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阶梯式教学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

第1篇

(一)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阶梯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而阶梯式教学方法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激发每一位小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指导小学生利用数学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展现数学教学的全面性、实效性。

(二)促进学生水平的全面提升

阶梯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通过针对性地教学模式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数学的魅力,在不断的课堂练习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全面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解决“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学优生”,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和数学成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的应用

(一)学生水平分阶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小学生的日常数学学习表现、学习态度、数学考试成就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阶梯划分。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较强、数学成绩较好的一些小学生划分为A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指导他们学习一些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力,展现丰富数学思维的“开放式”数学内容和练习题目。一些数学基础较好、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划分为B组,主要是指导他们在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计算和解答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而一些数学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划分为C组,主要是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深入掌握,学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习题。

(二)教学模式分阶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数学能力进行合理的教学模式阶梯划分。在一节数学课堂中,既要有“面向全体”的环节,又要有“培优辅差”的环节。对A组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疑问—探究—答疑—总结”为主的教学模式。B组为“习题练习—反馈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C组主要为“基础知识讲解—循环指导—尝试成功—激发兴趣”的教学模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要求C组学生能够掌握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性,并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回忆,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要求B组的学生在掌握C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能够快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的习题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A组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主要用途,为学生布置更多的“开放性”练习问题,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并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三)教学评价分阶梯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加深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查之后,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A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竞争式的评价方式,严格要求他们,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B组的学生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指出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引导他们努力赶超优秀学生。C组学生主要要采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要对他们的进步和成功表示赞扬,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

三、总结

第2篇

摘要: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对于应用文写作学习积极性较差,存在着不爱学、不会写的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在详细论述阶梯式教学的概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阶梯式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阶梯式教学法;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导致学生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教学模式偏离了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导致他们失去了应用文写作的兴趣。而阶梯式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接受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应用文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所谓的阶梯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目标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方法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将阶梯式教学法应用到应用文写作当中,能够强化学生的书面表现训练与时间,实现应用文教学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应用文教学的循序渐进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到了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几种体例格式的写作训练,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导致学生形成了固定的写作思维模式。但是应用文写作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应用文在格式、内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中职应用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循序渐进。比如在入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在这一时期期待加入学校的各种社团和班级的管理,要参加各种竞选活动,在应用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竞聘稿、演讲稿、简历、海报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兴趣。等到学生逐渐适应中职学习生活以后,应用文写作教育也应该逐渐的提高教学和学习的难度,教学内容应向适应今后工作需要转移,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行政公文、计划、总结、简报等的写作方法;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要,在应用文教学上着重讲授自荐信、求职信、实习申请、实习报告、个人简历、劳动合同等应用文的写作。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组织教学考评活动,详细考察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格式、内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于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避免一毕业就忘记的情况出现。

二、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在实行阶梯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将不同阶段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阶梯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明确的体现出来,实现应用文分步骤教学的目的。教学计划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性,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计划与每年的节日和学校的有关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说在三月有植树节和学习雷锋月等,在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倡议书内容,让学生写一些环境保护或学习雷锋的倡议书;在九月教师节的时候,可以以慰问信、贺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掌握这些应用文写作的要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尊师爱师的情感;在学校举办运动会或是各种文体活动时让学生学习消息、简报的写作,并积极推荐到校报、校广播站、校网站,增强学生习作的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所为何事”而作,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使学生在用到应用文写作时能够熟练的遣词造句,高质量的完成应用文写作任务。

三、教学内容要由以易到难

在应用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接受能力,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将教学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知识层次呈现出阶梯状的趋势。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意识到应用文的写作好比是登高,每一层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虽然越来越难,需要付出的辛苦越来越多,但只要再稍作努力,稍作坚持就能达到更高的台阶。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应用文写作的信心。比如,在学生入学之初先学习简单的条据、专用书信的写作,在此基础再学习简历等格式化应用文的写作,然后才能是最难掌握的行政公文、说明书、法律文书、经济类文书等的写作,一步步的提高学习的难度。具体到每一种应用文的教学,就要首先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格式要求,也就是标题、称谓、正文(开头、中间、结尾)、结尾敬语、落款(名称、时间)、公章等基本写法,然后再进行范文模仿训练,逐渐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点以后,再提出要求、创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独立的创作,并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对学生的应用文进行评价反思。在具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先学习,

总之,阶梯式教学法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能够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实现应用文教学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解决问题这一说法。解决问题的说法由以前的应用题发展而来,原来的应用题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已知量和未知量,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求出未知量。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则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解决问题教学概述

解决问题,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界定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广义上指通过思考设计某种程序或行动使其从当前的状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狭义上则指通过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将解决问题分为四个过程的理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施设计和回顾与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循这一理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策略,以此训练学生将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够

教学成功与否,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关键。教师的能力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计划、组织、适应、创造等能力。由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是中专师范专业毕业,存在自身基础知识薄弱,对教育资料和课程教材掌握不够扎实,数学教学能力较差等问题。

2.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还是实行应试教育,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好坏的标准,导致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依然脱离生活实际。如:小李和小王看同一本名著,小李从前往后看用了5个小时,小王从后往前看用了6个小时看完,问两人若同时看需要几个小时看完?这个问题明显脱离生活实际,没有人看书是从后往前看的,可见这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某市小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教学效果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听讲后依然没有弄懂。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现实情境的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移植到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关于比例的教学中,可以将两杯用奶粉按不同比例冲的牛奶给学生品尝,当学生品尝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一杯浓、一杯淡的情况,从而引出比例这一概念。教师再将冲泡的正确比例告诉学生,并提出问题:一杯150克的开水应该放入多少奶粉?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例这一概念,并学会了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活动教学的内容。活动教学指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的、有趣的、具有应用效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教学中,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性。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与认知方式,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2] 路海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东北师大心理系,2004.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策略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劳动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环节。机械类专业更需要重视实践训练,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技术不扎实。如何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实践能力培养观念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其实并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机械类专业中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属于被动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谓被动实践,就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步骤等都由教师一手安排,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套路进行实践,显而易见,这种实践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效性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比较呆板

众所周知,机械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完成学习任务。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也多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充实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少应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提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设置两类课程,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理论类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理论知识传授的能力类课程体系。在理论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将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力学知识、工程制图技术知识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理论授课中,要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能力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应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实习、机构设计实践、制图设计实践等活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刻意为学生安排好所有的实践活动和步骤,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实践自信心。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意识到机械类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实践能力。

2.推广阶梯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要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基地,推广校园科技文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构建阶梯式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平台基础上的。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上优秀的机械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服务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要向学生开放部分创新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生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等活动,使学生拉近与企业、社会的距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高职生科技创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平台。教师要将高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反馈意见,光靠教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反馈功能。必须指出的是,企业评价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生也在企业中进行过实习,所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而且企业往往是基于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他们提出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专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参与到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在职业生涯内发挥应有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第5篇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外语部,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它充分地将教、学、做结合在一起,改善了商务英语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相关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方法入手,探讨了阶梯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阶梯式;项目教学;商务英语;高职院校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3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69—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科研项目“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阶梯式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4SB0369)。

收稿日期:2014—10—02

作者简介:罗海蓉(1976— ),女,广东兴宁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翻译。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商务情境下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过硬的商务操作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自如地运用英语。高职教育属于实践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的核心,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一、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它是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化教学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等五个主要的特点。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此外,项目的评价可实现多样化,评价可以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终结性评估为辅,注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参考学生的最终性成果。

项目化过程比传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实用性和职业性,充分体现了高职“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缩短了学习与就业需求间的距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强,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实现教学目的,这也是项目化教学能够融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原因之一。

二、阶梯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的设计

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把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认知和企业考察。在大一新生入学初期,就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以及一些商贸城等地,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其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有所了解,有意识地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第二阶段,语言技能实践。在校内的语言实验室、商务实训室等地进行商务英语、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等单项技能实践。这一阶段的操作可以是平时教学项目的实施,也可以在每学期实训周时做专项训练。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还能帮助其获得相关的证书。第三阶段,综合技能实践。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可以选择到企业现场教学,也可以邀请相关企业人士走进课堂,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这一阶段的关键是专业技能的训练。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此教学环节一般由企业导师负责,校内专业教师可以不定期走访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实习报告,撰写毕业设计和论文。

以上实践教学的各阶段都是结合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而进行的,从易到难,包括求职应聘、商务旅行与接待、商务调查、商务函电接洽、市场拓展、商务谈判等。这些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最可能从事的工作。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项目的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商务操作综合能力,需要增加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让学生充分了解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商务意识和职业素养。在商务英语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单项和综合商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大一学生主要进行语言技能项目的训练,而对大二学生则进行商务综合技能训练,整个实施过程呈现阶梯状,这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工作技能。

在项目化教学中,项目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布置项目任务,明确各阶段的活动,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实施计划,教师审查小组计划,每个小组经教师指导后方可实施。再次,实施项目计划。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各阶段的任务,然后,总结、评估项目。最后,项目各阶段的资料需一一归档。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过程控制和评估这两个环节。首先,项目实施过程需要监控。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项目。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并起到恰当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努力提高项目化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要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想法,从而为以后的项目化教学积累经验。其次,项目的评估环节也很重要。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点评,要注意将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因为其能反映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经常有成就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最终的评估阶段,可要求各个小组提交报告,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上台总结,根据报告、PPT、陈述三部分进行考核。教师就每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三)项目化教学对教师和教学设施的要求

项目化教学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要求较高。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合理的项目设置。同时,专业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和科研水平,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商务英语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外,还必须具有商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很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士来充实商务英语教师队伍。

关于教学设施方面,在校内,商务英语实践教学需要具有运转情况良好的语言实验室、口译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等;在校外,则需要建立商务英语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技能知识的转化。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必要硬件,需要政府、社会、行业、学校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曹向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改革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2]陈彩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何小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4]唐羚.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校园网网页多媒体 交互式

在21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多学校在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很多学校都已经或正开始建设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并且与之配套各类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也都提上了一个重要日程,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崭新的时代。

一、从目前校园网络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学校在硬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目前较为先进网络硬件环境,但在软件建设、人员培训与教育资源建设上却投入很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网络优势功能难于发挥,设备浪费和闲置,成为参观的展品。

2.校园网虽然建成,但教师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不能充分体验和感受到网络对教育教学的深远影响,加上缺乏教学资源库与合适的应用软件,因此,就谈不上进行网络教学和进行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大部分的教师还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网络应用,比如通讯,邮件等。

3.关键的教学资源建设常被片面地认为是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参与,计算机教师既要教学和培训教师,又要维护网络及开发软件,有的还要参与课件的制作,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大多都停留在制作学校新闻、学校介绍、相关制度等信息相对变化不大的静态网页上,根本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建设。

二、校园网的功能决定建设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微机的价格的下跌使校园网络渐渐进入大型化现代化,校园网作为一个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功能有:教学、管理、通讯、教育信息资源等,教学功能无疑是校园网的核心与主体。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因此,校园网发展的关键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它的建设必须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根据网络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共同完成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

三、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我们可对教学资源的内容及获得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从中找出建设教学资源的可行方法。

1.在目前情况下,按照教学资源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用于教师进行备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练习、试题及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②用于制作教学课件的各种图片图像、音效、视频、动画片段等素材;

③用于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的课件等;

④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的学科知识博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普知识。

2.在目前情况下,按教学资源获得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由专门商业机构进行开发的,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学校通过购买获得。这类产品很多,如K12教育资源库就是一个较实用的优秀资源库。

②通过在学术会研讨会或评比会等各类会议上的交流获得,也有的是校际间和教师间的交往获得的,这类资源多数是较为成功课件、课例、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但比较零散,难成系列。

③从因特网上下载获得,这类资源多为练习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课件由于受到版权或容量过大的限制,经常下载到的课件是功能不全的演示版或简易版,零散不全。

④本校原有的教学资源,这类资源有的是在购买不到合适的CAI软件,教师用多媒体编着软件自行制作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更多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试题、练习、教案等教学资料、教学心得及其他相关资料,经过数字化,存入电脑,成为校园网的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的分析,一般学校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分步骤进行的方法,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制定详细的计划,共同建设校园网教学资源。针对目前地方的教育水平差异,学校可以是适当增大教育素材的购买资金预算,随着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统筹规划、联合攻关加快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今后这类资源会越来越丰富,买到后通过一定方法整合到校园网站中,共享大家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地域教学水平的差异。

其次,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在前面制作的多媒体交互教学资源基础上,结合对教材的具体章节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这章节或这节课制作教学资源型课件。该课件要能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能通过留言或讨论组等网页上的交互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进行协作学习;能通过链接方式,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网页的地址以及它们的主要内容、特点等,收集、整理在该课件的网页中,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能快速获取,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教研组将每个年段备课组制作的这类教学资源,整理集中到校园网中,加于维护与更新。通过若干个循环的教学,后一个年段的教师对前一个年段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逐步建成了这一学科的教学资源库。

总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的参与。教育资源在支持教学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这种潜力往往要靠教师在实践中自己去发掘,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教学应用开发,并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发展丰富、探索出新。

参考文献:

[1]于鹏,丁喜纲.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第7篇

随着人们对旅游地理信息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智能旅游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在旅游业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这也就要求进入旅游相关领域的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GIS基础。因此,对于旅游类专业来说,将GIS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中,是旅游学科知识体系演化和变革的需要,是旅游学科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为此,国内外学者从旅游类GIS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各类问题,如对GIS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教学实践环节缺乏针对性等。就此,本文首先对旅游学科GIS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为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路径。

一、GIS在旅游学科中的作用

从GIS学科发展来看,GIS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GIS)向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GIS)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从单纯GIS科学知识传授到GIS科学思想传播的升华,是最近十年的事情。伴随Web技术的普及,地理信息服务(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GIS)成为当前GIS研究的热点之一。GIS是一个发展的技术、科学、服务,GIS的发展必然延伸其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也必然带来旅游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作为技术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

GIS技术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重要技术保障。旅游者通过空间移动行为,与旅游环境的产生交互过程,形成旅游者活动规律。可见,旅游者活动信息属于一种发生在旅游环境内、具有严格地理维的地理信息。GIS技术对旅游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以其高效处理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制图技术、动态过程分析等特点,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由此,GIS技术与3G技术、VR技术、Web技术等共同组成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这也是旅游院校引进GIS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作为科学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

作为科学思想的GIS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空间思维方式。旅游学科属于研究人的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导致旅游类专业培养侧重于管理能力但忽略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理解旅游现象空间关联性,如何高效利用旅游者活动信息进行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监测等,成为旅游院校学生逻辑思维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旅游类专业开设GIS课程能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其原因是GIS学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背景,强调逻辑性;通过对GIS理论理解和软件应用,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字旅游空间模型的概念和原理,突破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如此一来,GIS课程就会使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且逻辑,而这恰好是当代旅游人才所必需的思维能力之一。

(三)作为服务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

GIS技术为旅游产业提供位置服务(LBS)。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空间移动的人类行为,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其服务。作为位置信息技术,GIS技术天生就是一种精准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因而与生俱来兼具提供位置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属性。因此,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是GIS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内对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果,根据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要求,利用GIS可以建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系统,给旅游者提供数据库查询,从而为旅游消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建构

旅游类GIS课程教学目标是服务于旅游学科,属于GIS学科的应用层面。在此课程定位下,如何挖掘有限学时(36学时,2学分),合理布局理论和实践学时,是获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结合旅游学科特点与GIS课程实践,引入“逆向”和“分步骤”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GIS课程进行如下改革:

(一)教学目标: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空间分析能力

旅游类GIS课程目标建设可分为:(1)习得GIS软件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课堂演示和上机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一种GIS软件的核心功能,具备熟悉运用GIS软件的能力;(2)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GIS理论框架和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以及了解GIS发展前沿和趋势;(3)为旅游提供GIS服务,使学生能够胜任与GIS软件有关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实验-原理-实习”融合形成“逆向阶梯式”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类专业GIS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及其在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教学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实验训练,基础理论和课程设计,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进阶式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而言,实验训练模块重点以主流GIS软件(如ArcGIS)基本操作为核心,目的在于对工具软件的认知和熟悉。先“做练习,后讲原理,再练习,再回顾”,逆向循环学习方式,提高学时利用率。基础理论模块重点强调GIS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GIS经典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地学背景知识补充介绍。课程设计模块包括:地图制图、遥感数字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该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围绕“校园景区”,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现对GIS软件核心功能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面向实践的案例化、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实验训练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对GIS课程的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熟悉GIS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操作方式和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是,教师首先借助GIS软件,演示实验内容,讲解实验中地学问题或模型的GIS软件处理过程;然后学生依据实验任务完成相应的模拟操作,了解实验软件的处理运作方式。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分析与评价GIS软件各个模块功能和实验结果。(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与基础理论模块,目的在于解决旅游类专业学生对GIS基础理论难以理解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选取是该模块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取之于旅游产业实践的案例素材比较复杂,需将案例精简成为教学素材,以利于提高学生利用GI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能促进对GIS软件的掌握及基础理论理解。例如在自驾游线路规划问题上,可精简成采用临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功能进行建模分析。(3)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应用于课程设计模块,主要是解决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校园类比成景区,开展面向旅游景区的项目化教学,基本实施环节如下:建立项目团队,依据班级情况,每5-7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和实施单位,完成一个应用项目设计。应用项目招标,开设校园旅游线路规划、校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校园旅游适宜度评价、虚拟校园、校园电子导游等项目,学生以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方式招标立项。项目实施辅导,课程建立2名主讲教师、2名研究生助理共同辅导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必须做到及时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交流项目思路及分享应用设计成果。项目成果提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应用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答辩,对其取得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整理发表。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 现代启发式教学 创新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00-02

普通气象学概论作为气象水文装备国防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基本方程应用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大气中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大气中的物理现象。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内容体系、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且对于初学者或非气象专业人员而言,教材章节之间隐晦的逻辑关系难以发现。目前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状是:(1)课时安排较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不高;(2)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注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且理论知识与学员实际岗位需求相差甚远;(3)学员仅满足于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自我要求不高,以及达成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热忱,很少主动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与联合作战需要的高素质气象水文装备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那么如何在课时较少,课程内容理论化较强且较抽象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呢? 笔者认为进行现代启发式教学,激励学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促进学员积极思维,并精心设计符合学员认知结构的现代启发式教学流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以致用与用以促学,培养学员生成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掌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关键所在。

一、现代启发式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启发式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自我国古代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人们又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现代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忽视和批判,而是继承与创新;它继承了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要所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差异,启发诱导并因材施教,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启发式教学。那么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相比,现代启发式教学到底有什么创新之处?对比结果[1]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培养教育人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它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会学、创造性地学。借用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话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二、理清教材内容,挖掘贯穿全书的隐晦逻辑

普通气象学概论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这些现象包括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它实际上是物理学领域中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或中心理论与大气科学领域的交叉,其中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电荷,电流和电场)、电磁学(电磁辐射与电磁波)和热力学等。课程教材依据学科架构章节安排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材是根据学科自身的体系来阐述普通气象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即熟知的“大气科学+”的结构,物理学的各个基本领域只是其中一个加数,比如“大气科学+”与动力学,简单组合就构成大气动力学基础,注意这里“大气科学+”与“+大气科学”尽管两者模式主体不同,但语义和内涵一致。虽然这种教材章节结构安排能够满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考虑到学员的现有认知程度,接受知识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在演讲式或讲授式教W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员为学而学,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学的状态。故第一步必须理清教材内容,挖掘出适合初学者从事物外部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探索知识的隐晦逻辑,然后在这个隐晦逻辑的指引下安排教学内容顺序;并同时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普通气象学概论知识之间中等程度的不符合,以维持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国防生学员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结构。

课程内容教学顺序调整如图2所示。可见图2明显区别于图1,它给出了一条气象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逻辑。即对于初学者,首先学习和了解气象领域的基本物理量、概念及方程,建立气象专业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基础概念,这部分内容对应着教材的大气概述章节;在此基础上,学习和研究普通气象学中最简单的科学问题,也就是静止条件下大气状态的变化和平衡规律问题。更进一步,考虑到静止大气不能刻画千变万化的运动大气,所以必须研究大气运动的相关问题,研究大气运动从最简单的水平运动开始,这部分对应教材的大气动力学内容,然后研究大气的垂直运动问题,即大气热力学。在认识这些基本规律后,需要研究导致天气和气候演变的基本物理过程,即辐射过程,对应于大气辐射学。除却以上宏观科学规律外,还需要以热力学和动力学为基础研究云微物理学,它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即在特定的天气背景条件和适当的云物理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微物理过程进行影响,使天气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最后,结合大气中的光学、电学、声学等自然现象,阐明其物理本质。综上而言,改善后的教学顺序存在一条逻辑主线,它对初学者认识和把握普通气象学概论课程有重要意义。

三、把握认知结构,精心设计现代启发式教学流程

当前现代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并无固定的教学流程或模式供借鉴,笔者站在非气象专业初学者的立场,依据学员的认知结构,接受知识的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并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种适合非气象专业国防生学员现代启发式教学理科教学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它分为情景与意境创设、问题设计与引入、学员独立思考、阶梯式激发、主动获取与吸收、误区与盲区扫除、归纳与总结以及转化与应用8个环节。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来阐述每个环节的具体应用。

1.情景与意境创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由此可见,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结合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知识体系和学员起点,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员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导学员带着明确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例如,在绪论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气象学时,可安排学生观看《后天》和《龙卷风》等电影建立学生关于气象灾害的感性认识或通过再现2016年6月24日发生在江苏盐城阜宁地区的强龙卷和2016年9月15日莫兰蒂超强台风登陆厦门等造成较大数量亡人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实际气象灾害事件催生学员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

2.问题设计与引入:格兰特・威金斯说:“问题乃是通向理解之门”,即在所创设的情境框架下,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与当前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专业热点、敏感性事件、事例或课题作为问题设计的核心内容,让学员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针对地转风问题设计时,引入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发生核爆炸引起放射性物质扩散事例,试问距离切尔诺贝利以东2600公里的哈萨克斯坦会不会遭受核污染?如果会大约是什么时候?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与引入,学员立即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员独立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教员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就是要使学员懂得思考些什么,怎样去思考,如何判断思考是否正确,如何归纳及利用思考得出的正确结果等,即通过“愤”“悱”情境催化,提高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例核污染事件,学员需要思考自己应该用哪类知识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以及现在自己是否具备相关知识,进一步刺激和催化学生的好奇心。

4.阶梯式激发:对于自然科学而言,通常仅通过学员独立思考较难有效直面问题矛盾,尤其对于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命题,其内容往往过于抽象或过程太过复杂,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对这类问题的启发往往最考验授课教员的内功。阶梯式激发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将比较复杂的命题分解成若干个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对于分解成的每一个小问题独立启发,各个击破,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并从不同层次激发学员的思维积极性,让学员在类比、辨析、迁移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上面核污染事件阶梯式分成运动学问题、风压定律问题、地转风计算问题,通过3个小问题的解决,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主动获取与吸收:在实施现代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员结合讲授过程,必须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机会进行知识“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完成由教员启发转向学员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员可以通过和学员一起设计“自我提问”,使学员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促进学员生成主动获取与吸收知识的能力。

6.误区与盲区扫除:在课堂教学中,教员对于学员的思考过程,不能简单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结合大多数学员对于思考问题的综合反馈,从中发现学员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员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与此同时,对于学员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员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例如,实施大气状态方程教学时,试比较在同温同压下,干空气密度、水汽密度及湿空气密度的大小,大部分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教员发现学员思维过程的盲区,并恰当的启发,促进学员理性思维的形成。

7.w纳与总结:教员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与协同学生把现代启发式教学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把它与相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员的原认知结构中,而且应使学员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8.转化与应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转化与应用对现代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环节主要依托任务启发的方式,结合课后习题及前沿热点事件,巩固和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以往在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中教员会布置有关专业方面的课程论文,大部分学生结论浮在表面,本环节尝试将学生按单位所在地或工作岗位分组,让学生自行搜集普通气象学在军事装备、业务工作和生活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文献凝练出科学问题以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样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员的实际知识结构出发,提出了一种有效进行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思路。总体而言,在理科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启发式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值得在各种不同的课程中去应用和实践。另外现代启发式教学需要耗费教员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教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不断总结和逐步完善,特别是挖掘大气科学中高影响敏感事件和前沿热点问题,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基于此,主要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基本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获得更好的管理学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倡导,采取的是将案例引入商业教学的方式,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当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情况的了解和处理能力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观念和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它既要求学生遵从相关理论和原则,又要求权益应变,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余世界阅读更多的书籍、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此,学生变被动地聆听为主动地查阅,积极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

2.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空间更加宽广。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作为主导,以教师的想法为基础,教师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过程的空间感,学生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进步。而案例教学法,给了学生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能力,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充分提高思维水平。

3.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于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学得再好也无法很快适应实际工作。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很快能够理解知识、熟悉知识、运用知识,并且可以对学校之外的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后,其适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强,这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精心选取。如果之前已经建立相关案例库或有很多相关资料,那么应当从中仔细甄选,认真选取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符的案例。如果目前没有非常适合的案例,那么可以将身边的故事或报刊、杂志、网络上刊登的事件进行整合,编写案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并对管理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应当将案例进行介绍,必要时应配合纸质文本或幻灯片,让学生切实了解所要分析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们可以分组初步讨论,完善自己的观点,之后全面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及原因,借助头脑风暴法使得每个观点都得到全面解释。最后是学生互相点评,共同退出最合理的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控制时间,积极引导,合理安排进度。

3、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讨论阶段完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就整个过程以及讨论的最终方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既要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讨论水平提出建议,以期在下一次案例教学过程中有阶梯式的进步。

四、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案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大力宣传,课中积极引导,课后给予肯定。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仔细体会,多次回忆,加深印象。

2.教师应控制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是很多,30%左右即可。每一次的时间也以50分钟以内为最佳。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比例,力求不超时,也不冷场。在案例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教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及推出规则阶段,一般以5—8分钟为宜。第二阶段,思考及分组讨论阶段的时间也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想,完善方案。第三阶段,集中方案阶段,因为是利用头脑风暴法展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所以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第四阶段,评价方案及推选方案的过程,为了让同学参与选择,也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的总结发言,5分钟可以将结论及评价进行完毕。

3.教师应充分准备及合理点评。案例设置之处,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等直观展现给学生,创建模拟场景。讨论之中,教师应合理过渡,既不影响学生判断,也不会跑题或耽误时间。讨论结束,教师的点评应客观准确和积极鼓励。一方面要客观评价案例教学的过程及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正面鼓励,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今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周宁,冯保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

第10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国古代文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52-02

经过历代学者的悉心经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也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课程学时的缩减,教师在课内讲授的内容有限,学生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同时拓展课外学习,让课外学习成为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这些问题也一直是我们讲授中极力想解决的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也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学发展的历史、历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知识。这门课程是在大学阶段开设的,在各个院校一般开设2~4学期不等。如今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处在信息时代下,传统“满堂灌”式的讲授模式亟待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时期让更多的年轻学者喜爱。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由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设计师、指导者、辅助者。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任务的承办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在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与探究的状态,而教师与学生又始终处于良好的多维互动模式中,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更好地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大量电子信息的冲击下学生更喜欢关注时尚变换的信息,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有魅力的篇章对于学生来说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入教师精心创设的任务中,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学生深入学习情境之中,随着任务完成的逐步深入,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古代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所吸引,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对美的感悟、都有不断学习探索知识的愿望,一旦在情境的引导下深入任务,他便想要在这个自己所付出辛苦的任务上去继续探索,去探索某种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在完成任务之后,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设立激励模式,这样在学生每一次完成任务之后都会有一种满足感,久而久之,会转变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中,教师一般是“独白式”的讲授模式,学生被动参与或根本不参与,课堂中较少有互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每一次接受任务、完成任务、接受评价的过程中都要与教师有互动,教师在全过程中基本是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亦师亦友,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会有很多。学生既能享受到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又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任务圆满完成的期待,在此影响下,学生会对教师设计的任务甚至这门课程都特别用心,以此教师可以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互动中学习。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改的“春风”影响下,很多课程培养方案都做了修改。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学时也作了压缩,这样设计到底科学与否我们暂不做评价,但是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面对知识含量极大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内讲授的内容极其有限。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采用就可以拓展课内学时,教师设计任务,相当于学生在课下与教师一起备课,一起互动,一起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技巧

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很多教师自己设计的任务自己都不感兴趣,如果与学生换位自己都不愿参与,这样的任务学生也不会配合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技巧:

1.任务难易程度适中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任务时,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太简单的任务难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太难的任务学生又不愿意承担。所以一般教师可先由去导入,然后逐步以阶梯式递进的方式去接近核心知识,这样符合学生接受规律。如讲到屈原与楚辞,教师可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接下来搜集屈原的生平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彼此分享,然后再逐步去接近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样学生在逐步推进的任务中逐步获得知识与成就感,最后接近核心内容讲解时就已经将知识都消化了,那么教师讲解就事半功倍了。

2.任务设计要知己知彼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独具匠心、知己知彼,知道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沟通会更有效,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也会更加配合。如教师可在所代课班级先创建一个微博群或QQ群,像一些让学生做的微作品评论或举办的实训活动VCR,就可以在微博群里分享。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评论或小论文或是一些其他的作品在微博中被点击、被其他同学分享,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逐渐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任务。

3.任务设计采取小组合作模式

一个人再优秀不会有一个团队优秀,团队一起完成任务可以彼此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而且团队合作可以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集思广益。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最好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这样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相互带动,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阶段可分为任务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估阶段。

1.任务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任务时要精心设计,要让任务导入能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讲到《诗经》这一章,将学生最耳熟能详的诗作展示给学生,这样首先在《诗经》与学生中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学生接受任务时,因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诗歌,会有小小的自信感,同时对他们即将学习到的内容会更有探索的热情。

2.任务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可以采取一些新鲜的模式。如接下来讲到诗经的内容时,有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宴飨诗等,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分别展示各自所收集的诗经作品,然后可分阶段进行《诗经》诵读大赛、《诗经》作品赏析座谈会、《诗经》记诵之星大赛、开心状元之《诗经》微电影创作等活动。这些实训内容的展示时间可灵活掌握,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诗经》作品,掌握《诗经》作品的艺术特色,增强鉴赏《诗经》作品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任务评估阶段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40-0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股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应用型本科”也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今年将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已进去转型发展时期,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业已成为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所普遍追求的办学目标。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应逐步进行,而不是同一时间所有地方高校全部实现转型;具体到某一个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应该是某些应用型较强,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专业率先转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根据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置的新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基础理论并应用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专门人才,具有典型的“应用型”特征。本文以地方高校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探讨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 “应用型专业”的转变。

1 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起:“7+3+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宽口径+应用型+方向分流+有专长”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目标。即,以校内基础理论教学夯实专业理论与知识结构,校外多模式实训锻造专业技能,高年级按专业方向分流,以专业技能培养(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

即,第1~2学期重点完成大学通识课、科学基础素质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地理科学导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环境科学、有机化学、工程数学)的教学;第3~4学期重点完成专业理论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课程群(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人文地理学、资源科学概论、测量与制图、3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的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第5~7学期重点完成专业方向分流课程群,环境评价与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法学、环境地理学、环境规划、环境工程、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等,土地整理与规划方向主要包括,综合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水文与水资源、经济地理学、土地保护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3”指,第1、2、3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通过校企、校地合作等多种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开展专业技能、方法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第1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以资源环境调查分析社会实践课为主,第2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重点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自然地理学实习、3S技术实习、环境监测见习等课程,第3学年暑期小学期教学单元重点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按专业分流方向,环境评价与管理方向主要开展环境评价与管理实训课程,土地整理与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土地管理与规划实训课程;0.5年指第8学期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要求根据企事业合作单位指定的专业方向,在老师或者专业机构或者企业内部强化提高某一方面的专长。

2 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组建阶梯式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耦合型课程群,进行分阶段教学,搭建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架构,改革专业能力培养方式,专业课理论课程教学同时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实训,采取学校教学与企事业单位实践教学相结合、“双师”教学与导师制相结合等方式,确保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确保实践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强化性,确保基本学科方法、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渐进提高,确保专业理论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得到强化与升华,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该模式中是采取的阶梯式耦合型培养模式,关键点在于, 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教育相结合,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该模式在传统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革,主要创新点在于一下几方面。

(1)通过耦合进阶式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方法技能训练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受到专业方法和技能的训练。(2)实行导师制,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业规划及其实施,学生参与到导师相关科研课题中,促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3)将课堂教育与校企(地)合作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促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4)采取“双师”教学模式,专业老师主讲专业课,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工程师、一线管理者进课堂讲授部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5)压缩节约出半年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方向,进相关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基于前期培养的基础上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培养特长,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3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整合课程实验、专业技术方法、实习实训,将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企(地)教学相结合,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与专业方向分流实践教学相结合,确保能因材施教,充分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个人专长。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自然地理学、3S技术、基础化学实验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实行校内集中教学;对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等生产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行校外实习实训。(2)学生早进课题,选择导师进入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3)实习过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由实习课程负责老师统一安排,并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由该专业专任教师或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后,分配到本专业固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

4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举措

4.1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完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突出“宽口径+应用型+方向分流+有专长”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构建并完善专业有特色,形成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训练有素、个人专长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三是强化素质培养,构建并完善成人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4.2 结合专业人才国家基准和产业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参照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基准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既适用,又简练、精干的课程体系。(2)不断更新和调整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适度基础、重应用和能力。(3)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减少学科性教学内容,增加应用性、实践性教学内容。(4)围绕强化实践这一中心,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将理论教学融入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5)教学方法上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创造性。

4.3 以专业方法技能训练为核心,调动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7+1+3”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大校内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加强校内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用人单位的实际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建设、发展校企(地)实习实训基地,多平台综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校育才企业用才的有效对接。

4.4 加强、拓展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按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校内补强、借力校外优秀专业人才,搭建有效的教师队伍。该专业将在现有教学队伍的基础上,借助学校加大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在未来5年内,争取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使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数保持一定规模增长,教师队伍的科研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引进和鼓励年轻教师(特别是无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 篮球运动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实践法,同时,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对目前中学篮球教学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优化中学篮球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篮球教学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对篮球知识技能有组织活动的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的教学过程。通过篮球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有关知识,掌握篮球运动的方法和技术技能,把篮球运动作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方法手段。同时,篮球运动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篮球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篮球一直以来就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在校学生最喜爱、参与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的是选项教学,篮球运动已经成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热衷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在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中以篮球作为素材的教学内容日益得到广泛运用与提高,充分显示出篮球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日益突出的地位。笔者通过对目前中学篮球课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措施,以期提高中学篮球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中学篮球教学现状研究 

1.篮球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中学篮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引起学生动机、维持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有效率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展现。目前,中学篮球教学通常是由易而难、简单而复杂、基本到应用等原则,循序渐进。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篮球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个部分;高中篮球教学阶段则是以复习和巩固初中学过的技术、简单战术为主要内容,适当增加难度较大的技术(抢篮板球、跳投)和其它一些简单战术配合。由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篮球课程,其教学时数有限。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把篮球教学内容分为移动、球性练习、传接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等几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侧重于技、战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提高、篮球意识的培养以及篮球理论方面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体能薄弱,对抗能力差以及篮球理论知识的匮乏。这是与“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相违背的。 

2.篮球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工作开展的成败以及教学效率的高低。中学篮球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示范法以及纠错法。近年来,尽管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发现法、竞赛激励法、游戏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等虽已被应用,但使用的频率相对偏低,说明教师在教法选择与应用方面思想转变较慢,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篮球教师一般都是按照动作概念讲解、动作示范、学生练习以及老师纠错等步骤进行,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许多学生在课外半场三对三、四对四打得积极、尽兴,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出现厌课、逃课现象,所以出现了学生喜欢打篮球,但不喜欢体育课上的篮球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技术好的学生想要学些难的技术,基础差的学生想要学些基本的、有用的技术,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学生掌握技术、战术以及理论知识参差不齐,从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3.篮球教学设施场地缺乏,篮球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场馆、器材的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篮球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篮球教学、课外篮球活动和课余篮球训练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随着全国中小学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篮球场地、设备设施的缺乏问题慢慢凸显,近年来,虽然有的中学都在不断修建室内篮球馆,以弥补篮球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场地大多数只是用于少数学校篮球队队员,并未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另外,中学篮球教师一般都是身兼篮球、田径以及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任务,有的体育教师并非篮球专项出身,他们在篮球专业理论知识、自身篮球运动能力的这些方面有明显不足。这些都是限制中学篮球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4.篮球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固定 

目前,中学篮球课程对于学生篮球学习成绩的考核、学生学习篮球的评价是以技术评价为主,考勤、课堂表现为辅。在技术方面,教师往往评价学生的传球、运球、投篮等,至于整体比赛表现的评价,例如,进攻、防守、何时传球及如何传球等细节,则常常被忽略。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整体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有些篮球基本功稍好的学生能轻松地拿到高分,而对于一些女学生和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无论其课堂表现、考勤再好,其最终的成绩也达不到理想的分数,导致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折,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这种心理甚至会影响到他一生都不再热爱篮球,严重违背了终身体育的教学宗旨。 

二、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中学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篮球是一项集体的竞争的运动,由投入篮圈的球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游戏。在整个篮球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必须有实践、比赛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篮球技术,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由英国洛夫堡大学的体育学者邦克和桑普(bunker.thorp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领会教学法”,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实践与改进,目前正日趋完善,被许多体育学者推崇为体育改革中球类教学的新趋势。按照“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指导思想,篮球教学过程中将不再以基本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篮球规则、战术意识、抉择和解难能力作为教授重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重技术、轻意识等缺陷,使学生在不断了解篮球之后,再来学习基本技术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将不断强化学生的篮球知识,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2.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改革对策分析 

目前,中学大多数体育课程的教学,无论什么项目,都是沿用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近年来,所提倡的快乐体育教学实际上就是将传统、固定的体育教学模式变成一种随意、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篮球教学要通过游戏和比赛的形式,教授学生学习篮球规则及战术意识,发展学生抉择及解难能力,使得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来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篮球比赛,从而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例如,教学中用针对性的伸展活动代替传统教学中的开始部分;用篮球游戏或者比赛来作为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的手段。在组织形式教法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技术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小组,然后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小组,采用不同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并佐以教师或体育骨干的指导后,再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将原来各低水平组的学生在其动作技术提高的情况下,上升到上一阶梯水平层次的小组中去练习,余以类推,直至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篮球技、战术的教学,可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解析,同时将这些技战术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实地教学。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学生课堂上的身心负荷。 

3.中学篮球课教学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的改革对策 

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中学,在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篮球教学场地设施基础上,提倡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对于中学篮球场地器材设施的投入;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稍差的中学,则需要体育老师充分运用不同创新教学手段开发更多试用篮球教学的设施。例如,通过篮球规则的简化和教授学生的减少来满足教学需求。在师资方面,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篮球专业教师的考核,在篮球技术以及篮球理论知识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的篮球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师的引进方面,要转变思想,按学生男女比例引进符合教学要求的女性老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中学篮球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对策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新的评价标准。在篮球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应该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为中心;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中着重看学生的进步幅度;对于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进步程度,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最后评出等级,取消过去的百分制。另外,为了尽量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可以采用多人同时评价,然后取平均成绩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初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3]甄利芳.临沂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 

[4]李琼.新课标下的中学篮球教学改革[j].体育师友,2008,(4). 

[5]林政梅.领会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2). 

第13篇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教学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组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实验师1人。主讲教师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质量好。课程组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先后有2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获伍达观杰出教师奖,1人获伍达观优秀教师奖;1人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中,曾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本课程组师资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领衔、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梯队。

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新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各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动物生物化学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既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又做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组织上,紧密结合畜牧生产实际,充分考虑到学科研究的飞速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压缩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增加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生物膜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动物科学的特点,增加蛋白质组学、蛋白质折叠与解折叠、真核基因调控、后基因组学等前沿知识,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4]。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动物生物化学的特点与重点,在明确课程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关系,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复与脱节,达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学科体系由相对封闭变为开放学科体系。同时,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既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反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改善教学条件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组教师参编《动物生物化学》(第四版),该教材在全国大部分农业院校动物类本科教学中使用,获得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并于2006年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和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优秀教材奖。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本既适合作为课堂实验指导的教师用书,又适合作为课外自学的学生用书。此外,课程组教师还主编《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副主编《动物生物化学精要•题解•测试》。出版的教材已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平台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为学校提供展示课程改革成果的窗口。课程组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编写教案、教学日历、实验指导、习题集、课件等,所有教学资料均上网开放。进行网络教室建设,并通过QQ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网站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方便使用,并且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助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使学生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向老师求教,老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5]。精品课程与网络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典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6]。课程组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确定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注重课程特点,体现专业特色,完成本课程的试题库建设。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等。题量适中,优秀学生约需一小时可以完成。经过试用,学生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随着教学计划的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修改、删减或补充试题,逐步完善试题库建设。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以往的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采取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如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等教学方法外,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等方法以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

(二)改善教学手段

动物生物化学抽象概念多、信息量大、重点和难点多、教学难度大。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要素,精心制作课件,并于2012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7]。此外,在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验教学也实现多媒体教学;完成主讲教师的教学录像及所开设实验视频录制,并实现课件及教学视频上网,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动物生物化学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农科中心“动物生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CAI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2项教改项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篇。

五、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紧随生物化学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比例至50%以上,建立了一套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既涵盖生物化学的几大实验基本技术,又包括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不同类型和层次,同时体现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8]。如核酸系列实验,内容包括DNA或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核酸,针对某一个待扩增的目的片段设计引物,用自己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上述特定目的片段并作鉴定,包括扩增出来的DN段大小、含量和纯度的鉴定等。另一个是蛋白质系列实验,内容包括盐析法制备免疫球蛋白粗品,凝胶层析除盐,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纯化样品的鉴定等。这样设置一是使学生通过阶梯式的训练,逐步提升实验技能,形成基本实验思路和设计性实验思维;二是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训练学生完整、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各项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运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

(二)开放性实验的开展

充分利用实验室优质的教学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内和课外开放性实验探索并积极加以实践[10]。针对课内必修实验内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的开放实验: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验准备及对新开设的实验进行预实验;二是因特殊原因缺做或未完成实验的同学,可以补做或重做;三是针对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复习开放,对常规仪器设备不熟悉的可以反复操作练习。针对课外实验,采取基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开放,如实验室的综合设计型实训项目的开放,指导学生申报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开放,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型的开放,毕业论文型开放以及创新活动小组开放等不同的形式。开放性实验的组织形式是由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带课题,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审批后开始实验,教师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实验完成后学生写出科技论文。这种实验形式更接近于真实的科研环境,能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均得到极大提高。近5年来,本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乌金猪背最长背肌中新基因RPS3A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谱研究”等8项创新基金项目,指导2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六、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在理论课方面,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建设和完善动物生物化学试题库,采取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全校统考)、统一阅卷和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的质量考评模式,使动物生物化学的考核制度更科学化、规范化。在总评成绩中,期末成绩占50%,期中成绩占20%,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提问、学生转换角色讲课等)占3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实验重点考核学生的规范操作、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口试、操作考试及设计性实验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报告撰写等;期末口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实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实验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上述三部分均由个人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考核是由4至5名同学组成一组,由教师给出一个实验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配制试剂和准备实验器材、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后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此部分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科学的实验态度。这种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等素质的考查更趋全面和严谨公正,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验操作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开放实验,自觉加强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14篇

论文摘要: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求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做为教学活动主体。传统的的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于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在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作一讨论,旨在促进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作为教师应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及要求,灵活运用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材及教学大纲,对初中不同的学年段规定了阶梯式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往往依据教材进行分段教学。但是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体育教材进行了深化与改革。对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标准与要求:1.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及性别特征。2.学生的运动形式活泼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内容具有健身性,科学性及知识性的特点。4.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学生体质,5.增进学生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简单易行。

这些要求对初中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更加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灵活的的教学。对此,我觉得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进行体育教学。在教材教法多样性的原则上,大胆尝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程项目上,可以改变传统的定式教学形式。而采取自选项目上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初中学生中,男生比较喜欢具有对抗性的足球,篮球等项目。而女生比较喜欢跳绳,健美操等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所喜爱的项目,给学生自己充分的选择空间。

其次。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我国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上多参照前苏联的模式,这显然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开发新的体育教学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源远流厂长。可以将百戏,秋千,太极拳等引入初中体育课堂。这种方式不但能丰富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我国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明确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是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力。因此。让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的。有助与学生顺利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在初中体育课程中。要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教学内容,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这些内容的好处与价值。使初中体育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得知,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在动力。是决定初中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当然,中学生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长久的保持。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注意采取各种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游戏锻炼中运用自己的体力,技巧。毅力去战胜对手。挑战自我。品尝成功的乐趣。  三、改进具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教师对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的教授。即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而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因此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相互促进与作用的过程。因此,应该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改进。

1.应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实施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在尊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进创新。无论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改革。我们都离不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着巨大的合理性,如:讲解法,示范法,比赛法等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依然是我们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等。教师先让学生练习体会,然后教师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跑步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技战术。可采用先让学生玩,在学生玩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技术战术的缺乏,教师在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体质及运动能力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有助与完成教学目标,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体育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合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鼓励他们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结语: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但是无论多么完善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通过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才能使初中体育教学真正发挥出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15篇

1改变原有思想,树立创新改革的教育理念

创新是具备新思维、新发明、新描述三种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迈入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21世纪,对创新与创新人才的呼唤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教育,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力量,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国家的兴衰在教育,教育是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特别是教师教育制度和体系迫在眉睫.为了顺应国家发展需求,改革高师教师教育,我院建立了适合高师院校生物教师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建立“四个结合”的课程目标体系

建立适应“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四个结合”高师院校生物学专业的课程目标体系与培养方案.几年来,我们在研讨与修订生物学(师范)的培养方案中始终围绕“四个结合”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尤其在2012版的培养方案中建立了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独立实践环节、独立实践环节、创新实验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生创新实践(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是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这一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创新实验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是加强“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这一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学生创新实践和独立实践环节是加强“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这一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训实习实践部分课程内容则是体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这一课程体系目标.如何能使这八个培养模块在“四个结的课程目标体系有机的融合,如何使学生全面的培养,现有的培养方案还需要不断调研,与时俱进,逐步修改和发展的.

3建立“四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4个阶梯式的人才培养训练模式(即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和创新实验),到第四层次可能自主选择,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基础实验项目以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主要为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训练提供平台,基础性实验课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教学规范,在教师和学生助教启发、引导下完成实验课各教学环节内容.(2)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实验知识和技能,采取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步骤,并在实施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数据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方法,并撰写实验报告.(3)研究性实验项目对本科生进行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让学生感受科研的全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促进式学习”的氛围.(4)创新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形成科研小组,结合校、院两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实施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也可以项目申请的方式进行选择,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实行以学生的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4建立教师教育的创新改革体系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对的中学生物教师的要求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很强实践技能的21世纪中学生物教师为目标,进行了教师教育改革.(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以构筑各类人才知识结构为依据,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手段,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培养计划进行优化过程中,深刻体会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努力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学生要达到三方面的要求,即:知识方面:理解生物学教学论的有关理论,理解初中及高中阶段的生物学国家课程标准并用以指导教学.认识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工作及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岗位要求;技能方面:良好的生物学教学和实验组织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技能和方法演示课堂教学过程,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测量与评价等;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与评价生物学教学活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献身教育事业,树立良好的教师信念和教育意向.培养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及认真、求实、勤奋的学风.(2)教学形式多样化.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在原有教学方法基础上更加注重现代化教学教具辅助教学,例如电视、投影仪等,引进微格教学,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实践课程,实施课程.(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模拟教学”是以生物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为基础,进行多次“试讲”,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试讲”本着由简单到复杂,力求实效的原则,先从自我介绍入手,然后到十项基本技能,再到写教案,试讲;“讨论式教学”是深化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方面,学生自己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板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然后由其他同学质疑或提出不同意见,这个过程就是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式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过程[8];是以培养探究思维的方法为目标;“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案例和资料,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评价与讨论,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很受学生的欢迎.(4)教学途径多样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采取分段见习、顶岗实习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5)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各种直观教具,然后对成果进行展示.并且每年举办院板书板画大赛,手工绘制挂图展,培养学生制作低成本实验仪器和简易实验仪器的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制作、改进、维修、创新实验仪器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应用设计能力.使毕业生在工作单位充分显示“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战本领,在教学实践中能利用所学知识,自制教具,弥补中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学设备的不足.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从教技能.

5建设创新型、开放型的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