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

工商大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商大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商大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网上选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旨在为高校教务网上选课改进提供理论参考,使教学教务管理更具科学化、合理化,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学生选课服务.

1.前言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自选教师”的学校教学管理新机制,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开始采用网上选课方式完成所有课程的选课工作,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共体育课作为全校性的公共课,自然毫不例外地实施了网上选课。公共体育课的网上选课可以很方便地使学生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必要的最低学分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并给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提供了最大方便。其优点多多不胜枚举。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共体育的网上选课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公共体育课由于其特殊性,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普遍存在着诸如“冷、热”项目不便控制,学生项目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笔者结合南师大公共体育的实际选课情况,具体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旨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对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师大2004级—2007级全体学生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的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访问调查法

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访问调查学校教务处4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座谈会4次,对学生选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类,及时处理相关数据,从而取得真实的材料。

2.2.2问卷调查法

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每学期随机抽取大学一、二年级非体育专业各院系学生50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个学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每学年召开学生座谈会。指定各院系选派一、二年级体育委员或体育骨干学生参加座谈会,对与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4次学生座谈会共发放问卷176份,回收176份。两种形式的问卷有效率10O%,确保了调查的有效性、完整性及可靠程度。

2.2.3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并进行逻辑分析。

3.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1课程开设。

南师大大学体育课程实行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三、四年级四学期选修。为了满足学生专项运动兴趣.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我校在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的体育课中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太极拳、体育舞蹈、形体、瑜伽、游泳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这些运动项目为一年一选.每个专项运动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主要是基本运动技术和简单战术,第二学期教学主要是基本技术、战术、规则、裁判法以及运动欣赏),第一、第二学期之间没有特殊原因不能更换项目.以保证教学的延续性。

3.2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南师大采用网上选课的操作方式是先选先中模式。就是在选课前待选课程的基本信息(上课时间、地点、运动项目、任课教师等)已经确定,学生选课的过程是在不超过限选人数的情况下,进入选课队列,先进者选中南师大有23个学院,各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2003级4918人、2004级5026人、2005级4928人、2006级5858人、2007级5547人,在每次选课中学生人数达到两万多人。调查结果显示.选课人数的众多和公共体育课的特殊性,造成了以下几个问题。

3.2.1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选课登录端受“选课时间”限制。网上选课时间分别在学期初(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新生)或学期末(大学二年级学生)完成,每个学院的学生选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具体安排而进行,因此,先登录选课的学院学生基本上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后登录的学生在被选项目的班级到达人数上限后将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班级。统计表明,有38.50%学生选课由于受“选课时间”限制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二是学生选课登录端受“上网选课地点”限制学校选课服务器是在校园局域网内,不能接受本局域网以外的IP地址访问。选课期间校内图书馆、学生机房常常人山人海,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及时登录选课服务器而贻误选课时机.最终无法选到自己喜欢的科目。据统计,有l3_33%学生选课由于受“选课地点”限制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三是学生选课受“人数”限制有15.15%的学生曾经遭遇过因为人数已达上限而无法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课程.不得不选择其它自己兴趣不大的课程。

四是学生选课受“开设的运动项目”限制。由于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及师资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公共体育课属于限定性选课,也就是根据各教学单元的学生人数性别比例、场地设施情况,安排具体的任课教师,因此,各教学单元时间开设的运动项目有局限性,有些学生喜欢的项目在他上课的单元时间没有开设,从而不能满足学生的选项需求.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据统计.其中有20.15%的学生曾经因为运动项目没开设而没有学习到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3.2.2学生没办法选到原来的运动项目

南师大学生所修的课程每学期都必须进行网上选课,虽然公共体育课每个单项的教学计划为一年,但每学期结束后.学生还必须进行网上选课。一些在第一学期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选到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生.当有机会能选到喜欢的运动项目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而不按照要求选择原来的运动项目,造成了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的项目,第二学期无法选回原来的项目.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中断,还使教师的教学受到影响。据数据调查分析约有11.4%的学生在第二次选课时进行了换项选择.造成同样比例的学生不能选回原来的运动项目。

3.2.3学生重复选课

南师大实行大学体育课程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每个专项运动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也就是每位学生在两年的公共体育课中可以学习到两种运动项目。在三、四年级通过选修课还可以学习到三、四种运动项目。然而在学生、二年级的学习出现了学生重复选课的现象。据调查分析造成学生重复选课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喜欢原来所选的项目,四个学期都不愿意换项目,在选课时就再次选择了原来所学的运动项目.造成了重复选课。9.8%的学生由于喜欢某个项目的原因而重复选课。

二是学生为了轻易获取学分.四个学期都选学同样的运动项目。学生选课时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能力合理安排选课结构,要求学生熟悉教学计划和对本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方面恰恰是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刚入校学生.缺乏导师的指导,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完善。选课容易出现功利性和畏难性。公共体育课的选课中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一些学生只顾眼前利益,专门选容易取得学分的运动项目.选课时不考虑本人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一些学生通过第一学年学习后.觉得个别教师在教学、考勤、测试、考核中要求比较松散,在第二学年的选课时就又选第一学年的运动项目,这种功利也造成了重复选课;由于目前选项课考试的标准在难度上有较大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学生反复选择考试难度相对较低的项目以便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也就出现重复选课。11.2%的学生为轻易获取学分而重复选课

三是在同一教学单元,在开设运动项目没进行改变,同时在部分学生重复选课及人数上限的限制等情况下,造成另一部分学生换不了运动项目,只能重复选课,否则就上不了公共体育课,而不按时上公共体育课会影响学生的学分或是毕业时间。

四是在同一教学单元,开设运动项目进行了改变。例如第一学年开设篮球、排球、舞蹈和武术四种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篮球、足球、舞蹈和游泳四种运动项目。在第一学年选学排球和武术两种运动项目的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选学了新开设的足球和游泳,那么就会造成部分第一学年选学篮球和舞蹈学生重复选课。

学生重复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选课程序中没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教学场地、师资的影响。这种重复选课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许多教学班级在第二、第三、第四个学期中,教学班级不断有新生加入,甚至有的教师的一个教学班级中有学习一个学期的、有学习两个学期的、有学习三个学期的学生,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多数选择分层次教学.但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延续性、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重复选课也给部分学生带来影响,一是部分学生没能享受到合理的教学资源;二是学生学习、考核出现不公平现象,重复选修的学生考核的项目、评价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一样,结果就会出现不公平、不合理。这样影响到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状态,甚至影响一些学生的奖学金的评选。

4.建议与对策

4.1改变选课操作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选课制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先选先中模式和抽签模式。就公共体育的选课而言.这两种模式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由于公共体育的特殊性,科学合理的选课方式是学生选课时仅公布项目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教师和班级人数均不设置。选课结束后,根据各运动项目的选课人数来安排具体的任课教师。:

4.2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的选课系统

目前选课系统对公共体育的选修未能达到有效限制,如课程开设时间的限制,项目重复选择的限制.学生不按照规定进行更换运动项目的限制等。针对这些问题应研究开发适合公共体育选课的系统。

4.3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场地器材建设,加强师资的培养。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前提条件是场地、器材保障在场地、器材满足的条件下,就可以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同时可根据运动项目配备教师,因此要加强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培训,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选项的需要。

4.4制定合理化的考试标准。

目前各个运动项目考试的标准在难易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师的评价标准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公共体育课考试标准化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2篇

(一)高考选拔制度的隐性不公使农民工子女“学途坎坷”。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其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有的权力、经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民工阶层则因缺乏此类资源而处于劣势。再次,农民工子女跨省异地读书,却要回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不仅造成异地读书、原籍高考的成本增加,也使考生“水土不服”,影响考试成绩。

(二)心理问题使农民工子女与大学“擦肩而过”。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全新的环境,城市的繁华取代了农村的破旧,城市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农村的低矮草房,城市商品的琳琅满目取代了农村的凋零萧条,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来说都是新鲜的,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他们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与城市孩子完全不同,如语言等诸多问题困扰着他们,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却想极力维护自尊。为了减少伤害,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爱与人沟通,沉默不语,遇到困难或委屈不找人倾诉,憋在心里,自我封闭。又由于生活的不稳定,家庭的贫困以及学习环境的简陋给他们造成了阴影,与家境好、吃穿住行各方面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大学生相比,他们自惭形秽,加剧了农民工大学生的自卑感,别人的鄙夷和漠视使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直不起腰板,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感。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农民工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大学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间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意在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他们会对金钱产生一种很大的欲望,他们会由于迫切想改变贫穷现状而放弃上大学,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早点到社会上打工挣钱,因此而与大学擦肩而过。

二、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降低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工家长经济负担。降低高校学费后,国家应逐步增加高校教育经费。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经费监管,坚决杜绝截留、挪用、挤占和滥用教育经费现象的发生,努力降低办学成本。

(二)规范高校招生程序。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尽量多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考虑。

(三)选择合适的大学学校。农民工子女在选择大学学校时,应该摆脱封建“官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可以尽量报考一些免费师范院校或公费院校,为父母减轻学费负担,也可以选择上一所职业技校,掌握一门核心技术,做到“术业有专攻”。有些农民工子女片面地为追求名牌大学而苦苦复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父母的负担,而且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所以,农民工子女务必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放宽视野,全面分析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依据农民工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应引导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对农民工大学生有任何偏见,在学习上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参加或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五)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引导媒体在关注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同时,应加大对我国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大学问题的正面宣传力度,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在农民工子女上大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宣传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后的各种关爱行动,关注农民工子女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快乐生活、健康成才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六)健全对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的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工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勤工助学不失为农民工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

第3篇

一、报名条件

1.取得本专业自考本科培养计划合格课程10门及以上(含至少1门统考课程)的考生。

2.考生可登陆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zk.ahzsks.cn可查询本人成绩单。少数2003年以前通过考试课程的考生因平台成绩无法查到,报名时请递交通过考试合格证扫面件或照片,原件备查。

二、报名及相关安排时间

1.报名时间:2019年11月25日—12月5日

2.选题及导师见面会时间:12月6日(具体时间、地点见QQ群通知)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间:2020年4月11日。

三、报名方式

为方便考生,此次报名采用网络报名形式,所有申请毕业论文(设计)的考生请加QQ群:825865845。报名材料统一发至770680203@qq.com邮箱,报名材料接收会有邮件回复。

四、需递交的材料

1.报名申请表,考生在安徽工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站“自学考试”下的“自考考务”中下载“安徽工程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表格下载网址cj.ahpu.edu.cn/3152/list.htm。

2.电子版准考证、身份证和课程成绩单,(考生准考证、身份证、成绩单,可以照片、截图或扫描件形式)。

3.所有材料以压缩文件形式发送,以姓名+专业作为文件名保存。

五、收费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200元;综合实践:150元;合计:350元。(依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财政厅教计【2006】15号文件)。本次报名实行网上缴费,具体事宜见群通知。

六、联系方式

自考部咨询联系电话:0553-2871060

第4篇

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暨ACCA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

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的若干问题

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探索

C语言的多级指针案例教学探讨

基于项目的工程设计训练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试论“三位一体”快乐学习日语模式的构建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综合实验精品课程设计策略与实践

论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论数字化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养模式的思考

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的新世纪文学

关于保险专业保险精算课程本科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与模拟法庭课程改革

出版技术课程应对现代科技发展影响策略

网络时代提升广告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职业教育作为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与转型理想的思辨

浅谈数量经济交叉学科发展与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

微信移动教育互动平台构建与应用

基于实践导向的我国商法教学改革之探讨

英语为专用语的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交流意愿模型构建研究

双语平行语料库与传统翻译教材的互动

新型大学文化教育社区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我们商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如何调查“两富”浙江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社团及其流变

“审计学”一体化案例PBL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图论中欧拉图和哈密尔顿图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的经济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行动者网络共建的旅游本科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工商融和”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体多元”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基于SPOC的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OAK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化初探——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为例

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2”模式改革初探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规划课程为例

第5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是整 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运 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和探讨 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也是综合考察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成绩与能否毕业及 获得学士学位直接关联,撰写毕业论文还有利 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 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 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加强毕业论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 作、提高论文成绩、提升各项能力是十分必要 的。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办至 今,针对专业特点和电大成人在职教育的要求, 重视实践教学,在毕业论文教学中取得了不少 的经验和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因此,本文从当前福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 出发,分析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四全管理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毕业论文成绩欠佳 毕业论文的成绩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本教学环节质量的 最终体现。电大毕业论文成绩是综合考虑以下 几方面完成情况而定的:课题要求、选题、实 用性、科学性、专业性、可行性、分析研究方 法、观点、材料、论证、结构、格式及答辩等。 论文成绩实行三级审核制,即分校、省校、中 央电大或联办高校三级审核。近几年福建电大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情况如下表,

 

据表中数据可见,大多数送审论文达到本 科毕业论文要求,说明各级教学部门能按规范 化要求和程序进行工作;但还有一些不合格论 文出现,且优良论文不多,这反映出论文指导 与审核中存在着漏洞,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和提 高论文指导水平。

 

(二) 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管理欠严格

 

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有十几年,在 毕业论文教学方面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如制订系列的 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组成各级领导和专业骨 干教师构成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和指导小组、 逐步完善的福建电大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等 等,每轮的毕业论文教学能有序地进行。但还 是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有人认为电大毕业 论文管理与社会上某些学校相比太过严格,从 态度上不重视过程管理,工作上应付了事,放 松对学生的指导与督察,指导过程记录简单, 甚至对抄袭现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根 据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与工 作流程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申报时间 为开学第二周,但有的教学点未及时申报或未 经审查草率申报,造成选题不当或过于陈旧, 导致写作后再返工,甚至送审时被定为不合格 论文。三是学校于2006年制定《福建广播电视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行款格式要求》,但不 少送审论文格式仍不规范,写作态度不认真。 四是在成绩的评定中送人情分,审查也不够严 格。教学过程管理的不严格,不利于毕业论文 教学的正常进行,也最终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甚至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 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 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福建电大,省校、分校、工作站成立专

 

门机构,负责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组织、落实和监管,组织了一批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指 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论文教学中的一线人 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 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财经类专职教师 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外聘指导 教师应具有高级职称。省校经管系现有13位专 职教师、4位双肩挑教师、1位外聘教师(其中 高级职称16人);各分校一方面依托当地高校, 聘请符合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另一方面组建 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各环节对毕业论 文的重视度与教学工作水平不一、指导报酬较 低、有的外聘教师持客串的心态等主客观原因, 造成论文教学中教师责任心不强、系统协调弱 化、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偏少、组织与监管松 懈等问题。作为论文教学环节中的主角,有的 学生受社会及其他一些成人学校的不良现象的 影响,认为交钱拿学分、花钱买论文,没有认 真地进行论文写作;有的学生或受自身能力所 限,或在专业课学习时就不用心,以至论文写 作时虽然也付出努力,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毕业论文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运用 不够理想

 

目前,福建电大运用现代远程的教学教务 网络,建立了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己形成 人-机-网络的多级管理系统,使毕业论文教学 管理更加有效有序。但在具体运作中仍存在着 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一是指导教师申报、选 题审核不够及时、完整;二是虽然针对指导教 师在不同教学点多处指导导致论文指导超篇的 问题,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对指导教师指导总篇 数进行控制,指导超篇系统自动封闭对该教师 指导资格的申报,但个别教师冒用他人申报则 无法识别;三是虽然每个学期都进行毕业论文 终审情况的质量分析并全省公布,但对毕业论 文的事后分析还做得不够细致、深入,反馈工作也不够到位;四是虽然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 程有做记录,各过程稿存档,经统计,全省已 组织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11个教学 点,均己建档,但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应用不足。 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应 用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二、运用四全管理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水平 与质量

 

所谓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 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 法。在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四全 管理,就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提 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具体如下:

 

(一) 全面质量管理

 

在质量管理中,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与工作 质量,就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工作质量 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与保证,产品质量是工作质 量的体现。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产品质量体现 在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所收 获的经验与能力,以论文成绩作为衡量质量高 低的指标;工作质量就是涉及毕业论文环节的 各项教与学的工作有效性,是否按规范化程序 和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合格率可以作为评价 工作质量高低的指标。因此,在毕业论文教学 环节中,树立全面质量的观念,要提高论文成 绩及优良率,更要做好论文组织与交流、指导 与写作、监管与审查等工作,把好工作中的各 道关口,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提高产品质量。 而且只有首先提高工作质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的提高,即只有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为基 础,才能提高论文成绩即产品质量。

 

(二) 全过程管理

 

从毕业论文教学的计划、组织开始,到实 施、监管、审核及反馈,每个步骤都要按照规 范要求操作,树立“后道步骤是前道步骤的用户”的观念,不做好前道步骤就不能进行下一 步,步步把关,而不是最后把关,这样,才能 保证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顺利进行, 不出现返工、“废品再造”的情况,最终取得 合格、理想的成绩,学生学业得以如期完成。 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 料、拟写提纲、撰写论文、定稿、答辩等步骤, 学生、指导教师与相关部门要重视选题关、材 料关、时间关、格式关、答辩关的掌控。选题 时,忌空忌大忌陈旧,应结合当前工商管理的 实际、本人实际,考虑务实的、有创新的、有 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选题,并及时申报审核,经 审核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写作。收集资料应针对 选题、写作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参考近期、 有学术价值的书籍、论文、原始资料等,且数 量不宜太少,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论文 写作非一蹴而就,前后历经多道步骤,“偷工 减料”难成正果,而且学习任务是有时间限制 的,因此,做好写作计划、按时完成写作任务 是十分重要的。格式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之一,论文以规范格式呈现,也反映出写作的 态度和科研的基本素养,因此,学生、指导教 师和相关教师人员应该了解格式要求并按此调 整论文、审核论文。答辩作为学生论文写作的 最后考核,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事前准备 不能忽视,学生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教师也 应在了解毕业论文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符合本 科专业水准的问题,答辩过程中既严肃认真又 要善于倾听、启发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真 正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

 

(三)全员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指导教 师和教学部门参与,必须是系统协作运作,充 分调动各方配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水平,要树立全员管理的思想,领导重视,教学教务技术等相关部门配合,专 业管理教师、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从学 校和相关部门来说,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在综 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为 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专业管理员通常是学生入 学后的“第一”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关系密 切,协调教学与其他部门、学校、学生、教师, 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教学过 程中是组织者、计划者、监督者,在学生与指 导教师之间承担着中介联络的作用,因此,专 业管理员的责任心、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协 调能力等等,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否能顺利 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写 作过程中的导师,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的 高低,为保证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实施,应该 由省校与分校及教学点共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培训与 交流活动。学生作为毕业论文的实践者,首先 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进行毕业论文 教学环节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中的各项学习过程。

 

(四)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电大的教育形式和特点、学生的多样性决 定了电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因此, 探讨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毕业论文 教学活动是必要的,在己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中 运用多层次、多级、多样的管理方法是符合现 实需要的。人-机-网络构成的管理系统还应进 一步完善和运用,如事前管理,提供选题等更 多的帮助;事中管理,増加写作过程的记录和 提示学习计划完成进程的功能;事后管理,对 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分析、反馈,优良论文的 展示及不合格论文的剖析等等。

 

【作者】 蔡而迅;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工商管理;社会企业;问题与对策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是国家人才资源较高层次的一类,同时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更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因此,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就业形势有所缓和,但就业人数依旧有增无减,依然存在人职不匹配、供需结构矛盾、人才总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择业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不难发现,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简单规律而有保障的生活,但这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结束大学生活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了解并融入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二)专业知识杂却不精,竞争力不够强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课程门类较多,学习内容也很繁杂,将许多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但并未深入研究,而是作为入门知识掌握,这使得该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十分庞杂,但却不够精,在毕业应聘时,选择方向够多,却未能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反而不如一些单一技术专业就业好。

(三)职业实践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多是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对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大学生在实际择业中表现出了普遍职业实践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解决实际能力低等方面上。大学毕业生知识更多来自于书本,社会实践经验十分少,甚至于为零,知识结构很单一。

综上所述,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要想顺利就职、拥有满意的职业生涯,制定正确合理、完整全面、顺应时势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高校职业规划俨然未能完全成熟,以下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其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层分析。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依然存在格局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方式不规范、内容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找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漠

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然而大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性质、内容、方式认识并不够充分,规划意识较淡漠,使得职业规划充满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强,以短暂的就业目标为终点,没有长远规划,以及自我意识过强,规划主要从自我出发,完全忽视了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规划不够详细全面,可行性与实用意义很低。

(二)缺乏专业的指导力量,教育落后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现已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资源不足、支持不够、相关政策等原因,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就业这一具体问题上,目前并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加之专业教育指导人员的缺乏,很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但是其办公人员基本还是以非专职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

(三)自我认识不够客观,目标设定脱离实际

由于职业规划意识的薄弱、专业指导力量的匮乏,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并不够客观,不能全方位正确地地进行自我定位,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并且路径与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时机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最终将使得职业规划失败。

以上三点是当下最主要、支持最多的职业规划现存问题,当然,作为起步阶段,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还存在诸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业规划模糊、指导方式手段单一以及宏观条件下的经济、国际、政策等其他问题。

三、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构想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经上文研究分析,笔者试图构建一个以社会企业为核心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该体系中的各方主体角色如下:

(一)政府――倡导者、支持者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作为积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应制定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并且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课程开发,以适应中国国情,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学校――合作者、实施者

各高校作为实施者和企业的合作者,应着力构建校院学生组织三级指导体系,加大重视力度,培养专业指导教师,开展专门课程,建立相应咨询机构,革新授课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等,做到科学、系统、专业、主动与一体。

(三)大学生――接受者、执行者

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要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总用,应改善心态,积极认识职业规划内容,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客观地评价定位自己,以防止规划的盲目不合理,当然,制定好规划后,必须按时按之地执行,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紧密相连,属于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只有学生和学校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它需要社会企业、政府、家长等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有发展的方向,有咨询的机构,有实践的场地,有实惠的政策。当然,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也将十分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能力的提升和入职的顺利。(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旭凯,曾蕾,王雪梅.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基于对北京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调查[J].科技资讯,2008(29):146-148.

[2]马贤永.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职业规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3]王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15):242-242.

[4]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3-46.

第7篇

挖掘经管学科优势,发挥经济决策咨询“智库”作用

一是依托重庆工商大学教育部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以及重庆市区域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等高层次重点研究基地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以西部大开发一长江上游一重庆市一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一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重点,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2003年,重庆工商大学通过竞争获得建设部中荷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政策研究”,该项目研究持续了近五年,提出了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引入市场机制的阶段性目标、模式、行业比较竞争机制等政策建议,获得建设部科技司领导、国内外专家和大部分示范地官员的赞赏。2004年,重庆工商大学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功能恢复重建关系研究”,该研究项目吸纳了部分市(区、县)移民局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参加,连续两年被市人大移民工委纳入年度调研工作计划。该项目中对三峡库区第三产业与城镇功能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剖析和提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恢复提升城镇功能的建议引起市人大移民工委及市移民局有关领导的重视。2006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为总结直辖经验、启动新一轮发展,开展较大规模调研活动,设置了十个重大研究项目。重庆工商大学牵头承担了“重庆新兴直辖市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尤其是所提出的在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07年初,重庆工商大学与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合作,通过在全国竞争,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该项研究将为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直接的决策参考。

重庆工商大学还将继续推动与南岸区、万州区、南川区、遵义市、武隆县等为代表的市区县政府的校、市、区、县合作,加快重庆工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各市、区、县科技创新能力。以重庆工商大学与南岸区联合共建的“南岸发展研究中心”为蓝本,与重庆市其他有关区县合作,联合共建区域性发展咨询机构,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务重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为渝东北、渝东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依托重庆工商大学国家级“经管实验教学中心”、市级“企业管理中心”、重庆市唯一管理类工程中心――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正在重点投资建设的“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搭建重庆市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重庆建设成为西部现代物流中心服务。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脉,物流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重庆要形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就必须推动和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重庆目前已经具备成为西部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基础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物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及时、更好地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庆工商大学正加大力度整合现代物流、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工程、网络技术、3S技术平台等多学科优势资源,支持“中心”与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清华大学、交通部水科所、中科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依托“中心”与企业联合共建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实验室,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搭建服务平台。在与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成功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融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联合实验室,努力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教学实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平台,推动产学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整合理工学科资源。打造“环保、节能、降耗”集成技术研发基地

工业废油处理技术既是重庆工商大学跟踪研究了近30年的技术领域,也是我们产学研结合最成功的技术领域之一。主打项目TY-Ⅱ型透平油专用滤油机是一项具有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矛盾等多重意义。该项目从1989年开始进行研究,1993年通过技术鉴定,1994年学校大胆选择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兴办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通过校办企业向社会的大量推广,尤其是向电力系统的推广应用,很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批量服务于经济建设。于1994年获电力部攻关技术成果金奖,国家经委、计委、科委优秀节能产品,继而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形式,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使项目在实施中始终得到不断改进、完善、提高,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不断发展、活力和成功:1996年获尤里卡国际发明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1999年被列为国家环保总局环保实用技术项目、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通过在国内外的40多个推广网点和60多个电力设计院所的共同推广,使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超过25%,并出口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类)。目前已在国内外的5000多家企业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一亿元,间接的节能节油价值达数十亿元。

本着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一步重庆工商大学将积极探索“科学研究+园区+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新路子:一方面,利用学校的工业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中心与长寿化工园区企业合作,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重庆工商大学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和技术,并吸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研发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实验室研究由学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合作平台。

着眼社会需求,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为服务西部和重庆地方经济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重庆工商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特色。“十五”期间,重庆工商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为适应市场需求,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澳大利亚职教界开展合作,启动“C-TAFE人才培养模式”。与洲际

集团、重庆商社集团、重啤集团、登康公司等多家重庆企业紧密合作,开展“订单式”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二是立足国际视野,探索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办学模式,利用境外资源,推动专业的产学研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将继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现有四个中外合作办学实体基础上,继续扩大与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合作领域,探索国际视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探索联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工商大学依托由多家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的“重庆市创意产业战略发展研究所”,并引进澳大利亚MPC公司、西班牙Asian Horizon Ltd、重庆隆鑫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入驻,联合共建市场前景好、应用性强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为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有益路子。

四是注重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重庆工商大学创新型产学研人才的培养,今后,重庆工商大学将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建设。学校将不断夯实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平台构成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新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使重庆工商大学培养的人才走得出去、用得上来、适应性块、创新性强,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重庆工商大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计划建设100个学生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训基地,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例如,鉴于文化创意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重庆工商大学积极创办“重庆工商大学创意产业园”。该园区将整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艺术、计算机、策划等多个相关学科专业资源,园区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于一身,是重庆工商大学又一个重要的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

在教学模式促进产学研进程方面,重庆工商大学已经并将继续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深度探索。

一是面向社会高层专家开放讲坛。创设“学者型政府官员论坛”、“学者型企业家论坛”,邀请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名流“进校园、进课堂、进讲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

二是开展教师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技术性强、应用性广的专业教师,学校将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项目决策和中高层管理服务。教师通过定期的生产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高质量教学活动。

三是教学院系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院系直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强强联合,使教学单位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以此促进教学活动对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第8篇

关键词: 本科生 毕业论文 存废 发展方向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毕业论文暴露出质量不高、抄袭之风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是存是废,存的话如何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为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大学扩招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为莘莘学子迈入大学大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在扩招过程中,生源质量的下滑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进而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2.就业与考研压力迫使

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多地忙于各种职业证书的考试,尤其是进入大四阶段,研究生、公务员、各类证书及应聘单位招聘考试接踵而来,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一般从每年的十月份就开始启动招聘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大四上学期末就开始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三时就忙着联系就业单位。而毕业论文恰恰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就业与完成毕业论文之间产生了冲突。学生每天疲于奔走各种招聘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做毕业论文,结果只能抄袭。

考研的学生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初试通过的学生也要在这一学期参加复试。随着各高校考研复试成绩所占分量逐年增加,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复试,只能将毕业论文的事情束之高阁。

3.能力评价体系缺失

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全面而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看重的是毕业生是否党员、学历高低、证书的数量及级别,或者重视实习经历,很少有用人单位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遴选人才的依据。再者,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等级的评选结果(特别是省优)往往都是在学生毕业之后才确定,即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再好,也无法证明。

(二)内部因素

1.指导教师配置不足

随着连年的扩招,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急速增加。在教师增长人数跟不上学生扩招速度的大背景下,一名教师指导十几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更何况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般承担任较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一些“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还要忙于科研,工作压力本来就很繁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细心指导毕业生,有的学生甚至从开题到答辩与指导教师只见过一两次面。

2.学生思想认识扭曲

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对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没有太大影响,细心一点的学生在论文创作开始前就咨询往届毕业生学校对论文要求严不严,有无因论文不合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受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查资料,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只有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反映出当今大学生诚信与道德意识的缺失。

3.教学监控不到位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应坚持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的原则,坚持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原则,坚持学院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的原则。不少学校认为,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放低了。在具体落实中,许多所谓的检查都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即使发现了问题,整改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二、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

早在2004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一文,引发了有关毕业论文去留问题的大讨论;2006年3月23日,该报又发表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有些学者提出大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各校应对毕业论文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使大家对毕业论文在思想认识上有重要变化。2009年10月,《成都商报》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与学界关于该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校方倍感压力,表示学校不会取消,只会优化本科毕业论文。2010年5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出台新规:凡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此外,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学生的毕业论文。此举意味着工商大学的在校学生有机会享受在本科毕业时可以不写毕业论文的特权。规定一出,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赞同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论文掺水不如取消。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他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科论文标准看,目标缺乏现实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其实难以写出什么创新的论文来。

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最具代表的是中山大学高校研究所郑永庭教授:取消毕业论文制度是因噎废食、削足适履,不能因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就否认这项制度的合理性。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考虑解决的办法,逐步去完善这项制度,而不是消极应对,简单地将其取消。

而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教授观点趋于中立,建议应该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对毕业论文要求不一: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1]。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在毕业论文存废上各家观点针锋相对。我们认为,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可以多元化发展。

三、方向探索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职业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我们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理论研究。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所言:“比如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论文的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1]

应该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毕业论文是对毕业论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尝试,只不过它在一片反对声中消逝了。而浙江工商大学出台的本科生可用科研作品代毕业论文的新规定,是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再次大胆尝试,我们认为这种尝试完全必要并且可取。

参考文献:

[1]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N].中国青年报,2006.3.23.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01.

[3]浙商大校办.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印发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的通知[Z].浙商大教〔2010〕111号.

[4]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5]本科毕业论文是“美丽摆设”?建议取消引争议[N].廉江新闻网,2004-04-09.

[6]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N].中国青年报,2004.3.29.

第9篇

参考文献:

[1]张璇.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启示与再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5-10.

[2]赵国海,张岩.基于HTML5开发跨平台在线教育系统[J].科技创业家,2013(8):46.

[3]张幸芝,徐东东,贾菲.基于响应式Web设计的教务系统移动平台研究与建设[J].软件,2013(6):5-7.

[4]刘春华.基于HTML5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3(09):64-68.

[5]赵爱美.基于HTML5和_NET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实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62-66.

[6]潘志宏,罗伟斌,柳青.基于HTML5跨平台移动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6):3992-3995.

参考文献:

[1]李俊青,季文天.高职WEB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唐灿.下一代Web界面前端技术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曹刘阳.编写高质量代码——Web前端开发修炼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李强,杨岿,吴天吉.基于Asp_net的网站开发前端技术优化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5).

参考文献

[1]陈鲱.Web前端开发技术以及优化方向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7):39-40.

[2]曹刘阳.编写高质量代码:Web前端开发修炼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邓小善,龙艳军.高访问量网站性能监测与优化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2):149-151.

[4]http://51cto.com.

[5]http://baike.baidu.Com.

[6]俞华锋.基于HTML5的网页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12(29).

参考文献:

[1]马新强,孙兆,袁哲.Web标准与HTML5的核心技术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61-65.

[2]秦美峰.Web前端编程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5(1):117-119.

[3]储久良.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4(14):12-15.

第10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11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12篇

日前,浙江工商大学出台了一份《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7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大学毕业论文饱受诟病,并始终成为社会的一个热议话题。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质量的严重注水,还在于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改变本科生论文单一考核方法,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展示专长,也可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创新浪潮的时代要求,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需要。

虽说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不在乎论文水平的高低优劣,因为毕业论文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实际研究水平,不少毕业生为了应付过关,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东抄西拼,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科研作品则不同,既需要学生选准课题和研究方向,又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精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制;其中,由于研制作品必须与实用性相对接,可以使高校学术考核由务虚向务实转变,这将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与考核开辟新的思路,也会为高校教学和创新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13篇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现状;建议

一、引言

1994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逐步实行学分制,在确定必修课的同时,设立和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和优秀学生奖励制等教育教学制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根据这一精神,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

二、该校学分制实行现状及主要问题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总学分,把学生取得的总学分作为毕业依据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是20多年来我国高校实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治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诸多优越性,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因而受到高校的广泛接受和推崇,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治理制度。

重庆工商大学是一个综合类本科院校,在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力。重庆工商大学的学分制改革起步较晚,是2007年开始实行的,自2007级本科生开始运用弹性学分制的培养方式,规定最低毕业学分,正式开始了学分制在该校的推行。学分制改革实施3年来,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学生在学分制下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发展方向,对于培养多方位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很大成效。然而,学分制改革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学分制改革步履艰难,这主要表现在教学体制不完善、教学计划弹性不够、选修课的管理滞后于学分制改革、导师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三、该校学分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学体制不完善,教学计划弹性不够

例如,在该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由于学分制刚刚起步,必修课比例偏高,选修课较少,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很小,“选课”弹性很小,往往形式上“选”课,实质上大部分还是“安排”课。而且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选修课系列。在选修课开课条件、教师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缺乏严格要求,致使学生对选课的理解不全面,不能深刻了解学分制的目的,盲目选课,而忽略了个人兴趣发展,偏离了学分制培养的目的;弹性不够,有的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却不能提前毕业,并且学校难以允许学生在学习期间中断学习、延长学习年限。

(二)选修课的管理滞后于学分制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的选修课因师资、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跟不上改革进度,使得选修课得不到彻底的贯彻执行。选修课开设少,品种单一,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够认真,学生学习不努力刻苦,最终导致选修课质量下降。学生失去了对选修课的信心,只选自己熟悉的老师的课,目的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及格;还有一些学生,从师哥师姐那里了解到哪个老师不抓就选哪个老师的课。如此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学分制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自主性达不到要求,最后选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学生凑学分。

此外,学分制的运行比学年制复杂。学生普遍反映每学期的选课时最头痛的事。重庆工商大学每学期有数千人至上万人要按自己的课表选课,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退选还要考虑到开课老师是否能够足够人数开班,工作量很大。由于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选课,容易发生碰课现象,有时遇到以班为单位集中进行实习或课程设计等活动时,这些班级的学生就不能在这期间内选学其他课程。再加上选修科目多,学生上课的流动性大,教学秩序较难控制。个别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水平较低,又加上学校的成绩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一些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滞后于新的制度,最终导致教学管理秩序混乱。

(三)导师制不够完善

导师的作用是引导,实现对受教育者“因才施教”。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和专业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目前一些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导师工作无法真正展开,导师制名存实亡。很多老师由于本身课业和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对学生的指导,只有在学校的制度要求下,才勉强形式化地和学生见见面。很多学生有写论文的想法,很希望导师可以给予指导,但往往无法达到真正效果,影响了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四、对该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计划,健全学分制综合配套制度

首先,需要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要进一步压缩课内总学时,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指导思想,构建以“打实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注意综合、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面、自主提高的学习空间。其次,克服重必修、轻选修的状况,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健全提前毕业方面的学业管理,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学费按每年取得的学分收费。

(二)加强选修课的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需要的必选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的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此外,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学分制的实施,因此,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对管理人员要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使管理人员增强服务意识,适当放宽教学管理人员编制,以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

(三)完善导师制

导师是学生的“引路灯”,也是学分制改革中区别于传统学年制的一大特色。针对目前重庆工商大学的情况,要选聘好导师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让导师制真正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认真落实导师管理工作,明确导师的职责、地位,真正做到对学生“因才施教”。使学生不再盲目追求兴趣性或者凑学分,而是使他们适应并享受学分制学习,并且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引导他们把发展自身专长和适应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推行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举措。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学校内部的条件和社会外部条件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因此,尽管在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但其长远的有利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重庆工商大学在学分制改革中应充分认识到其本质,扬长避短,努力地推行下去。相信只要重庆工商大学所有领导和师生同心协力,广开思路,就一定能把教育改革搞好,甚至出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参考文献:

1、李萍.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的优势与措施[J].科技信息,2006(3).

2、陈红.试论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J].教书育人,2006(3).

3、黄爱华.对近几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5).

4、安志红.对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曹运耕,李崇文.大学理念与学分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第14篇

谷良,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12月破格取得副教授职称,1995年12月又破格取得教授职称。1993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专家黄菊波教授,1996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会计研究》编委、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美国会计学会会员(AAA)、英国会计学会(BAA)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科技部论证委员会专家。2005年英国卡迪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汤谷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公司财务、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咨询,是公司“经营者财务”学说的倡导者。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财政部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人。科研成果丰盛,现已出版《高级财务学》、《企业重组与改制中财务设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打造VBM的财务理论体系框架》等40部,120多篇,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中国会计学会等的有关奖励。

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公司管理,财务为重。西方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是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管理,即专业财务,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的特点,仅以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来概括整个企业财务内涵是不够的。汤谷良教授在《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了《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一文。汤教授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法人代表成为法人财产权的经营者,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理财称之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法人财产权的提出,使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其经营者具有财务自,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经营者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企业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财务经理财务的着眼点主要是营运问题,经营者财务的职能是决策、组织和协调。随后,汤教授陆续发表《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等论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经营者财务理论。经营者财务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财务理论的深化和财务实践的升华,明确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主导地位,明确其不可推卸的财务责任,并强化财务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汤谷良教授在集团公司财务体制、全面预算管理、公司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战略分析等方面建树颇丰。《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的要求,分析了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和方式的重新定义的主张,强调研究财务控制必须致力于具体实施方式系统架构和它们之间的融合,提出了财务控制权的取得与变换是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的崭新方式。著作《VBM框架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重构》,论文《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长期“双高”现象之谜:债务融资、制度环境与大股东特征》、《国有上市公司部分民营化的经济后果》等研究成果广受好评。

汤教授做学问,耐心,从来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以自己对科研的满腔热情与无穷的兴趣推动不断的探索和求知。他重视实践,主张通过对分析案例来推动科研,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擅长将政策、理论和实践三要素统一在案例研究。踏实的研究作风,使得汤教授的研究成果能为众多企业家所迅速接受,并为企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15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需求课程设置

1调查背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充分适应人才市场化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新素质要求,新教学形式,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清华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世生教授在首届“华北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协作会”上指出:尽管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开设略有不同,但总体思路是按新《大纲》的要求设置的,即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专业技能课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西方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是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1】。由此可见,21世纪的英语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也应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健全知识架构,成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成立于1993年,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作为浙江省属高校中最早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于1999年成为浙江省第一批(重点批次)招生的专业,大学本科就业率近三年均达到95%以上。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能在工商企业、三资企业及外经贸部门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翻译工作,或担任相关专业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英汉互译、英语语言与文化、英语报刊选读、口译、商务口译、国际商务英语、WTO文本英语、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第二外国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材及教学设施配备专业,学术科研成果卓越。

本文以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从应届毕业生、企业机构、专业教师三方面进行调查,以本科生就业情况为切入点,探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并给出调查结论及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2调查设计及结果

本项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对浙江工商大学2012级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浙江省杭州市部分用人单位及部分英语专业教师进行调查访问,统计调查数据并进行分析总结。

2.1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

本方面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以2012级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问题涉及对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就业需求的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经过多次定稿讨论并请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确保问卷的效度及信度。英语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就业的认知具体表现为:

根据图表1、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问题上,相比较于读写等语言输入技能和西方国家文化,以听说为主的语言输出能力是应届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并且也是自身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而对于需求方面,表3反映出,近90%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的英语专业课程可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与对部分学生的访问结果相一致,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认为开设课程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能力。

从表4的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对于专业方向知识的需求程度依次为:经贸、教育、翻译、旅游。结合近些年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以及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持续走高的趋势,该结果符合当前社会形势。

问卷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基于就业需求的英语专业课程认可程度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5应届毕业生基于就业需求的英语专业课程认可程度调查

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对听力、口语课程的认可度相对较高,这与其对语言输出能力的认可度高相匹配。其次,学生对经贸英语方向课程也有较高的认可度。此外,如英美文学、欧洲文化入门等西方文化背景课程对毕业生有相对隐性的作用。从结果来看,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两门以输人为主的课程认可度较低。这反映出,单纯的阅读和写作课程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

综合上述调查数据,应届毕业生对大学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成认可态度,他们更在意语言的输出能力的锻炼。同时,他们比较渴望得到经贸类商务英语的知识。

2.2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的十余家英语相关用人单位和企业的英语人才需求进行走访调查,在用人单位满意度、企业评价和企业建议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和综合分析得出,超过90%的企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在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评价中,“英语语言基础扎实”、“英语口语表达流利”、“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和操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所占比例分别为:94.4%、83.3%、72.2%、61.1%、55.6%、38.9%。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在表示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可以加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商务活动的操作能力和增强创新能力等建设性意见。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用人单位涉及教育、经贸、旅游等不同领域,但对于英语专业应聘者的要求却相差无几。用人单位青睐于同时具备过硬的综合应用英语语言能力、涉猎商务知识并有熟练的商务实际操作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同时,在走访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在短期的接触面试中,专业考试和口译证书是考虑的硬件基础,而那些有良好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突出的应聘者更容易得到HR的青睐。

2.3对英语专业教师的调查

谈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师的意见不容忽视。作为专业课程的教授者,一线专业英语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于课程设置的看法和意见也颇具建设性。通过走访调查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部分英语专业任课教师对于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意见,分析总结为如下几点:

(1)低年级(一、二年级)英语基础课程设置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与英语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能较为灵活地运用语言。在采访的教师中,所有教师均表示英语基础课的教学需继续得到保证,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2)高年级(三、四年级)英语教学侧重于分模块教学,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主要以经贸类和教育类两模块英语专业为主。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继续加强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有的教师表示,更具体专业的英语课程以及三年级二外的加入,让许多学生忽视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锻炼,尤其许多四年级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暴露出的英语语音语调问题,应引起重视。

(3)专业技能课过多而专业知识建构略显不足。部分教师指出,目前国内的英语教育相比较西方国家而言,偏重技能训练但却忽视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校应重视英语专业导论课及基础学科的建设,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方向选择和就业方面的提前指导,让学生在了解英语专业的前提下更加清晰明了的学习。

(4)尝试引入实践教学模式。语言的学习是以可以熟练应用该语言为最终目的,而实践教学则是让学生有兴趣且能较好接受吸收知识的一种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英语情景模拟、英语戏剧表演等形式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课题调研或在周末及寒暑假选择相关事业单位、企业进行实习则是应该加强的一环。

3调查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英语专业教师三方面的调查走访,配合以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符合当前社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而用人单位对于语言运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上,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通用英语)与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嫁接的方法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2】。即在进行低年级教育时采用EGP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能力,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课为主;在高级阶段采用ESP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专业运用能力,即开设课程以分方向的专业课为主。

在英语课程设置应用上,开设课程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多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并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根据社会就业趋势和热度,可适当加开经贸英语方向的课程,提供更多的实践时间供学生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口译能力,延长语音教室、同声传译室开放时间等。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其他非英语专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应该特别重视自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自学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让学生成为21世纪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实现“全人的教育”【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馈中进行修改于完善。高校英语教育者应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目标及市场需求状况了解、分析和重新审视,以保证学生能够抓住市场需求的趋势,及时调整职业目标,也帮助企业找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英语人才【5】。

参考文献

[1]李立,21世纪英语教育电子版,2005年第5期,无页码

[2]刘思阳,《考试周刊》,2009年第37期,P117-119

[3]施永鹏,《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26卷第6期,P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