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范文

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化电商营销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思考的一种战略措施,它是集现代运输、信息 网络 、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管理 科学 。我国目前物流业 发展 缓慢,转变观念,实行现代物流管理是关键。

    我们知道,社会的 经济 活动主要由生产、流通、消费等组成,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必要环节,没有流通,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实现,物流就是研究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组织物的流通。物流已经成为继劳动力、资源之后的第三个利润的源泉,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工业 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思考的一种战略措施。它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储管理、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技术门类于一体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管理科学。我国由于长期重生产轻流通,所以物流研究滞后,现在我国很多物流 企业 还没有实现网上作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信息主要是建立在书面基础上,因而信息滞后、失真、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现代物流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

一、信息网络时代现代物流的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的商品流通,是由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四种构成的。而现代物流是在 电子 商务模式下,将商流与资金流转化为信息流,通过在线方式进行运货。因此,现代物流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它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综合来说,现代物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

    物流网络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之间的联系实现 计算 机网络化,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和企业之间的网络化。

    物流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都需要借助于智能化专家系统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物流自动化: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如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储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

二、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

    我国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总的来看,我国物流业的问题主要有:

    (一)成本高

    

    (二)加强科技知识含量,培育新的核心能力

    强化 企业 内部互联网的构建。国有物流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互联网方案,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企业内外、信息沟通和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缩小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企业内部互联网主要是提供市场营销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客户服务与支持功能二能够帮助客户服务与支持部门共享客户的反馈信息,创造一个相应的支撑系统。

    随着 网络 、自动化等技术的 发展 及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物流技术 现代 化越来越重要,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的出现,不仅形成了网络交易,而且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也都基于网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为企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网络时代,企业是否能够缩短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时间,是能否取得全面竞争优势的关键。网上联系也是企业得到顾客需求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 电子 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世界500强企业之中,60%一70%的企业建立了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物流企业从总体上与外资企业在电子商务水平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三)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具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文化

    国有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物流提升转型的成败,物流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物流管理者必须对每一个物流环节都有足够的了解;不仅是运输专家,还应熟知财务、市场营销和采购等工作环节,必须具备对物流诸环节进行协调的能力。现代物流更加要求物流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顾客服务在本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利用创新来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保障国有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树立现代管理新理念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知识 经济 的发展,企业的运行,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的运行所必需的业务和技术的广度不断扩大,同时知识的快速更新又使得这些业务和技术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相关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第2篇

关键词:社会化 电子商务 社会化媒体 营销创新

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呈爆发式增长,社会化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基础特征,正全面融合到各类网络应用中。社会化与电子商务融合即是社会化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活动相比,社会化商务下信息传递媒介和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对企业营销造成了巨大冲击,营销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和主要动力。然而当前营销创新实践先于理论探索,系统研究还非常少。鉴于这种现状,本文基于已有的营销创新理论成果,在分析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消费者购物特征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为营销实践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理论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源于创新理论,研究者分别从价值、类别、方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德鲁克(2006)认为营销创新就是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企业的各种机会,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带来利益。Sangphet (2003)把营销创新当作战略创新的一部分,是一种竞争能力,可为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新价值。Kumar(2004)也强调营销创新的价值,并提出包括关注消费者(valued customer)、价值取向(valued proposition)和价值网络(valuednetwork)的营销创新3Vs 模型。营销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营销过程创新。前者包括营销理念、产品和服务创新,后者则强调营销策略组合的创新性应用(蔡明达,2001)。营销创新方式可以分为渐进式创新和根本性创新,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营销创新的模式和路径。尽管对于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目前的研究近乎空白,然而营销创新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研究者提出的重新组合营销要素,通过观念、产品和过程来实现营销创新,成为本文借鉴的主要研究思路。

社会化媒体与社会化消费者

(一)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社会化商务中的主要传播媒介。它是web2.0的典型应用,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六大特性,常见形式有wiki、blog、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播客等。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传播内容可以由用户自己产生(UCG),这是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二是信息沿社会关系网络流动,呈裂变式传播,因而速度快、范围广、信任度高、效果好。图1是典型的微博信息传播示意图。社会化媒体特有的互动开放性和影响力引起了企业的极大关注。当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聚集了上亿的人气时,网民们的评论和意见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而且影响了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二) 社会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Econsultancy的研究表明,通常人们90%以上的购买行为,都受到社会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化媒体的加入,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既遵循传统网络购物决策模型AISAS的基本步骤,又有所变化,具体比较见图2。在社会化商务下,社会化消费者在整个购买过程中的互动无处不在,购物五个阶段互联互通,但不一定依次到达,形成了购买-分享-推荐新的价值链,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策略

(一)营销理念创新

营销理念是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生产、产品、销售、市场营销、社会以及大市场等多种营销理念,从最初的以生产者为中心逐渐转向消费者主导,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需求。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消费者的个性化影响变得空前重要,利用社会化媒体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可行。因此,“消费者满意”成为在社会化商务中最重要的营销理念,它意味着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消费者建立直接和个性化联系,生产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销售和服务,并对企业产品、品牌、服务等定期定量检测和改进,使消费者满意最大化,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营销组合创新

产品和品牌策略。一是深入理解消费者的产品需求,鼓励消费者参与到产品开发和改进中来,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渠道,社会化媒体使得沟通更加实时互动。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消费者可以对购买的产品或服务马上给出反馈,甚至提出新产品建议。通过与消费者的交互,企业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应该如何改进现有产品,以及何时需要这些产品等。二是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塑造品牌。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一种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企业形象和内涵,用于增强消费者的认知。企业的品牌传播能力直接影响着成败。与传统方式不同,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传播,首先要注意草根式传播方式,通过细心的倾听和交流影响小部分消费者,然后再由这些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社会化网络影响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此外还要注意适时互动,及时最近发生的能够体现企业品牌理念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故事,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鼓励消费者参与互动,重视社会化媒体用户主导功能。

定价策略。一是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价格实验,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可接受的价格。二是实施折扣价格策略。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为企业提供商业信息,正式成为粉丝,或仅仅是浏览了微博,就可以享受折扣。用这种方法可以对消费者的忠诚度予以回报,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如果使用得当,企业将会对市场需求更加敏感,并且灵活地反映在销售上。已经有很多公司利用社会化媒体成功地实施了这一策略。

促销策略。一是直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促销信息,或者通过举办话题活动、借助名人进行事件营销,如开展幸运粉丝免费获赠产品、评论抽奖、转发抽奖、分享心得等活动,或邀请明星微博参与相关活动、协助转发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引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关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达到促销目的。二是如果出现公共危机事件,要第一时间事态发展信息,及时分享有效的危机处理过程,加强信息的披露和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危机之后,对危机事件后的舆论进行引导,重新树立品牌形象。

渠道策略。渠道管理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通过社会化媒体,企业可以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从而增加与渠道的议价能力。此外,通过与社会化消费者的深入交流,企业可以比较各种渠道的优劣,相应地调整和管理渠道。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企业与渠道商互相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协调一致,有利于长久的合作。

(三)销售过程创新

寻找潜在消费者。这是销售过程的第一步,销售人员首先要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取用户信息,寻找目标用户,通过监测不同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关心的话题、讨论的问题、现有用户分享的经验等,来倾听消费者。将收集到的实时信息与其他部门分享,还能够生产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求。

接近消费者。销售人员通过与消费者的最初接触有机会建立融洽的关系、获得高度关注、建立信任以及找到潜在客户等。将社会化媒体信息整合到企业现有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程序中,将使与潜在客户的初次接触更加容易。

发现需求。有效的社会化媒体沟通可更快地理解消费者的特殊要求。对于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销售人员选择在线回复,并将回答结果公布在平台上供其他消费者参考。消费者还通过社会化媒体与其他消费者或销售人员的交流来集体学习,从中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学习到新知识,从而培养更好的关系。

介绍产品。在识别潜在消费者的需求之后,销售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消费者价值共创”给出,如在解决方案中允许消费者直接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的价值。

促成销售。社会化媒体在促成销售方面可以发挥两方面的功能,即克服犹豫,以及提供成功故事。在平台上消费者的成功故事鼓励购买,设立专门的论坛回答消费者的疑问。如果在之前销售过程的每一步都能够有效完成,消费者经常在社会化媒体上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那么售出产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售后跟进。售后跟进和服务非常繁琐,社会化媒体能发挥不可想像的作用。企业要设计专门的媒体页面,方便现有客户提出服务请求,并得到及时回复。相关部门也可在这些页面中事件新闻或产品开发信息。部门之间也可应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讨论产品和服务的最佳解决方案。社会化媒体还能用于转发信息、交流成功故事、追踪消费者行踪、数据挖掘、共享信息等。在售后跟进中,销售人员要多与消费者交流,为今后的销售提供参考,发掘其他的销售机会,如交叉销售和捆绑销售等。

(四) 服务创新

聆听消费者。与客户长期友好的关系建立在信任之上,而聆听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方式。当采用合适的社会化媒体,随时关注消费者发出的声音,并予以适当的反馈,将有助于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与消费者沟通。在传统销售过程中,营销人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性能、工艺、优缺点或服务等,就一些常见问题反复交流,提高了销售成本。在社会化商务中,营销人员借助各种社会化媒体预先获取消费者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反馈意见,预先解决方案辅助销售,提高沟通的效率。例如强生公司制作了教育视频放在You Tube 上,帮助消费者了解公司的产品或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使用社会化媒体能够鼓励开放式的沟通和对话。当综合应用数据分析和社会影响的方法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感知,从而增加品牌认知度。

促进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联网使消费者直接从企业获取信息,开展交易活动,从而产生了“去中介化”现象。而社会化媒体导致了“重中介化”,也就是当消费者将关系从销售过程移到社会化网络中时,他们更相信社会化媒体上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意见,通过浏览和回复有相似购物经历消费者的发言,进一步了解自身的需求,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

社会化商务环境下的营销创新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特征、企业状况和业务方向而定。总体而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媒体,将社会化媒体与企业资源有机整合,设立专业团队维护社会化媒体平台,确定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运行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王永贵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Sangphet Hanvanich,Cornelia Drge,Roger Calantone. Reconceptualizing the Meaning and Domain of Marketing Knowledg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7(4)

第3篇

1.如何从中国情境中创新营销理论?——本土营销理论的建构路径、方法及其挑战

2.基金营销与资金流动:来自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经验证据 

3.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应用模式 

4.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5.国外移动图书馆营销案例分析及其启示——以加拿大伯灵顿公共图书馆为例 

6.基于5T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及应用分析——以欧莱雅的微博营销为个案研究

7.大数据时代的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构建——基于“一汽大众”的案例研究 

8.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9.中国寿险业营销效率评价研究 

10.我国汽车行业营销趋势研究 

11.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内容营销:概念初探与研究展望 

12.人力资源经理的议题营销过程及策略研究 

13.控股股东卷入、两权偏离与营销战略风格——基于第二类问题和终极控制权理论的视角

14.保险营销策略问题初探 

15.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述评 

16.论“共主体”营销话语的建构与践行——关于现代营销近视症的矫治研究

17.学科服务目标的精确定位与学科服务的精准营销

18.基于IPA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两个江南水乡古镇的案例研究 

20.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

21.我国汽车营销现状及创新分析

22.目的地营销绩效:现状及价值链模型 

23.移动营销消费者采纳行为动态演化研究

24.网络营销新渠道:SNS营销

25.我国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分析 

26.基于体验营销的酒店品牌建设研究 

27.我国高校图书馆营销新方式  

28.国外图书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案例研究及其启示

29.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研究——以苏宁为例

30.东风商用车网络营销对策 

31.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评述

32.双元营销能力平衡、战略地位优势与新创高技术服务企业绩效

33.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和市场绩效影响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中小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34.4R营销理论与学术期刊网络营销策略

35.多市场接触下的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基于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度的二维分析模型

36.企业微信营销研究及策略分析 

37.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 

38.基于自媒体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 

39.关于逆营销的效果研究:基于CLT理论的视角 

40.全渠道营销理论——三论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风暴 

41.搜索引擎营销研究综述及展望 

42.技术与生存:数字营销的本质  

43.基于DEA的企业微博活动营销效果评估——以S企业官方微博为例 

44.基于营销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45.电子商务对营销渠道管理的影响 

4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47.中国烟草业营销分析  

48.“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49.保险营销渠道团队管理研究 

50.企业微博营销中品牌曝光度对网络口碑的影响研究  

51.论旅游景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选择与组合

52.创新高职市场营销教学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3.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研究 

54.销售低迷状态下的白酒营销回归与创新

55.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微营销研究 

56.基于消费者怀旧的品牌营销策略  

57.关于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的探讨

58.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的辨析

59.供应链下的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问题探讨 

60.大数据时代营销创新研究的价值、基础与方向

61.旅游产品体验营销中的价格影响因素及定价策略 

62.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对企业国际营销能力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海信集团国际化发展的纵向案例

63.基于groupon模式的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团购营销研究 

64.保险O2O营销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65.“心”营销: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66.企业网络社区营销价值、机理及模式研究  

67.关注和融入中小企业成长——论中小企业银行服务营销 

68.互联网对我国保险营销渠道影响分析 

69.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70.论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策略  

71.微博网络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72.公益事件营销中企业—消费者契合度和宣传侧重点影响效果研究

73.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74.关系营销导向对营销创新的影响研究 

75.传播学视角下微信营销的利与弊  

76.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为例 

77.金融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价值的共同创造  

78.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效果分析——以微博扩散网络为例 

79.微博营销信息的时空扩散模式研究——以曲江文旅为例 

80.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 

81.制度压力、合理性营销战略与国际化企业绩效——东道国受众多元性和企业外部依赖性的调节作用 

82.关于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83.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84.传播学视角下即时性营销模式与战略实现——以微信营销为例 

85.网络拓扑特征对病毒式营销传播动态影响的研究——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86.高校图书馆微博营销策略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 

87.市场营销理论、实践、教育的创新与融合——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年会综述

88.面向Y一代用户的大学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89.赣南脐橙三位一体营销战略探讨 

90.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91.关系资源对营销能力的影响机制:顾客导向和创新导向的中介效应 

92.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与量表开发 

93.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 

94.基于内部营销视角的图书馆管理新策略  

95.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因素的实证分析

96.深入理解营销渠道研究的过去和未来 

97.关系营销导向对企业使用渠道权力的影响  

98.论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99.基于全方位视角的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研究  

100.基于蓝海战略的保险营销创新研究  

101.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与创新方向 

102.我国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103.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  

104.国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及借鉴  

105.小微企业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106.体育赛事营销的本质及营销观念创新研究  

107.内部营销对酒店员工工作满意的影响研究——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  

108.营销管理的新趋势——绩效营销研究探析 

109.保险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发展——电话营销与网络营销模式的互补 

110.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营销战略浅析 

111.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当前中国电影营销的关键问题研究 

113.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大事件营销效应: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114.我国高校图书馆营销现状调查及分析 

115.IFLA图书馆国际营销奖及其背后的营销理念 

116.营销刺激、心理反应与有机蔬菜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117.感性消费时代的企业色彩营销策略

118.浅析我国保险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119.营销策略对品牌忠诚的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

120.体验营销研究前沿评介

121.国内市场营销研究进展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出,电子商务人才问题主要体现为: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电商企业利润的降低与人力成本的上升之间的矛盾;企业对电商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综合叉学科,专业领域涉及信息技术、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诸多知识,其人才需求本身也是多样化、复合型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偏向性地重视培养电商专业的课本知识灌输,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拓展较少,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指导等诸多问题,已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2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内涵

多维开放式课程教学设计包括突破传统校内课堂限制,创建开放性教学空间,还包括理论的开放式收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教学材料的开放式组织、理论教学的开放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研究性运用和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开展等。实施多维开放式教学,从课程教学组织的结构化、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向半开放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转变,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实现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更能体现相应学科和相应课程的特点,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3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大教学模块渗透融合的多维并重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3.1理论教学维度

3.1.1知识体系模块化

根据社会经济不同领域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设置人才培养多元化目标,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多领域交叉、知识密集的特点,将电子商务培养方向细分为“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商技术与开发”、“网络商务营销”、“网络美工与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和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基础”、“网上创业”等创新创业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并结合专业培养方向重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授课老师、教学班之间的界限。

3.1.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高校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经济、管理等主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推进学分制改革,将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成果进行分级量化,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3.1.3教学方法多样化

探索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种形式和手段。加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知识要求包括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能够及时衔接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要求包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管理实践、创新与创业、沟通协调、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网络素质、身心素质等。

3.1.4开方式教学模式

推动专业课程间的共享和互联,尝试对知识体系中有时间关联或技术关联的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创新创业驱动的开放式课程群。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鼓励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实验指导和考核体系,学生可以跨专业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相关课程可以共享教学、实验资源,互认学分。

3.2实践教学维度

3.2.1动态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电子商务毕业生创业、就业信息库,跟踪记录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相关内容。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及企业现状与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地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系列实践课程,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计入相关教学实践学分,并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3.2.2“赛-教”结合,以“创”促学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创”、“互联网+”等比赛,对前期研究与探索予以立项支持。定期举行“双创型”专业技能大赛,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构建“赛-教”结合的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各类人文类竞赛、文体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创新创业思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转化为实践课程学分,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3.2.3推进电子商务“双创型”特色实验室建设

引进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平台、百度搜索营销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实验沙盘、网络行为分析等系列实验平台,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推动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并以课程群体系为基础,组织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规范性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规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能主动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3.2.4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从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合作进一步提升到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和动作环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体验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并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3.3应用创新维度

3.3.1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

在本校“创新创业特色专业建设”课题的支持下,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孵化室提供网站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网站美工、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软硬件平台和设备,从学生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中选拔出一批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项目,分配指导老师,入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进行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区级、国家级竞赛中,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向创业实践转化。

3.3.2实施“项目牵引、团队协作、企业化管理”的培养模式

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探索,或在导师指导下承接企业咨询、企业网站建设、企业网络推广、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市场调研、企业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等实践课题,例如,结合广西本地方特色,扶助本地小型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从而提高学生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切实做到“高校服务地方”。

3.3.3倡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倡导学生参加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模式,通过假期短训、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现代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工具的操作和管理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启发创新创业思维。

3.4科学研究维度

3.4.1提升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以科研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实施专业导师制度,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双创”团队建设相结合,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学科竞赛等项目为牵引,形成跨年级、跨专业班级的项目梯队,导师从职业规划、选课指导、考研指导、竞赛指导、学年论文、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多方面为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并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

3.4.2奖励科研创新

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科研奖励制度,奖励科研创新,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等创新性研究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应奖励。在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方面,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创新型实验和开放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和探索的深度。

4结语

本文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个维度提出“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以桂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行,拟设置实验班和参照班,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收集学生和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贾扬蕾,鲁美娟.适应开放环境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4,(10):191-192.

[2]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等.基于“五力”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25-130.

第5篇

(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

作者简介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社会学博士,著名市场研究专家,26年市场研究经验。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手机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社会化媒体、LBS、互联网生活形态研究等),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商业地产、汽车、媒介、时尚研究,市场与媒介分析,市场研究方法。

2007年被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著作《年龄论》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著作有《年龄论》、国家重点教材《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发表了《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40余篇论文;自1990年以来,共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10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260多种。

季飞,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从业经验。一直专注消费者研究与营销管理领域,拥有研究机构、企业与媒体工作经历,现聚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

李夏,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分析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告、媒介经营管理等,关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

崔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师从刘德褒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研究方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2010年中国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学生组一等奖,焦点小组主持人。

内容简介

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在梳理网络购物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网络购物消费者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与研究,通过严格、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为电子商务、互联网从业者、爱好者和关注者提供了解读网络购物市场最全面的视角。

中国什么都是一窝蜂,电子商务也不能免俗,一窝蜂地上,一窝蜂地倒。屹立中的与倒下去的都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与生活的风景,有的可叹,有的可悲,有的可惜,有的可敬。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第1章网络购物的前世今生1

1.1何为网络购物2

1.2网络购物的初创与探索发展4

1.2.1网络购物在世界:探索萌芽,创新延展4

1.2.2网络购物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7

1.3三分天下:世界网络购物市场现状12

1.3.1欧洲:网络购物的起源地14

1.3.2美国:全球第一大网络购物国家17

1.3.3亚洲: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网络购物市场21

1.4走向繁荣: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现状23

第2章网络全面渗透消费生活30

2.1概述:消费与网络购物消费31

2.1.1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31

2.1.2消费文化演变带动消费方式变革33

2.1.3网络购物:多样方式寻求消费“满意解”34

2.2消费者的第一次网络购物35

2.2.1时间:2003年前的缓慢推进与2003年起的迅速扩张36

2.2.2品类:启蒙于图书音像,繁荣于服饰日用38

2.2.3网站:淘宝是网站扩散里程碑40

2.3逛:消费者的网站浏览偏好41

2.3.1“不动窝儿”的每日一逛41

2.3.2分享黄金时间42

2.3.3“逛”无局限44

2.3.4网购浏览的固化习惯46

2.4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47

2.4.1三天一购物:网络购物的消费次数48

2.4.2实体消费的替代:网络购物的消费金额50

2.4.3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消费51

2.4.4消费习惯向网络转移:网络购物的消费类别58

2.5支付:网络付款方式与金融品牌选择64

2.5.1支付多样化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64

2.5.2方兴未艾:网上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67

2.5.3初露锋芒:手机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1

2.5.4朝气蓬勃:第三方支付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6

2.5.5安心落意: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82

2.6选择:影响消费者网购选择的因素83

2.6.1所见非所得: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83

2.6.2价廉胜物美:消费者选择购物网站的关注问题85

2.6.3价格战外的选择: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活动86

第3章市场弄潮儿——网购品牌的竞争与共荣87

3.1网络购物市场上的品牌88

3.2认知:网购品牌竞争第一步92

3.2.1消费者的品牌记忆93

3.2.2品牌知名度106

3.2.3品牌墓地111

3.3选择:消费者的品牌浏览与购买122

3.3.1逛品牌122

3.3.2挑“卖家”131

3.3.3消费者的推荐“卖家”148

3.4品牌的吸引力149

3.4.1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行为转化吸引力150

3.4.2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购买吸引力153

3.5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154

3.5.1第一象限网购指数(UP指数)154

3.5.2第一象限下期发展预测指数161

3.6周边产业的兴起:购物导航比价品牌情况164

3.6.1购物比价网站知名度166

3.6.2购物比价网站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68

3.6.3购物比价插件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70

第4章网聚人的力量——网络团购市场微探172

4.1网络团购:网络购物的新形态延展173

4.1.1网络团购的概念重构173

4.1.2网络团购在世界174

4.1.3网络团购在中国182

4.2消费者的团购行为与习惯188

4.2.1网络团购的消费次数189

4.2.2网络团购的消费金额190

4.2.3网络团购的消费品类190

4.2.4消费者看网络团购191

4.3网络团购市场品牌研究193

4.3.1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认知196

4.3.2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选择204

4.3.3网络团购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214

4.3.4入口整合:团购导航网站的出现与发展218

附录关于研究方式的说明224

参考文献227

后记:

第6篇

    [论文摘要]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应用时逐渐体验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将电子商务引入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中,也是必然的选择。其引入的主要步骤有:引入目标的确定、成本收益的预算、商业网站的建立、电子商务下物流的考虑以及电子支付手段的选择等。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各个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改变了许多商务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各行各业开始从传统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在转型的企业中,本文主要关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如何运用电子商务。

    一、相关概念以及实行的意义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它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买卖,还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客户服务、企业资源再造、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等许多方面。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农产品的总称。

    在农产品市场营销中,普通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比较大,而绿色农产品由于价格比较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分销渠道过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比较低(占整个农产品的消费额不足6%),虽然最近几年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有上升的趋势,但要想尽快取得高的市场份额,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市场营销渠道,采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提高信息的沟通效果,拓展分销渠道,加快资金的回收。因此,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发展迅速的21世纪,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尽快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引进电子商务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市场、引导消费、建立有效持续的营销网络。因此,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来引进电子商务。

    1.设立企业引入电子商务的目标

    不同的企业引入电子商务的目标不太相同,有的强调的是信息沟通,有的则是快速的资金回收。对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而言,其引进电子商务的主要目标首先应该是有效的信息沟通,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引导绿色消费,同时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其次则是建立经济高效的营销网络,拓展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最后还要强调资金的回收问题,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因此,通过目标的设立,可以确定绿色农产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基本的步骤。

    2.成本预算和收益的预测

    建立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相应的设备以及技术如计算机、磁盘、网络设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等,并且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如信息维护费、网站申请费等;但同时引入电子商务也可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如可以加强企业的信息交流,给企业提供新的商机,减少交易成本以及库存成本等。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目前的市场盈利状况不太乐观,因此,在谨慎性的原则下,考虑到风险,应该对引入电子商务后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进行分析预测,同时在考虑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近期承受能力和长远的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决定引入电子商务的时间、规模,以确保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3.建立商业网站

    建立电子商务的首要点就是先建立商业网站。绿色农产品企业建立商业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网站宣传企业产品,提高绿色消费意识,同时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因为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顾客的搜寻成本比较高,因此顾客转而购买普通农产品的几率比较大,所以,建立网站时先要考虑介绍绿色农产品的特征以及本企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详细信息,同时要和政府部门的有关绿色农产品方面的法律相链接,提高顾客的消费意识;其次要在网站上达到宣传建立企业品牌的效果,通过建立有效的特色品牌、必要的广告宣传、传统渠道的拓展等来达到相应的目的;最后在网站上还应有最新的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因为绿色农产品中有一些属于顾客要求新鲜程度比较高的产品,如水果、蔬菜等,因此,应注意对网站及时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宣传效果。

    4.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绿色农产品由于与普通产品的不同特性导致对其流通过程中的要求比较高,而在电子商务下,绿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要求得更高。一方面要求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渠道;另一方面要求物流中要考虑绿色农产品的的特点,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受到污染。

    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物流要保证绿色农产品快速、高效、无污染的到达顾客手中,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要考虑如何选择承运商、分销商;如何进行产品的绿色包装;如何选择便利、快捷的运输渠道等。这一些问题要求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的信息化、现代化以及社会化,所以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强调自身力量的条件下一定要考虑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考虑采用企业物流或第三方物流等,力争满足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

    5.电子商务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的选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有许多交易都是在网上完成的,这就需要电子支付工具,如智能卡、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等。但是因为电子支付工具的安全性、规范性不太强,因此,企业在选择时要考虑相应的风险问题。在具体选择支付工具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交易的金额大小,以此来决定是否选择电子支付工具以及选择哪种支付工具。

    通过以上不同的步骤,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将电子商务引入到企业中,将信息流(通过商业网站的建立)、物流和商流(物流配送环节)、资金流(支付工具和系统)融为一体,这样可以达到宣传绿色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运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微电影,营销价值,植入广告

中图分类号:B018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观看和阅读的时间被碎片化。在“碎片化时间”里,受众更加倾向于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电影带来的情感体验,微电影由此应运而生。本文将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就微电影的营销价值,以及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微电影营销价值作用作一探讨。

一、微电影的营销价值

微电影的营销价值主要体现在植入广告上,微电影植入式广告把产品、品牌适度且巧妙融进剧情中、融入微电影故事内容中完美演绎,将广告诉求蕴于各种叙事技巧之中,具有生动性和观赏性,使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牌形象与价值。由于产品特于情节、服务于人物,让受众更易于接受,因此,微电影植入广告的营销价值效应具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1、微电影植入广告相比传统植入广告受众抵触小,传播效果佳

为了了解80、90后群体对微电影的态度,以及验证微电影植入广告相比传统植入广告具有受众抵触小,传播效果佳的优势,我们随机投放了5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40份。调查表明,80、90后群体对微电影的态度大部分都是喜欢看的,回答不喜欢看的为0。在观看频度上,回答经常看的占27.5%,回答偶尔看的占50%,两项合计占77.5%,回答基本不看的占22.5%,没有人说不看的。由此可见,微电影在80、90后中观看率是很高的。

针对微电影传播效应,我们设计了六个题项,一个是“观看微电影广告后能否回忆起广告内容”,结果有22.5%的人认为观看微电影广告后能回忆起广告内容,有57.5%的人认为有的能回忆起广告内容,两项合计占80%,仅有20%的人认为不能回忆起广告内容,说明微电影传播效应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个问题是“你观看微电影后是否乐意分享转载”,结果回答是的和大多数情况下是的人占12.5%,回答有时是的占50%,回答不是的占37.3%。说明大部分人还是乐意分享转载的。

第三个问题是“你是否会向别人推荐或介绍微电影中的广告品牌”,调查结果:回答会的占2.5%,回答大部分会的占5%,回答有时会的占25%,回答不会的占了67.5%。说明有32.5%的人愿意向别人推介微电影中的广告品牌。

第四个问题是“你认为微电影是否能引发二次传播和口碑效应”,调查结果:有30%的人认为能,有23%的认为大部分能,有39%的人认为有时能,仅8%的人认为不能。说明绝大多数人认为一部成功的微电影能够引发二次传播和口碑传播。

第五个问题是“微电影广告对品牌形象是否有积极作用”,调查结果,有5%回答微电影广告对品牌形象有积极作用,有15%的人回答大部分有积极作用,有47.50%的9人回答有的有积极作用,即有67.5%的人认为微电影广告对品牌形象有积极作用,有32.50%的人回答没有积极作用。

第六个问题是“你对微电影广告中的品牌印象如何”,结果,有37.50%的人认印象较好,有50%的人认为有的印象好,有12.5%的人认为印象不好。说明80、90后对微电影广告中的品牌印象还是较好的。

2、广告成本低,投资与收益比值高

大多数微电影耗资都是比较少的,从几千元到几十万不等。(当然也有些比较知名的微电影拍摄成本比较高,比如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耗资就过亿。)相较于传统广告而言,微电影植入式广告拍摄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所以拍摄制作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而且广告的投放和推广费用也非常少。

作为微电影的播出平台,视频网站也能收获巨大的点击量以及广告收益,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所以视频网站不仅乐意如此,也参与其中,比如优酷出品了11度青春系列,不仅观众喜欢,赞助商喜欢,也给网站自身带来巨大收益。而且,和电视广告比较来说,微电影广告主要传播的载体是网络,通过网络上传播其内容,利用网民之间的相互传播得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覆盖,不需要付广告费,又节省了一大笔资金。

二、进一步发挥微电影营销价值作用的建议

1、避免过度营销

微电影“过度营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作数量的过度,各大企业跟风微电影,一年上线数千部微电影,让消费者应接不暇,真正成功的却屈指可数;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营销过度,绝大多数企业为宣传特定产品而打造的微电影,实为广告大片,有着“追求速成、粗制滥造、产品导向、植入牵强”等共同特征。

营销过度造成的后果之一是用户的审美疲劳乃至反感,毕竟用户不会为看广告而看广告,在视频网站和微博社会化媒体上,用户有权决定看还是不看,当用户不愿意观看时,微电影的过度营销就变成了无效营销,播放数据造假更会助长这一虚假游戏的泡沫成分。

针对微电影广告问题,我们的调查表明,认为广告味太浓的人占2.5%,认为大部分微电影广告味太浓的人占20%,另有50%的人认为有的微电影广告味太浓,也有27.50%的人认为微电影不存在广告味太浓的问题。说明在80、90后心目中微电影的广告味总体上还是比较浓的,合计占到72.50%。

针对微电影中的植入广告是否存在审美疲劳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人回答存这一问题的占17.50%,回答大部分存在这一问题的占17.50%,回答有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占42.50%,回答不存在这一问题的占22.50%。说明微电影植入广告在观众眼里存在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问题。

2、注意艺术与广告间的平衡

微电影营销,内容的感染力只是手段,本质上其目的仍然是打广告。如果一部微电影在导演的引导下,过于强调艺术性,与企业品牌或产品关联度太低,那么这部微电影即使再火,即使感动了再多的观众,也跟企业的营销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微电影那样,只不过是一只长篇广告,商品力的呈现是够了,但是弱化了故事本身的故事性和传播价值,对观众而言,感动力下降,其传播效应也就自然下降了。一旦微电影在社会化媒体上不被关注和转载,那么其营销效果同样微弱,再低的制作费用也是浪费。

针对微电影是否存在粗制滥造问题,我们的调查结果是,有15%的人回答存在这一问题,有7.5%的人回答大部分存在这一问题,有55%的人回答有的存在这一问题,有22.5%的人回答不存在这一问题。说明绝大多数80、90后还是认为为宣传特定产品而制作的微电影存在粗制滥造现象。这需要引起重视。

总之,微电影广告作为一个近年兴起的新鲜事物,在发挥营销价值方面有其自身优势,但随着微电影广告的激增,届时是否还能成为吸引注意力的 “万金油”,以及如何持续保持其营销价值优势,则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课题。

第8篇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应明确图书馆产业化的基本涵义及其现实的社会条件,并充分认识图书馆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优势,由此探索图书馆信息营销的新思路及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图书馆产业化的墓本涵义和社会条件

图书馆产业化是指图书馆走向社会,在一定范围内按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来组织图书馆馆藏资像商品化的信息产业的过程。馆藏资源商品化并不意味着一切馆藏资源都成为商品,只有那些与经济活动联系密切或投人图书馆公益服务以外附加劳动的信息才具备成为商品的条件。

图书馆产业化是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产业化过程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

1.图书馆文故信息需求日益高涨和多样化趋势。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迫切。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活动异常复杂,所以社会对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因此,寻求一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各种用户需求的开放性、社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应是当务之急。

2.图书文献资料数量的急剧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图书文献生产量的迅速增长。据统计,全世界印刷图书年年递增,现在已接近8U万种。我国出版的图书1978年有14987种,而1997年已达12U888种。面对如此巨大的图书资料,只有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新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体系,才能提高文献信息产品生产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对特定文献信息的需求。

3.人们需求信息童的增加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信息化使人们的情报客观需求增加。图书馆文献信息商品化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扎实基础,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开发图书馆信息产业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十分必要。

4.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图书馆产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企业推向市场,企业的信息情报需求大大增加,从而扩大了社会对信息情报的需求,而且企业购买信息情报商品也有较大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图书馆工作入员和信息需求者逐步形成了情报商品和信息市场观念,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营销观念的逐步确立,为图书馆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5。信息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信息情报处理和服务手段受到严重挑战,为了满足用户在更高层次上的信息需求,提供更为快速、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必须要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这就大大增加了图书馆对经费的需求。迫使其寻找新的合理的经费来源,正是在这种经济压力下,有偿服务作为图书馆产业化的一种尝试应运而生。

6。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涉及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的各个领域,已渗透到产业和社会各部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如目录、数据库、计算机等无不由信息产业来提供,并通过其直接或间接经营和传递图书馆文献信息商品,遵守价值规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手段,从而也促进了图书馆产业化的发展。

二、图书馆在商业活动中的优势

信息的商品属性已被普遍认同,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有如下几项特有优势:

1.文故信息资源优势。资源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提供的质量。图书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传递信息的功能。多少年来,从古籍到现代著作,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学科,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正是由于这种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广泛利用,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才被视为信息集散地。在信息时代,文献仍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并将完成从印刷型到电子型的转变。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馆藏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各种电子出版物和od——nom均成为其收藏对象;而且图书馆亦将成为信息源图书馆或终端图书馆,以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个节点的形式存在。因此,图书馆是大部分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2。信息深加工优势。图书馆对于文献的信息揭示与加工是有传统的,从最早产生的题名、著者法到后来逐渐成熟起来的分类法和主题法,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信息资源深加工理论及实践技术,对文献的揭示也从外部形式深人到内部信息单元,从而使相关信息更为精确地组织在一起,并有针对性提供给所需用户。另外,网络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大规模的联网,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图书馆必然对原始文献信息资源深加工,使信息有序化、浓缩化、精细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经过深加工如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及高次文献,以便及时、准确、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斋要。

3.信息收集的技术优势。1980年以来,计算机、数据库、软件技术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普及,至今,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网络管理、用户管理及网上资源管理经验。伴随着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电子化图书馆研究工作的深人展开,在信息检索系统、人机界面、数据库设计和管理以及自然语言、专家系统等方面将拥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开发经验。同时,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集散地,图书馆引进各类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设备。使图书馆在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日益增强。

4.人才优势。由于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信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加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之中。目前图书馆具备了多元化人才,即通才式的管理人才、传统的服务人才、开发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参考咨询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人力资源。

另外,图书馆的信息用户较多,读者队伍稳定,这些都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营销括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实现图书馆产业化,探索信息营销新思路

在经济转型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各类图书馆先后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模式,纷纷打开馆门,走出了宁静安逸的高楼深院,走进了繁华喧嚣的现代市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图书馆既不是工商企业,又区别于投人、产出的新闻、出版单位。如何实现图书馆产业化,笔者有以下思路。

1.遵守营馆的塞本原则。图书馆营销主要是图书馆信息营销,必须遵守“四步原则”,即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采用正确的销售手段,销售到合适的地方。

2.进行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图书馆的体制改革,创造新的组织管理体系,搞好资源配置,从而打破旧有的图书馆与生产、科研及市场分割的封闭格局,形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使用、配置和传播的产业链,积极参与知识的生产、消费和收人分配活动,使图书馆的产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和适度的扩展,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3.建立特色数据库。网络时代到来,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收集社会活动中呈现的经济热点,比如,开发多媒体房地产咨询信息系统,它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分散无序的、多层面的房地产信息加以整理,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合和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是以技术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图书馆信息营销。

4.开发规范创收渠道拓展图书馆外延,加大创收力度。随着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不断地延伸服务范围,高质量快捷地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如社区居民的日常信息需求还没有专门机构去满足,通过建设社区图书馆与其他部门合作搜集反馈信息,参与社区活动将能在解决居民日常信息需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图书馆创收应规范化。如果处理不当,人才、资金、设备过多的向创收部分倾斜,则势必使服务读者这一功能受到影响,如果收费合理,使读者少花钱、多受益、查阅资料迅速方便,那么,不仅能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使用价值,而且,馆内经济紧张的状况也将有所缓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通过宏观调控和监督,制定并实施图书馆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规范创收比例分配。例如,英国的政策规定,英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利用信息服务创收的收气不得超过预算的30%,70%要靠国家……这是为了保证其公益性不变。

5.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社会管理二我国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主体之一,在知识信息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公益的传统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正面临着挑战,于是决定了在管理上实行双轨制。其一,对于公益性目录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通过网络提高服务效能和质量,其效应体现在用户利用服务的社会效应和间接经济效益中,可以实行公益件服务机制、即向用户收取网络通讯费。免收增值业务费;其二、直接面向研究开发业务或微观知识经济的知识信息服务,进人信息服务市场,实现网络化市场服务的运行机制。

四、图书馆信息营销存在的不利因素

政府历来都重视图书馆事业逐年增加投人,1980年以来对图书馆事业的投资甚至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但是,由于书价上涨过快等原因,图书馆每年购进新书的数量反而大幅度地递减。另外,据全国信息资源调查领导小组调查,中国已建立数据库1038个,其中,书目数据库不到100个,数据库记录多为10万条以下,达到50万条者为数廖廖,数据库更新、维护工作困难较多。

第9篇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应明确图书馆产业化的基本涵义及其现实的社会条件,并充分认识图书馆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优势,由此探索图书馆信息营销的新思路及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图书馆产业化的墓本涵义和社会条件

图书馆产业化是指图书馆走向社会,在一定范围内按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来组织图书馆馆藏资像商品化的信息产业的过程。馆藏资源商品化并不意味着一切馆藏资源都成为商品,只有那些与经济活动联系密切或投人图书馆公益服务以外附加劳动的信息才具备成为商品的条件。

图书馆产业化是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产业化过程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

1.图书馆文故信息需求日益高涨和多样化趋势。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迫切。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活动异常复杂,所以社会对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因此,寻求一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各种用户需求的开放性、社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应是当务之急。

2.图书文献资料数量的急剧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图书文献生产量的迅速增长。据统计,全世界印刷图书年年递增,现在已接近8U万种。我国出版的图书1978年有14987种,而1997年已达12U888种。面对如此巨大的图书资料,只有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新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体系,才能提高文献信息产品生产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对特定文献信息的需求。

3.人们需求信息童的增加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信息化使人们的情报客观需求增加。图书馆文献信息商品化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扎实基础,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开发图书馆信息产业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十分必要。

4.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图书馆产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企业推向市场,企业的信息情报需求大大增加,从而扩大了社会对信息情报的需求,而且企业购买信息情报商品也有较大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图书馆工作入员和信息需求者逐步形成了情报商品和信息市场观念,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营销观念的逐步确立,为图书馆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5。信息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信息情报处理和服务手段受到严重挑战,为了满足用户在更高层次上的信息需求,提供更为快速、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必须要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这就大大增加了图书馆对经费的需求。迫使其寻找新的合理的经费来源,正是在这种经济压力下,有偿服务作为图书馆产业化的一种尝试应运而生。

6。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涉及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的各个领域,已渗透到产业和社会各部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如目录、数据库、计算机等无不由信息产业来提供,并通过其直接或间接经营和传递图书馆文献信息商品,遵守价值规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手段,从而也促进了图书馆产业化的发展。

二、图书馆在商业活动中的优势

信息的商品属性已被普遍认同,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有如下几项特有优势:

1.文故信息资源优势。资源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提供的质量。图书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传递信息的功能。多少年来,从古籍到现代著作,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学科,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正是由于这种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广泛利用,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才被视为信息集散地。在信息时代,文献仍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并将完成从印刷型到电子型的转变。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馆藏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各种电子出版物和od——nom均成为其收藏对象;而且图书馆亦将成为信息源图书馆或终端图书馆,以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个节点的形式存在。因此,图书馆是大部分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2。信息深加工优势。图书馆对于文献的信息揭示与加工是有传统的,从最早产生的题名、著者法到后来逐渐成熟起来的分类法和主题法,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信息资源深加工理论及实践技术,对文献的揭示也从外部形式深人到内部信息单元,从而使相关信息更为精确地组织在一起,并有针对性提供给所需用户。另外,网络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大规模的联网,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图书馆必然对原始文献信息资源深加工,使信息有序化、浓缩化、精细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经过深加工如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及高次文献,以便及时、准确、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斋要。

3.信息收集的技术优势。1980年以来,计算机、数据库、软件技术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普及,至今,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网络管理、用户管理及网上资源管理经验。伴随着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电子化图书馆研究工作的深人展开,在信息检索系统、人机界面、数据库设计和管理以及自然语言、专家系统等方面将拥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开发经验。同时,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集散地,图书馆引进各类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设备。使图书馆在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日益增强。

4.人才优势。由于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信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加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之中。目前图书馆具备了多元化人才,即通才式的管理人才、传统的服务人才、开发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参考咨询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人力资源。

另外,图书馆的信息用户较多,读者队伍稳定,这些都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营销括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实现图书馆产业化,探索信息营销新思路

在经济转型时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各类图书馆先后突破了传统的服务模式,纷纷打开馆门,走出了宁静安逸的高楼深院,走进了繁华喧嚣的现代市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图书馆既不是工商企业,又区别于投人、产出的新闻、出版单位。如何实现图书馆产业化,笔者有以下思路。

1.遵守营馆的塞本原则。图书馆营销主要是图书馆信息营销,必须遵守“四步原则”,即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采用正确的销售手段,销售到合适的地方。

2.进行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图书馆的体制改革,创造新的组织管理体系,搞好资源配置,从而打破旧有的图书馆与生产、科研及市场分割的封闭格局,形成信息的获取、加工、使用、配置和传播的产业链,积极参与知识的生产、消费和收人分配活动,使图书馆的产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和适度的扩展,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3.建立特色数据库。网络时代到来,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利用其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收集社会活动中呈现的经济热点,比如,开发多媒体房地产咨询信息系统,它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分散无序的、多层面的房地产信息加以整理,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合和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是以技术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图书馆信息营销。

4.开发规范创收渠道拓展图书馆外延,加大创收力度。随着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不断地延伸服务范围,高质量快捷地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如社区居民的日常信息需求还没有专门机构去满足,通过建设社区图书馆与其他部门合作搜集反馈信息,参与社区活动将能在解决居民日常信息需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图书馆创收应规范化。如果处理不当,人才、资金、设备过多的向创收部分倾斜,则势必使服务读者这一功能受到影响,如果收费合理,使读者少花钱、多受益、查阅资料迅速方便,那么,不仅能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使用价值,而且,馆内经济紧张的状况也将有所缓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通过宏观调控和监督,制定并实施图书馆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规范创收比例分配。例如,英国的政策规定,英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利用信息服务创收的收气不得超过预算的30%,70%要靠国家……这是为了保证其公益性不变。

5.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社会管理二我国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主体之一,在知识信息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公益的传统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正面临着挑战,于是决定了在管理上实行双轨制。其一,对于公益性目录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通过网络提高服务效能和质量,其效应体现在用户利用服务的社会效应和间接经济效益中,可以实行公益件服务机制、即向用户收取网络通讯费。免收增值业务费;其二、直接面向研究开发业务或微观知识经济的知识信息服务,进人信息服务市场,实现网络化市场服务的运行机制。

四、图书馆信息营销存在的不利因素

政府历来都重视图书馆事业逐年增加投人,1980年以来对图书馆事业的投资甚至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但是,由于书价上涨过快等原因,图书馆每年购进新书的数量反而大幅度地递减。另外,据全国信息资源调查领导小组调查,中国已建立数据库1038个,其中,书目数据库不到100个,数据库记录多为10万条以下,达到50万条者为数廖廖,数据库更新、维护工作困难较多。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行动中的知识;知识一社会一体化;学校;企业;整合中心

一、行动中的知识

在哲学领域,自20世纪西方知识研究的社会转向以来。人类的知识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当代认识论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对知识的非人化、抽象化、绝对化的理解。把考察知识的视角转向人的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生活其间的社会。这最早开始于卡尔·曼海姆(KarlManheim,l897—1947)等对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考察,进而创建了知识社会学。但这种知识社会学是把科学知识排除在外的。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SK)把科学知识也纳入了社会研究的范围之内,SSK认为,科学事实完全是一种社会的建构,是实验室、企业、政府、公众及社会环境等共同建构的结果,“科学是一种介入性的实践活动而不只是对世界的表象”。当前科学的文化研究转向虽然反对SSK对科学的相对主义解释,但继续强化了对科学的社会实践性解释。由此,整个知识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可以用实验室研究者B.Latour的“行动中的科学”(Sciencein Action,1987)来概括当前知识观方面这种深层次的变革,即“行动中的知识”。它意味着知识由“静态的客观表象”向“动态的实践过程”的转变,由“既成的知识(know-that)”向“生成中的知识know—how)”转变。

这种新的知识观也明显地表现在知识经济浪潮中。在OECD对知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know—how”与“know—who”两类知识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层面,知识不再仅仅是纯粹理性的静态层面的。而在现实中,当代知识系统不仅包括理论性、观念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系列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知识,“这种新的知识观意味着知识不再或不仅仅是观念性存在,而是实践性存在,拥有知识意味着拥有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不论从哲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新的变化都标志着“行动中的知识”的到来。应该说,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从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行动中的知识”本质上是知识——社会一体化的产物。这种一体化正如科学人类学所说的,知识的建构完全是一个社会过程,而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建构的结果,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知识的实践性、动态性和生命力,从而才能进一步保证整个社会的永续性和生命力。

二、学校:面临新的冲击

那么,保证这种实践性的知识观——知识、社会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呢?应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在知识和社会之间找到一条可以相互链接的媒介,而这个媒介必须能够同时完成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知识——社会间的整合三个环节,而且能够保证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协调运转。可以说,找到了这个媒介就找到了知识——社会相互作用、协调运转的发动机。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学校自产生以来很自然地就承担起了全社会知识整合中心的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整个社会的知识观在发生变革,知识观要求有新的社会机制与之相适应。而反观现实,学校却越来越表现出对这种新机制的不适应:

首先,在知识观方面,当前的学校教育,知识是与“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教科书是知识的范本,知识的传播过程是“学”,“学”是单向的过程,学的结果是以一定的标准为参照用“正确”“错误”来衡量,所以,在这种机制里,知识仍是作为“既成的知识”、真理性的知识而被认识的,仍是传统的静态性知识。

其次,学校在知识整合方面面临着挑战。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科间的横向整合问题。在交叉研究成为当前知识创新重要动力源泉的情况下,传统的学科分类导致学科间的壁垒,严重影响了学校生产知识的效率和效益,并越来越成为知识创新的障碍。目前,许多大学认识到要打破学科界限,创造相互交流环境的重要性,并着力开始综合化。然而,这仅仅是一些硬性的改观,因为学科间的融合需要真正渗透到广大师生的心中才能发挥作用。

进入2l世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化,社会对知识横向整合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而这些必然对学校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第三,学校在全社会的知识传播、在知识——社会间的整合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学校的传统定位是教书育人,学校更多地承担了向社会精英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由于学校自身的局限性,如职责所限、人力和财力所限,学校也不可能承担庞大的、面向全社会进行知识传播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知识社会化和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还是和社会的知识应用活动相分离的,这必然使得学校无法承担起庞大的面向全社会的知识——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功能。

三、企业:迎接新的挑战

进入20世纪末以来,重大的科技突破几乎都是在企业引发的,例如,以电脑、互联网、通讯技术、生物科技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另一方面,企业整合知识的巨大力量也开始凸现出来,现代企业以越来越多样化的外部营销、内部管理手段对社会的知识传播做着贡献,当前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等概念的提出就是典型例证。

总之,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企业成为全社会的知识整合和传播中心已经是必然的趋势。那么,企业为什么能够承担起这个功能呢?企业为什么能够适应这种行动中的知识观呢?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比学校能更好地满足“三个整合”的要求。

第一,在适应新的知识观方面,不像学校的重要功能——“教育”(或者对学生来说是“学”),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或功能,所以企业的知识概念是与“创造”联系在一起的,而创造必然是动态的、革新的,这也就恰好与我们的新知识观相适应。

第二,在知识整合方面,企业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人都知道,要生产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特别是知识整合的系统工程。首先,它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文化等分析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探导消费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它还需要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发可以满足上述需要的产品;然后,在产品的生产阶段(包括研发阶段),它需要经济、管理、社会、心理、公关、环保等社科类知识和企业愿景、价值观、哲学、政治等人文知识,对内控制生产成本、团结和激励员工,对外协调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群体关系,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尽量控制成本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第三,在产品的市场化阶段,它还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等多种知识创立品牌,情、理结合以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企业要圆满完成自己的价值流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保证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消费者)都满意,需要综合运用包括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知识,任何一门知识的缺失都会影响这个流程的完美运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断的对各类知识进行整合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动力所在,也是现代知识管理的本质所在。

当前,随着企业要打破官僚组织、进行知识管理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实现各种知识整合的渠道必将越来越畅通,这也就为企业成为社会知识整合中心提供了现实的组织保障。

第三,在面向社会的整合、知识——社会间的整合方面,企业的使命就是为所有的社会消费者服务,没有消费者就没有企业存在的意义,所以,不断的整合社会需求也就成为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看出,在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这种要求将会越来越强烈。

由于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由社会需求带动的企业创造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社会需求是不断的向高层次迈进的,所以,由此而带动的企业创造也必然向更高水平前进。可以说,这种不断变化并且向高层次迈进的社会需求正是企业成为创造性组织的动力源泉所在,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能对这种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进行反应的机制——通过灵活的组织不断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各种知识、技术、各类人才等,以满足这种需求。

发现社会需求一一整合知识并满足这种需求,这两个过程在企业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可以说,与学校相比,企业的机制更好地适应了当前知识社会一体化的趋势。在信息时代,随着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供应商、企业、商、顾客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随时沟通,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个性化的定制生产。这样,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和社会之间的零距离整合也就开始了。

四、问题的本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之所以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动态性的知识观,能够担当起全社会知识整合和传播中心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创造了一个知识和社会可以相互通达、融合的通道。这条通道如图1所示

组成这个通道的三个关键因素是:一个是向外部知识精英的开放,一个是向全社会的开放,是链接两者的反馈系统。由于前两者都是无限开放的,而且如前所述,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是以不断变化并向高层次迈进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所以由反馈系统链接的整个系统就必定成为一个开放的、往复循环的、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的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连接主义;网络的创建;教学实践;国际市场营销课程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挑战。网络以其灵活、安全、便捷、低成本、极广的覆盖面等优势,改变了人类社会,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变革热潮。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改革理念,使得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被从国外介绍进来,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被尝试运用。网络普及使人们认识到:21世纪的学习,不是重在按传统方式来学习知识,而是重在寻找知识的能力。加拿大学者GeorgeSiemens对信息时代敏锐的把握,使得其连接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形成了网络化时代新的教育视角。自2004年Siemens首次提出连接主义理论以来,国内不少专家对其进行了解读,如胡壮麟《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1]3-9,杜修平《连接主义的知识观解读》[2]13-17及刘菊、钟绍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3}34-38等。然而,国内运用该理论具体探讨课程教学实践的论述还乏善可陈。本文以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脉络,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了新的思考探索。

一、Siemens连接主义的学习理论

从2004年开始,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Siemens)陆续在网络上和《教学技术与远程学习》等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连接主义(Connectivism)这一新概念,并在其后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系统地阐释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其中最典型的有2004年的“连接主义:电子时代的学习理论”、2005年的“连接主义:网络创建的学习”、2006年的“连接主义:当今的学习和知识”及2007年的“连接主义:连接主义网络会议”[1]3-9。西门思于2006年发表了KnowingKnowledge专著[4],并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翻译出版。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被定位为“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是应时代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特征而提出的,它迥异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学习理论。实际上,对于任何理论的验证都是视之能将该领域里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什么程度。人们对学习领域的理解主体上受制于有关知识的定义、学习的过程理念的不断修正。连接主义理论中的网络创建(networkforming)作为阐释知识与学习的新模式出现了。当学习成为连接形成的过程(或网络创建的过程)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观点中关于学习的缺陷迎刃而解。这些学习理论分别在描述人类的心智时将其看作黑匣子、计算机和现实的建构者。但它们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特征。首先,虽然人类对大脑不同区域功能已有认识,但计算机模式无法精确描述人类的学习过程。其次,建构主义未能反映人类的心智是一个连接和创建结构。因为人类并不总是在进行高级认知活动的构建,而却总是进行连接活动。知识是学习者的外部事物,学习过程是内化知识的行为。再次,社会化给连接性提供了保证。在信息社会中,学习活动的社会化提高到了空前水平,知识存在于观点的多样性中。专家和业余学习者都是知识的创建者。连接主义理论洞悉信息时代知识的复杂性和外部性。当今,知识呈现爆发式增长且流通迅猛,学习者个体难以应对,必须按类建立种种网络节点,以储存和提供其所需的知识,并将相当程度的有关知识的处理和解读过程卸载到网络节点中。知识存在于网络中;知识可处于非人的器皿中;如何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比知晓书本更为重要。网络之美源于其内在的简约性。网络要求至少两个要素:节点和连接。网络中的意义通过连接的形成和节点解码产生,并符合系统一般特性:开放,适应性,能自我组织并具备修正能力。其中,节点可分为静态节点:稳定的知识与信息结构;动态节点:新信息的增添和数据的不断变化;自动更新节点:与原信息源关系密切的节点,因高度流动性而自动更新,能体现最新知识与信息。知识也有半衰期,现在正确的答案到明天可能是错误的。学习是网络的创建。学习过程是一个连接各个专业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连接可以是各个节点间的任何联系方式,通过编码、解码产生意义,从而使节点的外部网络得以创建。即便多个节点的联系或紧密或松散,人类的学习也能主动把握乃至创建这些节点的联系并形成网络。所以,创建连接是网络学习的关键。“知道在哪里”正在取代“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因此,当知识为人所需,而又不为人知时,寻求知识的出处而满足学习个体的自身需求就成了十分关键的学习技能。尤为重要的是,Siemens认识到了学习的社会性。作为人类高级活动之一的学习,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传统的学习理论仅着眼于学习者内部变化,很难对人类高度复杂的学习现象给出圆满的解释。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人类真正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也只能是发生社会生活中的,其最终目的也必然是为社会生活服务。Siemens认为:社会、社区和同学对学习都有作用。节点是可以用来形成网络的外部实体。学习活动是创建节点的外部网络。当学习行为被看作是学习者控制的活动时,设计者们需要将关注点转移到培育理想的生态系统以促进学习。

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问题

连接主义为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该理论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旨在让学生了解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外部要素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具体介绍国际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差异的认知,并掌握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业务流程的商务类课程,该课程非常强调知识的现时性、应用性。首先,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多端。书面教材有其本身局限性,如编纂、出版等耗费的时间极长;受篇幅限制,无法提供丰富的现时、相关、切合语境的内容等,导致其使用价值逐年降低。以教学内容中,市场细分部分对俄罗斯这一区域经济体的介绍为例,其实俄罗斯自占领克里米亚以来,受西方国家制裁,全国经济形势和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即使最新的教材也无法反映出来,导致教学内容过时。其次,部分教学内容概念陈旧、方法落后。比如市场调研部分,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列为首推调研方法;而将网络调研方法列为二手资料调研法。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这种分法有本末倒置之嫌。且不说前者耗时费力、成本高、涉及面相对狭小,即使得出正确的结论,恐怕也因为市场的激烈竞争、瞬息万变而逐渐失去价值。现实是很多国际贸易公司利用互联网做市场调研,以降低成本,便捷地得到最新的更加精确的市场信息。另外,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亟待提高。很多高校网络硬件建设发展很快,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亟待加强。赖茂生、屈鹏[5]对北京大学本科生、章云平[6]对民办大学本专科生的信息素养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如何获得网络信息资源比较陌生。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许多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上网行为与一般网民无异,偏好娱乐游玩类信息。许多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对信息分级分类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为满足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课程任务去选材、收集资料,应付了事。

三、对策

Siemens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材或手册很难满足为学习者提供某种类型的、现时、相关、切合语境、产生价值进而使知识更有用途的教学内容。但实际上,立即停用书本教材转而完全利用互联网教学也不现实。在商英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最新信息。比如市场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官方网站,如UNComtrade、海关当月数据等来搜集最新市场信息。UNComtrade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由联合国统计署创建,是目前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国际商品贸易数据型资源库,每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向联合国统计署提供其官方年度商品贸易数据,涵盖全球99%的商品交易,真实反映国际商品流动趋势。而海关则提供国内进出口贸易实时变化的数据等等。采用教与学的网络化,充分利用类似的一些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众多的网络节点连接与丰富网络创建,获取最新知识与信息,大大提高学习的输入水平与效率,进而克服传统书本式教材的局限性。对学生而言,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旨在使其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培养信息意识、增加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等方面。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个人必备的基本能力。首先,对于商英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学习中,面对一日千里的国际经贸形势,要注重信息意识的培养,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最新概念、理论、营销方式及其他信息。比如传统营销方式如何进化到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等等。其次,适当传授他们一些与课程相关信息知识,提高其信息能力。比如帮助学生对不同网络层级、不同域名进行区分、使用不同搜索引擎、使用不同搜索方法(如模糊、精确或字符串搜索);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信息知识不但可以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激活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使其发挥更有益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使他们能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乃至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更注重的是实际操作性,要求学生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的业务流程,而对系统理论的要求不如普通营销专业那么深。有些专家已经开始探索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虚拟环境教学方法(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资源的丰富,计算机化学习(Computer-basedLearning)已经成为一种很好的虚拟环境教学方法(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比如网上全球营销管理系统GMMSO(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SystemOnline)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工具的出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评估和运用某类信息的系统来决定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应进入哪些市场,如何根据特定国家的市场环境制定最佳的营销计划等等。这就是一种连接主义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教学领域有益探索。总之,Siemens的连接主义理论,是适应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普及日新月异背景下产生的全新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后更加顺应网络化时代特征学习理论的高阶发展。虽然连接主义理论仍未完善,并且遭到各方的质疑,但其为研究具体教学实践特别是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提供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学习理论的研究角度,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富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谈Simens的连接主义[J].外语电化教育,2008.

[2]杜修平,杜文睿,王怡雯.连接主义的知识观解读[J].现代教育技术,Vol.22.2012年第11期.

[3]刘菊,钟绍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外国教育研究No.1,2011第38卷总第247第22卷.

[4]GeorgeSiemens.KnowingKnowledge[EB/OL].

[5]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01期.

第12篇

关键词:大数据;发展脉络;营销趋势;研究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社会化网络的兴起,使信息数据产生机制更复杂、传播速度更快、类型更多样,全球进入信息数据量“井喷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国际数据公司(In原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IDC)指出:全球创建和复制的数据量五年内增长近九倍,预计将以每两年至少翻一番的速度继续增长。仅2013年,世界范围存储的数据就达1.2ZB(1ZB抑1021B),将这些数据刻录到CDR只读光盘并堆起,其高度将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五倍[1]。生产和信息方式的变革引起管理规范及其深层次上价值观的转变。传统企业营销中,为避免无法获取整体数据的弊端,多依据小样本采样统计推断以形成所谓“科学决策”。然而采样分析的成功取决于样本的绝对随机性,大数据时代,营销调研建立在对大样本持续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实时分析和输出调查结果将为营销决策提供及时判断临界值。在大数据背景下对营销活动进行研究,具有聚焦数据,提高营销决策科学性;强调洞察,增强营销活动“预见性”;重视创新,增强营销理论“前瞻性”等研究价值[2]。特别是中国具有众多人口和庞大市场,也使中国成为最为复杂的大数据国家之一。那么,大数据对营销活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文献综述,对大数据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数据对消费者行为、营销决策模式、营销战略、营销要素等的影响表征及其机理,最后对大数据的营销应用研究做出述评。

二、大数据的发展脉络及概念界定

(一)大数据的发展脉络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只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才从规模、类型等方面得以实现。早在198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Toffler在其著作《TheThirdWave》中,提及“大数据”,并称之为“第三浪潮的华章”[3]。2001年,META集团(现为Gartner)的分析师Laney指出数据增长带来规模性(Volume)、高速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等变化[4]。《Nature》则在2008年9月开设“BigData”专刊[5-7],同时《Sci原ence》也推出数据处理研究专刊“DealingWithDa原ta”,对数据洪流(DataDeluge)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影响做出讨论[8]。大数据研究的开创性论文是Gins原bergetal(2009)的“DetectingInfluenzaEpidemicsUsingSearchEngineQueryData”,该文探讨了如何利用谷歌搜索引擎查询词来预测流行病[9]。只是在最近几年,大数据才成为高频词。2011年5月,麦肯锡公司《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前沿》报告,指出“在数据渗透于各领域并成为生产要素的背景下,对海量数据挖掘应用,将带来新的生产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10]。2012年3月,美国开始实施“大数据研发计划(BigDataRe原searc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将大数据喻为“未来新石油”,并视为与互联网、超级计算机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也是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所实施的又一国家级重大科技战略。日本紧随其后,推出“新ICT战略研究计划”。同年,世界经济论坛《大数据、大影响》报告,从多个行业领域阐述大数据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发展机会[11]。就国内而言,2011年12月,国金证券开创国内大数据研究先河,将其研究成果引入资本市场[12]。2012年5月,香山科学会议组织“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论题的会议,同年6月,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YOC原SEF)举办“大数据时代,智谋未来”会议,对大数据挖掘技术、组织架构、平台治理等展开探讨。2013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美国营销科学学会(MSI)、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2013营销科学与应用国际论坛”,也将“大数据、社会化、移动化对市场营销的新挑战”作为主要议题之一。2014年2月,北京银行与小米科技就移动支付、便捷信贷、产品定制、渠道拓展等签署协议,表明国内企业运用大数据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2014年3月5日,总理第一次把大数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阐明了国家对大数据产业鼎力支持的政策,随后一系列公开讲话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战略部署。2015年2月,百度公司利用百度迁徙、百度指数等大数据产品直观地呈现了春运“景观”,把大数据研究成果可视化地展示在电视屏幕上。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互联网+”计划,推动大数据与现代工业相结合。

(二)大数据的概念界定

大数据本身就是抽象的概念,当前对其概念界定尚未达成统一,不同组织及学者给予不同的表述,见表1。尽管各方对大数据概念并不统一,但其中“大规模数据”“体量、复杂性及速度超越传统数据”“超越现代技术手段处理能力”等观点得到基本认可。IBM公司及Laneyetal(2001)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征:规模性(Volume),数据量一般要达到TB级甚至PB级;多样性(Variety),数据结构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高速性(Ve原locity),产生、处理、分析数据的速度加快。国际数据公司(IDC)在此基础上,增加“价值性(Value),即“大数据价值很大但呈现低密度性”的特点,从而形成大数据的“4V”特征[16]。而NetApp公司认为大数据具有“ABC”三特征:大分析(BigAnalytic),通过对大数据实时分析构建新的业务模式并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高带宽(BigBandwidth),快速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大内容(BigContent),包括各种类型数据,同时对数据存储、扩展、安全等管理的高要求[17]。

三、大数据对未来市场营销的冲击

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特征、消费者行为变化及营销模式的可能演变,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勾画的大数据对未来营销活动的影响趋势,见图1。

(一)大数据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援消费行为更理性。工业化时代,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消费者易受各种如低价促销、广告宣传等影响。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有更多、更方便的途径获取更详细的商品价格、成本、产地、质量等信息,并可更方便地搜寻、比对和遴选,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18]。2援消费行为幂律分布。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评价系统更广泛,先前购物者的购后评价及经验对新消费者具有重要参考。相比先前购物者的好评,消费者则会更关注其差评,以便做出正确的消费决策。同类产品中,质量好、价格有优势、服务好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并不断吸引新的消费者,形成“滚雪球式”的“马太效应”,消费行为呈现幂律分布。3援消费行为更个性化。工业化时代,商家追求规模经济的考虑,只能在有限范围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而大数据时代,信息广泛并快速传播,消费者的消费认知及创造力大大提升,消费异质性不断增大,对产品或服务的关注并不仅限于以往的质量、品牌、价格、售后等,更关注其个性化的满足程度。

(二)大数据对营销决策模式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发生三个变革:其一,要分析与事务相关所有数据而不是少量数据所构成的样本;其二,要接受数据纷乱复杂的事实,而不能过于苛求精确;其三,更加主动地分析相关关系而不再探究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19],可以说,数据驱动型决策(Data‐drivenDecisionMaking)是大数据背景下决策的特点[20],以“数据化、智能化、实时化垣经验”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决策范式。1援数据决策技术升级,注重实时处理及相关分析。传统分析多基于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学模型等方法,对大量一手和二手结构化数据实施分析,从中寻求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常用方法有: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A/B测试、数据挖掘等。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规模大、传递速度快、非结构化数据多等特点,使得传统数据分析及数据库管理手段很难适应时代要求。数据产生及传播速度加快,要求数据应用实现从离线(Offline)向在线(On原line)的实时处理转化[21]。数据关联成为大数据的主要价值来源,但数据间交互广、价值密度低、碎片化严重,也使决策重点从以往因果关系分析向相关关系分析转变。2援决策参与主体向社会大众倾斜,数据分析师地位加强。大数据使营销决策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分析而非经验或直觉[22],直觉判断将被精准的数据分析代替。管理者决策重心在于正确发现并提出问题,一线员工对决策参与度将大大提升,决策主体从社会精英向社会大众倾斜,扁平化组织架构、学习型企业文化将得到加强。同时,能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分布式管理的数据分析师,将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三)大数据对营销战略的影响

1援激发协同营销的竞争格局。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与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营销系统开放性更明显。企业竞争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间或供应链的链条间,而是向多主体所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间延伸[23]。企业营销战略的设计应打破传统的个体竞争思维,在不断提升自身营销网络化和动态化能力基础上,利用外部资源,形成协同营销格局。2援一对一营销的精准定位。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记录消费者在产品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品牌偏好、口碑评价等行为数据,基于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并借助数据挖掘、统计计量等,按一定的细分标准进行消费行为细分,从而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形成目标市场的选择和一对一营销的精准定位。

(四)大数据对营销要素的影响

1援产品:顾客参与式的产品设计和个人定制。大数据背景下,虚拟企业和智能车间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顾客参与式的产品设计和个人定制将大行其道。那些市场价值在较短时间发生贬值的短生命周期产品的时效性更强、需求波动大,与外界存在着复杂非线性关系[24]。而长周期产品特别是其中生产工艺复杂、流程管理复杂、客户需求复杂的复杂品(ComplicatedProduct)将实现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整合及全生命周期数据整合[25]。“全息”生命周期的完整大数据可帮助企业构建消费者兴趣图谱,从而应用于营销和新媒体关系定位中。2援渠道:渠道缩短及渠道多元化。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更为成熟,经由中间商的渠道模式将让位于直销,渠道长度越来越短。特别是具有及时反馈交互关系平台技术的实施,使企业可开发出更多、更便捷的渠道与顾客连接,实现多渠道及跨渠道营销。诸如微商等“屏幕+手指+快递”的购物方式,配合超低的价格,使营销渠道更趋多元化。3援价格:透明度更高,基于支付意愿的差异化定价。传统营销定价多从产品成本、利润率、顾客接受度等简单因素考虑,并依据先前相关销售经验建立精算模型。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精算模型将被颠覆,价格不对称性有所改善,定价透明度越来越高,明智的价格策略是企业“阳光”定价,基于支付意愿的差异化定价将成为主导,电子支付成为主流。4援促销策略:促销手段的数字化、互动化趋势。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率不断下降,而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上的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促销信息的重要传播手段,促销手段更具数字化。同时,促销手段更新颖,目标受众被多元化数据锁定,并特别强调与顾客间的互动和情感沟通。

四、大数据研究在营销中的应用评析

(一)研究层次:偏宏观层面研究,轻微观分析

当前对大数据的相关研究,更多从宏观层面对其概念内涵、形成脉络及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展开描述,而对大数据所形成各种影响的内在机理缺少必要的微观分析。大数据为未来营销带来深刻影响,但机会和挑战并存,其合理利用前提是必须拥有准确、可靠、及时的高质量的数据[26],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有效的营销决策信息,才能帮助企业实现精准定位。

(二)研究视角:多立足于信息科学视角,缺少管理视角

当前,国外从管理学视角应用大数据技术来支持管理决策已成为商科教育的热点[27]。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模式还有待形成,现有的相关研究则更多立足于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检索、挖掘及离线分析等信息科学视角。而只有立足管理决策的视角,探讨大数据对现代经济组织的战略定位、架构设计、营销实施等实时问题,才能真正发掘大数据的“资源”价值,建立起信息引导决策的机制。

(三)应用范围:国内多理论研究,实践广度、深度不够

第13篇

关键词:室内装修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商业运营模式

当今,我国室内装修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这场机遇与挑战中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位置,已经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研究室内装修行业中的家装企业为例,以家装行业在多媒体数字化背景下的商业运营模式为主体,通过对数字化平台设计下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分析,结合网络装修平台的发展情况,提出家装企业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

一、我国家装行业的规模及发展

“室内装修”行业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公共空间环境为设计、施工主体的,建筑装饰企业。一类是以家居空间环境为主的,家庭装修企业。所谓“家庭装修”(简称家装),是指通过设计、施工等一定技术手段,利用材料、家具、织物等饰品对住宅空间进行改造和装饰的过程。“家装”这种新需求理念的产生,也促使了一个具有庞大的家装产业链的行业的产生。在这个产业链中涉及的产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设计、施工、材料等内容外,还包括了家具、厨具、洁具、灯具、家电、广告、营销等等。其范围之广,市场行为之多样性,需求之旺盛,使得这个“家装”行业拥有着持续的发展动力和无穷的商机。

目前我国家装市场的容量已经超过4万亿元的规模。但是,传统家装市场不规范,装修公司之间竞争无底线,合同签订陷阱,消费者为了达到自身要求往往要支付超出原预算甚至翻倍的费用,如果没有加价,消费者则可能被迫掉进另一陷阱,所用材料质量低下,以次充好或缺项漏项。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都显示了传统家装行业的产业链出现了困局,亟待求解。

二、“互联网+”下的家装行业

随着这几年我们国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消费意识的多元化对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由单一的传统型向多样的现代型转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细化,对互联网的需求也各式各样,这就给功能综合型的网络系统及网络信息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具备专业信息的信息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首要选择。

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家装企业开始意识到为大众服务的不再只是设计和施工,而是信息和需求,“互联网 + 家装”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那么,如何将装修与互联网结合企业该如何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在当下掌握企业发展的先机?由于家装行业的产业链太复杂,涉及的行业太多,再加上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家装行业水很深,可暗箱操作的漏洞非常多。这就迫切需要借助一种透明的手段来改造传统家装行业,让家装的信息更透明,让服务更到位。“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手段。

三、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

1.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目前的客舳约易笆谐〈嬖谧乓恢忠求高品质、省时、省力还省钱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是未来家装市场的主流,也是影响家装行业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要想满足这种需求,使家装行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家装行业就必须要创新与转型。目前传统企业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业务要想迈上新台阶,转型电商无疑将成为关键。

家装行业的创新与转型可以依托“互联网 +”这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互联网与家装行业”相结合,通过结合,形成一种“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新模式。所谓“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新模式,可以这样理解:“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业主通过网络上的装修网站直接与装修公司、设计师、建材商等进行交易。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中间转手环节,从而使业主买到的服务的价格比市场便宜很多,相应的,企业等到了大量的业务。在这个平台中,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核心,兼顾家装公司及装修产业的商业利益,使家装行业产业链的各种产业能够很好的结合,达到一种平衡,最大程度的减少产业链中的矛盾,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特点

该平台的设计定位于通过数字化的设计,给消费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家装解决方案,在该方案中包括设计、施工、材料采购、预算、家具配饰等一系列内容。这样消费者的装修工程不但省时省力,还更加的透明化,在价格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该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量整合和信息的直观透明化。该平台中储存着装修产业体系中各个产业的产品信息、价格信息和产业规范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客艨梢院苤惫鄣匮褡约旱男枨螅决定自己的装修形式及资金投入。

该平台购买过程具备直观透明化的特点,装修公司和供货商通过该平台公开、透明地处理和共享信息,与消费者建立互信惠的良好商业关系。同时还可以保证平台中的商家在最大程度上活的盈利,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减少可能发生的纠纷。

3.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整合优势

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整合优势是多方面的。首先,该平台实现了装修公司、材料商、产品商和消费者的最优化组合。四者之间的利益原本就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该平台将这一关系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和数字化的实体体现出来,使得该商业运作更有效率,操作更直接、方便。其次,该平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消费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条网线,待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当前最全的装修信息和市场资讯,省去了四处奔走的时间和辛苦。

四、构建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

1.网络数字化平台商业模式的构建方式

家装企业在构建网络数字化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放在企业和合作伙伴在内的整个行业产业链和家装市场的大系统中思考。现在的装修公司一般都是设计与装修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虽然专业性会更强,但是对于装修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产业涉猎的很少,不同的产业之间交流较少,合作领域不宽泛。本文提出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是

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之上构建的一站式平台家装到户的商业模式。消费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条网线,待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当前最全的装修信息和市场资讯,坐享家装的品质服务,也可以到线下的实体公司中去体验。通过这种联合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经营模式,消费者可以轻松享受从装修设计、施工、安装等一系列,一站式的服务。

该经营模式将装修过程分为装修(风格)设计、材料选购、家居用品选购、施工、安装、软装配饰和入住等八个过程的形式来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装修进程来选择合适的商品和服务。该经营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一个利用网络数字平台实现家庭装修的工具,它可以使不懂家装的人通过这个平台轻松地完成装修,使装修的各个环节更加透明,减少装修纠纷的产生。对于装饰建材家居行业的供应商来说可以直接获得消费者和订单的渠道或平台。网络数字化平台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将商品交易建立在互联网,网络数字化平台之上,借助网络的社会化,消费者轻松选择优质的家装产品和服务,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借助第三方支付系统,比如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将支付宝所记录的交易质量与诚信体系挂钩,再加上交易评价系统的导入,理论上解决网上交易的风险问题,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2.网络数字化平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

网络数字化平台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销售盈利。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与建材、家居、软装、装修、装饰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平台直接从其厂家采购商品。数字化平台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为企业做宣传推广。消费者选择好自己需要的商品后,通过下订单通知平台,平台再经过一定的程序审查,审查通过后通知商家发货。商家每卖出一件商品,就会按事先的约定比例给数字平台一定的返利。如此良性循环,既给企业带来了销售利润,也给数字平台带来销售返利。这种 利模式可以零库存,无需建立物流仓储等设施,便于把握市场,可有效获取用户需求反馈,不依赖中间商,可为用户过滤无用信息,能够有效的推荐优良的产品。

五、关于家装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未来的家装行业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渠道来呈现。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实体店体验产品,然后在互联网数字平台上或借助移动终端购买商品。同时,消费者沟通、提货或送货以及退换货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实体店来承担。互联网数字平台成为“生产兼消费者”模式的实现平台,也是互联网营销和大数据挖掘的平台。因此,对于已经开展或者即将投入到家装网络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企业来说,改变传统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观念势在必行,必须树立以消费者为本的理念,打破现有的顾客、品牌、产品种类、行业以及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新型的业务体系,形成创新的业务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国军《英特尔家庭装修数字化平台设计及商业模式研究》,2011,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4篇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产品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能力、机制、体制的竞争。通过联合协作,把纺织服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制及连锁经营企业,使产品尽快走向国内、国外市场。

第15篇

论文提要: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的重视,成为中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本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对策措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营销也越来越普及,企业的生存竞争空间正逐步从传统市场转向网络市场,营销方式也从传统的市场营销转向网络营销。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网络市场营销规模2003年18亿元,2004年31亿元,2005年54亿元,2006年已经突破75亿元,表明我国网络营销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网络营销作为一种独特的营销模式目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把互联网作为销售工具及销售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能充分发挥自己在价格、产量和机制等方面的优势,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营销正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但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仍存在着许多发展瓶颈与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观念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对开展网络营销的认识不深,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更没有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有些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过于简单,只是把网站和网络营销看成一个孤立的市场推广手段,并没有真正地将网络营销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结合起来。据统计,美国大概有60%的企业利用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在我国这个比例仅仅只是5%,可见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信用与安全问题。开展网络营销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信誉问题,没有实际交往的双方如何取得彼此的信任是困扰网络营销的一大难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较弱,因此,抗风险能力差,成长性不强,信用程度往往很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难,对外交往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营销的效果。另外,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开展网络营销的一大阻碍,是中小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担心的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易面临着种种风险,网上交易安全性。

3、人才问题。人才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中小企业需要既懂网络技术,又懂营销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多数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网络营销人才。有的企业技术人员不懂营销方面的知识,过分强调技术,忽视用户的需要,导致系统使用状况不良。

4、物流配送问题。多数情况下,交易双方无法在网络上实现实物的转移,只能依赖于网下的物流配送体系。但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配套的物流配送中心或信息服务中心。同时,我国物流业的不发达和滞后的社会物流配送体系也导致运输费用过高,除支付商品价格外,还需支付运费;运输时间过长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的快速、便捷、低价优势的发挥,使得一些中小企业不愿意在网络营销上进行更大的尝试活动。

5、企业管理问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偏低,影响了网络营销的顺利进行。开展网络营销,要求中小企业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对传统营销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营销观念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围绕核心业务开展流程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从而使技术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起来。

二、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的特点,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条件等因素,不断探索适用自身特点的营销策略。

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学习和了解网络营销的知识,形成科学的网络意识,树立借助国际互联网改善经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网络营销观念。中小企业要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将金字塔形管理系统扁平化、网络化,重建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基础,形成适应开展网络营销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到抢占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网络营销。

2、做好网络营销市场定位。网络销售和单向营销模式不同,它是双向的营销方式。中小企业要根据网络营销特点广泛进行网络调研,以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有目的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与市场相关的信息,特别是涉及客户的需求、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准确进行自己的网络市场定位,从而合理、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满足客户的特定需要,这样才能对客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网络营销的效果。

3、加强营销网站内涵建设。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企业要想成功地开展网络营销,就要精心策划网站和做好网站维护工作。网站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和简单实用,内容要经常更新,建立一个数据库系统,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等。也可利用专业化的网络营销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聪网等,通过与平台供应商的合作,节约网络营销运行成本,获得更为先进和专业性的服务。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建立一套网络销售和客户服务系统,借助互联网固有的交互功能,利用电子公告栏或电子邮件等手段提供在线售后服务或与客户做双向沟通和交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把客户融入整个营销过程中,鼓励客户参与产品决策,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充分掌握客户的需求状况。

4、加强网络促销活动。重视网站的推广工作,促使消费者浏览企业的网站。推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例如报纸、电视、各种公司宣传品、名片、广告衫和产品包装等宣传网址;也可利用Internet的资源推广网站,将网络广告发送到Internet上经常被网民访问的地方,如搜索引擎、服务网点、行业网站、讨论组和电子信箱等。

重视网络促销。网络促销的出发点是利用网络特征实现与顾客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不是传统营销中“推”的方式而是“拉”的方式,即“软”营销,这一特色是发掘潜在顾客的最佳途径。目前,网络广告是较为普遍和受欢迎的促销方式。

5、优化营销渠道体系。网络将企业和消费者连在一起,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这种渠道,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考虑自己建设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全国供应链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支撑的多样化、直接分销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体系。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有关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物流配送的社会化。

6、加大对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一个瓶颈。因此,中小企业应当重视培养网络营销方面的人才,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组建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企业还要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形成适应开展网络营销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

总之,网络营销是企业未来营销的发展方向。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营销突破资源限制,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海娟.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