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地理论文

第1篇

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来,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定不要局限于课堂上,要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中,老师是教学中的领导者,但在课堂中主要是把学生作为主体,由于在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很好的理解地理知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初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带领班里的同学一同走进大自然中,布置一些课堂以外的作业让学生来完成,比如一些景点垃圾和环保等问题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和研究,这样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地理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在大自然中能很好的观察环境等一些问题,比在教室里的学习效率更好,这样就能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和学习地理知识。相应的也可以把地理的课后作业都布置的比较生活化一点,让生活与地理紧紧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在课堂开展研究性与合作性学习

在地理的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体,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学生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探究知识的能力,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团队之间一起进行研究,比自己单独学习的效果更好,在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学习的时候,也能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运用。

三、充分的利用各种地理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对身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通过最自己亲身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关于气候多样的一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类型,老师就可以摒弃之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可以根据我们生活的地区来进行教课,海南三亚和哈尔滨这两个地方的气候比较,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理解。之后再进一步的去拓展,比如与农业的联系、对生活的干预情况,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因地制宜的利害关系,更好的掌握这一章节的地理教学知识。

四、总结

第2篇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不高,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1)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现状。虽然素质教育早就提了出来,但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我们的教学。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这就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依然紧跟着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转动。长久以来,地理都不是中考科目,在高考中也曾被取消过好几年,这就使地理在人们的心目中真正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忽略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的功能,而注重它是不是中考、高考科目,学习它是不是和考大学有关。如果与此无关,那么,这门课就似乎有些“多余”。

(2)学生的现状。对于学生而言,目前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学习负担过重,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各科教师都对学生施以重压,惟恐有一个知识点、一种题型被漏掉,喘不过气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地理课的学习。其次,对地理怀有畏难情绪,因为地理课开篇关于宇宙部分比较难,如果教师再不注意教学方法,就容易使学生对地理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3)教师的现状。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启用的都是教学能力较弱的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也有的是由一名主科教师兼职,且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有些教师上课只是带着学生读一遍书,有的则让学生自己看,或者干脆上别的“主科”。在这种情形下,又何谈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

二、消除消极影响的措施

要想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而且这种努力必须是长期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改变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了给“主科”让路,地理课被一再压缩,由规定的3课时压缩为2课时或1课时;在课程表上地理课主要被用来填补空白,“主科”、升学考试科目优先安排后,才在空白处安排地理课,根本不考虑地理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这些都是急需改变的。

(2)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常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所以地理教师的素质若不能提高,想要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3)完善教学用具。在大多数学校,教具要靠地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限于人力、财力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电化教学很难走进地理课堂。即使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不过是在进行优质课评比和观摩课时做个样子。所以完善教学用具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

2.高中地理教学应克服一些不利影响

(1)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的知识观需要改变,应由“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不能让学生变成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必须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此外,应由“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转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获得知识。其次教师能力需要提高。长期以来,能够钻透地理教学大纲,吃透地理教材,讲透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一个地理教师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沟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以往的那些知识已显得不够用。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触及本学科的知识前沿。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除具备中学教材所需的地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①比较法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的。由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复杂性,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类型呈现多样化。实践证明,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②多媒体教学。这是现代教育采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不但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所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运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能好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体方法如下:①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等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如果让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可用开放式代替封闭式教学,让地理课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②运用古代诗歌,寓教于乐。我国古代诗歌,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一些诗句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如:反映气候的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地形的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反映自然景观的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将它们适时适量地应用于教学,就可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报、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讨论热点问题;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辩论会等。

第3篇

所谓“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授课内容、思维方式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学内容设计及授课模式都是紧紧贴合学生实际[4],围绕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所展开[5]。最后在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之上,教师要合理跟随学生的思维主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这种“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响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分析

1.体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及考核标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展开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让学生讨论、相互分享生活中能量的传递,生态链的循环,各个家庭空调装置的方向及位置等。并互相分享自我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突出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引导[6],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设施,如FLASH、多媒体、影视片段等,将抽象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从根本上发现及认识地球面貌的形成过程。并在学生逐渐建立的认知能力上,及时提问,深化知识结构,反馈教学效果。从而逐渐优化教学模式。

3.遵循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主线地位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建立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并围绕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助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将学生进行分组负责此题目中的某一个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那么,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必然会投入讨论,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就要遵循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的指导,并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三、总结

第4篇

在凉山地区,地理只参加初中阶段的会考,不参加中考,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只要死记硬背会考过关可以拿到毕业证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语数外之类要参加中考的主科,不参加中考的科目不受重视。这一地区很多家长都是没有上过学的,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就肯定会好好学习,根本就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新形势下凉山彝族地区地理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球仪、地型标本、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增加对地理的感性认识,避免纸上谈兵。因此,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和学校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非主科的投入力度,使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购置新的地理教具和多媒体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教师有了保障过后,就更有动力,也更有兴趣认真地进行教研、教学活动。

(2)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素质。凉山地区的教师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是自身专业素质不够强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相长,与其他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的解题方法。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动物,节约水资源等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地理所要研究的对象,凉山彝族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也是自然风景和原始风貌保存比较好的地区,这里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家乡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可持续发展农牧业,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的彝族学生指明一条增收之路。

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地理课堂如果做到“教有趣、以趣促学”,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笔者在讲七年级下册《美国》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美国的NBA比赛,课前布置学生任务,要求课中展示,让学生根据NBA的30支球队的分布,做一个球队的分布图,并且观察各个球队所在城市的位置,了解其名称的由来。如姚明以前所效力的休斯顿火箭队,为什么叫“火箭队”?因为该市是美国的航天城,是美国航天局所在地;而底特律活塞队的由来是因为以前的汽车城,老板是从事活塞制造业的。通过在地图找出这些城市的位置,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有利于加强教材的直观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又如笔者在绪言“与同学谈地理”一课中,启发学生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100米、200米的双料冠军是拉丁美洲牙买加的博尔特,为什么美洲和非洲高原的黑人选手,在国际中长跑中,常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积极思考,得到结论:“高原上的选手,因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在缺氧耐受力方面有优势。”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那么我国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能不能仿效美洲和非洲高原运动员的做法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学习,教学效率提高了。

二、引图识图,获取新知

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作物、交通、城市等内容,利用地图学习,要比读课文更直观、形象,更容易形成空间概念,学生更能感知和理解知识。比如,笔者在讲八年级《疆域》中的中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时,就以课本插图为核心,让学生结合文字读图,让学生找出纬线读出,我国位于52°N~4°N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大部分在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导致我国热量充足,跨纬度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还通过经线读出,我国位于70°E~135°E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在20°W以东、160°E以西的东半球。然后让学生熟悉图中注记,读出我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的位置,加以比较,说明我国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原因。

三、图文转换,巩固知识

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配合课文内容而设计的,可以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的,文字用于解释地图,地图又为文字作注释。地图是文字的载体,单独掌握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掌握的知识是片面的、枯燥的。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直接表达地理事物,特别是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地理事物。笔者在讲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让学生按照方位“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边疆省区”,结合地图,按空间方位找到和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然后为学生提供一组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渝,内蒙台海福吉安”,进一步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区的位置。这样充分利用地图,图文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扎实,效果更明显。

四、创绘地图,增强记忆

第6篇

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变革,课堂教学教学的改革逐渐被人们重视。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建立个性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下,个体独自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往这一目标正确的路线。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智能组合体,并且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一理论为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随着多元智能学校的成功开办,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多种智能有机组合的整体,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色。这些智能在学生的身上有强势和弱势的体现,但每一方面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学校里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个体。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3.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3.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4.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第7篇

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这是学生对地理课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第一束火花,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我在上第一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老师问“我们的床都是安放在房间里的,而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却把旅店的床位安放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接着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气氛十分热烈。

二、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精心设计课堂引言,用生动形象的描述等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教材内容,我最常用以下几种:1.以故事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引入: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到了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2.以音乐导入新课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氛围、激感等大有裨益。在讲我国的季风气候时,就可以让全体学生先齐唱《黄土高坡》,紧接着提问:“黄土高原的西北风和东南风是怎么回事?西北风和东南风不是相反方向的风吗?”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以著名景观导入新课运用图片、录像、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然后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在观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录像片后开始埃及国家的学习;可先介绍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然后开始学习法国的地理;可先展示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的图片,再学习俄罗斯地理。4.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埃及地理时,可以问“灰尘吹来”的谜底是什么(埃及)来导入新课。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总之,上课伊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三、精选时事新闻,增强时代信息

一个地理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广博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日新月异,改造自然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新出现的地理事实材料,地理课本是很难及时编入的。为使地理课常教常新,及时反映现实,地理老师就要不断地对新材料进行搜集、学习、积累和整理。随时将四化建设和改造自然的新成果、国内外重要的时事新闻等,补充到应讲的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给旧地理知识注进新鲜血液,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时事新闻中的每一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结合时事新闻,讲授地理知识,不但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四、借助趣味联想,增加知识趣味

在讲述我国的地理位置时,按方位记忆与我国接壤的国家让学生一筹莫展。我利用趣味联想法做出了总结:当东方朝阳升起来的时候(朝鲜),我还躺在被(北)窝里做着恶梦(俄罗斯、蒙古),我梦见弹吉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阿爸(阿富汗、巴基斯坦),对南面的月老(越南、老挝)说“:你不是人”(尼泊尔、不丹、印度)。经过趣味联想法的加工,原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变得形象,变得有趣味,学生不但肯学,而且更爱学了。

五、利用教育技术,增强感知能力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特殊功能是其他教具所无法代替的。像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位置等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授,不但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讨厌学习地理。如用课件来展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第8篇

创意地理教具的目的:在课堂上使用创意教具,首要目的是将知识点通过更简单的模型模具来直观表达,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明白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第二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创意教具来活跃整个课堂,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让他们能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最后就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具的制作,这样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并能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从而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二、地理教学创意教具的案例探索

六年的地理教学探索,对于创意教具的使用也有几点心得,笔者通过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几个教具案例和大家探讨分析。

1.经线及经度的划分———三个半圆形纸片的使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认识地球,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到经度及经线的概念,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之对整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这一节中女生很难理解整个地球空间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理解的难度,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三个半圆状的纸片,分别引导学生来理解几个概念,分别让学生理解经线的概念,再通过圆片的夹角产生让学生明白经度的产生过程,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经线及经度的基本定义特点。

2.创意经纬网的课堂体验———以行列作为经纬网。

经纬网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经纬网的教学一直是地理教师深刻挖掘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经纬网的教学中,以学生刚来不了解作为课堂基本导入,并设定特定排和特定组分别作为赤道与本组子午线,根据教室里面的课桌分布,设定几个特定经度与纬度。授课时说一个经纬度,请该同学站起来,并且让其说出一个经纬度依次传递下去,这样在教室里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经纬网,每个学生就对应一个点,从而衍生到整个经纬网的讲授过程。这样,整个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怎能不生动活泼呢?

3.天气与气候教学———学生自主制作天气符号。

本课堂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作为一个基本导入,让学生知道天气预报的播报过程,上课过程中,拿出课前用彩色卡纸制作了一套表示天气符号和风向风级符号的卡片,许多符号可以制作在一起,制作成一个复合型的卡片,例如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雨夹雪,表示风向和风级的符号2~6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8~12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最后设计一个小游戏,利用这些卡片来做一些小游戏,例如利用这些符号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向同学播报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

4.再也不是难懂的等高线地形图———野外教学+自主制作等高线模型。

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在初中接触经纬网后再次接触到的知识性难点,对于等高线的判读是初中生较为难懂的地方,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看懂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目前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的。本课堂设计,首先初步讲解各种等高线基本判读,特别是在平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在讲解之后带领学生去野外对于实际空间形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关于等高线地形的制作,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有彩纸板、海绵胶、泡沫板,工具有剪刀、裁纸刀。用不同颜色的纸板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用泡沫和彩纸板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山体分为六层。用画板作底板,用海绵胶固定。教学中的使用: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顶的海拔高度为78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的印象。读图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名称。学生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观察等高线疏密状况,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三、创意教具在未来地理教学的深度思考

根据已知自制学具,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不只是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源于观察学生、教学思考、思维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而地理教具或学具的亲手制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首先,创意教具更应该体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后,倘使能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与此相关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亦能在制作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创意教具应当是以地理实体化、地图化呈现,将教具作为重要媒介,将教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地理教学的主打阵营,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共同协作设计教具,才能够更好地呈现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意教具以视觉的、数字的或触觉的方式表现地理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意教具,它的基本功能都有两个核心:辅助地理知识的教学,优化难点教学过程;可视化表达地理知识。

再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设计地理教学用具,如何通过教具来让学生认识大千世界,构建学生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琢磨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地理创意教具,在外形上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高效地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干巴巴的文字中跳出来,能高效地调动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第9篇

不同的地理示意图之间会存在差异性,但是有一些示意图会有共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积极分析这些图片的共性,然后再提高他们对不同类型图表的认识,从中分析出差异性,最终达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他们图表分析的准确性。如教师在讲解“中国河流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图”时,就可以将“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图“”中国山脉地理分布图”这两个图表来对比讲解,让学生发现这三个图表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相应的知识点,降低他们的地理学习难度。学生通过对这三个图表分析发现,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都与中国的山脉相关,而内流河和外流河区域都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有关。在学习时可以进行对比记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能提高他们地理图表的分析应用能力,满足他们的地理学习需求。

二、地理引导提问法

初中地理图表题目大部分都由好几问组成,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地理问题引导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地理图表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地理引导提问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提问引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图表,加深他们对不同地理图表的认识,为以后他们地理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在进行该种方法教学时,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地理知识学习水平,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科学的引导问题,逐渐带领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图表分析能力。如教师在讲解“中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示意图”与“美国玉米主产区示意图”两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以下问题:

(1)你们寻找一下两者之间的地理纬度有什么差别?

(2)两者之间的土壤有什么差别?

(3)两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4)你们认为美国玉米产量高于中国的主要原因?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并让他们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信息迁移法

地理图表中包含着许多的地理信息,教师应要增强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拓展他们的地理视野,提升他们的地理图表分析应用水平,满足他们的地理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册、教材中的图表以及地理教材等,对地理信息进行相应的迁移,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地理综合水平,为他们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农业分布状况图表”时,就可以将其迁移到中国的工业、矿产以及河流等的分布图,然后对比分析这些图标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中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降低他们学习地理的难度,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将地理知识内化吸收。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地理逻辑分析能力会增加,阅读相应图标后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保证解题的全面性,提升地理答题的正确率。

四、总结

第10篇

学生理解较快。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天气是多变的,你们见过哪些多变的天气呢?”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可以说“一天上午还是晴天下午就下雨了”,“东边有太阳西边在下雨”。学生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感受天气的不同。接着教师进一步深入教学,让学生从诗句中分辨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教师还可诱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诗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课文,学生的熟悉感是激发他们兴趣的诱导点,以这种激励激发学生,让课堂氛围活跃。

二、表率激励,增强学习动力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在各个方面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自己作为楷模,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水资源》这一章节的“节约用水”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节约用水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去模仿、去学习。但是课堂并不是生活,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节约用水呢?这时候教师就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节约用水的日常生活。教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此次课外活动,学生与教师分别扮演家中不同的角色。体现“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则节约用水。教师在家庭中扮演母亲的角色,首先教师在非节水型抽水马桶水箱内放置一块砖头、一个装满水的可乐瓶或盐水瓶。接着在表演洗澡的时候,教师扮演的母亲角色,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给小孩子洗完澡后,将水用于洗衣、冲洗厕所和拖地等。表演在厨房的时候,炊具、食具上的油污,用纸擦除再洗涤;洗涤蔬菜水果时,应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在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常识,教师这种亲身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有了模仿对象,自然学习积极。

三、竞争激励,寻找学习方法

竞争意识存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都有相比别人做得好的想法,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自己比别人优秀。教师要善于利用竞争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动力,发觉自身潜力,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课文《欧洲西部》的时候,教师利用课程特点,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竞争游戏。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教师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学习。教师让学生联系前面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学生回顾、动手计算、读图查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突出欧洲西部各国的经济特征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学生可以分析自己要介绍的国家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或者分析其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或者人文小故事,不局限于课本,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最后教师评选出分析的最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让学生们能在这种竞争机制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批评激励,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犯错误,这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主观原因犯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这时候,教师除了要帮助其改正错误以外,还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叫做批评激励。学生在接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批评之后,对其错误就会印象深刻,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地形与地势》的时候,教师会引入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一概念,而且围绕这一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并再次提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按照课堂上已学完的知识去分辨,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有的学生因为粗心大意,在活跃的气氛中得意自满,所以出现了错误。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表扬踏实、诚恳的学生,批评自满、得意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上的错误。

五、结语

第11篇

初中地理教程的编排体系是先难后易,先世界后中国,把世界地下学好了,中国地理就很容易过关了。地图也是一样。例如七年级叙述首先接触的地区经纬网地图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考验。针对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空间感差、抽象思维弱的特征,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法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首先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地图,看不懂的地方必须标示出来,以备在课堂中听老师重点讲解或者向老师、通讯提问请教。教师准备好教具,条件好的应准备电子课件,如地球的转动动画、地球的形状图、经纬网地图。大多乡镇学校因条件有限,不能做到这一步,但至少要有地球仪与经纬网地图,在课堂中,教师简介地球的相关知识后,就要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它们不同的形状及特征。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经纬线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交通、军事、勘察等方面具有很中意的作用,从而引出经纬网地图。学生通过地球仪与黑板上悬挂的经纬网地图,就会很容易看懂经纬网线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和起到的重要作用——能很快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位置。通过看地球仪及教学挂图,学生脑海中抽象的形象就会逐渐清晰,对经纬网地图、经线、纬线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对后面的地球运动及气候方面的地图学习有很深的影响。

二、兴趣法

气候图对学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各种等值线、数字、众多的颜色及符号让学生看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很难理清学习的思路。但气候图蕴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且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天气预报入手,布置学生完成一个课外活动:回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气象节目。通过气象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及气候图动画的演示,学生就能了解气象云图各种符号及颜色代表的含义。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黄色表示沙尘暴等。学生对天气情况发生兴趣后就可适时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上的气候图。如观看我国七月份气温分布图,首先让学生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级最低的地区。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最热是新疆吐鲁番盆地、最凉爽是青藏高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者两处的等温线是封闭的,说明这两根地方的气温是与众不同的。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席这种情况呢?学生看图经过分析就会得出答案:吐鲁番盆地地势极低,是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区,夏天热量沉积盆地内无法散热,故气温高。而青藏高原因“世界屋脊”而闻名,地势最高故气温在夏季很低。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知识机感兴趣的地方引入地图,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克服畏难及索然无味的心理,顺利理解地图上个元素及符号带来的大量信息,从而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气候问题。

三、现场演示法

利用直观教具和教学挂图进行教学当然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对学生自己能对立制图、绘图能力的提高却没有太大的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能在黑板上以较快速度,熟练的画出地图,当从教师手中出现流畅的线条时,给学生是绝对的震撼力,也会激发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的冲动。当然能做到这一步对教师制图能力及对教材的理解要求很高,教师自己必须勤学苦练。以“中国的铁路干线图”为例,中国的铁路干线非常多,南北纵横,东西交错。学生在看图时总是晕晕乎乎的,容易混淆不同的铁路干线,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出手,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国内主要的铁路干线,并且要求学生拿出草稿纸跟着教师画,使课堂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通过这个课堂活动,如蜘蛛网般的铁路干线就会深深的刻画在学生的脑海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及绘图的能力。

四、练习法

俗话说熟能生巧,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虽然对地图有了些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课程较多,所涉及到知识面广,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地图远远还没达到熟悉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地图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地图进行强化训练有很多方式,其中利用“初中地理地图填充册”是最简便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填充册学生人手一册,覆盖初中地理教材所要求的各种地图,图型齐全,知识信息极大,能对地图系统的学习。由于初中的学生负担日益加重,教师在利用地图册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时要注意选择经典图型,有针对性的学习,减少题量和难度。这样既符合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使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总结

第12篇

1.展示地理的自然美。

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千姿百态、瑰丽神奇、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包括气象、水体、地貌等,都是重要的美学内容,倘若教师予以重视,并灵活展示,带领学生感受这些自然美,则可让学生领略自然形态美,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与情感。如学习《地球运动》等内容时,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动以及四季轮回的认识,让学生们感受自然现象变化之美。再如学习《地形和河流》、《地势和地形》等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千奇百怪的地貌形态等,引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感受自然的秀丽之美、奇特之美、结构层次之美,渗透自然美教育功能。

2.揭示地理的科学美。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通过观察地理事物表象,可获得自然之美,而深入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地理表层来探索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则可感受到地理蕴涵的逻辑与秩序的科学与理性之美,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与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如为什么气候复杂多样?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为什么地貌形态万千、造型各异?等等,诱导学生探寻原因,感受自然地理的科学之美。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同学们发现科学美,追求科学美,提高学生们鉴赏美的能力。

3.发掘地理中的人文艺术美。

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渗透人文美的重要素材,如文化遗迹(著名古迹)、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作品、服饰风俗、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等,都蕴涵着一定的美学价值,教师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与补充相关史实、传说或故事等,将地理学科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巧妙融合,引发学生遐想,使其形美与艺术美的情感,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另外,将地理与社会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贯穿以人地协调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分析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乱砍滥伐等人为原因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人教版),呈现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探寻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思考中东地区各种战争对环境、人类文明的伤害等,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的重要性。

二、探寻多变美育手段,渗透美育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材虽含有各式各样的审美素材,但这些素材是静态的,无法自动形成审美教育的功能,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整理加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展示出来,将教学过程审美化,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感知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审美与情感熏陶,完善学生审美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不知不觉间渗透美育教育。

1.富有美感的语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形象生动的、富有美感的描述与讲授,让学生如临其境,在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在心理上获得愉悦感受。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若要进行美育渗透,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美感与趣味,紧扣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引入古诗词、地理故事、地理谜语、顺口溜、俗语等内容,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趣味化、人文化,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在美与愉悦氛围中深化知识理解,调动积极情感。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时,穿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等古诗词,在美的韵味中感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知识时,穿插“小叶丹歃血结盟于彝海”的故事,增添文化气息与趣味,给同学们带来想象与美感。

2.充满趣味、灵活多变的直观手段。

地理现象、规律是千变万化的,单一的语言很难将其美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还需要借助多样化的直观手段,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地理美的魅力,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审美兴趣,促进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如利用地理插图、多媒体视频、录像等,动态化地演示,将学生引入美的意境,感受自然美,探究科学美,丰富认知,并内化成精神财富。借助幽默风趣、富有深意的地理漫画,揭示社会生态问题,以“悲壮”之美来刺激学生,诱导他们反思,得到另一种审美教育,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发展。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引入“全球水危机”、“就地取材”、“洗车”等漫画与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说说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结合录像、漫画与生活经验,谈谈哪些原因导致水资源污染?等等,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学会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三、组织多样实践活动,强化美育教育

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发掘美的内容,巧用多样手段展示,让学生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鉴赏空间,鼓励与诱导同学们参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让学生不再旁观,而是审美参与者,在动态学习与亲身体验过程中强化审美感受,发掘地理美的内涵与本质,深化知识理解,也展示学生的智慧之美与创造之美,进一步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等综合审美能力。

1.多样课堂实践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课堂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审美角度、学生角度来优化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通过地图分析、问题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增强学生美的体验,由感知美逐步上升到喜欢美、创造美。如分析“中国的工业分布”时,通过分组讨论活动巧妙渗透美育,让学生发掘地理独特美。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包含三大工业地带与四大工业基地的中国工业分布图,得到初步美感。而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各组扮演不同的“工业考察团”,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绘制了各工业地带(基地)的位置轮廓、矿产资源、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等资料的投影片展开各种“考察”与探讨活动,即通过课本阅读、地图分析与资料查阅等形式,填写正确的地名,概述该工业带(基地)的发展特点及发展策略等。小组活动完成后,选出代表展示与分析本组的“考察”成果,并在地理老师补充与引导下改正与完善,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体会工业分布中“点”(矿产区、工业中心)、“线”(交通干线)、“面”(工业区)的整体和谐之美,认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美,达成审美目标。

2.延伸课外,延续美感。

美育的渗透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借助多彩的课外活动,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培育学生美感,使其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美,不知不觉地接受美育。如组织春游、参观名胜古迹或博物馆等,带领同学们走向自然,在老师讲解分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美,激起他们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审美意识与能力。或者开展乡土地理调查活动,如“对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其深入了解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变革家乡的美好情感。或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展开地理读书交流会、设计地理墙报、制作地理模型或教具等活动,运用地理知识来创造美,强化审美能力。

四、结语

第13篇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生命的技能。例如在学习《海陆变迁》时,联系中国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学生分组讨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其次,各组交流讨论的结果;最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想到的措施,使学生明白哪些措施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如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我是这样小结的:水是生命之源,但水又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无数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因此,同学们尽量不要去河流、湖泊中游泳;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美好未来!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和观念,也培养了学生保护生命的技能和方法。

二、抓住有利时机,高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的事业、生活一帆风顺,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宣读了地理课的要求。在此后的地理课上,我不仅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表扬表现良好的同学,而对表现比较差的同学进行惩戒教育,树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表扬或惩戒,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是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培养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用崇高的理想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地理教师责无旁贷。在地理课上,我经常用张海迪等人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逐步形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奉献社会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同时引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课堂教学中,名人的先进事迹和名人名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

四、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

生命教育的手段是教育,实质还是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目的。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学生先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概况:位于西北内陆,山脉众多;我见机提出问题“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位于西北内陆,又有山脉阻挡,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比较干旱;”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这样的气候对河流、植被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由于降水少,河流、湖泊数量少、水量小;自东向西随着降水的减少,植被由草原演变为荒漠草原、荒漠;”最后我又提出问题:“这样的气候和河流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由于降水少,农业多分布在地表水相对丰富的地方,如山麓、塔里木河沿岸,发展绿洲农业”。

又如:在学习《青藏地区》时,引导学生按照上节课的学习,分析青藏地区海拔高对本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可推出很多:一、可推出本地区气温低、多冰川,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二可推出本地区冬寒夏凉,无霜期短,所以热量条件差,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青稞,饲养牦牛等;三可推出本地区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四可推出本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由三、四可推出本地区种植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穗大粒饱,单位面积产量高。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层层推进的分析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真正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生命教育的手段是教育,实质还是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目的。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懂得了礼貌待人的重要性,逐步学会了与人交往,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六、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4篇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即将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趣味性、生活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形象的理解。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枯燥、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使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转变了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地理知识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把生活化的气息引入课堂,将地理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案例进行解释,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首先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关键有充分的认识,并具有足够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能力,此外,还应当积极观察生活、收集生活资料,力求使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变得顺畅、自然、易于接受。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当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导入、生活化情境的渲染、生活化活动的组织等几个重点内容。以下对这几个关键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1生活化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应当有一个导入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以及列举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中国是什么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然后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吗”,在师生互动列举一些国家后,教师继续引入“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吗”,进而可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导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2.2生活化情境的渲染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仅仅有生活化的导入是完全不够的,应当在整个过程中塑造和渲染生活化的、轻松的地理知识教学情境,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和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化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索。例如在进行“中国的民族”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特色进行死记硬背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在这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述一些各民族有趣的风俗习惯和衣着特色,并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然后让所有的学生合上课本,将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列举某个生活习俗和衣着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是哪个民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设置一定的奖励。如此,方可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生活化活动的组织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产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地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增长。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课程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3.结束语

第15篇

相关研究表明:结合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展开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经常结合时事热点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执教“地图”的时候,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引入了美国轰炸伊斯兰国组织这一时事热点问题并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经常看到相关的报道,因此这一话题的引入很快就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兴趣。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我提出了这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在寻找伊斯兰国组织的过程当中,你们认为最需要的是什么?”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美军在寻找伊斯兰组织的过程当中最需要的就是地图,借助地图美军才可能准确地寻找到轰炸目标。由此,我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顺利地导入了新课,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如果同学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感兴趣,那么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同学们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二、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进入21世纪之后,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增添了几分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再加上初中生对于多媒体教学充满好奇心,也为我们问题情境的创设增添了几分魅力。例如,执教“地球的运动”中有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时候,我发现部分同学们对于这个概念理解得并不是十分透彻。书本上所附的插图均是静止不动的,这使同学们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制作了一个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然后结合该动画创设问题情境:“地球究竟是怎样进行自转和公转的呢?”由于受到动画的直观刺激,同学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该问题,并成功地解答该问题。这是一般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的。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结合多媒体成功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喜爱,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给同学们更多直观的视觉刺激,让他们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很多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也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色彩。

三、利用教学道具创设问题情境

除了上述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学道具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道具是我们初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有效的教具运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例如,执教“南极洲”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首先认真地对地球仪进行观察,然后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假如你现在站在南极,请问你能准确指出东和西两个方向吗?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同学们是很难回答出来的。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该问题,我让同学们再次对地球仪进行认真地观察,从而营造出一种方向辨别的真实情境,让同学们对于“极点”进行一次模拟体验,进而获得一种站在极点进行方向辨别的直观经验。由于有地球仪这一道具的辅助,同学们很快给出了问题的准确答案。教学实践表明:结合教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解答教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帮助同学们克服思维的盲点。因此,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具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初中生参与问题探究的兴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