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 高中生是城市居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无收入,却是家庭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普通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目前抚顺市普通高中生体育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合理化建议,为我市高中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 抚顺市 体育消费 影响因素
体育消费是体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直接或间接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个人消费。而狭义的体育消费则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它包括观看体育比赛、体育表演、购买运动器材从事体育活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也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抚顺市高中生体育消费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抚顺市第一、二中学、抚顺市第十、十二中学、抚顺市第五、六中学、抚顺市钢厂子弟中学、抚顺市第一、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和抚顺市女子现代服务学校的540名在籍学生,其中男生276人,女生264人为主要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论文等共计10余篇,并进行参考。
2.访谈法:笔者走访了从事高中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部分体育消费场所的有关管理人员,了解高中生体育消费的状况。
3.问卷调查法:问卷经过严格设计,并经指导教师审查后使用。本课题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1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在对消费水平进行统计处理时主要采用常规百分比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抚顺市高中生体育消费现状
本文通过对抚顺市高中生在体育消费金额展开调查,体育消费金额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体育消费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540份有效问卷中,每年度的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为608.56元。详细情况见表1、表2。
表1 2013年体育消费金额、人数及所占比例
体育消费金额 人数 所占比例
1000元以上 58人 11.62%
750元~999元 89人 17.8%
500元~749元 172人 34.24%
250元~499元 158人 31.52%
0元~249元 24人 4.82%
表2 2012年体育消费金额、人数及所占比例
体育消费金额 人数 所占比例
1000元以上 30 7.5%
700元~999元 58 14.6%
550元~699元 137 34.4%
300元~550元 113 28.3%
0元~299元 61 15.2%
此次调查的每项数据均高于往年,说明了我市高中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正逐步提高。另外,本次调查显示,在有效调查的501人当中,年度需要的各种生活消费支出总额平均为12423.14元,年度平均体育消费金额与之相比,仅占4.89%。今年的调查显示,体育消费金额为0元~249元所占的比例仅为4.82%,体育消费金额为250元~499元学生所占的比例为31.52%。体育消费金额为500元~749元学生所占的比例为34.24%,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体育消费金额集中在250元~749元。说明现在抚顺市高中生对体育消费的意识处于萌芽阶段,相对去年的调查有明显提高。这样的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的开支,通常为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费用的30%~40%。当今美国人认为,体育消费应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因此,我们大体上还应该认为,抚顺市高中生在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上还是相对较低的,但同时也说明了抚顺市高中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
图1 体育消费类型
(二)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1.体育价值观念对高中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我国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双休日也很少到校外参加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一般在学校参加自习或参加教师有组织的补习,学生的减负落不到实处,从而造成较少有余暇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活动。高中生群体在整体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消费意识上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许多相关资料均表明,他们体育消费意识取决于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认为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是导致其体育消费动机,发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基础因素。因为一个对体育的价值毫无认识的人,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将较多的资金和时间投向体育,进行体育消费的。
2.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高中生体育消费水平
表3 男女生体育消费金额对比
消费金额 249元以下 250-499元 500-749元 750-999元 1000元以上
男 5.4% 10.7% 24.6% 32.1% 27.2%
女 29.1% 21.4% 30.5% 14.6% 4.4%
表4 不同年级体育消费金额对比
消费金额 249元以下 250-499元 500-749元 750-999元 1000元以上
高一 9.9% 14.1% 16.4% 24.2% 35.4%
高二 5.6% 21.4% 26.3% 21.1% 25.6%
高三 4.9% 31.2% 28.7% 19.8% 15.4%
表5 不同类型高中体育消费金额对比
消费金额 249元以下 250-499元 500-749元 750-999元 1000元以上
普通高中 8.9% 12.6% 18.9% 27.3% 32.3%
重点高中 15.4% 38.6% 18.3% 11.9% 15.8%
调查统计显示,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高中生体育消费水平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男生在整体的消费金额上要高于女生。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由男女学生在体育思想行为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如整体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动机上的差异;整体体育活动频度、内容、时间结构上的差异等等。也可以从男女性别差异以及参加体育活动的特点两方面来加以分析,男生更喜爱体育似乎是极其自然的事情,而女生的体育更需发挥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详细情况见表3,低年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高年级学生,这说明随着高中生年级的升高,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生的消费动机出现了不断扩大和分化的现象。另外,从一些调查结果看,低年级学生之所以比高年级学生对体育有更大的兴趣,或许与他们学习体育的直接兴趣有关。再就是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实物消费等提出了更广的要求,他们的要求更偏向于有利于高考的实物消费。详细情况见表4,普通高中学生消费水平方面要明显高于重点高中学生。重点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许多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相比之下,普通高中学生升学压力相对小一些,可能更有利于他们去发展自己的体育爱好。详细情况见表5。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抚顺市高中生目前每年度的平均体育消费为608.056元,年平均体育消费金额占年平均生活消费总金额的4.89%,虽然比去年水平有所提高。
2.男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女生;低年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高年级学生;重点高中学生的消费水平低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消费水平。
(二)建议
1.应尽快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 高中生负担过重有外在原因,如升学难、就业难等,也有内在原因,如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效率低、知识本身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所以要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2.组织团体活动吸引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 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应组织建立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或体育兴趣小组,布置体育课外作业,由体育教师或聘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员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引导高中生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3.培养高中生的体育消费意识 城市高中生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城市体育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群体,城市高中生的体育消费趋势已从单纯的运动锻炼消费转向了生活方式消费。不过部分高中生在体育消费上盲目攀比和炫耀的心理日趋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出版社.1999.
[3] 蔡军,等.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4).
[4] 李向.杭州市居民余暇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消费;上海;高中生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图像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消费是知识产权的衍生概念。综合相关研究,本文将知识产权消费定义为通过合法渠道为购买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而进行的消费。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知识产权法起步较晚,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自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视频付费,网易云、QQ音乐等各类音乐软件提供了付费音频,App Store也规范了苹果手机软件购买渠道……使各种“盗版”和“山寨”横行得到有效遏制。对知识产权消费及其相关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就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还不多见。即使有一些研究会偶然涉及到这个领域,也主要是以成人的眼光设置议题和开展研究。本文是以在校中W生的身份开展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情况研究,笔者不仅在设计问卷时就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特点,同时也以一个在校高中生的身份和立场上对调研中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笔者希望本研究对各界深入了解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趋势、规律、特点及开展青少年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使用了问卷调研法和数据分析法开展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
1.问卷调研法
围绕着当今高中生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现况、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普及等方面,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组包括20个问题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查问卷》(具体见本文附件),并于2016年8月通过“问卷星”这一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本次调研共回收到有效问卷为228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真实情况。
2.数据分析法
为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以及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笔者对调研中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时,笔者对受访者的排序进行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在第一位为5分;第二位为4分,以此类推。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倾向于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其次,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时,笔者对答卷问题的选项进行了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赋值如下:选项“很合理”为1分;“无感”为0分;“不合理”为-1分。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认同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二)研究样本与调研内容的选择
1.研究样本及其的典范性
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笔者以228名上海市在读高中生(受访者)作为样本,其中男生为125人,女生为103人。男女比例较为平均,能够代表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性别差异。
同时,上海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市民容易接受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西方文化影响。上海的高中生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具有开阔的眼光和视野,对各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国内大多数城市强,并容易形成属于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因此,他们的答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将上海在读高中生作为研究样本,能够代表中国社会新生代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知程度。
2.以著作权消费现状为对象
本调研的研究样本为高中生,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产权消费对象基本不涉及工业产权等,因此本调研主要围绕高中生的著作权消费展开,并结合中学实际情况划分为以下五类:
A.文学作品
B.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C.音乐作品
D.计算机软件
E.美术、摄影作品
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现状进行重点观察和系统分析,并有助于了解和总结其消费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二、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及分析
(一)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关于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在228名受访者中,占比情况依次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占比约为85%,排在第一;其次是通过读书的渠道,占比为49%;排在第三的是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占比约为37%;排在第四的是通过与老师家长的交流,占比为32%;排在第五的是通过听演讲或讲座,占比为25%。
(由作者根据问卷资料整理)
(二)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现状及分析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反映出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各类知识产权消费支出的相对大小。对此开展研究有利于解释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见图2)由此可知,在上海高中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知识产权消费是文学作品,其次是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而美术、摄影作品的消费倾向最低。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影响人们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等。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经济尚不独立、受父母管束等原因,影响他们消费倾向的因素会有所不同。参照相关研究,笔者将兴趣爱好、经济情况、父母管制、闲暇时间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原因在于:兴趣爱好是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原因,反映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潮流。经济情况是客观因素,限制消费者必须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做出选择。闲暇时间是客观因素,限制着消费者的时间、精力。父母管制是客观因素,这是父母对学生的强制要求,并反映出父母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确定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后,笔者方面据此进行调查,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有92.54%认为兴趣爱好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44.74%认为经济情况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34.21%认为闲暇时间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14.91%认为父母管制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据此可以分析得出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首先,文学作品最受欢迎无可厚非。读书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所在,也符合学校和家长的价值取向。同时,这个兴趣爱好的经济成本不高,不需要大把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和其他几类相比,文学作品的消费倾向最高是理所应当的。
音乐作品位列第二。“乐”在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商之后,周公以“礼乐”治天下。战国时孔子更是将礼乐文化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音乐是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同时它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同样比较低廉。
排在第三、第四的分别是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是消费社会的新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不多。它们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对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与之相关的兴趣爱好,如追韩剧、打电脑游戏等,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和父母的价值观有冲突,同时与文学和音乐相比,它们的经济成本相近但时间成本却偏高,所以只能屈居在文学、音乐之后。
排在最后的是美术、摄影作品。美术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迹可循;摄影作品是一种新兴的知识产权消费。它们的主要问题是受众较小,经济成本较高,所以在高中生群体中的消费倾向最低。
由上可知,影响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观因素主要有文化背景、同龄人和父母的价值取向。客观因素主要有时间、经济成本,是我们在推广知识产权消费时需要充分注意的。
(三)各类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现状及分析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
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显示出消费者认为该项消费是否合理。由图4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文学作品认同度为71%,美术、摄影作品为63%,计算机软件为51%,影视作品为40%,音乐作品为34%。
为找到消费者认为不合理的原因,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您认为付费不合理的原因是?
A.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
B.付费太烦
C.钱不够
D.其他
从实际的调查结果看,A、B、C的三个选项占比较为平均,其中,选项A占比为30%,选项B占比为23%,选项C占比为30%。“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体现了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付费太烦”体现了付费繁琐、付费渠道不便等问题。而“钱不够”则体现出经济成本的制约。对此加以总结,影响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而客^因素方面主要是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在当前,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付费程序和渠道、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几乎具有差不多同样的影响力,要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需要同时从这几个方面
抓起。
(四)关于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影响因素的比较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消费者认同某商品的价值,就会去购买它。但从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情况看,消费倾向与认同度并无直接联系,尽管影响消费倾向和认同度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相近。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一方面,已经消费的人未必认为该消费是值得的,另一方面,那些认为该产品有消费价值的人也未必会去消费该产品。
根据问卷调研,上海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从最倾向到最不倾向)排序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计算机软件>美术、摄影作品。而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从最认同到最不认同)为:文学作品>美术、摄影作品>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在这两项排序中,位置变动最大的是美术、摄影作品与音乐作品。这是因为,对于美术、摄影作品,尽管受访者认可它的价值,但却较少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美术、摄影作品的价格相对高昂,对于经济尚不独立的高中生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音乐作品,受访者主要觉得花的经济成本不值得。一方面,这表明付费音乐作品已成为上海高中生的刚性需求。相对于弹性需求,刚性需求受价格影响较小,一般是指“必须品”。换句话说,音乐作品对上海高中生十分重要,即使它从免费(原先的盗版产品)变成了收费产品,也不影响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受访者尽管认可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又觉得为之付费不值得,这与整个社会的音乐消费态度有关。据《中国音乐盗版研究、影响、成因及行动》,目前只有12%的受访者会购买音乐CD,而高达86%的受访者则直接从网上下载免费音乐。受此影响,在回答“您认为为音乐作品付费不合理的原因”这个问题时,有15人次选择了“其他”选项。其中包含有“大家都可以享受的东西却强制付钱才能听”、“音乐是大众的”、“不应该付费”等答案。
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中,书从古至今都能用钱衡量,而音乐与钱的转换关系就比较暧昧,致使人们普遍不把音乐当作商品,由此形成了虽看重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却不愿为之付费的现状。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松巴音乐就将版权音乐的概念引入中国。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各大型音乐平台才出现了付费音频。而大部分中国音乐平台的音频仍是免费的。要真正克服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文化消费公司改变轻视版权的经营方式。
(五)关于上海高中生与其他群体知识产权消费认知的比较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有没有听说过知识产权消费”这个问题,有22.8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77.19%的表示“有”,显示出上海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和实践并不陌生。(见图5)2011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曾借助《中国知识产权报》开展过“社会公众认知度调查问卷”。该调查结果显示,有51.38%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了解”,有36.19%表示“听说过”,仅有11.16%“相当了解”。相对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消费”更加专业,这表明地处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加上比较开阔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上海高中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知识和素养并不亚于一般的上海市民。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是否认为某类知识产权消费合理”的问题,认为“很合理”的占比不足77.19%,而认为音乐作品付费合理的占比仅为51.75%。(见图6)这表明,知道了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不一定就会认同知识产权消费的意义。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上海高中生。一份《杭州地区大学生知识产权调查问卷》显示,法律专业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甚至还不如非法律专业学生。在面对“一部你想看的最新大热的电影,你一般会选择在哪里看”这个问题时,选择在“在网上下载免费资源”的法律系学生占比为37.93%,而非法律系专业的学生占比为30.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对知识产权消费宣传的不足,也是相关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的问题。
三、关于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及所反映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这个调研对中国其他城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参照价值,笔者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深化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提高其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宣传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广度”,但在“深度”上有较大欠缺。由于高中生课业与升学考试的压力已经很大,因此在普及宣传上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新模式。
在“线上”,应丰富宣传形式,深化宣传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开设新的网络平台,增添新的活动方式。比如,创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有关知识产权消费的内容;拍摄制作相关微电影、公益广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线上问答、线上研讨会。
在“线下”,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相关的各类活动,重点让学生明白知识产权消费的重大意义所在。比如,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对知识产权消费的介绍,就此内容举办辩论、分享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相关企业,调查采访知识产权受侵犯的人群等。
(二)提升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
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文化市场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品销售的途径,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为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从市场意识培育上,改变中学生在知识产权上的一些模糊和错误意识,树立健康的知识产权消费观,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前者,市场上盗版作品唾手可得,正规的产品购买渠道不便利,是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X性较低的直接原因。以音乐作品为例。在中国数字音乐盗版率超过99%。横向对比欧洲,数字音乐的盗版率约为18%。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商品的销售,是提高高中生知识产权的第一步。
在后者,主要是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知识产权消费方式。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版权意识被认可,而音乐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等新兴消费品认同度较低的现状,学校应重点加强音乐、计算机软件和影视作品等的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对各类文化产品的审美情趣,正确认识各类作品的价值,以便发自内心地认同知识产权消费。
(三)运用互联网+学校的方式创新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由调研结果可知,互联网已成为高中生培养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更好和更便捷地开展知识产权消费教育,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
互联网传播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获取相关内容,而问题是这些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时会存在各种问题。高中生记忆力强、获取新知识的动力足,但在判断和鉴别上存在不足,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上的知识。一般说来,网络与学校是学生接触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要渠道。对于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可以考虑搭建一个“互联网+学校”的平台,改变高中生和同龄人、老师交流等占比较低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应白雪,苏茜茜,方芳,李潘迪,曹妤琪.《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基于杭州若干高校的调查与分析》《新校园(阅读)》,2016年第4期.
[2]《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调查显示上海社会公众知识产权认知度不断提高》,法律快车在线,2011-6-28.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4
写作是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文材料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的过程,其体现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写作是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呢?
一、认识语文基础学习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迁移的依据。高中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因此,学生对作文文体的熟悉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水平。因此,教师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对写作文体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传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教案的组织。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单纯依赖于教师写作课的讲解,并且,高中生一星期两节写作课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需要教师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教师在对教材文本中议论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对文本基础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而且还要对议论文写作结构,写作方法等进行初步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避免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指导课中学生对新知识一无所知,这样不仅阻碍教师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学生能力迁移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文本所涉及到的基础语文知识和历史典故等内容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整理,让学生以书本知识为点进行知识的扩充和完善,形成知识体系,为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多、历史典故多、诗词背诵数量大以及素材准备多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知识的储备,但是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派上用场,就是一推无用的材料,而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片段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文。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日常写作中培养写作表达能力。学生坚持记日记和写读书笔记都是较佳的保持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习惯。高中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于发生在生活周围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能够通过语言顺畅表达出来,但是,其课业压力和紧张的学习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日记的写作,缺少足够的耐力坚持每天写日记,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的督促,时刻进行监督帮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教师无法对学生日记进行批阅就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有效进行一对一的写作指导,而读书笔记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高中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因此,其在日常学习中对报纸、期刊文章的阅读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复述并对其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书笔记是学生思想的结晶,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细心的批阅,让读书笔记成为教师与学生思想沟通和写作指导的重要途径。坚持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提高写作的有效方法。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积极性
关键词:捕捉学生创新思维契机; 创设民主课堂: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宗旨。
一、依托教材载体,设法捕捉学生创新思维契机
教材是课程实施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载体,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一段文字的叙述、一幅图画的展示,还是一张图表的分析,或一个多媒体动画的播放,都要让学生觉得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舞台。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体现出由教程式向学转化,真正实现教程和学程、教法和学法的完美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热点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学完了《经济生活》教材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作业:家庭投资和理财的合理化选择,要求学生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或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使论文观点新颖,并具有可操作性。作业一布置,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个月后,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大作”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气氛相当热烈。这次活动既使学生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民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隐性权威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揣摸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在这种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压抑状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精心设计,紧扣环节,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教师要细心、耐心地说服,给予辩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影响,传统的政治书面作业存在着很大问题,教师一味地用教材上或是练习册上的题目考查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判定对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因此,进行创新教育,还必须进行作业的创新,在书面作业基础之上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重,以学生普遍较熟悉的事物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完成,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事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开放性的作业,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有的放矢,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并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由于这种作业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有话可说,甚至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封闭性、答案单一性,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完成作业。
四、消除应试影响,积极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一)开展综合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探究课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可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比如开展“金钱是否万能”的辩论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题手抄报等。有些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关心了解社会现实,感受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具体做法是由集体备课组共同商定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如中学生消费观调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防城港市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居民投资理财的情况调查等。每位科任教师负责指导一到两个课题,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开题、实施和结题由年级和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部署,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所收获,也有利于教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政治特色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理解、领悟政治学科知识,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些政治特色活动。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观看时政新闻,并让学生及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评论;结合十精神,举行十知识竞赛;组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消费维权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我的中国梦”合唱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承担了“高中中等生学习策略指导的行动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高效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策略。教师还得有意识地在教学研究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撰写教学活动设计、心得和教研论文,并且连同教学所用课件素材等汇总起来构建学科资料库。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例如,政治学习策略课题研究组把课题研究成果做成教育主题网站———中学生学习策略网,并参加了全区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荣获一等奖。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政治学习策略应包含完整学习环节策略、信息加工策略、自我调控策略、专注策略、学习动机策略和互助策略六个方面。这对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实践证明,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以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收获与困惑
(一)新课改的收获
1.师生的变化新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的学及其全面发展。政治集体备课活动更加充分深入,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时,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得到全面发展。新课改使得师生之间变成了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更亲近、融洽了。
2.课堂教学的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注重运用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对话等课堂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得学生更会学、乐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课改的困惑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理论
一、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将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实质是教学的生活化,而所谓的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设置学生熟悉和了解的教学背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应该与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将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都转化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内在需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有用处的,而不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学生能够自主自愿的在生活中学习,也因为学习而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情操得到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是有很多理论的支撑的。首先是哲学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次,是教育学依据,从教学来看,高中的政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而所有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都离不开人的交往和人所从事的活动。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全面、积极”地发展。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需要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兴趣,联系实际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最后,是心理学依据,心理学家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当学生所学知识的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时候,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并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 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的策略
高中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有助于学生疏解压力,敞开心扉,而不是一味的埋头上文山题海当中。在笔者看来,将高中政治教学融入生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一) 教学方法生活化
目前,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他们是全凭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向学生讲述书本知识,尤其是在高中课堂上,由于学习任务重,很少有老师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产生了厌倦和疲惫的感觉,很容易导致政治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老师讲述的知识实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导致政治课堂上睡倒一片。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和丰富课堂。
一种是实践法。所谓实践法,是指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高中政治课本中,有一节内容是讲银行业务。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留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自己去银行办理一项业务,可以是存取款,也可以是转账等,这样学生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与自己正在体验的银行业务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课本知识,还锻炼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运用自己所学是可以办成一些事情的,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对课本知识给予了肯定。另一种是模拟法。对于高中生来说,经常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那么一种比较好的代替方法,就是模拟法。在课堂上,模拟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例,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比如,在讲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分别模仿营业员、消费者、记者、保安、消防员等角色,让学生进入到模拟的情境中,来感受作为消费者来讲,应该怎样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参与扮演角色的同学,有直接的体验,理解课本知识,也能让充当观众的学生有感官上的刺激,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选取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实际生活比较密切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书本上一些比较陈旧和繁杂的内容应该摒弃。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应该立足实际。高中政治主要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对应起来。比如,在讲述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以自己和学生们生活的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主题,让学生通过了解环境保护、市场前景、政府职能和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后,给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投资经营方案。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很多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而由于建设自己的城市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会很用心,来搞清楚很多经济上的基础知识,来为自己设计的方案服务。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其实政治课本里讲的那些知识,离自己的真实生活并不遥远,而是可以切实运用到实际当中,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 教学评价生活化
在教学评价上,应该摒弃传统的那种唯分数论,而是使用一种更为生活化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评价。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政治可以采取学生成绩和学生成长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评价的标准不再是几个分数,而是应该来自于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是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生活意识的反映。在以考试为评价基础的情况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要突出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除了试卷之外,还可以以调查报告、撰写论文和研究性课堂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识的需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政治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差距较远,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问题。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方式和理解,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污染海域;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精神生态;利己主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2012-04-11
《污染海域》是日本当代推理小说作家西村京太郎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71年。作品发表之际,日本先后发生了“水俣病”、“森永奶粉事件”、“萨利德迈安眠药事件”等多起公害事件,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为了应对和消除这些公害事件对日本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日本政府积极采取对策,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7)、“大气污染防治令”(1968)和“噪音防治法”(1968)等一系列法规,并认定“疼痛病”、熊本与新泻的“水俣病”等为公害病。这一系列举措,为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指明了方向[1](8)。
《污染海域》讲述的是一起公害污染、公害杀人事件。小说以律师中原收到一封来自17岁自杀少女梅津由佳的来信拉开序幕。该少女----主人公梅津由佳是新太阳化工厂的一名工人,工厂位于伊豆半岛的锦浦。由佳因长时间在废气弥漫的环境中工作,患了哮喘病,痛苦至极。她认为这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请求公司补偿,可公司的回答却是:如果住院就开除。中原律师虽然能干、正直、善良,但为了生计,也不得不以能赚钱的诉讼案件为先。所以,由佳的信就被搁置起来。直到某一天,中原从报纸上得知由佳从游船上投海自杀,良心受到谴责,才奔赴现场调查这起事件。在调查过程中,他遇到了质朴的高中教师吉川,这是一位领着一群高中生投身于家乡环保事业的教师。同时他还遇到了“公害调查团”的团长、公害“专家”----吉川的老师冬木教授等人。冬木等人出于私利、竟然无视公害事实,公然断言该地域没有污染。作者以中原出于正义,着手调查少女投海自杀事件为主线,揭示了海洋污染给民众带来的身心伤害,凸显了“利己主义”等精神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危害这一主题。
生态文学研究者鲁枢元曾将生态学分为“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并将梁漱溟指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等人的复杂性与其提出的生态学三分法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对应。他认为:就现实的人的存在而言,人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其观点强调了精神生态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和研究价值。[2](146-147)论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解读,从精神生态角度对《污染海域》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该作品对人类精神生态的积极探索,使得小说成为一部充分展示作者生态智慧的作品。小说的题目《污染海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生态观和对现代社会的深度思考。
一、 人与自然的对话
“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对自然的理解,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3](28)。早在日本古代,人与自然的对话已悄然开始。那时的人类尚未意识到自我,对自然抱有依偎和敬畏之情。随着历史的推移,特别是到了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工业立国思想浸着人们的心灵,人类中心主义开始抬头。自然成了被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和平等对话关系被彻底摧毁,处于矛盾与对立之中。诚然,大自然是脆弱的,但只要不过分施压,它仍然富有弹力和韧性[4](93)。正是因为人类的施压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大自然遂对人类的胜利进行报复。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描写的正是日本战后在经济复兴、工业发展过程中破坏自然、破坏环境,导致大量公害事件发生,从而招致严重后果的过程。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四日市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石油联合企业城,工厂废水排入伊势湾,使得海水变臭,大气浑浊。仅几年光景,整座城市便黄烟弥漫,上空几百米厚度的烟雾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的重金属粉尘[5](31)。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发作,市民在病痛的折磨中艰难度日,几年后,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痛苦而自杀[1](8)。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继50年代后又迎来了以出口急剧增长为背景的第二个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维持着世界第一的水平。70年代,石油制品的消费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农业、林业和渔业为代价的。梭罗曾经慨叹道:“感谢上帝,人类现在还飞不起来,所以还不能像蹂躏地球一样去蹂躏天空。”[4](99)但是,一百年后,梭罗的感慨不仅在美国,在大洋彼岸的东瀛也变成了现实,蓝天、大地、海洋无不充满了人类破坏的痕迹。《污染海域》就是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污染海域》发表于1971年9月,正值日本四日市哮喘病患者剧增之时。小说中的锦浦海域,曾是一个海天一色的小渔港。自从这里建了化工厂以后,昔日美丽的自然、这片纯净的海域和清新的空气被化学工业吞噬殆尽,人们终日为污浊的海水和空气所困绕。片片褐色的油污漂浮在海面,臭气熏天;座座烟囱吐出的毒烟形成厚厚的天幕,令人窒息。“残缺不全的大自然,成了一首被抽调了某些更令人兴奋的乐章的交响乐,一本失去了很多章节的书。” [4](91)工业霸权摧毁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与侵占,招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冬木教授前一天还断言,锦浦海域没有污染,而遇害后被扔入大海的他,尸体上却沾满了油污。冬木的死被断定为他杀,是因为他死后,胃里灌满了伪造的干净盐水,而尸体上却沾满了海里漂浮的废油。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另一方面,高中教师吉川带领着高中生“专家”,建起了“锦浦高中公害研究所”,三年如一日,奔走于山间、海边,做着亲近自然、拯救自然的努力。小镇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鲤鱼旗下,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风向;用温度计测气温,用手表记时间。手里的温度计各式各样,女学生拿的,还有可爱的人偶形温度计。鲤鱼旗也好,温度计也罢,都是他们走进深山、靠近大海、与自然对话的工具。他们用最柔和的方式感悟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最质朴的对话。
二、 人与人的对话
当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话关系也被无情摧毁。梅津由佳在与厂方交涉无果的绝望中最终投海自杀。律师中原正弘出于自责和义愤,毅然挺身投入到案件调查之中。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中原意识到公害调查和诉讼是一场困难重重的持久战。人与人的关系,因利益的不同而处于相互排斥甚至尖锐对立的状态。
年轻女子自杀,通常要选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吧,可这个女孩却偏偏跳进了污浊的海水里。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对公司和县政府的讥讽,有的说是为抗议而自杀。[6](16)
——《污染海域》笔者译
主人公梅津由佳因工厂不承认自己患病是公害所致,而住院治疗又要被开除,于是绝望中走向绝路。她在投海自杀之前,曾试图与企业管理层对话,期望通过对话唤起对生命的共鸣,寻求一种生命关怀。但企业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又怎能愿意开辟对话的空间!律师中原几度去找新太阳化工厂的管理人员,甚至去找企业老板佐伯大造讨说法,希望通过对话,唤回理性,为那些控诉无门的渔民开拓可能的生存空间,但也是无果而终。
受害的渔民在对话无果的情况下,竟也采取了默许公害的态度。查明公害产生的原因,超出一般渔民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如要渔民举出因果关系的证据,实属不易;若通过科学检验方法取证,势必拖延诉讼,而且也无力承担觉得诉讼费用。而受害人若等得到赔偿后再行医治,恐怕早已处于绝境之中。这一点,从中原的叹息中也可窥见一斑。
公害审判难,且久拖不决,这是常识。证明发病和公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尤为困难。常识上认为理所当然应断定为公害病的,在诉讼审判时,这种常识却行不通。就连发生水俣病的熊本,那些行走困难,有语言障碍的患者中的一部分人,因不能完全证明患病与公害间的因果关系,而一直得不到认定。[6](49)
——《污染海域》笔者译
于是,受害的渔民为了生存,抑或为了眼前利益,只好选择了自欺欺人和欺骗他人的妥协方式。与其等待漫长的公诉,还不如在谎言的世界里实现人与人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换来企业捐赠的市立医院,换来高中的若干现代化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将污染的海产品卖给不知情的市民而换来维持生计的钞票。
环境卫生部长:
近来,传言锦浦海域受到了污染,导致向京滨、关西地区出售的海产品被杀价。这是关乎我等渔民生死的问题。
锦浦海域并未受到污染。这里捕获的鱼贝类全部是新鲜的,绝对安全。恳
请县环境卫生部门向各方人士澄清事实。[6](24-25)
——《污染海域》笔者译
这是《污染海域》中“锦浦鱼会”写给环境卫生部长的一封“请愿书”。由此可见,利己主义的魔咒已经将人与人的对话推向了不可实现的境地。原为师生关系的冬木教授与高中教师吉川之间竟然展开了师生对决。受雇于新太阳化工厂的冬木,率领“调查团”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所谓的公害调查,并发表了“中间报告”,向当地民众宣布该地域没有公害。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背弃了道德良知和责任。但冬木遭害前,与自己的学生吉川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是富有良知和值得庆幸的。冬木在弥留之际,终于被眼前这个领着一群天真的高中生,进行空气和海水污染检验的吉川所感动,他读完了吉川和高中生们记录的公害日志后,在最后一页写道:“惭愧。我竟然不如这些高中生。吉川君,你是对的。”[6](206)
冬木与吉川通过对话达到了生命共识。只是这种共识来得太迟,冬木在被企业利用后还是难逃被杀害的厄运。
三、人与自我的对话
人类精神生态的健康是当今自然生态健康的前提,而健康的人类精神生态需要汲取自然生态中的健康营养[7](88)。在被人类异化的自然面前,人类的精神生态也无法保持平衡,这其中包含人与自我对话的建构失衡。在工业立国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渔民变身为工人,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人的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人自身原本包含精神与物质、肉体与心灵两个方面。作为完整的人,应该两者兼顾[8](11)。但现代人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往往看重物质欲望的满足,忽略了精神追求,精神受到了污染。这也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的根源之所在。
在《污染海域》中,在主人公中原由佳自杀前,人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受害者的苦痛和公害的危险。观念的改变是源于由佳之死。律师中原在赴锦浦调查公害事件的途中,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司机的偏颇言论,某种程度上和中原曾有过的想法不谋而合:企业进驻后,贫穷的小镇摇身变成繁华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了酒吧,有了脱衣舞剧场,就连近处的艺妓,只要招呼,都会雀跃而至。那些整日喊“公害、公害”的家伙,真是烦死人。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里有钱赚?但由佳的死令他幡然醒悟,开始自我反思,并从灵魂深处进行自我批判,进而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公害事件的调查中去。出租车司机的偏颇言论,非但未让中原动怒,反而使他深刻反思自己此前的态度和行为。
锦浦的工厂、医院均是新太阳化工厂老板佐伯大造出资建造的,整个小镇都被束缚在他的权利和金钱桎梏之下。物欲堵塞了人的心灵渠道,科技文明腐蚀了人的健康心态。在这个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小镇,人的精神空间也被侵蚀殆尽。
我作为冬木调查团的一员来到这里,但请大家不要误解,并不是因为这里发生了公害我才来的。
我说说来到锦浦后的最初印象。这个地方充满活力,各位气色颇佳。我问了镇长,他说自从引进企业以来,镇里的收入飞速增长,道路修得好,今年内下水道也将全部铺设完毕。我也参观了漂亮的镇医院,由此理解了锦浦活力四射、各位红光满面的缘由。[6](77-78)
——《污染海域》笔者译
镇里的公害事实,一目了然。但在这位学者专家的“专业考证”下,锦浦摇身变成了一座活力四射、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现代化小镇。物质欲望的膨胀远远超过了自我精神欲求,“在自然生态系统蒙受严重损伤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在随之恶化[9](36)。”
比利时生态学教授P.迪维诺(Paul Duvigneaud)早在70年代初在他的《生态学概论》的最后一章中就正式提出了“精神污染”这一概念[10](21)。这种精神污染具体体现在自我和道德感的丧失。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自然万物中的一名思考者,在敌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是无法寻回原初意义的人的善良本性的。而三年来凭借一己之力和非凡见识,率领一群高中生,从事公害调查的高中物理教师吉川的行为,如同黑暗中的一抹曙光,让有良知的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了生的希望。吉川憧憬的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他与冬木的斗争,可称为“竹枪战术”,一方是由所谓专家学者指挥的调查团,配备精良,一方是高中教师率领的学生团,工具简单、粗陋;一方是直升机、发烟筒、二氧化硫自动检测装置,一方是自行车、鲤鱼旗、学校化学实验室、宣传册等。势不均力不敌、几乎赤手空拳的吉川,在几近挫败之时也没有退缩。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认为,大众幸福(the general happiness)是唯一有价值的和值得追求的东西[11](59)。“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以行动者的共同利益作为道德和行为的基础优于仅仅以行动者的个人利益作为道德和行动的基础[11](37)。”吉川的行为不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他是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并将大众幸福和大家的共同利益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而付诸行动的。人类认识自我,是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之一。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摆脱自身行为的盲目性和愚昧性,真正主宰自己。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人类才能实现与自我的对话,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结语
与自然为友,天长地久。生态文学表层上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求其深层研究意义,是探讨人与人、人与自我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对于生态文学而言,也许自然环境只是外在的物态,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12](378)。所以,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深入分析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作品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日本社会上世纪70年代的生态环境和精神意识状态,而且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对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日]佐岛群巳:《学校中的环境教育》,东京:国土社,1992年。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译:《生态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4][美]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5]张庸:《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环境导报》,2003第22期。
[6][日]西村京太郎:《污染海域》,东京:德间书店,1987年。
[7]钟燕:《生态批评视野中的:一个“蓝色批评”个案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8]吴先伍:《现代性境域中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冲突的观念论根源》,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9]鲁枢元.《生态解困:期待一场精神革命》,《绿叶》,2007年第3期。
[10]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而在英国《泰晤士报》的世界最佳大学排名中,美国的大学排名三甲为: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一目了然,除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College Factual》,哈佛大学都未能进入前三名。而《经济学人》所列出的美国大学前三名,大多数中国家长可能都没听说过。但我们不能说谁的排名更专业权威,因为它们的评判标准各不相同。
《纽约人》曾以汽车为例探讨美国大学排名背后的玄机。你心目中的三款汽车分别是什么?有人说是价格昂贵的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和法拉利,或知名度较高的奔驰、宝马和奥迪。但美国《消费者报告》的调查中,排名靠前的却是丰田、本田等日系车。有人觉得驾驶的舒适感和碰撞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更喜欢卡迪拉克等美系车。有人看重车辆的瞬间加速能力,于是宝马、奥迪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但《消费者报告》选择最佳的标准却是油耗、保修期内的故障率、是否经济实用等。
大学排名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每个机构的标准不同,排名顺序自然也就不同。在很多人看来最为权威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一般采取参数复杂的量化系统进行排名,其量化标准大致如下:本科教育的声望占22.5%,毕业率(越高越好)和转学率(越低越好)占20%,教师队伍的资源(获奖、论文、科研基金等)占20%,进入这所大学的困难度(越难进得分越高)占15%,学校的财力(哈佛在这方面是无敌的)占10%,毕业生的表现占7.5%,校友对学校的支持捐助占5%。
其他机构的排名,也都有某种不可动摇的标准。比如有的以学校学术成就为考量标准,有的以学生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为核心,有的强调学术质量与“价格”(学费等)的平衡,《经济学人》则看重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起薪和10年后的收入)。但有些机构会更强调学校的环境、宿舍舒适度、体育设施以及球队水平等,而按照这种考核标准,哈佛大学当然会被排除在外。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治安条件一般,冬季漫长且气候恶劣,很多宿舍连空调都没有,虽然篮球、冰球近年碛泻艽蠼步,但仍然无法和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抗衡,所以在很多机构的排名中,都不如冬暖夏凉、校园又极为美丽的斯坦福大学。
所以,无论是哪个机构的排名,我们都不应仅仅只看排名本身而不去了解排名背后的标准。一些整体排名低的学校,可能在某些特殊专业上表现抢眼,例如密西西比大学的整体排名向来不高,但是学校的人事管理专业无人能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即使在美国经济低迷时仍然供不应求。本特利大学只是一所东北部地区性大学,但该校的会计专业在很多媒体的排名中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与其过度重视大学排名,不如深入了解各个排名的方法和根据。优秀的中介机构不只会参考某个排名,而是会研究10多种排名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为其建议最适合的学校(包括梦想学校、现实学校和保底学校)。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一、观念上,实现由“单纯的思想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效果,而要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确立适应新形势的新观念。过去那种仅以关心个人政治上成长进步为出发点而采取的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取得短期效果,求得表面思想稳定。现代社会人才培养是以复合型为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在意识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统一;在能力上,应是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统一。因而,学生渴望全面提高能力素质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对思想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创新,必须确立“大教育”观念,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身体素质锻炼为一体,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依托教材载体,设法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
教材是课程实施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载体,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一段文字的叙述、一幅图画的展示,还是一张图表的分析,或一个多媒体动画的播放,都要让学生觉得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舞台。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体现出由“教”向“学”转化,真正实现教程和学程、教法和学法的完美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热点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学完了《经济生活》教材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作业——《家庭投资和理财的合理化选择》,要求学生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或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使论文观点新颖,并具有可操作性。作业一布置,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一个月后,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大作”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气氛相当热烈。这次活动既使学生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着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从而失去来自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
【关键词】高中政治 知识与能力 桥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这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努力构建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宗旨。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导学式教学模式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1. 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纸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 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依托教材载体,设法捕捉学生创新思维契机
教材是课程实施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载体,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热点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学完了《经济生活》教材《投资的选择》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作业:家庭投资和理财的合理化选择,要求学生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共同探讨或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力求使论文观点新颖,并具有可操作性。作业一布置,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个月后,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大作”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气氛相当热烈。这次活动既使学生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民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隐性权威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揣摸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对于学生存在的思想误区,教师要细心、耐心地说服,给予辩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影响,传统的政治书面作业存在着很大问题,教师一味地用教材上或是练习册上的题目考查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判定对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因此,进行创新教育,还必须进行作业的创新,在书面作业基础之上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重,以学生普遍较熟悉的事物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完成,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事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开放性的作业,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有的放矢,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并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由于这种作业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有话可说,甚至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封闭性、答案单一性,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完成作业。
(四)消除应试影响,积极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之下,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注重学习任务的完成,一等二靠三要,更为严重的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金科玉律,因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死读书、读死书。这种机械单调的学习方式只会加重学生左脑的负担,严重抑制潜能的开发,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消除应试影响,不断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和谐氛围。譬如若淡化分数的考评,学生则可能成为“多料”的全才。其实,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的一种手段,并不背离素质教育本身,也并不排除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应该看到,考试本身就具有两重属性,它既可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把另一部分学生推向厌学、辍学的边缘。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把学生的德育、智育、审美、实践等要素都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让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全都“行动”起来,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三、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我们教师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科内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式”的知识网络。
一、美国科学教育案例教学资源的应用
(一)美国科学教育案例教学中心网站简介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案例教学中心网站是由纽约州立大学在美国教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创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全美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推广。网站目前提供了400多个科学教育案例,涵盖化学、生物、物理、环境、食品、健康等领域。设有“教学指导”专栏帮助教师选择和运用案例,对理科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除了通过关键词搜索,教师还可以通过设定案例涉及的学科类别、案例适用对象、案例教学具体呈现形式、案例主题领域等来搜寻教学所需案例。(二)网站案例应用示例笔者以“化学”和“高中阶段”为检索词,检索得20余则案例,现选取其中一则对科学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加以说明。1.案例:婴儿奶瓶带来的困惑[3]Bob和妻子Julia带着两周大的女儿Maggie去医院体检。Julia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提到聚碳酸酯塑料奶瓶会产生一种破坏内分泌系统的物质———双酚-A,从而有可能危害婴儿健康。Bob认为,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其他机构认可聚碳酸酯很多年了,这种材料具有透明、耐挤压的特性,长期被用于食品包装中,应该没有问题。Julia仍然很担心。于是,在Bill医生结束检查后,Julia提出了关于婴儿奶瓶的困惑。2.教学步骤一是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来自美国学术期刊《消费者报告》论文“婴儿的危机”,文中指出塑料奶瓶的材料是聚碳酸酯,可能危害婴儿健康,并建议家长停止使用此类奶瓶。而美国塑料协会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该论文所用的实验方法和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质疑。二是在案例讨论前,将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美国塑料协会及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报道作出的回应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和网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列出的思考题及参考资料,了解高聚物的基本知识。三是针对案例结尾处,由“Julia担心的是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发讨论。聚碳酸酯是无毒的,而在受热引发的聚合反应逆反应中释放出其单体双酚-A却是有毒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化学品摄入量与有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之间的关系”,并开展讨论,形成剂量或浓度的概念。四是根据《消费者报告》中检测出的双酚-A浓度以及其他文献中的数据,要求学生在给定数据基础上计算双酚-A的含量,最后和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最低有害浓度进行比较。五是在总结阶段,学生围绕“Julia的选择”展开大脑风暴,以Julia的身份,对聚碳酸酯奶瓶的使用作出自己的决策,体验在掌握一定信息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六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查阅内分泌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双酚-A引发健康问题的生理学机制。3.案例述评这是一则决策型案例,适用于高中生以及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有机聚合物基础知识、有毒聚合物对内分泌系统的破坏、化学定量分析和风险控制等内容,发展学生的辨证性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笔者认为,除如上讨论法外,还可结合角色扮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二、思考
媒介选择行为是人们对媒介服务的消费行为。新闻信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关注各地事件、与外界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媒介,消费者会怎样选择合适的媒介方式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国外的研究集中在寻找能解释消费者媒介选择的最好理论,主要有媒介丰富论、社会影响论和媒介选择因素之间的竞争性理论。Daft&Lengel认为,媒介选择是个理性的过程,由媒介的客观特性及媒介传递的内容决定。Fulk. et al.则认为社会因素决定着媒介选择。Jane Webster分别从信息内容、位置决定因素、社会影响、象征性意义等来分析媒介选择。Avner Caspi&Paul Gorsky认为重要技术、社会影响和媒介丰富度都对媒介选择有影响。Cele Otnes&Roonald Faber认为广告商的媒介选择可能取决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对媒介的价值感知等。还有学者认为,当本地报纸关闭后,广告商在不得不选择替代媒介的时候,选择会因市场情况而不同。Ken Smith调查得出,广告商选择媒介一般遵循四个标准:回报、媒介可作不同目的使用、对某一媒介的偏爱和媒介成本。Judy &Jerry调查得出,人们首先从电视中来获得新闻和信息,其次是报纸、广播和杂志。
国内徐晖明从教育程度、居住地、性别和收入等方面研究了媒介之间的竞争行为,但仅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没有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深入研究。魏李力对网络传媒与三大传统媒介(电视、报纸、广播)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孙宽宁,张冠文对初、高中生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董娅对大学生传媒选择进行调查发现:在传媒形式选择上,报刊、电视仍稳居榜首,互联网媒体选择迅速上升;在媒介主体选择上,本土主导文化媒体占绝对优势;在对西方媒体传播的政治文化信息,理性态度有所增强等。廖卫民研究得出:长假期间多数人的行为没有大的变化,少数人变化较大,网络媒介变化比其他媒介大。王慧琳、闫伟对我国大学生的网络体育信息的选择与需要进行了研究,证实我国大学生有多种网络体育信息接触动机。
上述媒介行为的研究大多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很少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对媒介选择行为进行分析,至于用离散选择模型来研究的就更少见了,而且尚未发现对影响消费者媒介选择的因素之间进行较深入的比较。本文首次引入媒介的网络外部性,应用离散选择模型来对媒介选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前的媒介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二、理论模型及假设
本文假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所有的消费者都会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最终选择某一媒介去获取新闻信息。当消费者选用市场中第j种媒介时,其随机效用具有如下的间接效用函数形式:Uij=uij+εij。其中,uij为消费者效用的决定成分,它取决于影响消费者做出选择决定的几个方面因素:一个是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一个是与消费者本人有关的人口特征;另一个则是前面二者的相互影响效应。其中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包括价格和产品自身的特性。εij为零期望的随机扰动项,其误差来源主要包括未观察到的产品性能、未观察到的消费者的异质性、测量及调查误差、模型形式的设定错误,以及消费者本身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存在的计算误差。根据卢因的行为理论,我们假定消费者的个人特征(C),如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等影响着消费者对媒介的选择,本文还假定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即媒介价格、媒介特性及网络外部性都影响着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并且令Pj为媒介j的获取价格,Qj为媒介j的产品特性,ETj为媒介j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利用加权和法,我们可以把效用函数假设为:Uij=UCiPjQjWj=γCi+αPj+βQj+χWj+εij。其中,γ、α、β、χ分别是个人特征、价格、媒介特性及网络外部性的参数向量。对于多属性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属性的重要性来确定这些参数向量。
媒介特性主要由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三个方面来衡量,分别用YS、CS和YD来表示,所以效用函数还可进一步表示为:
Uij=γ(Ai=Ji+Ei+Ii)+αPj+β(YSj+CSj+YDj)+χETj+εij
依照离散选择模型,在产品市场中,如果存在J个品牌或类型,消费者i选择第j种商品概率的一般化形式为:
P i( jOx i, zj)=P i(u(Ox i,zj)+εij>u(x i,zk)+εik, j≠k)
其中,χi为消费者i的人口特征向量,zj为产品j的性能特征向量,u(・)为消费者的效用,上式给出了在由χ和Z所刻画的选择背景下,消费者j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产品j的条件概率。在本文中,χi就是Ci,即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Zi为媒介价格Pi,产品特性Qi和媒介的网络外部性ETj。
通过这个式子,可以计算出消费者在选择媒介时对各个媒介选择的概率。并且参照条件logit模型,我们还可以得到消费者i选择第j种媒介的概率为:
三、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通过访谈发现,基本上没有选用广播来获取新闻信息的,这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人们已经很少或不再使用广播来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在大问卷的设计中,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报纸、电视和网络三大媒介。我们借鉴徐晖明对媒介选择所设计的问卷。在本文中,我们把媒介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媒介易受性:新闻覆盖率高、内容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媒介操守:报道迅速及时、报道真实准确、报道评论客观公正、评论深刻、报道新颖、新闻及时更新;媒介易得性:信息获取方便、可以主动选择、可以重复翻阅、信息便于保存、有相关链接。综合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确定最后的问卷。
2.抽样样本
本文主要从三个渠道收集数据:一是对重庆大学MBA学员进行调查,他们来自重庆各大城区,各个企业,能代表重庆市各行各业的情况;二是联系了重庆几所高校,对学生团体进行了调查,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群体的选择情况;三是联系身边的朋友、网友,发放电子问卷调查。我们在大重庆地区一共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05份,其中有19份由于不符合要求或数据缺失较大,予以剔除,最后实际可用问卷1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4%。将正式调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CNNIC2007年第2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本文的样本与统计报告中的数据非常接近,这说明有很好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消费者的选择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分析工具
用Stata8.0中的条件logit命令进行运算,得到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在运用软件运算之前,由于条件logit模型的数学要求,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等变量不能直接用于分析,本文采用通常处理方法:创造哑元变量来代表各个候选项,然后将消费者个体特征变量和各哑元变量的交叉项引入模型,对年龄、职业、学历、性别以及收入均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在对职业进行处理时,因为个体户只有3个,在处理时将其合并在民营业主一栏,这样便于利用软件进行计算。由于媒介共三个,因此引入两个哑元变量电视(ds)、报纸(bz),而将网络留作对照对象。交叉项的变量名由原变量名和哑元变量名共同构成,例如:ds-age代表年龄age和哑元变量ds的交叉项,其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年龄对消费者选择ds的概率的影响。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国内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1可知,在获取国内要闻时,价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非常显著。从影响系数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媒介价格越低,消费者更愿意选用,而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越高的媒介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的媒介选择依次是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易得性不影响对国内新闻的选择,这可能跟人们平时的选择习惯有关系。在获取国内要闻时,信息获取方便、可以主动选择、可以重复翻阅、信息便于保存、有相关链接这些特性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大,消费者更关注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受性。
表1 国内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2.国际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2可知,在获取国际要闻时,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非常显著。不同的是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不大,网络外部性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通过各个显著因素的系数,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操守好的媒介,更愿意选择易得性好的媒介,更愿意选用用户基础较大的媒介。同样,对于三大媒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电视。因为在获取国际新闻时,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没影响,而媒介易得性、操守和外部性则显著影响。
由bz-sex,ds-sex的相关系数为负可知,男性更不愿意选择报纸和电视,更倾向于网络的选择。女性对媒介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徐晖明调查认为男性对媒介的利用效率普遍比女性高,而且媒介接触的频率高低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这跟本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近几年网络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地改变人们的媒介选择习惯,人们逐渐从电视和报纸转向网络这种新媒介。
在表2中,民营业主更喜欢选用报纸来获取国际要闻,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消费者更愿意选用电视来获取国际要闻。这可能跟电视在提供国际新闻时的客观真实性和直观性有很大关系。
表2 国际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3.本地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3可知,在获取本地要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受性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价格低的,易受性好的和网络外部性强的媒介,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对媒介选择不影响。又知在报纸的相关系数为正,在同等的条件下,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报纸来获得本地新闻,这跟消费者的习惯及获取的便利性有关。
由ds-edu的相关系数为负可知,学历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来获取本地新闻。关于文化水平对人们接触媒介的影响,孙五三认为,文化程度和媒介接触行为水平的关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接触频率,二是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徐晖明研究发现选择电视与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并且,还有学者指出,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比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更多地使用印刷媒介,这些都与本文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表3 本地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4.娱乐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4可知,在获取娱乐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网络外部性都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正,这些均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而媒介易得性对消费者的选择没有影响。和本地新闻一样,ds-edu的相关系数为负,学历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来获取娱乐新闻,这些都跟以前学者的调查相符合。
表4 娱乐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5.体育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5可知,在获取体育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操守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与消费者的选择习惯相符。而媒介易得性和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选择没有影响。由于消费者选择电视的相关系数为正,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电视来获取体育新闻,这可能跟电视提供体育新闻时更形象、生动、具体有关。而ds- sex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男性更不愿意选择电视,由于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电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消费者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进行转变。
表5 体育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6.财经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6可知,在获取财经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得性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这些都符合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和心理。相对于网络,选择电视和报纸的相关系数都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报纸和电视来获取财经新闻。如前面所述,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而男性更喜欢选择网络,不愿意选用报纸和电视。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更不愿意选用电视。
表6 财经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1)媒介价格与媒介选择显著负相关,媒介易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的网络外部性都与媒介选择显著正相关,这符合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虽然消费者对网络媒介的易得性和操守有较高的评价,但使用网络媒介的成本也高于其他两种传统媒介,而且传统媒介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用户群体比较大,使用传统媒介来获取新闻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一种习惯。网络媒介这种新的媒介并不能完全取代电视和报纸两种传统的媒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2)在选择新闻媒介时,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对媒介行为的影响很小,只有部分个人特征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有影响,比较突出的就是性别和学历。男性更倾向于选用网络来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学历越高的人群,选用电视的概率会越小,这些都跟以前学者的研究相符合。但本文并没有发现消费者的收入情况对媒介行为产生影响,并不像其他消费者选择行为研究中,收入对消费者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袁诚得出北京市场冰箱选择的模型,收入的变化会引起北京市民冰箱选择概率的变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媒介的获取成本相对于消费者的收入来说非常的小,对收入来说基本上没有弹性,并且媒介行为已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获取新闻只是消费者使用媒介的一种形式,更多的还是媒介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一些娱乐活动,所以在获取新闻时,收入对媒介的选择行为没有影响。
根据我们对影响消费者媒介选择因素的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三大媒介在以后的竞争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降低媒介的获取成本。②提高媒介的易受性。③提高媒介的操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传播的冲击越来越大,并且网络传播比起传统媒介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传统媒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对于报纸媒介,我们有以下建议:①走报业集团化道路。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供差异化的产品。③“新闻”当家。④办理网上报刊。
对于电视媒介,有以下建议:①专业化、杂志型发展。②充分发挥现场感强的优势,并且在传播速度和深度报道上下功夫。③电视观众是以平民阶层为主,因此在制作节目时要做到普遍性、日常性、平民性、通俗性和参与性。■
(作者李雪松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司有和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谭红成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08BTQ031资助)
注释:
Daft R, Lengel R.H.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1986, (32):554-557.
Fulk, Schmitz, Steinfield.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J].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1990, 117-140.
Jane Webste., Jane Webster. Rational and Social theories as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s of communication media choices:twopolicy-capturing studies[J]. 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 38(6):1544-1572.
Avner Caspi, Paul Gorsky. Instructional Media Choi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ferenc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ordinators[J]. Educ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005,14(2):169-198
Cele Otnes , Roonald Faber. An Examination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Local Advertiser Media Selection[J].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summer 1993, 70-81.
Ken Smith. Advertisers’media selection in small newspaper markets[J].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998,19(1):30-44.
Judy Barnes Oskam , Jerry C. Hudson. Media Preference and Believability Among Rural Respondents for News and Advertising Informatio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9,36(2):285-298.
徐晖明:《传播与发展―我国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魏李力:《网络传媒与三大传统媒介之比较及发展优势》,《湖北社会学》2004年第11期
孙宽宁、张冠文:《初中生与高中生媒介接触行为对比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董娅:《大学生信息传媒选择与倾向的调查》,《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廖卫民:《北京大学生长假期间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市场研究》2006年第11期
王慧琳、闫伟:《我国大学生对网络体育信息的选择与需要》,《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关键词:出版 畅销书 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30-02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图书策划人金丽红曾说过:“做畅销书和研究畅销书完全是值得的,虽然畅销书做起来非常难,但是回报也相当丰厚,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这是图书市场必然的规律。”当前虽然畅销书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热点,但对于畅销书的概念,还存有争议。市场销售量大的书就是畅销书吗?究竟如何科学界定畅销书?要想探讨畅销书的市场运作,首先需要面对这一基本问题。
一、对畅销书概念的梳理
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畅销书,国内外业界同行及专家学者等有着不同的界定。国外方面举例如下: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EB)给畅销书下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销售量超过一般情况的书”。美国《时代周刊》(Time)、《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基本上是按照销售量来决定某本书是不是畅销书。法国对畅销书的界定,不仅限于销售量,还有其他一些规定,即由评委们一起来做一个评定,然后整体评出畅销书,并且很讲究图书品味。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销售超过一般情况,或者销售量头等的书。”
我国畅销书的概念源自西方。对于畅销书的定义,我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根据自身实践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孙庆国:“短期内销量巨大的书”。王宏:“畅销书是指根植于已产生大众文化的现代社会,在图书的零售市场中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于短期内实现巨大销量、能够辐射整个市场,并能通过排行榜对其销量进行量化排序的各类图书”。郁建兴:“具有较大销售量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书”。高欣:“畅销书,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市场细分和读者定位,在目标读者群中实现销量的最大化。”黎波:“畅销书是指那些最大限度到达目标读者的书。”《中华读书报》总编辑梁刚建:“在一段不间断的销售过程中,持续销量达到10万册以上,通过开放、自然的市场渠道获得,并由读者自主认同、自主阅读的图书。其实质是经济、文化交融的结果。”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张文红用五个维度定义畅销书:销量(经济)维度,这是衡量畅销书最直观、最表象的衡量标准;时间维度,与其他类别图书相比,畅销书最鲜明体现“时令性”和“生命周期性”;空间维度,在空间上畅销书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某类或某本图书的代称;质量(内容)维度,畅销书制度起源不仅表明畅销书诞生机制中的“亲经济性”和“轻文化性”一面,而且从畅销书文本内容角度考查,畅销书主题内容大多呈现为“故事性”、“奇异性”、“时尚性”、“实用性”等特点,而畅销书叙事技法也以通俗易懂、亲近大众阅读习惯为主要追求;社会效益维度,畅销书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图书。
上述可见,自从出版业转入市场化以来,国内外对畅销书基本上是以销售数量来界定的;国内一些学者还体现出注重“双效衡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
二、畅销书的市场运作
畅销书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作品创作―成品印制―营销宣传―渠道支持―信息反馈。通过卖场销售,到达终端读者群。限于篇幅,本文对于畅销书的市场运作主要论及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营销宣传三方面。
(一)市场调研
哪些书好销,哪些书不好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首先涉及图书市场调研。畅销书的市场调研可分为策划前、策划中和上市后的调研三个阶段(高欣,2005)。
1.策划前的调研。市场走势。从市场走势中可以分析:哪类图书受欢迎但市场已趋于饱和,哪类图书有市场前景但开拓需要大的投入,哪类图书市场需要减少投入,等等。这对确定畅销书选题策划方向十分重要。
外部因素。如:国家推行某项重大政策,某种社会思潮对市场购买力引起变化,读者阅读热点的转移、消费观念的变换,社会时尚引起购买力的动机等。
读者需求。如:读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目前图书市场存在哪些需求空间。要认真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策划选题。
策划前的调研关键要与时俱进。许多畅销书的成功运作都得益于策划者与时俱进的选题思路。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学书和小说的畅销,以及后来的素质教育图书尤其是子女教育图书(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理财图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网络文学图书(如《明朝那些事儿》)等的畅销,都与所处时期读者的阅读需求密切相关。
2.策划中的调研。读者定位。主要了解畅销书选题的目标读者的文化层次、年龄、职业、地域及欣赏兴趣、阅读水平、购买动机、购买力等。这些因素对确定图书的具体设计(如封面、版式、开本、定价)十分重要。例如,《哈利・波特》的读者主体是13~17岁的儿童少年,因为它能满足这一群体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所以广受欢迎,持续畅销。
市场竞争。即要弄清所作选题有哪些竞争威胁。例如,同行在该领域的竞争实力、同类书的市场情况、图书运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等。这些调研都是必须的,有利于设计选题时的正确决策。
出版优势。确定目标市场时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机遇和竞争,还要考虑出版社内部的优、劣势所在。要根据本社自身性质、出书特色、销售渠道的特点等确定畅销书的选题方向。
3.上市后的调研。畅销书上市后主要了解其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读者和媒体的反应、图书的策划方案有无达到预期目标、图书的宣传方式是否有效等。通过这些调研,不仅对现有图书制定营销策略有帮助,还可从中分析权衡策划方案的利弊得失,为今后调研积累经验。
(二)选题策划
1.畅销书运作对策划编辑的要求。畅销书的策划编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辑,而是需要对策划图书作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准确定位读者对象和选题特色,筛选作者并参与提纲的拟订,帮助和督促作者写作,还要实施图书品牌、市场宣传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策划。在畅销书的运作中,策划编辑敏锐的捕捉选题能力、高超的社会公关能力、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以及优秀的市场营销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丽红认为,这一环节的智力投入最大,需要下功夫去挖掘和加工。
2.畅销书的策划运作有规律可循。有人说,做畅销书如同摸彩票,很大程度上是在“撞大运”。撞上了,便成就了一本(套)可以为出版社带来丰厚利润的畅销书;撞不上,只能说明客观实际难以把握,也就无能为力了。其实这是对畅销书运作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虽然畅销书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但实际上不少图书是因为先引起新闻界、公众的争论或注目而畅销的,貌似偶然,却有规律可循。以作家出版社策划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为例(张胜友,2007)。最初该社策划编辑在成都的《都市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高中女生刘亦婷毕业后同时收到美国最好的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用全额奖学金邀请她去读书。而这个女孩很为难,不知去哪所大学好。她与家长、同学、老师、亲友一起商量,最后决定上哈佛大学。而且这个女孩来自于一个重组家庭,父母离异。策划编辑一看到这个消息,就产生了可以做畅销书的想法,马上与刘亦婷母亲联系,商讨如何做这本书。为什么要做这本书,策划编辑分析这本书的卖点和市场所在:父母离婚往往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扭曲,成绩急剧下降;刘亦婷的父母离异了,她不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还健康地成长,而且成了高才生。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作。策划编辑当时同作者商量时就谈到:作为母亲,应当怎样更关爱自己的女儿;作为亲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如何;作为继父,怎样完成这个职责;作为老师,如何尽量减少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的伤害;作为同学,又怎样对她进行帮助。将这些思路集中一起,就发现了市场卖点:离异的家庭会买来看,为什么人家离婚后孩子不但没受伤害,而且成长得很好;而没有离异的家庭也想看,人家怎么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作为中学生也想买来看,怎样对待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如何出国深造。可见,畅销书需要被发现,畅销规律值得探索;要下大功夫去做,绝非简单从事就能成功。
(三)营销宣传
说到宣传,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炒作并给以贬义。实际上,宣传对书而言就是一种告知和服务性的工作。金丽红认为,任何一个出版社都要把做畅销书当作课题来做,要研究;宣传是很必要的,不能当成炒作;宣传技巧也很重要。畅销的秘密在于宣传,畅销书的宣传本身也需要策划。三石说:“图书的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运作过程。图书营销系统应贯穿于信息、选题、组稿、编辑、价格、设计、纸张、制版、印刷、渠道、运输、宣传、销售、促销、信息反馈等出版系统流程。”畅销书主要做的是营销宣传,甚至可以说营销宣传是畅销书成功的关键。比如《哈里・波特》,出版商统一规定在某年某月某日凌晨某点全世界多少个书店要卖此书,给读者先造成悬念。当然要提前10天和商、书店等签下“军令状”,必须在什么时候才能卖这本书。到那天早晨,店员们有的扮成巫师,拿着小神灯……这是一种硬性的宣传策划,却达到了预期效果,因为它非常有特色。再如,作家出版社选择在2000年零点出版发行《智圣东方朔》,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就突破了之前的签售、演讲等传统方式。这些都是事先的营销宣传。还有一种事后的营销宣传,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最初没做什么宣传,后来就有报道说中关村每一个被辞退的雇员都会收到这本书,这种“后发制人”的营销手段也非常有效。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还要善于“借势”。《谁动了我的奶酪》封底上有一段话:全世界头号的、前百位的大的企业的CEO都对这本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每个人只有一句,一目了然。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一个很浅显的、带有点寓意的故事,以一种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形式向人们指出应该适应变化、迎接变化,才能寻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生存点这样一个道理(金丽红,2007)。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更要重视市场细分。畅销书往往都有自己的目标群体。谁都可以看的书,谁都不会去看。韩寒《三重门》用高中生的眼光和心态来观察、描写高中生的生活,中学生看了后就感到很亲切、很可信,特别喜欢。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者多数为青年人,大学生尤其多。崔永元《不过如此》的女性读者居多,且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岁。笔者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畅游海洋科普丛书(10册)”读者目标定位中学生。据说国外还有一本专门给17岁孩子办的杂志《十七岁》,发行量也非常大。其实,做畅销书注重市场细分,就是研究目标读者群体,即把读者群体加以细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
三、结语
畅销书的出版运作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发现并把握规律,建立成熟的畅销书出版运行机制,可使出版社自主出版一系列畅销书;出版社的书畅销后形成品牌,又会带动其他书的市场,从而迅速增强自身应对业界竞争的实力。因此可以说,畅销书既是出版社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出版社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标志。出版社要努力去做畅销书品牌,力争“在优秀的前提下畅销,在畅销的基础上优秀”,实现双效共赢。
参考文献:
1.金丽红.畅销书策划与经典案例分析.省略/techforum/content/476/1/262.shtml,2006.1.16
2.张胜友,梁刚建,金丽红.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中国图书评论,2007(4)
3.高欣.论我国畅销书的市场运作及其机制革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4.金丽红.关于畅销书的一点看法和做法.big5.省略,2010.
4.吕晓东.畅销书是这样打造的.新闻出版交流,2002(9)
5.刘京京.如何做好图书的策划工作.出版参考,2004(3)
6.陈颖.畅销书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4
7.张玉.畅销书何以畅销――畅销书构成要素刍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8.孙利军.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初探.国际新闻界,2009(3):94-97.
9.三石.图书――行走在营销的现场.出版广角,2003(9)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教学经费不足、生源素质下降等原因,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为了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高校师资建设,扩大高等教育融资渠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各高校纷纷大幅度扩大招生,截至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22%。随着数量的扩张,新问题随之产生,其中质量问题尤为引人注目。能否保证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同高等教育是否健康发展,有人主张停止扩招以保证质量,笔者不敢苟同,认为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招。
一、高校扩招的现实意义
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看到高校扩招的积极意义。
(一)缓解就业压力
扩招使更多高中生进人高校学习,减少社会待业青年的数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仅招生215.75万人,到2006年达到770.28万人,如果高校不扩招,仍按1995~1998年问高校招生年均增长率4.49,发展,那么1999年招生数为225,44万人,到2006年仅为306.59万人,1998—2006年问高校招生数将是2329.64万人。而实际上,1998~2006年,高校共招生4802.08万人,也就是说有2472.44万人因扩招而进入大学。因此,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压力。
(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扩招有利于调动高校办学积极性,增加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以我国高校历年所得预算内教育拨款总额为例,1998年仅为329.55亿元,截至2005年,教育拨款已达到1189.06亿元。
教育拨款的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校扩招后,随着学校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当地消费能力的增强,据新生代《200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大学生年消费支出达到9638元,其中学习性消费增长最快,学生每学期付出的学习性消费占到总花费的67%。如此庞大的消费数额,已等于甚至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高校扩招有利于高校周边经济的增长是毋庸质疑的。
(三)增加相关产业就业机会
高校扩招,还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由于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对教师数量、后勤、通讯、交通等方面需求也随之增长。以普通高校教职工为例,为了适应高校扩招的趋势,各高校都相应增加教职员工,1998年全国高校教职工为102.96万人,2006年已达到187.26万人。同时,高等教育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对交通、通讯等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相关的服务部门必然增加投入,招聘新员工,这样就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扩招后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高校扩招的大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也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
(一)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教师数量无法满足当前高等教育的需要。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发达国家高校生师比一般保持在15:l左右。以德国和美国为例,1995~2003年德国高校生师比均在12:l以内四,2005年,美国高校教师总数为160.8万人,在校学生为1748.7万人,高校生师比为10.88:1。而根据我国教育部近几年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校扩招后,我国的高校平均生师比均高于16:1,2002年甚至高达19:1。为了解决师资不足问题,不少院校往往给教师增加教学任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多定为每周8学时,扩招后,许多学校都有增加。有学校规定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为16课时,而实际安排的周教学任务却超过20课时。超负荷工作量也许能暂时解决师资不足问题,但它是以损害教师身心健康为代价,最终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育基础设施紧缺
自从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校舍、仪器等供不应求,不少本应是学生亲自实践和操作的教学环节也转化为教师演示试验。缺乏必须的基础设施,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有一定难度了。近几年,尽管全国高校都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但在招生数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高校办学资金还是出现了较大缺口,办学基本设施供应也较紧张,有的还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截至2007年,教育部公布仍有38所高校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四。所以,各高校仍然要重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三)生源质量下降
高校扩招前,我国实施的是精英教育,能进人大学学习的往往是素质较高,基础扎实的学生,可是随着高校录取率的提高,入学条件普遍降低,使原本一些无法进人大学学习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源整体素质的下降。扩招后,教师普遍反映现在许多学生不但知识储备不足,而且能力也有限。
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分析
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就必须努力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增加教师数量
1.加强政府监督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充足的师资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为了保证充足的师资,政府有必要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规定监督高校教师数量,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校,坚决停止招生或停止扩招。这样高校才能从思想上重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自觉增加教师数量。
2.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
高校不能一味地靠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来缓解师资不足问题。过量安排教师教学任务严重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广东省教育工会2005年对本省高校教师调查也显示,七成教师因超负荷工作、压力过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网。所以,学校尤其是政府部门应当明确规定教师工作量上限。如规定教师周课时不得超过20课时,教授带研究生不得超过20人等。超过者,即停止招生。在制定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必须根据制定的规定执行,违者坚决惩处,从而保障教育质量。
(二)扩大引资渠道
1.保障国家财政投入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办学资金主要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依然要重视政府投入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当继续重视对高等教育财政支持,在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励高校与银行进一步加强合作,使助学贷款等贷款项目顺利落实,增加高校资金来源。
2.吸收社会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经费的缺口越来越大,不是光靠政府投入就能解决。所以,高校应积极吸收社会资金,通过政府鼓励、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激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海内外华人华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产生更多像田家炳、邵逸夫一样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热心人士,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3.探索合作办学,增加学校办学资金
从国外的办学经验来看,高校与企业成功合作不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以硅谷为例,硅谷的发展离不开周边高校培养的人才,同时硅谷各企业因发展的需要,积极与周边高校进行科技研发工作的合作,这样不但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也为学校带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所以,为了保障高校的办学资金,高校自身应该积极主动的与相关企业合作,既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又为学校赢得办学资金,从而改善学校办学设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发展选修课
1.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针对生源素质下降的现实,各高校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因素进行适当分流,开展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应根据他们所学专业的相关特性,对其进行适当补课,探索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相似的教育教学形式,使广大基础薄弱的同学巩固基础知识,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教师引导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动机。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锻炼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最终适应学习,学会学习。学生一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自然教育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论文摘要:源于美国的教育券制度能否在中国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土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券在中国的推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改革面临的问题出发,试图解决目前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探讨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券的可行性。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困境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现状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大致经历了1986 年以前的中央财政负责、1986 年-2001 年的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负责、“以乡镇为主”及2001 年后“以县为主”的三个阶段。1986 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由中央财政负责;或者由中央按地方需要切块单列,下拨给地方,再由地方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从1986年起在各级政府之间则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乡镇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这种体制使义务教育重心下移到乡村,但由于乡镇财政收入项目有限,大部分乡镇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从2001 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的重心上移到县级政府。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农村每年的教育经费来源有所减少,导致本来就紧张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雪上加霜,给义务教育带来诸多问题。[1]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实行“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即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既有财政性的经费,又有非财政性的经费。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间的分担采取“以县为主”的方式。教育部在2009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出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国策。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薄弱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面临的困境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随着政府的努力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普及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我国城乡差异大的实情怎样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以期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1、城乡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在教育上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出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城市义务教育总体质量高,教学设施完备、教师教学水平高,很多地方达到小班化教学。而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省市,教学设施破旧、老化、不齐备,很多学校为减少教育成本,每个班安排七八十人,这样拥挤的教室、这样多的学生数,再加上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2、经费得不到科学合理使用,产出效益不高
部分地区教育经费扣压、挤占、甚至挪用现象的存在,义务教育经费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的地方不得不通过增加集资或收费来筹措办学经费,甚至出现了“乱集资”和“乱收费”等恶劣现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留不住人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一方面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有限的公共资金并未被有效使用。如不解决经费使用的问题,仅通过增加微薄的教育经费来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想法还是相当单纯的。
3、政府公共经费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今年初政府提出把教育公平当作一项基本国策,以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设想。但是还存在政府公共经费不足、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等问题。现在虽然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几乎全部用于解决人员的工资问题,没有明确用于教育运转和建设的份额。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是危房改造专项转移支付,而且专项转移支付的份额很小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很难资金配套。[2]
4、农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的发展不能维持在原有的水平,应体现为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目前,中央和省对义务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义务教育发展的任务很重,县乡财政却不能有效增长,势必影响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现在农村已逐步取消了民办教师,但代课教师仍然普遍存在。其次,硬件建设亟待加强。实验室、资料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信息技术教育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还是空白,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硬件的建设,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缺乏后劲。
二、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改革的出路与教育券制度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改革的出路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改革的出路,笔者认为是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育经费,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得到更大的产出效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还不能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那么,当务之急是增加经费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经费,这样才可以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经费,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以达到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被扣压、挤占、挪用等现象的依然存在,我们只有通过改变教育经费拨款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分析是否可以在农村地区引入源于美国教育券制度。
(二)教育券制度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55 年,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弗里德曼在其《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后来引起极大争议的教育券理论(该文后来被收入1962 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 。教育( Education voucher ,又译教育凭证;另有School voucher,常译为学券制),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政府改变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而是由政府把经过预算的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教育券) 直接发给学生,学生凭券自主选择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而不受学区的限制。学校则以收集到的教育券向政府有关部门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以支付办学费用。[3]继米·弗里德曼后,英国的皮科克和怀曼等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教育券制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家长) 真正成为教育的自主消费者,使学校和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的自主生产者,通过建立统一的教育市场,打破国家对教育的行政垄断和公私立学校之间的制度分割,促进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而确保国民教育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4]
2001年夏天,浙江省长兴县政府为了缓解高中入学高峰的压力,鼓励部分学生进入民办高中或职业高中就读,决定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引入教育券制度,以教育券的形式对就读民办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新生予以一定数额的定向经费补贴。通过这种形式,既在经费上扶持了民办高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过于集中的普通高中生源流向。2002年,长兴县政府又把教育券制度扶持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能扩展到了扶持贫困学生的范畴。长兴县实施了教育券制度后,职教招生有了较大改观,普职教得到了协调发展,现有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学生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入学有了保障,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
3、打破现有师资格局,加强流动,定期培训
实施教育券制度,首先就要使得各个学校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校教师教学水平。目前状况是大部分优秀教师被调到相对好的学校,这样下去,好的学校也越来越好,差点学校越来越差,而我国现行的是就近入学原则,验证严重不公平。为此,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在教师流动的问题上寻找着眼点。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教师分布格局,对愿意到乡下执教的教师加以鼓励,并且直接体现在工资上。另外,在农村地区教学成绩出色的,按一定的规则分不同的名师等级,另加奖金。这样可以引导部分优秀教师到乡下执教。另外,定期对教师进培训,由县级政府与著名师范大学合作,邀请大学的教授、各地名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目前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4、省级政府拨款,负责教育人员经费,扶持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均衡现状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内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很多学者根据以往“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出现的问题,已经论述并达成一致观点,即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提升至国家、由省级政府承担。首先省级政府要负担全体教师的人员经费,这样利于缩小城乡之间教师工资的差异,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政府还必须扶持薄弱学校,另开资金留作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如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体育场地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等等。义务教育经费要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使得经费用的合理。
参考文献:
[1]戴罗仙.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2]谭春芳,李继宏.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3,(3)
[3]赵宏斌.教育券: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制度性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4]文新华.关于“教育券”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5]张平,何霖俐.教育券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策略分析[J].教育探索,2007,(1)
[6]张传萍.关于我国实施“教育券制度”的若干思考[J].云南教育,2003,(36)
[7]皮江红.教育券与我国政府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方式改革[J].教育科学,2006,(2)
[8]来新安,张丽萍.教育公平与教育券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