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美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在独生子女众多,他们一般受到两代人的宠爱,过度的家庭宠爱容易导致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力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成功感受,在细微进步的过程中积聚起朝前走的动力,当他们获得了一点小小成就的肯定与鼓励后,必然会想要得到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对学生创造热情的激发,也是对学生潜能的诱导。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感情去体验,能够保持稳定、长久的审美兴趣。
1.加强审美教育
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审美教育的开展,这样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落实。初中美术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克服上课的随意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但是也需要避免将学生向画家方向培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并且关注学生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如,在课堂上多开展美术欣赏,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感知视野;强化学生的编织、剪切、版画等一些手工课的培养训练,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仪表,用整洁大方的穿着和板书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和创造美术作品,如能够从线条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表现作品。教师不能给学生限定太多的规则,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学生作品中个性张力与内在活力的不足。因此,不论学生的作品所表现的是印象派特点,还是画面表现过于平淡,在讲评的时候教师都需要多鼓励学生,挑优点讲评,对学生创造性的一面加以肯定,以激发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想法。笔者最近几年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改革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2.美化育人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强化基础教育建设,不断进行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优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讲卫生、爱护学校环境的习惯。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向学生开展潜意识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重点与核心在于以情动人,而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甚至可以用静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在教学楼内张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品中的父亲是一位生活贫困的老农;张贴王福春的摄影作品《建设者之歌》,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形象;张贴彭耘的国画山水作品,其作品表现的是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等等。学生看到这些作品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振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生在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也在接受审美教育,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会自然地得到提升。
3.引领学生发现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以学生的视角为基本出发点,调动与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尽量多地接受一些美术工具和材料,帮助学生提升美术运用技能,在潜意识中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师就是学生认识人类艺术美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引导者,其能够让学生了解美的表现方式与运行规律,从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方面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并最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初一美术的学习内容是欧洲的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等,这个单元所选择的题材都是生活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普通事物进行观察,将生活中的艺术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喜好收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让学生搜集要学习的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轶事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品评作品。
4.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对艺术课程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思想还不成熟,因此多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品评、看待,最初他们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像的作品,对一些外形画得不那么像的作品完全不理睬,是这些学生觉得画得不像不美的作品却是教师要介绍的世界名作。受到这种反差思维的影响,学生会慢慢认识到艺术作品不是外观画得像就是好的。学生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后,就会突破表面的框架限制,探索作品表现的内在核心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选择一些内在核心理念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从而拓展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眼界,而不能够只是将学生束缚在一个纯粹的欣赏区间内。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会觉得很有气势,不自觉地就会对这些作品表示赞许。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觉得看不懂,表现出非常迷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两位画家艺术创作风格的差异,以及各自使用的用色习惯和材料的差异。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像与不像,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对自然美的一种追求,引导学生在感受画家创作的美好形象的同时,体会作品当中所存在的各种纯真动人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情趣,并且从中感受到教育的思路。
三、结语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我不主张在素描基础练习上,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上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保证学生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玻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而作画时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不仅是为了认识物象,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物象。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矗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五、在素描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让学生喜爱美术,首先要让学生喜爱美术教师。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对教师的喜爱密不可分。强大的人格魅力能够为教师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美术教师在学识、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决定着他人格魅力的高低。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过硬教育能力的体现,它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收发自如、寓教于乐,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渊博的知识往往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协调融洽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美术教师应该有宽广的胸襟,要包容和理解学生,特别是对处于性格叛逆期初中生,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还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诚来换取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同时教师在面对挫折时要时刻保持不气馁的状态,用自身的勤劳和勤奋带动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二、建立学生美术冲动体系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知觉、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培养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进行强化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美术冲动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表达感情、表达情绪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有画画的冲动。美术冲动体系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美术思维方式。建立美术的思维方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在基本技巧的教学范围内应给予学生创作的自由,给予学生绘画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给予学生用美术进行自由表达的机会。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实际就是一种绘画表达,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如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加以引导,建立并强化美术冲动体系,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稳定的美术学生兴趣。
三、融入农村美术元素
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上自习课了。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最大限度的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作训练;初中美术
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落实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要注重创新精神,即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作为站在基础教育前线的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又要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想要真正“授之以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扎扎实实地贯穿于课程中,在创作能力训练中运用多元化创作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过日积月累的创作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大门,有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兴趣是培养创作能力训练的动力
兴趣是一切学习成功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活动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课堂教学活动单一乏味,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求知欲、探知欲,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能力,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动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奇妙的墙》为例,在课前,我用吸铁石把9个一次性纸杯叠在讲台上,学生进入教室后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些杯子,有学生直接问:“老师,这是干嘛呀?”我说:“先保密”。上课后,我指着讲台上的杯子问有没有同学帮我换种造型摆法?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跃跃欲试了,2个同学摆完造型之后,我又把纸杯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想想看能否再摆其他造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争抢着做第二轮摆造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调到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思路被打开后,思维也活跃起来,再后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生活经验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切入点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美术创作训练内容的切入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他们的视角去发现、去挖掘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花的变化》对创作训练做铺垫,给自己的杯子设计花卉图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花卉图案知识展开讨论如何创作出有标新立异的设计图。学生们谈论的很激烈,有的说:“我在网上看见过把花卉概括成图案后再概括,让它简洁化,”有的说:“我看见家里有沙发靠垫的图案就是用点线面把花卉图案抽象化了。”他们把自己生活中见过的资源,在讨论中举例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我提醒他们不能照搬他人的创意,但我们可以采纳他人的表现手法加上自己的,这些资源都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因此学生容易迅速产生学习热情,加速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好奇心是培养创作能力的诱点
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燃烧学生的创意火花。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学措施、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就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望,教学内容要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诱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欲望和创作冲动,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关注你、我、他》教学导入片段,我知道同学们课余会比较关注明星,也有自己的偶像。下面我们先做个游戏。猜一猜,他是谁?1.出示图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2.加大难度,猜他(她)是谁?A.B.C.先出现A图片,让学生试着猜,再逐步出现B、C图片,公布答案后揭示本课课题,开始教授头像的基础知识,讨论:你们觉得画肖像该从哪儿入手呢?……第一轮预热游戏开始就点燃了他们的热情,第二轮、第三轮难度的加大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再加上后面欣赏大师的一些作品,感受不同画家所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感受他们除了塑造人物相貌以外,还要塑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有的学生展示了用色彩表现同学的头像,有的是学梵高用粗犷的线条表现自画像;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给予学生赞赏的手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满满的自信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奋发进取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丰富思维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养料
我们不能在美术教学中单一的束缚学生的创意思维,扼杀学生的艺术灵性,压抑他们的个性潜能,而是要做一个艺术的引导者,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推动他们的思维方式向前进,让创新思维不断获取丰富的养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艺术的空间里尽情绽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仕女•簪花》第1课时临近尾声时让同学们商讨,下节课制作有个性的饰物,可以准备哪些材料,听着他们热烈讨论声中,教师可适当的点拨。有的说:“带根短点竹子和橡皮泥,橡皮泥做簪子上的装饰物。”有的说:“我家有粗毛线,可以先编织,再挂些纸折的花朵。”有的说:“可以用铁丝,再收集些彩色布条,我用来设计手镯。”有的说:“饮料瓶盖子或者直接饮料瓶剪切一下。”……听着他们五花八门的想法,我就建议还可以带些珠子串起来或者有同学会折五角星都可以做点缀,尽量把我们身边的物品利用起来,大家都很期待下节课的创意成品了。
五、营造氛围为培养创作能力壮胆
在创造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才能让学生大胆地释放创意思维。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的第2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分析和实践“变体画”,课前我搜集不少艺术家在卢浮宫现场临摹大师作品的场景,做成视频导入,看看游客们走进卢浮宫的艺术殿堂里欣赏作品的同时,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场景便是那些可以在现场临摹名画的画家们,虽然也有画家把名画彻底改的面目全非,但他自己还是画的津津有味,包括艺术大师也有临摹他人的作品,但是要让学生感悟到大师们在临摹作品时是有选择性的,不是一味的照搬照画的,他们的目的是“学”而不是“像”,然后让学生们选择一幅艺术大师的作品,体会变体画的实践过程。这同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欣赏过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动手了,有的学生改变了背景,有的学生改变了整体色调,有的是加大笔触的线条,有的是更加夸张,有的是运用彩纸拼贴的形式,再加以细节描画,大家都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画出了有特色、有个性的变体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体验改变艺术大师作品的机会,学生们既动脑构思,又有立意思考,使他们的创意思维在艺术空间里自由翱翔。哪怕学生的作业有点乱,也要尽量找出作业中的闪光点。
六、环保意识体现创作能力的另类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前在设计•应用课……需要带材料进行动手创作时,总有许多学生不带,并推脱是忘记了。现在我鼓励他们尽量从废弃物品中去寻找可用资源,如纸张方面,可以是包装盒、香烟盒、杂志或彩色的广告纸、报纸等;瓶子方面可以是他们喜欢喝的各种饮料瓶;并根据具体课程安排恰当的收集废弃资源,长久后发现他们对于收集废弃物品比较感兴趣,上课也很少有忘带了,给他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废弃物品,比一比在本节课中是否会起到标新立异的的创作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装点生活》,让学生们准备一只单色的塑料瓶当成花瓶,其他材料自己准备。通过引导教学,简单的示范,集体商讨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在创作环节中有的学生用家里废旧衣服对塑料袋进行了拼贴;有的学生用树叶、花瓣等对瓶子进行装点;还有学生用彩色广告纸折成三棱体、旧毛线做成点线面的效果装点瓶子……这样既节约又环保,学生们也在创作中发现废旧的物品,也能展现美的存在。
七、个性发展成为创作能力的独特性
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创作的作品也要具有独特性与新颖性。在创作训练时我向学生提出作业不要有“雷同”,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成了普遍现象。有的学生是临摹惯了,懒于动脑创作作品,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好,受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不认可,而去模仿周边同学的作品。其实,我们只要对有创意的、有标新立异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而不是在一定的框架中进行评价,关键是谁的作品有独到之处,不跟随大流,那就是成功的作品。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有趣的夸张》,这课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为自己的好朋友画一幅夸张有趣的肖像漫画,在最终展示时,没有定性谁画的好或者像那位被画的同学,只以画中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完成这件作品。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很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坏,而是要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创新。
初中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喜欢有趣自主的课堂形式,他们会乐于尝试,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为本,采用多样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如引入情境,学生观察比较、想象驰骋;或组织美术欣赏与评价,说说个人感受与想法;或交流讨论,探究美术构思,获取知识与技能;或提供材料,学生自由绘画、模仿翻新、大胆创造,等等。这样避免了单一的讲解,打破了“曲高和寡”的局面,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被动模仿,而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展示自我,使他们的心智和艺术创作巧妙地融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与审美情趣。
如教学《以刀》时,采取猜谜、作品欣赏、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导他们结合木刻版画特征,设计与制作创意性的黑白木刻作品。比如猜谜引入:要求学生猜猜我国过新年的时候贴于门上的手持器物的人的名字。然后教师呈现木刻年画“门神”图片,提问学生古代年画是怎样制作的?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传统木刻版画的样式、形式和特点,让学生感知版画,提高学习兴趣。又如欣赏《正面的自画像》与“明暗素描头像”时,可先比较刻刀的用法,再亲自在小木板上用圆刀与三角刀进行刻画,感受两者刻出的线条是否一样,试着总结归纳。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亲手尝试刻刀,增强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便于交流与表达。比较“黑白稿”与“实景图例”时要求学生说说版画底稿构思时的注意事项,使其自主探究有关版画底稿的构思,分析黑白木刻版画展现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由教育心理学理论看,学生因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遗传因素的不同影响,他们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分层教学,换而言之,就是根据教学对象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发掘学生潜能,探寻教学最佳结合点。另外,由美术课程标准看,美术教育绝非只针对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坚信每位同学均具有美术学习能力,尽量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让他们充满学习信心。
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教学分层,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设计不同的目标,提出分层问题,布置分层练习,予以分层指导与评价。给学生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创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结合自身绘画能力,自由选取学习内容,得到不同的表现,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美术创造的成功,进一步保护与提高基础较差、表现能力较弱的同学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如教学《时间的“表情”》时,我设计了如下分层制作目标:学困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与制作作品雏形即可;中等生需借助所学知识,发挥一定想象,在基础作品上增加创意;优等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知识与技能,发掘与利用多样材料创造,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这样,就可以尊重与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一)初中美术情感教育渗透力不足
笔者就某一中学某一次美术课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的影响,将20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美术教学,受到情感教化的学生对艺术画作的分析和鉴赏更为深入;接受技能教学的另一组学生可熟悉地掌握绘画技巧。然后给两组学生布置独立创作的作业时,接受感情教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远远强于只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
(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美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不高,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师接受的讲学与培训机会少,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原本活跃灵动的美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教授的美术画作认识不足,对画作的艺术价值评价不准确。对美术的价值没有从“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场价值导向误导。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美,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氛围没有真正营造出来,更挫伤缺乏美术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促进初中美术情感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一)开发多样性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扬传统美术教学的优良之处,如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画风分析、虚实相生的传统画技的特点及山水人物特殊画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注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对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作业时怀抱何种情怀进行创作,分析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行为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伟大力量。同一幅画作还可从不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画作的不同特点,除作者的爱国情感之外,还要有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奇妙。山河自然组合的意境、山环水绕的美妙都具有一种神奇力量,通过画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师可根据此类方法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发现心灵的美,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平稳发展。
(二)发掘美术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学美术教学是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中学生在身心成长变化中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极其高端的美术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情操需从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特点着手,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灵动能力。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各类客观事物,更高于现实,需要学生自主发动思维,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升华。
三、结语
笔者对所在农村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
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多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的认识都过于狭隘,会简单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美术作品形成一定认知,能够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些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美术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品位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逐渐形成,要让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相应的理解及判断。这才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感受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教学意义的体现。教师要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有全新定位,对课程教学的效用展开更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让学生从美术课堂上得到更多有益的收获。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色、质,其本身就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其实质是人类感情的载体。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觉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的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上所能够发挥的辅助功效,并且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更深入的挖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且具备健全人格的优秀学生。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并且实现美术课程教育新的功能定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思路上有积极的革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在很多知识的讲授上教师可以用现代化工具作为辅助,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也能够降低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与障碍。同时,现代化工具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能够发挥极大的效用,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的展示,都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让学生对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体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比传统的口口传授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省时省力,而且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近低远高”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立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再是用文字单纯抽象地表述这个概念。教科书中虽然有图片,或者是教师找来课外书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但图片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底什么是“近低远高”。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则极大地化解了这个教学难题,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个概念以及它的体现。这便是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教师也能够清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过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明白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的落实却并不透彻。在全新的美术教育功能定位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更明确地体现这一点,要不断深化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线的魅力》这节课时,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课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画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图形,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形所具体代表的含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感受到了独立创造的乐趣。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的独立思维会一点点加强,不仅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构建。
四、总结
1.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资源相对欠缺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3.要突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有不少关于人体艺术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它们,使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孝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欣赏中,我挂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楚王好细腰”,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画中出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当然,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睐,也不再成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最好的契机。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文教学则会大有改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从网上搜集素材来精心设计导语,激趣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或配乐诵读来激起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课文等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用好互联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而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懂得放手,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提出一些问题,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使教师的负担减轻了许多,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明白”与听教师“讲明白”的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更加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搭建了一个优越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由课堂上的主导者变为指导者,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新的教学环境、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懂得灵活运用并操作多媒体。教师要想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要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要求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实际需求,结合视音频、图像、动漫等材料精心设计。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增长才能、提高自身素质。
二、结语
在初中语文授课过程中,我们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创设情境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如给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等,让全体学生通过多媒体共享一场视觉的盛宴,接受有力的感官刺激,从而激起迫切的求知欲,产生探究知识的动力。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首先使用课件为学生呈现了许多济南的风光图片,并讲到:济南是一所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之美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欣赏济南美景的诗句,比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济南潇洒似江南,湖光山色与水清”等,老舍先生赞美济南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现在,打开课文跟随着这些诗意的语言去感受济南别样的冬季之美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图画与讲解配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教学顺利进行。
2辅助课文朗读,传递思想情感
阅读环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比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辅助朗读,传递情感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并在朗读中感受美,欣赏美。例如,在《七律•》这首诗的朗读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以《》为主题的背景音乐,音乐与诗歌的内容相融合,在音乐中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领略了在艰险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歌雄浑广博的基调。在这样的音乐中,学生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进入了读中悟情,读中生情的境界。
3增加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媒体辅助手段,为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效果,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语文复习中,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比较分散的内容,系统化地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按需而求,获得知识,在课堂复习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化整为零,把课文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整体化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欣赏到与文本相关的图象资料、视频等同时,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搭建了平台。例如,《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仅仅凭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较为肤浅的诗词知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将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网络搜集学习相关的影视资料,评论资料、介绍资料等,让学生去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做全面的了解,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学生们拓展了知识面,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木兰这一形象也在他们心目中丰满起来。
4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一、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创设情境可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用在课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定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教学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2)用在课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由于年代的久远、国度的不同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甚至再现当年的情境,尽快获取真切的情感体验。(3)用在课终把课堂教学推向。如,教《回延安》时我先用多媒体介绍贺敬之是如何在延安由一位小战士成长为大诗人的,接着放映延安人民抗日的生动场面。借助多媒体手段的烘托和渲染,唤起学生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情和学习兴趣。
二、优化语文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鲜艳生动的图形,声像一体、动静结合的画面,界面可亲的学习屏幕,都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唤起其高涨的学习情绪,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教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放一曲《春之声》让教室里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展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画面,再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置身优美的文化氛围中体会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的美。
三、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课件交互性强,界面丰富活泼,可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换方式,抓住认知时机,运用适时、适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如,教《桃花源记》时,我绘制了村中人“咸来问讯”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围着渔人问了些什么话。有学生这样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们过得好不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握着渔人的手问:“你们那儿的壮汉除了种田还干些什么?”借助画面,通过想象,不仅丰富了原文内容,而且使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四、实现学生的主体渐变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师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技术,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现代教育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最先进的现念指导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尽可能借助网络资源、科技手段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帮助构建、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方法分析
2.1塑造历史角色、深化情感体验
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学与学习相脱节,初中历史教授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和古代历史,相对而言离学生成长的时间较远,这就容易造成学习脱节和理解脱节。而造成脱节的根本原因就是互动性和参与感太弱,尽管历史知识距我们较远,但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缩小距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整个历史教学可以更加生动的展现给每一个学生,而通过塑造一系列历史角色,也能够在深化情感体验的同时,学习和丰富历史知识。
2.2构建多元互动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厌恶和反感。而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一味输出教学观点,并不关注学生接受程度,也不在意学生反馈结果,整个课堂教学模式极不合理、极不规范。而通过多媒体这一教学形式,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形象化和直接化等一系列特点,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具体的历史氛围,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深层次的爱好,从而产生教学与学习的有效融合。
2.3真实再现历史变化,优化教学过程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总结,内容较为生疏,而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真实再现历史事实,通过历史事实的具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大多停留在口头表达阶段,无论表述多清楚,但形象和具体化程度都远远不够。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发展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及时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2.4建构历史学习体系,积极巩固学习效果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