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坚定文化自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今年是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思政部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展纪念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一、开展“和精神”学术讲座
9月20日,思政部张衍丽老师在1214教室,为全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和精神”的学术讲座。张衍丽老师认真研究的历史,查阅了大量关于的文献,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80年前的历史壮举,并以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了精神的当代价值,使师生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场师生对张老师的讲座给予一致的好评。张衍丽老师此次讲座一是主题突出,通篇报告以弘扬精神为主线,精神是整个报告的魂。通过讲的原因及历程,提炼出精神是什么,通过历史,告诉人们,途中,老百姓为什么欢迎,支援,为什么完成举世瞩目的壮举,取得的胜利。二是史论结合,通过的历史,总结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到胜利的原因。三是故事性,有句话叫做:讲理论不如讲历史,讲历史不如讲故事,讲座用讲故事的手法,讲述的艰苦历程,使大家记忆深刻。四是教育功能,通过讲述的时代价值,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胜利80周年,它将激励我们坚定信仰,永不言败,敢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工作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体系 文化自信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据本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的机能。其次是对文化自信的基础的研究,按照资料来看,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知识与伦理。所以在这里,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审视。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民心所向是一切社会变革开始的源头,同时其也是整个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风向标,而在这之中的文化氛围在而是对社会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从这点来看,如果要使社会的民心向同一个方向聚集、前进,那么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则必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思想、理论的宣传地和发扬地,大学生是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动力。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为创新知识的场所,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为此本文认为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同时积极的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且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提高其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建设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建设和创新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其独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正华.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严莉莉.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哲学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商执娜,吴家琳. 奥林匹克文化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266+270.
[4]张秋辉.“三个自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弓民.高校育人过程中“三个自信”理论与实践融入的路径与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86-89.
[6]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
[7]罗系数.课程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8]周忠华.论核心价值观自信[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北京电影学院 李博. 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07.
[10]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主持人简介:周秦,江苏苏州人。幼承家学,通韵律,工诗文,擅恹笛度曲。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院中文系,师从钱仲联先生治明清文学,为入室弟子。1989年主持昆曲艺术本科班教务。2001年出任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泛联络海内外专家学者,筹办并主持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中国昆曲论坛》。2003年,应白先勇先生之请担任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导,复与曾永义先生合作编演《梁祝》《孟姜女》《李香君》《杨妃梦》。多次赴台北、香港等地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讲学教习,推动昆曲在海内外的传承弘扬。2004年获苏州市政府颁发的“昆曲评弹传承荣誉奖”,2009年获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称号。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昆曲论坛》主编,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寸心书屋曲谱》《苏州昆曲》《昆戏集存》等,目前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中国昆曲音乐研究”、“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等。
主持人话语: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艺术的遗产价值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它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曾经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在世界文化总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明证之一便是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KunquOpera 0f China)赫然名列其中,它是得到由18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4项代表作之一。
“入遗”十年以来,伴随着昆曲存活环境和发展态势的长足改善,昆曲正日益成为文化学者和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与昆曲有关的科研日益繁荣。2001年1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共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自2003年以来,中心已在国家文化部的指导下实施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编出《中国昆曲论坛》8辑。2005年8月,经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领导小组确定中心为“国家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正式授牌。2009年6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经国家文化部授予“为昆曲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荣誉称号并受到隆重表彰。
为纪念昆曲“入遗”10周年,2011年5月间中心在昆曲发源地――昆山千灯召开第二届国际高校师生昆曲研讨会。来自海内外36所高校的百余名教授、研究生应邀与会,提交并宣读了65篇论文,内容覆盖昆曲史论、传奇文学、声腔音乐、场上表演、剧本翻译以及昆曲艺术的教育传承、昆曲文物的保护修复等广泛领域。本期专栏选刊千灯研讨会发表的部分论文。其中陈学凯教授从遗产守护、文化自信的高度对昆曲的历史文化内涵重新加以认识阐发,将昆曲传承的意义归纳为“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华文脉继承延续的工程,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为中华文明在现代的崛起,做一种基础的扩展、强化、巩固与铺垫的工程”,进而就昆曲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周秦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通过为时五年的深入调研,基本理清了昆曲艺术的场上遗存现状,并以苏州昆剧院为基地,实施“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初步建立起一个高校与剧团合作互动的工作平台,藉此“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并产生实在的推动促进作用”。随着对外开放和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同,近年常有外国名校博士研究生选择与昆曲有关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并来到中国进修。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Kevin Schoenberger采用国内学术界尚不太熟知的“混音文化”理论,分析研究明代戏曲家徐渭的杂剧《歌代啸》。立意新奇,方法独特,启人深思,颇值得一读。
摘要: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而守护昆曲的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则是守护昆曲遗产的核心任务。昆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重要载体。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艺术境界,是昆曲自身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从昆曲本身所具备的深厚艺术与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满怀这样的文化自信。昆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以充分彰显昆曲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彰显自己的文化自信,昆曲未来的任何创新与发展都不会失去其本真,昆曲才有大好的希望和前途。
关键词:昆曲;历史文化;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陈学凯(195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1-0136-05 收稿日期:2011-10-15
保护昆曲首先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持与守护,其作用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以保障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精神,并为世人所认同。除此之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更为重要的还是昆曲作为中华民族最古雅久远、积淀深厚、且包含有大量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载体的重要性,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对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也还远远不够;对于什么才是保护、传承昆曲的的最佳途径,尚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分歧。
昆曲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昆曲的出现虽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元明之际,但是,戏曲的产生显然要早于这个时期,因为昆曲作为最精粹的戏曲艺术是戏曲成熟后的产物,在此之前的元杂剧就已相当成熟。昆曲是元杂剧的发展者与继承者,是高则诚、施解元“易北为南”的结果,也是魏良辅、梁辰鱼雅化昆山腔的结果。昆曲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中国戏曲经历漫长的历史形成的,因此,认识昆曲的文化价值也应从中国戏曲的源头开始。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人神者也。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及周公之礼,礼秩百神,而定其祀典,官有常职,礼有常数,乐有常节,古之巫风稍杀。然其余习,犹有存者:方相氏之驱疫也,大腊之索万物也,皆是物也。”戏曲史家徐幕云先生则认为:被称为“优伶”的古代艺人,“优字始见于春秋之世;而‘伶’字则自黄帝时代。考‘伶伦’为黄帝乐官。”‘乐虽始于黄帝,至舜乃益备。史称舜作五弦之琴,又孑L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舜乐也。”徐幕云的“优伶”说似乎将戏曲的源头推到了传说的黄帝时代。而穆凡中先生的《勾栏瓦舍》一书则认为:“百戏起于秦汉,两晋隋唐也很盛行。”
王国维、徐幕云和穆凡中在戏曲的历史渊源问题上,看法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只能说明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难测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内涵,对它的研究,存在着认识和观点上的多样性分歧则是必然的。
从中国戏曲史的角度来看,元明之际钟灵蕴秀的昆曲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数千年戏曲文化发展与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昆曲是从上古到元明这数千年来,戏曲文化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枝艺术奇葩,也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所能达到的最后一座高峰。而昆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就在于此。因此,昆曲的研究必须从戏曲的源头开始,这不仅是为了搞清昆曲之前戏曲演变发展的源与流的问题,更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它们来认识昆曲背后所存在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进而才能够树立起支撑昆曲不断走向未来的源源不绝的文化自信。
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昆曲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为了延续我们民族的文脉,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我们今天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不断地从昆曲中汲取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之伟力,古典艺术精神之气质,古典艺术技巧之神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更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因此,昆曲守护与传承的作用和意义,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华文脉继承延续的工程,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为中华文明在现代的崛起,做一种基础的扩展、强化、巩固与铺垫的工程。以昆曲本身所具备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来看,我们是完全有理由对她满怀这样的文化自信的。
对昆曲的文化自信,也就是对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拥有这种文化自信的理由源于昆曲悠久的历史,唯美、隽永、深厚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永远珍重、保持这一份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持志”精神,一种对我们钟爱的文化的淡定和自守。刘熙载在其《古桐书屋六种・持志塾言・叙》中说:“孟子始言‘持志’,志之赖於持也久矣。持之义不一端,大要维持之欲其正也,操持之欲其久也。持之之方亦不一端,大要善其志之所以养也,慎其志之所以发也。每念古人之学,无不以此为兢兢,而即可准此以见吾人之失。”“持志”是一种文化艺术能够永续传承的精神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守护昆曲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备的精神意志与思想认识。
刘熙载认为“持志”的首要问题是“欲其正”。所谓“欲其正”就是要永远秉承守护一种艺术文化的正统和正宗地位,保持其正确的前进方向,而且要从始至终都毫不动摇。而难就难在能够使它久而不失,持之以恒地传承与延续。“持志”的方法同样也是要发扬其优长才可以保障其久而不失,只有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之优长,养其正气,慎其志趣,兢兢业业,才可以守之不失,才可以充分地张扬一种艺术传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魅力。
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毕竟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能够在我国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评比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思想艺术境界。从这个方面看,昆曲的唯美精神,昆曲的艺术魅力,就是她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
昆曲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是在中国文明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她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既是昆曲艺术的源泉,又是昆曲赖以延续与传承的文化基础。同时,昆曲又是中国古代非物质文明的一座高峰,她把中国古代诸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汇集综合于一身,尽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以昆曲的音乐声腔为例,它的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上承古代庙堂与宫廷音乐的余绪,还包括唐宋大曲以及宋词、元曲、诸宫调、唱赚、民歌、甚至于玄妙的宗教音乐在内。昆曲汇集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数千年优秀音乐的大宝库,是真正融合了百代之优长的华夏之音,是名副其实的雅乐正声。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视角来看,昆曲相对于当今时代任何一种中外的音乐文化,包括中国其他所有的戏曲声腔在内,就其音乐文化内容的丰富与精美而言,无与伦比。昆曲以她的音乐文化之深厚、久远,以她的音乐文化蕴藏之丰富多样而冠盖群乐。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昆曲在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自信之所在。
昆曲是“百戏之祖”,中国后来兴起的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曾经以它为师。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昆曲与京剧的区别绝对不像其它地方戏和京剧的区别那么简单,昆曲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的区别并不仅仅停留在剧本、唱腔、调式这些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昆曲是我国古典音乐和古典词曲的活化石,因而,昆曲所拥有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无法比拟的。以昆曲的曲牌为例,它承袭了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传统。因为曲牌和词牌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艺术形式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律。昆曲曲牌在格律上,要求曲有定拍,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京剧与地方戏则以板腔体为其声腔特征,板腔体的音乐结构与曲牌体的音乐结构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板腔体是由民间音乐乱弹发展而来,它是地方戏的显著特征。诚如傅谨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严格地说,除了昆曲以外,其他所有剧种包括京剧在内都只能称为‘地方戏’,因为除昆曲之外的所有剧种,都是基于某种地方趣味发展而来的。更局限地说,京剧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与昆曲构成鲜明的对峙――就其艺术上的地域特色而言,京剧无疑更接近于北方而不是江南,它在音乐声腔体系上,是梆子乱弹系统在其流变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方言土语相结合而衍生出的地方声腔中的一种,由源于湖广、安徽加上北京本地的诸多地方声腔发展演变而来,既为特定地域的民众所喜爱,同时也充分体现着这一特定地区的美学趣味。”
而昆曲却不同,它是数千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所创造积累的戏曲雅文化,并成为跨越所有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是我们民族精神高端和艺术高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绽放与显现,也是中国传统优秀艺术的一个总汇集。因而,昆曲在与任何中外戏曲剧种相比较和相对垒的过程中,都应该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是正确的,而这一切都是由昆曲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我们认为,昆曲的文化自信是历史赋予的,是中华数千年文学艺术的积累赋予的,她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改变和杜撰的一种艺术。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戏曲经典,她能够继续存在于今天,本身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她更无需改变自己,也无需为了适应现状而模仿别人。这就是经典存在的价值和经典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守护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因为昆曲是今天的中国人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立足之点。所以,对于原汁原昧的昆曲的坚持守护与永续传承,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真正的中华文化能否得以继续生存,以及她的未来命运将会如何的重要问题。
我们坚信昆曲的传承,必须首先树立起对昆曲的文化自信,并通过这种文化自信以达到繁荣与复兴昆曲的目的。而如何提升人们对昆曲的文
化自信,坚守这份文化自信,以及永久延续这份文化自信,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对昆曲抱有坚定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就是说昆曲的文化自信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寻找与实践的,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努力展示与充分地实践,才不会使昆曲的文化自信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老子・三十三章》)昆曲的守护与传承只能是有志者的理想和事业,只有把昆曲看成是自己理想和终生事业的人,才适合于这一项工作。老子的“不失其所者久”就是指一种内在的自信力,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信力量,方能走向久远。亦如孔子所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
同时,昆曲的文化自信不是一种外在的期待,或者完全依靠外在的恩赐,而是一种自我的不懈努力与追求,这是我们永久保持对昆曲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们在两个方面不断地继续努力:一是昆曲的理论研究要更加深入,对昆曲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探讨应更加注重;二是演艺方面应不断地汲取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真正的舞台实践,并传播给戏曲的广大受众,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长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次是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
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昆曲区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本质之所在,是昆曲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展现,也是昆曲艺术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它是不容我们作任何背弃与改变的。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保持昆曲的文化自信,维持昆曲生命永续存在的大前提。亦如明代学人屠隆在其《梁伯龙鹿城集序》中所说的那样,“草木之华必归之根本,文章之极必要诸人品。”背弃了根本,丢掉了人品和灵魂,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丧失,实则是对昆曲的根本放弃。守护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固有程式,是对昆曲艺术信念的坚持,是对原有程式的维护,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种文化自信才能坚定起来并自持下去。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民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崇敬。亦如孔子在对待三代传统时的态度一样,坚持“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篇》)孔子决心守护周公之道统,并声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篇》)孔子的伟大与不凡即体现在这里,那就是他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孔子最终以三代传统的不朽而成就了自己的不朽。孔子不是企图通过舍弃和贬低传统来张扬自己,孔子的圣智是基于对民族优秀传统的敬畏,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拜,对传承华夏道统的历史使命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孔子的人品是尊贵的,孔子的文化品位是高尚的。孔子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
其三,昆曲的文化自信在于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原则。
明代昆曲曲师钮少雅在其《南曲九宫正始・凡例》中说:“大凡章句几何,句字几何,长短多寡,原有定额,岂容出入?自作者信心信口,而字句厄矣。自优人冥趋冥行,而字句亦厄矣。试就《琵琶》一记,夫句何可妄增也?南吕宫【红衲袄】末煞,妄增一句,不几为同宫之【青衲袄】乎!夫句何可妄减也?南吕调【擎梧桐】末煞,妄减一句,不几为同调之【芙蓉花】乎!夫字何可妄增也?仙吕宫【解三酲】第四句下截妄增一字,不几为南吕宫之【针线箱】乎?夫字何可妄减也?正宫【普天乐】第一句上截妄减一字,不几为双调之【步步娇】乎!”钮少雅还指出:“凡歌曲必先正其文句,而又合调依腔,方为正体。”钮少雅以一个昆曲艺术家的眼光与立场,不仅坚守了昆曲的艺术理念与原则,亦在于通过理论影响和昌明自己的思想主张,来充分地展现与强调昆曲的艺术理念和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昆曲艺术的本真,从而坚定人们对昆曲的文化自信,达到永续传承昆曲艺术精髓的目的。
其四,昆曲的发展创新必须以我为中心方能彰显其文化自信。
任何文化艺术的生命延续都必须关注发展与创新的问题,昆曲亦不能例外。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讨论这一问题更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守护文化遗产与发展创新之间,有时的确是存在着一些尖锐的矛盾与对立。至于古老典雅的昆曲应该不应该有所创新,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昆曲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才可以畅言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因为创新与发展不是一个可以不可以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哪一种成熟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的问题。我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昆曲作为文化遗产还处于频临消亡的低潮时期,是不宜提倡发展创新的。因为它会干扰文化遗产的抢救与挖掘工作,而削弱和分散本来就非常稀有的昆曲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应该说在当前的形势下,积极地保护,倾尽全力地坚守,只争朝夕地抢救、挖掘与传承才是当务之急。等到昆曲步入了繁荣甚至于异常火热的时代氛围时,等到我们对昆曲的认识和把握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时,创新必然会在内部发生,而且会自然天成,合情合理,没有做作,到那时更无需我们刻意去提倡创新了。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昆曲能否借鉴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艺术元素,来装扮、修饰、美化自身?我们认为:凡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性,艺术文化尽管不可同类,但其内在的精神总有相通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艺术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的。问题是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间与恰当的地点上,找到一种自然的交集,而且这种自然的交集又能为昆曲的发展和创新预留多大的空间,我们能否做到既无不及,又无太过,使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融合达到一种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的水平。
但有一点是必须确定的,那就是昆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以自我为中心,以充分地彰显人们对昆曲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张扬自己的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昆曲未来的任何创新与发展都会不失去本真,那么昆曲才有大好的前途和希望。
[关键词]立足教材延展性阅读以读促写游褒禅山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7-00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也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发展个性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
长期以来的应试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让沉浸在题海中的学生失去了阅读的时间和兴趣,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平时的谈吐和写作中旁征博引成为了一种奢望,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举一些课外的例子,很多时候遭遇的也都是学生一片茫然的表情。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以课文为依托,进行延展性阅读,这样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没时间阅读或不知道阅读什么的难题。
如笔者教授《游褒禅山记》时做了下面的延展阅读尝试。
一、 立足课本,深挖可作写作素材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寻找课文中可用作写作素材的名言警句或事实论据。以下是学生延展阅读的成果展示。
(一) 课文中可用作名言警句的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适用话题:只有深入思考、广泛探求才有所得。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适用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要有志向、有毅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课文中可用作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内容
可用素材一: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志当存高远。
2.尽志无悔。
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4.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
可用素材二:
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做人做事需要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要盲从。
2.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可用素材三: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凡事要深思慎取。
2.不能以讹传讹。
二、 跳出课堂,定向阅读
课后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有关王安石其人其言其行(主要是王安石变法)的资料或书籍,完成对王安石其人的立体解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以下是学生的延展阅读探究成果。
(一)王安石其言
阅读指导:王安石一生中还说过哪些富含哲理的话可以用作写作时的引用呢?
1.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适用话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 适用话题:学无止境。
3.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 适用话题:人才的重要作用。
4.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适用话题: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王安石其人其行
一、入题的艺术性
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写好议论性散文同样如此。写作时,或用议论提纲挈领,引领全文;或由新颖形象的比喻人题,直接扣题;或由生动贴切的拟人人题,激发想象;或由精彩深刻的设问人题,启人深思;或由优美的排比句式人题,先声夺人;或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或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或由现实人生人题,发人深省……无论如何人题,一定要富有意蕴性、情趣性、文采性。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种极具散文化、诗化的氛围和情调。
[精彩示例]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下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奇丽风景。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断。
(2006年福建高考佳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作者从自然美景人笔,先写了一系列因“留一点空白”而产生美感的事物,然而再转入到对王昭君的叙写上。作者讲究人题的艺术化,叙写这些景物,妙用排比、引用等手法,语言简洁优美,引人联想,并且蕴理于物,以形象化的事物彰显着“空白”与“风景”的关系,情韵理韵十足,给人以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之感。
二、论述的形象灵活
议论性散文虽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却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故在论述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它更侧重于情感性、形象性的叙述,在叙写之中显理。它形式上较灵活、自由,能广泛地多角度选材。在论述上或运用铺排,以显气势;或妙用类比,具体通俗;或巧用比喻,形象生动;或妙用对比。鲜明有力;或妙用假设,反面强化……总之,它讲究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讲究情感化、形象化的说理。
[精彩示倒]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吗?……意气成就了她,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作者先提出观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然后,从“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三个角度来阐述,每个阐述语段虽借事例来阐述,但绝不像议论文那样只是把事实交代出来达到论述的目的即可,而是运用了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来叙写,较注重描写与刻画,注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又用排比式语段重新归纳总结。两个部分的三个排比式段落呈横向铺排式,语言多变而灵活,有如排山倒海般的论述,给人以充分丰实、情韵十足之感。
三、语言的优美和气势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既有散文语言的优美,又应有议论文语言的雄辩气势。在语言上,应讲究情、意、理的结合,既呈现诗情画意的形象美、情韵美,又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论述的凌厉之感。为此,应注意情景的刻画、细节的展示、场面的描绘、涓涓情感的渗融、表达上的画龙点睛等;要讲究句式的变化:长句如风行于水,舒展而流畅;短句如军号,急促而庄严;对偶句,自然匀称而不失凝重;单句,新颖奇绝而不失潇洒,以错落有致的句式的巧妙搭配和排列来显示出语言流动般的美,富有气势的美。
[精彩示例]
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破釜沉舟,回想起你气吞群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里沉淀上俗世的浮华?“带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这一刻你的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运用项羽与陶渊明的事例来阐述“意气”,作者并没有像议论文那样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把人物事实介绍清楚,以便用作论据,而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与灵活多变的句式,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概述与描写相结合,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语言既如行云流水,又颇有气势,读后给人以论辩美、情感美与理性美。
四、材料运用的纵横驰骋
议论性散文使用材料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有序,它往往浮想联翩,超越时空,纵横驰骋,以显示出材料的丰厚与意蕴之美。在材料的处理上或细描或概括,或转述或直写,再现当时情形、镜头、场面,并且常常会把事例嵌入到自己的有情有理的叙述、描写、议论之中;同时,讲究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在表述事实时也往往运用排比式的类比、假设、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以整齐匀称或参差变化的句式来增强材料的论述之美。
[精彩示例]
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于是便从这一刻,荡漾于心的,满是唐诗宋词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山的美丽与清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面对沉默无语的高山,我们读出了文化与哲学,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
(2006年安徽高考佳作《细读那一抹风景》)
作者为了阐述“读”的真谛,阐述“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的道理,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把一些“读山”的事例化为诗意化的叙述描写,横向铺排,显示出文章内容的丰富,作者引用众多的名句,并以自由多变的手法构造出充沛的论述气势。假如没有丰富的联想,只是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论述,是断难达到如此情意之美、内容之广博的,也显现不出文章丰厚的文化底蕴。
五、极富韵味的结尾
《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精彩有力,能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就议论文而言,结尾是“解决问题”的部分,具体来说,一般是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发出号召等。而议论性散文则更注重点题、扣题、回应题目或开头的艺术性,更讲究带给读者的启迪与深层思考,即结尾注重文采与意蕴的双重魅力。这就需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来达到此效果。
[精彩示例]
浮云也罢,庐山也罢,任凭它怎么神幻,只要坚信带上一双眼睛,带上一颗心,让感性的认识插上理性的翅膀,定会闯过重重高山的阻挡,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让理性持着彩练当空舞,相信会“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3
摘 要 任何一家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期望全体人员以符合企业利益的价值观与行动力推动企业发展。就是以统一的认知与规范的行为,从“知”“行”两个方面,凝心而聚力,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文化引导和支撑。
关键词 供电公司 企业文化 分析方法
舟山公司秉承国网卓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通过统一的价值理念认知认同,推进“五统一”要求融入到中心工作、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和员工行为,实现实行合一、高效执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检验国网卓越文化是否在公司落地、落地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文化建设与公司发展的契合程度。只有把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被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认可,使其能够融入生活、深入内心,改变“只见理论不见人、只有物化没有人化、只有口号没有实践”的现象,全体人员实现意识形态上具有“担责做事的勇气感、坚定发展的自信心、戚荣与共的荣誉感、忠诚企业的感恩心”;行为模式上具备“执行力、创新力、协同力”,才是国网卓越文化在舟山公司落地。
一、文化现状分析
1.社会普遍心理:当前,浮躁、速成成为社会上的普遍心态。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同时,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人际之间的泛在连接,从而人们习惯追逐潮流、不愿主动思考、时刻转变关注点,使得专注如一、自我探索的精神缺失。
2.行业发展要求: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电力行业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呈现出混沌、非线性、不确定的特点,员工也会因“电网生产经营任务重要求更高”、“改革进展情况不明”、“公司未来发展不确定”、“职业发展通道受限”、“薪酬福利下降”、“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等原因从而难以适应改革变化,这就要求员工善于在实践中努力创新、与时俱进、协同共进。因此,变革创新的勇气、自觉协同的能力成为急需的精神营养。
3.舟山公司的基础与追求:舟山公司因其历史原因,较晚纳入国网管理序列。无论是人员数量、薪酬福利、管理模式及理念,均存在先天的“基因痕迹”。近年来,公司持续打基础,从经营业绩到管理基础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对比兄弟单位,综合实力的差距加大、赶超进位的压力增加、后来居上的信心不足,最终表现在队伍整体素质与内质外形建设不相匹配、工作成效与上级要求不相匹配。因此,营造奋发有为、自我加压的精神状态,敢于正视差距,找准突破,敢于拼搏、满怀信心,是公司砥砺奋进的动力。
4.舟山公司干部员工状态:面对深化体制改革的形势和高标准快节奏的工作要求,有的干部员工还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大局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自我要求不严,融不进整体工作氛围;有的因循守旧、甘做守摊人、不做开荒牛,办事情单凭老经验、老办法,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办事效率不高,推进工作不紧不慢,一天活分三天做,办事拖沓,不讲效益;有的面对困难,瞻前顾后、徘徊不前,缺乏敢于担当的魄力和克难攻坚的勇气;有的过度关注个体感受,却忽视了对已有资源的感恩,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集体荣誉的缺失。
二、公司内部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了解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激发工作热情,推动全体干部员工同心协力共圆企业梦。特在公司管理层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走访。问卷主要分三部分:公司企业文化特质、公司文化建设现状和目前公司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在公司文化特质方面
大家对“重视员工培训”、“注重求新求变”、“重品德讲奉献”、“注重企业形象”这三点文化特质在舟山公司内有较高的体现度,分别为80.6%、80.6%、90.3%、96.8%,认为这些。而“各部门(单位)之间协同性强”、“注重执行力”、“人性化管理”则认为体现度较低,分别为 41.9%、51.6%、61.3%,
(二)在公司文化建设现状方面
1.“创新意识不强、竞争与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比74.1%、61.3%、51.6%;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加速观念转变是目前企业急需提高与改善的方面,分别占比74.2%、61.3%、51.6%。
3.54.8%的管理干部认为在创新环境上,公司“激励措施齐全但员工欠创新意识”;80.6%的人认为“创造合理的人才评定体系,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是提高员工的士气的首选。
4.45.1%的认为公司文化活动(含员工教育培训、业余活动)不太够;35.5%认为公司文化活动足够;而“交流沟通与外出学习参观”是最受欢迎的方式,分别占51.6%和45.2%。
5.在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方面“学习力和技能以、凝聚力和向心力、创新精神”是最被认可的三点,分别占比67.7%、54.8%和51.6%。
二、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思想意识方面
1.长期以来的行业特性导致员工习惯安于现状,拒绝变化,使主动探索、变革求新的勇气缺失。缺乏对事业勇于超越、不懈追求的雄心壮志,因此要打破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培育时不待我、舍我其谁的“创业勇气”。
2.舟山新区经济发展迅猛,正在成为一片开发热土。舟山的未来有无限广阔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又要坚定信心,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善于谋划对策,勇于攻坚克难,摒弃传统的“小地方小公司”的狭隘陈旧观念,培育“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干事自信”。
3.舟山公司过这几年的发展,已进入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今年公司明确了“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极大地考验着每一位干部员工的责任与担当。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鼓励岗位建功立业。引导树立“国网好,公司才能好;公司好,员工才能好”的理念,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职业荣誉”。
4.企业是展示成就个人价值的一个极其重要平台,当下公司提供的办公环境也非常优越,但仍然存在“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甚至整天怨天尤人,抵触情绪强烈的现象。因此引导员工树立工作是“为自己做事”,树立忠诚企业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观念,培育员工“心持感恩”的正能量推动企业的建设发展。
(二)行为方式方面
1.引导干部员工牢固树立“规则意识”,遵循规则,维护规则,用制度管理,按规则办事,严格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级管理责任制,着力解决制度束之高阁和执行不严不力等问题,以一抓到底的作风,从严管理、过程管控,确保制度执行有力,上下步调一致、令行禁止需要提高遵章守规的自觉性,培养员工“会做”的务实作风,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2.要主邮视Φ缌μ逯聘母锎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思路和最有力的工作方法,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干部职工坚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心与决心,面对差距要有提升自我的危机感,立足岗位要有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创先争优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精气神渗透到每一位干部员工的内心,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培养员工“会想”的思考能力,提升员工的创新力。
3.要强化服务意识,既要强化部门间工作协同配合,又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坚决摒弃“只盯自己一亩三分地,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切实打破专业壁垒和业务瓶颈,通过高效协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取得公司效益最大化。打造“会配合”的金牌团队,提升部门的协同力。
三、提升方向
通过现状分析与员工座谈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四识三力”的文化培育路径:从意识形态上,培育“勇气感、自信心、荣誉感、感恩心”;从行为模式上开展“执行力、创新力、协同力”建设。力求通过企业文化引领,坚定广大干部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全局之力、集全员之质,形成牵引力和渗透力,推动公司跨越发展。
(一)“四识”的内涵
1.“勇气感”是指敢于担责,勇于创新,要培养员工的主动担责精神,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承担风险,面对不适应的规则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担起组织给自己的那份责。
2.“自信心”是指坚定目标,激发潜能,要培养员工对公司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自我提升的主动性,不断激发个体潜能;
3.“荣誉感”是指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培养员工维护公司形象的自觉性,严于律己,规范言行,精诚合作,互帮互助;
(二)“三力”的内涵
1.“执行力”是指遵章守纪,务实高效,要培养员工贯彻落实各项规章的自觉性、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创新力”是指善思求变,创新创效,要培养员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在工作实践中保持创新的敏锐度,提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确保各项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3.“协同力”是指高效沟通,通力合作,培养员工以目标为导向,相互之间主动配合,高效沟通,从而减少管理摩擦,杜绝相互扯皮。
四、具体路径
(一)拓展通道,增强勇气感
1.推进“亮心工程”。以满足员工需求为努力方向,拓展员工职业发展“四个”通道,实施员工素养、员工技能“双提升”工程,培育全方位高素质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开展“高言值”活动。以“守纪律、讲规矩”为主题,通过“读名家名言”、“听同行良言”、“写自我感言”等活动,打造干部员工的“高言值”,不断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二)参与体验,增强自信心
1.开展文化互动体验项目。设立“舟山电力文化日”,开展文化沙龙系列活动(竞赛、培训班、读书联谊会、户外主题活动、主题日活动、文化沙龙、辩论赛、创新创意大赛)等,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员工精神风貌。
2.组织实施精品活动。通过品牌阵地(职工书屋、企业文化展厅)、品牌活动(向阳人生、“管理论坛”、“道德讲堂”)等,打造多元化、聚焦式文化体验空间。
(三)集体创先,增强荣誉感
1.开展文明单位创建项目。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积极开展各层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组织“文明单位网上行”、“文明部室”评选等系列活动。
2. 传递“工匠精神”,形成榜样力量。开展各级劳模“选学推”精品模式,做到全方位“评选”、有特色“树立”、重点性“培养”。
3.感受“身边故事”,形成温暖力量。积极挖掘身边的“微人小事”,并通过漫画、微故事等方式进行推广,获取文化创建的“温暖力量”。
(四)氛围感化,增强感恩心
1.开展道德教育项目。利用讲堂、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载体,积极开展“晒家规”活动、“以德育企”活动等,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开展“文化育心”项目。实施“文化走廊工程”,在走廊中放置文化警语、书画作品、绿色植物等,打造企业文化的视觉盛宴;实施“文化角落工程”,在办公桌牌上,摆放文化提示牌、文化台历、文化鼠标垫、文化电脑桌面等,从而让“看文化”成为开启新一天工作的第一个动作;在洗手间布置“文化漫画”作为细节点缀,让员工在放松时刻也能接收到文化“讯息”;实施“文化到家工程”,通过发放围裙、台历、鼠标、纸杯等,让文化成为居家必备品。
(五)实践修炼,提高执行力
1.开展文化分层定制传播。根据角色定位、文化诉求等特点,为不同岗位提供“定制化”传播平台。提升领导干部的文化领导力、夯实管理人员的文化传播力、深化一线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传播管理创新、安全知识、服务礼仪、党风廉政等不同内容,实施分层教育。
2.开展文化分层建设落地。积极组织建设各类基层示范基地,打造基层精品站所,夯实文化基层实践的基础;积极完善文化考核机制,奖优罚劣,提升文化全员实践的保障。建立“文化管理论文奖”评选机制,每年定期评选企业文化管理论文奖,深化文化推进建设的深度。
(六)搭建平台,提高创新力
1.启动“金点子”工程。将“金点子”平台纳入到公司网络,为员工提供便捷的科技创新建议渠道,员工可以在网络上直观的看到各类“金点子”建议,有效激发思维火花,互相比学赶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2.开展“文化成果库”建设工程。组织好企业文化项目建设的过程及其成果推广交流工作;开展文化展厅、示范点建设交流平台,将一批具有创意的好做法好思路纳入“库中”,充分利用“草根智慧”,激发企业文化建设活力。
(七)双管齐下,提高协同力
关键词:大学生 军事理论教育 素质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以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形式的国防军事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层次越来越高。国防军事教育作为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应顺应新形势,逐步更新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改善培养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国防军事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历史经验证明: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重视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不仅对实现国防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大学生自我养成、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国防军事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文化的高度自觉
所谓自觉”,一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二是指自己感觉到或自己有所察觉。
1..运用对比法,加强国防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防意识的认同与自觉。近代中国屡遭外国列强侵略,山河破碎,老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如今,苦难屈辱成为过去,我国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必须牢记屈辱,居安思危,在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通过历史影片、五四画展、革命英雄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对比新旧两个时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时代变化,从而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
2.军事理论内容与学生特点、专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把握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的特点。一方面,介绍军事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一大批新式武器,结合学生知识背景,向学生展示最先进军用技术,介绍最新的武器装备,最流行的作战理论和方式,培养他们潜心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将军事理论课按照专业的不同设置,突出军事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如向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介绍目前世界军事领域的新材料等。在军事理论课程中体现专业差异,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3.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行为自觉
入学军训主题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军训要求整齐划一、令行禁止、高度统一。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逐步熟悉大学生活,避免入学就松散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日常行为中严格规范,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斗志,也让每个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很快形成良好的行为自觉。
三、新时期高校军训提升当代大学生自信品质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1.丰富国防军事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在军事训练之余,用视频、电影等方法,观摩建国后历次阅兵,向大学生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形象,通过介绍我军自主研发的各种新式武器,展示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的自信。
2.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
向大学生介绍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最大部头兵书《武备志》,第一部研究军制专著《历代兵制》,最早出现的军事巨著《左传》等经典军事著作;介绍中国古代官渡之战等十大经典战役的过程及结果,分析古代军事家谋略思想;介绍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世界十大战争等,拓展学生的国际思维宽度,培养学生关注军事领域的发展动向,让大学生体会到自信,不忘根本,吸收外来、不断创新、着眼未来。
3.增强国防军事教肓实效,改善大学生自信品质
“90”后是现在大学生的主体,大家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有“独立追求,抵触约束,个性张扬,挑战新鲜事物,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根据“90后”大学生特点,军事教育应与时俱进,在军事理论教育内容安排时将世界热点、太空安全、海洋安全、中国周边安全等问题涉猎其中,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统领谋略的思想。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除基本军姿、步伐、军体拳、打靶等内容外,还可以增加抗震、防灾、反恐、防爆等内容,增强学生面对火灾、地震、劫持等灾难自救能力的同时,培养团结拼搏、敢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四、新时期国防军事教育锤炼当代大学生自强的品质
“自强”,是指个体努力向上,勉励图强,也指国家自力图强。
1.军事理论与形势政策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爱国精神
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军事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历史,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和决心。
2.加大应征入伍力度,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祖国
投身现代化国防建设事业是符合入伍条件的每位学生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在高校军训期间和结束后,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海报、标语等渠道,采用国防教育理论课、国防法知识普及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持续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国家政策,让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大学生或毕业生自愿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建设事业,增强国防现代化水平。
3.强化报国之志,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中国特色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重任,更多的大学生以大学入学军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将远大抱负与现实相结合,将爱国热情转化成学习动力,坚持不懈,真正把自身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前途与祖国未来紧密联系起来。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林一作为一名年轻党员,秉承了我们党这一优良传统。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具备了基本素质就可以一劳永逸。但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但要具备较高的全面的素质,而且面对知识的更新、激烈的竞争和诸多新挑战,还要不断实现能力的提升,她充分认识到实现能力的提升必须学习,学习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必然需求和终身需求。“进步必须学习,学习必须进步”,这是她工作和生活中给自己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孔子说玩索而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她逐步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去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被动变为主动,其内因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她把每次学习上的困难都当做是对她自己的一次挑战,挑战的过程和挑战成功后的喜悦让她乐此不疲,都数不清多少次她为解决技术难题到深夜,多少次为成功解决难题振臂高呼;学习俨然已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一结合自身工作,科学有效地选择学习内容,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多思,善记。多思,林一对遇到的问题乐于多琢磨,多比较,想通想透,思深思远,并针对问题弄清原因,认清症结,找出办法;而且她喜欢与领导和同事交流讨论,在和大家对话、研讨中,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在这样的交流中更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善记,即脑动手动;林一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只要一学习,手中必备笔和纸,而且他记笔记不是蛮记死记,而是运用标划、批注式、纲要、符号、图形化等方法,辅助学习,总结学习,做到学习条理清晰、有的放矢。
二、制定可行的计划。林一对每个月的学习都会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她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常学常新,多学多得的原则。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读书人”。不管工作多忙,她每天至少都花1个小时自学;每个月至少添置4本书籍;每个月至少学习一门网络课程;对于时间比较充裕时,会有更周详的计划来合理安排学习,让学习更有效果。
三、手段多样化。林一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学习。全国继续教育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她经常登录此平台进行学习,目前已学习了里面几十门课程,极大扩展和充实了她的知识面。
走进林一的宿舍,看看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学习资料,翻翻那一叠叠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望望那一张张干干净净的工作台,你会感受到她那自信的微笑、得体的应对背后是坚持不懈追求完美的向上的力量。
论文摘要: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养表现不尽人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语文教学要加强德育渗透,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开发特色教材,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中职学校肩负着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然而有许多毕业生能力缺,素养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差
口才是一个人与外界交往与沟通,展示个人才能,获得社会认同的必备条件。但有些毕业生不善言谈,不能准确、清楚、得体地表述观点,在公开场合说话时神情紧张,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有些学生不能准确领会对方说话的意图,不能恰当地回答向题,答非所问;有些学生不会作自我介绍,普通话说不好。正因为如此,许多毕业生一次次失去就业的机会。
第二,文字书写能力差
文字书写能力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学识的体现。然而我们的学生不重视写字,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也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键盘越敲越熟,写字越来越少,因此很多毕业生写字不规范,字体歪歪扭扭,错字连篇,甚至无法辨认,令用人单位大失所望。
第三,文体写作能力差
毕业生写作能力差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生写文章主题不清,观点不明,不善布局谋篇,不会遣词造句,层次混乱,病句连篇;有些学生不懂日常应用文体的行文规范和基本格式,不会写求职信和个人履历,甚至连简单的条据、书信、通知、记录、计划等都不会拟写。而用人单位往往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
第四,心理素质差,缺少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工作与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是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但是,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自卑心强,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过于低估自己,不敢承担工作任务;有些学生遇事紧张、胆怯、畏缩,在与人交往时拘谨腼腆,手足无措、张口结舌,因而失去了竞争上岗的就业机会。
第五,职业意识差,缺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择业心态
许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和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好高鹜远,对薪酬预期过高;有些毕业生图安逸,怕吃苦,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中学习锻炼;有些毕业生不懂团队精神,不善与他人沟通,不会处理各种关系;有些毕业生缺少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不能脚踏实地工作;有些毕业生缺少诚信,不履行劳动合同,随意跳槽。
一个人能否靠自己的综合实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面对上述现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如下:
一、必须在教学中加强翻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案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利用语文的德育功能,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一生的成长。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要对文学的思想性和人生塑造性有最本质的认识,发掘每一堂人生课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语文的德育渗透就无从谈起。当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工具,也是启发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科目时,语文才能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效,他的人文素养就必然随之提高。
二、共结合专业特点,适应肖位.求,分方向、分层次创定橄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 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要讲求实效性,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方向、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教学,使学生能学 以致用。这就要求语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为学生就业和创业以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开发特色教材,形显职教特色
教材是揭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结果。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以课堂讲读为主,以教师为主,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尚显不足。即使有些零星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的范畴。因此必须完善现行教材的不足,开发体现能力特色、岗位需求、工学结合的实用教材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
四、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对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有导向作用。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支点,通过文质兼美的佳作把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要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及应用能力培养人手,彻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让课堂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演练场,创设良好的互动空间,通过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组织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
例如,阅读课可以采用“三维目标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三者融合在一起施教。写作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实战演练法”,引导学生明确每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需要的能力、学习的知识技能,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口才课可以采用“案例法”和“角色扮演法”形象直观地训练学生口语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五、要改革传统考核坪价方式,理立“傲励式”考核坪价休系
不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好坏,而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评价学生,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语文活动中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应对快速变动的时代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首先,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学生的个人生活有着广泛联系,思想品德课的重心不应放在单纯传授知识上,而应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放在让学生学会生活上。因此,课堂上要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
其次,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社会情景,引领学生用心感悟、用心体验,如:利用多媒体将社会事例搬到课堂。比如:在“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贴近生活,通过观察,扮演角色,换位思考,使学生付出真心、真情,获得最有效的体验。如:在学习“司法保护”内容时,我就轮流带学生到附近的法庭和法律事务所开展采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亲历具体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性。
最后,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社会实践是坚定信念的“催化剂”。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责任感。课堂中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强烈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可以说,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社会实践还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思想品德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社会情境,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社会服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真正体会“实践出真知,活动长才干”的道理。
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观念和作风,不惟分,不惟名、不惟利、不惟上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要利用写论文、博客、实践、谈话等一切机会宣传思想品德课的作用,为思想品德课呐喊助威。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吸引力强、包罗万象:有日常的为人处事、心理健康、学习方法、人生理想和规划、法制知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唯物辩证法……,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中学生感悟人生、规划人生、学会自信、学会自尊、学会宽容、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智慧地面对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一改以前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课程宗旨。对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不光有用,而且有大用,并且是终身有用,这是别的一些学科所不能及的。
基础研究是探索与发现客观世界演变规律、人类生产与社会活动科学内涵,创建科学知识的活动;它是科学知识的产地,技术产品的源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基础研究的宗旨是出原创性、前沿性的科学知识,出持续生产这些知识的优秀人才。
基础研究是广袤无际的产出科学知识的天地。“大基础”是现代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切不可狭隘地定义现代基础研究的范围,以局部或传统学科的一些分支,作为整个基础研究天地;更不宜运动式地推动所谓重点研究领域和突破点,造成人为误导、诱导不端学术行为。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难以准确预测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
基础研究的第三个特征是其产出的科学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难以显现,其中一些知识将无法直接转化为技术或产品,可以转化的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多是知识的发现者没有预见的。例如数学中大因数分解的最初研究者,并未预见到它可以用于密码和网络安全;物理中放射性及X射线的发现者卢瑟福、居里夫人并未预见放射性和X射线在现代科技,特别是在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20世纪初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量子论、相对论、空气动力学、信息论、控制论等等,确实奠定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这是无法用单纯的“价值和效益”表述的。
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提法是“问题带学科”,即当前关于基础研究学术路线的普适的提法——“问题驱动研究”。所谓“问题” 既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中的前沿性科学难题,也包括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对于基础研究者而言,“科学问题”既回答了“为什么”,又回答了“做什么”,是开展研究活动的“目的”、“目标”,及其成果的“意义”和“效益”之所在。“科学问题”还是研究者的切入点,是激发其研究兴趣,产生研究活力,树立坚定意志,决心为之而献身的源泉。调查、探索、聚焦、确定“科学问题”,也是研究者迈向成功的出发点,是其科学洞察力,知识创新能力的真实体现。探求、聚焦 “科学问题”不仅对于正在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的科学家,需要在立项时认真确定、重点陈述;对于希望在基础科学方面有所建树的所有人,都是必须首先确定的。
笔者认为,那些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厚的研究者应该聚焦于前人没有人研究过、或尚未解决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急需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应该不避讳冷门,安于寂寞,而不是扎堆儿、找热门。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础研究的硬、软件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已经造就和引进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厚、熟悉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端研究人才,在许多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上,他们已经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此,笔者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人应该提升“自信心”了,除了让他们走上领衔之位——将位、帅位之外,更应该激励他们质疑定式、突破权威,研究外国人不曾研究过的科学问题,走前人不曾走过的学术路线,建设独立的创新之路。但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以“Sci.论文数量、有无Sci.-Top档论文、有无外国人评述”的、指标加数量型的评价方法,严重制约着研究人员独立自强的科学精神。在基础研究上,固步自封不行,缺乏自信心更不行;缺乏自信,除了真的实力不强外,就是缺乏独立自强的精神。没有自信精神的研究者,不会有长久的科研兴趣和坚韧的毅力,难以攀登科学的顶峰。
值得指出,一个国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也是体现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标识之一,中国已经到了大力整顿学术期刊,提升其学术水平的时候了。具有科学自强精神的民族,才是有望登上世界科学顶峰的民族。
在研究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科研设备已经得到明显提升的今天,最急需改善的是基础研究的学术环境,即建设激励创新的文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它们应该包括支持质疑定式、突破权威、勇于创新、持之以恒的自强精神;树立诚实、踏实、老实的科研品德;创造自由探索、百家争鸣,激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建立尊重不同学科差异性的评价机制,以及宽容失败的包容精神等。当前,在科技界,过多的人才称号(中央、部委、省市、学会、单位及民间机构)的评选,过多的奖励名称(中央、部委、省市、学会、单位及民间机构)评审,不厌其烦、层层加码的检查、验收、评比,不胜枚举的针对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的“人才称号”等级、奖励类别、等级,以及论文、著作出版社(Sci.,Ei.,ISTP,中-外文、核心、国内)等级的量化指标及相关的计分排队,再加上多渠道的基金申请、汇报以及资助金额的计量,特别是计及上述指标的个人工资和奖金的发放,这些来自不同管理部门的、不同方向的鞭策一起凑到研究者的身上,使其只有招架之势,无悉心研究之力,严重地干扰着基础研究,阻碍着重大原创性思维的萌生。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以大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时候,必须准备以更大、更长期的投入实施梯队和环境建设。但是,当前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而不重视梯队和学术环境建设的现象。
对于基础研究的管理者和研究者而言,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为之奋斗的,是怎样保证迎来一个万物茂盛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使中国的基础研究登上世界科技的制高点。
崔俊芝,1938年7月出生,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学和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科学数据库工程”总经理,CODATA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
影视动画艺术作为融电影、戏剧、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新兴综合艺术,其艺术创作深深的打上了其他艺术的烙印,在它身上也能找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子。如今,影视动画艺术在世界各国都呈现了蓬勃发展之势,而表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成为各国追求的艺术目标。无论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还是兼收东西方文化的日本,亦或是博采众长、开放兼容的美国,都将民族文化元素灌注到动画作品中。
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化的造型元素及特有的民族艺术元素等。现在仅就这几个常见方面做一个浅析。
一、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
纵观市场上的中外动画,有相当比例都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或寓言故事。创作者们从这些题材中吸取精华,加以改编,成为我们看到的影视动画作品的文本。如《宝莲灯》是中国民间神话“劈山救母”的改编版,《神笔》《孔雀公主》《过猴山》《阿凡提的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都是取材于民间文学,《龙猫》是宫崎骏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讲的传说……就连美国的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也是从中国的《木兰辞》、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中提炼的。
二、民族精神的体现
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者作为实在的个人或群体,成长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中,其创作习性、个性不免受到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的熏陶,并映射于作品之中。作为受众,自然也比较能够接受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作品。所以,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体系、民族审美习惯、民族道德伦理等。
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佛家哲学影响比较深厚,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大闹天宫》就体现了很鲜明的儒家“中和”观――孙悟空可谓是受尽磨难,但创作者在结尾还是让他大闹天宫,好好的反叛了一把,让观众都长出了一口气。这种对悲剧的中和符合中国人和谐为贵的儒家思想,“哀而不伤”的创作也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在水墨动画《牧笛》中,我们又可以在浅淡的叙事与轻柔的节奏中找到道家文化“简洁、恬淡”的意境之美――甚至所有的水墨动画片,另如《小蝌蚪找妈妈》,都可以感受道家的“无为、虚无”的思想。
日本大和民族受中华文明影响颇深,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中华精神一脉同宗。日本人也崇尚禅宗、重视儒道文化。而且大和民族深切的危机意识与奋斗意识也无一不反映在影视动画作品中,成为其独有的特色。看日本动画的代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就可见一斑。“《千与千寻》中的女孩千寻,在宫崎骏创作之初,她在剧中都还只是一个平凡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扎着一个马尾辫,普通的服饰衣着。她长相普通,也没有特别之处,但随着剧情的演进,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的世界中经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她终于在寻找‘回归’的途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困境中学会了生存,并且变得独立、坚强、勇敢,成为人性美的浓缩。其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日本人所崇尚的拼搏精神及追求的价值观。
美国人天生不爱被束缚,其乐观和崇尚自由的个性在影片中得以彰显,对于传统和权威的置疑和反叛也是美国动画影片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也反映了美国动画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小马王》中的小马王,似乎就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不屈服于强势,自信、坚定,敢于拼搏奋斗,乐于展现自己。另外,美国的动画片常以幽默的动作及语言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美国人天性幽默乐观的缘故。
三、有民族感的造型元素
首先,具有民族特色的角色形象。看中国以前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大家很容易找到中国式的面容。如《牧笛》中的牧童,《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微吊的杏核眼,东方人扁平的面孔,穿的衣服更是有鲜明的民族及时代特色;日本动画角色因为有日本浮世绘的唯美传统,追求一种唯美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长腿细腰,尽管过于不合比例,但却不失美感;美国动画中的形象则是比较“杂”的,也和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关,但是他们做出来的形象还是带有很明显的美国标签。美国动画在角色造型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和样式,这些形象讲究体块感,注重整体效果,肢体和表情动作。他们的“动画造型简洁、活泼,突出大手大脚,大大的脑袋,细细的胳膊,形象十分有趣。另外美国英雄主义卡通也是美式卡通的一大特色。角色形象强悍刺激,雄健有力,动作与速度充分体现强者为王的美国精神。”
其次,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设计。中国戏剧的程式化与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动画的造型。《金色的海螺》里,海螺姑娘的动作简直就是戏剧中花旦的动作,特别明显。再有就是,“关于造型‘美人要修长、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在线条表现上:‘流水褶子要活套,钱线褶子要挺拔。’”日本动画中的动作设计比较简单,但是生动有趣。美国动画动作设计大胆夸张,有自己已经形成格式的运动规律。
再次,色彩的设计。中国的动画色彩传统上讲求:“要想俏,带点孝。黑配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日本动画的色彩以宫崎骏动画作品为代表就是色彩恬淡,充满田园风情。美国动画在用色上比日本动画更加夸张和抢眼,“色彩饱和度高,欲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用色上多运用油画般深沉厚重的颜色来表现对象,色彩对比度高,有时候如版画般强烈。这样刺激的视觉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反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美国动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有意识的运用了补色的对比,使色彩有了节奏的变化,满足和丰富了我们视觉上的要求,而不是单一的统一”。
另外,特有的民族元素点缀其中。如《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中的四合院、京腔京调;《千与千寻》中独特的日本“沐浴文化”,假面人则是运用了日本艺妓的化妆;《料理鼠王》里厨师大做法国大餐……
除上述以外,动画作品中能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元素还有很多。这也充分表明,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民族文化上充分挖掘题材,吸取营养,创作出弘扬民族文化的动画作品。而对于我国动画人来说,这一要求更是极其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了。
参考文献:
[1]余孟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硕士论文.2007.11
[2]余孟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硕士论文.2007.11
[3]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一
正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国人,肩负着一项文化使命,那就是建构一种适合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一精神家园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适合于新时代的,因而它一方面是对于传统的民族精神家园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一种全然割断历史的借用或全然另创,另一方面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种再构建,而不是一种了无创新的延续。显然,这一精神家园是中国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梦之精魂。
建构这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无疑是需要各方面的精神文化活动,诸如科学、文学、艺术、道德,甚至宗教等方面协力进行的,但哲学理论在其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地方性的常识已不敷用,也已失去了既往时代的那种慑服人心的力量,科学虽然有浸入一切领域的趋势,但由于其实证性亦有局限性,而只有立足于科学思维的方式,而又超越于实证科学的哲学理论,才能为这一精神家园提供一种终极性的理论根据,为之奠定基础。《支撑》正是这样一部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在哲学理论层面上奠定基础的力作。
二
该书共六章,在内容上可分为四个部分:其一,论证对作为精神家园的理想信念给予理论奠基的必要性;其二,“检阅”精神家园的诸元素;其三,反思如何“入居”或“居有”精神家园的方式;其四,阐释作为精神家园的理想信念之在中国梦体系中的位置。
第一章从两方面论述了对理想信念给予理论奠基的重要意义。首先,坚定理想信念需要理论自觉。这是因为,理论能够提供关于世界的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成果,这使它能够规范“我们想什么,不想什么,怎么想,不怎么想,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即“决定着我们思想的内容,决定着我们思维的方式,决定着我们行为的内容,决定着我们行为的方式”,从而能够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塑造、引导、规范、矫正时代精神,因而,只有自觉地发挥理论的功能,才能真正达到坚定理想信念之目标。但进一步看,要使理论能够充分发挥其坚定理想信念之功能,还需要有理论的自信。而所谓理论自信,又包含四个方面的“信”:即“对理论宗旨的信仰”“对基本原理的信服”“对伟大实践的信心”“对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信念”。基于对的“信仰”“信服”“信心”和“信念”,运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性的唯物主义方法原则,就能够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在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两章中,作者用心“检阅”了精神家园的诸元素。所谓精神家园,是奠基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但人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存”着,而是以超越性的方式“生活”着。这种超越性就在于超越人的自然存在,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活动。人的这种超越性能力又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延续其种类的‘生活’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这样,人的遗传便是“‘自然的遗传’与‘文化的遗传’的统一”。这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存在方式”,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属人的世界、文化的世界。这种历史的文化世界的存在方式,便是不同于其他物种演化方式的自我超越式的发展。我们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便存在于这一属人的文化世界之中。要构建这一精神世界,要借助于一系列精神活动的环节,要从超越“对象”的“表象”,经过超越“映像”的“想象”,到超越“形象”的“思想”、超越“知识”的“智力”、超越“逻辑”的“智慧”,才能抵达这一超越直接存在的世界。构建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是超越性:人类以神话的方式超越自然世界,以宗教的方式超越世俗世界,以艺术的方式超越无情世界,以伦理的方式超越个体世界,以科学的方式超越经验世界,以哲学的方式超越有限世界,以构建起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为人的生活赋予意义。这一构建过程也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历程。首先是通过主客体关系和诸主体间关系而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达到自立、自重、自信、自爱、自尊的主体自我意识,进而认识到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达到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主体的自我意识。如此这般,我们也就构建起了人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
在第四、第五两章中,作者进一步论述了作为理想信念的精神世界既然是人的创造物,那么,人就不是一生下来就自然地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或精神家园,而是必须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艺术审美和文明传承的方式才能抵达并“入居”其中。这些方式各有不同的功能:教育是“放飞理想的‘摇篮’”,科学是“获取真知的‘源泉’”,艺术是“陶冶性情的‘园地’”,文明则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不仅如此,要“入居”并“居有”这一精神家园,人还必须通过价值追求,通过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之关系,亦即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正义、个人独立性与依附性、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的需求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对于人类解放理想的坚定信念,才能够真正的“入居”并“居有”这一精神家园。
在最后一章,作者将全书的论述归结到对于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上,从对幸福的哲学反思和梦想的哲学解读,得出了以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肩负使命意识,去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结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三
《支撑》一书,特点鲜明:既有丰富的内容,在表达形式上也别具一格。这不仅仅是指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妙语连珠、优雅隽永,使人读来感到美不胜收,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在于作者在本书中贯穿了一种独有的“听者逻辑”的写作方法,从而产生了不同于一般理论著作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