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思想论文范文

设计思想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设计思想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设计思想论文

第1篇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influencefactorstoarchitecturaldesignideologyinrecenttimes.Itincludestheinfluenceonfigure;theinfluenceonpicturesense;theinfluenceonliterature;theinfluenceonpictureandsculpture;theinfluenceonscienceandreason.Itisthefactorswhichgivethetimesfrom1750to1950unityandcausegreatshakinguncalculatedinthefuture.

Keywordinfluence;architecturaldesign;picturesense;reason

鉴于后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包括建筑在内的各类设计相互影响,以及与人文、科技和派生的各类新学科的交叉,使得“博就是专”成为新的原则。与此同时,这个咨询满天,处处都是转眼即消的电子形象的高科技世界又引起“反智”、“弱智”风的后现代反思,解构向结构的质问和环保主义者的抨击而再次陷入与1750-1950年建筑设计思想演变类似的挣扎与错综复杂之中。

1750-1950,那是一个为革新而努力的光荣时代,是经历浪漫主义、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和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时代,建筑的设计思想由受考古学、历史学、宗教绘画,乡村画境的影响向受机械、土木、材料与功能和新的空间观念的影响转变。十八世纪的建筑师们爱好历史的暗示,为比拟辩护,不对称的造景,畸形的细部,东方的原型和形象化的手法,这些新的想法,并非循序渐进,简单地一个接替着一个,而是在以后整个两世纪中,它们用不同的组合与不同的表现,总是不断地出现。正是这点赋予1750-1950这个时期以统一性,并对日后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震慑。(1)

1、十八世纪末的四大巨匠(人物的影响)

十八世纪末的建筑中有四位建筑师的工作是卓越的:既约翰·索恩,E·L·部雷,C·N·勒杜,J·N·L·迪朗。当复古主义的巨大鸿沟将它们的建筑与勒·柯西耶和包豪斯的建筑隔开的时期中,它们的建筑的确是一个新时代的建筑。

索恩接受了先辈近乎于巴洛克式的设计语言并加以升华,以至于带有些离经叛道的风味。在它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一种满不在乎主义的影子,随心所欲地设计并不在乎是哥特式的或古典的,抛弃所谓的原则。另外,他有着约翰·萨默森称之为的“对考古学的病态激情”,它的作品同样表现出在部雷,勒杜作品中发现的两个特点:对空墙壁和死窗户的一种忧郁的偏爱和从石棺中寻找创造山花的灵感。他拥护新奇为主的学说,用颠倒古典题材和正常结构关系的手法,或混合古典部件成为奇怪的组合方法,以得到新颖的构图。部雷的贡献在于他认为“建筑效果的起因是光”,“球形是最可爱的形象”,因为它显示出极端的多样性寓于最大的一致性,它能造成对心灵单一的和更有力的一击,“因为振奋的心灵不愿为细致的装饰而扫兴”。部雷以轻视古代大师而自豪,他企图代之以研究自然的方法,将思想驰骋于他认为的“尚属开端”的艺术之中。勒杜很可能是“隐喻风格”和“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开创了“会说话的建筑”的先例。正如他设计的妓院平面图表征着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他提出建筑多少应具有象征性这个概念:“一座大厦的平面并不是从功能而来的某种结果,而是运用概念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表现功能”,这也许可以称之为早期的概念设计萌芽。迪朗的实用与造价最低原则显现出他超人的经济预念,“公共的或私人的用途,使人愉快和保护人类乃是建筑的目标”将设计第一次与艺术区分开来。

让人感动的是迪朗还热情接受了法国国库仅负担得起纯功利性的建筑物的限制,他实在是一个很能适应环境和以愉悦心境设计的大师,这一点尤其值得学习和赞赏。

2、画境的影响

在古希腊,主导的建筑类型是神庙;在欧洲中世纪是教堂;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府邸;而1750年之后能对建筑一般理论的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别墅了。由于其多样性,相对有限的规模和不受限制的地盘,使对浪漫主义的嗜好得以充分表现。当时敏感性结合着叫做美学的新学科出现了,它的前提基于两种艺术:文学和风景画。作者将新美学理论总结在三点上:既美丽、崇高、画境。由此建筑变成了诗歌的一种,它的动人效果来自在观察者心中一幻思激起的浪漫形象的力量,更易于以文化教养和性情去加以联想。

崇高通常被归之于多洞穴的山峦和其它使人敬畏的景物的一种性质。在热衷于伤感诗歌的年代,它与建筑联系的特性就是阴暗朦胧。源泉山庄设计的像一座夸张的舞台布景,由一座高276英尺的八角塔楼放射出巨大的过高的翼厅组成。它那些雕刻模仿古老橡木油饰的木构件,以及它的彩色玻璃窗造成使来访者形容为“一种与崇高差不多的效果”。画境起源于英国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这导致对花园和私人园林布局不要刻板的普遍愿望。与中国式的园林或自由布局有关,早在1685年,公众的注

意力就被非正规的优点和新颖新奇的喜好吸引了?“你会认为它不是真的,而是画得精美绝伦的一幅风景画”,这是小普林尼形容他在托斯卡的别墅环境的用语。在人工设置的山石和瀑布之中引进建筑物作为景色组成部分使得乡村建筑基本上看成能使自然风景更有“画意”。事实上,仅仅坚持窗户一定要对着最好的风景这一点就能迫使一位建筑师创造出许多他未曾梦见的如画般的形式和组合。不规则不仅有突出的画境,而且是调整不同大小和形状房间的最便利的方法,由此,实用和画境便统一起来了。

3、文学的影响

确实存在一两座公认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既造得质量差,住进去又很难受。如果一座建筑物的艺术价值主要依靠在文学浪漫主义的隐喻上,或是出于形式上随心所欲的“雕刻的”性质,则这种房子根本不是建筑,而使用其它艺术中借来的美丽装饰打扮起来的想入非非的构筑物。但矛盾的是此种构筑物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建筑师争相模仿和变形,从这里可以看到建筑所要传达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已被文学中的某种观念打断,像对丑的艺术价值的一种感受,对真实的重要性的一种过敏,这些对建筑都产生了激烈的影响,同时也确实影响了所有的视觉艺术。从建筑多少带点感觉的东西这点来讲,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新奇使得一个怪物也显得迷人,并甚至使自然的缺陷也能引起”。

美感不但与美丽有关,也可由崇高和画境引起,艺术与丑未必是不相容这个观念,使“真实之光辉”作为柏拉图主义者的美的定义。人们也早已懂得那些现实生活中抽的东西,在艺术中可能是美的。狄德罗曾说过“在诗歌中是可以容忍丑陋和恐怖的”。雨果认为“美,不过是人们喜欢的自然界中小小的和几乎微不足道的部分,而万物的生机都是上帝所喜欢的”。由此粗俗与丑陋不再是戏剧成分,而成了先锋派的圈子里完全成了精神生活之崇高的同义词。中世纪的宗教雕刻,博希的奇异绘画,威廉·巴特菲尔德的“行动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对某些艺术家来说,丑陋具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它使人喜爱坦率的真实,尽管有些生硬,喜爱男性的朴素,尽管有些粗俗,但丑的风格至少具有不至于成为娇里娇气的价值。由此产生了反学院派倾向,哲学上的是实证主义和对传统的好与坏持无所谓态度的放任主义,和具有强大设计气魄的“野蛮状态”。然而有趣的是建筑师本人通常都确信自己正在创作异常美丽的作品。

更普遍,更敏感的文学影响,就是渴望表现真诚。言语并不构成罪体,它们反之栖息在思想中。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就具有一种“无情的坦率”。赖特在《自然住宅》中指出“第一感觉,就是渴望现实,渴望真诚”。卢梭作为一个极端民主主义者在《忏悔录》中写道:“艺术的真诚是现时代的特色。”卢梭的气质与许多革命建筑师的气质相一致,极端热情,充满了以不朽形式来祭奉他认为独特经历的冲动,并为将个人的赎罪启示传达给人类而竭尽心力。在崇拜真诚中,设计者极力强调自发的价值,“动了真情”来自绝对真诚的高度严肃性。真诚同时隐藏着一种刺激的愿望,使他与野性联系在一起,粗糙混凝土表面展现了“新粗野主义”的真诚含义,它受真诚的极端主义和主义分子的影响,也受所有对妖娆和妩媚的清教图式的厌恶的影响。追求真诚有助于对风格的怀疑,但其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不受外界奴役的性格,使得建筑难以与环境调和。4、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十九世纪对绘画和雕塑影响最深的便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具备许多新的性质:作为“研究”之艺术,作为以本身为目标之艺术,作为创造“惊奇”之艺术,作为“非艺术之艺术和所谓”纯粹艺术“之艺术。(2)此时,被看成与建筑有关的三种主要抽象艺术表现形式有:棱角的形式(立体主义),结构的形式(构成主义和要素主义),弯曲的形式(表现主义)。

抽象主义作为研究起源于赛尚的试验绘画,这位大师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就像一个正勇敢地追寻新知识领域的科学家,他认为自然界的形式全可以用立方体、圆柱体、球体和锥体来理解。“为艺术而艺术”出自维克多·库辛,因为抽象艺术特别现代,它不仅是这个时代创制的而且只有它才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真正表现。在1920年代出现的拼贴画使得对一群物体的描绘与物体本身的区别不存在了,这意味着建筑在作为一件艺术品与其构成组件简也没有固有的区别。惊奇的成分,作为本身就可以刻意追求,由此1920年出现的野性状态的“达达集团”得以对任何本身不受常规约束的“有生命之艺术”称号。

立体主义也是一个对建筑影响甚深的艺术派系,它是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来源,以其轮廓互相贯穿而著称。蒙德里安的构成在建筑上有相当大的启示作用。在一座矩形建筑物周围或里面活动,可以被看成四度空间,因为我们的时代抛弃了过去的静态视觉,在立体主义基础上引出新的空间观念--“时间-空间”概念,它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非欧几何有微妙的联系,三次空间以上的多维空间概念,引进速度和位移尺度概念,打破几何学的三维性。柯布西耶称第四度空间是由于使用造型方法的一种特别恰当的和谐所引起的无限逃逸时刻,这是视错觉的表现。正如萨瓦别墅将其各个方面都挖空,使得任何实的断面都表现出内部和外部空间难解难分的互相贯穿。包豪斯校舍用玻璃处理的广泛透明性正如1911-1912毕加索的画那样,又是正面的又是侧面的打乱时空逻辑,将绘画变有限为无限的神奇力量引入建筑设计之中。

对于艺术的思索有时与对于科学的思索一样是相当严肃和认真的,有时它又表现出放肆的一面。在随后涌现的更为复杂的绘画流派,如大地主义,行为绘画,表演艺术,照相写实,超现实主义雕塑,最简派艺术,偶发艺术,大色域绘画和波普艺术等使得艺术领域再现文艺复兴似的前所未有的繁荣,引起设计风格的巨大变化,这些无论是前卫或者后卫的东西正如同艺术的花园里任何俗气的和清高的花都是组成其繁荣的一部分那样,不可缺少,只要作品具有两种强烈的效果:一种是视觉的,一种是观念的。这一点对建筑的表现和母题都影响巨大。

5、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影响

离开科学的艺术--就像失却了灵魂的身体,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理解透视的法则,明暗的分配,色彩的作用是必

须的。光学和力学也是必须的,不然的话,我们将向盲人般在黑暗中行走……

从某种意义来讲,作为严肃科学的考古学对于历史的连续性研究中就特别强调古迹的科学分析与精确描测,由此而引发了十八世纪复古主义的理性主义。不管建筑与情感之间的结合探索多么深刻,建筑与科学之间的结合必将永远存在,在这点基础上可以认为建筑形式本质上是带有科学意味的结构形式,而设计则是建立在科学计算基础上的。桥梁设计是牵扯到如重的活荷载效应,水力问题等科学性的典范,它曾被看作是砌筑拱券或石头切割法的扩展,作为一门技艺而非设计存在的。当跨度更大,并且使用更能受力的材料时,运用数学的应力分析变得更为重要。“土木”便应运而生。新的建筑形式出现后,鉴于钢筋混凝土的材料技术的计算问题,纯形式与美感甚至也要量化考虑,建筑设计不得不求助于土木工程。军事工程B·F·德贝利多便是一位杰出的土木工程师,他对于静力学和拱稳定颇有研究,而且还进行了确定材料强度的试验。工程学终于支配了现代建筑的思索,“建筑业处在一种自卑感中寻求与他们离开的弟兄的更紧密的联合”。

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随之兴起,理性主义“并不意味着那种以采用朴素的构件形状和便宜的材料去表现结构经济性的类型,它仅仅意味着将美的效果限定在逻辑地遵循构件的本性上,其第一美德是表明作为其构造目的之坚固,而后才是不同建筑类型有关的便利,最后是装饰,它在于建筑总体的安排恰当”。(3)建筑要求推理多于灵感,要求真实的知识多于热情。古希腊曾使用的大理石神庙的结构符合已经由虔诚传统确定的古风的木构形式,因而多立克的精神在于以显示合理的结构体系为背景去寻找装饰。时代的进步而产生的新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剧场和监狱,都引起强烈的功能语言对理性主义提出挑战,强调了通风、光照、视听、重力热水系统,采暖纳凉诸多技术问题,对此诗情画意完全束手无策。形式追随功能,缺点成了设计改良之母,整个设计思潮改变了。

生物学观念因其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也倍受瞩目。“有机的”是导入建筑的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当我们把某种材料压制陈固定形式时,这形式是机械的。有机的形则是天生的,“他”成型于内部发展之时,并随着组织的成长不断变幻形式。就有机建筑而言,则指由内而外发展的建筑,它与其存在的条件相一致,与环境天然融合,它的目标是整体性的。设计者被要求具备的不是出众的刺激的敏锐,而是协调感。作者指出建筑与生物共同具有这四个特点:有机体与环境,器官的相互作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生命力本身的原理。

自然界是最伟大的造形师,生物学提供了“形态学”的概念,由此而有了仿生的概念,除了形态和功能的提示,还拥有自然力,和类神经的网络联系等更深入的学问。从西班牙的戈地的畸形建筑到赖特的有机建筑到文丘里的解构隐喻主义,都很大程度受到自然的刺激而产生的灵感。这个课题对未来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2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人文思想

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任何门类所要涉及到的问题,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具备了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现代科学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无比丰富的物质产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导致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严重地压抑、扭曲、肢解着人性,窒息、扼杀、吞噬着人的心灵,使人变得狭隘、自私、冷酷、片面、机械、枯燥,这时人文科学主义思潮的崛起是势在必行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人文主义客观上对精神造成压抑的势头有增无减,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哲学被全盘否定,人类对极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心灵世界的研究也被排除,尤其是反对关于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追求被停止,忽视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精神性需求。高扬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亚里斯多德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但他们同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学会善于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科学技术的实验主义、分析主义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视野,使其设计活动摆脱了手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和凝固性,一个重新建构语言符号范式的分析时代对形、色、线,对制作过程、对材料、结构,对创新与科学原理等的理解与尝试都建立在人文思想为主线的大设计观的基础上。

人文即包括文化、哲学、人类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音乐等门类,作为服务与人的产品包装设计元素必须要涉及到人文思想,它就像春雨滋润着设计师的心田,在为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事一种精神活动,包装不仅创造了附加值,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品牌形象了解的同时更进一步地认知生产的国度、区域、国度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哲学思考、逻辑推理、审美特征、消费心理等全方位的认知、包装既是产品的营销工具,也是企业的商口,传递着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设计师的高品位的综合素质,设计出高品质的包装产品也是加快商品行销的关键。

1文化哲理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地域差距,不进行哲学深层思考,不研究人民心理、人类社会学、知识甚少,对文学全然不知、找不准卖点,可想而知商品就难以畅销,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足。无论是人类文化、世界文化、中华文化都是宏观整体中的文化形态,如何分析文化,认识文化、找到解开不同文化现象的钥匙,找到一种像基因那样的文化建构的控制因素,对文化结构分析既把文化分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文化、制度性文化与精神文化,除了文化体系的不同而外,普遍存在的是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不同阶层的文化差别,诠释一件有说服力的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的解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思辩。从工业革命至后工业革命的精神本体的对话,人类生存的数字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跨文化交流盛况空前,跨文化交流中的焦点问题是“误读”,所谓“误读”是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按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按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解读必将导致“误读”。“误读”是一个既酿成灾难又能激活创造的奇特的认知精灵,它会导致隔膜、离异。然而,人对人文和艺术品的“误读”会激活想象力和灵感,并可能导致创造的驱动器,但如对商品包装“误读”那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商品要跨国度、跨地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量的加大,交流频繁,就更需设计师对他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无论图形还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产品品质以及文化背景、材料特质及性能。

谈到哲思,西方哲学和美学流派中的人文主义主潮以极大的努力从各方面为人类精神争得应有的地盘与位置,对以数理逻辑为主导内容,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和根据的现代科学理性进行不余力的批判,如克罗齐、弗洛伊德、荣格等都对人类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关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理论建树对传统科学和逻辑理性的攻击与突破,对人的精神领域中非科学、非逻辑、非理性方面的发现与张扬,也是传统人文精神所作的一种现代开拓,对建立在数理科学基础上的近代认识论的批判,为哲学和人文学寻找自身的认识和方法论根基,人文学科要成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抗衡,不能没有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近代笛卡尔、康德的哲学基本上以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认识论为基础,伏尔泰在把世界分为自然与历史人文两大部分的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两门科学;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主张认识论范围“扩大”到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重视语言、神话、宗教等和艺术直观等认识论功能,找到不同于科学主义的独立的认识论、方法论,有助于使人文科学真正迈入科学殿堂,成为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科学。设计既有科学理性的严谨,又有艺术的浪漫;既有西方文化的精华,又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中国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但它又与西方重视自然科学、高扬自然科学精神不同,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人自身的精神活动,与人生状态的体验,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中国一直讲求着儒学精神,儒、道、释都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世界是与人的本性,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关心人生、人事、重视内在精神境界。

譬如:先秦道家倾向于以人合天;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崇尚自然、天性,提供通过“坐忘、心斋”等修养方式来超越与自然的差别;孔子“礼学”主张“克已复礼”,目标是使“天道在人道”中得到完满实现。孟子更主张“自我修养,思成尽心”,达到“知天”、“事天”的目的,中国的人伦成分占优势,具有鲜明伦理化倾向。历史发展至今,人文思想发展面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走向现代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从长远看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市场经济在体制性质而言,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有负面影响,有些追逐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现象不断出现,过度包装,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装,给社会、人类造成危害,只顾眼前小利,丧失了社会责任心和公共伦理道德,这在某种意义是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

2审美特征

第3篇

1.重视知识点的归类与逻辑关系融合。研究专业课程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根据其类型、性质和特征进行总结归类,把握知识点乃至知识链的构成,进而指导教学设计,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李国强等[2]考虑知识类型提出了结构工程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荷载与结构设计准则、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工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测试、结构工程施工。按模块分类整合可达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能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把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探索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完整地把握课程的研究方法,不断进行小范围的知识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可有效引导学生理清课程体系中理论间的脉络,理解课程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可以所在教学楼为钢筋混凝土刚架结构引入刚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门窗过梁可简化成简支梁等为例引入,钢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当弯矩和剪力较小时,常简化为光滑圆柱铰,杆件简化为链杆,屋架则抽象为理想桁架。这也正是不同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课程内容链接,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知识体系架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联系更可发现思维的创新点。

2.构建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学资源。基于积件设计思想进行课程体系融合设计,要在教学资源(课件、网络)建设过程中站在专业角度而不是课程角度,确定知识点的各种特性和关联关系,合理分解和规划知识点,并按照对专业体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教学过程中,在施工问题讲解中多引入结构设计思想和力学概念,可让面向施工企业去向的学生同样感觉到力学和专业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重要性。而围绕多次超静定框架体系的求解、无剪力分配法、塑性铰等力学专题,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门课程关联的知识点重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标准知识点为单元,按积件方式建立积件库,教师仍可按自己的教学安排组织和生成有个人特色的课件。每个知识点反映典型的相关内容,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并对不同课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课程知识链的关联与重组。同一个知识点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既可进一步细分,又可被包含在一个容量更大的知识点中。力学类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关联和衔接关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和“钢结构”等课程都涉及材料力学性能,“钢结构”和“材料力学”课程都涉及截面几何性质部分,“基础力学”课程中连接件计算、压杆稳定计算等专业内容“钢结构”课程仍有涉及,结构动力计算部分是后续“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的重要铺垫。教学上应避免内容重复讲授或知识点的缺位,更应基于积件思想注重知识再现、重组和深化。现在诸如三峡大学求索学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都是以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网络课程素材的。一个知识点除呈现其文字材料外,还能呈现该知识点与前驱和后继知识点链接,学生可快速查看相关知识点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帮助理解该知识点的例题和多媒体课件(可包含动画、视频、音频等)。深入研究课程群间知识点的联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和关联知识重组,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链条和知识树结构。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为资源重复利用和扩展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为不同教师从开放的积件库中选择资源或按积件化模式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网络课程平台并不能帮助专业教师实现课程间的关联和重组。目前一些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商业仿真软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基于具体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践、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间搭设互通立交桥梁,更可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以建筑施工为主线,串联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多门主干课程的诸多知识点,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关联与重组提供教学新思路。

4.建立以积件设计思想的专业课程集成与立体化教学体系。伴随着教学艺术的发挥和教学理念的探索,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学媒体从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演变过程,标志着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素材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数据共享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较低。以知识点的表示、管理和利用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是今后数字化教学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识点关联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其实就是积件化的设计思想和网状的结构,这需要有网状的教学软件与其相适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导出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体系改革,可促进课程体系的融合和优化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5.探索积件设计的微型学习策略。按照积件设计思想建设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基于课程知识点关联和积件设计思想来设计实用、短小、微型的标准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组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到创新提高的学习资源设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识点关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具有人机交互性、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教学平台导学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点逻辑关系和基于知识点的结构链接,学生可以确定自己学习顺序和掌握情况,二是对知识点关联度密切的前驱专业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6.核心知识点与实时实习模式。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整合同样可适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按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跟踪考核,以学习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实施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的弹性小学分制和实时实习模式。通过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实习指导手册,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训课程、求索学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视频资料为主的实习资料库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全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与理论教学全过程同步的“实习”,实现理论课程(课本)—电子视听和仿真资源(视频、软件)—工地实践(实物)三者的有机互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反复交替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实时衔接,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系统化、完整化,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结语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艺术设计也随之而产生。除此之外,艺术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审美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要求,要充分的表达出人们所有表达的感情思想。具体来说,艺术设计是人们情感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人们将自己的情感需求与具体的事物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从不同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需求,再设计的同时,力求将情感表达和科技融为一体,使其相对平衡,使得艺术设计产品在今后的销售当中既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满足商家的利益需求。例如,手机作为一款大众化的产品,正逐渐从功能的追求向艺术设计需要转型。所以,手机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例如LG的巧克力手机就受到了恋爱中的客户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设计中包含了情感,是情感和科技完美融合的一种体现。

2、实际应用中的形式美与功能美

2.1艺术设计中形式美的表现

在艺术设计中,相对于功能美来说,形式美更为抽象,功能美表现在外在形体中,而形式美却是对具体设计产品抽象美的创造,主要表现为在创造产品过程中,物体自然属性随机组合或者有机组合产生规律的集中反映,这种美的表现不仅是体现在实际物体上的,还要从实体产品上感受其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讲,形式美的审美观念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内容,除了需要保留设计产品本身的性格特点外,还要反映超越产品本身的审美含义。形式美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了构图形式,还包括了色彩、造型以及艺术技巧这三个方面,这三者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他们共同组成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要想脱颖而出,那么对形式美的要求也就应该越高。艺术设计产品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形式美的高低,首先人们观察到的形式美表现为自然美,这种美属于人们对形式美的初级认识,通过艺术技巧将自然美升级,表现为更为高层次的美,这种艺术技巧就是产品的设计与审美统一,通过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所要设计的内容,是功能美展现的艺术表现方式。

2.2艺术设计功能美的表现

功能美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审美感受,任何物体之所以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从最初的简单造物到现在的科技造物,这不仅是设计产品功能应用的提升,更是产品设计产生功能美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应用造物,到现在结合艺术美进行的创造行为,无一不是对功能美的加工和提炼,这是一个漫长而悠久的发展历程。一般人们对功能美的定义为产品完成人们对预定功能的需求即可,只要艺术设计与功能完美的结合,人们就会认为产品具有功能美。因此当人们在运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以既满足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又达到人们对产品审美的体验。所以,在艺术设计当中功能美相比形式美要更具有功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们使用设计产品的过程当中,使其感到满足和快乐。从本质上理解,功能美其实就是人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或者改造某些物品。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解读

1.核心素养概念形成追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也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核心素养都成为教育界的高频热词。追根溯源,国际上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于1997年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项目,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后来各各国家也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如:加拿大将核心素养列为学生毕业中必要的学习成绩。澳大利亚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将各项能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既有总目标需要完成,又有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所以要想让这些目标充分落实就需要与核心素养的完美结合。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理性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1)政治认同。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对所建立的社会阶级、社会制度、政治权力公民的认可与接纳,并且在规范的前提下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2)公共参与。所谓公共参与是指在社会各方面中,人们对经济、文化、政治的关注。所以公共参与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推动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立场来参与社会生活,如在政治方面,依法行使选举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积极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升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3)法治意识。笔者认为,法治意识是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的有关法的知识、想法、态度,反映出人们对法律的全面认识水平以及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行为。(4)理性精神。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主要是在当前纷乱复杂的社会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进而做出理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时,应有辩证思考、根据事实、与时俱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核心素养应用到学生身上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辅助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增强三维目标的作用,让每一堂课的每一环节都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就是把宏观的课程标准变成具体可实践的教学目标,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核心素养这些上位概念就会在三维的教学目标中得到落实。但是每一节课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要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灵活地制定目标。2.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优——发展核心素养。随着教学中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虽然我们有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要根据教师特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观就由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变,学生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知识还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师选择方法的目标在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品质素养的提升,比如:讲授法的基础上选择合作探究法。其次,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与灵活性统一。由于每一节课的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把握方法的针对性。如果长期的重复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要有灵活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

1.教师深度剖析教材中包含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共四册书,每一册书都有自己的体系建构。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把它列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发展核心素养。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看似是一些经济常识但是包含很多“政治认同”的因素。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一方面,更重要让学生增加政治认同,产生一种归属。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深度剖析教材,利用学科知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生成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能力的提升、品质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需要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之中。“政治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是强行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发自内心的认可。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既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又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剖析教材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因素。所以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但是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差异,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还需不断完善。

作者:许欣然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6篇

设计教学情境主要包括预设课堂上的人际沟通、情感交流、深入探究、激情思辨等几个方面,要让学生在人文的氛围中探究科学,在科学的探究中提升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动态生成,强化人与情境的相互影响,努力营造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教学氛围。例如,在九年级中考备考热点复习时,涉及酒驾危害人们生命健康,我先用视频播放了一段严重的大巴交通事故,事故的起因就是司机酒后驾车,结果造成九人死亡,五人重伤,场面惨不忍睹。我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刑法修正案关于酒后驾车的规定以及修正案实施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支点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要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突出或强化教学核心目标。为此,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例如,教学九年级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时,我没有像以往一样只讲这一国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结合“低碳”等热点问题,把知识面拓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到处都与低碳有关。这样,既使知识不再枯燥,又使学生接触到热点知识。我认为这就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思想品德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讨论、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由于当前学生普遍缺乏勤俭节约意识,对掉在地上的一角钱视而不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不尊重父母的劳动。鉴于以上现象,组织学生亲历挣一元钱、花一元钱的过程,让他们体会一元钱的价值,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道理,学会勤俭节约,做到生活简朴、不乱花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四、思想品德教学设计要注重使学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人类在利用资源、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造成了种种环境危机,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促使他们自觉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又如,让学生欣赏图片“秀美山川”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优美环境的重要性。而图片“取水途中”则显示了人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无形之中警示我们要保护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思想品德教学设计要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7篇

1、逆向思维的含义

逆向思维就是用非常规的方式来思考疑问,对事物本身的作用进行积极思考的特点。让思维以相反的方向,深入探索疑问,建立新思想,创建一个新的形象。当大家都向着一个相同方向的思索,你自己却向与之相对的思索,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逆向思维。大家通常喜欢按照习惯来考虑疑问和寻求解决方案。事实上,对于一些疑问,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疑问,从结论向后推,从解决方法返回已知的条件,返过去认为可能使事情变得更易于解答。

2、逆向思维的特点

普遍性的特点:逆向思维有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适宜性,包括相互矛盾而又统一的规律是普遍适宜的,因此有一种逆向思维角度;批判性的特点:逆向是与正向对立的,正向是指普遍的、一般的、大众的或习性的想法与用法。逆向思维,是有悖于普遍规律的,是一个挑战普遍规律的。它可以摆脱一般的心态,去除由常识和自定义所引起的模式识别;新颖性的特点:规行矩步的思维方式和按传统的解决方式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维死板,摆脱不掉惯性的枷锁。逆向思维能够很好的克服这个难题,通常会出奇制胜。

3、逆向思维的优势

逆向思维优势一:在平常生存活动中,普通思想的疑问没有解决的方法,使用逆向思维可以很容易的获得结果。逆向思维优势二:逆向思维会使其独出心裁,在别人察觉不到的地方寻找突破口,从而一击制胜。逆向思维优势三:逆向思维是各种各样的方法中解决疑问的最好的方法。逆向思维优势四:一些困难在生活中从逆向思维使其简单化,这样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逆向思维优势五:逆向思维擅于运用在各个收益型领域。如:房地产、股票等等。逆向思维优势六: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一个挑战人类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加深了解和起到加强力度的作用。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应该有意识地使用逆向思维,这样才会有更多出乎意料的结果。

二、逆向思维的分类

1、真实诉求的逆向思维

真实诉求就是不添加任何修饰符、真真切切的传递产品信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如:我们逛街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服装店门前会写到:“店内服装超低价出售,降价原因:1、因存放时间过长,款式些许过时;2、年末大清仓,周转资金。”其实这些是使用反向思维方式的广告。虽然这是事实,但却有很多人买。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就如实的说出,不欺骗隐瞒购买者,这样说出来的话更让大家相信,能感受到卖者的诚意真实,购买者才更放心的购买。

2、幽默风趣的逆向思维

这一类广告比较有艺术感,比较幽默风趣,这样不但能使大众轻松的了解商品的全部外观,而且还能被人们记住商品特别之处。例如“:百威”广告中两罐啤酒是人格化,戴着墨镜和耳机在海中冲浪的一对夫妻,享受美丽的生活。美丽的图片非常引人注目,清澈湛蓝的水,感受海风击中幻想脸的微风,喝百威啤酒的味道和感觉的创造性表现在感情上能引起购买者的共鸣。让购买者更容易接纳,特别是受到青年购买者的青睐。

3、缺点逆向思维

缺点逆向思维,进而指出的缺陷被认为是大众的,用创意来解决。例如:日本的优衣库服装品牌,优衣库是众所周知的产品表面上没有任何图形标志,在它的里面衣服标签标明衣服的面料成分和写它的褪色现象。反而不让购买者感觉到反感,却可以让人感到很真诚。

4、正话反说逆向思维

正话反说就是使用讽刺的说法。实则是作为真正的赞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侃自己,来展示产品。这是一种自信的,一种幽默和智慧的。例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就是用带有这种的方式来招揽客人,客人将看到后会认为这样一个包子怎么个难吃法呢?于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去购买,它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方法与发展趋势

1、如何培养逆向思维

思维自身是包含两面性的,从这到那或从那到这就是思维的两面性。把其中一个方面称做顺向思维,其相反就称为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并不是违背常理的,仅仅只是打破常规,帮助更好的解决问题。因为大家熟悉的疑问,通常会成为固定思维。逆向思维冲破了固定思维的禁锢,带有创新,往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思考设计中,设计师使用心理逆反来改变思维方式,强调把观众的实质性的缺点与优势对比,通过这种手法来触碰到购买者心理,比较传统的设计手法可以更好的达到预计的结果。独特鲜明的当代广告很容易脱颖而出。观众不会轻易的接受任何无创意的广告,我们必须有创意,才可以使购买者接受并有购买欲。没有个性的广告只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个性的创意广告是吸引购买者,能够征服购买者。根据一般的想法,有时设计的广告作品往往缺乏创造力。如果没有任何想法去搞广告创作,您可以尝试使用逆向思维方法打破僵局。使用逆向思维来对非主观事物进行加工制造从而取得相应的形变,设计出不同的体现方法。广告和传承绘画体现方法不同,必须通过开拓创新,在大家普遍的思想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2、逆向思维是广告设计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广告设计里,广告是发挥作用来改变购买者的想法和行为,这需要通过结合别的策略来实现销售。许多企业希望广告成效可以立刻达到想要的效果,但通常很难达到。所以,在广告极大削弱商业信心之时,创新的广告是至关重要的。广告随处可见,可是都大同小异,大家的视觉已经疲劳,需要有新的东西来刺激大家的感官,这就说明广告面临着一个新的抉择。盲目从众是不会长久发展下去,当今科学在不断的进步,大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疑问,大家想丰富自我的生活,就衍生出了逆向思维,它取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样就更易被认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广告产品更新的过程中,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将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宣传。只有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改变,从而赢在惊喜。销售品之间的差距变小,很难找到突破点,对于设计者要做到作品的独特,能让购买者注意到就必须有突破。这就要做到思维不能被禁锢,使用反向思考使用意想不到的想法,使作品表达的出神入化,让人难以忘记。现如今广告发展迅速,利用逆向思维设计更可以超越传统的创意并更能起到超乎凡响的结果。

四、结语

第8篇

什么是室内设计。室内设计主要包括横向系统和纵向系统两个方面,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的对象,将室内设计的内容、相关领域、要素、程序和环节,可以用系统观点和方法统筹起来,从而形成室内设计系统。其中,在设计过程中,室内设计会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材料学、经济、光学、声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很多因素,即:横向系统。而在对设计进行构思、修改、出土、施工、等实现过程中,要对一切环节进行综合的考虑,即:纵向系统。

二、室内设计中系统工程思想的运用

(一)室内设计横向系统和纵向系统的内涵

室内设计中包含着诸多相互制约的因素,是一门多种因素综合交叉的学科,一般来说,室内设计的横向系统强调的是设计因子的相关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横向系统中每个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冲突,对横向系统中的每个因子进行统筹考虑。一般情况下,室内设计系统的横向系统的因子不但包含了建筑系统、环境系统、照明系统,好包含了结构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同时还有HYAC系统、标志系统、陈设艺术系统等等因子。

(二)室内设计中系统工程思想的运用

项目确定阶段。设计方在确定室内设计项目的时候,只有甲方对设计方信任,,才能使设计方得到甲方的委托,进而才能进行设计方得到室内设计项目招投标,并且感觉业主的委托书和任务书进行设计,考虑方案。因此,一个设计系统的开展是从设计方确定设计项目开始的。在大体确立这种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首先设计单位要明确设计项目的范围、内容、空间要求以及投资额度等重要问题,然后才能开始室内设计。任何一个室内设计系统的完成都是站立在这个基础上的。º项目分析阶段。任何一个室内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室内空间类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分析阶段就是要收集、整理归纳相关资料,深人的考察项目内容,并且要充分分析空间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模糊和无从下手中,使设计能够逐渐的清晰起来。在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设计师只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项目,对项目分析和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才能使项目设计具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概念构思阶段。在占有了各种不同的设计信息资源之后,设计师为了寻求理想的设计构思,从空间形式、流行趋势、构图法则、艺术风格、材料构成、建筑构件、装饰手法等方面,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拓展。实际上,概念构思就是运用图形思维的方式,从环境、材料、功能、风格等方面,综合分析设计项目、社会调查资料,从而做出总体艺术形象的构思。另外,为了提高概念设计的可行性。概念构思阶段好需要室内设计师通过和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如:给排水照明系统、采暖和空调系统,声学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探讨和交流,对设计项目不断的进行推敲。咖是计方案阶段。为了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设计方在于甲方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校正和优化设计方案。实际上设计方通过图形、实物资料、文字等方式,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要综合的向甲方传达已经形成的设计概念。确定方一案只有把各种因素高度统一,才能死项目工程得到具体化。因此,设计方要重视室内设计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把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重视它们之间的联系。亘设计施工阶段。对于设计者来说,室内设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方案施工阶段。如何实现设计方案,就要开始实施室内设计具体项目,在施工图中,精确的绘制完成的情况下,要与业主进行具体的协调,要指导管理工程施工方,处理好装饰、水、风、电、音响等终端设备管线的协调,为了在最低成本内创造出最好的效果,要处理好各个相关单位的冲突和矛盾,才能进行施工。¾设计优化阶段。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室内项目都会出现问题,因此,为了不断的提高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室内环境,一名有责任的设计师要重视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随着工程不断的进行,提出最佳的改进方式和方法。同时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想法,在不超出预算的前提下,对设计图纸、设计方案进行变更,进一步优化设计阶段。后期配置阶段。实际上室内设计关{硅在于后期的陈设配置,并不在于界面的装饰,在于家具、装饰、灯具、陈设以及绿化的不同。由于受到“轻装修,中装饰”的设计理念的影响,是你妹空间的性质、功能、环境等差异在于其中陈设物的不同,因此,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合理配置家具、装饰、灯具以及绿化等陈设物的搭配。

第9篇

单条线路与轨道交通线网的关系

在宏观上,单条轨道交通线路是线网的组成部分,但每条轨道交通线路在线网中所处的地位或功能定位并不相同,有主有辅,这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线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建设时序等重要问题。主干线一般大多位于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客流量较大,所采用的技术标准甚至一些辅助设施标准较高;辅助线一般位于城市次要交通走廊,客流量相对较小,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以减少建设、运营成本。所有主辅线路在不断地增加与延伸中,构筑了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并在其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在微观上,单条轨道交通线路不可避免地与城市线网中的其他轨道交通线路交叉换乘,这些换乘节点的稳固状况能够决定整个线网的运营效果。因此,线路走向、换乘方式、建设模式、远期接口预留和工程投资等,均是在建设前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对轨道交通线路进行设计时,应对城市网和城际网的衔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把握单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城市线网中的功能定位,并对换乘节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轨道交通线路与施工的关系

轨道交通线路与施工并无直接关系,主要是通过车站、桥梁、隧道、路基等项目的施工来反馈线路设计状况,其最根本的3个指标是工程可实施性、工程投资和工程风险。

(1)车站。车站应具有相对合理的、合适的站位,位于某一区域的主要客流集散点,综合考虑交通疏解、管线迁改、人行过街、施工条件,以及与周边商业、人防设施的衔接等因素。

(2)桥梁。桥梁应具有合适的线位,通过深入研究轨道交通线路与道路的关系,尽量少占用城市道路资源,减小对既有道路交通的影响,同时考虑沿线建筑物对环境的要求,应与其保留适当的距离。

(3)隧道。线路埋深影响盾构管片的配筋量和不同土层带来的施工条件差异,区间最低点的选择还要考虑联络通道和泵房设置、施工工法、施工场地等因素。

(4)路基。沿线地质条件和线路标高决定线路的横断面设计,包括填挖方、地基处理、排水等方面,在地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线路标高合适与否,决定了土石方工程量。

轨道交通线路与运营的关系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旅客、车辆、线路、信息4个基本要素中,旅客是运载对象,车辆是运载工具,线路是载体,信息是运载调度。线路与运营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路走向及车站设置对运营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2)线路平面条件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性。

(3)平面小半径曲线地段,R≤600m,对轨道磨耗影响较大,甚至影响运营安全。

(4)合理的线路纵断面设计可降低运营成本。

轨道交通线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1996年,纽约在第三次城市规划中提出了“3E”的概念,即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公平(Equity)。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来说,项目前期有规划环评,项目实施前有项目环评,环境保护也已经提到比较重要的地位。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车站设置、敷设方式对环境均有比较大的影响。

(1)线路走向对环境的影响。线路走向对环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线路距离环境敏感区的远近。环境敏感区包含内容较广,常见的有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医院等。此外,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环境敏感点也应特别注意,如无线电发射塔、移动通讯基地等。对于上述环境敏感区或敏感点,首先应明确其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选线时尽量予以避让。如果实在无法避让,则应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对其的影响。

(2)车站设置对环境的影响。车站设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车站对区域整体环境的影响,如高架站建筑风格是否与周边建筑协调统一;车站风亭、冷却塔设置对邻近建筑的噪声和大气污染。

(3)敷设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方式分为高架线、地面线和地下线3种。目前,国内轨道交通项目中3种敷设方式均有应用,以地下线居多,少数线路采用全程高架,如武汉1号线、南京1号线等,地面线仅在局部地段采用。不同的敷设方式对环境有不同的影响。高架线主要是对声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电磁辐射方面的影响,占地、拆迁较大但能耗低;地下线主要是对环境振动的影响较大,并且能耗高;地面线和高架线类似,占地、拆迁更大,环境振动的影响介于高架线和地下线之间。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发展方向

1线路设计融入城市发展规划

在理论上,单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应遵循线网规划,而线网规划又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不存在线路设计与城市发展不一致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审批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在这期间,城市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线路设计包括线路走向、起终点等均应和城市发展方向一致,而不能拘泥于线网规划。同时,轨道交通线路与城市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要求在进行轨道交通规划时应与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例如,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见图1),原线网规划的线路终点在穆庄,是城市的边缘,但在轨道交通1号线设计、审批过程中,城市规划提出了近期重点建设龙子湖大学城,因此线路终点在穆庄前两站向北延伸至龙子湖大学城,以支持城市发展方向。

2线路设计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人们对城市交通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到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等领域,同样也促使人们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间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原则。轨道交通线路应在与其他功能的城市空间相协调的前提下,确定线路的空间位置。为此,是否可以在轨道交通轴与城市发展轴相符的大原则下,调整常见的线路规划思路,走轨道交通与地块开发相结合的路线;必要时将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规划于道路红线外缘的地块内(如较宽道路的绿化带内),或者直接进入地块,并与地块开发相结合。这种设想主要是基于轨道交通自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考虑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现在和未来的需求。例如,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燕庄站光大广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把线路和地铁车站设在道路绿化带内并与地下空间开发完全结合起来,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

3强化三维设计理念

狭隘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就是二条线加一些线路标志,通过与建筑、桥梁、隧道等其他专业的多次配合与反复沟通,最终分部分呈现在人们眼前。如果能够在线路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工程师的头脑里建立一种三维立体设计模型,甚至通过科技的手段反映在图纸上,包括地质条件、控制因素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设计的返工率,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4加强“网”的概念

单条轨道交通线路绝不是脱离整个线网而存在的,任何一条线路的调整,都会引起网内其他线路的变化,这是一种动态的、“拖泥带水”似的模式。作为线路设计者,应该认识到这种变化,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这种变化。对于换乘站,强调换乘线路的三站二区间设计,强调新增线路对正在运营线路客流的影响,这是一种体现;对二条线路并行段,强调客流的分流,也是一种体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起终点,若有城际线或市域线与之换乘,强调行车密度的对称性,又是一种体现。加强“网”的概念,有助于设计人员更深刻地看到这种变化,从而指导线路设计工作。除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还有城际网、市域网和城市BRT网等,如果能对网与网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则有助于对所研究线路的总体性把握,有利于对某些重要方案的决策。

线路设计者应具备的技能与素质

1总体性思维的培养

线路作为轨道交通所有专业中的总体性专业,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设、运营都与之有关。轨道交通的各个部门、专业分开来看,可以说各自为政,如建筑追求功能,结构追求可实施性,而项目业主追求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如何在功能、投资、风险控制、环境影响、效益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培养总体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2基本技能的掌握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者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扎实的线路专业知识。(2)熟悉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3)了解相关接口专业的工作内容及要点,如客流、行车、轨道、限界、建筑等。(4)具备一定的测量基础知识。

3规范、标准的把握

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体系,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轨道交通更快更好发展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在轨道交通的设计工作中,一方面应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将来的线路运营、工程改造、系统扩展创造比较好的条件。

以最小区间半径为例,对于普通钢轮钢轨,《地铁设计规范》规定,当线路设计时速≤80km时,B型车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不小于300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250m。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曲线半径小于400m的地段钢轨磨耗严重,某些线路甚至在运营后不久便产生严重的轨道波磨,不能保证正常的行车安全。当然,将来科技的进步或许可以解决小半径曲线轨道磨耗问题,但是如果能在线路设计中通过灵活地提高有关标准来解决,则可以避免问题的产生。

第10篇

在我国早古代便有了人本思想的基本雏形,孔孟思想的“仁者爱人,民为贵”便是中国人本思想的起源,而西方又把人本主义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这说明人本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且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我国的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且已经传播到整个亚洲。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建筑空间的利用、建筑物周边配套设施设计及规划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具有地方特别的建筑设计理念,更满足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也更加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将城市发展历史与城市建筑相结合,对城市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我国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运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不够,应增加建筑设计中的人文思想比重,不断加大人本思想的使用范围,从而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其实建筑设计注入人心很简单,就是需要建筑设计师接入自己的内心即可。曾经有一片高端别墅区依水而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片别墅群竟已烂尾多年。究其原因是这么大面积的别墅项目,居然没有设计车库,仅仅一条,就难以让此别墅进入购买者的眼球。可见,该别墅设计师别没有从人们的需求角度着眼,才会造成资源如此浪费的现象出现。不难看出,只有拥有同理心的设计师才能真正将人本思想有效融入现代建筑中。

二、现代建筑设计如何融入人本思想

1、小区公共空间需要更舒适

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公众的内心和情感需求。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绿化率的要求,提供给公众更为怡人的呼吸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给公众更便捷的现代游乐区域,如果有条件,区域可以划分为儿童区和老年区,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儿童的娱乐生活也能够带给老年人更有意义的老年生活,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和颜料。所以,设计师需要秉承人性化的设计初衷,在确保建筑用地使用率的前提下,为居民打造更宜居的小区生态环境。

2、室内建筑设计需要按需所设

当前,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比较重视卧室的舒适度,不喜欢老式的在卧室中放入太多的摆设以及放入电视等设计理念;也有些人比较重视客厅的功能性,期待客厅既可以满足招待客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就餐以及看书的需要;有些人认为浴室最重要,所以要求浴室一定要在光线和设计上别具一格,能够满足多种需求......,这样不同的需求种类可以看出我国居民不断丰富的思维需求。所以,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调研,既能设计出大众化的房屋,又能满足小众的要求,既实用又现代,又充满艺术气息又能富有多种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是为人而设计,而不是为房屋而设计。

3、设计更为便利的公共设施

拥有非常丰富而又便利的公共设施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最符合以人为本原则的。当前,在很多小区中,居民居住空间已经完备,但是一些小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的发展需要。没有公共厕所,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可供大家休息放松的公园,更没有规范标准的公立医院。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位,体现出来的是建筑群体的急功近利,而非以人为本。所以,在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入住标准,将人性化加入其中,必须确保人们群众生活相关的设施齐全、到位、规范而且合理,以满足人们出行、就医、玩耍、以及娱乐消遣。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需求,也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文色彩,点亮现代化的生命色彩。

4、扩大人们的交际空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棚户区大量改造,人们生活日渐转好,楼上生活逐渐增多。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却忽视了人们的交流性和互。在很多大城市,楼林高耸,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冷漠,加之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宅在家里,与乡亲邻里之间更加缺少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团结。近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主要原因就是压力大而又没有宣泄的途径。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提供给公众一个可供交流的场所,让公众在现代化的密闭环境中寻找到一个宣泄的途径,人类交流是基础的需求,切不要为了发展而忽视了交流的重要性,为了利益而忽视了公众的情感需求。所以设计师一定要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居住需求之余为居民规划更合理的交流空间,打破密闭环境给人类情感带来的破坏。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新动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新消费主义的消费结构和审美现象也是一本万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下,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不只是传统审美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个本质,同样层次、同样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本质事物的多元核心,消费结构的变换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实现着一个审美的目的,因为有多元的本质,可能一种审美现象有若干本质解说的变动。消费结构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层次上有别于精英文化,而是存在于审美的质的规定性已经被时代所突破,雅俗无法统一在传统观念美的旗帜下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在日常消费结构刺激下,生活中的审美境界与非审美境界之间则更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角度,甚至有着质的区别。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表面化的意向是技术操纵了设计,其实是整个消费结构设计系统工程的重建。研究深刻变化中的商业设计素材,已经是设计师更加重要的设计意图的根基。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参考文献: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第12篇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胀着。星系之间的空间随时间线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没有改变;而且星系越远,离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发展为大爆炸理论,基本要点是:在100-200亿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都由爆炸中创生,爆炸前那种原始的无限稠密被称为“奇点”,由爆炸引起的膨胀,现在仍在继续着。从30年代开始,膨胀的宇宙模型已经为大多数宇宙学家所接受,现在被称为现代宇宙学标准模型。现代宇宙学被定义为:“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哈勃定律为观测依据,并在宇宙学原理的假设下,研究整体宇宙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国天文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公布的观察结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来被证实是星系),既有蓝移的,也有红移的”;更远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红移”(1-P111)。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决了确定星系距离的问题之后,通过对自己测定的24个河外星系距离的分析,发现红移量大致同星系距离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当时普遍认为,这个结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学解释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们距离的速度退离我们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称为哈勃定律。其中H为哈勃常数,D为星系距离,V为星系退离速度。D和V“都不是可测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为膨胀宇宙论的基础原典、现代宇宙学的观测依据,存在如下纰漏:1、该定律中既没有可观测的物理量,何以能成为“观测依据”?又缺乏作为必要条件的观测数据,如何判定其正确?

2、设星系在t内退离距离D=Vt=HDt;依据哈勃关系式λ/λ=D/D,λ应随时间线性增加,即该定律成立的必要条件是红移谱线持续移动而不是红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将以每年10-10持续增加。60年代观测精度(λ/λ~2.5×10-15)已达这个数据的4×104倍,要证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须提供对同一星系λ/λ随时间线性增加的观测证据。

近40年来,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相继发现了一些不调和的红移现象。海尔天文台的阿普80年代末就宣称:“我们已知有38个不调和红移天体与24个星系相关联。这个数字之大,不允许我们将它一笔勾销”(1-P151)。依据这些佐证,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关于红移跟膨胀关联的传统解释是错的。

红移跟运动的关联确实并不具有唯一性。依据狭义相对论,运动物体发出的光被静止者观测时将发生频移,和声波频移机理相同,用多普勒效应解释没有错。依据广义相对论,具有强引力场的静止物体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观测也要红移。即光的频移有两种机制,声波频移却仅有一种,用多普勒频移解释光现象就必然会丢失引力频移机制。通常的解释是:“引力不能定量解释星系的普遍红移,引力效应至少不占主导地位”(4-P509),可以忽略不计;霍金的说法是:“星系的引力场没有足够强到对它有明显的效应”(5-P47)。

哈勃宣布宇宙在膨胀时,全世界能够理解广义相对论的人寥若晨星,“据记载,本世纪20年代初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5-P83);50年代之前,“广义相对论大体上是数学的一个分支”,60年代之后才“从考察数学结构到开始按照物理来思考”(6-P72);尤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利用穆斯堡尔效应在高度差H=22.5m的条件下,“极其精密地测得57Fe的一条γ谱线的紫移,波长相对变化仅有λ/λ≌gH/C2~2.5×10-15,与理论预告值在误差范围内符合”(7-P94)。引力频移被精确地测量出来后,就不得不承认“引力是一种极其巨大的力量”(6-P66)。即此不难算出,在地球引力场中γ光子通过22.5m,需时t1=h/C=22.5m/3×108ms-1=7.5×10-8s。

由哈勃关系λ/λ=D/D=Ht=10-10/年·t;当λ/λ~2.5×10-15时,t2=2.5×10-15×3.15×107s/10-10=7.88×102s。

依据平直而各向同性的宇宙学原理,当λ/λ~2.5×10-15时,引力效应/哈勃效应=7.88×102s/7.5×10-8s=1.5×1010。很显然忽略引力效应肯定是个重大失误。

大爆炸——膨胀宇宙论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存在3个问题:其一、不考虑引力效应就不符合现代宇宙学的定义;其二、40年前就测出的引力频移比膨胀效应大1010数量级,早已粉碎了“唯一的物理学解释”神话;其三、“广义相对论用时空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8-P328),哈勃当时并不理解,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红移属于以偏概全;时至今日如果仍不考虑引力效应,宇宙常数偏小、退离速度偏大的错谬,将永远不可能得到纠正。

为了确定引力跟红移的定量关系,特作如下讨论:

一、改变高度差重做穆斯堡尔实验,依据两次测得的数据,可以确定:

1、红移相对变化量跟距离还是距离平方相关;

2、导出相关公式,为比较引力贡献和哈勃贡献提供依据。

二、有人认为,光在漫长的星际旅途中会受到无数恒星的影响,其左弯右折必然使红移量产生较大改变,无法予以判定。其实并非如此,可依据右图阐明如下:图中A为发光恒星,M、N为两个恒星,P为太阳;光线AB受它们影响的实际传播线路为AB、BC、CD、DE、EF;F为地球,FA为依据经验认定的光传播线路。实际上BC是光在M附近沿能级相同的测地线通过的轨迹,能够影响红移的仅为B′C′。即此可得如下推论:

推论1、光无论受多少恒星影响发生左弯右折,决定红移或紫移的只有直线距离。

推论2、A使光红移,F使光紫移,由于M地《M恒,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推论3、由实验得出的公式,可以用于定量解释星系的普遍红移,同时将成为确证哈勃定律正确与否的判据。

参考书目

1、(美)巴里·派克著爱因斯坦的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薛晓舟等著现代物理学的哲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正光主编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全书改革出版社2000年

4、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大百科全书·物理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英)霍金著许明贤等译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6、(英)霍金著胡小明等译时间简史续篇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7、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8、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光速不变与波粒二象性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廊清物理学理论中的3种观念。

1、物理学不研究“物质”,正如没有人能够讲出“水果”是什么滋味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实际上物理学只研究质量、电量、能量跟时空的关系,“物质”属于误用的哲学概念。

2、从牛顿那个时代开始,物理学就分牛顿范式和非牛顿范式,前者研究孤立质点运动的规律,后者探讨热、光、电、磁的本质;现在已经非常清楚,热、光、电、磁现象的本质都是电磁波,统称为能量。

3、现代物理学理论可以分为以质量计量、用时空描述,以能量计量、用位形描述两大体系,物理客体理应分为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两大类。同理粒子物理学就应该分清质量子(即费米子)和能量子(即玻色子),本质差异在于有没有静质量。

据此,先讨论光速不变问题。

所谓的光速不变是一种简称,实际所指是光速与光源运动的速度无关,或曰:光总是各向同性的。依据“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光子没有静质量,自然就应该与光源的惯性无关。人们通常表现出的“不理解”,根源在于误认为任何“物质”都具有惯性,忘记了惯性只与质量相关,属于牛顿范式独霸天下产生的常识性错误,不清楚物理客体应该分为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两

大类。

讨论光的各向同性,首先必须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确立如下观念:所谓的宇宙是质量体(包括电子、质子、原子、分子到其大无比的天球)悬浮在能量海洋(即连续辐射)中的巨系统。只有当能量(子)从质量体中放出(或被吸收)时,才表现出一份一份的粒子属性,被称为光子;而这种能量(团)在连续辐射的海洋中传播时,则总表现为波。只需要以石块掷入水中后,水波总是各向同性传播为类比,就很容易理解光波总是各向同性的道理。

得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开始时说微观“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后来改为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由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用干涉仪得到衍射图象,用计数器记下的是粒子数,就将微观粒子的实在性跟意识联系起来,认为究竟是粒子还是波,由测量者的意识所决定,关键在于选用什么样的仪器。直到今天波粒二象性依旧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

实际上只需要摈弃掉“物质”这个误用的哲学概念,并承认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问题即可以迎刃而解。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已如前述,只需要将在能量海洋中传播和由质量体吸收(或放出)分开考虑,答案就已经非常明确:波属于能量系统的属性,而粒子性总跟质量系统相关。

光子属于能量子,现在讨论质量子的问题。依据量子运动的特点,粒子永远不会停止运动。按En=n2h2/8mL2被关在L=4A箱内的电子(m=me=9.1×10-31kg),最低能量状态(基态)也还有2.3eV能量,通常称它为电子的动能,又是一种植根于“物质”这个误用概念的常识性错误。量子场论承认微观存在分粒子和场,每一种粒子都对应着一种场,却讲不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只需要将电子放到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的框架去考察,就不难发现所谓的电子动能并非属于电子,而是网络态的能量海洋作用于电子的结果。任何粒子实际上都处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被动状态,传统将这种能量理解为电子“自能”,是基于质、能不分产生的常识性错误。试想:空中悬浮的气球不能静止的原因在于空中能量分布不均衡,水中木屑的动能亦来自于水,都不属于气球和木屑自身所有;即此为类比就不难理解粒子性和波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是使用分别适用于能量或质量系统的仪器,检测由质量子和能量子构成的复合态产生的不同效应。

验证实验:同时使用干涉仪和计数器对质量子进行观测,当光栅的隙缝小于粒子的直径时,放在光栅背后的计数器就不会记下粒子数。理由是通过光栅的只能是能量海洋中传递的一列波,具有静质量的粒子将被“滤”掉。

三、绝对时间和相对相间

牛顿将时间分为“自身在那里流”的绝对时间和“可感知的及外界的度量”的相对时间。狭义相对论预言“动钟变慢”;广义相对论预言“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通常都说相对论的预言被证实,说明牛顿的时间观念是错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即此正好证明了时间确实有绝对和相对之分。

牛顿之前,惠更斯已导出单摆周期公式T=2π(L/g)1/2,据此发明的摆钟至今仍在使用,其走时快慢与g直接相关:g越大,T越小,走时读数即变大;反之即被称为变慢。这个结果为什么正好跟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反呢?因为物理学研究的客体分两个系统:一是由牛顿范式沿袭而来的,用质量计量、用时间和空间描述运动的质量系统;一是由非牛顿范式沿袭而来的,用能量计量、用位形描述运动的能量系统。摆钟的读数属于质量系统计量的相对时间,可以通过调节摆长L使所有的钟走时一致,其作用直接源于发条的弹性势。刚旋紧发条时走时慢些,发条松弛时走时即变快。

用原子钟实测的结果正好跟广义相对论预言一致,这又是为什么呢?由于原子释放能量子跟它所处环境的能级直接相关,而能量子的T即代表该能级的内禀时间,由能密梯度g′决定,是无法人为改变的,故而称之为绝对时间。

如图所示,行星R从远日点N向近日点M运行时,动能(正能)逐渐增大,g亦随之增大;由M向N运行时,势能(负能)逐渐增大,g′亦随之增大。沿NM方向,正能密梯度g递增,负能密梯度g′递减。原子钟走时由g′决定,显示的是绝对时间;摆钟走时由g决定,显示的则是相对时间。

小结:绝对时间是弯曲时空(负能密梯度决定其曲率)的内禀时间,传统使用的摆钟“度量”的属于相对时间。当使用人为规定的时间标准去度量负能量海的内禀时间时,就必然会出现时间变快或变慢的实测结果。

验证实验:将在同一地点校准的摆钟和原子钟各一枚,用气球带上高空,依据电台播放的校钟讯号去校钟时,原子钟的读数要大些(变快),摆钟则变慢。

意义:该实验可以确证:

1、狄拉克所说的负能量海即是充满连续辐射的广袤空域;

第13篇

1929年哈勃宣布:“宇宙正在膨胀着。星系之间的空间随时间线性增加,星系本身并没有改变;而且星系越远,离去得越快”〔1-P115〕。而后,由列梅特、伽莫夫等人发展为大爆炸理论,基本要点是:在100-200亿年之前,宇宙生之于一次大爆炸,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都由爆炸中创生,爆炸前那种原始的无限稠密被称为“奇点”,由爆炸引起的膨胀,现在仍在继续着。从30年代开始,膨胀的宇宙模型已经为大多数宇宙学家所接受,现在被称为现代宇宙学标准模型。现代宇宙学被定义为:“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哈勃定律为观测依据,并在宇宙学原理的假设下,研究整体宇宙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P85)。

此前15年,斯利弗在美国天文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公布的观察结果是:“一些明亮星云(后来被证实是星系),既有蓝移的,也有红移的”;更远的弱光星云,“全都展示红移”(1-P111)。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哈勃有效地以“宇宙梯”法解决了确定星系距离的问题之后,通过对自己测定的24个河外星系距离的分析,发现红移量大致同星系距离成正比,即(λ1-λ0)/(λ2-λ0)=D1/D2。当时普遍认为,这个结果“唯一可能的物理学解释便是河外星系都在以正比于它们距离的速度退离我们而去”〔3-P140〕,由此得出的H=V/D,被称为哈勃定律。其中H为哈勃常数,D为星系距离,V为星系退离速度。D和V“都不是可测量的量”(8-P403)。

哈勃定律作为膨胀宇宙论的基础原典、现代宇宙学的观测依据,存在如下纰漏:1、该定律中既没有可观测的物理量,何以能成为“观测依据”?又缺乏作为必要条件的观测数据,如何判定其正确?

2、设星系在t内退离距离D=Vt=HDt;依据哈勃关系式λ/λ=D/D,λ应随时间线性增加,即该定律成立的必要条件是红移谱线持续移动而不是红移。

3.取H=3×10-2m/s光年,代入λ/λ=D/D=Ht=3×10-2m/s光年·t=10-10/年·t可知,任一星系的λ/λ都将以每年10-10持续增加。60年代观测精度(λ/λ~2.5×10-15)已达这个数据的4×104倍,要证明哈勃定律成立,就必须提供对同一星系λ/λ随时间线性增加的观测证据。

近40年来,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相继发现了一些不调和的红移现象。海尔天文台的阿普80年代末就宣称:“我们已知有38个不调和红移天体与24个星系相关联。这个数字之大,不允许我们将它一笔勾销”(1-P151)。依据这些佐证,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关于红移跟膨胀关联的传统解释是错的。

红移跟运动的关联确实并不具有唯一性。依据狭义相对论,运动物体发出的光被静止者观测时将发生频移,和声波频移机理相同,用多普勒效应解释没有错。依据广义相对论,具有强引力场的静止物体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观测也要红移。即光的频移有两种机制,声波频移却仅有一种,用多普勒频移解释光现象就必然会丢失引力频移机制。通常的解释是:“引力不能定量解释星系的普遍红移,引力效应至少不占主导地位”(4-P509),可以忽略不计;霍金的说法是:“星系的引力场没有足够强到对它有明显的效应”(5-P47)。

哈勃宣布宇宙在膨胀时,全世界能够理解广义相对论的人寥若晨星,“据记载,本世纪20年代初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5-P83);50年代之前,“广义相对论大体上是数学的一个分支”,60年代之后才“从考察数学结构到开始按照物理来思考”(6-P72);尤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利用穆斯堡尔效应在高度差H=22.5m的条件下,“极其精密地测得57Fe的一条γ谱线的紫移,波长相对变化仅有λ/λ≌gH/C2~2.5×10-15,与理论预告值在误差范围内符合”(7-P94)。引力频移被精确地测量出来后,就不得不承认“引力是一种极其巨大的力量”(6-P66)。即此不难算出,在地球引力场中γ光子通过22.5m,需时t1=h/C=22.5m/3×108ms-1=7.5×10-8s。

由哈勃关系λ/λ=D/D=Ht=10-10/年·t;当λ/λ~2.5×10-15时,t2=2.5×10-15×3.15×107s/10-10=7.88×102s。

依据平直而各向同性的宇宙学原理,当λ/λ~2.5×10-15时,引力效应/哈勃效应=7.88×102s/7.5×10-8s=1.5×1010。很显然忽略引力效应肯定是个重大失误。

大爆炸——膨胀宇宙论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存在3个问题:其一、不考虑引力效应就不符合现代宇宙学的定义;其二、40年前就测出的引力频移比膨胀效应大1010数量级,早已粉碎了“唯一的物理学解释”神话;其三、“广义相对论用时空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8-P328),哈勃当时并不理解,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红移属于以偏概全;时至今日如果仍不考虑引力效应,宇宙常数偏小、退离速度偏大的错谬,将永远不可能得到纠正。

为了确定引力跟红移的定量关系,特作如下讨论:

一、改变高度差重做穆斯堡尔实验,依据两次测得的数据,可以确定:

1、红移相对变化量跟距离还是距离平方相关;

2、导出相关公式,为比较引力贡献和哈勃贡献提供依据。

二、有人认为,光在漫长的星际旅途中会受到无数恒星的影响,其左弯右折必然使红移量产生较大改变,无法予以判定。其实并非如此,可依据右图阐明如下:图中A为发光恒星,M、N为两个恒星,P为太阳;光线AB受它们影响的实际传播线路为AB、BC、CD、DE、EF;F为地球,FA为依据经验认定的光传播线路。实际上BC是光在M附近沿能级相同的测地线通过的轨迹,能够影响红移的仅为B′C′。即此可得如下推论:

推论1、光无论受多少恒星影响发生左弯右折,决定红移或紫移的只有直线距离。

推论2、A使光红移,F使光紫移,由于M地《M恒,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推论3、由实验得出的公式,可以用于定量解释星系的普遍红移,同时将成为确证哈勃定律正确与否的判据。

参考书目

1、(美)巴里·派克著爱因斯坦的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薛晓舟等著现代物理学的哲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正光主编领导干部科普知识全书改革出版社2000年

4、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大百科全书·物理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英)霍金著许明贤等译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6、(英)霍金著胡小明等译时间简史续篇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

7、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8、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光速不变与波粒二象性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廊清物理学理论中的3种观念。

1、物理学不研究“物质”,正如没有人能够讲出“水果”是什么滋味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实际上物理学只研究质量、电量、能量跟时空的关系,“物质”属于误用的哲学概念。

2、从牛顿那个时代开始,物理学就分牛顿范式和非牛顿范式,前者研究孤立质点运动的规律,后者探讨热、光、电、磁的本质;现在已经非常清楚,热、光、电、磁现象的本质都是电磁波,统称为能量。

3、现代物理学理论可以分为以质量计量、用时空描述,以能量计量、用位形描述两大体系,物理客体理应分为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两大类。同理粒子物理学就应该分清质量子(即费米子)和能量子(即玻色子),本质差异在于有没有静质量。

据此,先讨论光速不变问题。

所谓的光速不变是一种简称,实际所指是光速与光源运动的速度无关,或曰:光总是各向同性的。依据“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光子没有静质量,自然就应该与光源的惯性无关。人们通常表现出的“不理解”,根源在于误认为任何“物质”都具有惯性,忘记了惯性只与质量相关,属于牛顿范式独霸天下产生的常识性错误,不清楚物理客体应该分为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两大类。

讨论光的各向同性,首先必须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确立如下观念:所谓的宇宙是质量体(包括电子、质子、原子、分子到其大无比的天球)悬浮在能量海洋(即连续辐射)中的巨系统。只有当能量(子)从质量体中放出(或被吸收)时,才表现出一份一份的粒子属性,被称为光子;而这种能量(团)在连续辐射的海洋中传播时,则总表现为波。只需要以石块掷入水中后,水波总是各向同性传播为类比,就很容易理解光波总是各向同性的道理。

得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开始时说微观“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后来改为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由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用干涉仪得到衍射图象,用计数器记下的是粒子数,就将微观粒子的实在性跟意识联系起来,认为究竟是粒子还是波,由测量者的意识所决定,关键在于选用什么样的仪器。直到今天波粒二象性依旧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

实际上只需要摈弃掉“物质”这个误用的哲学概念,并承认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问题即可以迎刃而解。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已如前述,只需要将在能量海洋中传播和由质量体吸收(或放出)分开考虑,答案就已经非常明确:波属于能量系统的属性,而粒子性总跟质量系统相关。

光子属于能量子,现在讨论质量子的问题。依据量子运动的特点,粒子永远不会停止运动。按En=n2h2/8mL2被关在L=4A箱内的电子(m=me=9.1×10-31kg),最低能量状态(基态)也还有2.3eV能量,通常称它为电子的动能,又是一种植根于“物质”这个误用概念的常识性错误。量子场论承认微观存在分粒子和场,每一种粒子都对应着一种场,却讲不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只需要将电子放到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的框架去考察,就不难发现所谓的电子动能并非属于电子,而是网络态的能量海洋作用于电子的结果。任何粒子实际上都处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被动状态,传统将这种能量理解为电子“自能”,是基于质、能不分产生的常识性错误。试想:空中悬浮的气球不能静止的原因在于空中能量分布不均衡,水中木屑的动能亦来自于水,都不属于气球和木屑自身所有;即此为类比就不难理解粒子性和波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是使用分别适用于能量或质量系统的仪器,检测由质量子和能量子构成的复合态产生的不同效应。

验证实验:同时使用干涉仪和计数器对质量子进行观测,当光栅的隙缝小于粒子的直径时,放在光栅背后的计数器就不会记下粒子数。理由是通过光栅的只能是能量海洋中传递的一列波,具有静质量的粒子将被“滤”掉。

三、绝对时间和相对相间

牛顿将时间分为“自身在那里流”的绝对时间和“可感知的及外界的度量”的相对时间。狭义相对论预言“动钟变慢”;广义相对论预言“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通常都说相对论的预言被证实,说明牛顿的时间观念是错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即此正好证明了时间确实有绝对和相对之分。

牛顿之前,惠更斯已导出单摆周期公式T=2π(L/g)1/2,据此发明的摆钟至今仍在使用,其走时快慢与g直接相关:g越大,T越小,走时读数即变大;反之即被称为变慢。这个结果为什么正好跟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反呢?因为物理学研究的客体分两个系统:一是由牛顿范式沿袭而来的,用质量计量、用时间和空间描述运动的质量系统;一是由非牛顿范式沿袭而来的,用能量计量、用位形描述运动的能量系统。摆钟的读数属于质量系统计量的相对时间,可以通过调节摆长L使所有的钟走时一致,其作用直接源于发条的弹性势。刚旋紧发条时走时慢些,发条松弛时走时即变快。

用原子钟实测的结果正好跟广义相对论预言一致,这又是为什么呢?由于原子释放能量子跟它所处环境的能级直接相关,而能量子的T即代表该能级的内禀时间,由能密梯度g′决定,是无法人为改变的,故而称之为绝对时间。

如图所示,行星R从远日点N向近日点M运行时,动能(正能)逐渐增大,g亦随之增大;由M向N运行时,势能(负能)逐渐增大,g′亦随之增大。沿NM方向,正能密梯度g递增,负能密梯度g′递减。原子钟走时由g′决定,显示的是绝对时间;摆钟走时由g决定,显示的则是相对时间。

小结:绝对时间是弯曲时空(负能密梯度决定其曲率)的内禀时间,传统使用的摆钟“度量”的属于相对时间。当使用人为规定的时间标准去度量负能量海的内禀时间时,就必然会出现时间变快或变慢的实测结果。

验证实验:将在同一地点校准的摆钟和原子钟各一枚,用气球带上高空,依据电台播放的校钟讯号去校钟时,原子钟的读数要大些(变快),摆钟则变慢。

意义:该实验可以确证:

1、狄拉克所说的负能量海即是充满连续辐射的广袤空域;

第14篇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教学设计中的导语设计能让学生快速对事件进行反应,并围绕主题在内心形成独特的情感态度,进而增强学习能力。譬如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关心的实际出发,以资源、环境、人口为导语设置,并以学校、社区为范围,交流所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变化,随后引申到我国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之中。这样不仅让品德课回归社会,而且根据导语让学生在兴趣点上理解、掌握,促使知识内化。

(二)精心设置问题,启发思维

在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既要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我爱你,中国》一文时,事先播放《爱我中华》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而过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如从歌曲中你们能了解到我国的民族状况是怎么样么?还可以根据故事是设置问题: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有这样一个维族的老妈妈叫阿里帕,她身前身后都是娃,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通过故事讲解向同学们设置问题:大家来说说古今往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故事?还可以通过俗语“家和万事兴”,引导学生启发思维去思考如何去维护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具有开放性,而且问题紧贴教材内容,通过对问题的参与,学生思维也得到发散,知识的掌握也就娴熟通彻。

(三)精心创设情境,活跃课堂

在创设情境时,既要考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说。笔者在讲鲁教版八年级《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家庭喜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创设了多个情境;用《好妈妈》歌曲的旋律进行创作表演,调动同学们的爱母情思;给妈妈画像,表达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这样,同学们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气氛中,尽情地表现着,展现出集体的互动。

(四)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创设艺术情景的同时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根据多媒情景鼓起想象的风帆,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笔者在讲鲁教版九年级《走科教兴国之路》一堂课时,运用多媒体先后出示显示我国重大科技技术成果的PPT,如世界最快的列车---中国的“和谐号”CRH-380A、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中国芯---开创我国未来载人潜水器破3700米深度,在南海海底插国旗…。通过这些多媒PPT的情境演示,让学生对走科教兴国之路产生强大的参与欲望,进而唤醒学生学习激情,学习主体意识得到激发。进而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当今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二、初中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误区

(一)“三维”教学目标难以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落实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目标设定都具其自身科学性。由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在三维目标的设定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忽视知识目标的落实,结果导致教学上“花样繁多”,但课本知识却没有得到巩固锻炼,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片面。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以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课本重点内容的深讲计划,而需要记忆的内容只需让学生预留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要分门别类,严禁贪多的设计策略。

(二)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不能合理利用

新课标主张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极大鲜活的“图、文、声”影音视频资源为学生开拓了眼界,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弊端在于此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设计上盲目追求课件容量,以繁多的事例和材料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形成了以课标主导的扭曲教学,使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远远不足。为此,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教师不能只是追求场面宏大,教育资源也只是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教育资源,能用则用,并用的巧妙,才能让学生有所获,资源指导有所值。

(三)在思品教学设计中千万不能为“探究”而探究

现今的思想品德课程,由于有了课标理念作为指导,教育资源应用也广泛,教学策略也多而有效,造成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简单的思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探究比例随之上涨,却很少挖掘教材,吃透教材进行探究设计,往往在思品教学设计中为“探究”而探究,设置问题多是那种“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因而,在探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研究设计应避免形而上学做法,在考虑活动灵活性和多样化都同时,应扣紧教材,挖掘教材内主旨内容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引导和调控探究活动。

第15篇

环境设计是针对室内外人居环境进行美化与装饰的空间艺术,设计除满足场地的功能属性外,还要求对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其设计思维的形成既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同时也包括了感性的发散与抽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笔者借鉴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综合专业特征,可将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信息整合层面。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设计思维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必然建构于对形式、方法和文化等主体知识认知的基础上,现代设计观念中许多重要的思路均是与材料、工艺以及科技等发展紧密联系的。创造性成果必然有着一定的思维原型,没有对学科以及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是无法超越的。综合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而有效的操作方法以及表达形式,均是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思维形成的先决条件。第二,思维导向层面。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设计理念与取向,而这些理念与取向的形成都深刻渗透着设计者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以及价值规范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在环境设计领域表现为对专业的本质理解和对设计问题的相对固定认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维在一种文化环境或多种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模式和创造原型,内在地决定了设计的走向。第三,思维输出层面。设计构思并非一次性构想而完成,其既需要形象思维对现有形式进行联想、抽象、重构以及再创造,也需要逻辑思维对场地环境、设计要求以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综合以及总结。排除分析阶段中各种不合理因素,将形象进一步通过某种形式完善与发展。这两种思维交替反复,实现了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形成的思维深化过程,同时在思考中触发设计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设计思维向设计语言转换,以形象化、直观化的图纸来对构思进行表达与阐述,同时其内涵反映着设计的逻辑与本质。

二、以创造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一)阶段融合,主轴明确的课程结构

环境设计有着多层次、多类型、交互影响的知识结构,全局化地认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性是筛选有效信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择取观念与综合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在知识层面上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目前,环境设计多数课程设置是以“点”的形式出现,仅在固定的1至2个学期集中完成,如设计表现、造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而这些看似技能训练的基础课,其实质是关于如何观察、理解和设计的素质训练,其在高年级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课程中都需要综合应用。因此,可以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将基础课程拆分延伸到多个学期中,保持连续性,减少每个学期的学时。同时将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以方案分析、设计认知或情境设计等形式部分延伸到低年级。这类课程可以采用专题或教师工作室课题等形式,如开设方案分析课程,教师通过对某一主题项目的分析,由具体工程实例到抽象设计方法,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评判以及成果汇报,从而实现“认知——筛选与提炼——观点输出”的思维建构模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归纳为“技术线”“理论线”“设计线”来明确教学目标与线索。其中,“技术线”侧重于美术技法,造型原理以及工程技术,是设计实践的基本支撑;“理论线”强调史论合一,通过对设计史、美术史、城市史论的构架,从历史与理论中获得智慧和创新的基础;“设计线”则是课程系统中的主轴,具体而言,通过各阶段设计课程对“技术线”“理论线”中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联系相关学科,有所侧重的同时突出各线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如技能线中的表现技法课程,不局限于单纯的临摹或写生,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业,有主题性地完成。

(二)主动化、参与性的实践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除应具有专业知识、设计理念以及经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真正把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说,实践的过程就是专业思维不断展开和提高的过程。而教学中的实践并不仅是单纯地将项目纳入到课程中来,社会化的工程反而容易让学生可能听命于项目业主,其设计思维并未较传统课堂听命于教师有所不同。实践过程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课程中知识、原理以及技术的补充,更多的则是加深学生对实践中各种约束条件的转化,帮助学生扭转被动思维方式下“画设计”的现象,探求专业的社会性与复杂性。同时,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也能有效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双向交流以及互相激发,提供学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广泛接触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全面培养以及兴趣点的深度建构。例如,可在中高年级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与展览,针对不同年级采取“真题真做”“真题假做”或“概念方案”等形式。这类实践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从教学任务布置、课堂指导到设计考核的固有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centre)、以课题来组织(project-organized)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这些挑战性的竞赛课题也要求各教学团队结合更广的专业背景和更深的理解层面以研究的态度来进行专业教学。从学生角度而言,参赛学生主动对竞赛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即就某一目标进行海量信息筛选、评判以及应用。学生除需要快速吸收与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外,还会涉及市场调研、课题汇报,技术支持甚至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与规划、园林、市场乃至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自由协作。

(三)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从设计角度而言,思维形成与输出过程中,设计师会不断评估方案的优劣。评估标准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联系在一起。评估的结果反映了不同阶段设计师与成果之间的价值关系,并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导向,而评估主体的不同也会让设计成果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特点。从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授课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均是针对“教”与“学”的内部评价模式,其屏蔽了部分源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等外部评判的有益信息。专业前沿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仅依靠教研室或教师个人的判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架构内外结合、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在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评委会制度,评委可以由教师、职业设计师甚至学生代表组成,在多方面评价意见的碰撞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多个层面的反思,完成设计思维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同时也可以在高年级课程中,采用更多团队合作的设计工作方式,增加集体讨论的频率和深度,避免设计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交流,提倡设计理念的共享和争论,尝试推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审视自身的同时重视团队的力量。并且,在评估标准上,应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避免片面评价,采用综合评分制,减少学生过于强调最终“图面”效果等问题。例如,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评分,可以采用场地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汇报,草图以及最终成果等部分组成。各个阶段有分项的评定标准,并以“议图”来取代“改图”,将指导教师的角色集中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完善和培养方面。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