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任职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人论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很多教师的“救命稻草”。然而,从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第二,作者生平及写作风格的介绍。
一、关于“写作背景引入”的思考——以《阿q正传》为例
在讲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我们会引入这样的背景介绍:《阿q正传》写于1921年,《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了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暗指没有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农民群众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
这样的背景介绍会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带有阅读的先见,这种先见一方面可以扫除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却让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视角,抹杀了文本的多种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介绍的引导下,学生学完了《阿q正传》,得出的结论只能停留在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创造了一个饱受压迫与折磨的农民形象。
在文本中阿q确实深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文化深深的在阿q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饱受封建压迫的。
而对于没有发动群众的观点,笔者认为,小说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现这一点。阿q最后是想革命的,但是他对于革命的任务、性质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小说中,阿q开始对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不愿意革命,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深恶而痛绝之”。但是,后来,他发现举人老爷十分害怕革命,因此,开始对革命“神往”,以至陶醉于革命的幻想之中。在他的幻想中,革命就是为了杀人、抢财、选女人。阿q的革命管是错误的,这样的群众即使被发动也只能导致革命的失败,因此,鲁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农民的蒙昧,是对农民进行启蒙的强烈愿望。
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精神是超越阶级、超越阶层的,阿q不仅仅是下层社会成员的代表。同时,也是超越空间,为全世界人所共有的,例如,法国的罗曼?罗兰在读完了这部小说之后说:“这部讽刺的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说:“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这个人物我们印度也看到过”。
通过对《阿q正传》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还原,更是有着穿越时代的魅力,直到今天,阿q依然“活着”。因此,仅仅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阿q,是不全面的。萨特曾说:“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是某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意义,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证学生阅读文本的可能性,而不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对文本的可能性加以限制。
二、关于“作家生平”介绍的思考——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
诗歌教学中,我们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坡,我们就会说,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而来的。但是,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这样的论述如果在教学中出现,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他们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后面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几句,情感低沉,又有婉约的影子。因此,简单的将这一首词定义为豪放词有失偏颇。
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最好能够避开对于作者的标签性解读。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具有多义性的特点,教师引入作者的生平、风格可能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并不是否定作者经历对于作者文学创作的影响,而是希望能够在教学中就具体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把知人论世这种方法运用得当。
知人论世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学情境中都适用的,笔者希望通过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我们选择采取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标尺。同时,知人论世不能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保护学生对于文本各种可能性认知的权利。
参考文献
[1]《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关键词]人文教育;中职政治;教学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还要善待自然,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具体表现为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人格完美、与他人和环境和谐相处、为社会与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首先是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性,即使人先“成人”,再“成才”,而不是“成器”。关于“成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之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之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人性中有善也有恶,还有境界高低的不同,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脱离只讲物质不讲精神的低级趣味,弃恶扬善,做一个高尚之人,不断走向完美。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因为不会做人,做事也不会长远。学会做人与做事都是教育的目的,缺一不可,学会做人更是做事的基础。究根到底,人文教育教人“做人”,专业教育教人“做事”,只有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教育出完整的人,才能造就幸福的个人人生与和谐的人类社会。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其次是指教育目的的达成过程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符合人的身心特点。它是通过文化知识的滋养、文化氛围的陶冶和人生实践的体验而达成的。知识学习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起着基础作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教育涉及人类文化的知识领域非常广,不仅限于人文学科,而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里所沉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而且所有这些,都要透过其层层外壳而深入内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养分。所以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教学都包含着人文教育,其中,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类学科的人文教育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凸显,应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不管哪种知识的学习,都是为完善人的,都要把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知识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必须符合人的智力技能发展与精神境界提升的规律,死记硬背人文知识绝非人文教育之道,因为这样获得的知识不能激发人的情感,从而不能内化为信念,所以就谈不上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外化行动。
二、中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生进入社会后,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对社会负责,这两个角色都离不开一定的人文精神。作为企业员工,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语言沟通能力,还需要较强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等;作为社会公民则需要融洽的社会关系,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具有社会公德是对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企业和社会的这些要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精神之上。如果中职教育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技术性教育,忽视对中职生的人文教育,就使得中职生走入社会后,只会在工作岗位上操作机器,并没有成长为完善的人。没有完善人格的中职生,就没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能力,就不会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社会的贡献也将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会影响到他个人的生活幸福。总之,对中职生实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关系到个人工作生活的顺畅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职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中职人文教育需通过多途径、多方面的努力来开展,如校园环境氛围的熏陶、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体验,政治教学则是中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因为政治是重要的中职德育课程,中职政治教材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都属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综合性强,所涉知识面广。这些学科所包含的人文知识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内容,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没有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教育就是空谈,无所依附。政治教学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很重要,但这些人文知识的传授方法更重要。要提高中职政治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应改变我国现行“填鸭式”的政治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中职政治教学,我摸索出几个有效的政治教学原则与方法来渗透人文教育。(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身教。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老师注意自身言行,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心怀对学生的关爱与赏识,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特别要注意帮助中职生从中考的失利中重建信心,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引导,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进行专业学习,迎接美好的就业前景。老师的自律与宽容、尊重与关爱对学生都是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人文教育。(二)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问题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都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三)开设课前三分钟的学生演讲活动。课前三分钟让一个学生上台自选题材来演讲,讲故事或新闻、阐述名言、分享自身经历或心里话等,虽然时间短,但可达到多方面的人文教育效果。如,增强老师对学生及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闻与时事感,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是非判断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仪态礼节修养,还能融洽课堂气氛和调动学习兴趣。(四)创设启迪思维、引发兴趣的课堂导入。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或兴趣,为知识的学习打下心理基础,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案例分析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生活情景导入等都能为知识的学习营造积极、轻松的心理氛围。(五)运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为一体,有着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生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心情感,从而取得更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六)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各学科都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体现着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性和化抽象为具体的认知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对政治教学尤为重要。因为通过政治教学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生活有着根本性和全面性的影响,而政治理论又较枯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来阐述理论,挖掘理论对现实的指导运用作用,学生才能体会到生活时事与历史风云其实都内含着政治理论依据,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采用专题教学是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专题教学是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教材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穿起来,重在每个专题内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对学生思想困惑问题的回答,因为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所以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作者:谭素桂 胡星星 单位: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参考文献:
在活动中,无论学生表现得出色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式评价,不打击任何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笔者班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典型,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才华,准确到位地诠释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抒情最浓烈处,把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使作品真正走到了大家心里。笔者深深感到,这样的教学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千遍说教,没有什么比触动一个人的心灵对他的影响更大的了。下面,笔者以一次经典诵读比赛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的班级课堂活动中,有位学生给大家配乐朗诵了一首余光中的诗《春天,遂想起》,下面是其中的一个诗节: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我,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这位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切中余光中先生作品的文化味儿和浓浓乡情,语速随情感的变化忽急促忽缓慢,声音时高昂时低沉,抑扬顿挫。学生一步一步把情感的抒发推向,把余光中先生刻骨铭心思念母亲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全班同学带进了思念的情感漩涡,使人欲罢不能,双眸湿润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使语文闪耀出了光芒,焕发出了强大感召力量,他们自己也体味到了语文特有的味道,陶醉在学习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语文这门课程发挥了它潜移默化和濡染熏陶学生人格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命的教育。通过这种活动方式,使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得以充分展示和呈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
二、走进阅览室,扩大阅读容量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但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阅览室书目繁多,环境优雅,恰恰可以弥补教材的这一局限。笔者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允许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自读,共享优质资源。学生们带着任务,按照分组紧张有序地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为读后的课堂交流和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徜徉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自由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和杂志,秩序井然。学生们感受着书香四溢的氛围,这画面洋溢一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蓬勃生机和朝气。语文课堂向阅览室的延伸,引导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进而使学生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让他们找到一个除了上网、逛街、谈恋爱之外更好的去处,大学生活有了阅读,平添了一抹书香,烙上了美好回忆。对于教学来说,阅读从课外影响到课内,又从课内影响到课外生活,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发了学生们读书、学习的热情,熔铸、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三、用优秀的影片影响人、塑造人
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到,学生选看的电影偏重于言情和武打,娱乐有余,消遣有加,深度不够,造成学生视野和眼界相对比较狭窄。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室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配合教材内容,精选了一些优秀影片刻录成光盘,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选择在自习课时间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影响人、塑造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这类影片有《日出》《哈姆雷特》《红楼梦》(节选)、《聊斋志异》(节选)、《城南旧事》。除此之外,笔者还给学生推荐介绍了其他影响比较大、反响非常好的作品,如《芙蓉镇》《少林寺》《魂断蓝桥》《乱世佳人》《蒂凡尼的早餐》《海上钢琴师》《放牛班的春天》等等。这些高质量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中,影像的冲击和教师口耳相传的讲授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影响,使语文课不再是学生大学生涯中的一个过客,而是一个耐人寻味、历久弥香的美好记忆,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四、发挥视频优势,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