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消费陷阱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将成为事实。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7年放慢1.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0.5%,放慢1.7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1.4%,放慢1.2个百分点;日本增长1.4%,放慢0.7个百分点。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汇市、股市、债市、期市及商品现货市场都受到冲击,对各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上因素决定了我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正在减弱,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在这一形势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由于奢侈品的需求潜力很大,因而,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的消费,对于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关于奢侈品的内涵
沃尔冈•拉茨勒在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现在,奢侈品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人们消费奢侈品看中的往往是它的炫耀,觉得奢侈品是过度消费消耗的东西,以至于挥霍等。
例如,“捷达”和“奔驰”轿车都是代步工具,在代步方面没有价格所显示的那样大的差异,差别在于他们代表的意义不同。“奔驰”的符号价值在于成功、财富和身价。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将消费品分成了必需品与奢侈品两大类,把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即需求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的消费品称为奢侈品,另一类则称为必需品。在我国的传统概念里,奢侈品消费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
其实,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演变,许多昨天的奢侈品已经变成今天的必需品,而今天的许多奢侈品也会变成明天的必需品。例如,在13、14世纪,糖和香料是奢侈品,但在当今社会它们却成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内涵的变化反映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当前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奢侈品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奢侈品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奢侈品更新周期短且对市场的刺激效果显著
作为奢侈品的商品,除了具有商品本身固有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炫耀,即显示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所以,奢侈品应当是引领时尚的前卫商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奢侈品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具有较短的更新周期。
以服装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的功能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都市人追求时尚,展现自我,服装的发展渐渐淡化了它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其装饰和炫耀功能似乎已成为服装的灵魂。例如高档的时装,面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作为普通服装的基本功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失去,但作为高档时装的炫耀不久就会减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看重其装饰和炫耀功能,因而会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在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很难想像一成不变的款式和风格能立足于激烈竞争的服装市场上。有市场眼光的厂家总是紧追流行趋势,不断推出个性化的款式,开发风格迥异的服装,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个性的需求。一面是厂家层出不穷的新款推出,一面是消费者为追求时尚而不断膨胀的时装需求,这造就了服装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销售额。
2008年,尽管雪灾、地震、股市泡沫破裂、经济衰退预期不断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但纺织服装国内零售2008年1-9月却持续维持25%以上的高增长,屡超市场预期,直到2008年10月行业零售增速才出现放缓,显示了服装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是需求仍然不足,2008年1-9月,行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速维持小步上升态势,纺织品与服装的库存金额却分别同比大幅上升了33.10%和25.09%,显示行业产需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刺激需求。
除时装外,其他奢侈品消费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对市场有显著的刺激效果。据报道,上海顶级私人物品展集中展示了顶级名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表、名酒以及各类豪宅别墅、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据统计,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过7000位富豪,成交量达2亿元人民币。
(二)奢侈品需求潜力大且能充分吸纳购买力
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增长就会更快。奢侈品不像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小的必需品那样,受所谓消费饱和的约束,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也不可能较大地增加消费。例如,对于食盐这种商品,即使人们收入提高了,人们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消费。奢侈品消费就不同了,以旅游为例,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还不敢奢望旅游,一旦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就会增加这种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从普通旅游变为豪华旅游,从国内旅游转向国外旅游,国外甚至已经开发了太空旅游项目,所消费的资金可想而知。可见,奢侈品消费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能够充分吸纳新增的购买力。
目前,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我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458,已进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范围,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拥有大部分的居民储蓄。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收入沉淀下来,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质量好、价值高、品牌响、炫耀功能强的奢侈品,以刺激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吸纳他们充裕的购买力。将沉淀的资金通过消费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资金。
汽车领域的世界十大奢侈品牌:法拉利、福特、大众、宝马、莲花、宾利、凯迪拉克、菲亚特、奥迪、劳斯莱斯,大部分已进入我国的高端汽车市场,正在充分吸纳富豪们的购买力。我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会”,“上海国际品味生活展”纷纷亮相中国,世界顶级品牌纷纷在中国选址开店。美国高盛公司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法国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预言,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形势下,应当致力于打造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比如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第一裁缝”的永正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如南京云锦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奢侈品品牌的生长基因,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奢侈品品牌的符号,使我国的奢侈品市场被本土奢侈品占有,提高奢侈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奢侈品消费能够催生新的服务项目并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奢侈品消费首先催生的是商业广告。在许多情况下,奢侈品消费具有炫耀性动机,是一种“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显富、炫富比使用商品更重要,因而要求商品或服务除了具有较高的质量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广为人知,甚至人所共知。这就要借助商业广告的力量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在重要媒体的黄金时段反复地广告宣传,将“某商品是名贵商品”的概念植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使社会公众形成共识,公认某商品是名牌商品,从而使该种商品具有了显富、炫富功能。这种运作模式便催生并极大地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为广告商提供了大量的业务,也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为有此需求的消费者造就了可据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名牌商品,从刺激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作为的措施。许多名酒、名车、名牌服装等名牌产品都离不开商业广告的宣传。如果没有奢侈品消费对名牌效应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催生商业广告的土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电视行业广告总额是450亿,央视广告收入为110亿。足见打造奢侈品品牌对商业广告的贡献。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如何使稀缺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这种需要最初总是表现为对奢侈品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又会产生新的奢侈品需要,再度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由于人的需要层次不断地提高,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热点,休闲娱乐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和娱乐,文化娱乐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将会明显地提高,我国已进入文化娱乐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消费就会出现“脱物化”的倾向,人们开始出现普遍的文化娱乐和旅游动机,费用的投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休闲娱乐方式需要的不断创新,使得许多高新技术,甚至当代科技的前沿都被广泛应用于娱乐项目和游乐园的设计当中,这势必会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例如体育健身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体育健身业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将成为今后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此外,奢侈品消费还极大地带动了服装、住房、汽车、家装、保健、旅游、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过度和畸形的奢侈品消费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助长人们的炫富攀比心理,误导社会价值取向;资源配置可能偏离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大量的奢侈品被富人无节制的挥霍,扶贫工程所需资源却得不到满足;纯粹“装门面”、“摆阔气”的奢侈品消费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当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消费,使之真正成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消费文化;体育明星;体育明星广告;产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54-04
现代消费文化的大众化、时尚化、符号化倾向使广告由“产品营销”步入了“品牌经营”及“艺术化境”[1]的新发展阶段。传媒的发展,使体育成为人类最易体验和审美感知的对象,对体育明星的认识和热爱逐渐被“生活化”,故而在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体育明星广告越来越普遍。
1 体育明星广告与现代消费文化共生互动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巴塞斯认为,消费具有两重性,它既满足物质的需要,又根植于社会、文化和象征的结构之中。[2] 西方前期的消费文化是以“禁欲、节俭和追求实用”为主要特征的,基于 “勤奋”、“节欲’、“忠诚”、“努力”、“庄重自制”等价值核心。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人类社会的结构中心逐渐从生产转向消费,指导消费和生活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崇尚以大量消费来推动生产发展的凯恩斯主义开始盛行,使得前期主张禁欲、节俭的理性消费观念开始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偶像消费、时尚消费、欲望消费、符号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为特征的现代消费文化。
现代消费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众化。原先被普通民众视为奢侈品的东西不再神秘和遥远,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消费,消费行为实现了表面上的平等。现代消费文化成为通俗的,易于流行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文化“没有风格,只有时尚”、“没有永恒,只有自由随意”,因而非常轻松而易于模仿。二是消费欲望膨胀,消费炫耀化。在广告宣传、流行时尚和消费偶像等因素刺激下,琳琅满目的商品,温馨浪漫的购物环境,使人们的消费欲望被无限勾起,对商品在消费已不单单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抵不住的诱惑下”一种心理冲动,运用消费来实现炫耀生活富足,体现自我社会地位的目的。三是产品符号化倾向。即人们在消费商品时,使用价值只是一部分内容,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品牌或形象,商品具有了符号象征意义,文化附加值愈来愈大,这就使商品的购买与消费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行为,而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正是在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一些传统的营销模式受到了挑战,广告营销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
由于大部分体育明星是草根阶层的成功代表,具有大众化的一面,容易为大众接受;同时体育明星又代表了一种“超现实”的精神和力量,是一个值得炫耀的偶像和符号,与现代消费文化能够呼应,因而体育明星广告成为流行的广告模式和营销方式。体育明星广告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构建的重要力量和机制。现代消费文化与体育明星广告的耦合不是偶然的,带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如图1)
可以说,体育明星广告植根于现代消费文化的土壤,是现代消费文化的最好注释,同时又为现代消费文化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消费文化形态的实现和变迁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建构作用。
2 体育明星广告的多维视野
2.1 体育明星广告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中有一个“光环理论”或称“晕轮效应”。当他人在某一方面优秀时,人们习惯于把他所有的品质认为好的,没有吸引力的方面,就被光环所笼罩,使得人看不清或者不承认。人们认识体育明星,首先来自体育场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明星在赛场上向人们展示的完全是阳光、充满力量、令人信任的一面,而其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则很少有人看到。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导致广告中喜欢用有成功而有魅力的体育明星来传达信息,给消费者造成强劲的视觉冲击力,用他们的选择来影响广大消费者,实现营销目的。如迈克尔乔丹对耐克运动鞋的宣传,李宁品牌的经营等。其次是思维定势的影响。权威和名流本身存在一种可信度,人们对其有一种隐含的认同感,这种思维定势普遍存在。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广告的相信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来源及信息本身的信赖程度,前者可以说是消费者用来决定后者是否值得相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当消费者对产品内容不熟悉时,他们往往信赖社会权威和知名人士的判断。体育明星作广告,正是利用了体育明星广为大众接受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2 体育明星广告的经济学分析
在一个经济社会里,包括名誉、地位、美貌等等,任何东西都可以转化成经济利益,和金钱划上等号。依照科特勒的品牌理论,品牌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人。个人品牌价值是个人商业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明星出售的是自己的形象和社会信誉度这一特殊的“商品”,而厂家购买的是产品的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和品牌提升所需要的工具,他们之间有了商品交换的需要。从消费者方面看,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总是伴随着选择,而选择需要成本,而且越是需要较强专业知识或需要丰富经验的产品,选择的成本就越大。因此,名人的引荐和名人的品牌效应就会有效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体育明星广告的经济效益自然显露出来。
(中央民族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81)
摘 要: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学生人数的增加、图书文献价格的上涨、电子资源库的购置等造成高校图书馆经费的短缺.通过调整管理方式、加强信息共享、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等可以使有限的经费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改变管理者的传统思维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整合部门间的运行机制等是搞好是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文献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66-02
高校文献经费主要是指:“图书馆在每一财政年度整体运行的预算中,除去人员工资、必须品和维修等开支,专门用于购买图书、连续出版物、电子资源、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的经费计划.”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已由过去的图书、期刊等实体收藏向计算机数据存储和网络在线阅读方向转变.在这种文献资源获取形式大变革的时代,及时对图书馆有限的文献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达到信息资源量最大化的获得,更好地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成为图书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图书文献经费的来源
1.1 运行经费
《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对图书馆的经费进行了明确的解释,主要包括运行费和专项经费,运行费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购置费、设备设施维护费、办公费等.其中文献信息购置费的多少决定着图书馆藏发展的规模、馆藏结构、资源类型及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等,是图书馆经费使用中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五章第27条规定:“高等学校应重视藏书建设的投资.书刊资料购置费在全校教育事业费中应占适当比例,一般可参照5%左右的比例数,由学校研究确定.”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用政策和法规的形式规范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但也考虑到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这也就造成了图书文献经费的数目与学校的建设规模和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不同高校间馆藏和文献资源量的较大差异.
1.2 专项经费
除了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外,专项经费是许多高校图书馆文献经费的另一来源的重要渠道.在国家对高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出台了一系列的综合发展方案,例如“211”计划、“985”计划等.一些高校进入了这种战略计划中,获得了较为充足的建设资金,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图书文献的购置和馆藏,而那些没有进入到这些计划中的学校就逐步拉开了距离.
另外,一些高校也接受了企业赞助、个人捐赠、国际合作、专题建设等专项基金等,为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2 图书文献经费的使用与分配
2.1 经费的短缺造成文献资源购置数量的减少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尽管高校不断增加图书文献经费,但大部分高校与国家的相关规定还具有很大的差距.以中央民大图书馆为例,2011年学校教育事业费是62410万元,图书购置费是330万元,所占比例为0.5%;2012年学校教育事业费是118530万元,图书购置费是330万元,所占比例为0.2%;2013年学校教育事业费是81213万元,图书购置费是375万元,所占比例为0.4%.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资料经费与国家规定的参考值5%具有很大差距,同时学校教育事业费的增减并没有考虑到对图书经费的增加.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有明确的规定,图书年增长量为生均6册,而现在由于图书经费紧张,远远无法达到此目标.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学校管理层没有充分重视到需求与供应的相对矛盾性,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处于服务型的边缘地位,对政策的把握性和图书资料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重视.
2.2 图书价格的上涨造成文献资源经费的短缺
由于数据库和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所以为保证收藏的连续性、完整性,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只能采取保数据库和期刊,压缩图书的对策,而图书价格的连年上涨使得本不宽裕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例如,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支出153万元用于购买纸质图书5.46万册,2013年支出120万元购买3.04万册,而7年间图书价格平均上涨12元,购置经费不得不减少了33万元,购置图书数量减少了2.42万册.从全国图书市场看,2007年图书平均价格是21.25元,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整体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高达52.23元,显示5年间的平均价格上涨了一倍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书成本的上涨与高校图书购置经费的增长不成比例.
2.3 信息化的发展使文献资源经费更显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出版物的增长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2014年7月10日的《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可以看出:“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比2012年增加3.0万种;出版期刊32.7亿册;出版电子出版物3.5亿张;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540.4亿元,电子书与互联网期刊与数字报纸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为7.0%.”可见在纸质图书不断增加的同时,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出版物增速迅猛.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用于数字资源的经费是26万元,2007年跃升到69万元,2013年上升为180万元,占了年图书经费的50%.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来,从而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文献经费显得更加窘迫.
3 图书文献经费的理性分配
3.1 整合管理体系
图书资源整合是指:“信息资源整合简单讲就是对分散庞杂的信息资源归并、梳理进而形成互相连接的统一体.”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便利、更有效、更节约、更合理地利用图书资源,更好的为读者服务.“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状态”.近年来,虽然各院系资料室已纳入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中,并建成了图书馆的分馆,但从分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资料的购买和使用等方面来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些分馆不对外开放,只是对自己学院的师生开放,使用率极低.笔者认为,校图书馆与分馆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互能有无.通过对全校的图书管理体系的重新调配和统一管理,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购买,实现资源共享和最大化的利用,使有限的经费创造出最大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电子图书和期刊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购买各类数据库作为服务读者的重要渠道.但是在这些电子资源中有很多会与印刷型出版物交叉,有些期刊的收录速度甚至与实体期刊是同时的,这样就造成了重复购买.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购买了清华同方cnki期刊数据库,同时订购了1049种纸质期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除了127种民族文字期刊没有重复以外,有676种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重复定购,重复订购额达13万余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共享、重复订购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积极调整和改善管理方式可以较好的改善这一环节,也会节省出可观的图书经费,将有限的经费用在需求最大的环节中,更好的为读者提供充足和优质的服务.
3.2 采购策略应适时改变
高校图书馆要兼顾各学科的读者,文科专业图书有很强的年代感,比如世界名著,可以流传上千年,这样的图书使用率高,而且借阅经年不衰.但理科书则有很强的时代感,更新快、研究新的图书,是理科读者的要求.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为我们方便快捷地获取最前沿的信息提供了帮助.那么我们的采购策略也应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文科类资料采购方面可偏纸质,保特色,重核心;在理工科资料的采购上,应更多的借助数据库、网络在线等电子资源;在纸质期刊订购方面,可采取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互补,这样可以在兼顾各学科的同时,增加纸质图书的采购量,以达到读者和相关部门对图书增长量的要求.
3.3 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
“资源共享是节省经费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在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今天,高校专业划分日益细化,交叉学科研究层出不穷,任何一个高校馆要满足所有师生的要求都非常困难.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图书馆都在利用资源共享,美国大学图书馆员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一定拥有,但我知道哪里有”,说明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资源共享是必然的,高校馆应该打破小的自我,加强协作,资源互补,树立全局观念,利用有限的经费充实自己的特色馆藏.
为实现信息的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共享和利用,先后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中国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NSTL)、北京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等等多种跨行业跨地区的图书馆协作体相继建成,这些协作体的建立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转换.图书馆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文献传递系统,压缩借阅频率小、价格高、非馆藏特色的资料,以节省资金.90年代末期,许多高校馆为应对经费紧张,采取了“保刊压书”的政策,但随着期刊数据库的出现,期刊可以很方便的在网上查阅,而压缩图书的策略显然已不符合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图书增长量的要求,我认为结合期刊数据库,在保馆藏特色的前提下,适当压缩期刊是一条可行之路.笔者对2013年本馆进口报刊进行了调查,外刊价格低的几百元,高者动辄上万元,甚至几万元,而实际的借阅率却很少,据期刊部工作人员介绍,外文刊书架很少有读者阅览.同样,数据库的使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图书馆应引入“文献使用效益评估分析”,阅读率确实少而又可通过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取得的,可慎购或不购,以缓解经费紧张.
3.4 提高文献资源的使用率
各高校图书馆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累,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馆藏,我们不能只注重购买而轻视利用,应提高现有收藏的使用率.由于受传统图书馆单纯借还书服务观念的影响,老师同学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不是很了解,加上图书馆的宣传不够,致使很多巨额购买的电子资源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应只是坐在图书馆内办理借还书手续,而是应主动利用校园网、广播台等宣传平台,走出图书馆,深入院系,举办讲座,实际演示,向师生宣传图书馆,指导电子资源的使用,使现有的馆藏发挥最大的效益,并对使用率低的文献进行压缩.提高现有文献的使用效率,也是缓解经费紧张的良策.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人才培养的营养基地,在许多学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功能和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制约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因素很多,归根到底是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在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时代,管理者缺乏前瞻性的发展视野,制约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因此,加大文献资源运行经费的投入,整合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和资源,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等,不仅可以使有限的经费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同时也可以为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张玲,等.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经费预算与分配现状调查分析.实践研究,2008(1).
〔2〕倪素平.对高校系资料室与图书馆期刊文献建设及其服务的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