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教学职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并不是无法解读的秘密,它是有内在规范性与规律性的。它也不是教师个体自发、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它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机智的定义,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与才艺,国内有的学者的定义则更加简洁明了,认为教学机智是应变处置的艺术。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现,教育智慧的对象是现实性的,智慧成长的方式是实践性和行动性的。把教学机智看做是某种能力,是对它的一种不恰当的抽象。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教学机智采用“教学机智是一种应变处置的艺术。”这一内涵界定。与此同时,笔者同样认为:教学机智是成熟的心智技能与执行力的综合体。

完整的教学机智包括主动的教学机智和被动的教学机智。被动的教学机智是指在处理难以预料的事时,疏导冲突,消弭矛盾,从而使教学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动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并没有受到意外问题的责难,因情境触发,突生灵感,并立刻行动,使课堂情景更加灵动,充满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加入到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匮乏。而教学机智是一种实践智慧,动态生成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活泼好动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应变处置能力还很稚嫩。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性情、人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处于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在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而教学机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优先考虑学生幸福、巧妙化解分歧与冲突为显著特征。一个充满教学机智的小学教师,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机智的运用上的不足

(一)脱离情境

语文教师可能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并不像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些语文教师是以非介入的心态做事,而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结果错失难得的教育契机。他们出离课堂情境,心思游荡,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现出了某种不作为。每一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会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每节课,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都应是一个精彩!

(二)惩处不力

小学生的失当行为有吵闹、打架等,“恶作剧”是其中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种显性的冲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最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弄出很大的动静,使教师不能回避,迫使教师去直面解决。语文教师往往没有有效的惩戒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失败的根源所在。譬如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发急发怒。有的语文教师则可能花上很长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耽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多尔叮嘱教师不可以忘记:只要在健康气氛中解决的冲突,便会具有教育价值。

(三)被动应对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尚不娴熟,在课堂上,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教材的讲解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上。这样子就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认知状态。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神情、姿态等反馈的信息,疲于应对班级里频发的状况。

(四)情绪易失控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天真、活泼,惹人喜爱。所以,一般没接触过实际教学的人通常很难理解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年轻女教师会被小学生气得赌气离开教室。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养成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师在思想、理论上的完善、成熟的认识是拥有教学机智的第一个层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行动才能跟进。

(二)训练思维习惯

常规和习性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变通和枯燥的迹象。但是,这些没有受到批判性反思的习惯本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从教育学上应该受到责备的。事实上,优秀的教师会表现出源于仔细反思并长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总是需要瞬间的、批判的、理智的反思。好习惯能影响教师一生。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习惯让你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现实,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下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阳光的教师。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换个思路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知常用策略,重视教学语言机智

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学机智可以用言语、眼神、动作、气氛来调和,认为沉默,幽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语言是课堂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体态语。教师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做教学语言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那些躁动不安、过于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镇静的声音让他们安静下来。

第2篇

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课程设置由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学习定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他们一味的重视专业知识的汲取,却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在他们看来,中文课并不属于专业课程学习,对以后的职业和工作没有很大的帮助,打从内心里不重视中文课的学习。这样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中文应用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基于此,我们应该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调整中文课程教学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采用应用型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质量。

一、职业学校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

(一)依据专业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以往的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抑或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由全校统一安排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恰恰相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学效果不仅不好,反而非常差。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必须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突出这种特色呢?首先,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工种的不同,来更换适应的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来调整教学比重。职业学校的中文教材中除了必须有的实用文体和交际应用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增加一些应用教学,比如财会类专业可以增加一些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文体教学内容,销售类专业的可增加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岗位特点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二)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多样的教学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思想,教师要树立一种思想:文化是为专业服务的,只有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将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技能,以及将来就业的要求等,然后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性,弥补学生的不足。传统的中文教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手段老旧,很多学生对这种枯燥的讲授,感到索然无味,所以在课堂上表现的不积极,课堂参与性不高。可见,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上课抄――下课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自主教学就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倍受师生的青睐。再比如,教师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参加实习之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与体验,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进步,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开拓视野和和增强实用技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制不合理

当前,职业学校中文教学的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虽然不同的教材所摘录的内容不同,但是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材内容大体分为阅读欣赏、实用文写作、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这三个板块。笔者以为,中文教材的选用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殊需求,进行编写。现行的中文教材,大部分选录的文章作品都是以阅读欣赏为主,文本内容比较狭小,知识面较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众所周知,阅读是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既然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如此宝贵,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教材上提供的阅读材料有很强的局限性,我们应该选择选录一些包括历史、地理、哲学、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等在内的一些作品,在原有的经典作品上进行拓展。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中文课程属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课程,实用型不强,所以觉得中文课的学习并不重要,因此,对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中文课程不属于专业课程,而且中文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沿用传统老旧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没有活跃的气氛,自然,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中文课的学习也不重视,导致教学成果也不够理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中文课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职业学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天天都要和中文打交道。职业学校的中文教学应着重体现“实用”二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中文的实用性教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一)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那种“出口成章”,能够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学生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比如说,在给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文时,就可以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成一堂酒店管理课来进行教学,酒店管理的专业具有服务型的特点,所以我们更需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出一定的情景,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一场角色表演,教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酒店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这种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手段,比如说,话剧表演,辩论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强化实践能力

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中文,那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注重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说,给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市场调查包括应用文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的介绍下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然后给学生安排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就某个新型的产品营销展开调查,学生自己去考察市场,看看该产品是否有市场,同学们调查完之后,再写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最后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中文的运用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岗位后能熟练运用中文为职业服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起珍.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多种能力的培养.成才之路,2010,(12).

第3篇

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领导还是老百姓,都对素质教育充满期待,也充满了迷茫。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是这样解释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规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态度和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小学生,是一群性格还在塑造、三观尚未成型、对世界充满疑问、渴望成长的孩子,孩子们的优点是好奇心强,没有固定思维,创新意识好,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二、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被限定,应该让他们自由判断、自由学习,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严格贯彻。另外,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没有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素质教育,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课程改革。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给孩子们多上些文化课之外的课程,比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有些学校甚至开展双语教学,花大代价聘请外教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这些举措确实是积极的,我们并不否认给学生带来的丰富的课程体验和多样化的接触知识的方式,但课程内容并不符合学生实际,大多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们经常反映体育课就是在操场上跑步,音乐课就是听老师放儿童歌曲,而所谓双语教学也只发生在课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却甚微。新形势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有不少老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组织学生搞素质教育的其他相关素质,甚至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学校老师应对不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受到的教育没有改变,对于如何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老师们并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不同的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同的老师上课风格不同,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放养式教育,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方法论的教育,对于这种混乱,学生只能接受,效果注定不会太好。

(二)家长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重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大部分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溺爱现象时有发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以前,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把控比较严格,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成绩好,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补习班、强化班、冲刺班,现在,素质教育开展了,家长们也没有把握要领,在各种专家、各类广告的忽悠下,家长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多学技艺,所谓“艺多不压身”,于是,各类培训班便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从最开始的钢琴班、二胡班,到后面的舞蹈班、歌唱班,有的家长则认为智力是根本,就给孩子报各种奥赛班、国际夏令营,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以前“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改变,以前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考试,现在是逼着孩子上辅导班,殊途同归,孩子们都得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倡导素质教育以前的学生像是任人摆布的泥人,不管刚开始是什么形状,最终都被捏成相同的模样,素质教育倡导以后,学生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老师和家长也从责备变成了更多鼓励,在学校,有老师呵护,在家里,有家长宠溺,学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差,对正统的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嘲笑那些每天用功读书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认为他们只有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病态发展。一方面,学习好的同学反而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学习差的同学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认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没必要学习成绩好,要全面发展,殊不知,这反而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工程教育是指对于学生工程能力、工程素质的教育,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小学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改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工程教育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目标,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教育思想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模式。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很积极但又很缓慢,工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学校在校内建立工程教育的平台,与企业合作,打破现有师资来源仅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小学任教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方式多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学校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企业将自己成熟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学生,学校可以将其他资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硬件设施改善等地方,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对于学校而言,工程教育使之既找到了一种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方式,又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应用。

(二)工程教育思想对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方式。教育改革只是针对学生,只是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却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导和训练。实际上,国内对于如何使老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也没有好的定论,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摸索,方法的好坏没有判断的标准,工程教育的思想帮助老师打开了思路。将工程教育带入课堂之后,传统的老师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各自发挥所长,对学生进行互补式教育,减轻压力,同时创建了一个老师与工程师交流的平台,实则是传统教育者与社会发展中断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体验。或许小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教育,由于他们对实践、对动手还保有最原始的热情,他们会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科学知识,会积极配合老师整理的工程案例培训,对于学生而言,带有工程思维的课堂是一种新的接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包容性强,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理解,知识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单调的课文、乏味的单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生可以操作,可以异想天开,思维会越来越开阔,素质和能力会不断提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习而学的思想,通过实践知其然,然后学习课本的知识实现知其所以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更加适合小学生。

四、工程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的方式

1“引进来”,让企业渗透到学生培养全部环节,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新内涵。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时,企业可以参与制定目标,学校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时,企业工程师可以占有一定权重,将企业工程师更加未来、更加全面的观念引入小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走出去”,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体验式教育中逐渐成长。小学素质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去体会知识运用的感受,知道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知识如何转换为生产力,虽然学生未必能懂复杂的机构,但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求知,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

3“搞实践”,提炼企业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题目,让学生有条件自己动手实践。小学生对于小发明、小创造之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提炼工程项目中的部分科普性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经过适当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做边学”的理念。

4“双师制”,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老师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培养学生,侧重点各有不同,学校的老师更倾向于知识教育,企业的老师更侧重素质的扩展,双管齐下。一方面,老师的压力小了,工作量变小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变丰富了,不再每天面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成长也会更加迅速。

五、结束语

第4篇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全校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并且在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匕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各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由原有的课程、新设的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构成。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l)课程分化—为适应高师教育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趋势。促进学科课程的分化;(2)课程重组—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3)课程新建—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

2.强化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参与开展各学科和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切实解决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和专业课的内容更新等问题。.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分支课程为选修课、讲座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卞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在一段时问内,而是恨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

3.合作建设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目前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我校的薄弱环节,缺乏相关学科和师资。因此.我们要与综合性院校合作,加强我校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的建设,并采取促建的办法,以校际间、学科间学术交流为主进行合作。通过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联合开课或交流授课,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形成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专业选修课。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21世纪人才的可靠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我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采用校内外培养并举,以校内培养为主的策略,加速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应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鼓励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投入教学时,给予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活动。沟通信息,加强协作,更新知识,增进学科间的校际间的交流,通过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培训,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实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引入竟争机制,创造良好气氛,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

四、严格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1.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课程建设档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鹅本情况、达标程序、成绩与问题。我校扩招后,虽然底子较薄,条件较差,但越要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竹理水平和效率。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教案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摹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星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址意识。在今后2-3年内,力争把我校各专业的80%主干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程,3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2.加快题库建设,建立严格规范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应教师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围绕命题中心环节,能否真实反应教与学的情况,试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试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课程考试,逐步增加实践考试所占比例;加强考试管理,做到“三严”,即严格考试、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考试分析和考试监控。今后将采取购进题库软件与自行出题相结合,进一步扩增题库址,加快实施教考分立。在几年内完成主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计算机试题库和题卡建设,提高考试质量。

第5篇

(一)调动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办学积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面临严峻挑战:原来对本科院校设置的招收业余大专的指标限制全部放开,对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造成巨大冲击;众多“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参与竞争,分割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省内院校上省线即可录取”的政策使得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优势荡然无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依托单位通常是具有教育主管部门签发“办学许可证”和民政部门签发的有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社会合法培训机构,其办学类型复杂,合作院校繁多,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以调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办学积极性,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忠诚度”,使其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来。

(二)引导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作为经济实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办学思想不端正,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点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却有所忽视,内部管理却放松怠慢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重外延轻内涵式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以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行为提出规范要求和进行正向引导,使其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激发其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

(三)提高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通常存在重招生轻教学的思想,只关心就读学生人数,不关心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甚至会过分强调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成人”特点和学习形式的“业余”特点,不但在教学和考试上对学生放低要求,而且在教学时间、课时数量和教学内容上大打“折扣”,缺斤短两。这样既降低了办学成本,又“迎合”了部分学生需求,却降低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培养规格。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引导教学点一手抓招生一手抓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成人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的建立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原则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物质激励对精神激励有基础性作用,没有物质激励的充实和支持,精神激励会减效甚至失效,变成空中楼阁;另一方面,精神激励对物质激励又有主导作用,即对物质的需要进行调节控制,避免物质欲望的过度发展而带来种种不良后果。作为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要想扩大在读学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需要合作院校的认可和肯定,同时教学点作为经济实体,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所以对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应该既有实实在在的奖金,又有鲜亮的荣誉证书和金灿灿的奖杯。

2.正性激励与负性激励并举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激励既包括对适宜行为的奖励,也包括对不适宜行为的惩罚,它们都是对人的特定行为的一种强化。正性激励就是一种正面强化,即运用物质或精神奖励,使激励客体有利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巩固和加深;负性激励是一种负面强化,即运用物质或精神上的惩罚,使激励客体的那些不利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削弱、减少,直至消除。通过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考务及学生工作做出规范,对评价高的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使其对合作院校的办学要求不断巩固和加深。与此同时,对综合评价低的教学点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3.注重公平与讲求实效相结合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的积极性不但受其绝对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收入的影响。一旦员工感觉到了不公平,就会采取各种行动来纠正这种情况以便使自己产生公平感。如果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在相互比较后,认为自己的工作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或者发现与自己相同工作投入的教学点的收益比自己高,就会影响激励效果。因此,奖惩有据、公平公正是实施教学点奖励的重要原则。作为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处理教学点激励问题时,一定要有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措施

1.荣誉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有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荣誉激励即通过满足人们的自尊需要而达到激励目的。在管理学看来,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通过对积极投入辅助招生工作、工作效果显著、办学规范、教学质量好的教学点予以肯定,认可其良好工作态度和突出贡献,并予以荣誉奖励,发放荣誉证书,授予奖杯。

2.目标激励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行为,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原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说:“目标是最大的激励,给员工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宏伟目标,比任何物质激励都来得实在,也比任何精神激励都来得坚挺。”[2]通过设立具体的、难度适宜的、可接受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并配合差异化奖励政策,使教学点产生强烈的动力。

3.竞争激励每个人是争强好胜的个体,都不希望落在后面,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通过对教学点学生成绩及各项工作综合评价的排序,使落在后面的教学点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让教学点之间主动展开竞争,从而激发起教学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4.培训激励在管理学中,培训是培养和训练员工的学习活动[3]。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理论使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中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的目标。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教学点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非常迫切地希望对其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通过高职院校统一定期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研讨和培训,提高了教学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点的竞争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评价指标体系

第6篇

近年来,随着周边地区初中化学教师队伍的日益饱和,我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生较大改变,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选择非教师工作岗位的比例逐年上升,而选择专升本相对趋于平缓。从毕业生反馈信息可以看出,近几年选择化工、食品等行业从事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以培养初中化学教师为目标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该专业应实行“双向”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新世纪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坚持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因此高职院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即以就业为导向,“双向”培养目标为依据,在保证专业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既要体现师范类职业技能培养,同时也要满足化工、食品等行业的岗位需求。

2.1师范类课程设置

传统师范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教育理论与教师技能训练,使得师范生普遍欠缺的并不是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化学与社会、生活、材料、能源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普遍较差,以致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偏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从2006年便开始着手对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断进行改革。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将师范性专业课程所占所有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3.8%(不含教育实习),在原来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化学教学法等基础上,新开设了中学化学科技活动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开设了环境化学、化学与社会等课程。

2.2化学分析类课程设置

我校化学分析技能类课程建设主要是依托企业,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展开,我们根据当地化工、日用化学品及食品等支柱产业对化学分析检验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一些与工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如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同时,我校还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确保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紧密关联。此外,我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中级分析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试点,自从试点成立以来,每年有不少学生积极参加化学检验中级分析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可使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校期间就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2.3职业技能实践环节设置

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从2006年开始不断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相应课程设置上实践比例由06年以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42.67%。同时,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3年全部在校学习的方式改成现在的“2.5+0.5”方式,即两年半的学习在学校完成,其余时间在中学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相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只在第五学期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其实践形式单一,时间短而集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分析检验技能。而新人才培养模式除了第五学期安排五周的教育实习外,在校学习期间还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新增加了第六学期为期十五周的顶岗实习,这个学期的实习情况主要是依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来选定实习岗位。通过这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可以为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一个锻炼、磨合的平台。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学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范围和性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若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师范专业-化学教育模式,开设课程过于强调理论,将直接阻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3.1从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课程自成体系,课程知识较分散,不同课程间内容重复率高,缺乏整合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难以达到专业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体系。如关于物质的定性知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都有同样的内容出现,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将重复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3.2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在保证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项目的开出,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且实践项目的开出,既要能满足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需求,也要满足培养化学分析检验等应用技能的需求。如在实践项目中,可适当将“验证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降低,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和生产实际,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因材施教。

3.3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突出培养欠缺能力

目前,从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我们的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虽然相当多的学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教学技能欠缺,不能有效的驾御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对教参、教案依赖性大,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差,抓不住重点、难点,实验操作技能欠规范,不善于引导启发等;为了能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我们改变过去化学教学论集中在第五学期教学的做法,从10级开始将化学教学论分别于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来完成,第四学期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训练,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尽早得以强化,第五学期是前期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不断深化和提高;通过课程内容的扩充和开设时间的调整,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教学素养的培养过程,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样,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从事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学生,由于实践技能差,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适应岗位工作的周期偏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突出培养欠缺能力,如通过自拟实验方案、创设实验情景和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4自编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体系。然而,目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教材在数量上、质量上虽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所以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鼓励有能力的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一味的固守学科中心的传统教材,而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工作岗位为导向,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来编写适合的教学用书。如仪器分析教材,现在几乎所有教材的章节内容都是包括分子吸光分析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质谱等,虽然里面涉及到好多先进前沿的分析手段,但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中好多内容远超出了他们的知识接受能力范围和应用范围,所以编写教材时,应结合高职生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就业方向,高深理论以够用为原则,重点突出应用性较广的知识,如紫外-可见、电化学分析等;且内容的阐述应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便于自学,同时增加一些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实用性内容。依据历年学生就业情况,本专业部分学生会从事化工、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化学分析工作,那我们就可以将食品甲醛分析仪、食品吊白块分析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相关内容编写在教材内。

5结语

第7篇

笔者通过对调整前后的学校对比发现:布局调整后,不仅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而且,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越。各科任教师年龄、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各科任教师专业对口,配备了专职的生活教师、保安人员、医务人员等寄宿制学校需要的后勤人员,解决了多年来结构性缺编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项问卷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0份,在回收的120份有效问卷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有82人,占69.1%,认为学校教师富余的有28人,占23.3%,认为所在学校教师短缺的有12人,占10%。

二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家校沟通困难,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到城市务工是农村劳动力改变当前经济现状的重要途径。随着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重任落到了爷爷、奶奶的肩上,当教师在学生面前提起他们的父母时,许多学生涕泪俱下。问其原因,无一不是思念在外打工的父母。爷爷、奶奶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差的问题。面对家庭隔代教育的现实,笔者认为,作为城区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的实际监护人的沟通,让他们参与其中,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放弃“先智后德”的观点,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实际监护人,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2.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笔者所在的城区寄宿制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农家子弟,从小就伴随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读书声长大。他们的父母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学,都希望他们能从祖祖辈辈在田地里刨食的农村走出去。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送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学习,有些学生受社会上奢靡之风的影响;同学之间互相宴请,盲目攀比,穿名牌、吃大餐,大有“挥金如土”的感觉。

3.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加大,教师工作繁重

低年级的寄宿生,由于身体抵抗力弱,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离开了父母独自生活,非常不适。他们在情感、心理上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原先在农村中心小学就读的学生也被家长转学到城区寄宿制学校就读,这些学生大多要经过一个多月才能熟悉学校的寄宿制生活,他们的生活、学习也是教师头疼的地方。教室满了、作业多了、压力大了面对寄宿生增多的现实,对城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不仅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还要树立“保教结合”的意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班级管理经验丰富、取得一定荣誉、称职的班主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青年教师,却缺乏班级管理经验而不能胜任班级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第8篇

选择合适的代币是进行“代币制”教育的第一步,代币并非是简单的随手拈来的让儿童感兴趣的物体,而是需要慎重选择的。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提出了行为矫正的“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理论,其中就指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相对于儿童,物质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能满足需要的。代币是一种具有象征价值的物质,对儿童具有吸引力。一般而言,作为强化物的代币,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代币的权威性。即这些代币是儿童无法简单仿造或轻易找到其他物品代替的,从而确保代币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代币只有具备了这种权威性,方可得到儿童的认可,也才能激起儿童追求它的欲望。如果代币过于随意,就有可能会给儿童造成“老师不发给我,我自己也能找或者做一个”的想法,这样不仅不会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代币泛化,这就像货币严重贬值一样,一旦丧失其权威性,便不值得儿童追求。二是选择代币时还要考虑到方便携带,不仅要方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发放,更多的要考虑儿童方便用于交换,因为代币不具有其他的实用功能,其功能只能在行为矫正交换系统中使用,代币类似于货物交换初期的等价物,如果不便于携带,那么其利用价值将会减少。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应选择一些小的物品,而且最好是教师自己制作的红花、圆片、五角星、硬片等这些小制作物件,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实际操作的情况来决定代币,但不管选用何种物品作代币,都必须保证其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同时符合安全、卫生、便于储存,以及与奖品相比也具有吸引力的特性。

二、发放或扣减代币的场所要认真选择

小学生的思维大多以感性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其对物质和现象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个体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奖励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明确指出,个体有一种缘于天生的愿望那就是得到赏识并给予强化。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其实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渴望被别人认可。赏识强化就成为个体良好行为养成的有效助推力。如果在一个明确的情境中,当个体做出某种良好行为后,立刻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或是奖赏,那么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境做出相似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反之,当我们对这一良好的行为不加理会时,个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当然也就降低其行为再次发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低年级个体而言,由于他们对某种行为结果的预见性还不是很强,再加之意志力和自觉性都不高,可能很难将某种良好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所以,一旦学生出现了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就必须给予适当的强化奖励。基于此,代币行为实施中的教师在发放和扣减代币的场合一定要慎重。其原则是,发放代币时尽量当众,而扣减代币时尽量避众。具体而言就是,当小学生有良好行为表现时,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发放代币,那么接受代币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比光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良好行为表现不仅得到了肯定和表扬、不仅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个“好学生”,而且还获得了可相对自由地用于交换的物质奖励———代币。之所以要当众发放代币,是因为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光辉”的一面为人所知,常言说“好事不出门”,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好事出门、让好事传千里。其实这种公开的荣誉既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压力。它让小学生知道,只有做得更好,如果自己做出某种不良行为表现,就与自己的“好学生”身份不符,而且可能受到其他学生的否认或批评。而当小学生有不良行为表现时,教师要扣减其代币时,最好选择相对比较避众的场合,如教师的办公室或教室学生比较少时,也可以是在进行家访时在学生的家中。因为,无论何种原因,扣减代币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而被扣减代币的个体其实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不“光彩”,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把“恶事传千里”变为“恶事未出门”。然后,教师再真诚地和小学生沟通,说明为什么要扣回其代币,如果想要再次得到代币,只有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表现来换取。这样,既保住了小学生的“面子”,同时也让其知道改正的方向。

三、要正确恰当地运用强化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代币制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协议平等,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以与小学生平等的姿态来和小学生达成一致的协议。这样,小学生更容易也乐意接受,且操作性强。在建立约定之前,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明确的方案,在此方案中双方应对要形成或约束的行为进行协商,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儿童的协商与合作意识,促进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儿童的心理逐渐成熟。协议要对小学生不良的行为有较好的约束作用。其次,循序渐进,不断强化。教师在达成协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绝不要好高骛远,试图一蹴而就。在实施代币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学生由不好的行为习惯向良好的行为习惯过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奖励,让学生的行为得到强化,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直至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再次,进行奖励时,不能完全满足。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需要就是良好行为表现的吸引力。小学生的一切行为也正是围绕这个需要进行的。但是一旦这个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需要不再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对他们不良行为也不会有约束力。所以,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行为用代币进行奖励,并以此希望行为得到强化时,就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满足。最后,奖励必须要及时。老师在给小学生发放代币物的时候,切记要及时,一旦小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时,教师要立刻给予代币奖励。早期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其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原理,预期良好行为出现以后,教育者如果不给予及时的强化,就可能会致使该种行为消退或泛化。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如果孩子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教师没有立即给予奖励,会造成孩子意识上的混淆,孩子可能会认为,这一行为可能不会受到奖励或者老师分发代币并不是客观公正,导致孩子不会将该行为继续强化。因此,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应该立刻给予奖励。

四、要熟练运用代币的发放与扣减策略

(一)代币发放或扣减要及时

只有这样,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立即得到强化,也使孩子明白了为什么会得到奖赏,从而在相似情境下重复出现这种行为。

(二)要有适度的标准

如果标准太高,会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不会得到代币,那么孩子就会失望,并且不再会为之付出什么努力,那么代币制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标准也不能定得太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不会懂得珍惜的。所以,获得代币的标准要适中,稍微高出孩子实际水平一点,这样孩子知道只要他们努力就会得到代币。在一开始实施代币制的时候,教师考虑的范围要更广一点,得到代币的机会多一点。如对同学、老师有礼貌,上课的时候能认真听讲等等,这样就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代币制应分为多种代币,每种代币都赋予不同的分值

教师发放的代币不是简单的“同一制”。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所达到预期的程度来给予不同的代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任务难度所给的代币应有所差别。

(四)教师应建立惩罚制度教师应让孩子知道:有奖励也有惩罚,如果做错事了,就应该扣除相应的代币。如:没交作业或者打骂他人,就应收回他相应的代币(家长和教师应提前制定某一具体行为获得或扣除相应的代币的个数),做错事就应该受到惩罚。以此来减少不好行为的再次发生,从而达到约束、矫正的目的。

五、要适时调节不同强化阶段代币的功能

教育者在实行代币的过程中,除了要及时地发放代币这一物质奖励外,还要经常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对目标行为发生的兴趣,从而能认真地执行先前的计划。因为有期望伴随,儿童会觉得完成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不至于半途而废,从而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来矫正不良行为。实施代币制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激励原则让接受行为矫正的小学生目标行为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每一个阶段所要求矫正的行为必定有所不同。因此,实施者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矫正的行为有阶段性的调整代币系统。在调整过程中,要逐渐减少代币的发放,或者是将相同物品所对应的代币数量增加,以延长其取得强化物的时间,增强其行为时间,最终停止强化物,过渡到自然情境中。同时,也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让接受矫正的小学生体会到自身发生良好变化,提高其内部动机,逐渐把儿童的良好行为的产生由最初的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状态,从而促使其能更持久有效地实现目标行为。

第9篇

对口学生学习经历与统招学生有所区别,在学习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但更多是由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1.基础知识薄弱,丧失信心。对口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入学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但他们的教育基础总体偏低,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并表现出畏难、自卑和抵触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信心。2.自我认知不足,自控力较差。对口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性格叛逆,自律性较差,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约束力。理论课程对大多数对口生来说显得生涩难懂,加上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难学,上课时玩手机、发呆或睡觉,造成对口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较差。3.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口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不重视学习,不愿意动脑筋,学习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上课成为三无人员:无书、无笔、无笔记本。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意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甚至自暴自弃。4.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内驱力。对口学生通常都有实习或就业的经历,认为找工作与学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加上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危机感,导致学习目标缺失,失去前进的动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1.学生自身问题。很多中职学生虽然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大部分是为了混个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加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更加难以把控自己,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作业都是敷衍了事。2.学风问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生源特点导致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加之对口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对学习没有更多的感受和认知,对于学习不重视,普遍持无所谓态度。3.教风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受到职称评定、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压力,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服务学生方面的精力越来越少。对学生关心较少,缺乏对对口学生问题的重视和认知,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视而不见,上课仍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脱节,教学手段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问题。对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与统招生不一样。然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很多高职院校对口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统招班没有区别,对口生和统招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材、考核方式和管理制度,忽略了对口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由此带来了对口学生对学习的不适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

三、高职院校对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学效果教育观念改革

引言

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一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就给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如何才能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特点、行知能力,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真正把大纲的要求落到实处呢?作为一个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第一线工作了十几个年头的工作者,我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观念,树立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是青少年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假如我们的教育观念没有相应的转变,依然把目光盯在单纯传授知识上,把及格率和优秀率看作教育质量的唯一衡量尺度,就跳不出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所以要搞好德育教学,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新的转变,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由单纯的知识讲授转变成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思索、去分析,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就算了的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型的新一代人才。

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块黑板加粉笔,老师一人包场的“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个体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等诸多弊端。因此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得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现在学校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2.1注重联系实际: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来分析,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例如:在《哲学基础知识》里,在讲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列举社会中一些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达到犯罪的界限,而是由于思想上对自己的放纵,以为小小的贪一点、偷一点并没什么了不起而逐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的事实来加以说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愿意听讲,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时,把生产力比喻成脚,而生产关系则比喻成鞋子,用脚和鞋子的关系来形象的说明,使学生易于理解该原理。

2.2改变“满堂灌”,重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间,属于活泼好动且爱表现自我的阶段,为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很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在下一节课由学生各自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可使他们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让学生分组到学校附近的市场去进行商品的价格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再通过老师的评讲来理解价格规律是如何影响价格的。又比如采用演讲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所学的原理,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而提出改正方法。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评议。这些做法,使许多同学说:“以往觉得很枯燥的德育课不枯燥了,而且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

2.3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改变传统德育课教学不现代化的状况以往的德育课教学往往很少与现代化教学设施相联系,这也制约了德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所以德育课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也必须要现代化。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视听觉效果;通过播放电教片,使学生更形象地、更直观地感受其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如在讲解有关企业的知识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海尔集团发展史的电影《首席执行官》,学生看完后,都感触很深,认为从片子里他们不但对企业的管理、改革和发展等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还认为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严格的管理和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了在学校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这种效果,我个人觉得比光靠老师一味强调加强纪律性、讲大道理要有效的多。

此外,还可开展“户外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在社会生活中感悟道德,践履道德,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出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改革评价制度,由单纯的考试分数改革为综合评价分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做的是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育人”的意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规律以及相关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其次,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一定的掌握,并保证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更加坦诚的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

1、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1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朗读和感受

现代阅读观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这个对话的中心,而文本的意义在于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行发现文本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有效的构建起来,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文本朗读,因为朗读可以将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1.2重视加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阅读和体验

目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文章大多都来自于名家名篇,语言华丽、情感丰富,就连说明文也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就一定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重视加强表情感染;小学生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感染、激发学生情感;其次要重视加强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是使用慷慨激昂的声调去阅读文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要重视加强画面渲染和实物演示;世界万物丰富多彩,教师利用图像引导学生进入到自然世界、童话世界中去,可以让学生心灵和情感上面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拿到课堂上供给学生观察,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2、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口语交际主要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课本素材中将作文题目提炼出来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决定接下来的课堂流程,教师从旁做出适当引导即可,所以在口语交际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并且要注意语气的转变,例如: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将语气“你应该怎么样……”转变成“你觉得怎么样”,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创建非常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表达。

3、在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的相关标准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16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800左右数量的汉字,要求五、六年級的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做到认识3000左右数量的汉字,可以写出2500左右数量的汉字,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汉字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汉字,然后在合理的借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使五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快的熟悉这些生字。例如: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锄禾”这节课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识字与诗文理解相融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生字和诗文意思,这样可以取得字出图像、图出情感、情感升温的理想效果,在进行生字巩固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这个字的意思和用处,五年级的教师可以引用一年级这种识字教学方法,这样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都可以将情感融入进去,切实的了解字的含义。

4、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方面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4.1根据目前的作文教学情况进行需求改革

很多小学生都难以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缺少激情、感情、感染力,导致学生的作文不能将真实的自己很好的展现出来,再加上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隔阂,使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这样会让学生的文章缺乏个性,所以一定要根据这种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

4.2重视加强情感的融入

教师想要让学生的作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就一定要对学生的情感状态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态度、价值观更加明确,首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写作情境,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以自主作文课的形式促进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表达情感;其次要重视题材的扩宽,将作文素材与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这种熟悉的习作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和表达;最后要重视生活阅读量的积累,这样有利于增强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

结束语

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情感,那么无法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育行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除了追求教学效率,还要重视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语文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学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情感的融入,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王天明;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J.发现:教育版 2016.05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大学语文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延续,是语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思想的进一步加深,是大学公共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作为人文素养培养场所的客观反映。“大学语文”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文学、哲学、宗教等的研究,从中阐释与领悟人文思想的闪光点。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体系科学,既不是上述三者的简单介绍,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自身功能的“完美展示”,而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体会“人是什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目的就是对这些问题做一次系统性的阐述,“大学语文”的功能就在于“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

2发展阶段分析

2.1大学语文的“重启”阶段

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首先提出要重开大学语文课程。此后,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在这些著名教育家的倡导和率先垂范下,国内大部分高校陆续开启了大学语文课程,出版界也出现了相应的大学语文教材。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学语文更是成为国内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

与大学语文课程重启相对应的是相关研究也空前繁荣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倡议成立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在研究会的带动下,上百所高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被组织起来,参与活动,进行相关研究,发表了近千篇论文,出版了近百种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教材、辅导书。全国语文研究会对促进我国的大学语文研究、设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6年,在第三届研究会年会上,吕淑湘、臧克家等文学大家对于大学语文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一致认为应明确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功能,倡议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此,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才得以真正开始。

2.2大学语文的“高涨”阶段

大学语文课程自重启后,在相关学者以及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出现了一段短暂的“”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在全国语文研究会的强力推动下,著名文科类院校的示范下,大学语文的地位空前提高,大有遵循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摆脱附属、自成体系”之势。与此同时,一些以理工类课程专长的院校也开设了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社科类课程,甚至于在全国自学考试中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必考科目。在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高等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大学语文课程统一考试命题试行大纲》中也将大学语文例为考试科目。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对部分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逐步放弃了“专业对口”、“定单式”培养的模式。这种大环境给大学语文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教育理念的及时更新让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意味着技能与人文培养并重,并开始关注学生的“以生为本”个体发展。

2.3大学语文的“瓶颈”阶段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遇到了“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二是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压力的“双面夹击”;三是社会风气、道德日渐滑坡。

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主要指的教育方法、管理理念无法突破固有的束缚,“已有的改革”只是做表面的局部改良而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起点低,尤其是相对成熟的经验严重不足,教育理念的更新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的,语文教学理论更是从零开始,从头做起。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民众观念日新月益,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了解世界、与他人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社会现状,一方面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传统的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新兴的第三产业逐渐担负起拉动经济的重担。由此派生出许多职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大量毕业生流入社会,而提供的岗位虽然较之前多,但毕竟绝对数有限,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始终坚信“狭路相逢有技者胜”,因此在现实中仍然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缺乏人文理念的熏陶。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个倡导’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GJXH2013-61)。

第13篇

关键词: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兴趣培养写作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的语文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但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却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时学习的语言只是口头的生活语言,还不是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这个概念具体指称的是我们民族的书面文字语言,而不是或不主要是口头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我们的学生到学校来读书,首先要认字,也就是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因为书面文字语言是与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并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种民族语言的形式。当然,这不是说民族的书面语言与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没有任何的连带关系,而是说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是无法直接地转化为书面文字语言的。

1.1.为什么说口头语言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人类语言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不是文字的书面语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在人类的语言中,口头语言永远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形式。口头语言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直接性和整体性,它的直接性是由于发话者和听话者同处于一个时空结构中,它的整体性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心智等所有感觉、感受器官同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中,发话者不但以自己的嘴巴说话,同时还以自己的手势、眼神、表情、姿态、动作说话,即使是声音,它的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等因素是同时得到呈现的,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意思”,同时也是欲望、感情、情绪和意志。听话者是在这个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口头生活语言中的语词是提示性的,而不是内包性的。它本身并没有多么丰富的内涵,但它却唤起了听话人对周围环境的注意,使他把关注力集中到了与语词有关的诸多事物上。

1.2.我们为什么还要掌握书面的文字语言呢?

是文字,帮助人类克服了语言传达的瞬时性和一隅性,使之能够完成不同时空结构内的传达任务。也就是说,书面语言担负的不是在同样一个时空结构内的直接传达任务,而是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传达任务。这种书面语言形式虽然没有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严格说来,我们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的语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所有这一切,都决定着听者对这个语言信息的感受、理解和反应方式,而写在纸上的同一词语是绝对没有这么复杂的意蕴和这么丰富的表现力的。

1.3.语言能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我们才能够看到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做什么的?不是只教给学生认字、写字的,还是帮助学生沟通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的关系的。而书面语言却是内包性的,它的意义就包含在书面语言的内部,这就有一个将书面语言内部的表现功能发露出来的过程。这个发露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才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进行的。

2.类的历史上从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区别中界定了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的概念。而中小学语文课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情感的教育和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和运用人类广义的文学语言的任务。这仍然没有最终解决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这个概念的界定问题。他还会主动地看报、看杂志、看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作用的,是可以被完全自由的阅读所代替的。

语言对生活的表现和语文课本的运用?

语言是在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的语言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着的,这些作品甚至比当代人的同类作品显现着更加瑰丽的色彩,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更充分地感受和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思想文化的需要。一人类社会不是由一种精神类型的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会直接培养出这样的人,但却要为所有这些精神类型和语言才能的类型的发展奠定下最初的基础。在这里,精神类型和语言形式类型的相对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它是在一定的职称论文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3.1.兴趣对语文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1.1.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3.1.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3.1.3.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

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

参考文献:

[1]曾定平,邹永祥.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育评价观的转变[J].读与写,2009,6(3):108,138

[2]黄姝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实施中存在的语文教育论文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3):28-30,46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根据在小学阶段的任课经验,对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展开朗读指导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每个人的语言知识结构都是由一个巨大的语义场形成的。简单来说,语感就是学生用于理解语言最直接最基础的感受。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获得进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感培养的最佳阶段,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正误、含义,体味语言在使用中的产生的细微差别,就能够通过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二年级上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分角色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与情感,如母亲说“小兵,咱们回家吧!”时的无奈、售货员说“多懂事的孩子呀!”的感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进行体味,在无形中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用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的朗读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材料积累和语言技能运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剖析与讲解,指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疑问都放到朗读的过程中去,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后对自己自问自答的机会。如,在《丑小鸭》这堂课中,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丑小鸭经历曲折之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朗读。通过朗读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找到“大家为什么会欺负丑小鸭?”“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那些困难?”“丑小鸭离开后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等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也培养起学生用朗读加深文章理解和解答自身疑问的能力。

三、用朗读巩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语气、节奏、用词、句式以及文章的整体格调等方面的问题。所谓的朗读,并非是传统上学生喊读、哼读、以及拖长声的念读,而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主旨,并将字、词、句、语法等零碎的语言基础知识内容通过学生有效的朗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将文字语言同有声语言结合起来,从而不至于使得学生的内在知识框架结构成为零散的、分割性的系统。二年级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中,有一些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相对较难识记的字词,如“一瘸一拐”“惋惜”“黄莺”等,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掌握得更加熟练。这种学习方法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学生机械性的练习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技能与技巧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上,朗读指导教学作为听、说、读、写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和学生突破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转化障碍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上应得到认可教师的充分认可与重视。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悉尼协议; 成果导向; 学风建设; 建筑类专业; 非正式课程;

目前, 我国已加入《华盛顿协议》, 本科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日益完善。高职层面的工程教育规模较大, 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还没有加入针对“工程技术专家”认证的《悉尼协议》。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等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 需要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的国际流动能力。《悉尼协议》是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职院校参与此项认证已成为必然趋势。成果导向教育是《悉尼协议》认证的关键核心理念, 它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研究发现, 目前困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学风, 而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必须从理念与制度上着手解决。所以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健全学风建设制度, 构建新的学风建设模式极具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风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状态。优良的学风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 学风建设工作是学校的基本任务。随着“中国制造2025”口号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及人民的重视, 培养出高水平的高职人才成为复兴我国制造业的重中之重, 而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整体上看,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风情况并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源基础较差

在高校扩招及部分院校实施单独招生之后, 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源层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学习能力差会使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面对较难课程 (如高数、英语、力学等) 时学生望而却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让部分学生把不认真学习当成很平常、没什么大不了且一向如此的事情;而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 则让某些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影视小说及恋爱中不能自拔, 这些问题都在无形中破坏了学风。

1.2 学风建设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高职学生自律性不强, 仅靠学校及教师的感召与学生的自觉, 难以达到优良学风的建设效果。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育理念和学风建设的整体思路、模式、途径和措施等, 必须依靠相关学风制度来约束。只有通过制度建设, 才能更好地解决学风建设问题, 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并不是随便就能达到学业目标的, 可以“宽进”, 但必须“严出”。

1.3 学生缺乏专业及职业的自信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对学习缺乏自信, 由此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使学生畏惧甚至是厌烦学习。与本科院校相比, 专业水平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也让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及发展潜力, 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迷茫等情绪。

2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1], 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正努力申请通过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之一的《悉尼协议》认证, 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具有现实意义。

经调研发现,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业水平上差异较大, 其中学业优异的学生多出自校级、二级分院班级内的学生干部;而在普通学生中普通存在“混证”, 学业出彩渴望不足的现象。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出彩, 扩大成功机会, 激起学生成功渴望。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强调能力本位, 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的提升设定教学目标与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能力提升的喜悦, 都享有学业出彩的机会。学风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宏观学习风气的提升上面, 通过以成果导向理念进行的学风建设, 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习风气, 让学风建设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通过能力的逐步提升, 可树立起学生的专业自信及职业自信。另外, 成果导向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 其特有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有助于对学风建设制度层面的补充与完善。

3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成果导向教育范例的内涵在于期待所有学生成为真正且成功的学习者, 把培育优良学风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切入点, 以规范管理和严格控制为着力点, 从制度导向、行为约束、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等关键环节入手, 齐抓共管、标本兼治, 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3.1 健全学风建设规章制度

学院以“让学生爱上学习, 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为学风建设总体目标, 以学风建设为龙头, 以增强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育人意识为基础, 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为核心, 以大学生涯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 以班级建设和公寓管理为重点,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着力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由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业过程表现, 所以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严格把控学生的课堂表现。为此特设立《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课堂管理规定》, 对学生在上课时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各项违反课堂管理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有详细的考评标准, 故制订《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学业表现评定办法》, 评定学生总体学业表现, 并建立学业预警机制, 通过对学生考勤、成绩、学籍异动、纪律处分和毕业审核全程监控, 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量化计分, 全面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评价结果将与学生评奖评优及推荐实习就业单位挂钩。通过学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让学习在学生的心中占领制高点。

3.2 构建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工作格局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即从教师“怎么教”变成了学生“怎么学”, 所以需要加大力度改变学生的“学法”。同时学院领导、任课教师及辅导员也需要改变传统工作思路, 加强责任意识, 在坚持以原有的学生“四率”管理为主要抓手的同时, 加强联合深入课堂、寝室开展学风检查的力度, 重点检查迟到、早退、晚归和旷课等情况。成立学风督导组, 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领导为学院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为直接责任人, 负责学生日常学风建设, 保证学风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实训教学团队主抓学生技能大赛工作, 在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基础上, 优选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建立起“校、省、国”三级专业技能大赛筹备体系, 以此增加学生的专业竞争意识, 促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同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与工艺, 开拓职业视野。

4 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学风建设措施, 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学生上课的到课率、自习出勤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主要表现在:1) 考试违纪率逐年下降。2015年学生考试违纪率低于0.05%, 违纪人数同比2013年减少50%。2) 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近两年学生专升本报名人数逐年增加, 专升本的升学率同比2015年增加26%;英语二级半、四级与计算机等级通过率同比2013年提高20.60%。3) 实行学业预警, 有效地降低了补考率和延修率。2015年同比2013年, 在校生预警比例减少1.80%, 毕业年级补考人数减少0.13%, 降级学生人数减少0.31%。4) 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优良的学风激发出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创造潜能, 并在各级大赛中大放异彩。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李一鸣凭借智能家居项目获得全省首届“互联网+”创业大赛一等奖。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发起了一系列课外创意制作活动, 其中“变形金刚焊接机器人”等代表作品均在省级大赛中获一等奖。

5 结论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通过健全学风建设制度、构建学风建设格局、开展多元促风活动及实施专业非正式课程等措施, 开创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新模式, 使学院学风建设初见成效, 各项考评指标稳步提高。“笃学、乐学”成为学生日常主要活动心理, 并通过新老生“传帮带”形成了学风的良性循环。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被有效激发, 创意作品层出不穷, 在各级大赛中屡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