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流通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省际新闻流通;省委机关报;整合分析;社会变革
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在操作上一般指甲乙丙多地互相报道和被报道的情形。它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甚为关注的问题。诚如政治学者R.Muir指出(1):“各地域之间信息流通的水平及其变化,反映了它们之间联系的力度,以及趋向分离或整合的走势”(1981,P113)。新闻又是一种表征话语(discourseofrepresentation),它通过连续不断地报道社会变动而与现实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且将人们日常的、零碎的、本地的、相对静止的个人经验与社会的、流动的、制度的、整体性的以及聚焦化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因而有一种“自动”获取的“合法”权力。新闻报道及其信息流通的这种特性使其扮演一种社会性的整合离聚功能,也因此,它彰显了所在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统治合法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对于时代而言,这些变化的特征较为集中体现在地方自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各级传媒扮演了何等角色?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呈现出何种面貌?从一个长时段的视点来看(1949年建国以来),以省为单位的区域间新闻交互是如何演变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政经发展又是如何从一个侧面体现在省际新闻流通中?显然,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久前,笔者和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合作,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2)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成果的一些初步综述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深化。
关于中国大陆“省”的研究
1949年10月,,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由于国土辽阔,情况复杂,百废待兴,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区党、政、军的领导,曾于50年代在有关省之上设置“行政大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六大区。至1955年大局稳定,中央政府决定撤销大区。自此,“省”一级行政单位(包括中央直辖市和自治区)便成为大陆在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下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单位。在“省”以下虽还有“地区”和“县”,也各自发挥其重要的地方行政功能,但并不能视为实质性的行政单位。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大陆“省”的研究明显增多,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采用3种取向。第一种是“中央—地方”研究取向。这是研究传统的主流思路。第二种是“区域比较”。这种方法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主要关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分析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和研究其发展的模式。第三种是“省的个案研究”,通常以一个省,或几个省份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上述3种研究取向,主要是为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设计,方法虽异,但无所谓优劣,然而在分析阐述上则各有利弊。“中央—地方”研究取向主要关注“省与中央(北京)”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排除了省与省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互动,以致难以深刻理解中央与“省”之间的变化。“区域比较”方法将诸多省份划为大区(例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等),而不是针对省际关系和它们的互动情况探讨其性质,这样在解释区域发展或其他问题时,忽视了省际互动和其间差异这一重要因素。此外,这种研究方法较多关注经济发展方面而甚少涉及其他方面。“个案研究”取向虽然提供了某个省份的详细资料,但这种方法难以令人了解全貌。不过它可以为下一步的省际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对“省”的研究,还未涉及省际互动领域,作为上述3种取向的补充,我们认为需要发展出第4种研究取向,即:系统的省际关系互动研究。这种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对象视为某种同质单位(例如,“省”被视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行政管辖单位),研究的问题需涵盖或适用于所有这类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或这种联系的某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这种研究取向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困难在于收集资料难度很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头绪繁多。另外,如果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也使研究不易进行。就本文而言,我们尝试采用这种研究取向,探讨中国大陆省际间的新闻信息交互流通。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对内开放,只要目前市场经济及区域开放持续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各省将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互利交往。据此,省际间的新闻流通总量及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了解省际水平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探究省际交互联系更具意义。当然,本文研究的范围只是新闻信息,虽然这只是省际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但其重要的潜在价值则不容忽视。
省际新闻流通的分析框架
上面提到,运用某种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对采用第4种取向的研究至关紧要。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受到盛行于70年代研究国际间新闻信息流通方法论的启示。当时,一大批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促成了“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大辩论,最后导致美国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言之,研究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学者揉合了发展传播学和批判学派的特点,视跨国新闻信息流通为世界体系运作的一个方面和构成要素。同时,它也是世界体系的产物。许多学者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揭示了不平等的国际新闻传播谱系,也揭示了世界体系内在的结构矛盾和冲突关系。世界体系是当代左翼思想家华勒斯坦(Wallerstein)提出的一套分析全球问题的理论体系,其要旨是将世界划为“中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边缘”(不发达国家)和“半边缘”(介于两者之间)三大块,以全球视野,分析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90年代,冷战结束,但华氏理论不仅未过时,反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而倍受重视并被其他学者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析和论述。
传播学者几十年来通过研究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媒体对外国的报道,总结了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模式。主要的发现在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信息流通失衡现象及单向主导的传播资源分配制度。90年代中期,在两位著名国际传播学者统筹下,一批学者同时对38个国家如何报道全球214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国际新闻信息交互流通的调查,采用系统整体的研究框架和统一的内容分析方法,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从2000年开始,研究成果分卷出版。
回顾几十年来积累的文献,可以说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研究已具备充分的理论范式和整合分析的框架。我们认为,通过对有关因素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一成熟的分析方法似可借鉴作为一国内新闻信息流通研究的基础框架。
省委机关报与省际新闻流通
在国内传媒体制中,每一家省委机关报就是该省的“人民日报”,它代表省的领导层向全省说话,履行传递政令,上情下达的职责;同时,它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又在与外省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成为把门人及外省特定形象的塑造者。但是,由于国内传媒传统上是一种垂直单向性的宣传型模式,省委机关报历来以宣传上面政策,报道下面省情为主;面对其他省份的报道,除了一些常规的新闻(如“祖国各地”,“塞外风情”等花絮新闻)可按编辑专业喜好处理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在改革搞活的年代里,尤其还要顾及地方的经济利益、贸易往来、人口流动等有利或不利本省的因素。换言之,省委机关报在国内1500份地方报纸中占据关键位置,它们“守土有责”,通过某些机制,对其他省份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让它流入本地区。也因此,这种传递既涉及政经因素,也涉及编辑程序;既有一定的采编运作习惯使然,也同省委领导层的理性偏好有关联。以此类推,这种情况也可存在于地方各级传媒中。这说明,中国地方传媒机关报和外部信息交互的运作机制,是一块有待深入开拓的研究领地。
省委机关报这种“精英导航”特性,使得它在众多的各类地方媒介生态圈内始终执政治传播之牛耳,其权威地位无可替代;也由于各省省报一般在1949年建国以后就开始不间断地连续出版,而其他种类的媒体则无此条件(如“晚报”和城市电视台,直到80年代才开始兴盛起来,且是以某一特定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我们顺理成章选择了全国各省的机关报作为代表媒体,并以每一省的党报对外省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长时段系统抽样内容分析方法搜集材料,试图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探究建国以来省际
新闻流通是怎样体现在省委机关报上的。
研究关注点和主要发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和关注点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949年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的模式与形态变化;
2.“”前(1949—1966),“”期间以及后时代(1977—至今)3个阶段省际新闻流通的比较。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考察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反映在省际新闻流通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它与50年来社会变革的关系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3)
因此,我们选择以系统纵向设计的方法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内容分析。在具体操作上,分别选定3个年段,在相距各20年的时段中,又分别选取两个连续的年份点,每个年份抽取4个星期的省报进行全体抽样调查。为了降低特定年份殊事件的影响,每个时段都分别包括这两个年份。最近的年份为1995—1996年,倒溯上去的20年中为1975—1976年(末期),最后倒溯的年份为1955—1956年(前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3个年代分别是代表各自的10年时段。总之,这样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可反映过往40多年间中国大陆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也在我们驾驭的范围内。(4)表一、表二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表一:省际新闻流通量统计表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两年内消息总数290715097269
每天平均数51.926.9129.8
每省每天平均数2.01.05.0
单省消息比例%87.284.995.1
消息形式
一般消息%66.382.762.5
简讯%7.3225.8
相片%26.515.311.8
涉及本省的消息%2.22.42.4
头版消息%49.840.54.8
新闻主题
政治军事%14.136.510.6
经济发展%63.835.835.7
科学技术%8.310.116.4
文化娱乐%7.54.515.2
罪案%1.90.79.4
天灾人祸%1.48.44.2
趣味%2.936.3
其他%0.212.1
表二:省际新闻的空间分布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被报道:%
最多的九个省606761
中间的九个省272526
最少的九个省13813
报道者:%
最多的九个省424155
中间的九个省323232
最少的九个省262713
被报道:%
最多的五个省435245
最少的五个省635
报道者%
最多的五个省262437
最少的九个省13147
归纳表一、表二的数据,省委机关报反映出来的省际新闻流通特征如下:
一、省委机关报每天登外省消息并不多,报道量偏低,但近年呈上升趋势。1955—1956年间,平均每份省报每天只有两条外省新闻;1975—1976年间,每天只有1条;目前则为5条。其中,增长最快的省份为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
二、质的方面,65%以上的省际新闻报道属普通消息类报道,新闻图片类型的报道不断减少。而90年代简明新闻类则明显增多。
三、版面安排上,50年代不少外省新闻处理成简讯栏放在头版,而当下的作法是将非本地的新闻(包括国际、国家和外省)放在内页固定的版位上。这说明近年省际消息在省报的特点是数量增多但重要性降低。
四、报道主题方面,经济消息占据主要地位,政治新闻在文化革命后期占36%以上;同时,除了科技新闻有10%和76年唐山大地震使灾祸消息攀升至8%外,其他种类的报道则少得不成比例。90年代的重大变化则是新闻类型呈多元化趋势,趣味性的软新闻和罪案新闻的比例增加较明显。
五、空间分布上,在所有3个年段中,省际新闻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省份。信息丰富省份和信息贫乏省份的差距在90年代呈扩大趋势。1995—1996年间,9个信息丰富省份占了55%的报道量,而9个信息贫乏省份仅占13%,比率为4.21。
结论
这项研究调查了建国以后3个年代省委机关报进行省际新闻交互流通的情形和模式,取得了一批宝贵数据,对认识大陆前、中以及贴近当今的90年代省际间的新闻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状况颇有裨益,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启示,故研究本身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开端,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实证,还缺乏多元有效的参数变量进行更复杂的量化统计,从而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传统上,大陆的报刊是以“中央—省—市(地委)”三级党报为核心的垂直管理体系。政治学者A.Liu早期研究表明(5),这种垂直统领性的媒体结构和全方位网络式宣传导向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和宣传上的话语服从(1971,P175—176)。按照分工,中央一级的报纸(包括综合性和行业对象性报纸)除了负责传递中央的信息外,也侧重各地新闻动态的报道。在时代,传递和推广各地符合中央意图的先进典型和地方经验往往是中央一级报纸要唱好的重头戏。而省及市一级的报纸主要任务则放在上情下达和报道本地区新闻上,对其他省或市的横向报道往往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更使这种变化赋予了和以往不同的内涵。但是,这种变化又受制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既有体制结构、不同媒介的限制;也受到经贸的、地缘文化的、人口的、历史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省际新闻的流通量研究还需和中央传媒对各地报道的新闻流通量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省的省委机关报对外省报道总量一直偏低,期间,每天只有1条,反映了当时高度一元化的宣传整合模式。到了90年代中,这种一元化的模式已有所改变,但省际新闻的流通量仍然较低。平均而言,每家省报每天也不过只有5条外省消息。换句话说,每6个省里面,只有1个省的消息出现在它省的机关报上。这种状况,一方面大大落后于日益密切的地区间水平联系,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在宣传报道上,至少在各省的“精英导航”机关报上,仍然较为偏重信息的垂直单向流通。而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呈现出来3种模式的异同,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的矛盾,新的社会改革因素和旧的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间愈来愈加大的信息失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传媒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单一党报/媒介体制在官方权力的政治掌控和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下正不断向双轨制结构演变,即:新兴的市民—市场导向的商业媒介体制同传统的党报媒介体制在经济和政治上“各占一方,共存补缺”,甚至实行“小报(代表市民的商业媒介)养大报(代表正统的党报媒介)”,这情形有些类似80年代以来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国营企业和非国营企业(如合资、民营、集体等)的双轨制现象(6)。当然,由于传媒的政治敏感性,商业媒介目前的政治地位和影响要比非国营企业小得多。但是,这类媒介(主要指市民报/晚报,消遣杂志,有线电视台/各省的卫星台和新近崛起的民营网站等)对促进地方信息交流意义重大。根据一些零碎的材料,一些市民报(7)如《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近年来不仅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也较为重视外地新闻尤其是社会的财金新闻的报道,这需要今后专门的研究予以实证了解。
注释:
(1)见Muir.R.(1981)ModernPoliticalGeography.London:Macmillan.
(2)笔者与祝建华的一部份研究发表在《新闻学研究》期刊,2000年7月号上,题为“中国大陆省际新闻流通之研究(1955—1996)”,第161—181页。本研究从方案设计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祝建华教授都贡献良多,笔者感到受益匪浅。
(3)本研究是系列研究计划的第一个项目。
(4)关于操作与抽样过程的几项说明:
1)1955—1956年间的3份省报不适用于全部3个年段,其中一份直至1975—1976年依然阙如,《日报》于1956年后期才创刊;《宁夏日报》于1959年创刊;《海南日报》则在80年代后期才出现。因此,在3个年段中互动省报样本数不一致,1955—1956年间是27份,1975—1976年间是29份,1995—1996年间是30份。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只使用27份省报样本在3个年段内进行比较,29份样本在70年代与90年代进行比较,90年代的对比则使用30个样本。
2)我们初步检测发现,大部分省报很少报道其他省的新闻,因此要进行内容分析的研究(通常每年选取一或两星期)必须选取数量相当大的样本。我们在所选择的6个年份中,就每一年的4个
星期28天内的省报,进行全部抽样调查,或者说我们选取的样本,包括了4816期报纸。
3)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省际新闻报道,其他表述意见的文章,例如社论、评述、读者来信以及副刊、广告、天气预报等非新闻性的材料均未采用。
4)关于“省际”新闻的定义,我们参考有关国际传播研究传统界定的关于“国际新闻”定义的阐释来判定符合本研究需要的“省际新闻报道”的定义。
5)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它既是首都又是一座主要省级城市,我们将它代表国家和城市的双重身份作了特殊的处理,在研究中排出了有关中央政府与国家大事的报道。
6)假如一则新闻报道涉及一个以上的外省,我们采取多个省的条目处理。
7)国内一流大学的3位资深新闻资料室管理员协助担任资料收集工作,他们运用上述标准对选自30个省份出版的省报新闻报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下列要求逐项进行编码:事发地点(即外省名称),新闻数量,是否涉及本省人士,报道类型(普通新闻、简明新闻、图片新闻)和刊登位置(头版或内页)。由于编码人员经过反复培训,素质较高。加上编码要求明确,最后编码分类的一致度符合标准,达到满意的要求。
(5)见A.Liu(1971)CommunicationandNationalIntegr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6)有关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双轨制怎样在社会转型中取得“帕雷图改进”的积效,可参看L.Lau,Y.Qian,G.Roland的新近合作研究成果:“ReformwithoutLosers:AnInterpretationofChina’sDual?TrackApproachtoTransi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0,vol.108,no.1,pp.121—143.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尽管当前我国大多数钢材流通企业已经陆续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但就目前现状来看,企业内控制度过于形式化,其作用并没有在实际经营中充分体现出来。究其缘由,其一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大环境形成较晚;其二是钢材流通企业对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其三是钢材流通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了解不够具体和系统。以上因素的存在,最终导致钢材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
1.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
尽管有些企业的内控制度已建立条理清晰的工作流程、明确的职责分工、相应的内部授权、以及内部监督等措施,但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严,企业在对各项活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漏洞或控制缺陷,致使内部控制效果不尽理想。
1.4内控监督机制缺乏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钢材流通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通过整合企业资源、规范内部环境、强化内部控制关键人员,促使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有效落实于企业管理之中。但当前钢材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并不完善,一方面是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另一方面是相关监督制度的制定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实用性不强,其中一些内容缺乏实质性的应用效果。
2.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解读
2.1整体解读
在企业层级管理形态下,各职能部门承担着特定的工作内容,并完成既定的工作成果。这充分的说明了,绩效管理整体层面是以职能部门为代表。职能部门应当根据钢材市场体系,整个行业特点,钢材流通企业现状等相关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指标考核标准,对钢材流通企业各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促使企业领导了解当前企业工作实力,经营现状,为后续合理的规划钢材产品经营活动创造条件。
2.2局部解读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绩效管理的局部层面以部门人员为代表。钢材流通企业中绩效管理的有效应用之一是制定奖惩机制,通过奖惩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予以适当的奖励,对出现错误的员工进行惩罚。另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绩效奖金发放机制,以激励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3.构建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契合的模式
3.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1.1建立健全的钢材采购制度。钢材质量、采购定价直接决定经营收益及后续经营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建立钢材采购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对采购各个环节予以分析和考虑,如采购预算如何制定、付款方式如何选择、钢材质量如何检测、各环节具体操作人员如何授权审批等,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钢材采购制度。
3.1.2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可以促使钢材数量、质量等相关方面规范落实,通过强化库房登记记录、定期盘点等工作,提高钢材存储的安全性。由于大多数流通企业自身并不一定配备相应的仓储设施,因此对于优质第三方仓储企业的甄选尤为重要。这里同样强调,优质仓库选择标准、选择方法、选择流程及权限的明确。
3.2优化绩效评价机制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合理开展。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围绕公司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实际情况,通过绩效管理手段,合理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权重,建设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同时,要象内控制度一样,对绩效管理加强过程控制管理,以体现管理者对员工的帮助和员工的绩效改进。同时,应该对内控制度的实施以及设计的各流程的重要控制点纳入绩效管理计划,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并不断完善流程,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通过流程的不断优化,反过来提高公司整体的绩效。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将内控制度的执行纳入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以推动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3.3健全与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
审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材流通企业中实施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契合的经营模式,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的契合度,促使两者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钢材流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首先,结合企业审计监督实际情况和监督要求,对企业审计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促使审计监督工作能够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完善内控体系,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健全性。其次,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力,通过借助外部监督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促使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均在监督之下实施。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透明度,为规范企业内部行为、树立企业形象创造条件。
4.结束语
1.1情绪管理模式
流通馆员情绪管理模式是指流通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进而恰当地表现出高校图书馆及读者所期望的情绪行为的过程。流通馆员的情绪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1)情绪表现属于过程行为,在流通服务过程中完成;(2)馆员情绪能影响读者的情绪、态度、认知和行为;(3)流通馆员的情绪具有可控性、传染性和塑造性;(4)遵循服务人员的情绪的表现规则。
1.2情绪管理的数学模型
通过上述理解,文中定义个人的情绪为变量,这个变量以及其变化遵守一个高度的非线性系统,但此系统易受到各种刺激并产生各种观念,这个过程定义为外力。情绪和外力之间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绝大多数的状况下,这些非线性系统将会产生混沌现象。最简单的混沌———达芬(duff-ing)振子的轨迹图。处于轨道上的每个点都是情绪在某些时刻的数学表现。x轴上两个中心点(1,0)和(-1,0)则可以形象为两种不同的情绪稳定状态。正常情况下,如果外力没有受到刺激产生新的观念:即系统没有耗散(系统能量未衰减)的话,个人的情绪状态将保持原有的固定环形轨道运行,受到外力作用之后,个人的情绪状态将形成另一个环形轨道,直到轨道接近中间原点;这个点具有非常强的不稳定性,即一点作用力,就可以使得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情绪状态,并且维持轨道运行,直到有另外一个外力促使情绪继续转移,并回到原来状态的周围。事实上,流通馆员的情绪绝对不会只有两种状态,情绪所形成的系统也绝对没有达芬系统这么简单。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亦可借助于非线性动力系统与混沌的一些规律来理解流通馆员的情绪。这样一来很容易理解,如没有外界刺激就不会产生不同观念,情绪就不会产生变化。
2流通馆员情绪的影响因素
Strazdins提出,影响情绪工作的显著因素有6个:社会地位、家务劳动的分配、组织气氛和奖励机制、角色期望的要求和人际交往频率、角色特征显著性、人格和技巧。具体到图书馆流通馆员中,对情绪产生影响的外力(刺激、观念)分为自身因素和外在影响。其中,外在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及读者因素。
2.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影响流通馆员情绪系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性格、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个人价值观、职业观等。目前,国内流通馆员队伍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流通馆员存在的先天优越性(例如耐心、社交能力、整理能力、声线等)比男性更合适其岗位。同时,流通馆员普遍临近更年期(如温州大学、丽水学院图书馆、南昌大学等),这个时期情绪易变动,也使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工作经验丰富的流通馆员比工作经验较少的馆员更易调控自己的情绪;工作积极的流通馆员比工作倦怠的馆员更能高效工作;热爱流通服务工作的馆员比不热爱的馆员更能够进入积极的情绪劳动状态;态度端正的流通馆员比消极的馆员更易融入服务工作中。
2.2社会因素
(1)不招待见和不被理解。社会上很多人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图书馆员工作就是清闲的借还,缺乏高知识水平(整体水平及素质不高),不可能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另有些人选择不去图书馆,保持着不需要你们,你们的设立毫无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直接导致流通馆员在社会上感到地位低人一等,自卑、压抑和毫无荣誉感,对流通工作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2)低于教师岗位的不公待遇。在高校内,作为教辅单位的图书馆,馆员和教师若同样的职称,教师的绩效系数毫无理由就是比你高。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公平让高校馆员情绪低落且产生抱怨,进而工作消极。
2.3组织因素
高校图书馆各部门设置岗位有异,工作强度和任务量存在差异,各部门工作性质和氛围也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会促进或妨碍馆员的情绪表现。例如,在资源建设部与信息咨询部,这些部门的工作更易受到领导的关心与重视。相比较流通部,因为工作单调枯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再加上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的各类资源应用指数倍增,流通借阅量又逐年下降,这些方面特别容易造成员工的消极情绪。而流通部的情绪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流通馆员直接服务读者,他们情绪劳动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2.4读者因素
高校流通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除了他们还有本校教师,还有可能会存在一些社会人员。在校学生的生活背景、阅历、情绪以及他们对流通馆员的认知等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人对流通馆员的角色期望相比其它社会角色越来越高。并且,在一般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馆员的服务态度被投诉率相比其他部门要高。这是因为,流通馆员接触读者的频率比较高,情绪劳动工作也越多。
3流通馆员有效管理情绪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Ashforth&Humphrey认为情绪劳动与服务接触中,服务员系代表组织面对顾客、服务过程必须面对面互动,服务接触具有变动性(dynamic)与突发性(emergent)、抽象性质的服务让顾客不易评断其质量的好坏。陈永愉博士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研究论证了情绪劳动深受潜意识(观念)的影响,情绪劳动中的深层情绪伪装及基本情绪表达与互动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由此可见,适当的情绪管理对提升高校流通馆员乃至整个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是有必要的。
3.1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
流通馆员为学校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最基础的书刊整理、借阅服务,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信道。正因如此,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绪互动是其服务提供的必要内容。读者对流通服务质量的评价中,除了包括享受到的服务“结果”,还包括感受到的服务“过程”。正如前面阐述的流通馆员情绪表现的第一个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所感受到的与流通馆员之间除了语言、肢体、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行为互动外,还包括流通馆员的亲切微笑、愉快语气、耐心热忱等因素。换言之,即使馆员为读者完成了服务,但是在服务进行的过程中,情绪没有表现到位,那么,读者依旧会感到服务的质量不高,可以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服务。可见,流通馆员的情绪劳动决定了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
3.2提高读者满意度的需要
以读者为导向服务的流通馆员除了建立和谐的馆员读者关系外,还要兼顾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感知价值,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影响着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当流通馆员以良好的情绪为用户服务时,绝大多数读者也会以友好的情绪作为回应;而当流通馆员表现出冷漠态度或者不理睬的情绪时,即使完成了服务过程,绝大多数读者还会感到不满意,对图书馆的感知价值存在偏见。在读者被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流通部的服务氛围及流通馆员的情绪表现等因素都会影响着读者对服务质量的价值感知。因此,对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4流通馆员有效情绪管理的对策
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当人的观念正确的时候,人的情绪就稳定在一定的轨道运行。人是观念的高级动物,观念改变,态度就改变,信念也会同步改变,然后情绪就会不一样。事件的发生是不容易控制的,然而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为了有效做好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提升高校图书馆流通部乃至全馆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4.1稳健自我情绪系统
情绪系统并非先天存在,而是个人后天与外力不断交互时自我反省、自我变化的产物。从系统角度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在于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和系统是否具有自我调控能力。作为流通馆员,在不断的情绪劳动中,其情绪波动的自动控制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情商高手具备超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两方面。图书馆流通馆员稳健的情绪系统应该可以分为:真实表现积极情绪、假装表现积极情绪、压抑消极情绪。围绕以上三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流通馆员会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反省,如果反省后发现情绪不对,应该作出调整,回归正确的情绪轨道。情绪可以管理,就是因为人可以方便地调节、整理、改变、控制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个人能够管理好个人的情绪,最有效地办法,就是时刻调整自己的观念,而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者老怨天尤人,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希望环境会发生改变,中国文化中的“面壁思过”是最恰当的阐释了。
4.2降低外力的干扰强度
关键词:SOA;物流管理系统;软件构架
1引言
伴随着业务量的骤升、业务繁琐程度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在不断改变,导致业务流程也一直在变化,要求也日益严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1)怎么才能提升新的物流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和速度;(2)怎么才能充分利用面向服务体系的优势;(3)怎么在利用新的物流管理系统的同时保留旧物流管理系统的使用价值;(4)怎么借助当前运用广泛的智能客户端和WebService的手段提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完美的物流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高保密、可移植性、高兼容集成性、用户友好。本文首先对物流管理系统开展研究,然后基于SOA设计物流管理系统,最后利用J2EE平台开发了物流管理系统。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物流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功能是:财务管理、系统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报表管理。Struts框架简化了基于MVC的Web应用程序开发。而SOA架构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一组集成服务来组合构建应用程序,提供了灵活的业务流程。故系统引入Struts技术和SOA构架。同时系统需要一种机制进行协调管理,该系统包含了Hibernate、Struts等框架,因此本系统引入了Spring,利用Spring来统一管理各种依赖关系和服务。基于SOA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如图1所示。本系统使用EJBBean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利用Spring进行封装管理,通过服务总线和一些服务接口封装来与客户端通信。WebServices对标准化的服务接口进行封装,提供标准化服务给服务调用者,利用它实现数据传输和服务接口调用的标准化,同时实现逻辑服务接口调用层和逻辑服务实现层的完全分离。管理系统的所有服务被ESB服务总线所集成,为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提供一个平台。
3基于SOA的系统服务设计
3.1服务与用户角色
服务由新建服务和传统系统封装服务两部分组成,由于本系统属于全新开发的系统,因此,不存在传统服务的封装,但是提供数据导出和导入服务。依据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了以下几个服务功能:报表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服务、系统管理服务、仓储管理服务、订单管理服务、客户管理服务、配送管理服务,具体如表1所示。系统实现时每个服务对外仅提供一个唯一接口,方便用户的查询和使用。
3.2服务的总体设计
下面以“订单管理服务”为例,介绍了服务设计工作。依据分析类中确定的服务类、边界类和实体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设计了订单管理服务中的类,分别如表2、表3、表4所示。
3.3服务的细化设计
在对“订单管理服务”中的类细化以后,就可以细化设类,主要是设计类的方法以及类的接口,由于类要实现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封装和服务,二是封装业务逻辑。划分服务的过程中要讲究粒度问题,且在服务中开发设计类的方法也应注意方法的粒度。下面以“订单管理服务”中的“订单查询服务”为例,建立一个GetID的方法,用于返回订单的基本信息,设计GetSalaryInfo方法,其时序图如图2所示。
4结语
当前各大IT企业已致力于研究和分析SOA,这是由于应用SO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资源支出、使系统可以合理运用资源,而且还能够依据客户的需求迅速作出处理反应等。本文基于SOA构架设计物流管理系统,本文的设计思路对其他系统的构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张薇 单位:56580部队
参考文献
1.信息化管理,能够实时的,动态的反应公司的物流状况,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管理成本。通过WebService技术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了以往物流管理系统的不足和缺陷,更好地适应公司的发展现状。本文设计实现的物流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为后续的系统升级与改进节约成本。开发设计目标在现代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物流管理系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对物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将整个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优化,提高整个活动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系统各模块功能设计初始化数据模块:实现添加物资种类、添加客户、添加用户;物资种类管理:实现物资种类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可以对具体的物品进行描述,便于公司管理;客户管理:实现在线注册客户的审核,客户信息的修改、添加和删除操作;用户管理:实现操作用户的添加、信息修改和删除操作;订单管理:订单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其功能直接关系到客户订单周期的长短,关系到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本模块主要实现订单的添加、审核、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并能对订单的状态进行设置,以及实现阶段时间内的财务查询;系统管理:实现用户的个人信息修改和密码修改操作。
二、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通常的三层架构单单的将系统分为三层,主要的业务逻辑的实现放在了业务逻辑层。本系统在三层架构的理论上,将部分业务逻辑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中实现,这样可以将Web服务器中的压力分担到数据库中,可以提高系统的速度。其次,将数据访问层分成了接口、工厂、缓存以及数据访问的实现三部分,其中数据访问的实现为继承了接口的多种数据库的数据访问类,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环境的需求,使用任意的数据库。通过使用反射技术,根据配置文件中的信息,动态的加载数据访问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系统不重新编译部署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需求替换数据库。由于反射动态加载数据访问层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增加了缓存类来将动态加载的数据访问类缓存到内存中,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三、结束语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的父母
教育认识上的错误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许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正涵义,把教育问题只理解为学校教育,也只寄希望于学校、推托与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怀、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
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监护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为隔代监护。他们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它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了;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都很重,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二)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是伴随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这要求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应对之策。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并不认为这是很要紧的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认为留守学生难教难管,也对此类问题抱着习以为常、抱怨、推托的态度。教师对此问题受精力、能力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则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而且教育编制紧张而无力顾及。
(三)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因为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农村留守学生困难进入媒体的视野,还缺乏社会表达途径,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因而很难成为政府的议题。但即使在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的措施,缺乏相关的指导政策和经费保障。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支持动力不足
1.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精神层面关注的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存在着狭隘认识误区,表现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重点是生存权利、生命安全的保障,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全面发展需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来共同互动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度不高,没有发挥出政府“减压阀”和“调节器”应有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当生活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教育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区网吧、台球厅等游戏摊点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的主要场所,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监管力量薄弱,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好,使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并增多了沾染打架、赌博、抽烟等不良习气的社会风险。
(二)学校方面没有力行教育管理全部职能
1.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素质能力拓展,但是以考论英雄的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思想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干预,使学校缺少提升素质、培育德行的良好环境,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了历史欠账,在成长中很难弥补。对非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多或少为提高孩子的素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培养业余兴趣、开发智力等,但是这受到家长的自身认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缺少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学校与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否有效衔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各类问题,如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等等,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有效衔接,以求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看,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沟通联系不密切,尤其是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具备实现两者沟通客观条件,学生家长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错过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加剧了学校和家庭间脱节现象的发生。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当两者间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中缺少对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了解,失去了知识教育外培养的针对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放大。
三、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一)家庭层面
1.父母要提高认识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若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此,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说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仅仅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2.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感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作父母的外出之前务必做好孩子的安排,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而且尽可能选择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质高一点的监护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协调好监护人、孩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尽量经常的与孩子交流各方面的情况,积极营造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学校需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给家长及孩子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印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剪贴各种有关家教的资料等,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在家的孩子及其老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应作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2.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第一,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要关注、鼓励和帮助。第二,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量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第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三)政府层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出租小说的书屋、小餐馆以及游戏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要增添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的配置;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2.要加快推进相关立法
所谓的供应链系统,实际上指的是企业的某种产品,从原料选择开始,到用户消费之后,这一产品生产销售链条都在供应链范围之内,体现出企业中业务的主要流程以及企业和业务之间所具备的关系。供应链系统具备整体性的主要特征,这一方面主要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有所体现,任何一个企业组成要素都无法替代;与此同时,供应链系统还具备明确的目的性,主要为了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另外,供应链系统还在适应环境方面表现得很强大,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其都能及时做出反应,提高竞争力。
二、基于供应链系统的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物流管理虽然在近年来有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管理观念的老旧。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仍然运用传统的产品供应销售一体化等经营方式,在物流方面,也只是单纯的在企业内部进行,这样的方法无法将物流管理各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企业进行系统分工的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使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效果难以真正全面的体现出来。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物流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如果不能改变老旧的管理观念,必将会对企业物流的服务效果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2.物流设备的落后。纵观我国企业,普遍在物流设备方面比较落后,不仅没有充分利用当前信息化的先进技术,而且物流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落后的物流设备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物流发展需求。而在物流设备相对落后的基础之下,相应的物流管理标准与物流管理规范也比较欠缺,这也就造成了企业物品在储运的过程中,无法完成整体的管理与运转。先进的信息化物流管理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这是导致当前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3.管理人才的缺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与外国企业的交流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当前企业要求人才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较强外语水平。但当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落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当前物流管理体系的需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发展。
三、解决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1.认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想要真正发展企业的物流管理,便要从根本上意识到物流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需要从发展的角度,针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竞争的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方案,并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利益互惠。2.更新物流服务的核心理念。企业的发展要充分重视“顾客就是上帝”这一服务理念,不仅要创新物流的服务内容,还要创新物流的服务形式。在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方面,要充分重视在传统物流服务基础之上的物流增值服务,发展个性化的服务业务,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另外,还要拓展物流管理方面的服务与无论信息服务等。与此同时,在物流服务形式方面,要构建畅通的客户交流平台,以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默契的协同效应。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中,也要充分融入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以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在保留当客户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挖掘潜在客户。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力量,更新物流服务设备,以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差距。4.大力培养物流管理的人才。当今社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着力培养相关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并重视人才的充分运用。另外,政府与学校也要对相关方面的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以促进我国企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超高频RFID具有远距离批量自动读写功能,能够对货物信息及车辆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是现代化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运输环节中,将RFID的标签贴在运输的货物和车辆上,并且在运输路线上的一些检查点安装RFID技术的接收装置.当RFID技术的标签发出信息后,接收装置即阅读器将商品当前情况等信息作存储处理后,发送至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在车辆的行驶路线中安装RFID阅读器,当车辆驶入阅读器发射的电磁波范围内时,车辆及货物的电子标签被电磁波激活,电子标签将车辆及货物的基本信息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将获得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发送给应用中心,货主通过查询物流信息网络即可获得货物的在途基本信息(如是否损坏、到达地点等).当货物已经到达目的地并经过验收后,该系统能自动返回货物的已收到信息,并将其RFID信息销毁;同时将历史数据存入数据库,供查询.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图1系统总体结构图
2、硬件系统
RFID防碰撞算法的设计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RFID设备在批量读取过程中的效率和准确性;其次,RFID设备与主机之间的通信协议的选择和指令格式的设计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RFID设备在不同应用平台上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兼容性、扩展性以及二次开发的效率;最后,RFID卡格式的设计是RFID系统的关键问题,一方面,RFID卡是货物和车辆进行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记,卡的编码必须具有唯一性,且容易生成,另一方面,为了方便和上下游的企业进行信息交换,构成物流链,卡的编码必须符合一定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另外,RFID设备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低功耗、低成本、微型化等符合实际应用的工业特性和标准.系统采用ISO18000-6B/6C标准,设计RFID卡的数据存储格式,以实现对批量货物信息、车辆信息的有效识别;在GPRS模块中,使用SMS,EMS和MMS协议,以实现识别后货物数据信息的分组、封装、加密以及无线传输,完成货物定位信息的发送和查询管理;按照串行通信标准,设计出单片机、RFID模块、GPRS模块间的数据传输协议,实现系统各模块之间的实时数据传送、数据格式转换、异常数据处理等功能.
2.1RFID读写器指令格式
在RFID系统中,需要PC机通过应用软件向读写器和电子标签发出各种命令,包括读写器的设备控制、通信参数设置、功率设定,电子标签的存储区选择,读写控制等,指令格式和指令的设计直接关系到RFID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稳定性与应用程序开发的快捷性.指令帧的格式如下.帧头:2字节长度,为55ACH,表示一个指令帧数据的开始.ID号:2字节长度,是设备出厂时设置的唯一编号,作为设备和上位机通讯时的身份识别号.指令长度:2字节长度,指令长度值包括“指令码”和“指令数据”2部分数据的字节长度值,该值不包括自身和CRC16校验的长度.指令码:1字节长度,表示上位机对读写器发送的不同类型操作指令.指令数据:M字节长度,不同指令其指令数据不同.CRC16:2字节长度,帧头和指令内容所有字节的循环冗余校验码.应答帧格式如下:帧尾(AA53H)ID号应答长度指令码应答数据CRC162字节2字节2字节1字节M字节2字节读写器的指令包括参数设置指令集、运行指令集、保留指令集、内部指令集、特殊指令码、心跳包指令码6部分,指令采用二进制流形式,具有控制灵活、速度快、不受平台和开发语言的限制的优点.
2.2防碰撞算法当1个阅读器的识别有效范围内有多个电子标签的时候,多个标签会同时响应阅读器的命令回复信息,由于它们工作在同一频率下,会造成信道竞争,读写器将不能收到正确的标签信息,产生冲突,这种情况必须采用防碰撞算法来解决.目前常采用ALOHA算法防碰撞,它是随机接入算法,容易实现,实际应用方便,但在标签数量多的情况下发生冲突的几率会增大.利用动态帧时隙AOLHA算法可以克服AOLHA算法帧长固定的缺点,其基本原理是:阅读器首先估算未识别的标签数量,设定初始帧长,在1个识别周期完毕之后,根据传输成功的时隙数、发生碰撞的时隙数、空的时隙数再次估算未识别的标签数量,调整帧长,直到所有的标签识别完毕.在动态帧时隙AOLHA算法中,对标签数量的估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常用的方法有最小值估计算法、泊松估计算法、碰撞概率估计算法、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算法等.在本系统,RFID设备采用了泊松估计算法对标签数量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帧时隙AOLHA算法防碰撞,这使得算法的复杂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较好的效果.设定等待识别的标签数为n,阅读器发出的帧长为L,则选择同一个时隙中的标签数R是一个服从总数为n,概率为1/R的二项分布.空时隙的概率Pe=P(R=0)=Cn0×1()L0×1-1()Ln=1-1()Ln成功时隙的概率Ps=P(R=1)=Cn1×1()L1×1-1()Ln-1=nL×1-1()Ln-1碰撞时隙的概率Pc=P(R>1)=1-1-1()Ln-nL×1-1()Ln-1发生碰撞的标签数目为x的概率P(X)=Cnx1()Lx1-1()Ln-x1-Pe-Ps发生碰撞的平均标签数目E(X)=∑nx=2Cnx1()Lx1-1()Ln-x1-Pe-Ps=2.39结果表明,1个识别周期完成后待识别的标签数n=2.39×发生碰撞的时隙数.
3、软件系统系统
利用MFS搭建分布式存储架构.系统客户端需要将MFS的目录以网络盘的形式挂载到本地使用,在Linux系统下需要安装用户空间文件系统FUSE,本项目中客户端是Windows系统,在Windows系统上需要使用Dokan库.Dokan库包含1个用户模式库文件(dokan.dll)和1个内核模式文件系统驱动文件(dokan.sys).Dokan文件系统驱动安装后,就可以调用系统API函数完成存储数据文件向数据库服务器的映射,在Windows上创建文件系统而不需要编写设备驱动程序.通过云存储架构,可以很好地完成数据分块、备份及读、写功能,实现存储设备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分离,以及完成云存储的部署.系统通过TCP/IP协议和CRC-32数据校验技术将客户端的请求通过应用服务器送至数据库,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实现了物流管理中的货物管理、车辆调度等基本功能.
4、系统应用
本系统采用4台配有5块2T容量的SAS硬盘的Linux服务器构成系统的MFS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磁盘映射向数据库服务器映射1个分区;在上海实甲公司SR-5101型开发板进行RFID超高频读卡器二次开发,其他方面选用了XCAF-12L天线、深圳华为GTM900GPRS模块和ISO18000-6C电子标签.系统采用SQLServer数据库和.NET前段开发平台,实现了订单管理、货物识别、车辆调度等功能.在郑州某物流园区近1年的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在增强物流在途管理、提高物流效率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结语
供应链系统是从材料供应商到终端用户的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包括向最终客户提供商品、服务和信息的所有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都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联系到一起的,每一个企业在这个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供应链系统也具备如下特征:①整体功能。位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任何企业,无论其担负何种重要职能,都只能发挥出自身的功能,无法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功能,供应链的整体功能是由所有的企业密切合作,发挥出自己所具备的功能后,进行集成之后获得的结果。整体功能是供应链系统最突出的一项竞争能力,它能将所有企业的能力进行集成,然后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比起企业自己单兵作战,这种集成后的效果无疑放大了很多倍。②目的性强。供应链系统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是又不影响产品质量,甚至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速度作为重要目标,最终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③企业关系密切。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主体是依靠紧密的供需关系联系到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各个企业主体之间必须开展紧密的合作,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追求下,这种密切合作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在供应链系统中,每个企业都能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化。④适应性好。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终端用户对产品的服务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产品和服务的时效性上,因此,企业需要及时捕捉并抓住这种市场上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2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管理水平上,也体现在管理技术上,很多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推广使用,但是在我国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可以说,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可能需要企业管理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2.1传统物流理念的影响
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模式仍然广泛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仓储运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仍然是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物流模式,采购、仓储和配送基本上依靠企业自身完成,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而且效率也比较低下。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也影响了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效率。没有体现出物流的重要性,这样必然导致企业物流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2.2优秀物流人才缺乏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物流在企业全球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优秀的物流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优秀的物流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要精通几门外语。但是,当前我国的物流教育体系还不健全,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强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方法
3.1重视物流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去认识供应链物流管理,把做好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当成企业的战略来抓。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手段,需要企业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进行探索,并且在未来较长的时间段里认真设计和规划。企业要做好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给予供应链物流管理足够的重视,和其他企业寻求积极的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后,相比于一般的企业,其在组织上和市场上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充分发挥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性。
3.2更新物流管理理念
当代的物流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作为核心理念,而传统物流服务的理念明显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需要吸收新的理念和内容,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①创新物流的内容。向增值物流服务进行转变。②拓展服务功能。创新物流管理服务内容,一切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为服务的宗旨。
4结语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
2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3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绿色运输管理
(1)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2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4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1工艺优点
旋流加强型(CHT)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排水畅通保护水封———由于立管与支管连接处采用的加强型旋流器,内设有旋流叶片,做到了气水分离,水流紧贴管壁作螺旋向下流动迅速排出,而气体在管道形成气流向屋顶排出,改善水流工况,保护水封不被破坏。2)经济效益突出———本系统采用单立管旋流排水,不用设专用的排气管,节约了建造成本,同时增加了室内的使用空间。尤其在高层住宅工程中,支出同样的成本,而获得更大的使用面积,经济效益更为明显。3)结实、耐用、抗腐蚀性强———加强型旋流器,除了具有先进、科学的设计技术外,本身的铸造工艺系统也很好,同时拥有严格的质量检测程序,保证了系统的安全使用功能。本旋流器在车间内统一进行多道工序的防腐处理,相对于施工现场防腐,具有更高的抗酸碱腐蚀性能。4)占用空间小、施工简便、系统重量轻———单立管排水系统与传统双排水系统相比,达到相同的使用效果,占用的空间更小。同时,由于单立管系统省掉了专用的排气管,减少了系统安装的工程量,施工更为便捷,保证了施工工期。优化了整个排水系统施工技术,使整体的重量更轻。
2适用范围
当建筑物设计的秒排水流量大于普通排水立管的最大排水能力、排水横支管管径不大于100mm、卫生间及管道井面积较小时宜采用旋流加强型(CHT)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比如:1)10层及10层以上高层住宅、宾馆、养老院等建筑。2)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的多层住宅。3)要求降低排水立管水流噪声的建筑。4)抗震需要使用柔性连接的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的建筑等。
3构件及功能
加强型旋流器单立管排水系统应配置特殊管件,特殊管件分为上部特殊管件和下部特殊管件,上部特殊管件包括直通、三通、四通等,下部特殊管件包括底部整流器等。加强型旋流器应具备下列主要构件:1)内置2片~4片旋流叶片。2)横支管水流与立管水流混合段扩容。3)排水横支管可正向或切向接入加强型旋流器。加强型旋流器主要功能如下:1)排水横支管和立管水流均能形成旋流,且无水舌现象产生。2)有效降低系统的压力波动,保护水封不被破坏。CHT三通及应用见图1,图2。图1CHT三通图2CHT三通应用
4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施工工艺流程。熟悉图纸计算工程量施工交底施工准备修补预留洞管道支架制作安装预制加工干管安装立管安装支管安装系统试验。2)操作要点。a.技术交底。施工之前,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要结合图纸、材料的性能、现场条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并留有书面资料,经交底人、被交底人签字确认。b.支架安装。支架的选型要本着“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符合现场条件,提前预支加工,并进行除锈刷油。在修补洞口后,进行管道支架的安装,待管道安装完毕后进行管道与支架的整体面漆的施工。c.立管安装。干管安装完毕后,进行立管的安装,首先复核预留洞口垂直度和支架的位置标高。复核无误后进行立管安装,安装要自下而上安装,安装需要两个施工人员配合进行,注意管道检查口和旋流三通的标高及立管垂直度的随时检测,符合要求后进行支架U形卡环的安装及预留洞口的临时固定,等整根立管或阶段性的立管安装完毕及符合技术交底时进行最终固定。d.系统试验。排水管道的系统试验包括闭水试验和通球试验。闭水试验要分层进行,用皮球封堵在检查口的上部,进行闭水试验的管道要满水15min,水面下降后,再满水5min,管道不渗不漏为合格。通球试验,用不小于管道直径的2/3的塑料(木制)球,从管道的顶端投入,塑料(木制)球顺利通过试验段为合格。3)验收标准。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工程的验收,主控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a.管道坡度,其标准要求见表1。b.立管安装允许偏差±3mm。c.检查口,立管检查口中心高度距地坪上1m安装。d.支架间距,支管支架的标高为1.5m~1.8m,当楼层超过4m时设两个支架。干管及支管的间距根据管径选择,但在落水点处要设置相应的支架。e.通气管出不上人的屋面高度为0.8m。出上人屋面为2.2m。f.系统的闭水试验和通球试验。
5安全措施
1)高空作业的项目,高空作业人员要系好安全带,在管廊中作业人员要系好安全带。2)高梯作业人员要系好安全带,双面梯上作业,中间要用钢丝绳拉住。如果是旧梯子使用前要进行检查维修。3)所有人员进入工地要戴好安全帽。4)施工用机械要定期检修维护,查看机械有无防护罩,传动装置有无松动,防止切割片飞伤人。5)施工机械要按“一机一闸一箱一保护”进行设置,施工临时用电要接线规范,线皮无破损。6)在施工中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加强自我防范能力,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6系统的成品保护
关键词:GIS;数字校园;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0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自由化,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今后物流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将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范围的扩大及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现代物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等。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与GIS技术,建立一个集科学化、可视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物流管理系统,为物流企业科学、高效管理物流配送过程,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决策工具。
针对目前尚不成熟的校园物流管理系统,本文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将数字校园与物流管理系统相结合,立足于国内外物流产业信息化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分析,参考借鉴国内一些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思想,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完成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以集美大学为例,构建基于GIS的现代仓储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并初步实现了物流信息管理,其包括空间定位、地图查询、物流配送、最短路径等功能。将该系统应用于校园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最大化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1国内外物流产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传统的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体系建设上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2)粗放经营。中国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已初具规模,但内在质量差,运作效益低。(3)第三方物流市场发育不足。据有关专家统计,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比重,日本为80%,美国为57%,而中国仅为18%。面对中国物流业如此巨大的市场,第三方物流市场明显发育不足。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成为物流产业的支柱,物流的信息化的特点在于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调度,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与传统物流相比,信息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对物流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并能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及时进行反馈分析。随着客户对所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物流过程中,物流必须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满足顾客对速度与可获得性的需求。而以信息化为支柱的物流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了供货速度的可获得性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了商品销售额,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可见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物流业务的神经中枢。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而研制开发的一个实用信息系统。
2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2.1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它着重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应用、融合、交叉渗透,并实现各种信息的可视化[1]。GIS能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使其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代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成为商业领域一种新兴的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
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视化的方法,显示和分析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进行决策、管理资产和运营。其特有的功能可使程序开发人员将地图化功能嵌入实际应用中[2],开发人员可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工作,用户则可通过应用程序访问地图数据。
2.2最短路径算法
要提高物流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需要将GIS技术中的最短路径应用于其中,从而使得物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中。
计算最短路径时,常采用经典图论中的Dijstra算法,也称为标号法。Dijstra算法把道路节点标主为临时性的T标号点集和最终选定的P标号点集,并把起点作为第一个P标号点集,然后根据最短路径的原则逐个选出T标号点集中的P标号点,并按P标号点扩展T标号点集,直到全部目标被标为P标号点集。从起点到终点的P标号就代表了所求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可以弥补重心法的不足,比重心法更加符合实际的路网要求。此算法的判断条件不一定要是两点的距离,可以是两个在网络上两点间的任意权值(如运费,到达时间)。
2.3选址的实现
利用GIS软件选址的一般过程:(1)数字化需求点和配送中心及相关道路的数据。(2)确定配送中心的覆盖范围及预选点坐标;在确定预选点时,一般要考虑所选地点的经济因素、投资环境情况是否有现在设施可利用和其它因素(如环保方面的因素)。(3)利用GIS软件(如:ArcView,MapObjects等)里网络分析功能对预选点和需求点进行最短路径分析。即使配送的距离最短,暂忽略两节点间的运行时间及运输费用。
图1是以集美大学送餐点为例,先在图上选好一个预选点(图中蓝色圆形表示),再以500米的范围选出可进行配送的需求点,利用MapObjects2.1的路径分析功能,计算单个配送中心对多个需求点进行配送的最短路径(图中红色的实线)。
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使用组件编程,求多个预选点进行配送时的最短路径或对某个权值的最优化路径,通过比较后,获得最优的选址方案。而且可在道路网络图层的属性表里添加各种相关的属性作为网络分析时的权值,如时间,金钱的开销等。通过建立完整约束模型和利用编程进行多次的迭代求解可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以GIS作为基础平台进行分析,除了可使结果可视化外,还可以避免作为结果的后选点落在一些无效的点上,如山脉、湖泊。因为传统的求解过程是以纯数学模型为基础,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将所选的地址地理空间属性计算在内,所以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方案:把地址选在一些山脉、湖泊之上。
3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数据组织
采用的是ESRI公司的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本系统使用到的数据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系统的网络分析功能使用到的支持数据(或辅助数据),包括三个表(“道路str”,“结果表”,“道路节点表”)。第二类是物流配送系统的专题数据,它包括(配送点、学生宿舍、教学楼等)。第三类为集美大学校区1:1000背景电子地图数据表,它包括“水系”、“道路面”、“绿地”
等要素层。由于校园信息数据库不太大,为了方便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对于数据库内各表格的唯一标识符---主键的代码编制主要是采用了混合码。
3.2功能设计
基于GIS的物流信息系统是GIS技术支撑下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分发、共享、处理、分析、存储的机制构筑物流操作平台。包括系统管理、物流管理、物流配送三方面的功能。如图2所示。
4集美大学校园物流管理系统实例分析
本系统以VisualBasic6.0作为系统主控程序的开发平台,以MapObjects2.0为GIS基础软件平台,在VisualBasic6.0上添加MO的控件,利用MO的GIS分析功能完成对系统中最佳路径分析、空间查询等功能的开发。在开发之前使用ARCView作为数字化校园地图的工具,保存为Shapefiles格式。
MO的特点包括如下几点:(1)广泛的数据格式支持,包括ESRIShapefiles、ArcSDE及大量的栅格图像格式;(2)支持通过微软ODBC进行外部数据库访问;(3)支持扩展的图形数据及操作;(4)支持投影;(5)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用于合并、交叉和缓冲区操作。
4.1系统用户管理
物品类别登记;数据维护;打印设置;退出系统。
为方便系统使用,系统将用户管理分为三个类型:(1)普通用户,可以进行简单的地图操作与所有不伤害基础数据的操作;(2)管理员,实现所有功能操作;(3)主任级管理员,用于创建用户。
管理员可以创建普通用户,修改自己的密码;主任级管理员可以实现各种用户添加功能;普通用户不能进入该窗体。
4.2物流管理
物品登记与物流处理;物品流通情况查询;物品流通情况总汇。
4.3物流配送
4.3.1电子地图的基本操作。视图放大:包括鼠标开窗放大、鼠标点击放大;视图缩小:包括鼠标开窗缩小、鼠标点击缩小;视图平移:将视图外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心;坐标查询:查询电子地图图面任意一点的地理坐标。
4.3.2配送路线优化。建立校园物流最佳配送路线设计模型,在已知客户源的前提下(即知道客户源的地理位置),系统自动找到该客户源的最佳配送路径,并提供从配送中心到各配送网点的最佳行车路线,安排好送货次序,以节约企业配送成本;或者通过屏幕在电子地图上指定配送点,系统即给出从配送中心到各配送网点的最佳行车路线。超级秘书网
5结论及展望
本文是在MapObjects和ESRI公司ARCView为平台的基础上结合VisualBasic6.0开发而成,通过对集美大学校园资源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建立区域专题地图,结合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技术,实现现代物流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1)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更好地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发现新市场和渠道,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2)项目的价值在于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优化了企业的物流配送,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辅助决策,如:空间查询、行路优化等。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历史条件)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可以利用系统的GIS功能,方便地实现各种查询、统计结果的图文一体化,即空间信息、表格信息的一体化。
(3)该系统在基于GIS的基础上还结合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把产品的进、销、存统一起来,建立了自己完善的数据空间。
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做到从物品进货到物流配送到最后物品销售统计的全过程。使得整个物流过程做到智能化、信息化。
不足之处:该系统如果再添加上网络WEB功能将使得物流配送更加完善。
通常情况下,市场上各种仓库管理软件对物资的分类管理方式,与企业对物资的管理方式不符合,管理软件存在功能缺乏和功能冗余的不足。在实地考察研究淮南矿业集团某矿实际运作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企业在管理物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一套仓储物资管理系统。传统的物资管理系统都实现了工作流引擎,工作流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软件系统与企业对物资的管理流程不一致问题[2],同时可以非常清楚快捷地描述业务流程,监控管理工作的进程[12]。文献[1]中提到了工作流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但它只阐述它们之间的协作。而本文在深入研究工作流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后,结合物联网智能,自动化和可靠的特点[8],通过融合物联网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的思想来设计软件架构,实现了用物联网信息传输的思想来设计基于网络信息流的工作流引擎,按此思想,软件系统中的物资不仅仅只是表单中的一套数据,而且也是一个对象,物资属性的改变作为信息流在各管理人员之间传阅。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物资管理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该企业在管理工程中出现的各种业务问题。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本系统深入分析研究了该矿业集团的物资管理流程,按照信息化标准,运用结构模块化,面向对象的思想,对系统进行全新设计。
2.1系统需求
系统需要协调物管部门和各个普通部门(如煤炭管理科,掘进一区等)之间的物资流转工作,物管部门和各个普通部门都有一个各自独立的物资仓库,它们之间基本的业务类型如图1所示。图中的每一条带箭头的线表示一个业务工作流,箭头方向指出在流程成功走完后物资流转的方向。图1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关系在每一个流程中涉及到各种类型的人员的协作,系统中基本的人员角色有库管员,部门科长,材料员,送料员,普通人员等,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权限,系统人员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业务活动中。
2.2模块划分及整体架构
系统的模块和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后端主要包括权限控制、数据安全控制、业务流程设计、业务管理、流程引擎等模块。其中流程引擎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图2系统框架
3设计思想
本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软件,除网站服务器外,浏览器请求提交数据的方式都采用Ajax(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技术,数据格式采用JSON和XML技术,具体采用什么格式则根据数据传输要求和JSON或XML的特点[10]来确定。该技术可以提高交互体验,减少传输的冗余数据[9]。为实现请求统一,JSON和XML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交互协议,数据返回的格式同样严格规定,同时对必要的数据如用户密码进行加密传输。结合图2,在后台服务器端,系统首先检查用户的Session是否超时,后台所有服务必须是在用户已经登录的情况下才能访问。系统接着解析前端发来的请求,然后把请求交给权限安全控制模块,以过滤不合理或违法的请求,最后该模块按请求指示的业务类型把它分发到对应的模块,各模块执行实际的请求后,生成对应的SQL请求,这样的请求再交由数据安全控制模块,以产生最终的SQL语句,返回的SQL请求再层层返回到前端,浏览器把系统返回来的数据展示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哪个模块里面的检查,或者处理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检测到,并把异常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返回给前台浏览器。权限安全控制模块主要检查用户发来的请求数据格式是否符合通信协议,是否有权限访问该模块,是否超出该模块开放给该用户的权限等。数据安全控制主要是检查数据更新是否影响数据库的完整性,一致性要求,同时检查用户权限,已达到对用户权限在数据记录级别的控制。
4网络信息流引擎实现
4.1相关技术
工作流管理是支持组织业务过程高效运行的思想、理论、方法、技能和系统的总称[3],它可以实现业务的自动执行。工作流模型是对工作流的抽象表示,比较常见的工作流建模方法有: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基于时间驱动的工程链工作流建模方法,基于语言-行为的工作流建模方法,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建模方法等[4]。本文将结合物联网信息传输的思想,在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出基于网络信息流模型的工作流建模方法。
4.2物联网信息传输特点
物联网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传感器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信息通过网络传给汇聚节点,信息经过汇聚节点处理后,再通过网络到达主机,主机根据传感器送来的消息进行信息融合处理,最后把处理结果再反馈给用户,把控制信息反馈给传感器。如图3所示。图3网络信息流引擎模型为了更好地在工作流中使用物联网信息传输的思想,现作如下的规定,一个环境(一个仓库)中存在不同的网络(各种类型的业务流程),一个网络中有且仅有一个CN(CollectNode)节点(开始节点),多个SN(SenseNode)节点(各种物资,物资的属性改变作为传感器的信号),多个RN(RouterNode)节点(不同的参与处理流程的人员),这里的RN和HN因为功能一样,所以不作区分,统称为RN。系统会首先按照用户的操作生成一个CN节点并把消息给CN节点,这个网络就动起来了。
4.3网络信息流引擎设计
工作流实际上是一个网络,一个表单从网络的起点开始,经过节点的处理到达下一个节点,直到该节点是结束类型的节点,流程才正式结束。本系统初步实现了按照文献[11]提到的调度策略,其扩展的工作流引擎如下图4所示。这样的好处是使得业务能更好地调度。图4扩展的工作流引擎体系结构由于在本系统中工作业务流程都与仓库的物资流转(入库、出库)相关,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把物资信息抽象成SN节点,传统流程里的表单就是一个CN节点。流程开始时,CN首先收集SN的消息(物资数量,状态的改变等),封装成一个表单消息,然后把表单消息发送个下一个RN;RN会根据用户的操作选择来处理该消息,如果用户的选择表示该流程处理结束,那么该RN节点会在本网络中广播流程结束消息,所有参与该流程实例的节点会收到该消息,所有收到流程结束消息的节点会把该消息通知给相应的用户。流程才真正宣布结束。如下表1所示。流程在发送消息时地址的实现采用角色-人员(Address-Port)方案,因为系统权限管理方式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见第六小节),所以地址用角色表示,具体的操作人员表示端口。采用网络中的广播,多播等概念实现一对多的消息发送处理,但是只有一个消息会被处理,消息在处理时,会进行网络状态判断,已确定该消息是否过时,对过时的消息,系统通知用户后直接抛弃。实际上大多数流程都是为了改变物资在仓库中的属性,如库存量,报废等,但是新物资入库则是例外。一批新的物资进入仓库,这就如同一个新的节点加入到这个仓库网络中,这个网络会监听到这样的消息,并进行相应的流程处理。对于其它(如物资完全出库)的情况,该网络同样能很好地解决。
4.4流程实现
流程引擎中的关键类和接口如下:·INetWork网络(流程)类型接口。·INode节点类型接口。·IMessage消息接口,用于实现协议。·ILine消息链路接口,消息必须通过链路才能到达下一个节点。·CBaseNetWork所有流程网络的基类,实行了INetWork接口,并且提供网络公共的方法实现和事件,它定义了一个网络类型(工作流),通过读取数据库里面的配置来确定网络的结构,里面包括的公共方法如SendMessage等,事件如:Start,End等,并提供网络状态的访问方法如:GetNetWork-State等。·CBaseNode所有节点的基类,实现了INode接口,并且提供节点公共的方法实现,这个类定义了用户可以的操作选项,并处理用户的选择,里面包括的事件方法有:OnUserChoice,OnMessageIn,OnMessageOut等,该类的子类实现了具体的消息解析和处理方法。·CBaseMessage所有消息的基类,实现了IMessage接口,并且提供消息公共方法的实现,包括定义消息的类型,消息的具体内容等。·CBaseLine所有链路的基类,实现了ILine接口,并且提供链路公共方法的实现。该类主要对业务做延迟,定时等处理。·CWorkFlowEngine负责创建,读取,释放,结束工作流等辅助工作。
4.5流程执行
下面以一个业务流程来解释流程的具体执行过程,假设工作流为物管部门物资入库,信息网络流程如图5所示。流程如下:1)浏览器接受用户(材料员)输入消息,以JSON格式发送给服务器。进入第二步。2)服务器对用户提交的每一个物资抽象成SN(INode)节点,封装成IMessage,并发送(ILine)给该网络的CN(INode)节点(网络的特殊节点),进入第三步。3)CN节点对流程作一些预先的工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流程都有具体的工作,在本业务流里,它只是直接把消息发送给下一个RN(INode)节点。进入第四步。4)该节点为称为物管科长审核,物管科长可以选择通过审核或不通过审核,当通过审核时,直接进入第五步,否则进入第八部步。5)该节点称为材料员确认,只有确认操作,确认后进入第六步。6)该节点称为库管员确认,只有确认操作,确认后进入第七步。7)该节点称为流程成功结束,物资进入物管仓库,RN根据IMessage提取入库物资信息,并更新数据库,然后广播(SendBroadcastMessage)流程成功消息到各个节点。各节点收到消息后反馈给用户。8)该节点称为流程失败结束。物资仓库数据不变,并广播失败消息到各个节点。各节点收到消息后反馈给用户。图5物管部门物资入库信息流程
4.6工作流权限管理模型
在工作流的控制方式中有以下七种:扩展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和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团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状态的访问控制模型、面向服务的访问控制模型[2]。本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ole-BasedAccessControl,RBAC)[6~7],如图6所示。图6RBAC模型权限类型分为两种粒度,一种是记录级权限,另一种是业务级权限。系统再把这些权限分配给角色或者直接分配给用户,角色可以递归分配给角色,最终分配给用户。结合流程引擎的实现(Ad-dress-Port方案,第二小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能很好地嵌入在INode中,一个Node就是对具有指定角色和指定人员的集合能对流程指定节点进行处理的总称。
5结语
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多式联运物流链上的每一个作业环节,每一个物流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预防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联运系统的安全。即把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每一个物流环节作为控制对象,由控制机构及相关专家制定相应的各系统及各指标的安全目标或限值;在每一项物流作业前、作业过程中用前馈原理,严格把关,预防事故的发生;再把安全目标与收集的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在每一项作业完毕后,用反馈原理纠正偏差,确保系统安全。为了便于进行评估、分析、纠错,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对比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安全检查表[4]可应用在联运的每一作业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安全检查表见表1所示。对联运物流链每一个作业及衔接环节分别从人员、物流设施、环境、管理、货物五个方面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控制,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安全控制流程见图3所示。
2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链安全控制措施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对每一个联运环节,提出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措施,以防范事故的发生,保证联运系统的安全。
2.1事前预防控制
事前主要以预防性控制为主,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防”。(1)把好规章制度和作业规范制定关,把好物流从业人员筛选关、技能操作和安全培训教育关,货物检验关、把好物流设施检测关、环境条件监测关、突发事件演练关。建立健全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管理系统及安全预警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应急决策体系。(2)严把安全检查关。各物流行业、企业应制定统一的安全检查规范化流程和标准,制定安全检查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杜绝安全隐患,确保集装箱多式联运每一个物流环节的安全状况。
2.2事中过程控制
事中主要对联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中转衔接过程进行联防联控。(1)选择好保证联运货物安全运营的路线,选择基于时间—成本—安全的联运路线,可以高效、顺利地完成联运任务。由于集装箱多式联运跨越路径较长、运输环节多,道路环境较复杂,路径的选择应该由联运企业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专家共同完成[3][5]。(2)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要求作业,遵守规章制度,杜绝野蛮操作,违章作业,建立作业中的自控、他控机制,采用基于GPS+GIS等先进技术的物流全程追踪预警系统,密切注意物流全程的状态,尤其注意各物流环节中转衔接过程的安全控制与防范,可在中转衔接处采用射频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并立即启动紧急救援域案,尽量减免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
2.3事后反馈控制
(1)在每一物流环节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把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与控制目标进行对比,找出问题,不断完善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运作管理及安全管理机制。(2)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反馈原理,提出事后控制防范措施,有效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3)进行事故救援后的事后评估分析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反馈回去,用于完善救援方案和救援系统。(4)本着“以人为本”、“货主第一”的原则,积极进行事故后的安抚、赔偿工作,建立风险转移或损失补偿机制,各联运企业应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保持联运企业与货主的战略合作关系,保证联运企业间的协作共赢。
3结束语
关于轨道交通运营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基于客流预算与分析,对交通运营中的运输资源进行优化。基于轨道运营物流采购,是采购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满足企业快节奏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有着明确的采购对象,进而基于各采购源,以形成系统化的采购供应链。然而,我国物流发展较晚,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采购链结构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关于轨道交通运营中的企业供应结构,还未形成系统的供应形式。
2.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对象分析
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是以车辆、车站、各交通系统为体系,以形成运营活动的采购活动。在轨道运营物流的背景下,关于车连运行系统、客服系统,以及保障系统,是轨道运营的三大系统,对于构建完善的运营物流管理,加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
2.1关于车连运行系统
车辆运行系统时轨道运营物流的基础,其主要关于车辆、线路、控制中心等,为轨道运营提供强大的运输能力。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节奏快、产品流通多元化的特点,构建强大的运输体系,是实现有效的轨道运营物流采购的基础。同时,在电子科技时代,车辆运行系统逐渐由电子系统、信号系统等,现代信息系统而构成,这对于发展现代化的轨道运营物流,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2.2关于客服系统
企业的轨道运营物流中,关于客服系统的构建,是保障物流质量的重要内容。该系统主要由车站服务、消防、检票、车站照明等,是运营物流的重要内容。同时,运营物流的客服内容繁而细,这就要求系统构建的全面性,对于物流运营中的各服务分支,以形成系统化的客服体系。
2.3关于采购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运营物流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于物流管理质量,直接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保障体系主要由设备性能维护、设备的检修等构成,是运营物流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车辆运行系统、客服系统的运行,也就是说,保障系统是三大系统的基础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保障着三大系统的有序运行。上述三大系统是运营物流采购服务的主要内容。
2.4供应链背景下的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
我国物流起步比较晚,在物流体系和机制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流结构的不完善,严重影响着物流采购的有效进行。同时,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环节也存在问题,关于成本管理、采购流程设计、采购理念的形成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4.1关于轨道交通运营采购供应链结构
轨道交通运营采购链中,主要以城市物流采购为主。运营的物资种类集中于各办公品、原材料等成型产品的运营,这类运营产品的替代性强,市场广泛,因而采购链的渠道资源比较丰富和稳定。而对于车辆、供电、有限物资等,其专业性强,市场的局限影响着运营的进程。并且,该类物资的采购成本高,比较难以控制,不利于采购活动的全面开展。因此,当前的轨道交通运营采购结构,其物资结构还是以前者物资源为主,在规模上还相对欠缺。在实际运营的轨道交通物流线中,其采购的生产商主要由国外和国内构成。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轨道运营技术相对滞后,与国外的运营技术相比,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我国的轨道运营采购体系,在电力系统、信号系统等方面,其技术都是引进于国外,尤其是对于信号系统的引进,加剧了轨道交通运营体系的成本。
2.4.2轨道交通运营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采购资金流相对较低,对供应商无法形成良好的吸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体系不够完善,采购资金流相对较低,境内外的车辆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价格和服务方面,谈判的空间逐渐缩水。在运营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对于物流合同的维护,强化了各交通系统的供应商管理,而对国外的供应商,又没有强大的资金吸引,导致采购全球链的开展,需要基于较高的成本输出。采购物流体系不完善,采购的流程和方式不合理。在轨道交通运营物流的进程中,主要由企业的采购部门,对采购的规划、采购问题分析,进行综合管理。在运营物流链中,采购的体系缺乏有序性,在采购招标的过程中,关于暗箱操作、受贿的不公平行径十分的普遍。同时,采购的方式和流程,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以至于中小企业成为了主流运营物流商,这样造成了轨道交通采购物流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不利于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理念不成熟,注重采购环节,忽视采购服务。局限在小范围低服务质量的采购。在专业物资的采购中,缺乏规模性,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传统物资的运营,这样非常不利于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体系的构建。
3.供应链背景下的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管理的优化举措
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流管理的优化,是解决采购系统的有效途径。在对于管理的优化工作中,在于采购理念的更新、各供应商的管理,以及强化供应链上各部门的合作力度。其中,关于各供应商的管理,是优化采购管理的基础内容。
3.1关于采购理念的更新
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物流,起步比较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熟的采购理念。因而,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的采购管理理念是更新工作的重点。构建新的采购模式,不再局限在传统采购,局部采购,而是采用新的采购方式,甚至是全球采购来采购到更物美价廉的物资,降低成本,提高采购产品质量,来完善采购体系3.2关于各供应商管理
3.2.1构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
基于传统的供应模式,已无法满足于战略合作的需求。因而构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对供应链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且,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需要基于实际的情况,合理地选择供应商,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供应网络。
3.2.2关于供应商的绩效管理
供应商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有序运行。因而,建立完善的绩效体制,以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这样便于提高采购管理的执行力度。基于完善的绩效体制,对于供应商的行为进行规范,进化物流供应链的运行环境,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的质量。同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对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要强化关于质量绩效体制的构建,以提高产品供应的稳定和高效性。
3.3强化供应网络的战略合作
3.3.1构建“无缝”的合作机制
关于构建“无缝”的合作机制,是丰富供应商与采购方关系的重要途径。在合作机制的构建中,要做好前期规划和建设中的配合工作,为后期运营工作,建立信誉高的合作环境。
3.3.2强化规划与协调力度
我国当前的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技术,因而强化规划和协调力度,敦促好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尤其是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是发展多元化物流体系的关键。同时,物流采购渠道的管理,尤其是关于专业物流资源的信息收集,对于实现全面的物流链,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今后,关于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
3.3.3规范规划建设,尤其是关于各线路的标准化
关于各线路规划建设的标准化,便于物流采购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而且,强化各线路的标准化建设,对于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的输出。同时,各线路的规格进行标准化,强化设备系统的共享性,以形成采购的规模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