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孝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孝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国人的道德观念中,这一点从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便可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对于孝的思想,古人早有认知,并延续至今,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孝在中国人的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对孝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将其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和发展,突出孝的深层次含义,相信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孝为国人所熟知,将其运用于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便于人们接受和认可。对于外国旅游者而言,孝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极具中国传统特色,能够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观光旅游,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相对应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但相对于这些优势,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状况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我国旅游纪念品在创新性和品质上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在旅行过程中很难买到具有一个地方特色的纪念品,或者是买到的纪念品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不尽如人意,让人们在一段美好的旅行中徒留些许遗憾。没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既不会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甚至对当地旅游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发展。此外,对于一些特色旅游纪念品,一些国人往往缺乏品牌意识,做出的产品影响力不够,白白浪费了很多优秀资源。这在让人惋惜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警醒国人,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一味地故步自封、患得患失,是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
三、孝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的关系
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极具传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赋予了原本的纪念品新的生命力和独特性,这种带有明显民族性的纪念品具有长期的纪念意义,更能够激起游客的消费欲望并将其长期保存。旅游纪念品是最好的宣传广告,精致的、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会让人不停地回忆某段难忘的旅行,记起某个地方。原本毫无生机的旅游纪念品在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与价值之后,就“活”了过来,并成为某个地方的代名词,让人留念,令人向往。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设计与再造。随着历史积淀越来越深厚,孝文化的精华使旅游纪念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并以此向世人展示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被各国游客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最直观的名片。具有特色文化性格的纪念品,再加上个性化的设计,易于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将孝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之路,可以促进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孝”作为中国社会所特有的道德伦理准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历代统治阶级都极为关注和崇尚。所以,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关于“孝”的文化体系。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给它注入了不同的内涵。孝文化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孝文化是指社会、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精神赡养、情感慰藉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简言之,孝文化就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的总称。广义孝文化包含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及物质层面的内容,并将孝的内涵从家庭伦理进一步扩展到对国家效忠的态度上。传统孝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农村孝文化起初只是调整农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并没有家庭之外的社会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孝道逐渐与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农村孝文化逐步同社会的文化、政治、法律相融合。广义的孝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
(一)从精神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体系,即“孝德”
“孝”字最早发现于殷商甲骨文中,这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人们就有了“孝”的观念。西周以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孝的文献记载。《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的象形意是指年轻人背着老年人,象征着和谐的亲子代际关系,因而孝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爱戴的美德。总之,“孝”是孝敬长辈、赡养父母、善待老人的一系列观念。孝文化历来受到中国普通百姓和帝王将相的极力推崇。在古代,孝敬父母、光宗耀祖、效忠君国成为当时人们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当民众将孝行从个人行为和家庭行为扩展到社会行为,上升到国家层面,并形成统一观念时,孝道及孝行就演化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深刻地融入到了民族的观念系统。
(二)从行为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践行“孝”的具体活动,即“孝行”
第一,最基本的“孝行”包括养老、敬老、送老、祭老。《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养老就是照料老人生活起居,使老人吃饱穿暖。敬老就是精神上尊老爱老。送老就是老人过世之后,按照本民族本地方礼节风俗为其送葬、尽孝。祭老则是清明或老人的祭日,子女举行祭祀仪式对老人寄托哀思。第二,家庭孝敬,包括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友爱。家庭中夫妻之间要平等和睦,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对子女要关心、照顾,要尽心尽责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还要教导子女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第三,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效忠国家。孔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一个人最大和最理想的孝行就是建立功业、扬名于世、显赫父母。这里的孝除了指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还指在社会上小辈对长辈的尊敬、礼让。孝的最终衍伸是效忠国家,就是人们要听命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封建社会君、国一体,孝就表现为爱国。一个人的成长、立业、处世,始终都贯穿了“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孝”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三)从制度层面分析,孝文化是关于“孝”的伦理准则,即“孝道”
以血缘关系为钮带的“孝道”宗法制度早在周朝初期已经制定,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孔孟儒学则提出了孝的具体伦理道德规范。“三纲五常”说,使“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统治者标举“以孝治天下”。宋明时期,统治者更是大力宣扬孝义、倡导孝行,在选拔和考核官吏时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首要标准。至此,孝的本义从家庭伦理延伸到社会道德规范,从人际关系扩展到政治法律关系。
(四)从物质层面分析,孝文化还包括关于“孝”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即“孝形”
孝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孝文化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和活动载体,包括与“孝”相关的人物、传说、典籍、民俗、礼节、碑文、建筑等方面。对“孝”论述的论著如《孝经》《礼记》《女儿经》等文化典籍;有以孝命名的城镇,如孝感;有丰富多彩的孝的故事传说、孝的代表人物;有众多的关于孝的遗迹碑刻等。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这一民俗活动历经六百余年从未间断,就是典型的孝的活动载体。这些物质和活动载体都是当前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一)强调精神赡养
自觉善事父母是新农村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儿女要自觉奉养父母,使双亲颐养天年。善事父母包括物质供给和精神赡养两方面。物质供给是善事父母的较低层次和基本要求,指尽己所能,从物质上为父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精神赡养则是较高层次的奉养,在满足老人物质需要基础上关注其精神需求。当前新农村的孝文化则应更多关注“精神赡养”。(二)强调“生命价值”《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践行孝道,首先要保证行孝者和被行孝者生命的健在。为人子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行孝,即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也是孝行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大,个别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点困难挫折就轻生,留下年老孤独的父母。这是一种非常不孝的行为。
(三)建立“平等原则”的新型孝道
旧的孝道强调子辈对父辈的绝对顺从,是条“单行线”。新型孝道则是“双行线”,核心在于子辈与父辈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对父辈权威的盲目顺从,更不是父辈对子辈过分纵容。新型孝道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交流和理性之爱。
(四)及时行孝,厚生薄死
现在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有很多人认为,等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了再来孝顺父母。然而,“子欲孝而亲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可能会突然离世,行孝已晚。有人为了弥补缺憾,并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办豪华葬礼。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孝道应破除旧时代的丧葬陋俗,大力提倡趁父母健在时做到物质和精神赡养,并建立社会主义的文明丧葬新风。
三、余家山头村“女儿节”及其特征
(一)余家山头村“女儿节”的来历及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
衢州市作为“南孔圣地,孝贤故里”,近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了儒家文化发展的典型。农历正月十八为衢州市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相传余氏始祖守益公(明洪武年间)有一女儿,守益公非常疼爱该女。在女儿出嫁后,因思女心切。守益公在每年正月十八都叫其女回家尽孝。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由此得名,历经二十二代子孙的传承,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甚至在时期也不曾中断。每年正月十八,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团聚。在过去,女儿上午回家孝敬父母,下午到余氏祠堂祭拜祖宗,参加村里的民俗活动。“女儿节”当天的主要活动有:请佛赐福、祭祖、走马灯、舞龙灯、唱戏等。而今的“女儿节”与古时不同的是,它扩大了活动范围,女儿们会带上亲戚朋友到娘家聚聚,并与同村的“女儿”交流工作和致富信息。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代代相传不间断,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形式简单而隆重,是因为它过滤了繁文缛节,遗留了文化的精髓;活动内容丰富而务实,是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孝、德、伦、礼等这些最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十八十八,女儿回家。”这个专为女儿而产生的习俗,在古代是破除男尊女卑传统的表现,在现代是孝文化、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2011年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确立了“尊重女性、崇尚孝道”这一宏大的文化主旨。正是从那一天起,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走向了更高的文化层次,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余家山头村“女儿节”的特征
1.浓郁的地方性。
女儿节民俗活动内容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请佛赐福、祭拜祖先、走马灯、舞龙灯、唱大戏等都是地方上流传甚广的习俗,体现了地方民俗节庆特点和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色。
2.悠久的历史性。
余家山头村“女儿节”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历经六百余年、二十二代子孙传承,至今从未间断过,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
3.独特的超前性。
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地位低下,根本就没有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因此不可能会以女性的名义来设立一个节日,而余家山头村却恰恰相反,传承着尊重女性的“女儿节”。这符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的宗旨。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学术研究,把握新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余家山头村已经开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有衢州市文化局负责人、文联、作家协会、民俗专家、大学教师参与的孝文化研讨会。对当代新农村孝文化展开了深度研究:认真理清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孝的当代涵义、当代特征及当代价值;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了解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针对当前新农村养老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展开系列研究,为新农村孝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建议。
(二)孝文化教育常态化
孝文化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新孝道理念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尊重、爱戴、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也是爱党爱国的基础和前提。要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二是对全体村民开展孝文化教育。无论何时,家庭永远是农村老年人的第一生活场所。家庭的和睦及家庭成员对孝文化认知和践行状况,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从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需求者增加,而养老资源的供给者减少的现实困难出发,政府要对村民展开各种形式的孝文化教育,使每个人对“孝”都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设立专门机构落实农村孝德制度,建立孝德管理长效机制
要落实好农村孝德制度,使孝德管理工作日常化就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在村委会建立孝道奖惩机制,树立孝德典型进行表彰,促使村民孝德观念的养成。余家山头村每年“女儿节”都评选并表彰“好女儿”“好媳妇”。2011年评选出了“好女儿”26名、“好媳妇”46名并予以表彰,还建立了“孝慈善”基金。该基金针对本村生活困难家庭的老人予以帮助,为该村的孝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2011年9月,该村好媳妇邵玉仙被评为柯城区第一届“十佳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
(四)要强化法制监督,建立健全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与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力相比,运用法律规范人们的孝德行为、强化人们的孝德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政府要完善对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机制,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每个村都有法律援助联络员和调解员,不断把援助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使农村养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部分农村家庭尝试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和《继承财产办法协议书》等,减少了多子女农村家庭中的赡养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对这些有益探索进行宣传和推广,对解决当前农村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倡导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党的十六大以来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从这层意义上讲,老龄产业发展应遵循与孝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1.1出台扶持老龄产业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长,老龄产业备受社会瞩目,对此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积极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然而,因为受到政策制约、资源配置、传统观念、受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消费需求,急待政府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其着力点在于:“一、老龄产业是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利润少,投入大,国家应适当给予补贴;二、适时出台发展老龄产业的税赋减免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消费的统一优惠标准;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公平竞争机制”。
1.2培育发展老龄产业市场据我国人口普查的官方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为13.4亿人,其中13.26%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78亿,这意味着我国正由‘老龄化社会’迈入‘老龄社会’;面对这一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另一方老龄产业适逢巨大的市场潜力”另据了解,“2010年,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万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8万亿元、2030年预计达到22万亿元”。由此可见,老龄市场的开拓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孝文化资源,发展老龄产业,主要可从老龄用品业、老年旅游业、老龄服务业等方面着力培育老龄市场。
1.3打造刺激老龄消费环境随着社会加速进入老龄社会,将大幅拉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但是,长期以来,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却影响着老龄产业的市场消费,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打造老龄消费环境。有关数据统计,“42.8%的城市老人有存款,每年老人的各种来源存款可达3000亿至4000亿元,此外子女孝敬父母的各种支出也增强了老人的消费能力”。尽管如此,然而老人“轻自己、重子女,轻消费、重积累”的传统观念却阻滞了老龄消费的增长。如何改变消费观念,拉动老龄消费,除了鼓励老人消费外,关键是打造“孝文化消费”环境。特别是在传统民俗节日中鼓励“孝文化消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使精神享受和物质消费交织在一起。
2发展具有孝文化特色的老龄产业
从市场经济来看,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开发孝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爱老、养老、敬老的孝文化产业势在必行。综观以服务老年人为主、以孝文化为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四类:特色旅游业、敬老服务业、产品包装业和影视出版业。
2.1孝文化特色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促进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底,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着力发展旅游消费和服务消费”。据调查,在旅游中开阔视野、了解特色文化、创造幸福生活,是现代旅游观光的新价值取向。例如,国外的美国宇航旅游、法国乡村旅游、越南战迹旅游,国内的北京胡同旅游、温州茶文化游、武当道教文化游等,这些特色旅游项目不仅印证了以“特”制胜的旅游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发展孝文化旅游提供了典型范例。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发展孝文化旅游产业,是开辟特色文化旅游的新路径。依托孝文化加大对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其吸引人、感染人、愉悦人,真正变孝文化资源优势为孝文化旅游品牌优势、经济优势。
2.2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依托孝文化资源,开发和研究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使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让敬老服务业成为服务老人的一种神圣事业,也让晚辈参与敬老服务消费成为一种孝的象征”。发展孝文化敬老服务业,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体现孝文化的养老服务业,鼓励兴办满足各种老龄消费需求的敬老服务企业,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敬老服务人员,打造敬老服务业的孝文化品牌。此外,围绕敬老服务业,还可以开发节庆活动等,商机无限。比如,把重阳节办成“孝文化”节。重阳节自古有登高辟邪,饮酒、赏菊、品糕、插茱萸等习俗,1989年,由政府赋予了该节日敬老的内涵。传统节日已融入人们的生活结构和心理结构中,具有强大的开发潜力。把传统习俗与当代敬老风气结合,举行老年人登高比赛、赏菊、品食、插茱萸以及评选孝子等活动,可以拓展很多的产业项目。
2.3孝文化产品制造业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多追求精神上的需要,文化消费将走进千家万户,在老百姓的消费支出中逐步扩大比例,市场潜力无穷。比如,浙江义乌的竹简,上面烙上“孙子兵法”,0.35个平米的竹简卖到160元,上面烙上“孔子”,则卖到200元,而且不搞零售,6幅才卖。开发孝文化资源,用孝文化包装产品,让物质和精神上的“孝”相结合,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将本地特产与孝文化产品开发相关联,使孝文化产品“特”上加“特”,如孝感具有孝文化特色的麻糖、米酒;二是将孝文化产品开发与敬老礼品相关联,使孝文化产品与老年人生活用品息息相关,如老年人保健品、贺寿用品等;三是将孝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购物品相关联,满足老龄游客购物留念的需要,如以孝文化为内容的雕塑、书画、纪念章、纪念邮票等。
所谓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为基础,以学生与老师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以及该校的历史文脉,文化积淀等为核心,并以学校有特色的校园生活、文化节日、讲座沙龙为表象的精神环境。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这个强有力的支撑。校园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祖国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所以,推动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说势在必行。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个性与内涵。大学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与传播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拥有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学校自身的内在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热情,增强学术氛围;同时也可以把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做一个很好的梳理与传播,让地方的历史文脉通过现代高校这个窗口,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扬。校园文化是典型的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校师生的言行意趣,它对于人文氛围、精神境界的提升,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激发,良好的学风与工作作风的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与学校品牌之所在。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导向功能。在不经意间就为师生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第二,凝聚、激励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师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既能够影响其言行举止又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还可以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及使命感。第三,认知功能。校园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前人的智慧结晶,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加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
二、以生态文化理念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期面对生态文化的大势所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以此为重点,充分借鉴生态文化的理念,创建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应塑造优美且赋有内涵的校园环境。赋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自然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理应有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这对于学生们思想意识、学术创新等都有益无害,同时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日本学者岸根卓朗先生提出:文明大学的校园应以物和心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它的校舍也必须是象征文明的科学的森林、宗教的森林、艺术的森林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因此,赋予景观环境历史文化内涵,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历史的光辉和文化的气息,这不仅是时代对当今大学提出的要求,更是传统文化对当今大学提出的考验。大学校园应塑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的优劣,标志着一所学校品质的好坏,更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科研项目的研发,对学校的声誉和地位也有重要的作用,更加有品位、有内涵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一个具备浓厚氛围,优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学校园正是当今高校建设的发展趋势,大学内在文化的体现已经成为校园环境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
三、结语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核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全体师生所认同和坚持的校本精神文化,它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精神、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外在形象,支撑着整个校园文化体系。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校本精神文化,树立“用文化经营学校”的发展理念,精心打造文化育人氛围。
一、结合学校实际,打造校本精神文化
《__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一校一特色”、 “一校一强项”的文化育人理念。因此,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如和平中学、阳明一小等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显著的学校,可以做好校史文化建设,切实做好校史的编纂、先进人物事迹的收集与成册等校史文化建设工作,尽可能使校史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它是一笔无形资产,可以较好地起到熏陶和激励作用,从而使校本精神文化代代传播及传递,生生不息;四联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红色文化的作用,激励青少年一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而__中学、实验初级中学等新办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其环境优势,做到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文与环境巧妙相融,深化环境人文内涵,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增添人文氛围,提升学校品位;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性质与普通中学完全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文化,强化职业精神,比如,在宣传教育上可以广泛宣传富有职业精神的名言警句、典型事迹;在课室、实训室的布置上,可以参照工厂或企业模式;在管理上,也可以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努力营造出职业氛围,建设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灵魂所在,各学校务必结合学校实际,打造校本精神文化,以发挥其目标引领、价值引导、观念统一、情感激励和规范调节的积极作用,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结合学生实际,举办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现在,校园文化活动已引起了学校的普遍重视,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存在着层次不高、管理不到位、形式单一、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甚至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不能真正取得实效。校园文化活动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活动特色,努力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从单一的文体娱乐功能向导向功能、熏陶功能、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如和平中学、福和中学、实验初级中学等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高,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可以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文学社、科技创新、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阳明中学作为特色学校,学生普遍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可以举办各项体育运动竞赛、艺术节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活动能力相对较为突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而且能够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发挥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增长技能,增进合作,如技能竞赛活动,暑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等活动。总之,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明确目标,保证实效,大力抓好特色活动,打造校本活动品牌。
三、结合办学目标,彰显特色校园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如和平中学、四联中学等老牌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培养了大批在各行各业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打造“英雄”文化,激励学生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隐含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让学校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福和中学是一所新办学校,应尽快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一个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学校,除引进高素质人才外,更主要的还是要抓好校本教研文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打造“名师工程”。__中学作为特色学校,必须在“特”字上作文章,打造学校品牌,办出学校特色。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成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与创造形成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则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活动当中所形成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包括了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两大阵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普通高校侧重于知识文化,而高职院校则是以技术文化为内涵。通过将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进行互补所创造出来的行业技术特色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技术教育最明显的标签,在逐步形成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因素,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地方性特征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分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校园文化的积淀相对来说是不够的,但是高职院校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当中的重要力量,正处于积极吸收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则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开放性与兼容性;除此之外,站在文化的规范性上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当前还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与实践经验非常贴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加之高职教育的要求与市场联系得十分紧密,在很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所以,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地会带有一定的行业特色,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带有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服务性及实用性特征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学术性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在教学方式、技术服务领域等方面则表现出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因为高职院校推行的并不是精英教育,更多侧重于大众化教育,学校的教学与行业的技术动态、就业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使得教学方式带有实用性的特色。
二、行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涵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要“接地气”,即与实际的就业能力挂钩,同时也造就了高职院校职业化的特色。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尽早地去接触自身将来所要从事行业的文化特点,增强行业的认同感,这不仅仅是学校适应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该将其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高职文化建设不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体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品位,同时更要适应学生、适应社会。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文化,能够对培育新时代的职业人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迈入了内涵发展的道路,而要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树立职业教育品牌,自然而然少不了高职院校独特校园文化的参与。应该将行业精神、行业文化的内涵寓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之中,使其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形成具有行业文化精髓,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盛行不同的校园文化,所锻造出来的学生品格和人才类型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行业就业的岗位需要则是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标,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渗透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精神引导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未来职业的文化,并让学生了解到需要学习、需要遵守的相关行业素质要求,为高职学生提前朝着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行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新体系文化重生的过程。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相互影响,能够让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而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能够反作用校园文化的完善与内涵发展,为其长远的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行业文化渗透,校园文化的形成与人才培养这三者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这不仅仅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需要各种保障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建设成“扎根于行业,长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一)树立先进的理念,追求先进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这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首先在先进文化当中提取其中的精华,进行提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融入行业特色,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校园文化。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自身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既能代表办学思想,能够体现行业文化的“地质人三光荣”核心文化理念,经过时间的积淀,已成为学院广大师生认同并追求的价值理念。在笔者看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方面不仅仅要围绕着师生对行业认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同时还要融合行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中出台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与时俱进的理念下,指引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共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立足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规范和优化高职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主要包含了学校的传统、仪式以及规章制度等,这不仅仅是维护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转变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面向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大多数现代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员工会做人,同时还需要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当中,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促使其能够形成符合职业规范的良好素质。其次,要建立以教育激励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往好的方向发展,杜绝出现不良现象,这是制度所具备的的导向功能。当然在运用激励机制上要把握恰当,定期对先进集体以及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在学校层次上,应该通过设置推优评奖,激发学生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注重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同时还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度的建设应该朝着基础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精细化、激励机制数据化等方向发展。
(三)提高合作意识,依托平台拓展学校功能
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平台,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阵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实训场、工作室以及与行业系统单位建立进行合作,建设校企对接的教育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机会。二是宣传平台,要对校园文化阵地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在校内树立起有行业精神、行业核心价值观等标语牌,同时还应该实时关注行业动态,在相关的宣传橱窗进行展示。三是交流平台,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互动,构建起有效的交流平台,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需求,来培养相关紧缺性人才,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延伸平台的作用,使其能够为学校开展助学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让行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学生、教师职工来说也是受益匪浅。充分的发挥出学校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1.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地域、全球共享、时代性强。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受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以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网在校园里传播的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是由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分支,一方面网络文化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内折射,另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又对网络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补充,既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的精神面貌,又体现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1.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继承网络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性[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共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都是师生,网络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时,网络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办公手段,各种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不但可以协助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已经成为校园内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2)引领网络文化前沿。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想活跃,创新性突出的特点,所以高校一直是前沿文化的发祥地,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是新型网络文化的摇篮之一。(3)学术性较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各种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通过校园网络传播和扩散,所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学术性,是理论性、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结合。(4)服务社会。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虽然产生于高校校园,但它会辐射到社会,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社会,最终转化为社会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1.3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对高校的作用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1)积极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校风校貌的体现,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蕴含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师生开拓视野,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校园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获取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2)消极作用。首先,校园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需要从网络上收集和传播信息,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性受到质疑,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网络上的诱惑太多,致使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轻者造成学习成绩下滑,重者带来严重的心理疾病。最后,虚拟的网络改变了交流模式,隐藏了师生的真实个性,网络交流虽然方便,但是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
2、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燕山大学的校园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校园网络文化也逐渐活跃起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情况如下:
2.1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在网络时代,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燕山大学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网络建设方面,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改善学校的网络环境。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秦皇岛地区节点单位,光纤骨干网基本覆盖整个校园的教学区和办公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吸收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做网络技术支持,鼓励教工学历进修,并选派人员参加各种交流会。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引导校园网成为传播正确、积极和健康思想的重要途径,规划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制定校园网用户管理办法,采用学校统一开发结合师生自主开发的形式搭建校园网站。
2.2校园网络文化初步形成
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教师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都有网络途径作为支持。学校各职能部门都设有网站支持办公,有的部门还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和网站管理员。同时,各类学生社团也纷纷开发网站,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目前,燕山大学主要的网站有:学校及各学院门户网站、校园新闻网、校园通知网、图书馆网络平台、教务处信息化管理平台、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管理平台、就业服务信息网、海韵山岚文化网等,形成了以通知、新闻、服务和学术为主的网络阵地。
2.3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健全的功能
燕山大学校园网的资源丰富,从教学、科研到办公,各类资源应有尽有,师生已经习惯使用校园网,甚至是依赖校园网。从校园网的功能上看,主要有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网上聊天、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等。因此,师生所处网络环境比较健康,接触的资源类型比较单一。
3、燕山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网站突出功能性缺少
教育性一方面,校园网站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是用于信息和网上办公等功能,没有突出的特点。有一些网站更新速度慢,缺少真正的有用信息。所以,虽然建立了网站但是形同虚设,这些网站对教师和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网站缺少教育性。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就是要提高教师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展示校园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校园网很难完成这一任务,仅仅充当的是通信途径、搜索工具而已,偏离了网络文化的初衷。
3.2网站建设重技术轻管理
学校更重视网站开发的技术,从人才配给上看,从事网站建设和维护的教工学历层次较高,都是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及以上。从技术标准上看,网站多采用JSP和ASP两种主流网站开发语言。相比于稳定的技术,网站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网站管理也不够规范。目前,燕山大学的网站上线由宣传部进行内容审核,再由信息化处进行技术审核。对于网站的管理,学院的门户网站和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大多设有专门人员,主要负责更新网站内容,至于网站管理应该怎么做没有清晰的概念。而学生社团网站的管理更不规范,大多是由学生进行更新,学生又具有流动性,导致网站的管理员不固定,而学校不设专门的人员去管理这些网站的。
3.3校内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
网站管理和网站监管不同,网站管理是,确保网站的运行,更新网站内容,即网站维护。网站监管是监控不良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处理。网络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容易监管,网络上的信息来源不确定,很多信息缺少审核。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所以,校园网能否及时、有效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监管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制度、技术和人才的全面配合。目前,燕山大学网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在制度上没有详细的监管条例,网络监控主要用于保证校园网正常运行,对于学生的上网行为,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法完成学业,学校通过降级、开除等手段处理,有的学生网上网下两种性格,在现实中迷失方向,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导员疏导等形式处理,而此类事件的预防学校并无有效措施。
3.4社会导向功能差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具有很好的社会延伸性能,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能够规范社会大众的行为,并且能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渗透至社会。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区域大多为校园内部,对社会影响较小。
4、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
4.1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依靠网络平台,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校园网,让师生可以畅游在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还要提供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校园网除了要满足功能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性和宣传性,能够有自己的特点以吸引师生访问,还要提供途径让师生参与进来,这样的网络资源才是师生需要的。首先,学校应该继续投入校园网建设,要有整体的规划,明确校园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次,积极引导现有主要网站在设计风格和内容建设不断完善,比如在校园新闻网、校报和海韵山岚文化网上大力宣传先进的文化,将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在网上形成传播阵地,让校园网在先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2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要完善校园网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并将这些政策落在实处,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以此约束和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制定相关内容加强师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帮助师生辨别网络信息,有意识有能力自觉地去防御不良信息的影响。制定网站管理员培训制度,让他们熟悉网站管理的政策,规范网站管理流程。
4.3完善监管机制
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学校层面上,首先,在制定政策时要明确监管范围和监管责任等。其次,网络监控最终需要的是技术和人才,信息化处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网上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扩散和传播,从人才配给上也要有一名熟悉网络技术、富有责任心的专人去负责网络监控,使校园网可以第一时间截获不良信息,而不是被动的在出了事后去查当事人。二是从校园网用户层面上,如今,上网犹如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保证上网的质量需要增强师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控制能力,而技术监控只是为了抑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治标不治本。当校园网用户具有分辨能力后,虚假信息就会不攻自破,师生才能以更健康的心智从校园网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4.4加强窗口网站和特色网站建设,扩大社会影响窗口
网站要适当增加校园文化内容的链接,突出校园特色,将优秀的文化资源搬上网络进行宣传。燕山大学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如“燕鸣论坛”紧跟时代脚步适时推出各类讲座,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师生眼界,可以将讲座使用的幻灯片或者讲座将内容到网上,甚至可以制作成视频供大家学习。要适当将科研和教学成果推到网上展示,就像今年燕山大学对田永君教授在极硬材料合成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行了报道,在校内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若要扩大影响,可以通过视频、Flash、演示幻灯片等技术手段将成果形象化,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成果的价值,也让社会更加关注校园网动态。要适当增加社会服务项目,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校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可以制定相应借阅和下载办法以满足社会需求。燕山大学还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中心,都可以面向社会开发更多服务项目。相对于窗口网站,社团网站更具有文化表现能力,它们往往都具备一定的特色,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知识性,所以社团网站要突出新颖性、趣味性以吸引更高的点击率,同时,让学生参与网站管理,提供更多信息源以充实网站内容,让社会大众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5、结语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清楚把握其价值定位,否则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目标不清、方向不明,难以真正收到成效。
(一)先进性和引领性和谐是人类美好的期望和永恒的追求,和谐校园文化不仅代表了高校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内在基本规律,而且也代表了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代表了时代的文明进步,因而具有极为突出的先进性。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是人类科技创新与的策源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护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坚持真理、公平与正义,强调尊重、平等与博爱,倡导交流、理解与共享,反对霸权,鄙视权威,拒绝封建迷信和盲目崇拜;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始终处于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以创造新文化的胸怀与气魄引领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主体性和人本性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者是全体师生员工,其享用者也是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因此其主体性和人本性定位就显得尤为必要。为体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主体性和人本性定位,其构建活动中要做到三点:首先,校长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承担和谐校园文化承传创新的神圣使命,使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成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有意识地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其次,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不放松,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人类文化,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知识素养的积累、能力素养与道德修养的提升及高尚人格的塑造,为和谐校园文化注入无言的榜样力量。第三,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主体,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价值与目的之所在。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进行文化选择、文化创新和文化内化,有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创造性和发展性高校不仅要把人类积累几千年的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传递给年轻一代,而且还担负着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时代功能。创造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所独有的精神品格,离开了创造便不可能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组织机构,其文化设施较为齐全,文化活动较为丰富,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灵敏的“嗅觉”,能不断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为师生员工和谐校园文化意识的培育及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能突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彰显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竞争力,激励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教学的价值与方法路径,稳步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结构分析
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结构,目前主要有“关系说”和“要素说”两种观点。所谓“关系说”,是把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看成是高校与其相关组织(社会、其他高校、二级学院等)的关系形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群与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学生关系等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状态[4]。所谓“要素说”,是把和谐校园文化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诸多反映校园文化特质的要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生活文化等)所构成。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依存、和谐有序,共同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从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要素说”无疑更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但“要素”也不是分得越多越细越好。笔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谐”、“制度文化和谐”和“物质文化和谐”。首先,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个性与风貌,是学校文化价值理念的深层内核,因而精神文化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高校的“精神文化和谐”体现在高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能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育人氛围,能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能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使师生员工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能使其生命价值得到良好提升。其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管理理念、运行效度及人文情怀。高校“制度文化和谐”体现在高校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有章必依,违章必究;高校要贯彻落实人本化管理理念,激发师生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内在自觉性;高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公开透明的议事原则,切实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第三,物质文化不同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一种有形的文化形式,是校园文化外显的物质形态,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物质文化和谐”体现为高校校园设施和教学设备等要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充分体现高校以师生员工为本的精神追求;高校校园环境要突出人文气息、生态理念和育人功能,使师生员工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受到陶冶;高校校园规划要布局合理,整体有序,各种功能区域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
三、和谐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主要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影响运动变化过程的各因素的结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基本过程、主要机理及运行方式,是决定事物运动变化的各种内外因素以及其密切关系的总称。灵活、协调、有序和高效的运行机制的确立,是保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条件和重要路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领域,其价值功能的实现和目的的达成是一个诸因素综合作用、积极运动发展的过程,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的建立。从纵向角度来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是由心理层次、制度层次、思潮层次以及行为层次等因素所构成的一个由表及里、从低级到高级的系统结构体系。其中,心理层次是高校师生员工所表现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活动,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发生作用的基础层次因素。制度层次是高校为保证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所制定的一整套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实现群体心理认同与教育行为价值选择相契合的层次因素。思潮层次是高校师生员工进行教育行为价值选择的一种思想倾向,它是沟通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心理层次因素与制度层次因素的中介层次。行为层次则是高校师生员工在实际工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最终表现和价值旨归,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因素。从横向角度来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上述四个层次因素的某些具体内容不仅存在明显的冲突和排斥,而且又互相渗透、融合、促进,是在不断否定和淘汰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人类优秀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适应和满足了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一是狠抓主渠道,深化“四五六”凝聚力工程。在“去极端化”宣传教育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突出抓好师生政治思想教育,依托县级德育地方教材,严格执行首课5分钟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课程每周2课时制度,强化师生在“四维两反”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敢讲、会说、讲深、讲透的政治能力和要求,并将民族团结教育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促使民族团结、“一反两讲”教育入脑入心。不但如此,组织师生持续开展“三非”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四不”承诺,举行了百名校长(书记)、千名教师、万名学生“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签名宣誓仪式”,引导师生面对宗教极端渗透主动发声亮剑,纯洁了队伍。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各校通过开展各类重大节日、纪念日宣教活动和举办主题班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利用升旗仪式中唱国歌、巴楚公民宣誓、国旗下讲话和早操、班会时间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意识。
三是大力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近期来,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在各校宣讲了中央、自治区媒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11名大学生公开联名书——我们不在沉默”及“维吾尔著名作者联名书”等评论文章,强化教师“四种意识”(即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岗位意识),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及“、反渗透”教育,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明确政治立场,坚守民族团结阵地。同时,加强维稳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各校每月邀请法制副校长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定期选派师生代表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公判大会,增强法纪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围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以特长教育为主的“特色课”,开展了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球类、艺术体操、主持、双语口语、棋类、竞技、科技等体艺卫活动。在我县形成了学生“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的良好育人氛围,增强了抵御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二是大力抓好主题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确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徽、校旗悬挂于醒目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教育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各校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并能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聘请了有热情、有经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员作为家长学校教师,切实做好了家校联系工作,搭建了有效的家校交流互动平台。
三是延伸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推动民族团结大融合。全县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等主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强化校园育人功能,增强“四个认同”,营造远离宗教思想影响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语言同学、学习同步、歌舞同台、娱乐同享、节日同庆、就餐同桌、就寝同舍、校园同护、困难同度”的“九同”活动,让各族学生从小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此外,各中小学校每日开展跳《小苹果》、麦西来甫舞蹈“大课间”活动;每周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活动;每月开展民汉结对“一帮一”走访活动;每季度开展校际间人文社科竞赛;每年举办青少年“双语”才艺展示大赛,融入现代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选树典型,示范引领
校园文化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而搭建多彩的平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袁振国指出:“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但是文化场所并不一定有文化。学校自身不会自动生成文化,它需要校长带领大家有意识地建设。”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少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育人工程,每个细节都要环环相扣、学校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无不成为校园文化的名片、符号和展台,都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在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领导层的管理者还是实施层的组织者,都很少站在全局上整体规划统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点孤立地存在,未形成合力。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分注重对校园文化活动,但开展活动形式单一,内涵空泛,把活动的开展等同于校园文化的弘扬,活动仅仅体现在娱乐层面,很少系统地统筹各个活动。二是学校领导者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合理、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精神文化建设特色缺乏
在学校精神的培育上,许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校训往往是凝聚几代校园人思想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理念,是学校办学发展和特色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需要几任领导甚至几代人的探索研究,才能形成稳定的、内涵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校训。目前,我们中小学的办学理念盲从现象严重,缺少自己办学理念上的文化思考。许多学校的办学模式有太多的雷同,学校领导抓校园基本建设多、抓升学率、抓学科竞赛多、抓校园环境整治多,惟独抓学校文化整体建设少。
(三)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随意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外在标志,但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载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前较多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学校只热衷于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搞形象工程,甚至于为了督导达标的参数去盲目建设物质文化。二是布局零乱,没有整体规划。许多校园建设无序、凌乱、布局不合理,没有文化、艺术特色,不够美观和谐。三是设施短缺或使用率低。有部分学校设施不完备,操场过小,甚至没有操场。四是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都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生是教育、管理、服务的中心和主体。然而,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人文精神,过分强调适应和服从社会规范,忽视积极发展个体素质,忽视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只规定义务,不明确权利,这就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追求美好目标的积极性和成功的喜悦。
(五)教师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文化的关键要素是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一个没有生活激情的教师,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教师的专业智慧,比如“上课的技巧”、“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等是可以学习的。但教师的人格魅力几乎无法学习,只能理解、激发和感染。现在一些学校不重视教师的文化建设。表现在:第一,人事工作管理粗放,缺乏教师成长促进计划。第二,缺乏与教师促膝谈心并引导其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第三,不关注教师个体的学校生存状况,不能发挥情感沟通的作用。
2.构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深化育人思想,升华校园文化的功能———思想上明确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理想,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激发凝聚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教师的师德建设不能依赖个人的自觉自愿,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压力和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即管理。学校管理应该是基于人本的、科学的、发展的、和谐的管理。其次,人文环境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人文环境文化建设最需要的是: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价值,营造民主科学的校园氛围,来引导和调整师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为师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的竞争平台。在教师培养中我们注重以目标鼓舞人,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努力为教师的成才创造条件。对青年教师,多为他们创设各种平台,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比赛。通过各种形式让我们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体验成功,并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二)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物质上承载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的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要以倡导的精神理念为主题,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使这一精神理念固着和承载于形象的物质上。一是校园规划要遵循整齐、便利、美观的原则。将不同功能的建筑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方便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又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相应地装饰。二是校园建筑装饰要体现实用性和审美性原则。三是校园环境要体现卫生、整洁的原则。四是教学设施要体现齐备与适应性原则。完善现代的教学设施有助于多种方法教学的实现,便于获得和传递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保障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制度上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规则确定的制度环境,它对师生的言行习惯及模式具有约束和定性的作用。要以一种精神理念指导学校的全面工作,使之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团体成员便会在制度的引导下,长期重复实践这种精神理念,逐渐形成习惯,形成风气,形成自觉的行为。
(四)加强教师文化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群体上实施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端正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三是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四是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五是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六是应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五)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浸润文化———行为上践行行为文化建设,最终致力于学生的成长,规范养成不能是空洞的说教、简单的惩罚,应是指导行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活动中渗透的养成教育如涓涓溪流在孩子们心田中汇聚。学校要组织与学校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相适应的传统活动,甚至可以创建相应的活动仪式。如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应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崇尚运动为学校的文化理念,那就要有丰富多彩的各种运动(活动)和传统赛事,甚至能够将这种赛事在社会上叫响,引起社会关注。
(六)校园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改革列车行进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破旧的房屋被重新搭盖,校园环境建设相对较好等。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未能得以有效落实。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只有学校教务工作有序开展就达到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对校园环境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以未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实。其次,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较低,能力有限,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更有甚者,农村一些小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工作态度极其不认真。再次,农村小学生自发形成的堕落行为,受到农村地区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小学生被不良之风所潜移默化。然后,一些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意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建设工作缺乏一定的风格。最后,农村小学校周边文化的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势单力薄,难正不良之风。
二、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具体主要有:
1.在校本观念的基础上重构小学校园文化
学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其独有的校本观念,这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所遵循的重要思想。所以,农村小学校要想更好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以校本观念为基础。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能量。学校校园文化如同肥沃的土壤,为如同花朵般的学生提供成长所需供给,使学生可以充分汲取营养,在优秀文化氛围中更好塑造人格魅力。
2.小学校园文化注重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即便如此,我国一些农村小学校的教育中仍然被传统教育思想所占据,其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更加凸显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便失去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对小学生施以现代教育,才能使小学生遵循先进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凸显以人为本的主题,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打造学校品牌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现阶段,由于我国重视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在安逸中难免缺乏忧患意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多数农村人忽视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加上国家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更加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未能重视打造品牌和提高文化品味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学校,要想有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必须注重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文化。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共筑校园灿烂文化
关键词:文化;文化营销;黄河实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24
1文化营销浅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精神创造。文化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对某种文化的营销,是对某种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以达到满足消费者对特定文化需求的目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的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越来越希望精神文化产品来“填埋”内心的精神文化相对匮乏之“坑儿”。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借助特定的文化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产品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文化才是消费者最最看重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点忽视,但是随着近年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弘扬,我们逐渐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发心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尝试开展传统文化营销活动。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并给文化营销的实施带来一些启示。
2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简介
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公司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在经营的过程中,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为企业的经意宗旨,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重孝道讲仁爱为企业的道德核心,塑造员工“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在经营中不断践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着力做一家造福人类奉献社会的和谐企业。在2014年,面对当前消费者在油品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黄河实业推出了九品莲纯花生油,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营销推广,实施文化营销策略。
3广东黄河实业的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3.1从营销理念的角度来看
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指导观念。营销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也是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获利的过程。文化营销的理念就是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黄河实业在推广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不断弘扬“仁爱”的理念,弘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的宗旨,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贤教诲和“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信条,等等,这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指导着黄河实业的整个营销活动。
3.2从目标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
营销需要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获利,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出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使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黄河实业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花生油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3.3从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
3.3.1产品策略
“花生好,油才好”,在原材料挑选环节,九品莲纯花生油,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挑选原材料,从江西、河南、山东和辽宁等花生优质产区采购花生,然后精挑细选,剔除一些霉变的、未成熟的和破损的花生,绝不弄虚作假;在生产过程中,依靠物理压榨,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讲诚信”“凭良心做事”的文化精神;在品牌方面,“九品莲”是“九品莲花”的简称,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另外,莲花也会让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牌联想;在包装方面,除了有“般若装”、“精进装”和“禅定装”等以传统文化专有名词命名的包装,同时在花生油油瓶瓶体上挂有“爱”字标签,体现对仁爱之心的弘扬,还有“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等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宣传口号,无不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3.2价格策略
在价格上看,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黄河实业推出的九品莲纯花生油比一般的花生油要贵一些,这首先是因为原材料是货真价实的,高质量的原材料需要有较高的成本,所以综合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和税收等成本费用,需要制定较高的价格,另外,较高的定价也进一步证明了产品的高质量性。在价格策略方面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力求货真价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求真务实”的精神。
3.3.3分销策略
在分销方面,九品莲纯花生油的销售主要是通过淘宝和微信等网络渠道来销售产品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目前,黄河实业还采用与消费者共享“感恩金”的直销模式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在分销方面,黄河实业的做法,一方面,想消费者所想,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则;另外,与消费者分享“感恩金”的分销模式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感恩”的精神。
3.3.4促销策略
在促销方面,黄河实业没有对九品莲花生油进行广告促销,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节约营销宣传成本,尽可能地减少消费者的额外付出。黄河实业主要通过口碑营销的形式来达到促销的效果:有过消费经历的消费者会义务地做宣传,同时关心黄河实业发展的一些人士通过博客、论坛等网络途径义务地宣传九品莲纯花生油。在促销策略方面,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仁爱”,而消费者义务地为九品莲纯花生油做宣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文化信念。
4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文化营销的启示
4.1牢牢把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文化需要是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消费者对文化的精神的需求日益凸显。文化营销就是基于消费者对文化的渴望,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来达到营销目标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内心存在的一种匮乏感,是消费者内心存在的一个“坑儿”,这个“坑儿”需要产品这个“填埋物”进行“填埋”,这样才能够实现消费者的身心平衡,让消费者感受到快乐。但是需求有物质的需求和文化精神的需求之分,当人们存在文化精神的需求时,必须通过文化产品来“填埋”消费者内心的“坑儿”。文化营销的开展必须牢牢把握消费者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并用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
4.2找准目标市场
市场营销是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获利的过程,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将消费者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挑选适合自身现实特点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我们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样也更能够使独特的产品被独特的消费者所关注,并激发消费者去填埋内心存在的“坑儿”。文化需求是每位消费者都存在的,但是不同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消费内心存在的“坑儿”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实施文化营销的过程中,必须挑选对特定文化感兴趣的细分市龅弊髯约旱哪勘晔谐。这样才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提高营销成功的可能性。
4.3采用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打组合拳,需要整合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不同方面的力量。
在文化营销过程中,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并不仅仅是文化精神产品,而是在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等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的过程中都以文化为导向,实施文化导向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在实施文化营销过程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采用都要体现对特定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5结论
文化是最有个性最富有特色的,文化也是充实人们精神信仰的需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消费者越发需要人性化的东西。文化营销就是对文化的弘扬,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而产品的销售也带动文化的弘扬。正如,广东潮州黄河实业对九品莲纯花生油在营销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营销理念、目标市场选择,还是在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通过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在文化营销实施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消费者内心存在的文化精神需求,挑选合适的目标市场,通过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文化营销的内涵
(一)文化营销的定义。文化营销顾名思义即将企业的文化运用于企业的产品营销之中,用文化的方式来经营销售企业的产品。更精确的含义是:通过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通过与消费者及社会文化的价值共振,构建亲和力,建设营销团队,实现文化沟通,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文化营销是以传统营销为基础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但又比传统营销具有更为丰富的人本理念和文化内涵。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构建核心价值观念的营销活动,其核心在于寻求为顾客所接受的某种价值观念或者价值观念的集合体作为立企之本,从而引导顾客对整个企业包括其产品的认同。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营销的关系。从企业文化的视野看,产品不仅意味着一个特质实体,还意味着顾客购买他所期望的产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心理需求等一系列利益的满足。企业将自身的文化融入到产品和服务当中,为其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在有形和无形方面区别于竞争对手,提高产品文化方面的附加值,从而满足顾客多层次的需求。
通过企业产品的销售来传播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导入和传播的主要措施。从理论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先导入,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后再传播。以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先与后之分,有效导入有利于有效传播,有效传播也有利于导入。因为,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播可以形成一种外推力,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导入。企业文化导入后会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企业文化与企业营销有效结合后,可以产生一种文化营销模式,通过营销将企业文化传播给广大消费者,最终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也就是完成了产品的推广和文化的传播功能。现代企业营销既是产品的推广又是企业文化的传播,产品的推广是有形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则是无形的。
二、文化营销的实施
(一)开展详细的市场调研。不同的消费群体需求差异的背后则是文化需求差异所致,文化需求的差异,决定着他们选择文化含量丰富的产品或服务时的千差万别。这就要求企业进行详细完整的市场调研,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必须全面认真地分析目标市场,目标消费者特有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将其乐于接受的文化、期盼的文化,能充分体现其心愿和价值的文化因素注入产品之中。
(二)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策略。在产品中注入一种民族的、现代的、健康的文化,使物质产品成为特定文化的载体。而这种特定文化的注入应当体现在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也体现在造型上。在经过市场调研后,找到特定消费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将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与之联系起来,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享受企业产品的同时,也购买并享受到符合其心灵需要的一种文化。
(三)实施合理的价格策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定位,这个价格定位要以产品所能满足的消费者的需求为标准,进行文化营销时,产品的价格策略要与产品所能给予顾客的文化需求满足相协调。很多产品能够因为它提供的价值而被重新定义,关键就在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你所提供的商品,以及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定义它们的价值,产品的影响越大,价值越高,销售的价格就会越高。
(四)制定并执行好的营销策略。通过在营销中塑造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将企业独有的个性形象和企业文化理念传递给目标对象,以激发其产生价值观上的共鸣,使企业的产品同其文化一样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要制定与文化营销相配套的营销策略,就必须意识到你所能提供的价值,而唤起这种意识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转变观念。这就意味着你必须从关注“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或者“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转变到关注“它们能够带来什么”的问题上。
三、通过产品销售进行企业文化传播
(一)要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意识。产品的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只有优良的质量做保证,消费者才会对本产品产生安全感,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如果作为企业文化载体的产品的质量不过关,不可靠,产品根本就无法销售出去,不会形成市场,那么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即使侥幸销售出去了,那也只能使企业形象受损,使消费者不认同企业的文化。
(二)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在消费者选择产品时,产品的质量获得消费者的确认后,其次选择的就是售后服务了。不仅服务行业需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应有。尤其是一些技术型的产品,要使消费者在对其产品产生购买欲望后形成购买行为,进而把产品搬回家,企业就应该有值得信赖的售后服务。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宣传、销售、服务等一系列过程之中,这样才能造就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才能达到通过产品的销售来进行企业文化传播的目的。
(三)要使消费者获得文化满足感。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与其说是在消费一种产品,不如说是在消费某种特定的文化。许多国外知名品牌的产品,其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上与国内产品基本相当,但在它们的产品中蕴涵有深刻的,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时,已不再是单纯的购买产品,还有企业文化带来的心理、精神满足。产品文化的满足感,可以创造出消费者的成就感。
四、文化营销的作用
“价值观是文化营销的基础,而核心价值的构建是文化营销的关键。只有通过发现顾客的价值群并加以甄别和培养或是企业顺应需求,努力创造核心价值观,才会使文化营销得以成功。”而文化营销一旦成功,就表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顾客的价值群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意味着企业的文化理念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一旦这种认可得以形成,那么消费者就能够长期认同企业的产品,从而实现文化营销促进产品销售的基本功能。
文化营销的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企业构筑核心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文化营销的前提是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这也是关键。文化营销针对知识经济消费个性化和消费价值化的客观要求,利用强大的文化渗透力,对不同消费心理的顾客都能形成有效激发消费欲望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形成具有独特性,竞争性和难以模仿性的价值观,成为企业区别与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1-02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一样难以界定。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广泛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这些定义都对我们理解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都有所不足。一是“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这种说法容易将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它自身的特色,主体与内涵都过窄,不能全面概括校园文化内涵。二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认为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这种说法很狭隘,忽视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三是“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这种说法过分重视精神文化,这种综合室精神层面的综合,忽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四是“补充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 仅仅将其视作第一课堂的补充将校园文化狭隘化了,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对全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更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加以引导,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以校园为特定地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体成员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创造的,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全体成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管理者与师生共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是这所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表征,体现学校理念特色,对全体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
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有各自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划分,有根据角色划分的,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工文化,管理者文化。有按显性—隐性结构划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按软件—硬件结构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还有更为常见的划分方式,按形态因素划分。本文针对此分类进行阐述。
文化就其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那么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1、深层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集中反映学校的底蕴与个性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校园精神文化无处不在,师生的一言一行、公告栏的寻物启事、食堂里有序的排队等。这种文化产生于校园人,又反过来对个体、集体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产生无形的凝聚力与约束规范力,给予精神力量,使整个学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中层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使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校园中存在许多群体,有教师,有学生,有职工,有学校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毫无边界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理性自由,否则彼此就会发生冲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就是用来调节控制这些个体彼此关系,使这些群体能够和谐共处。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校园制度文化犹如一根准绳,在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中进行一定的调节,维持校园良好的秩序,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表层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文化直观显现的层面。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就是其他文化的基本与先决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时在校园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美育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竞争激烈的21世界,中国应重视环境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有效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1、重视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广泛的内涵中,历年来对精神文化的重视还不够,精神文化的无形化使学校成员容易忽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加大学校全体成员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德兼备、富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体,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勤奋学习,在学习之余给予一定空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2、重视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生大多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制度的敏感性不如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学校中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培养学生及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十分必要。制度意识也就是对制度的一种敬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员工都可以来听讲的公益课程来有效的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对教师与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化引导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的行为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师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在约束,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3、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自然化与协调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我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高楼林立是,大部分学校建立在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可以用大自然美丽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大自然的灵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有许多都置身于繁华的都市,所依靠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我认为在建设校园时应尽量的与自然贴近,与自然为友,让师生员工能够汲取大自然的力量,并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 1993.3.
[2] 史华楠,胡敏 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扬州大学学报,2000.4(3).
[3] 刘建兰,刘汉波.浅谈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息,2005(15).
[4] 赵 君,张 瑞.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5] 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 高等农业教育,2012-1,1:24-27.
[6] 杨 高.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
[7] 康 琪,校园文化内涵研究[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
[8] 赵建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9, 2.
[9] 付云松.大学校园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J] 山西建筑 2010.36(1).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
[11] 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 [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