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自凯恩斯1936年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之后,西方经济学者对于收入决定消费这一基础命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消费函数假说和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2.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
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假定入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该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并揭示了了消费所存在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规律。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收入的影响,还要受到他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是有“示范效应”(DemonstraionEffect)的。基于这样的假定:与绝对消费水平相比,人们更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同时,杜森贝利把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认为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受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这种由于消费习惯的惯性所导致的现象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RatchetEffect)。
3.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是生命周期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人们总是试图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投资之间做最佳分配,从而获得最大效用。一般而言,一个人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在中年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为实现一生消费的效用最大化,一个人在其一生消费的现值不超过他一生收入的现值的条件下,会尽可能使他在一生中的消费保持恒定。这样,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或晚期会是一个借款者或称负储蓄者,而在中年时则是一个正储蓄者。因此,从总体上说,在一生中,虽然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相对稳定。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是持久收入假说的提出者。他在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是持久收入假说的代表作。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的基本出发点与莫迪利阿尼是相同的,即认为尽管收入在人的一生中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是稳定的。假定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在弗氏持久收入理论中,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持久收入的概念包含有预期的收入,因此没有任何直接的方式来估算它。持久收入假定认为,消费者是从其可以支配和预期得到的全部收入的角度来安排现期消费的。一般而言,持久收入会提高消费支出水平。从理论上讲,就是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值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值。基于该假说的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变动大的人对长期收入估计偏低,收入稳定的人对长期收入预期看好。可以看出,弗里德曼是在假定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前提下来分析这一问题的。
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以消费者根据长期收入进行消费和储蓄行为为基础的,它们被合称为前瞻的消费理论。后来,经济学家把这两个理论合起来称之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简称为LC-PIH。
与凯恩斯和杜森贝利的收入假说模型中的消费者不同,前瞻的消费理论中的消费者被假定为理性“前瞻”的主体,追求消费在不受当期收入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5.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前沿
把“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是霍尔(hall,robert)。1978年霍尔把理性预期的方法应用到消费者行为理论,融合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理性预期,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的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模型,即随机游走假说(RandomWalkingHypothesis)。此后经济学家们在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中却发现,消费与劳动收入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进而提出了有关消费对劳动收入具有“过度敏感性”以及实际消费变化小于理论估计值(基于消费与劳动收入变化正相关性模型计算的估计值)即所谓的消费“过度平滑性”。上述两个实证检验结果对随机游走假说提出挑战,说明了该假说与实证研究结果之间的矛盾。
由于随机游走假说不能完全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了弥补消费理论的缺陷,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流动性约束假说(LiquidityConstraints,LC)、预防性储蓄假说(PrecautionarySavings,PS)和λ假说。
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都是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基础上,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的修正。与这两种假说不同,坎贝尔(Campbell,john·y)和曼丘(Mankiw,n?gregory)从总和消费入手,建立了一个所谓的“λ模型”,被称之为“λ假说”。λ假说也可以对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作出解释。
二、詹姆斯·摩尔根的“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定论”
詹姆斯·摩尔根(James·N·Morgan)是美国最著名的消费经济学家之一,他通过对美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后,提出了“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定”。根据这一假定,他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收入(包括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包含有不确定的成分,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后,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使收入中的不确定的部分变为确定的部分,从而使收入增加,亦即消费决策影响收入。
詹姆斯.摩根认为,现代消费者之所以能够以消费决策来影响收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会给人们提供较多的赚取收入的机会。此外,消费信贷的大力发展也为收入中的不确定部分转化为确定部分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消费支出的需要去寻求收入的增加,使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家庭的消费支出超过已有的现期收入。
因此,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定被现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有关收入和消费关系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
三、贺塔克和泰勒的“非流动资产假定”
英国经济学家霍塔克(H·S·Houthakker)和泰勒(L·D·tayloy)提出了非流动资产假定,即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现期消费依存于现期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已有的消费品存量,其理论的要义是非耐用消费品购买对收入变动的依赖程度小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对收入变动的依赖程度。根据这一假定,霍塔克和泰勒还将消费者过去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所留下的已经贬值(折旧)的余量或存量假定为“情况变量”,从而将消费品存量调整的假定提升至动态的高度,把生产领域内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更新的概念引入了消费领域,并将消费习惯对消费者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与消费品存量调整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一整套学说。
这一研究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霍塔克和泰勒在消费行为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对“绝对收入假定”是具有一定的补充与修正作用。
四、莱宾斯坦的外部消费效应问题的研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全面分析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问题,从而,在许多方面发展了消费行为理论,他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后来炫耀性消费理论的基础。
在《消费需求理论中的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1950年)中,哈维·莱宾斯坦教授根据消费需求动机的不同,将消费需求分为功能性需求(functionaldemand)和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demand)两大类。功能性需求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内在品质需求,非功能性需求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以外的因素所产生的那部分商品需求,包括外部消费行为所引起的需求、预期的需求和非理性的需求等。外部消费行为引起外部消费效应即跟潮效应(bandwagoneffect)、逆潮效应(snobeffect)和凡勃伦效应(vebloneffect)。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有关消费理论的研究从单因素到多因素、从静态到动态不断深入和完善。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的众多研究成果和不断发展、丰富的研究方法论,是现代消费经济问题分析的重要基础,对解决现代社会经济中的消费问题有许多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凯恩斯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许进杰:现代西方消费理论研究述评.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朱国林:消费理论最新发展动态.经济学动态,2002(4)
[关键词]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行为
在体育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历来是各体育商家关注的焦点。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我国的各种体育公司尤其是大型的体育公司愈加意识到细分体育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并且有目的的针对经济、文化,以及消费习惯迥异的不同城市实行不同营销战略。在此背景下,就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体育营销市场而言,虽然为不断满足不同体育消费者群体的需要,各体育商家使尽了“浑身解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上海市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生活质量的普通提高,她们的消费点数将日益高涨。其体育消费特征也呈现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上海女性开始心甘情愿的为美丽“埋单”,主动为“美丽”而一掷千金。这就促使更多的体育商家持续细研上海女性的体育消费趋向,以期更深入的挖掘“她”经济,以便在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中占据更多的女性市场份额。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探究她们最新的体育消费动态,解码其体育消费行为的“迷宫”,目的是为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市场的消费升级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
1.“美丽消费”渐筑体育消费主流
近年来,伴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居民的的收入水平已高踞全国首位,其中用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例也大大增加,加之现有九成的都市女性掌握家庭财权,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实际购买力。现如今,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美丽投资”的飙升便是她们消费转向的最好佐证。据调查,上海市女性消费者为“美丽”不惜代价、一掷千金的现象令人感叹。2007年12月,淮海路各大百货商店为争夺女性消费者的“青睐”而大打“美丽”战争,仅在此月,女性在体育领域的消费同比增长190%。从现场调研的情况看,很多女性消费者在体育品牌专柜的日销售额竟高达175万。从一些百货商店的体育用品消费看,女性消费者的单笔消费额高于1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另外,光顾一些体育健身俱乐部且以办年卡的形式进行体育美容健身的女性消费者远超男性消费者,无可置疑的成为诸多健身俱乐部的“财神爷”。这是由于上海市大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消费属于高端消费场所,有些健身俱乐部年卡消费金额甚至高达10万元以上,更有甚者,有的健身俱乐部光是取得会员资格就会相应收费30万元左右,比如某些高尔夫俱乐部。由此可见,为美丽而痛下“杀手”的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显然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
2.“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
为保持持续经营优势,众多体育商家开始贴身规划女性消费,除了以“健康”和“美丽”的名义瞄准女性消费这一“大蛋糕”以外,在营销策略上也不断推陈出新,采取各种营销方式催生体育消费的“她”时代。这其中“三八”消费、“十一”消费,以及“元旦”消费便是他们营销的重点所在。事实上,根据调查,上海市91%女性消费者选择节假日进行体育消费。究其原因,大多数女性消费者认为,较之其它营业时限,在上海市节假日进行购买行为,比如选择在三八妇女节和十一国庆节期间进行购物,可以得到商场或商家等多的折扣和“送大礼”活动,所以她们即使在平常看中某件中意商品,也会宁愿坐等到某个节假日商场大行促销活动时购买。此类现象也与笔者对诸多体育商家的访谈结果相一致,商家们表示,过完节后比如说情人节后,来商场进行购物的单客流就明显减少了,即使在周末,也是逛的人多,购物的人少,甚者出现很多女性购物者平时逛街“踩盘子”,等到打折再购买的状况。这充分说明,对体育商家而言,节假日消费商机无限,他们理应随时关注节假日体育商机,辅以有效的体育营销手段,有意识的强化和引领上海女性的节假日体育消费热潮,以确保自身的盈利水平的提高。3.“品牌消费”成为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根据《2006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女性消费者心日中,名牌=品质+品位+经典。62.1%的女性消费者认为,名牌“价格虽贵,但质量、品质有保证”,50.4%的人认为名牌“制作精良、使用持久”,95.8%的女性消费者购买过名牌产品。上述调查结果是针对我国20城市有关女性的个人消费开支情况的调查。而在上海,目前女性消费者对名牌的追逐可谓是有增无减,消费理念简直等同于“品牌第一”。也就是说,品质消费是当前上海市女性消费行为的一大“亮点”。同理,在体育消费领域也不例外。统计结果显示,在某些大型商场促销活动期间,体育用品专柜尤其是像addias、nike等国际知名体育品牌的专柜前,如果出现打折活动,则往往被女性消费者挤得水泄不通,几乎是几个小时以内,这些品牌的服装就会销售殆尽。此外,每年几个著名的国际体育品牌供应商会在上海八万人体育馆举行为期一周的体育品牌特卖会,每当此时,八万人体育馆会人头攒动,管理方不得不请治安人员维持秩序,其场面可称之为“壮观”。在这些消费者之中,女性消费者人数亦占有很大的比例。显而易见,品牌消费已在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二、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
1.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
通过解构和综合的方式不间断的探思女性体育消费的特点,可以发现,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的主因源于“美丽”。因此,“美丽漂亮”是女人进行消费的永恒主题,女人求美胜过其他一切,这是女人一根较敏感的神经。这对经营体育消费产品的商家而言,无论是从事经营体育消费的有形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精神产品,都必须高度重视女性消费者进行体育消费的主因所在,制定相应的销售战略。目的是及时抓住女性的体育消费动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实施不同销售战略。并且在战略规划上,要着眼于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时点来培养、引导和改变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知觉、记忆,进而有意识的主导女性体育消费的“潮流”,在产品设计上突出时尚和个性化的创意,努力使自己所经营的体育产品在体育消费市场流行并形成一种“风暴”。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感受到体育消费过程中的美感,增加其购买的心理动力,这样会使得她们形成相对固定的体育消费习惯。
2.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
逐一描述不同时期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追踪她们重复购买体育产品相对频繁的时点,不难发现,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实际的购买行为皆在节假日达到了最高点。然而,更进一步的探究不同节假日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愿力”,即她们真正心甘情愿进行消费的能力,却有发现女性消费者在不同节假日的体育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三八妇女节”女性的体育消费“流行”“短、平、快”,而在元旦期间采用此销售模式容易导致女性消费者的消费“疲劳”,反而事与愿违,未能达到理想的销售业绩。有鉴如此,在实际销售模式上,不同的节假日应有所侧重,每个节假日所面临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很难采用一个固定的销售模式,也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外界环境进行销售。自然的亦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这么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也就是不事先预设环境,而是随时依据销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销售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挖掘女性消费者节假日体育消费的潜力,扩大整个体育消费市场。
3.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从体育营销网络资源的开发来看,基于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视角来提升整个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明显的能带来更多女性消费者的满意度。既然女性消费者在实际的购买行为中偏爱体育名牌,则给体育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营销工作指明了营销的方向。对此,体育营销工作者在贯彻、执行企业的战略决策同时,在围绕“美丽商机”这一主线上,不妨大打体育名牌战略旗,持续强化体育名牌效应,触动潜在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名牌的“神经”,扩大女性体育消费群体规模,并不断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巩固和提高已有女性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力争让这部分女性消费者消费“定型”,甚而“闻”名牌而“条件反射”式购买,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名牌”消费文化,从而做大体育消费市场,最终导致女性消费者、体育商家及社会多方收益不断增长的相互强化的循环。
三、小结
首先,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生活质量的普通提高,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这就促使更多的体育商家持续细研上海女性的体育消费趋向,以期更深入的挖掘“她”经济。
其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主要有: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品牌消费”成为女性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再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有: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参考文献:
[1]山石:“三八”节,商家挖掘“她经济”[N].无锡日报,2006-3-8
关键词:老龄化;医疗消费;就诊决策;医疗支出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老龄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和老龄化速度快速提高,社会在养老保障、老人福利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江苏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份之一,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①为12.72%,江苏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95%,名列全国第4,其中,农村老年抚养比达到17.83%,高出城市6.16%。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的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农村和城市的年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强调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应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农村老龄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医疗服务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主要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医疗消费和就医状况的分析,顾大男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高龄老人患病能否得到及时医治的状况,结果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的比例略高于城镇[1];任远初步探索了老龄消费市场的特征,提出老龄人口由于生理衰老形成了以“护理服务”、“护理商品”和“护理设施”消费为主的老衰老龄市场[2]。然而,现有相关文献大多仍主要集中于对城市老年人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3-5],缺乏对江苏省这一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分析,对江苏省老年人医疗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仅见于黄润龙等,他们对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龄老人的婚姻、家庭、性格和精神需求、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健康状态等问题[6]。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构建两部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老年人就诊决策与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应对农村老龄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11月对江苏省北部5市(每市各选择一县:新沂、东海、涟水、泗洪和响水)农村居民(包括年轻人样本和老年人样本)健康状况及医疗消费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消费情况、参加合作医疗的情况等。调查实行面对面询问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样本兼顾了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水平和居民年龄结构等,最后获得985个农村居民有效样本,其中,18~59岁的年轻人样本为803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样本为182个。本文采用了老年人样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1.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年轻人更差,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来源于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改善或保持,这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制定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调查结果显示(表1),农村老年人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为一般的比例最多,约占总样本的38%,自我评价差和良好的比例相当,自我评价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比例最少,仅占8.24%。老年人样本和年轻人样本相比,年轻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比老年人低18.4%,而自评健康状况为良好和非常好的比例均明显比老年人的高。从有无慢性病指标来看,老年人样本有慢性病的比例占40.11%,远远高于年轻人,而且,老人所患慢性病病种主要是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
2.老年人患病的概率高,但因经济困难应就诊未就诊的可能性也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86.26%的老年人生过病,但在患病的样本中,只有87.90%的老年人前往诊所或医院就诊,有12.1%的样本应就诊未就诊;在就诊的样本中,看门诊的比例占到85.51%,住院的比例占14.49%。然而,年轻人患病的概率略低于老年人,进一步分析显示,老年人应就诊未就诊的原因大多是经济困难,占各种原因的57.14%。
3.老年人医疗支出较高,但收入水平较低,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
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的医疗支出均值为1361.66元,高出年轻人403.15元。然而,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819.4元,比年轻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603.63元。这说明,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他们会将更多的钱用于看病就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发生衰退,患病的概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要,但由于老年阶段收入较低,面临更为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因此,老年人群因为经济因素导致的应就诊未就诊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老年人口医疗消费的影响因素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消费特征以及医疗产品自身的特征,本文将影响老年人医疗消费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1.个人和家庭特征
影响医疗服务需求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均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生理因素决定,也可能是男性在年轻的时候对身体的折旧更大;生老病死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将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年龄程度不同,对医疗服务的消费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也可能对医疗消费有潜在的影响,越是受过较好教育的人越有预防和就诊的意识,他们生病带来的机会成本更高,同时,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可能已经具备更好的自我护理能力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因此相对减少了他们患病后的医疗服务支出;单身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到医疗消费;另外,文献研究表明,家庭人数也是医疗服务消费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人数多的家庭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更多,有利于老年人优良健康状态的保持,减少医疗消费。
2.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老年人医疗消费这一购买行为来源于对医疗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其功能在于延长寿命、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因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是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首先感知到的健康问题决定他是否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本文采用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史和疾病严重程度3个变量反映老年人对自己是否需要消费医疗服务的感知。健康状况差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平时可能会更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更注重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慢性病患者会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强度,所患疾病不严重时,老年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就诊,当感知到疾病越严重时,他们就诊的可能性越高。
3.经济因素
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变量还包括经济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和是否参加合作医疗等。收入增加意味着支付能力提高,这将促进居民医疗服务消费。大量研究表明,医疗产品是一种正常商品,医疗品价格的下降会促进人们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医疗服务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因此,要获得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的相关信息,关键取决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老年医疗保险是一种疾病经济风险分摊的形式,这种第三方支付的特征间接地降低了老年人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当前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4.生活方式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8项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滥用药物、体育活动少、高热量和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和破坏生物节律。吸烟会导致癌症、冠心病、肺病等疾病,目前,烟草的使用是世界死亡增长最快的原因之一;过度饮酒对人体肝脏和脑神经的危害最大,导致肝病、心脑血管疾病。
5.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方便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是否就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医疗支出来测度的医疗消费,其内涵不仅包括数量,也暗含了质量,因此,考虑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应加入医疗服务质量因素。治疗效果或许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但难以量化,较直观的测评方法是老年人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评价。四、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1.模型选择
本文选取两部模型法,采用是否就诊和医疗支出两个指标考察老年人的医疗消费行为,其依据主要在于医疗支出有别于其他一些变量具有特殊的分布特征。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没有进行医疗消费,即医疗支出为零,然而,这部分零医疗支出是实际支出而并非潜在支出,因此,不能选用类似工资方程的Heckman两阶段法;第二,非零医疗支出高度有偏,这反映了如果采用线性回归将导致模型残差也不服从正态分布,不满足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均值为1361.66元,标准差为4135.935,偏度系数为6.5332,峰度系数为49.6532,这说明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也呈非正态分布。由兰德实验室提供的两部模型法解决了以上问题,它将居民医疗消费行为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就诊概率模型,分析是否就诊的决策行为,公式(1)中Ii表示第i个人就诊的概率,当Ii>0时,医疗支出为正,Xi为第i个个体的特征变量。第二个阶段为医疗支出模型,分析医疗支出水平的决定因素,公式(2)中MEDi为第i个人的医疗支出,第二阶段的方程只有在第i个人就诊的条件下才成立[7]。
Ⅰ:Ii=Xi+βlE1i,E1i~N(0,1)(1)
Ⅱ:1nMEDi=Xiβ2+ε2i,ε2i~N(0,σ2)(2)
模型的第二阶段将医疗支出取对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支出的非正态分布。对本调查老年人医疗支出取对数后进行正态性检验,偏度系数为0.022,峰度系数为2.37,卡方值为3.93,相伴概率p值为0.1404,这说明取对数后的医疗支出已服从正态分布。
2.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两部模型和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就诊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就诊概率模型为probit模型,因变量设定为是否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是=1,否=0);医疗支出模型为对数线性模型,因变量为医疗支出的对数。
首先看就诊概率模型,模型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否参加合作医疗”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是影响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女性就诊的概率高,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中女性患病的概率更高,也有可能是在女性和男性老年人都患病的情况下,女性更注意对疾病风险的规避而寻求医疗消费。变量“受教育年限”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更差,更容易生病就诊。家庭人数与就诊概率呈负相关,这说明家庭规模越大,可以降低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这可能是因为家庭人数多的老年人身体更健康,生病后得到子女的照顾也充分,因而同等情况下比家庭人数少的老年人就诊的可能性更小。变量“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经济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促进老年人医疗消费,通过计算弹性值,老年人就诊概率的收入弹性为0.033,说明当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1%,就诊概率提高0.033%。“是否参加合作医疗”也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费用实行分段按比例报销,这相当于降低了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价格,因而能促进老年人就诊的概率。本文将全部样本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4类:没生病、轻微、一般和严重,回归结果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是老年人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所患疾病越严重,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越高。另外,变量“年龄”、“单身”、“医疗服务价格”、“健康状况”、“慢性病”、“吸烟”、“饮酒”和“交通时间”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
模型二医疗支出模型也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布罗施—帕甘(Breusch-Pagan)检验结果为卡方值0.10,相伴概率为0.7473,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值为1.99,最大值为4.72,表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总的来说,“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质量”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老年人受教育年限与医疗支出呈正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在医疗产品或服务上的支出越多;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疗支出越高;所患疾病越严重,医疗支出越多;医疗服务质量越高,医疗支出也越高。其他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从符号上看,男性的医疗支出比女性更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医疗支出越高;单身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家庭人数越多,家庭中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越低;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家庭中老年人医疗支出越低,可能的解释是收入增加带来的健康效应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为优良,因而医疗支出更低,这在封进等的研究中已得到证明[8],她将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分为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因而医疗支出水平更高,二是间接效应(健康效应),即通常收入较低的人健康状况较差,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医疗支出较高。本文的结果证明了在本次调查中,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作用表现为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使得医疗支出较低。医疗服务价格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价格弹性为-0.2094,表明当医疗服务价格降低时,会促进老年人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支出增加。老年人参加合作医疗会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这是因为虽然合作医疗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但促进了对医疗服务数量的消费而导致医疗支出较高。另外,吸烟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低,饮酒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老年人到服务态度较好的医疗机构就诊,其医疗支出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老年人问题。江苏省是全国率先进入老年社会的地区之一,目前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水平也较高,因此,研究江苏省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医疗消费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一,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决定了老年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差,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更注重医疗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但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因经济困难应诊而未诊的可能性也较年轻人更高,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本文认为,对于社会来讲,老年人问题的本质不是人口老龄化本身,而是对社会养老保障、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年人福利等制度的挑战。
第二,一般来说,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亲情对老年人良好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保持有积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家庭规模大有利于减少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医疗支出也较低。如果我们能为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为独居的老人提供家庭式集体生活的福利院,使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是社会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减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对老年人救助的供养方式一般分为家庭供养和集体供养,本文的结论为集体供养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
第三,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老年人更倾向于规避疾病风险,导致就诊概率增加,但由于收入带来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而导致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具有更低的医疗支出。因此,相应的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这样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有效地控制社会医疗卫生费用。
第四,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可以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使经济困难应就诊而不能就诊的老年人能进入医疗市场就医,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治疗。目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就是通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给予居民补贴,促进了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利用。
第五,实证分析也表明,医疗服务质量也是影响医疗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验证了医疗支出本身已包含医疗服务质量这一要素,为我们以后研究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需要考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就医及时性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2(3):54-60.
[2]任远.老龄消费市场初探[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3):46-49.
[3]孙明艳,刘纯艳.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医疗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30-32.
[4]赵君兰,王小平,王静.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就医方式调查报告[J].河北医药,2003(7):531-532.
[5]陈卫民.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117-120.
[6]黄润龙,鲍思顿,牛飚.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5):57-62.
关键词: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比较分析
1前言
当前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这一特点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上也、有所体现,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成长环境,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消费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进行某种消费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反映了消费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实质上是消费者为满足某些需求进行消费行为的动力。【1】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追求等。但这种消费理念还不完全稳定体育论文,【2】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及攀比思想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2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随机抽取三个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因毕业实习不作为调查对象)740名大学生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源地划分,其中农村340名,占45.9%;城镇327名,占44.2%;大城市73名,占9.9%。
表1 被试样本生源地情况一览表
生源地
农村
城镇
大城市
人数
340
327
73
百分比
45.9%
【关键词】 消费行为 商店印象 消费价值 行为意向
商店印象、消费价值通过消费行为意向对消费行的影响是营销人员非常关注的命题,而商店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据商店本身的基本属性来塑造独具特色的商店印象对于拓展商店的业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研究商店印象、消费价值、消费行为意向与顾客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1 前人研究成果及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1.1 前人的研究成果
商店印象、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长期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有学者认为,商店印象可以满足消费价值的需求。[1]商店印象与消费价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
有学者指出,商品的个性、一个良好的销售人员、商店的气氛、商店的实体设施等对消费者选择到该商店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零售店正在努力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商店印象环境并且以正向的宣传口碑来吸引一些新的消费者。 商店印象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
消费价值往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和购买行为,顾客在决定想购买一件商品时,在消费行为当中消费者经常考虑所获取的价值,也会考虑知觉交易和服务性的价值[2]。因此,消费价值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关系。
有学者针对国内一些百货公司的消费者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商店印象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店的选择及消费行为,即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3]
消费价值是属于消费者个人价值的一种,而个人的价值有会受到消费行为的影响。当一个商品可以代表消费者想表现的价值时,消费者以购买商品作为表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消费者会产生购买消费行为,若一个消费者认为此商品具有代表其所需求之消费价值时,消费者将会购买此商品。[4]所以,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
行为意向表示消费者消费行为实际行动前的一个过程,归属于行为之前的决策,如果要预测到一个消费者的行为时,行为意向往往是可以准确的预测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5]因此,消费者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
1.2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笔者在认可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假设,即假设一,商店印象与消费价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假设二,商店印象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假设三,消费价值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四,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五,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六,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并且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商店印象,消费者的消费价值作为自变量,通过消费者购买的行为意向对因变量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2 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抽样过程
本研究采用商业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论证,选择的抽样技巧是概率抽样中的分群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山东地区一家具有特色且人流量较大商店的消费者作为样本进行抽取,依据分群抽样的方法,将按照商店售卖商品高中低档次分类,由专业的调查员按不同档次商店的楼层与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被选中的消费者进行访问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关于商店印象、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之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对研究方法及调查问卷就商店印象、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之关系进行具体的统计与分析。调研总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2份,排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23份,有效回收率84.6。
3 统计数据分析
通过所回收的423份有效问卷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后,分析的具体结果如下:本文所涉及的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中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的相关系数最高,是0.778,其次是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747,最后是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736,均大于0.6说明商店印象、消费价值、行为意向和消费价值之间都是强相关关系。此分析结论显示自变量商店印象、消费价值和行为意向与因变量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已经得出,商店印象、消费价值、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检验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进一步得出变量商店印象、消费价值、行为意向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依据研究假设的顺序依次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
经回归分析所得的数据,商店印象对消费价值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814;商店印象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872;消费价值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942;商店印象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747;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778;行为意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736。数据中P都
4 研究结果及其局限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验证结果发现,商店印象对消费价值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商店印象的印象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价值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者商店印象是经营一家商店的首重要务,假如没有好的商店印象,就让消费者感觉不到满意,没有满意的感觉更不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价值。故本研究之假设一,商店印象与消费价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商店印象对行为意向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商店印象的印象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意向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当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品牌商店,如果一家好的品牌商店能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商店印象,因此,顾客对商店拥有优良的印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意向有很大的提升。故本研究之假设二,商店印象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消费价值对行为意向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消费价值的感知程度越高,对顾客的行为意向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考虑此产品的价值才会产生购买行为意向。因此,可以推论出消费价值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意向。故本研究之假设三,消费价值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商店印象对消费行为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商店印象的印象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经常光临的顾客对该商店应该会有较好的印象,而对那些不经常光临的顾客来讲则表示对该商店的印象不好因为也可以推论出商店印象与消费者行为具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故本研究之假设四,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消费价值的感知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价值是属于消费者个人价值的一种,而消费行为最终会受到个人的价值的影响。因此,消费价值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故本研究之假设五,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行为意向对消费行为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的购买行为意向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态度进行整体的评估和预测从而产生购买的行为意向。因此,可以推论出顾客的消费行为意向会影响顾客的消费行为。故本研究之假六,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4.2 研究的局限
因受笔者文献收集和阅读的限制,所以对变量的分析可能有限;本文采用的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方法,由于抽样框和样本大小选择使得样本较为局限,样本收集方法比较单一,可能对研究的结果造成偏差;本研究仅讨论关于消费者对商店的印象、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关系,不涉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变量,因此可能会导致研究不够全面;本研究仅限于探讨消费者的感知感受,并未结合店家经营绩效之相关资料,无法分析出更具体更确切的研究结果,未来研究者如能结合这方面进一步进行规划,将会有助于探讨从业者之成功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方国定.消费者购买涉入与网路商店印象之相关性研究[J].中化管理评论期刊,2000年,Vol.3,No.4.
[2]陈淑慧.促销推广对化妆品消费者之消费价值评估与购买意愿之影响[D].南华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3]张幸宜.北市百货公司消费者商店印象与购买行为之究[D].商学研究所,1995.
1、毕业论文(设计)来源:
( )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 )学生科研课题;
( √ )指导教师提供;( )自拟;( )其它
2、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类型:
( √ )论文;( )毕业设计;( )其它毕业实践环节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综合国力成为国家立足于残酷竞争现实的主要武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内为外广泛的关注。消费是生产和在生产的目的和条件,刺激消费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更是社会的“准劳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更是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这一群体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之中,处于半封闭的生活状态,尽管在理论上有较高的造诣还是避免不了与社会的脱节,表现出难以适应当经济生活的种种迹象:
1)缺乏日常生活的消费经验;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消费模式,致使他们无法体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造成其消费经验的缺乏。
2)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预购”“分期付款”此类超前消费方式成为他们主要的消费形式。
3)缺乏消费的实践;尽管如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形成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在日常消费中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明码标价”伸手就拿的方式,毫无讨价还价的观念,并不能将消费当成是一种再生产的过程。
2.选题目的
对于大学生消费的优点和弊端,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都着手研究和应用,试图经过调查经过调研、论述的方式揭示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内在因素,但是由于经费、人力、还有调研对象客观存在的问题,致使调研的范围产生局限性,数据的单一性和研究内容的重复性的种种问题,选此课题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模式,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摘要:大学生、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的概述
1、大学生消费的现象
2、大学生消费的弊端阐述
3、大学生消费数据的分析
预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丰富对大学生消费生活的调研内容,了解大学生消费的主模式,指导自己、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自己今后踏入社会生活打好夯实的基础。为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调研现状与应用
1、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2、国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3、总结分析国内外专家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数据,找出调研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大学生消费弊端的根本归因
四、拟采用的方法与步骤
1)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相关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
2) 文献检索法:通过论文、期刊等多渠道的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做好资料准备,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研究的步骤:根据文献和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什么问题?
4)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分析并找出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5)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所存在的主要弊端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
五、总体安排与工作进度
1.2019年6月3日---7月29日,收集材料,查阅文献,为写开题报告作准备。
2.2019年8月1日--8月10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2019年9月30日,参加论文开题报告会。
4.2019年1月5日---1月10日,写出论文初稿。
5.2019年3月3日---29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定稿。
6.2019年4月9日、10日,准备论文答辩稿,并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方正泉,崔荣国,姚剑英.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
[2]李巍.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
[3]贺冬萌. 大学生高消费现象研究[J]. 消费导刊. 2019
[4]李玲. 大学生的人际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某高校为例[J]. 传承. 2019
[5] 张璞麟,高宏博.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
[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7]周亚莉. 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问题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9
[8]杜红梅.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J]. 科技风. 2019
[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中国商贸. 2019
[10]蒋琦玮,马灿.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 消费经济. 2019
[11]吴磊,刘建荣. 地方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12] 张永胜.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13] 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七、导师对开题报告的可行性提出意见
导师签名:
导师单位名称:
年 月 日
八、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论文摘 要: 对于女性消费者而言,补偿性消费行为时而发生,分析女性补偿性消费行为之心理为企业在环境不断变化,新产品、新通路不断繁殖的今天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补偿理论概述
阿德勒对补偿是这样定义的: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这就称为补偿。阿德勒认为,许多在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与正常人的差距。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这种自卑感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不管处在多么有利、多么优势的情况下,他总会渴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为人类心理上的一种普遍的负荷。然而,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驱力。
2 补偿性消费相关概念
2.1 强制性消费
强制性消费(compulsive consumption)是指反复的,而且经常是过度购物行为,作为压力、焦虑、沮丧或无聊的解毒剂。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消费者与吸毒者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对消费行为无乎没什么控制能力,并且在消费完后,个人会体验到强烈的遗憾或负罪感。它是一个“非正常”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是一种极端形式的补偿性消费的病态形式(Woodruffe,1997)。O’Guinn和Faber提到的这一现象的其他方面也支持了这一假设。比如他们强对于很对人而言,强制性购买与消费者对情感和他人帮助的的需求紧密相关。
2.2 上瘾性消费
Elliott(1994)将上瘾性消费行为(addictive consumption)与强制性消费行为区别开来,他认为这种行为应该被称之为嗜好,因为它是一种正常行为想一种病态行为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一种由于某种不情愿的压力而违背本人意愿去做某事的强制性行为。上瘾性消费行为是采用各种各样的补偿性行为来弥补感知到的不足或情感需求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应付焦虑状态和压力以及自尊和自我的缺乏,它是正常消费行为的“非正常”延伸(Elliott,1994),是补偿性消费的一种“非正常”表现形式(Woodruffe,1997),这中论调更加证实了补偿性消费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消费行为。
3 女性补偿性消费行为心理
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半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女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认识女性,确定女性的地位,维护女性的权益和尊严,给女性的生存发展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这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认识问题,更是对整个人类的认识问题。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过女性的历史作用,认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联合国1995年《世界女性报告》也分别指出:“女性参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女性的贡献以及女性的权利已成为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中心”。历史经验证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社会地位一直是西方女权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但远未达到她们想要的水平。
Adam Galinsky和Derek Rucker在其论文《Desire to Acquire:Powerlessness and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中提出并验证了如下假设:
(1)人们想要极力避免缺乏权力。(2)地位是权力的来源之一。(3)消费者可以藉由拥有地位,来补偿缺乏权力的无力感。
Adam Galinsky和Derek Rucker的研究显示,对现状感到无力的消费者,倾向花更多钱买相同功能或被广告暗示与社会地位有连接的商品。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但远未达到她们想要的水平。社会一方面女性要继续传统的角色,照顾好家庭和小孩,成为贤妻良母;另一方面希望她们同男人一样干事业。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必然存在心理不平衡,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江贵松,陈文容,2004)。在购物的过程,能体会到如上帝般的感觉,受到贵宾样的待遇。如走进商场时受到营业员的热情的招呼、问候,这些都是女性消费者在家里和单位里很难体会的。特别是如果营业员是男性的时候,能充分让女性体会到与男性平等或超过男性的感觉(Woodruffe,1997)。刘仪伟主持的电视节目《天天饮食》之所以能成为女性喜爱的节目,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从中能够学到很多烹饪技巧,但更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男性下厨弥补了女性再社会地位上企图超越男性得补偿性心理动机。《我的野蛮女友》能红遍大江南北,也归功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女性要求在社会地位超过了男性的要求,弥补了其失衡的状态。所以购物能充分补偿女性在社地位的不平等(Woodruffe,1997)。
论文摘 要: 对于女性消费者而言,补偿性消费行为时而发生,分析女性补偿性消费行为之心理为企业在环境不断变化,新产品、新通路不断繁殖的今天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补偿理论概述
阿德勒对补偿是这样定义的:补偿(compensation)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 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这就称为补偿。阿德勒认为,许多在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与正常人的 差距。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进的。——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这种自卑 感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不管处在多么有利、多么优势的情况下,他总会渴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现实和 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为人类心理上的一种普遍的负荷。然而,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驱力。
2 补偿性消费相关概念
2.1 强制性消费
强制性消费(compulsive consumption)是指反复的,而且经常是过度购物行为,作为压力、焦虑、沮丧或无聊的解毒剂。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消费者与吸毒者没有什么两样,他 们对消费行为无乎没什么控制能力,并且在消费完后,个人会体验到强烈的遗憾或负罪感。它是一个“非正常”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是一种极端形式的补偿性消费的 病态形式(Woodruffe,1997)。O’Guinn和Faber提到的这一现象的其他方面也支持了这一假设。比如他们强对于很对人而言,强制性购 买与消费者对情感和他人帮助的的需求紧密相关。
2.2 上瘾性消费
Elliott(1994)将上瘾性消费行为 (addictive consumption)与强制性消费行为区别开来,他认为这种行为应该被称之为嗜好,因为它是一种正常行为想一种病态行为的延伸,而不仅仅是一种由于某 种不情愿的压力而违背本人意愿去做某事的强制性行为。上瘾性消费行为是采用各种各样的补偿性行为来弥补感知到的不足或情感需求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应付焦 虑状态和压力以及自尊和自我的缺乏,它是正常消费行为的“非正常”延伸(Elliott,1994),是补偿性消费的一种“非正常”表现形式 (Woodruffe,1997),这中论调更加证实了补偿性消费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消费行为。
3 女性补偿性消费行为心理
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半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女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认识女性,确定女性的地位,维护女性的权益和尊严,给女性的生存发展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这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认识问题,更是对整个人类的认识问题。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过女性的历史作 用,认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联合 国1995年《世界女性报告》也分别指出:“女性参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女性的贡献以及女性的权利已成为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中心”。历史经验证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社会地位一直是西方女权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但远未达到她们想要的水平。
Adam Galinsky和Derek Rucker在其论文《Desire to Acquire:Powerlessness and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中提出并验证了如下假设:
(1)人们想要极力避免缺乏权力。(2)地位是权力的来源之一。(3)消费者可以藉由拥有地位,来补偿缺乏权力的无力感。
Adam Galinsky和Derek Rucker的研究显示,对现状感到无力的消费者,倾向花更多钱买相同功能或被广告暗示与社会地位有连接的商品。在当今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 提高,但远未达到她们想要的水平。社会一方面女性要继续传统的角色,照顾好家庭和小孩,成为贤妻良母;另一方面希望她们同男人一样干事业。因此女性的社会 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必然存在心理不平衡,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弥补(江贵松,陈文容,2004)。在购物的过程,能体会到如上帝般的感觉,受到贵宾样的待 遇。如走进商场时受到营业员的热情的招呼、问候,这些都是女性消费者在家里和单位里很难体会的。特别是如果营业员是男性的时候,能充分让女性体会到与男性 平等或超过男性的感觉(Woodruffe,1997)。刘仪伟主持的电视节目《天天饮食》之所以能成为女性喜爱的节目,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从中能够学到很 多烹饪技巧,但更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男性下厨弥补了女性再社会地位上企图超越男性得补偿性心理动机。《我的野蛮女友》能红遍大江南北,也归功于其在很大程度 上满足了女性要求在社会地位超过了男性的要求,弥补了其失衡的状态。所以购物能充分补偿女性在社地位的不平等(Woodruffe,1997)。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日 期:20××年×月~20××年×月
目录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ⅰ
(空一行)
一、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1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三)入世后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确定的政策制约 ………………………………………8
(一)美国对华贸易的政治经济动态分析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贸易战略的影响
(三)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三.结论……………………………………………………………………………15
(空一行)
参考文献……………………………………………………………………………16
(空一行)
志谢…………………………………………………………………………………18
3.内容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总结,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论文的核心内容,篇幅300字以内。小四号宋体,行距1.25。
摘要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论文
所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以及结论的意义。
■关键词(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一般每篇论文的关键词可控制在3~5个之间。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不使用标点符号。
韩南地区旅游营销策略简论
张同文
内容摘要
汉南地区拥有多处天然温泉,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为扩展旅游市场,温泉游憩业者如何依据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而拟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已成为温泉游憩经营管理之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汉南市温泉游憩区游客之消费行为,以五类游憩行为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及心理学变量来进行调查,并通过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以生活型态变量来进行市场区隔。研究结果显示温泉游憩区游客的消费行为可以旅游动机、信息来源、评估准则、活动特性与事后态度等方面给予解释。此外,可将整体温泉旅游之消费群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并对此三个市场研拟有效的营销策略。本研究之结果可为旅游从业人员有益的信息,对旅游主管部门也有一定之参考价值
关键词:温泉旅游 消费行为 营销策略
4.正文
(1)字号:
论文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居中。
正文内各标题:黑体小四号字。
行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25。
(2)层级标题
一.(一) 1. (1) ①
正文范例:
一、东盟简述及我国与东盟合作现状
(一)东盟简介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tions, asean)的简称。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入盟,成为东盟的第十个成员国,。至此,东盟便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成为拥有450万平方公里国土,5亿人口和超过70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李大勇,《东盟与中国》上册,北京,国际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2页。]
(插入图表)
图1.1 汉南地区气温对旅游人数影响图
本图来源:2003年国家旅游年鉴,第1007页。
(3)表格
■表格一般都要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编号和标题,论文中表格的编号应按顺序统一编号,方式是表1、表2…;
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同一
行,放在表格的上端,表格编号后用冒号同标题分开。
例:
表10: 韩国的出口补贴,1958-1970年(%)
直接补贴 税收减免 关税减免 信贷补贴 总计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0.00
0.00
0.00
5.89
7.94 0.00
0.00
0.00
0.00
4.53 0.00
0.00
0.00
0.00
3.58 2.30
2.53
1.85
0.75
0.66 2.30
2.53
1.85
6.64
16.54
资料来源:
在正文中插入表格时,表格顶
部和底部同正文应保持2行的距离,也就是说,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正文下的第3行,正文应从表格底部最后一个注释下的第3行开始。
■应使用居中格式放置表格。
当表格的列太长,而行又较短
时,可以将表的列平均分开,然后将两部分并行排列,中间用双竖线开:
表8: 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的增长率(%)
年份 出口 进口 年份 出口 进口
1979 40.2 43.9 1991 15.8 19.6
1980 33.8 24.7 1992 18.1 26.3
1981 20.4 12.6 1993 8.0 29.0
1982 1.4 -12.4 1994 31.9 11.2
1983 -0.4 10.9 1995 23.0 14.2
1984 17.6 28.1 1996 1.5 5.1
1985 4.6 54.1 1997 21.0 2.5
1986 13.1 1.5 1998 0.5 -1.5
1987 27.5 0.7 1999 6.1 18.2
1988 20.5 27.9 2000 27.8 35.8
1989 10.6 7.0 2001 6.8 8.2
1990 18.2 -9.8 2002 22.3 21.2
资料来源:吴念鲁,陈权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2,58-62。
■作者应注明表中数据来源。方法:在表的封底线下左端用“资料来源”:第二行应采用齐头格式。
(4)脚注
脚注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功能:
陈述正文中一个具体观点、事
实、数据和引文的权威来源;
作为文献的相互引证;
■当对正文中讨论的内容进行评论、拓展或进一步证明会打断论文的思路时,宜使用脚注;
可用于致谢。
脚注的格式:
■论文中的脚注应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1、2、3…作为标识,脚注编号一般为上标。word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按序排列的脚注格式。
■脚注不得使用双标的方式(如1,2)。
■每篇论文都应该有脚注。援引他人的重要的观点、重要数据出处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都应该用脚注。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目录放在正文之后,应
另起一页,列出论文的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打印成黑体小
三号,置于此页顶端居中位置。
参考文献目录用宋体5号字.行
距1.25。
■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应分别列出,首先列出中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林梅:《跨国公司营销战略》,华五南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3] 摩根索:《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徒贤:《战略管理初论》,上海,人民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6] 王霞:《我国国际观光资源开发之探讨》,北京,《旅游》2000年第1期,第15-第16页。
[7] 肖君:《旅游文化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
(阅读时间:2003年12月8日)
中文文献按作者的姓的汉语拼音排序,学术杂志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第6条的格式,缺一不可。
二、英文部分
[1] amit, raphael, and schoemaker, paul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no.1, 1993, p.33-46.
[2] andersen, p., and 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cy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9, no.10, 1993, p. 1261-1264.
英文文献按作者的姓排序,姓在前,加逗号,再加名。
参考文献目录中,网上文献的排版格式同其他文献基本相同,但在结尾处应标出访问网站的日期和网址。
论文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商品销售变得愈来愈复杂。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消费者购买心理因素的影响,要使消费者购买行为成为可能,就必须认真分析消费者心理洞察,研究消费行为。本文就消费者心理洞察对消费购买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消费者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挑选余地越来越大,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其使用功能上,而更大的取决于心理层次的满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受消费者青睐?如何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动机?如何使消费者产生具体消费行为后而继续忠实于自己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如何去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面对这一系列的消费问题,消费者心理洞察与消费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1.消费者的市场消费洞察
消费者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者是以单位、公司形式出现,只要发生消费行为便成为我们所说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时是商品的购买者但不一定是使用者,有时既是商品的购买者又是使用者。从社会总体上看,在商品这个领域里企业是强者,消费者是弱者。企业之所以成为强者,消费者之所以成为弱者,其根源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消费者拥有的信息量远远小于企业生产者。面对如此众多的商品,如此花样繁多的销售战略,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就会越发感到信息不足,无法对商品价格做出准确的评估,难以对商品做出合理的选择。因此,商家在进行产品推广时应把该产品的性能、功效、以及会给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一并宣传,使消费者在没有接触或使用过该产品的情况下对该产品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良好的印象,并在购买之前就对该产品有了很好的洞察使其产生消费动机,为下一步进行消费行为做好铺垫作用。
2.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洞察
在众多的产品中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和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是不同的,后者强调产品的物质实体本身,前者强调的却是附加在物质产品上的信息。当然,心理的满足也不能脱离对商品物质实体的消费,但这里强调的是物质实体本身并不能对心理满足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够进入消费者头脑的信息,这些信息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当消费者洞察到该产品符合自己的各个方面需求,并感到非常满意时是就会产生消费行为。因此在消费者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新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会产生。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消费者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威望、自我实现。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各种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洞察,是支配消费者具体消费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当消费者需要某种需求,准备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会对同一种类的产品进行细致的洞察。通常,在同类产品中消费者最关心的有4个要素:即产品质量、价格、品牌、爱好,一般可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方面: 1品牌、求名心理
这类消费者的特点是追求名牌,以“显示”和“炫耀”自己的“地位”,他们崇拜和信任名牌,仰慕地方名优产品和世界名牌商品,很多消费者时常以名牌商品来显示自己地位,力求从中获得一种让人羡慕的荣誉感。当然品牌是要优良的质量和服务来铸就的,只有具有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品质才能成为名牌,于是拥有了名牌也就拥有了品质。同时商家会利用人们“追求名牌、品质”的心理“顺水推舟”相互作用使之最终产生消费行为。在这种心理倾向趋势下,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就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在赶超别人,证明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平衡。例如,有一些消费者即便是物质基础不是很丰厚、个人也并非是体育爱好者,可是在选择衣着上一定要选择耐克,这样就满足了他拥有名牌拥有品质的心理需求。
2价格、求廉心理
我国相当多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价格,并以此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一般这些消费者喜欢购买处理价、优惠价的商品。而对商品的质量、外观、包装等却不大挑剔。很多商家根据这种消费洞察心理,往往在季末或节日期间采用打折销售的促销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质量、求信心理
这类消费者以追求某一企业或某种商品信誉为主的消费心理倾向。例如,有些消费者喜欢到大型超市、质量、信得过的商场购买商品,认为这里的商品货真价实,质量有安全保障,售后有保证。例如有一些消费者就喜欢在大型超市购买蔬菜,他认为那里的蔬菜更绿色更环保无公害,吃起来更健康。 4爱好、个性心理
这类消费者常常专门购买某些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特殊的爱好和兴趣。就像有人喜欢百花闹春、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爱高调排场、有人喜爱含苞待放。总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消费,希望从中得到特别的快慰和享受。具有这种心理倾向的消费者相对感性,喜欢追求个性,对所感兴趣的商品相对舍得花钱,喜欢附庸风雅的宁愿不惜重金博得一幅字画;喜欢饮酒作乐的愿意一掷千金换得一醉方休。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深刻把握消费者的消费洞察,准确地从各个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才能进行产品生产及定位等策略,使企业在市场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益,立于不败之地。
:
[1]褚伶利. 从消费者心理需求倾向透视商品促销[j]. 商业研究. 2005.12. 总第320期.
【关键词】消费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市场细分
一、文献综述
二、消费价值观量表的研究
(一)量表的构建
本次研究中运用RVS量表的理论框架,以罗克奇提出的基本价值观点模型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大学生群体座谈,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因素,最终按照消费价值观基本成分的不同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划分为“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两个方面。量表初步确定了8个维度,其中消费价值目标包括4个维度:经济型目标、象征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功能性目标;消费价值手段包括4个维度:超前性手段、谨慎性手段、保守性手段、自信性手段。每个维度有5个测项,共40个测项,采用Likert自评式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确定”、“基本同意”、“完全同意”依次计分为l分、2分、3分、4分、5分。
(二)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效度检验。本研究使用“KMO球形检定法”检验问卷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其值越逼近1,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SPSS17.0对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分别进行效度检验,其取样适当性数值KMO都在0.7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值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200个样本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采用正交旋转法,方便共同因子辨认及命名。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将题项归为7个因子,然后分别命名。
因子1:“理性与谨慎”因子。该因子解释了最大的方差18.890%,包含最多的5个测试语句:“只要产品品质有保证,我认为多花钱是值得的”,“只要产品质量好是不是名牌都无所谓”等语句。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的谨慎且理性的消费意识。
因子2:“自信与自我”因子。该因子解释了14.415%的方差。由3条语句构成:“看到我喜欢的产品,我会马上行动”,“我总是自己做出决定,不太依靠他人的意见”,“我购物时一向果决,绝不犹豫”。这些显示了消费者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的态度。
因子3:“品牌依赖”因子。由3条语句构成:“我认为穿名牌能增加自信、提升形象”,“拥有名牌产品,能显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购物时我很注重产品品牌”。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对于品牌以及名牌产品的依赖。
因子4:“个性与时尚”因子。由4条语句构成:“我总是会关注任何新上市的产品”,“我买东西时,会注重外观时尚的产品”等语句。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对于流行时尚前沿的个性产品的钟爱。
因子5:“经济实用”因子。由3条语句构成:“买东西实用最重要,没必要买名牌”,“商品的便宜实惠对我很重要”,“我通常会购买便宜的商品”。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经济实惠以及实用性的重视程度。
因子6:“超前消费”因子。由3条语句构成:“我认为有钱就该花,要享受人生”,“我可以接受超前消费”,“我喜欢做个快乐的‘月光族’”。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的超前消费的态度。
因子7:“传统保守”因子。由2条语句构成:“钱存着比花了强”,“过日子能省就省”。这两条语句反映了消费者传统保守的消费观念。
在因子分析中可以看到,与预期的8个维度的设想出现了一些偏差,消费价值目标中的功能性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中的谨慎性手段出现了合并归类,这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信度水平。但总体保持了预期的维度设想。
四、聚类分析
将得到的7个因子的标准化因子值保存为新的变量,基于这7个因子对样本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在确定聚类中心数目时,对聚类数初步设定为4类,5类和6类,对输出的方差分析图表进行比较。聚类数为5时,显著性水平均为0,表示五个族群之间有显著性差别,聚类有效。再通过比较可以看到聚类数为5时的效果更好。所以最终选择了有五个中心的聚类,每个聚类中心代表一种细分市场。通过聚类分析,消费者被分为五个细分市场。根据每一细分市场的特征对其分别进行命名如下:
细分市场1:个性自我型消费者。个性与自我是这一细分市场的主要特点。这也反映了“80”后大学生最独特的特点与消费观念。这类消费者自我意识较强,注重自我感受和消费产品的时尚流行性。他们不太注重产品价格,而只为满足自我。
细分市场2:经济谨慎型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在消费时体现出谨慎的态度,并且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而其“自信与自我”的得分较低,可以看出他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理性的。
细分市场3:身份象征型消费者。这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依赖品牌。他们认为所购买产品及服务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他们非常注重这种身份对自己的满足感。从而因此增加了其对此品牌的忠诚度。
细分市场4:超前消费型消费者。“超前消费”是这类消费者最大特点。他们比较接受最新的消费观念,有着很超前的消费意识。消费行为较他人更超前。他们喜欢花钱消费而不是存钱。
细分市场5:传统保守型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具有传统的消费观念。他们与超前消费人群有着截然相反的消费态度。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而不是花钱消费。他们并不对产品的品牌和流行性过于看重。
五、针对各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不同消费价值观下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本文试图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开拓提供如下建议。
(1)针对“个性自我型”人群注重宣传“体验消费”。这类人群在消费过程中,追求个性、时尚和新潮的产品,对消费和购物充满着好奇,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观念。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消费者,企业可以采取免费体验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商品的个性或体验到产品的新奇功能,对于新上市的产品或者比较新奇的时尚产品,企业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这一消费者人群中。
(2)针对“身份象征型”人群注重发挥“品牌效应”。这类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上比较注重产品或品牌的档次和品味,关心的是产品能否帮助他们提升自身形象和地位。针对此消费价值观的大学生,企业应注重提升自身整体形象,以培养此类人群对品牌的忠诚度。企业应做好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不断维护形象,使这类人群形成对企业产品的偏爱。同时开展多元营销方式,采用电视广告、人员促销、名人效应等多种形式进行品牌推广,让品牌的信息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消费者接受自己的品牌,在情感上认同此品牌。
(3)针对“经济谨慎型”人群注重开展“打折降价”活动。这类人群消费时首先考虑价格因素,倾向于购买打折降价的商品,买东西首选便宜实惠的物品。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大学生群体,企业应通过打折降价、优惠、送礼、抽奖等促销手段,采取低价的定价策略,通过薄利多销来引导他们的消费行为。
(4)针对“传统保守型”人群注重引导“理财性消费”观念。这类人群一般不会购买新奇产品,储蓄倾向很高。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挖掘他们的消费潜力。以开办公益讲座宣传理财知识等方式,以投资的角度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让他们感受到消费的新理念。
(5)针对“超前消费型”人群注重提供“信用服务”。这类人群具有前卫的消费意识和观念,愿意超前或透支消费,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企业可以提供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服务;并从理财的角度引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超前消费的益处。
六、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本文立足于新的视角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市场细分,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样本选取方面,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原因,本研究没有做到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随机抽样,取样还不够全面;在调查方式上,由于不能对每份问卷进行一对一发放,可能消费者对问卷题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从消费价值观角度对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实证研究已经受到了关注,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立足于某一类具体产品进行研究,结合每个消费价值观群体的购买行为展开深入的探讨;基于同一个消费价值观细分市场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不同地区间消费价值观的区域差异展开研究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胡洁.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余洪文.基于消费价值观的广东大学生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苏胜强,谷永春.基于消费者价值观的市场细分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
130-133.
[4]林清河,施坤寿.许家铭.消费者决策形态与价值观之研究——台湾地区大学生之实证研究[J].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专刊:人文及社会科学,2001,11(1)16-29.
[5]张立强.基于二维价值观的78后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
[6]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消费价值观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9(10).
[7]冷滨.90后的价值观、族群分类与消费行为——以运动休闲服装市场为例[J].营销传播论坛,2008(03).
[8]吴垠.关于中国消费者分群范式(China-Vals)的研究[J].南开商业评论,2005(08).
[9]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标签性消费,分析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即人们把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生活上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格外引人注目。
一、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标签是“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在西方,“标签”(label)一词原本指系在基督教主主教帽上的一根布带或条带,是权力和标识的象征。所以,严格地说,标签是用来标志目标的工具。借用标签的这种“标识”含义,我们提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这个概念。所谓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消费上的独特和别致来展示自己的气质个性、兴趣特长、价值取向和身份地位,以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
标签性消费与炫耀性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毕业论文的格式,要获得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显然,炫耀性消费的用意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炫耀财力、地位。炫耀的目的是把自己跟穷人区别开,给自己贴上与众不同的财富标签[1](p45)。而标签性消费则是为了张扬个性和建构身份,没有炫耀财富的动机,相反,价格、质量、功能、售后服务和潮流等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2](p135)。
一般地,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主要有:
1.从消费形式上看,凸显个性化消费
大学生喜欢用标新立异的形式,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着力于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突出消费的个性化特点。CMMS(新生代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5的调查显示: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社会时尚经济的主流消费者论文格式模板。他们中的大多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自我见解和取舍。他们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的成熟、显示‘我有我的风格’。上述种种都导致了大学生更加个性鲜明的消费行为,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可区分、可辨识的独特方式[3](p62)。
2.从消费动机上看,凸显展示性消费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往往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以便引起公众重视。消费者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价值和生活方式[4](p114)。
3.从消费效果上看,凸显识别性消费
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毕业论文的格式,那就是符号价值。大学生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5](p60)。商品及其符号作为年轻人时尚文化的载体充当了群体区分和身份建构的工具。
二、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
消费既受物质因素的制约,也与社会因素有关,并受到消费观的制约。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状况的推动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力造成的(如下图所示)。
1.来自商品的吸引力
(1)商品的丰盛
让?波德里亚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他们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类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财富与信息[6](p1-2)。”面对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商品,大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毫无反应。
(2)商品的包装
社会心理学认为,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列举四条理由:第一,漂亮的人才值得爱,美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即光环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7](p192)。对商品而言,包装与外形就是它的外貌。包装在帮助顾客注意他所想要的产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商品特质上看,经过精心包装后的商品,几乎都有独特的外形,可以马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尤其是现代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摄影包装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诱惑力。摄影包装就是通过所拍摄的照片,特别是色彩绚丽、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在包装物的表面上再现商品的真实面目。这是摄影包装的最大特征也是它的最大优点,使人们对包装内的商品直观感觉一目了然,诸如商品的形态、颜色、质感等,以增强商品的货架感染力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商品的文化
从商品符号学上来看,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使购买、拥有该商品的消费者能够显示自身的某些社会特性,如身份、地位、财富、尊严等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8](p111)。
由此可见,来自商品的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表明,并非每一位大学生都会出现标签性消费,商品仅仅提供了标签性消费的可能性,他们自身的有关因素也是标签性消费的一种推动力。
2.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
如果我们把来自商品的吸引理解为导致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外部原因,那么他们自身心理和人格特质的推动则是促成其标签性消费的内部原因。
(1)身份识别心理
身份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9](p50)。大学期间,大学生特别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使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往往利用能展现个人风格的物品向伙伴发出信号,这些信号能传递他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兴趣特长等信息。商品成为社会成员取得身份认同的一个标签。大学生开始依靠某种商品消费行为,来取得自身的社会文化和理想的身份感和归属感,进入自己对应的群体之中。
(2)追求优越心理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10](p8)”每个人具有这种“追求优越”的冲动,都有追求体面的、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内在期盼。在消费与一定的学识、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密切相关的社会背景中,大学生借助对商品和消费行为的占有和展示,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传递、投射和放大论文格式模板。
(3)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即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一集团的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作出同质性的行为。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处于不成熟和不完善时期,即使个人的自主性有所发展,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契合,即在做出个人行为时,仍然要在心理上得到周围人尤其是其同龄群体的认同和支持,所以一旦自己的言行与周围人不一致,或自己的观点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意见时,他就会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迫使自己不得不改变最初的想法,从而参与到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中,以期与之达成一致以克服由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因此当同学、朋友们都在以某种方式消费某类商品时,自己就会耳濡目染地接受这一方面的信息,为了能够取得团体的一致性,个体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3.环境的影响力
社会化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内容、质量和进程均有重要影响。在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体系中,外界的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传播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工具,对商品的功能、质量等加以高频率、大容量、立体式的“包装”毕业论文的格式,塑造和传播着各种符号及其承载的价值形象,把商品打扮成耐用、美观、舒适、形象、地位、魅力、气概、亲密、爱等,逐步使商品本身的功能属性延伸到其社会意义,对人们的消费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意义渗透和欲望殖民。
由此可见,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原因是复杂的,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外界环境的影响力是造成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主要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品、大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外界环境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在其“合力”作用下,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标签性消费。
三、大学生标签性消费的引导
1.重视大学生理财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知识教育。其中,尤其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FQ),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理财的智慧。换言之,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2.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个体在消费领域的社会道德关系,体现了社会道德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规范和准则的规定。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教育,将消费伦理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
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紧密相联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要重点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律自主意识,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
[参考文献]
[1]林叙.炫耀性消费消费掉什么?[J]. 学习月刊,2006,3.
[2]曹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误区及其教育引导[J]. 科协论坛(下),2008,11.
[3]董小苹.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J]. 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4]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5]田伟,路世传.高校大学生名牌消费现象透析[J]. 商场现代化,2008,11.
[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8]毛燕武,陶水木.当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之文化解读[J]. 柳州师专学报,2003,4.
[9]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0]弗农?J?诺尔贝,卡尔文?S?霍尔. 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M]. 商务印书馆,1998.
【关键词】农民工;两栖消费;补偿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加速转型,伴随着这一进程,大量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既受到他们的来源地农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又受到他们的打工地城市现代消费理念的影响,这构成本研究的起点和大的社会背景的支撑。
笔者是在春节回乡期间,观察到大量的炫耀性消费的现象,而这又在农村的婚俗嫁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笔者的询问和初步接触,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去深入研究的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以节俭为主,而回到农村他们遵从的却是另一个消费的逻辑,他们种种消费行为让我感到有些震惊,如笔者通过询问了解到有些人回乡后在麻将桌上的输赢动辄万元以上,而他们自己对这并不以为然“在外面挣钱就是回家来花的,要好好放松”是他们给出的回答。而又有一些是为了应付“面子”而不得采取的行为,“都是熟人,不好推辞,打个麻将都打不起,别人会觉得你在外面混得不好”;诸如此类的谈话让笔者不禁思考,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其背后的动因和运作逻辑到底是怎样的,值得去深入探究。
二、农民工群体的两栖消费
我国学者王宁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行为具有场域性,在不同的场域遵从不同的逻辑。在一些场域,人们采取炫耀性消费的行为模式。在另外一些场域,人们则采取非炫耀性消费的行为模式。本研究把研究对象定为农民工群体,他们的两栖消费所体现的场域分别是在城市和农村,在城市他们奉行节俭主义,而回到农村他们的消费行为多呈现出炫耀性的成分。从现有研究来看,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消费能力很低而且消费结构单一,价格对农民工消费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农民工的消费研究正在经历从消费结构到消费文化的转变,农民工消费文化的解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无疑,农民工回村后的炫耀性消费是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媒体也多次报道了在农村消费中出现的铺张浪费现象,炫耀性的成分可见一斑。
三、动因探析
(一)两种消费观念的冲击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受到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方面原有农村地区的消费经验和消费习惯使得他们表现出保守和同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收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他们认同并模仿,从而体现出开放和异质性的特点。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对农民工消费的示范效应并不大。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仍以老乡、 亲友为主要交往对象,他们很少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会将自己和城市居民区隔开来。从居住地域看,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 处于一种“半城市化” 状态。城市居民的现代消费观念和消费时尚对他们的影响是有限的。
(二)身份困境与社会认同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产物,从户籍制度上来讲他们是农民,然而他们都以到城市打工为主要收入和经济来源和传统农民已不同,另一方面他们和城市里的工人又不同,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市的各项保险和福利政策。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特征,加之城市生活需要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城市居民对其的社会排斥心理,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愈加困惑。他们在城市里被认为是“二等公民”,在记忆深处他们把农村作为自己的根,农村的乡土文化给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进入城市,城市的现代性生活让他们不断迷失,他们不知道到底自己应该归属于和何种身份,当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他们往往都成了牺牲的一方,社会没有提供一种正常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各种制度上的门槛将他们区隔在外,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
(三)参照群体和示范效应
除了工作上和城市人有必要的交往以外,通常情况下,他们和城市人的交集并不多,而更倾向于和自己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背景的老乡交往,不论是从生活条件还是个人经历以及在城市的工作环境来看,他们的同质性都较高,与老乡、亲戚的交往占据了他们闲暇活动的大多数时光。在行为选择上他们大多数是以自己的老乡和邻里作为参照群体,而不是以城市居民作为参照群体,当然这是在城市的情况,由于在城市里农民工群体都是消费水平比较低,能省则省,所以相对剥夺感也较低。然而回到农村后,则显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那些在城市里打工挣钱相对较多的农民工会显示自己,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们会进行炫耀性消费,此时他们所消费的商品不再是只有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具有“第三价值”—符号价值,商品作为一种符号,让他的社会身份得以大大提高。这样,农村社会变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消费行为的示差性开始不断显现出来。消费行为的示范效应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跟风”势头愈演愈烈,这在农村的嫁娶方面更为突出。
(四)作为一种补偿性的消费机制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阻隔,农民工群体虽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制度和各种社会保障,也没有取得社会认同,很多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抱有偏见,认为他们素质低,城市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他们涌进城市所造成的。有些农民工尽管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却依然没能将自己的经济优势转换成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他们没能在城市赢得认同,没能建构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城市居民的抵触情绪依然十分严重。这样,他们将自己的目光定格在自己所属群体当中,中国人自古就有衣锦还乡的说法,他们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尽管有时候可能会是一种身份假象,他们通过人情消费来谋得他人的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
补偿性的运作逻辑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正是由于在城市地区他们无法取得应有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他们会缩减在城市的消费开支,大家都一样,来城市是来打工挣钱的不是来过好日子的,这是他们的普遍心理。然而回乡以后他们渴望能够得到认同,渴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唯有借助消费这一手段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期望将自己在城市里失去的从农村得到补偿。通过消费他们对自己的关系网进行巩固和再造,能够消费高档商品能够彰显自己的面子。
四、总结与讨论
农民工群体反乡后的炫耀性消费是一种新兴的现象,现有的研究尚未能给出有效的解释,该种消费行为不仅仅社会中上层才有的,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当中也在日益凸显。希望本研究能够唤起研究者以平等的姿态、以主体性的视角参与到农民工社会生活当中去,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去研究行为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静态的研究对象,从结构层面和客体的角度加以研究。
出现这种两栖性消费行为,原因可以到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中进行寻找,农民工群体的两栖性消费行为遵从一种补偿性的逻辑(城市生活难以融入,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在农村社会生活中找回自我认同和彰显社会身份地位),他们选择一种示范性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与自己同属农村人群体进行比较),另外在大的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伦理的激烈碰撞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1] 王宁.“两栖”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 王宁.炫耀性消费:竞争策略还是规范遵从[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3] 刘飞.农村婚假炫耀性消费研究——以鄂中A村的个案研究为例[D].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年.
[4] 梁彩花,周金衢,张琼.返乡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5] 周凤.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进城农民工家庭消费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的实证研究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论文,2012.
[6] 张晶.趋同与差异:合法性机制下的消费转变——基于北京地区青年女性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7]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论文摘要]:在信用卡消费时代拉开帷幕之际,新的消费观对传统的消费观势必会有剧烈的冲击,研究生应该在信用卡消费中保持理性,着重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兴起了信用卡申办热潮,各家 银行 在校园内驻点,办起了信用卡代办业务,有的银行甚至在校园内找学生做长期办卡员,在各个宿舍里推销信用卡。本文探讨的信用卡是指狭义的信用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卡,而是一种由银行或其它 财务 机构发行的无需预先存款就可贷款消费的贷记卡,是一种可以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其与一般银行借记卡的最大区别在于允许一定数额的透支, 并且能够为这种透支提供一个月左右的免息期。拿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自2006年招商银行在校内开办了第一个代办宣传点后,在2006~2007年两年内
1.消费自主性大。研究生在信用卡消费中在 经济 独立意识、消费者权益意识方面体现出其消费自主的消费观。在经济独立意识方面,研究生们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在自己消费多少、消费什么商品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不需要向家人汇报、解释自己的信用卡消费情况,家长也不会对其消费行为有太多担心,除了少数家长反对、不知其子女使用信用卡外,其他家长都对子女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行为持信任态度。而大多数研究生在现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也表明自己会适量消费,不会消费过多后,向家里要钱。
2.享受型消费为主。在使用信用卡消费的这些研究生中,享受型的消费结构成为他们的主流。一方面是有pos刷卡端的商户一般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消费层次比较高的场所,研究生们在这些场所消费时也是消费几百块的高档商品,或是服务;另一方面,从小在 市场 经济背景下长大的当代研究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消费需求,对生活质量十分重视,要求消费物有着个性化的特点和高质量的品质,享受型的消费能在满足他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求。
3.传统消费观和现代超前消费观并存。虽然六个研究生在开卡时都很重视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和预借现金功能,认为信用卡为其提供了一个预备救急的小金库,在需要钱时不用四处去向别人借钱,能够以信用记录做担保,方便及时地提供给自己需要的金额,使自己解决资金紧张或是早点购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4.研究生的现代信用观尚未形成。照理说当代研究生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消费观应该受到现代消费观的影响,他们应该对国际化的信贷消费有基础性的了解,在信用卡消费过程中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有遵守信用的自觉性,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但是 调查 结果却显示,现代的信用观还未在研究生中形成起来,在笔者调查的六个研究生中他们对自己信用卡的信用情况都是忽视、不关心状态,甚至反映出有欠款,损伤信用也无所谓的态度,所谓的信用契约中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在他们脑子还未有清晰的概念。
5.理性消费观占主流。大多数研究生表明在信用卡消费中,信用卡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很微弱的,他们不会因为办了信用卡就利用其透支和分期付款功能随意消费,增加自己的消费次数,在消费时他们还是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衡量后来决定是否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
即使有过偶尔的冲动消费,但总体来说研究生的消费行为过程还是经过了一定计划的。而且他们都是在了解信用卡基础消费功能的基础上,接受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方便快捷的、现代的消费方式和手段,并不是盲目使用其带来的消费权利的增加。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商品销售变得愈来愈复杂。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消费者购买心理因素的影响,要使消费者购买行为成为可能,就必须认真分析消费者心理洞察,研究消费行为。本文就消费者心理洞察对消费购买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消费者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挑选余地越来越大,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其使用功能上,而更大的取决于心理层次的满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受消费者青睐?如何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动机?如何使消费者产生具体消费行为后而继续忠实于自己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如何去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面对这一系列的消费问题,消费者心理洞察与消费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1.消费者的市场消费洞察
消费者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者是以单位、公司形式出现,只要发生消费行为便成为我们所说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时是商品的购买者但不一定是使用者,有时既是商品的购买者又是使用者。从社会总体上看,在商品这个领域里企业是强者,消费者是弱者。企业之所以成为强者,消费者之所以成为弱者,其根源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消费者拥有的信息量远远小于企业生产者。面对如此众多的商品,如此花样繁多的销售战略,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就会越发感到信息不足,无法对商品价格做出准确的评估,难以对商品做出合理的选择。因此,商家在进行产品推广时应把该产品的性能、功效、以及会给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一并宣传,使消费者在没有接触或使用过该产品的情况下对该产品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良好的印象,并在购买之前就对该产品有了很好的洞察使其产生消费动机,为下一步进行消费行为做好铺垫作用。
2.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洞察
在众多的产品中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和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是不同的,后者强调产品的物质实体本身,前者强调的却是附加在物质产品上的信息。当然,心理的满足也不能脱离对商品物质实体的消费,但这里强调的是物质实体本身并不能对心理满足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够进入消费者头脑的信息,这些信息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当消费者洞察到该产品符合自己的各个方面需求,并感到非常满意时是就会产生消费行为。因此在消费者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新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会产生。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消费者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威望、自我实现。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各种需要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洞察,是支配消费者具体消费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当消费者需要某种需求,准备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会对同一种类的产品进行细致的洞察。通常,在同类产品中消费者最关心的有4个要素:即产品质量、价格、品牌、爱好,一般可表现为以下几个心理方面:
2.1品牌、求名心理
这类消费者的特点是追求名牌,以“显示”和“炫耀”自己的“地位”,他们崇拜和信任名牌,仰慕地方名优产品和世界名牌商品,很多消费者时常以名牌商品来显示自己地位,力求从中获得一种让人羡慕的荣誉感。当然品牌是要优良的质量和服务来铸就的,只有具有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品质才能成为名牌,于是拥有了名牌也就拥有了品质。同时商家会利用人们“追求名牌、品质”的心理“顺水推舟”相互作用使之最终产生消费行为。在这种心理倾向趋势下,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就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在赶超别人,证明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平衡。例如,有一些消费者即便是物质基础不是很丰厚、个人也并非是体育爱好者,可是在选择衣着上一定要选择耐克,这样就满足了他拥有名牌拥有品质的心理需求。
2.2价格、求廉心理
我国相当多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价格,并以此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一般这些消费者喜欢购买处理价、优惠价的商品。而对商品的质量、外观、包装等却不大挑剔。很多商家根据这种消费洞察心理,往往在季末或节日期间采用打折销售的促销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质量、求信心理
这类消费者以追求某一企业或某种商品信誉为主的消费心理倾向。例如,有些消费者喜欢到大型超市、质量、信得过的商场购买商品,认为这里的商品货真价实,质量有安全保障,售后有保证。例如有一些消费者就喜欢在大型超市购买蔬菜,他认为那里的蔬菜更绿色更环保无公害,吃起来更健康。
2.4爱好、个性心理
这类消费者常常专门购买某些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特殊的爱好和兴趣。就像有人喜欢百花闹春、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爱高调排场、有人喜爱含苞待放。总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消费,希望从中得到特别的快慰和享受。具有这种心理倾向的消费者相对感性,喜欢追求个性,对所感兴趣的商品相对舍得花钱,喜欢附庸风雅的宁愿不惜重金博得一幅字画;喜欢饮酒作乐的愿意一掷千金换得一醉方休。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深刻把握消费者的消费洞察,准确地从各个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才能进行产品生产及定位等策略,使企业在市场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褚伶利. 从消费者心理需求倾向透视商品促销[j]. 商业研究. 2005.12. 总第3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