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本土文化资源论文范文

本土文化资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土文化资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土文化资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女性文化 生态资源 文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8-01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人性遭遇到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不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下,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既有中国几千年丰富深厚的本土思想资源可以挖掘,又有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可以引进,其学派建构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民族丰富的本土生态资源加以厘定。

一、深刻的本土生态哲学资源

古代中国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这就是“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所谓阴阳,就是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消长的因素构成的。这种阴阳和谐观念在《周易》、《老子》和《国语》等著作中都有记载,尤其在《周易》中对这种“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进行了详细表述。比如《周易·系辞上传》上就有记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种“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的生态观是一种自然生态观。老子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推崇的“道”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儒家学说则是一种伦理生态观。《中庸》主张“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尽心上》进一步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提倡把人类之爱扩展到对自然物之爱。

二、丰富的本土生态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生态意识,中国文化重生、贵和富有诗意。所谓重生,就是指“以生命为重,不仅注重人生,也珍惜自然界的生命。”荀子就指出,人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还应推已及人,珍视他人、他物及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他在《荀子·礼论》中明确提出,“礼有三本:大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贵和是指以和为贵。“贵和,以和为贵,不仅注重人伦和谐,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和’,也就是中国古代哲人自然观与社会观的生命化成为的“和合”文化。”孔子就倡导“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精神,就是中和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等等。《论语》中较为直接说到中和的人格精神的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等。

老子在《老子》(第42章)中提出,“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就是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管子曾直接提出过“和合”的概念,“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集校》第12章)。除此之外,墨子、荀子等人也曾提出过“和合”的概念。

三、精辟的本土生态经济资源

尽管在经济方面,中国古代没有像在哲学和文化方面提出那么多观点,但是还是有学者很早就深入到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见解,丰富了本土生态经济资源。早在春秋时候,管子、孟子等就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思想。管子在《管子·八观》中曾说,“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结果将“闭货之门”。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同时段的人们都在关注着生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孙兰明确提出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观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如果人们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那么,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其结果是“鲜不为患”。

课题来源: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视阈下河北女性艺术研究”(项目编号:HB11YS035)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伦理困境

一、引言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主体,也是一个社会主体。在传统模式下,对企业的考核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伦理观念的深入人心,现在意义上对企业的考核除了经济指标外,还有其所承担的伦理责任。HRM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HR,除了关注企业和部门利益之外,更应该重视员工的利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伦理困境。尤其是在我国,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关系”管理仍然存在于企业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表现

伦理是指,在日常的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伦理在道德层面上要求人们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进行活动,而不仅仅是满足法律的要求。企业伦理,是指企业活动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同时,也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则是指面对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在企业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协调,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违背了基本的伦理规范,损害了员工利益。

颜爱民等(2012)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包含4个维度:权利使用、操纵和强制、制度监督、忽视与侵犯员工权益。他强调了在HRM过程中权力的强制性和执行的随意性。本文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分析了主要职能过程中的伦理困境的表现。

1.招聘环节

招聘是企业“招贤纳才”的关键要道,通过招聘,企业可以引进大量优秀的人才,提升企业活力,从而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在制定招聘标准的时候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但实际上,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比如,对女性的歧视,一些企业在招聘要求上明确写着“只限男性”。同样,尽管国家大力鼓励福利企业的创办,但人员招聘中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为了招聘到优秀的人才,企业会过分的夸大自身优势,给出“虚假承诺”。

2.培训环节

企业对员工或者管理人员实施培训,除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之外,通过培训,管理人员可以学习他人成功的管理经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员工可以增强在实践中工作的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是,部分企业认为培训会增加成本,而且也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减少员工培训。另外,培训作为激励员工工作的方式之一,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企业在选取培训对象时,更多考虑的是“关系”因素,而不是员工的实际表现和需要。

3.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中绩效考评的实施是对传统考评方式的挑战和创新,这一方式可以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然而,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考评主体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绩效考评仅仅是形式上的考评或者考评结果与实际相差很大,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热情。在最后的运用环节,高绩效的员工并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职位的升迁也不是依据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往往中国式的“人情关系”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360度绩效考评结果中,迫于上级的“压力”,下级对上级的评价往往都很高,这也是伦理困境的表现之一。

4.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一样重要。在企业薪酬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于额外的工作时间不计算工资,导致“压榨”员工工资事件的发生,引发劳资纠纷。另外,一些企业对于内部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工的薪酬标准是不一样的,“同工不同酬”,这些都损害了员工的正当利益。

5.人员淘汰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多企业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不是想办法团结员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而是实施大规模裁员政策,导致员工失去工作,这是企业的非伦理。此外,对于一些绩效较差的员工,很多企业也是采用直接劝辞或辞退的方法,而不是努力帮助员工改善绩效。

三、基于本土文化视角的伦理困境原因分析

1.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在招聘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由于招聘人员和考评主体专业知识、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很多非伦理。例如,招聘官和考评者会依据自身的经历或者个人爱好去评价一个人,出现“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现象。

2.企业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和评价也主要是以财务指标的完成结果为主,忽视了对员工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方面的考核,导致员工仅仅是关注自己实际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略了自身应承担道德责任,部分员工为了完成任务,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儒家文化同样也是以“仁”为本,注重“人情关系”。在我国,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关系网”。庄贵军(2012)指出,关系是指中国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个基础性变量。中国是一个“人情式”的国家,关系有时候会远远胜于标准。在家族式的企业中,人员的录用、晋升一般都是以亲近的人员为主,企业内部很容易形成裙带关系,这种非伦理行为容易导致团队冲突,不利益企业内部的团结。

四、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伦理素质

人是生产和创造的主体,对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时时维护好员工的正当利益,使得员工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中,强化他们的伦理观念,坚持以员工的利益为重,关心员工,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重视自我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帮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2.完善企业伦理制度

当今时代,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每个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活动。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而且要符合伦理规范。企业伦理制度的完善,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招聘和绩效考评等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符合伦理观念的制度。在薪酬发放的过程中,要切实按照考核结果和具体标准来进行,而不是人为的来随意发放。企业应该实施伦理奖惩制度,对于符合伦理要求的行为给予表扬,反之则进行惩罚,以此来鼓励员工使自身行为更好的符合伦理规范。另外,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除了关注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之外,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其纳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

3.营造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会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为伦理制度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影响力,积极宣传优秀企业的良好事迹,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同时也要及时披露企业的非伦理,通过合理引导使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社会伦理氛围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Kevin C.Wooten.Ethical dilemma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 applic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a unifying taxonomy,and applicable cod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1,(11):159-175.

[2]郭雅丽.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特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26-29.

[3]杨含,李慧玲.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研究述评[J].东方企业文化,2014(8):135.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本土化,营销,战略,解读

 

一、引言

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地区获得最大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应运而生,但能够发展成为市场“常青树”的却并不多。且这些为数不多成功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二、国际营销本土化的必要性

1.“本土化”是国际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长足发展,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即:他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争夺市场份额,而且还要和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抢占有限的市场资源。因此,对东道国市场和文化习俗的了解和熟稔,势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从产品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等来看免费论文,为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很有必要调查研究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2.有利于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土化意味着企业融入当地,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调配得心应手,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配置。

3.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本土化营销成败就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东道国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顺势而为,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要义所在。迥异的国家人文因素,像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都会给目标市场的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差异使得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持有不同的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导致购买行为也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调研,做到“入乡随俗”,才能在拓展市场空间上如鱼得水。

三、百思买“水土不服”和家得宝“中国失利”

今年年初,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BestBuy)百思买宣布关闭中国所有的9家门店,实际上,百思买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就一直未能形成全国性影响,店面多集中在华东一带,其间还多次被传言将退出。知情人士透露,百思买采取自己购买物业,购买商品,自己员工销售的模式,甚至连促销赠品都是自行采购,产品陈列也是以品类和尺寸为标准,而不是以品牌为单位,但国内家电卖场的上述资源均由厂家承担,产品均是以品牌专区形式出现。如此一来,前期投入较大,承担更大经营风险的同时必然需要更高的利润来支撑。然而,在国美、苏宁等规模化扩张竞争下,百思买进入中国近六年,主打中高端品牌,却一直无奈地在“价格战”和“保持高端形象”之间苦苦挣扎。而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他们最在乎的是“低价”,只有低价才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更严格的品类管理,更合理的购物引导”在“低价”面前都变得有些无足轻重。

无独有偶,年初早些时候免费论文,世界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终于以一纸“致顾客声明”画上了打拼中国市场的句号。至此,家得宝进驻中国的时间仅有4年。2006年底,家得宝高调收购天津家世界12家家居门店,成功登陆了中国市场。当时,家得宝中国的门店版图遍及北京、天津、西安、青岛、郑州等7省市。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晚于百安居,家得宝一开始就把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定位为收购现有网络。东方家园、家世界家居等本土企业都曾和家得宝谈判。然而,收购家世界进入中国市场的家得宝,并未打开局面。频繁的人动和水土不服的盈利模式加上财务问题,家得宝的中国之路异常艰辛。

四、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企业走出去,在东道国市场上参与竞争,势必要解决营销手段和策略的适应性,更离不开对当地市场消费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为此,海外生产企业与当地经销商之间要从单纯的利益关系上升为品牌共创、成功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及时融入当地文化,尽快实现市场营销本土化战略。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中流行着一句话:“宁愿要一个第一流的经销商,第二流的市场;也不要第一流的市场,第二流的经销商。”百思买可家得宝这两个鲜活的实例,以及沉痛的教训,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望本文能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不断培育中国的民族品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甘碧群.曾伏娥.全球本土化营销及其边界界定.经济管理.2003(24)

[2]胡左浩.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2002(5)

[3]张颖.对本土化营销的思考.商业研究.2004(19)

第4篇

选题依据:上个世纪初期以来,欧美跨国公司纷纷扩大海外投资,利用东道国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生产产品,向其他国家销售产品。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多家跨国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来华投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纷纷贯彻“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纷纷投资。目前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包括:营销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人员本土化,采购和生产本土化,技术研发本土化,利益本土化。跨国公司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至为重要的角色。

研究意义:1.知道跨国公司的形成于发展 2.明白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3.明晰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4.了解以及掌握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战略 5.知道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原因以及战略特点 6.清楚跨国公司本土化的 7.洞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弊端 8.文化需求以及转移问题始终是根本。

选题的研究现状(应该是主要参考文献中的观点综述,即文献综述)

1.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诸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落户中国。

2.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 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

3.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

4. 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5.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本国的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主要内容如下:

一、 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略写)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雏形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

3. 冷战时期跨国公司的推进

4.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最新进展

二、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重要性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二)本土化的概念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原因

1.本土化有利于合理充分的利用生产要素。

2.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

3.可能得到东道国政策支持。

4.克服文化的差异。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营销本土化

(二)品牌本土化

(三)人员本土化

1.人员选聘本土化

2.本土员工的培训

3.本土员工的管理

(四)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五)技术研发本土化

(六)利益本土化

五、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重点)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进程

2.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和方式

3.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管理变革

4.使得各国资源共享

5.促进中国人力紫云水平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相互间建立了策略性技术联盟,形成技术垄断以在东道国获取更大的利润。

2.有可能导致跨国公司的垄断

3.学校国外先进技术受阻碍

4.有可能产生跨国公司投资风险的转移

(三)对消极影响企业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

研究思路如下:主要是根据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现状,本土化经营的主要措施,本土化对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等方面,针对这些研究成果和自己对本土化经营这一话题独到的见解相结合,对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某些某些方面有所启示。

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实质研究以及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弊端。

重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具体战略方式以及特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及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难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稍快,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调整,弊端也会慢慢出现,资料相对欠缺,对某些措施不能尽快的了解。

研究进程安排(按学校统一安排来写)

第一阶段:2019年1月12日—2019年2月10日 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9年2月11日—2019年3月25日 论文第一稿

第三阶段: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8日 论文第二稿

第四阶段:2019年4月9日—2019年4月13日 论文第三稿

第五阶段:2019年4月14日—2019年4月20日 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格式不对)

【1】扬大楷,刘庆生,蒋萍 国际投资学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王彦.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在华经营本土化战略 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3】张新民,张建平.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分析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民族化,国际化,平面广告

 

1.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民族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沉淀,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化发展与国际化进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民族化具有个性,国际化具有共性。民族化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科技论文。而国际化则是有包容性的,是指一个为国际设计界所认同的公认审美标准。民族化包含于国际化当中,缺乏民族化的艺术是不完整的。而抛开民族文化而论的所谓国际化设计,也将是枯燥乏味的。

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传承民族性保持本土文化是很重要的,留住了自己的根,才会在世界舞台上有立足之本,才有可能去谈国际化的竞争;同样国际化的进程使民族化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民族文化长期存在于一个固有的环境里,且变化发展的空间不大。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来说,国际化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使得全世界的民族文化都能在这个大舞台上表演。[1]

民族化的精髓是优势,是发展国际化的前提。而发展国际化是新时期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趋势的必然,是全球一体化的需要,也是民族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发展国际化要有民族化的支持,只有民族化的基础脚跟站稳了,具有自身崛起和开拓创举的先决条件和民族化的竞争优势了,才有可能发展国际化的对外竞争。科技论文。

2.中国平面广告国际化进程的现状

首先,中国平面广告设计严重跟从国际化的外来形式,多数设计作品试图把设计方向倾向于西方设计理念,刻板的呈现了“国际化”的设计,从而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特色,使魅力无限的民族化元素失去了展示的舞台。如今平面广告的展现形式大多拘泥于钢筋角铁、喷绘布等新兴材料,而代表着中华传统的木头、竹子、麻布、丝绸等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元素则很少出现在设计中。盲目的跟从,形式上的极度的模仿使中国平面广告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科技论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口号在鞭策我们要敢于突破设计的形式与理念,不要盲目的跟从外来的设计形式,设计的“四不像”。

其次,在世界经济共通共融的作用下,中国的平面广告设计也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对民族传统优势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去追随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风”的设计形式在设计市场中随处可见,所有的设计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中国元素,民族化的设计风格似乎在一瞬间成为了追捧的新星。青花瓷、中国结、龙纹、祥云、脸谱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图形、图案成为了设计师的新宠,“中国风”的平面设计作品铺天盖地,人们夸张的表现和运用传统元素而忽视了平面广告作品的功能作用,宣传的主要诉求点被忽视而取代它的是不贴近主题的图形、色彩、装饰图案,许多作品过多的依赖于“中国元素”,从而使设计失去的最终的目的为功能服务。

国际化不意味着抛弃本土文化,国际化也不是闭门造车完全的民族化,还是要以功能为前提,敢于创新,完成平面广告作品创作。

3. 民族化发展对中国平面广告推动作用

整理和发掘民族优秀文化,有特色有重点的弘扬发展并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将有利于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全球文化互动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自我定位,构建本土化的平面视觉语言,摆脱虚拟空洞的“全球化”幻觉世界,以及本民族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发展,都提供了更多的精神支柱和语境的导向,这也正是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民族化的发展是中国平面广告创新的基点,也是发展国际化的源泉。在时代的变迁中,民族文化已经积淀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源,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资源,使其转化成各种各样的视觉表现形式,通过中国元素的生动再现来增强设计文化的活力和影响,以此来突出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意识和设计中的人文情环。科技的进步使我们正处在一个以视觉为中心的图像时代,传播媒体与信息流通造成媒体使用的方便与多元化,这同时也对平面设计和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技的进步伴随经济的发展,以积极主动地姿态融入当代平面设计创作中,对艺术与社会、人、自然等社会生存问题都提出了深刻的反思。而民族化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其为当代的平面设计创意服务,才有更加广阔的视觉艺术展示效果,才能形成新颖独特的平面设计视觉表现形式,并为国际化的进程发展提供创新的源泉与动力。[2]

4.发展民族化对国际化的重要意义相对于国际化而言,一般人会认为民族化本土化的概念离我们更近更真实也更具有触手可及的感觉。而针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民族化的概念又都是基于本国自身而非他国的。事实上,本土设计的国际化进程和国际设计的本土化发展都是当代设计所关注并积极提倡的,正如经济的发展“迎进来、走出去”那样,积极促进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与交流不仅可以更好的发挥民族化的优势,更能给国际化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际化进程趋势的加快是民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民族化的发展也给国际化的进程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首先是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习惯并固守的价值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追求新鲜的事物并开始尝试具有更多趣味和挑战的生活方式。接触了从媒体那里获悉的来自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多种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体验,不满足于现有的本土化的生活状态,人们开始想去亲自感受那种异国他乡的生活,去寻求更多的刺激和挑战。可以说是人们对于本土化生活观念的转变推动了这种对国际化趋势的追求,而根本的原因则是积极的经济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物质上的满足、经济上的宽裕,都允许了这种观念的产生并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新奇特色的外国商品、愉快的外国度假旅游,都直接刺激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未来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每个国家都有本民族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和特色,民族化不能代替发展的全部,同样国际化的创新也不能摒弃本土的传统。竞争意识的加强不仅刺激了本土民族化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引发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如何走出国门,利用外国更广阔的舞台去赢得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品牌份额。

实施国际化的前提是要有民族化的精神做支撑,只有继承民族化,创新民族化,才能更好的发展国际化,推动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平面广告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无论是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商业广告还是以宣传弘扬为主旨的公益广告,把中国传统的设计元素巧妙的运用到现代的表现创意当中,实现与国际化接轨,才是中国平面广告所努力追寻的

参考文献

[1]李经纬.平面设计中民族性与国际化的思考.毕节学院学报,2006(3):80~83.

[2]白利波.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视觉表现.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27~2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院校;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研究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高职艺术院校不再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而是在注重学生技能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创新创意的资源作为地方性、地域性的个性特征,是对接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的第一战略共识。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80%多的国家对开放民族资源的认识已经达成有意识的共识性探索与培育。在2010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就要求在高职艺术类院校开展以探索和利用本土民间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发现和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资源、创业资源。

一、重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特点

重庆地域环境中人文文化非常丰富,如山城文化、码头文化、火锅文化、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灯、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九龙楹联、梁平年画和竹帘、接龙吹打、木洞山歌、蜀绣、荣昌折扇、艺庐微刻、土家族吊脚楼技术、武隆纸竹工艺等典型的民族人文资源。这些资源既具有各自的独特艺术文化形成路径,又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在诸多的本土资源中,可以被重庆高职艺术院校直接引入教育教学的有梁平年画、梁平竹帘、蜀绣、荣昌折扇、艺庐微刻、土家族吊脚楼技术、武隆纸竹工艺等以典型技能工艺为主的艺术资源。以梁平的年画和竹帘为例,梁平年画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起源于清初,采用大胆的艺术提炼和浪漫主义手法,将驱邪纳福、喜庆吉祥融入相关的历史故事等,以精美、独特的人物形象造型,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充满强烈的地域性乡土气息,具备了剪纸、漫画和动态形象效果。梁平年画的画面简洁饱满,构图完整,造型粗犷古朴,神态生动,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感。梁平竹帘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当地官方作为贡品,进献于皇家作为贡品收藏。其特点是运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基本原料,编制或者串成成品,并运用传统的工艺技术,结合书画工艺、刺绣与植绒技术等多种表现手法,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和各式各样的实用工艺品,视觉效果上具有色彩典雅、工艺精细的特色,人文表现方面具有浓郁的重庆本土地方特色和地域环境的自然风韵。从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来分析。艺术内容在形式上的表现方式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关系是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离不开形式表现,同时形式也离不开内容,两者是相互成就的。从梁平年画和竹帘可以发现,其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在高职院校逐一形成的课程体系中进行发展、传承并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结合的特有性。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融入梁平年画和竹帘,既能传承与发展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也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探索更多的发展路径。

二、重庆本土艺术资源利用与发展局限性研究

1.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现在高职院校不再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基础,以传承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地方发展服务,同时也满足地方人才独特性的需求。综观重庆高职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每所院校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但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大同小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差别不大。这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沿用了以往高校的艺术课程体系设计,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共同性特点。专业课程体系的共同性特点是以行业发展或者企业发展为基础,开发行业性课程体系,形成为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计划。但结果是培养了很多同类型人才,造成了艺术院校同类型人才处于过剩状态,而企业需求的创新创意人才较少。本土化的民间艺术资源如此丰富,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根据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分析专业课程的设计建构,结合地域或地方的发展进行地域性课程体系开发。

2.师资力量配置方面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性发展区域,其师资总量与学生数量的比率呈现不协调的状态,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为了解决高职师资人员数量上的问题,形成专业型教师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近亲结构,但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思维、创新和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就业上的紧张状况。笔者认为高职艺术院校应该以本地的地方性或者地域性民间资源为基础,促进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引进相关的专业教师,以开发本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前提,重新构建教师结构。重庆高职艺术院校要打造本土化的民间艺术师资队伍,以本土民间资源培养高技能发展型和传承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庆高职艺术院校还要应用本土性文化,构建名副其实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从职业教育的表面意思看,职业教育是指传授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但深入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内涵,我们发现职业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增进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并使学生能够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重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蕴藏丰富,重庆高职艺术院校可以从其出发,结合艺术教学的培养模式与艺术发展,发现和培养本土民间艺术专业教师,构建本土特有的教师结构。这种结构以民间艺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促进新的市场化发展,再以市场化的发展为需求,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这样的构建与发展可以让重庆高职艺术院校和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更好地结合与发展。

3.课堂形式变化方面

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一直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现在一些职业院校实施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是以灌输为主,或者是练习为主,即“多讲不如多练”的教学模式。两极分化的课堂形式形成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始阶段,自主认为学生是什么都不懂的,所以必须进行大量的理论或案例分析,以便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更好地接受课程的内容并应用课程的相关内容;其二,教师认为偏重技能的课程,需要以项目练习为主让学生理解课程。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课程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教学缺点,但是如果两者过于分离,就会造成课堂形式的局限性。深化教学改革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尽管专业课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不断实践与完善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高职艺术院校与本土化民间艺术资源的结合,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体系。目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置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既有传统式课堂形式,如在教室中进行艺术写生的教学教育和实践考察形式的教学教育等,又有现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利用微课阐释某个重难点的教学、慕课互联网在线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的“互联网+”课堂的混合教学等各式各样的课堂设置形式。这些课堂设置的形式非常丰富,但是其内容还是以往的课程内容,这也成为重庆高职艺术院校与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利用对接的难点。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不能只是理论口号,而要付诸实践。重庆高职艺术院校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是需要实地考察与研究的,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课堂操作与理论并重的再发现和再实践,从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

4.课程及内容设置方面

艺术设计可以创造美、传播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知识和文化的深度交流,以及受外来文化和先进艺术形式的冲击,民间艺术形式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于是出现了尴尬的“失传”现象。近年随着各种民间艺术的“申遗”成功与大力的宣传,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整个艺术界也在呼吁传承、发展、创新民间艺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与创新关系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始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目前,重庆艺术类高职院校所开课程以及课程内容与本土资源结合的总体情况有如下几类:第一类,很多院校已经增加了民间艺术赏析课程,主要是对中国传统的、特色的民间艺术从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功能、形态特点、材料特点、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一般为2节课的理论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从理论层面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从思想和理论层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认识,间接起到理论传承和推广的作用。第二类,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有一些院校直接开设了民间艺术课程,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教授,还进行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的实践尝试,这对传承和发扬重庆民间传统艺术起到了直接、有效的作用。第三类,个别院校开始在设计创意类的课程中深入挖掘本土艺术精神内涵和形态特点,在课程项目设计中利用本土艺术,以期在新作品中传承本土民间艺术,并且也为课程挖掘出新的素材,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一定的思考,间接地对本土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推动创新和发展的作用。总之,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显示,重庆高职艺术院校逐步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利用引起重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践行着,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在各个环节中仍有瓶颈,开发、利用得远远不够。作为大众艺术传播中流砥柱的高职艺术教育更应该担负起传承之责任,尽创新和发扬之义务,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堂形式变化、课程内容创新等方面齐抓共建,使重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作者:塔怀红 胡冰寒 符繁荣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冬冬.民间艺术引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意义.科教文汇,2009(7).

[2]冯佳.重庆艺术人才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13(2).

第7篇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 地域文化 德育资源 利用

桂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相当恶劣,交通不便,文化发展水平落后,再加上居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不利于记录,对该区地域文化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之中,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有关该区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结构性的文化类型,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容忽视,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值得参照的宝贵资源。特定的区域本身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身处其中的人更容易认同和接受这种文化,有效利用这种区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桂西北既是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探讨该区域文化的德育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对广西及其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利于桂西北地区充分有效利用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形成区域特色德育,推进区域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及其走访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对桂西北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此,做以下的回顾和评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的《广西市县概况》对广西各个市县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梳理,介绍各个市县的概况,但是对具体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壮族学者梁庭望在《壮族文化概论》以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了壮族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叙述壮族具体的文化,最后总结了壮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容小宁主编的《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生动完整的叙述了壮族《米洛甲》《布洛陀》《密洛陀》神话史诗,反映了壮、瑶族先民顺应、征服自然、创世创业的历史实践随着时代的更换而更换,如道德、团结、爱国主义等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这些神话史诗也包含了一些该区的禁忌文化或是当地习俗信仰,如在讲述佳宴屯文化中当地人认为凡是出门办事或是运行,最忌碰上女人带刀,如遇上了就折回来,另择时辰上路。丘振声的《壮族图腾考》从图腾入手把触角伸向壮族文化内核的探索。

余的《广西民俗文化》分别从人生礼俗、节庆礼俗、信仰礼俗三个层面讲述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过伟主编的《中国民俗大系.广西民俗》则比较细化地,分别从生产民俗、家庭民俗、居住和交通民俗、饮食和医药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育婚嫁和交际民俗、祝寿和丧葬民俗、村寨社区组织和民间社团民俗、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艺术及其民俗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和评述了广西民俗。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地区居民情感的纽带,是值得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为此,对桂西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研究从不间断,不断的挖掘发展。

除了以上有专门著作的记载,关于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还散见于一些期刊论文中,如刘武军一系列的文章《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中涉及桂西北壮族的传统道德文化;黄筱娜的《百色市民族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侧重桂西北地区的百色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述;黎年茂、刘 一的《广西民俗节庆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探析》在讲述广西民俗节庆时涉及桂西北地区的民俗节庆文化;石丽琳的《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微》侧重对河池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对桂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多散见于地方县志或是从整个广西的角度来叙述,没有系统地整理,明确指出该区地域文化及其蕴涵的德育资源。不易于家庭、学校、社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应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工作,造成德育资源的缺失和浪费。

二、关于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关于德育资源利用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比较局限于宏观的范围,针对本土的德育资源利用研究相对滞后。本课题针对的是对桂西北德育资源利用研究,所以侧重参考其他相关少数民族地区对乡土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研究场域;科学系谱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168-01

一、新闻传播学处于何种研究场域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是学界经久不衰的讨论热点。从时空发展来看,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又是一门显学,难以与主流学科平等对话;从学科发展程度看,新闻传播学学科成熟度低,鲜有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理论,对人文科学的贡献率低,被引用量低。尚未形成具有共识的研究方法,没有属于自有领域的研究方法。

笔者以为既然将传播学定位为一门社会科学,那么其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不能以社会科学的话语霸权排斥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判断一个学科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应包括:该学科研究方法的成熟度如何,该研究方法是否具备了科学意义上的可证伪性(falsifiabi- lity)?这些可证伪性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重复性验证?这些研究路径(方法)是否受到了主流学科的普遍认可?这门学科是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核心理论(体系),并且这些理论能够为其他学科所广泛接受并加以应用?该学科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否相对完善?显然,现阶段的新闻传播学科尚未具备成熟学科的条件,甚至仍处于学科起步阶段。因此,与其他主流学科的对话更无从谈起。

新闻传播学必须立志于创立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但方法的创新不应机械地套搬社会学、心理学等实证科学的成熟范式,要避免陷入新技术主义陷阱。技术至上却又缺乏应有的人文思想的支撑,容易导致社会科学的伪科学化,笔者以为应当发挥新闻传播学的“想象力”,即对准当下鲜活、生动的富于时代意蕴的现实问题,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传播话语,少以“言必称希腊”的所谓量化方法研究一些“边角料”问题,这不仅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其症结更是关乎新闻传播学科能否找到本学科足够的合法性依据及发展壮大问题。

二、学科系谱与本土化路径愿景

作为一门显学或热学,这样的学术背景、学术地位与其获得的资源现状是不相符合的。笔者认为,要改变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瓶颈应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教学 构建模式 理论思考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因而对大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进行跨文化交际。国际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发展,而且推动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1.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的不平衡。大学英语是各个高校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然而相应的核心期刊论文和著作的发表数量极少,平均仅为8.6篇和3.5部,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规模极不相称。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公共课研究论文、著作较多,而对大学英语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较少,其相关研究文献仅为公共课英语的四分之一。另外,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研究有结构和层次上的不平衡性,不仅英语核心期刊研究数量分布不均衡,而且期刊论文都均为非必修内容,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的进展。

2.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的跨越性弱。近年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引进了外国的研究成果,开阔了研究的视野,拓宽了研究的思路,促进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不足。中国提倡走出去、引进来,忽略了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发挥,期刊论文多数是模仿、修改、完善,缺乏本土文化的介入,有待创新。

3.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缺少合作。随着各门学科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出现了应接不暇的尴尬局面。学科交叉越来越成为一种热门趋势,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互相交叉,因此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研究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调整,以便从全面的研究中发现优质教学模式的端倪。目前,各个分支学科只知道闭门造车,缺乏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导致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成果有失偏颇。由此看来,各位学术界同仁应携手并肩作战,努力形成合力和影响力,才能使研究成果有所突破,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4.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缺乏转化。教育科研人员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缺乏系统地转换。调查研究数成果呈现以下模式:多为抽象概念和理论,少有定量研究;多为外国文化研究,少有中外对比和中国本土特色文化研究;多为静态阐述,少有动态跟踪分析;多为机械借鉴,少有本土创造;多为专一、孤立钻研,少有综合、交叉复本。此外,研究领域深度不够,对跨文化教材和大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测试与评价、实践性与操作性等研究成果不明显,很多研究成果也未付诸实践,缺乏理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实践模式

1.均衡语言与文化授课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下,英语教师的授课模式以英语语言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外国文化知识的讲授,这种现状的出现,源于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的误导。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局限在对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殊不知,理解了的东西才更容易记忆,也更利于应用,如果仅仅专注于英语的符号和字母,就会把鲜活的语言文化学死,不仅学生苦恼,老师也会头疼。因此,教育改革应灵活地涉及到英语文化背景,让学生和教师都注重对英语本质、根源的了解,知晓外国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通过中英语言的对比学习,更能深刻体会文化的魅力。

2.中西语言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对比。当今社会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导致中国学生忽视对本土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社会畸形现象。大学生学好英语没有问题,但为何不能在灵活运用母语的基础之上,通过中西对比,较简单、方便、快捷地学习英语呢,这可是扎实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大学生之所以认为英语学习有难度,是因为缺乏对汉英语言的对比,如果能把中英文化融会贯通,会更利于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3.融入英语新闻,接触真切文化。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应寻找多种接触真实英语的途径,在实践中加强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和运用。英语新闻有广泛性、趣味性、时效性等特点,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英语新闻的同时,不仅学到了英语语言,还对英语文化和国际大事有了了解和掌握,既开阔了视野,也了解了国际发展动向,何乐而不为呢。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途径,增强英语语言能力,便于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

总结: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建构教学结构模式和实践模式是跨文化教学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完善跨文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学生应善于利用网络英语资源,拓展英语知识的深广度,紧跟英语跨文化交流的时尚,深入研究英语学习的策略,提升自身实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新疆是一个本土音乐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性。为了使本土音乐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首先在中学教材中应加入新疆本土音乐文化,其次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新疆本土音乐的兴趣,使新疆本土音乐文化真正达到相互交融,并使其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新疆本土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材中的现状

(一)现有教材方面的分析

目前,新疆本土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材比例设置。新疆本土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材中占的比例非常小。第二,教材内容设置。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所涉及的本土音乐文化比较单一。另外从其整个初中教材中可以看到,介绍最多的是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中学音乐教材的现有设置情况,与我国对校本教材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材的开发方面,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乃至各个学校的不同需求。

(二)音乐欣赏课内容的分析

欣赏新疆的本土音乐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感受和欣赏、分析本土音乐的能力。本土音乐欣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本土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

1.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性。本土音乐文化是非常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有比较好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受教育者比较集中,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本土音乐文化的交融性。本土音乐文化应该是一个整体,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中学音乐教育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新疆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如此重要的新疆本土音乐文化理应被纳入到中学音乐课堂当中。

(二)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性

本土音乐文化如果想代代传承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土音乐。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维吾尔族经常开展一些民族音乐活动,每逢婚嫁喜庆必有民间歌手和乐手前来演唱或演奏,这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认同。

(三)本土音乐文化的交融性与发展创新性

新疆一些中学的音乐教育都是以教科书为主要课程资源,音乐课程资源结构较为单一,而鲜活的本土音乐是新疆本地的历史见证,是多元文化的一分子,能给学校音乐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借鉴,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音乐教学,促进本土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能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本土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

1.教师要做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用本土音乐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节奏比较欢快,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通过舞蹈、钢琴伴奏、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学习这首民歌。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对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音乐文化及生活习俗都能有一定的了解。 转贴于

2.教师要用本土音乐去亲近学生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要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唤起学生心中情感的共鸣。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在上课时,言行举止要散发出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做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者,用本土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在音乐课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用音乐去激发学生心灵的美感。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更深层地体会歌曲的内容,真正体验到本土音乐的艺术形象。

(二)本土音乐活动的展开

新疆有着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土音乐文化,在校内应该多开展一些有关本土音乐文化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交融、继承和发扬。

(三)本土音乐文化选材的把握

新疆本土音乐文化极其丰富,音乐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增加一些新疆音乐教材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它们必须适合中学生,一方面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使新疆本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比如,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民间说唱音乐,是包含有歌、舞、乐等成分的综合艺术形式,被称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十二木卡姆涉及维吾尔音乐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诸多方面,学习十二木卡姆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新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交融。笔者认为把十二木卡姆纳入到中学教育中更好一些。第一,新疆本身就是一个维吾尔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它的本土音乐文化相对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更加浓厚,更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第二,所涉及的区域广泛,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个地区的木卡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它;第三,十二木卡姆涉及维吾尔族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诸多方面,如曲调模式、作曲法、曲式、散板、演奏法等。

新疆是一个本土音乐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应该把新疆本土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题材都融入到中学音乐教材当中去,这样能够保证新疆的本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永远不会流失。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新疆如此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并感受到这种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担当起传承和发扬新疆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不断地去挖掘它们,力图最大程度地发展新疆本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欢.新疆民族教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第11篇

一、内蒙古大学MBA教育的民族地区特色模式

(一)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招生模式

MBA教育本身是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一个泊来项目,是根植于经济发达、人员素质高,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来开展。而内蒙古大学MBA的生源组织起步就面临着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思维观念落后的特殊地域、人文环境的挑战。以“内蒙古自已的MBA”为宣传起点,秉承民族文化的内涵优势,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迅速拓展,在短时间内让内蒙古了解、接受了内蒙古大学的MBA,招生数量出现了高速递增的强劲势头。

1.以西部开发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宣传方式。以蒙古族传统图腾苍狼、白鹿为基础设计了Logo,并以蒙古英雄文化为主线来宣传内蒙古大学MBA的品牌形象。

2.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情结”为目标,少数民族管理人才迅速加盟。内蒙古大学的MBA以培养少数民族管理人才为己任,弘扬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以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实战能力为办学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少数民族管理人才加盟。

3.以优良的口碑传播为路径,重点领域、行业的MBA生源形成接力效应。卓越的管理素养、非凡的专业胜任能力显示了内蒙古大学MBA的独特魅力,完善的管理与服务、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现代化的设施与环境,产生了内蒙古大学MBA优良的品牌辐射效应。

(二)基于民族地区特色优势来快速提升MBA教学质量

1.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注重管理理论研究与少数民族企业实践精髓的有机结合。“内蒙古经济与企业发展”、“内蒙古产业与竞争分析”、“民族地区创业学”等特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增添了MBA学员的英雄文化气质,浓厚了MBA学员的本土化情结。

2.教材与案例:本着国外经典教材与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化案例有机结合的原则,MBA中心组织主讲教师和在读学员,以MBA独特的视角,编写了“蒙牛”、“伊利”、“兆君”、“鄂尔多斯”、“小肥羊”、“稀土高科”等体现民族、地区优势特色的数十个经典案例,将其应用到MBA的教学与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主讲教师:整合全自治区的师资资源为内蒙古大学MBA授课,以充满挑战魅力的教学舞台、以相对丰厚的授课薪酬公开选聘,挖掘了自治区工商管理学科的带头人、知名教授。同时,聘请国内外名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MBA主讲教师,讲授了12门次的核心课程。

(三)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的MBA论文选题

经统计,参加答辩的论文中,能够立足本土、立足本职研究内蒙古产业经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毕业论文,占到全部学位论文的85%以上,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改革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跟踪调研毕业论文成果,目前已转化为“企业发展战略方案”、“经营管理实施制度”的占到了12%以上。例如:“蒙西公司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内蒙古地区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内蒙华电投资价值分析”、“内蒙古中西部乳品产业集群研究”、“伊利集团和ERP方案设计”等。

(四)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本土型人才

内蒙古大学MBA教育定位就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少数民族企业的发展,以培养少数民族职工管理人才和经理人为目标。超过90%的毕业学员留在了内蒙古各重点行业与企业工作,他们正在成为内蒙古企业管理界和政府的中坚力量。

二、内蒙古大学MBA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成效

内蒙古大学MBA教育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特色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业内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四年来已累计招收学员700余人,其中80%以上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已为内蒙古地区输送125名MBA毕业生,其中的大部分学员已走上中高级管理岗位。内蒙古大学MBA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成效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MBA教育的典范。

(一)内蒙古大学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MBA教育的排头兵,并成为MBA教育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传播者

曾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先后有新疆财经大学、广西大学、宁厦大学等少数民族地区MBA院校到内蒙古大学参观、学习。多家媒体对内蒙古大学MBA教育项目给予宣传报道。

(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内蒙古大学MBA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2003年,由《财经时报》、新浪财经、世界经理人资讯主办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MBA”调查活动中,内蒙古大学位居29位并被评为国内最具特色及潜力的四所商学院之一;同年的中国MBA人气排行榜中,内蒙古大学被称为西部地区的一匹“黑马”,人气指数位于全国前列。

(三)内蒙古大学MBA项目已获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关注,成为民族地区MBA的热门报考学校

内蒙古大学MBA教育的高速成长,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考生纷纷前来报考。

(四)内蒙古大学MBA项目已经构建起一套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办学模式

基于特色课程、引入本土化案例教学和民族文化的吸收,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产业,注重思维方式培养、强化素质教育手段,内蒙古大学已整合形成完整的一套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成熟MBA教育模式。

(五)内蒙古大学MBA培养的学员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

第12篇

关键词: 本土文化 高校美术教育 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代表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反映了一个地域内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对美术与本土文化内在联系的学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知道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唤醒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传承和发扬的主人翁意识,让民族本土文化的意义牢固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

如何才能将本土文化更好地引入高校美术课堂,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因材施教

由于大学的生源较宽广,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本身就受各自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要介绍当地文化,就要正确地引导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熟悉当地的文化脉络;以版画课程中木刻为例,湖湘文化的源头在于楚文化,历史悠久,出现了大量的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的艺术佳品,而现存的滩头年画就是代表之一,滩头由于地处内陆,避开了各种战乱、灾祸,才使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师要深入了解这个画种的特点、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同,学习兴趣有高有低,可以鼓励学生介绍家乡的美术作品、文化等,再由教师加以引导、类比,凸显出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山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剪纸艺术,广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竹编,由教师从造型、题材、功用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再激发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本土文化能否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凸显本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获得对本土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本土文化的基本信念?这个问题急需思考。

1.整合当地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本土艺术?我省有丰富的本土艺术形式,如泥塑、瓷器、木雕刺绣、扎染、版画等,如果给美术专业的学生定期开展本土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那么通过实践不仅丰富了课堂,更保证了本土艺术的传承,体现了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利用独到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因地制宜利用挖掘才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我在上版画课程时介绍了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常宁板桥镇的版画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些常宁籍的同学回家时收集整理了家乡的艺术形式再反馈到课堂中,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经常邀请一些本土艺术家跟学生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本土艺术的过程中,冲破思维定势、回归人类本性,有益于学生情感观念的形成和民族气质的造就。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多是以视觉教学为主,数字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亲自拍摄、收集一些本土文化具代表性的图片,其色彩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是课本图片难以比拟的。再如利用视频播放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其生动性、细致性和准确性是教师的讲授无法达到的。设计软件应用到讲授本土文化课堂教学中是教学的创新领域。例如利用photoshop和CoreIDraw等软件制作出单元形,然后进行复制,就能轻松制作一些连续纹样和对称纹样,学生不用像以前那样不停地重复画,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利用PowerPoint和Macromedia FLASH MX整理网络图片、音乐等资料制作欣赏类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网络的即时性和便利性,可以轻松找到相关资料和信息,让所学知识及时与世界接轨,让知识的更新换代更迅速,让学生通过网络初步了解其特点及审美价值,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条理性、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通过课堂作业,让学生理解、创新本土文化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我们在将本土文化结合到艺术教学中时要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不同的课堂作业形式检验教学效果。

1.本科生要求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看待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美术创作中,是最难教授的内容。临摹、复制本土艺术作品,通过自己的理解创作新的美术作品,以论文和作品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学所想是我在课程中经常布置的作业。如木刻年画、刺绣、泥塑、扎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土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作业要与日常课程相结合。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结合制作美术作品。例如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转化为平面设计和版画课程,在图案设计课程中结合湘绣的造型元素,在绘画的构图课程中借鉴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常见的本土文化形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大学生生活题材。同时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充满时代气息。这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将本土文化引入高校美术课堂,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是高校美术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引导,加以善材利用,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仃.让工艺美术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04.

[2]刘斐.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8期.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4]李玉.中国民间美术赏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第13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核心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刻,直接表现在带动了全球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同时将其进入的东道国纳入了经济一体化体系当中,加强了各国的经济往来。世界各国在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求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20年,形成了只有实行本土化战略才能在中国长远发展下去的共识。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更好的规范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行为,同时对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投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生产经营本土化

1、生产运营本土化

生产运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最直接的表现。跨国企业实行本土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降低成本。在世界贸易中,关税壁垒日益减少,而非关税壁垒日益增加,生产的本土化作为规避各种壁垒的最佳办法,被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着。而且跨国公司为了贴近市场,也会最先考虑在目标市场进行生产。

摩托罗拉公司是在中国进行生产本土化程度较高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公司于1987年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于1992年在天津注册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有手机、对讲机、无线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等。截至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已有26家分公司,投资总额约为35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摩托罗拉公司于2004年8月在天津签约,投资160亿人民币建立起中国最先进的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运营带来的规模经济已经成为跨国经营的重大优势,并有利于推进全球一体化战略。

2、生产采购本土化

采购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要求,权衡境外采购和当地采购利弊后的一种策略选择。跨国公司由国外采购国内生产向国内采购国内生产的转变,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的应变能力。

在中国进行采购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制造业,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百安居等。这些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的采购,主要以快速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各种产品,如服装、鞋帽、食品等为主。还有一类是如通用电器、福特汽车、西门子、联合利华等,这些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主要是为了支持在中国及全球生产。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速度增长相当快,年采购额已突破千亿美元,并逐年递增。2000年摩托罗拉从中国采购了将近14亿美元的产品;2002年则高达38亿美元;2004年,摩托罗拉的本土采购金额累计达156亿美元。

3、生产配套本土化

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初期,主要将中国作为一个低成本的加工组装基地,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在中国制造和增值的比重较低,表明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内产业的关联度较低。近年来,跨国公司生产配套国产化的比例越来越高,与中国国内产业的关联度明显提高。

例如,为了给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配套,德国大众在全球的配套企业中已经有100多家来中国投资,投资总额高达22.3亿美元;重庆与五十铃公司合资建立了庆铃汽车公司后,吸引了其原有的国外配套企业来重庆投资,配套投资的数量和比例都很可观。目前,全球最大的5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超过一半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给在中国生产整车的合资企业配套。

二 、研究开发本土化

研究与开发是跨国公司的核心职能之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使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本土化成为必要,跨国公司正在不断加强对中国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投资,在中国建立了一批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1、研究开发机构本土化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重要的垄断优势之一,在跨国公司有效利用中国的科技资源的同时,会小心避免技术的外部扩散。因此跨国公司会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就某项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如为了建立和增强与高等院校及其知名学者或研究人员的联系和合作,每年IBM公司都会成立由高级主管和资深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执行委员会,从著名高校中挑选和确定出具有研究意义的科研项目,与高校共同进行研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个项目采用的就是这种合作形式。

2、研究开发人才本土化

研究开发人才本土化主要是通过与中国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大量网罗中国本土化的高科技人才等形式进行。科技论文。如通用电气研究开发中心通过签约项目和人员培训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开发和推广运用;罗克韦尔自动化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院校有签约项目或建立合作实验室;惠普中国软件研究开发中心与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寻求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都是有效利用中国的科技人才资源。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指数都超过了60%。

三、 人力资源本土化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获得的经营优势,只有通过人力资源才能真正转移到中国,而人力资源本土化是保证转移来的优势能持续下去的保证。科技论文。

1、外籍人员的本土化措施

语言障碍是外籍人员进行跨国管理的关键所在,所以使外籍人员本土化,首先是使外籍人员掌握中国语言,然后逐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中国的处世方式,这将有利于外籍人员对中国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星公司为外籍人员本土化所做的努力最显著,每年都从总部将高级管理人员派往中国进行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汉语,并了解中国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风土人情。在学习期满后,参加学习的管理人员要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在中国收集整理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并在公司进行宣传学习。

2、有效利用本土人力资源

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重点是吸纳中国本土的有用人才。中国本土人员相对外籍人员较为稳定,可以增强跨国公司在中国战略的连续性,能够充分发挥其低成本和市场知识、关系资源未来的优势,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与顾客、员工、政府和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跨国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如诺基亚在中国已经拥有员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联合利华中国区工作的外籍员工人数也已减少了80%,目前90%的高级管理职务已由中国人担任。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员工的本土化,其中国公司16000多员工中有99%来自当地。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12名总经理/总裁级管理人员中有9名是中方员工,25名部门总监中有21名是本土人才。科技论文。

四、营销本土化

1、渠道本土化

渠道的作用是完成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是弥合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和信息差距。一个良好的渠道不但可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交易费用,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制,提高绩效。由于渠道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跨国公司选择国内的商利用自己已有的渠道销售产品,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运用商的优势,达到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

2、品牌本土化

跨国公司从品牌名称的设计到品牌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致力于与中国的文化、社会习俗及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努力创造本土化品牌。其中最典型的是“Coco Cola”品牌的中文翻译“可口可乐”,即朗朗上口,又能形象地向人们传达关于产品特性的信息。Coco Cola公司在宣传推广方面,在深入了解中国过年贴春联的传统后,通过向顾客发送春联提升自己本土化形象。春联上联为“新春新意新鲜新趣”,下联“可喜可贺可口可乐”,既宣传了产品的品牌,又适合中国人的习惯,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贯穿在中国的生产、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营销等方面,只有从方方面面切实落实本土化战略,才能立足中国。面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本土和国际市场上开辟属于自己的市场,具有与跨国公司相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研.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论[M].上海:中信出版社,1992(21)

[2] 王志乐主编.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黄葱萍、王营.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竞争战略[N].国际贸易,2001-8-15(8)

第14篇

一、本土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研究

本土课程资源是由“本土”“课程资源”两词共同组成的。目前,对于课程资源内涵没有统一界定,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种。吴刚平博士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1] 徐继存等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2] 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并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3] 范蔚则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4] 刘春蓉、陈丹丹认为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本地区特色或本地区特有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内容的各种因素的总和。[5][6] 而彭芝兰则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了吴刚平界定的课程资源的狭义概念,认为本土课程资源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本地区特色或本地区特有的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7] 隗峰、谢淑海则将本土课程资源定义为:“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与教学相关的本地文本、实物、人力和信息化资源。”[8]

关于本土课程资源的特点,吴丽、倪志明等人认为本土课程资源除具备课程资源所共有的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广泛多样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审美性、生活性、地域性、民俗性、自然生态性、群众性、乡土人文性等。[9] [10]

二、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张卫民、陶红莉等人从幼儿园课程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开发本土艺术课程资源能够丰富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另外,将本土艺术资源开发为课程可以实现幼儿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从而完善幼儿艺术课程的功能。[11] 肯定了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在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功能等方面的价值。朱从琴也认为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12] 也有学者从幼儿园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扭转长期以来教学只关注由抽象概念原理和规律构成的科学世界的状况,使教学关注教师和儿童的现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13]

冯季林、郭玮从幼儿、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改变了课程只是教学科目总和的传统课程观,让师幼认识到课程是一种“跑”的过程,从而促进动态课程观的形成;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儿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与“人”和“物”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意义的构建,从而促进了儿童学习方式的改变;另外,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幼儿对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14]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基于本地区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拓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及角色的转变,并促进其建立专业理想,形成专业自我。[15]

赵淑芳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工艺可以实现文化的传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进行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16]

三、开发利用本土资源应该遵循的原则研究

付洪岭认为,在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中,要尽可能将所有有用的精华资源都挖掘出来,并且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家长、幼儿、社区人士等都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即要遵循多元性原则。最主要的是课程资源开发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即必须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把握住时代特征、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并且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共性特点,而且要照顾到幼儿的具体特殊情况。当然,在开发的过程中,也要坚持经济性原则,即努力做到所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易得到、花费少且用处大。并要对幼儿园、周围社区的课程资源优先考虑,以避免舍近求远带来的资金浪费。[17] 张卫民、彭芝兰等人认为,在甄选本土资源时要遵循本土文化原则(即所选资源必须能代表当地文化发展的方向)、体验性原则(即在筛选本土课程资源时,必须注重儿童的审美体验,以幼儿能感受和体验为准)、生活性原则(即所选资源必须源于本地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并能随着生活情景变化而改变)以及整体性原则(即不同的内容之间彼此联系,构成统一整体。相同内容按一定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组成整体,以发挥整体功能,从而促进幼儿身心整体有机发展)。[18]

王善安认为,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要做到类型、空间、途径的开放性以及开发主体的系统性。[19] 徐赛赛则提出了活动性(发生互动,积极自我构建,学会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发展性(着眼于未来,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健全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等原则。[20]

四、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方式与途径研究

1.理论层面

对于本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在理论上进行过比较整合、系统研究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张为民教授及其学生。他们以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

① 附加活动方式。即在不改变幼儿园艺术课程结构、目的、特征的情况下,以一个或几个附加活动的方式,将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融入其中。② 主题单元活动方式。即根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中有关艺术教育的精神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结合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现实调研,将相互关联的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分成若干主题单元,形成一定的问题或活动系列,再以每一系列为主题单元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③ 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强调利用多元化的本土艺术课程资源,不仅要对幼儿艺术学习的内容做不同层面、不同部分的深入挖掘,而且要求教师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艺术课程资源拓展艺术课程内容。[21] ④ 陶冶渗透式。指将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幼儿园专门的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及环境中,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渗透让幼儿获得更多有关本土资源的知识、经验以及探索、操作的机会。[22] ⑤ 主题外展式。与主题单元式所不同的是,主题外展式事先没有设计详尽、具体的活动计划,而是确定某个主题后,为幼儿提供适宜、充分的条件和环境让其能获得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经验,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与幼儿展开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并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递进,进而开展一系列的具体活动。[23]

2.实践层面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幼儿园将常州本土的名小吃常州大麻糕、银丝面,艺术品梳篦、艺术名胜古迹文笔塔作为课程资源融入到小班美术教学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在观察、欣赏、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本土的美术资源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24]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幼儿园对西关文化所蕴含的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富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整理归纳为“粤语童声、名胜建筑、粤韵风华、风俗礼仪、食在广州、美在西关”六类,然后纳入到园本课程中,以主题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促进幼儿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25] 浙江省绍兴市灵芝镇嘉会幼儿园在园中创设了民间游戏活动区、本土风情展示区、本土资源制作区,将挖掘到的农村本土自然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其中,充分利用了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充实了幼儿园的课程,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情趣和快乐。[26]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① 幼儿园的专门性课题。如浙江瑞安市滨江幼儿园开展《“亲亲瑞安”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的课题研究,将瑞安本土资源经过反复的研讨、斟酌、整合,分解为瑞安民间艺术、瑞安民俗风情、瑞安名胜古迹、瑞安名人轶事、瑞安本土特色、瑞安本土经济六大模块。以“幼儿发展”为“经”,以“瑞安本土文化资源”为“纬”,将这六大模块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27] ② 硕士论文中的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如彭芝兰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本土艺术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并从开发利用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四个方面展开探讨,然后选取5所幼儿园进行观察,与24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再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对湘西自治州的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建议。[28]

五、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① 幼儿园方面。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幼儿园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开发方式比较单一;强化教材的唯一性地位,致使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被淡化;大量的本土课程资源被闲置浪费,其教育价值没有被充分开发与利用,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止于课题的结题。② 教师方面。教师课程资源理论基础薄弱;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欠缺;教师对本土课程资源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内容贫乏、开发方式单一;教师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其他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本土课程资源的经费不足;缺乏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缺乏外部支持系统;家长的不理解,造成教师与家长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上观念有冲突等。

针对上述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的解决策略主要有:构建有利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重视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争取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注重开发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建立健全本土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的利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教师本土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知识培训;教师要充分挖掘可以开发为课程的本土资源,丰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鼓励教师的合作性参与,形成学习共同体;建立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增加开发的动力;转变家长对本土课程资源的认识偏差,努力构建良好的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舆论环境等。

六、总结

我国关于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本土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特点、开发与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义与价值、开发本土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方式与途径、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目前对本土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将一般课程资源的理论简单应用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实践中,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中虽然涉及了不同区域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总体上来看,研究中对文化的差异性考虑不全面,存在跟风现象;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反差较大;对于在实践中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不深入、不彻底,对教师层面的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集中,基本没有从课程的直接受体幼儿身上找原因;在本土课程资源的挖掘中,对本土人文资源的研究较多,而对其他方面资源研究得较少甚至没有;一些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对本地区的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实践研究多为阐述各园的研究成果,往往只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理论的提升。可见,在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2]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3]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

[5]刘春蓉.侗族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新晃侗族自治县A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陈丹丹.农村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耒阳市农村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7][23][28]彭芝兰.湘西自治州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隗峰,谢淑海.论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价值失落与价值实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9]吴丽.诌议园外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以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为例[J].当代学前教育,2010(3).

[10]倪志明.论乡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2(2).

[11]张卫民,陶红莉,吴金英,田庆珠.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

[12]朱从琴.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

[13][14]冯季林.论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

[15]郭玮.基于蒙古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6]赵淑芳.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7]付洪岭.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3).

[18]张卫民,彭芝兰,杨素琴,吴金英.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19]王善安.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以渝东南土家族A幼儿园为个案[D].西南大学,2010.

[20][27]徐赛赛.“亲亲瑞安”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1]张卫民,陶红莉,田庆珠.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探究——以湘西土家族幼儿园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08(4).

[22]刘贺佳.基于民间歌谣的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4]顾勤.将本土特色美术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尝试[J].新课程:小学版,2012(3).

第15篇

我们于2008年开始从事《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研究,其间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历时近3年时间,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分二条线六个类别按中学组、小学组共十二个点进行(含人员分工)。

第一条线:从兴化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陈丽萍李霞

1.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负责人:顾建英冯云仇越

2.第二类是以现代建设为主体的新人文景观。负责人:杨东玲谭森翟建云

3.第三类是在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负责人:平勤香刘涛 朱健凤

第二条线:从兴化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寻绎书画名家,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杨平兴蔡峥周宇

4.自南宋至清末,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任宰相……其中,兴化书画界名家济济,代不乏人。据相关史籍记载,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大约产生各类书画家600余名。负责人:徐爱明 曹霞 戴云娟

5.明代有高谷、李春芳、宗臣、陆西星等书法家,被载入及明代学者笔记、《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负责人:凌军冯云朱俊

6.乾隆年间,书画家李鱓(复堂)、郑燮(板桥)更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负责人:施双红倪恒祥张海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网络搜索、专家走访、座谈、讲座、实地考察、史料研究、实验课、研究课等。

四、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教案设计

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课件设计

4、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优质课

5、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初稿

6、论文专集初稿

五、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2、课题理论研究专辑

3、课题实践过程材料

4、课题影像资料

5、兴化历史文化名人书画艺术赏析图库

6、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

7、《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论文集》

8、成立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

9、 以“我知道的兴化市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硬笔书法大赛及作品集。

10、举办兴化市水乡风光为主题的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

六、最终成果转化:

1、通过展示课向推广、展示研究成果。

2、通过研究课寻求新的突破。

3、通过乡土教材传承地方文化。

4、通过专集宣传兴化市美术教师群体及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