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题式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
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
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
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3.教学实施步骤。
(1)确立专题。专题的确立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要比较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创造,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各个专题要独立成篇,专题内部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2)准备教案。教师要对每个专题深入钻研,围绕相关专题搜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组织、编排,备好教学内容。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3)专题讲授和研讨。可由教师引导讲授专题,然后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针对专题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小结评点。(4)专题小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延伸。
四.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专题化设计。
专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为教师所熟悉的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是一个促进,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此外,专题式教学要求对大量信息、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组织、编排,加大了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问题。
运用专题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课堂教学模式的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变这种固有的上课习惯和观念,这种教学互动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以“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差,更容易对课程产生消极怠学情绪。
3“.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式 教学模式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原则或线索组合为一个个专题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不象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而是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教师根据这些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专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对于这门课来说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值得尝试。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3.教学实施步骤。(1)确立专题。专题的确立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要比较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创造,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各个专题要独立成篇,专题内部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2)准备教案。教师要对每个专题深入钻研,围绕相关专题搜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组织、编排,备好教学内容。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3)专题讲授和研讨。可由教师引导讲授专题,然后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针对专题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小结评点。(4)专题小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延伸。
四.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专题化设计。专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为教师所熟悉的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是一个促进,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此外,专题式教学要求对大量信息、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组织、编排,加大了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问题。运用专题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课堂教学模式的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1]148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变这种固有的上课习惯和观念,这种教学互动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以“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差,更容易对课程产生消极怠学情绪。
3.“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由于专题式教学改变过去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孤立地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等老一套教学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来提升课程的文化品位。”[2]26它有选择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成各种专题,把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恰当的方式,系统有序、有的放矢的表达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传统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节进行讲授的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陆菊.高职院校专题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选修课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1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1 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见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1.2 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课前不注意预习,也不知道该怎样预习,更不能提出在预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3 缺少解题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1.4 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
1.5 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交白卷。
1.6 缺乏监管,这些年绝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管理学生的是老人或亲戚,有的甚至是自己一人在当家为人。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没有父母的关心、引导、管理。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缺少关爱与帮助。
2 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
2.1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2.1.1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1.2 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1.3 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2.1.4 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对学困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2.2 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
2.2.1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等等。对待学困生,要降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2.2 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2.3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
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论文摘要:当前多媒体作为强有力的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教学第一线。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并就艺术设计教学在多媒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共同的见解和对策。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1、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有效地教授一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应该是放在首要的任务。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多媒体中的形、色、声是一种控制兴趣的工具。只要把兴趣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就能产生求知欲。
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多媒体能有目的地创设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根据我专业课程开课情况,比如讲授如《中外建筑史》、《室内设计概论》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授课。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与文字的穿插,学生听起课来不觉乏味,看起屏幕来也不至于视觉疲劳。
2、对所学知识认识直观,理解深刻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些是在生活中取得的,有些是在学习中积累的,但大量的则需要教师在课堂卜演示直观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的。
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展台在展示区的重要性,以及展台与所要展出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系列不同色彩的展台与所要展出物品的组合,让每对组合有充分的对比关系,如冷暖感觉、华丽与朴实感觉、积极与消极感觉,这些心理感觉会很迅速直观地通过屏幕呈现在学生眼帘,教师不用多说,学生们已经在画面中明白和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展台与所要展出物品的组合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又如《家居设计》课程中,家居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设计特点是教学的重心,也是难点。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完全接触设计类课程,所以很难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做设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讲台上拿着讲稿枯燥地向学生讲授各个知识点,学生既不可能简单的从老师语言中去体会,也不可能仅仅从几张有限的书本范例中来领悟。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在powerpoint软件中先将收集好的图片结合文字给学生讲解,然后再切换到autocad或者其他绘图软件中进行实例构成的演示。由于电脑演示的快捷与方便,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也很快就理解了重点教学内容。
3、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课后巩固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速度,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比如在教学《餐饮空间设计》这门课程时,在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作业,让学生在人机结合与主动学习中既发挥白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提高r学习效率,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为了更好地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方便性、高效性,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教学为前提,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活泼而宽泛、频繁地使用。2)艺术设计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更是如此。
4、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够配合教师将授课内容生动的阐释授课目标,并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这绝不是说只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像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没有特别突出知识点,而老师的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卜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没有给于学生思想形成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脉络的展现。而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则需要教师的恰当讲解、学生自己的思考共同完成,而非机械的完成,这也正符合所说的“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建逻辑关系规则库”。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的生理规律,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
由此可见,两个教学理论就是要把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职业理想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是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堪n,尤其是县级非重点中学、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调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课题组做了一次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顶山市八中、平顶山市九中、叶县叶公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和叶县一高、鲁山一高、平顶山市二中、襄县一高等4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职业理想、所读教育论著论文、语文教学研究、最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情况等31项,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75%的中学语文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各种名目繁复的评估、考核、总结使得中学语文教师耗掉不少的体力精力疲于应付,并逐渐产生一种职业疲惫感;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绑架带来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都令他们缺乏职业的幸福感。长期的压力积累得不到释放,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沦为谋生的工具,哪里还有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怎么会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热情是教育事业的最大威胁。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观念滞后,角色难以转换。调查问卷显示,68%的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依旧按照原来的套路实施课堂教学。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理念无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师固步自封、宁可守旧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课改背景下视阈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大翻转,中学语文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离开满堂灌无所适从,角色转变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而无法实现。
三是知识更新率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问卷中86%的语文教师每学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78%的人近三年没有看完过三本教育方面的论著,67%的人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教研论文。而且,问卷调查中“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仅有35%的教师能够写出“导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体现新课改精神内涵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率比较低,没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旧满足于旧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无法与新课改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精神实质的要求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单一不求新变,问卷中同样显示出65%的语文教师对于基本教学技能运用比较薄弱。
四是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堪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5%,而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各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中学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培养、入职门槛、入职后的各种职业培训、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它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中学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知”“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等14个领域内要达到61个方面的专业素养指标与要求。从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持有传统的专业理念故步自封,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的专业理念缺乏,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全面,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需要极大的提高,与新课改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新时代对语文教师从业标准的逐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必将是一个历久弥新、持续长久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中学、教师个人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共同来努力才能达到成效,绝非是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理想。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升华专业理念,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希望达到的个人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境界,是语文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每位教师来讲,树立职业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在意义。只有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为实现理想而激发的内在动力,才能刻苦努力,为实现职业理想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灵魂的塑造者,要领会到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深刻懂得教师职业的伟大和重要意义。段落修改
(二)转变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改革,其先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付诸于切实行动。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新课改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即是说,新课改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向主动的适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转变。对教师来讲,要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向“引导”转变,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与转换。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的呈现者、现有知识信息地整理者和传递者,而是比原来的单纯“教”有着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极其重要的配角。知识的更新与爆炸使得教师即便穷毕生精力也无法将其全部“教”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与方法并自觉养成信息处理的能力,才更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鱼”。
(三)扎实做好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主要在师范院校,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师范生高标准严要求。
从专业素养的视角来看,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语文教学法等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并且将教师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内外。甚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演讲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师范生的师德观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渊博知识、谦逊有礼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什么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明了“师范”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树立师德观念。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环节应该是一个“教育实习――反思――再教育实习”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许多师范类高校只重视第一个阶段教育实习,缺少最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实习”后两个阶段。缺少教育实习的反思阶段和在教育实习阶段,使得教育实习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没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专业知识,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补缺。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十八周即一个学期[2]。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做好入职后的培训与学历提升。入职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与学历提升是较好的途径。一是加强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力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意识和教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面,是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通过制定并实施“国培计划”,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前岗前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更好的胜任中W语文教学工作。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任职学历标准,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在职进修语文教育硕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等提升学历渠道以及招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三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形式灵活,可以脱产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解决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新课改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时代性来看,都对中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逐渐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了解我国语文学科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还要对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面对某些交叉学科的科普说明文以及与学生沟通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将无从下手。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向同行业专家和同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多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多阅读语文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的专著、教研论文、教学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六)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地通过教学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将逐步提高。而且,教学反思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学反思基础之上的提高与升华,没有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很难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文字将这种教学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动的开端。教研活动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单单是个优秀教案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独到见解的的、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因此,教研论文可以看成是教学反思的提高和凝练,是中学语文教师思维活动中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也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学好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
1.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院校审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课程实训教学安排上没有系统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衔接性,致使实训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和缺漏的现象;同时实训课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实训资料简单过时,与现代审计技术极不配套。这些都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校内实训教学内容较少
审计专业对审计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各高校校内实训都存在实训内容少的问题。目前校内实训主要有手工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模拟实训需要大量的企业真实账证及报表等作为实训资料,而学校能够取得的实训资料通常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至两套会计业务,会计期间也较短,一般仅为一个月。而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往往复杂得多,舞弊手段也千变万化。而在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中,教师往往只对软件功能进行介绍,重视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忽视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的教学。学校实训教学内容少,主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审计实训资料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审计资料一般需要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全部财务资料,但企业往往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为学校提供完整的财务资料。从企业获取的财务资料还要经过老师的筛选、补充,要保证资料连续、相关以及数据的勾稽关系,难度很大。其次,高校实训教学研究及开发能力不足。实训过程中收集审计资料要通过审计软件平台提供给学生操作,需要建立数据模型。而当前的审计教师实践经验普通不足,很难为审计实训教学提出有力的教学研究、开发和实施的技术支持。最后,高校的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对审计专业实训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起步软晚,要改善实训教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
1.3校外审计实训效果甚微
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训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审计工作环境,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审计校外实训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制定了相关实施制度和考核方案。但从效果上看,审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与预期普通相差甚远,多数只是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学生对校外实训不重视,不能真正参与实习单位实际操作。加之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较为分散,指导老师很难系统地指导和参与整实习过程。部分实习单位出于项目保密原因或者项目规模大、时间长,以及学生自身能力能的原因,不愿将学生安排到主要业务岗位,使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审计操作,无法了解审计过程,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部分实习单位规模过小,相关资料不全,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配合相对较好的实习单位,也只是为学生提供岗位和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效果不容乐观。
1.4教师的实训能力欠缺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与理论教学不同,教训教学要求老师即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精通审计实务、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又要有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审计属于新兴专业,目前多数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不熟悉审计工作的实际运作,又缺乏必要的调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很难真正指导学生,不能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导致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欠佳,达不到预期目标。总体上看,真正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审计教师还十分缺乏。
2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要始终体现审计活动的特点,将实训教学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实训体系的仿真性优化。
2.1构建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学校应根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审计专业实训课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即巩固理论知识,又增加实际能力”为基本原则,建立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课程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注重前沿审计技术的吸收和运用,将综合案例分析、各课程的同步实训与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训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从知识结构到实践能力全面合格的审计人员。实训中增加设计性内容,增加仿真内容比重。在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方面,除了基本审计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如资产评估、风险的评价和控制等等;广度方面,不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还应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企业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针对实际状况的设计性实训教学内容,例如,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审计,让学生亲自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完成审计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优化方案;对具体企业,根据实际管理和财务状况确定内部审计重点,执行内部审计等。这些研究性实训内容的加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实际审计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认为实训只是简单的验证性练习的错误观点,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参与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去体会真实审计环境。适当加大实训学时的比重,但是不可过多的强调实践学时而忽略理论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训课程的考核,提高学生对仿真实训课的重视程度。考核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审计过程的理解和处理过程是否合理、正确。
2.2改善校内、外仿真实践环境
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审计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仿真实训过程可以简单再现的真实场景,这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很多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另外,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是解决实训内容缺乏的渠道之一。校内实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仿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复杂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仿真实训结束后,深入事务所和企业进行校外实训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训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仿真实验的效果,同时在校外实训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实际审计过程。同时在实训中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向学生介绍实际操作各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亦可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增加感性认识。在校外实训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要与实习单位充分沟通,使实训落到实处。
2.3提升实训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1)传统实践教学方法与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不适应。数字媒体专业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知识覆盖面广,在实践环节中涉及的知识门类比较多。传统的针对一门课程理论知识设置实践环节的做法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影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观上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2)实践课程中的设计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锻炼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现有的课程设计环节得不到足够重视,课程设计大多在学校进行,流于形式,没有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以致最终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企业的需求。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构建原则
应用型人才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及技能型人才,要求将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具体项目的实践中,重点在于“应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直接面向具体行业的岗位人才需求,与相关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并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高校定位和当前客观情况,同时要结合社会行业需求。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原则主要有相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以学生为本原则。相符性原则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专业特色和定位,在满足学科动态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构建能够体现学生层次特点和突出专业优势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二者要紧密结合,统筹考虑,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创新性原则要求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根据相关行业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学生的不同层次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构建数字媒体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我们在上述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创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层次内容,从基本实践能力到专业实践能力再到综合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紧密联系,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1)基本实践能力。基本实践能力训练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备初步的动手能力,通过基本课程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环节完成。基本课程实验承担的任务是“了解”和“理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训练操作能力为主;综合设计实验承担的任务是“综合”和“应用”,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为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后续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设计如图3所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项目实践、课程设计和创新型实验3个环节完成。项目实践由教师挑选适合学生能力的小型项目并将其划分成多个模块,交给学生分组实施,每组负责一个或多个模块,最后将各模块组合完成项目设计。这是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严格和全面的基本能力和技术训练。课程设计是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的专项研究活动,这一环节由教师指定相关课题,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队并承担课题的不同部分,各自完成设计、报告和答辩3个环节。课程设计模拟真实的工作状态,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型实验是专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属于开放式实验,通常可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由申报。该环节承担的任务是“研究”,指学生在熟悉并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参与或自主设计研究探索的实验。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习知识面,真正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3)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通过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3个环节完成。专业实训在企业实训基地完成,是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是对真实工作岗位和职责的模拟;针对企业的具体专业能力需求,搭建起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以锻炼学生在真实项目需求环境下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该阶段由企业指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实现课本知识与行业专业实践的对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检验实践能力水平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的课题由教师在毕业实习课题的基础上给出,不仅要体现对本科毕业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还要体现出专业的学科特色,帮助用人企业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3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为主线,解决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生能力不足与行业、企业对人才专业素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教师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使教学各环节紧密联系,循序渐进,令教学体系具有明确目标并呈现出既统一又有层次、阶梯式培养实践能力的特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
4结语
1.教师观念落后
酒店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对酒店管理的实际操作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的知识构架也仅限于理论部分,本身就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契合。而且部分老师认为,课堂主要是教授理论知识,要想获得实践经验,就必须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从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气氛沉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裹足不前,无法培养出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怎样才能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摆在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头等问题。
3.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许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一直没有更新换代,仍然是很久之前的版本,这就导致学生的眼界受限,不能了解新的酒店管理方法。有些甚至是以国外的某些教材来进行教学,而这些教材中所选取的国外企业的教学案例并不符合本国国情,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忽视了实际运用中的适用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
在《体验式学习的力量》一书中,作者英国国际培训专家柯林•比尔德提出,体验式学习是指人们在以往的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经历或事物的观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化中获得的洞察。我国对于体验式教学法并没有提出统一的定义,从字面上来看,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相关知识。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被定义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从学生出发,设定某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亲自参与这个过程,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把握住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通过形式多变的教学方式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酒店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新的市场条件下,酒店行业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到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理论知识体验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进行理论知识体验教学,该部分通常作为入门课程来学习。通过对大部分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选择酒店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跟风性,其本身对于酒店管理并不了解。同时,在进行理论知识授课时,院校还应该组织相应的认知实习,让教师带领学生到酒店进行实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对酒店的建筑风格、装饰细节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与酒店员工真正做到零距离,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获得对酒店的大致认识。
2.情景模拟体验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因此通过模拟酒店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来处理这一角色承担的某些工作,从而体验到该角色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的意义,这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酒店管理的操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情景模拟体验教学中,教师则扮演着导演和教练的角色。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让学生明确模拟情景的主题、内容、程序、操作方法以及目的,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进行。
3.实践训练体验教学
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综合化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酒店的相关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为了使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们必须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比如生产实习等等。除此之外,学生们应该利用寒暑假,到酒店实习,以体验与酒店相关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了解酒店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酒店管理联系起来,及时更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得自己的知识框架更加完善。
4.毕业实习体验教学
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前,学校应当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安排一次毕业实习。也就是说,让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星级酒店实习,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酒店的工作环境以及运转机制,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将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而且通过独立完成工作的任务,可以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体验教学成绩评定
体验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再是通过理论试题和实践试题组成的一张试卷,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系统。两者中更看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因此按照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的比例划分。平时成绩主要是看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网络教学区的讨论活跃度以及体验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期末成绩不只是考察理论知识,还加入了体验技能的考核,这就顺应了体验教学的改革需要。而对于每个体验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的评定,不再是教师一人评定,而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并且要保证评定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可以将评定系统分成几个小部分,比如知识表现、情感表现、方法表现等,分别进行评定之后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评定结果更具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1.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限制酒店管理人才的成长。因此,为了向市场输入更多的酒店管理人才,保证人才市场的需求得到满足,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上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革新教学理念,其次是改变教师观念,最后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方能使高等教育向前稳步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等教育人才。实践已经证明,体验教学法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并推动教学改革。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合作性
体验教学法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主体地位。而学生们通过情感的投入,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因而更容易把握教学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可以体会到创新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也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由于体验式教学中的教学活动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后,小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统一行动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组员之间必须团结合作。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探讨与决策,会使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团队意识也会有所增强。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自主查询资料,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查询到的资料分析问题,并解决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不仅仅是要对操作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们的心智得到提高,能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着力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4.提高教师的创造性
要想给学生设计一个适宜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教学知识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以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五、总结
1.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的认识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改革.虽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行最彻底的一次,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次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不能完全覆盖的,例如:视图与投影、始建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以及数学建模等等,这些内容在现在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中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是对原来的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如对立体几何的处理,采用了新的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因此,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大地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在不断地提高.众所周知,高师院校是培养教育基础工作的根源,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等综合型人才的重担就要落高师院校的肩上.因此,对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3.现代高科技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介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和高科技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
脱离原来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内容创新、素养本位”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培养目标———端正的思想、品德兼优,并遵循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原则:一是树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甩掉传统的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方式应该由以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知识的强化,拓宽学习领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五是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改革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构成了课程体系,然而对课程类别、各阶段主要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改革方向以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分支机构的改革就实施了课程体系的初步完善,再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就构成了完整的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主,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创新、实践”为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主要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是改革数学专业课程.数学课程是在校学生的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中,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非常的困难.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合理、适应性好以及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教学设备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渐渐地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对于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等学习中,只是有老师教,学生学,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现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设施,来实现高师数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树立“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摘 要:近年来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发展迅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切实提高影视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当下高校专业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立足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实践,通过明确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性教学理念,突出专业教学特色,尝试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改变专业考核形式等途径,力求探索出构建具有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能力。
关键词:文学写作;同质化;传媒特色;专业结合;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2-02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普通高校传媒专业招生也呈现井喷之势,“到2005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已有1994年以前的66个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间增加了202个专业点”[1]。但绝大多数中国高校的传媒专业正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资深记者出身现为著名新闻教育者的陈婉莹表示“新闻系培养出来的人就业很紧张,很多单位都不愿意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认为当前的新闻教育存在“专业基础薄弱”、“技能训练不足”、“不读新闻文本”、“专业理念淡薄”的四大缺失[2]。这些问题作为传媒艺术类的专业,不仅和新闻专业同病相怜而且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落实传媒专业学科的实践性有极大的意义。
一、传媒艺术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概况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础写作》一直作为普通高校人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既有助于专业论文的写作也能成为就业的优势所在已成为许多大学师生的共识。但这种写作意识主要局限于应用文。
传媒艺术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媒体要求的综合性人才,简言之即能说会写强制作,显而易见,写作能力即是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基础写作》一直是普通高校广电编专业的通识课之一,也是广电编专业的必修课,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为以后开设的《网络新闻编辑》等课程打好写作基础。因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要求,一般高校在设置写作理论课的同时配套有相应的实践课时。
目前市面上高校《基础写作》教材多按照写作理论、新闻文体写作(消息、通讯等)、文学文体写作等内容顺序进行编排,如陈亚丽《基础写作教程》、董小玉《现作教程》等。这种编排较好地体现了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的过度,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人文专业包括传媒专业的写作要求。
二、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传媒专业的写作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熟悉写作活动的动态过程,并能自觉地以传播工作者的‘眼光’审视生活、表现生活;应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规律;应熟练地撰写散文、微型小说、剧情介绍”,这种目标显然是基于培养合格传媒人才。
在文学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这一写作教学目的并非易事。传媒艺术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学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不仅如此,艺术生在文化学习中还普遍存在着自律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文化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通过笔者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学写作教学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同质化教学。在过去大多数高校,一些新闻传媒专业一直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分支,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新闻传媒专业开始发展成为独立院系,其绝大部分师资仍然是来源于原来的中文教师,因此其在基础写作教学上仍然停留在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思维模式上,这样忽视了传媒专业的实际及培养目标的写作教学难以达到传媒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这种教学弊端尤其体现在文学写作上,如果说新闻文体的写作还能够较好地体现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在文学写作上则很容易雷同于一般中文教学,即把传媒学生当中文学生来教。这种同质化教学抹煞了传媒艺术专业及学生群体的特性。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学生的基础层次还是培养理念上,二者相差甚远。
2.质疑文学写作教学存在的意义。写作能否通过教学来提高?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2009年复旦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开设“创意写作硕士”,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写作人才,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许多作家对于写作能否通过培养提高的讨论。很多师生都承认通过模仿等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而对于文学写作教学的作用,包括许多成功的作家都以自身的事例提出质疑。这种思想也影响了高校学子学习文学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不将文学创作能力作为专业能力的传媒学生更是对文学写作的教学产生消极排斥情绪。许多传媒艺术类学生对文学写作教学对于传媒艺术专业的意义存在怀疑,一些文学写作教师也认为文学写作应当在广电编专业写作教学中删减,导致在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中,文学写作教学敷衍应付,某些文学写作理论教学变成了文学理论课或鉴赏课,长此以往,文学写作教学在传媒艺术专业教学中成了一块鸡肋。
传媒艺术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亟待新的转机。那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如何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服务呢?
三、凸显传媒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尝试
以董小玉所编《现作教程》为例,文学文体写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影视文学等几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文学与传媒的天然紧密关系使得在广电编专业中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体系成为可能。教师要从教学理念上树立正确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现与本专业的最大结合,最终达到传媒教学目标的实现。
1.树立传媒专业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为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服务的,因此要牢记广电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及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影视传媒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广电编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又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本专业又能提供相关设备,这些都是广电编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些优势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贯穿传媒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大大促进教学效果。
2.凸显传媒艺术专业特色。在散文、小说、诗歌这些纯文学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之与专业结合。
(1)积极建立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环节中的结合点。例如散文写作教学,作为重要的文体之一,学生已经在中学阶段了解了关于散文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基本的散文写作及鉴赏能力,许多学生对于散文写作也具备一定的散文写作经验。如果仍旧重复进行散文理论讲解、散文鉴赏及散文技能分析的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失去了高校专业教学提升拓展的意义。
散文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是什么呢?传统的散文写作教学以散文文本为教学主体,文稿写作为主要训练手段,而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则可以适当选择电视散文作为教学形式的尝试。电视散文是视听语言与文学语言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运用电视的形式介入散文创作,并对文字解说词和画面编辑都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尽管电视散文与散文在写作上因载体形式等不同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传媒学生具备画面拍摄、剪辑等专业技能,鼓励学生通过策划、写作、拍摄等手段自己动手制作散文,将散文的写作融入到专业技能中。传媒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文学与传媒之间的结合,在电视散文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认识到文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而电视散文的最终制作质量将直接显示出创作者的审美思维和传情达意的表现能力。这种审美能力是散文和电视散文的共同要求和终极追求,因此电视散文的创作不会影响学生的散文文学写作思维,反而会加强学生对这种审美艺术的感悟。充分运用传媒专业的特色及优势,加强文学写作的教学。如在诗歌写作中,传统的诗歌写作教学主要是鉴赏与模仿训练,教学效果低下。在当前大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氛围下,部分传媒学生认为诗歌学习远离传媒专业应用,对诗歌学习兴趣较低,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寻求诗歌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鉴赏诗歌名作,使学生充分感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但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分析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维创作诉求,若将诗歌赏析由传统的文本分析转变成视听语言的表达,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整体感悟更能促进其专业技能练习。如设想将诗歌《错误》拍摄成MV,请设计其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若要设计出优秀的分镜头脚本必须要充分理解原作诗歌,揣摩创作者的意图,最终选择适宜的画面、音乐等表现手段,体现出与原作忠实一致的风格,这也是文学鉴赏中的二次创作的体现。而脚本创作还涉及镜距、镜位等的选择说明,所以合格的分镜头脚本是一次诗歌写作和专业创作的双重检验。同样诗歌MV和诗歌鉴赏都为了训练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意象、情感的艺术感悟和实践表达,同样都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
(2)探索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考核环节的结合点。教学环节中转变思维,积极寻求文学写作与专业实训之间的结合点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写作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考核环节若能体现出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积极的文学写作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尝试。在文学写作试题设置上,侧重体现文学写作在传媒专业中的实践运用要求和技能考核,如在小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在影视圈中小说翻拍影视的热潮,通过改编成影视剧本的小说与原著比较对小说写作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小品、话剧等形式。
笔者曾设置了这样的考题:
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冯巩、王宝强等演的小品《公交协奏曲》剧本来源于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小小说。请阅读以下一则小说(略),以此为蓝本发挥创造力将之改为小品、戏剧或影视故事等。(允许内容编排、人物设置等合理增删改动)。
3.明确文学写作教学的定位。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不是为培养专业作家而应该是广播电视编导体系教学中的一环。因此认识到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服务于这个系统,是为培养综合人才服务的,所以文学写作教学应该是立体综合的。
文学与传媒的渊源紧密深厚,传媒学生必须要加强文学修养及提高文学综合能力的学习,为今后就业工作练好内功,文学写作是传媒专业的基础通识课,有效的文学写作教学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解说词创作及文案策划等能力。最终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就业能力能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对当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积极性的有效提高,加强教学硬件、软件等的升级,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才能在有效落实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1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构成
(一)课程设置方面
在媒介融合时代下,高校必须注重课程设置方面的创新,才能培养出新闻业需要的各种优秀人才,从而满足其对人才提出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化方式,在借鉴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模块:第一,调查分析;第二,策划创意;第三,媒介经营管理;第四,摄影摄像;第五,新闻评论;第六,编辑设计;第七,新闻采写;第八,新闻专业基础;第九,文学审美。与此同时,合理制定每个课程群组、能力培养目标组,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目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呈正比关系的,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有着极大作用。
(二)实际实施过程
首先,教材选用。根据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来看,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采用的教材有着重要意义,需要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全面涉及,并不断综合、提升和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整合、优化的目的,对于促进我国新闻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意义。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注重教材选用的实用性、案例的鲜活性等,是对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进行科学衡量的重要指标。
其次,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型”。在实际开展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有效培养、提升,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例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理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可以得到增强,并在与同学、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相关任务。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再者,注重专业技能实训的“全媒体型”。在媒介融合时代下,传媒业对技术、市场规律、资本等多个方面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从媒体用人标准上出发,注重专业技能实训的“全媒体型”,才能真正体现其专业化、市场化、技术化。与此同时,加新办新闻学专业学生采、评、编、播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加强如下几个专业技能的实训:第一,摄录播传;第二,审美;第三,策划创意,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出全媒体需要的优秀人才。
最后,注重课程考核的开放性。以我国某个高校的课程考核模式为例进行分析,其中,课程应用方面的考核内容要适当增加,并提高课程实验学的占比,才能进一步确定如下几个方面的占比:第一,读书报告;第二,课程论文;第三,期末考试;第四,实验作业;第五,其中考试。目前,采用较多的考核模式是“N+2”,即平时的成绩占比是50%,期末考试的占比是40%,课堂笔记的占比是10%,可以很好的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实习体系方面
首先,注重多类型媒体实践教学基地的合理创建。通过校外、校内创建实训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更快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单位可以培养自己的储备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媒体共赢的目的。其次,多层次开展实习活动。一般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开展实习活动时,可以采用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以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在亲身经历各种工作岗位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综合能力。
(四)教学师资方面
在全面加强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注重传媒资深人士的聘请,邀请他们担任兼职导师、客座教授等,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开展学术报告活动。通常上述人士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多,不但可以全面的阐释新闻现场的情况,还能让学生更详细的了解新闻工作的每个细节。第二,教师、媒体记者共同辅导。教师主要督导学生的理论知识,媒体记者主要指导学生的新闻工作,以促进学生更快提高工作技能。第三,合理安排青年教师到媒体单位学习、挂职锻炼等,有利于教师掌握更新先进方法、技能,从而提升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2 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测度指标,主要是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第一,实践教学资源;第二,实践教学潜力;第三,实践教学结果。但是,每个院校的情况都不一样,使得各种测度指标的确定成为当前的难度点、重点。总的来说,很多高校实施的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第一,课程设置;第二,实践教学;第三,实习内容;第四,师资力量,需要注重各项指标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全面性等,并对每个指标的动态性、独立性、代表性等给予高度关注,才能保证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衡量与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与此同时,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是:在社会统计软件SPSS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对每个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其评价方法的应用流程是:第一,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第二,因子变量的合理确定;第三,因子旋转;第四,因子值的科学计算;第五,各项指标综合得分的合理计算。根据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结果来看,其不但能对综合实力进行比较,还能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促进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3 结束语
总之,在媒介融合时代下,新办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新开设的专业,需要加强其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并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提升教学水平,是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需求,对于培养出全媒体需要的优秀人才有着极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庆国,阮冰花,詹向红.浅析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2,01:45-47.
[2]杨庆国,阮冰花,詹向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测度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安徽地方本科院校新办新闻学专业分析[J].东南传播,2012,02:114-116.
[3]戴丽岩.普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4,04:158-159.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课、基础课、必修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为后续的医学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宝鸡职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使用教材为《人体解剖学》(罗秀成、王志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学计划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时间为108学时(不含组织胚胎学),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4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比近四成。可见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还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对人体结构的种种迷惑。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细心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实验临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用伦理学思想来规范学生,引导学生,爱护解剖实验标本,尊重解剖尸体。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见,对刚入门的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正是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为学生以后的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带来隐患。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标本实验时,人体全身骨性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内注射及血管神经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还有消化系统讲解阑尾在人体的体表投影点,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等。这是重点,以后临床工作中经常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验教学上重点讲解和示教,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活标本,找到准确位置,把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教学成为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新补充教学手段。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如活体、标本、模型、动画、录像等)融为一体,巧妙的结合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具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心脏的各腔室时,心瓣膜的形态在实验标本上难以观察到。多媒体软件中模拟瓣膜的形态,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逆流。还有讲述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图。而多媒体软件可将感应器官、神经元及传导通路由浅入深一一串联起来,把平面结构还原成三维立体结构,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理解与记忆。然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师的讲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解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只有10%。而且评分也一般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标本辨认来做为实验打分的依据,这样所得实验分数缺乏客观评价体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学习解剖实验兴趣不高。为突出解剖实验的重要性,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标本辨认、考核方法多样化、计算平时成绩等形成多方面立体评价。增加了与临床专业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知识的考试比例,加大实验标本识别成绩的比例,对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每次实验态度、动手能力、模型标本描述的条理性组成。例如: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先将实验考核内容编号,学生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实验操作项目。首先简要书写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标本、实验方法、实验讨论和分析等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标本识别。最后根据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识别准确性综合打出成绩。这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职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需改进,如教材的建设,实验指导的编写,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还需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医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师哲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三年制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2)156-157.
[2]陶俊良,张东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现状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15(3)374-375.
[3]蒋芳丽.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药前沿,2013(7).
关键词:实用性;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高等院校
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中都已经开设,虽然各高校由于办学特色的定位不同,但就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许多教育理念和关注重点一般都具有通用性。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都应当把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用性型人才最大的特征应当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完善。下面本文将就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进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设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开设此课程的高等院校应当仅仅围绕这个目标,切实深入实践,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努力实现培养能够极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的初衷。然而,在现实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硬件条件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基地匮乏等问题在不少高校中仍然存在,而且,有的还十分严重。
(一)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设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会计专业,特别是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合格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师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许多教师多是从事会计专业教学活动多年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与社会进步保持一致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方面知识,特别是与电算化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着较大的水平限制。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匮乏,使得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自如的引用实践案例对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形象、透彻的阐述,纸上谈兵式的传统知识传授,无法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实际会计业务的动手能力。现阶段,开设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会计基础、中级会计学、财务管理、会计分析等,这些课程是构成会计学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具有专业性较强、通用性较高的特点,但却在实践方面缺乏联系的紧密性。学生在学习每门课时,往往只从本门课程的知识出发,很少会发散思维,做到前后相互联系、理论联系实践。教师教学也常常采用立足教什么就灌输什么的理念,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被人为的分割,会计教学变得抽象化。这种系统化较差、实用性较低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毕业时无法做到对会计知识的全面掌握、融会贯通,更加无法把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致使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这些都会给其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硬件条件不足,实习基地缺乏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须有足够的专业设施辅助,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落实。实践教学专业设施不足主要是因为高校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金蝶、用友、ERP等财务会计办公软件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贴近实际业务处理的必备专业设施,经费投入不足使得软件及机房无法到位,那么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徒有其表,许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即使有个别单位愿意接受,接受的学生人数也只是一两个,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重视教师教学及实践能力的均衡提升
名师出高徒,要实现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目标,首先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会计专业教学往往教师教学能力较强,而实际运用能力却十分有限,改变师资力量的现状,就应当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两种能力的均衡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企业引进专业素质人才。高校可以采用高薪、提供住房等优惠政策,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才担任教师,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
2)建立代帐公司,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践能力提高的场所。代帐公司的建立是为了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有限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实务培训,以提高他们实践能力,从而支撑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根据财政部相关规定要求,代帐公司有三名以上具有从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和一门会计师以上专业人才进行负责,有固定场所、健全业务规范和管理制度就可以成立代帐公司。建立代帐公司对于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来讲具有极大的可行性。通过代帐公司不仅可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二)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三)有效统筹校内建设校外交流,切实落实实践基地工作
实习基地是为了验证并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会计实践的实际动手能力,以便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高校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提供主要可以通过校内创建、校外联络的做法。校内创建一般初始投资较大,但着重可以持久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服务;校外实习基地的需找,往往需要学校领导积极联络,虽然费用不高,但涉及到事件、人数、方式等问题,学校对其控制力较低。高校应当综合两种方式,一般提高实践基地取得的可能性,切实落实实践基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廷辉.西部民族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纲[J].会计之友,2012(02).
[2] 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7).
【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程,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然而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却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其教学质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文章从中专英语教学现状出发,浅谈了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中专英语;教学质量;建议
英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交流类学科,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在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存在着教学制度、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中专英语教学的质量产生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对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中专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各大学校都将英语作为重点教学科目,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然而在中等专业学校,首先由于学生基本都是初中考高中落榜的学生,初中时英语基础就不好,在学习上本身就缺乏了进取心,加之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不是很好,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另外中专学校本身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度就相对较低,部分专业每周英语课只有一两节课,英语只相当于一门副科,这对于英语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教学制度不完善
在中等职业学校,对于英语的教学不够重视,也没有一套完善的英语教学制度。学校在英语教学上,没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没有科学的教学编排,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没有给英语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中专的英语教学始终停滞不前甚至是处于倒退的趋势。有的学校虽然装备了完备的语音室,但几乎只是作为一个摆设,很少将学生带到语音室去学习。
2.师资力量薄弱
在很多中专院校中,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而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英语教学的质量。近年来,有的学校部分专业发生萎缩,这些专业教师就有所剩余,不少学校就将这些富余教师改教英语,他们毕竟缺乏英语专业知识,教学上也就很少有激情来煽动学生的热情,教学效果较差,这样的师资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3.学生素质偏低
相比于普通高中,中专院校在生源上是比较匮乏的。中专院校面临着与普高、高职的激烈竞争,招生压力非常大。生源就是学校生存的基础,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不少学校纷纷降低招生门槛,从而使得很多素质不达标的学生进入中专院校,最终造成生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三、提高中专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1.制定科学的教学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教学的根本,在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制定相应的英语教学制度,合理编排英语教学课时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英语教学目标。学校还要加大对英语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比如很多普通高中都建有专业的听力教室,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中专院校也可以建设这样的专门教室,这对于提高中专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要提高中专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要从教师的招聘做起。在进行英语教师招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招聘要求进行选拔,加强对于应聘者英语专业知识的考查,了解他们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对英语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拔。学校还要对新英语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邀请一些类似于新东方等专业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这对于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3.制定合理的招生门槛
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降低招生门槛也无可厚非,高校扩招也都是处于这样的原因。但是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必须制定合理的招生门槛,不能盲目地降低招生要求。学校可以让招生人员对生源质量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研究,设定一个合理的招生底线,然后学校根据这个招生底线招收一些相对优质的学生。
4.坚持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欢迎。在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去,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立一个情景,然后让学生各自分组进行模拟演练,将老师设定的情景用英语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将英语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随着英语交流的越来越频繁,对英语的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中专英语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多方面进行解决,努力完善教学制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飞.浅议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178
[2]杨露.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345
【摘要】英语翻转课堂的出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亦先学后教。同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需要承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要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外对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做了相应的研究。该文着重分析了教师的角色转换,同时也提供了教师角色转化和翻转课堂实施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师角色 英语教学
一、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及趋势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的视频及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并指导学生课前完成,此后共同在课堂上参与相关互动的课堂活动。这一理论基础最早是来源于埃里克?马祖尔在1991年创立的Peer Instruction,这是翻转课堂的雏形。而后翻转课堂在20世纪90年代由哈佛大学的物理教授Eric Mazur提出这种课堂形式。翻转课堂开始正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美国多地开展了相应的改革实验,并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我国学者从2010年开始热切关注此研究课题,2013年翻转课堂成为了英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数量快速增长。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方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并展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它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独立学习教学内容,并在教师带领下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运用,这样可以规避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的弊端。当然也正是由于翻转课堂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的师生互动,作为从前主体的教师角色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强调教师输出知识,翻转教学强调教师的宏观把控能力,教师不仅要参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而且要留意学生在该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M行教学反思,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框架。因此,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善用不同方式对此前的教学活动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二、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依赖此技术。而大学生作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代表,自然对网络、信息技术等新生事物有着丰富的兴趣,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课堂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翻转课堂应运而生。首先,学生必须通过网络等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其次,学生将提前预习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引导下进行知识反馈。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对教师的期望。教师的课堂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对外语教学信念,即对教育、教学本质、语言教学本质和特点的理解,还包括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5]。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是课堂中的“主演”。并且教师通常只有讲解知识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教学活动。由于每个班级学生层度高低不一,他们从此层面上来讲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翻转课堂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师的角色,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再单单是语言知识的输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有学者指出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成了集课堂活动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协调者、评估者为一体的“导演”。而学生转换为“主演”,他们既是课堂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者。
三、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化的问题及策略
作为新技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必然需要克服新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第一,由于课前预习材料需要由教师来把控,因此教师需要自己制作视频,这对大多数只会电脑操作的老师来讲是一个难关。第二,传统教师的自我认知难转变。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在面对新模式时难免出现抵触情绪。况且翻转课堂中,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提高,希望教师不仅能提供学生课堂使用语言的环境,有效地让知识内化,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拥有自学的能力。这样的期望使得教师必须不断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如果设计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并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备课量会比往常大很多。第三,学生提前预习后必然会产生很多相关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挑战。
王林海老师指出教师课堂教学角色是否能适应学生的期待、是否合乎语言教学规律、能否得到科学的搭配和灵活的发挥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成败[6]。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保证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储备,在多次教学活动中总结得失,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师资力量的培训是重中之重。由于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掌握视频制作、剪辑技术等等,这就需要系统的课程来培训教师。同时,翻转课堂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必然带来教学观念的革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如果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这些都需要专门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四、结论
翻转课堂的出现,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教学理念也是符合当下最先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都在这种新模式下寻找着各自的正确定位,因此翻转英语课堂在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教师在这个转型期,理应努力地达到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正当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规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真正在课堂中扮演好“导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1]Cynthia J.Brame. The Flipped Classroom FAQ [EB/OL]
[2012-9-15]. http://index.php?q=node/7788
[2]范秀丽.试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71
[3]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2001(3):76-79
[4]李曦.翻转课堂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型[J].英语广场,2015(4):74-75