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学术出版经纪人 互联网+ 学术期刊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56-0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教授出版《数字化生存》[1]一书,预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短短数年间,预言成为现实。数字化出版为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的冲击。《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趋势》指出:“尽管传媒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然而以报纸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媒介产品已经处于其市场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 [2]。报纸遭遇的是“断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也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2005―2012年我国期刊总印数持续8年增长,达到33.48亿册,但从2013年开始每年总印数都在下降。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下滑仍有持续趋势”[3]。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化出版的挑战,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龙源期刊等大中型网络期刊收录平台。网络期刊平台突破了传统期刊在时间、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为学术论文的传播、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地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弊端,甚至威胁到学术期刊的生存。首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工艺、出版介质、出版流程及传播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运作模式的编辑提出挑战。尤为关键的是,作者和读者对于学术论文的传播均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时代的传播规律、传播工具及传播技术都有些陌生,在满足读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数字期刊平台将传统期刊肢解,作为身份特征的封面、栏目、风格等不复存在。

最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读者无需向学术期刊支付费用,即可通过互联网对学术信息进行检索、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等。自媒体出现后,作者可以绕开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户都可以对论文进行更改和“二次传播”。读者与作者之间,似乎无需学术期刊这一平台便能实现互动,传统学术期刊信息的权威地位逐渐消失,学术编辑作为“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说,数字化时代将学术期刊及学术期刊的编辑带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断言,前景更不容乐观。一旦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在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传统学术期刊这艘“老船”恐怕将迅速沉没。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编辑,是否得弃船逃生?

毫无疑问,时代迫切需要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完成新的职业定位。

2 “互联网+”思维与“学术经出版纪人”职业新定位

第2篇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网络安全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2]杨焕.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3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 移动阅读 挑战 对策

在“快餐文化”的时代,人们通常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移动阅读具有的阅读空间趋向移动化、阅读时间趋向碎片化、阅读主体趋向多元化、阅读方式趋向互动化这四个方面特点赢得了很多受众,导致纸质媒体市场严重萎缩,面临着空前绝后的生存危机。

迄今为止,学术期刊经过了很长的纯粹纸媒时期、纸媒和PC互联网并存时期。虽然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学术期刊仍然无法完全摒弃纸媒和PC互联网,但随着移动阅读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期刊逐渐移动互联网化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碎片化信息改变大众阅读习惯

据统计,2012年,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开始超过PC电脑上网用户,并且快速增加。到2016年,我国智能手机保有量将超过10亿部。毫无疑问,人们的衣食住行医娱教科文等都快速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阅读平台从纸质书本、PC电脑转移到移动终端,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变迁潮流,社会大众的阅读模式会受到重要影响。传统阅读方式往往要求读者在特定空间里进行阅读,对阅读空间常常有设备、灯光、器材等系列条件要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已经不受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不需要特殊的场所条件;由于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移动阅读终端的便携性特点,在等待、休息等碎片化时间里进行阅读,达到利用时间和吸取知识的双重目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获取阅读资源的便捷性、经济性都大为改观,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取“高大上”的阅读资源,阅读主体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传统阅读方式往往具有“单向传播”特点,为作者与读者提供阅读互动的途径较少,有限的互动途径往往由于成本大、成效差而束之高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微博和一些移动阅读平台自身具有的互动功能让作者的“被认同感”和“被点赞”的内心需求得以快速高效实现,让读者的读后“表达欲望”和“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移动阅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纸质媒介到PC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移动阅读实现了知识传播革命,移动阅读重新建构了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阅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阅读兴趣,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新媒体兴起让学术期刊发展面临挑战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等的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兴起,都让传统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由于自身编辑与刊发方式存在速度慢、周期长等因素,发展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大部分学术期刊仍然沿着现行“纸媒+互联网”模式,其中部分优质和权威学术期刊由于拥有忠实用户而没有受到移动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容易为部分学术期刊形成一种假象:即使可以无视从而拒绝融入移动互联网,学术期刊发展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其次,一部分学术期刊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主动调整期刊发展策略,借助移动阅读技术设计期刊移动互联平台,积极对外推介,扩大自身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影响。

三是少数学术期刊仍然坚持传统纸媒时代做法,没有官方网站,投稿仍然依靠邮寄方式,与外界沟通主要依靠是固定电话。这类学术期刊在期刊界和学术界影响日渐式微,个别学术期刊面临停业关门的危机。

在移动阅读时代,绝大多数年轻读者倾向于在移动阅读平台查阅学术期刊,通过传统的纸质期刊和PC电脑上网的方式越来越不被年轻读者群接受,即使是权威、优质学术期刊也明显感受到移动阅读带来的读者群的变化。

作者群和读者群正逐渐迁徙至移动互联网,部分学术期刊由于没有及时转型,面临着丧失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危机,导致期刊运营困难。其中一些核心期刊尚能通过收取版面费来保证期刊编辑部门正常开展工作,非核心期刊若是无法依靠有限的财政拨款维持运营,如何生存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学术期刊应提高移动互联网化水平

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期刊方阵的重要成员,应该认真面对发展困境,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办刊模式,从“内容为王、渠道为零”、“内容为主、渠道为辅”转为“内容与渠道并重”,实现期刊专业化水平和移动互联网化水平的双重提高。

搭建期刊移动互联平台

学术期刊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推进期刊网络化建设。学术期刊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建立期刊信息服务平台。平台除了介绍期刊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外,可开设当期目录、过刊目录、期刊检索、稿件查询等移动在线服务。学术期刊应通过利用APP,更好地实现碎片化阅读、增强互动功能、提升阅读体验。

由于传播技术的局限,传统纸质期刊普遍采取慢速、单向的交流方式,互动的效率极为低下,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术期刊通过采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发期刊APP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建立移动互联平台,形成编辑、作者和读者的立体多维互动途径。

形成编辑、作者的立体多维互动途径

加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是办好学术期刊的重要方式。在纸质媒体时代,编辑和作者之间是依靠邮局寄发稿件来进行联系,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仅有的固定电话联系也只能交流稿件修改意见等有限信息。到了PC互联网时期,通过电子邮箱寄发稿件极大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工作效率,为编辑和作者之间进行快速高效的交流提供了便捷途径,但仍无法做到即时交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信、QQ和期刊APP,编辑与作者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完全改变了传统纸媒时代和PC互联网时期的交流方式。

创新学术期刊营收模式

学术期刊市场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在保持期刊纯正性、学术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实现期刊收支平衡甚至获得一定的利润,这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用户付费多元化、便捷性、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通过移动互联平台实现付费下载查看学术论文将是学术期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学术期刊采用移动互联平台的初期,尝试实行免费下载期刊论文模式,积累用户数量,增强用户粘性,提高学术期刊市场占有率;对于已经采用移动互联平台的权威期刊,实行以比PC互联网低的费用下载查阅期刊论文的方法,这将能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实现期刊营业收入的不断增加。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企业在移动互联平台进行广告宣传,效果将远远超过纸质媒体和PC互联网。学术期刊可以适当在期刊移动互联平台开放广告业务,吸引优质企业刊登广告,增加盈利收入,改善办刊条件,最终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报业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电力保护通信系统设计

随着电力工业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企业对线路的保护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信系统作为高频保护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要求具有更高的可依赖性、安全性及快捷性。同时,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光纤通信的日益普及为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一、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概述

随着人力资本成本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变电所逐步开展和普及无人值班的运作方式。所以传输各类信息的远动通道便成为了解和控制变电所运行状况的唯一窗口。因此,通道的建设、保持及维护成了工作的重点及难点。一般来说,远动通道分为接收变电所各类信息的“上行”通道和下发各类控制信息的“下行”通道这两种通道。上行通道一般可以直接通过主站显示屏的画面查看其运行情况,而对传输遥控命令的下行通道,至今所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厂站端的RTU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均不具备对下行通道的检测功能,这严重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1]。基于此为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线路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线路保护重要组成部分的远方保护信号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快速性必须要可以保证。

二、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现状及趋势分析

2.1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电力企业中,而对于小型的发电企业则很少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一些小型的电力企业来说采用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必要性比较弱。其次,系统的运行对人才与资金的要求比较高,小型电力企业不具有具备专业知识的系统建设及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就目前我国电网中运行的远方保护信号设备而言,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采用的都是模拟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使用电力线为载体的保护专用收发信机和电力线音频复用通信系统两个部分[2]。

2.2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保护通信系统必然代表保护信号设备的发展方向。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符合全球数字化的潮流,第二,数字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第三,数字设备可靠性比较高,调试和维护非常方便,从长远来看,可以降低使用成本。第四,数字设备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

三、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必然代表保护信号设备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电网改造中SDH、ATM等新的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这无疑可以看出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潜力[3],同时电网改造也给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的保护信号通信设备首选是数字保护通信设备,而且实现的方式主要是将保护信号复用到SDH通信设备的时隙中,利用SDH设备的快速自愈性能进一步提高保护信号通信的可靠性[4]。基于此论文对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进行一个系统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这套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了特别的纠错编码解码方案,同时结合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比如高速CPU、CPLD和流行的Windows人机界面等。这些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使调试、维护和使用过程更加方便安全。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以具有自愈功能的SDH环状网为核心,提供行政电话、调度电话、远动数据和保护命令的全方位接入和传输。

四、结语

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保护通信系统必然代表保护信号设备的发展方向,这种数字保护通信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还可以提供行政电话、调度电话、远动数据和保护命令的全方位接入和传输,在实际运用中值得推广。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玲燕.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可靠性及其路由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旧媒体;前景;信息技术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的新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2012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新媒体是最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体类型。

二、新媒体的发展过程

新媒体兴起的过程简单可概括为:首先是电脑的发明,然后是互联网的出现和HTTP协议的发避孕药。其他的数字技术包括卫星电视、宽带网和手机无线服务平台,这三项数字技术的兴趣,为数字技术席卷当今世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也为数字技术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新媒体的运用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已由高端用户、个别人群,向普通用户和大众人群推广。已经普及的办公自动化和正在以几何状发展的网络电视、视频点播、广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电子书刊、网络广告等,因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倍受用户的亲睐[3]。特别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整合和电信、移动、联通3G牌照的发放,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业务、以网络为代表的互动业务、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清业务,成为新媒体下一步发展的总体趋势。新技术摧生着人们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竞争意识。它以旺盛的生命力赢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对传统技术也形成了挑战和技术革命。

2011年5月15日,爱立信首席执行官思文凯日前表示,预计至2013年全球将拥有65亿手机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也将在未来5年内激增,预计将达到25亿。而两年后的今天,其用户数远远不是上述这个数字了[4]。从这些数字表明,新媒体的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的多,它不仅体现在对新市场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媒体所拥有市场的一种挤占。从我市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中的广播市场明显萎缩,电视市场、平面媒体(报刊)处于稳定状态,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市场份额增加速度十分明显,并有抢占传统市场的趋势。也就是说,从全球、全国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新媒体的诞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新媒体以其诸多的应用优势,成为市场新宠儿的局面,正在逐步从高端化向大众化普及,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新媒体内容整体呈现视频化趋外,用户在消费视频内容方面也在发生变化。网站的视频节目构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影视长剧、播客分享、传统电视和自制节目[5]。过去用户以观看前三者为主,特别是影视长剧,各大网站不惜血本购买版权同步或提前播出,以吸引用户。但随着版权购买成本的增大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视频网站开始打造自制剧、纪录片和教育科学类等时长在20分钟内的视频。这类微视频将成为新媒体内容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造就了新闻的产、供、销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也将用户带入一个在过剩与稀缺间焦灼的社会环境。然而,新媒体的力量就在于既因为新技术产生了一种情况,又能用更新的技术来解决这样的一种问题。面对当下的互联网生态,Solomon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也是新媒体进入整合式传播的必然选择。So、Lo、Mo,分别是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的缩写,Solomon是社交、本地和移动三概念的结合,目前应用于网络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其实Solomon模式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及科学传播,能够形成一种基于内容本地化、方式社交化、获取移动化的整合式传播。

一般的社会化网络具备三层构造:第一层为个人信息展示,第二层为共享与分享,第三层为基于社交空间的群体协作,在社会化网络里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构建社会化网络的三个层次使得互联网起来赵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会让网络时代进入一个“机器也会思考”的时代。我们现在就可以想象:当我们去故宫博物管作参观时,当我们用手机拍下太和殿的照片后,我们的网络空间里立刻就能呈现出相关太和殿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最新的与太和殿或故宫相关的新闻、视频,互联网还会根据你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给出精准的参观建议、参观贴士以及社交网络里其他朋友的推荐、介绍和心得体会。当然如果恰好有同属一个社交网络的朋友也在故宫的话,互联网也会及时告知你,把朋友推送到你的身边……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艺术评论-2012(5).

[2]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270.

[3]会议论文数字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的蜕变──从“电视新闻”到“视频信息”2007年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2007.

第6篇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竞争与垄断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竞争尤为普遍,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产业模式之中,更是对金融实力的竞争,很多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碰撞的过程当中,最终产生了竞争性垄断,而这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模式以及投资模式的单一性,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稳定。例如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支付手段已经逐渐产生了竞争性垄断的局面,这有可能会使得互联网金融格局出现服务同质化的现象,并且有少数金融机构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现象也不利于市场稳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广泛,例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网贷产品,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加速了贷款公司的倒闭,而这种倒闭,由于受到服务同质化以及监管不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现竞争性垄断。

(二)资源重构过程中存款与贷款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资金的投放以及吸纳互联网资金的这一部分人群里也有存在对于金融风险意识相对较低的人,他们往往会在投资过程中产生一些非常不理性的行为,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这种现象涉及的人群数量较大,且会对社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很多贷款人群在对资金链条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些银行无法获得小微企业或是个体工商户的融资,而一些传统商业银行在对资产以及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由于这些用户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也无法较为顺利地完成最终的评估,因此互联网金融在对资金进行投放的过程当中,没有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评估,这也会直接导致一些客户不能够正确使用资金,最终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贷款偿还的及时性,不利于资金链条的运营。因此,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放贷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各项因素,没有对经济周期进行探索,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存贷款模式时期出现失效,进而影响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稳定性。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运营者都应当正确判断贷款风险,有目的的提高客户的黏性,从而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这一行业的监管力度。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产品经济学理论无论是在范围经济还是规模经济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是一门较为成熟且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重要学科,而产品经济学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理论思想还是发展趋势都与经济学趋于一致。产品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元素构成,分别为需求方形成的规模经济以及供给方形成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尤为重要,在经济与当下互联网金融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资本与劳动力这两者的转换。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要素以及技术要素也在不断增强,在成本呈现递减趋势的背景之下,该理论所创造的收益却呈现着递增趋势,这也说明在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供给方规模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突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盈利效益,提升了互联网经济的示范能力,因而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成本经济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凭借着成本优势,在大幅扩大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使得利基市场得到了开阔,这与范围经济有着相似之处,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法用理论解释的现象。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处于链条的长尾位置,因此也进一步衍生出了普惠金融这一类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凭借着这一形态在很多金融业务中获得了延伸,逐渐使得金融成本控制变为可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事物都可以通过信息复制来完成,这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还能够吸引顾客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

(二)金融中介理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与产业经济学一样,都是经济学理论中重要的部分,在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之中,金融中介理论也在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首先,金融中介理论在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信息具有繁杂、无序等一系列特征,这也不能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控制信息、完善信息对称等问题,因此很难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时应对这一问题。金融中介理论不仅仅能够快速完成互联网金融主体的信息筛选、处理、判断,还能够运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为顾客在进行判断决策的过程当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顾客在对信息选择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了顾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信任程度,进一步控制成本交易。通过对金融中介理论的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两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信息资源复制以及应用的影响,成本表现出了递减规律,因此想要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选出对顾客有用的信息,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中介理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筛选质量,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三)信息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影响

通过将信息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疑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过程当中,在搜索理论以及声誉理论的共同影响之下,互联网金融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积极的影响效应,这种影响效应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再者,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造成十分行深远的影响,例如如果在互联网金融进行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情况,可能直接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而通过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能够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从而帮助很多贷款公司规定了逆向选择风险,在稳定企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者以及监管者应当准确意识到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大其发展稳定性,通过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以及模式问题,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稳定性以及竞争性,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逐渐到来之前,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应当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对经营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避免盲从金融时代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一稀,魏博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南方金融,2015(1).

[2]汪炜,郑扬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3]樊淑虹.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

第7篇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广告;富媒体广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86-01

一、网络广告概述

广义的来定义网络广告“一切通过Internet的各种技术表现形式,包括了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宽带连接和窄带连接,专用网络和公众网络等,传播商业信息的过程与方法都是网络广告”。而根据美国著名的传媒研究者霍金斯下的定义,网络广告即电子广告,指广告主利用一些受众密集或有特征的网站摆放商业信息,并设置链接到某处的网页的过程。简言之,网络广告指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和表示的基于互联网的广告。

二、网络广告新形式的种类

网络广告新形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种类:

(一)富媒体广告(Rich Media AD)

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互联网媒体形式,一般指使用浏览器插件或其他脚本语言、Java语言等编写的具有复杂视觉效果和交互功能的的信息传播方法,包含下列常见的形式之一或者几种的组合:流媒体、声音、Flash、以及Java、JavaScript、DHTML等程序设计语言,它们可以将网络线上广告转换成一个互动的模式,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广告信息。

(二)微博广告

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和传递的工具,它在文章内容题材和方式上,非常之灵活,在广告和新闻性传播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信息方式上,它的信息量更大,还可以用“中立”的观点来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进行推广,而且文章显得可信度更高。

(三)搜索引擎广告

所谓的搜索引擎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帮助用户在互联网上庞大信息资源库中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而搜索引擎广告则是指企业通过付费给搜索引擎公司来增加网站的排名,使你的网站在主要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处于较好的位置,以吸引更多网络用户访问你的网站。

(四)社区论坛广告

社区论坛广告是指通过在网络社区论坛这一平台,将分散的目标顾客和受众精准的聚集在一起,传递品牌信息,从而达到口口相传的口碑营销效果的广告方式。

(五)电子杂志广告

电子杂志是由国内著名的ICP提供、有着内容和信誉的充分保障,由专业人员精心编辑制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读性和交互性,而且还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无论您在全球的任何地方,电子杂志都可以带给用户最新最全的信息。电子杂志以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等多元素组合而成.强调互动性。

(六)游戏植入广告

游戏和广告在不断创造奇迹的互联网被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游戏为传播载体的新形式。将广告赋予用户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不但不易引起反感还可以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甚至达到病毒营销的效果。

(七)流媒体视频广告

广告主可以在视频内容播放之前、进行中、播放之后以电视广告的形式运行流媒体广告,或者广告主可在赞助位置、合作品牌页或商业信函中放置纯粹的促销内容。

三、网络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对于国外的网络广告发展来说,我国的网络广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技术和网络广告管理等许多方面仍需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从总体来看,我国未来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将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广告中新的广告模式还会不断出现;

2、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3、网站内容将更趋专业化和新颖化;

4、网络广告市场将更加规范。

总之,新的网络广告形式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最直观、最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与消费者交流,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销售企业产品之目的。尽管目前,这些网络广告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困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传输速度的加快,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基金项目:武汉长江职业学院2012年度教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12X014

参考文献

[1]沈蕾.网络广告形式及研究.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02).

第9篇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互联网+;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n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so can support manufactur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mode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lower cost and improve efficiency of logistics industry. Nowadays“internet+”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and motivation fo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internet+”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se industries' linkage, the paper illuminates the ways of“internet+”to drive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create valuation from the logistics service capability, manufacturing factors,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manufacturing; linkage; internet+; value creation

0 引 言

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更加重视高科技的应用,以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柔性制造为代表的全球一体化网络制造模式己经形成制造企业一批先进的制造模式,其目的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要想通过制造业提升制造水平,获取更多利润,必须改变其制造模式。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制造业先进的制造模式,同时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而“互联网+”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谋求新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渐进性改造和颠覆性改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智能城市、智能工厂、智能运营等的出现会使中国更加智能化、互联化。“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深度融合可以驱动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层次联动,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经之路。

本文在对“互联网+”的内涵和两业联动的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两业之间关系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的价值创造的机理。

1 “互联网+”的实施背景和内涵

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等的应用表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风起云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应用于各个产业。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促进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产生;跨界、众筹、众包、协同设计、个性定制等新的思维模式的产生;基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社交网络等互联网经济体形成的产业价值链体系的产生。

2016年4月主席也明确提出互联网在我国经济新常态推动方面会大有作为。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等的背景推动下我国政府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1]。“互联网+”为上下游协作产业之间以最低成本交换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等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互联网+”不仅以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通过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为重点,还是与国际经济发展的接轨,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英国的《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也是与互联网有关的规划。截止“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在“互联网+”的带动下,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达8.6万亿元,说明“互联网+”会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2 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两业联动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逐步弱化了传统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的界限,两者呈现出逐渐融合的发展趋势。物流业是生产业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产业链上与制造业相互支持互补的关系,使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层次联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两业联动的研究也表明两业联动是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沈文装(2014)初步定义了两业联动的关系,认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为获取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并通过各种协议或契约而结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合作关系[2]。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物流I和制造业的联动关系,本文将通过投入产出法计算两业之间的融合系数,将两业之间的关系初步数据化。融合系数计算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

根据1987-2012年的我国投入产出有关数据,计算出的各指标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到以下几点:

(1)最近20多年以来物流业和制造业间的融合系数都不大,且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确的发展走向,说明两业联动只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促进;

(2)1987~2012年间我国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投入率明显有一个快速上升期,然后又波动回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初期对制造业的消耗会逐步增加,随后会逐渐减少;

(3)1987~2012年我国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需求率指标明显大于其他几个指标,主要与产业规模的大小也相关,指标GM较大GL较小也说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占比较大而物流业占比较小;

(4)FM和GL、GM和FL发展趋势几乎一致,说明FM和GL、GM和FL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数量关系。

2.2 两业联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现状分析和与国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情况比较,大部分学者主要提出以下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制造企业观念过于陈旧,对物流外包认识不足[3-4];

(2)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2];

(3)制造业与物流业缺乏沟通,信息流通和运作衔接不畅,构成供需矛盾[2,4];

(4)物流业与制造业利益分配不平衡,联动关系不深入,存在信任危机;

(5)不具备完好的联动环境(如信任机制、物流业服务统一的标准体系等)[5] ;

(6)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实力不等,导致两业无法在同一层面联动[6-7]。

从文献梳理中可分析出,目前学者们认为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不对称方面。主要观点是认为我国的制造业和物流业还是两个相隔离的行业,中间的通道并没有有效打通,导致的后果就是物流企业没有得到制造企业真正的需求意愿,而制造企业也不满意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物流业和制造业由于缺乏沟通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降低、问题频发,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水平不等这一问题的描述上,大部分学者都是认为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更强。本文上述两业融合系数的计算也初步证明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并不处于均衡状态,物流业更多的依赖制造业发展。

3 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价值创造的机理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层次不深入,存在多种问题,国家和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两业联动。基于我国两业联动的现状问题和“互联网+”的应用,本文将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两业之间关系和外部环境等影响两业联动的因素方面出发,讨论分析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的价值创造的机理。

对于物流业和制造业多边联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供应链层面进行研究的。Lori S. Cook 和Daniel R. Heiser[8](201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一整套供应链实践活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和因子分析等,提出了信息共享、计划管理体系、信息技术、长期关系、分销网络设计和供应网络设计这六种影响因素对供应链绩效有提升作用。王强等(2012)[9]指出物流企业通过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总结出信任、依赖、承诺三个因素可以促进供应链整合并提高公司绩效。综上所述,结合前文分析的两业联动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本文将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两业之间关系、外部环境方面分析“互联网+”驱动的两业联动的价值创造机理。

(1)物流服务能力

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是基于制造业的物流需求而产生的,制造业将物流需求外包从而与物流企业产生了联系。物流服务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制造业物流需求外包的水平,物流服务能力低会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水平低,降低了两业联动的水平。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个性定制化生产模式的确立导致对物流服务要求更高。

物流服务需求和供给因具有碎片化和非计划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匹配,互联网可实现物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和优化组合,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因而“互联网+”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获得更多利润创造了空间[10]。总的来说,宋华[11]、梁红波[12]和吉峰、张婷、巫凡[13]等大部分学者都一致认为通过“互联网+”驱动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能够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提升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服务水平。“互联网+”驱动的物流服务创新可以满足制造业高水平的物流需求,为两业联动中信息沟通不畅、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2)制造企业因素

制造企业的因素主要是指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认识,即制造企业的物流战略规划。前文也提到过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制造业对物流外包的认识不足。制造业制定物流战略的出发点是降低总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一点出发制造企业基本有两种选择,一是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二是制造业企业比较注重核心产品,具备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这种企业比较倾向于物流外包,从而产生两业联动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跨界协作成为商业新常态,并且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就是由连接和协同产生的,因此“互联网+”会引导制造企业外包其物流需求,推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制造业和与其联动的物流企业处于同一个供应链的网络中,从供应链层面分析可以反映制造业选择与物流业联动的价值创造点。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在供应链层面的应用,目前绝大部分的学者都指出“互联网+”整合了供应链上的资源,包括信息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资源,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同时通过信息的获取与共享,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与服务,方便了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优化供应链战略和网络,从而降低总成本。

(3)两业之间关系

基于关系的确立基础、发展过程将两业联动中形成的关系因素分为四个维度:信任、参与、共同目标和长期关系。

“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应用使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得以建立,打破了行业壁垒,使物流业和制造业不再各自自成一体,平台方便了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资金资源、设计和创意资源等的共享,使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更易于达成共同的目标,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目前,业内还没有对物流服务建立一个统一标准,应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精益物流评估标准,可以提高运作流程标准化和缩小运作管理的差异化,方便物流企业上游的制造业企业评估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增强物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依赖程度,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促进制造业在各个流通环节和更多增值服务方面与物流业更深层次的联动。

(4)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四大方面的总称,本文中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和技术因素。国家政策会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不同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同也会导致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努力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中国制造2025”提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生产业发展以后,我国发改委又提出“互联网+流通”和“互联网+高效物流”等指导意见,意见中均指出鼓励物流企业要依托互联网向供应链上下游发展,推进物流与制造协同。作为国家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对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势必会产生积极影响,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制造业更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引导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发展。

“互联网+”在技术创新方面对两业联动的影响是最广泛的。互联网技术对两业联动的驱动通过生产技术设备、物流基础设施等实体技术设备的更新和软件系统的创新建立一个由新技术支撑的智慧化的供应链体系,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业企业不仅建立自身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同时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创新的供应链体系对整个供应链流程上流通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多要素进行高效的集成、筛选、分析、管理、生成和传递。Jung等学者的研究证明各个行业的企业只自己掌握原始数据是不足以产生价值的,只有跨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才能创造价值,而“互联网+”技术就是从这方面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创造了价值[14]。

4 结 论

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描述并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别从物流服务能力、制造业因素、两业之间的关系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驱动两业联动创造价值的机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制造业更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引导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发展;技术方面,“互联网+”创新驱动的信息化系统和创新的供应链体系会对整个供应链流程上流通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多要素进行高效的集成、筛选、分析、管理、生成和传递,实现共享的价值创造,为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带来新机遇。

参考文献:

[1]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 电子政务,2015(6):4.

[2] 沈文装.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贺团英,马天山. 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2009(5):28-29.

[4] 周荛阳. 第四方物流破解“两业联动”之惑[J]. 中国储运,2012(3):101-103.

[5] 刘永亮. 基于产业细分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营商环境研究[D]. 上海: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6] 彭本红,冯良清. 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8-25.

[7] 程永伟.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测度及影响研究――基于供需依赖性视角[J]. 中国经济问题,2013(1):62-71.

[8] Cook L S, Heiser D R, Sengupta K.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upply chain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1,41(2):104-134.

[9] 王强,储昭P. 依赖、信任和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及其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3(12):133

-145.

[10] 李卫华. 借助“互联网+”战略的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J]. ν饩贸,2015(9):74-75.

[11] 宋华. 新兴技术与“产业供应链+”――“互联网+”下的智慧供应链创新[J]. 人民论坛,2015(22):21-34.

[12] 梁红波. 大数据技术引领物流业智慧营销[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85-89.

第10篇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发展趋势

1、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信息化和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化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呈现多样化设计理念。低功耗、高集成、持续续航是目前各大移动厂商发展的方向,部分可穿戴设备已经从产品概念化走向商业化。在2012年谷歌推出谷歌智能眼镜以来,全球众多科技公司,例如三星、微软、索尼等也相继推出在这个领域研究开发的可穿戴产品。在移动终端普及的今天,蓝牙以其低功耗、可靠性成为了设备与移动手机之间的通信的主要方式。在未来,智能穿戴又会在互联网下掀起革命浪潮。

2、智能蓝牙设备可穿戴概念

智能穿戴设备主要表示为嵌入在服装中,或者以饰品的形式存在于电子通信类器件中。智能穿戴设备具有信息采集、记录、显示、存储、分析、分享等功能。智能穿戴设备具有两大优点,分别为具有计算、存储、传输的智能终端和具有人体工学设计的体感。利用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嵌入到常用的佩戴物品上,便于携带,同时具有人机交互式应用体验。

3、蓝牙眼镜发展现状

自谷歌公司2012年谷歌眼镜以来,全球各大主流科技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智能穿戴设备,其中智能蓝牙眼镜和蓝牙手环成为了强占市场的焦点。但是的电子消费现状来看,其在人们的电子消费比例中并不具有优势,其中的原因是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产品过于同质化。

目前在智能穿戴设备中以智能蓝牙眼镜和蓝牙手环最为常见,但是智能蓝牙眼镜的市场份额并没有表现得特别突出,原因为蓝牙眼镜的技术要求较高,既不影响正常眼镜的佩戴使用,又要实现低功耗和高续航的优势。

智能蓝牙眼镜要求具有独立运行系统的能力,可进行常用软件的安装接入和使用,并可以拍摄视频或图片以及和好友视频通话的功能,并通过接入移动互联网络来进行网络通讯。

在眼镜可以接入摄像、VR、3D显示的功能,所以其设计的复杂程度高于其它穿戴设备。已经面向市场的谷歌眼镜因其技术门槛高、价格昂贵、续航时间短、运行发热等问题未能大范围的普及。

4、蓝牙眼镜的产业链

因蓝牙眼镜的集成程度之高所以在核心器件上要求生产工艺必须符合现代化要求,所以其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分支为集成蓝牙芯片、传感器、电池、无线模块等,而芯片和传感器是核心;中游主要提供眼睛识别、图像处理等软件技术;下游主要提品销售渠道和服务。

4.1上游环节

上游环节解决元器件的整合方案,蓝牙芯片作为系统运行的核心,其必须包含超低耗、持续续航、廉价、多核心处理的能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外部环境接口,目前传感器感知类中主要包含有交互感知类、生理参数检测类及环境感知类三种。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必须精准,其中必须依赖于算法设计,用于特定感知元捕捉。算法一般由第三方软件产商获得。在电池续航方面,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一般都会使用充电锂电池。

4.1中游环节

在硬件基础上不使用传统设备的捕捉定位按钮,为了提高用户设计,采用眼球捕捉定位技术,加上图像处理识别方式,可以解放双手,给用户更好的用户体验。在拍摄视频或拍摄照片时就能很好的完成自动定位聚焦的功能,并且会保持传统眼镜的优点,不会影响正常的视觉感应和延时。

4.1下游环节

下游环节主要包括产品服务和销售渠道推广,目前的智能设备的使用大多数为捆绑式APP互联网服务和健康数据采集分析。在智能眼镜捕捉这一块,国内的产商还没有核心技术解决眼球捕捉图像处理的难题。市场上的蓝牙眼镜大多数通过手机无线连接拨打电话、听音乐、短信服务等方,在镜片数字图像采集方面,技术尚未成熟。销售渠道主要分为线上销售(电商网络平台)和线下销售(商场实体店)。

5、智能蓝牙穿戴需求

可穿戴设备要求能体现出个人风格和个性化体验。因为可穿戴设备相当于个人饰品佩戴,个人饰品则要求追求潮流和时尚,因此可穿戴设备的时尚性和美观性非常受到消费者的要求。所以从口袋设备要轻巧,蓝牙眼镜的重量和大小不能比传统眼镜重和宽。

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又不能功能单一化,因为科技一直在发展,集成电路只会越做越小,功能集成度越高。未来很可能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蓝牙眼镜的所有功能。还有就是软件要求,必须在蓝牙芯片上嵌入系统已完成软件图像处理和网络数据传输要求

6、智能蓝牙穿戴发展趋势

消费电子开始沿着智能性和便携性两个维度发展。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消费性的电子产品从功能性到智能性发展。消费者关注于智能性的维度而没有关注于便携性的维度。传统的手机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两个功能,但是携带非常方便快捷,演变成智能手机后,手机的尺寸越做越大,没有突出便携性的趋势。在便携性的维度上消费类的电子产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固定型、可穿戴型、可携带型和嵌入型。目前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大多数是可穿戴型和可携带型。

智能穿戴在互联网的趋势下要求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将生活数据接入云端分析,通过云端分析可以很好的掌握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智能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健康医疗、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教育等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未来,继浏览器、智能终端、移动应用商店之后,智能穿戴设备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根.智能穿戴改变世界DD下一轮商业浪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2月.

[2]雷锋网.可穿戴市场上游芯片生态[R],2014-7.

第11篇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服务,分布式,ICT,数据

 

随着有关云计算概念、术语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量报道,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和实施云计算技术。由于云计算概念和技术比较新颖,涵义比较宽泛,再加上市场上一些人将云计算放大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的万能技术,对云计算的描述和推销多少出现了一些浮燥和炒做的嫌疑。脱离实际过分夸大或缺乏全面分析地炒做云计算不仅可能让人误解,也会使得云计算的发展不切实际,对于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有必要对云计算的由来和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定义。在总结云计算技术为IT产业带来好处的同时,找出不足及局限,从而更好地发展云计算技术。

一、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由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

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认为 :“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云计算中的“计算”是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概念。“计算”系指计算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指一切IT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所有的信息、通信和视频应用都将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之上。由此推而广之,云计算中的“计算”可以泛指一切ICT的融合应用。所以,云计算术语的关键特征并不在于“计算”,而在于“云”。

二、云计算的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早期云计算来之于国际上以亚马逊、Saleforces.com和谷歌(Google)为代表的公司,并且都提供了具有显著特征,但又代表着不同模式的成功云业务。

云计算按照层次将业务模式划分为3层,最顶层是软云,中间层是平云,底层是基云。在基云之下是构建云计算的基础技术。

基云也称基础设施服务,指将IT的基础设施作为业务平台,直接按资源占用的时长和多少,通过公共互联网进行业务实现的“云”。基云的用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集体和行政单位。基云的IT业务是将存储、网络、计算、安全等原始IT资源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如Web服务软件和数据库等)来使用IT资源。

平云也称平台服务,指将应用开发环境作为业务平台,将应用开发的接口和工具提供给用户用于创造新的应用,并利用互联网和提供商来进行业务实现的“云”。

软云也称软件服务,指基于基云或平云开发的软件。软云是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来实现业务,软云业务可以利用其他的基云和平云平台,也可以利用软云运营商自己的基云和平云环境。

基于云计算的实践与营销案例,归纳出云计算的基本特征如下:

(1) 虚拟化的超大规模

云业务的需求和使用与具体的物理资源无关,IT应用和业务运行在虚拟平台之上。论文写作,数据。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使用任何上网终端获取应用服务。论文写作,数据。

(2)动态的高可扩展性

云技术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应用的需求动态地增减IT资源。由于应用运行在虚拟平台上,没有事先预订的固定资源被锁定,所以云业务量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以满足特定时期、特定应用及用户规模变化的需要。

(3)高可用性

云平台使用数据多副本拷贝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技术来保障服务的高可用性。任何单点物理故障发生,应用都会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到其他物理资源上继续运行,使用云计算比使用其他计算手段的可用性更高。

三、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传统模式下,企业建立一套IT系统不仅仅需要购买硬件等基础设施,还需要买软件的许可证,需要专门的维护人员。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还要继续升级各种软硬件设施以满足需要。对个人来说,我们想正常使用电脑需要安装各种软件,而许多软件是收费的,对不经常使用该软件的用户来说购买是非常不划算的。对于企业来说,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本身并非他们真正需要的,它们只是完成工作、提供效率的工具而已。

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煤气和电话那样使用计算机资源。

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

目前,以Google云应用最具代表性,例如GoogleDocs、GoogleApps、Googlesites,云计算应用平台GoogleApp Engine。

四、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云计算”是一个很时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理论。准确说,云计算仅描述了一类棘手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计算与数据”跷跷板的平衡已发生变化,即已经到“移动计算要比移动数据要便宜的多(Moving computation ischeaper than moving data)”。

随着个人PC市场的逐渐饱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于企业IT投资的负面影响,云计算适时的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论文写作,数据。论文写作,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获取计算资源的方式,云计算将会彻底改变IT产业的结构。论文写作,数据。由于计算资源从客户端向计算中心的集中,传统纯硬件厂商的生存空间将更为狭小,大浪淘沙的行业洗牌会继续持续。论文写作,数据。云计算模式下,互联网将成为连接厂商与客户的唯一通道,互联网业的霸主和软件供应商的融合势在必然。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担心云计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但时间会证明这些问题在行业模式的大转变下都只不过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正如B2C刚刚兴起时,人们一度认为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支付的方便性等会阻碍它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已经被证明根本不值一提。同样,对于云计算带来的IT行业大变革,时间也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五、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将不仅提供传统意义的IT资源和应用服务,而且将支持包括IT、通信、电视、移动和物联等一切互联网技术融合后的资源使用和业务应用。云计算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统一交换构架、统一虚拟化和统一计算系统,云计算发展的战略推手将是组建开放产业联盟和推动开放技术标准。

云计算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问题等。云计算技术它是一个即将,或者正在改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场变革,是拥有比较持久生命力技术演变,包括商业模式的革新。“云计算”代表了一个时代需求,反映了市场关系的变化,谁拥有更为庞大的数据规模,谁就可以提供更广更深的信息服务,而软件和硬件影响相对缩小。

参考文献:

【1】(美)MICHAELMILLER.云计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美)芬加.云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张为民.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科学出版社.2009.

第12篇

1.1医学期刊进入网络时代

自20世纪末以来,在开放存取(OpenAccess,OA)运动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医学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医学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利用互联网以免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医学信息。

1.2网络化医学期刊的优势

1.2.1传播更快捷和传统期刊相比,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只要接入互联网,即使相隔再远,医学科研人员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医学信息资源;在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内,科研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医学期刊网络化后,医学科研人员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通过互联网选取自己关注的最新科研信息。

1.2.2内容更丰富传统期刊通过单一的模式信息。很多图表受制于版面的局限,往往以文字形式表述。而网络化医学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兼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使期刊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为医学科研人员提供了更清晰明了的直观说明,摆脱了单一化的文本信息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1.2.3搜索、检索更高效目前,科研人员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索万方、维普、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各大医学数据库,也可委托信息所专业查新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搜索检索,跨库检索服务,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多种信息路径,从成千上万篇医学期刊中检索出所需要的医学信息,查新人员再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医学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免去了医学科研人员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便于医学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医学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

1.2.4刊期更灵活传统医学期刊由于卷期的固定,审稿、编辑、排版、印刷、装订、邮寄等一系列流程的完备,出版发行周期较长;而互联网信息可随时添加、及时更新,医学信息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弥补了医学期刊时效性长的不足。特别是优秀论文、科研成果网络首发,以单篇的形式上传收录于各大数据库,将改变传统出版物刊期的单一模式。

1.3网络化医学期刊的弱势

1.3.1投入成本的增加医学期刊的读者,阅读网络化医学期刊将比购买传统医学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硬件设备,还需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

1.3.2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医学科研人员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研人员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医学科研人员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有用信息。

1.3.3习惯性与舒适性长期以来,医学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科研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科研信息可圈可点;阅读网络化医学期刊要利用硬件设备,需要网络环境;网络文献格式一般为PDF和JPG,不方便医学科研人员作标识;因此,传统印刷版医学期刊在科研人员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1.3.4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网络化医学期刊发表的方便快捷,往往缺乏较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足,不像印刷版医学期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互联网上,科研人员可以各类医学文献资料,包括未审核的、未被医学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科研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专家的评议便与读者见面,学术质量参差不齐。

2传统医学期刊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学期刊国际化除了表现在方法和规则方面继续与国际接轨外,还表达了强烈的输出愿望,即要使我国的医学科研成果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实现这一愿望,有两个办法:一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期刊走向世界;二是医学论文直接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发表。

3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电影、电视剧的相互依存,就是一很好的佐证。传统医学期刊虽不及报纸、科普读物那么普及,但其在医学专业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作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医学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二者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在线审稿系统的开通,既有效地带动了作者、读者、专家的沟通,也赢得了更多的关注,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使人们与一些全国的优秀医学期刊密切了联系,传统医学期刊将借助互联网走向更宽广的平台。

4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

第13篇

届时,大会还将继续凸显“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重点”的介绍,并以“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高峰论坛”为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3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择优在《信息安全与技术》(国家级刊物)、《信息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上刊登,并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2.电子认证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融合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应用发展情况;

23.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

24.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标准化;

25.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集成技术;

26.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指标与经济成本;

27.信息安全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

2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评估与认证;

29.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30.工业自动化安全面临的风险;

31.国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做法;

3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建议;

34.工控系统与信息系统对信息安全的不同需求;

35.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36.应用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37.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测评体系;

3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安全策略;

第14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第15篇

【关键词】广电技术科技情报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进行了现代化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设备,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将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工作流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电技术人员必须主动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持续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项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它将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科技情报工作包括: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三方面。

(一)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收集方法:

1.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2.订购。每年通过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3.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4.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5.现场收集。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集中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二)管理

收集工作在专业范围内开展,分五个部分:

1.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2.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3.分类。将所有资料分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个领域,每领域分不同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将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5.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三)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为定期总结、专题服务、资料提供。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个终结周期,用报表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和预计发展趋势。专题服务根据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实施

科技情报工作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监委会审批之后,由技术部专人管理,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等。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收集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技术期刊,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在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和备份检索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技术人员查询。

1.验收盖章。每份资料应加盖“科技情报”负责专用章,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

2.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并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3.分类。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分9个种类:设备说明书及副本、技术性期刊、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产品宣传材料、音像资料。

4.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对应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可以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和借阅情况。

5.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以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

科技情报工作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和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为员工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系统设备的升级,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以前设备说明书由个人保管,时间长了资料一多难免有丢失现象。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期刊,为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并为技术人员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三、应注意的问题

1.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分开管理

普通的技术是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设备技术资料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立本,丢失后无法补订。

2.互联网搜索

内部办公网的科技情报,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科技情报有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个人能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把它放到科技情报的简讯上可以共享。

3.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