senior citizen reasonable, safe and the effective use medicine research appears extremely importantly.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ne of senior citizen's common diseases, pays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in view of senior citizen's hypertension and heart disease medication, the brief analysis is as follows.
【Key words】Senior citiz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ensitivity; Responded not good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民生活和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显著延长,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长,老年人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已成为关注的课题。老年人因身体生理、生化的改变,使抵抗力降低,疾病也随之增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等。在临床上,许多老年人在服药的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种种危险,因此患高血压及心脏病的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生化功能的改变
1.1 心脏:老年人心肌细胞内脂褐质沉着,心肌胶原样淀粉样变性增多,心内膜增厚与硬化,造成心脏的生理功能普遍减退,心输出量降低,心搏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力与顺应性减退,心室收缩减慢。
1.2 血管:
老年人无论是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表现在弹性纤维进行性磨损、断裂、钙盐沉积于血管胶原纤维交联,致使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脑、冠状动脉、肾与肝脏血流量减少。
1.3 血压:
由于老年人动脉弹性降低,扩张度减退,其收缩压随着年龄而升高,再加之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反射性调节机能降低,所以老年人易发生血压的波动变化[2]。
2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老年人每搏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下降,外周阻力和脉压差明显增加,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心脏对缺氧、高碳酸、儿茶酚胺等刺激的反应性明显下降,特别当给予β受体阻断药、亚硝酸盐类扩张血管药、抗高压药和利尿药时引起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程度均比青壮年高;由于老年人对β1和β2受体的反应性减弱,所以老年人机体不仅对β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降低,对β受体阻断药的反应性也明显降低,这可能与老年机体腺甘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和β受体数目减少有关。
3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特点
3.1 抗高血压药:
老年人重要器官多有硬化变化,血管口径变小,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而对降血压药耐受性降低,尤其是对降压效果较强的降血压药物,如卡托普利等,易致低血压、心脏供血不足和脑缺血性晕厥,有甚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和脑血栓等。因此,老年人降压应首选β受体阻断药及钙拮抗药等,如阿昔洛韦、硝苯地平等,它们的降压效果较好且安全。老年人对中枢性降压药非常敏感,可发生极度镇静,嗜睡和眩晕等不良反应,停药后可出现焦虑、激动、心悸、出汗、血压突然升高等停药反应。而临床常用的复方利血平,久用可致老年人反应迟钝、嗜睡、记忆力减退和溃疡病的发生。目前临床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效果较好,但一般宜采用作用缓和的降压药物。
3.2 强心类药物:
强心类药物以强心甙最为常见,但大多数老年人对强心甙非常敏感而易发生中毒,典型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一定会出现,而常见的却是精神错乱、中毒性精神病、精神抑郁症等,这是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减少,强心甙清除率降低,相对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的原因,故老年人强心甙的常用剂量是临床上的1/2或1/4。
4 总结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已经发生了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甚至存在着某些其它老年性疾病造成的病理状态,从而影响着心血管系统药物对老年人的药物药理效应,甚至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临床老年人药物治疗的实践充分表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老年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它组病人,老年人一般同时可患多种疾病,加上健康状况各不相同甚至差异较大,故其用药不能完全按体重和年龄折算,应根据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状态等特点,在加上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个别的、具体的综合考虑[3],从而选用适合老年人的药物的用法及用量,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华,陈文.浅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注意要点[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60(2):157
[关键词]运动;雌激素;血脂;绝经
[中图分类号]R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35)22-75-03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仍是女性绝经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绝经前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低,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远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迅速增加。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绝经是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突出危险因素。生理情况下,雌激素可促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而HDL-C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促其下降的作用;雌激素还可以升高甘油三酯(TG),是不利因素。雌激素在肝内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血脂代谢,其总结果为减少血脂在周围组织的积累,但升高它在胆汁内的浓度。总的来说雌激素对维持良好的血脂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浆LDL-C、TG升高,HDL-C降低,这些均是女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绝经早期开始补充雌激素,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存在激素治疗禁忌或拒绝使用激素治疗的绝经女性,如何改善其血脂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相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及频率对绝经女性血脂的影响,寻找改善绝经女性血脂水平的可行途径。防病于未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切实发挥妇女保健的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就诊和体检的绝经女性160例,年龄46-52岁,平均(48.2±2.1)岁。入组标准:闭经,血卵泡刺激素(FSH)>40U/L,血雌二醇(E2)<10~20pg/mL。肝、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史、无心脑血管疾病史,血无栓性疾病史,无高脂血症家族史。半年内未应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降脂药、抗凝药或含有阿司匹林的产品,亦未服用其他对甘油三酯代谢有影响的药物。
1.2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A组40例: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规律运动30min,每周3次;B组40例: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规律运动30min,每周6次;C组40例: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规律运动60min,每周6次;D组40例:未参加规律运动。所有研究对象均未行绝经后激素治疗。运动训练的方式主要包括:太极拳、快步走、慢跑、骑车以及各种广场舞等。运动训练的强度达中等强度,要求运动时有效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50%~59%)+静息心率。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在开始规律运动后2周逐渐达到控制心率。观察时间为1年,所有处理方法均为参与者知情同意。所有研究对象于入组后采取干预措施前及干预措施实施4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TG、HDL-C和LDL-C。测定前24h内不应进行剧烈体育运动,晨起空腹、坐位采血,抽血前受试者至少应坐位休息5min。取血后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四组研究对象血脂各项水平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0,1.56,1.01,1.21;P>0.05)。A组血脂各项水平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2,0.549,0.538,0.857;P>0.05);B组、C组干预后较干预前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5,3.252,3.211,3.216;t=3.110,3.572,3.334,3.306;P<0.05);D组为对照组,未采取干预措施,研究结束时较研究开始时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6,3.592,4.110,3.252;P<0.05)。研究结束时,四组研究对象血脂各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8,15.20,13.15,12.18;P<0.05),TC、TG、LDL-C水平A组较B组、C组高,较D组低,HDL-C水平A组较B组、C组低,较D组高;D组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99,7.12,7.08,6.56;q=7.03,7.15,6.86,7.06;P<0.05),TC、TG、LDL-C水平D组较B组、C组高,HDL-C水平D组较B组、C组低;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2,1.23,1.36,1.06;P>0.05)。见表1。
这次学术盛会结束后,本刊记者就我国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诸多热点问题,对黄德嘉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学术盛会,让西部地区青年医师获益
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起,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先后在成都、西安、重庆举办了五届,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因此,采访一开始,黄德嘉教授首先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在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盛况。
黄德嘉教授教授说:“第六届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全国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于今年7月5日在成都开幕。国内著名专家高润霖、胡大一、霍勇、Yean-Leng Lim(林延龄)、王方正、张澍担任名誉主席。朱国英教授、霍勇教授、张澍教授、林延龄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而在会前培训中,除传统的电生理和冠心病介入培训课程外,我们在今年还增加了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课程。大家都知道,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考试、资格认证和准入是卫生部医政司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提高专科医师医疗技术水平,严格准入而达到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措施。负责心内科专科医师培训项目的两位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和北京阜外医院张澍教授都出席并指导了这一培训课程。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内科的青年医师们在会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反映,他们从这一培训课程中获益匪浅。”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会议首日备注瞩目的中心发言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就‘探索中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模式——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链’,霍勇教授围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张澍教授就中国心律失常年度报告,林延龄教授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热点和新概念’,葛均波院士就‘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历史、现状与展望’等核心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在亲力亲为的践行中,分别就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发展建言献策。”
黄德嘉教授进一步介绍说:“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上午举行的的高峰论坛上,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包括胡大一、霍勇、林延龄、张澍、张运、葛均波、黄从新、吕树铮、杨跃进、马长生等多名教授,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重点和进展做了精彩的讲演;接下来的2天半会议中,按照计划分为临床热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与心衰及TAVI论坛有序地进行着。这些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到会讲演。因而,多场次的病例讨论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高血压论坛分别安排了各自领域内结合不同专题的临床和介入病例讨论;在TAVI论坛安排了病例录播和讨论;在临床热点论坛安排了针对普通内科医生和非介入心内科医生的临床病例讨论,并邀请临床经验丰富、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著名专家作点评。病例讨论这一形式为同道和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展示自己临床决策、处理方法的高超水平和风采;同时,这一形式也是同道们交流、切磋、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黄德嘉教授认为:“本次大会将继续秉承以往五届会议‘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服务患者’的宗旨,以基础培训、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就心血管内科的各种临床诊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突出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临床实用、覆盖广泛’的特色,会议内容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办成了一场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学术盛宴!”
而据记者此前了解,黄德嘉教授在会上就曾经对这次会议做出了一席客观准确的总结,他当时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是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将对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学科建设,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聚焦热点问题,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水平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具体情况,黄德嘉介绍说:“在会议期间,教授胡大一教授在发言中指出,2011年我国的介入手术达到33万多例,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基本是空白。这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由于存在‘只治不防不管’问题,大量医疗资源用于疾病终末期的高成本救治,患者反复住院,再支架,再手术,出现心力衰竭后,使用极高成本的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埋藏式自动除颤装置和心脏移植。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而病情却每况愈下,这也是产生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平时,我们买汽车的同时要付费买保修,对人的保健还不如对汽车的保养。而要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也成为了大家十分关注的项目。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说,早期积极开通心脏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再灌注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的远期预后越佳。STEMI患者有4种就诊途径,包括院外发病自行就诊、急救车从发病地点转运、急救车从外院转运、院内发病。我国STEMI患者以更加依赖院内绿色通道与院前急救体系密切衔接的前2种就诊方式居多,因此建立24小时开放的‘胸痛中心’接诊STEMI患者极其必要。”
“同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在心律失常年度报告的最后,还给大家构建了心律学科未来的宏伟蓝图。”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阐述心律学科的未来蓝图时,张澍教授认为,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接下来我国心律失常学科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加强心律失常疾病的防治;二是继续保持繁荣的学术氛围,实施并认真完成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出更多合格的心律失常介入医师,培养新一代研究型学术人才和团队;四是完成多个国内指南和共识,延续国际学术精神,让更多的代表性专家走向国际舞台,中国的心律失常学科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更多中国医师走上国际舞台, 发表更多高质量的SCI文章。”
接着,黄德嘉教授又陆续介绍了其他几位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的核心论点。他介绍说,作为国际上广为尊敬和推崇的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林延龄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患者更有益,因为潜在的致命或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的影响远远大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比起采取溶栓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STEMI患者(药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12小时)采取直接PCI恢复冠脉血流,将提高患者短期或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林延龄教授强调,对STEMI患者的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需要规范化,现如今有效的机械性再灌注是治疗STEMI的最好方法。但是,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冠心病,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理论、技术、策略、器械和抗栓药物,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上海的葛均波院士在发言时呼吁,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要落的太远了。葛院士认为,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大量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恐惧外科手术而放弃外科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VAI)为这类患者带来希望。
介绍完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后,黄德嘉教授再次强调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如何解决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
引领西部学科发展,
无愧全球“单点规模最大”
据了解,近些年来,在中西部广大医师的努力下,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和临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华西医院是当今全世界单点规模最大的医院,也是中国西部疑难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在这样的语境下,黄德嘉教授剖析了西部地区的心血管诊疗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想比之下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他本人的研究方向,详细介绍了未来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在心血管领域最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问题。
涉及这个话题时,黄德嘉教授首先谦逊地说:“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在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与多年来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大批专家一如既往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与东部地区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医疗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明显差于东部,在边远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较低,县以下医院医生缺乏继续教育、更新的知识机会。心血管急诊、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有待提高,适合于西部地区现状的慢性疾病如:心衰、高血压、房颤等的规范管理模式有待建立。”
谈及自己所供职的医院,黄德嘉教授继续说:“华西医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因而,提高区域内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改进心血管疾病治疗、管理模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在2012年开展了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四川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网络建设和基层医疗培训。我科现已与四川地区40多家县级或县以下社区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我科负责培训基层医院医生,以提高他们诊断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对他们处理的实际病例进行实时或事后指导和处理建议反馈。经过一年的多次培训和实际病例处理指导,希望提高整个区域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水平,特别对远离城市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规范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治疗,以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展,而且进展顺利。二是高血压、慢性心衰病人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培训社区医生,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举办讲座,查房、辅导等方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病人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减少社区病人到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和频次。目前我科已与成都市2个社区建立了固定联系。三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新技术开展,目前我科已完成3例,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三个项目也是我科2011年申报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的项目。这个项目预期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
基于如上情况,黄德嘉教授分析道:“对西部地区而言,在未来一个时期,心血管领域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对县以下基层医生的培训,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远离城市,提高基层医生心血管急诊的救治水平,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处理以及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衰、房颤的长期管理等,这对提升整个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大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当承担起培训的责任。其二,对已经掌握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的大城市医院来说,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的拓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应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和服务规范。临床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对区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领衔“十二五”支撑项目,
全国六十余医院参与
目前,由黄德嘉教授牵头负责的“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正在开展中。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希望黄德嘉教授介绍一下此次“十二五”课题的临床意义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对此问题,黄德嘉教授首先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植入性器械治疗(ICD或CRTD——记者注)是目前经临床试验证实最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但我国目前在ICD/CRTD植入适应证还缺乏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基于此方面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计划于2015年完成。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508万的研究经费支持,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全国有60多家医院参加。西方国家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慢性心衰患者如果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猝死风险高,植入ICD为Ⅰ类适应证。但日本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日本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低;而香港的一个小样本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此研究发现香港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与欧美国家相似,应植入ICD。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用于评估中国心衰患者猝死的风险。对今后制定我国心衰治疗指南,合理使用器械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德嘉教授接着说,“这个项目从今年5月开始入组病例,目前进展顺利,入组病例速度达到了预期要求。”
据记者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54年,原为四川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在上世纪60年代,即确定了心内科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中心地位。心内科现有工作人员9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9人,博士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90%的医生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85%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自改革开改以来,该科已有22名医生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一到五年。目前,每年有12名至15名医生出国参加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及时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来为病人服务。华西医院心内科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大学医院心脏科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高素质、高学历、保持了华西近百年优良传统的医护队伍,使心内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因此,在简要介绍了上述由黄德嘉教授牵头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情况后,黄德嘉教授谈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他介绍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中处于中心地位,为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科室目前是卫生部认定的四川省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1年我科完成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病例数均位于全国前五位,冠心病和先心病介入治疗较2010年分别增长41%和23%。2011年全年发表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合计88.483,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600多万元。今年我科开展了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的新技术,并获得成了成功……”
采访到最后,作为一位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黄德嘉教授坦率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医院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科在‘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发展继续努力,为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周到的医疗服务而继续努力!”
【论文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B型钠尿肽;C反应蛋白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因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脏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 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 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 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1]。作者旨在联合应用血浆BNP与CRP两种检测手段,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22例, 女29例, 年龄46~79岁, 平均年龄(63.5±10.8)岁。另选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0例, 女26例, 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64.1±11.1)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①研究组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②对照组对象均健康, 未见心脏及心血管疾病;③本文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②合并恶性疾病者;③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者;④临床资料不全或配合度较低者。
1. 2 方法 本研究所有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取肘部静脉血4 ml, 加入抗凝剂, 低温冷藏保存待检。其中2 ml以3500 r/min离心, 取血浆,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NP;另外2 ml不做抗凝处理, 在血液凝固后将血清分离出, 使用特种蛋白仪检测血清CRP, 采用免疫比浊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医学检验论文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BNP、CRP水平比较 研究组CRP与BNP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30.59, P<0.01)。见表1。
2. 2 不同心功能分级间BNP、CRP水平比较 心功能分级
越高(病情越严重), CRP、BNP水平越高, 不同分级之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47、10.511, P<0.01)。见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心血管病变到一定程度后, 心肌收缩力会出现减弱, 心排血量减少, 不能满足机体细胞代谢需要, 从而出现一系列心脑血管症状和体征。
BNP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 尤其是心脏, 以右心房居多。血浆中的BNP主要来自于心肌细胞的分泌。当心力衰竭引起心室壁张力和心室压力负荷增加时, 大量BNP合成后分泌入血, 发挥生理作用, 促使血浆BNP随着病情加重而显著升高。临床研究显示[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负荷会随着病情加重而增加, 而BNP水平可随之显著提高, 二者呈正相关。CRP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细胞活性等作用, 在健康人血液存在极微量, 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为损伤的心肌细胞膜大量出现, 与CRP结合后, 会激活补体、启动凝血系统, 从而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4, 5]。因此, CRP一直视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研究显示, 研究组CRP与BNP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30.59, P<0.01)。说明CRP与BNP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中具有指导性意义。心功能分级越高(病情越严重), CRP、BNP水平越高, 不同分级之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47、10.511, P<0.01)。说明CRP、BNP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发生程度。
综上所述, B型钠尿肽与血清C反应蛋白均能很好地独立预测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 但二者联合运用, 可更加客观反映患者心脏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Brugada综合征:及时识别,尽早干预
据记者了解,李广平教授自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中国心血管杂志副主编、卫生部全国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培训基地中心主任、卫生部全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心主任,是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卫生部知名专家进社区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在繁忙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他还经常通过与业界同仁分享经验,来促进学科的发展。比如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李广平教授即和与会的同仁分享了他的新论文《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于是,关于“分享”的话题,便从李广平教授在Brugada综合征诊治方面的经验开始谈起了。
“目前而言,要提高医师的专业素质,分享经验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听了记者请他从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切入来谈经验分享的建议,李广平教授笑道,“Brugada 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属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预后严重。本病于1992年由西班牙学者Brugada P和Brugada J两兄弟首先提出,1996年日本Miyazaki等将此病症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最早大家都认为Brugada 综合征发病地区主要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于1998年首次报道Brugada综合征,其后陆续有报道,目前多为个案报道,尚无大样本的临床分析研究。随着人们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渐提高,以及逐渐从天津、北京、东北三省以及中国南方一些省份报告的病例的发现,Brugada 综合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地区分布。 ”
李广平教授介绍说,Brugada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等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个疾病还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比较容易被忽视,也比较容易被误诊。所以,在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治疗上,李广平教授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首先,如发现是可疑高危患者,那就应该做全面、系统的跟踪和检查;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家系进行跟踪和检查、对患者的直系亲属给予筛查;从而排除高危人群,防止这些人发生心脏病猝死的风险;其次,对容易混淆的心电现象进行甄别。
“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加强我们国家在基因血方面的研究。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室颤的发生,减少这部分患者的猝死率。理论上,任何基因或药物的干预,只要能减少显著的Ito电流,即能改变心电图异常。但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尚缺乏这种理想的有效药物,而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唯一的、已证实对Brugada综合征治疗有效的方法。”李广平教授很严肃地说,“总之,Brugada 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及时识别,以尽早进行干预。缺乏症状的患者,如心电图也正常,可以做诱发试验,也可做电生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应立即植入ICD,防止患者猝死。”
CRT治疗:指征仍在争论之中
谈到早期干预,李广平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如果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做不好,就可能会造成很多的心脑血管事件。这样一来,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所以,预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血管病医生应该把着眼点前移,就好像预防的前移,这样做是非常有价值和战略性的。不过,即便是预防,在采取何种方式预防方面,还是应该谨慎。比如,很多临床试验中都强调CRT(心脏再同步治疗)有利于治疗和预防心脏衰竭,能改善症状和降低死亡率,但研究表明,符合CRT植入标准的患者,和那些实际上已经植入CRT的患者的数量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
李广平教授介绍说,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在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最令人瞩目的进展之一,的确为广大难治性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与普通的心脏起搏器安装相比较,CRT技术操作较复杂,有一定难度,这也正是制约其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多中心和单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显示,CRT可以减轻心衰症状、改善左室功能,并且可以显著降低左室容量及瓣膜返流。不仅如此,与药物治疗不同,患者一旦给予CRT,就可长期获益。正因为这个原因,近年来,CRT植入量逐年增多。然而,即使依据现有的入选标准,也仍有30%的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也就是说,CRT治疗的指征仍在争论之中,某些患者对CRT治疗的无反应仍是CRT治疗中存在的问题。QRS波宽度只是预测CRT疗效的粗选指标,预测CRT疗效的作用较弱。相反,超声指标在评价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方面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预后。也许我们不应该急于确定哪些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对CRT的治疗效果,而应该更好地理解对CRT有无反应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
李广平教授认为:“截至目前,CRT植入在我国还集中在一些较大的中心,或者一些大的城市,从而影响了我们国家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因此,在CRT植入的技术上,我们应该加大普及的力度。另外,我国总体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制约和限制了医保的覆盖程度,使较大一部分患者在经济能力上无法接受CRT植入术,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对比剂肾病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据记者了解,李广平教授和他的学术科研团队在普罗步考(Probucol)预防及治疗对比剂急性肾损害(CIAKI)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普罗步考500毫克,每天两次,具有保护肾功能,减轻CIAKI的作用。随着医学影像学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对比剂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小于5%,而在高龄、有多种合并症患者中,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高达10%到50%。所以,当记者恳请李广平教授从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介绍一下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时,李教授欣然同意了。
“对比剂急性肾损害(Aute Kidney Injury AKI)又称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是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48至72小时内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它是使用碘对比剂的重要并发症,同时也是获得性AKI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合并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明显导致近、远期不良事件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加。近年来,随着接受对比剂检查的患者逐渐增多,对比剂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李教授说,“近年来,我们的团队,以尹力、刘彤、郑心田等人组成的的科研团队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CAG或PCI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普罗布考,发现具有保护肾功能、减轻CIAKI的作用。这一研究得到医界的大力认可与肯定,相关研究论文已在世界核心医学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办的《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迄今国际上首篇关于普罗布考预防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研究的论文。随着对比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比剂急性肾损害已成为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在普通人群中,CIAKI发生率为1%到6%。但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手术时CIAKI发病率高达10%到50%。CIAKI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期间恶性事件及增加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治疗CIAKI的方法,因此,如何预防CIAKI成为当前心脏科、肾脏科、放射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围手术期水化及氮-乙酰半光氨酸的疗效已被公认,钙离子拮抗剂、β-阻断剂、多巴胺、他汀类药物、及内皮素拮抗剂等的预防效果尚有争议。”
李教授介绍说,普罗布考(Probucol)作为强力的抗氧化剂,具有抑制氧自由基产生、促进氧自由基清除、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的作用,已被证实可以保护实验性心肌梗死动物心功能。研究证实,普罗布考与N-乙酰半光氨酸同样能减轻高渗碘化对比剂引起的大鼠肾内谷光肝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提示普罗布考对于冠脉介入术中接受对比剂的患者有预防CIAKI的作用。目前,已证实普罗布考通过其降脂及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再狭窄。在临床上,普罗布考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然而,迄今为止尚无普罗布考预防CIAKI的临床试验。为此,李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针对普罗布考能否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AG和(或)PCI后的CIAKI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化临床试验。
“国际上的研究表明,N-乙酰半光氨酸能降低PCI术后CIAKI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近期公布的REMEDIAL试验也提示,N-乙酰半光氨酸减少了CIAKI发生的危险。维生素C作为临床常用的抗氧化剂,能减轻肾功能不全患者接受CAG或PCI时对比剂引起的肾损害。 在非选择人群中CIAKI的发生率小于5%,但在高危人群、特别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0%到50%。试验中绝大多数病人至少有一个CIAKI的危险因素,而且部分病人还具有多重危险因素。”李教授告诉记者,“在我们的研究中,在CAG和PCI后CIAKI总的发生率为11.22%。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普罗布考组CIAKI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只是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是,普罗布考预处理明显抑制Scr峰值和Scr的增加,仍然提示普罗布考预处理在预防CIAKI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同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介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不能降低CIAKI的发生率,也未见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而硝苯地平控释片使肾血管舒张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被其引起的抵血压作相抵消。此项研究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医师对对比剂急性肾病的认识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该试验取得的预期结果将对临床CIAKI的防治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到目前为止,水化治疗仍然是被公认的防治CIAKI的有效方法,但是,此次普罗布考预防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研究新进展,在我国对比剂肾病研究乃至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的确,据记者通过相关资料获悉,过去十多年来,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从15%逐渐降到7%,这大大得益于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低肾毒性对比剂的出现。然而目前随着我国开展心脏介入手术量的增加,对各类对比剂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因此,对对比剂的选择及用量作为急性肾损害危险因素中的可控因素,一直以来为广大心脏科医生所重视,所以,李广平教授和他的学术科研团队在普罗步考预防及治疗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医师对对比剂急性肾病的认识提供了依据,这在我国对比剂肾病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海河会”:探索、发展、创新
李广平教授是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心脏科主任,也是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的主办单位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的所长。据记者了解,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由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石毓澍教授倡导。石毓澍教授是中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学科创始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都是石毓澍教授于1980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心血管组的基础上创立的。目前,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仁的广泛好评,已经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品牌学术盛会。
谈起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李广平教授满怀深情地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是天津市卫生系统的重点学科,也是天津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是石毓澍教授创立的。天津市目前很多的学术带头人都是从这个学科毕业的硕士和博士,毕业以后成为学科带头人,可以说这个学科是天津市心血管医生的摇篮或者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石教授的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是国内或天津各医院心内科的主任或者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心脏学科目前在天津市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地位。很多的老专家,在提到二院的心脏学科、提到石教授,还都是非常了解的。这个心脏科目前是我们国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是‘’以后第一批恢复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当时全国有八九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首批的心血管方面的博导,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学科点的建设是很早的,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石教授领导的关于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外地知名的院校的学生也都到这儿来进修、学习。”
“石教授已九十高龄,他倡导开展海河心脏医学会议,主要是为了活跃心血管病的学术气氛。因为天津市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发展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加快速度、跟上国内国际发展前沿,所以我们在这几年连续举办了七届海河心脏医学会议,初衷就是为了促进各个地区对心血管病的交流,同时也推动天津地区的心脏病学发展。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历年来秉承学术为主导,以最新临床进展与研究相结合、心血管疾病与相关疾病相结合为主线,突出会议的特色。同时,会议面向基层医生,安排了实用性强、适合一线和基层医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临床处理的讲座和卫星会,使不同层次的参会代表都能通过参加这个会议,有所收获。另外,近年的会议还增加了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和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控制方面的讲座,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防控的全面把握,更新临床医生的防治理念,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战线前移,起到促进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有效控制的作用。这七次会议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内的老一代专家、还有现在活跃在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都对这个会议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据《老年健康》报道,法国科学家发现,小腿粗并非坏事,这可能预示着心血管功能良好,发生血栓和心脏病的危险也越小。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的·苏里克博士及其同事共同完成了这一研究。专家调查了法国波尔多地区的6200多名居民,其年龄在65~84岁之间。结果发现,与小腿细的老人相比,小腿粗的老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要低29%。专家指出,小腿的粗细与向大脑供血的关键通道——颈动脉密切相关,小腿越粗,颈动脉出现斑块或阻塞的危险就越小,发生血栓和心脏病的危险也越小。法国专家已将小腿周长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新指标。腿细的人可能更需要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腿粗的人也不必太过在意不美观,毕竟健康最重要。
糖友吃鱼油没用
鱼油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能降低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其他心血管问题的风险,因而大受欢迎。然而,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加拿大研究结果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欧米伽-3脂肪酸补剂对心脏健康虽然无害,但也毫无益处。在对1.25万名心血管疾病危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前期糖尿病患者长达6年的研究后,专家发现,相较于安慰剂,长期每天服用1克欧米伽—3脂肪酸补剂对于预防心脏病、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方面,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这是因为,欧米伽-3脂肪酸只对甘油三酯有一定作用,但却对好胆固醇(HDL)和坏胆固醇(LDL)等其他血脂指标不起作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授乔尔·泽斯表示,糖尿病患者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和中风,服用欧米伽-3脂肪酸保健品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不好血糖,就可能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大增。
喷洒技术救心脏
心脏修复技术的不足让许多心脏病患者只能靠移植换一个新的心脏才能存活,而适合患者的供体可遇不可求。一群在英国心脏协会(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学者,研制出了一种由心脏细胞所组成的生物电流(bioelectric)喷洒器,用来帮助心脏医疗技术的提升。心脏医疗手术所需覆盖的细胞组织极薄,而为了达到此需求,研究者将喷洒用的针头通上高达3万伏特的电压,才使其喷洒出的水流变得极其细小。另外,他们还加入了其他种类的细胞来创造出立体的修复组织,希望通过喷洒来达到更好的心脏修复效果,改善器官的健康程度。虽然,医生们都希望新技术能尽快应用在临床医学技术上,不过依照惯例,此技术还需经过动物测试等阶段,所以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如果成功,此技术将大幅增加心脏修复的成功率,并大幅减少在煎熬中等候器官捐赠的心脏病患数量。
蟒蛇体内的护心药
一条6米长的黄金蟒一顿能吞下相当于自己体重1.6倍的食物,这如同一个普通成年人一口气咽下300磅牛排。人类若如此,早就因为食物过于油腻患上了心血管疾病,但黄金蟒由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加快40倍,能毫不费力地把所有食物都消化掉,使心脏保持瘦削和强健的状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雷万德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让蟒蛇具有这个神奇的功能,并在两年的研究中从其血液里分离出了发挥关键作用的物质,一种由蔻酸、棕榈酸和棕榈油酸组成的复合物。在小鼠实验中,这种物质不但能够加强心脏的肌肉,还能够阻止动脉管内的堵塞,从而保证了心脏的正常功能。雷万德把她的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学》杂志上,并成功获得医药公司的兴趣和赞助。在不久的未来,她很有可能据此开发出一种针对人类心脏病的新药物。
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与饮食的关系研究得最多,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营养条件较差,血清白蛋白含量较低,以及血清中胆固醇含量较低,比较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白蛋白减少合并有胆固醇降低,可能更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我国六大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的调查证明,喜食肥肉与脑血管疾病发病没有明显关系。日本专家查阅了千余篇最近两年论述饮食与疾病关系的论文,没有发现胆固醇引起脑血栓发病的文章。
含盐较多的饮食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
对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前两项与饮食有关。多吃动物脂肪、内脏等含胆固醇较多的饮食必然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多吃含盐较多的食物会诱发高血压病。
肥胖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潜伏危险因素。肥胖的人应当做到两点:加强运动锻炼与控制饮食。特别注意少吃动物性脂肪。从现在的统计来看,美国一般居民平均每天从食物中得到3000千卡的热量,其中由动物性脂肪供应的热量约占40%,日本一般居民平均每天需要2000千卡热量,脂肪供应的热量占25%。日本署民进食的动物脂肪比例较为适宜,日本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就比美国人低得多。
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饮食指导,主要是饮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脂肪应有一定比例,最好能吃一定量的鱼。老年人、营养较差的人应多吃一些牛奶、奶制品、猪肉。无论什么年龄,每天吃盐都不应超过10克,同时应防止低钾,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肉类、青菜,粗粮、冬菜、榨菜、蘑菇之类。
从世界范围来看,癌症的总发病率有增无减,其中胃癌、大肠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发病都与饮食有关。
胃癌发病与腌渍菜中含盐多、含硝酸盐多的饮食有关。多食类似豆浆的豆制品可使胃癌减少。多吃青菜,用冰箱保存肉类等食物,都会减少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及其对机体的刺激,可以减少胃癌发生。
引起大肠癌的食物是高脂肪、低纤维索的食物。脂肪在大肠能分解产生致癌物质,而低纤维素造成粪便在肠腔里存留时间增加,使致癌物质与肠壁作用时间延长。
嗜好饮酒的人容易造成食管长期慢性炎症,在炎症增生的基础上产生了食管癌;我国食管癌高发区调查发现,当地居民腌渍的酸菜中含有大量致癌物亚硝酸盐,并且有促癌的白地霉菌。食管癌患者多有速食嗜、热食、蹲食的习惯。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成为食管癌发病的因素。
肺癌的患者中,多有吸烟史,并且很多人营养较差,缺乏蔬菜、胡萝卜素,维生素A。
当然,这些癌症发病原因不单纯是饮食,但饮食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预防癌症的饮食指导,主要是应当多吃有预防癌症作用的青菜,水果、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少吃盐,动物脂肪,少饮酒,避免过热的饮料及食物,
一般说,糖尿病可因饮食中的质及量造成病情的好转与恶化。不过,在孟加拉国居民饮食中糖质占80%,糖尿病却很少;美国人饮食中糖质占45%,糖尿病却很多。日本人三十年来每天糖质摄取量从400克下降到330克,可糖尿病发病率仍逐步上升,其中原因尚在进一步探讨。现在糖尿病专家建议:每天不要超过6克的砂糖,希望用这种办法减少糖尿病发病。
预防糖尿病的饮食要点有三:第一不要吃得过饱;第二摄取各种营养应当平衡;第三要有足够的维生素及无机盐补充。
总的说来,专家们认为,要预防中老年常见疾病,应遵守下列饮食法则;
从食物本身考虑
进食易嚼碎的食物,
不过食,不过饮;
饮食应做到有节奏、有规律。
不偏食,不挑好嫌赖;
不吃过热、过烫饮食。
从摄取营养价值考虑
摄取的能量要能维持人的正常活动(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准);
充分摄取蛋白质(如有条件,动物性蛋白质可占蛋白质总量之半);
摄取脂肪不可不足、亦不可过量,希望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25%;
希望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5~60%,其中砂糖类比例尽可能少,淀粉及纤维索比例可多些;
食盐每天在10克以下
充分摄取钾;
充分进食无机盐及维生素,
从摄取食品的量考虑
最好每天进食20~30种以上食品;
每天吃些豆类制品;
每天吃一次青菜;
最好吃些牛奶及奶制品,
动物性食品中,鱼肉可各占一半,
食用的汕以植物汕为好
不吃含砂糖多的食物:
避免多吃含食盐多的食物;
可适当用香料改进食物的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