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急诊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一般资料
急诊科为综合性急救专科,由院前急救、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清创缝合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输液室组成,在编护士33人,年龄20~41岁,平均26.4岁。学历:本科10人,专科21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18人,5~10年9人,>10年6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14人,护士16人。
1.2方法
1.2.1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
由于一个团队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因此建设团队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建设的基石。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一个杰出的团队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标。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位护士为达到目的而不断付出努力。本科的团队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同时兼顾医护自身的身心需求,建立和谐团结的急诊科。在临床工作中,贯彻医院护理核心价值观,让每位护士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团体事务,鼓励护士的进取心、注意发现优点,因人而异,帮助其设定自我实现的进步目标,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达到科室、患者双赢的效果。
1.2.2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管理
根据急诊管理区域特点,科内人员梯队结构、每位护士个人特点,通过新老搭配、团队互动、以老带新等方式,将整体工作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实行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在管理方面科室根据急诊工作范畴及管理区域情况,分为急诊抢救组、留观护理组、重症护理组、门急诊输液组,每组设立一名护理组长由N5级护士承担,科内护士每人隶属于一个责任小组。组长负责本专科业务培训和操作培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组织学习,护士在完成个人各项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参加与所属小组的质量管理,从而形成科室“人人都是质量控制员,个个都当护理管理者”的群体意识氛围,在各项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责任感。
1.2.3培养护士积极向上的团队进取精神
因为人才结构应呈正三角形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才最稳定。所以,先进的护理文化和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根据医院护理部培训计划与科室实际结合,制订了专科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考核计划,利用每周2~3次的晨间提问,培养护士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每月1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课,培养护士不断更新、强化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每月1次(质量讲评会、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反馈分析、护理病历讨论)等内涵学习,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作出好的分析,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行为习惯。每季度1次的科研论文讨论会,培养护士积极思考、主动钻研的创新能力。每年安排1~2位优秀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回科后,要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与大家分享,取长补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1.2.4开展团队技能训练
急诊护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多、应急问题多、因此团队协作精神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科室开展“批量病员抢救预案”演练比赛,通过甲、乙、丙、丁护士的分工配合模拟,使护士领悟到行动一致、配合密切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名护理人员都有不甘掉队的紧迫感。同时,在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积极促进个人发展。动手能力强的护士鼓励其参加科内及院内外的操作演示和比赛活动;富于表演力的护士支持其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才艺展示活动;善于表达沟通的护士推荐其参加科普知识讲座、院外义诊、社区培训等公益活动。急诊工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团队技能训练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集体力量的魅力,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以利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个个平台的成功搭建,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科室形成了“人人尊重知识、人人争做人才”的学习氛围。
1.2.5落实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将这种服务的理念更加的平常化和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护先进的理念得以落实,做到有理可查。科室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科室工作开展情况,制订科室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如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抢救患者病种流程、责任制护理工作流程、危重患者转运流程等采取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建立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对原有的已不适用的各班工作程序进行改造。由于工作流程是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订出来的,是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护士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位专家说过,团队精神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的默契源于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又是以共同生活为基础,这就形成了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也很难做到相互宽容、乐于奉献。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流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积极采纳各项有利于科室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使护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作用,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2结果
通过在团队护理工作中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开展团队技能训练,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等措施,满足了护士爱及归属的需要,强化了护士的团队责任感、进取精神、协作精神,促进护士的个人发展,同时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3讨论
3.1团队精神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队协同工作的精神。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团队精神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急诊这个高风险的护理专科,急诊护士必须昼夜不断地为病情和需求千差万别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常常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快速作出反应,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团队精神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只有从实际出发,把建设过硬的护理团队精神作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才能更好地统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护士的思想和行为,使护理单元这个团队充满活力,自觉肩负起工作和责任,为一个共同的护理目标而努力。
3.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有利于护士个人的发展
培养护士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个人修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做到语言统一规范、服装统一规范、礼仪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统一规范,要将这些逐一组织落实。作为护理团队核心力量的护士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长应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在语言的统一方面,本科要求每位护士均使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在服装统一方面,不仅要求统一着装,而且统一佩戴发结;在礼仪统一方面护理部多次请专业教师和礼仪大师为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文明礼貌用语;在规章制度统一方面,本院职工人手一册院制度汇编。护士不仅是卫生领域的卫士,而且最贴近患者,要求更应严格、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度和技术规范是起码的要求。因此,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团队精神建立的基础。
3.3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团队精神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谐相处;二是团队精神的凝聚力,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份子,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系在一起;三是团队精神的精髓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急诊科护理队伍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医生的好评与肯定。急诊是当今社会医疗纠纷一触即发的敏感部位,但在近两年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来,患者满意度稳步上升,纠纷投诉率明显降低,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4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团队配合
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直接表现形式,沟通带来理解,理解产生信任,信任促进合作,护士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心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如本科每月组织护理病历讨论、教学查房,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鼓励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3.5提高团队协调能力有利于护理组织效能实施
使用SPSS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诊输液患者多集中在上午9:00到晚上18:00之间显著增多,包括晚上的22:00点以后数量基本平稳;同时周六、周日患者数量要比周一~周五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就诊季节方面,春、夏时患者的数量明显高于秋、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急诊患者依据就诊科室的不同,其患者所占比例结构组成:内科68354例(36.01%),外科21493例(11.31%),儿科54570例(28.74%),骨科16386例(8.63%),妇科12380例(6.52%),其他16689例(8.79%)。
3讨论
3.1加强科室护理人才培养:医院急诊护理主要是针对一些急性创伤或慢性疾患以及重症监护、抢救等救治工作兴起的一门新专业。因此,要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合格的急诊护士人员应当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同时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并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护理经验。
3.2重视心理护理:急诊病患由于病情较急、病症较重、抑或病情发展较快可能会给患者自身带来恐惧、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情绪。因此,急诊护理工作应当建立一种和谐、相互信赖、诚信的护患关系,以时刻为患者着想,达到执医为民的服务宗旨;要确保护理行为轻、快、稳,并能利用护理工作技巧来换取患者的信任,提高和患者家属的和谐沟通质量,且能使患者高度满意。
3.3合理、弹性排班:弹性化和合理化的编排倒班机制,可以确保在就诊高峰时期发挥出良好的救治、护理水平。因此,应加强人力、物力的合理调度和分配;同时,在病患、人流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可以适当降低倒班人数,以有效激发护士工作潜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1.1观察项目观察比较2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指从患者入室到初步诊断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患者从进入医院至首次行球囊扩张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效果。
1.2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呼吸困难纠正,心功能Ⅰ级,心率正常,尿量改善。有效:以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为Ⅱ级。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改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抢救效果比较观察组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0,P<0.05)。
2.3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0,P<0.05)。
3讨论
AMI的产生原因是心肌缺血,该病在急性发作时需要尽早救治,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近来随着AMI患者的逐渐增多,在护理及治疗方面的工作在不断增加,其对临床以及护理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高。一般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对治疗的要求。急救护理是院内近期开展的一种高效护理方法。将临床的普通护理主动化,为治疗节约了时间。急诊护理优化了医院常规的护理模式。首先是在接诊方面的优化。在急诊处开设了绿色通道,减少了挂号等浪费的时间,无需再等待医嘱,节约了救治的宝贵时间。依照AMI患者的病情差异给予不同的安排。症状轻微者可以先在科室由医生给予治疗,而严重者则可直接进入抢救室救治,以防耽误严重者的救治,这样可以保证了护理的流程完善。其次是在交接方面的不断优化。该项优化增加了医护之间的转运,提高了护患间的交流,进而减少了可能出现的纠纷。最后是对护理方面的优化。通过加强对护士的学习培训帮助提高医院的接诊水平。
急诊护理将以前的普通护理方式打破,极大改善了医院的治疗情况。传统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才开始给予,并且完全按照医嘱,无确切的要求与目的。同时又由于护士不关注患者的健康以及心理护理,所以患者不能接受较为全面的帮助[6]。而急诊护理确是有针对性的,可以结合医生的首诊进行相关的护理帮助。在每天的护理时,能够根据其治疗的进程开展,更加增添了护理的独特性。护士在进行护理帮助时,可以积极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要求其积极参与治疗,并且可以定期进行相关的健康宣传,转变患者的被动治疗地位。有研究显示,接受了急诊护理的AMI患者,其住院时间显著较少,说明早期的急诊护理有效帮助了AMI患者的早期治疗,缩短了治疗所需的时间。急诊护理要求护士在接诊的第一时间内作出判断,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切准备,使得医院的护理更加规范,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极大提高,急诊护理降低急救前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将临床治疗主动化,为AMI的治疗节约了极多的时间。
对两组护理人员实施以上两种急诊护理管理措施2个月之后,通过技能考试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评价不同急诊护理管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其中技能考试共包括专科知识应用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升程度以及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三个方面,总分为100分。问卷调查所使用的是针对此次研究特别设计的问卷,共包括两份。其中一份用来评价参与研究的两组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改善情况以及工作积极、主动性的变化情况,有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另外一份针对急诊科研究期间的患者,以评分的方式来了解患者对护士人员急诊护理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以超过70分为对护理工作满意,所抽取的患者人数为100,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机抽取的100例急诊患者中,观察组中有98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有90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观察组有12名护士在实施柔性管理方法后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护理人员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为(95.3±5.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诊科一般存在病种多、患者病情较急,并且工作量大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较大。若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与护理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较大威胁[3]。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有效性,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并切实保证护理质量已经成为急诊科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4]。柔性管理是一种权变管理方法,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主要通过获得护理人员对其价值的认同以及为护理人员提供文化精神的指引的方式来激发护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在体现急诊管理政策“柔”、“软”特性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进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5-6]。分权化管理是柔性管理政策的其中一个核心,它是激发护理人员工作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实施顺序进行适当调整,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措施的过程中不会再感到是一种机械化的执行,而包含了自己的想法,工作主动性得到调动[6]。此外,定期召开的护理讨论会可以让护理人员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进而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互相分享和交流,实现共同进步。而护理人员自身的进步又可以反过来应用到护理实践过程中,让护理措施的实施更加迅速与到位,提升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7-8]。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护理人员所采取的柔性管理明显取得了更佳效果,不仅护理人员的技能考试平均分达(95.3±5.4)分,同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达到98.00%,92.30%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高于对照组的(86.6±3.3)分、90.00%及61.54%。这一结果提示柔性管理方法的实施让护理人员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通过护理讨论会进行交流来分享彼此的经验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讨论过程中获得进步。而一定的自则让护理人员有了充分理解护理措施的欲望,进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高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技能获得大幅提高,专业知识也因此掌握得更加牢固。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978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该组抢救患者799例,普通留观患者3179例,其中男2247例,女1731例。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457例为观察组,采用4R危机管理理论方法,该组抢救患者1179例,普通留观患者2278例,其中男2147例,女13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从4R危机管理理论的缩减、预备、反应、恢复4个阶段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缩减阶段
重视护理安全评估的管理。对各类急诊患者实施特异性的安全评估,如对活动受限、体质瘦弱的患者使用Braden压疮危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和监测,对危重患者进行早期预警评分,对易发生坠床、跌倒的患者采用相应的评估表对其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旨在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情况。完善护理安全的相关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环境建设,保证各种护理仪器设备尤其是急救仪器设备的性能正常,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改善护理组织系统。鼓励几近失误事件上报,通过总结分析,改善组织系统,杜绝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1.2.2预备阶段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成立风险控制和检查小组,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预测风险发生的系数,发出预警信号,以提示护理人员采取风险对策,做好风险处理的准备,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好与护理人员职称、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与培训:加强对新入院的年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安全知识培训课程,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重视高年资护理人员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积极引导和教育低年资护理人员。
1.2.3反应阶段
按照三级补救的流程处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三级补救流程是根据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分为现场自救、现场他救和事后补救。实施三级补救的管理办法能够对风险事件作出及时地反应,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事件补救。
1.2.4恢复阶段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尽量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惩罚,以使其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护理系统的恢复,则通过根因分析法、鱼骨图等风险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的起因进行深入发掘,找出组织管理内部的缺陷,并跟踪和监督后续的改进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服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讨论
1.1急诊护理工作自身危机
急诊行业是一项具有高难度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需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因为急诊护理工作存在直接性,在救治工作中,与患者的接触相对比较多,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也存在一定的危机。例如,护理人员因接触患者或者工作失误出现感染现象或者受伤现象等。而急诊工作存在较高难度,一些护理人员不能完成,会造成急诊护理科室人手不足或者护理工作任务过重等现象,具有自身危机。
1.2院前急救危机
急诊患者入院前,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实施院前急救。一般情况下,对具有急危重症、灾难事故、创伤和中毒等危及生命的患者才会实施院前急救。但是,在实施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救时间比较短、患者发病比较急、医护人员抢救处置急、缺乏专业配合、风险比较大、需求急、救治手段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指导等,都会对院前急救效果造成影响,很容易出现急救危机。
1.3护患关系危机
护患关系主要是指医院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需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急诊科是医院科室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患者为危急患者,并且病情比较严重。通常情况下,患者家属不能轻易接受突发事件,对患者病情不了解。因此,对急诊护理人员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很容易与急诊护理人员发生冲突,不利于急诊患者的抢救。
2加强对急诊护理危机的管理
针对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危机,需要医院急诊科加强对急诊危机的管理。具体的急诊护理危机管理措施如下。
2.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医院急诊科室可由科主任、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和护士长等组成急诊危机管理小组,定期对急诊护理进行安全检查。例如,急诊危机风险管理小组可每月对科室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尤其是针对危重抢救患者,应制定相应的急诊危机防范和护理措施,以实现对急诊危机风险的有效预防,减少急诊危机的发生。针对急诊科室中的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内容、重要环节和重点人群,应该加强对其的护理风险教育,并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相关法制和法规的教育。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增强法律意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对相关护理预警预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可让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绩效工资相挂钩,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角色责任和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2.2制定急诊护理危机管理计划
护理急诊危机管理的成功与护理管理人员具有直接的影响,护理管理人员需对护理危机产生后造成的潜在最坏结构进行充分考虑,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针对护理危机的计划。例如,每月可检查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和抢救护理流程的演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和急诊水平,避免急诊护理人员造成事故差错。急诊科室应强化危机管理,以医院中发生的护理事故为例,每周召开护士会议,让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和程序,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以避免急诊事故的发生。
2.3提高护理人员危机意识
医院急诊危机管理中,保持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可以反映医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实现对急诊危机的策略化处理的一项保障条件。因此,需重视急诊护理危机管理,以提高医院急诊科室对急诊护理危机的敏感性。一些急诊危机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前瞻性眼光,不能及时发现急诊护理中的危机,处理危机时比较被动。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增高。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危机意识,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才能及时发现急诊护理中的危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最大程度的降低急诊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3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
为了实现对医院急诊护理危机的科学管理,降低急诊危机的发生率,医院急诊科室应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对急诊急救过程中各项设备仪器的检查,保证各项器材的完整性等。另外,医院急诊科室应该培训专科护士,以提高急救水平。例如,医院急诊科可选择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学习和进修,并组织相关人员通过查房和幻灯等形式进行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实现对急诊危机的有效防范,减少急诊危机风险的发生。
4总结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室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9~69岁,平均年龄(25.8±10.2)岁。车祸致伤41例,刀刺致伤9例,坠落致伤7例,挤压致伤3例。合并2处损伤49例,3处损伤7例,4处及4处以上损伤4例。颅脑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32例,胸部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22例,腹部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6例。
1.2急救护理方法
1.2.1迅速开展伤情评估与身体检查:在接收到患者后迅速检测其意识、脉搏、呼吸、血压、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判断伤情,正确指导急救对策。存在部分患者出现昏迷甚至休克,无法主诉具体症状,需护理人员认真对患者全身情况开展检查,准确详细的总结全身损伤情况。1.2.2确保呼吸道的畅通:多发伤患者会发生呕吐情况,由于体内的损伤会使呕吐物中混入血块等物质,造成呼吸困难,进而头部产生缺氧反应。在收治患者后,及时将其头部侧偏,将口腔、鼻腔及呼吸道内的异物取出,存在假牙的患者及时摘除,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供氧量做好输氧工作,防止氧中毒。如患者存在颅脑或胸腹的损伤,持续昏迷,应开展气管插管,保证无菌的环境,做好消毒、吸痰管及时更换等工作。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给予湿化液药物并雾化吸入。经常对患者翻身,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保证呼吸的通畅性。
1.2.3保证有效的体内循环:造成多发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出血,在伤后24h是大出血致死的最危险阶段。患者血压发生下降会使静脉萎缩而影响穿刺的开展,当患者入院后,有效建立2~3条静脉通道开展706代血浆与林格液的静脉滴注,防止患者出现休克或血压下降等情况。存在颅脑损伤患者需给予甘露醇的静脉滴注,保证血流的合理灌注量,在输液过程中控制速度避免发生全身循环功能的衰竭。
1.2.4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及时控制出血:因多发伤患者多为开放性损伤,伤情比较严重、失血量多,若不及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则会造成大量血液在短时间内流失,使血容量锐减而直接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及时控制出血是减少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者可以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伤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要立即使用加压板固定和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止血,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腹部损伤并有内脏外露者,应先用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盖住,以防受压,外用绷带固定包扎;胸部损伤并有气胸者,应先使用加厚无菌敷料覆盖,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再穿刺胸膜腔拍气减压,并尽快转运至医院救治;对于伤口出血呈喷射样涌出者必须立即进行止血,尽快找到动、静脉活性出血点,给予结扎和无菌纱布包扎止血,并补充血容量,护送手术室手术。
1.2.5开展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利用心电监护仪检测患者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一旦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及时上报医师给予有效措施。应用微量泵保证升压药物的使用速度,患者血压趋于正常后可停止升压药物。观察患者的四肢活动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肢体骨折。抢救室留置尿管,并观察尿液量、颜色等情况,并开展备皮、剃头、备血等工作。
1.2.6严格开展管道护理工作:由于多发伤患者的特殊性,所需要开展的管道护理工作较多,包括气管切开管、胸腔闭式引流管、CVP管、双腹腔引流管、尿管、胃管等,在护理过程中,保证各种管道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如发现患者的引流液颜色等发生异常,及时上报给予相应处理。在管道的接头处需利用无菌纱块进行保护,每天更换敷料,在变化时还要注意避免拉扯情况。
1.2.7有效开展转运护理:患者经过临床抢救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后,须转入手术室或观察病房,在转运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全程陪护,避免发生意外引起病情恶化,需要严格确保患者的呼吸畅通,保证各种管道的固定与通畅,待进入病房后仔细开展交接工作,防止发生遗漏情况。
2结果
60例患者经急救护理后,痊愈38例(63.3%),病情缓解并中轻度伤残10例(16.7%),重度伤残8例(13.3%),死亡4例(6.7%)。
3讨论
1.1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电监护、抽血化验、卧床休息。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护理流程,即制定科学、有效的急诊护理流程以保证患者尽快接受溶栓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1.1评估及分诊急诊患者急诊预检台护士在接诊3min内需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诊至急诊抢救室,并启动脑梗死溶栓治疗应急流程,开启绿色通道,迅速联系影像科、神经内科及脑卒中救治单元,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3]。
1.1.2建立脑卒中救治单元建立脑卒中救治单元,并制定该单元内急诊溶栓治疗的药物准备规范、护理流程、体质量及药物剂量换算表等。另外,需准备备用病床为患者溶栓治疗做准备,在接到急诊预检台通知后立即铺开床位,准备溶栓药物、心电监护等[4]。
1.1.3转运途中的护理患者进入抢救室后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治疗,常规采集静脉血检查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并完成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关心、体贴患者,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耐心解释,并与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1.1.4卧床休息患者需保持卧床休息,发病早期更需注意卧床姿势,以缓解心脏负荷、减少其他脏器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患者在发病48h内病情复杂且病死率较高,因此需尽量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患者恢复2~4周后可适当活动。
1.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总时间、住院时间、后遗症发生率及梗死再发率。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和梗死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科急症,其发病机制为不同原因造成的脑组织供血中断、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细胞出现缺氧性损害[7],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则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人体各组织结构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大脑对缺氧及缺血的耐受时间为5~10min、延髓为20~25min、小脑为10~15min[8],因此急性脑梗死早期脑组织中的神经元仍具有存活的可能,如能及时恢复脑组织血供,则可逆转神经功能的损害。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主要的方法是止痛、镇静、抗凝,并给予溶栓药物治疗;另外,需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意识、呼吸、心率及脉搏、指尖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图等,且注意患者饮食护理。若护理人员发现患者有任何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处理。有研究表明,及时溶栓治疗可有效促进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其临床价值已得到学界认可[9],而合理的急救护理能为患者溶栓治疗争取时间。
急诊护理流程较常规护理具有明显优势,急诊护理流程对每一护理阶段的操作内容进行整合,预先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的合理安排有效缩短了等候时间,从而保证了急救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急诊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和梗死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力地证实了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价值。
1.1术前护理:①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体温、血压、血压、呼吸、脉搏等,一旦出现异常状况,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做好包括皮肤准备、交叉合血、抽血、尿管、置胃管等在内的手术准备措施,从而保证整个手术过程的顺利开展,避免患者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现象[1]。②心理护理。受到自身疼痛以及意外事故的影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常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更多地域患者交流,对患者表现出更多的体贴与关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形成对于手术过程和疾病原因的正确了解,通过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同时,向其详细说明外伤性肝破裂的潜在并发症、注意事项、手术过程和手术治疗必要性,避免患者受到焦虑和紧张情绪的影响,保证其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1.2术中护理:外伤肝性破裂患者手术过程中应持续抗休克治疗,连续快速输血补液,建立静脉通道并保证其通畅性,及时补充手术所需物品和学院。在患者大量快速输血过程中,静脉输入适量的5%碳酸氢钠稀释液,保持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发生酸中毒症状。充分预见手术过程中潜在的不良反应现象和突发事件,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患者的尿量、输血输液通畅性、患者病情变化等进行密切关注,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和血压等指标,并为手术医师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嘱,贯彻执行输血和用药的查对制度,遵守手术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发生差错事故,进而对患者造成新的损害。
1.3术后护理:第一,术后引流管护理。手术后良好固定导尿管、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等设备,避免发生脱落、挤压和扭曲,注意各类管道的通畅性。每天定时更换引流袋和负压吸引装置,使用清水每小时进行一次胃管清洗,提高胃管通畅性,定时吸取特定量的胃液,防治患者发生肠胀气症状。患者引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其引流速度、引流液性质、颜色和数量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判断。第二,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对患者四肢末梢颜色和面色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加强心电监护,对肺、肾、脑、心等器官功能损害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出有效处理,同时,连续监测患者腹部情况、切口渗血情况、血氧饱和度及尿量,一旦发生异常症状,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定时观察和记录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第三,基础护理。患者手术后6h内保持平卧状态,在其血压水平恢复稳定后,可变为半卧位,从而提高呼吸系统通畅性,防止发生炎症扩散,促进引流。同时,通过低流量吸氧提高其肝功能恢复速度。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一个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使用紫外线设备进行定时的消毒处理。
1.2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5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并发肝脓肿和肠梗阻患者2例,约占4%;对照组5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并发肠粘连、肠梗阻、下肢静脉血栓、肝脓肿、腹腔脓肿和切除感染等并发症患者12例,约占24%,两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疼痛情况为:0级9例,约占18%,Ⅰ级31例,约占62%,Ⅱ级7例,约占14%,Ⅲ级3例,约占6%;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为:0级1例,约占2%,Ⅰ级26例,约占52%,Ⅱ级14例,约占28%,Ⅲ级9例,约占18%,可见,实验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急诊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结合患者病情,在对于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后,对患者进行止血以及抗炎、脱水、脑代谢改善、神经营养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改善和提升患者的病症治愈率,减少患者病残情况的发生,还给予患者以下急诊护理。
①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比如,在患者病症治疗期间对患者意识以及体温、呼吸、瞳孔、脉搏、血压进行严密观察,一旦患者出现昏迷程度加深或者是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呼吸不规则等变化,则表示患者有可能已经形成脑疝,这时就需要对患者采取相应的紧急治疗和处理,以控制患者病情的变化,使患者病症趋向稳定。②在进行治疗期间,还应做好患者各种并发症的治疗护理,这主要是由于患者意识出现昏迷,治疗期间极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或者是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状,对治疗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就需要在治疗期间,每隔一段时间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1次,以实现呼吸道刺激,使患者肺部膨胀,并注意做好患者导尿管护理,避免出现逆行感染,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③注意针对脑出血昏迷患者的颅内高压情况,及时采用甘露醇或者是利尿剂等脱水药物,对患者的颅内高压进行控制,避免患者脑疝的发生和扩大,以减少患者死亡率。④随着患者颅内出血情况的加重,患者的呼吸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还应注意对患者呼吸节奏、深浅、规则性等进行观察,在患者呼吸不规则情况下,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并且尽量采用侧卧位,减少患者呕吐的发生,一旦发生呕吐,注意及时清理呕吐物,给予吸痰处理,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⑤还应做好患者的饮食与生活护理,通过鼻饲流质食物,给予患者相应的营养支持,并且在中后期注意保证患者维生素以及高热量、高蛋白的摄取,注意对患者的胃部颜色变化进行观察,对症处理。同时注意保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帮助患者进行按摩、翻身,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提高病症治疗的有效率。
2结果
48例脑出血患者,经临床救治与急诊护理后,30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趋向稳定,13例患者经治疗后自动出院,5例患者治疗后无效死亡,患者抢救治疗的有效率约为89.6%;此外,治疗期间患者家属对于急诊护理的满意度约为92.0%。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疾病,通常情况下主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群体,并且多伴有高血压病史,在情绪激动或者是活动状态下容易引起脑出血病症的发生,一旦发病,还会伴有剧烈头痛或者是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失语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具有相对较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比较严重。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内科急诊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33岁~71岁,平均年龄(50.22±5.24)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2岁~70岁,平均年龄(50.07±5.1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具有分析、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作用,并综合评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比如:吸痰护理操作意外、药物不良刺激、压疮等。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必须严格识别护理风险,再针对性处理各项护理风险。
1.2.2制订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积极预防与处理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比如:各项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约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学习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全体护士思想动员工作,使护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自学和早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组织学习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从而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
1.2.4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内科急诊工作抢救频繁,护理工作具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等特征,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督导检查中必须确保落实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及就诊高峰时段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及时整改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会上讲评并与奖惩挂钩。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联系沟通,积极解决以下问题:加强设备及仪器管理、加强病房巡查管理、做好灭菌消毒工作等。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医疗纠纷事件1例(2.17%),风险事件1例(2.17%);对照组出现医疗纠纷事件7例(15.22%),风险事件9例(19.57%),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χ2=7.18,P<0.05)。
2.22组患者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论文摘要】目的 总结急诊室带教工作经验,为护士的临床实习工作创造条件,打下坚实的岗位基础。方法 综合分析目前急诊室带教及护士临床实习体现出来的各种问题,通过深入讨论后制定科学措施处理。结果 经过对所面临的带教问题制定处理方法后,使得急诊带教及护生的实习能力明显加强,对护理学工作认识更加深刻。结论 护士、护士实习生均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对于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从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看,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临床带教质量好坏对于护士人员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并影响了我国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急诊室在护士实习计划里是涉及到最多的科室,也是实习的必经环节,在医院里属于跨科室的、综合性较强的临床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急诊实习,既能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也能感悟到实践带来的教育价值。
1急诊室带教面临的问题
1.1兴趣不强护理临床实习本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显现出活跃的一面。而现实临床实习情况确是整个急诊室气氛十分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整个实习环节都是教师在“主导”,这与护士带教教学要求明显不符。护理教育中的这些障碍直接造成了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
1.2主动不够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优越的条件助长了学生“崇尚自我”的心理,导致了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缺失。对于护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常常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在学习中没有养成足够的责任心,其社会竞争意识薄弱,学习缺少必须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仅能理解表面意思,而不知其所以然。
1.3沟通不多大部分带教者在教育学生时,没有对学生掌握护理学专业知识的能力给予重视,使得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阻碍。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太多的互动,整个临床实习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从教学调查结果看,部分学生表示老师在言语沟通能力上的缺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减少,实习指导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言传身教”中只是身教是不行的,言谈则能在言语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知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强调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增加,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实习创造条件。
2正确处理带教问题的措施
2.1带动实习热情面对学生参与实习积极性不强这一现象,教师则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来带动学生的热情。急症室护理带教时,教师可结合示范演示、启发讨论、知识问答等不同的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不同的渠道。也可以结合多媒体设施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则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致产生刺激,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自己的临床实践工作。对于急救方面的实习,教师需利用情景模拟教学,如心肺复苏术等,安排学生根据现场模拟情况来参与实习演练,增强自己的实战经验。在情景演练中护士实习生能够体会到救护的难点与重点,自己总结积累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2.2增强风险教导风险意识的增强能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每一部操作都能高度重视,且可以约束学生的操作行为。吸氧、吸痰、心电监护等操作常会使用在情况危急的患者中,护士的各项操作都会给患者的病情产生影响,一旦操作失误则后果不堪设想。如:对昏迷严重的患者吸痰时,其会引起呼吸停止;对中毒患者进行洗胃操作会导致口鼻黏膜损伤;危重病人在转运时的不同管道,如输氧管、输液管、引流管等会出现扭曲、堵塞,对于这些高技术要求的操作环节,教师必须重点说明,引导学生掌握处理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实习操作的技术水平。
2.3添加示范环节急诊室带教老师不仅要把精力放在“带” 上,也要对“教”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能多添加示范环节,在理论知识的讲述过程中进行动作示范。并且随时对学生提问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考察其知识掌握能力,以及时调整实习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带教老师还要为护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也能亲自参与到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每一项操作过程给予指导,引导护生在操作前做好不同的准备,学会和病人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以把握好准确的操作信息,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调整。
2.4开展沟通互动交流互动环节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顺利。急诊实习计划设计时需要把讨论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对待,只有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讨论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急诊室带教老师要精心选择实习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解决问题。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交流,促进每个学生的提高。
3 小结
综上所言,急诊护理带教方式改进后,急诊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明显增强,不仅使得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带教工作中,也使得带教人员的水平更上一个层次。在临床带教中可以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打造了理想的护理学学习平台,让实习护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1急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时间性强,所以一切工作突出一个“急”字,要分秒必争、迅速处理。这决定急诊护士应有巨大的潜能,投入高速度、高效率的工作。
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因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遇有交通事故、集体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等,患者常集中就诊。所以急诊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而有秩序[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1]范静.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8621087.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分院,开放床位680张,年门诊量为4.8万人次。2013年4月~2014年3月门诊科室护理人员11人,均为女性。年龄28~54岁,其中50岁以上护士2人,45~50岁2人,40~45岁5人,35~40岁1人,30岁以下1人。学历:中专2人,大专3人,本科6人。设护士长1人。职称: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2人。
1.2绩效考核方法
1.2.1绩效分配基础系数
绩效分配基础系数根据学历、职称、岗位、工龄核算。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3个层次,其系数分别为1.0,1.05,1.1;职称系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4个层次,其系数分别为1.0,1.05,1.1,1.15;岗位系数分别为白班护士1.0,中夜班护士1.1。工龄系数为3~10年1.0,11~15年1.05,16~20年1.1,20年以上1.15。
1.2.2服务质量系数
1.2.2.1科室评分
科室评分有科主任及护士长外,增设护士互评。明确科室各班次的岗位职责,各班职责既有分工,也需相互协作,护士互评考核护理人员的协助精神。评分系数如下:非常满意1.1,满意1.05,基本满意1.0,不满意0.5。
1.2.2.2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评分
门诊的职责工作除了导诊、分诊外,还承担支助的工作职责,为临床排忧解难,陪送门诊及住院患者做CT、B超等各项检查,为临床科室运送各种标本及血液制品。与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关系紧密,设立了临床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评分。评分系数如下:非常满意1.1,满意1.05,基本满意1.0,不满意0.5。
1.2.3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质量考核内容:(1)护理礼仪。包括劳动纪律、仪表规范,如迟到、早退、无故不按时交接班,上班干私活、长时间打私人电话,未及时填写交班报告,仪表不符合要求等。(2)消毒隔离。包括更换消毒标签、轮椅平车清洁消毒、紫外线消毒等。(3)分诊质量。分诊准确率,有无错分、误分,影响患者的就诊。(4)服务质量。如接到电话未及时进行陪检或运送标本等。(5)护理安全。如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接错患者或漏送标本等。护理质量的评分系数是发现一次扣除0.01。
1.2.4绩效分配公式
护士绩效=(绩效总数÷全部护理人员总系数)×个人评分系数×(硬件系数分+质控系数分)
1.3评价方法
由医院护理部每月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包括科主任、护士长、科室互评、临床科室评价,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全院临床及辅助科室15个,每个科室每个月对门诊护士进行5份满意度调查,门诊主任1份、门诊护士长1份,门诊护士互评10份,每月进行87份满意度调查。比较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1044份满意度问卷和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1044份满意度问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3.2统计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实施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平均分配绩效,不管工龄、职称、工作量,都是拿平均奖。这样就造成干多干少一样,态度好态度差一样,工作25年的老护士和工作3年的小护士一样。这样的奖金分配方案严重制约了护士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了护理服务质量。分层使用,体现价值,基础系数根据学历、职称、岗位、工龄核算。绩效改革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护理人员对医院目标、科室目标、个人目标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充分挖掘护理人员的个人潜能。年轻护士,学历低、职称低的护士,制定了个人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以降低基础系数的差距。绩效考评发挥了激励作用,调动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全体护理人员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2.2绩效改革提高了护理质量
绩效考核细则中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占了很大的比重,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工作责任心,保证护理质量,把差错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医院改革总目标。科室制定门诊护理人员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系数为1.1,1.05,1.0,0.5,根据标准质控小组负责护理质量的检查,发现一次扣除0.01。护士长对待质量考核的结果上不但要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同时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帮助考评分数低的护理人员查找原因、分析原因,从而激发起其自信心,帮助她们和医院和科室一起成长。通过绩效改革提高门诊的护理质量。
2.3绩效改革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1全能急救护理人员欠缺,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护士服务观念陈旧由于医院护理人员缺乏,急诊护理管理人员均来自不同科室人员,均未经过急诊专科的专业学习和专科培训,低年资护士均没有5年临床护理经验,直接上岗,法律知识缺乏,对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差,护理经验少,对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高年资护士在急诊倒班有厌倦、懈怠情绪,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差,不能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急诊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急躁、焦虑、言语冲动,甚至失态,而急诊的医护人员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又司空见惯,觉得家属过于夸张,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工作欠积极主动。
1.2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护士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由于急救设备多,进行口头交接,做不到班班亲自开启各抢救设施查看备用状态,执行各项操作时,由于急救时病情危急,各种记录、标识不及时书写,护理文书记录不严密,查对不严格,抢救患者使用抢救仪器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落实不彻底,不能及时巡视留观患者,造成液体外渗、滴空液体等现象,均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
1.3相关科室方面的问题辅助科室如功能科、检验科、放射科、收费室、药剂科等由于急症患者没有时间性,随时来做检查,中午、夜间或节假日期间找不到人、机器现开机,或是患者未带足费用,相关科室不予检查,都会耽误时间,这些都容易引起纠纷,产生不满情绪。
2管理对策
2.1成立科内质控管理小组,加强安全管理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年资高的护士为质控组成员,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告知,每月一次全科护理质量分析会,进行发现问题,分析、整改、反馈、评价,再整改、再评价,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整改体系,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将各种制度真正落实到位,使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到位,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2]。
2.2提高科内护士整体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重点加强培训年轻护士的严谨慎独精神:根据能级护士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利用每天晨会交班完毕后组织护士按照培训计划进行急救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的业务学习,学习各种急诊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培养每名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3],使护理人员在急救时从容应对各种急症,即使急救时间再紧迫,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护理安全。
2.3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培训制度健全,但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管理的因素,要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尤其是对个别护士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查对、交接班制度,与平时工作考核挂钩,激发大家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确保急救设备、器材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4积极与院领导协调沟通,加强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科的重视医院成立急救小组,遇到大型交通事故和突发意外灾害患者多的情况,急诊医护人员应付不了,由院领导或总值班及时抽调备用人员参加抢救,不耽误任何抢救时机,对没钱无主患者,院总值班可以先签字做检查和入院,辅助科室要制订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夜间节假日须向急诊医护人员说明去向,先做急诊再做平诊,增添新的抢救设备仪器,争取在短时间内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结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