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

音乐影响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影响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影响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各种音响来塑造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它是诸多艺术种类中最具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而其本身也具有高效的美育价值。欣赏音乐,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具有让人们认识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功能。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美育教育影响深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音乐教育和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接班人的作用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利用艺术作品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美育在育,它以美的形象培养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上理想的人,发挥教育的作用。不管音乐以何种形式呈现,它的内容归根到底是感情,音乐作为感情载体,也是美育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在音乐的世界中,体会美的多姿多彩的。

1音乐及其价值

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但是目前音乐的概念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而《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虽然大多数音乐是依靠听觉,但是音乐实质是依靠感官,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是一群聋哑人的最美丽的杰作,他们依靠感官,体会音乐的韵律。音乐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之一。音乐创造是有目的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音乐在鼓舞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具体的生活现象方面是能够发挥它应有作用的。人们通过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可以从中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生活的某些方面。此外,因为它体现了创作者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是通过音乐激起人们的感情而达到的,音乐艺术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美育及其价值

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点,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它起什么作用,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的,这些问题,都在我们心中缠绕,想进一步的了解。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它虽也以艺术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审美理想,但它更强调自然美和社会美特殊的作用和强烈的效果。它是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而实现的。所以,它不同于艺术教育。它也不是美学,因为美学除了研究人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规律以外,还研究客观现实中美好的事物。但是美育却遵循美学原理,根据教育学的客面规律,研究怎样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怎样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所以美育包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四个层次。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美育强调的是育,要通过日常生活,社会自然和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电视等各种教育手段来提高。

美育可以通过音乐这种途径来提高,音乐可以通过其实践过程,渗透美育价值。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美的神韵震撼心灵,在促进学生形成完美个性方面产生影响。因此音乐对美育影响巨大。

3音乐与美育的关系及其对美育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身无疑具有某种潜在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因素的社会影响,是无法估计的。要通过音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就必须使学生通过音乐形象,把握其表现的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现实生活。要达到这一目标通过音乐直接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具有美感的音乐艺术形象能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意境,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艺术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很多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动人们的心灵,传达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让学生长期不断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他们就能在长期的艺术形式熏陶下,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就具体音乐对美育的影响从几个方面来做简单的阐述:3.1音乐在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音乐带来的美不仅表现在快乐的气氛,而且也可以给参与者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高校开设音乐课程,鼓励学生高业余音乐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得学生的整个心灵世界将处于一种和谐自由的境界。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学习和生活,达到美的融合。所以,音乐渗透着审美愉悦。

3.2音乐以其感染力渗透美感。音乐作为艺术审美的感性形式,其感觉、知觉、表象集中在感官上。音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离不开音,作为音响传达出和谐美妙的感觉,对于审个体来说具有极强的知觉渗透力。如有一段音乐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欣赏后,会觉得如同天阴了,乌云密布,山雨欲来的感觉。听久了,就会让人们的心情沉重。而我们听小提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使那些并不了解梁祝爱传说的人也会为乐曲组成的美妙乐章所感动。轻柔美的音响,波澜起伏的协奏,向人们展示出爱情的美乐章。一曲交响乐的音响渗透出一种气势磅礴、催人振奋的美感。这就是音响之美作用于审美个体的感知,久而久之使审美感知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音乐这种美的感染力对于审美个体来说,既是审美的享受,同时在审美享受中强化了审美感知。

一曲《我的中国心》,每每起来都令人心潮澎湃,启发爱国主义情怀。音乐正是借助着这样的旋律和思想塑造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动人们的心灵,传达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让学生长期不断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他们就能在长期的艺术形式熏陶下,去感受美。

3.3音乐激发美的创造力。音乐除了美的感受和愉悦之外,还会激发人的创造力——创造美。作曲作词者,首先能够深刻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然后通过感知去创造,创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挖掘,创造出美丽的音乐作品,从而强烈地感染着审美主体。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造者本人是他所创造的音乐的第一个鉴赏者,因为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创作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审美过程,能比单纯欣赏和表演活动更强烈,更深刻地体会到美的真谛。因此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更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通过作曲课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敏锐感受,唤起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多注意身边的事物,深入体验生活,收集音乐素材,注意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去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美育有其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晋中.《略论音乐与高校美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第2篇

(一)流行音乐的涵义与特点

1、流行音乐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流行音乐的涵义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接受,并备受其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从狭义的角度讲,流行音乐又被称之为通俗音乐,来源于英文单词Popular Music,其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

2、流行音乐的特点

(1)流行音乐的参与性,因为流行音乐反映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强调的是个人情感经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大了其参与性;

(2)流行音乐的娱乐性,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

(3)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因为其传播载体是各类磁带、DVD等传媒工具,具有较强的商品性;

(4)快速更替性,流行音乐为了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快速更替;

(5)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即流行音乐的流行性或时尚性;

(6)流行音乐传播手段的科技性,流行音乐的传播,必然需要传媒工具的科技性作为支撑。

(二)传统音乐的涵义与特点

1、传统音乐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传统音乐的涵义是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有着诸多审美风格的音乐,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并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狭义的角度讲,中国传统音乐是指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三大类,其中“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2、传统音乐的特点

(1)与西方音乐存在着在旋律、音阶、音色、节奏等方面的区别

(2)传统音乐的陈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

(3)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学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流行音乐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传统音乐,传统音乐影响着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因为传播较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音乐。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从某个角度来讲都处于一种相互斗争与排斥的状态,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的、以相互依存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二、流行音乐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冲击表现

因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极为迅速,它已经走进了小学校园,并影响着小学音乐教学。这种现状已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重视这种情况。流行音乐冲击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表现:

(一)在现今校园内,许多小学生,特别是4、5、6年级的小学生对流行音乐如痴如醉,戴着MP3,听得可谓是趣味十足,并时不时地哼上几句。流行音乐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比如快餐文化观念、低俗观念、还有不正确的爱情观念正在侵蚀着我们小学生的幼小心灵,让小学生过早地接触这些复杂的社会观念,是不明智的。长此以往,有可能颠覆小学生对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的认识。

(二)在音乐教学中,小学生对音乐课上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普遍不感兴趣,却盲目地喜欢流行音乐,这已经对小学音乐教学形成了一种挑战的局面。其实,以小学生的知识、阅历水平来讲,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他们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出来。只能简单地觉得流行音乐旋律明快,歌词通俗易懂,感觉亲切,体验快乐。这样下去,就有可能是这样一个局面,我们的小学生对传统音乐毫无了解,对流行音乐一知半解,根本达不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

(三)流行音乐既然广泛传播,“存在即合理”,它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传统的音乐教学相对枯燥,很多作品的题材相对难理解,小学音乐教学一直都在考虑是否吸收新的元素,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流行音乐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冲击,未尝不是一次将积极乐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机遇,既满足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和了解的需求,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纳入了我们的音乐教学之中。

三、如何应对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学的冲击

(一)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流行音乐的价值

小学生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他们的辨别判断能力受自身知识、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接受处于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演唱者的音色与发声,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一些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歌星的音乐,分析其歌曲的特色,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根据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其作出合理的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授学生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对流行音乐有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不在去追逐那些低俗的流行歌曲,提高了小学生在音乐上的认知能力。

(二)音乐教学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本来就具有血与肉的联系,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利于矫正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一直以来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以“欣赏为主,学习基本乐理知识为辅”的模式为主,比较单调乏味。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融入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的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第五课《妈妈的爱》的时候,先以满文军的《懂你》开头,这种用相似主题流行音乐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

(三)与姊妹艺术相结合,陶冶学生情操

第3篇

20世纪末诞生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多方面地渗透到传统的音乐教育学及音乐活动中,并且在教学和活动中表现出色。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音乐教育,从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及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演出为主)出发,阐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其带来“恩惠”。1、音乐教学中的直观性和音响化——文字、画面和音响的结合;2、音乐活动中音乐的质量有保障;3、缩短教师的预备工作的时间,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小学音乐教学课外活动

说起“电脑音乐制作”或“MIDI”,在当今社会上,对于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来讲,已不是什么生疏的事。自20世纪末“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以来,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多方面地渗透到音乐艺术领域中,比如音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歌曲的MIDI伴奏,音乐教育中利用软件进行视唱教学……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业绩如何?实事求是的说,优点多于缺点。本文阐述就是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业绩——“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

在进入主题前,首先让我简单介绍“电脑音乐”。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和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如摘要: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们就知道“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生产“电脑音乐”的一种方法、手段。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包容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这两项是它的核心。在PC电脑没有介入音乐前,MIDI就是音乐制作的代名词。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和MIDI技术的融合,就形成了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对于这一系统的操作就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之后,它给音乐教育事业(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恩惠(至于具体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主要是文艺活动,特指演出)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和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假如此时您是为小学音乐教师,会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课堂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使视唱教学变得稍微活跃些(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和传统音乐教育手段相比,如摘要:课前或上课中抄谱……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Encore制谱/音序软件)进行音乐知识(乐理)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和实际音响联系在一起,可使音乐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喜好。比如说,我们讲滑音。传统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因为钢琴无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可不一样了。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预先在电脑中利用软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课时将其播放,让学生对滑音这个概念有个从文字到音响的统一熟悉。

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序软件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培养更是体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除此而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还可应用在唱歌教学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总谱浏览、简单的曲式分析、熟悉乐器及其音色特征等等。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课外活动

小学音乐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课外活动,通常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所涉及的课外活动大部分是文艺演出。说起文艺演出,音乐教师都不生疏,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乐,什么舞蹈音乐、歌曲联唱伴奏呀……等等。这些都需要去预备。为了避免重复或和别的单位相似,力求创新。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办?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第4篇

    20世纪末诞生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多方面地渗透到传统的音乐教育学及音乐活动中,并且在教学与活动中表现出色。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音乐教育,从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及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演出为主)出发,阐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其带来“恩惠”。1、音乐教学中的直观性与音响化——文字、画面与音响的结合;2、音乐活动中音乐的质量有保障;3、缩短教师的准备工作的时间,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 小学音乐教学 课外活动

   

    说起“电脑音乐制作”或“MIDI”,在当今社会上,对于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来讲,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自20世纪末“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以来,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多方面地渗透到音乐艺术领域中,比如音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歌曲的MIDI伴奏,音乐教育中利用软件进行视唱教学……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业绩如何?实事求是的说,优点多于缺点。本文阐述就是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业绩——“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

   

    在进入主题前,首先让我简单介绍“电脑音乐”。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与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们就知道“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生产“电脑音乐”的一种方法、手段。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包容MIDI技术与数字音频技术,这两项是它的核心。在PC电脑没有介入音乐前,MIDI就是音乐制作的代名词。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与MIDI技术的融合,就形成了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对于这一系统的操作就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之后,它给音乐教育事业(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恩惠(至于具体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主要是文艺活动,特指演出)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如果此时您是为小学音乐教师,会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课堂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使视唱教学变得稍微活跃些(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与传统音乐教育手段相比,如:课前或上课中抄谱……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Encore制谱/音序软件)进行音乐知识(乐理)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联系在一起,可使音乐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我们讲滑音。传统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因为钢琴无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可不一样了。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预先在电脑中利用软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课时将其播放,让学生对滑音这个概念有个从文字到音响的统一认识。

   

    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序软件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培养更是体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除此而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还可应用在唱歌教学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总谱浏览、简单的曲式分析、认识乐器及其音色特点等等。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课外活动

   

    小学音乐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课外活动,通常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所涉及的课外活动大部分是文艺演出。说起文艺演出,音乐教师都不陌生,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乐,什么舞蹈音乐、歌曲联唱伴奏呀……等等。这些都需要去准备。为了避免重复或与别的单位相似,力求创新。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办?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简单的独唱歌曲、合唱伴奏制作,或者进行联唱伴奏音乐、舞蹈音乐的剪辑。如果学校有自己的电化教育教室还可以利用音乐录音软件进行简单的音频制作,这样有助于声乐节目排练。如果演出经费比较充裕,可以考虑部分声乐节目的音频先期制作——进录音棚(为避免临时突发事件,如声乐演员嗓子哑或不能上场……等问题)——做两手准备。这样一来,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介入可大大提高演出质量,保证演出能顺利进行。

第5篇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第6篇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第7篇

关键词: 科尔沁蒙古族 汉文化 音乐文化 影响

科尔沁蒙古族的形成是从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分封领地伊始的,科尔沁蒙古族在将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几经变迁,形成了现在的科尔沁蒙古族,也缔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的科尔沁文化。在成吉思汗攻无不克、战无不取的远征过程中,他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英勇善战,“弯弓射雕”百发百中,军中绰号“科尔沁”(意为弓箭手)。他与成吉思汗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奖赏,成吉思汗把现在大兴安岭两侧的大片领土分封给哈布图哈萨尔。后其十四世孙东迁至嫩江东岸,东、西辽河两岸。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以哈布图哈萨尔的绰号而得名。

满清统治之前的科尔沁蒙古族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内部,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是自由而广泛的。清朝统一蒙古后,蒙古族传统的部族式社会单位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清朝的盟旗制度。清朝中叶以前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清朝中叶以后,内地的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生活极端艰难。为了谋生,广大农民只好远离故土,来到东北地区,渐渐进入蒙古地方。以后,朝廷允许“借地安民”,各王公先后奏请“招民垦荒”,从此汉民大量进入科尔沁草原。蒙地大量开垦,使过去单一的游牧经济变成既有牧业又有农业的复合经济结构。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满等各族人民紧密相连或融合,共同创造了科尔沁历史,也共同打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尔沁文化。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科尔沁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新流涌汇、波澜壮阔,相继产生“胡仁乌力格尔”、“安代舞”、“好来宝”、“叙事民歌”等蒙汉相互融合的科尔沁蒙古族文化。

胡仁乌力格尔和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在蒙、汉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着很多农耕文化的印迹。但其文化主体是蒙古族文化,它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蒙古族文化的变异。

一、汉文化对胡仁乌力格尔的影响

科尔沁说书文化――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古老的“朝尔”故事文化和汉族历史演义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说书文化的曲调、唱法、表演、乐器等是来源于蒙古族文化艺术传统,而说书故事的题材内容除蒙古族历史以外,绝大多数来源于汉族的历史演义。如《春秋列国》、《隋唐演义》、《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钟国母》、《封神演义》、《杨门七将》、《玛公案》、《包公案》和《唐五传》等。

汉文小说蒙语译本的普及给胡仁乌力格尔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清政府为了各民族书面语言的规范,组织各族学者进行翻译工作,推动了蒙汉互译的展开。翻译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地理等,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作品翻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哈斯宝是一位杰出的蒙古族文学家、评论家,是清代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辽宁省北票人)。在哈斯宝翻译、点评创作以前,蒙古族作家的翻译活动主要局限在历史和经典著作等方面。自从哈斯宝翻译了《今古奇观》之后,蒙古文人对汉族小说的翻译活跃起来,形成了蒙古文化、汉族文化大交流的局面。从18世纪到20世纪,汉族文学中的小说与话本被翻译成蒙古文就有80余种(阿拉善文化网),《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隋唐演义》等百余部文学作品被译成了蒙古文。

北移汉文化中、汉族长篇小说细腻的情节、感人的故事,吸引了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家和群众。

说唱胡仁乌力格尔时,除运用古老的英雄史诗音乐和科尔沁民歌、好来宝曲调外还用汉族音乐曲调。如:

《花和尚鲁智深火烧瓦罐寺》选段

据演唱者讲,此唱段是汉族小调《送情郎》的译唱,故事中是由恶道丘小乙哼唱的。通过它巧妙地表现了恶道的心匿行。[1]

二、汉文化对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影响

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改变,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首先体现在语言方面。科尔沁地区经济转型为半农半牧,科尔沁蒙古人长年与汉民杂居生活,语言产生了很大的汉化改变。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科尔沁叙事民歌歌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叙事民歌中有大量的汉语词汇,蒙汉混合运用已成为区域特色风格,生动体现了词汇结构产生变异的近现代科尔沁土语。

科尔沁蒙古人深受汉文化影响,取汉语名字的人很多。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很多主人公的名字是汉语名字。比如孟青山(嘎达梅林的汉名)、八月玲(民歌《八月玲》中的主人公)、洛阳(民歌《洛阳》中的主人公)、王喜胜(民歌《王喜胜》中的主人公)等。

科尔沁蒙古人给孩子取汉语名字的时候,并非因其意义而取,只是在长年与汉人交流过程中习惯了汉人的名字,便用汉人的名字来给孩子命名,不怎么追究所取名字的意义。同样,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出现的这些汉语人名也一样,本身不具备多少文化含义,但因为是生活的真实现象在艺术中的反映,所以也应该视为汉文化的影响。

另外大量汉族长篇小说被文人翻译、又经过说书艺术的加工演义,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说书艺术――“胡仁乌力格尔”。由此很多汉族历史故事已融进科尔沁地域“集体知识结构”中,这种文化重构在叙事民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汉族历史人物故事情节也频频出现在叙事民歌中。如叙事民歌《刚莱玛》中,拉布金巴大老爷和妻子扬吉玛的对歌中出现了周王、苏妲己、罗成、西楚霸王、关公、比干丞相、貂禅、吕布、赵子龙、薛丁山、樊梨花、秦琼、李世民等众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和事迹。又如《文章隋玲》、《高小姐》、《陶克套胡》等众多叙事民歌中都有众多历史人物的名字和事迹。如叙事民歌《陶克套胡》:

唐王太宗东征的时候,

筑下了有名的塔虎城;

伴着塔虎城的风水,

金色的宝龙降到人间。

唐王军师徐茂公胸有妙算,

五节的高塔压在城前;

五百年后塔身坍塌,

英雄的陶克套胡在此诞生。

有些叙事歌中直接描述了汉族人到蒙古地区谋生的故事。如,叙事民歌《张玉玺》[2]:

(道白)从前,内第一个生意人到内蒙古草原做生意。他落脚的那家有个女儿叫张玉玺。生意人看中了张玉玺,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唱道:

我从山东出来的时候,

赤足光脚褴褛衣。

自从遇见白净的张玉玺,

(啊,怎么样?)

我的灰毛驴下了小驹。

街坊邻居听了,议论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人家可怜他,让他住在家里,他却说出这样的话!”人们抢下他的毛驴车,赶走了他。生意人诉说心里的苦闷,唱道:

在沙梁的漫坡上,

一丛丛狼尾草长得旺。

生活在坨子里的人们可真怪,

硬把一对恋人拆散了!

总之,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在蒙、汉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满等各族人民紧密相连或融合,共同创造了科尔沁历史,也共同打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尔沁文化。

综上所述,因为胡仁乌力格尔的主要题材来源于汉族古典小说故事,并且它形成于最早受汉文化影响的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一带,所以胡仁乌力格尔受汉文化影响更直接,更深一些;相比之下,因为叙事民歌的故事内容都是在科尔沁地区发生的真人真事,主要通过胡尔奇的编创和说唱而流传的,所以它间接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日本古乐的代表形式

1.“声明”

八世纪中叶,印度婆罗门僧带来了林邑乐与佛教的“声明”。其中,“声明”是佛教音乐的 一种,奈良时代至平安初期间由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这种音乐形式在说唱里加入了经文 的旋律,采用梵文的梵赞(ほんさん)、汉语的汉赞(かんさん)、日语的和赞(ゎさん)三种不 同音律融合的手法,表达出了对诸佛赞叹的祈愿这样的目的。“声明”可以称作是日本音乐 的起源点,是人类以自身最单纯自然的嗓音与复杂的古典音乐相进行的一次亲密接触;同时 它也是当时日本社会里最为流行的音乐之一。

2.平曲

天台声明的出现为盲僧琵琶的创立提供了基础,一般认为这种盲僧琵琶曲是形成于镰 仓时代初的平曲的起源。琵琶这种乐器从古代雅乐里开始使用,所以又把这种琵琶称为乐 琵琶。而盲僧琵琶和乐琵琶构造有少许不同。所谓盲僧,只是盲人打扮为僧人的模样,并没 有真正皈依佛门,只是作为对属于寺院或神社的一般平民的称呼。那些作僧人打扮的盲人 是在平家灭亡的记忆将要消失之际徒步流浪各国,伴随着琵琶的演奏将平家物语的词章演 唱。词章完全是平家物语的内容,作者为信浓前司行长,因此平曲应是平家琵琶曲的简称。

3.田乐与猿乐能

在日本中世纪文艺界,最负盛名的乐种大概非田乐与猿乐莫属,因此有时将在某种特定 艺术环境中进行的田乐、猿乐统称为“中世纪能”。

田乐能是以中国传来的杂技中文艺的散乐为要素,在其发展过程中施加于作为田植仪 式的田舞,即为地方上的神事祭祀服务的舞蹈所形成的;所谓猿乐,简单来说,也是一种从中 国入境的传统音乐,后来经过发音转变,变成猿乐(能剧的集大成者世阿弥叫他申乐,不过发 音是一样的),是散乐的转音。猿乐也可指用滑稽的技艺仿效的言词,平安时代就出现滑稽 的仿效,其中有描述一位煮茶人的故事――《さゐがふ事》。在我们所说的猿乐中,与白拍子 的舞和舞曲或一些其它曲调集合,使演奏猿乐能成为一种流行,大和、近江、丹波,甚至在摄 津等地都有了的喜好猿乐的人们。后来经由观阿弥(1333-1384)和世阿弥(1363-1443)父 子的增删、写成理论书,这种猿乐能被作为出色的音乐剧出现于历史舞台。

4.谣曲

日本古典歌舞剧“能”的台本,简称谣。能是中世纪的室町时代在猿乐(类似中国唐代的 散乐)的基础上经过改革、提高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其题材多取自文史典籍,也有 一些是取材于社会现实。基于世阿弥从音乐的立场讲述能乐的词章的说法,在日本的能乐 已经是和历史中所触及的那样,从仿效技艺的猿乐能,再到采用更古老的田乐能力里的一些 要素,更加摄取了在当时世间流行的舞乐,可以说是“集百家于一家之所长”。

5.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与“能”、“文乐”(人形净琉璃)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国 剧,也是以音乐作为重要因素之一的综合艺术代表例子。“歌舞伎”是后世的音译字,应该是 沿袭了当时的“倾

6.净0璃

在日本近代的音乐中最被关注的是净琉璃。它本是说唱艺术发展起来的木偶戏,后来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可以表现复杂情节、可以细致刻画人物性格的戏剧。净0 璃原指曲调,后来又指它的脚本,也可做剧种的名称。

古日本世代相传至今未有磨灭的音乐样式很多,在记录里只留下名字的也很多。其中 奈良、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固定下来的雅乐则就是代表了日本古代音乐的其中一种有名的 古典音乐。大多数的日本早期音乐都是从中国经过朝鲜传人再经过变换发展的,如在中世 纪的武家社会里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琉璃姬的爱情故事,用传统的 能剧(古代叫做猿乐能)形式表现,到了近世则成为江户时代的代表音乐净琉璃,后来“净琉 璃”就用来指伴以三味弦演奏的戏剧说唱。所以说日本各时期代表音乐的流传,是与这些不 同时代历史背景相结合的。

二、唐乐的传入及其影响

中日两国音乐交流从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到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大约公元7世纪到 9世纪间,在日本历史上首次以国家的力量组织、推动对于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多次派遣 使节到中国。隋朝时期日本派出的遣隋使共有4次,唐朝时期日本正式派出的遣唐使共有 13次,此外还有遇难返回、未曾入唐,而非正式派出或非官方派出的交流往来还尚未计算在 内。中日交流的鼎盛时期是在8世纪初叶到中叶的50多年间,即武则天当政的晚期到唐明 皇在位、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中唐盛世。这一阶段的遣唐使活动,都具有文化交流的意义, 许多重要人物出现在这一时期,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鉴真等。 而如果从日本女帝推古天皇八年(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出遣隋使算起,舒明天皇二年(公 元630年)派出第一次遣唐使,到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公元838年)派出末次遣唐使,延续时 间长达238年。如此频繁的文化交流使中国音乐在日本国土上得以广泛的流传,并对日本 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音乐内容形式和音乐理论思想两个方面来加以 说明。

1.音乐内容形式

隋唐时期中国传人日本的音乐形式主要有三种:唐乐、伎乐和散乐。

唐乐是唐代宴会时使用的音乐,即我们所说的燕乐或俗乐,它们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改 造为日本的雅乐。唐燕乐曲调传到日本的共计百首以上,日本至今还保存有《秦王破阵乐》 等二十几首唐代燕乐的古乐谱,有些曲目现在仍在日本的舞台上演奏。一些日本的民谣,如 筑前的黑田节(黑田调)据说就是唐乐《越天乐》的曲调配上日语歌词而形成的一种民谣。

伎乐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即我国的乐舞,由于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 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相传在隋炀帝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在吴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传授 伎乐。由于当时的圣德太子十分喜爱伎乐,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从味糜之学习,并 且在雅乐寮职员令里设了伎乐师、伎乐生,最后更把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随后伎乐在日 本逐渐盛行起来,并对日本能乐形成了很大影响。流传到日本的伎乐曲目有《狮子舞》、《吴 公》、《金刚》、《迦楼罗》、《婆罗门》、《昆仑》、《力士》、《大孤》、《醉胡》、《武德乐》,称为十伎乐。

散乐即我国的百戏和杂戏,它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 的一种节目,唐代年间与唐乐一起传入日本。日本对散乐非常重视,朝廷指定散乐户,以演 奏散乐为世业,受国家的保护和奖励。散乐与伎乐随着雅乐的兴盛开始从宫廷流入民间,后 来与日本原有的滑稽伎结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乐剧,即能乐。

除了上述的三种音乐,隋唐的许多民间歌曲也随着日本留学生的归国传入日本并对日 本的民间音调产生了一定影响。大约八世纪,日本流行一种俗称“催马乐”的歌谣俗曲。据 日本学者河口慧海考证,此系藏语“地方恋歌”的音译,而在日本所流行的这种音乐形式并不 限于爱情,但歌词中有时仍掺杂着藏语,从此也就可以窥见中国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的踪迹。

在隋唐两代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同样对日本形成相当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 算筝和琴。十三弦的筝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一并流传过去的还有民间的许多筝独奏曲,多 数传向日本的九州。据日本的《琴曲抄》的序言中记载,一位叫石川色子的女官,在彦山跟唐 人学得筝曲后于公元887年将这些筝曲传给了当时的字多天皇。筝及筝曲传入日本后,发 展成了日本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不少现代的日本民族音乐作品都是为 筝而作。而中国的七弦琴也在隋唐时代也传入了日本,现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至 今珍藏着唐代传人的七弦古琴。同时,在日本很早就流传了中国的著名琴曲《易水》、《幽兰》 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末隋初的丘明编撰的《碣石调幽兰》在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至今仍 完好地被收藏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谱(在中国 已失传)。琴和琴谱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日本人民欣然接受,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 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琴乐。

中国盛唐时期十分重要的一样乐器――尺八,也于隋唐年间传入日本,据记载,在日本 的天武天皇时代,邀请到日本去传授中国音乐文化的唐乐师中,就包括了专门的尺八师,他 们为日本的宫廷培养了两名尺八生,后尺八在日本日渐发展并传人民间,成为具有日本独特 风格的代表性民族乐器。

2.音乐理论思想

平安时代,对于唐朝传人的乐学理论也逐渐进行着日本化。在唐代乐学理论传人以前, 日本虽然已有丰富的音乐实践,但在乐理论方面则没有什么建树。公元732年,日本留学生 吉备真备归国时,从中国带回十卷本的《乐书要录》。《乐书要录》是中国一部重要的音乐理 论著作,它在日本完好地保存了四百多年,后来才渐渐残缺,现在日本仍保存有其中的第五、 六、七卷。另外一位日本派到中国留学的名叫永忠的僧侣学习了经论以及音律,归国时带回 律吕旋宫图、日月图各两卷,以及律管十二只。随着这些音乐理论著作的大量传入,中国的 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也传入并影响了日本。

如奈良时代的吉备真备将《乐书要录》带到日本后,就今天尚能知晓的其中关于乐学的 种种论述,如“辨音声”、“审声源”、“七声相生”、“二变”、“三分损益”、“十二律吕”、“旋宫”等 等,在日本音乐家看来自然是全新的事物。初期,日本沿用唐朝的音乐理论,如十二律名称 的采用,但自平安朝以后参照中国的十二律名称创造出了日本自己的名称。现将中国和日 本的十二律名按照上下对应分别列出如下:

黄钟 大吕 大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壹越 断金 平调 胜绝 下无 双调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凫钟 黄钟 鸾镜 盘涉 神仙 上无

再如唐朝在乐学方面形成了二十八调理论,但日本并没有照搬,而是借鉴唐朝的乐调理 论,根据自己的音乐传统总结出自己相应的乐调理论,即日本“雅乐”用有六个调:商调中有 三个调――壹越调、太食调、双调,属“吕旋”;羽调中有三个调――平调、黄钟调、盘涉调,属 “律旋”。所谓吕、律,是从中国借鉴的术语,而吕旋、律旋则是日本化了的概念。

此外,中国的儒家礼乐思想传入日本以后,为日本朝廷所接受。公元757年,日本孝谦 天皇的诏敕中出现了移风易俗的礼乐思想,如“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从孝谦天皇的诏敕中可以看出,日本对音乐价值的认识和儒家的礼乐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在这种礼乐思想指导下,日本对音乐的追求也同样是所谓的“雅正”之乐,排斥所谓的“ 乐”。

而中国古代音乐观的阴阳五行说传入日本后,也对日本的古代音乐观形成了深远的影 响。日本的音乐家们也开始认为宇宙是由土、金、水、木、火五个要素组成,与此对应的音乐 调式也因此产生――越调、平调、盘涉调、双调和黄钟调,即我国的五声调式。另外,除了五 声调式,和我国一样,日本也分别把五行和时节、音阶(五声音阶)、方位(中央、西、北、东、 南)、颜色(黄、白、黑、青、赤)及国家的组成要素(君、臣、物、民、事)相互对应,并受我国的音 乐思想影响产生了“平调亡国论”的论调。如《教训抄》卷六的《平调》项中有此注解:“平调金 商也,西方音也,亡国音也。”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自隋唐以来就对日本音乐产生了极其深刻的 影响。但这种音乐上的交流到明朝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扰而受到影响,此后更由于清政府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终止。一直到以后,中国学生东渡日本接受教育,才重新开 始了中国和日本的音乐交流,只是这种音乐交流,已经是单方面往中国带回日本的学校歌曲 和从日本学习西洋的音乐和理论了。

参考文献

[1]张前著:《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1999年版。

[2]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夏野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4][日]伊藤孝著,郎樱译:《日本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5][日]星旭著,李春光译:《日本音乐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第9篇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 N .P 音乐 文学

 

吉本芭娜娜(1964-),日本当红小说家。《N•P》是吉本芭娜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部名为《N•P》的小说集展开,《N•P》既是吉本这部长篇本身的题目,也是作品中一个贯穿全篇的重要道具的名字,还是吉本透露给读者的一个音乐符号。 

 

1. 音乐元素在《N•P》中的作用

 

1.1 《N•P》象征着精神疏离 

小说标题“N•P”是“northpoint”的缩写,是一首由英国人Mike Oldfield创作的、悲伤的老歌。实际上,“Northpoint”是个真实的地名,在那里有一所监狱,歌曲表现了被关押在监狱灰色高墙中的囚犯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倾诉了他们从压抑的空间获得解放的瞬间幻想。高濑皿男和吉本芭娜娜以此为题有着深层的隐喻,无论是歌曲中的监狱囚犯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心境都是与外界隔绝而备感压抑的,对外面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的陌生与疏离。在N•P的监狱象征着他们难以融入外界、无法与他者接触的心灵的闭锁状态。也象征着在外界看来、近亲的人是罪人。高濑以此题回首自己人生的不堪和无奈、自责自己的罪恶,吉本则借监狱那阴暗封闭的空间来表现由亲人之间的爱憎纠结而成的几乎令人窒息的精神世界。“N•P”是受桎梏的心灵的象征,是孤独的恐惧的象征,是日本社会“精神疏离”的象征。

1.2 《N•P》也象征着自我救赎 

这种空虚孤绝以至陷于荒谬的人生状态在其他作家如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比如《转动世界轴心的鸟》中那个下到井底苦思冥想三天三夜,每天只能见到十几秒钟阳光的“我”。《N•P》中以箕轮萃为代表的几个人物都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他们如照片显影般显现了日本当今社会年轻人的“精神疏离”状态。在小说行将结束时,箕轮萃获救于一场即将开始的正常婚姻。一如监狱中的囚犯获救于世俗的宽容。结婚对象并未在小说中出现,这个虚置的人物作为一种暗喻昭示出改变命运的真正出路在于与他者的交流和沟通,在于对自我的超越。吉本写下了“N•P”中没有唱完的超越。最后,沉重的故事终于伴随着在篝火中燃烧的高濑遗稿一起化为灰烬。正如歌词中所唱到: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新的一天开始了。世界的门打开了。 

 

2. 日本当代文学里的西方音乐怀旧风潮 

 

以西洋歌名为书名的风潮,似乎也与日本特有的崇拜西方文化的方式不无干系,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就开始崇拜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作家们也纷纷出国留学,学习国外作家的写作方式,至今这种情绪仍然蔓延在文学作品里,近年来日文小说里出现的“西方”除音乐之外,情节里的异国恋情、跨地域的情节流动,满篇的外来语等等,早已令人眼花缭乱,而以吉本和村上春树为代表的日本作家们,除了同样有着西方情结之外,更是对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音乐有着很深的情结。 

日本畅销小说的书名总和六七十年代的西洋歌曲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吉本的第一部作品《月影》的名字也来自于Mike Oldfield的老歌“moon light shadow”。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书名也同样来自于Beatles乐队的一首老歌。 

六七十年代是是吉本的少年时代。西方音乐正是那时代的中心潮流。吉本和村上都曾是那“六十年代的孩子”。吉本把六十年代孩子们的安魂曲,继续唱给当代迷失的年轻人。也许这些年轻读者们,这些处于动荡期的族群们,正需要这样的老歌来作为心灵的罗盘吧。

3. 音乐带给文学的认同感 

 

曲子的名字或者艺术家的名字,对熟悉这些音乐的人而言,单单看了这些文字,也会感到认同,就好比某时代的风景或气味在一瞬间重现。而且那个年代所流行的新奇玩意儿或文学、初恋情人的脸或睫毛,甚至当初钟爱的鞋子的颜色,也可以在一瞬间回想起来,或许有人会因此而流下感动的眼泪也说不定。喜欢音乐的人可以在文学里找到共鸣,而喜欢文学的人听见同名的歌曲,也许一样会找到共同的心灵的震动。这是一种特别的魔力。 

歌曲的标题是 “专有名词”。在这世界上是唯一单独存在的。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可知道,音乐标题对于读者而言,深具撩拨性。艺术家死后对世人而言,他所留下来的最深的痕迹,恐怕就是他的名字。这是举世唯一的。麦克•欧非尔德、詹妮丝•乔普林、约翰•列侬,这些歌手的名字,对世人而言,其威力迄今仍隐隐约约蕴藏着。所以,与其反复用言语来阐释涵义,倒不如使用具有共通性的、已经印在意识里的音乐标题,更能显现出那个遥远年代的味道,更能激发读者的潜意识形态。吉本的文字轻巧而熟练,阅读时,你可能会无法分辨自己究竟身在何处。这种轻巧感,正是音乐带来的,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一首曲子,已经此刻的心情很明了。 

吉本的小说在欧美也受到极高的关注和喜爱,正是因为小说里,有欧美读者们熟悉的音乐,顺着熟悉的音乐的流淌,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堂。 

 

4.结 语 

 

日本的古典物语,最初都是由艺人们弹唱出来的,后来才被记载为文学样式。音乐有天籁之音,文学有神来之笔。二者都是灵感与技巧的高境界升华。艺术是相通的。如果说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染我们的情愫,打动我们的心灵,文学就仿佛涓涓细流洗涤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参考文献: 

[1]木股知史,『イエローページ吉本ばなな:作品別(1987~1999)[M],东京:荒地出版社、1999 年. 

[2]吉本芭娜娜,《N•P》[M],东京:角川书店 、1990年。P 8-9.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写作音乐论文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以及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和帮助问题,以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转贴于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声乐演唱;本科毕业论文;管理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管理和论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之一。

一、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管理环节

1. 管理方式及内容

按照我国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组建起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主要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设计的确定、分派指导教师、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控、对论文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论文或设计质量的评估及对答辩后的理论论文及设计类论文的存档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从领导小组组建开始,贯穿整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完成之后的存档等环节中。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各校具体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级管理负责制,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为基础,在教务处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由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院系、指导教师、教研室等构成整个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从各自的职业范畴来对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级管理负责制尽管条理明晰,对毕业论文管理涉及的各个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以确保论文管理的各一个环节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顺利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失败或出现信息传递的失效等问题。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涉及教务处、教研室、各个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难免因为交叉管理和层级检测而出现制约论文管理规范性等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检验和调研单位的参与,如某学生的论文内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筹办的音乐会的流程和管理等进行研究,在检验和监控论文质量时,指导老师、院方无法就该名学生是否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而进行检测。此外,针对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案例来检验,但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或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此方面当前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命题研究方面很容易趋向毕业论文的设计而轻视理论性论文的现象。

(二)管理程序环节

我国各类音乐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时,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覆盖到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再到答辩和论文总结报送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全过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选题环节的管理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环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选题时间、选题方式、选题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具体到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般音乐类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定在第八学期,选题需要定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具体的选题时间需要按照各个学校和院系的具体安排来执行。在选题方式上,当前我国高校基本设定为学生自拟或院校代为拟题两种形式。在具体选题方面,学生必须按照自身的专业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选题,题目同时要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如果音乐类高校实施由学校代为拟题方式,则需要选择富有教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拟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来审核,审核后提报到教务处做题目备案。在拟题过程中,必须要保障题目的设定数目多于现有的毕业生数目,避免出现学生的擅长领域与选题不相符,无法顺利选题的问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方面,以学生本科期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为理念,从助力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选题。

2. 写作环节的管理

对于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所选定设计的内容和在内容中对专业技巧的运用,校方必须明确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要求,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两方面按照格式和内容分别列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信息传达到学生个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写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统一,而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则的基本规定。

3. 答辩和总结环节的管理

答辩环节在开题环节之前按职责分配到音乐学院的各院系,在具体的执行中同样由各个院系按照学校规定的章程和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音乐学院的各院系的具体答辩流程、规定、审核的方式及总结提报要有差异性,在对答辩和总结两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答辩的时间、组织方式、答辩的程序、论文成绩的审定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答辩结束后,学生的论文需要报送到各个院系的论文管理小组备案,对论文的归档进行保存,就论文的工作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存储并按照成绩进行汇总。

4.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时间通常集中在第八学期,而此学期一般是就业高峰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尽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拟题和学校代为拟题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脱节,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具体论证中,只能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或设计,实用性并不高。在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方面,目前仅限于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职称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业指导教师无法被纳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中来,论文设计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拟选题的设想显然缺乏落实的土壤。

(三)监管程序环节

监管环节在不同的学校落实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监督工作来开展,具体包括学校的自检、毕业论文撰写的中期抽查、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之后的抽查、对毕业论文导师的抽查等。其中,学院的自查需要将抽查到的结果提送相关部门,中期检查则主要针对论文的进展和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检测。对于答辩前毕业论文的检测主要在于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抄袭、拼接等方面进行抽查和检测。前三个环节比较容易实现,第四个环节,即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况的检测,由于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体制改革

(一)明确管理意义,明晰管理方向

针对我国当前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阶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整改就务必从源头出发,如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毕业论文为基础,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指导,力争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找出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就业之前加以完善。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评估要素,同样也反映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等。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独立二级指标,应体现在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考评标准。

(二)确定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论文质量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同样也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在对论文管理的过程中,务必按照每一个阶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明确工作目标方面,注重管理和组织是首要任务;在监控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政策,强调各个环节中管理的质量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尤其在选题把关、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训练指导、中期检查、审阅和评阅、答辩及最终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质量意识的前提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管理精神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执行力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评机制,灵活运用考评标准

在一些音乐类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方法之一,应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如何筹划音乐会等方面所提供的经验课堂教学指导,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论文或者设计里,实践方面的指导老师。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意,在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后视角的开拓和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熟练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考评制度,将原本的传统考核和考评制度及规范延伸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中来,将实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转移到企业的考评和管理中来,可以更有利于减少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周琪.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0).

[2]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

[4]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5]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4).

第12篇

关键词:宋代雅乐的特点;宋代雅乐的评价;宋君臣对雅乐的态度

雅乐一般泛指宫廷的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射乡以及军事上的大典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朝统治者认为雅乐具有“化民”和巩固政权的作用,对雅乐持比较重视的态度。宋朝统治者对雅乐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宋代的六次雅乐改制、宋代君臣对雅乐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关于宋代宫廷雅乐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部分。

1 有关著作中及论文中关于宋代雅乐的介绍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著作中专门论述了宋代宫廷雅乐,详细介绍了雅乐的特点等,且认为宋代雅乐存在着复古主义和神秘主义。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和田可文《简明中国音乐史》,介绍了宋代雅乐的乐队等方面,并且也认为宋代雅乐是仿古的。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1]主要是对大晟乐做了详细的介绍,分析大晟乐产生和灭亡的过程及其影响、叙述宋徽宗的礼乐事迹及其帝王符号、礼乐符号等。笔者发现近些年关于雅乐的学位论文还是有许多的,其中直接以宋代雅乐为主题的学位论文有五篇,[2]另外一些硕、博士论文中也涉及了宋代雅乐。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笔者暂将宋代雅乐分为七个部分予以分析。

(1)关于宋代雅乐特点的介绍。著作和论文中介绍宋代雅乐的特点,一般都是从雅乐的应用场合、乐曲内容、乐曲创制及标题、乐律制度等几方面来进行的介绍。韩伟《宋代乐论研究》、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等这些学位论文都采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雅乐的特点。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3]、田中有纪《北宋士大夫的八音思想――陈祥道与陈的雅乐构想》[4]等也有相关介绍。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主要介绍了关于黄钟音高的乐论。田中有纪的《北宋士大夫的八音思想――陈祥道与陈的雅乐构想》分析了有关雅乐的北宋士大夫的讨论,特别考察以八音的概念为基础的王安石学派的乐论。

(2)宋代君臣对雅乐的态度。宋代君臣极其重视宋代雅乐,主要与其社会背景和政治目的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关著作主要介绍了宋代统治者重视雅乐的原因,如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及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位论文: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从宋统治者本身和宋宫廷音乐机构对雅乐的重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分别从北宋各朝皇帝、儒臣乐论等方面强调了宋统治者的态度。

(3)关于对宋代雅乐的评价问题。当今学术界对其持有以下三种态度:首先,持否定的态度。孙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等分别从雅乐的律吕制作和乐论上、应用场合来强调雅乐的复古性,并具有神秘色彩。其次,持肯定态度的观点。黄炳寅在其《中国音乐与文学史话集》[5]中提到“宋朝学者在追求音乐革新的精神颇值称道,论其治学态度则已脱离旧臼而重视较科学之实验研究”,对雅乐持肯定态度。第三,持部分肯定的态度。李方元在其《宋史・乐志》中说道:“宋代雅乐之所以有超过前代的影响和成绩……不仅使雅乐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而且还使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都是明显的事实。”寇文娟《关于“宋代雅乐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6]文章通过分析论证,认为宋代雅乐复古成分下面却隐含了很多复兴的因素。

(4)宋代雅乐祭祀中的礼制分析。路佳琳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景佑―嘉年间的雅乐研究》和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五礼仪式音乐研究》,都对雅乐中的五礼仪式进行了分析,增强了我们对五礼的认识。

(5)对南宋祭祀歌曲的考证和译解。在音乐著作和论文中阐述南宋雅乐的比较少,普遍认为南宋雅乐沿袭了北宋的雅乐制度。林萃青的《古代音乐的跨国跨文化解读――南宋宫廷雅乐》主要是对南宋宫廷雅乐歌曲的音响实体和表演实践方面来加以分析。《宋代五礼仪式音乐研究》,本文选取了《中兴礼书》中的50首祭祀乐歌进行了译谱和分析。

(6)大晟乐的制作、大晟府的成立及其影响。大晟府是宋徽宗时期建立的一个音乐机构,虽然其只存在了20余年,但是其所形成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和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这两篇文章均从大晟府建立的雅化本质及其影响、大晟府乐器的雅化性质以及大晟府定律方面的极端雅化等方面做了简单介绍。

(7)新儒学对宋代雅乐的影响。宋朝,新儒学成了当时社会思想领域的主流,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宋代雅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徐小明《宋代――中国音乐艺术的转折期》强调宋明理学的形成是对统治者思想的绝好配合,表现在宫廷音乐上,就是极力提高雅乐的地位。张艺《探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认为宋学的兴盛使雅乐得到了重视。关于宋明理学对宋代雅乐的影响这个问题,涉及的只是新儒学的形成使宋代雅乐具有了复古和神秘的特点。

2 反思

现有研究成果集中在了雅乐的改制、宋代君臣对雅乐的态度、大晟府及其影响,以及宋代雅乐和其他朝代的比较这几个方面。另外,认为南宋雅乐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基本承袭了北宋雅乐,仅林萃青几篇文章涉及了南宋雅乐。那么笔者认为既然是宋代雅乐,为何只强调北宋雅乐,难道南宋雅乐真的是对于北宋雅乐一成不变的承袭吗?对于宋代雅乐的评价问题,一直颇有争议。对宋雅乐持批判态度主要是从宋代雅乐依照古法制律这个问题上来考量的,另外也有学者对其持肯定的态度。笔者认为应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才会得到合理的判断。

宋明理学的形成确实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音乐思想也对宋代雅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只是提出新儒学的形成使宋代雅乐具有了复古和神秘的特点,其实笔者认为应该对一些主要代表人物的音乐思想进行考证,从而使我们对新儒学对宋代雅乐的影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 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D].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D].孔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D].李明明.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D].路佳琳.北宋景佑――嘉年间的雅乐研究[D].

[3] 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J].音乐研究,2001(2).

[4] 田中有纪.北宋士大夫的八音思想――陈祥道与陈的雅乐构想[J].中华民族专题.

第13篇

选题不仅是论文写作的前提与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因此,重视音乐教育论文的选题,了解论文选题的一般方法,对于论文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客观上标志着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一、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前提与基础

选题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起点,课题不选定,研究工作就无从开始。对于音乐教育研究来说,选题不仅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同时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因为选题标志着音乐教育研究的方向,意味着音乐教育研究的目标,决定着音乐教育研究的价值。选好了题就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确定了合适的研究目标,具有了理论上或应用上的研究价值。一个好的音乐教育论文选题,一个方向正确、目标适宜、基础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会给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选题正确、适宜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论文写作的过程是否顺利。

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深度;二是实践效果;三是音乐教育界的反响和认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实践效果,而音乐教育科研活动的实践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选题如果游离于音乐教育实践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之外,那么其研究成果就很难得到音乐教育界的认同,获得满意的社会效果。相反,在音乐教育科研中有些重要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上的成功解决,往往可以启发、影响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选题关系论文写作的成败

论文选题不仅是论文写作的必要前提,而且往往决定论文的成败。常写文章的人都知道,一个好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即“题好一半文”之说。而相反,如果选题不好,则会导致写作过程中的困难重重,甚至造成论文中途夭折或研究成果甚微,由此足见选题对论文的成功关系重大。音乐教育研究的历史证明,凡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学者、专家,之所以能获得卓越的音乐教育科研成就,首要的因素就在于选题良好,从而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大多数撰写过音乐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说,凡属能够发表或获奖的成功之作,亦往往具有一个令人关注的良好选题。选题如果草率,必然会埋下论文失败的种子,所谓研究就难以获得成果。

选题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论题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这就要求,所选论题必须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而不是虚假的、虚构的、纯主观设想的所谓问题。那种异想天开、无的放矢、杞人忧天式的问题,因为毫无价值,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结果。此外,选题的同时必须考虑时代条件与环境因素,不然,尽管所选问题具有一定价值,但解决问题的条件不具备,选这样的论题来写文章,那么也必然会无功而返。

三、选题标志着科研能力的高低

选择和确定论题,作为开展音乐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并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写作音乐教育论文的人来说,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选题的困难。论文选题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如科学学创立者贝尔纳所说:“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困难。要在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音乐教育领域中选择一个具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不仅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和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音乐教育选题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教育科研行为,是关于音乐教育的一种学问。一个好的音乐教育选题所以称之为好,是因为它弥补了音乐教育之缺,纠正了音乐教育之偏。而作者怎样才能发现这种“缺”和“偏”呢?是否可以说,音乐教育选题是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特定心理状态的人对音乐教育现实中待解命题的一种认识和感悟。我们说,好的音乐教育选题虽然离不开时势和环境因素,但作者本人的积累和准备亦相当重要。积累不够,准备不足,都会在机会面前失去机遇。所以,成为一个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特定心理状态的人应是所有音乐教育论文作者努力的方向。

四、选题可利用课题指南和参考资料索引

音乐教育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不同领域、不同目的音乐教育科研,选题的途径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利用课题指南和参考资料索引的方法进行选题是最常见的方式。

课题指南是有关方面开展音乐教育研究时编写设计的课题题目集成,提供给相关研究者选题过程中参考。如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以前,为了方便学生选题,所在系科往往分专业编有《课题指南》,把本专业开展学术研究的问题罗列出来,引发学生选题的思路。这种《课题指南》一般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教课程中的重点问题拟出,再由系里进行综合而成。又如某一地区的音乐教研组织在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时,会根据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地区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和提出一系列研究课题,以方便该地区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时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课题指南》一般只是拟定了一个题目,它只是提供了选题的范围,指明了一定的研究方向,目的是为了开阔选题者的思路。因此在选择时,应避免对《选题指南》中的题目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自己的主客观具体情况,对论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变动后再确定。

利用音乐教育资料索引进行选题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要善于从他人论题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引发灵感,获得思路。能够在报刊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文都是作者一定研究成果的体现,选题者应该认真地学习和借鉴。从中可以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问题,想想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有的问题虽然别人发表了意见,但是否深入?是否正确?有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有没有不足和错误之处?因此,选题过程中大量翻阅资料和参考索引,能有效地打开选题者的思路。

查阅资料索引,有许多具体的方式方法,如可以查阅全国报刊音乐教育研究文章索引、全国音乐教育研讨会论文目录、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获奖目录,以及音乐教育报刊的全年总目录等等。

五、选题要在积累中思考,继承中创新

对于论文作者来说,平时的积累和思考非常重要,而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更是音乐教育论文选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一个研究型教师,平时就要注意收集所任学科的资料,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只要自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确立论题和论点也就不难了。

第14篇

音乐教学对提升学生智力、审美情趣具有其他学科无法逾越的优势。但是,现阶段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守旧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性,使得音乐教学工作单一地只重视歌唱技巧,忽视了音乐艺术审美性与完整性对学生的影响。那么音乐教学论文怎么写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模板,欢迎阅读!

“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就是会弹琴唱歌,什么时候又要要求会写文章?”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音乐教师这样对我说。我说“李逵只会冲锋陷阵,又为何要求他研究兵书呢?”《孙子兵法》是孙武对当代及历史上长期战争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兵法布阵方法;《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一生医学实践的总结,它是祖国医药学的宝典,将永远闪耀着民族的、科学的光辉。冼星海、黄自是我国优秀的人民音乐家,但他们却有着大量的音乐论文,这也是鲜为人知的吧?我们在读他们的音乐论文时,也会感到如欣赏他们的音乐作品那样淋漓酣畅、激情澎湃!当我们赞叹大海波涛的壮美时,我们会常常忘记它的动力源泉来自那司空见惯的、平平凡凡的、抓不着、看不见的风吧?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3、著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4、可加论文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后注:如今教师要在学校中职称等进一步,必须要会写论文,教科研是硬道理!这却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所欠缺的能力,有那么多优秀的同行被这一条硬杠子拦在中级或高级门外,真是可惜,而且这一股论文风愈演愈烈,客观环境也要求我们不能等下去,拿起手中的笔吧。我一直想写点这方面的东东,可惰性使然,同时又感还无这资历,故至今也未下笔,今天从网上看到这一段文字,深感合我心意,贴出来共享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第15篇

一、音乐学研究论文

音乐学研究论文是我国在此学科取得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也是音乐学学科构建的主体。2012年,我国较为优秀的音乐学研究论文主要刊登于国内音乐专业和艺术类学术刊物上,内容涵盖音乐学子学科所及的不同研究领域。2012年,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多样。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调查与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代表论文包括:张伯瑜《云南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三首套曲分析》、周青青《北京通州运河号子中的山东音乐渊源》、袁静芳《走近藏哇寺》、赵塔里木《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钱茸《浅析沪剧唱词音声的地域性音乐价值――兼推“双六选点”分析模式》、黄婉《在“挪用”中饰变与创造――文化生态视野下的2012基诺族“特懋克”节》、李明月《“堂名”忆旧: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生存现象探微――以常熟辛庄“春和堂”为个例》、杨和平《民间礼俗的音声表达――以蒲城丧葬仪式音乐活态现状调查为例》等。有关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洛秦《“音乐上海学”建构的意义、研究架构及其问题思考》、管建华《东西方音乐的帕斯卡尔式的历史沉思》、《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哲学基础之比较――兼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反思》、薛艺兵《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论中国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杨民康《音乐民族志书写的共时性平台及其“显―隐”历时研究观――以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书写为实例》、宋瑾《从“音乐”到“音声”――音乐人类学学科边界问题》等。此类论文凸显作者群体对民族音乐学历史维度的思考,以及鲜明的跨学科倾向。此外,还有部分文章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教学入手展开研究,代表文章包括王耀华《熟、背、析、研――教学体会》、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操作策略的探讨》、沈洽《以人为本的多元―本位音乐教育――基于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视角的思考》、叶松荣《学科发展的瓶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局限性探讨》等。

2012年,西方音乐史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巴罗克时期以前的早期音乐上,代表论文包括余志刚《中世纪音乐教学漫议》、姚亚平《欧洲早期音乐传统与20 世纪现代作曲观念》、伍维曦《与中世纪晚期多声部弥撒套曲的体裁特性》、周耀群《关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两部断代史的比较》等。这些论文从各位学者的独立研究角度出发,对西方音乐早期历史的不同细节开展研究和思考,试图在理论阐述中深化对音乐史局部细节和音乐历史观念形成的认知,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古今历史比较和创作、教育问题的重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纪念,瓦格纳研究论文亦成为2012年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的重点,代表论文包括:刘经树《“清楚变化了的音乐创造”――瓦格纳的“音乐戏剧”构想》和杨九华《“”的阐释 ――再论瓦格纳乐剧中的婚姻伦理观》。另外,对于经典音乐的审美阐释和音乐流派研究的代表论文可举邹彦《贝多芬(Op.31-2)的标题性内涵》和刘瑾《审美困境与现性重建:对新浪漫主义音乐产生及意义的美学思考》。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学者们将目光纷纷投向中国与境外音乐交流史,代表文章包括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的盲人音乐教育――以安格妮丝・郭士立、穆瑞为例》、陈应时《唐传日本调名曲名考》、郑祖襄《谈杨荫浏对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外来说”的批评》、叶键、黄敏学《18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中国音乐研究及其学术史影响》,以及王小盾的系列论文《域外汉文音乐文献述要》。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另一个范畴集中于音乐考古,代表论文有:方建军《钟离国编钟编研究》、《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王子初《我们的编钟考古》、武家璧《曾侯乙墓漆画“杂悬”图及其实验心理学解释》。在近现代音乐史领域,2012年的研究论文主要是对近现代音乐家的学术纪念,论文包括:杨和平《论李凌的音乐美学思想》、俞玉姿《略谈老志诚先生的音乐思想――纪念老志诚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居其宏《我国新音乐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先行者――萧友梅音乐思想与创作教育实践的跨世纪回望》等。中央音乐学院发起的“国家音乐史”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领域。2012年集中发表的论文包括:吕钰秀《他者对于一个国家音乐想象的建构蓝本》、李淑琴《从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学术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蒲方《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复杂性》等。

2012年,我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论文首先以评述于润洋教授美学研究贡献为主导,代表文章包括叶松荣《论于润洋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中的理论建构》、何宽钊《论于润洋学术研究中的历史意识》、柯扬《承先贤之法,启后生之思――论于润洋对卓菲亚・丽萨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等。其他论文则是不同学者对音乐美学理论、趋势与应用问题的独立阐发,例如韩锺恩《判断力批判:置疑音乐美学学科语言并及音乐学写作范式》、刘研《审美经验的复兴――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观与通俗音乐》、张晶晶《对阿多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素材”的梳理与解读》等。

二、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

2012年,我国的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向着精英化、集约化和实力化的方向努力迈进。在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的主导下,音乐学专业教学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在不同层次音乐学专业招生方面,各个院校和科研机构结合音乐理论研究的现实需求,招生数量略有紧缩,考试难度相对增加。如此举措,不仅维护了音乐学专业精英化教育的传统,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层次的学术人才培养上,各个院校特别重视理论培养和艺术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研究重心立足当代、返观历史,积极参与音乐田野调查和音乐表演活动,在亲身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各个院校给予学生相对宽松的课程安排,不但要求学生学好音乐理论知识,还不断启发学生对其他艺术领域和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产生兴趣,获得更为广博的文化见识,充分增强学生的学术实力。音乐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加以限定和考核,通过论文评比、音乐论坛、大师讲座、理论访谈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增长自身的学术本领。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活动日益规范,答辩通过标准相对严格,有效防止学生论文品质和学术素质的整体下滑。

除了各个音乐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日常教学工作外,音乐学界在2012年还积极开展音乐学教学研讨、论文评奖和专题讲座活动,有力推动音乐学专业教学工作,促进院校间交流合作,增加校园学术氛围。2012年2月,第四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评选征文活动正式展开。活动向海内外华人征集自2009年正式发表的音乐评论参选,并在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五届年会召开之际集中评审。2012年3月12日至15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音乐史学术交流系列专题1:国家音乐史”活动。斯洛伐克音乐学者奥斯卡・艾谢克应邀参加活动,共同探讨“国家音乐史”写作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选择。2012年10月,上海音乐学院先后组织了“第九届(2012)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和“音乐学学术论坛”,以此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2012年11月至12月,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邀请资深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三、音乐学学术会议

2012年,我国音乐学界各类学术会议相继举办,有力推动了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学术会议向着常态化、正规化的方向迈进。在民族音乐学领域,2012年6月29日,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承办的“当代社会中的传统音乐国际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与会专家以音乐同社会政治、变革的关系为主题,着重讨论当代语境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视角与方法。2012年7月12至15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会议提交论文摘要240余篇,内容涉及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音乐生态研究、音乐与科技、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等研究领域,呈现出学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学科发展趋势。2012年7月18日至25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研究三个方面议题展开探讨,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2012年10月30日,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泰山学术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亚太地区的音乐学家围绕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区民族之间的音乐传播与交流、构建适合于亚太地区各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等议题做主题发言。

在西方音乐史研究领域,2012年6月21至22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2012・上海音乐学院・瓦格纳国际学术论坛”。 论坛聚合国内最优秀的瓦格纳研究学者同国际瓦格纳研究实现对话,提升我国的音乐学研究水平,增进与西方学术界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主办,四川音乐学院承办的“2012西方音乐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于9月21日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 会议由九位西方音乐史专家对11名青年学子的课题发言进行交流点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积极培养理论新秀。在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9月24至26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徐小平奖”颁奖大会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会议对“契丹音乐史”、“音乐上海学研究”等新课题给予充分重视,并对中国音乐史新近研究成果加以展示。在音乐美学领域,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前沿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论坛邀请全国50名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参会,论题涉及多个学科,促进音乐学学科间的相互对话和启迪。2012年12月2日,“2012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笔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笔会围绕 “音乐美学学科资源考掘” 和 “身体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两大主题进行研讨。

四、音乐学纪念与交流活动

2012年,中国音乐学界举行了多项学术纪念和交流活动,对于音乐学院系建设和老一辈音乐理论家的学术贡献加以总结,并对中国音乐学的对外推介与交流做出贡献。2012年11月26至27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迎来了建系30周年纪念。系列纪念活动由学术研讨会、纪念座谈会、学术讲堂系列、学术成果展、学生音乐会等活动组成。全系教师还集体出版了学术研究文集,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科研成果加以展示。2012年5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其中的学术研讨会对马思聪的学术造诣、音乐创作、教育教学和学术精神展开深入的讨论和研究。2012年9月15至16日,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办“春雨润物 学海成洋――于润洋八十春秋学术研讨会”。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同事学生围绕他的学术品格、理论特色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研讨。2012年,恰逢中央音乐学院资深音乐学教授张洪岛先生百年寿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对张洪岛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教学工作进行重点回顾。2012年9月27日,四川音乐学院举行“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全国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对王光祈作为中国音乐学开拓者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成就进行回顾、梳理和阐释。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 2012年12月22日至26日,陈应时、方建军、李玫等中国学者应邀参加第七届东亚律学大会并宣读论文。此次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引起东亚音乐研究机构对中国律学学者研究成果的密切关注。

五、音乐学理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