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评职论文开题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领域:
研究方向: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
校内: 企业: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年 月 日
一、选题科学依据
1、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2、研究题目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3、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4、本人对选题在学术上的看法:
5、具体研究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6、预期达到的成果和具体学术价值:
二、研究方法
1、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技术措施、技术关键:
3、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4、工作总体安排与进度计划:
三、开题条件
1、学术(或技术)条件:
2、实验(或试验)设备条件:
3、经费概算及落实情况:
四、参考文献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六、考核情况
开题报告论证会记录:
记录人(签字):
年 月 日
开题论证小组考核结果:
1.总 评 成 绩:
2.是否同意开题:
论证小组主持人(签字):
年 月 日
论证小组成员
姓 名
职 称
是否博(硕)导
工 作 单 位
本人签字
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严格复试工作,确保生源的入学质量
我校实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分层负责的工作模式。学校负责整个复试工作的整体安排,各个院组织学科组制订复试的笔试、面试题目,学院负责本单位的具体复试工作,以及英语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试工作。通过制订科学的招生制度,认真选拔优秀人才:(1)采用精选复试内容、合理设计试题等方法,使复试尽可能反映学生的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素养。(2)英语测试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考试流程进行,确保公平公正。(3)面试由学科专家组负责,学生抽签参加面试。面试过程全程记录,面试专家组的平均分数为学生得分。
制订教学规章制度,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1)制订教学督导制。学校组织在职和退休教授成立教学督导组,负责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监控。对于基础课,学校应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所知,督促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对于专业课,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科研及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并对教学课时进行管理和控制,应督促教师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4]。学校督导组主要采取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资料、学生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规范教师的教风,知晓并帮助解决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2)制订学生评教制。合理的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满足学科知识的内在要求,而且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需求。在授课内容上要将基础理论结合科研或应用实际,注重科研方法、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在教学方式上要提倡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5]。每学期末,学校组织学生网上评教,以此来了解研究生作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需求。一方面从学生评教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将评教结果与教师考核评价联系,端正教风。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质量
(1)本课题通过学生调查发现,研究生普遍认为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巧合的是,学术道德好、学术水平高的导师所指导的学位论文评价也要高于其他导师。因此,研究生师资建设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选聘条件,从教师师德、学术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考核,提高导师入职门槛;导师遴选人的学术水平应由校内同行与校外专家根据申请人的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学术奖励和公开学术报告的学术含量以及面谈结果,共同评定。对新遴选的导师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培训,实行培训上岗。实施导师资格定期审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资格审查和岗位工作评估,对无课题、无经费,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师暂停招生,对违背学术道德和教学制度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2)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有几个重要节点,分别是课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写作。高水平的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研究生导师应尽早安排研究生进行文献资料的广泛阅读,并要求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期刊阅读量应在50篇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应是外文期刊。研究生所写的文献综述要能达到能发表的水平才能正式进入课题研究环节。学校和学院要充分重视论文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由教授组成专家组统一组织,对研究方案、计划进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议,严把质量关。学校还硬性要求学生结合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并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导师对论文多指导、鼓励学生向高水平的期刊投稿。目前,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已是我校评选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的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加强管理 提高 研究生 培养质量 途径
前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当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切实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学院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就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几个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进行剖析,找出差距、规范管理,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1.严把招生质量关,选拔合格人才
招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第一环节,所以精心选苗,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基础。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挑选优质生源。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各行各业对研究生的需求大大增加,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此充足的生源,既为研究生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研究生招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研究生是高层次的人才,招收研究生时应更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招生方面采取“守株待兔”策略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进行宣传。我院通过网络宣传,还以学科分专业召开考研动员大会,由学科带头人、导师进行招生宣传,并且积极鼓励本校优秀本科生报考;调剂优秀生源、完善入学考试和复试中各个环节,选拔优秀人才。
1.1 规范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及命题工作是招生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对于硕士生入学考试,考前学校应组织好各招生的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或负责人把好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考试这一关。让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召集学科领导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以二级学科为基础,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心,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科目设置。
对于命题工作更不可忽视,在内容上要有难有易,保证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能够考试合格,且较难得到高分才行。学科领导小组应每年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使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要不断总结经验,严把这一环节的质量关。
1.2 加强复试,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结束后,应加强对合格考生的复试工作。这一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对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内容的测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复试成绩在录取成绩中的比重,复试应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外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改进完善培养过程管理
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中心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抓好课程建设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要使教师感到有责任,使学生感到有压力,让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学院组织各有关学科、专业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确定相对稳定且不同院校相兼容和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学位课程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做出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应不断补充新知识,并要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使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与本科课程相区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要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分开档次,博士生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我院召开学科带头人会议,抓好教学大纲的建设工作,在学时及学分的分配上、开课时间及听课人员所需基础方面做出明确说明。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新课和一定的选修课,但新课需经试讲和论证方可开设,选修课要在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选修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开课。
2.2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方式。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院一些研究生专业课人数增加较多,针对这种变化,提出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采用有一定开放度的教学内容,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研究生学位课按照学校要求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选修课考试方法不断完善,采用笔试、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2.3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在学术活动中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可使导师了解、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有紧迫感,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并使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能够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学术活动的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应安排博士生参加大型、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我院从2001年起每年要求研究生参加由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我院承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测控技术”会议,并出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7月,我校主办“2009年大气光散射及遥测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国际会议是我校近年来主办的规模最大、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是慕名而来。研究生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眼界,拓宽了知识面。
2.4 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机仪学院研究生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交流,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院于每年下半年创办了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主管科研院长牵头,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院团委、研究生会承办。
论坛凝聚了机仪学院最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学术活动,通过“研究生主讲,青年教师点评”的模式,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进一步繁荣了学术发展。
3.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教书育人的典范,导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材过程。对导师遴选制定相应规范,对导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导师的负责制。
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论文的选题及论文的质量负责,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导学生向学科发展的前沿迈进。在日常学习中,导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重要原著及有关的中外文期刊,写一些读书心得,开展学习讲座与讨论,逐步要求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写一些学术论文,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点,为学位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4.严把论文质量关,严格学位授予
4.1 规范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对研究生是否具备开题条件进行审查,具体安排是: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审查;由导师负责审查学生开题前的文献阅读、方案论证等准备工作是否达到开题应具备的条件;由院系主管领导综合考核学生在校表现,如认为不宜继续培养则不能开题。其次,认真做好开题报告的审查组织工作。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实行集中开题,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位论文开题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分学科组织专家对论文开题进行检查,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对于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各专家小组应从选题意义、设计方案、论文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审查意见,研究生和导师要认真听取意见,并采取相应措施。开题审查不通过的要在两个月内补做,重新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课题,否则取消进入论文资格。
4.2 做好论文中期检查。
整个论文工作过程要进行一年,工作过程较长,难以控制,有很大随意性,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到论文答辩时才严格要求,往往为时已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论文中期检查的方式,保证论文完成质量。论文研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明确以后,导师和学生还要确定每一时期的子目标。在中期检查时,有关领导和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进度进行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认真完成进度的学生给予批评警告,并督促其限期完成。
4.3 做好预答辩工作。
认真听取专家们对论文提出的各种建议,并进行认真修改,对预答辩实行末位淘汰,各学科对预答辩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按5%~7%进行末位淘汰,要求限期重新修改,或者直接推迟答辩。
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要抓好预答辩这一环节,我院采取集中预答辩方式,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全部完成。研究生必须在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后方可提出学位申请。我院由主管研究生院长召集学科带头人,对预答辩的具体安排如下:
预答辩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环节内容,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须获得导师认可,才能参加预答辩。导师应在预答辩之前在《学位申请及评定书》中填写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名。
预答辩时间安排:
本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集中预答辩时间,安排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或寒假假期内进行,在第五学期春季学期开学2天内应全部完成集中预答辩;每名硕士生预答辩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中硕士生论文陈述时间为15分钟左右。
预答辩结论及处理办法。
(1)预答辩结论为通过者,由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可正式提出学位申请(《评定书》第4页);如预答辩结论为通过,但预答辩小组认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由预答辩小组填写《论文修改意见书》,送达学位申请人,学位申请人根据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完善,经原预答辩小组指定专家审查通过后,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正式提出学位申请。
(2)预答辩结论为不通过者,由预答辩小组在《论文修改意见书》中说明修改意见,学位申请人参照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三个月后,提交论文修改说明和预答辩申请,再次参加学科组织的预答辩。
如再次预答辩仍为不通过,三个月后,学位申请人可第三次申请预答辩。三次预答辩不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学科将不再受理其预答辩申请,按研究生结业处理。
推迟预答辩的处理办法:
如有因不满足集中预答辩条件,不能参加集中预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其预答辩可以单独举行,但必须推迟至少二个月,其学位申请应推迟到五月份以后。
4.4 严格评审论文。
在研究生的论文评审过程中,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回避制。学校按规定比例抽查进行论文盲审,学院对每个学生论文请相关学科的评审专家来进行评审。请专家对学位论文的选题、选材、实验条件、分析方法、所得的结论、文献综述等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对相应的项目进行定量评分,判断论文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位水平。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应进行认真的分析,更要重视对论文的否定方面的意见。如对某篇学位论文评审后,意见分歧较大,则应整理后,反馈给导师和研究生,加强论文的修改工作。
4.5 实行论文集中答辩,严格管理。
众所周知,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桥梁式与扩散式的教育方式,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我决策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科研专题实习也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否合格的有效方式,目的是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他们成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有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可以对学生技能进行综合性、系统性锻炼。因此,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亦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笔者在十余年的科研活动中,陆续指导了近20名高职学生进行科研专题实习,深刻体会到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扩展,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字与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更加坚定地认为,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是药学高职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高职药学教育实施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可行性
当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着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无需进行科研活动训练的观点。表面上看,科研与高职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工作不符,实际上是忽略了科研过程对高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对高职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高职生的科研应侧重于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应注重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开发而不是理论基础研究。
一方面,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可能仅停留在拥有几本证书的层面上,而是要求教师能深度融入企业的产品生产、研发等实践活动中,能服务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事实上,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已经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实践技能,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聘请了大批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其中亦不乏可作为科研专题指导教师的人选。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形成一支具备科研专题实习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无论哪种类型或层次的教育都不能批量地复制或制造人才,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正是满足这一条件的有效人才培养途径。现实中存在一批迫切想继续深造的高职生,也存在部分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与好奇心的高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科研专题实习模式将比顶岗实习更具有吸引力,也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3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实施
开展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对高职生的实践、应用、创新等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针对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就业岗位偏重实践应用、独立思维能力不足等特点,在专题内容、指导方式、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有异于本科院校的专题实习。
3.1师生筛选
师生筛选即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筛选。对于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有在研项目的教师担任;对于学生,则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以欲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为主,或选择对科研感兴趣、想在该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另外,为了保证高职生科研专题实习的质量,应根据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来控制指导学生的数量,如可根据指导教师在研课题数及课题级别高低确定具体的学生数量,原则上一项课题安排一名学生,对研发资金规模较大的课题,允许安排多名学生。
3.2开题
为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预见可能碰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文本材料并在课题组内以PPT的形式汇报。在报告会上,带教教师应针对汇报细节,包括实验设计思路、方法、仪器与试剂的准备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操作问题等逐一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设计,使其对即将开始的科研活动更有信心。
3.3指导方式
高职学生第一次进行设计性的实践活动,由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缺乏实践经验与技巧,在好奇与兴奋的同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问题和困难,挫折感也随之而来。对此,首先应加强指导的频度,切不可放羊式带教。笔者的课题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由每位学生汇报前一天的实验情况,包括检查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安排当天的研究工作内容等笔者坚持每天现场指导1-2次,晚上及周末则通过电话或QQ的方式与学生联系与沟通,适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这样既保证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又使学生在与带教教师高频率的接触中不断学习科研思维与技巧,从而提高了科研专题实习的带教质量。其次,要注重开展阶段性的小结汇报,不可埋头苦干式带教。笔者将课题组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要求每间隔两个月左右,各研究小组的学生均应对前一阶段的科研工作进行小结汇报。通过PPT形式进行口头汇报、互相提问、教师点评,同时展示文档形式的研究内容小结,师生共同从文字、标点符号、图表、文本排版等方面找出不足。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及时回顾研究内容和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科研进度,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互相了解不同课题的研究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述、概括总结能力。最后,应尽可能增加科研训练的途径,如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使其进一步融入生产企业氛围;利用到外单位进行委托测试或合作研究的机会,将学生派往其他科研机构,使其进一步了解先进的设备,学习先进的技术。
3.4成果汇报
为评价学生进入科研专题实习阶段以来的学习成效,在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完整的科研论文,并由各教研室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优秀的学生参加系部论文答辩,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就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校内外同行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课题意义、研究结果、论文写作、幻灯片制作、表述能力、回答问题的思维等进行综合评判,并按照考核评分标准给出学生相应的评分和评语。
4结语
笔者在十余年的科研活动中,陆续指导了近20名高职学生进行科研专题实习,深刻体会到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扩展,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文字与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更加坚定地认为,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是药学高职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高职药学教育实施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可行性
当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着“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无需进行科研活动训练”的观点。表面上看,科研与高职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工作不符,实际上是忽略了科研过程对高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对高职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高职生的科研应侧重于“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应注重应用技术或产品的开发而不是理论基础研究。一方面,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可能仅停留在拥有几本证书的层面上,而是要求教师能深度融入企业的产品生产、研发等实践活动中,能服务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事实上,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已经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实践技能,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聘请了大批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其中亦不乏可作为科研专题指导教师的人选。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形成一支具备科研专题实习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无论哪种类型或层次的教育都不能批量地复制或制造人才,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科研专题实习模式正是满足这一条件的有效人才培养途径。现实中存在一批迫切想继续深造的高职生,也存在部分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与好奇心的高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科研专题实习模式将比顶岗实习更具有吸引力,也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3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实施
开展科研专题实习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对高职生的实践、应用、创新等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针对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就业岗位偏重实践应用、独立思维能力不足等特点,在专题内容、指导方式、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有异于本科院校的专题实习。
3.1师生筛选
师生筛选即对指导教师及学生的筛选。对于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有在研项目的教师担任;对于学生,则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以欲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为主,或选择对科研感兴趣、想在该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另外,为了保证高职生科研专题实习的质量,应根据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来控制指导学生的数量,如可根据指导教师在研课题数及课题级别高低确定具体的学生数量,原则上一项课题安排一名学生,对研发资金规模较大的课题,允许安排多名学生。
3.2开题
为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预见可能碰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文本材料并在课题组内以PPT的形式汇报。在报告会上,带教教师应针对汇报细节,包括实验设计思路、方法、仪器与试剂的准备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操作问题等逐一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设计,使其对即将开始的科研活动更有信心。
3.3指导方式
高职学生第一次进行设计性的实践活动,由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缺乏实践经验与技巧,在好奇与兴奋的同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问题和困难,挫折感也随之而来。对此,首先应加强指导的频度,切不可“放羊式”带教。笔者的课题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由每位学生汇报前一天的实验情况,包括检查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安排当天的研究工作内容等。笔者坚持每天现场指导1~2次,晚上及周末则通过电话或QQ的方式与学生联系与沟通,适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这样既保证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又使学生在与带教教师高频率的接触中不断学习科研思维与技巧,从而提高了科研专题实习的带教质量。其次,要注重开展阶段性的小结汇报,不可“埋头苦干式”带教。笔者将课题组学生分为若干研究小组,要求每间隔两个月左右,各研究小组的学生均应对前一阶段的科研工作进行小结汇报。通过PPT形式进行口头汇报、互相提问、教师点评,同时展示Word文档形式的研究内容小结,师生共同从文字、标点符号、图表、文本排版等方面找出不足。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及时回顾研究内容和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科研进度,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互相了解不同课题的研究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述、概括总结能力。最后,应尽可能增加科研训练的途径,如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使其进一步融入生产企业氛围;利用到外单位进行委托测试或合作研究的机会,将学生派往其他科研机构,使其进一步了解先进的设备,学习先进的技术。
3.4成果汇报
为评价学生进入科研专题实习阶段以来的学习成效,在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完整的科研论文,并由各教研室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优秀的学生参加系部论文答辩,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就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校内外同行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课题意义、研究结果、论文写作、幻灯片制作、表述能力、回答问题的思维等进行综合评判,并按照考核评分标准给出学生相应的评分和评语。
4结语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英语教师培训;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
G715.1;H319
一、北京高职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为了适应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北京市于2012年起实施十二五“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北京市高职英语课教师培训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英语教师培训”),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作为英语教师培训的承办和组织单位,在2012年至2015年间,负责组织北京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的培训。
在前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梳理并联系北京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包括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等26所高职高专院校。并对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要求,结合英语教师们的需求和建议,制定出总体培训计划及各年度培训计划。根据英语教师及专家的反馈,及时总结调整培训内容形式,4年间完成了对高职英语教师115次共计53550人时的培训,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培训体系。
二、英语教师培训内容研究
在对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和调查问卷整理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组织方与各职业院校的英语负责人经过反复研讨,确定英语培训要以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为目标展开,力求提高突出主题,加强培训针对性。
1. 教学能力培训
教学能力培训就是以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目标展开培训,主要包括教学理论、教学实战、教学研讨和教学评比四大类。教学理论方面组织了教理论、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学生沟通技巧的培训,理论的培训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开阔了思路、转变了理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教学实战有英语课件制作与实训、慕课与微课、全国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技能大赛精品案例解析即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让英语教师们在教学培训中动起来,实际操作和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研讨组织了全国高职英语教学交流、高职英语“阅读、口语、写作”模块教学观摩、中外籍教师公开课观摩、北京市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全国高职英语教学交流、教改研讨,教师们共同就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前景与发展、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设计实施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研讨活动进一步加大与全国优秀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搭建高职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切实推进高职院校英语课教师培训项目的创新有序开展。教学评比有教学大赛、微课设计大赛评比、教学课件大赛等,展现了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成果,发掘高职院校的优秀英语教师,展示英语教师培训成果。
2.专业能力培训
专业能力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英语教师作为二语学习者也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加全面的语言知识,从而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专业能力培训集中在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方面。听说培训方面采用培训和取证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对英语教师展开发音、词汇、语法和交际技巧练习,鼓励教师参加社会资格考试,并与英国伦敦三一口语考试中心联合,组织各院校英语教师参加权威性和含金量很高的一个专项的口语考试―英国伦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Graded Examinations in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共组织24院校的近百名教师报名参加伦敦三一英语5个级别的培训与考试,社会资格考试的成功引进,对加强职业院校英语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邀请高级翻译为英语教师们展开讲解和演练,在翻译培训中,英语教师们学习翻译的理念,进行了翻译练习,促进了英语能力的提高,锻炼了翻译能力,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研能力培训
科研能力培训针对提升一线英语教师们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展开培训,对教师评职和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科研培训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教材出版、三大类。课题研究分为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和科研课题,每项课题均设有选题讲座、立项培训、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讲座、中期研讨、结项汇报等步骤,实行“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成长。教材出版培训包括教材征集、主题研讨、编撰培训、教材评审等内容,教师们根据各自院校高职学生情况、结合多年的教学资料,创新教学理论及方法,在教材性质、编写思路、选材内容、适用对象及使用范围等方面展开研讨培训,最终出版教材5部。论文经过征集、专家指导培训、多次反馈修改三个培训阶段,参加培训的高职英语教师的已达到近百篇。
三、结语
英语教师培训紧紧围绕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三大核心,全面提高了北京市高职英语教师的英语和教学水平,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学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教学大赛获奖,完成教改、科研课题,取得英语类资格证书,出版教材,,建设高职英语教学资源库等,英语教师的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丞,河南省示范性高职英语教师培训情况综述[J].教改探索,2014(8).
[2]王国贤,新形势下高校党校培训内容与方式创新研究[J].党的建设,2016(2).
[3]矫海莲等,上海地区循证护理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的调查[J].上海护理,2011(1).
[4]蒋学清,北京五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理论与实践[J].中国外语,2013(01).
[5]张俊茹,实施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赴德国培训项目情况报告[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6]方雪晴,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1).
作者简介:
论文关键词:冲突,张力,善恶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选自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的短篇作品集《古宅青苔》(Mosses from an Old Manse,1846)。霍桑的作品开创了富于持久生命力的象征小说的传统。他长于心理(特别是罪恶感)的分析和描述,洞悉人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所面临的复杂的处境。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古德曼?布朗(Goodman Brown)在一个黄昏吻别他的妻子费丝(Faith)前往森林去赴魔鬼之约。在与一位与他父亲相仿的同伴前行的途中,他一直深觉良心不安,意欲返回。可接连遇到一些他所敬佩教他道义的人,他们竟然也是去参加魔鬼的聚会。这让天真的布朗倍受打击,而当发现自己的妻子费丝也在前行的人之列时,他几乎崩溃。在魔鬼的聚会上,他看见镇上的知名人士与下流人士,圣人与罪人,不分彼此,相交甚欢。接受不了打击的布朗,在皈依魔鬼的洗礼中昏了过去。第二天他回到镇上,变得忧伤沮丧,开始排斥他曾经的生活,曾经的祈告和他的家人与妻子。孤僻的布朗最后在忧郁愁闷中死去。
很多对此短篇小说的分析,都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诠释布朗从无知虔诚变得失望绝望的心路历程。小说中的粉红锻带等意想也得到了极大关注。而本文试图从艾伦泰特所提出的张力的角度(即文本所具有的内在辨证结构,对立面的协调解决)[1]来分析。小说在善恶概念上的对立统一——直面人性的善恶。小说在基督教义的背景下,展现了鲜明的善恶观念。所谓的善,首先就是回报于上帝的绝对的爱和信(真心皈依,虔诚敬拜),从而是普遍的人类博爱,爱人如己。坚信天堂乃是福地。接着便是坚守誓言,诚实守义,忍耐节制,聆听神的启示等美德。所谓的恶,就是不信神,物欲,偷盗,伤害,诽谤,虚妄,奸,凶杀之类邪念和罪行[2]。在布朗身上,善与恶的冲突交锋表现为爱恋与欺骗,信念与诱惑人文历史论文,天真与虚伪,天真的他没能直面人性的邪恶而抑郁而终。
一 爱恋与欺骗
古得曼(Goodman)在英文中含“好人”之意,而费丝(Faith)在英文中含“忠实”之意。拥有善良与忠实的布朗在善恶的第一次交锋(即爱恋对欺骗)中,原谅了自己的人性邪恶,从而获得了前行的动力。日落时分,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走出家门(Goodman Brown),与新婚三月的妻子费丝(Faith)吻别。妻子很忧伤,想挽留他今夜留下来:“求你明天日出再出门旅行,今晚就睡在自家床上”,因为“孤单的女人会做些可怕的梦,生些吓人的念头,有时候连自己都害怕”。可布朗拒绝了,并反问道:“怎么,我漂亮可爱的妻子,结婚才三个月,你就怀疑我啦?”年轻的费丝无以反驳,回答道:“那就愿上帝保佑你!愿你回来时看到一切平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此时古德曼?布朗叫道,“阿门,做祈祷吧,亲爱的费丝,一天黑就上床,不会有什么东西伤害你的。”于是两人分手。布朗匆匆上路,在拐弯处回头看到了仍在伫望神情忧伤的费丝,心中深感不安,觉得自己行为可耻恶劣,怀疑费丝已经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但立即又否定了这样的想法“不,不,她要知道了真会活不下去。”给自己打气道:“她是个有福的人间天使,过了今晚这一夜,我就再也离不开她的裙边,要一直跟着她上天堂。”
在以上布朗和费丝的对话中,他们总是亲昵的称呼对方。费丝称布朗是“宝贝心肝”(Dearest heart),布朗称费丝为“我的宝贝,亲爱的费丝”(My love and my Faith)。在这昵称中,可以感受他们两人新婚燕尔的甜蜜和新婚小别的不舍。他们相互深爱表现了基督教义三大主德“爱、信、望”中第一善。但他们又都对彼此隐瞒,不愿告知对方今晚自己的真正意图。他们相互利用对方对自己的体贴和信任。选择隐瞒也许是为了不去伤害对方,也许是害怕失去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和爱意。无论是善意抑或恶意,背叛还是让他们愧疚不安,为对方和自己祈求上帝保佑平安。在这魔鬼之约问题上,两位主人公的感情中爱恋与欺骗相互交织,心中善恶并存。他们仍然深爱对方,相信美好的未来,在欺骗中似乎爱恋得分更多,善恶的交织中善念占了主导。
二 信念与诱惑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信念,布朗踏上了通往森林的凄清小路。而在这段路程中,邪恶的诱惑开始不断冲击他坚定的善念。布朗回避了他人人性中的邪恶,坚信自己的人间天使妻子费丝,抵挡住了邪恶的诱惑。布朗在森林里如约见到了他的同伴,这人年龄大约五十,穿着的模样和布朗相似,而且神态比相貌更像,会让人误认为他们是父子。邪恶总是带着慈善的面具。他实际上是邪恶的化身。他身上带着一跟酷似黑蛇的手杖,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暗淡的光线下这跟手杖活脱一条扭动的大蛇。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正是由于恶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犯下“原罪”。而布朗,也在这位长者的诱惑中美好的信念慢慢瓦解。
这位长者首先是邀请了布朗和他一起参观魔鬼的聚会。虽然文中没有透露他是如何使善良的布朗答应此次邪恶之旅,但他那长者的身份和布朗相似的外貌神情肯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他的神情之间有种见多识广的气派,“倘若事务需要,得与总督同桌进餐,或置身威廉国王堂堂大殿,这位老者也不会局促不安”,他还是和布朗一样装着简单,举止朴实,获得了年轻布朗的极大身份认同。和布朗一起上路后,他就连忙催促他步伐快些:“快走吧,才上路就这么慢腾腾的。要是这么快就乏了,把我手杖拿去吧!”他急切的邪恶目的昭然难掩。布朗慢腾腾的步子却完全停下来,意欲返回。他马上使出缓兵之计:“是么?那咱们就边走边谈。我要是说服不了你,你就回去好了,反正在这林子里才走了不远。”他开始施展他邪恶的魔力。第一次诱惑,他打起了亲情牌人文历史论文,说和布朗一家相当熟知,有帮助过布朗的爷爷,给布朗的父亲点燃焚烧印第安人村庄的火把,看在他祖父的面子,也很乐意和布朗交朋友。他的一席话意在颠覆布朗心中祖辈都是忠厚老实的基督徒形象,消除布朗的羞愧,让布朗的行为找到效仿的榜样。可惜布朗并没有相信他的这番话,“我们总是祷告上帝,而且行善积德,容不得这号坏事”。恶魔的第一步诱惑宣告失败。
第二步诱惑,他谈起他和显赫们的交情,其中有教堂执事,市镇委员,甚至还有很多议会人员。这让身份低微的布朗大惊失色,与显赫们身份悬殊使得布朗没有认同,他还是心存顾虑,觉得再走下去,会没脸面去见他们萨勒姆村的大善人,那位老牧师,也害怕会伤害费丝。在上面的努力失败后,他又使出一计“欲擒故纵”,他诱惑的第三步;“要是那样的话,古德曼?布朗,你就回去吧,就算为了二十个咱们前头那号一瘸一拐的老太婆,我也不愿意让费丝受到伤害。”想返回的布朗认出了前面的女人正是教他教义问答的古迪?克洛伊丝,与牧师和古金执事一道是他道德与精神方面的顾问。害怕被她询问,布朗拐到了一边。长者故意让支在一旁的布朗,亲眼看到给他布教说道的堪称模范的太太实际却是个老巫婆,也来参加这魔鬼的聚会。这位恶魔却装着若无其事,上前与古迪?克洛伊丝攀谈。这一次恶魔成功了,二人继续朝前走。他直催布朗加快步伐,继续诱惑他,把道理讲得有理有节,条条都象是出自听者的内心。可这一切都掩饰不了他邪恶的本身:那些被他触摸到的树枝,立刻干萎就像曝晒了一星期。诱惑之力没能维持很久,执拗的布朗忽然一屁股坐到了一截树桩上,不肯再往前走,他心中还有心爱的费丝。聪明的恶魔仍然从容不迫:“这件事,你的想法慢慢会变的,坐在这歇会儿,等到想走了,我的拐杖会帮你一把!”然后便转眼不见。他没有暴力的拉布朗前行,露出他邪恶的真面孔,而巧妙的将诱惑(他的拐杖)留在了布朗身边,等待布朗信念摧毁的时刻。
三 天真与虚伪
天真的布朗不能接受这人人皆有罪恶的事实,不再坚守他的费丝,对人性邪恶的逃避使他无力面对生活,变得孤僻冷漠,最后在忧郁愁闷中死去。
在长者离开后,首先出现的虚伪形象是大善人牧师和古金执事,布朗听到了马蹄声和说话声,他辨认出这是牧师和古金执事的声音,他们其中的一位停下折了跟树枝,这是他们接受邪恶诱惑的暗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布朗听到执事声称他宁愿放弃授圣职的宴席也不愿错过今晚的聚会,他们和印第安巫师一样也会施行妖术,而牧师更是要赶着去聚会。蹄声渐渐远去,信念招受打击的布朗头发昏,心沉重,痛苦不堪。仰望苍天,他疑惑那里是否有天国。虚伪的第二人物,布朗的最后信念“费丝”。在传来的一片嘈杂人声中,布朗听到了村里乡亲们的声音,男男女女,有信仰者,也有不信仰者,有圣人也有罪人。他的费丝也在其中,随着粉红色的锻带从空中飘落,布朗的信念崩然倒塌:“人世还有什么善!罪孽不过空名罢了。来吧,魔鬼人文历史论文,这世界全是你的。”绝望疯狂的他,抓起拐杖大步流星,不像在走,倒象在飞。手握拐杖的他,成了这恐怖场面的主角,似乎成了恶魔的化身。他美好的信念随着邪恶的一步步渗透而消失殆尽。
信念被瓦解的布朗,来到了聚会的地点。绝望而无辜的他。天真的心灵再次被虚伪冲击。魔鬼的聚会上有圣洁的教徒,显赫的州议员,贞洁的太太,纯洁少女,也有犯下死罪的男人,道德败坏的女人,印第安巫师。好人与坏人不分彼此,圣人与罪人聚在一起。形如黑影的恶魔昭示着虚伪人类的罪孽,人心的险恶:虔心祈祷表面正派的人士却犯下诸多伤害、虚妄、奸、凶杀之类的罪行。他已故的父亲,敬仰的牧师和古金执事将他拉入了改教的人群中,他的教义导师古迪?克洛伊丝也将他的妻子推到了改教仪式的祭坛前。森林中的这一夜遭遇,无论是实或幻,让天真的布朗无法相信还能信仰天国,而害怕这围绕在他周围仍在祈祷的堕落有罪之人。
结论
在善与恶的第一次交锋——爱恋与欺骗中,布朗原谅了自己的人性邪恶,从而获得了前往森林的动力。在善与恶的第二次交锋——信念与诱惑中,布朗回避了他人性中的邪恶,坚信自己的信念(即妻子费丝),抵挡住了邪恶的诱惑。在善与恶的第三次交锋中,布朗逃避这人人有罪的人性邪恶事实,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念。布朗所钟爱的妻子费丝,一直带着粉红色的锻带。在《圣经》中,鲜红代表罪恶,白色代表纯洁,而粉红色则介于两者之间,代表了罪恶与纯洁的融合。布朗只看到了他坚定信念中与人为善的一面,而不能接受人性固有的邪恶。他的妻子在他第二天返回时欢快的奔向他,在他冷漠时对他不离不弃,他没有失去他的费丝,而只是他自己固执地推开了所有人。所以人们应该勇敢坦然直面接受人性中的邪恶,才能摆脱邪恶解脱自己,保存发扬人性的善良。
参考文献:
[1]蓝仁哲.新批评[A] 赵一凡等编. 西方文论关键词[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684
[2]黄振定.上帝与魔鬼——西方善恶概念的历史嬗变[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8
[3]W. Guerin, Earle Laber, et al. A Handbook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供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人才,面对市场需求和新形式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必须够用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干创新和创业精神,并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储备,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
二、商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上,应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培养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体。
(一)理论知识的要求
1 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经济、管理、法律、市场等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只有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确保在思想上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2 “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而不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人才,过多地理论学习势必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缺乏将达不到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以确保高职人才的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为度。
3 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如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与控制、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知识。专业知识的扎实与否是决定高职人才是否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要求的关键。
(二)实践技能的要求
围绕为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这一目标,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见)习与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实训两部分内容,应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
1 实(见)习的内容。一是认知实习,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的机会。如机械类专业的金工实习、生产见习,其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实习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二是技术应用的实习。如电子类专业的数电、模电和单片机的实习,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会的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制作出具备一定功能的作品或产品,通过测试、验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技能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个拥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人要想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离不开较强的动手能力,否则即使他是满腹经纶,也只是纸上谈兵,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具体的应用。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技能实训应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对高级工的能力要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者来说,就业应该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一)加大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1 专业设置改革。高职高专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加大对原有专业的整合和新专业设置的力度,使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组建一支由学院就业办、教务处、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市场调查和分析。听取各行业、各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开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切实突破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问题,并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专业。面向未来,专业建设委员会还需对社会发展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走向做好预测,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求。
2 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决定着他能否顺利地就业,而学生具有的能力大多是由专业课程设置所决定的,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市场调查时,还应对各行业、各部门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进行认真地分析、论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再根据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大纲的制订时,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请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决策意见,共同研究决定,并重视实(见)习、技能实训的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尽可能接近1:1。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既是教授、讲师,又是高级技师、技师或工程师的教师队伍。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训水平是关键,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高职高专院校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践,提倡教师去社会兼职,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学院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课或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以密切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距离;,三是利用本校具备“双师型”能力的教师。对中青年教师实施校本培训。不断充实、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 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生命线,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
1 建立健全听课监控体系。为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保证课
堂教学质量,为此,建立健全听课监控体系十分重要。通过学院教务处、系部领导、教研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教师间的层层听课,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评课活动,教师问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每学期召开1~2次学生评教座谈会和教学问卷调查,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教师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教与学携手并进”的良好的教风学风。
3 建立健全课程考试管理质量评估体系。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考试亦由单一的知识继承性考试逐步转向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并重的考核,考试方式开始由闭卷笔试一统天下逐步转向多样化。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考试考核方式还需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改革,我们认为以认知为主的理论课程的考核要以“应知、理解、会用”为重点;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考核应以“应知与应会考核并重,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为重点;实践课程的考试要以“技能鉴定为本”为重点。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校应组织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试题库,每门课程的考试都应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进行统一评卷,然后将考试成绩汇总、统计,以此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4 建立健全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体系。学校应制定出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体系,将教学事故界定分为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后勤保障部门以及教师、教辅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教学、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各环节中出现的过失或过错,并将教学事故划分为各种等级,根据事故等级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四)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全面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旨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缩小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在就业E做到“无缝链接”。
为了使毕业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指导教师应按照专业特点,布置设计课题的总体要求,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己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由学生按照共同的志向和兴趣组成3~5人的课题小组,指导教师要求每个课题小组自行设计制作出具备一定功能的作品出来,并依据作品功能写出开题报告,经审批后,课题小组可以进入毕业设计实质的研究开发阶段,这样做能使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发扬团队精神。
关键词:QQ群;药学类;毕业实习;管理
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里,到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岗位实习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做中学”的一个过程。它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的检验,是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也是锻炼和检验自己社会能力、工作能力的过程。实习期间也是学生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时期。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讯软件,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平台,是QQ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很多实用功能。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QQ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管理工作,建立符合时代性、科学性、规律性的实习管理新途径、新载体,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QQ群在实习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QQ群的普及,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实习管理工作中。张震[1]利用QQ群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实习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徐暄[2]利用QQ群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进行实习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过程中分散实习、分散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吴帆等[3]通过使用QQ群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尚会静[4]将QQ应用在高校心理工作中,实现了即时与非限时、点对点与点对面的思想交流,解决了正式场合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和困难。笔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将QQ群应用于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探讨应更加深入。
2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药学类实习点类别多且分散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实习单位类别多,岗位丰富,相互距离远,实习生分布广,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
2.2教师与实习生联系困难
由于学生大多数在外地实习,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更换了手机号码却未及时通知所负责教师和班内其他同学;有些学生因为漫游费用较高,而选择不经常开机;导致教师与实习学生间联系不畅,有关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位,给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带来了一定困难。
2.3毕业生实习相关信息传递、交换缓慢
在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中,涉及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格式及就业信息、实习考核、学校通知、评先评优等信息的传递,信息量大,若以传统的纸质版传递,交换缓慢,管理成本较高。
2.4学生对实习认知不足,社会经验不足,适应性差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在实习过程存在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一是环境适应慢,二是吃苦能力差,三是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由于学生实习期间较分散,与教师联系联系少,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心理梳理,不能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误区。
3利用QQ群进行实习管理的可行性
3.1QQ群是一种普及率及使用率高的即时通讯工具
QQ自从1999年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这也是全世界单一互联网应用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亿[7];据统计,到2016年为止,QQ同时在线用户数达2.59亿人[8],针对大学在校生使用QQ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500位分布于文、理、工、艺术各学科的受访者普遍使用QQ,拥有QQ号或上QQ的比例高达97%[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手机中安装了QQ软件,且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QQ号码,每天使用QQ及QQ群功能的频率很高,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和进行联络沟通,为动态管理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实习生提供了可能[1]。
3.2QQ群的功能强大,模块丰富
QQ群成员除了可以互相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即时聊天、交换信息外,还有图像传送、文件共享、群邮件、数据传送、群视频、群内讨论组、QQ电话、群公告等多种功能,并不断推陈出新。通过QQ群可以提供一个远距离交流平台,能快速、准确、详细、大容量地传递信息,为药学类毕业生实习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3.3QQ群技术成熟,操作简单
QQ群技术成熟,管理员可以要求群成员更改备注名称,要求学生备注班级等相关信息,不需要添加群里的人员,就可以很快速地找到需要单独交流或集中交流的对象;管理员可以对无关人员进行及时清理,以免虚假信息,给学生带来损失;管理员可以限制群成员无用信息,以免覆盖有用信息;整个QQ群操作页面简单、直观,容易上手。
3.4QQ群具有稳定的运行系统,终端设备多样化
QQ群可以同时在电脑及手机等设备上登录,群消息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同步,并且保留历史消息,方便查看;整个QQ及QQ群运行稳定。
4如何利用
QQ群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笔者在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拥有创建QQ群权利的班委,为每个班都创建了一个毕业生班级QQ群,以班级命名,要求本班学生全部加入QQ群,负责实习就业的教师及重要班委担任管理员;创建一个全院毕业生的QQ群,要求本院所有实习毕业生全部加入,由笔者担任群主,并委派每个班班长担任群管理员,让他们帮助教师管理好QQ群。学生在各QQ群中的群名片设置为各人的班级加上姓名,以便管理,及时清除无关人员,杜绝其在群内虚假信息,以免造成混乱。下面详细论述如何利用QQ群的群消息、群文件共享、群邮件、群公告、群视频、群视频、群讨论、群相册等功能开展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工作。
4.1QQ群消息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消息功能,可以向群里成员发送文字、语音和图片等信息,在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全体学生及时招聘通知,相关就业政策,毕业事宜等信息,学生可以在群里对消息进行回应,负责就业的相关同学也可以将信息转到本班群里,以免遗落重要信息;针对特殊学生,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开展心理预警和心理帮扶工作。教师不必事先将每个人加为好友,就可以通过QQ群单独向群内学生发送消息,同样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单独发送消息,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一个解决的问题渠道;方便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状况,准确传达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4.2QQ群文件共享功能的应用
QQ群文件共享功能,可以用于资源共享和资料存储,药学类毕业生一般校外实习时间为半年到一年,这期间有很多信息需要传递。采用传统的纸质形式,耗时耗力,并且传递不及时,利用群文件共享功能即可很好解决。在实习期间,虽然主要的工作、学习都是在实习单位进行,但学校很多工作是实习单位没办法替代的,如各种考试的安排,奖学金的评选,简历的制作,毕业论文格式,实习报告格式,学生离校手续等。将相关文件上传至QQ群,学生就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取材料,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4.3QQ群邮件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邮件功能,用户可以向所在群所有成员以文字、图片、附件等方式发送传递信息,在邮件附件中可以添加普通附件和超大附件。对有些文件过大不方便在群共享传递的,可以通过添加群邮件超大附件而传送,另外有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注意QQ群共享文件,而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群邮件功能,将重要文件、通知等信息发送到每个人邮箱,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群邮件功能也可以用于奖学金、评先评优等投票,教师通过群邮件评选项目及注意事项,利用QQ群邮箱开展专项投票,提高评选的公开性、公正性。
4.4QQ群公告功能的应用
QQ群群主和管理员可以利用群公告功能文字、图片等信息,公告栏处于群醒目位置,在公告同时,公告信息也会以群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群消息窗口中,以便群成员及时知悉。在公告栏可以实习时间安排,毕业手续办理及时间节点,招聘信息,考试通知等相关信息,利用群公告功能对重要信息进行反复推送,以便传达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准确传达了相关信息。
4.5QQ群视频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视频功能,用户可以发起或参与群视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用户可以进行PPT演示、分享屏幕、播放影片及上台等操作。在药学类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管理中,因学生分散在外地,有些重要表格及资料需要填写,教师可以通过群视频演示PPT或播放视频文件、分享屏幕等功能,提供在线指导,学生在自己电脑上实时观看,学生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了解学生最近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咨询就业等相关信息。
4.6QQ群讨论功能的应用
利用群讨论组功能群用户可以创建讨论组,然后邀请部分群成员参与讨论,在讨论组中的消息只有本讨论组成员才可以看见。在药学类实习管理中,在同一单位或地区实习的学生可以建立讨论组,方便彼此的联系、关系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相互传达;另外,针对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如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等)可以建立讨论组,以便教师节省时间做更好的解答;也可以对各班主要班委建立讨论组,使得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及相关事项的传达上(如毕业手续要点要求等)更有效率。
4.7QQ群相册功能的应用
QQ群相册功能允许群成员创建电子相册及上传相片,并可以对上传的相片进行评论。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分享本实习单位照片,个人实习照片;也可以将与就业相关信息以图片格式上传到群相册,以供学生浏览、下载、评论和转载。
5结语
面对药学类实习管理的难题,借助QQ群的应用,可以加强沟通与联系,拓展了工作空间,是药学类毕业生工作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为网络时代实习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所论述的方法和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校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中去。但也应看到,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配合,QQ群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毕业生工作,它仅是一个提高就业工作效率的新工具,是传统就业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震.腾讯QQ群在医学专科生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128-129.
[2]徐暄.QQ群在五年制高职园艺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8):140-142.
[3]吴帆,张文彬.QQ群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2013,(21):189-189,191.
[4]尚会静.论网络媒介QQ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应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4):121-123,132.
[5]颜亮,马金珠.辅导员如何加强医学院校药学类学生的实习管理[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3):46-48.
[6]赵钟祥,祝晨蔯,李小翚,等.药学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管理模式[J].药学教育,2009,25(4):47-49.
[7]李淼.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过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3-08(3).
[8]腾讯17年,一部QQ成长史[EB/OL].(2016-02-11)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课程改革 评价体系 金融专业
一、课程改革及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质量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学,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样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开发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项目的设计、考核方案的制定等等,对于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来说,课程开发的标准、技术路径和操作方法相对来说较难把握;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在课程实施上,χ耙翟盒>管类专业而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如何促进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校外实训的时间安排如何既符合企业需要,同时又不打乱教学计划的安排等等;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将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教学质量的效果。而在课程评价上,由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秩序,课程评价方式等也要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将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反过来指导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向,这必将成为职业院校经管类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课程评价是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评价,而课程改革必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我校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立足首都经济,面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全面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掌握金融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以及金融产品销售、金融企业客户服务以及金融业务处理的核心技能,熟悉国内外金融政策法规、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走势,掌握现代化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金融生产和服务实践,适应金融服务业需要的面向金融企业营销、服务以及管理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培养金融企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金融专业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根据我校“平台递进、模块并行、通识贯通、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理论,筛选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围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以技术应用与创新为主线,构建了基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理论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培养掌握综合金融产品交叉销售和服务能力以及较高职业素养规范的高端金融服务人才,既保证了就业的适用性,又兼顾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构建了“夯实基础、能力递进、校企融通、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
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一贯通、四迭代、一全程”,纵向并行,横向交叉。“1”是指“通识课程”,突出知识应用性并贯穿学生全程培养;“4”是指“专业课程”,由技术迭代递进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遵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核心,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转化成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通用技术平台课程”,突出知识应用性并贯穿全程培养,培养学生通用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制定学习规划,形成初步职业素养规范;“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由校内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有效开展校内外学习活动,引入企业文化和岗位标准,在“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职业素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由校内外指导老师现场监控、难点指导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前一阶段积累而成的职业能力融通为金融产品能力、金融客户服务能力、金融业务处理能力等,实现职业能力递进。“1”是指“专业创新实践项目”,突出校企融通性、创新应用性,采用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创新项目等形式,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开展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评价体系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决定了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评价必须多样性,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多样化,要建立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同时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以及行业组织的考核评价,如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构建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其次,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突出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后,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突出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
(一)引入行业企业标准,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
以学生岗位适应性与职业生涯的发展性作为根本标准,引入国际高端企业及行业龙头/品牌企业的工艺要求、质量标准,通过改革工学结合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将评价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等等,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对于课证结合类课程,采用以证代考的形式。实习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由校企双导师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水平、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重点推进评、展、鉴、赛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1.考核原则。
(1)突出能力考核,重视专业理论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原则。我校金融专业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以及专业创新实践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⒗砺酆褪导有机融合,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课程要求的专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基本知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掌握了专业技能操作,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加强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学习态度及职业素养结合的考核,既注重了技能训练提升的考核,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2)过程为主、考核主体多元化原则。对于学生的过程考核,是指将平时的过程考核和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结合,将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对于考核主体应该多样化而言,除了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外,还将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3)课证融通原则。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本专业的资格证书,才能毕业,对于金融专业来说,金融理财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和保险从业资格都是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因而,必然要开设“课证融通”类课程,在这类课程评价上,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课程的考试考核相结合。
2.考核内容。
包括:理论知识(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技能操作(方法步骤工艺实操等);学习态度及综合素质。
3.考核方式(成绩算法参考)。
(1)建议过程考核占全部考核成绩的权重约60%~70%。过程考核中:平时成绩30%(出勤、提问、纪律、学习态度及职业素养等);阶段考核成绩(课内或单元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完成的实训工作量、实训报告质量等)70%。
(2)建议终结性考核占全部考核成绩的权重约30%~40%。终结性考核中:理论考核(整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50%;操作技能考核(体现本门课程学生应掌握的综合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方法、步骤、工艺、实操、成果水平及质量报告等);40%;总体表现(团队合作,个人贡献,情感态度等)10%。
(二)多方独立测评教师教学质量,加强实践课程的监控与评价
采用多方独立测评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不同观测点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企业专家权重占22%、学生权重占30%、教师同行权重占8%、教学系和学院(部)权重占20%、教务权重占8%、校领导权重占12%。
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学生活动空间大、教师教学方式多、教学周期长等特点,学校重点采取听教师说课、巡查教学现场、听关键单元教学、随机访谈学生、抽查学生作品等方式,由企业专家、学生、同行教师、校内督导进行独立测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主要依据。
毕业设计质量控制采用抽查教学文件、听教师开题讲课、看学生答辩、抽查论文的方式进行。通过跟踪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对毕业设计选题是否来自企业真题、是否专业对口和毕业答辩质量等进行集中检查,以此规范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顶岗实习质量监控通过“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监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态、教师与企业的联系状况,检查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三)不断完善多元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和家长、研究机构、教育主管单位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创新创业的成效等作为衡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步。实行第三方评价,采取内审、外审、考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引入行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全面考核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具体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行业技术标准、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将评价建议和意见作为评价结果代替简单的课程分数,从而将课程评价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工作而服务,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参考文献
[1]林清夫.浅析高职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马国平.高职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依据和原则[J].教育与职业,2010(24).
【关键词】地质工程 研究生学术道德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22-02
【Abstract】For the study of academic morality cultiv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key is how to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reform programs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other engineering majors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basic material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terms of the present reform generality of education, regime and supervision of academic moral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reform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Geological engineering Academic mor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近年来,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技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后备军中的一支,其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现象也有发生。学术道德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得到高度重视,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培养地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改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建立健康的地质工程专业学术管理环境,规范地质工程专业学术秩序,优化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情况
面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我国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例如,四川大学在今年开学典礼上让新生学习《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并首开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更是从几年前就开始,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北京大学更是将学术道德规范开设为必修课;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处理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受理学术道德规范问题举报、并作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在制度保障上几乎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学术道德规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还利用网上的学位管理系统接受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现象的举报。高校采取的这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给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参考和经验。
二、地质工程专业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的构建
解决研究生学术道德诸多问题,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而应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标本兼治,应建立系统的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研究生学术道德机制用最优化的一系列方法来处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事务、管理事务与行政事务,是由几类不同机制联合起来,共同形成的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系统中起作用的完整运行体系。[1]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主要从教育、制度和监督惩治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长效机制,既要从思想认识和诚信文化等软约束着手,更要重视规章制度责任划分,也要落实监管和惩治的硬措施建设。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依托高校其他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剖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共性,充分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不仅对学生进行心灵内在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更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避免学术不道德事件的发生。
三、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优化地质工程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
1.研究生新生入学的学术道德教育
正如国内各高校在开学典礼上对新生入学道德教育的重视,地质工程专业新生入学也是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相关介绍与宣传的最佳时期。以新生入学为契机,邀请地质工程专业知名人士以其本身对名利的淡泊、对学术的敬畏的例子为学生做规范和道德的引导,并从学术道德的基本定义、目前出现的现象、危害、处罚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以引导为主,在开学之前端正学习态度,理解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在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性。
2.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培养优势,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所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制的特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密切,形成了以实验室、科研项目为基础、以导师为核心的团队。[2]对于学生的培养,导师承担着精神生命的培育和研究方法指导的双重责任。在精神培育上,加强师德建设,导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和榜样,使学生牢记社会责任,秉持诚实、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术作风,甘于寂寞、淡漠名利,担当学术道德的实践者;在学术研究指导上,导师根据项目课题内容,结合时代需求,设计出适应每位研究生的具有现实性和创新性意义的专题研究项目,确保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不重复。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导师在其中扮演一个服务性的角色。根据导师为主体的特点,地质工程专业还应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实行学生、导师、系、学院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导师、学院与学生管理部门签订学术道德责任书,将学术诚信纳入导师和学院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导师招生资格与学生的研究经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3.打造实践创新平台,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励措施。
地质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打造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避免学术不道德事件的发生。依托国家支持地质工程等艰苦行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政策,依托国家支持高校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信息,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积极扩大社会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利用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创新平台,打造地质专业特色精品,以参选课题为主线,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创新的能力;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育优秀学位论文,对取得优秀科研成果和获得各级别优秀论文称号的研究生进行奖励,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激情。[3]
4.提供良好的论文开题条件,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学生在研究中缺乏见解和观点,自然就想到抄袭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学科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我们利用这便利条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研究课题的机会,使研究生的课题不重复,研究内容不重复,从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积极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于2011年5月成立了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与俄罗斯、丹麦、日本等国家知名学校、企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并共享许多国际资源,使学生对南极的地质状况研究充满了好奇,激发了科考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上对待研究。
5.实行监管惩治并举
单靠研究生自身的道德调控和培养单位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止学术道德失范的发生。由国内几起学术道德事件发生后,高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在处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中发挥的作用中发现,硬性的制度监管和惩治可以收到很好的警示效果。所以,地质工程专业结合实际,制定了本专业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规章制度,遵循地质专业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防止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4]
6.发挥学术批评的监督作用,从舆论导向上对违反学术规范的学生给予严惩。
许多高校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理都一致的采取了保密的态度,有碍于高校学风建设的“颜面”问题,对道德失范处理过程和结果并不公开。[5]用沉默的逻辑来对待学术造假,只能制造更多的造假隐患。地质工程专业在处理学术道德问题方面,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制度,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监督研究生教育质量。针对全国各大高校在法律层面的学术监督制度短期内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形,充分发挥学术批评的监督作用,从舆论导向上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学生给予严惩。例如,建立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媒体和个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在公开的大环境下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约束。
四、结 语
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而形成的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加深理解,并逐步完善。希望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运作起来时,能真正给予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诚信茁壮成长、有所作为保证,保持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地质工程学术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天一、曾志英.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长效机制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1):181~183
2 赵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4):35~37
3 魏继红、吴继敏、孙少锐.如何加强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59~60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国内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情况
从2010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和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探讨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可借鉴经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区域性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地方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培养方案[1]。林世平等人[2]总结介绍了福州大学开展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成果,探索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新机制;李淑芝等人[3]阐述了江西理工大学“三体一位”的培养体系,详细介绍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高磊等人[4]针对目前专业硕士较多地移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提出在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工程应用,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行业优势,构建强效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张岩等人[5]比较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提出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精”和“专”应有更高要求,实践教学比重应更大、课程教学内容应更贴近服务特殊行业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由于专业硕士对工程性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妍妍等人[6]提出在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以“应用性”内容为主,以“实际系统”为中心,同时还要注重内容的“与时俱进”;梁志剑等人[7]提出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考核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罗燕琪等人[8]根据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特点,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进计算机实践课程,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现状和不足
教育部设立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具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工作的人才,如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师,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获取学位的条件与要求等方面理应与学术型有所区别。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早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时都是从学术型开始,因此,导致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下面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为例,分析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不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201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收总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態势,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术型硕士比例在逐年下降,甚至目前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2:1。图1为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总数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人数的对比。
2.1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的精神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定位是:紧密围绕国家和首都信息产业的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秉持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及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适应产业需求、就业面宽、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特点,充分考虑首都经济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对专业硕士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番努力和探索:开设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与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等多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中反响不错。同时,学院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制,积极给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配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在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通常聘请计算机相关企业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技术骨干来担任。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从工程实施、项目研发、技术实现等方面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2.2现存不足
2015年,根据学校精神,计算机学院就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组织了学科自评,专家们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总结为如下两点:
(1)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清晰,核心课程需要进一步整理,有些课程是本科层次的课程,属于研究生补修课程;企业教师上课和企业实习应主要针对工程硕士。例如,当时出于提升学生编程能力考虑,设置了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但实际上这类课程属于本科知识层次的提升,未能很好体现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的核心本质,所以需要对课程进一步优化。
(2)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度不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区分度不高,工程性体现不够。事实上,在专业硕士培养初期,由于对专业硕士的认知和理解还有欠缺,很多高校都以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为模板,导致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分度不高。一方面,高校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多方面衡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需要一个过程,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的实际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许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3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构建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除了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有较大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所在学校的学校定位与特色相联系,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培养机电行业和信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信息技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为办学特色。因此,我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确定应该服务学校的目标和特色,打造出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特色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鉴于此,在进行培养体系设计时,就要将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作为计算机应用的背景,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导师工程能力要求以及培养环节上,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特色,并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优化,满足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3.1在培养环节上体现工程性和本校特色
1)论文环节:鼓励学生选择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为背景的工程性题目。
因为要与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相融合,因此在选择课题时就鼓励学生以信息行业为背景的应用性题目。例如,目前互联网行业非常热门,就业形势也较好,与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社会媒体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就成为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热门。另外,智能化立体仓库系统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等,符合我校光机电一体化的特色,学生选择相应的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仓库监控系统(WCS)作为研究课题,既具有我校的行业背景特色,又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非常适合我校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当然,要使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突出,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者就要更新管理理念,制定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课题的相应政策。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允许他们经常出差住在企业从事相应的工程项目;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工程性的课程,例如,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这样的课程,另外,计算机学院每年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型科研项目,在申报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极具工程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又能够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2)导师指导环节:聘请企业导师,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
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计算机学院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学院专门为专业型研究生聘请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新入职的青年博士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为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和指导。鼓励研究生指导老师组成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導,传道授业解惑,从系统理论、知识结构、科研能力、选题指导、论文撰写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硕士自身内涵的修养;企业导师利用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从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实践能力等方面,按照工程实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许多硕士指导教师都有大量的横向课题,工程实践性强,对具体的实施者要求较高,从项目需求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项目具体实施、项目部署与上线、后期维护等一系列工程性过程,对参与其中的研究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升的作用。同时还积极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学院做学科前沿讲座,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学术氛围、提升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硕士研究生了解行业动态和科研前沿。
3)论文评审前:增加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
在培养环节上,为了体现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性、应用性,我们强调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研究生必须要在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能力和编程实现能力,为此,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背景的论文题目,在学位论文提交之前,增加一个与毕业论文对应的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有学院的学位分委会确定检查验收小组,采用背对背的形式,由导师小组对所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程序系统进行验收检查。所谓背对背就是检查小组的老师实行交叉检查,导师不能检查验收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检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对开题报告中提出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收,判断其程序系统的工作量,对其程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算法的有效性、程序的鲁棒性以及相应的代码量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者,给其一周的修改时间进行二次检查,检查通过者进入论文盲评,二次检查不过者延期3个月答辩。增加这一环节后,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毕业时的软件系统设计水平和程序编码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大提高。
3.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研究生不仅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否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因此,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既要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特色,也要能够突出工程目标和实践研究。因此,我们要构建工程性强的课程体系,适当突出一些案例教学,模拟工程场景,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专业硕士的实际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删去了之前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加对编程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中要求以实现工程性系统为考核目标,间接地促进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反映出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择业选择。这几年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相当火爆,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技术正在兴起,为此,我们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因势利导地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课程,并在学院内部搭建了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测试和使用,既拉近了学界与业界的距离,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再如,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开设了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软件测试方法与实践、工程课题实现等课程,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性和系统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结语
尽管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专业硕士的理解还较肤浅,加上计算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并根据行业实际进行准确的定位,积极完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从学生、教師、学院、学校多个方面多管齐下,保障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为首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03-19].
[2] 林世平, 余春艳.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J]. 福建电脑, 2013(10): 24-26,31.
[3] 李淑芝, 兰红. 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114-117.
[4] 高磊, 赵志刚. 以应用引导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5(2): 71-73.
[5] 张岩, 姜建锦, 张克君, 等. 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6(12): 91-94.
[6] 高妍妍, 欧阳一鸣. 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5): 133-136.
[7] 梁志剑, 杨秋翔. 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11):49-51.
市属公立高校从其来源看,大多是由原来的市属职业大学、普通专科学校和基础比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现归于高等教育系列。市属公立高校从管理制度上来看,其财政收支、物资采购、人才引进、人员考核等方面都是按照政府对机关的管理办法进行,这种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属公立高校的迅速发展。从行政管理的权责划分来看,有的学院是由市委、政府直接进行统筹管理;而有的学院则采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的模式,市委政府主要在财政收支、物质采购等方面对其进行行政管理,而高校相关行业机构主要在人才引进、人员考核等方面对其进行行业管理。
1 市属公立高校科研现状
1.1申报的课题层次整体偏低
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市属公立高校整体科研基础薄弱,科研设施相对简陋,科研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潜在能力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自身科研基础较差,科研实力较弱,只适合申报省市内一般课题,省级以上自然科学类的项目在申报条件上就已将高职院校排斥在外,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课题完全没有。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认同度不高,要想争取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也非常困难。
1.2 科研团队的建设欠缺
市属公立高校的科研团队普遍存在缺乏核心人物、主力军和科研目标的问题,大多院校的科研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学术拔尖人才匮乏,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的院校甚至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还没有起步,还停留在教师依靠单个人的力量申报课题的层面上。共建团队攻坚克难的意识淡薄,缺乏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且市属公立高校自身财政有限,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没有额外的经费支撑,缺少科研项目是科研团队难以生存的关键[2]。
1.3 科研质量较低
市属公立高校的科研无精品,特色与优势不突出。大多教师申请的课题以纵向课题居多,企业横向课题几乎没有;课题研究方向大多为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型课题少之又少,科研方向重理论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且部分教师重立项轻研究,申报课题积极、研究课题不深入,满足于一般性结题。课题研究层次偏低,具体研究过程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在快结题的时候临时突击,草草结题,虎头蛇尾[1]。
1.4 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
市属公立高校整体科研氛围仍不够浓厚,教职工科研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欠缺,创新意识较差,大多数教师没有科研压力,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3]。目前部分教师把科研工作当作是一种压力、一种任务看待,没有主动去参与科研的意识。大多数教师申请课题和的目的就是为了评职称,一旦评完职称就大功告成、高枕无忧,缺乏继续写论文和课题申报的动力。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对于如何搞科研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和报告,也不知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在适合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1.5 科研经费管理过死
市属公立高职院校的没有独立财政权,科研方面的任何支出一般有预算才能有支出预算不能随意调整,一旦预算已经确定,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这种模式基于行政机关设置,确实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高校而言,学院科研方面的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开支在数量、时间上存在很大的变数,其预算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且项目经费支出范围、额度不仅要严格按照市属财政管理制度进行,部分市属公立高校还得按照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办法进行经费审核管理,而非按照项目相应的项目或课题的经费管理制度进行支出。
2 市属公立高校科研管理的基本原则
市属公立高校科研工作应以教育科学研究及技术技能创新为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主动参与行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科研管理应基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高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引导教师科研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三是立足区域、校本研究,注重学校特色,促进科研各项工作“研中做,做中研”,出成果,出精品,出数量;四是集中精力攻克省级、国家级课题,扶持年轻教师科研;五是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质量。通过教育教学研究、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学术讲座等活动带动科研的全面发展。
3 市属公立高校科研管理对策
3.1 给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大多市属公立高校由原来的普通中专院校升格而来,社会普遍并一直认为市属公立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并且大多认为高职院校不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实力和水平。但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不断创新发展,各院校的软件措施都不断提升,博硕士及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不断被引进,由于课题申报渠道、科研管理政策等原因,这些高职院校的潜在实力未真正发挥出来。政府政策对市属高校的科研应给予一定的帮扶和支持,市属公立高校可以承担的项目都可以让市属高校承担,不能胜任的项目,也可由高校出面组织、协调其他省、部级高校合作来承担,可逐步提升市属公立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参与度[4]。同时,学校也应当加强科研学术人才库建设、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学术委员会和校内外专家库建设。
3.2 积极引导,灵活管理
市属公立高校应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与合作的积极性,组建一个主权分明、高效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系统,必须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科研方面要实现管理规范化、合理化,应从以下几个方向不断改革和完善:注重学术自由,适当进行行政与学术分离,大力发展专家治校;科学引导科研方向,发展优势学科,鼓励学术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与监督,强化科研经费预算及资金风险评估,全面加强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等[5]。
3.3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学术水平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而市属公立高校由于行政管理、经费来源等限制,科研软硬件设计相对于其他普通高职院校更加简陋,所以科研方向更应合理规划,科学研究的内容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及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应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科研的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展:(1)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或方法研究、高职办学规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招生与就业指导研究、精心化管理平台建设研究、专?I应用技术、校企合作、基础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树立高职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弘扬健康心理、健康文化,实现培养目标而开展教育思想、心理学、教育学、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人文社会社科方面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应用技术研究: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开展技术应用研究;(4)校本研究:通过推进岗位研究,服务学校内涵发展,可开展国际化办学、校园质量文化建设、管理服务创新、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等研究课题。
关键词:教师培训;变化;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90-03
一、目标制定:以“变化”为着眼点
现行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大都事先制订方案,而培训目标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培训对象层次不同,培训方案林林总总,培训目标也各有其异,但有一点却高度相似,那就是目标表述的抽象、模糊和笼统。以“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为例,其目标的表述不外乎:具有“敬业和爱生的专业情意素养”、“虚怀若谷和无私奉献的人格精神”、“广博精深和开放动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合作和实践反思的教学研究能力”,如此等等。其正确性毋庸置疑,但普通教师是否需要?倘若需要,那么,学科教学带头人与他们如何区别?再者,受训者在受训前是否具备?若已具备,培训意义何在?若不具备,又如何证明他们受训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在构思和拟定培训方案时目标不应是装模作样的虚应条文,而应是课程设计、模式构建等实实在在的东西。目标是否实现,也必须以“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方向是否正确以及“变化”的大小来衡量和检测,而不是依靠培训者的自我感觉。这样,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变务虚为务实,着眼于让受训者或培养对象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具体,清晰,可操作,也可检测,从而为培训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打下基础。而那些不在意、不追求、不凸显“变化”的目标,往往只是空洞的“大话”和徒有其表的“正确的废话”,难以实施,也难以检测,实现多少,是否“有效”,无从说起。
基于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和应然目标的认识和理解,集美大学“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项目组以具体化和微观化的目标取代了普适化、宏观化的目标,其核心是:通过培训,使培养对象更新和拓展语文教学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改进和完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并对其他教师产生引领和辐射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必须最终落实到“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即导致教学行为的“变化”上,这样才能改进和完善教学,不仅促进专业发展,而且促进学生成长。“更新和拓展”、“提高”、“获得新的”、“改进和完善”等用词,不但凸显“变化”,而且使目标更清晰,更可操作,提高了可检测度。这样,目标就为培训工作确定了正确和明确的方向,也为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设置:让“变化”针对需求
现行教师培训有效性不高,这是事实而非臆断。据集美大学项目组对42位培养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对“你认为现行的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这一题目的4个选项中,有23人选择了“一般”;在对“你认为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这一题目的6个选项中,35位培养对象选择“培训课程针对性差”,排在首位。
“针对性”即针对受训教师的需求。针对性差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教师培训对象复杂,类型不同,层次有别,时间不等,需求也各异,不可能有普适的课程或内容体系;其二,受限于培训者的现有条件,因人设课往往成为或主动或无奈的选择。“因人设课”,其“人”即授课专家,培训机构已有或外聘的授课专家研究什么或专长于什么,就安排什么课程或研修内容。至于小学教学实践和受训者的需求,则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中,有三个关键词:语文、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变化”必须满足这三者的需求,否则就难说有效益。培训者应据此设计课程或研修内容,以充实和具化“变化”的内涵。当然,这三者是相容而非并列关系,即不是让它们“各司其职”,分别统辖一些课程或内容,而是三者兼顾,彼此照应,综合考虑。
1.针对“语文”的需求。单一学科的教师培训必须遵循本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注意满足其专业学习特性和专业标准,满足其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推进十年,经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培训,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对于通识性课改理念大多已经了然,现在理应更专注于学科本身。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培训固然需要传授教育理论,但语文自有其特殊的教学规律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个性化问题,因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也应与众不同,应立足“语文”设计培训课程或安排研修内容。
2.针对“教学”的需求。“小学语文教学带头人”不是语文学家,而是教学专家;其主要工作场所不是研究室,而是教室。而“带头人”之谓,也必须通过“教学”来体现和实现。针对“语文”的需求,是方向,是基础;针对“教学”的需求,是根本,是关键。
集美大学的项目在关乎“语文”的课程或研修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拓展,如“汉字学知识讲座”、“文本解读示范”、“儿童文学知识讲座”等,但这些不仅仅着眼于丰富培养对象的语文学养,归根结底也为教学服务,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教学所必需的、所急需的。在两年培养周期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主轴“问题解决”部分,核心课程或研修内容各有侧重,但都给予了“教学”:第一阶段为识字教学专题研讨,安排了“识字教学案例研讨”、“识字教学学术沙龙”、“识字教学专家讲座”等;第二阶段为阅读教学专题研讨,安排了“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古诗教学”、“常识性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等。第三和第四阶段将安排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专题研讨。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安排的这五个方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各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无论哪个方面,培养对象的认识和实践,或多或少地都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阶段围绕一个方面研讨,便于凝聚合力,“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
3.针对“带头人”的需求。“带头人”彰显了培养目标需要达成的规格或层次。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要造就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而是能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专家。他们必须比一般的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具有更广博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以反思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研究能力,这成为课程设计或研修内容安排的重要依据。集美大学的项目安排了一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通识性课程或内容,如“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内涵解读”、“中美文化比较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教育科研方法”、“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等;也安排了一些属于语文内部,但意在开阔视野的内容,如“国外母语教育”等;还安排了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学术
沙龙”以及培养对象自己在分散研修阶段的“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展示和讲座”等。这些课程或研修内容,对于培养对象拓宽视野、提高包括反思能力在内的教研能力、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解决:促“变化”落于实处
“问题解决”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师培训领域的运用。围绕受训者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以求达到初步共识。在培训者的引导下,受训者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认识,获得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从而改进和完善教学。
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问题解决”是培训模式,而“问题”本身却属于课程内容。问题何来?来自受训者,来自教学实践。因而“问题解决”模式也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解决”二字彰显其对“变化”的追求,包括思想认识和教学行为的双重“变化”。“问题”一旦真“解决”,也就意味着真“变化”。
1.发现真问题。真问题是“问题解决”意义或价值实现的前提,即必须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普遍性问题。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需要解决不同的真问题。对于刚入职的语文教师,除课堂管理外,大量存在的是对语文性质认识不清、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清、教学策略不当的问题;成熟教师往往面对教学细节有待完善、教学美需要提升等问题。无论刚入职教师还是成熟教师,其问题较多是表层的,因此不难发现。而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或优秀教师,其问题更多是深层次的。比如,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忽视文体特点,从而影响课文教学价值的发挥。这些问题在培养对象或优秀教师中普遍存在,但不为多数教师所发现。集美大学的项目第二阶段集中研修之所以安排“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古诗教学”、“常识性课文教学”、“略读课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等,就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大量隐性的问题,亟须解决,否则会制约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真问题不同,发现途径也各异。新教师教学问题可以通过问卷和课堂观察发现,而对于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更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去发现:一是阅读资料。大量阅读各种教辅类期刊或著名语文网站发表或推荐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等。这些“优秀”的案例,其设计者或执教者大多与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同属优秀教师之列,二者的问题往往相似。二是现场设计。课前或课中让培养对象撰写教学设计等。通过这两条途径发现的问题,可为设计课程或研修内容提供依据。
2.主体深参与。问题最终必须由受训者自己解决,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培训课堂的主人,培训者不能越俎代庖。专家讲座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只有为受训者所内化,才能真解决问题,从而杜绝“左耳进,右耳出”、“培训一套,教学另一套”现象的发生。而内化是以体验为中介的。因此,受训者深度参与培训就必不可少。专家讲座与案例研讨、学术沙龙、小组讨论、个别交流、动手作业、课堂实践等需要紧密结合,要摒弃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培训方式。
3.方式各有异。“问题解决”不应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和方式。各种问题,其性质、难易、产生的原因不同,培训步骤和方式也应有异。以集美大学的项目为例,第一阶段要解决识字教学问题。识字教学课堂操作对于这些准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而言不难,难在认识。因此,集中研修采用“案例研讨”、“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的步骤进行,而分散研修则为独立完成论文,意在促进培养对象认识的“变化”。第二阶段要解决阅读教学问题。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最具复杂性和创造性,改变课堂操作往往比改变认识更难。集中研修主要采用培养对象在专家引领下进行二度设计的方式,重在切实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以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为例,培训者先行从国内各种期刊和著名网站搜集关于《看雪》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发现共同问题是迷失了童真或游戏精神。培养对象的首度设计暴露了同样问题。针对问题,培训者结合《看雪》的教学进行讲座,提供了让课堂弥漫童真的游戏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对象再挑选课文,运用新策略进行二度设计。然后,就二度设计进行小组、全班两个层次的交流,培训者随机点评。这样,围绕问题,逐层深入,强化培养对象的参与和体验,切实改变其固有的思路和策略。
4.加强延续性。集中研修的成果,需要在分散自主研修阶段消化、巩固和强化。一种思路、策略一旦驾轻就熟,改变着实不易。且不说教学本来就是高度复杂的活动,以新替旧,且要熟练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因此,集中和分散研修,内容上必须保持延续性,这样才能促使“问题解决”落于实处。若将集中阶段之学习成果束之高阁,另起锅灶,难免前功尽弃。在集美大学项目培训的第一阶段,分散研修主要是根据集中研修内容撰写论文,展开网络研讨,促使认识深化。而在第二阶段,分散研修则以完善和展示二度设计为主,使新思路和新策略得到实践检验。同时,还要进行反思和理论提升,并就此开设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讲座,发挥引领作用。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中,促进培养对象的专业发展。
四、独立评估:使“变化”得到实证
通过培训,受训者是否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需要作出客观的评估。培训者自我评估,受训者“面对面”评估,无法避免人情等因素,其客观性要打些折扣。只有去除各种干扰因素,其客观性才能令人信服。项目组所有成员都不介入其中才是“背靠背”的评估,才是独立的评估。集美大学项目组特别聘请有二十多年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博士、集美大学特聘教授谭继生牵头组织独立评估小组,为评估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