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当代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档案信息易更改
当前,许多企业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相关会计信息的无纸化传递。这些虽然利于会计档案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会计工作人员只要获得相关职责权限就可进行会计信息修改,没有了纸质档案的修改痕迹,使得篡改会计档案简单化。
(二)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通用网络财务的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银行等。基于网络技术,企业提高了会计文档的多方位检索速度,可以进行网上远距离传送,使会计工作变得简单、快捷。但众所周知,网络病毒、黑客伺机而动,一旦计算机系统中病毒或被黑客攻击,不仅会造成会计档案的遗失、篡改,甚至会泄露企业的经济信息。
(三)会计软件升级与档案读取不兼容
在电子信息技术下,会计工作的录入需要相应的电算化软件予以支持。而会计软件的使用,又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满足配置的计算机无法安装或运行软件。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升级换代很快,在不同的版本下会计数据有可能不同,有的单位没有把会计软件的版本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造成会计电算化档案不能被调阅。
二、完善会计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会计档案保管路径,设置会计档案管理专岗
鉴于目前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并存的情况,企业应按会计期间、会计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保管路径及保管形式,如电子档案必须光盘和移动硬盘双重存储,以防损坏,不可读。同时,设置会计档案管理专岗并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会计档案管理路径查询手册,注明双重归档下的存放、存储路径。
(二)明确会计工作权限,建立电子信息修改的备查簿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电子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如: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同时,要求会计软件开发商,但凡登陆软件进行操作,必留登陆痕迹,并选择登陆任务,比如是完成新会计事项的录入还是修改工作等。同时建立电子信息修改备查簿,对修改事项进行登记,以防私自篡改。
(三)建立内外网分级会计信息录入机制
将局域网和外网分级使用录入,分离授权。注重网络的管理,建立内外网的使用准入机制。尽量不要在网络上传递有关的财务数据。必须要通过网络传递的,应通过添加密码或其他加密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
(四)注意会计软件供应商的选择,设置专门电子计算机维护岗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会计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软件也是不断升级调整的。这就要企业在进行会计软件供应商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售后完善的,技术过硬的公司,保证会计软件在升级后,不仅能进行现有经济业务的处理,也能对以往的会计档案进行调取、读取,以防电子会计档案形同虚设,无法使用。
三、总结
1、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
19世纪初期及中叶,蒸汽革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在美国企业内兴起。标准成本系统、经营预算体系及差异分析、成本性态划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继涌现,“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开始运用于管理会计,为产品定价决策服务。
进入20世纪后,在电气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出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大型公司,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企业内部标准成本体系极大地发挥作用,也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市场竞争在此时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决策为主。受此影响,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以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为出发点,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ROI)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并用以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的业绩,这同时也促成了责任中心划分的形成。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
2、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以微电子、半导体为标志的现代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产生。与上两次“能源”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电子技术革命则是以一种渐进形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生产总规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及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变化。管理会计学者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理论上的突破使管理会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充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管理会计在此阶段未能捕捉到电子技术革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能发展自身本已丰富的管理技术方法的事实。
尽管国际会计师协会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的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控制阶段”,强调管理会计职能已经从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信息,但实质上管理会计方法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而且主要强调会计方面,与以后的战略规划和经营控制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使得管理会计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3、行业反思与新成本系统初步建立阶段。
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下降的指责以及存在经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会计信息的事实,管理会计界开始自省自身存在的问题。1987年,卡普兰教授与约翰逊教授合作出版的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揭开了行业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随后的10年间,管理会计学者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新的探索,管理会计再一次向前飞跃,各种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这一阶段出现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有质量成本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价值链分析(VCA)以及战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渐进式的电子技术革命没能引起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足够重视,导致管理会计在决策相关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当人类已跨入21世纪之际,面对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企业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管理会计又会何去何从?
二、全球化趋势与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
1、全球化趋势及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伴随着日益降低的关税、更加自由的贸易、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的形成,企业全球范围内竞争已成为可能,并成为企业在谋求扩大市场份额时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竞争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幅缩减、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加快和创新领先时间缩短。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因此,在哪里研究开发、在哪里生产制造、在哪里销售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首要的战略问题。全球化也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业务更多地暴露在经营风险之下。企业商业运作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产越发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正在被以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全球协作关系所替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企业经营管理对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全球化的竞争引起了企业战略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重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数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实施多国本地化战略进行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压力的剧烈冲击下,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多国本地化战略开始在许多产业受挫”。因此,许多大公司转向了全球战略,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球战略下,公司通过在低成本国家生产、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设备生产标准化产品、开展全球一体化经营来实现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据此重构其组织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奉行多国本地化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区分部结构。地区分部有利于适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减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员工士气。然而,当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全球效率给予企业丰厚的全球效益时,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重构。在地区分部结构下,下属公司缺乏研究开发的动力,不利于企业内部优秀经验和产品的传播,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下降。与此相比,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代表纵向联合的活动链,产品经理可以根据各国成本和技术的差异来进行调控,这使全球性产品分部对于全球化战略来说显得很理想。当前,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转而采用了这一组织结构,这要求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须要有新的发展。
2、国际管理会计: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管理会计。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要求给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在当代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管理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其次,空前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成本必须尽可能精确。再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以满足管理决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不断寻求新的拓展方向,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包括:考虑企业当前和未来不确定性状态,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的战略管理会计;强调股东真实收益的经济价值评估,突出成本的作业动因并用于决策管理的作业管理系统;用于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框架体系,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为目标的、强调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新趋势:国际管理会计。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与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1、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
、19世纪初期及中叶,蒸汽革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在美国企业内兴起。标准成本系统、经营预算体系及差异分析、成本性态划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继涌现,“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开始运用于管理会计,为产品定价决策服务。
进入20世纪后,在电气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出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大型公司,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企业内部标准成本体系极大地发挥作用,也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市场竞争在此时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决策为主。受此影响,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以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为出发点,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ROI)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并用以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的业绩,这同时也促成了责任中心划分的形成。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
2、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以微电子、半导体为标志的现代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产生。与上两次“能源”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电子技术革命则是以一种渐进形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生产总规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及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变化。管理会计学者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理论上的突破使管理会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充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管理会计在此阶段未能捕捉到电子技术革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能发展自身本已丰富的管理技术方法的事实。
尽管国际会计师协会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的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控制阶段”,强调管理会计职能已经从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信息,但实质上管理会计方法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而且主要强调会计方面,与以后的战略规划和经营控制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使得管理会计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3、行业反思与新成本系统初步建立阶段。
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下降的指责以及存在经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会计信息的事实,管理会计界开始自省自身存在的问题。1987年,卡普兰教授与约翰逊教授合作出版的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揭开了行业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随后的10年间,管理会计学者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新的探索,管理会计再一次向前飞跃,各种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这一阶段出现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有质量成本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价值链分析(VCA)以及战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渐进式的电子技术革命没能引起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足够重视,导致管理会计在决策相关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当人类已跨入21世纪之际,面对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企业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管理会计又会何去何从?
二、全球化趋势与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
1、全球化趋势及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日益降低的关税、更加自由的贸易、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的形成,企业全球范围内竞争已成为可能,并成为企业在谋求扩大市场份额时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竞争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幅缩减、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加快和创新领先时间缩短。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因此,在哪里研究开发、在哪里生产制造、在哪里销售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首要的战略问题。全球化也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业务更多地暴露在经营风险之下。企业商业运作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产越发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正在被以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全球协作关系所替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企业经营管理对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全球化的竞争引起了企业战略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重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数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实施多国本地化战略进行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压力的剧烈冲击下,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多国本地化战略开始在许多产业受挫”。因此,许多大公司转向了全球战略,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球战略下,公司通过在低成本国家生产、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设备生产标准化产品、开展全球一体化经营来实现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据此重构其组织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奉行多国本地化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区分部结构。地区分部有利于适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减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员工士气。然而,当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全球效率给予企业丰厚的全球效益时,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重构。在地区分部结构下,下属公司缺乏研究开发的动力,不利于企业内部优秀经验和产品的传播,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下降。与此相比,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代表纵向联合的活动链,产品经理可以根据各国成本和技术的差异来进行调控,这使全球性产品分部对于全球化战略来说显得很理想。当前,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转而采用了这一组织结构,这要求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须要有新的发展。
2、国际管理会计: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管理会计。
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要求给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在当代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管理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其次,空前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成本必须尽可能精确。再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以满足管理决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不断寻求新的拓展方向,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包括:考虑企业当前和未来不确定性状态,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的战略管理会计;强调股东真实收益的经济价值评估,突出成本的作业动因并用于决策管理的作业管理系统;用于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框架体系,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为目标的、强调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新趋势:国际管理会计。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必须依赖于会计计量来完成,因此,会计计量属性成为众多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除了传统计量属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毋庸置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不同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选用何种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资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以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公允价值会计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对来说,这些市场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场上缺乏可比价格,就要估计和判断。此外,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及时地在表内反映这些价值变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将降低外部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在具备成熟的估值技术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完善,同时相关法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此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公允价值是报告日的公允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倘若忽视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就不利于使用者作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及相互交融的途径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关键词】环境会计;发展应用;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问题研究,更加有效保护环境生态,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而且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社会思想、制度建设、技术开发等层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中,环境会计作为一种核算环境利用成本、综合评价环境绩效的方法和工具,在发达国家得到高度重视,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已系统化体系化,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对深化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建立、发展和应用非常滞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紧迫的环境保护需要很不相称。为了跟上世界时代的脚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成效,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绿色的家园,我国发展应用和实施环境会计势在必行,事不容迟。
一、环境会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独特作用
环境会计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致使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全球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更加重视和致力于改善环境并使之与经济协调发展。从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英国《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起,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开始了环境会计理论的系统研究,到二十世纪90年代,环境会计的理论框架和体系逐步形成。经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相关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先进国家的大力倡导和积极行动,至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支持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而且颁布相关法规和准则推动环境会计实施。如挪威、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环境会计法规体系,环境会计的发展实施对环境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
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它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有关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和物质计量为计量方式,确认、计量、记录、考核、评价和报告会计主体生产活动中的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环境利用的收入、成本、费用,评估环境效绩、环境活动对企业经营成果和发展前景造成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生产活动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的环境科学与会计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和会计学分支。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约束其环境行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追求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双赢效果。因此,环境会计是一门独特学科,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有明显区别,具有自身特点,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是与传统会计把企业当作“经济人”,只着眼于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非经济效益的基本假设不同,环境会计是把企业作为“社会生态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追求企业经济利益,也追求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致力于三者的统一和最大化。
二是与传统会计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把企业的资本及资金运动作为核算对象,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会计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对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反映不同,环境会计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自然环境资源利用效益的角度,按照责任和最小是非原则,采用货币单位和物质单位计量相结合,历史数据与估算数据兼顾的方法,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资源耗费和造成影响的补偿状况进行反映和监督。
三是环境会计除了要坚持传统会计的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原则外,还必须遵守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最小是非原则等,具有更强的政策性、社会性。
四是与传统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和监督者一般是与企业经济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单位或个人,如企业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税务和审计统计部门、金融机构等不同,环境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和监督者则更广泛,可以是从事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所有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企业所有者、企业职工及社区居民等,会计信息使用和监督范围更大。
五是环境会计以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考核、评价和报告社会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补偿情况,促使人们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谋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以通过确认、计量和披露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信息,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环境知情和管理的需要为具体目标。可以满足政府有关部门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环境宏观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可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效益前景作出全面客观评价判断的需要;可以满足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监督企业的环境活动的需要;可以满足企业制定环境资源利用规划,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的需要。
六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报告,是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信息需要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企业展示社会责任心和树立形象的机会。环境会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影响、环境业绩、环境风险预测等方面内容,具体可包括企业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目标完成情况,污染物排放、消耗和污染的环境资源情况,环境治理情况,环保投入情况,内部环保制度、机构设置、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培训、环保活动开展情况,环境会计变更事项等,全面反映出报告主体的环保态度和行动。
二、我国发展和实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必然性。我国发展和实施环境会计,对完善会计理论和实践,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低碳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行环境会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后,大力提倡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提出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以牺牲环境和滥用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与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日益短缺的资源供给和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此,虽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涉及方方面面,但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无疑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实施。首先,环境会计从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出发,按照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促进了自然资源的更加科学合理配置。其次,有助于政府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从而制定正确的环保政策,监督和约束企业盲目和过度利用环境资源,引导企业自觉保护环境,防止环境破坏污染。再次,将企业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内部化,促使企业改变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错误观念,关注和重视环境生态资源的利用和补偿问题,履行自己的环境责任,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从“掠夺式”开发利用转为“节约”合理利用资源,主动采用更环保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和能源,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二)实行环境会计是准确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是评价经济业绩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但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下,自然资源未纳入核算,只计人造成本,而对不计自然环境成本,一些应用来维持环境质量的费用和支出被当作国民收入和生产的增加值来加以计算,造成各项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在这样的经济核算体系下得出的GDP,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和社会财富的虚增,经济实力和居民财富的夸大;而更严重的是,由于传统GDP的指示作用,助长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速了环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破坏。据有关资料,经多年跟踪计算显示,我国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取得的。因此,实施环境会计,把环境资源列入国民经济活动核算体系,考虑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环境资源成本因素,对传统GDP核算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修正,才能得出“绿色GDP”,客观真实反映国民财富的量与质,准确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三)实行环境会计是企业实现发展现代化的要求
首先,是企业持续生产和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企业是产品产出系统,也是环境产出系统,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从四周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生产,又向环境中输出产品和排放“三废”,良好的环境是企业维持生产和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如果环境恶化,例如资源短缺、水和空气污染等都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环境法规执行越来越严厉,企业可能发生环保问题,面临诉讼赔付、赔偿、污染罚款等损失甚至被迫关闭或停业风险。其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绿色消费逐渐深入人心,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就要有良好的产品和良好的环保形象。再次,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实力发展壮大,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出口产品或到国外投资建厂,这就要适应交易国投资国的环保要求,通过国际环境管理标准认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以,从长远来看,企业必须建立实施环境会计来有效管理环境活动,处理好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做到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管理,才能使企业更好生存和发展。
(四)实行环境会计是满足各方面环境信息需求的要求
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且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加上现代经济、社会管理需要,我国对环境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内容要求更加丰富、全面、准确,时效要求更加及时,渠道要求更加广泛。例如,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需要环境信息,以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环境宏观管理和控制;环保部门需要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以便进行环保决策,对企业进行环保监督、考核与奖惩。民间环保组织需要利用环境信息,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对各地区、企业的环境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进行监督。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环境信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经营前景作出评价。社会公众需要了解自己周围企业的环境表现和自己所处环境的质量,以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促进。所以,只有实施环境会计,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才能提供比较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满足当代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信息的需求。
(五)实行环境会计是适应现代社会消费理念的需要
当今,环保意识普及且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时尚。顺应这种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实施环境会计。环保要求和环境活动的信息披露,不仅成为企业生产和产品的准入门坎,甚至成为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成对外贸易大国,吸收外资大国,近年又成为对外投资活跃国。但是由于我国未实施环境会计,环境管理跟不上这种变化,不仅常常受西方发达国家的诟病,也使我们的经济政治在对外交流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我国的产品和投资在国外得不到公平对待;二是很难衡量外国投资和产品对我国环境的破坏程度,因而也难对外国投资和产品进行严格细致的环保标准管理;三是不能满足会计国际化的要求,难以向外国全面准确提供我国的环境信息,不利于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实行环境会计是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
与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相比,传统会计存在着缺陷。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达到改进经营管理,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传统会计对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将直接消耗的物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而不将环境资源涉及的其他经济因素纳入,不对企业环境资产、责任和费用等进行计量,不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进行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完整,企业经营现状和前景不全面。另外,传统会计没有视环境为企业的经济共同体,没有意识到生产的不断运转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忽视了环境与企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需要和过程,忽视了企业获取利用环境资源所要承担的环境补偿责任。因此,传统会计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管理的要求,需要实施环境会计,建立专业会计核算体系,设置相关的环境科目,将环境资源确认为资产,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将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对环境收入、费用以及环境利润进行核算和披露,克服传统会计模式上的缺陷与局限性,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环境会计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的初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有:
(一)环保责任意识尚未在企业和全社会中形成
经过多年宣传,目前人们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是环保的责任意识尚未在广大企业和社会大众中牢固树立,有意或无意淡化自己环保责任的情况仍然很普遍。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的重要性和环境会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对环境会计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企业仍然存在“保生产可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我污染你治理”错误思想观念,没有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没有环境资源核算和补偿概念,为追求自身利益,不履行不承担自己的环保社会责任,以至各种重大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严重损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不披露或者不愿对外披露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的环境事项及环境信息。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还不够高,自觉监督、批评企业、政府环境作为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核算方法、计量标准、科目设置、报表体系等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很不深入,很不成熟,分歧也还较多,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专家学者来进行,会计实务工作者参与很少,在有限研究中,成果大部分集中在纯理论规范研究领域,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我国目前的环境会计理论,要很好担当引领和指导环境会计实践的重任,还有待时日。加之没有开展环境会计的相关培训,企业中懂得环境会计知识和实务操作的专业人才不多,这也成为我国发展实施环境会计的一个障碍。
(三)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没有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局限于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告、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绿色产品标志等简单方式,导致了环境报告信息披露的严重不足。一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不高,据对受到较多关注和比较注重企业社会形象的我国上市公司统计,各行业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都很低;二是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少、不独立、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格式,绝大数企业只是在报表的附注中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做简要说明,只披露历史性信息,不披露未来可能产生的环境责任,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固定的、规范的形式和渠道,时效性、方便性和利用效率较差。
(四)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1979年以来,我国已颁布实施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0多部,行政法规30多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多项。应该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但是,一方面是环境执法不严格,一方面是在所有的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没有涉及到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且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报告制度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基本上没有做出什么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只是在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有两处涉及环保问题。自然,也没有关于环境问题的审计具体规定和专门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信息披露仅是一种自愿行为,企业出于收集披露环境信息不但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可能带来额外麻烦和负面影响的考虑,大多数选择不披露或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即使有些企业有披露的动机和意愿,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实务会计的要求难以满足,也只好选择暂不披露。
四、促进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实施的对策措施
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实施,不仅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一个理论研究问题,更是一个政策和实践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法制护航、企业为主、民众参与的方针。现阶段,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稳步推进。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加速构建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大力进行环境会计知识的宣传普及,扩大实施环境会计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理论知识储备;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我国实施应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建设,鼓励那些负责任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应用环境会计,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并加强宣传,促进全社会对环境会计的关注和应用。
(一)增强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环境会计的发展实施不单单是一个会计问题、理论和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要使环境会计稳步发展实施,就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环保教育,从根本上建立和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要开展全民生态和环保教育,大力倡导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和“绿色消费主义”理念,使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关系经济持续发展和全人类、全社会的大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形成人人讲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环保责任意识,使作为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主体和环境保护关键的企业,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把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对环保的认识能从“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转变为“左右企业业绩的重要因素”,再到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自愿主动地进行环境活动管理和信息披露。
(二)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特别是它多元化的核算对象和复杂化的计量方法体系,致使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我国的环境管理需要。政府要鼓励支持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可以考虑建立环境会计研究基金,对环境会计研究有贡献的人员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会计理论界要通力合作,解决分歧,形成共识,加快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工作,努力突破环境会计的对象、要素、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和难题,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环境会计实务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会计实务工作中也要积极进行环境会计的实践探索,注意实务与理论的同步进行,不能等所有理论问题都研究透了、解决了,才进行实务的操作应用,可以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应用。成熟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带实践,以实践促理论,加速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完善。
(三)推进环境会计法规、准则与制度的制定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精神,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建设,为环境会计实施提供法制环境和法规支持。要将环境会计工作要求纳入环境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完善细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物等各种环境管理的监测、检查标准;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严肃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从法律上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明确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方法和报表体系,统一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和流程,规范环境会计行为。
(四)加速环境会计专业人员培养
环境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环境学、生态学、环境生态经济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加速环境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是环境会计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加快推进这方面工作。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遵循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要加强会计人员环境会计及环境资源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学习了解环境生态资源科学知识,掌握并熟悉环境会计工作内容和要求,精通环境会计实务,能够分析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与环境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处理环境会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信息的披露是实现环境会计目标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社会和政府的监督。应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环境报告数据库,搭建环境会计报告平台(如通过互联网公布),加大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行政管理,确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和政策要求得到执行。要加强环境会计报告审计工作,实行第三方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计,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布。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对于各种违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定要求的企业和行为,应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而对信息披露表现好的企业,可以通过进行年度评比结果公告的方式,进行褒奖。根据我国目前的认识和监管水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逐步提高披露范围和水平,当前,可以把上市公司作为突破口,先试行把企业环境报告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年度财务报告一并呈报和披露;或选择一些沿海发达城市进行试点,以积累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不断改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
(六)加强对发达国家先行经验的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践已有20多年时间,不论理论研究上还是实务上,都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会计研究和实践的交流合作,加强比较研究,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实务工作经验教训,加速提升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一方面要大胆创新,根据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等情况,在有目的地借鉴和吸收对我国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针对我们的特殊问题,进行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构建切合我国国情的有自己特色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和实务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金凤,薛惠锋.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基于《会计研究》发表的环境会计论文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评述[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7,3(1).
[2]唐洋,阳秋林,张彩平.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1).
[3]汪秀清,卓光英.试论发展环境会计,缓解能源危机[J].经济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