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学课程论文范文

工程学课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学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学课程论文

第1篇

(一)“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

云南农业大学自开设“水土保持工程学”这门课程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本课程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期的成绩主要有四个方面: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实施、管理、保障机制,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将泥石流多发区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东川和晋宁县大春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形式多样,课堂实践包括专题讨论、师生异位教学、项目教学、随堂章节测验等,课外实践包括章节作业、小论文、实地调查、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二)“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以上问题影响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予以解决。

二、“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探索

在借鉴其他院校水土保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校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该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如下: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学校及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齐头并进,组织开展与专业学习、课外科技有关的科研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

(一)教学重点与教学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常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原理、布局、结构、功能特点、断面尺寸、CAD制图、建筑材料、稳定分析等内容,并且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水土保持工程相关的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二是不断补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重视水土保持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如水土流失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整治技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三是以水土保持单位的实训项目作为教学实例,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四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注重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将一些“生态”工程措施的理念与设计补充进教学实践中;五是以够用为原则,简化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只要学习在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即可;六是以开发建设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设计为重点,如拦渣工程、降雨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等,鼓励学生开展相关实践学习。

(二)教学实践体系

第2篇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6]。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图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图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3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图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4结论和总结

第3篇

1.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产生困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差。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更看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数学和力学基础的要求较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课程时,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存在困难。

1.2学习过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工程力学课程所包含的理论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也包含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而且工程力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2、第3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具体的工程问题,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往往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出现似乎能听懂,但不知道怎么去用、用到何处的问题,这与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工程向去甚远,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增加了学习难度。此外工程力学课程的概念多,理论性、逻辑性强。理论力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材料力学内容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教师不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则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高校教师一职多能,教学过程无法形成有效的PDCA循环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DCA循环:P-确定教学目标;D-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C-教学效果评价;A-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每个部分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在PDCA循环中缺失环节,导致无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工程力学课程的定位,决定了课程的重要性,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需要熟练掌握。所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2.1教学内容的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改革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图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图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3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图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结论和总结

第4篇

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模式;熟悉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环境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综合评价、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工程估价,顾名思义即为根据工程专案之实际条件、主观需求及客观限制估算出符合工程专案之合理成本。但随着角色之转换、工程进度之推进,估价之类型亦随之变化。基于估价之目标在于提供可行度高之估算成本的原则下作业,因此对于估价类型需作清楚之定义,以设定合理之假设与研究范围。工程估价作业为专案生命周期中相当基本且重要的一环,然而随着电脑技术的逐步成熟与不同理论方法之引进,如:统计理论、多元线性回归、案例式推理、蒙地卡罗模拟与人工智慧领域,工程估价的相关研究,已由传统详细估价阶段之成本分析及电脑技术发展,而回溯至构想规划及初步设计阶段的粗略、概略估价之成本估算准确性研究。一般而言,在相关理论之导入下,新建立之估算方法确实能够达到精确度提高的估价成果。Karshenas则提出以总楼层数与平均楼层面积的相乘模式为基础的造价推估模式。在AkintolaandAk-intoye对于影响工程成本概算因素的归纳,可将影响因素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现地环境因素,第二类为主观需求因素。现地环境因素指的是经实际调查后,可能对于工程专案产生影响的现地条件、外在经济状况及周边环境影响等。而主观需求因素为业主对于专案建立之内容需求及规划设计单位之初步设计内容。可见建立关系模式系建立良好推估方法的主要研究取向。而推测变数的显着性与建立符合实质关系的推估模型则是推估成功的关键。

2任务驱动法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要素,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根据学生的水平、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将课程知识面分为多个任务,机智巧妙地包含各个任务之中,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不断深入探究的精神,使学生通过对个各任务的探究和完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水平以及学习兴趣,从现实出发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提出学习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问题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工作。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满足某种需求。学习目标要明确确立,学习活动有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化的完成,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对任务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学习,领悟学科特点和大纲精神,并以教材为依据,认真规划每一项“任务”,先将这个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资格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一直是电力行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力行业已经构建了层次清晰、专业划分明确的电力工程造价专业资格管理体系。

1)设计(Enginee)r。除包括设计计算书和图纸外,还根据“业主的要求”中列明的设计工作,即项目可行性研究。

2)采购(Pro-cure)。可能包括获得项目或施工期的融资,购买土地,购买包括在工艺设计中的各类工艺、专利产品以及设备和材料等。

3)施工(Con-struc)t。一般包括全面的项目施工管理,如施工方法、设备安装调试及工作协调等。这种模式与前面所述的设计建造模式类似,但承包商往往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和风险,整个工程一般不再设置工程师,只由业主代表对项目进行直接的较宏观的管理。EPC主要应用于以大型装置或工艺过程为主要核心技术的工业建设领域,如通常包括大量非标准设备的大型石化、制药、能源等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的特点是工艺设备的采购与安装成为投资建设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过程,而工艺设备的采购与安装又与工艺的设计紧密相关。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或工作,将任务进行进一步的确立和更加具体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借助其他方面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条件,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需求,将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由于任务是复杂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的有用信息。这时,教师应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培养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第5篇

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其重要作用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类专业必备的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件受力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力学课程体系方面,有些内容在不同课程中表述形式不同,甚至存在冲突。应加强各力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合理选择教材,及时修订教材及教学大纲,优化课时分配。由于教学学时普遍压缩,每门力学课程都不能把教材内容系统完善地讲完,造成部分内容脱节。同时,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偏少,远远滞后于科技发展。在现有的理论力学教材中,力学物理基础与大学物理中的内容重复出现。理论力学教材中的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与结构力学中的静定平面桁架重复,而材料力学中的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又和上述内容有所重复。不同的是平面简单桁架中的构件都是二力杆,二力杆的内力只有轴力,而材料力学中的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除了轴力还有剪力和弯矩。材料力学中的简单的超静定问题在结构力学中多有重复,同时在能量法和压杆稳定等内容也有较多重复。在结构力学教材中,渐进法、无铰拱的内力计算等内容实际应用较少,但是内容仍然占了一定的篇幅,而新型工程的新结构、新理论却在教材中很难找到。依据高校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的教育特点,需要打破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重新组织课程结构,摒弃陈旧内容,加入新血液。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按其内容重新划分教学模块。确保主要内容不削减,避免重复;相似内容合并;新加内容既要保持先进性,又要保证整个力学体系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通过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二、教学方法改进

1.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目的之一就是为将来从事各种有关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力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而又为实践所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扩大教学信息量及知识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留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思考、反馈或提炼出若干问题,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学内容的调整,系统的力学知识体系又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留下期待和想象的空间,将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

2.多媒体教学力学课程的公式推导较多,并且有大量的图形,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复杂的力学问题分析的很透彻,并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缺点是推导过程和绘图占用了大量时间。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课堂教学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需要与传统教学的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实验教学或演示教学、认识实习等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实践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三、考核方式

1.统一学生作业在对学生实施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在难度和知识点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差异。随着力学各课程习题册的出版,节省了老师和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但是由于习题册与教材上的内容和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能不符,甚至存在冲突。所以基于教学所选择的教材和力学课程调整后的内容,各力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编制各力学课程的习题册。一方面对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和覆盖面有个统一的标准,为实行规范的教学质量体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为力学课程的最终考核增加新的参考。如在新章节内容开始时,布置一些思考练习题,该章节结束后,通过课上提问、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检查。

2.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具有双重性的特点: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就该课程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其学习方向,逐步适应学科课程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试卷考试,很难全部反映力学课程的所有知识,而且错综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力学理论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对于力学课程的考核,选择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活动既有完整的过程性,又有鲜明的阶段性。重视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对检验教学质量和促进、引导学生学习都非常必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考核,如课堂讨论、力学创新、应用力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等。

四、结束语

第6篇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一:路桥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

摘要:

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最基本的两大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以路桥工程为研究对象,简要的阐述了在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探讨了管理施工质量和控制经济成本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路桥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路桥工程 施工质量 经济成本 控制路径

路桥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需要均衡考虑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这两个元素,科学合理地管理工程施工质量和控制工程经济成本,以此实现和落实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路桥工程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民日益升高的生活水平对路桥工程建设的数量需求和质量标准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高要求。作为中国土建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道路交通的满意程度。如果投入使用的路桥工程发生了安全事故,还会对国家的信誉、财政和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路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问题。然而,同时也要考虑路桥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成本和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问题。就目前中国路桥工程建设市场的现状来看,行业竞争的现象异常激烈。施工单位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将施工的经济成本控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从而提高路桥工程项目在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确保公司能够回收到较高的经济利润。要想保证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优质和优化,就需要极大对项目施工的资金投入。这样一来就会降低路桥工程的经济效益,却也降低了工程项目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由此可见,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和经济成本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却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二、在路桥工程中管理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施工队伍全员的质量意识

要想有效管理路桥工程中的施工质量,首先就应该让施工人员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到保证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培养起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来保证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达到预期的标准。路桥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施工队伍全员质量意识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提高路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建设环节中出现质量缺陷和质量问题的时候能够尽早发现,以便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修缮、弥补这些缺陷和问题。大多数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都是以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为主,所以质量意识的教育和普及不能采用盲目灌输的单一方式,而要由浅及深地逐层落实下去。先对复杂繁琐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尽量以简单化的文字语言传授给工人们。在工人们清楚明白地认识和理解了这些简单的质量管理理论之后,再将简化的知识原理拓展开来,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将质量意识深入地贯彻到整个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的意识体系中。

(二)严把项目建设计划的质量关卡

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在施工开始之前就要进行安排和部署了。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阶段,一方面要针对各个施工环节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警和防范,参考施工队伍全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和其它各方面的能力等实际情况,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系统而周密的设计。另一方面要对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的质量和生产安全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即便是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定期安排对生产材料和相关的生产器材进行专业性的技术安全检查,确保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性生产。还有一方面,在正式动工进行建设之前,工程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应该对施工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交通和周边相关的地理条件等进行彻底的环境调查,并且将调查结果以报告的形式附加在设计图纸的送审文件里。

(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首先要重点注意的是对施工器材和机械操作进行质量管理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那些违章违纪的施工操作行为,遇到违规情节较为严重的,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以儆效尤。其次就是对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工作。施工工序的排列就像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联系密切。前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缺陷必然会影响下一道施工工序的进行。所以在对施工工序的质量在展开检查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对细节部分和隐蔽工程的质检和验收。不仅是为了方便下一道工序的实施,也是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进而导致质量问题。最后,如果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在找不出问题源头或者暂时没有解决方法的前提下必须果断采取停工的处理,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报告现场质量问题的具体情况,由上级组织召开质量问题的研究会议来制定临时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案,经过审核批准之后才能对施工现场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

三、在路桥工程中控制经济成本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对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建立起经济成本信息化系统并逐步健全和完善系统内部的框架结构,改进和更新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是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所必须的重要举措之一。只有科学整合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经济成本信息,应用经济成本信息化系统对这些经济成本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划,才能在预期的经济成本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压缩资金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成本信息化系统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服务职能,对施工全过程中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

(二)重视项目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主要分两个方面:造价决策和工程设计。从造价决策的方面来说,施工经济成本的高低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资金流通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施工过程中成本资金是否足以流通则会直接影响到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利润。所以,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造价决策是整个工程经济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从工程设计的方面来说,相比起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成本控制这个整体,工程设计主要是对经济成本前期投资的预期金额产生影响。中国的路桥建筑行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量有了质的飞跃。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一些假冒的或是不合法的路桥设计单位也参与了进来。这就让路桥工程施工的经济成本被哄抬过高,施工质量却是大打折扣。所以招标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设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阶段就要严格审核设计单位提交上来的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同时还要避免在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和技术上的偏差,对经济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结束语:

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提升施工队伍全员的质量意识,严把项目建设计划的质量关卡和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而对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则需要完善对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重视项目前期对造价决策和工程设计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路桥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管理及成本控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84.

[2]徐建梁.路桥工程施工中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0,14:54.

[3]黄喜冬,刘丽萍.路桥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分析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4:149.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二: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1《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现状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应用内容,而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为优质的方案,全方位、立体化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各项技术方案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现阶段,我国高校《工程项目》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劣势:首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实践同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也就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课本的叙述,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工程经济》学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当中,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阻碍《工程经济》课程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再次,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工程经济》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教师的实际水平要求非常的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能,然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后,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当中,因此,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工程经济》课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快速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其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外部方面,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推荐有能力的教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内部方面,教师自身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工程经济》教学课程中,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我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们的关系已经逐步向信息化发展,《工程经济》教学也是一样,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门课程当中,以多媒体为首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够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能够实现知识的生动再现,因此,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工程经济》教学改革应当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论对学校、对企业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清楚的了解《工程经济》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引进更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第7篇

1.1内容

电气工程学科是电气信息学科的一种,归属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的一部分。在我国,习惯性的对电气工程的描述是与研究电气和电子系统有关内容的总和。电气工程在大专院校中属于一级学科并由五个二级学科组成,内容十分的广泛,包括电机与拖动技术、电力网动态及稳定性、电力电子装置等。原先高等教育中把与“电”有关的专业具体分为两个分支,即“强电”与“弱电”,而1998年新颁布实施的规定中有3个专业与强电有关,可见国家对电气工程的重视。

1.2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电磁理论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为随之电气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电气工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全新的科学理念和设计技术不断被更新,大大影响着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方向,新的世纪对电气工程学科是一次机遇也是挑战。电气工程学科在未来发展中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而且电气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内容的交叉使电气工程学科内容得到扩充,新的研发技术和新方法能使电气工程学科的技术方案更具科学性。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重在理论实践的结合,因此要重视理论基础的巩固,同时扩展知识面的宽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电气工程科技必须不断的进步和创新,其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技术,把自动化专业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在一起。

1.3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电气工程影响着整个民族科学技术进步的水平。电气工程的开始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磁效应”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电磁理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不久,西方国家开设了电气工程专业。在我国,电气工程专业始于1908年的南洋大学堂,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开设该专业的大学数量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相关人才的匮乏的体现,电气工程专业在我国大专院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专业建设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广泛的电气工程学科下的很多技术都陆续被独立出来,成为独专业的学科,但由于它们来自于电气工程学科,与电气工程的内容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不是其他学科能够比较的。所以,现在电气工程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本专业把电气工程包含的所有专业以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都做了系统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德育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高技术型人才。电气工程专业将来会以电机控制、电力与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三个专业为发展方向。

3建议

为了更好的发展电气工程专业,把培养技术人才作为目标观念,采取开放性的人才策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并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就必须成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师资力量,培养和引进两手都要抓。

3.1人才引进

各学校要根据发展规划,积极引进拥有高资历的国内外人才,尤其是具有国家性的专业研究经历、参与过过国内河国外较大工程项目的人才。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的需要,制定引进计划和人员的数量。

3.2师资建设

积极培养现有的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参观的方式进行深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使各科老师的学历、年龄等结构分配上更加合理。加强年轻老师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加入到社会实践中。指定德高望重且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教学重点,顺利进入教师的角色。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学院可组织听课或座谈的形势,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3.3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与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息息相关,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教师是否有威信,也是教师的品质、能力、知识以及教育方式的一种体现,直接表现在学生在内心深处崇拜和敬佩的态度。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的前提之一。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师就有着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工作负责、为人师表、以学生做为根本的优良传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管理,是各个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能力以及水平进行帮助和提高的一种表现,是学校管理层为使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渊博的文化储备和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模式对教师业务水平有计划有安排进行整体加强的过程。由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并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的水平直接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影响。教师业务水平的管理,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的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熟练的掌握和适度的拓展,才能更好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把合适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轻松的掌握和理解,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4结束语

第8篇

1.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工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钢结构教材内容偏重钢结构设计,主要包括钢结构的材料、钢结构的连接及构造要求、基本构件的设计与验算、钢屋盖体系等,而钢结构构件加工制作和现场安装等内容比较少、从施工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在工作中正缺少这部分一线钢结构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现行的“钢结构工程施工”教材已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脱节。

2.实践教学滞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即使辅以一定的课内实践教学,也仅是带学生参观钢结构工厂和工地,学生仅仅只获得一定的感官认识,而动手能力得不到任何提升。

3.“双师型”教师匮乏

“钢结构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需要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而高职院校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理论知识扎实,而实际工程经验比较缺乏,但高职更注重的是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而不仅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双师型”钢结构教师的匮乏制约了高职毕业生钢结构施工技能培养。

二、“钢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1.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合理的课程内容结构

钢结构行业人才不但要懂钢结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钢结构现场施工技术。高职院校培养的正是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而高职毕业生正是钢结构施工企业主要人员的供给源。根据我院“全真模拟”的要求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市场调研,结合钢结构施工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素养需求,钢结构的教学内容应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组织教学内容:

(1)钢结构的材料包括钢结构常用材料的种类、标注方法、材料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等。

(2)钢结构的连接常用的连接方式——焊接和螺栓连接。本部分内容应作为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讲授,包括连接的计算与复核、适应范围及质量检验标准,并结合施工图认识连接。

(3)简单构件的设计方法对工程中常见的轴心受压构件、受弯构件和拉、压弯构件的设计方法与构造要求,应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4)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识图能力是对土建施工技术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识读轻型门式钢架结构施工图纸,完成识读笔记,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结构体系整体概念,又培养了他们的识图能力。

(5)钢结构施工技术学习主要介绍钢结构工程构件加工制作、现场吊装技术和钢结构涂装技术。

2.建立施工现场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必须强化“钢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教学,而校企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选择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钢结构施工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厂中校”“教学工厂”。钢结构构件的加工制作工序比较繁复,理论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应组织学生到钢结构制作工厂去参观,请一线技术人员讲解各种构件的制作过程,对质量和精度的控制要求,通过看、听、摸亲身感受构件的加工制作工程。对钢结构的现场安装,由于受到时间安排、距离远近和现场安全管理等制约,可以利用录制的现场施工视频组织现场教学,同时聘请合作单位中的项目经理或专家讲解安装工艺及质量控制点。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强化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同时,课程设置专项实训周,并设置具体工作任务。教师和合作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一起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可以派学生到钢结构施工企业进行顶岗,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和了解工程中的实质性内容,做到“学中干,干中学”;也可以在学校设置虚拟岗位,请企业技术骨干或专家到学校来指导学生。

3.“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压力。钢结构施工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湛的技能技巧,能精通钢结构深化设计、懂钢结构识图与图纸会审、熟知钢结构加工制作与安装过程、具备钢结构质量验收与现场管理等钢结构专业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1)与校企合作单位实行人员互派,企业选则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授课;学校选派相关教师到钢结构施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从事实际钢结构工程的施工管理,时间可为一学期或暑假两个月,这样实现“工教”结合,增强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2)针对采取新技术、新工艺的钢结构工程,组织相关教师到现场参观学习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通过和现场技术人员的的相互交流学习,对实践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三、实施建议

(1)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编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钢结构工程施工”校本教材。教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紧紧围绕能力目标与综合项目组织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制作紧贴实际工程的教学课件,建立声像资料库;在教学方法上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考核应侧重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第9篇

(一)教学传承,注入青年活力

优秀的教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学生是一贯有益的。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师有经验有创新,青年教师创新多,想法多。如今信息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通过老、中、青三代老师的交流合作,能够有效地传承本院本课程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教学特点,保证优秀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延续。

(二)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力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效果。教学的具体过程与时代背景及教师的个人特色有着重要联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们探讨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心得。共享信息资源,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及教学方法,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三)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实际产业状况,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激发他们新的想法。

二、现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普遍单干,缺乏紧密的实质合作

各成员在教学团队之外也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团队固定合作事项之余,教师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团队成员合作质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团队专用讨论室,鼓励老师间多交流。规定老师间需要进行实质的合作教学项目,并将此计入验收标准。希望通过此举,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互相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并增加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部分队员对于自己在教学团队中的权责不明晰或是没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建立权责档案,每期任务权责需签字确认,在期末团队验收对各人权责履行情况进行验收,将其计入考核标准。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优势

教学和科研的比重设置相对重要,各位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优势互补。总体上不能顾此失彼,需保证教学与研究大致平衡;其次,应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及专业发展方向,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及所学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专业课程学习及创新。

三、南航工业工程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一)组建

实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首席负责人制度。每个教学团队设首席负责人1人,成员为有该课程建设意愿和从事该课程教学意向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应为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持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编在岗教师,同时,应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遴选方面,团队首席负责人可由成员推举或者系主任指派产生。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首席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负责提交检查和验收材料。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属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课程(群)。团队中至少有2名成员在3年内承担过本团队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团队需拥有较好的年龄和学历层次构造,团队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累较为丰富。为了高度融合,提高团队的建设效率,鼓励能同时进行双语或者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优先。

(二)激励

为了持续鼓励团队协作进步,采取“建设启动—合格验收”的资助模式,学院按照年度预算,给每个系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拟建设团队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建设工作,各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进行检查。参考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分目标完成的激励机制。在专业建设团队目标方面,按照时间或者效果设立不同的分目标。教学分目标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总目标的完成。分阶段完成相对应的目标,当分目标完成后,即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励。各系根据情况给予拟建设教学团队适度的启动经费支持。启动经费主要用于拟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调研差旅费、资料费、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版面费和教材出版费等。由于团队核心成员相较于普通成员要为团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故团队核心成员应当给予更多的激励。另外,对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给予特别表彰与奖励。

(三)考核

团队需提供各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等基础性材料,积极建设教材(含自编讲义)、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且质量良好;在学校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中架构教学网站。各团队应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如含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微课程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视频,课程相关的前沿教学素材等,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团队应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论文、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企业参观、实习、课程竞赛等。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合作并发表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2~3篇教学研究论文。为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团队建设,要求建设期内有3名以上老师从事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团队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能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的申报、研讨和建设工作,这些公益工作对团队、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的学生有效评教结果100%达到良好及以上;教学督导组听课效果良好,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团队内部具有良好的交流机制,成员积极围绕教学改革进行交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为了进行示范和分享,应撰写1~2篇简讯至学院网站。通过不定期的答疑、课程沙龙和网络手段等,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充分。青年教师可以利用人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与学生及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为师生交流注入新活力。面向校外,定期开展沙龙或其他活动与其他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相互进行探讨交流,汲取经验。同时深入与企业的交流,定期安排教师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来校演讲交流。

四、结束语

第10篇

在20世界60年代工程管理专业出现,部分留美人士以及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办了技术经济学科,在开办该学科的同时,将技术活动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在1963年到1998年间,我国高校本科先后经历了四次修订,不仅将原先的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建筑管理工程进行整合,并且还使原先的学科内容进行创新改革。本科与专科的工程管理学生需要具备对投资经济理论与知识有所掌握的能力,对工程管理理论方法掌握的能力,对各种项目建设政策、法规有所了解的能力,对国内外工程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发展现象了解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等。因此,可以将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准确定位,使其在研究中能够涉及到计划、组织以及指挥、控制等管理问题。

二、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的分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的主线

1、学校教育。达瓦•纽曼教授曾说过,社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如果仅需要社会科学或者工科,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本质上而言,在工程管理教育出现在高校之后,世界各个地区的大学先后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设立。

2、培训。现如今,校外培训是当前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它是集现代教育与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当工程师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单位没有办法对工程师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并且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特定的管理场所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各类培训机构出现。

(二)在工程管理学科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其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像工程管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方法如何,工程管理学科的侧重点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如何形成统一、协调。问题一需求是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在国外诸多教授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需求主要是指市场需求与城府研究需求,是根据相关需求所制定的,每一位教授在进行研究中都认为需求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并且问题的本质藏于深层次之中,其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追不上需求的发展变化。问题二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四平台:法律平台:工程发生当地或关联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经济平台: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司理财以及保险等。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了管理学、市场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以及运筹学等。技术平台: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工程师所具有的基础结构,这个专业领域的范围比较大们可以是电力,也可以是化工。问题三在我国这个问题极为突出。大学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尽合理,文科类课程课时较多,而专业课课时比例则偏低。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周学时数与年学实数相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忙则应付考试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第11篇

工程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一: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的重要性探讨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项目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期,企业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1.工程经济概述

工程经济其实就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生产实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从而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成本是整个工程经济的主体,是一项工程的总费用,这些费用中包括从拟定预算到实际投入的所有费用。根据具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工程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若想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开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对其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2.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经济的应用现状

首先,没有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由工程质量的优劣来决定,正因如此,我们一定不要将工程项目质量同项目成本分开来。各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成本之间的关系和成本的质量,导致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过于重视成本,从而忽视了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没有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建设成本,还有可能给企业的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难以在质量和成本中谋求平衡,则企业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其次,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时时更新员工的理念,只有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工程项目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仍然在传统项目管理体制的引导下,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就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次,没有形成健全的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如果企业项目承包不到位,企业就没有办法形成科学管理体制,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权利、责任以及利益三者一体的管理体制,避免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时,管理者频繁的钻管理的漏洞。各部门全责不分明,相互推卸责任。最后,工期间和项目成本之间的矛盾没有协调好。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确保施工项目部合理运营的费用总和。工程项目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主要的目标。按时完成合同工期,是施工单位信守承诺的一种表现。然而,为了能够在工期内完成项目工程建设,而忽视对项目成本的研究,则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利益。

3.工程经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标,采取有效的办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开展施工项目,促使工程项目向科学化、权责利明确化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进行目标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施工质量、项目成本以及工程工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因此,工程建设主体必须制定有效的控制目标。目标控制的有效方法包括企业上下整体化管理的方法、工程质量全面化管理等等。其次,应当将工程项目建筑成本和工期的关系协调好。施工项目的成本与工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由于外在施工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或者企业内部人为造成的工期损失;二是,为保障按期交工,项目业务经理采用的各种相关费用。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设备购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项目总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将项目施工成本做到最低。最后,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在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的情况下,确保坚持方向的一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的关键,从而极大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都在为建设工程项目而服务,让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遵循既定标准、有法可依。

4、结语

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市场管理日益激烈,导致施工项目普遍质量较低,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项目管理成本的控制,将工程项目的周期和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才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工程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二:建筑工程经济发展探究

1建筑工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工程经济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占很大的比例,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国家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影响国家GDP的发展和人民的就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建筑工程经济研究不够,没有长远的规划,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建筑工程经济从业者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制定不完善

现如今建筑工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工程经济从业者在认识上还不能及时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在认识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比如管理者对整个经济气候发展认识不够全面,总体理解还有比较大的偏差,相关信息搜集的方式不够先进,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经济发展预算不全面,使得工程发展落后,甚至工程不能收回成本,这也成为工程建设造成浪费的原因之一。在发达国家中,建筑工程经济发展的决策者一般是精通经济管理和建筑领域方面的综合人才;我国现状是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经济理念,使得建筑工程决策者不能很好地把握工程经济的重要性,经济不能更好地在建筑工程中体现相应的价值。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经济主要由国家投资和个人投资两部分组成,国家投资的工程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受限制条件多,发展活力不如私营经济,可能导致利益不是最大化,使国有建筑经济发展进度比较缓慢,很多工程在工期进度、建筑经济性方面有不合理的地方。

1.2建筑工程经济专业研究人员综合知识水平较差

在规划建筑工程经济发展方向时,不同的工程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侧重点不同,使得决策者对经济发展的预估和判断有偏差,所以加强建筑工程经济发展研究人员的整体素养是影响建筑工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如今公司追求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对建筑工程经济发展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建筑工程经济的决策中考虑不够周全。所以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者从意识上提高认识,加强对建筑工程经济决策重要性的理解。

1.3绿色建筑工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

绿色建筑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绿色建筑在当前未能合理有效地得到发展,绿色建筑工程经济规模小、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政策还没有支持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工程经济没有和当前经济发展同步,利润空间比较小,企业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绿色建筑工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改进措施

2.1更新管理理念,提高认识

管理者需要正确的认识建筑工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需要整体规划建筑工程经济发展大局,并制定政策,并落实到位,长期实施,使建筑工程经济的发展有充分的保障。建筑工程经济的决策者需要掌握建筑方面、经济方面的知识,并且经常与工程设计师沟通,按照经济发展大局制定发展策略,达到建筑工程经济预期收益。在建筑工程经济体制改革中,首先要充分认识非国有经济在建筑工程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制定私营建筑工程经济发展积极的政策,通过建筑工程经济内部提高和外部环境的保障下,使建筑工程经济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2.2提高从业者专业技术水平

建筑工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可以为建筑工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筑工程经济研究是一项综合性课题,从建筑工程前期立项到建筑工程施工,资金流动涉及各个领域。需要专业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人才。建筑工程经济要紧跟经济发展的大潮,建筑工程经济不仅要掌握经济预测与财务预算能力,必须具备法律知识与建筑工程管理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提升自身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工程经济中提高更好的收益,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2.3加大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力度

绿色建筑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绿色建筑工程经济是一条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相结合,是使企业得以生存壮大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决策者们尽快建立自身的绿色建筑工程经济发展战略,并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前期可能会达不到目前这种发展模式的收益,但将来绿色建筑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是企业生存的正确方向。

第12篇

摘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是全面而细致的工作,为使国际工程项目取得预期的结果,就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几年来,公司承担的国际建筑市场份额在逐年提高,项目分布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虽属同一行业,但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不同的施工方式,现就我公司承担施工的利比亚3000套住宅项目谈几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看法:

1利比亚国际工程的特点

甘特3000套独立住宅工程项目由甘特小区(725套住房)、巴尔凯特小区(1070套住房)、菲沃特小区(255套住房)、太哈俩小区(325套住房)、欧维纳特小区(625套住房)组成,建设总工期为46个月,总建筑面积57万平米。本项目合同为EPC合同(设计、施工)

利比亚甘特3000套住宅工程项目所在地位于利比亚的西南部甘特市,该地区属于撒哈拉沙漠腹地,常年干热少雨,工程施工所在地天气炎热,气温较高,环境差。主要是克服在高温条件下保证正常施工。工地现场甘特地区物资材料极为短缺,施工所用的物资材料和小型工器具全都要从1400公里以外的的黎波里购买,运距较远。当地劳动力短缺,主要劳动力来源是中国和第三国,因工程量较大,所需的劳动力比较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2由利比亚国际工程项目谈国际工程施工管理

2.1熟悉和掌握项目所在国的建筑市场状况和动态

为确保项目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实施前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市场调研、考察工作,主要进行如下几项:项目所在国的经济状况,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状况;项目所在国的社会治安状况,、民族风俗习惯;项目所在国的建筑税收政策,建筑规范执行标准;项目所在国对外国人员的入境要求;项目所在国建筑市场供应能力:建筑所需材料,运输状况,劳动力,生活、日用品,施工设备及配件;项目所在地的水电状况,砂石骨料的供应状况;项目所在国从事与本项目一样行业的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的数量及所处地域及项目的进展情况。

2.2做好项目前期设计规划设计工作

EPC项目,在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的成本和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EPC合同,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设计工作:

找一家专业的设计院进行项目全部的设计工作;与设计单位签好合同,要求配备有专业设计经验的设计人员进行项目的设计工作;对设计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设计完的设计作品组织项目技术人员进行会审,必要时请专业设计方面的专家进行会审,严格把好项目的设计关。

2.3充分做好项目进场前的准备工作

干好一个国际项目,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工实施,做好前期施工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A、做好项目实施计划

为了实现国际工程项目预期的目标,就要对工程项目总体目标进行规划,对将要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系统的考虑确定项目各项目标,包括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利润目标。综合考虑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所需的人力和物资设备资源和各项保证措施。

B、施工材料设备准备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根据前期市场调查,在项目实施前,依据项目实施计划,全面系统考虑,准确计算出项目实施个阶段各时期算需材料、设备的数量和规格,制定一份详细的材料、设备采购、进场计划及相应的保证措施,有计划地根据项目进展所需合理、有序进场,做到材料不积压,设备不闲置,使资源优化的配置予项目,能够充分的得到利用。

C、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可从管理层、翻译人员、生产辅助人员、施工一线的作业人员几个方面准备,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在项目所在国当地雇佣人员及第三国雇用人员参与项目的实施。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管理,应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进行。在项目实施前,应制定项目实施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特殊人才需要培训的必须提前培训。国内选拔的人员要根据其以往的经历和能力进行选拔,发掘各人的特长,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岗位,把他们放置到能发挥他们最大优势的位置上,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人力资源组织重点是一线作业人员的组织。根据利比亚国情,经过对利比亚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本项目所需的大部分劳动力在当地无法解决,因为利比亚当地人的劳动技能比较低,而且散慢,在项目实施中管理难度比较大,虽然当地有很多周边国家偷渡人员,但在适用上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违反当地法律。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分析,项目所需的劳动力考虑从中国和第三国解决,劳务来源从两个途径解决,一是自己在社会上聘用劳务,二是找专业的劳务分包队伍。无论采取哪一种途径招聘劳务,在劳务的组织与管理上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在招聘劳务时,将工程所在国的自然环境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禁止事项等实事求是的告知对方,采取自愿的原则。

对所招聘的劳务及劳务分包商要有所了解,劳务招聘分地区招聘,不能在一个地方集中招聘的劳务。在出国前签订劳务合同,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并收取一定的风险抵押金。劳务入场进行入场教育,将项目的管理规定及要求告知入场人员。在劳务使用上采取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承包制度,挖掘一线人员潜力,调动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在制定承包价格时,根据平均技能制定一个合理的、统一的价格。为了稳定队伍,劳务人员工资定期发放,半年发放一次。对于一些故意挑头闹事的人员,及时做出处理,遣返回国,避免事态扩大。第三国招聘劳务考虑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招聘,在第三国寻找一家劳务公司进行合作。

2.4处理好与监理及的关系

在与监理交往中,既要坚持原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采取以理服人和以礼待人的态度。切实搞好同监理的关系,首先以优良的质量取得监理的信任,在工程初期这点非常重要。其次编制好切实可行的工程进度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增强监理对完成项目的信心。第三、尊重监理工程师的指示和合理建议。第四、对监理的过分苛刻要求,应以合同为依据,以理服人。第五、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要强词夺理。在工作中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第六、在与监理交往中分层次进行,对于不同层次的监理安排不同层次的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这样有助于工作,提高办事效率。第七、对于在工作中故意刁难的现场监理,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收集证据,在合适的时机写函向监理公司的上级部门反映要求更换。

2.5正确处理机械化与劳务施工的关系

在国内,有的工程项目如果使用机械化施工,费用会比使用人工要高,这种“少用机械多用人”的观念使得一些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上没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按照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劳务在国外的施工费用并不低,大大高于东南亚和非洲劳务输出过的费用。因此,多出劳务,少用机械的方法在国际工程项目上不是很适合。使用高效率的机械化设备施工替代劳务,不但节省劳务费用,而且可以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质量。所以在编制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时,尽可能的考虑使用机械化施工。

2.6必须了解和掌握FIDIC合同条款

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要精通FIDIC有关合同条款,做为项目主要管理人员,特别是商务负责人和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必须精通FIDIC合同索赔条款,其他管理人员也必须掌握FIDIC条款。

2.7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利比亚是比较保守的阿拉伯国家,在利比亚没有群众心娱乐活动,加之受语言的限制,中国员工在当地的娱乐活动很少,因此在工作之余组织员工适当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员工业余时间有事做,充实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参与当地政府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与当地各级政府、公司、医院、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当地居民了解我们的文化,逐渐的认可我们、接纳我们。

第13篇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提高生产率或效率的技术、方法还会继续增多和更新,现代IE的内容也会随之不断充实、变化。正是由于IE学科在目标层次上的稳定性和技术创新层次上的可创新性,保证了这一综合性应用工程强大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1.IE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性系统。但是,这种生产性系统越来越不局限于制造类企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还涉及服务性的运作系统,也就是说IE从研究工厂活动逐步扩展为一般性的运营组织活动,进而有可能扩展、研究更广泛的人文社会活动。例如,人机工程在工业设计中的拓展中,其研究对象出现新的内涵,认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人造物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人机关系[7];此外,针对人机工程的教育问题出现了“人机工程教育学(Educationalergonomics)”的理论,针对人机工程学方法和原则如何有效应用于实际的课题,则产生了“参与式人机工程学”(ParticipatoryErgonomics)的理论与方法[8]。

2.IE的目标是提高运作效率。尽管现代生产运营系统越来越强调对市场应变能力(效力)的研究,但提高效率仍然是经济活动基础性的永恒主题,IE正是在关注不同的效力问题的基础上研究相应的效率提高课题,从而形成诸多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并得到持续地发展动力。对于人文社会系统及其实践过程,社会性活动效率的持续改进和效力的设计以及适时跨越也是其关键议题,效力问题将更被关注。

3.IE的本质是持续改进,强调不断挖掘潜力、坚信“最好”的工作方法和关注最大整体效益。永不满足的精神在更广泛社会活动的推广,将有利于有益人文活动的保持和改善以及效力系统深入的、持续的创新。

4.IE提供了一套规范性很强的专用图表工具,能够帮助工业工程师记录和分析要研究的事实提供了标准的表达形式和语言基础,这是IE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在社会行动领域有必要构建类似的、但适应自身特点的图表表达和模型工具,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应该成为对庞杂社会科学知识进行调用的创新机制。

二、工业工程传统在社会领域的拓展

工业工程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性活动,这些活动是涉及人的社会性活动的特例,并具有某些类似的特点,但相对于单纯的生产性系统,社会人文活动呈现更为复杂的特点。基于以上的分析,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传统有可能进行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在借鉴其某些研究的框架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人文活动或者称为社会交际行动的应用性研究,类似地会涉及人-技术-环境的分析框架,见图2。当然,研究的目标、重点以及涉及的领域知识、工具方法的发展等,具有很大的区别。图2影响社会活动效果的因素首先,相对于生产性运作活动的研究,一般社会往活动的研究除了关注活动的效率,更强调社会交际活动的效用/效力,所以,需要将社会性活动研究的目标定义为社会活动的有效性,包含活动效率和效力优化的双重目标。在积极引入工业工程的图表表达和模型工具的基础上,发展对活动效用的描述、测量和分析的工具,会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对行动效用的关注,使得社会交际活动的研究更倾向于问题驱动型的分析思维,即首先分析面对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在已有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区别于IE工具单纯的对所需解决问题的描述和分析,社会人文活动的研究工具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既是问题分析工具,还是有关问题解决的知识库,包括对各类专门知识的积累、总结和简化,以及还是一个知识的搜索和确认机制。文献[9]就尝试将人因工程学的专门知识纳入到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冲突问题解决机制中,提高了人因工程学的运用性,有关研究具有很强的拓展价值。发展这样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工具对于解决持续涌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人文和交际问题具有启发性,并有利于运用庞杂的社会科学知识。借鉴创新方法的理论,利用这样的工具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见图3。此外,在社会性活动的研究中,技术因素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或者可以称之为器物因素。这类因素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工程技术因素,还包括社会性技术因素,例如,经济机制、政治平衡机制、文化传递机制、冲突博弈机制、系统涌现机制等等。并且器物因素的分析具有相对的意义,也就是说某一因素属于器物因素还是属于人(参与者)或者环境因素的分析,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有关分析只局限于参与者行为分析的范围,则属于人的因素;如果涉及到交际促进机制的研究,则需要归于器物的因素;如果牵扯到有关环境和氛围的分析,则属于环境因素的分析。这样,在社会交际环境/氛围的研究中,既包括硬性的环境、机器和工作研究,更包括软性的社会机制、氛围的研究。而且,社会性活动效果的研究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既包括科学、技术工程的知识,更涉及到各门类社会科学专门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社会交往机制的设置研究上。

三、结语

第14篇

环境岩土工程课程具有课程新、内容广、实践性强和前沿性等特点。环境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原搬套用传统学科成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传统土木工程学科,高校通常采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看似完美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学体制及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通常被强行切割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两阶段来分别进行,这就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单向的学习方式,即先理论学习再实践学习。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非同步性教学,容易使学生学习思维受到限制。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用实践去验证,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同样,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同步的探讨和解决,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有悖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

其次,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由于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该课程知识框架不完善、配套教材缺乏、学科发展的速度与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不相匹配等。目前该课程的教师多在自编课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源来授课,以播放幻灯片为主,这种授课方式较以前有很大改进。但是,教学效果并未随之改善,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则昏昏欲睡,没有互动,课程考试往往以学生提交读书报告为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环境岩土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专业课程知识

环境岩土工程课程涉及的内容及原理在土力学及基础工程课程中也有所涉及,而土力学、基础工程等课程教材近几十年来没有大变化。例如:土的抗剪强度问题,根据土力学知识,土体结构、含水量以及矿物成分等因素会影响土体的抗剪强度。但是目前很多岩土工程事故却是由于土体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导效应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受力土体场内的温度增加,土体温度增加将改变土体的强度指标,这种改变对工程结构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另外,近年来,酸雨在各地频频出现。以上海市为例,上海是个多雨的城市,据资料显示,上海近年来出现酸雨的频率为74.9%,降水PH平均值为4.66。酸雨进入土体会打破土体原先的离子平衡系统,而酸碱离子的失衡也会影响土体的强度。

这些实例在现有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课程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这就需要环境岩土工程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增补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工程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专业课程知识。

(二)完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验室资源及设备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境岩土工程课程的实验设备除了需要土力学常规实验设备外,往往还需要涉及环境工程学科的实验资源,但多数高校的环境工程与土木工程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分属两个独立的学院,很难将两个学科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打破这一瓶颈,将两个学科融合在一起,依托环保、土木两大行业优势,实行学科交叉和错位竞争,共享环境工程与土木工程的实验资源及设备,这一特色在同类高校中是少有的。环境工程与土木工程两大学科的交叉,为环境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提供了充分的质量保证。例如,在实验教学模块中,酸碱液为环境工程实验室常规的实验试剂,在做土的压实实验中,可让一组同学用纯净土,另一组同学可借用环境工程实验室酸碱液,配置不同程度的污染土,然后两组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环境的改变对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此外,在实验教学中,笔者结合每年一次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申请项目,在分组搜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项目申请书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以今年申请课题为例,上海属中国雷击多发地区,全市年平均雷暴日为53.9天,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2亿元。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雷击的产生与土体的电阻率关系密切,土体电阻率较大的地层构造使得土层的导电性能下降,不易形成击穿。如果土体的电阻率大于某个平均值,就意味着雷电将空气击穿后不能击穿下伏土体,从而减少形成雷电通道的机率。那么,是否可以从改变土体电阻率入手获得防雷减灾的新途径呢?结合环境岩土工程课程教学,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上海典型土层对雷击能量的转换模式及地基土力学性状变化”申请书,引导学生打破专业学科界限,从环境与岩土的整体角度出发考虑工程问题。目前,该项目已顺利获得上海市教委批准立项,。

(三)结合区域实际,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

由于环境岩土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还需要通过工程现场的实习,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教学中结合本地区工程实际情况,与施工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或实习地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以上海为例,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沿线特别是地铁枢纽站附近往往已建或在建大量密集的高大建筑群,所带来的超大超深基坑开挖问题越来越多,呈现出“深、大、紧、近”的特点。在这类工程施工中,极易发生各类事故,危害工程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因此,应组织学生去这类工程施工现场参观考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际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认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曾组织学生监测上海洛克菲勒外滩源深基坑开挖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环境岩土工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环境岩土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第15篇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真实的案例,并与我们身边熟悉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来学习专业的课程知识的过程。但是案例教学方法并不是随便设计的,在案例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下面我们简单论述一下,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法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

众所周知,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软件开发专门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案例选择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来展开。

2.真实性

案例设计的真实性是指,要通过实际的项目作为研究和讨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接触真实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另外,还要邀请国内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或资深比较深厚的软件工程师,对案例进行编写以及对开发的实际项目进行讲述。

3.代表性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都比较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才能将实际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和实践,同时也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的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学和生命周期方法学是软件工程的两种基本方法学,这两种方法学都把软件的生命周期,分别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对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实现。因此在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设计,要按照不同的阶段对系统开发进行设计,针对其中不同的现实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案例,并且对案例的应用要分阶段的进行降解。当整个案例课程教学方法完成后,再对学生布置几个综合性的案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印象。一般来讲,综合性的案例内部联系往往比较紧密,包括的内容也通常比较多,运用和调动的知识和技术也比较广泛,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综合性的案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我们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首先,通过案例讲解后,让学生们知道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然后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易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导入到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去,把软件工程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举例来讲,当讲授课程中生命周期方法学时,课程讲解从问题的定义出发,再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然后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把学生接受的知识有序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掌握DFD、E-R图、Warner图、HIPO图以及Jsckson图的绘制和测试方法,并且理解基本的含义和作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分析中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此我们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综合案例设计,具体设计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确立项目开发计划

首先,项目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然后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立项目开发计划,对每个组成员进行分配任务,确保每项任务的进度和项目使用的各项工具。对每项任务需要完成的时间和日期进行规定,最后再对项目开发计划进行评审,不断完善。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项目开发和设计研究性强度的分析,通过对项目任务的结果和进度,相关负责人员对项目需求性进行分析,并撰写“需求分析说明书”,然后再经过相关的评审人员进行评审,不断完善需求分析内容。

3.软件设计

参考项目进度和任务分配结果,以及“需求分析说明书”,由相关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并对具体的设计内容和任务进行细分,其他人员要辅助开展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然后对设计内容撰写“软件设计说明书”其中包括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以及人机界面设计,并撰写相关的“软件测试计划”。其中人机界面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考虑技术和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保证界面的一致性、简洁性以及易操作性。

4.实现

按照项目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相关的指导说明以及计划书等,完成具体的软件工程项目设计,达到项目设计的要求,实现项目设计的目标,并撰写相关的程序设计清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