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核心素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

第1篇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第2篇

一、语文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素养

在课程建设中,“语文素养”出现于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文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在课标下文对语文素养做出相应的阐释:“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词汇,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思在内的综合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情怀、语文思维、健全人格等在内的综合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语文课程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依然需要我们去思考。

2.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这些所习得的素养能够在未来生活中融入生活,是个人与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将语文核心素养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为理念;以加强学生倾听、表达、阅读、书写能力为目标;培养语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合作能力、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中,通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等三个维度的构建,分别逐步促生学生三个阶段的对应素质:第一阶段,识生字生词,做优美句段篇;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语文情怀,健全学生人格。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1.综合性与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第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知识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与基础,核心素养所指明的跨学科能力在语文学科上有着极强的体现。例如,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先学好语文,能正确的识字写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

第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学习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能力有解读文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感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等。

第三,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教育须当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之心。其综合性是指语文学科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综合的素质,同时,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实践的,它要求我们身体力行,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体良好发展统一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2.动态性与终身性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动态性特征。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必当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特征制定相应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终身性特征。一方面,语文的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上逐渐生成、培养、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它体现了对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工具性与人文性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 核心素养 培养 表达

前言

随着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广大学生家长开始关注起相关教育人员教学方式的应用水平。学生在语文科目相关课程知识内容方面的学习效果以及相应的学习成绩等,越来越成为备受社会成员热切关注的重点探讨话题。受素质教育全新教学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着重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的探究,就成为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教育革新中的核心素B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以来,语文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模式越来越成为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社会各个行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学校培养全新的应用型人才与之相匹配,这就对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提出了革新式的要求。为更好的完善和改革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逐渐深入研究并实施将学生核心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表达结合应用到教学课堂之上①。

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第十四个年头,在教育领域在课程改革深化政策逐步推行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发展体系。有关可操作性表达式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进入到系统化以及理论化的发展阶段。语言运用的构建方式、语文思维的发展以及升华以及语文文学知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等,都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模式所包含的教育内容。

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可操作性表达的探究

1.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建特色教学课程

在我国语文科目传统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的过程当中,有关课程教育内容的划分大概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高度的级别分类。其一是国家或者学校所在地区内部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语文教学内容,这一类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以实现或者满足全体学生共性需求内容的为基础或者最终教育目标。第二种教育课程的设定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有资深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在结合本校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设立的特色教育内容。后一种教学课程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不同方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需要相关教师重点注意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可操作性的表达是一种内隐化的培养内容,教学路径的设计应当尽可能顺应或者创建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上。

2.设立情景对话,结合短剧表演

语文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科目可操作性核心素养的表达能力时,为有效集中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学习的注意力,可以安排课堂适当的教学时间将短剧表演的情景化教学模式引入到语文课堂之上。通过与语文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的情景短剧的排练和表演,学生能够对相关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当中,逐渐形成学习语文知识内容的兴趣②。

例如,当在为学生讲解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晏子使楚》的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将文章当中叙述的故事情节作为蓝本,引导学生排练表演历史情境短剧。在情景短剧的排演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让《晏子使楚》当中的历史情景能够更加真实的重演到语文课堂之上。在学生表演历史情景短剧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当中的教育要求,适时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教学疑问。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完成重点知识内容的学习任务。

3.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化训练

相关教师还应当将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模式的设定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培养方式,使核心素养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尽可能符合学生在语文知识内容方面学习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当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语言运用技巧之后,再对其开展进一步更深一层的阅读或者写作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案相关教育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才能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以及综合写作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综合的提升。教师要富有教育耐心,逐步开展每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可操作性表达的终极教育目标③。

结论

总而言之,语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语文探究和学习能力的概括。结合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特点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研究语文科目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是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只有相关教育人员掌握更多能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可操作性表达的教学方式,才能最终实现语文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注释】

① 丁文静、韦冬余. 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6):80-81.

② 赵莹莹. 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第4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才能得到生动、高效的教学效果,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生动、高效的教学效果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 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下制作和使用课件, 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1.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动力, 不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2.恰当运用, 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 它是服务于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 设计出优秀的课件, 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 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 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3.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 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 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 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 适当的板书, 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 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再如, 强化诵读、注意积累, 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 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 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 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 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 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 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 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注重实效, 保证使用的科学性。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 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 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 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训练, 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 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才能得到生动、高效的教学效果,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文章来源】/article/65/320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5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魅力型语文教师是人性的洞悉者, 他能利用这种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2.掌握思想动态。语言的教学必定和思想的传播密切相关。语文教师的思想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

【关键词】魅力型语文教师、人性的洞悉者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教学活动: 学生上课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感觉非常快乐; 教师上课既讲解有方又挥洒自如。这上课的老师真令人敬慕, 他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别人学习。如果是语文课, 可以称之为魅力型语文课, 而能上出魅力语文课的教师当然可以称之为魅力型语文教师。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成为魅力型教师。也许有些语文老师可以成为学识型教师, 他知识渊博, 上课能旁征博引, 准备启迪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然而这老师普通话不太标准, 致使一些学生听他讲话感觉很难受, 因为经常要在心里订正老师读音的错误, 这对这些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精神上的折磨。也许还有些老师可以成为幽默型老师, 他的语文课充满欢笑, 学生感觉上课非常轻松愉快, 因为老师言行很诙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就这老师的教学效果来说, 不算理想。所以真正有魅力的语文课应该是思想与思想的交锋, 是人体各种功能的综合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演奏的抒情诗, 既有科学知识收获, 又有美好情感养成。这样看来要成为魅力型的语文老师, 要有较高的素养, 要付出很多努力, 要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探究。一个具有了较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既然准备好了攀登, 就要去寻找和准备那些至关重要的工具, 从而最终能登上魅力型语文教师这个巅峰。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1.理解个性特征。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作全面的分析, 这项工作的展开不妨借助一些个性心理测试资料进行自我测试, 以能够比较公正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测试结果作详细的解读。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融洽课堂气氛;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学识的养成; 哪些个性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当然要找出自己个性特点中存在的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不要把这些因素扩展到课堂上, 以致于影响教学工作。同时, 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有现实材料作为依据的, 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 对某一个学生, 魅力型语文教师能准确说出这个学生一二个事例来表明这个学生的某个性格特征, 并作出简要的分析。可以这样说, 魅力型语文教师是人性的洞悉者, 他能利用这种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2.掌握思想动态。语言的教学必定和思想的传播密切相关。语文教师的思想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我们可以把语文老师的思想可以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例如, 在法国, 一个老师年龄大了, 还没结婚, 法国学生可能不会很惊讶; 而在中国, 由于深受传统思想中婚姻家庭观念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年龄很大了, 还没有结婚, 中国学生必定会有许多猜疑, 有时这种状态可能会对这个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生活习俗不同, 但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思想观念不同造成的。许多语文老师的思想其实就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标本, 老师在考察自我思想时, 也可以放大自己观察目光的倍数和范围, 吮吸人类美好的思想精华, 经常追问自己身上存在的思想状态,“吾日三省吾身”, 最终养成宁静平和的心灵。

【文章来源】/article/65/320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6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 开启了人们心灵的尘封已久的窗口,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国语文教育从五十年代开始, 一直沿袭着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 不断重蹈着“应试教育”的轨迹, 对考试严防死守, 万无一失, 在深重的升学与英才教育中, 迷失了教育主体的个性.

【关键词】开启了人们心灵的尘封已久的窗口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人文说” 是当今世界人文主义教育思潮风起云涌的有力回应, 强调人对世界的优先地位, 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 重视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和内心的体验, 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的表现。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学弄得山穷水尽之际,“人文说”的提出, 另辟新路, 开启了人们心灵的尘封已久的窗口,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国语文教育从五十年代开始, 一直沿袭着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 不断重蹈着“应试教育”的轨迹, 对考试严防死守, 万无一失, 在深重的升学与英才教育中, 迷失了教育主体的个性; 在“书院教育”的怪圈中爬循, 教育成为“掌握知识”的过程, 人类知识的浩如烟海也使得对知识的掌握深感重负和困惑, 知识的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对知识价值的漠视, 伴随着心灵的苍白和心胸的狭窄, 教育缺少智慧和灵性,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得死, 学生读写太少, 教学脱离生活, 整体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 不少教师往往是从自己的箱子里寻找工具去解决问题, 很少从箱子外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 即“常规思维”,“习惯思维”产生的巨大惯性, 这些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 已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思维中, 形成思维误区, 客观上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宽度和深度。

二、人文教育与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进步的现代人, 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 使人活得更自觉, 更高尚, 更高雅, 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 更重视精神追求。人文内容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为“智”, 人文精神为“德”人文不是科学, 而是文史哲, 人文求善, 是为人本, 是民族存亡之根,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 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 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 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必须在人文实践活动中, 重视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 重视让学生去体会并参与良好的人文环境,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article/66/318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7篇

1.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社会,面对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它为国家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正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过多注重的是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单纯的“操作手”,成为了某一行业的“机器人”。随着这些学生逐渐走入社会后,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知识的贫乏,为人处世缺乏涵养,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错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高职教育不得不反思,现行的教育思路是否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应该如何面对学生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专业课所欠缺的。然而以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及教授有它不合理之处,急需改革,从而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文素养。这一客观背景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问题的目的及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呼唤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需要,重视人文素养又是职业生涯的需要。然而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人文素养教育。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虽然专业技能扎实,但人文素养较低,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像我们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中国人自古就主张通过语文的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乃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到了现代,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老一辈文学家也都强调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只不过,多年来在我们升学率的牵引下,使得语文的工具性成为了考核的重点内容,也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语文的人文性的失不是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开始的,而是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了。而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

二、问题研究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如何既有效提升在校学生人文素养又能兼顾为专业课提供扎实的语文技能,这是问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从而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2.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文学赏析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进行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课堂以专业语文授课为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技能基本功,比如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实用医学文写作能力等等,多采取实训课授课方式,切实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们在未来职场中的工作能力。文学鉴赏课主要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设,既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3.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的前提,是要改革现任语文教师的既有教学模式,使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未来职场应用能力的欠缺。从而在各方面提升现任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能够贯彻执行语文教学改革。

三、问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课题研究要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自己悟出创造的途径,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2.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本课题实验的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课题进行中要时刻牢记这一原则,并时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原则,即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求新、求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不唯命是听,不唯名家定论是从。

3.实践性原则。课题实验活动,除了教师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实践活动以外,最主要的实践者就是学生,要让他们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实训训练,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课外要亲历阅读名著的实践、思考评价名著的实践、书写论文的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4.鼓励性原则。实训课堂实践中,要充分体现鼓励性原则,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争辩;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改进评估机制,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5.发展性原则。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核心。实训课堂体现为不忽略任何一位学生,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四、问题研究的思路

1.确立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2.进行调查问卷,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3.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明确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从而思考如何面对这种现状。

4.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问题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在于:在当代,以追求实际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选择目标的商品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强调学生技能培养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较为薄弱。本选题有助于人们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低下,从而在课程改革中,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实践价值在于:在高职院校,面对大学语文的尴尬境遇,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是改变现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切实可行的。

六、问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考察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从而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从而确定实施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法或步骤。完成了《高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汇总,为本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8篇

【热点考题链接】湖北黄石卷《文明,与世界相拥》;湖北随州卷《“互联网+”向我们走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卷《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湖北黄冈卷《“看脸社会”的悲哀》;黑龙江绥化卷《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四川资阳卷《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湖北襄阳卷《义重情深的恩赐》;广东广州卷《地铁客的风格》。

【真题再现】

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文/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它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2015年5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前三段列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边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你的文明,或许,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严重缺失。

D.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览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

5.简略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四川资阳中考题)

(参考答案见下期二、三版中缝)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考查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解题时可以采用标题判断法、位置分析法和论据分析法。本文标题“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表示明确的判断,是紧扣论题“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而亮出的主张,所以标题便是中心论点。

第2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中关键段落作用的能力。前三段属于“提出问题”的部分,一般而言,这一部分具有引出话题或观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本文前三段列举不文明现象的作用,可以从这些角度考虑。

第3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解题时,应从句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在句式方面,要与“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一致,其句式特点为动词+后置的状语;字数要与其相等或接近。仿写内容,要围绕“一点一滴的践行”“迈出坚实步伐”“知行合一”等来答。

第4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解答这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逐项进行辨析。辨析时从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分辨,看看每项的内容与作者原来的意思是否吻合。文中第④段,由“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可知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后,没有从根本上杜绝游览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故选D。

第5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一部分有其各自的作用,分别是:提出论点或论题;运用论证方式证明论点;深化总结中心论点或发出号召等。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明确层意的基础上,明确各部分的作用。组织答案时,采用以下模式:首先,作者采用……方式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通过……论证方式论证论点;最后,深化了论点或者号召人们……。本文①―③段为第一部分,在列举不文明现象基础上提出论题;④―⑥段为第二部分,摆事实讲道理,指出提高公民素养的措施的重要性;⑦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论点。将其归纳整合,组织答案即可。

错答探因:

上述真题中第2、5题失分较多。

第9篇

一、调查目的与抽样

为了确切了解目前中小学师生语言素养现状,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最佳决策起点,江苏省常州市中小学写作教学郭家海名教师工作室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合作,研制了“中小学写作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列有两种选项:一是“不同意”;二是“同意”。工作室于2017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在C市市区随机选取8所小学,抽取318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研究样本。一共发放正式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为了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分析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涉及教学的“语言素养”情况。“教师语言素养”主要由“素养认知”“素养策略”“素养行为”三个具体维度构成。认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策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行为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下面对三个维度的调查的结果予以分析。

(一)调查分析

1.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语言素养及其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知

经过多次验证,认知维度最后选择的代表性题项有三个,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三个题项中,前一个是正向题项,后两个是反向题项。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素养认知维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对语言素养作用的认知判断见表1。

认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整体上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持赞成态度,总计达83.8%。其中,中年级教师认可度最高,高出其他两个学段教师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教师否认率高达9.3%,可能与其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涉及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少有关。

认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这是一个反向的题项,教师的“语言能力”与其“审美能力”并不呈因果关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有88.5%的城市小学语文教师都认同了这个没有因果关系的判断。其中,高年级教师认同度相对较低,高年级教师否认率是低中年级教师的3倍以上。

认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也是一个反向题。与认知2相比,这个表述更荒谬。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其“思想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常识。相对于认知1与认知2,这一题认可度要低一些,占总人数的69.8%。但是从整体上说,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认知仍是让人深思的。

2.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策略维度在验证后筛选下来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上的认同见表2。

表2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策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千百年实践检验出的提升语言素养的良策,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总赞成率达到88.4%,仍有11.6%不赞成,其中集中在低年级,也许与低年级教学中背诵积累的要求没有中高年级高有一定的关系。

策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背诵”是输入,写作运用是“输出”。语言素养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上。调查发现,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师不认同的比例比较高,都是9.3%,是低年级的4倍。从教学的角度看,中高学段都进行了正式的习作教学,却有近20%的教师不认同写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策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的。三个学段的教师在认同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行为维度验证筛选出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上的认同见表3。

表3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行为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这个题项是对第二个维度第三个题项的检测,即不注意文章语言使用的“大量阅读”是很难提升语言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的小学语文教师认同“注意文章语言使用”,88.4%的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中都不注重作者的语言使用。认同的学段中,中学段教师比例最低,只有低、高学段的一半;不认同的教师中,低中学段比例最高,高出高学段5-7个百分点。

行为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本题与维度二第二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的运用。题项提供了四种语文教师经常涉及的文体样式,在四种选择一种的认同中,总量只有81.4%,有18.6%小学语文教师半年都不动笔,尤其以中高学段为甚。

行为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本题与维度二第三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积累的。让人困惑的是,在策略选择上,小学语文教师100%认可“大量阅读”的重要;但是,在个人行动上,每个星期都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数比例只有65.1%,高达34.9%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怎么阅读,尤其以低年级为甚。

(二)调查的初步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关于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关于语言素养的认知有比较严重的偏差

认知偏差明显体现在维度一的两个反向题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重,主要是语文教师对理性思维重视不够,多从个人感觉出发,简单将“审美素养”与“道德素养”等同于“语言素养”,忽视了许许多多语言素养很高的人在审美素养乃至道德素养方面的严重不足。以中外作家为例,他们的语言素养都很高了,但是奈保尔、胡兰成、塞林格、谷崎润一郎等都是缺乏道德素养的人。实际生活中,人品与文品并非总是一致。

2.语言素养养成的意识与行动不一致

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维度二和维度三的“积累”与“运用”四道题项上。“积累”方面,维度二第三题与维度三第三题严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颠覆了“师范”一词,因为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变成自己不读书,但赞成多读书、只要求学生多读书的人。“运用”方面情形略同于积累,也反映了语文教师自身不动笔,却要学生多动笔的现象。

3.不同学段有关语言素养的认知与行为有差距

由于小学三个学段差异较大,有些教师长期在某一个学段教学,从而形成学段意识局限。例如维度一第一个题项,一、二年级有9.3%的语文教师对“写作”没有感觉;维度二第一个题项也体现了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的特点。

三、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提升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理性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检验阅读

由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是文科出身,来自偏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中文系,长期接触感性作品,严重缺乏理性思维的训练,于是出现诸多语文教师在追求“个性”“感觉”“浪漫”的同时,缺乏“共性”“科学”“实证”的审辨眼光与研究视野,从而出现调查中近70%的语文教师无法判别“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样的逻辑谬误的情况。因此,矫正方向是积极引入理性阅读,进行科学研究,将日常阅读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行检核,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动笔

化“观点”“想法”为行动,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读理性的理论书;多动笔,多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语文教师不是“小资白领”,读书主要不是休闲娱乐;语文教师也不是作家诗人,写作主要不是文学创作。读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专业理论著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写作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三)走出学段藩篱,放眼成长过程

调查发现,同样是小学教师,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在语言素养的不同维度上显示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长期处于一个年级段所造成。显然,对语言素养的认知、策略与行动不能完全由所教年级段教学内容有无决定。有些教师个人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受所教学段教学内容的局限,因为小学低学段没有整篇的习作教学任务,就忽视自身写作,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于学生培养要着眼于其一生成长,于自我修炼要着眼于一生的丰盈。即使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关注12年完整的基础教育,不能小学不关注初中,初中不关注高中,高中不关注小学。至于小学内部,更应该六年整体一盘棋,而不应该内部再行割裂。

由于调查范围仅限于一个城市,抽取样本仅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此,本研究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师曼,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 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呢?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形成和知识的发现,使学生仔细体验语文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获得这一知识的程序和技巧,逐步领悟最终形成学科思想的方法。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继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中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宽松、平等、融洽的气氛下进行。

2、创设开放性课堂,落实“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倡导开放性教学,明确指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实行开放性教学时,应做到三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其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每周4―5课时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学应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适合初中生的报刊,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鼓励学生阅览,借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质量档次高的电视节目,科教频道的节目等,并把这项活动与讨论课,写日记结合起来,对看过的节目进行评论,写出心得,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体验生活,学写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初中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还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并围绕活动进行训练。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仿照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际应用中学习作文。

3、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土壤。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人文精神。教学中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风采。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评和回味作品时写下眉批或札记,随读而写,随感而发,旨在写下个人的阅读心得。它可以是概括式,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做精炼的小结;可以是联想式,由小说中的人物言行、情节而延伸至自身,家庭、社会等由此及彼的感触;也可以是质疑式,写出个人与作品中观点相异之处,写出个人对某些细节的思辨;还可以是格言式,对作品进行赏析、进行思考后得出富有哲理性的概述。

4、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写作能力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只用专业的知识教育学生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就是为了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准则。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授学生文化和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要对知识与素养进行综合培养,这样的教育可以相互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这些是不容忽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关键的,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潜能,那么如何创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要真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对写作都会产生积极性,让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采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比如,可以利用文字游戏,老师在给学生讲课之前用文字游戏做开场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接句子游戏,例如,开头是“彩”,接下来是精彩,精彩的,精彩的世界,精彩的世界杯,精彩的世界杯开幕。就这样,开头随便说一个字,然后一个字到多个字链接,一直到学生能够说出一句话。这样有趣的游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学习当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探究

构建新型的写作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写作的意识。老师要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阐述者和领导者。老师要尊重学习反应慢的学生,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改变教学方案,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老师要发挥民主意识,重新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以朋友相处,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以及感情上的沟通。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布置开放性的写作作业,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开放性的写作作业就是有创造性的一种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将写作问题看得更简约化、更透彻化,写出的作品更具多样性。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任何事物的形成过程都是从外在到内在,再从内在到外在,两者相互交替、相互影响,只有真正的再吸收、再创造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人文素养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对其有所感受和感悟,才能让学生受到触动,然后拥有了这样的内在因素,才能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动力和信心,努力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创造自己和提升自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让学生从字开始,让学生练习书法,带领他们学习书法的同时,引入历史文化知识,或者带学生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习和参观。不断地通过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文化知识底蕴的解读,使学生的素养受到文学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老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知识的精华和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督促,使语文教学向前迈进,要为学生的教育负责,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负责。要使学生快乐简单自由地学习,为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让语文课堂绽放出五彩斑斓,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第12篇

高职语文是面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教育课,作为高职院校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了适应当前高职院校迅速打破以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背景下的深层次教学模式改革,进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利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目标和评价功能,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实行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构成元素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基本功能是诊断与定位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并服务于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是有机的统一体,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内容和方式引导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是未来教学方向的导航,考试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测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是高职语文考核整体化的三个互为支撑的元素,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调整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符合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作为基础性、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知识、情感、审美、道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训练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拓宽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品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交际、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判断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应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以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主体上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从评价功能上看,强调评价的等次评定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从评价内容上看,重视对知识与技能再现性评价,忽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从评价的方法上看,重视书面考试,忽略对学生活动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无论是目的、功能或是内容、方法都不适应新的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1)考试评价内容和方法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统一规划的教材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但是从应用的角度讲,相对缺乏实效性和特殊性,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时展速度。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考试内容仍依附于教材,以教师、教材、课堂为命题中心,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范围狭窄,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引起学生的心理惰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性和高职语文教学现实状况要求教师必须突破固定教材程式,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在考试和评价内容及方法上进行突破,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充实新内容、吸纳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2)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现行评价方式往往以标准化考试为主,标准化命题考试尽管能简化考核的程序和环节,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但由于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达到科学化的要求,有的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这造成命题只限于个别知识的检验,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能力的考察,弱化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重知识考核,轻实践运用能力考核。当前高职语文考试内容过分依赖于教材,侧重考核知识的识记和再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其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评价方式是最低标准评价,即合格评价,而不是激励评价,没有将教学评价与学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四、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观

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教学评价改革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重新建立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制定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方案,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评价观念上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在评价功能上。要从过分强调评价的区分功能转向激励、促进学生发展功能。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语文考试应淡化对学生的理论性考试,将重点放在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上。从侧重区别功能转向发挥激励,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建立新的 语文学习态度。

(2)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单纯重视一元化知识评价向多元化能力评价转变。高职语文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能力,因此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运用能力评价,不仅要关注语文知识素养,而且要关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获得这种能力的过程与方法。

(3)在评价方式上。要从侧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评价、过程性评价,从单一的笔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应倡导多视角,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个别化评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①可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通过制作课程记录卡,详细地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帮助学生及时反思学习过程;通过建立个人作品档案袋,将学生学习心得、日记、文学习作、哲思短语、小论文、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进行收集,由校外人士、教师、辅导员、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评价,写出评语,并提出建议。②通过专题作业评价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程度,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园新闻采访、信息报道、参与校园文学社活动、撰写小论文、辩论赛、演讲大赛、作文赛、诗歌朗诵比赛、现场设计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评出奖励等级,建立激励机制,将优秀专题作业在板报、校报上发表。③通过活动表现评价法,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识应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评价。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这将有效促进学生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与进步。④通过问卷法了解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教师可以将需要了解的信息编制成试卷,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观点与建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阅读视野、文学热点现象的关心程度、态度立场、价值取向等。⑤丰富考试形式,根据教学具体内容特点与要求,选择适宜的考核方法,如笔试、口试、调研报告、论文、读书笔记等方式,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着眼点,以提高高职语文考试的实效性。

(4)在评价主体上。应努力实现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的转变。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教师单向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自觉地把握学习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总之,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以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并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锦明.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改革[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1(3).

第1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CPCK;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优化学科教学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给优化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指的是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能够满足自身及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能力与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种新标准,也是一种高要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追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各个学科都针对自身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及策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育,既顺应了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又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相关的语文学科知识并进行内化、实践后才得以形成的,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语文素养涉及知、情、信、意、行各个领域,它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教师日常的培养、沾溉及浸润。由此,“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成为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加强学科

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兴国必先强师”。在读的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是未来中学语文教师的主体,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夯实其职业能力,是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及实践模型。其中,美国学者ShulmanL.S.提出的“PCK”理念,成为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培养的核心词,它给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以重要的启迪。“PCK”是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暨英文缩写。学科教学知识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学科教学知识打交道,只有把学科教学知识掌握透彻,才能更好地“传道、受业、解惑”。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的文件精神,本着服务辽西基础教育,夯实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以及学生就业等因素,借鉴“PCK”教学模式,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CPCK是语文学科教学知识(Chinese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缩写和简称,这里首字母“C”代表语文学科,CPCK是PCK理念在语文学科领域的深入实践及发展。由PCK的内涵而来,CPCK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知识、教学教法知识、教育技术知识以及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等构成,其本质是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将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掌握的教育形态,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必须拥有CPCK所包括的上述知识及能力。但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目前在读的学科语文教育硕士CPCK状况不甚乐观。主要呈现出:跨专业学生多,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学生CPCK能力较弱等问题。基于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CPCK现状,结合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的培养目标,细化CPCK内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势在必行。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

(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具体内容基于目前我国学科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各学科都有各自的育人任务及核心素养。从“大语文”观以及终身发展的理念来看,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板块,学生若想形成这种素养则须积累大量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并且积淀深厚的道德修养。“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及职业logo。如果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不具备坚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及能力,则无法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堪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精心培育。概括说来,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提高个体与他人交流、与书本交流、与自然交流、与社会交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根砥及内核。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输出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领路人。因此,对于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要通过专业引领及教学651渗透,敦促其通过学习专业课、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等方式,自觉探寻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规律,保持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度,形成较丰富的语用经验及能力,在未来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既能言传,又能身教,能为学生们的语言建构及应用树立典范。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个体既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美,也可以通过听觉、嗅觉去感受美、发现美。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科语文教育硕士必须养成对美的洞察、鉴赏及创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并能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与探究性的赏析,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及思辨能力。教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与生活中自然而然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更高、更美的人生追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中国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如何批判地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是对炎黄子孙的一种考验。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作为未来语文教师队伍的一员,学科语文专业硕士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提高自身的文化传承及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古文典籍,增强对文言文文体特征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阅读中形成文言文文本细读能力,能深刻体悟作家的风格及其创作特点,继承古圣先贤们的求知精神与道德品格,为日后教学及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对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来说,光有语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能够运用适宜的方法将语文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之法和授课之道。具体说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1.“7”个文体的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7”个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这七种文体的教案设计以及教材分析能力。这是一项非常基础但却极其重要的工作,不管是从文体特点、叙事风格出发,还是从学情背景、社会现实出发,扎扎实实掌握好这“7”个文体,能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2.“三笔字”书写能力“三笔字”是指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写好“三笔字”是职前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俗话说“见字如面”,学科语文教育硕士作为未来语文教学的从业者,练就过硬的“三笔字”书写能力既是其传授知识信息的必备技能及素养,也是其以身作则、写好汉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三笔字”的训练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还要多写多练,做到书写规范美观,笔顺准确无误。3.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说课”是课前教学演练的重要环节,需要“说课”人在较短时间内用口头语言对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或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进行精当阐述。与“说课”有所不同,“试讲”则是采用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将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讲解。试讲人要清晰阐述自己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还要进行必要的师生互动。从本质上来说,“说课”和“试讲”都是上课前的“实战演练”。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说课和试讲的练习,不断巩固自己的授课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风格,为将来上好完整的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4.微课制作能力随着e时代、微时代的来临,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的地位日益得到凸显。微课程具有知识点凝练、制作后可以存储传播、易于学生在闲暇时间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学习等优势。作为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目前已在中小学的教学中逐渐普及。但是看似短小的微课程,其设计与制作却并不简单。要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井然有序地精当呈现教学重点,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微课程制作能力: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要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在屏幕上所展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讨论的欲望;微课程的界面要干净、简洁、突出重点问题……所有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养成、提高。5.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与“学而不思则罔”相类,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与研究。语文教学研究既包括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对教学法的研究,也包括对学情的研究。语文教材中哪些知识应该详略得当地讲解?为什么选择这些知识而不是那些知识来教?这些知识应该怎么教?上述问题是语文教师必须时刻谨记且需反复思考的。不论是进行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都在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否合格,是否达到活学活用的标准。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不同,因此教法也绝不相同。必须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因为良好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若想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三)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

人际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及信息交流的一种最基本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行为。师生之间的请教与指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恳谈交流等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从传播活动的互动及反馈来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方式,便于传播者根据传播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传播的内容及方法,因此,对于身兼知识传授、释疑解惑、家校沟通以及激发引导学生等任务的语文教师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传播知识、技巧与能力。组织传播是由多数人参与的、以组织为单位开展的一种传播活动。作为以知识传授、学生培育为主要任务的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以信息传播互动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其间伴随着围绕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信息传达、讨论、阐释等,由此即形成了组织传播。良好的组织传播技巧会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舒适活跃的环境氛围,使每个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及积极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必将促成教学目标的积极达成与实现,因而职前语文教师必须要养成一定的班级建设以及教学组织传播能力。

(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研创科技产品,撰写书刊读物,都离不开思维的支持。它像是水果的内核,是支撑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学习需要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这些能力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思维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面对求知欲极强且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发展及提升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思维变得灵活,同时,要善于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教学有法,绝无定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动力,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要努力练就抓住每一次吸引学生眼球机会的能力,灵活有效地达成对学生思维领域的积极扩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

(一)以CPCK培养为抓手,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必须遵循一定的目标展开,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规格及要求的设定。培养目标是确定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的前提。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以便达到理想化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大多数学校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大语文时代”,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当下乃至未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CPCK为抓手,以学生未来从业需求为导向,将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将来都会从事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职业,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完全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教语文、是否会教语文、是否能教好语文。因此,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在“立德树人”的总方向下,依据上面我们分析的CPCK内涵来凝练目标,进而依据凝练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理论课,为学生打牢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合理有序地为学生安排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诸如“三笔字书写”“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微课制作”等实训课及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收获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到及时的实践技能指导,将理论素养沉淀为相应的教学能力,以此充分凸显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硕士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理论、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对实践要素进行科学的规划、系统的设计,通过完善的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真正有机融合,落到实处,达到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链”式融通。

(二)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技能

如上文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及能力,还需要教书育人的能力、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所有这些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绝非单纯的理论传授可以完成,必须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教育学的知识理论,所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基础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的老师能够把语文课讲好,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但是光有理论不足以形成能力,还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且科学的教学实践训练,夯实学生的“实战”能力。诸如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三笔字”书写能力、说课能力、试讲能力、微课制作能力、教材研究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单纯靠理论讲授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必须辅之以实践训练。以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培养为例,理论学习之外,学生们还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打磨。对此,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微格教室、智慧教室进行训练,老师给予点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得到经验性、规律性的收获,进而逐渐形成能力。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可以采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定期到中小学见习,观摩学习一线教师的授课,亲身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可以到实践基地实习,开展教育调查,及时发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也可以采用职业技能训练周的方式,结合“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微格教学训练”等课程,亲身实践说课、试讲等教学环节,提升相应能力;还可以以“教案设计大赛”“微课程制作大赛”“三笔字”书写技能大赛等各种教学能力大赛为载体,进行实践技能的检验展示。总之,要广开渠道,为学生搭建CPCK实训平台,敦促其职业能力的自觉养成及不断提升。

(三)以OBE理念为指导,建立学生就业跟踪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

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为“人文而人文”、“机械人文性” 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笔者称之为“伪人文性”现象。下面,就现今阅读教学中的“伪人文性”现象以及如何打造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1.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

现象:语文课结束时,教师启发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样了呢?” 或者是“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反思:经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终以老狼恶有恶报、撞死于巨石或被正义使者猎人枪杀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惨死;名家名篇《落花生》一课中,“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线。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但我们不禁要问:提倡这类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究竟能给小学生留下些什么呢?众所周知,狼永远不会因为学生同情小羊的善心而改变吃人的论文格式本性,而落花生那种有真才实学却不图虚名的实干家也决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价值。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所谓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语文课堂上许多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偏离教学内容真正的价值取向的。学生思维是活了,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求新、求异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以牺牲“求真”为代价,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2.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2.1 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 然后上台比赛。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 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2 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三是认真倾听;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只要使合作常规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营造出一个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2.3 张扬个性,学会自评。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英国曾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

3.学会学习,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第15篇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文学素养是人的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全面、厚实的文学素养,能促使人在阅读、写作、人文、德育、美育、智育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育人。

一、文学素养的概念

新课程实施以后,研究论述文学素养的论文和专著虽然很多,却大多没有对文学素养的定义作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自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的陈蕾老师,对文学素养作了一个定义: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方志范则认为: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浙江大学的朱首献博士认为: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从“文学”角度概括,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对生活的感知力、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

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

首先,培养文学素养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语文的低级阶段主要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学则是更高级阶段的语文,随着语文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提升,它的文学特性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培养文学素养是更好实现美育的要求。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方,早在1795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已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在中国,美育思想更是源远流长,“从孔子的‘诗教’主张直至的‘以美育代替宗教’,有一座丰富的美育思想的宝库。”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学教育的核心之所以是审美,因为文学本身就是美的。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美,引导学生鉴赏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面对文学教育的现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偏低。

首先,许多教师自进入教师角色之后,已经失去了关心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的兴趣,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文学研究的进展,其知识仅仅停留在大学读书时的知识范围内,他们对文学的了解有的甚至落在学生的视野后面;其次,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习惯于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参为依据,不愿也不去认真品味文学语言;再者,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相对较低,由于过分强调语文工具论,受其影响,许多语文教师长期不注意自身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时间一长,其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自然相对不足。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有真正到位地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和施行文学教育。

四、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多年的跟在考试“指挥棒”后头的技术性运作,使得我们的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远离了母语的美感,远离了文学经典的情感陶冶;多年对标准答案的精确解答,麻木了语文教师的文学感觉,所以,要把语文新课改“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原则坚持下去进行到底,还得依赖广大语文教师的文学感觉的回归和文学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影响极大,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实施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创设有生命力、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需要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这才符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

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语文教师既要具备较系统的“史”“论”“体”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赏”“写”“教”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讲究读书的技巧和传授的艺术。文学素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的理论阐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学素养的培养有赖于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学习来获得。同时,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养文学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蕾,《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 2007年第4期

[2] 方志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2005广东教育出版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4] 汤树枫,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教师文学素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2007年第4期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