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机制论文范文

风险管理机制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管理机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管理机制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尤其在中国加入了WTO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和力度不断加速,在放松管制、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形成的银行业发展趋势下,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银行治理机制的重要支撑,而且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银行改革与发展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因此加快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紧迫的现实课题。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国内不少银行借助外部中介力量,引进中介知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软件,改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了包括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内部审计等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崛起,原来银行业内部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方面,国内商业银行虽然有许多有益的实践,但整体效果和个体实效都不甚理想,无论是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还是治理机制,都处在新旧控制体系交错的状态下。

1.2内控管理机制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风险所困,甚至被压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违规案件频繁发生,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战略不健全,导致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的导向出现偏差,银行的宗旨和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由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政策和程序的持续修订去传承许多有益的风险管理经验,制约了商议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发挥。

2.1缺乏全面的风险意识

首先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其次是忽视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最后是不能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同时又不能认真研究市场变化的规律,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业务不但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2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社会经济调控者的双重角色,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经济目标在事实上也是双重的,这就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进行清晰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同时,由于缺乏人格化的产权和清晰的选择标准,管理人员的选择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干部考核运用制度。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确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对其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2.3激励约束机制与银行文化不相融

银行文化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就是银行的目标和企业信念。绩效考核机制体现了银行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对于银行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跟银行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对员工行为有重要影响。

3健全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风险管理。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外部环境比较复杂,银行业发展还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3.1强化公司治理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发展能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就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产权主体虚置、产权约束弱化问题,导致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不足和风险软约束。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最为突出,在其他银行也同样存在一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或者国有企业为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直接影响了银行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效能。从风险管理机制的角度来看,股份制是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

3.2构建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银行的内部控制做起。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改进内部控制:一是制度安排。主要是从制度上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授权和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关键是实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二是职能分离。要求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职能要适当分离,要求在三道防线上都必须体现职责分离和相互制约;三是资产管理。要通过包括物理控制在内的多种手段对资产和投资予以保护;四是控制手段。要通过董事会或监视会的监督、独立的内部或外部审计、不涉及日常业务的合规人员以及各业务县的垂直监督等多种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没有对于风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对于风险的主动防范和控制,就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1]。

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

第三,各种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龙源期刊。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内部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2]。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决策失误成了导致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决策程序规范化有待强化,决策行为个人色彩浓重,等。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企业管理层仍未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两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支持。另外,受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财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种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管理不及时等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龙源期刊。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资金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4]。另外,企业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5]。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第三,在做出相应的决策前,需加强市场调查,对于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决策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诚信为本,培育和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21-23.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4.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5.丰国金.建立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内江科技,2009,9,29-30.

第3篇

在国有企业中,其权限管理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有效、科学、合理的在企业财务部门和各类业务活动中有效的配置、优化相关的权利,对于授予的权利给予相应的控制,以便能有效地防范国有企业授权不当或滥用权利带来的内险。根据对国有企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得出,在会计事项权限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两个体系:①财务授权的审批体系,在国有企业中其财务的审批体系又包括财务授权审批的层次、范围、责任以及财务授权审批等多个内容;②财管授权审批的程序,这个程序是指国有企业依据相关原则,对各类会计事项审批程序的先后进行规定,让相关的财务人员依照规定的审批程进行业务处理,避免越级、违规审批问题的出现,确保国有企业的会计审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对影响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

2.1对组织的构架因素进行分析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组织的构架是支撑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体系,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组织架构体系有直线式、分权制、矩阵式及中央集权制等。但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包含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及治理组织结构;而内部职能部门这一层面会对国有企业的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国有企业如果想要健康、稳定和长久的发展,就需要让自身的财务审批效率得到提升,对企业的职能部门在资源分配、设置、决策程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善,优化管理层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组织的架构。避免不完善的组织架构,造成国企职能部门的不合理设置,或是造成不当或失控的企业财务审批,从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

2.2对职工的分工因素进行分析

在国有企业中,职责的分工就是指该企业依据其设置的内部机构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名称、工作需求及任职有条件等条件等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在对国有企业中的各项职责进行分工时,其最终的目的是设置组织架构中的职能部门,并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职务的设置情形来看,不相容的职务主要体现在授权审批的各个职务中,如业务经办、审核监督、财产保管以及会计记录等,为使各职务正确性得到确保,必须注意把以上的职务两两间进行相互的分离。

2.3对业务性质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国内的国有企业通常都是参照不同的业务内容对不同性质业务进行划分,国有企业的性质及业务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所办理的基本业务大致是一样的。为了便于业务的管理,国有企业会将业务的发生率作为依据,把性质不同的业务划分开来,如将业务分为特殊业务与常规业务两种,那么在业务办理中两者的审批配置和控制就会有所不同。根据业务的内容对业务的性质进行划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职能部在会计事项的中审批权归属和具体审批的程序。而依据业务的发生率和范围来对业务的性质进行划分,则影响着财务审批方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并决定着财务授权的控制方式。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如何划分业务性质,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事项的管理权限。

3.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及其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的会计事项权限管理及其风险控制的措施一般体现在下面的两点内容中:(1)制度方面的风险及控制;国有企业中存在制度方面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制度的缺失、缺陷,而为规避这一方面的风险,提升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企业应参照自身实际的业务性质以及岗位职责进行审批授权,将其审批的责任落实到位,并对审批责任中的实际要求进行明确。其次,企业应对其内部财务的审批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且明确财务的审批权限和范围,避免发生制度风险。最后,国有企业应综合分析业务的特点、风险以及授权的体系等,制定出一套统一、系统、规范以及科学的审批流程,并明确审批流程各个节点的顺序。(2)道德方面的风险及控制;道德的风险主要是指窥觊事项的权限管理过程中,和授权审批的人员的品德相关的风险,例如,授权审批人员存在不轨企图、职业道德不良、不诚实、不正直,均是导致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基于道德风险分析,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体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措施,提高企业授权审批人员的道德建设,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4.优化国有企业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

4.1完善事前审批流程

国有企业事前审批环节主要是设置各个业务主管手中审核、审批的权利,以便能够及时处理经办人的申请;而在此过程中,对业务事项事前流程审批尤为关键。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财务部门还应对财务的授权进行分级审批,审批期间,要充分考虑到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并根据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实施不同层级审批,进而进而使审批的环节得到相应的简化、有效的优化,使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

4.2做好相关会计事项授权工作

结合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征强化会计事项授权工作,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财物部门根据企业中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安排财务工作人员严格审核批复数额比较大、性质较为特殊以及非定额的项目;或由部门主管直接继续拧审核及转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财物管理部门还应参照职能组织的模式,将会计事项权限管理授予到相应的部门主管、财物工作人员、分管财物的副总经理以及最高的管理者手中,不断强化会计事项的授权力度,对会计事项中财务审批权力失控的风险进行控制。

4.3对全面预算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且企业在开展内部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预算管理的组织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全权负责预算管理的决策以及控制工作,尽可能提升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拟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指标;并根据国有企业经济业务水平变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整、改进以及补充,进而进而对其相应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5.结束语

第4篇

风险,字面意思时随风而至的险情,表示出了其不确定性,变化性,危害性。正如风对应着静止的空气一样,风险是相对的;正如风向可预测一样,风险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预估的;正如风力也可为人控制为人所用一样,风险某些时候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从风险学说进而衍生到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管理在面对企业平稳发展而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规避风险的一种或某类行为。审计,审查同计算,是指通过对相关资料等搜集整理和分析之后所得的评估结论及报告,审计作为一门独立部门,其相关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是非常严格的。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订版中定义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是险象环生,因而需要更为专业有力的审计和风险管理团队来协助企业的管理层规避风险。它们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有助于审计部门发展势头更劲。内审部门在资金安全管理上责任重大,因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极其关注。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根据本企业的文化及其发展策略等情况评估它在制定某策略上或在某时期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由此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御,风险降低,风险消除等可行措施,保证企业的损失减到最低,这样风险管理同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安全工作中地位也有提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作为以审计为主的独立部门,不参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调控,因而具有更清晰的视角来观察企业潜在的风险,在有效针对企业运行的薄弱环节,对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新的评估认定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由于审计在其工作过程中的介入,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生命,也使企业的安全因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如何协调和整合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一)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这对企业能否具有竞争优势尤为重要。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完善,风险管理的不断优化都可以是审计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本身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团结,使得企业经营得到更好的控制,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保证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建立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模式传统合规性审计采用的是“撒大网捕鱼式”作业流程,即一张大网抛出去,捕到什么是什么。其基本流程是:内控—问题—风险。风险导向内审要求采用“阻击手式”流程,即阻击手先瞄准一个重点,一击必中。其基本流程是:目标—事件—风险—内控。在传统合规性审计下,往往是到一大堆帐簿及交易资料、操作或管理记录中去寻找,看是否存在违背制度规定的问题;而在风险导向内审下,是先根据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识别并评估风险,找准重点,然后对重点进行追踪检查,看是否控制过度或缺乏控制。总而言之,合规性审计是查问题、提建议;而风险导向审计是查问题、查风险、查成因、查尽职、查整改、提建议。

(三)建立对审计人员内控审计效果或管理建议的考核制度内控出现问题,表明内审的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内审为此承担责任有其合理性。但内控效果或建议的增值效果都很难评价。往往风险提示和管理建议都不是结果,其产生的影响才是结果。没有风险提示量或管理建议量,不论现场检查多少项目、时间持续多长,审计人员都无绩效(严重一些,反而可说其检查是在浪费资源。)

(四)加强对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合格的审计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需涉猎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在理论基础之外,实践能力也不能弱,在面对突况时需要冷静思考,迅速找出最优解决方案。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控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种环境均得到了不断的改善。这些时代背景中环境因素的极大改变,给当代国内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巨大的契机。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一路高歌,并逐渐成为了现代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企业力量。建筑工程由于施工总量大、经济业务复杂、权益关系多等因素的存在,使建筑工程不但成为近年来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不断优化与科学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了国家政策管控、经济事项监管的重要行业。因此,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筑工程行业营造了良好环境,不断借助国家经济财力助推该行业发展,将能够在促进该领域发展基础上,实现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效能的增强。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对招投标制度、税收财政制度等加以完善,但却在建筑工程实践领域中出现了大量违反法律与法规的经济问题。因此,不断重视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以此净化该行业环境,并让其释放更加产能服务社会,将成为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内容的思考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要点与内容应当从两个方面加以关注,其一在于对经济事项发生本身的关注程度应当增强,其二在于对经济事项管控风险内容应当增强。针对经济事项发生本身的关注程度增强则应当集中于对经济发生过程中的形式加以关注。建筑工程行业由于自身主观性的特点,让招投标管理办法、总分包管理办法成为了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出现与延伸,将不但会造成建筑工程单位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而且还会产生经济利益上的交换与流失。这一现象的存在将不但会给建筑工程企业带来巨大的不必要成本和经济资源流失,而且会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带来挑战,最终会导致建筑工程行业出现不良风气,不利于该行业的成长。针对经济事项管控风险内容则应当集中于对经济事项合法合规性与经济效益原则之间的权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不但强调对于风险的减少和规避,而且还强调于对风险的使用和对冲。但是,这些对于风险控制的使用方法均需要建立在合法合规层面。然而,当前较多建筑行业企业却为了一己私利与国家相关制度与规章抗衡,从而造成了对他人权利及社会利益的侵害。因此,针对这些事件的产生与发生,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应当积极关注相关法律、企业规章、财务制度等,将记载于纸质文件的内容进行定期审查与管理,以此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水平。

二、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提出的建议

在上文中作者对建筑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的两个侧重点加以研究。为保障上述两个目标及内容得到有效的风险管控,还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较为科学风险管理机制:第一,建立科学系统的经济风险管理机制。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水平,现代企业应当积极建立起较为完善与科学的经济风险管理机制,为风险控制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当结果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现有公司经济业务发生实际环境,开展分项目自查、清理历史尾款、开展财务审计等,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风险所在。其次还应当制定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与方法,让风险在形成之后快速得到控制,并从经济学角度、财务学角度对其加以消除和改变。通过这两种途径与方法,来促使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第二,建立优质的经济风险管理队伍。人才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先进生产力,其将会是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源。对于建筑工程行业而言,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以来多坚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现代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十分不利。为此,应当针对现有国内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环境,积极培育优质人才队伍,让人才能够利用对于实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应用经济风险的管控功能来不断促使现代建筑工程行业整体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整体环境依旧不容乐观,产生因素不但来源于建筑工程行业客观因素与特点,而且来自原对于经济事项管理的重视力度、管理方法等均存在不足。为此,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背景开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要点及内容展开研究,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途径与对策。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意识与水平的提升做出自身贡献。

作者:李洁 单位:唐山空港城临空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控制措施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应对这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其相应企业发展更为流畅有效,必须要重点围绕着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优化,有效规避当前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和隐患。在现阶段各个企业发展中,虽然其越来越重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但是因为其复杂性越来越突出,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此也就更加容易表现出较多的风险隐患,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控制。

一、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作为其中正常发展中比较核心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较好重视,但是因为其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并不高,进而也就很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隐患,其中比较常见的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如下:(1)管理目标不明确。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其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就是相应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如此也就必然很容易导致其整体企业会计工作的落实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障碍,还极有可能会带来较多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结合这种管理目标方面的不明确而言,其主要表现为模糊化问题较为突出,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不能够较好明确各个风险问题,对于一些不良影响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如此也就无法形成较为理想的控制和规避。此外,在具体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其往往还存在忽视企业自身实际状况的问题,不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同样很容易导致一些会计管理威胁问题的产生。(2)管理秩序不规范。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往往还对于相关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临着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复杂的会计管理风险问题,更是需要采取较为理想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明确,促使其管理秩序较为流畅,避免出现混乱问题。但是在当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其在这种管理秩序方面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隐患,很难结合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管控和约束,进而也就必然极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明显制约因素,影响企业未来长足发展。除此之外,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具体落实中还会因为个人私利而存在一些违规操作行为,比如挪用公款或者捏造账目等,都极有可能会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落实产生明显威胁,最终也就形成了较大的风险问题,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的损失是比较突出的。(3)管理手段滞后。对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相应管理手段的滞后性同样也是威胁较大的一个方面,这种管理手段的滞后主要就是指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很多依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处理,进而也就很容易导致其相应管理工作的执行存在较多的缺陷和漏洞隐患,最终也很容易导致其出现明显的失误,造成风险很难得到控制。此外,这些传统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手段的应用还容易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增加,处理难度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最终必然也就会导致相应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问题形成较大威胁和后果,整体运行经济效益受损。

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改进措施

结合当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执行中存在的各类隐患问题,为了保障相应风险控制工作能够得到较好改进优化,必须要促使其相应风险因素得到全方位解决,其中较为有效的措施手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化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意识。对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首先从意识层面进行强化,促使各个管理人员都能够有效承担起相关职责,明确自身在该项工作中的任务目标,如此也就能够切实保障相关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能够具备较强效益。当然,在这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一时的提升中,必须要营造浓厚的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氛围,促使各个管理人员都意识到风险问题的危害性,对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能够提升自身重视程度,避免存在任何的侥幸或者是忽视问题。当然,这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意识的优化提升不仅仅是针对重视程度而言的,还需要促使相关企业会计管理人员能够对于自身企业具备清晰认识,了解自身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具体任务,提升其相关工作的适应性,避免脱离自身企业实际状况谈风险控制,尤其是针对企业未来发展中涉及到的偿债能力、盈利状况以及发展潜力等,都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判断,进而才能够促使其相应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价值。(2)提升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素质。在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具备理想的素质和能力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就需要重点加强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有效培训和指导,尤其是面临着当前新形势发展下存在的各类问题,更是需要进行及时指导,促使你能够适应于自身的工作状况,较好解决后续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比如对于当前“营改增”政策的有效落实推进,就需要会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研究,确保自身工作能够做出适应性调整,结合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类不当做法。当然,对于相关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样也需要进行较好培养,加强教育管理,确保其能够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制度,促使其自身相关工作能够较为规范,杜绝违规操作行为的产生。(3)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为了有效规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隐患问题干扰,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构建,这种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和处理应该切实围绕着相关工作实际需求进行展开,促使其能够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约束,最终保障其标准化和规范性效果。结合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风险控制工作的落实,审计工作需要切实做好各项资料信息的搜集和管理,促使其能够对于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报表以及其它数据进行详细全面计算校验,分析其准确性效果,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偏差问题进行及时指正,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解释,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效果,对于可能存在的各类违规问题或者是人为失误进行控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相关职责的明确,促使其相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能够明确到人,并且将审计对象的责任也进行明确,充分保障相关会计审计工作具备理想约束性。(4)创新企业会计管理技术。从具体技术层面进行创新优化也是较好规避当前企业会计管理中可能存在各类风险问题的重要手段,其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这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相关技术的落实,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缓解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促使其相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落实更为准确,各个人员之间也具备理想的协调性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风险控制可以说是当前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风险控制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应该切实围绕着各类风险问题从意识、人员、制度以及具体技术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优化,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萨仁托娅 单位:内蒙古财政监督检查所

参考文献:

[1]孙爱红.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解决措施探究[J].中国市场,2016,(03):139-140.

[2]辛润克.当前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J].福建质量管理,2016,(01):113-114.

[3]姜彬.浅谈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与控制策略[J].低碳世界,2014,(13):185-186.

[4]金英惠.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15):82-83.

第7篇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不仅为内部审计自身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且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要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无论内部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一、内部审计评估内部环境

董事会各委员会之间持续的交流和联系;在公司层面和分支机构、小组层面分配治理责任和活动;阐明横向及纵向的监督事项;持续可靠的、有效的信息流动可以上达董事会各职能委员会;对包括但不限于治理,道德规范和监督政策的总体政策进行清楚地描述和沟通。只有组织存在一个经过仔细考虑的结构良好的治理环境,公司治理的流程和程序才能有效。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政策应当反映组织的法律、经营和报告体系及其组成部分,而且必须在各治理事项间清楚地分配责任。在结构和政策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努力证实组织是否真正拥有这样一个公司范围的十分完整的治理、风险和合规环境,并评价其有效性,以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如果企业没有完整的治理方法,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其建立。另外,内部审计还可以帮助促进与其治理目标、活动及发现有关的信息在治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如各委员会)持续和无障碍的交流。要实现上述目标,内部审计首先评价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其章程的结构,以保证组织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的恰当政策。这些政策应当一方面保证董事会具有实质上的独立,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独立;另一方面为组织的其他部分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在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请管理层注意这种情况,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并对其构建以内部审计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制定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审计工作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并了解了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环境中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

二、内部审计评估目标设定的合理性

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决定企业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商业模式以及实施战略的经营流程。核心及辅助的经营流程与组织的供应商、员工、资本提供者、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客户及竞争者共同促进了战略的实施。除了决定这些外,管理层和董事会还要决定为实现其目标愿意接受多大的风险。对于某些组织而言,因为有较高的预期收益,管理层和董事或为组织本身,或为其他相关目标,愿意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对于另外一些组织,管理层和董事则不愿意承担过多风险。这种对风险的态度可称为“风险偏好”。战略及经营计划中隐含的整体组织风险为风险管理其他六个要素的运行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这些目标及风险偏好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总体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就是要系统地将组织战略和商业模式与对其实现构成威胁的风险联系起来,评估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的合理性。

三、内部审计评价风险事件识别的充分性

COSO概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以识别可能威胁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为基础的。事件识别以环境为基础,并需要针对可能的风险详细描绘所处的环境。内部审计人员针对现有内外环境(寿命周期、经验战略等)与经营过程,采用各种分析方法独立地推断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为评价企业是否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决定风险方案提供充分根据。风险事件的识别就是要将比可容忍风险更加严重的次要风险从主要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数据以有助于风险的评价和处理。我们把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定义为风险征兆,风险征兆是风险因素与风险事故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可能形成风险损失的各种现实迹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寿命周期分析法,SWOT分析法,KSF分析法,DCCS法,盈亏临界点分析法,财务、会计、统计指标分析法等捕捉风险征兆。

四、内部审计评价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经过风险事件的识别后,必须对风险事件量值(货币损失或事件发生可能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以及给定量值时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予以计量,为确定风险管理战略、政策与程序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重要的是,对于以前风险战略决策、政策与程序通过与实际业务的结合的评价,可以检查其设计是否合理、适当,执行是否有效,尤其是要找出需要修正、完善之处;对于实行风险预警机制的企业,经过风险评估后,能进行合适的预警;对于己经变成现实的风险,需要对风险的处理进行评价,以便检查控制执行的差异,找出原因,明确责任。

五、内部审计评价风险反应措施的恰当性

在风险管理战略方针和策略指导下,风险反应措施有规避、控制与抑制、接受、转移四种,每种措施的实施都经过了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反应将风险划分为三种风险收益类别。一些风险的风险收益关系在现有的量值和概率水平下是可接受的,这类风险可以完全接受。另外一些风险的量值或概率非常大,以至于不能接受且无法经济有效地加以抑制,因而超出了组织的风险容忍度,必须通过放弃有关计划从而避免受风险的影响,或通过在源头上预防风险来消除这类风险。还有一些风险是企业经常遇见的,风险收益的权衡可接受,但如果管理层不采取一定的行动,则不可接受。一些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套期保值、衍生工具转移给别人,或通过合营、联盟和定价手段来分摊。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恰当,最好结合对管理层风险偏好判断来进行:第一,欲避免某种风险也许不可能;第二,采用规避风险方法最经济,以使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收益小于控制成本;第三,避免一项风险可能产生另外新的风险。对于风险控制与抑制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而评价。对风险转移措施的评价应当考虑各种风险转移形式的优缺点。如果企业采用风险接受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则可根据三个条件来判断企业管理层采用的合理性: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估计某种风险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本身可以安全承担;不可能转移于他人的风险或不可能防止的损失。

六、内部审计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许多风险可以通过经营过程的规划来控制,这些规划限制或减少所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或量值。许多对交易和资产保护控制的内部控制程序或控制活动都是企业风险控制活动的例子。内部控制的时间一般应该针对总体和具体控制而言,因而分为一般(总体)控制和具体(应用)控制。总体控制从控制环境角度对组织业务进行总的控制;而具体控制则针对具体的程序和活动。如对采购业务进行控制,总体控制在设计时将这项业务分为招标、核定供应商名单一览表、对采购发票与合同一一核对、验收入库等具体活动,要求各活动间职责分离,而通过招标选择供应商只针对购货这一业务,这就是具体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从如下方面评价控制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审查相关交易过程的控制措施。好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保证每项交易都备有证明文件,保证拒绝非法的交易,保证所有合法的交易能够被正确地处理。二是总体控制与具体控制。总体控制的缺乏会使具体控制失效。设计具体控制时,必须同时考虑相关的风险、报告的风险和发生的频率。三是多重控制。为防止一项控制措施不能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可能性,应设计多重控制。这里包括授权、职务分离、凭证、接触、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同时或交替的控制设计。四是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从成本与效益原则,即将缺乏控制导致的损失与建立和实施控制的成本相比较,在寻求内部控制的独立性、有效性的同时,力求简洁与低耗。

七、内部审计评估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充满了生命迹象的有机体,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牵涉到它的“健康”问题。影响组织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而言,沟通机制的缺乏或低效率是影响组织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组织内部存在着沟通的位差效应,即领导层的信息一般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更是不超过10%;而平位论文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交流的效率则可以达到90%以上。组织中的信息不通畅、员工的情感或情绪问题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回应,天长日久就会沉淀淤积,导致组织有效运行障碍和日后组织病变。因此,有效的沟通机制可谓是企业的安全阀,当企业内部不利于组织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能以适当的通道来释放这些能量。从而始终保持组织运行中的动态平衡。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通畅地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而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道都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有多个主体都需要获得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可靠的信息。管理层想要获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证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管理层也希望员工能够适当获取其所面临风险的信息,并将日常经营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告知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委员会及外部董事通过确认风险得到恰当管理而得到安慰,他们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确认报告作为其已经履行职责的证据。在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意图能否自由、迅速、通畅地传递给下级,并且下级是否能充分理解上级的意思表达,并将意见充分反映到上级。而管理层对员工意见的获取和采纳程度,以及组织是否有多种沟通道都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有多个主体都需要获得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可靠的信息。管理层想要获取信息,并可靠地告知他人,以证明自己正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管理层也希望员工能够适当获取其所面临风险的信息,并将日常经营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告知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委员会及外部董事通过确认风险得到恰当管理而得到安慰,他们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确认报告作为其已经履行职责的证据。除了那些直接负责规划和实施企业风险管理的人外,其他人也有兴趣获知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供应商、消费者及员工都希望获得关于组织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过程的确认信息。另外,投资者和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及负责管理企业的管理机构也都想获得确认信息,作为减少意外信息及资产损失的一种方式。上述所有主体都对风险及风险降低的过程感兴趣,并且都想得到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正在发挥作用的确认信息。但是他们的具体需求不同。因而,内部审计验证信息的准确可靠性时需要予以权衡,要评价信息能否被适当主体获取。

八、内部审计评估风险监控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监控实际上就是判定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业绩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再次评估,并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其增值功能。通常,风险监控是对意外情况和情况变化的持续监控,IIA的最新分析工具-分解(decom Positfon)在风险监控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并且非常适合管理会计师用于风险评估,以及内部审计人员在监控风险时运用。分解方法将经营计量系统记录的业绩与计划和预算中的预期业绩以及同一时期的竞争者进行比较,是监控风险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与预期值的差异可以按其原因或“起源”按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来解释,或者用风险分析中所指出的、环境或经营条件的变化超出了限度来加以解释。对原因进行相关、及时地计量和剖析便于管理层及时做出反应,也能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咨询方面的增值功能。

第8篇

论文摘要: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尤其在中国加入了WTO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和力度不断加速,在放松管制、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形成的银行业发展趋势下,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银行治理机制的重要支撑,而且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银行改革与发展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因此加快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紧迫的现实课题。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国内不少银行借助外部中介力量,引进中介知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软件,改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了包括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内部审计等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崛起,原来银行业内部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方面,国内商业银行虽然有许多有益的实践,但整体效果和个体实效都不甚理想,无论是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还是治理机制,都处在新旧控制体系交错的状态下。

1.2内控管理机制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风险所困,甚至被压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违规案件频繁发生,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战略不健全,导致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的导向出现偏差,银行的宗旨和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由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政策和程序的持续修订去传承许多有益的风险管理经验,制约了商议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发挥。

2.1缺乏全面的风险意识

首先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其次是忽视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最后是不能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同时又不能认真研究市场变化的规律,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业务不但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2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社会经济调控者的双重角色,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经济目标在事实上也是双重的,这就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进行清晰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同时,由于缺乏人格化的产权和清晰的选择标准,管理人员的选择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干部考核运用制度。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确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对其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2.3激励约束机制与银行文化不相融

银行文化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就是银行的目标和企业信念。绩效考核机制体现了银行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对于银行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跟银行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对员工行为有重要影响。

3健全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风险管理。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外部环境比较复杂,银行业发展还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3.1强化公司治理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发展能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就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产权主体虚置、产权约束弱化问题,导致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不足和风险软约束。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最为突出,在其他银行也同样存在一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或者国有企业为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直接影响了银行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效能。从风险管理机制的角度来看,股份制是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

3.2构建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银行的内部控制做起。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改进内部控制:一是制度安排。主要是从制度上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授权和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关键是实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二是职能分离。要求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职能要适当分离,要求在三道防线上都必须体现职责分离和相互制约;三是资产管理。要通过包括物理控制在内的多种手段对资产和投资予以保护;四是控制手段。要通过董事会或监视会的监督、独立的内部或外部审计、不涉及日常业务的合规人员以及各业务县的垂直监督等多种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第9篇

>> 保险公司的合规风险管理研究 浅议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 保险公司的合规风险及其管理 浅议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合规管理的挑战与实践 浅谈构建保险公司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管理新规出台在即 论合规经营是保险公司永恒发展的主题 关于对大连地区保险公司合规经营的几点思考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研究 当前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对策研究 基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保险公司财务集中管理问题研究 保险公司成本管理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河南:保险公司经办新农合业务 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略论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浅析 保险公司顾客资产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9-20.

[3] 刘新军.保险公司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以ZH公司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4] 张大治.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实施研究[J].管理视野,2008.1.第102页.

[5] 陈音子.合规风险管理原则的几点思考[J].上海保险,2007(07).

[6] 梁嫦娥.保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 黄振宇.浅议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J].保险研究,2008.

[8] 李祝用,鲍为民.保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保险研究,2006(05).

[9] 李伟.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工作理论与实践[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0.

[10] 王,董昭江.论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及其实现机制[J].金融研究,2007(3).

[11] 魏振玲.刍议保险公司合规管理体系[J].金融时报,2011(012).

第10篇

关键字:公路桥梁 施工管理 风险

自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一直是我国的重点行业,公路作为拉动内需的重点行业,给我国公路施工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建筑企业应对工程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桥梁在交通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公路桥梁施工面临的各种事故和潜在风险日益严重,所以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就成为公路桥梁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潜在桥粱施工风险随着跨径的加大,公路桥梁施工的作业环境越来越复杂,施工的难度也增大。公路桥梁在施工阶段的事故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由此桥粱施工风险的管理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因此开展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的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桥梁工程施工论文对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1、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公路桥梁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对于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桥粱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一些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局限于在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编制的一些在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措施,缺乏系统性的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正式的公路桥梁施_亡风险管理方案。公路桥梁施工管理人员只注重业务量,缺乏争业风险管理。没有建立健全的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机制。国内多数公路桥梁施工企业由于风险意识的不强。对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上未考虑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职能,缺乏专职人员来进行风险管理。公路桥梁施工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1.2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完善

不具备良好的桥粱施工风险管理技术和能力。绝大多数公路桥梁施工企业未能建芷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主要表现对千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控制不得力,对于公路桥梁施工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不能做到充分考虑,造成当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到来时,由于缺乏全面可靠数据支持,不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管理成效低。不具备良好的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意味着以较低的项目成本获得利润的增加,我国公路桥梁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化、程序化不高,不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

1.3公路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理论体系不完善

对于风险评估还处于方法研究和对大型公路桥梁进行风险研究,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因素识别的层次不统一,不便于分工协作。虽然目前公路桥梁施工管理风险在一哆公路桥梁施工中得到运用,但系统和实用性强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的风险理论相对抽象,理解的难度大,不便为大多数公路桥梁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所运用。我国公路桥梁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知识的匾乏,使得我国公路桥梁施工企业整体对驾驭风险的能力较弱。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公路桥梁施工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需要找的一种符合目前风险发展水平且易于公路桥梁施工掌握和操作的实用风险评估方法。

2、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问题的策略探讨

2.1建立起全面、完善的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经验数据的积累,对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做出科学估计,当风险到来时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建立和完善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机构和机制。对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明确定位,设置上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配备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职责。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增强公路桥梁施工企业组织结构的运行效率,增强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作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的学习,并能自觉应用。

2.2加强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风险识别,为了直观地表现风险,按公路桥梁施工目标的实现程度,可将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分为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费用风险,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影响公路桥梁施工进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公路桥梁建设环境、设计、施工等多个方面,要从大量的因素中寻找公路桥梁施工的风险因素,对于可能转化为工期风险的因素要做比较详细地识别。另外要注意对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风险估计,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风险估计是对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发生时间等的估计。风险估计的对象是公路桥梁施工单个风险。可分为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公路桥梁施工风险发生的概率估计。这些风险包括设计变更频繁、施工管理水平低、违反施工程序、建筑材料不合格:施工技术不完善、建筑材料费用涨价、投资或成本控制措施不力等因素。

2.3梁施工风险与施工合同不严密和不完备密切相关。要提高合同管理质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施工风险预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签订管理、合同履行管理、书面资料管理等措施。公路桥梁施工企业要重视安全生产,必须取得安全行政主管部颁发的《安全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各类人员必须具备执业资格才能上岗,新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不能放松,施工现场安全设施齐全,并符合国家规定,公路桥梁施工机械必须经安全检查合格,并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制定和完善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和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技格执行。在公路桥梁施工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对各项风险对策的执行进行查,检查公路桥梁施工管理风险对策的执行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公路桥梁施工工程风险,开始新一轮的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过程。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在公路桥梁施工整个实施过程中要对风险进行持续的监视,从而保证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计划得以很好执行,需要说明的是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相关研究较少,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多,国家也尚未颁布工程风险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今后对公路桥梁施工风险管理企业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和机制,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更好的保证公路桥梁施工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3、结束语

公路桥梁建设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工作牵扯众多部分和单位,但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关系到公路桥梁建设的最后质量及完成的时间,因此,企业应该认真策划,科学安排,合理调度,确保公路桥梁建设工作按预期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文桥.浅谈公路桥梁建设行政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第11篇

[关键词]风险 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导致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重视风险、管理风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迫切需求。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众多优秀企业开展了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风险管理过程为对象,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为目标的审计。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其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有利于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善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大部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是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为自身评估的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的历史理想水平作为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作为标准。然而,这样的评估标准比较容易造成风险管理评估标准与实际不相符合,从而会影响风险管理审计发挥其作用。

2.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权责不明确

大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在负责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方法措施,从而导致审计部门的工作负担过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计部门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审计工作主要是对总经理负责,很多企业没有设审计委员会,使得审计部门很难与董事会进行直接的沟通,审计部门的工作较程度的受到总经理的影响。倘若审计部门提出的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意见没有总经理采纳,董事会也无法知晓这一情况,将导致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与执行,可能会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造成企业的经营亏损。

三、产生原因分析

1. 缺乏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评价标准体系是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对纳入风险管理范围的组织以及活动的相关重要特征和要求所做的最低或者最高要求标准。该标准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相对高度的概括性、客观性、清晰性、具有弹性。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对象建立对应的风险评价标准。但是,我国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是以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定作为自身评估的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的历史理想水平作为标准、一部分是以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作为标准,并没有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对象建立不同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这导致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受到阻碍。

2.企业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企业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其所负责的工作和工作程序不是很清楚,所需承担的风险不是很明确,进而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由于我国目前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各部门和各岗位不能承担起独立的、权威的管理企业风险的责任,导致我国的风险管理始终不能上升到西方国家的企业全面发展战略高度。

四、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对策

1. 健全相关的制度及政策

近年来,国际上多家跨国公司因风险管理不善而造成严重亏损或倒闭,不仅使全球经济产生了动荡,也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和国际专业机构先后颁布了众多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加强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有章可循,帮助企业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2. 制定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现在社会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了防止可能性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存在,需要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要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及时的审计和评价。审计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的前提是,企业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审计师才能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并提出应对措施等。但是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不是很完备,没有统一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标准,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

3. 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及配套制度

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重要特征,因而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企业制度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为了促进我国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企业需要完善其组织结构,使每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4. 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国家关于内部审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为了促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因为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企业的内部审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不但可以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规避风险,同时降低企业的风险。

五、结语

目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并未真正实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其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有利于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劲松,张庆.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5-7

第12篇

【关键词】新汇制;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汇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弹性已逐步显现。总体上来看,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对欧元汇率略有下跌。2008年我国将会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波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事涉外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来说,汇率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决策难度,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产生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不容低估。

一、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汇改后,一些涉外企业已经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寻求规避风险的措施,但整体来说,涉外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涉外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管理人员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决定着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汇率风险仍然是一个陌生的问题。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汇率风险了解甚少,面对新的汇率机制下日益显现的汇率风险,大部分企业显得束手无策。

金融衍生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知存在误区,缺乏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成本,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些企业则把金融衍生工具当作一种赢利手段,以投机为目的,期望取得高额利润,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由于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无法全面有效地防范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二)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较少,涉外企业防范风险的途径有限

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虽说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许多创新型的避险工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衍生工具仍然较少,加上很多套期保值的工具在基层金融机构还没有全面开办,可供企业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的种类仍然偏少,而且订价不合理,导致避险成本过高。对于一般的涉外企业而言,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避险防范外汇风险的途径非常有限。会计论文

(三)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定价主动权

涉外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方法大多需要通过谈判在合同中规定,目前大部分出口企业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在谈判中缺乏议价能力,难以取得主动权,无法通过协议让对方分担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有的企业甚至放弃了交易。

二、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制度的约束

中国是实行较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国际上许多成功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和方法应用于我国推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汇管理政策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审批内容和环节过多,收费过高,企业疲于应付,无法及时有效地抓住有利时机规避风险,甚至导致企业错过有利的结售汇时机;二是人民币只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企业不能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规避汇率风险;三是现行办法规定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以真实交易为背景。这种实需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使用衍生产品的灵活性。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套机制跟不上,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

受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汇率风险管理及规避机制尚未形成,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近年来,虽说银行非常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但是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警示不够,对金融衍生产品宣传和培训不力,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银行的避险工具,难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是造成企业缺乏风险意识、避险的知识和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机制还存在不合理性,定价普遍过高。大多数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提前收汇结汇,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汇率风险,却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和保险费等,难以完全享受到避险保值的好处。不少企业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太适应用于进出口业务量较小的中小企业。

(三)涉外企业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还在于缺乏具有外汇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一般是由财务部门兼管,只有少数企业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由于财务人员不具备专门的汇率风险知识和技能,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进行防范。即使企业能够使用金融手段来防范汇率风险,因为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汇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建立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对企业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更谈不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量和管理,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单独地使用金融工具,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架,往往会失去在交易前防范汇率风险的最佳时机,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或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涉外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的途径

汇改后,国家进一步放宽了外汇管理政策,但在短期时间内,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然难以得到彻底改变。涉外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现有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合理规避外汇风险,是企业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1.提高全体员工风险管理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汇率风险管理氛围

防范汇率风险,提高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很重要,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性,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全员性的活动。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涉及到汇率风险,如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单靠某一个部门将会大大减弱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每个部门都参与到汇率风险管理中来,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把汇率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建立全面的汇率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汇率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外汇风险的识别、风险限额的设定、不同类型外汇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等。为了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确定汇率风险战略目标,并根据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制定出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突出全局观念和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战术和避险措施,并在事后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不断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会计论文

3.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企业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外汇汇率的波动,无论汇率如何波动,企业都有可能面临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科学有效的监管力度,在内部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确定汇率变动的方向和波动幅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主动对可能面临风险的外币资产或负债项目进行调整或保值,及时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汇率风险失控现象。

4.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地防范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规避汇率风险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条件,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汇率变化莫测,金融衍生产品品种繁多,交易程序复杂,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因此,要加强高素质外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工作,加强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所面临的汇率风险类型和安全程度进行科学判断,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运用各项工具和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在汇率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充实外汇人才,才能增加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汇率风险不再成为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瓶颈。

5.将事前预防与事后规避相结合,把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

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外汇管理政策,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规避相结合的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将汇率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始终。交易前以预防出现汇率风险为主,交易后,以规避汇率风险为主。在交易前,可通过选择多种计价货币、订立保值条款等作为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在交易后,应特别关注风险敞口头寸,将提前或推迟结算、使用金融衍生品和贸易融资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如开拓海外市场的业务人员在谈判中通过订立价格条款来规避风险;交易后风险管理人员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对冲等手段规避风险。

(二)加强经营管理,化解汇率风险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出口企业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持产品价格优势的同时,更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内涵,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利用价格条款来分散或规避汇率风险。

2.实现跨国经营,提高汇率风险防范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型涉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选择在不同国家投资生产,并在当地直接销售,不但可以消除贸易壁垒,还可以减少因本外币兑换而产生的汇率风险。涉外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经营地点或市场,获得多渠道的原材料和生产部件的供应,减少了这些原材料的直接进口;将在当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减少了本外币之间的兑换,更加有利于企业提高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

3.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单一外币结算会大大增加汇率风险。如果涉外企业在某一时间内将其进出口业务同时分配到不同国家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这样就等同于使用多种外币作为结算货币。对于本国货币来讲,有的结算货币升值,有的结算货币贬值,企业的汇率风险被减小。由此可见,实施进出口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涉外企业降低汇率风险的危害。会计论文

4.实施融资的多元化,分散汇率风险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涉外企业来说,特别是对跨国公司而言,外币融资的渠道越来越宽,非常容易获得外币融资。企业要尽量从多个国际资本市场以多种外币融资,使得负债货币多元化,从而通过拥有多种不同外币债务来实现保值和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过程是复杂的,应把风险管理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融合起来,确保企业拥有一个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树立汇率风险意识,将汇率风险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合理选择汇率风险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将汇率风险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栗书茵.我国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48-52.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监管

一、背景及巴塞尔协议概述

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风险管理。所渭风险管理就是指银行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榨制和处置风险,用最低成本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等。银行业作为会融中介机构,承载着市场资金优化配置的重任.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稳健有效的银行体系可保证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指引自由银行制度顺利运行.在这种影响下.传统的银行业一直很少受到政府的干预。在新世纪.中目的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变革将使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挑战,与此同时,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这也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中国的现行的金融体制是否能独立于国际潮流之外而继续坚持分业经营.中国加入WTO后.在不同经营体制下.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与国际舍融机构竞争时能否处于有利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巴塞尔协议是一个对全球银行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国际性银行监督管理合约,我国已表示接受巴塞尔协议.并且基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逐步地、必然地要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这将促进我国银行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并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义件规定和建议要求.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的监管标准和指导原则。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即《巴塞尔协议》),到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再到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以及2000年出台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成为符国监管局的共识和最重要的监管依据。

1.最低资本要求。新协议在最低资本要求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几种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要素计算法制定资本要求。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法则允许银行测算其他必须的数值。在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委员会也提供了类似不同层次的方案以备选择。

2监管部门的监管检查。监管当局的嘛督检查是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充,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四大原则:第一,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一整套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还有银行监测和确保满足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若对最终结果不满足,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第三,临管当局应希望银行的资本高于最低监管资本比率,并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第四,监管当局应争取及早干预从而避免银行的资本低于抵御风险所需的最低水平,如果资本得不到保护和恢复.则需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3.市场约束。委员会强调.市场约束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稳健的潜在作用。新协议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监管当局应评价银行的披露体系采取适当的措施。新协议还将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委员会建议.复杂的固际活跃银行要全面公开披露核心及补充信息。关于披露频率.委员会认为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过时失去意义的披露信息如风险暴露,最好每季度一次,不经常披露信息的银行要公开解释其政策。委员会鼓励利用电子等手段提供的机会.对渠道的披露信息。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凋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

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1.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2.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3.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4.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5.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三)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四)我国银行业竞争不充分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问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仓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建议

(一)强化市场约束

除了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信用评估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适当进行金融风险现场监管。银行的各种报表数据可由社会中介机构监定,也可以委托其对银行及其信用行为开展各种审计、评估和检查,构建银监会一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外部峪管网络。

(二)加强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的目的是确保商业银行建立起有效的内控制度,借以评估银行在分析风险基础上设定的资本充足率,并对银行是否妥善处理各种风险及关系进行嘧督。银倚会应指导、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对内控制度执行中出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必要的处罚,并将责任追究制度纳入内控制度建设中。

(三)规范信息披露

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修改信息披露制度。

1.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进固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

2.要结合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推动会计制度的国际化。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也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职能。提高经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第14篇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剖析次贷危机成因,深刻反思借鉴教训,研究探索风险管理对策和措施,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步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四)发挥内审合规部门的功能。内审合规工作承担了监督、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合规情况等评价,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内审合规部门要坚持对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长期不懈地检查鉴证。不仅有问题要开展检查,没有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作到警钟长鸣,积极督促各部门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第15篇

摘要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组织降低隐患与意外,实现其目标。本文结合民营上市公司的特点,界定了民营上市公司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在分析闽南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

一、民警上市公司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从经济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民营企业最初是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企业类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国营企业概念逐渐被国有企业所取代,但民营企业这个概念却不但独立保存下来,而且内容还不断丰富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目前,学者对民营企业概念的界定并无统一看法。有的依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有的依据企业的产权关系、有的依据企业的资本构成、有的依据企业的经营模式。

尽管如此。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作为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民营企业一定是以盈利为惟一目标并完全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二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即建立在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基础上的,这种治理结果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三是民营企业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能够保持与市场机制的自然和谐。并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是一种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新型的社会所有制形态,它在概念上既不完全等同于个体私营企业。同时也不完全排斥国有企业。

本文从产权的角度给出民营企业的概念,即民营企业是与国营企业相对应的一种企业类型。是民间主体经营,除国家投资、国家经营企业以外的企业形式。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来讲有四种形式的民营企业:私有民营、集体民营、股份制民营和国有民营。民营公司则是上述民营性质的企业中符合公司注册条件的部分,包括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民营公司。民营上市公司则是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的民营公司,本文把民营上市公司界定为除国有上市公司及外资上市公司之外的其他所有上市公司。

二、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闽南民营上市公司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已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业务基本都有章可循,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笔者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闽南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结论。

(一)控制环境先天不足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奠定了组织的风纪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人。环境的好坏常常从更广泛的范围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从问卷的调查及实地考察中,笔者看到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结合《公司法》对公司制企业法人结构治理的规定和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提出的具体要求。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都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治理模式。虽然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和相应制度,逐渐向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靠近,但是家族控制的特征仍很明显,所有权和控制权重迭。实际控制人具有绝对权威。

2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民营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控制意识不强、控制环境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1)自身缺乏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认识。也不重视加强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从而使整个公司缺乏内控理念。(2)大部分经营活动虽然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健全。(3J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严格执行、不能落到实处。

3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在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内部控制的合理和有效性完全取决于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人。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涉及员工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薪酬等内容。但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财会人员的调查发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财会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重要环节。风险管理控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企业收益。最终影响企业价值。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频率作出合理评估,以及对风险进行控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民营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重事后的风险控制、轻事前的防范;重经营风险、轻行为风险。

1事前较少实行风险预防机制

闽南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偏向于保留或承担某些方面的风险(启动新项目等)。虽明知有风险存在而未加处理。在他们的意识中,冒险能获得收益,故权衡利弊后,不采取行动预防风险;偏向于在风险发生后采取补救措施加以控制。

2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行为风险。民营上市公司中对资产保管、错误、疏漏、延误、舞弊等传统的风险即经营风险,一般有风险识别机制;但是对于拙劣的人力资源政策造成的生产力受损的行为风险却很少进行识别和评估。

(三)内部控制活动中方法和内容存在缺陷

1会计控制方法不完善、执行不力

有些岗位职责划分模糊,可能产生“自由区域”,也缺少协调各部门工作的机构。授权和审批程序上,由于考虑了问题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等原因,权限一般高度集中,特别是在各项支出上,“一支笔”审批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各单位都建立了会计系统。但是不适当或执行不严格的情况不少。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作用。资产的保管制度执行不力。盘点制度未严格执行,财产被集体或个人侵占、侵吞的现象时有发生。未严格执行预算制度,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等不符合程序。造成投资时点、投资规模不合理,支出超标经常发生:对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未及时处理,也很少有预算执行改进措施。未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对于执行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人员没有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内部控制的部门和人员也没有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无法调动企业各部门、机构人员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虽然各公司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网络安全也存在隐患,不能发挥对各项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作用。

2内部控制内容不完备

从问卷的数据上看,闽南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还比较薄弱,不够广泛,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制度的建立上,比较重视货币资金、资产保管、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方面的控制。而对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对外担保的内部控制却不那么重视,这不符合科学的企业管理要求。在制度的执行上,执行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种内部会计制度只是作为写在纸上的东西,未落到实处,只是表有其名。公司领导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人责任感也不强,使有章不循的现象成为“自然现象”。

三、闽南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一,淡化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亲缘色彩。限制高管层之间。高管层与董事会、监事会之间,高管层、董事会、监事会与实际控股人之间过量的直系亲缘和旁系三代以内的关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二,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鼓励董事会吸收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并且改变独立董事由大股东推荐的做法。保持独立董事的真正独立,强化董事会负有监督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职责。改变监事会是从属的被领导的思想,保证监事会成员的独立性和构成比例的合理性,使监事会发挥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作用。限制董事会和经理层独揽大权。

第三,弱化控股股东的影响。闽南民营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很普遍,而控股股东往往控制着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掌握了企业的控股权、经营权和决策权。容易产生不按内部控制规范执行各项业务的情况。因此弱化控股股东的作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限制控股股东在企业中的权利。强化中小股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表决权来实现。

2转变管理者的理念,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只有公司的管理层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要性、重视内部控制,才能认真组织与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工作,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采用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以保证制度的切实执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充分的发挥。管理层负责公司的运作以及经营策略和程序的制定、执行与监督。因此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闽南民营上市公司要提升管理层素质,需要明确制定管理者任职资格的相关规定,并要求管理者具备这些资格。首先,在人员招聘上。可利用外部经理人市场,从外部经理人市场招聘能力强的、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其次,对于在岗管理者,定期对其素质进行综合考评,对不能胜任相应工作的管理者,应进行工作岗位的调整,甚至撤职。以增加管理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压力;再次,为管理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以满足岗位的需求。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认清风险管理机制的责任主体

只有认清了风险管理机制的主体,才能更好地督促责任主体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中,董事会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风险管理负总体责任。

2增加风险主管或风险经理职位

风险主管负责收集、汇总、整理和分类与企业经营、财务有关的风险信息,帮助其他经理人报告企业风险信息。同时,风险主管也需要和其他管理人员一样。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

3建立风险预警与风险报告制度

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系,并建立红黄牌风险警示制度;完善企业风险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定期检查风险,并检查在新的环境下原有的风险处理方法是否适用;及时评估并报告企业风险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三)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1明确职责分工

严格按照不兼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以有助于防止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控制时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还可以实行强制轮岗休假制度,以有助于发现前任员工的错误、舞弊等行为。

2适当授权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