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读书论文范文

教师读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读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读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实社会 读书教学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的学习,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诵读水平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能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以此为学生作示范指导学生诵读。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及影碟,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朗读课文仿有材料,学有目标。

第2篇

论文摘要:学者们用“成熟度”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发展状况的标准,同样用职业成熟度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标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过程,提出了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进而指出如何促进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措施。

一、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意义

成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标准。成熟者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的人。成熟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任何一种成熟,都孕育着一种新的起步。成熟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是指教师在职业认识、情感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师工作的适应程度。教师的职业成熟过程是从进入教师职业准备时开始的,以后不断发展完善,教师职业成熟度越高,其教育工作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过程。

二、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

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衡量标准的总的原则是既考虑到作为成熟者的普遍特征,又考虑到职业特点。由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的不同,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衡量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也有较大差异。下面就共性的东西讨论一下。

1.职业理想与责任感。成人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在职业实践中进行的。那么对于他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即职业理想与责任感,就成为衡量其职业成熟度的首要标准。由于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教师必须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倾注于培养人的目标上,这就是成熟度高的表现。

2.职业能力。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除了具有一般能力外,还要具有一种综合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为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信息传递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表现。

3.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是指工作所追求的结果获得成功并带给他本人需要满足时的内心感受。任何人都有成就需要,而且成就需要有高低之分。职业成熟度高的教师,不断提高职业修养,树立积极的长远目标,当这些目标通过努力实现后,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成熟度高的人,往往成就感也高。

4.独立性与自主性。独立性与自主性不仅标志一个人已经挣脱了对他人的依赖,走上了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而且是成熟的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成熟的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精神,能够独立地和主动地开展多项复杂工作,能够变通地处理事情。

5.意志力。人生际遇坎坷、遭逢风浪,是常有的事。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在顺境时,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在逆境时,对人生也不丧失希望。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影响因素复杂,而这些也是对教师意志力的考验。克服困难越多越大,意志就越坚强,表明其成熟度越高。

6.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成熟标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教师职业虽然相对稳定,但教育内部的变化还是很多的。教师的适应能力,首先表现为遇到困难与挫折的耐受力及对其的调节力。其次表现为正视现实的不可改变性和自己本身不可改变的弱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重新获得对生活、工作及未来的控制。因此,成熟的教师应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7.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系统。成熟的教师应该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自我发展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及自我调控。清晰准确认识自我是成熟的第一步,也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基础。成熟的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自我具有反思能力,同时具有接受自我的能力以及具有运筹、调控自我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发展的动力系统。如果说认识自我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的话,那么发展自我则是人类本能的需求。教师的自我发展系统既能体现职业特色,又能表现个人才能、智慧的发挥。成熟的教师有一种不断进取、接受挑战的精神,不断寻找机遇,寻求“高峰体验”,善于寻求催化自我成功的刺激物,善于变化行为方式,使工作和生活丰富多彩。

三、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促进

1.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教师职业成熟度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积极性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动力状态。它表现为内部心理活动(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和个性的)和外部活动(行动的)的发生及其努力程度。积极性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目的性及能动性。积极性不会自动产生,它要有内部需要、外部诱因以及由需要转化行动的动机。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使人们工作行为向着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教师积极性途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目标的吸引去激发工作动机,如目标激励法;二是靠奖励的吸引与惩罚的压力去激发工作动机,如强化激励法;三是通过改变主体态度来激发工作动机,比如感情激励法与参与激励法。

2.教师职业培训。从某个角度说,社会的人的成熟过程,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社会化主要在学校中实现,教师的成熟度也在学校情境中体现。因此,教师的职业培训就会成为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一种方法。虽然许多教师在进入职业之前曾受到专业训练,但是工作以后,特别工作多年以后,进行职业培训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职业培训可以丰富或更新专业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培训时间,反思自己工作历程,提高对职业工作的认识,这也间接为教师成熟提供一个时机。总之,人生就是无止境地完善学习的过程。教师职业培训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例如,职前培养,在职业培训(分为脱产进修和在职学习)、自学及学校有计划地对个体教师的帮助。

3.加强教学、科研活动。教学与科研活动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主要途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帮助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总结和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经常搞科研活动,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局面。所以,学校领导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一般方法有教材教法研究,举办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总结交流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改革实验,科研调查与实验,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学术交流等。

4.完善教师职业的管理措施。教师的职业成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成熟度。

一般的管理措施:1.制定恰当的成熟度标准。这些标准要体现教师个别差异、注重教师连续性与发展性,同时提高教师角色意识。2.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如要树立正确的考核指导思想,要有可行的考核标准,对教师考核要经常化、制度化,要有系统的考核、评估资料等。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继续教育的计划,组建相应的机构,对教师提供系统的终身教育。

第3篇

(一)概括与归纳

观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功能之一。造型艺术同样需要认真观察,继而通过概括和归纳才能完成。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主张去掉绘画中的情节性,提升绘画的表现力,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绘画的形式主义。他的“把自然还原为圆柱、圆锥与球体的三种基本形状”的认识,影响了立体主义的诞生,促成抽象艺术的发展。立体主义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迈向抽象艺术的步履,并且直接导致了抽象画两大流派(热抽象和冷抽象)的诞生。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创造性发明是从音乐中获得美学启迪,从而诞生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画。荷兰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1911年在巴黎接受了立体派的绘画观念,并且把立体派演化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几何抽象画。蒙德里安认为,造型艺术表现为两种倾向——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前者是我们的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这种审美情感是被自然和生活的外表形象唤起的。后者是一种色彩、形和空间的抽象表现,它是通过一种更抽象的手段表现出来的,而且常常是几何状的形和空间,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真实。

(二)简化的内涵

在一种相对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物体使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时,便是简化。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造型艺术的主要灵感来源,怎样用绘画的语言去描绘大自然是造型艺术家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蒙德里安通过他的绘画,剥离自然这个外在的形式,使受众感受到艺术应该和自然分开。蒙德里安逐渐把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这一切都为了鼓吹一种极端抽象的精神,宣扬艺术应该完全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

(三)整体意识

整体观察的能力是绘画的基本能力。整体性是抽象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国当代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整体具有一种属性是各部分在彼此孤立的情况下所没有的,而部分的某些性质或属性也可能被来自整体的约束所抑制。”整体性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绘画的整个学习和实践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绘画是对客观形象和事物的描述,画面中的每一笔和每个结构都要围绕整体进行,局部必须统一在整体中。如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罗丹开始雕塑的时候是有手的,而且美丽逼真,但与整体不和谐,只好去掉。著名的雕塑维纳斯虽然是断臂的,但是雕塑整体呈现优美的S型曲线,坚硬的大理石下似乎有血管在跳动,有皮肤在呼吸,给人以细腻的质感和想象的空间。这些都是为了维护艺术的和谐而放弃生活合理性的做法。

二、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社会学;吸毒;美国

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3-0086-04

对于药物滥用问题,一般国内社会学界称为“吸毒问题”,而美国的社会学研究更多的是在“多种药物滥用”上进行阐释。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吸毒问题似乎为他们了解吸毒广阔且变化的全貌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近年来的美国,吸毒已经牵扯到了美国社会的很大一部分人群和阶层,或者说至少一部分青少年以及相当部分的成年人受到了影响。本文综述了大量美国学者论及的药物滥用,目的和主要任务是探究社会学为我们理解药物滥用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这些贡献更多体现在独特解释视角的解释力上。

一、紧张理论解释视角

美国学者默顿将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学说应用于分析美国社会,创立了紧张理论。默顿认为,人的欲望由社会文化引起,尽管社会文化认可的成功目标在整个社会中是一致的,但实现成功的机会在各阶层中并不均等,当下层阶级无法用合法手段实现社会承认的成功目标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个人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有五种:遵从,即接受传统文化目标并用制度性手段实现之;创新,即接受社会确立的目标,但拒绝使用制度性手段而是采取新的手段获取财富;形式主义,即拒绝传统的文化目标,但接受社会认可的制度性手段;退却主义,即拒绝社会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疏远和退出正常社会生活;造反,即用新的价值观取代传统社会价值观。在默顿看来,除遵从之外的四种社会适应方式都构成“越轨”,但它们并非都必然引起犯罪。紧张理论成为美国20世纪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默顿把吸毒(他可能想着海洛因)看作是一种“逃避主义”,吸毒者逃避文化规定的成功目标,它们被隔断了或者拒绝成功的道路。对这种成功目标和方式的拒绝不仅包含吸毒者,还有酗酒者、精神病人、被放逐者和流浪汉。不幸的是,在这个理论形成(1949年)之后积累的绝大多数关于吸毒的事实和“逃避主义”并不是和理论太相容(Lukoff 1972; Lukoff and Brook 1974; Waldorf and Daily 1975)。因为吸毒者的生活几乎是狂热的,为了吸毒,它们必须躲避警察,筹集一笔钱,四处去找。

Cloward和Ohlin1960年的理论是默顿公式的延伸,不过他们把重点放在机会结构上。他们提出了一个更为精致的组织或者犯罪活动、参加犯罪活动的年轻人、一些文化上定义的回报和一些成就。

但是那些传统成功之路和犯罪之路都走不通的人成了吸毒的首要人选。这个公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把吸食海洛因放在了个人之外的结构之中。它和以下事实是一致的: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因为更难爬上犯罪组织的上层,所以他们比有这样机会的底层白人青少年吸毒率要高。

二、社会场域解释视角

布迪厄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作用。场域制约着个人心理、个人行为及个人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场域的规则是共同的,但是行动者却因自己的资本与位置不同在场域中发生不断的争斗。

绝大多数的美国吸毒社会学调查,即使是那些没有清晰的理论基础的描述性调查或者病理学调查,也主要是检验根据年龄、性别、社会阶级和种族得出的吸食率。社会阶级和种族这类场域可以作为社会重大结构变量的重要参照。它们可以反映出不同群体对吸毒的不同倾向。现在,海洛因吸食主要集中在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这种现象似乎表明比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不利的种族身份为海洛因吸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但是,在世纪之交,各种各样的阿片类吸食以医疗为目的,主要集中在中产阶级白人妇女之中。在英国,海洛因吸食和规模与社会阶级分布大致相当,而黑人并不是典型代表。一个关于美国贫民窟吸食海洛因的详细研究表明吸食海洛因的分层更为复杂。Vaillant(1966b)对比了列克星敦的吸食者和他们自己社区吸食者,发现他们比在同一地区同龄人的受教育水平更高。在一项城市贫民窟的调查中,人们发现海洛因吸食和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紧密相关。所以,海洛因吸食者并不必然来自现在吸食者最集中的社会最底层,也不必然是社会边缘人士。

海洛因吸食相对来说比较罕见,绝大多数人口调查报道因人数太少而不能做出可靠的估计。所以,在做动态分析的时候需要谨慎推论。在一个对选择登记者的研究中,O’Donnell和他的同事们在1976年通过对报道的同龄人吸食镇静剂的研究,发现同龄人中黑人吸食者的比例下降,白人增多。在一项对哈莱姆黑人的调查中,Brunswick and Boyle在1979年研究了同龄人的比例,发现他们之中年龄较小的吸食者下降。大麻的吸食更可以说明吸毒趋势的易变性。当Becker(1963)在二十年前调查吸食大麻的时候,吸食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黑人和爵士歌手。现在大麻和酒精成了年轻人中最流行的(Jessor and Jessor 1977; Johnston et al. 1978; Kandel 1978a)。Jessor在1978年研究吸食大麻趋势的时候,发现一些分类因素诸如城乡、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正逐渐丧失其意义。

性别因素在大麻吸食上也逐渐模糊。“在人口统计的角度来说,吸食大麻的男女有持平的趋势”。虽然有惩罚性的制裁,但对于不论只是尝试还是经常吸毒的人来说,吸食大麻还是变得越来越流行。如果绝大多数常用的社会指标正在变得没有意义,那么有一个大麻吸食的特点始终是很重要的:绝大多数吸食者是年轻人,并且首次吸食大麻的年龄有减小的趋势(Abelson et al. 1977; Johnston et al. 1979)。大麻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可能现在年轻的吸食者在年龄变大时还会继续吸食。年龄因素同样在海洛因吸食者中也很明显,至少绝大多数美国海洛因吸食者在年轻时就开始吸食了(Brunswick and Boyle 1979; Lukoff 1972; Nurco 1979; Robins 1975a)。

当年龄逐渐增长时,绝大多数成年吸食者放弃了海洛因。Winick在1964年估计典型的毒瘾持续时间为八年。虽然还存在年龄较大的吸食者,年轻的海洛因吸食者还是占大多数。所以,一个和吸毒持续相关的因素,至少在西方,是和年轻人的关系(Braucht et al. 1973)。绝大多数吸毒的人都是年轻人;那些上瘾的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或者终止吸食。结构性变量,比如阶级,种族,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和吸毒的关系都非常模糊。

三、社会化理论解释视角

社会规范的识别假设每个社会行为人都会根据生存的环境,倾向于坚持合适的信念和相应的行为。这说明社会化的重要作用,虽然有时候只是副产品,而观念本身也被识别出来而进行传播(Jessor et al. 1968; Merton 1957)。家庭抚养对于人格形成,并将文化价值和规范传递给后代人非常重要。

除了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外,社会控制的其他媒介也很重要,最多的是朋辈群体的影响。这就引发了两个理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父母行为的正当性和其他媒介鼓励传统行为的力量。第二个问题是年轻人如何形成一个具有内在价值系统和目标的同龄群体文化。

关于年轻人家庭社会化的文献有两个焦点,并且两个焦点各有变化。第一个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吸毒、纹身、酗酒,包括服用医生开的改变情绪的处方药上。在这方面,研究假设是:即使在选择上有差别的情况下,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吸食的种类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此类行为会有持续性。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是和这个假设相符合的。诚然,这个有可能是个假象,因为社会舆论报道出来的家庭成员吸食率相对于青少年吸食率来说是非常小的。当然,酗酒在这方面和吸毒是有差异的。但是美国学者遇到的问题是,父母行为的直接示范影响作用对于很多年龄超过25岁以后吸毒率猛然下降的青年人来说很难解释清楚。年轻人家庭社会化的另一个焦点是研究不同的抚育孩子的方式和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质量,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否充满温暖和爱。这些研究总的来说表明了父母管教和青少年吸毒之间是有关系的(Brook et al. 1977a, 1978)。研究表明,管教越严,吸毒的比例就越小。另外,青少年对父母的看法越正面,吸毒的比率也越小(Gerstein 1976)。

本文认为,社会化理论解释视角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用的研究方向。但可惜的是,从美国学者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视角只是一些中间研究过程,因为在识别社会结构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期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来理解吸毒可能导致不同的社会化社会结构。虽然开始吸毒的年龄并不常放在社会化的背景下分析,但是它却可以当作社会化不同的维度,即视为摆脱社会控制的一个风向标。那些很年轻就开始吸毒或者有其他越轨行为的人更有可能继续其行为并且抵抗治疗的劝告。

说起镇静剂吸食者,Nurco (1979, p. 321)指出,“越轨行为开始得愈早,其过程就越有害,治疗效果就越差……开始的年龄越早,对吸毒就会越痴迷。”也就是说,吸毒和其他越轨行为开始得越早,就越可能完不成学业,得不到一份长久的工作,不参加有助于变成成人身份的一些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人社会化的道路被阻断了,并且他们对社会对成年人的要求更缺乏准备。他们处在成年人世界的边缘,持续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同辈聚集在一起,不参加工作,并且到了相当大的年龄还维持着和父母的家庭关系(Preble and Miller,1977)。同样重要的是如Robins在1979年提出的,任何异常行为,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都预示着其它的异常行为,包括酗酒、逃学、犯罪、性乱。

Robins(1975a)对参加越南战争士兵吸毒行为的纵向重建,显著地表明了的易得性使吸毒率大幅提升。对于所有参加越南战争的士兵来说,唾手可得,但是并不是所有士兵都吸毒。但是那些在从军前就有反常行为的士兵是不反常的士兵吸毒比率的四倍。这些发现强调了虽然在非常容易得到的环境下会使吸毒率大幅增加,但是个体之前的历史也有很大的影响。海洛因的吸食者在开始吸食之前经常有犯罪行为也支持了这个观点( Lukoff 1972; NIDA 1976)。 即使可能染上毒瘾,一些人只是尝试一下或者短期吸食;另外一些在没有戒毒治疗的情况下也停止了吸食。

分类似乎是有必要的,比如把那些开始吸食年龄大和短时期吸食的人分为一组,把开始吸毒年龄小和经常吸毒的人分为一组。对于第一组来说,吸毒仅限于某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吸毒只是一个文化趋势,就像尝试音乐和衣服一样(就是说,吸毒受反映现时社会方面的临近变量的影响)。在第二组中,吸毒是可以根据之前的变量预测的,比如说被认为的或者实际的父母角色和家庭关系的质量(Jessor and Jessor 1977; Jessor et al. 1968; Braucht et al. 1973; Brook et al. 1977a, 1978; Lukoff 1977)。

当吸食大麻从那些当时还有很重的惩罚的吸食大麻的先锋队转移出来时,它似乎也从不同程度上吸引了那些不能融入社会的亚文化的人。

虽然在很多调查中使用的概念反映了社会调查的混乱性,但是一种趋势似乎在继续,就是青少年开始吸食大麻是和父母管教的放松,早年叛逆,和家庭期望不相符的行为相联系的,而成年人的控制大幅度减弱,则是两代之间的延续性减弱(Braucht et al. 1973; Jessor and Jessor 1977; Kandel 1978a)。

四、代际隔离解释视角

美国学者在研究吸毒问题的视角中,将吸毒作为文化系统出现过程的一部分。问题是:把吸毒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的生活方式是怎样出现的呢?

如果家庭和其他社会控制的对接能够一贯有效,吸毒行为就几乎不会发生,因为吸毒并不是成年人生活方式的典型特点,因为社会化展现了一些通常交给家庭、学校和教堂的年轻人基本的适应策略的教化方式。

但是这个过程从来没有彻底地解释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竞争经常从其他来源跑出来,尤其是从同龄人那里。有证据表明,仅仅同吸毒者来往,并不能解释吸毒。Andrews and Kandel在1979年指出在吸毒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中,那些吸毒者已经有了促进吸毒的态度。Jessor在1977年指出,虽然吸食大麻者总是和吸毒者有联系,但是并不是所有与吸毒者交往的人都选择吸毒。尝试过海洛因并且还和海洛因吸食者保持密切联系的人中有很多不吸毒。Vaillant (1966b) 发现本地出生的移民后代吸毒者超过一般的比例,而不是那些在其它地方被抚养大而后迁到本地的移民后代。他猜测,两代之间的文化差异似乎增加了吸毒的倾向。Lukoff和Brook在1974发现贫民窟中报道的海洛因吸食者来自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中的比例很大,但是和移民比起来,本地出生、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也起了作用。

最重要的因素是移民和本地人,其中本地出生的人相对占了海洛因吸食者更大的比例。在同一个调查中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的抚养造成了两代的不同。所有四个种族的移民,包括非裔美国人,西印第安黑不列颠人、白人、波多黎各人管教后代都比本地的父母严厉。

虽然各个群体之间海洛因吸食的情况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些管教不严的家庭,即使是移民家庭,海洛因的吸食率和与吸毒者接触的频率较高。(Braucht et al. 1973;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the Non-Medical Use of Drugs 1973; Gerstein 1976)随着父母管教孩子更加严厉,吸毒的人也越来越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吸毒者很多来自有家庭虐待或者父母没有能力管教孩子的家庭(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the Non-Medical Use of Drugs 1973; Robins 1975a; Zinberg 1979)。

不管是海洛因吸食者反常的生活方式还是吸食(新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只有在年轻人文化处于自由的不受社会控制的气氛下时才会发芽成长。由此可以推断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化机制正在丧失其正当性。

此外,还存在着家庭的隔绝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是有更多的单亲家庭――虽然这个事实和海洛因吸食的关系还不甚明朗(Lukoff and Brook 1974),更因为现在家庭支持网络体系越来越小,而且,从城市环境的本质来讲,这个网络对年轻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此外,从学前班开始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现在在家庭之外进行,而在这一过程中成人群体对年轻人影响很小。

在中产阶级当中,尤其是白人青少年中,传统的价值观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正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很多年轻人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整个中产阶级价值体系的全盘否定。随着社会控制工具正在丧失其正当性,青年人固有的创新活动也似乎越来越旺盛。在这种背景下,吸毒从一小部分人的行为发展成年轻人文化中一个正常的部分,至少对大麻来说是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有关系的,孩子自己的意志因素也是另一个因素。

这是城市本身复杂性的一个产物,这种产物在小城镇和农村不那么常见,在移民者固有的传统文化中也不常见,虽然这种产物融入了他们后代的意识形态之中。

上述现象经常伴随着控制和监视儿童活动的意愿性降低,还有对监护的大范围运用。当孩子们认为在另一个地方得到的奖励更刺激更有挑战性的时候,家庭提供的选择的影响力就下降了。

对同龄的更大的接受性似乎是源自家庭的规范和价值观“国际化”程度较小的后果。我们只是对青少年文化在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进化中更有优势的集中方式进行研究,当然吸毒也是这些活动的一个部分。这些方式,包括Suchman描述的“hang loose”,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文化,贫民窟的“酷猫(cool cat)”文化。它们来源于化中的社区亚文化形式、价值观和活动的种类。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来源于化,但是经过了深刻的转化。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美国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主体社会结构及特点和青少年吸毒有着直接关系。似乎有事实证明吸毒者开始吸毒的年龄越来越小(Abelson et al. 1977; Johnston et al. 1979)。其它的一些社会结构特点,比如社会阶级或者种族因素,从过去的几十年来看,也和吸毒的很多方面有清晰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只是暂时的。虽然固有的文化有塑造的力量,但是它们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美国的研究所探讨的似乎不只是对美国有效,或许对包括欧州的西方各国也是正确的,对于中国大陆的研究也是有启发的。

第5篇

【关键词】术前护理针对性术前访视择期手术病人焦虑程度

Impactonextentofanxietyofpatientswithpreoperativesurgery

CHENHai-fan,CHENHuai,CHENXiao-jun,etal.TCMHospitalofShantou,Shantou515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sychologicalanxietyandrelatedfactorsofselectiveoperationpatient,tocarryouttargetedpreoperativeinterview.MethodsThroughtheexperimentalgroup,40casesofsurgerypatientswithtargetedpreoperativeinterviewwithstatus-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questionnairesurveys,toexplorethepreoperativeinterviewandanxiousdegreesofselectiveoperationpatient.ResultsTheeveoftraitanxiety(T-AT)scores,wasperformedwithttest,P>0.05,thereisadifference,butnosignificance.Thenightbeforesurgeryandpreoperativeintotheoperatingroominstatusanxiety(S-AT)scores,wasperformedwithttest,P<0.05,andP<0.01,had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m.Indicatedthatpreoperativeinterviewcanrelievethepatient’sanxietylevel,especiallyintotheoperatingroombeforeanesthesia.ConclusionImplementationoftargetedpreoperativeinterviewcanrelievethepatient’spsychologicalanxiety,increaseinanesthesiaandperioperativesafety,reduce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andpromote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

[Keywords]preoperativenursing;targetedinterview;selectiveoperation;anxiousdegree

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整体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主动的新型的护患关系,要求手术室的巡回护士在术前1天对自己负责的病人提供有效的身心护理,针对大多数病人对手术存在的恐惧心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手术病人进行术前访视,使病人在坦然、平静的良好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和术后护理。此项工作能增加麻醉和围术期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1]。我们于2007年设计了术前访视临床研究,并于2008年申报了市科委课题,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汕头市中医医院的择期手术病人中,选择年龄在18~55岁、自愿配合、神志清楚、无精神疾患、有自控能力、术前不考虑肿瘤的病人80例,具体手术不限,麻醉方式不限。将符合条件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见表1。

1.2方法

1.2.1试验组除传统的术前常规医师与病人谈话外,手术室巡回护士于术前1天进行术前访视,访视时间为20~30min。访视内容包括:(1)先容自己是负责手术的巡回护士,简单先容巡回护士的工作,并告知病人自己会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直得手术结束;(2)询问是否了解做何手术,并告知病人施行手术的医生技术和责任心都很强,可尽管放心;(3)简单先容手术室的环境,以及常用的仪器和配合;(4)简单说明手术过程及如何配合,如麻醉配合、配合等;(5)做好心理护理,尽量解答手术病人提出的题目,教给病人一些缓解焦虑紧张的技巧,如控制呼吸法、静坐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安慰病人,使病人树立信心,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手术。表1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表2两组病人焦虑程度的丈量结果

1.2.2对照组手术护士不做术前访视,只有传统的术前谈话——医师与病人的术前谈话。

1.2.3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问卷对病人进行焦虑程度调查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T),后20项为特质焦虑量表(T-AI),每项进行1~4级评分,得分范围20~8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问卷于手术前天晚上由病房护士发给病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嘱病人在睡前按问卷上的要求在卷上打勾,并告知病人为了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希看他们按照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往返答题目。第二天早上由病房护士收回已做答的问卷,并按试验组和对照组分类保存。

1.2.4进进手术室后再行S-AI量化测试术日病人进进手术室后,由巡回护士给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再做一次S-AI量化测试。并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题目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1.2.5采用不记名方式“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只记录床号、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手术名称,避免了病人的一些心理负担,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正确。

1.3统计学处理临床收集的全部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临床资料进行χ2检验,对试验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焦虑程度的丈量结果见表2。状态焦虑(S-AI)是病人短时间内即现阶段的心理感受,而特质焦虑(T-AI)是指病人一贯或平时的心理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病人的T-AI无明显差异,但S-AI试验组的分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特别是进进手术室后两组病人的S-AI差异就更大了(P<0.01)。说明术前访视能减轻择期手术病人的焦虑程度,特别是进手术室后麻醉前的焦虑程度。

3讨论

外科手术对病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一般会引起病人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研究表明当病人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时,会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同时也会降低疼痛阈值,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等,而这些均会影响手术的实施,影响术后的康复过程以及个人对手术效果的评价。因此通过术前访视,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建立对手术治疗的正确期待,鼓励病人积极的心理应对,来减轻病人的预期焦虑是必要的。

有研究表明手术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且焦虑程度在手术前夜增高,在手术日晨、麻醉前15~30min的焦虑程度达到最高。术前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使病人感觉受重视;建立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有安全感;术前访视为病人提供了有关手术的信息,使病人能正确对待手术,树立自信心;病人进室后,陪伴病人,与其交谈,分散其留意力,加上术前访视的手术环境先容,可消除或减少因环境造成的焦虑、恐惧心理。本文中试验组病人经过手术室巡回护士的术前访视,术前晚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试验组病人术日晨进进手术室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焦虑程度与前晚差未几,而对照病人的焦虑程度则明显高于前晚所测的S-AI值,表现为对手术和环境的茫然和恐惧不安。且术中配合情况及手术适应能力明显不如试验组病人。

病人的状态焦虑是综合指标,包括了病人对手术的担心、术前的心理预备情况、对术后疼痛的顾忌和对康复的信心等心理因素。本研究通过术前访视发现引起病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对自己即将要实施的手术缺乏认知,担心疼痛以及手术疗效,针对这些情况,术前访视时着重先容手术的方式以及需要配合和留意的一些事项;先容一些同种病例并且手术疗效好的病人给予现身说法,增强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本研究中,病人的焦虑特质与术前晚、术日晨的状态焦虑有明显相关。说明个人的人格特征还是面临手术时处理状态焦虑的重要因素,对于试验组中的高焦虑病人我们从病人的需求出发,并结合病人的受教育水平运用认知疗法进行指导,使高焦虑病人从术前的20.6%降至术中的6%,而对照组中高焦虑病人(约占22.1%),术中的状态焦虑情况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甚至还有所进步。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术前访视的试验组病人有效地缓解了术前的焦虑和不安,降低了应激反应对身体的不良刺激,进步了对手术的适应能力,术中能较好的配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文英.手术焦虑及心理指导的效果.农垦医学,2001,23(6):408-410.

第6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数学教学;实施方法;自主探究

一、概念分析

科学教育的基本概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水平肯定是不同的,这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需要定期测试,及时获取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信息。当今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采用科学教育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为积极,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使用这一方法,成绩稍差的学生可以慢慢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实施方法

(一)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学校需要开展大量的自主探究活动。比如在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存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也会更为理解。在进行室外探究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探究的课题,并让学生先提出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自主探究的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都能得到培养。

(二)提高学生能力

实施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使用这一方法能帮助学生对于各种知识原理的理解,加深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不仅如此,运用这一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全方面提升一个学生各项知识能力。在这之后,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的原理后,就能够使用知识来回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相关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事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加减法的知识,例如我们去商店购买糖果,有4种不同的颜色,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红色的,在我们选择之后,我们购买了5颗黄色的,3颗紫色的,6颗粉色的和7颗红色的,那么我们一共买了多少颗糖果呢,答案是5+3+6+7=21颗糖果,通过这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学生们对加减法的理解会更容易也更深刻,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更加高。同时老师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这其中的知识。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最后进行指导。

(三)培养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于这个要求来说,每个老师首先需要做的是着眼于自身的科学素质素养,保证自己与当今时代的步伐一致,确定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代符合。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学生能够确定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合理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教学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检验成果的,在旧时的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一机制主要是依靠试卷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完全依靠考试分数评定这一方法太过片面,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完全注重分数这一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在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老师要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不能完全依靠考试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要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结合书面考试与课堂表现和各阶段学生的变化,全面客观地评定一个学生,使用这种考核办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7篇

关键词:人性化;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文化馆也就是文化活动中心,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随着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文化馆的建设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今的文化馆不只需要进行数字化建设,还需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

一、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1)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我国社会已经跨入信息化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和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日趋丰富。而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资源,人们通常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对文化馆进行人性化的数字化建设,能够把数量繁多的信息知识细化,并让群众得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选择性地吸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一来,文化馆就起到了节省大众时间的作用,同时还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2)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目前信息化技术开始逐步简化,大多数群众都已经能够掌握文化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从而更高效、便捷地获取知识。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打破传统文化馆在时间、空间等领域所受到的局限,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与他人展开交流和互动。因此,这一平台有利于实现人人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3)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

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将信息资源与文化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打造出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途径,并为人们输送各种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的实现。

二、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人性化的数字化平台

文化馆要联络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尽快建立起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系统,为当地人民提供信息化服务。文化馆可以带头打造出数字化的超文化服务平台,使文化服务更加现代化、简便化、多元化。文化馆应当合理利用网络文化服务相关资源,创造资源共享的条件,提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技术,成立服务监督管理机构,对文化馆的运作实行全面监管。要开启民众意见通道,广泛吸取群众的建议,动态化地把握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要拉起工作交流网,使信息与信息之间能够互通互动,并连接到公众服务平台,从而扩展地区服务空间。此外,还要建设公众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制,并逐层递进,在省、市、县、乡等地区全面覆盖数字化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打造人性化的文化服务体系。

(2)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

科学整合信息资源,能够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文化馆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将公众文化产品等宝贵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从载体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可以分为电子、纸张、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从文种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中文和外语。以此为基础,文化馆在实施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上述载体进行区别和整理,并依据相对应的公众文化产品体系,针对信息资源发挥导航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而科学的公众文化产品资源。此外,数字化文化馆还要定期更新自己的文化资源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信息资源服务。

(3)建设网络互动式的信息咨询平台

建立网络信息咨询平台,可以强化数字化文化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文化馆可以引进DRS(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实现文化馆管理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留言、发送邮件、FAQ、BBS等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咨询途径,向文化馆管理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咨询相关问题。此外,文化馆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互动的信息平台,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与建议作出反应。DRS(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还可以根据群众的活动情况和信息咨询情况,为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也可以通过服务窗口,及时解决人们在信息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打造网络互动式的信息咨询平台,有利于实现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性化建设。

第8篇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riting, we find that the writing of Das Kapital, in particular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economic writing, the deep creative spirit of the writer comple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reasonabl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the spirit of humane care, so the Das Kapital with cultural form give birth to the factors of a variety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poetic field with content and form, and show the writing features with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ten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writ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way.

关键词: 写作学;资本论;文化书写

Key words: writing;Das Kapital;cultural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53-01

0 引言

就经济学的视角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就哲学的视角而言,它是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写作学的视角而言,它也是一种文化文本的独特书写形态,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诗性表达。

1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必要性

当前的诸多文化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文化研究的态度,从宏观的文化维度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资本论》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文化书写的意义,从而推进这一文本在其他学科的接受和研究的进程。从写作学的角度看,无论就创作思想表达方式,还是创作的人文精神而言,对《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都是十分必要的。

统揽学术界六十年的研究轨迹,从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对《资本论》只做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容易造成对该著在当下中国语境所谓时过境迁意义上的判断失误。为此,我们以经济学和写作学的复合视点为切入,揭示作为文化文本形态而存在的《资本论》的书写特色,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科学地把握蕴藏于《资本论》的创作思想和书写特点。

2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可行性

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书写所涉及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的表达,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劳动者个体私有制的表达,对于租地农场主的表述,无不饱含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关照。因此,我们以此为逻辑起点而对其进行的写作学透视便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可行性。

正基于此,从写作学与经济学的相结点出发,正如鲁迅将历史著作《史记》解读为无韵的文学文本《离骚》一般,参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在把握了文本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点上,就可以把《资本论》的写作理解为由准备、加工、总合三个阶段构成的创作过程,可以理解为由思想理论体系、写作思维、表达形式等多个层面构成的文化文本,亦可理解为由现实、作家、文本、接受等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文化活动,更可以理解为以前三个方面为基础的由内容(在人文关怀精神统辖下的理论建构)和形式(以理性的结构分析为手段的文本书写)相统一文化信息的合成体。

3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的写作特点

3.1 基于将《资本论》视为文化形态的文本的理解,从写作方法上来看,作者――马克思首先从理论和事实相统一的角度,将人的生存问题设置为理论书写的参照。他说,“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亚当吃了苹果,人类就有罪了。人们在解释这种原始积累的起源的时候,就象在谈过去的奇闻逸事。”[1]作者以神学中的创世说来类比原始积累,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基调。作为全文的统领,此处关于人的诞生问题的引入建构了作者创作意识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生长点。把人的生存问题设立为理论书写的参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马克思理论书写的文化维度。马克思进一步写到,“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作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从文学书写的“典型塑造”的角度来引出对于英国资本主义书写的写作学意义,这样的写作方法既直指经济写作的主旨又完全符合一般写作的规律。

3.2 马克思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讲是在质朴的写实中进行诗性还原,却不是滑向一般意义上呆板的经济写作[2]。淡化和疏导了读者感受资本之恶的郁结,客观上起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谓“卡塔西斯”的审美净化作用。为了延伸这种审美作用,以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农村田园生活的突变;既强化了形式层面的画面感,也承载了内容表达上的厚重感。从被引用的意义上讲,萨默斯的话语已经被转化成了《资本论》的文本语言,增强了对于主体创作精神多元化表达的效果,从而凸现出对资本积累的结构性分析中的诗意表达。

3.3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生成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对于人的关怀意识置于创作精神的圆心,进而辐射到下层社会的每个角落里的每一群体,既增加了思想的深度(质料因),又完善了写作的结构(形式因)[3]。马克思通过对亨利时期“法律对于人的规训和惩罚”(福柯语)的陈述,揭示出了资本的主体性形成所造成人的消亡的惨状。从主体介入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如同进行着对资本的考古研究,以旁观的、零度书写的角度,还原了“资本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事实;从文本结构来看,《资本论》的表层结构(一般论述性结构)和深层结构(观念和话语的组织与传达的构造)是相统一的,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文本结构的完整性。

4 结语

在国内研究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马克思理论文献的文本研究逐渐地变得重要起来了。《资本论》作为文化的文本,其宏大而又非形而上学的写作实践和审美视野大大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挖掘寓含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中的思想资源,对于指导年轻一代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其文本写作特色,对于纠正当前学术文章枯燥的思辨文风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3][德]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173,462.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泰纳;艺术哲学;文学思想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里。法国批评家希波里特·泰纳(nipplm AdolpheTable,1828—1893)以其大名鼎鼎的文学演变受制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而闻名于世。他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且不说l9世纪后期的许多批评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理论,就是在当今我国的很多文学读物和教科书里,依然可见泰纳那种社会学文学理论的影子。虽然泰纳的这种从外部进行文学研究的理论的弊端早已为西方的学者所批判,但是它毕竟是社会学文学理论的先声,因此时至今日仍不乏其追随者。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泰纳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均有造诣,仅就文学批评的领域而言,除了“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泰纳关于文学问题的讨论还有很多,其中很多不常被人论及。这些论述散见于他的《拉封丹及其寓言》(E.,m/SUAr脚deLaFonm/ne1854)、《英国文学史》(H/sto/rede/af妇盘鹏ang/a/se,l一4vol1864一l869)、《艺术哲学》(P^del’art1865—1869)等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里。其中,《艺术哲学》一书虽不是专论文学的理论著作,但是它将文学置于“艺术”的总体范围之下,并从这个角度对文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样的一些讨论,对于说明泰纳的文学思想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仅就《艺术哲学》一书,谈谈较为显著的几个问题。

一、文学艺术耍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泰纳抓住了艺术要表现事物的普遍性这个问题,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既然是一部“艺术哲学”,必然要从艺术的总体概念出发,去探讨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去说明各个艺术形式。泰纳从对艺术作品的定义这一角度去考察艺术的本质,并对艺术形式做了分类。他认为,一切“艺术品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总体,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诗歌、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这五大艺术形式中,泰纳将前三者界定为“模仿的”艺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总体”与实物相符;后两者界定为非模仿的艺术,他们表现的是“各个部分”间的数学关系。泰纳强调“模仿的”艺术,并非照搬现实,而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模仿。他认为一切上乘的艺术品都不拘囿于现实,因为现实不能充分表现特征,必须由艺术家来补足。相反,艺术家如果缺少这种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特征的天赋,也就与临摹的工匠毫无二致了。因此对现实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歪曲,以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在艺术作品,特别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是十分必要的。泰纳这里所谈的“诗歌”即文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虽然关于文学究竟是“模仿的艺术”还是“表现的艺术”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而论,但是泰纳提出模仿并非照搬现实,至少肯定了文学作品中那些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因素。当然,泰纳所举的文学方面的例子都紧紧围绕他的“艺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论点,并没有深入到文学的虚构性问题,可是这种讨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为说明“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奠定了基础。而反对艺术创作单纯地摹仿自然,要求艺术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这也正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历史角度看待文学问题

在《艺术哲学》中,关于艺术以及文学诸问题的讨论始终是放在历史的具体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的。泰纳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认识论问题另当别论)体现于……泰纳的历史观念,这样一种历史的眼光和角度与他的“时代”这一术语相类似,也正是其历史观念的体现。简单地讲,这种历史眼光就是:认为文学作品产生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学批评也由于经历了历史的积淀才得以确定和趋于合理,因此只有将具体的文学作品及其相关批评,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才能对文学问题得出比较科学、公允的结论。正是对泰纳关于艺术作品的产生、评判以及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他文学观上所反映的历史意识。

艺术品的产生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这是泰纳在《艺术哲学》中着重论述的一个问题。而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自然也是如此。泰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笔力去说明意大利画派和尼德兰画派,古希腊雕塑等艺术形式是如何在他们那独特的“气候”下产生的。这“气候”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历史环境。

从分析绘画艺术的产生人手,泰纳总结了艺术的产生规律,继而将这一规律推广到各个艺术形式中去。因此对艺术的产生问题的讨论,同时就包括了对文学作品如何产生的认识。泰纳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及其作用都与历史的具体形势密切相关。泰纳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uJ他认为,首先有一个“总体形势”,其次是总体形势产生的特殊倾向于特殊才能;然后这些才能与倾向造就一个中心人物;最后,声音、形式、色彩或语言这些艺术材料,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或对中心人物的倾向与才能进行肯定。

关于“总体形势”,泰纳描述为:在古希腊是好战与畜养奴隶的自由城邦;在中世纪是蛮族的入侵,政治上的压迫,封建主的劫掠,狂热的基督教信仰;在l7世纪是宫廷生活;在l9世纪是工业发达,学术昌明的民主制度……而“特殊倾向”和“特殊才能”则表现为爱好体育或耽予梦想,粗暴或温和,战争的本能,说话的口才,追求享受等错综复杂的倾向,具体来说:在希腊是肉体的完美与机能的平衡,不曾受到太多的脑力活动或太多的体力活动扰乱;在中世纪是幻想过于活跃,漫无节制,感觉像女性一般敏锐;在17世纪是专讲上流人士的礼法和贵族社会的尊严;到近代是一发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

所谓的中心人物,就是表现了“特殊才能”或“特殊倾向”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在希腊是血统优良、擅长各种运动的青年;在中世纪是出神人定的僧侣和多情的骑士;在l7世纪是修养完美的侍臣;在我们的时代是不知厌足和忧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维特。按照泰纳给艺术的分类,艺术作品或是表现中心人物或是诉之于中心人物。而文学和雕塑艺术一样,被他划分为模仿的艺术,它们表现中心人物。他认为,古代雕像中的《梅莱阿格尔》和《尼奥勃及其子女》和拉辛悲剧中的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一样,都是表现中心人物的。同样,文学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其产生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因为从泰纳对予“总体形势”、“特殊倾向”和“才能”,以及“中心人物”这些术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无非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而按照他的推论,正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才产生了表现不同的典型形象的文学作品。

从艺术品的产生来看,文学作品的出现受到了历史环境、特定社会风貌的影响,同样,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关于文学作品的合理评价也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而文学批评也应回到历史中去,参考特定的历史背景,从而对文学作品作出一个合理的理解和评判。泰纳在谈到如何形成对艺术品的公允判断时谈到:先是与艺术家同时的人联合起来予以评价,这个意见就很有分量,因为有多少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思想感情共同参与;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然后,开始另一个时代,带来新的思想感情;之后再来一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把悬案重新审查;每个时代都根据各自的观点审查;倘若有所修正,便是彻底的修正,倘若加以证实,便是有力的证实。等到作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法庭丽得到同样的评语,等到散处在几百年中的裁判都下了同样的判决,那么这个判决大概是可靠的了;因为不高明的作品不可能使许多大相悬殊的意见归于一致。也就是说,在历史积累中形成的价值判断是一个趋于真理的结论,正如我们“今日每个人都承认,有些诗人如但丁与莎士比亚,有些作曲家如莫扎尔德与贝多芬,在他们的艺术中占着最高的位置。”这样的一个结论正是在数百年来众多意见和判断的不断修正、不断积累中所产生的。因而也是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那么当代的批评家又如何去考察判断一件艺术品呢,泰纳认为,艺术品产生于历史环境之下,因此批评家对待历史的第一件工作是为受他判断的人设身处地,深入到他们的本能与习惯中去,使自己和他们有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心境,又细致又具体地设想他们的环境;凡是加在他们天生的性格之上,决定他们的行动,指导他们生活的形势与印象,都应当加以考察。这样一件工作使我们和艺术家观点相同之后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又因为这工作是用许多分析做成的,所以和一切科学活动一样可以复按,可以进行改进。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才能赞成或不赞成某个艺术家,才能在同一件作品中指责某一部分和称赞另一部分,规定各种价值,指出进步或偏向,认出哪是昌盛、哪是衰落。

虽然这种历史主义的口吻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但是毕竟道出了批评工作的_丌一分真意。正如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所说的:“实际上,我们是从自己认识中的一个部分建立一个更高标准出发去批评自己认识的另一部分”。从当代的批评视角出发,回到历史中去体察作品的原生态,继而在一个动态的价值尺度中综合考察和重新认识作品本身,这正是泰纳在19世纪对批评工作所作的概括,也是与韦勒克等人所倡导的“透视主义”(pempcctMsm)相类似的地方。

不仅文学的产生和文学批评受制于历史环境,泰纳认为,文学的作用也体现在对于时代精神与风俗的反映上。而对于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得越充分、越生动、越深刻,作品所占的地位就越高,泰纳将这样的作品称为“历史的摘要”。他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补足历史研究的文献缺漏,可以提供各个时代的思想感情、重大事件和民族特性。,虽然我们不能同意将文学作品当成历史研究中的文献资料,但是,承认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世纪的掠影,它更具代表性地体现了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认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历史环境,则是不无道理的见解。既然越是伟大的文学越是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本质特征无疑是历史性地存在的,因此艺术所表现的真理也必然是历史的真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泰纳的历史主义眼光的确渗透在文学研究的每个基本层面,无论是文学的产生、评价,还是对于其作用概括和价值的判断,虽然其中有些观点未免极端,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有很多合理成分的,这些观点也的确道出了文学的特点,为我们更好地研究文学本身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价值强调对历史相对主义的克服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的,泰纳的历史主义贯穿于《艺术哲学》,也渗透在他的文学观念之中。然而历史主义很容易导致彻底的相对主义,但是在《艺术哲学》中,泰纳却避免了相对主义的错误。他并没有过分注重作品的历史价值而忽视其艺术价值,相反,他致力于对文学价值判断标准进行界定,强调即便是同一时期的相同题材的作品,由于艺术家运用了不同的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使艺术品分出高低等级。他将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规定为,对于“显著特征”的表现,以及对特征的效果集中程度的表达。“显著特征”分为“重要的特征”和“有益的特征”。“重要特征”主要指更接近事物本质的特征,泰纳认为,文学价值的每一等级都相当于精神生活的等级,别的方面都相等的话,作品的精彩程度则取决于它所表现的特征的重要程度。而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民族、种族的主要特征。“有益的特征”则与人的道德等级相关,泰纳认为,文学价值的每一等级都相当于道德价值的等级。因此,作品所表现的道德等级越高则其艺术成就越大。但是泰纳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将作品中人物的道德等级等同于作品的道德等级,这种逻辑上的谬误不仅在例证上损害了他理论的合理性,更成为其理论的一大硬伤。当然,作品具有显著特征也并不一定就会成为伟大的作品,还要看如何去表现这些特征,这就涉及到效果的集中程度的问题。要达到作品效果的集中,泰纳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要表现他的“精神地层”,也就是人物性格的典型与集中;构思情节要与人物的性格相符,要能够表现人物;最后,作品的风格要与人物性格以及情节相配合,做到人物、情节、风格的统一。虽然泰纳的论述并不算深入,所持观点也并不新颖,但是却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自身规律及其价值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_IzEJI~Y他理论上单一的历史标准,避免了相对主义的弊端。

四、文学艺术研究中的“科学”方法

第10篇

一、倡导“悦读”理念,激发师生阅读兴趣

“悦读”,着意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语文“悦读”教学是一种以培育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开展“悦读”活动过程中,学校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而且还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动机取向,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只有当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式的教学时,语文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

1.鼓励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老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既少独特理解,更无阅读。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不让“个性化阅读”成为空话,合川中学的语文教师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的陋习,允许学生误读,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在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里,智慧与智慧碰撞、体验与体验交织,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便日渐形成。

2.多方位展示阅读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渴望享受阅读的成功体验,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肯定与认同。为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成功体验,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多方位展示其阅读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如每月一次的互动式读书交流会。互动式读书交流会是把学生的读书心得和成果推向前台,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向同学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的质疑,完成答辩。这种思想的碰撞必将极大地激发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保证阅读的质与量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无论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课标》都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总量要求。针对这一“破万卷”的要求,学校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适时补充阅读材料。但“破万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既要遵循“悦读”原则,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对此,学校一方面抓好课内“破一卷”的训练,特别是“四遍发散读书法”训练,即跳读、熟读、细读、精读四遍。跳读,要求学生在读得快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梗概,记住文中主要的人、事或者观点;熟读,也要求快速阅读,此次阅读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并能简要复述文章;细读,以每分钟200字左右的速度完成理解字词句、理解主要内容、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三项任务;精读,速度不限,完成文章写作特色、创作风格等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卷”,展开研究性阅读,并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愉悦了学生的精神,又推进了学生的阅读深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个性化阅读体验,特别是主动积极钻研文本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享受到的审美乐趣,是教师指导、引领、点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教师联通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只有乐于“悦读”的语文教师,才会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甘心与学生分享阅读的独特感受。基于此,学校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激发教师的“悦读”兴趣。

1.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组织教师读书并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论文。读书范围广泛,可为文学作品,也可为专业书籍;文章形式多样,自由诙谐的感悟式小品文、严谨科学的学术论文皆可。学校还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畅谈读书心得,并请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和评委指点提升教师的读书论文。在教师交流和专家打磨下,很多教师既享受了阅读的愉悦,也让自己的读书心得见诸报刊,“悦读”兴趣高涨。

2.举办语文教师沙龙。语文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语文教师沙龙”,以自由、轻松的方式替代呆板、严肃的教研会议。沙龙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读书交流。读书交流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这样既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使教师了解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化。如,初中三年级组承办了文言文教学探讨与实践,全面介绍了他们和学生一起读文言文的过程,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的期待,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经验等,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给其他教师很大启发。

3.建立教师博客。学校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或手机微博,为“悦读”提供一个师生研究交流的空间。在学校官网上,学校准备为教师们开辟博客专区,畅谈读书心得。利用手机微博,教师可以把每天读书的收获记录下来并。依托这些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教师与学生拥有了真正平等、自由、可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体现了“悦读”的真正价值。

二、注重语文知识教学,夯实“悦读”基础

语文课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如果阅读过程障碍重重,文本理解不能深入,肯定无法体验“悦读”的美妙。

教师注重知识教学,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成为合川中学师生长期坚持的原则。什么是知识?教育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一些语文教学的事实、概念;程序性知识主要指向语文基本技能;策略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状态保持的策略。从三者的关系看,陈述性知识是基础,主要靠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技能,是识记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表现,策略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方法选择。

基于知识的类型考虑,我们充分认识到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全面的语文知识系统,有知识积累,有阅读能力,会选择阅读策略,并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局限于陈述性知识积累,更要学会愉快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特别是加强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还应在教学陈述性知识之余,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做到“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统一。只有具备相对丰富的语文知识,减少阅读障碍和理解误区,才能感受阅读的愉悦和成功体验。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回归“悦读”教学中心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近十年来,这个中心常被指向“人文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态度,这导致运用语言往往被忽视。我们提出的“悦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放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凸显语言学习中心呢?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阅读;写作;综合素质;

一、高职学生培养综合素质的意义

(一)拓宽就业,助于成长

就业方面,综合素质越强的学生,其就业的选择面就越宽。高职毕业生在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学历竞争力相比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学历的竞争对手,是弱势的。因此,为了保证就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如今已经基本是基于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而开展的,那就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多数都是技工岗位或者基层技术岗位。针对这种市场定位而专门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的就业率能够有效提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其他方面素质的欠缺导致可塑性与成长性受到了限制。

在成长方面,越是高层的管理岗位对一个职场人士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多,除了业务能力,还需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甚至外观气质与修养都非常重要。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沟通、交流、文化修养的就是人文素质。

(二)推动发学院自身发展

科研成果需要优秀的科研团队,而这样的团队要由专家级的教师与能力出色的学生来组成。科研事实上不仅要求较好的技能水平与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样也需要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配合。一课题,通过试验获得了足够的数据,但是要将其整理成优秀的论文,往往学生都要千锤百炼。而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更是获得成果之前漫长的枯燥时间里对学生素质的最大要求。

另一方面,一个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与影响力,不是在校生而是毕业生的所作所为产生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助其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走上社会的中上层,反过来也会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 高职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受限

在高职教学中,每个学生总的学分是一定的,限制了学生课程的总课时。在高职学生的课程课时安排中,技能、技术与业务类的课程占了80%以上,语文、艺术赏析等通常作为选修课,学分通常只有15个左右。在教学资源方面,这些选修性质的课程,基本上难以获得大型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课堂狭小、教学形式中一,多以赏析为主。

(二)学生缺乏兴趣

除了影视赏析类,其他人文、历史、哲学类的课程,学生则缺乏兴趣。很多学生选修文化素质类课程,仅仅为了凑学分,使得这此课程原本有限的课时里学生的旷课、逃课现象还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对授课教师造成负面影响。

(三)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有限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各种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专业课程上,校方会投入大部分资源引进优秀的数量较多的专业课教师。但是在人文类、思想政治类课程上,教师的引进数量十分有限,高水平的人文类专业的高端人才更难以吸引进入学校。更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文类课程上,甚至由专业类课程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兴趣兼职开设,其效果更是低下。

三、通过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情景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的图文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教学效果。

情景阅读可以借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与图文幻灯片的形式,激发其兴趣。同时情景阅读应该与情景写作相结合应用,情景阅读的取材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意义,要包含较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兼具流行元素,使学生产生代入感。而情景写作则是学生在这样的代入感下,充分思考后的产物,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内心所思所想,并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培养应用写作

学生步入社会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与能力。以职业或者生活模板进行应用写作的培训,对于学生口后的生活工作有重大的帮助。比如,较为简单的工作总结或学结,这几乎是所有职场人士都必然要写作的。还有需要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且得出结论的实验报告也是技术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此外,在生活工作中,可能还会遇到拟定合同文本、各类协议、文书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应用写作的教学资料,锻炼学生掌握这些必要的写作技能。

(三)开放性的读书论坛

兴趣是最能够促进沟通的一种内在动力,以兴趣也最容易形成一个氛围活跃的交流平台。因此,或以网站或以课下活动的形式建设一个开放性的读书论坛,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空间。

四、结语

当前,面对社会愈加激烈的竞争,已经必将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职场竞争力,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与影响力,都要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上着手,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目前针对市场的专业化技能教育不能放弃,但是人文、哲学、思想甚至艺术方面都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与资源投入。这样学生们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文化、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来对母校的社会回馈也才能更好。阅读与写作作为人文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是语文、历史、艺术、哲学等多种人文类教学的常用方法。以情景阅读与写作、应用写作和开放性的读书论坛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12篇

苏秦苦读寒窗而说服六国;秦皇并吞天下而雄视八荒;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威加海内、风起云扬;司马迁隐忍而成史家绝唱;唐太宗武功文治而定国安邦……或纵横捭阖、立言开疆;或泽被四方,功延后世……皆名垂青史。而冠军登上领奖台,宇航员胜利归来,科学家的成就,企业家的风采……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令人扬眉吐气。

然而,人生不会总是欢声笑语,事业总要面对成功与败绩。成功,会使人欢欣鼓舞、意气风发;失败,也叫人警醒发愤、砥砺坚毅。曹沫不死三败之辱,竟挟齐桓而讨回失地;楚汉争雄,高祖屡败,终于凭坚忍打败项羽;李时珍三考落第而学医,31年著成《本草纲目》;诺贝尔成为“炸药之父”,是从火光血色中站起;还有爱迪生的两千项发明……失败孕育着成功——而成功有时也需忍辱负重。勾践卧薪尝胆,而复国雪耻;范雎被尿辱厕,竟取秦相;韩信忍辱胯下,终立功名……如此之类。

因此,惊慕成功,须知胜利背后的艰辛;遭逢失败,应见风雨之中的彩虹。挫折与失败,也是宝贵财富,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经历,人也需要在失败中历练,在风雨中成长。

能够直面失败、坚韧不拔者,就可以赢;不能戒骄守成、谦虚谨慎者,则必将输。关羽战功显赫,因刚愎自用而身首异处,有辱声名;李自成不能约束、或骄乱,坐京城不过百日光景;杨秀清自居功高,祸及九族,令人心痛……而鲁仲连高风亮节,排难解纷而不受封;苏武忠节,饮雪吞毡、白发归汉至朝野轰动;郭子仪功高自束而善始善终;常胜自谦而倍受钦敬;爱因斯坦则泰然面对赞颂……此皆高山景行。

成功只能代表着过去,荣誉也只是对付出的一种肯定。我们不能高枕于成功之榻,而飘飘欲仙;也不能沉沦于失败之地,而自暴自弃。如此等等,借丰实的事例论说成败利弊,就较为雄辩有力。不只于此,我(本文第一作者)平时也常凭此进行理性教育,重事实,有故事,讲逻辑以论证析理。并坚信:倘能循循善诱地引领——潜移默化,学生的心智就能得以不断滋养,就可能保证其精神健康成长——在他们感兴趣的、有具体榜样的故事中成长。

由此我们想,倘教师学而不厌,占有大量故事,学生也爱阅读,那么,不但施教化会游刃有余,引证可以信手拈来,学生也可实现自我教育,并能彼此共振、心灵相通。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有内涵

物欲横流,网络世界万象纷呈,已令人眼花缭乱,人们也会因此变得浮躁肤浅。有部分教师,为教学忙,为补课辅导办班忙,为生活忙,还要上网,不肯或没有空暇潜心阅读,因而文化底蕴已经感到不足。由于缺少文化内涵,施教化则捉襟见肘,乃至于往往理屈词穷、斯文扫地。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修养学识代表着教化功力。除了历练,主要靠阅读积累。我虽微不足道,当初曾有生不逢时之慨,却对书籍情有独钟,读来受益匪浅。小说之引人入胜,戏剧之荡气回肠;诗歌悦耳铿锵,政论雄辩而恣肆;散文形散神聚,骈赋严整而音韵洪亮;哲理旨意深邃,耐人回味;传记辞约而精,读而知得失兴替……而“诸子百家”,自是风格各异。

我从小学开始就渴望读书,《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大名著、历代演义、外国小说、戏剧,乃至“阅读与欣赏”、“文章解析”之类,读来如获至宝;初高中的文言文精读过三遍,自学了“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优秀诗文必欲背诵以为快,而对于古诗文的涉猎、精读与背诵,则坚持至今。每逢假期,不读、背、或写点东西,便不踏实。如《古文观止》《三国志》《史记》《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文赋》《文心雕龙》等,也偏爱有加。而如“论点论据大全”之类,则读了多个版本。积累多了点,施教化与写东西也常觉成竹在胸,我——及与人合作发表的论文也将近60篇,这自然得益于阅读、背诵之功。而现在的——尤其是年轻教师,风华正茂而天资颖异,倘能潜心读书,博观约取,必能厚实积淀,丰富内涵,修得教化真功。

二、学生要有书读,能够喜欢阅读

由于时下片面地盯着成绩,还要各种教辅,已使学生不堪重负;现代信息又光怪陆离,也会使之目眩神迷 ……学生已是应接不暇。而在乡村,图书又极缺乏,学生几乎无课外书可读,思想苍白,积累不足,倘不添置及大力激励阅读,仅靠课本有限的几篇文章,而谈什么底蕴,岂非缘木求鱼!阅读志趣更是无从谈起,还指望什么厚积薄发!所以,务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并引领学生渐渐喜欢阅读。

三、管理者应建立鼓励阅读机制

要厚实文化与思想积累,提升品位,就要使师生生成动机阅读而如饥似渴。那么,就当提供各种有益图书,建立鼓励阅读机制。可定期开展读书研讨活动:包括读书论坛、学习心得交流会、读书研讨会等;可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及背诵比赛,或评选年度读书人物;还可鼓励教师发表读书心得乃至教育科研论文等,由写知困而促读;还须设立各种奖项以激励。总之,要搭建平台,给予展示机会,让师生都获得一种认同感、成就感。

第13篇

读书应该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修行。小学时期是人生记忆最好的时期,学生的课程压力相对于初中、高中来说不是太大,时间比较充足,正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期,学生能否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开启一生读书之旅的起始点,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学校读书的口号轰轰烈烈喊了许多年,因为缺乏系统的读书方案和管理制度,加之老师教学理念的僵化与陈旧,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主宰课堂,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都处于“自流”状态。鉴于此,如何站在学校层面来探究出一套科学可行、长期固定的管理模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精心营造书香盈盈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真正受益,获得可持续的、更长效的收益,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双线是指学校和家庭。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把“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拓宽读书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在学校(学校)重点读教材,掌握读书方法,课余和课外(家庭)时间读学校“读书工程计划”中的书和自己喜爱的书,使读书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级指学校将学生的读书规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会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读书数量、相应的书目,每个学生都要由低到高逐级达标,从入校到小学毕业,始终有学校的读书工程规划做指导,完成相应的阅读目标,从读书中受到熏陶,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培养模式指学校系统地制定出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读书管理方法,从书目、数量、方案、测评等方面形成一个科学可行、长期固定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形成读书能力,从书中不断汲取知识和精神营养,培养现代小学生知书达理、学识渊博的个性风貌。

三、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利用文化长廊和教室内的学习园地营造读书氛围,班级要有自己独特的布置,办靓教室,学校对班级文化每学期进行检查评比。除了现有宣传栏外,校园各楼层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校园文化广播站、电子显示屏等成为传播书香的一种媒介,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智的启迪、行的规范。

学校制定初、中、高三级读书方案:各年级组长结合学生的年龄、喜好为学生量身订制读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月上一次读物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上好读书指导课,主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减轻作业量,保障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手捧图书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夜晚。

2.教师引领示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制订读书计划和考评方案,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教师读书论坛,汇编校刊,成为一本专业交流的特色刊物。并组织以“高效课堂”模式为主题的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磨课等教学竞赛活动和教研论文征集活动,寻求适合不同层次、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每位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不忘记学习,不忘记充电,才会有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精心策划系列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读书

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精心策划系列读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低年级可开展读写绘、经典诵读展演、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中高年级可以开展书签制作、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演讲、读书手抄报展评、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优秀的读书写作作文汇编成册,并争取在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增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语文周、读书节、艺术节等平台为学生展示交流搭建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火花。

4.提倡“亲子阅读”,家校联动共同育人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关键。

要更新的家长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创设更好的读书环境,发挥家庭教育优质资源,配合学校的读书工程计划的实施。学校为家长、学生制订亲子共读计划,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告知家长近期读书书目。学校定期开展“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亲子读书交流会”展示读书成果,帮助孩子走上自主阅读之路。

第14篇

一、 多管齐下, 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我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

四、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弟子规》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评选一次“明星家长”,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阅读”。

第15篇

你们好!下面我向大家作关于我个人担任小学一级教师这一职务期间的工作汇报。

本人自1993年从南安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从教至今,已有整整十六年的时间。在这弹指一挥间,没有太多的精彩,更多的是一些平淡与繁琐。然而,内心却时刻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那就是彰显正义、宣扬公理,让教化施行天下,让祖国增添更多美丽的花朵!

2001年3月评为“小学一级教师”。任职期间,工作笃实,履薄临深,兢兢业业,努力而行。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量比较繁重,其中有三个学年所带的班级学生人数逼近甚至超过70人,却能坚持以大局为重,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努力把工作做好做实做细,所带班级多次获得“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

教学工作中,本人义无反顾地转变教学思想,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重“导”轻“灌”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期间指导和培训的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也取得显著成果。2008年六月指导学生参加县教育局和县环保局联合主办的中小学生“环保、节能、减排”征文比赛获小学组一等奖;2008年10月指导学生参加县教育局和县水土办联合主办的“水土杯”征文比赛获得小学组二等奖;2007年3月指导学生参加县第一届青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获三等奖。

还积极参与学区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业务技能竞赛和教研活动。2005和2006年分别参加学区举办的优质课评比和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板书设计第一名。2009年四月参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获一等奖。2009年5、6月间,在参加惠安县教育局主办的“开成杯”中小学教师读书论坛,荣获学区一等奖和县级优秀奖。又于校内积极参与和组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每学期都主动担负起学校公开课的教学。

且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多篇,分别刊载在省级教育cN刊物上。其中:《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一文发表于《陕西教育教学》杂志2009年1-2月号上;《让阅读教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一文发表在《吉林教育》2008第35期上。

平时,还主动利用自身所学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指导新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扶助他们起步,帮助他们克服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顺利地开展工作。2009年5月指导刘淑娥老师教学论文写作,参加《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期刊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

学习之心虚怀若谷,每学期都能积极参加学区和县一级组织举办的继续教育,并利用业余时间不停给自己“充电”“加压”,于2003年取得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2006年又就读行政管理本科专业。

并积极参加学区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至今无偿献血两次。

有句话这样说:习惯于劳苦,鬼神都会钦服。由于工作业绩较为明显,2006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东岭学区和东岭镇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