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体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概述。
所谓的体育公共服务,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行为。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对现有的相关社会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此达到全民健身,并以此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与食品、卫生等不一向,但是同样可以直接向公民提供相关的健康服务,在疾病的预防、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位。
公共体育服务通常由体育公共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直接提供,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授权,有个人或者是相关的团体进行提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也为服务的管理者,而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则通常有社会来承担。政府将公益性体育项目作为其建设的重点,而社会则主要发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组织,并有社会专门的体育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以此可有效的确保整个体育发展在良好的氛围之内。
3.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当前经济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也在逐步的增多。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其满足公众的需求也不同,将其公共服务有具有专业性和不同的针对性。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公共体育服务分为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等五方面。其中的体育组织服务则主要是参与体育组织服务的相关群众组织、站点与团队等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与管理等。替身提高组织服务质量,对培养自发性体育群体,同时增强我国体育组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对发展体育社团和培养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骨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设施的服务则主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主要包括对体育健身和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等,而这些有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设施两个不同的部分。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服务,则包括对社会的建设、更新和维护等。体育指导服务其内容则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着的指导和健身咨询。通过对市民进行具有专业性和一定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指导,并为其提出合理化的健身锻炼建议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则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各个部门、社会、政府和相关的社会团体通过互联网、电话、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体育健身指导、健康知识和体育赛事进行传播,以此推动体育服务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俄日更好的满足公众对各种不同信息的需求,通过够构建各种比赛信息平台、健康咨询平台等方式来斤西瓜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体育活动的服务则主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进行的提供。该服务则主要包括相关的体育展览、体育赛事的转播、体育表演等,从而提高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
二、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调查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则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地区居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1.2研究的方法。
对该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采用专家访谈、调查报告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其中,专家访谈则主要是为保证对问卷在进行编制的时候,使得问卷更具备有效性,因此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专家进行意见的提取。本文共访谈5人。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城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3000份,其中有效收回2740份,回收比例为91.3%。最后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当前比较流行的SPSS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并对样本的独立性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的方差检验。
2.调查结果分析。
2.1满意度因子分析。
通过对五个不同维度的调查显示,并通过SPSS进行的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检验,从而可以得出不同维度的因子贡献率的大小,也就是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的大小,并确定出其中的最大的贡献率因子,以此为政府的服务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而通过Bartlett球体检验,其KMO的值为0.86,则表明这类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方差也可以得到其正交旋转的5个因子。通过调查其中国的体育组织服务的子方差的贡献率为最大,达到66%,则表明该类因子包含的信息量为最大,同时通过对不同因子的权数进行分析,表明该因子对本地区体育服务的满意度的影响也为最大。其次则为站点(0.6)、体育转播快慢(0.58),标准化程度为(0.69),体育指导人员数量(0.64),场地安全性(0.51)对整体的贡献最大。
2.2不同性别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男女不通过性别的群体进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其结果为p<0.05,着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男性的整体的满意度为3.72,而女性的整体满意度则为3.83,可以看出男性的满意度要小于女性的满意度。而通过选取两个群体在各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其结果在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和体育组织方面p都小于0.05,从而使得整体数据达到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上述三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比女性小,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男性所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频率要比女性高,从而使得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显得要高。另外男性锻炼通常是通过组织起来的,而女性则主要是自发的。
2.3不同年龄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调查。
通过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其P>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的年龄对体育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对其中的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其P小于0.05,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在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60到69岁的人对体育满意度最低,由此可以说明其在该年龄阶段的体育组织是比较少的。
2.4不同文化程度对公共服务体育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方差结果显示,其P都大于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维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通过采用单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程度在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性的差异。而从均值来看,其中小学和高中的满意度与高中学历相比显得稍高,而大学学历比硕士学历的满意度则显得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低学历则更容易配合对不同政府体育组织的管理服务的实施,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但是,由于不同的学历对体育满意的期望值不同,因此,其不同学历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但是,从总体来讲,其学历的变化对体育公共服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满意度。
2.5不同职业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职业的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其p=0.0000,因此可以表示其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通过对其中的显著性的差异的排名进行显示,军人对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最高。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军队的很多的公共体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不对提供,在完善性和丰富性方面要高。名列第二和第三的则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如学校等。而满意度最低的则为则为农民工。而通过访谈发现,工人的满意度最低,其在很多的程度上因为体育服务设施为收费项目,并且价格通常都比较高,从而其满意度低。在对不同职业的分项进行满意度的方差分析的时候,其结果显示出公共体育场地的设施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和指导满意度方面都小于0.05,通过对上述的三者进行顺序的排列,可以看出体育设施满意度最高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低为工人。而体育信息和指导满意度最低为工人,这主要是因为本地区相关的体育场馆可能收费比较高,另外其免费开放的时间则显得比较短。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的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的问题措施提高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完善社会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加强对相关体育组织的登记和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松散的个人体育组织,则必须时期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基本体育组织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当中。通过在不同社会建立健康俱乐部的方式,并定期举办不同的信息,因此加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发展中注重对不同年龄层次对体育组织的要求,适当增加老年人活动的体育活动,以此切实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并丰富老年社区活动的质量。另外,在建设中加强以街道为主的协会建设,并通过街道组织不同的体育比赛,并对表现优秀的体育协会进行适当的表彰。
第二,构建体育指导员的大力培养,替身社会体育自身服务的水平。
在实际中,注重数量和质量的协同发展,有效对相关的体育指导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测评,同时定期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在考核中表现比较差的进行在培训,方可上岗。同时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对体育指导员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加大资金倾斜,使得有专门的款项对指导员进行培养。另外构建体育指导员协会,通过协会完成对指导员的管理。
第三,加强对农民工等相关弱势群体的关注。
通过上述的调查发现,军队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同时在体育设施方面事业单位也现代比较高。而在事业单位之中,则主要以学校为主,因此,首先应该积极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向广大的社会进行开放,在保障学校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往社会公众倾斜。其次构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构建简易的公共设施或活动室的方式,来提高农民工锻炼。再次则是通过成立相关的流动人口服务组织来对农民工进行指导,从而更好的提高该类人群的整体身体素质。
四、结语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分析我们在河南省新乡市辖区内选取、调查了61个行政村,有学校的44个村共有体育教师52名(有的学校有2名以上体育教师).在调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是否参与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了解到,参与过的占21.4%,未参与过的占78.6%,究其原因,是行政村中的体育活动场所较少,能经常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行政村微乎其微.在调查是否愿意为农村体育提供无偿服务中了解到,有43.2%的体育教师表示愿意,有56.8%的体育教师表示不愿意,但有68.1%的体育教师表示愿意提供有偿服务;而不愿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任务繁重、无时间、无经济效益和精神回报等.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优势分析
可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专业化服务我国农村管理者多为行政干部,其中的体育专门人才少,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他们是健身锻炼、康复咨询、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的最佳人选,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可为农村公共体育提供专业化服务.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人员紧缺的矛盾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指导员人数少,专业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如果能吸引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人员紧缺的矛盾.促进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农村体育发展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不断了解农村体育状况,研究出现的问题,指导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又可在农村体育活动中运用和传播学校体育竞赛的方法和新的健身方式,促进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教师通过在校学习和就业后的在职培训,掌握了多项运动技能,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及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体育教师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可行性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调查对象:福建省9所独立学院(协和学院、闽南科技学院、金山学院、东方学院、至诚学院、阳光学院、嘉庚学院、诚毅学院、厦门工学院)的公共体育部负责人、体育教师、大学一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等方式查阅大量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独立学院”等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中重要文献进行细致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学院资料室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中文数据库主要为清华学术期刊网(CNKI)、万方特色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此外,还通过搜索引擎Google(谷歌)学术搜索、Baidu(百度)文档搜索等获取了一些文章和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文共有三份问卷,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遵循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三份问卷分别为:(1)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负责人问卷,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独立学院评估体系》为主要依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2)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问卷,根据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环境出发调查;(3)福建省独立学院上体育课的学生问卷,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和对现有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3.访谈法
对有关专家教授进行走访咨询,听取他们对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相关方面的分析和见解。为设计问卷及撰写论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对调查对象中的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走访调查。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软件和EXCEL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现状调查
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特征表现为:以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分别占总数的77.78%和66.67%,其次是运动训练55.56%和体育俱乐部44.4%,校外活动和其他选项占的比率比较少合计为33.33%。综上所述,目前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拓展运动为辅。
(二)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类型分布
当前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主要是基础课和选项课分别为66.67%和55.56%,其次是体育俱乐部33.33%,主副项制和保健课比较少,仅有2所学院开设该类型的课程。可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类型设置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福建省独立学院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缺乏、场地缺乏,限制了体育课程形式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设置
1.体育课程基础理论内容设置
体育理论课程开设情况相对比较乐观,主要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知识,分别占66.67%和55.56%。相对其他体育理论课程而言,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知识课程实用性较强,可运用到平常的体育锻炼中,较易于被学生接受。这类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科学参与体育运动,减少意外运动损伤,掌握健康的运动方式奠定理论基础。再次是对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体育专项运动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的学习均为44.45%。目前为非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体育专业理论和竞赛规则、裁判法理论教学,无形中鼓励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竞赛活动中,同时也为课外体育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2.体育课程实践内容运动项目设置
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课程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快速发展。调查发现,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实践课程整体特征为:大球类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开设率普遍多于小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作为目前较为流行的健美操和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开展情况比较乐观。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场地要求不高的如健美操、武术等较易于普及;而对于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如网球、游泳等相对较难普及。同时参与人数限制性不强的运动项目如田径、健美操、武术等项目开设情况比较乐观,参与人数限制性强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课程则不容易开设。
(四)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安排
依据教学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教学分班形式,有利于教师顺利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独立学院教学班趋势为原班男女分班和打破系别进行选项分班两种主流方式。这两种分班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原班男女分班有利于教师区别对待,但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课程,则不利于学生互相帮助;打破系别进行选项分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但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不论哪种分班形式都有利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比较合理的分班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五)学生考核体系
1.学生考核评价内容
学生考核评价体制的合理性会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学生考核评价内容以体能与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学习态度与行为、理论考试和体质测试为主,同时也对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交往合作精神、学习进步幅度为辅的评价内容体系进行考核。也有个别学院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及其他方面作为考核评价内容。总体考核评价内容偏向于传统方式笔试、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方面,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有待改进和加强。
2.学生考核的评价方式
调查独立学院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发现:目前评价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占评价方式的100%,对于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教师单一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只有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才能正确反映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而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六)福建省独立学院师资配备情况
独立学院在办学机制上,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运行机制的要求不同,特别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不同,决定了独立学院的教师与其他公办教师有所不同,通过下面对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来了解师资的建设情况。目前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总体上比较缺乏教学经验,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发现,该师资队伍整体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还需加强科研方面的学习,以便整体提高科研能力,促进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快速发展。此外,解决当前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问题是当务之急,只有在师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性得到保障之后,才能促进体育课程的开展和发展。
(七)场地设施配备情况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要学习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必须要有相应的运动场地器材作为前提保障。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4所独立学院拥有比较完善的场地设施;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4所独立拥有几个项目的场地,但很难满足上课需求,开展一些新的项目比较困难,场地不能得到保证;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依靠学校本部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学院独立的场馆设施。尽管这样可以节省一定的资金,但容易使学院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在体育场馆的使用上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独立学院自身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依据自身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保障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确立正确的课程指导思想,明确课程目标
要达到目标,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改革的方向。以“终身体育”作为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全面健身、终身受益的观点出发,使得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健康学习、快乐成长。
(二)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引用,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身体素质,进行身体锻炼,同时要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联系,促进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之多元化,具有丰富性、价值性和可开发性。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不断拓宽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了解体育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尤其是对待独立学院的学生,其特点是思维较为活跃,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且可塑性比较强。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向实用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强的方向发展,不断拓宽教学内容。
(三)加强课外体育建设
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新的教学体系所需要的。独立学院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认真落实好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和竞赛,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福建省独立学院可以在教务部、学工部、体育部合作下,对学院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监督,实行课余体育活动的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专项协会,以及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达到要求的加文体分,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中来。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独立学院是年轻的教育机构,各方面的建设都还不完善。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现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轻,教学年限有限、职称层次较低等现象。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不健全,出现独立学院教师离职、辞职的现象比较多,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福建省独立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不断扩大体育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待遇,健全人事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对年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采取正确措施,可以通过外出参加培训、提高学历层次等方式来培养学院的骨干教师。
(五)建立合理的现代化的评价体系
1996年,坎贝尔等人认为,大部分标准化测验都倾向于高度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的机械记忆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们应重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建立起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有效制定各项评价指标,通过激励手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潜在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评价中找到自信,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要多方位相结合,如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六)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场地和器材的建设
由于福建省独立学院逐渐从母体学校独立出来,很多学院都将资金投入到校舍建设上,忽视了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建设,加上福建省独立学院不断扩招,造成人数增多而运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因此,福建省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保证每年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场地和器材建设上,达到《独立学院评估体系》中学生人均场地面积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课程正常进行,确保学院体育课程的全面发展。
(七)积极寻找适合独立学院的课程模式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以及办学特点,并在综合全国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下,福建省独立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比较适合建立体育俱乐部的课程模式。福建省独立学院部分学院已经建立俱乐部的课程模式,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至诚学院,以及刚组建的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其优点为:
(1)实行俱乐部形式能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出发,灵活地选择内容和方向。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也适应了独立学院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
(2)体育俱乐部强调运动过程的娱乐性质,娱乐功能将会给学生带来动力。这是现代体育的主要观念,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同时也符合独立学院学生活泼的个性,达到在娱乐中学习的效果。
(3)体育俱乐部强调持续性的体育活动过程,满足了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内涵认识模糊,视角不宽,定位与目标未完全到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无论在目的、任务等方面必然要反映整个学校体育的共性。同时,大学在我国学校序列中居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中还有视角不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微观层面就大学体育论大学体育,没有很好地把大学体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来考量。第二,在实践层,课程定位和目标与中学体育雷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不凸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很多人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有区别的比较集中反映在“课程结构与形式”中,这与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体育基础实施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关,但在“定位与目标”、“知识体系与要求”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雷同的占多数。这说明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但这个知识链不是也不该是呈水平状延伸,而应该是呈台阶式上升。第三,在学生层,价值取向不和谐,持续健身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尚未融入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转化为自身需要而成为持久的自觉行为;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总体上处在一个上升与稳定的时期,精力充沛,抵抗力相对较强,对健康虽然有认同感,但紧迫感与付诸行动的自觉性和推动力不够;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难以反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定位与目标的模糊与偏差,这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才能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并使之充满活力。
2、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多维思考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定位与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体育的自身规律,不偏离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体现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2.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应包括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方面。理念层是大学管理者基于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基本观念、价值判断,主要解决大学在公共体育教育方面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样做等基本问题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为特征层是处于结构的表层,是对理念的落实和到位,反映在创造性的执行力上。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对它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上的“身份”进行确认。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标才能清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现。
3、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为社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始终是一条主线。第二,个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大学教育的个性,即它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又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体育的起点,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内涵体系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习,为了挣学分,“只要不挂科就好了”,而忽视体育课内容的锻炼、实践和应用。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吉林大学篮球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更好的研究女大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广泛阅读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并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女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论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分析。(2)专家访谈法: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主要就女大学生对于篮球是否存在兴趣开展的。(3)问卷调查法:在吉林大学开展随机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达到29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9%。(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EXCEL软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论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女大学生进行了篮球认知的调查问卷,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女生大多对篮球不了解,因而认知度不高。其中只有6.4%的女生对篮球十分了解,有25.9%的女生对篮球运动是根本不了解。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女大学生接触篮球的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篮球教学,只是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简单的了解一些篮球知识,关于篮球的这些知识比较松散、片面,并没有形成对篮球运动正确的认识。
(二)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表2数据整理分析,我们发现,非常喜欢篮球运动的女大学生占到7.1%,不喜欢的人数达到48.8%,非常不喜欢的人数达到33%,综合看女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的。这主要是女生对篮球运动了解甚少,因为不了解所以也提不起来学习的兴趣,篮球老师在课上还可以就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不高的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调查。
(三)影响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分析
表3影响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表N=297影响因素场馆缺乏教师水平低危险性高认知低其他人数9765745011百分比%32.721.924.916.83.7对女学生进行了篮球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调查,从表3的调查来看,影响女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篮球场馆缺乏和危险性高占到了接近57%,主要是篮球运动的开展运动量比较大,动作幅度也大,很多女生因为生理特性都较男生柔弱,16.8%的女生认为自己不了解篮球,对篮球运动认知度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公共体育教学都在室外进行学习,室外的教学场地不理想,不如室内篮球馆干净,容易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多女学生怕在室外上课晒黑了,很多人都不喜欢在室外上课。篮球运动有着一定的对抗性,即使没有对抗,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比较容易受一些轻伤,如损伤手指,崴脚等,女学生害怕在篮球学习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对篮球学习有一种比较抵触的心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较低,对篮球运动的健身原理、教育原理、文化价值等都比较陌生,没能理解篮球运动的真谛。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被学生认为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对女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
关健词:高师奋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t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t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t,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分析前四届基本功大赛结果可以发现(见表1),团体总分前几名与后几名的成绩相差近一半,表明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高校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为首,在基本功大赛中牢牢占据着前五名的位置,而成绩较为落后的高校有枣庄学院、德州学院、青岛大学等高校需有待加强对该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一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其在招生批次、在校人数、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经费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2]。我们通过对各校师资力量和大赛成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成绩较为突出的高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枣庄学院、德州学院、青岛大学等成绩较为落后的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此可见,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比赛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
2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主要问题分析
各参赛高校备战时间过长,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办学水平2011年6月在鲁东大学举行了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共有14支参赛队伍,每支队伍有20名参赛队员(其中男生13人,女生7人)。参赛队员由主办单位于赛前两个月从各校三、四年级学生的录取名册中随机抽取50人(其中三年级35人,四年级15人),由参赛单位从中选取25人进行注册,并在赛前最终确定20人报名参加比赛。参赛队员从三、四年级抽取是合理的,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主干课程的学习,各项运动技能也已基本掌握。由随机抽取的人数为50人到自主确定20人参赛,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参赛只有20人,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被选中抽取的50人都会参加集训,参赛单位最终报名后,参赛的20人还要经过短期的集训,因此,这些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都有明显提高,而没有参加集训的学生与之产生了较大差距,不能直接反映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真实现状和整体水平,也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提高了少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有悖于组织者举办比赛的初衷。比赛内容与形式有欠缺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比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是基本理论知识类,二是运动技术技能类。其中基本理论知识类是以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内容,外加大学英语。运动技术技能类比赛基本上涵盖了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运动项目,其中第一届、第三届基本功大赛还设置了攀岩和观看录像分析技术动作等项目,较为新颖。总体上,五届比赛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全面、灵活,基本上包含了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该专业上所学的项目。举办基本功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本功大赛设置的内容,应该正确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师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其中体育教学组织、说课、撰写教案和为学生制作运动处方等基本技能也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但是山东省举办的五届基本功大赛中并未涉及有关体育教学能力类的比赛内容。大赛评价体系不科学性比赛内容一旦确定,评价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就显得十分重要。综观五届基本功大赛评价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为例,比赛规程规定:各队团体名次是以两大类知识体系成绩之和来确定。其中基本理论知识类(英语40分,其余科目20分,共计200分)采用闭卷方式,全体队员都参加,以全队得分之和排定各队名次。理论知识笔试名次排定后,获得第一到第N名的队,分别以200、184、176、168计分。运动技术技能类各单项的计分标准不同(武术、游泳各50分,其余项目100分,共计600分),例如田径(100分)中项目设有跳远(30分)、铅球(30分)、4×400接力(40分),排球(100分)中场地6人排球赛(68分)和传垫球计时赛(32分)等。由此可见基本功大赛如同翻版的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各参赛代表团为了争夺比赛的名次,都必将全力以赴,虽然通过两个月的备战提高了参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但这仅仅是“短期效应”,无疑与山东省教育厅举办此项大赛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相背离。举办基本功大赛是为了检查全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由大赛举办的初衷可以看出,大赛的出发点是教学比赛,而非竞技比赛。同时由于各校的生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等都有差别,大赛只由运动成绩来体现各校的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基本理论知识类(200分)与运动技术技能类(600分)的分值比例为1:3,由此可见,此届基本功大赛重视学生自身的运动技术技能而轻视基本理论知识,这种导向作用容易使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化产生重“技”轻“文”的倾向,而学生也易简单地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理解为“技能的传授”。殊不知,体育教学依旧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失去了教学中的教育成份,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就遭到篡改,教育的内容也就大大地缩减[3]。这样,基本功大赛所导致的学生学习方向自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相去甚远。大赛没有对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进行限定综合五届基本功大赛来看,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广播操需要全体队员参赛之外,其余各运动项目都少于20人参赛。[4]由于竞赛规程并未对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加以限定,又由于参赛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的差异,因此有的队员可能只擅长一项比赛而有的队员可能擅长所有比赛项目,从而出现了在比赛项目报名中有的学生只参加2-3项比赛,而有的同学却要参加7-8项比赛的现象,既不能合理体现参赛队伍中参赛队员的平均水平,对各校教学质量的评定也容易产生了一种假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举办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届基本功大赛,能较准确地反映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同时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5]但从举办大赛的初衷来看,基本功大赛是一场教学比赛并非竞技比赛,要使基本功大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促进效果,就必须对大赛的内容设置、比赛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进、创新与完善,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比赛并形成传统。[6]
3.2建议
【关键词】工业建筑;质量控制;安装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低劣问题溯源
1.1 建筑设计方面的原因
要想形成以个完整的建筑艺术群体,就需要完整的建筑设计,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工程质量的安全问题也是因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一些疏忽引起的。那么以此看来建筑设计的精确度和准确数据对于建筑的安全很重要,是不能忽略的。换句话说就是建筑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据有关工程质量事故的研究分析,有超过40%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建筑设计。如果是不符合规范的设计不但会造成质量问题,还会减少整个建筑的本身功能。
那么对于施工的公司和设计的公司来说利益不但损失了,信誉也是会受到影响的,但是设计质量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例如因为时间上比较匆忙,所以设计师会不小心的忽略了很多的细节,他们为了节省时间和力气,就使用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图;在比如一些设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没有对于比较难的设计解决能力和相关的经验;再有就是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设计单位并没有明确的措施等等。
1.2 安装操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最后的成败与否,质量很重要,然而施工团队成员的素质对于工程实例是有影响的,资质高、信誉度好、技术过硬的施工团队自然是建筑公司首选的施工团队。但是即便选到了好的施工团队,当施工的人进场的时候就有可能不是那么回事了,可能不是原来看好的那批人了,可能是通过关系挂上的小施工队和没有这方面资格的人员组成。而这样的施工队雇的人又大多是农民,不但没考核也没有相关知识就工作了,甚至一些技术性高的,比如焊工、电工等这些比较不同的安装工人也都是没有资格和上岗证明的。然而这样情况屡见不鲜,没有专业的施工团队,没有基本技术的施工人员,可以想象这样建筑质量是难以保障的。
1.3 劣质材料带来的隐患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如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合规格的材料,不但会给使用者带来危害,对于过程的质量是个隐患,还有可能引起比较重大的工程事故。比如与电有关的开关,电线不合格就会对建筑有危害,可能引起火灾,对人的生命和财产有危害;而不标准的管道材料就会引发水的泄漏,直接影响该建筑的使用。
但是一些建筑的承包者为了经济利益,降低成本往往会选用比较低廉的材料,而在这些材料中,有质量问题、标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不规范的材料的使用,例如对于管材的厚度不达标、电线芯径太小或绝缘性能差、封闭不严、阀件单薄等现象。 这些隐患的存在对于工程质量来讲都是巨大的。
1.4 质量监督检查方面的缺失
既然工程质量至关重要,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中质量的检查就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商不是十分重视质量的监控,而施工的单位又没有完善的自检和自管体系,而大部分的施工方不会引进额外的技术团队,引来是会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这对质量的控制必然会不能有作用。
施工单位直接把质量审核的工作留给监理,这样被动的质量管理对于工程质量明显是不行的。而且施工单位对于内业资料不会全部都进行质量检查,那么怎么样过验收这关,只好请人凭空编制内业资料,走形式化的道路,所以检查人员签字很是全,实际是按需写的,内业资料不真实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是影响很大的。
2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建筑施工设备质量及完善配套技术
大方面分析,建筑工程质量上不去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
工业建筑工程在中国一年的投资规模大,对于施工的投资也是迅速增长。对于建筑设备和技术的研发、设计的创新、生产等一系列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有了一定的席位,因此对于行业的一致管理,在政策上支持一些实力产业,是有利于解决目前一些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设备需求缺口大依赖进口的局面的,还能解决一些国内不能生产的个别产品没规模,价格贵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2.2 提升施工人员专业素养
对于施工单位的选择时要通过招标的方式选出,要选择报价合理,有技术实力,好信誉的施工团队。因为只有信誉好、资质好的单位才能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和施工人员,重要的是在施工的时候把好进场人员这一关。
前面提过的进场人员和实际选的人员不符问题是要严格控制核对的,是不能允许这样的偷龙转凤,即便是特殊的原因也要走报审程序,人员技术素质必须符合招标要求的条件。
对于进场的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特殊技术的工种工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证和上岗证。应办理资格审查报验手续,监理单位按程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场,这样用合理的方法保证了进场人员的素质,这样也就确保了施工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施工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进场施工人员的各项业务素质,还有上岗前技术人员还应认真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使他们得到最直接的,快速高效的技术培训。
2.3 健全质量监督体制
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对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非常关键的。要做好企业自检工作、监理监督检查工作,同时政府要加强督导。施工的单位在做各项工作工序交接时要做好自检和互检工作,做到好的交接检查,从施工员到班组长、企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监督人要各司其责,把好质量检查的各个环节。
要务必做到假如前面工序不合格,就不能开展后面的工序,在内部就做好质量控制。以此同时,还要确保内业资料的真实性,认真准确做好检查笔记,建立健全质量检测制度,要培养专业的测试工作人员,完善检测的程序,这样自检才能达到该有的作用。
作为第三方的工程控制者,监理单位更应该做好工程施工各个主要阶段的各项质量检查和监督工作,要明确监理单位的各项质量验收检查应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进行,坚决不能纵容施工单位省略质量自检程序而完全依赖监理检查的不正常状况。如果工程真的有质量和遗留问题就必须解决完在与验收;建筑工程质量必须要提高各种质量的层层检查、监督,严把质量关,要准确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将施工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高质量的建筑施工。
参考文献
[1]方波.浅谈提升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管理的途径[J].安徽建筑,2006(4).
关键词:工程建筑施工质量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工业建筑主要是指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使产房的建筑满足生产工艺性的要求,对相关建筑的结构及技术要求有相对较为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在相关技术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与生产技术相结合,要充分的考虑到采光、通风以及屋面排水设施的构建,使相关的工业建筑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有效运行。所以,在工程建筑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查工作,当地的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从而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工业建筑工程工业建筑的质量问题
(一)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质量的施工问题造成相应的影响。工程建筑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信誉度良好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会做到尽职尽责,从而会为工程建筑中的质量问题提供充分的保障。但是,在现阶段工程建筑的施工队伍中,很多的技术安装人员都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同时并没有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这些现象的出现会使工程建筑中的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阻碍了工程建筑过程中质量问题的提升。
(二)产品质量问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现阶段工业建筑的过程中,一些项目施工会由于质量问题导致整个工程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在施工的现场,一些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产生的一些综合性问题会对工程施工现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一些固定的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产品的生产质量很容易控制,但是对于建筑工程而言,相关的施工现场没有完善的约束性指导,从而导致一些质量问题不能在根源上得到解决。而且,在相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不规范化的技术应用,会导致施工中质量管理工作得不到全面的控制。
(三)工业建筑过程中质量监管制度不全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质量的检查工作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且一些产品生产者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质量的监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督与管理。而在施工单位进行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施工的时间、减少资金的投入,对并没有对相关的项目检查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管,而且很多施工单位的中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对于一些繁琐的质量检查工作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在建筑过程中应该建立规范化的监督模式,在现阶段的一些施工建筑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并没有建立规范化的监督模式,从而使整个工业建筑的过程中相关的质量问题没有得到全面的保障,使工程建筑中的质检员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使相关的质量检查工作没有得到全面的保障。
二、工业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提高质量监控的整体水平
在工业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其质量的监控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整个监管环境的建立与完善。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在工业的建筑过程中其投资的规模也逐渐增大,在建筑过程中相关的专业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工程建筑的过程中,要使工程中质量监控达到标准化的管理,就应该引进先进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科技监管程序,从而提高工程建筑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问题,使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质量的提升。
(二)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项目施工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招标计划的实施才可以进行工业建筑的工程施工。而在工业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只有具有优良信誉的企业才会有专业化的技术施工人员。但是,在现阶段的施工队伍中,往往会存在相关技术人员与招标时所报技术人员的专业程度不符的现象,在投标结束之后随便的更换技术人员。因此,在工业建筑的过程中,相关的企业以及监管部门要按照其基本标准对进场施工的人员进行仔细核对,从而保证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只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可以为工业建筑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障。与此同时,要定期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从而我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的提升提供全面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
在工业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检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整个技术施工的过程中,相关企业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而且当地的政府要强化其监管措施,使工程质量在根本上得到提升。如果在工程开始实施的过程中年,相关的工序检查工作没有得到全面的完善,以后的相关工作就不能全面的展开,因此,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在工业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中的内部资料是安全可靠的,相关人员要做好记录的检查工作,规范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使企业中的质量检查工作可以得到全面的完善。质量监督的监管部门在工程验收的过程中要注意,严格的杜绝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工程的检查工作可以在正常的环境中全面展开。如果在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要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完善,从而保证整个工程可以正常的投入使用,全面的消除工业建筑中由于质量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工业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对质量检查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质量的合理检查。与此同时,为了使相关的业内资料可以达到真实有效的最终目的,相应的质量检查人员就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使企业内部的工作得到严格的监控与管理,并及时做好专业的检测工作。对于工程质量监控过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找到有关部门进行工程完善,从而,使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工业建筑的发展,使整个过程中其质量问题得到全面的提升,为我国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重要参考文献:
[1] 袁书其.初探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J].科技致富向导.2011 (05)
论文摘要: 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影响教育公平的要素,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教育公平是社会基本的公平,在人的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教育就成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教育公平对社会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影响教育公平的要素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首先,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不足。从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来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六倍,而我国2005年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其次,三级教育所占份额不合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过多地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最后,教育经费的地域分配也极不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经费投入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城市。
2.教师资源配置失衡
首先,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偏向于城市。如教师编制政策等,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农村教师配置编制理应等于或高于城市。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其他因素,导致中东部地区的师资远远优于西部偏远地区,形成新的不公平。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不公平。重点学校一直是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而非重点学校则因政府不重视、投入少而无人问津,师资队伍较差,教育质量低下,人为地把学校、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就近入学”和愈演愈烈的“择校”大战,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在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竞争,固化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别,使教育资源配置人为地出现倾斜。
4.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
如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不公平;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的不公平;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穷学生与富学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等。
5.教育政策不尽合理
高考录取中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人为地造成高考录取线的地区差异,违背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原则,这是一种省际间考生的严重“教育不公平”。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1.法律保障
为了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平等,许多国家注重通过立法来保障教育的平等和公正,在其宪法和教育法律中,都明确规定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实施平等公正的理念。我国也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以权利为基础的教育,确保每个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
2.经费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近年来经过努力,虽有较大改善,但情况仍不乐观,极大地阻碍着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着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所以,现阶段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
3.合理安排教师资源
目前的择校热等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资源的不均衡。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除了教育基础设施薄弱以外,教师不足、学科不配套、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质量不高,是其薄弱的主要表现。所以,要制定和执行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比如提高同类别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岗位津贴标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职数比例向薄弱学校倾斜,并适当降低薄弱学校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所要求的论文数量和教育科研成果标准,新招聘的教师一律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一定时期,城镇学校及中心学校教师评聘中(高) 级专业技术职务应有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的经历,或定期安排教师校际互换,一帮一结对子等政策,逐步实现教师资源的平衡。
4.政策保障
关键词: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以人为本
一、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建设的文化目标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型民生文化,提升民众在文化层面的福利状况。文化民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生存”条件,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以满足社会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共同生产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具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功能。
二、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已得到较高满足,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相应上升。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唱歌跳舞,不再简单地要求建设一两座文化活动中心,而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利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在政府主导下, 积累社会各界力量,建设能够服务全体公民的文化服务系统,能够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促进民生的极大改善和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改善文化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共识。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中,关注民生的聚焦点不能忽视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民生理念为主导, 重在解决群众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探索民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公民权利意识迅速觉醒, 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精心设计, 适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在量上和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加紧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扶持优秀作品和重大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尽快出台文化投入和扶持、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使各类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范运行的良性轨道。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面向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基层, 以农户、居民为对象, 建设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大中城市要高标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县要建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文化中心,乡镇要建文化站, 村里要建文化活动室,保证一定人口数量的群众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确保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 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3.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要在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等方面, 保证人民群众能定期看戏、看电影, 定期参与文化活动等,要把“送文化”、“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在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应的基础上,以实施“精品工程”为入手,建立健全文艺精品规划、选题、创作、演出、宣传、申报和表彰等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要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
4.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为此, 要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充实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文艺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 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充分挖掘农村的草根人才, 通过他们来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向群众输送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连生: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世纪行,2008,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电量的增大,社会上窃电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不单困扰供电企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窃电手段日益高明,方法更加隐蔽,给查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作者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体会,通过对目前社会的窃电的形式、手段等进行祥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策施。
【关键词】窃电现状分析对策
近年来,盗窃电能的违法行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保守估算,全国每年因电能被盗损失达200亿元。如果考虑到目前采用高新技术以更隐蔽的手段窃电,那么,这一数字将有所上升,国家为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现代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但窃电现象却一直屡禁不止,屡查不绝,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窃电手段更加高明,技术含量更高,方法更隐蔽,给查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更是把窃电作为企业的利润的来源之一,而窃电给供电企业带来的是真正的利润损失。窃电现象不仅困扰电力企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
1、现状分析
1.1、窃电的原因
盗窃电能一直是困扰电力正常供应和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窃电为何屡禁不绝?说的来说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对窃电的处罚力度不够,使不少心存侥幸的偷电户玩起了“老鼠戏猫”的游戏:你来查我不偷,你一走我就偷,甚至前罚款后脚继续偷。从具体的原因来分析,则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用户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电价及用户承受能力、电能计量设备的防盗可靠性、用电营销管理水平、营销人员素质、对窃电行为的处理方式等。综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窃电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1.1由于我国法制建设水平还不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电力法》出台的又比较晚,很多用户对电的商品属性和窃电的违法性认识不够,加上多年来对窃电行为打击力度非常小,是导致窃电多发的主要原因。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错误地认为“窃电不算偷,窃电不犯法”,窃电户往往被他人窃电得逞“传染”,心理不平衡,禁不住伸手试法。
1.1.2用电管理上存在漏洞,管理、技术滞后。营销各环节间制约监督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为窃电尤其是内外勾结窃电提供了机会。供电管理机构及人员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明知有的用户窃电,但多次检查却找不出原因,为什么?一是窃电者手段狡猾;二是我们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三是检测技术设备不能跟上反窃电的需要;四是有个别内部职工思想不健康,受人拉拢,胳膊肘向外拐,内外勾结帮助用户窃电,对窃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1.3对很多用户来说,电费是其生产经营的一大成本,尤其是一些耗能高,经济效益不好的用户,支付电费是一大难题。于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和诱惑,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的企业等,把窃电作为一种降低成本、牟取暴利的手段,因而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窃电,形成了由过去个人窃电发展到现在一些法人单位窃电的现象。而特定的供电方式和供电设施的落后又为窃电大开了方便之门。
1.2窃电行为的主要主体
据了解,目前“电耗子”中,以居民数量最多,主要是农村的少数用电户,另外私营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不少,例如发廊、浴室、网吧、歌舞厅、餐饮娱乐企业等,小冶炼、小加工等高耗能企业的窃电行为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已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1.3窃电的形式和手段
窃电的形式和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
1.3.1使用简单的容易操作也容易暴露的手段,如利用u型导线分流、别卡表盘、开封拨表、表外接线等,这些方法都比较容易查获,但近几年利用上述手段窃电的已不多见。
1.3.2改变ct变比、电压线虚接或反接或压皮接线、隐蔽处安装过流开关或双头刀闸控制表外线、利用营销工作人员工作上的疏忽或与营销人员相勾结积攒电量后事故换表消除表上电量等,成为近几年主要的窃电方法。
1.3.3采用高新技术窃电。将当今电子新科技运用于窃电,让用电管理人员防不胜防,对供电企业威胁最大,最值得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例如一些所谓的“节电器”,实质上是窃电器,以窃电来达到所谓的节电。据介绍,有些企业还破解了电表的密码,重新编程,通过掌上电脑,遥控指挥电表倒转;有的企业甚至在窃电装置上安装自毁设备,窃电行为一旦暴露,立刻遥控引爆,毁灭证据。
1.3.4与供电局查电人员打时间差窃电。这类窃电者多对供电局经营活动比较熟悉,摸透了供电局查电人员的工作规律,利用在公休节假日或夜间窃电;
1.3.5内外勾结窃电。这类窃电性质非常恶劣,发生和存在的概率较大,对供电企业的威胁也特别大,我们要高度警惕;
2、防范和打击窃电行为的对策
2.1组织措施
2.1.1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窃电行为给企业造成的危害,反窃电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利害关系。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但反窃电工作,由于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应作为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切实感受到加强用电管理、加大查处反窃电的力度与线损的高低之间的直接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住宅、养殖户等。往往是抓地紧,线损率便下降。所以,反窃电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各级领导需把反窃电工作摆到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2.1.2要广泛深入的开展《电力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由于宣传的不够,很多用户对电的商品属性、窃电的违法性和应受到的处罚了解地甚少,一些专业部门认识地也不够,致使窃电者心安理得,逍遥法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教育广大用户依法用电,也借此引起有关国家机关对窃电违法犯罪现象的关注是电力企业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2.1.3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职工的教育,完善用电营销监督管理措施。供电企业的职工是供电企业利益的维护者,然而个别职工却与用户勾结窃电,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有的职工工作不负责任,任凭电能流失而无动于衷,这是一种渎职行为,情节严重也构成犯罪。对上述行为不仅要从 行政上、法律上予以追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用电营销职工的法制教育和职责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同时要加大对营销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发挥各环节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堵塞漏洞,不给非法之徒以可乘之机。
2.1.4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一定执法权限的专业反窃电队伍,增强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窃电行为具有普遍、量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反窃电工作是一项原则性较强、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既要有全体职工共同参与,更要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过硬的专业反窃电队伍。专业管理人员身肩执法重任,是窃电分子拉拢收买的对象。所以,在队伍管理工作中制度要严,教育要勤,反腐倡廉,奖罚分明。始终保持一支高效廉洁、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反窃电队伍,是开展反窃电工作的重要保证。
2.1.5加大查处打击力度。窃电现象屡打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击力度不够。大部分供电企业现行的做法是抓到窃电者后,给予追(来源:文秘站 )补电费和收取违约使用电费。这种简单的处理办法实际上是对窃电行为的一种经济上的制裁,由于没有实际可靠的法律保障,在执行过程中显得极为软弱且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已不能适应当前用电市场形势和反窃电工作的需要,不能使窃电分子伤筋动骨,既不能达到教育本人的目的,也不能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因而我们要注重运用法律武器,充分运用法律的教育和惩戒作用,发挥有关国家机关的管理和职能,凭借国家法律强制力,严厉打击窃电行为,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一点,在电力企业将行政职能移交给政府后显得尤为重要。实际工作中,我们可抓住典型案例,除按规定足额进行处罚外,还要联系新闻单位进行社会曝光。窃电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要移交司法部门惩处。对于那些窃电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窃电者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做到依法查处、依法严打、防打结合,遏制其发展势头。
2.2技术措施
2.2.1增加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提高反窃电能力。反窃电能力强、技术先进的设备是开展反窃电工作的基本技术保障。计量设备的防窃电能力落后于窃电手段的快速发展,只能是疲于应付,不可能有力地遏制窃电行为的发生。因而我们非常重视防窃电的改造工作,从计量装置和配电设施上堵塞窃电的漏洞,加强对电能表下户线和电力计量装置的监督和管理,增强供电计量设施的防盗可靠性,最大程度的遏制窃电的发生。同时充分发挥负荷控制系统的监控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因窃电造成的损失。防窃电改造是加强用电市场管理,防止窃电,降低线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这项工作必须做,而且要做好,要见实效。
2.2.2采用专用计量箱或专用电表箱。这项措施对常见的窃电手法都有防范作用,适用于各种供电方式的用户,是最为有效的防窃电措施。
在实施这项对策时,通常根据用户的计量方式采取相应的做法。高供高计专变用户采用高压计量箱;高供低计容量较大,且采用低压配电柜、屏供电的,采用配套专用计量柜、屏;高供低计容量较小且无低压配电柜、屏供电的,采用专用计量箱;低压用户容量较大经ta接入电路的计量装置,采用专用计量箱;低压普通三相用户采用独立电表箱;单相居民用电户采用集中电表箱,对于较分散居民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分区后在用户中心安装电表箱。
通常,窃电者作案时都要接触计量装置的一次或二次设备才能下手,所以采用专用计量箱或电表箱的目的就是阻止窃电者触及计量装置,从而加强计量装置自身的防护能力。
2.2.3封闭变压器低压出线端至计量装置的导体。这项措施主要用于防止无表窃电,同时对通过二次线采用欠压法、欠流法、移相法窃电也有一定的防范作用。适用于高供低计专变用户
2.2.4安装负荷控制系统。负荷控制系统带有远程抄表、计量装置故障报警、防窃电等功能,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计量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在线监视。目前国内己开发出多种防窃电装置的产品,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进,效果显著。
2.2.5选用具有防窃电功能的有功电能表,如防倒转、防脱钩、防电流短路、防一线一地用电等。湖南威胜集团生产的dssd331型和dssd341型电子式多功能的三相电能表,具有记录失压及逆相序供电的累计时间、累计电量等功能。对不平衡的三相负载及含有单相负载的用户,不宜选用三相二元件的电能表进行电能计量。对电焊机应选用专用的电能表,如河南金雀集团的ddh2型单相电能表,能保证电焊机在低功率因数时的准确计量,且与相序无关,能有效地防止误换相序造成的漏计。
2.2.6合理选择计量装置电流互感器的倍率。如电流互感器的倍率选择得过大,当电流互感器工作在其额定电流的20%以下时,由于电流互感器的励磁电流占一次电流的比例较大,会使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增加,使负误差值超过允许范围。但如电流互感器的倍率选择得过小也不行,因为当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电流超过额定电流120%以上时,由于电流互感器铁心磁化曲线的饱和,也会产生很大的负误差。对工业用户,一般可按长期的负载电流来选择电流互感器的倍率,其负载电流值应在电流互感器一次额定电流值的30%—100%之间。
反窃电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供电企业,应充分认识窃电的危害,对反窃电工作要常抓不懈,而且要抓紧抓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保护自身利益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参考资料:
1钱宝生《对当前社会上窃电与反窃电的思考》山东电力公司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株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代城市中城市园林绿化被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园林绿化不仅可满足人们视觉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中往往由于人员素质低或经验缺乏等因素导致系列问题的出现,认真分析该类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对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园林绿化的社会及环境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1 园林绿化中存在问题
1.1 人员素质低
园林绿化工程较建筑工程严谨性和技术性均较低,部分人员认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即种树铺草而无需较高的专业技术,因此大量素质不高的施工人员纷纷进入园林绿化施工行业,施工队伍素质低则会导致难以充分理解工程的设计意图,在施工中往往对土壤、基肥以及树坑等方面要求不严格,最终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的结果,施工管理水平低则增大了返工率,降低了施工进度,甚至不规范施工会导致环境污染现象。
1.2 土壤因素
园林绿化中土壤问题直接影响到后期植物的生长,在施工选土时应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便于从酸碱度、透气性好持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测试,并结合试验结果采取相应的消毒以及客土等措施,对种植土翻挖深度、客土质量以及基肥的腐熟程度以及其施入量等方面进行控制。
1.3 水的因素
对于移植的植物因其体内在移植过程中易导致水份失去平衡,因此在栽植后应及时给植物补水,并应重视对其水分控制与管理,由于植株根系的恢复应具备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辅以适量水分方可正常恢复,若土体内水分含量过高则会降低土壤温度,并将土体内空气排挤,尤其是当土壤内一氧化碳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会抑制植物根系的恢复及生长,增大其死亡率。
1.4 养护不科学
施工队伍中专业人员匮乏导致无法实现高质量施工及后期高质量养护,同时由于园林绿化是在对应城镇生态条件下由人工组建的植物群落,但其生长土壤多为已被破坏原结构的土壤,甚至存在土壤同建筑垃圾混杂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园林绿化中植株的成活率并确保其后期生长态势则应重视对园林植株的养护管理工作。
1.5 交叉施工
园林施工中由于不同的施工单位实施不同部位施工,其各自均遵循自己的原则和利益,因此易出现交叉施工现象,尤其在道路施工中土建和绿化分开实施则往往由于土建标准妨碍的绿化施工,而土建施工中往往缺乏了对植株生长环境的保护,同时土建施工中混凝土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植物的生长,最终会降低植株的成活率。
1.6 原有树种保存
部分人认为园林绿化建设即将原有树种进行更换,而不考虑新树种的适应性,导致在新树种栽植后出现成活率低的后果。
2 园林绿化施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施工招标
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应严格执行施工招投标制,并应严格控制相应施工资质和施工业绩,公平公正的实行优胜劣汰,便于技术管理水平高、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施工,而将施工质量差、信誉差的队伍淘汰,对于较小的园林绿化工程也应保证具有一定资质的队伍进行施工,坚决避免无任何资质的队伍进行施工;同时应充分利用施工监理以确保其对施工质量提供保证,保证施工中监理既能维护业主利用又可维护施工方利益,应充分做到诚信、公平、公正,应从严格控制施工用材、施工工序和产品验收等环节确保每个工作环节运作流畅,以便于从根本上保证园林绿化施工质量。
2.2 水分控制
对新移植的植株而言最适宜根系生长的土壤持水量约为60%-80%,且土壤略微干燥更利于根系的生长;对于保水性能较好的土壤,其每次的浇水量可稍多于正常土壤,并可适当延长浇水的间隔时间,对保水性能较差的土壤则应采取每次浇少量水并增加浇水次数的措施;对新移植的植株尤其是对幼苗而言应避免频繁少量浇水,因该种浇水方法仅可使土壤表层保持湿润而诱导根系向上生长,因此会降低其抗旱和抗风能力,最终易导致植株死亡。
2.3 土壤控制
因土粒呈团粒结构的土壤利于植株生长,土壤颗粒过小则植株根毛不易侵入,而在园林绿化施工时往往将表土剥去而不能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在施工中应尽量保留原土,并应尽量避免重型机械进场施工以免破坏原土壤内的团粒结构,铲除待用的表土尽量直接平铺在预定场地,应避免临时堆放以防地表固结,且应在天气干燥时进行掘取、平铺施工,为保证在复原地面形成滞水层而应对其进行彻底耕耘,对表土复原的地基应确保一定的耕深以便于其和表土融为一体。
2.4 种植深度
在移植植株时应以其根颈部位作为±0标准部位,植株的根颈落于地上和地下的交界部位,由于该部位在秋季最迟进入休眠而在春季则最早解除休眠,因此对其深埋或均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并影响成活率,对于裸根苗时应避免种植深度高于根颈1cm,若植株为盆栽苗则其根颈与原盆土高度一致即可,并应避免种植土翻深及其翻整质量,避免翻深不足或不够精细而导致深栽或浅栽而降低苗木的成活率。
2.5 提高养护专业性
在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及养护中应以合理的发展模式来体现园林绿化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只有对园林植株进行精心养护方可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要实现该目标则应对相关工人实施定期专业培训,并逐步将园林绿化管理推向市场,在施工及养护队伍的选择时应实施公开招投标制度,选择具有养护管理资质且经验丰富的队伍对其实施养护,同时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绿化意识等多种手段来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
2.6 交叉施工解决措施
应控制植株护框在制作过程中其尺寸不超过设计标准以免因其减小而缩小栽植面积,在植物栽植前应将框内混凝土及碎石等清除干净,对于路边石尚应向栽植地面引导雨水并注意其四周的排水坡度和约束能力,可采取设置导水假缝等措施;对具有坐凳功能的植物树框其高度多高于地面0.5m左右,因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株的栽植深度,因此应严格按照先护框后植株的顺序施工以免栽植过深导致死亡;在进行护框或树穴边缘石更换时应结合植株根系生长情况合理确定护框大小及挖掘深度,避免追求美观而将树根弄断而影响植株生长现象。
2.7 原有树种保存
首先应明确思想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时在原有树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改造,因此在施工中应避免对原有树种的损毁而应尽量对其保护,一般在施工中对原有树种采用用草袋围护树体并用土层垫高以防止石灰或水泥等深入树木根系土壤,并应将其暂时围护以免由于踏实、焚烧等造成损伤,对行道树的保护则可在施工中将树穴用土围护,并做成不超过30cm的土丘,若垫层需要浇水养护则应及时将树穴围护或将水体引向别处,避免树穴内积存含有石灰和水泥的水。
结语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既可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及美化城市的功能,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心境,同时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应从土壤、水体、植株等角度着手,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方可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充分体现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柱红,林永珍.对现代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0年O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