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软件产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复制硅谷;软件产业集聚本质;软件产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比较
1美国硅谷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硅谷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活跃的人才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硅谷知识流动频繁。伴随着人才的流动,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关系中不断地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成为了硅谷迅猛发展的“血液”。硅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阶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阶段即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形成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单元已经形成。这个集群单元就是以惠普公司为主导的若干关联企业和大学等机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集合体。(2)聚集条件已经具备。一种适应于使硅谷发展成为创新型集群的基础设施、技术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开始产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大量涌人的同时,集群内大量企业衍生,使硅谷技术创新集群规模迅速扩大。(2)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条件不断得到优化。
1.3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熟阶段
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进入了演化的第三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成熟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齐全,企业创新倾向更加突出。(2)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创新网络更加完善,产业链条更加发达,整个技术创新集群发育成了一个网络型的价值链群。(3)企业进入和企业衍生的速度减缓,经济内在联系更加高度互动。
2复制硅谷的理论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给世界很大的启发,一般认为软件产业由于资源依赖程度低,对区位指向因素的依赖性不显著,因此这种软件产业集聚易于复制,理论界也认为复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硅谷”(软件产业园区)是可能的。理论界对硅谷的复制学说重要基于以下几点:
2.1基于要素学说的理论
Castells和Hall在总结硅谷成功的经验时,指出硅谷高技术活动的要素: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把政府的空间防卫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一个非联盟的产业传统;当地风险资本的存在;一个完善的通讯网络。他特别强调市场机制对硅谷发展成功的影响。Larson和Rogers观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诀窍、风险资本、工作流动性、信息交换网络、学习性企业和基础设施等。在这些因素中,刺激企业家孵化风险企业的是风险资本和其它基础设施。
2.2环境要素投入的理论
钱颖一认为,硅谷是由一种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造成的奇迹,而非是计划得到的。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决策、个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吴敬琏提出应为硅谷式科学园的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中国创业企业的栖息地应当具备四个基本要素: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治环境、充裕的资金供应。徐康宁认为,创建中国的硅谷,需要从资金途径、人才途径、制度途径、环境途径几个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强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创建形成理论
蒋春燕和赵曙明发现硅谷的成功源于企业和行业之间广泛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企业集中所产生的集聚优势。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体现在其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在行业的整体领先性和企业之间密切的关系网络上。张剑文认为,硅谷效应不仅仅是元素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将这些元素结合并产生强大生产力的对接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企业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将比仅简单地复制硅谷的组织结构和元素构成,达到更好的境界和技术高度。
3复制硅谷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带来的巨大的积聚效应,溢出效应使世界各国爆发了复制硅谷模式热潮,一时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岛”,“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没有达到复制硅谷的预期目标相。在产业集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复制硅谷模式远比复制其他产业模式要困难的多,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初始预期,软件企业的地理集中,并没有自动产生一个创新中心。
从要素的角度来说,产业应该集聚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便利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软件集聚地并不具备上述条件;软件产业属于智力型产业,对于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高科技技术人才的需求高,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低,对区位指向因素依赖性不高,因此具有产业要素流动性强的特征,流动性要素相对自然资源不可迁移要素来说,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软件产业积聚是易于复制的,但实践的结果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力理论中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软件产业最初期就是由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设施配备,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却没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术创新中心;从制度的角度来说,而国际上许多软件产业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既市场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但多数没能移植成功,可见经济体制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市场制度并不是软件产业集聚的充分条件。
面对这种种困惑,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找到软件产业集聚的真正本质,对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区位优势、经济制度、政府规制等角度出发,找到适合该地域本身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根据实践经验,软件产业的集群效应大于传统产业的,其创新性和外部性也远优于传统产业。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对于软件产业集群特征的认识,在理论界还不成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因此对软件产业集群机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4软件产业积聚的本质研究
4.1软件产品积聚:逻辑分析的起点
软件产业集聚首先是软件产品(或者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集聚。软件产业集聚是软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汇集点,是对软件产品绝对数量庞大、所占分额较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个概括,也是对软件产业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极少数地区的一个概括。
4.2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所谓“供应链”的说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Harrison)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概念重点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供应链理论摆脱了现实企业组织边界的限制,强调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专业分工的组织,企业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产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采取“业务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谓的“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或者“扩展企业”(ExtendedCorporation)。这种合作和紧密联系正是产业积聚的动因和促进因素。
软件产业集聚区输出其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而产品和服务与其说是由软件企业供给的,还不如烁是由供应链供给的。软件产业集聚不再仅仅是软件企业的集聚,其本质是软件产业的供应链集聚,多个软件企业通过供应链实现核心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同时,由于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等原因,多条软件企业供应链逐渐形成集聚,同时积聚内部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最终成为软件产业集聚。
另外一个与供应链相关的词是产业链。所谓完整的产业链就是指产品的研发到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包括新产品的R&D,调研产品市场信息,产品生产流程控制,品质管理和投放市场,所有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利润分配。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产业链的集聚。产业链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一个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产业链,无法描述产业集聚的内部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友金.硅谷技术创新集群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钱颖一.硅谷不是计划出来的[J].开放导报,1999,(10):7-11.
[5]吴敬琏.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经贸导报,2001,(9):11-17.
[6]徐康宁.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0,(6):101-106.
[7]蒋春燕,赵曙明.“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之途[J].生产力研究,2001,(1):107-113.
[8]张剑文.克隆硅谷[J].中国中小企业,1999,(3):101-106.
[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7-93.
[10]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44-48.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关键就是开发人才梯队的建设,资金融入等运营管理问题。
内容摘要:软件产业演进属于微观层面的产业演进,是软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组织和布局不断演化,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的过程。本文从界定软件产业演进的概念入手,对软件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演进趋势和演进阶段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我国软件产业演进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软件产业演进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软件产业 产业演进 影响因素 趋势 阶段
软件产业演进的概念
产业演进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组织和布局不断演化,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的过程。从宏观层面看,产业的演进是以农业、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初级产业结构向以工业、第二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较高加工度和较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中级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向以第三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高级产业结构演进。从微观层面看,产业的演进是某种产业内部的自我更新和子产业比例的变化与更替,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都在产业的不同演进阶段逐步合理化。
软件产业演进则属于微观层面的产业演进。一方面,软件产业演进在时间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在软件产品、系统集成、软件技术服务等软件子产业之间以及各软件企业之间的不断流动与消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在各种生产要素、软件子产业以及软件企业在空间地域上的不断流动、集聚或转移。另一方面,软件产业的演进又直接表现为软件产业结构、软件产业组织和软件产业布局的演进。其中,软件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中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以及软件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合理化和高级化是其演进方向;软件产业组织是指软件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其演进进一步表现为产业市场结构和软件企业市场行为的演化;软件产业布局是指软件产业及其内部各子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合理化是其演进方向。
影响软件产业演进的因素分析
(一)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影响软件产业演进的关键因素。软件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或区域)对软件技术及其知识产权的掌握情况,决定了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个国家(或区域)对软件核心技术的控制程度,决定了软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水平,决定了软件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技术创新是软件产业向高层次演进的核心动因,而技术进步是软件产业演进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软件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使产业内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投入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各子产业产出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化。
此外,技术创新降低了软件生产成本、增加了软件种类、强化了软件功能、提升了软件质量,促进了软件产品升级换代,总体上扩展了软件产业系统的发展空间;技术进步带来各国软件产业经济的国际化,实现了资源的跨国配置和软件产业结构的跨国梯度转移。
(二)国际因素
国际因素的作用发挥主要来自于软件产业国际贸易情况、外资引进情况、软件跨国公司技术情况以及国际分工格局。
首先,国际贸易水平,是软件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国际贸易中的软件产品构成反映了本土软件产业的结构状况;而且通过贸易,可以引导一个国家(或区域)软件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软件产业的供给与需求得到平衡,并在从国际分工中找到合适的市场位置。因此,国际贸易,为软件产业的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其次,外资引进是实现本土软件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外资引进,可以明显改变国内软件产业的投资结构,改变软件产业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提高整个软件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而软件产业的投资结构配比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例如对软件产业各子产业的投资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将会有目的地使软件产业结构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
再次,软件跨国公司是推动本土软件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通过利用软件知识的溢出效应,将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与本土的技术水平有机结合,能够带动软件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
最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软件产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其实质就是产业分工的扩展和深化。软件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软件产业的合理定位与演进的导向作用巨大。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直接影响软件产业的演进,或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发生作用来影响软件产业演进。制度是提供宏观调控,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其基本功能首先是为降低交易费用;其次是为寻求规模经济,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第三是为减少不确定性,保障安全。制度因素涵盖了有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企业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对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制度通过均衡和创新两条途径,在宏观层次上对软件产业外部环境予以改善,在产业部门层次上对软件产业结构予以协调,在微观层次上对产业组织予以调整,并指导软件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和有效竞争。
(四)供求因素
供求因素包括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软件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是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第一,软件产业的供给因素除了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外,重点包括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等。供给因素在总量和结构上制约着软件产业的成长速度和模式选择。研发人力是软件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供给因素。人力素质的提高,可以节省和替代资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研发资金投入是软件产业演进的动力,在软件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第二,需求因素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现实的,都对软件产业的演进起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所占份额最大,是软件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依据对软件产业的划分,软件消费需求变化包括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软件产业内相关子产业的扩张或收缩,也会引起新的子产业的产生和现有子产业的衰落。需求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引领着软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软件产业的经济寿命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软件市场需求量的大小。
上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将反映出软件产业内部各子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以及软件产业的演进进程。
(五)市场结构
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决定软件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软件产业内部所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软件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到软件产业的演进。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这三个方面互相作用,共同影响软件产业发展步伐。
软件产业的适度集中,能够减少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促进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收益率,使软件产业中技术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子产业结构比例不断扩大;软件产品与服务的差别化能够扩大软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软件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激励软件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软件企业应发挥产品差别化对产业演进的积极作用,防止产品差别化成本过高而导致消费者无力购买;进入壁垒对软件产业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起关键作用,同时,它还影响在位软件企业的市场力量,从而对产业演进发生影响。保持适度的进入壁垒,对软件产业而言,有利于消除过度竞争,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促进产业发展。
(六)企业并购
并购是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手段。这既是企业本身的生存选择,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从成本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纵向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带来的交易费用的降低;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不经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费用的上升。其中,纵向并购是从事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间的并购。
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得到纵向一体化的高效率,有利于企业生产组合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横向并购最常见,是同一市场区域内,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并购。目的是为实现规模经济和占有更大市场份额;而混合并购是跨产业、跨市场的并购。目的是实现多样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混合并购中被收购方多集中在新兴行业和国家积极扶持的行业。在短期内,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依次增大。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内部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显著影响着软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样,在软件产业演进的不同阶段,软件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软件产业演进的趋势分析
(一)网络化趋势改变软件应用与技术模式
21世纪的社会已是网络经济的社会,信息技术正处于“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期,网络化成为软件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发展趋势。跨平台的面向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随着网络服务标准的成熟,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
因此,未来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都将建立在网络服务的基础之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使网络应用者以更加灵活主动的姿态去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企业将针对用户的需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配置人才提供服务,软件服务的价值,将在网络用户端实现最大化。著名的“麦特卡夫定律” 、“摩尔定律 ”、“贝尔定律 ” 和“吉尔德定律 ”都成为网络时代的基本定律。
(二)服务化趋势改变软件应用与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类软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提供成为可能。未来绝大部分应用都将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软件服务化将在绝大部分应用软件中普遍实现,对软件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软件服务将使目前的软件授权、开发、维护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对于软件企业,软件服务化就意味着更加快捷的市场响应,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及更加可观的利润回报;对于软件用户,软件服务化则意味着更加完善的功能、更高品质的服务以及更加低廉的价格。可以认为,“软件+服务”战略的实施将成为世界软件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趋势。“软件即服务”、“面向服务架构”和“Web2.0”等技术和理念将被广为接受。
(三)国际化推动软件产业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软件产业的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同步。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软件企业的开放与标准的国际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兴起,为大规模软件项目的分布式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所以软件产品的标准化与国际化水平都将不断提高;
二是资本、技术、人力等软件产业基本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与配置,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流动;
三是软件企业管理体系的矩阵化发展。不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的协作体系,都通过一种不停变化的团队组合,力求实现最大的整体产出,获得多赢的效果;
四是软件产业竞争的国际化。软件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延伸,构成了国际软件产业分工格局。面向国际化的竞争,软件产业内部的纵向整合进程加快,软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同时使软件设计生产工厂化以及软件项目外包化成为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软件企业更加重视自己的核心技术,尽可能地把非盈利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让这些业务成为其他企业的盈利焦点。软件外包业务已成为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以上这些使得软件产业变动打破了传统的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国际化的新趋势。
(四)知识产权成为软件产业的竞争砝码
知识和技能是软件产业第一位的生产要素,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拓展成为软件技术创新和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从原来的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夺取和保持包括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一方面,盗版软件极大地挫伤正版软件市场,技术创新受到抑制。知识产权制度针对这种知识外溢和创新收益分配非独占性的弊端,建立一种制约机制,以确保知识或技术创新所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和地区内获得创新回报,从而鼓励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软件产业的“路径依赖”现象导致主导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先后。知识产权在保护和促进创新的同时,也为技术领先者构筑了知识壁垒,成为软件创新企业控制市场获取利润的重要祛码。软件知识产权拥有者为维护其经济优势,以高标准保护知识产权为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从而抑制竞争。可以说,对软件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软件产业演进的阶段分析
软件产业的生命周期过程,是软件产业从形成向成长、成熟、衰退逐级过渡的过程。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产业演进理论,所有的产业都遵循同样的S形产业演进曲线实现整合,并将经历以下四个演进阶段:初创阶段、规模化阶段、集聚阶段、平衡和联盟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分别延续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软件产业的演进也同样如此。从世界各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国家已经经历了前两个或前三个阶段。如美国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处于集聚阶段;而印度等软件产业后起国家尚处于成长期,即规模化阶段。不同阶段的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性质是不同的。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在不同阶段也将呈现不同的特点,如表1所示。
我国软件产业演进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历程较短。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进入90年代以后有了迅猛的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定。总体来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1970-1989年)、初创(1989-1994年)、起飞(1994-1998年)、成长(1998年以后)等四个时期。如今,我国的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正日益走向成熟与稳定,取得了举国上下对其战略地位的一致认知和高度重视。尤其是面对2008年不利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我国软件产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从产业的现实发展看,我国软件产业与其他软件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从产业结构看:我国软件产业市场规模及其在世界软件产业和国内整个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没有出现明显的衰退和波动现象,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合理,但软件出口总额偏低;软件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能够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并加快融合发展,但目前仍处于普及率和饱和度较低的水平;软件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均衡,但各构成部分相互间的规模差距仍然存在,软件产品收入占主体地位,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等所占比例偏小;国产软件与服务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软件产业的需求与供给无法保持动态平衡;软件产品结构中基础软件所占份额太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我国企业承接外包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在软件外包国际分工方面,还处于下游地位。
从产业组织看:我国的软件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中的本土软件企业呈分散竞争型特征,软件跨国公司在我国软件市场居寡占型市场地位;软件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规模经济型不强;软件企业并购浪潮处于升级过程中,实力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并以横向并购为主要形式;软件技术进步加快,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技术创新模式仍以模仿创新为主;由于未掌握核心技术,产业的利润水平并未得到相同水平的提高,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降低。
从其产业布局看:我国软件产业在集群化发展方面发展迅速,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不够显著,创新中心不够突出,还须向网络化发展、协作竞争、联合创新等方向发展;软件外包业务高速发展,但其发展模式还主要停留在附属型接包商阶段,以在岸方式为主,正处于向关系型接包商转型的过程中。
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的软件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萌芽至今,已经经历了软件产业演进的初创阶段,但目前仍处于规模化阶段,相当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还将逐步向集聚阶段和成熟的软件产业迈进。
参考文献:
一、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
二、 承办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
三、 时间与地点
1 会议时间:2011年4月23─24日,2011年4月22日报到
2 会议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
四、 会议组织机构
1 大会主席:张洪武 马宪国
2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钟万勰 崔俊芝 程耿东 申长雨
秘 书:楼 进
3 组织委员会
主 任:杨勇生
副主任:章 青 袁林新 楼 进
秘 书:于 杰
五、 征文范围
1 CAE基础理论
(1)计算力学基础理论、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和爆破力学等;
(2)CAE仿真、优化技术;
(3)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应用;
(4)前后处理技术;
(5)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和碰撞仿真等;
(6)先进材料/结构优化技术;
(7)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
(8)CAE验证与确认.2 CAE应用
(1)工程数值分析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海洋、汽车、铁道机车、装备制造、电子、材料和土木等工程中的应用;
(2)新材料、新工艺和复合材料的CAE;
(3)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的CAE;
(4)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3 CAE软件开发
(1)自主CAE软件研发;
(2)智能化CAD/CAE集成;
(3)虚拟产品开发平台(VPD);
(4)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
(5)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工程数据库.
六、 征文要求
1 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千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2 文稿录入请使用Word 2003系统,版面为A4纸规格,双栏排版,上页边距为2.2 cm,下、左、右页边距均取2 cm.
3 标题(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四号楷体)位于标题下方居中;作者单位(单位+二级部门)、地区(省+市)、邮编(小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姓名下方;摘要、关键词(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单位下方(空一行);正文用五号宋体,一、二、三级标题序号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如“1”、“1.1”、“1.1.1” );图、表尽量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正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六号楷体)简介.
4 论文最后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性别、民族、籍贯(省+县)、职称、学历、职务、研究方向以及E,mail,手机,办公室电话,邮编和详细通信地址等联系方式.
5 论文请不要;涉及军工等敏感方向的论文,请作者提供有效的保密审查证明原件.
6 论文请务必在2011年1月15日前发送到或,并在邮件主题注明“投稿: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
七、 论文评审
会议学术委员会将对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作者发出录用通知.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将获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安排在《计算机辅助工程》上发表.
八、 联系方式
如需了解详细信息,请致电或发邮件咨询.
电 话:021,38284908 传 真:021,38284916
E,mail:
地 址:上海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A30# 邮 编:201306
联系人:于 杰 陈锋杰
网 址: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关键词]开源软件 文献 计量分析
[分类号]G250.72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应用到很多行业。开源思想、理念得到广泛认同。陆首群指出:自由/开源软件的发展,搞活了全球的软件产业,对重组软件产业提出挑战,同时也为中国软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开源的产生和发展是IT行业的必然趋势,开源软件将对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外对开源软件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达到一定高度,国内起步较晚。笔者利用文献计量法统计2000-2009年10年间我国开源软件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以揭示10年来该领域研究发展轨迹、研究内容、学术成果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得出研究热点与趋势。
1 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CNKI学术期刊、硕博论文、报纸、会议论文、年鉴等数据库,以“开源软件”为检索词,检索时间段为2000年至2009年6月,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经筛选后得到474篇与开源软件相关的文献。
1.1年度文献数量分布
年代分布分析反映出开源软件研究状况及发展速度,揭示研究热点时期,具体如表1所示:
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可将国内开源软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2000-2002年):该阶段国内开源软件研究初露端倪,发文总数5篇,约占总数的1%。②稳步发展阶段(2003-2005年):该阶段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稳步增加,处于上升阶段,占总量的20.7%,开源研究引起重视。③激增阶段(2006-2009年),论文数量激增,每年发文100篇以上(2009年只统计半年且考虑滞后性)。
1.2 论文期刊分布
发文量5篇以上(含5篇)的期刊共9种(其中・表示核心期刊),占总刊数的5.84%,共收录论文100篇,占论文总数的21.1%。载文期刊比较分散,核心期刊论文偏少,说明高质量论文不多。论文期刊分布如表2所示:
1.3 作者论文数量分布
作者总人数为519人,发文量最高的为华南师范大学奉国和与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智俐(含第二作者),各有4篇;发表3篇以上文章的共有9人(含第二作者),占总人数的1.7%,共发文29篇,占发文总量的8.2%。以上数据表明该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1.4 主题分布
基于文献分析,对当前开源软件研究主题进行划分调整,依主题分成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理论研究细分为:开源社区、开源协议、开源商业模式、其他;应用研究分为:开源推动、教育、企业、图书馆、其他应用。按以上主题对所得的474篇文章进行主题归纳,得到开源软件论文主题分布如表3所示:
2 基本问题研究
2.1 开源社区
开源社区是推动开源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者指出开源程序员匮乏、开源文化、开源意识缺乏、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开源软件发展。谭佳佳对开源软件开发人员社区参与动机进行调查分析,系统研究开源软件开发人员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开源软件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是否有成熟的开源社区,良好的开源社区环境有利于开源软件长足发展。
2.2 开源商业模式
奉国和归纳出8种开源商业模式,并指出数字图书馆建设可采纳的三种开源模式。钱磊指出中国开源软件商业运作存在两个严重问题:①依然按照传统商业软件的模式来运作开源软件,从国际开源社区那里免费地获取源代码,稍作修改后变成自己的产品,然后出售软件许可;②紧抱“自由软件”的陈旧概念,认为软件产品就应该“自由”(其实是免费)地使用,低估了软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全球正在积极推进的知识产权保护做法背道而驰。开源软件要发展,开源企业要生存,开源要成为软件行业的突破口,需要成功的商业模式。
2.3 开源协议
开放源代码软件是在著作权法下通过许可证体现的开放、自由和共享理念,它的法律基础是版权许可,研究开源软件首先应当分析各种开源软件的许可证模式。杨彬通过对比,分析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许可证的差别,总结开源软件许可证的发展现状和分类,分析开源软件许可证的法律性质,并对4种典型开源软件许可证进行评析。另外,秦明对一些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研究,车璐对开源软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广凤对开源与商业软件进行了对比,这些都从本质上是对开源协议的剖析。许可协议达几十种之多,各种协议存在差异,运用开源软件之前有必要理清其许可协议,以免引起不必要麻烦,各种协议的详细比较参见文献。
3 应用研究
3.1 应用推动分析
3.1.1 高校推动作用2004年7月中国成立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宗旨是推动中国开源软件发展和应用;促进中日韩以及中国与全球关于开源运动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全球开源运动做出贡献,开源软件推进联盟标志着国内开源软件应用开始走向有序。清华大学网络中心2007年的FLOSSWord项目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之一是开源软件的发展需要以高校作为切入点,因为高等院校处于研发的最前沿,对于开源软件的态度最为开放。倪光南指出如果没有大批开源软件人才的支撑,开源软件在中国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在中国的推广使用也会受到制约。在软件领域人才的作用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所以应强调在高校加强开源软件的教学和应用。张文正指出了高校开展开源教育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高校可参考的开源软件类别。作为知识创新重镇的高校有条件也有义务大力推广应用开源软件,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国内的开源软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文献分析表明,高校成为推动开源发展的主要阵地。
3.1.2 国家意志倾斜引导开源不只是少数技术人员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企业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开源软件具有深刻的内涵,将给社会带来变革力量,向开源软件倾斜应该成为国家意志。
3.2 教育领域应用
3.2.1 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由于开源软件的巨大优势,已引起教育工作者关注,不断探索开源软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宋继华、唐伟系统归纳了基于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与邮件服务器、门户管理、桌面应用等开源软件构建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刘颈总结出中小学从桌面应用到服务器应用可用的开源软件。很多文献涉及到运用开源软件Moodle构建教学管理平台,且为中小学教育带来的便利。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信息人才匮乏、管
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开源软件可以帮助学校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3.2.2 人才培养 很多学者探讨开源软件在大学及中小学中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探讨高校开设开源软件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很多建议与开展开源教育的思路。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开源软件在国内要发展,需要懂开源的人才,在中小学开始引导学生开源意识是可行和必要的。高校则是培养开源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加强开源软件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有这些无疑会促进中国软件业的发展。
3.3 中小企业应用
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人才、管理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开源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上述难题。郝晨健等通过对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需求因素分析,提出选择开源软件构建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具体策略和选择流程。
3.4 数字图书馆应用
3.4.1 应用开源动因 开放源码思想的兴起和开放源码软件的蓬勃发展,给中国数字图书馆界提供了一个“低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一个以高性价比产品获得重要竞争力的机会。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运用开源软件是图书馆建设可行的一种开发模式,可以节省经费开支,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针对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国情,应有效地选择、利用、本地化和再开发目前比较成熟的开放源码软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的层次和起点,加快其发展。
3.4.2 具体研究
・分析开源软件。张智雄归纳数字图书馆可用的几类开源软件:门户类、机构仓储类、内容管理类、知识发现与知识管理类、其他重要开源软件等;刘兰等对2007-2008年国外有关开源软件的研究历程进行述评,并花大量篇幅阐述国外开源软件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情况,对于国内运用开源软件建设数字图书馆具有启示作用;阮莉萍。对国外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开源软件(Koha,PHPMyLibrary,PMB)进行介绍,并从基本技术特征、系统功能和技术服务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开源软件在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董丽、张首红等对Fedora、DSpace、Greenstone进行比较分析,为国内从事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发和设计的同行提供参考;毕强分析中国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本地化现状及应用情况,并探讨开源软件在中国图书馆行业本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具体应用。唐兆琦、郑巧英利用Dspace构建学位论文提交与系统;林颖、张智雄利用Dspace构建中文机构仓储系统:叶鹰等提出以Dspace作为数字图书馆核心引擎的Lib2.0模型,综合资源、技术和服务管理讨论了基于Dspace构建Lib2.0的技术可能性和应用优越性;祝忠明等提出以Dspace为基础的一种自助提交和开放搜寻与聚集为主要手段的学科知识库建设框架;董丽等以Dspace为基础平台构建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培训门户系统,提供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不同身份读者的讲座预约、课程信息和课件的流程以及资源批量加载功能等。另外,有学者对OpenResolve、MRTG、Net~ow、RAKIM Linux+Qt/Embedded等构建图书馆应用系统作了探讨。国内数字图馆建设对机构仓储开源软件Dspace、Fedora等应用到了一定深度,在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将会有更多的开源软件应用到图书馆建设中,推动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5 其他应用
很多学者也研究开源软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力负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开源软件应用呈现出多样性。
4 存在问题
李国杰指出中国开源存在的问题:①我国许多企业、大学与科研单位只把开源软件当作可免费获取的资源,对开源社区的贡献比较少,也不太重视开源软件的“游戏规则”;②有些单位在封闭的环境下从事对Linux内核的修改,甚至将开源软件变成违反GPL规则的闭源软件;③我国对如何利用和回馈开源软件社区了解不足;④在中国极少纯开源模式运作的软件公司;⑤电子政务、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国家出资的项目还没有向开源软件倾斜,公共财政几乎还没有支持过开源社区;⑥国家应该加强对开源软件的重视,向开源软件倾斜应该成为国家意志。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开源软件在中国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深思考。
5 研究热点与趋势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国内开源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在:
5.1 开源社区建设
加大开源社区建设,培育开源软件健康发展。社区里积聚着许多贡献者,他们开放软件源代码,把自己对各种开源软件的使用体验拿出来共享,共同讨论,为其他用户选择开源软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这样共享的环境,与互联网创新且开放的精神相符合,社区是推动开源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的开源社区发展存在无序、动荡、无目标状态,表现出人气不足、人才缺乏、项目缺少、运行不稳定等缺点。支持发展开源社区是推动开源的基础工作,应该作为持续、长期的任务来做。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支持鼓励企业等团体从事开源社区建设,帮助开源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并将开源软件作为软件产业突破口,大力培育开源社区,促进开源软件良性发展。
5.2 开源商业模式探讨
开源软件要发展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它不是免费软件,人们平常所理解的开源软件免费主要是指程序源代码免费,除此之外的技术支持、服务、培训是不免费的。“软件=程序+文档+支持+培训+专业服务”,如果将程序看成核心要素,而其他4个为要素,那么传统的商业软件主要靠核心要素谋取利润,但开源软件由于其特殊性,即源代码开放,任何人可以自由获取,此时利润主要来源于要素,通过要素的实施帮助企业获取利润。这个等式其实也表明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应该围绕要素开展。开源软件在过去20年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世界软件发展的格局,也是中国民族软件发展的一个契机。国内开源企业要发展,需要深入探讨适合本土的开源商业模式。只有这样,开源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托起国家民族软件产业的大旗。目前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开源商业模式,但国内还缺乏典型成功案例,使得开源企业或个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不愿过多投入,花更多精力去研究。国内急需开发成功的开源商业模式,推动开源软件良性发展。
5.3 开源与人才培养
首先,就人才培养而言,开源软件有特殊的优势。商业软件的源代码不开放,因此通过培训只能学习该软件的操作和外特性。开源软件则不同,首先,通过学习、分析开源软件的源代码,了解软件更多内涵,有利于提高培训水平和软件人才的水平。其次,开源软件在国内要发展,特别是开源社区的建设、开源商业模式的构建等,需要懂开源的人才。高校则是培养开源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加强开源软件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知识创新重镇的高校有条件也有义务大力推广应用开源软件,为国内培育优秀的开源人才。
[论文摘要]在我国软件产业总产值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软件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软件强国的发展模式,强调应结合本国的特点,选择出一种更适合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之路,立足于本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树立自己的优势品牌,达到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软件产业的几个典型发展模式有美国模式——全面型,既有技术又有市场;爱尔兰模式——由于欧洲语言体系复杂,包括美国的许多出口软件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被称为“欧洲的桥头堡”,爱尔兰当之无愧;日本模式——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印度模式——典型的订单式外包。作为中国软件业来说,如果单纯的只学习某一个国家的模式来发展中国的软件业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分析印度:单纯的“订单式的软件外包”,作为一个产业模式其实并不可取,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它必然会受影响,当然这也是印度移师中国瞄准亚洲市场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印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效仿的唯一或最好的摹本。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能有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笔者引用一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给出的观点: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标是美国模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在宏观的思路上很明确——工业体系的信息化是建立在我们市场需求基础上,这就给软件业发展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日本模式可以参照;同时,软件很像文化,不可能抛开世界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单搞一套,我们也要做些外包,而且通过外包,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订单式外包的印度模式我们也不应该拒绝。
二、找准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
发展软件外包,这个“外”字是对用户而言,而不是对国外而言。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一提到外包往往是指到海外市场接业务订单,而恰恰是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回过头来却发现诸如日本、欧美国家,做软件外包时,不仅要看国外,更看重国内的市场。现在全世界IT巨头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当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外包时,一些跨国IT公司正在积极地开发中国的外包业务,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国企业应更正确地理解“软件外包”,更要注意自己身边的市场。
我国软件具有广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国内软件企业大有可为。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为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在这些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在机械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应用软件,也形成了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得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的需求大而迫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同时,我国计算机硬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后发优势。另外,我国是世界软件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软件市场的内在需求大大超过印度。
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以东软的发展实践作例,向希望在软件外包业谋求成功的同行们敲响警钟:“在我们盯着国际市场的时候,不要忘却了比较容易拿到的国内市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发包方!我们在跟随潮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在中国的机会。”
据悉,东软2004年国际软件外包超过3300万美元,位居国内企业之首;但是国际软件外包只占东软营收的10%,东软主营收入的70%来自国内市场的外包,在电信、电力、社保、财政、税务、教育、交通等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公司作为国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者的形象和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公司未来持续长远发展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中国业务的推动,使东软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东软在中国国内拥有8000多家大型企事业客户,在电信、电力、社保、医疗、企业、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东软集团不仅名列其中,并且首次进入前25强行列,成为全球25家最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中唯一的中国公司。这也是IAOP有史以来评选的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从东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正是本着立足国内软件市场,巩固和奠定了自己的外包地位,才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软件外包长足发展。
中国有着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前景,从产业规模来讲,我们具备了成为软件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无论从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还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国软件产业惟有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加大投入,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勇敢地面对竞争,抢占国内市场,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三、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全球外包市场,而且已经成长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中国外包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对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实现了局部突破,中国正成为迅速崛起的外包新军。
刘积仁坦言,中国软件企业在对美国的外包方面是需要向印度学习,因为印度在欧美市场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日本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做的相当好,印度也会向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在模式上,也不应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学习印度单纯外包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给了中国企业做产品、做品牌的机会,外包与自有品牌平衡的机会。因此,中国与印度企业之间,没有绝对的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对抗,只有以市场为准绳,找好自己的优势与定位。
我们的产业在追求速度时,往往会迷失方向。过去一提到印度软件,我们看不起人家的外包工作,现在我们又全面的学习外包。其实,我们应该更努力的找到我们自己的模式。中国数字产品的制造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连网的普及,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都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外包也正在从向中国制造的外包,向商业流程的外包,研究与开发的外包,我们有许多使我们的产业形成规模的机会。
我国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和国内的许多软件企业,已经对承接外包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共识,并且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软件外包的主战场。中国软件业业从零起步总产值1992年仅为43.7亿元,2000年为593亿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4800亿元,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追溯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承接软件外包是中国软件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重要途径。
国家也对软件产业扩大承接欧美外包给予了更大的扶持。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简称COSEP),并且表示将重点支持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
据了解,2004年国内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在日本和欧美两大外包市场上均获成功,外包合同额达到了3500万美元。日前的2005-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5.4%;其中,东软集团以1.01亿美元的外包收入,61.1%的增长率,7.1%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坐中国外包第一的宝座,同时东软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个软件外包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企业。而凭借软件本地化起家的北京文思创新和博彦科技公司,在美国外包市场率先获得突破,2006年文思创新的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博彦科技的营业额业达到3500万美元。但是目前中国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仍然集中在日本市场,在欧美高端外包市场由于印度和爱尔兰等国较强的外包能力,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实现大规模的突破。破解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困局的任务,我国从事软件本地化服务的软件公司将大有可为。这些本土的本地化公司10多年来一直在为美国大型软件公司提供软件本地化服务,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得到美国客户的信任和长期合作,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完全有能力从美国市场承接更多的软件外包服务。
总之,软件外包是世界软件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软件业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两步走”的外包发展策略。从外包服务市场的区域上,把开拓日本软件外包作为第一步的突破口,第二步是进军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从外包服务内容上,先从软件外包测试起步,避免与印度较强的软件开发直接竞争,扬长避短,积蓄能量,后来居上,成为全球的新兴外包市场。再者一定要记住软件外包不是我国软件业发展的目的,而是通过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四、把握信息化机会,做大做强,打造中国优势品牌
中国软件业应何去何从?这总像一个沉重的石头压在关心民族产业发展的每个人心里。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中国的软件业也迎来了复兴的机遇。随着大规模的信息化项目的拉动,规模化的本土应用为一批中国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沃土。但当前的关键还在于没有自已的优势品牌。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论坛”上,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提出,中国软件业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是当前中国软件业落后世界其他软件强国的重要原因。
其实,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产业而言,“拳头”产品都是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这种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中,没有相对优势的“拳头”产品就没有参与竞争的优势。而美国等软件强国之所以比别人强大也在于他们有像微软这样的“拳头”企业。因此,曾有权威人士指出,中国软件产业要雄起,就要集中优势力量,努力造就大型软件企业,打造民族的“软件航母”。
当前,东软、联想神州数码、用友等国内软件企业已崛起并相继在国际世界上打开了品牌与市场。随着他们的节节探索与努力,一个个拥有中国品牌的软件优势企业有望出现在世界软件的舞台。而国家致力于信息化改造的变革也刚刚拉开序幕,一切还刚刚开始。谁能把握机会谁就能在信息化变革中占尽先机一样。看来,中国的软件产业还得把握与电子信息业一起同步发展!
创新、规模化、打造优势品牌,中国的软件产业总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应该说,任何发展时期都要有适合的发展方略,软件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如此。但不管怎样,别忘了,人才的培养在任何时期同样重要。美国著名的IT业咨询公司IDC和Gartner的预测看,中国外包市场今后5年将以每年34.8%的增幅递增。尽管咨询公司和外包厂商认为这一数据有被高估的嫌疑,但依据保守的估计,这一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在20%以上。因此各大咨询巨头在中国的动作也就不难理解,从IBM在大连投资软件开发中心,到埃森哲通过技术集成和外包业务大打“中国牌”,以及毕博将两家全球开发中心放在中国,无一不验证了外包业务的巨大魅力,也让人着实感受到了这块市场上巨大的压力。那就更需要我们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品牌产业,在不断提升自己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走中国软件振兴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启亮.全球化大潮中的软件业[J].当代金融家,2005,(10).
[2]邹奕萍.中国软件业的创新与规模建设亟待同步发展[N].通信信息报,2002-11-07
[3]张旭明.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及其绩效分析[J].软件世界,2005,(4).
关键词:精英教育;官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软件工程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12月,国家批准建立了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一大批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即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型软件人才。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在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2008年1月,教育部张尧学司长在北京大学软微学院调研时提出:“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定位是精英式工程教育,是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我们培养的这些人才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要在某一领域起到领导作用,要能较好地与国际交流,要能预测软件工程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就明确了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种类型的人才也恰恰是企业急需的中高端软件人才。目前,软件企业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国际化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中级人才;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和操作员,人才需求模型呈“金字塔”型。据IDC公司2008年数据分析,中国软件及服务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都将超过15%,至2012年总体产值将至少翻一番,人才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近2倍。按照三类人才需求数量的比例为1:2:7计算,中高端人才数量应该占30%,但目前仅为10%,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印度的软件产业在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从业人员达到了41万人,拥有近3000家的软件企业,预计2008年印度信息服务业的总产值将达到780亿美元。充足的人力资本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支持高等院校培养中高级软件人才,印度政府增加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印度理工学院的财政投入,并计划将全国43所地区性工程学院提升到印度理工学院的水平。印度软件教育的突出特色是与产业互动,重视应用培训,学校课程的设置围绕软件企业的需求,讲授的是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加上英语教育的优势,使得印度的软件毕业生一出学校就已经具备了较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我国的软件产业要想赶超印度,就必须加大对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力度。
2 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框架
2.1 四位一体实训模式的角色分工
“四位一体”即“官、产、学、生”四位一体。四位角色不同,但目标相同,共同推动实训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官”即政府,政府起行政推动作用。国发办《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家商务部“千百十工程”、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都为建立实训基地起到了政策支撑作用。辽宁省、大连市高度重视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实训基地也获批辽宁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和大连市软件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实训基地。
“产”即企业,企业是实训模式的关键角色。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引进IBM、微软、RENESAS国际知名企业,坚持“强强联合”的原则,将国际大企业的管理经验、项目经理和实训项目引进学校。企业提供项目经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实训项目,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感受到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职业素养、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企业随时提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就业技巧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学”即学校,学校是实训模式的主体。学校将企业引入到校园,提供专门的场地,建立虚拟公司,投入设备和管理力量,建立模拟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训基地拥有完全企业化的管理系统、考勤系统、安全系统,与企业一起选拔可塑性强、基础好的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3到9个月的实训,结合实训项目完成团队式毕业论文。
“生”即学生,学生是实训模式的主要受益者。实训模式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基础,要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的初试方可进入实训基地学习。实训过程中学生分组分工,协同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学校聘请企业老总、政府官员、教授、高年级学生代表成立教育教学咨询组,共同指导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训模式等。
2.2 实训模式的主要内容
(1) 培养目标精英化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实训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外语技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项目规范和流程等实践技能。通过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体验跨国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仿真的商业案例,让学生完全掌握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掌控能力;通过学生在实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训模式最终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应用开发的流程和方法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端软件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公司工作5年以后,能够成为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行业精英。
(2) 实训内容系统化
实训学生经过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和语言强化学习后,经过企业和学校的联合选拔,进入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项目开工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团队建设训练,项目经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成各个项目组,每组成员5-10人不等。启动实训项目后,各组学生按照分工不同,均须完成业务理解、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直至项目验收等完整一套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在此期间穿插对学生沟通技巧、时间管理、演示技巧的强化训练,并进行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模拟职场氛围的熏陶。仿真商业项目案例均为可替代模块,根据社会和产业需求调整案例内容,保证实训结果的实用化。
(3) 管理模式企业化
实训过程对学生采用模拟企业化管理,如图2所示。实训项目的总经理由企业指派高级项目经理担任,项目经理由企业指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和学校指派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人事、财物、IT支持、安全、后勤、工会等部门人员分别由参训学生担任,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学生角色与公司员工角色一致,参训学生佩戴胸卡,刷卡考勤管理,每天填写工作日志,每周进行项目进度交流,足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国际大公司的工作方式。
(4) 实训过程规范化
实训的整个过程采用规范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实训基地学员规章制度》、《学员考核办法》。实训中的所有文档均参照IBM、Microsoft等公司的标准模版执行,参训学生能真实接触到宏观设计规范、界面设计规范、微观设计规范、类图设计规范、编码规范、测试用例书写规范等。在完全掌握技术方面的规范以外,还要掌握演示技巧、面试技巧、沟通技巧、着装要求等软技能。
(5) 实训师资队伍专家化
实训模式不仅培养了一批高端工程型软件人才,也建立了一批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我校实训师资队伍结构为校企联动、专兼结合,既有来自企业的项目经理长期驻扎在学校,也有来自学校的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走向,结合实训开展很多研发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企业在参与实训的同时也能了解人才的结构和现状。
3 实训模式一举多赢的效果
四位一体的实训模式试办2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首先,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精英化、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工程型人才上的一个有益尝试,推动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在实训课程建设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实用性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就业角度看,采用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端实用型软件人才深受企业欢迎。据统计,我院通过实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就业率为100%,近65%的学生留在了大连企业,近30%的学生去了世界500强企业,有些企业因为学生参加了实训而取消了入职试用期,即毕业就拿全额工资。97.5%的学生都认为,在实训工程中,自身素养和技能都得到提高。实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的“选材难”问题。
再次,从政府角度看,实训模式为中高端软件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连市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中高端人才短缺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不惜斥重资去引进人才,但效果不明显。实训模式及其辐射作用培养了一批实用的软件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实践证明,四位一体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程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发展软件产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受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欢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 适应时展 推进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C].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软件外包,价值链,产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软件外包已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和地区参与全球劳动分工、并藉此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下,通过近10年承接国内外软件外包项目,陕西软件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规模已初现端倪。但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大多属于低端业务且项目技术含量比较低,而在需求分析等高端业务方面涉猎不多,这使得陕西软件企业在出口方面只能取得低廉的利润。若长期延续此种发展模式,陕西软件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势必难以得到提升,同时也势必难以获得在本产业的竞争优势。。为此,本文将对当前陕西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就解决的途径与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对陕西软件产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一、软件外包产业价值链分析
软件外包有两个层次。狭义的软件外包是指将直接与软件相关的服务部分或全部委托接包方(或供应商)来完成,主要包含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测试与维护,以及应用系统的数据服务等。广义的软件业涵盖了IT 产业中除硬件制造之外的所有活动,等同于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本文中采用广义的软件外包概念,认为ITO 等同于软件外包。
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品,其价值来源是人类的知识劳动,是软件编程人员和软件企业管理人员创新劳动的结果。软件价值通过软件产业价值链创造、传递和实现。根据软件工程学对于软件产品生产过程的划分,可以构建出完整的软件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解转移,就形成了软件国际价值链,图1所示。
图1 软件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二、发展软件外包对陕西经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IT 和软件产业升级,从而促进陕西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发展软件外包将能促使陕西IT 和软件产业,从手工作坊式的个体发展习惯向工程化、规模化的现代开发模式转型。从而从整体上提升陕西软件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提供能力和吸引外资注入的能力。
由于软件外包的主体内容是相对于制造业外包更富高科技含量、更具高附加值的专业,承接软件外包实际上意味着对服务,尤其是有相当技术和技能含量的服务的需求的满足。长此以往,可以帮助陕西增大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实现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必然间接、直接地会对陕西通讯、电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软件外包将成为陕西软件企业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
随着软件外包市场在国内市场的迅速膨胀,为各大城市软件公司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软件外包的利润较丰厚,大大高于目前国内软件市场平均利润率,可成为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3.承接软件外包将进一步提升陕西软件企业的竞争力
软件外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国际服务贸易。软件公司作为服务提供商,通过和国外客户的衔接,可以在外包中吸收国外大型软件开发机构的组织经验,提高技术开发水平,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管理的生产,通过外包业务推动企业长大,从而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实力。
4.软件外包是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将推进陕西软件公司向国际化转型
陕西的软件企业之所以必须首先经过国际化过程,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具备为客户提供国际水准咨询服务和国际化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不仅是获得国际市场份额的绝对性前提,也是保有国内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陕西的软件企业决不能短视地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现地优势,满足于所谓的内需市场需求。要发展国际化视野,要向国际水平看齐。
三、当前陕西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商业文化差异较大
国内企业和欧美、日本等国企业的业务流程、运作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西安市由于地缘因素, 相对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 对国外企业的业务流程、运作方式缺乏了解, 在商业文化一致性方面将遇到较大的挑战。
2.国际化程度较低
尽管陕西软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其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从内向国际化程度看, 陕西软件企业虽有多种经济类型, 但其中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 外资企业无论从数量上, 还是从其对陕西软件国际化的贡献程度上都处于劣势。软件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状况看, 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软件企业的出口参与度较低,其软件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区域也比较狭窄。从产品的销售国别看, 陕西软件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是日本、中国台湾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
3.软件企业技术水平低拥有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陕西软件企业其技术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光机电一体化工控软件及服务方面, 这类软件产品及服务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 附加价值较低。由于技术水平低, 限制了陕西软件企业在大型平台软件和系统软件等方面的开发, 从而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开发和拓展能力。
4.高端人才紧缺
尽管陕西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但目前的教育体系只能为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提供充裕的初级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离岸业务所需的外向型商务人才比较稀缺。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 陕西省在软件产业发展已经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支持力度和政策软环境等方面与沿海城市相比很大的差距。同样印度政府针对欧美商家最为担心的外包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积极调整条例和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的相关法规,并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这方面值得陕西省学习与借鉴。
四、陕西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1.企业应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企业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进行外包合同谈判或实施的过程中,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一定要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域,在工作的态度、方法以及工作关系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加以界定与明确,随后要在双方沟通、接触中体现理解与变通。软件外包企业要与发包商及时沟通,经常分享项目进展中的信息,倾听客户的需求。。
2.软件外包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与外界建立联系,加强国际合作。
为了获得与外部世界合作的机会,软件企业必须下大力气来逐步建立与外部同行的联系,没有广泛的联系、沟通与了解,就不可能产生合作。陕西软件企业可以借鉴印度软件企业经验,积极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软件外包链,与其建立上下游合作关系,参加跨国公司供应商选拔,打通自身承接软件外包的渠道。
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非学历教育培养模式,扩充软件人才队伍。
传统学历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实践操作技能不够,不能够马上完全适应企业实际操作需要。而非学历教育由于教材更新快、与市场紧密结合等特点,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很好补充。提高非学历教育的培训质量,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参照国际惯例建立软件人才评估标准,建立软件人才信息平台,建立人才培养机构与软件外包企业的供需对话机制,加强软件产业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适用人才。第二,依托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软件园区,发挥基地政策试点和示范作用,由政府、园区、企业合作,创新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国内外相关中介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借鉴外国先进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4.政府部门健全风险融资体系,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环境。
发展软件产业需要巨额的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来说,风险资本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近年来,中国风险资本总量增长迅速,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但资金短缺仍然是困扰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软件企业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促进陕西软件外包的发展,政府应该着手健全软件产业的风险融资机制,并应该适当安排一部分预算内资金,用于软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此外,政府可以推动软件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大力开拓股票上市、债券发行、兼并收购等多渠道融资,特别是要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制,为企业的发展赢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刘毅、何炼成.《试论软件产业的国际价值与软件外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 (4)
2.杨嫩晓.陕西软件企业国际化发展分析[J],商业研究,2007(8)
3.尹磊.西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9(3)
关键词:软件产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建设内容,主要模块
中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之一,要保持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大量培养适合软件产业需求的软件从业人员[1]。目前,河南省有43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培养模式都强调应用,注重实践。实训基地是各学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地。近几年,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省内各软件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建设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以河南大学软件学院的实训教学为例,分析研究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一、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依托,利用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将课堂教学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教学评价与人才培育相结合,建设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软件学院实训基地。
二、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和主要模块
根据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营造了仿真的企业化实训环境,建立以校内实训为中心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2]、实训课程结构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体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训教育过程中,建立了相对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1)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中,达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实验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四个原则:①仿真的企业环境,②高技术含量,③开放性好,④通用性强[3]。软件学院需要建立软件开发工程、软件测试工程和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技能培养基地组成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设备、工具及环境与软件开发企业环境基本相同。校内实训中心实行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自选项目进行实训。
(2)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要实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先进型人才,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以下方法:一是和实训机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实训机构深造,对高素质学生进行专项培养;二是与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采用产学研结合、定向培养等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长期实习或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三是与学校周边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选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3)高水平的软件开发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注重实际应用,因此,软件学院的实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实践”的双强型素质。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各软件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论文,指导思想。可选择下列途径:一是安排实训机构对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项目带队开发能力;二是可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一起
到企业实习,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理论有老师,实践找导师”;三是聘请企业资深开发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项目开发;四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科研院所或高校继续深造。
(4)合理的实训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
实训教学既不能简单使用以课程为驱动的学校培养模式,也不能单纯应用以项目为驱动的企业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一种以课程和项目并行,以项目带动课程的新模式(如图1所示)。课程结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为目的,我们对专业科目进行调整,以每学期的实训项目为主导重新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实训课程比例,每学期前六周由各专业课教师集中授课,第七、八、九周由各专业课教师带领进行课程实训,第十至十四周由各专业教师各带领一组学生进行学期项目实训;并且在最后一个学期分组开展企业综合实践实训。对课程实训项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统一的软件设计项目。对于学期实训项目,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安排设计软件开发系统或子系统。在企业综合实践实训方面,让具有2—4个学期实训项目开发经验的学生在“高、真、开、通”的仿真企业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性软件开发项目实战训练,并由“双师型”或者企业的一线专家来指导,使学生有一种“学习如工作,实习如上岗”的心态,这种实训模式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开发的技术及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实战的机会,既避免了学校模式中授课周期过长,过分注重理论的缺点,又避免了企业模式中理论学习周期极短,对于新手来说容易遗漏核心技术的缺点,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实训的质量,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学期结束时一门课程一个实验的上机考核形式,使学生通过这种锻炼逐步熟悉企业化的项目开发流程,达到“毕业能就业,就业能适应”的目的。
为适应上述实训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需要采用“在固定中彰显灵活,以更新适应变化”的策略,教材编写以提炼基础为主。实训过程以精讲基础,专讲项目开发为主,通过实训平台的使用和强化项目开发将两者结合,彻底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张皮”的格局。各实训教材之间各有侧重,既突出重点,又相互联系,而且层层递进,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实训教材体系。
(5)严格的实训教学管理和考核
实训教学与专业理论课教学一样,有着本身的运行规律和特性,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有一套相应的标准,这就要求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建立规范的、符合实训教学目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与考核。对实训教师实行打卡制度,严格规定实训上下班时间;由学生对实训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保证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出勤率,在实训结束时由实训教师给出学生的实训表现和成绩。加强对实训教学项目开发过程的监管。对每个实训性教学项目,指导教师都要事先列出:①实训教学大纲;②实训教学计划;③实训教学指导书;④实训报告书;⑤实训教学考核;⑥实训教学总结。通过这些书面材料及时查找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项目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训指导模式方面,采用“导师制+导生制”的指导模式(即项目经理+学生的辅导模式),可以选择专业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辅助项目经理在实训过程中指导其他学生。这种实训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及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在校预就业的目的。
三、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以河南大学软件学院为例,河南大学软件学院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采用以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并重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训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软件开发水平,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已建立了5个专业方向的校内实训基地,7个相对稳定的高层次校外实训基地,经过这样的实训,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2007年代表河南大学参加河南省第一届互联网应用大赛,获一个一等奖(共设2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2008年在全国第四届“正保教育杯”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中,获一个二等奖(河南省最高奖)、两个三等奖、三个优胜奖和优秀组织奖;在校级网络大赛中,在48个奖项中,我院学生囊括21个奖项;2009年在全国第五届“正保教育杯”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中,获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十三个优秀奖,从2007年以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2%以上。科技论文,指导思想。科技论文,指导思想。
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能力,达到培养有特色的基础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软件学院的学生实现无缝就业或者达到在校预就业的目的。科技论文,指导思想。科技论文,指导思想。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设施完备、管理严格的特点,是学生实训教学的主要途径。科技论文,指导思想。所以,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遵循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并重的原则,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克服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些缺点,使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而达到软件学院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发展委员会,2010年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6)。[2] 王美姣,王卫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3]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4]胡诗云。工学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8)。
关键词:区域;产业;软件人才;培养
1 前言
宁波大红鹰学院软件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9月开始,至今已有五年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经验。2008年,软件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主要进行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细分软件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项目组分别对浙江省的产业发展及软件应用情况、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作了调查,本文是基于产业及行业软件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当地加入相关行业知识的观点。
2 浙江省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浙江产业集群涉及的产业分布在浙江工业中的110多个大小行业和经营性农业中的30多个农副产品方面,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如纺织、服装、鞋业、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据2006年12月国家统计局调查,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63%。根据统计,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前十位的行业有纺织、机械制造等,具体如表1所示。
3 软件在各大产业中的应用
基于同业竞争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各大产业都在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据统计,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80%的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大中型企业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20%,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0%,100%的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电子商务发展特色明显,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互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优势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浙江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份,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硬件环境的搭建和软件的使用。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中主要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在表中,分别对管理软件和专业软件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的企业数量不同,调查过程中着重考虑总产值排名在前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
通过统计发现,使用较为广泛的管理软件有:财务软件、ERP软件、考勤管理系统、OA办公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销售管理软件、进货管理软件、企业管理软件;而专业软件则根据行业的需要品种繁多。
4 依托产业发展,培养软件人才
浙江及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非常巨大的应用需求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浙江的软件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使浙江的软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软件产业规模逐年增大,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软件产业的收入超过了300亿元。
在浙江,许多软件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业软件上,因此浙江在行业软件上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行业应用类软件在全国领先。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因此具备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软件人才往往更受欢迎,而只具备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人员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行业实习后才能进入。
当前,在各高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里,与计算机技术无关的其他行业知识,如纺织、机械等浙江省优势产业的知识几乎没有。同时,“无缝连接”一直是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所追求的境界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但真正能做到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如为某一确定的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或专门开设班级,但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能力与教学单位进行合作,更多的单位是要到“人才市场”上去寻找自己所需的人才。所以在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我省优势产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要为更多的软件公司提供他们所急需的人才,让人才在市场上能找到更合适的买家;在软件业主要是对本省的各产业行业进行量身定制的大环境下,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不能离开产业发展而只追求软件设计技术的掌握。
考虑到软件技术与其他行业在专业上的关联性不是很大,以及学生就业的可选性和行业的多样性,我们建议在软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以选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单项或多项选择。表3 就是根据浙江省的优势产业给出的相关选修课。
5 结论
在学习行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着陆点,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接触、了解真实软件运行环境的过程。我们相信,既掌握软件设计技术又了解相关行业知识的人才,走出校门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回馈社会。
我们也希望,本论文能给各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博士后,高级工程师,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专门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实施方案》起草。作为课题负责人牵头完成《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情况研究》、《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研究》、“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中期评估”、《软件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生产业“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牵头进行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基于知识的产业促进平台自动生成系统研发及应用”和“面向电子政务的业务服务管理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先后在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在专业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究竟什么高端软件?高端软件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国高端软件产业又是怎样的一个现实?这些都是我们在既有政策和文件中无以得知的真问题。
作为高端软件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即赛迪集团,在业界内部较早了《高端软件产业研究》和《高端软件市场机会研究》的课题成果。近日,笔者有幸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安晖。
中国科技财富:基于贵所对高端软件的研究与尝试着的定义,请阐述在高端软件上的研究历程以及相关调研心得?如何理解高端软件在战略新兴产业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安晖:对高端软件的定义和内涵、外延,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根据我们的理解,我们认为高端软件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应具有如下关键点:涉及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如基础软件领域的操作系统等;位于产业链高端和与高端应用紧密联系,如工业软件中的航空航天领域用到的CAD软件;代表软件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云计算、网络安全等;具有重大产业价值及知识产权价值。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发展高端软件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抓手。一方面,包括高端软件在内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是信息网络产业的核心、灵魂和重要组成,加快培育高端软件,可以催生和壮大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产业和经济增长,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端软件应用领域广泛,已深入渗透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高端软件的发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中国科技财富:围绕工业软件的主要范畴,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CAD、数控机床等等领域软件的国产化应用情况,请辅以相关的数据支持,阐述我国在装备制造信息化进程中的创新收获和心得?
安晖:据我们的调查显示,2009年,在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领域,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目前,国产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而石化、火电、核电等重大工程的高端控制系统市场基本为进口产品所垄断。如石化行业主装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被Honeywell、Emerson、Yokogawa 等进口产品垄断。火电方面,在超超临界机组和1000MW机组方面,还全部被进口产品所垄断。核电方面,我国百万千瓦核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到目前为止主要采用国外公司提供的核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虽然我国的核电站已有了相当长的运行时间,积累了近百个堆年的运行经验,在运行管理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全部为国外产品。国内只有和利时、上自仪等几家企业承担过核电自动化项目,但其核心主装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仍被进口产品所垄断。
但就目前,具体CAD、数控机床软件国产化的数据可能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可以肯定的是,国产比例是在稳定上升的,而且在一些细分领域,是国产工业软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的,而且这市场不是靠低价换来的,是靠过硬的品质和本地化的服务打下来的。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工业软件不仅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航空、航天、石化、钢铁、有色、电子、轻工和纺织等各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业软件在包括装备制造业的,以上各行业的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环节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技财富:国际环境下高端软件的语境为何?
安晖:基于前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国际环境下对高端软件概念的理解仍离不开上述几个必要的因素,即:软件产品本身涉及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位于产业链高端和与高端应用紧密联系,或是代表软件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重大产业价值及知识产权价值。就本质特征而言,无论是在国际、国内外,高端软件作为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
中国科技财富:高端软件与基础软件在继承与发展上的关系如何?
安晖:高端软件与基础软件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基础软件包括以桌面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办公软件,以及以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汽车电子为重点领域的嵌入式基础软件。高端软件则包括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云计算软件、移动互联网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可以说,从当前的普遍认识看,基础软件包括在高端软件之中,是包括高端软件在内的基础;高端软件的领域相对广泛。
中国科技财富:在现今追求突破性创新普遍难度下,中国在高端软件所涉及到的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模式将是怎样的,以及我国的高端软件企业怎样赢得“十二五”发展机遇?
安晖:技术上的创新没有捷径可以走,为支持核心技术的创新,政府会在政策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而企业则应当认清自己的优势领域,找到与产业发展趋势的交汇点,加大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在产业新兴领域抢占制高点,才能推动高端软件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赢得先机。
我们认为,面向“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端软件及其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应当注重抓住两化融合市场和信息消费市场需求,特别把握好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强高端软件发展路径创新,营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坚持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双轮驱动,坚持产品与服务的互动共进,坚持技术研发、标准化与应用推广的紧密结合,通过与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
中国科技财富:国家政策背景下对于高端软件的相关支持以及利好信息有哪些?
安晖:去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要发展领域,这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再次明确;今年初,《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将高端软件及具体内容列为重点研发对象。相关文件中对促进产业发展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促进政策和保障措施,对高端软件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起草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高端软件相关内容涵盖其中,也会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
中国科技财富:国产化在高端软件领域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它所触及到的关乎国内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软件企业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或者说我们应该怀揣怎样的期望?
安晖:国产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始终在思索并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在认识到我们与国外高端软件的产局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工业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领域,我们已经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拥有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地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导权。
我们期望,在政府的支持和业界的努力下,未来我国高端软件企业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一是在众多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具有专业性的高端软件在行业市场能获得相当份额,企业能够依靠市场实现持续发展;二是核心关键创新取得突破,高端软件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有跨越式发展,软件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发展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在国际标准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三是企业自身实力得到增强,涌现出若干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并对整个软件产业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中国科技财富:作为长期参加软件相关政策与评审的专家,你对国家当前在高端软件领域的政策举措以及相关支持有何建议和意见?
安晖:建议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抓紧研究出台落实国发4号文件的具体细则,特别是在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国产高端软件的支持力度。
二是持续支持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合作交流,打造和完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应用为一体的高端软件产业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和应用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高端软件的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
三是改善产业投融资条件。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产业资本、风险资本、民营资本等多元资本参与的投融资渠道;依托国家相关重大工程,探索完善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跟进投资相结合的新机制。
四是健全完善产业链条。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打造贯通芯片、软件、系统、运营和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关键词] 盗版 软件 博弈分析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软件产品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领域,对软件盗版现象的调查和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软件产业存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点,这些独特的性质导致盗版事件的频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成本非常高,可变成本非常低。
2.可复制性,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复制、传输软件,使得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困难。
3.软件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具有某种垄断性的竞争市场,正版的垄断和高定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软件产业盗版的盛行。
4.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和兼容性,网络效应和兼容性与软件的盗版概率成正相关。
二、软件制造者和软件盗版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经济中存在两个主体,即软件初始制造者和软件盗版者,其中盗版厂商可无成本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以下通过分析软件盗版事件不存在和存在两种情况,从而对比前后软件定价和销售数量,最终得出软件初始制造者和软件盗版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假设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消费者的效用由两部分组成,即从软件消费中获得的基本效用和由网络外部性而增加的网络效用。假设在不考虑网络外部性的情况下消费者从使用软件中获得的基本效用在上服从均匀分布,正版产品的价格为,其由软件初始制造者决定,盗版的成本为,即消费者因为购买盗版软件而蒙受的部分效用损失,这里假设其为一常数。销售数量在上服从均匀分布。
第一步,假设软件盗版事件存在,构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建立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购买正版软件
购买盗版软件
不购买软件
其中,为网络效用参数,,为盗版软件的功效系数,。首先,假定为不购买软件和购买盗版软件的临界值:
解得:
其次,假定为购买正版软件和购买盗版软件的临界值:
解得:
因而,正版软件的销售数量为:
整理得:
同时,盗版软件得销售数量为:
把上式代入上面式中,可得:
正版软件制造者的外部边际成本由盗版软件数量所决定,当软件盗版事件频发时,软件制造者所花费的成本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建立软件初始制造者的利润函数:
解得:
第二步,假设软件盗版事件不存在,构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购买正版软件
不购买软件
其中,为网络效用参数,, 为不存在最终用户盗版时对正版软件的需求,为不存在盗版时正版软件的价格。
首先,假定为不使用和购买正版的临界值:
解得:
其次,得到正版的需求:
因而:
第三,当盗版事件不存在时,构建软件初始制造者的利润函数:
因而:
第三步,对于前后两种情况的软件定价之比较:
其中:分母显著小于零,当时,分子显著小于零,此时, 。反之,当时,分子显著大于零,此时,。所以,当盗版软件的功效系数小于消费者使用盗版的效用损失时,软件初始制造者在盗版事件存在比盗版事件不存在时定价高。
综上分析,软件初始制造者的最优销售数量难以确定,所以其最大化利润也随之难以确定,因而,软件初始制造者不应该投入大量成本去限制盗版,反之,应加大正版软件的功效系数,提升最终用户的盗版使用成本,从而达到增加自身利润的目的。
三、防范对策
1.软件初始制造者加大对服务性依赖比较大的软件开发,增加与盗版软件的区别度。服务型软件的开发,消费者购买软件只是购买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对他的价值依赖于后序诸多的其他服务,软件盗版者难以利用低廉的制造成本对其进行简单复制生产,导致软件市场盗版者的价格竞争策略失败,从而最终降低软件盗版率。
2.软件初始制造者通过二次开发、升级产品,以及将标准的销售软件变为交互式的提供服务将软件进行差异化。在经济学的标准价格竞争模式中,不同的竞争者所提供的商品是无差别的或类似的,而当产品被差异化后,每种商品就会针对一部分用户群体形成一定的支配力,这样,市场份额就不会只由价格差异所决定,尤其现在的软件大多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分拆或者捆绑很容易。
3.对软件初始制造者来说,定制软件贴近消费者意味着减少了用户套利的可能性,因而,软件初始制造者可以通过定制软件来避免盗版,以及用户再生产和分发等软件产品常见的侵权问题。限制用户套利是厂商差别定价的最重要前提。没有了套利,价格就可以垄断决定。对社会和用户来说,定制软件减少了浪费,带来了更大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Richard s.Glass and Wallace a.Woo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software piracy: an equity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189~1198
[2]Jinh.Im and Cliffordm.Koen, Factors affecting software piracy in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J].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1999:73~76
[3]侯 强 沈玉志:最终用户软件盗版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8)
[4]张 强:软件产业若干问题的经济学研究[D].硕士论文,2005
[5]肖晚秋.正版软件界价格策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5,(9)
[6]张 蓉: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D].硕士论文,2006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软件外包业 竞争力
一、影响中印度软件外包业竞争力因素的分析
软件外包业是进行与软件产品相关的开发、生产、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的技术性产业。软件外包业是个新兴产业,它具有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征。根据软件外包业的特点,其竞争力评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力资源。人才是软件外包业中最宝贵的资源,软件企业内部的人员构成及人员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软件开发和外包服务水平。②管理质量。ISO9000和CMM认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印两国该产业的开发软件的能力。③企业规模。软件业讲究规模经济,因此,企业规模越大,该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④政府政策环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能够影响或改变前述三个因素的更高级的管理力量。印度软件外包业的高速发展就是受益于政府政策强有力的推动。
二、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评价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AHP方法把人对复杂问题的决策过程数学化。它先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一层次又包含若干要素,然后对同一层次各要素以上一层次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和计算,以获得各要素的权重,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4个要素,少数可用客观指标描述和分析,多数则只能用主观指标去描述,因而我们采用AHP对咨询两国该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第一步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图1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步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接下来就要邀请专家对准则层因素和待评国家层因素进行判断和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我们采用1~9比例标度(其含义见表1),将定性判断定量化。由此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表6所示。
表1 1—9比例标度
标度
含 义
1
2个元素相比,同等重要
3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
5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2个元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2,4,6,8上述相邻标度的中间值
倒数值
若元素i与j比较得aij,则元素j与i比较得1/aij
表2 准则层判断矩阵
U
U1
U2
U3
U4
权 重
U1
1
1
2
2
0.3333
U2
1
1
2
2
0.3333
U3
1/2
1/2
1
1
0.1667
U4
1/2
1/2
1
1
0.1667
从表2中得到的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可以看出,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4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企业规模、政府政策。
第三步 层次总排序及整体一致性检验。由层次单排序计算出准则层(Ui)相对于目标层(U)的排序向量Wj(j=1,…,4)以及企业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Cij(i=A、B,j=1,…,4),则企业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层次总排序可通过公式Di=∑CijWj(i=A、B,j=1……4 )计算出来,结果列于表9中。
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C.R.= ∑Wj(j=1—4)×C.I.j/∑Wj×R.I.j[j=1—(n-4)]=0.0523<0.1, 通过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所有判断具有整体的一致性。由表9可以看出,A、B两国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最后排序值A为0.7720,B为0.2280,印度软件外包业竞争力明显强于中国该产业。
表9 中印软件外包业竞争力评价AHP模型的总排序结果
U1
U2
U3
U4
合成
权重
0.3333
0.3333
0.1667
0.1667
A
0.75
0.8327
0.8
0.6667
0.7720
B
0.25
0.1673
0.2
0.3333
0.2280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中印两国软件外包业的定量评价,最终得偿还出印度软件外包业的竞争力综合权重,印度为0.772,而中国为0.228。从综合权重上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在软件外包业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应该借鉴印度模式、找到差距,发展软件外包,进行政策调整和加强管理管理。
1. 重视软件教育和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借鉴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如教育部门、软件协会、软件企业、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等等,以完善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2. 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管理规则,提高软件开发质量。
市场和客户对软件功能、开发进度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开发能力,走向世界,都应该按照规范化的方法管理软件研发过程。
3. 培育大型骨干龙头软件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加快建立软件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软件的产权交易体系,鼓励有实力的骨干企业,通过产权交易等方式并购或控股中小软件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4.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软件外包业中的作用。
软件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幼稚产业,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实行税收优惠。借鉴印度经验,实施软件企业零税赋,对完全用于出口软件的设备实行零关税。鼓励软件企业发展外包业。降低企业的成本,推动企业扩大产出和规模,提高增长率和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磊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科技信息,2007(25)
2. 任剑新 层次分析法在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
5. 李丽娟 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5(11)
6. 霍梅
论文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培养要求 实践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关键词:产业;信息产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7-0011-03
信息产业做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它的发展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想发展信息产业,一个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信息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一)信息产业的概念
信息产业做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是20世纪后半期新兴和发展起来的、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产业。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
(二)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的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我国产业结构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门内部构成的比重等。
二、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7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
(二)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
1 发展概况
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达到35%以上。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45.1%,高出全国27.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13亿元,增长35%,高出全国16.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8亿元,增长40.3%。其中,利润46亿元,增长52.7%;出口创汇12亿美元,增长9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增长55.8%。2007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的1.18%,排名第13位。占全省GDP的0.84%。
在重大项目以及优势企业的支撑下,2008年1―10月,河北省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71.77亿元,同比增长48.87%,增速同比提高4.19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税70.0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3.79亿元。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入统工业及全国同行业增速。
目前,河北省信息产业投资超10亿元以上大项目已达到22个,总投资1554.5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4720亿元。2008年1-10月。全省信息产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8亿元,同比增长130%。
2 产业内部发展特点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一直是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和通信设备制造占有重要地位,但销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变化较大。电子元器件所占比重逐渐减低(2006年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9.4个百分点),专用材料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的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分别增加5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2002-2006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2)软件产业
“十五”以来,河北省软件产业发展较快。2004年完成销售收入18.75亿元,同比增长57.04%,比同期全国软件产业增长率高出21.14个百分点。2005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1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系统集成销售收入2.2亿元。2006年,完成业务收入29.24亿元,同比增长16.49%。增速下降较大。
近年来,河北省软件企业数量增长较快,而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相对平缓。2002-2006年,全省软件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1%和12.8%。截止到2006年。河北省拥有2家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40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2家,三级资质24家,四级资质13家;通过“双软认定”企业超过200家,产品1000余项。2006年,在统软件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5家,3000万元。1亿元的17家,1000-3000万元的28家。
(3)信息服务业
近年来,河北省电信业务基本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2002-2006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固定电话用户数和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10.7%和27.9%。
“十五”期间,河北省电子商务步入加速发展期。电子商务的网络条件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能覆盖全省城乡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据抽样调查,全省已有80%以上的大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70%以上建立了企业网站,35%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网上订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部分大型商品集散中心和批发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信息系统。大多数中小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探索。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经济、产品特色的专业网站,网上信息、网上销售和网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教育受到重视,全省有近50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三、河北省信息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信息产业的产值结构
在河北省信息产业产值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所占比重最高,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占份额也相对较高。单晶硅、液晶材料、彩壳的产量居于全国甚至全球前列,是最有可能持续做大、做强的领域。
而软件产业与信息服务业方面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北京、广东等信息产业发达的省市。
(二)信息产业的就业结构
便捷的交通环境和高素质的信息劳动者是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北省在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且注重教育的投资。这些都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就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人才结构远远赶不上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河北省信息产业中
高附加值的产业就业人数低于低附加值的就业人数,并且智密率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城市。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变化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就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第三、信息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97年的47.85%下降到2007年的42.0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997年的27.29上升到了31.28%: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不是很大,一直在17%左右:信息产业就业比重从1997年的7.88%上升到10.08%。
(三)信息产业的组织结构
电子信息企业存在“小、少、弱”的问题。
“小”,是指企业规模和影响力小。目前,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2007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进入全国电子百强的企业仅有3家。
“少”,是指外资企业少。河北省在吸引外资入驻方面相对落后,无论是与广东、江苏,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都较大。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外资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仅占18%和21.2%。外资企业能够具有溢出技术、培养人才、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等功能,外资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少,对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弱”,是指企业的根植性弱。目前,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吸引了一些企业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河北。但是,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将河北省作为制造加工基地,而研发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的转移相对较少,业务总部设在河北的较少,显示这些企业在河北的根植性较弱。
四、河北省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一)优化信息产业的产值结构。加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发展中。通过加大大项目的投入来夯实传统信息产业的基础,为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带动作用。这些年,河北省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4%。先后引进和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3个,预计投资46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2200亿元。
(二)优化信息产业的就业结构。加强人才建设
河北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之中,拥有良好的交通环境,而京津地区是中国高校的集散地,为河北省信息产业高级人才的引进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因此,河北省要加强与京津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人才乃至经济资源的良好互动,优化河北省的人才结构,提升整个信息产业就业人群的整体实力,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优化信息产业的组织结构。加强企业建设
河北省信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大的企业集团。而在产业集群方面。主要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拥有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因此我们要在原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上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形成一批大企业,或者大的企业集团,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河北省应根据省情实际,合理调整信息产业结构,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从而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宋玲、姜奇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DB/OL],miit.省略.
[3]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河北省信息产业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DB/OL],hebgy,go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